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用证 毕业论文

信用证 毕业论文

信用证使用率下降及结算方式新趋势的研究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被誉为“国际商业的生命线”的信用证,是国际货物贸易的最主要的结算方式,对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买方市场在全球贸易中逐步形成,信用证具有难以克服的缺陷,无法有效适应国际贸易市场的新变化。近几年,信用证在全球的使用率有所下降,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

导致信用证使用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归纳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信用证使用率下降的原因进行充分的论述。系统、全面的分析信用证使用率下降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将为贸易结算方式的现在及未来的发展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文章最后在这一大背景下,指出了国际支付方式现在即将来的发展方向,即国际结算方式日趋多元化的大趋势。信用证结算方式正在逐步衰退,让步于托收或汇款结算方式,国际结算中的混合结算方式日趋增多。

关键词:信用证;使用率;结算方式;多元化

Research on the Decline of Percentage of L/C Utilization

And the New Trend of Payment

Abstract

The letter of credit, once honored as “the lifeblood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of settl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hich has played a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owever,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global economy, the buyer’s marker is forming gradually, and documentary settlement has faced formidable difficulties, it shows that documentary settlements can not acclimate to the new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In recent years, the percentage of utilization of the letter of credit in the world has somewhat dropped, especially in those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article fully discusses the many reasons of the L/C decline with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nductiv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rough the systematic overall analysis of these reasons and current issues, the article can provide theory basis for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method of settlement.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final part studies the direction of present and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 development, this is to say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has come in multiple forms. Credit settlement is gradually declining to give in to other new methods of settlement, such as international factoring, forfeiting, etc. Mixed settlement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is growing rapidly.

Key words:Letter of credit; Utilization; Method of payment; Multiple forms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2)

1.3 研究方法 (3)

1.4 创新点 (4)

2 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结算使用现状 (5)

2.1 世界各国信用证的使用情况 (5)

2.2 我国信用证的整体使用情况 (5)

3 信用证使用率下降的原因 (8)

3.1 信用证本身存在局限性 (8)

3.2 信用证结算对出口商仍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11)

3.3 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 (13)

4 贸易支付方式的变化 (17)

4.1 贸易支付方式变化背景及发展现状 (17)

4.2 新型贸易支付方式 (17)

5 支付方式组合使用 (26)

5.1 欧洲、北美地区的支付方式组合 (26)

5.2 南美、中东、亚洲地区的支付方式组合 (27)

5.3 其他常见的支付方式组合 (28)

结束语 (30)

参考文献 (31)

致谢 (32)

1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本课题研究目的

信用证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可以说它是伴随着商业信用危机而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间贸易量的不断增加,金额不断增大,贸易方式的日渐多元化。但由于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处于相对遥远的两个不同国家或地区,一般情况下,交易双方对对方的资信状况、信用情况都不太了解,对其所处国家或地区相关的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制度也缺乏必要的认识,故国际贸易主要依赖于对方的商业信用,风险较大。而信用证利用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进出口商之间的不信任问题,并被英国法官们称为“国际商业的生命线”。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已有85%以上的贸易均采用信用证结算。

但自九十年代起,这种传统工具的使用率却迅速下降,特别是在国外,而以商业信用为付款保证的支付方式,如托收、电汇、国际保理等日渐崛起,并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流支付方式。据英国贸易便捷化组织SITPRO公布的信用证调查报告(STPRO’s Letter of Credit Report)显示:亚太国家信用证的使用比例正在逐年下降,欧美企业间的非信用证结算方式使用比例已达贸易量的80%—90%。可见,非信用证结算已成为国际贸易结算的新趋势。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系统、全面的分析信用证使用率下降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对贸易结算方式未来的运用加以思考,并提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向T/T、保理、福费廷等多种结算方式相结合,并加以灵活运用的多元化趋势发展。

1.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全面的介绍了当前信用证的使用现状,在此基础上,系统、深入分析导致信用证使用率下降的原因以及在使用信用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贸易结算方式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有效地、灵活地运用T/T、信用证、保理、福费廷等多种结算方式提供依据。

(2)现实意义

由于信用证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信用证业务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信用证欺诈盛行等因素导致信用证拒付率较高、风险较大,纠纷案件不断,给贸易双方均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本文通过系统的归纳信用证使用率下降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年来支付方式的变化情况,为企业在使用信用证时防止对方恶意欺诈、减少拒付、防范风险、以及企业灵活运用国际结算方式提供依据。

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1.2.1 信用证使用现状的研究

信用证结算方式下,贸易双方都面临一定的风险。在信用证的使用现状及未来运用方面,姚新超(2004)分析了出口商使用信用证时面临进口商的道德风险、垫款可能被追索、费用及成本高、交易效率低等问题,进口商则面临货物品质难以保证的风险。另外文章还提出信用证会因电子商务的发展,逐渐利用电子邮件造作与认证[1]。郭建军(2005)认为,信用证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使用率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的85%下降到目前的不足20%,其中北美和欧盟分别只有11%和9%,即使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信用证的使用比例也在逐步下降[2]。Mark.ford(2006)通过各组织机构的有关信用证的使用数据分析,得出在欧美一些国家信用证的使用率在下降,并且对一些组织对信用证的使用现状及未来使用趋势的不同论断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信用证在成熟市场的使用并不普遍,而在风险高的新兴市场的使用还是呈增长趋势[3]。肖黎(2007)重点阐述了“信用证拒付是指受益人提交的单据在表面上没有与信用证规定严格相符,开证行拒绝接受单据或者不受理单据,并不履行付款责任的行为”的观点,指出“导致信用证遭拒付的原因有很多,但银行拒付信用证的理由只有一个——单证不符,单证不符点多种多样,造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4]。

1.2.2 信用证相关国际惯例方面的研究

关于信用证的国际惯例UCP、ISBP、eUCP方面的研究,张云(2006)结合一定的案例、判例来解释和阐述跟单信用证(UCP)、关于审核跟单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国家标准银行实务(ISBP)、电子交单附则(eUCP) ,并紧密结合实践,准确反映惯例在实际信用证结算中的实际做法[5]。

1.2.3 信用证风险与欺诈的有关研究

信用证的风险及欺诈,是影响信用证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一直以来对信用证的主要研究方向。刘振泽(2006)着重从不存在真实的贸易背景滚动式开证、涂改信用证诈骗、利用银行在对外开征管理上的漏洞分析了信用证项下的银行风险,进而从要加强信用证风险管理、要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完善开证银行制度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6]。William H.Widen和David Gray Carlson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阐述了信用证欺诈的成因在于信用证制度本身固有的一些漏洞,即信用证机制存在的基石——信用证独立原则,以及引申出的严格相符原则,是信用证欺诈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苏宗祥、景乃权、张林森等(2004)认为在信用证项下,申请人的风险主要是蒙受祝福货款的损失,受益人的风险主要是因提交不符合信用证条款和条件的单据而被银行拒付以及进口国外汇管制风险等,银行的风险主要是申请人无力偿付或遭受受益人的欺诈等[7]。梁琦(2005)认为出口商的风

险主要有信用证软条款等;进口商的风险主要有提货担保的风险以及提单真伪的风险。银行在信用证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风险存在,除了考虑信用证业务的利益以外,还要考虑银行自身的信誉与经济风险[8]。文绪武(2008)认为,在UCP600的新体制下,银行仍面临制度风险、能力风险、时间风险、信誉风险和诉讼风险[9]。

对于如何防范信用证风险,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赵远明认为,为防止信用证交易风险,应严格遵守信用证交易的基本原则。对于卖方,必须严格遵守并履行信用证所规定的条件;对于信用证的开证银行和其它有关银行,应以合理的注意力审查单据,确定单据在表面上确实符合信用证所规定的条件。李金泽(2004)认为,进口开证风险防范应注意:做好开证申请人的资信调查工作;确立适当的担保机制;注意信用证开立与具体事项;把握好信用证条款的审查等。银行审单时必须按“单证一致,单单一致,表面相符”的原则对受益人提交的单据进行全面的审核,已确定银行是否承担付款的责任[10]。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在分析信用证风险的时候,认为各国对信用证欺诈问题采取不同的打击措施及力度上的不足也是造成欺诈方铤而走险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议在《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中适当加入对信用证欺诈问题的预防性规定。

1.2.4 支付方式发展变化的研究

程祖伟(2001)指出,国际结算中的附属结算方式,如保理(Factoring)、保函(Letter of Guarantee)和包买票据(Forfeiting)等,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它们作为新的结算方式,也可能会取代信用证结算方式的主导地位。廖琼(2008)分析了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的利弊,其中强调了“信用证的风险并没有排除”,并提出国际结算方式向多元化发展的观点[11]。韩宝庆(2009)总结出“跟单托收与电汇都依赖进口方的商业信用,虽然费用较低,但收汇保障性差[12]。信用证方式以银行信用替代了商业信用,出口后收汇基本有保证,但费用却很高;主张电汇与出口信用保险相结合是出口结算的理想搭配。孙琼(2007)认为国际保理既有竞争优势又有应用优势,对出口商来说,国际保理是出口商容易获得有关进口商的资信情况;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付款条件,从而有利于出口商拓展海外市场,扩大出口贸易额。对进口商来说,国际保理为暂时资金短缺的进口商增加了贸易机会;使进口商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加速资金周转,节省了时间。张艳君(2008)提到国际保理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增强出口商的竞争力,提高国际结算的运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缩短资金占用时间。冯慧(2009)在文章中指出国际保理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它很好地解决了赊销中出口商的资金占用和进口商的信用风险等问题。朱文忠(2009)提到国际结算方式正在悄然发生一些改变,如传统上占重要比重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正在逐步衰退,让步于托收或汇款结算方式;国际结算中的混合结算方式日趋增多;国际结算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结算的汇率风险不断加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日趋普遍等[13]。

1.3 研究方法

(1)定量和定性分析法。通过数据说明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信用证使用情况,定量和定性地分析得出全球信用证使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2)概括、归纳的分析法。全球信用证使用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系统而详尽的概括、归纳出信用证使用率下降的原因。

(3)比较分析法。通过信用证与其他支付方式的比较分析,系统的研究现阶段贸易支付方式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

1.4 创新点

本文有两方面的创新,一是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信用证使用情况得出全球信用证结算方式的总体呈下降趋势的结论,并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二是第三部分细致深入的分析了信用证使用率下降的原因。相对于之前学者们只是零星的列举部分信用证使用率下降的原因来说明该观点,本文的分析更系统,更全面。本文对信用证下降的原因概括为三大类:信用证结算方式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信用证仍存在较大的风险、信用证使用的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之后再对每一类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全面的分析。

2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结算使用现状

20世纪60—70年代,全球进出口贸易额的85%以上都是采用信用证方式来结算的。它曾以超过80%的使用比率、可靠的银行信用担保,成为国际贸易第一大支付手段。但进入90年代以后,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使用率却迅速下降,欧美西方国家所占的比例已降到20%以下。据统计,全球国际贸易中采用信用证方式支付的约占15%,中国进出口业务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比率为30%左右。而非信用证支付方式,如国际保理、福费廷等以商业信用为付款保证的支付方式却大行其道,很快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流支付方式。

2.1 世界各国信用证的使用情况

自19世纪80年代,跟单信用证结算方式在英国伦敦产生后,因其以银行信用做为付款保证,有保证货款安全和资金融通的作用,并避免了买卖双方在交易中的互不信任,因而较快地为国际贸易业界所接受和推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信用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据主导地位,使用率曾达到85%的巅峰。信用证结算方式虽然风险较小,但由于其复杂的条件约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围绕信用证结算的纠纷不断,信用证使用率逐渐下降,到21世纪初,跟单结算所占的全部国际贸易结算的比重已降到不足三分之一(world bank,2004:world bank. ZOOS)。同时,国际贸易中跟单信用证的使用也由20世纪90年代的约60%下降到了当前的约40%左右。但是,在新兴市场国家信用证的使用仍然很普遍,仍然保持着其第一大支付手段的地位。

就目前信用证的使用情况来看,越是经济发达国家,信用证使用比例越小,越是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或是外汇管制严格的国家,信用证越普及。信用证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使用率已经由20世纪70年代的85%下降到目前的不足20%,其中北美和欧盟分别只有11%和9%,发达国家之间对信用证这种利用银行信用的交易方式需求极小,尤其是在欧盟内部,信用证有夕阳业务之称。目前欧美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稳定,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越来越多(近80%)的交易都乐于采用非信用证方式进行结算。即使接受L/C付款,也会要求30天或60天期,另外,以记账、D/A、T/T等方式付款也很普遍。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大部分通过信用证结算,其中中东、非洲、亚洲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使用率分别是52%、49%、46%,使用比率较高,但是,即使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使用比例也在逐步的下降之中。

2.2 我国信用证的整体使用情况

在非信用证结算日渐成为国际贸易主要结算方式的新趋势的情况下,近几年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信用证的使用率也是在逐年下降的。2010年我国出口相对发达的南方各省,企业使用信用证出口的比例仅占不到20%,其中浙江仅7.34%,而广东更是仅2.31%,

从西安2009年贸易进出口总额84.01亿美元来计算,信用证结算贸易总额16.8亿美元,约占20%。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8年1月该行完成的贸易项下343亿美元的国际结算业务中,汇款方式占254亿美元,高达74%,托收、信用证方式76亿美元,月占22%。

(1)基于某银行数据分析信用证使用情况

以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为例。从经营情况来看,该行2011年1季度进出口业务量较去年同期略有上升,同比增幅3.28%。由于1季度外贸出口快速增长,该行出口业务随之出现较大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3.12%,而进口业务较去年同期下降16.8%。

表2.1 中国银行山东省某分行国际结算情况单位:亿美元

项目本年累计发生额与去年同期比较(%)

出口证下交单 1.85 18.29

出口托收0.45 52.67

汇入汇款 4.67 22.77

出口小结 6.97 23.12

进口开征 2.06 -27.62

进口代收0.10 -43.84

汇出汇款 2.52 -3.08

进口小计 4.68 -16.8

进出口总计11.65 3.28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

出口业务方面,使用信用证作为国际结算的收汇方式的业务发生额比去年同期增加,但是相对于托收和汇付来说,信用证的增长比例却是最低的,仅为18.29%。而且信用证下发生额仅为1.85亿美元,也远低于电汇项下的发生金额4.67亿美元,信用证下出口发生额仅占出口结算总额的26.5%。进口业务方面,由于受到全省贸易进口下降的大氛围影响,所有国际结算业务产品均不同程度呈下滑趋势。使用信用证做国际结算的付汇方式的业务发生额相比去年同期则下降了,并且相对于电汇的下降幅度3.08%来说信用证项下的业务发生额下降了27.62%,下降幅度很大。

(2)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证使用情况

对于我国的一些成长型中小企业来说,信用证结汇方式仍然是他们的重要结算方式。根据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对在国家海关总署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进行样本分析,当前我国常用的出口收汇结算方式为信用证结算方式,2006年约有55.05%的企业首选信用证结算,2006年采用信用证结算的企业这一比例则高达84.46%。2007年信用证结算比例仍位居前位。根据我国出口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浙江省统计,信用证结汇方式仍然是成长型中小企业的重要结算方式,统计中有89.7%的企业使用了信用证的结算方式,其中有47.9%的企

业使用信用证进行结算的业务量排在第一位。另外,2010年辽宁省使用信用证出口的比例高达73%。信用证结算方式在我国,特别是在中小外贸企业为什么仍高居前卫,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方面:

①信用证结算方式安全可靠。信用证支付方式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初期曾经起到过很大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出口企业的安全收汇及资金融通,在我国扩大出口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出口企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信用证结算方式安全可靠。

②信用证方式下潜在的风险和陷阱被忽视。出口企业和结算银行片面强调了信用证支付方式的安全性,认为只要使用信用证支付方式,收汇就没有问题,往往忽略了信用证方式下的风险和陷阱,对可能出现的“软条款”认识不足。尽管每年有相当数额的信用证结算交易收不回货款,但信用证支付方式下的收汇率总的来说比较高。因此,信用证支付方式目前仍是出口企业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支付方式。

③出口企业害怕结算风险。对商业信用支付方式讳之若忌,许多企业甚至规定只做信用证业务。片面强调信用证支付方式,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甚至错失许多贸易良机,错过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机会。

④出口企业出于融资的考虑,要求采用信用证支付方式。随着我国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出口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相当多的出口企业又都需要货代来维持经营。凭信用证就可以向银行打包贷款,且手续简便,费用又低。打包贷款是卖方凭收到的信用证作为还款凭证和抵押,在装船前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融资方式。因此,信用证支付方式又变成了一些企业用以解决资金的重要手段。

⑤对新的结算方式了解比较少。我国现有外贸出口权的公司约有18万家,仅广东省具有外经贸权的国有、集体、三资、私营等相关企业有近10万家。以一家外贸企业需要十个贸易结算人员估计,截至去年年底,外贸专业人才至少需要180万人,从我国目前的外贸出口额估计,未来五年具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倍,到那时保守的估计我国将拥有36万家以上的具有外贸进出口权的公司。根据我国现有的外贸出口权的公司拥有人才的平均比例计算,我国最少还需要180万外贸专业人员。但是目前我国进出口结算人员面临极大缺口,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其他多种结算方式的瓶颈,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因此更缺少专业结算人员,有些企业甚至几家都用一个兼职结算员,结算人员为了安全方便,通常采用国内目前比较常见的信用证结算方式。

3信用证使用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信用证这种结算方式基本上覆盖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涉及的各种参与者也较全,跟单信用证基本上拥有一个完整的业务操作程序,兼顾双方的利益、融通资金便利,它的出现解决了国际贸易中的预付和到付的矛盾。但自九十年代起,这种传统工具的使用率却迅速下降,非信用证结算已成为国际贸易结算的新趋势。造成当前现状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下面本文将对其原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3.1信用证本身存在局限性

3.1.1 信用证费用高且占用企业资金和信用额度

信用证相关费用过高、种类繁杂,并且占用了相当的信用额度,所需费用是所有结算方式中最高的,这是不少企业弃用信用证的一个理由。

(1)出口商相关费用

对出口商来说,采用信用证结算需支付各种费用,如手续费(议付费、转议付费、通知费、款项转移费、转让费、保兑费等)、邮费(挂号费、快递费、电报费等)、利息、其他相关费用等,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支出。这对出口商,尤其是中小出口商而言,直接加重了其资金运转压力,甚至会削弱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竞争力。

(2)进口商相关费用

对进口商来说,要支付开证费、通知费、议付费、修改费等各种费用。为降低开证风险,开证行通常还要求开证申请人交付一定比例的开证保证金或提供其他的抵押担保手段。另外,如果出口商对开证银行的资信状况有所担忧时,往往会提出对信用证加以保兑,由此产生的额外保兑费用,使进口商承担的费用进一步增加。因为保兑的费用通常先由进口商承担,且在保兑信用证时进口商还是需要提供一定的抵押或担保,从而更多地占压进口商的资金或财产。信用证在开证时进口商就得将全部货款交给银行或者在开证银行有足够的信用额度,这不仅占用了进口商的资金,而且占压时间较长,不利于资金流转。

信用证的相关费用比较高,出口企业需要负担更多在信用证的抵押上。一笔10万美元的信用证业务,保守估算,买卖双方费用总计800—1000美元。银行在信用证业务方面的收费标准见表3.1。

另外,随着目前不符点费存在上涨的趋势,且受益人首次交单时存在大量的不符点,在相对其他结算方式的结算成本居高不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加了进出口商的交易成本,延误了贸易进程,这就迫使进出口商在签约时不得不考虑是否应放弃信用证这种结算方式。

表3.1 某银行公示的进出口信用证收费标准业务类型收费项目收费标准

进口跟单

开证开征基准费率,一般为0.15%,最低为300元人民币

简电开证除开证手续费外,另加收100元/笔

验单验单费率,为1.25%,最低300元/笔;单笔交单金额低于5000美元或等值5000美元的,额外加收100元/笔

修改增额增额的收费比照开证收费标准收取,最低为100元/笔

其他修改100元/笔

撤证100元/笔

通知费预先通知费率,约为每笔100元;通知或转递费率为:信用证通知费用由受益人承担的,200元/笔;费用由申请人承担的,按金

额的1‰,最低200元/笔;证转递通知费300元/笔,保兑信用证

(含通知费)费率为1.5‰,最低300元/笔

承兑承兑费率,约为付款期限90天,(含)以下的按1‰一次性计收,最低200元/笔;付款期限90天以上的每月加收0.3‰;缴足100%

保证金的,一次性收取200元

转让转让信用证费率,一般为1‰,最低200元/笔

退单200元/笔

提货担保提货担保金额的0.5‰,最低500元,按季收取

3.1.2 信用证操作程序繁琐,周期长

信用证类型很多,流程也各有特点,但都要经过进口商申请开立信用证、开证行开证、通知行通知信用证、出口商向银行交单、银行付款、进口商付款赎单这几个环节。信用证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如下图 3.1。由图可知,信用证有着繁琐的程序,一个完整的信用证交易要经过12个程序,如开立信用证、通知信用证、修改信用证、出口商制单交单、银行五个工作日内审单等复杂手续,尤其是特殊信用证,如转让信用证、背对背信用证的操作程序更为繁琐。

图3.1 信用证业务程序

另外,跟单信用证单据处理和程序复杂、周期长。信用证业务以出口商提交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为银行付款的前提条件,但是单据在银行进行审核,在收益人与指定银行之间,指定银行与开证行之间,开证行与申请人之间传递,信用证在开证行与通知行之间,通知行与收益人之间传递,耗费的时间也很长。

3.1.3 信用证法律关系复杂

信用证结算程序涉及的合同、当事人是极其复杂的,由此产生的法律关系也盘根错节,不易辨清,由此,使一些不是非常了解信用证结算方式的企业畏惧使用信用证。

(1)信用证涉及合同关系多

一个信用证就是一组合同,其数量取决于基础合同涉及的各方所作的安排。一个信用证至少有3个合同:基础合同、买方及信用证的开证申请人也是银行的客户与开证行之间的资金补偿合同、开证行与受益人之间的合同。如果将信用证下的票据关系加上去,则信用证涉及的合同还要多,因为各个票据关系也是一组合同。如果将信用证交易牵连的基础交易合同也算在内,则有时会涉及十几个合同关系。

(2)信用证涉及主体多

一张信用证至少涉及三个主体:开证申请人、开证行、受益人;如果是一张保兑信用证,则加上保兑行;如果是一张议付信用证,则加上议付行;如果该信用证是可以转让的,则涉及第二受益人;如果该信用证涉及受益人自愿或依法转让,则涉及受让人。如果将涉及的其他交易算在内,则各方的关系更复杂。

(3)信用证当事人法律关系复杂

信用证涉及的既有基础合同关系,又有信用证关系,更有信用证关系下的票据关系,

这三种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关系链和关系网。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受益人与开证行、受益人与议付行、议付行与开证行之间的关系不仅复杂,而且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总之,信用证结算方式不仅涉及复杂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它还涉及货物买卖、票据、航运、保险等多种法律关系,致使在实践中因法律关系不明而引起的纠纷屡见不鲜。

3.1.4 信用证结算方式制单复杂、严格、单据流转时间长

信用证业务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单据所代表的货物。信用证一般规定有较为复杂的单据及条款,如汇票、发票、提单、装箱单、保险单、产地证、数量证、重量证、检疫证、受益人证明等等,并对各类单据的措辞、出具的时间、单据的格式等均具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实务中,国际贸易商品与服务方式错综复杂、单据描述各有差异,再加上银行对审单标准的认知程度不一,加大了信用证正确使用的难度,使得信用证在首次交单时因不符点而拒付的比例高达60—70%,企业要承担不符点费用,增加了交易成本。

此外,信用证结算方式单据流转时间较长,整个交易过程需诸多手续,如信用证的开证与申请;缮制单据;对单据的审核及修改;交单结汇等等,和其他结算方式相比,效率较低。

3.2 信用证结算对进出口商仍具有较大风险性

据部分机构的不完全统计,欧美企业贸易额中80—90%采用非信用证交易,坏账率仅为0.25%—0.50%。与此相比,我国企业采用信用证交易比例高达50%以上,坏账率却达到5%。由此可见,信用证不能与规避风险划等号。信用证下存在着国家风险、信用风险、单据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这里按照信用证当事人分类,分析出口商、进口商、银行各自所面临的常见的主要风险。

3.2.1 出口商所面临的风险

(1)出口商被拒付的风险

单证不符是最常见的出口商被拒付的情形。据调查,大约有70%的信用证项下的单据在首次交单时由于不符而遭到拒付。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常常发生出口商未按信用证条款规定交货的情况,如品质不符,数量与信用证规定有异,逾期交货等,任何一个不符点都可能使信用证失去其保证作用,导致出口商收不到货款;即使出口商完全按信用证规定出货,但由于疏忽而造成单证不符,也会遭到开证行拒付。

此外,由于进出口商对UCP了解不够深入,制单水平参差不齐,且银行审单尺度宽严不一,经常会导致拒付。这就严重影响了信用证作为一种主要的付款工具地位,而事实上成为了一种拒付的工具。

(2)软条款风险

信用证中的软条款,是指在不可撤销的信用证中加列一种条款,使出口商不能如期发货,据此条款,开证申请人(买方)或开证行具有单方面随时解除付款责任的主动权,即买方完全控制整笔交易,受益人处于受制人的地位,是否付款完全取决于买方的意愿。具体来看,信用证软条款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开证申请人存心诈骗。这种情况往往是开证申请人要求受益人预付履约保证金、开证押金、佣金或质保金给买方指定代表或中介人。买方收到预付款项,即可利用信用证中规定的软条款逃避付款责任,使出口企业遭受损失;第二种是开证申请人并非存心诈骗,而是想掌握信用证主动权,在市场对自己不利时,利用软条款免除信用证项下的付款责任;第三种是开证申请人为了更好地控制货物,掌握装运来维护自身利益,在信用证中规定了一些限制受益人行为的条款。

(3)开证行资信、倒闭风险

信用证支付方式是一种银行信用,开证行是第一性的付款人,因此,信用证开证行的风险也不能小视。在中东欧和南美等国家,注册一个银行的条件低的惊人个,根本不具有承担风险的资金,且开证行资信不佳。如果开证行的资信较差,极有可能使出口商在提交了与信用证要求相一致的单据后,遭到开证行的无理拒付。

3.2.2 进口商所面临的风险

(1)出口货物品质难以保证

采用信用证结算,对于进口商而言,存在的风险主要是提货风险较大。由于信用证结算是一种纯粹的单据买卖业务,只要单据相符,开证行就要对外付款,进口商也要付款赎单。进口商得到合格单据后并不一定能得到单据记载的货物,因为出口商可能提供无货单据或与实际货物不一致的单据,如果是这样,进口商就受到了欺诈。虽然进口商可凭合同向出口商索赔,但是费时费力,成本也较高,而且蓄意行骗的出口商可能早就逃之夭夭了,进口商损失将非常严重。

(2)出口商伪造单据骗取货款

UCP600第34条规定“银行对任何单据的形式、充分性、准确性、内容真实性、虚假性或法律效力,或对单据中规定或添加的一般或特殊条件,概不负责;银行对任何单据所代表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履约行为的描述、数量、重量、品质、状况、包装、交付、价值或其存在与否,或对发货人、承运人、货运代理人、收货人、货物的保险或其他任何人的诚信与否,作为或不作为、清偿能力、履约或资信状况,也概不负责”。第35条规定“银行对技术术语的翻译或解释上的错误,不负责任,并可不加解释地传送信用证条款”。

(3)出口商可能勾结承运人

出口商可能勾结承运人出具预借提单或倒签提单,亦或勾结其他当事人如船长等将货物中途卖掉。预借提单指因信用证规定装运期和结汇期到期,而货物因故未能及时装船,

但已在承运人掌握之下或已开始装船,由托运人出具保函要求承运人预借的提单。倒签提单指承运人应托运人的要求在货物装船后,提单签发的日期早于实际装船完毕日期的提单。

3.2.3 信用证欺诈的风险

信用证诈骗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金融与贸易领域中的一大公害,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犹为猖獗。信用证诈骗的特点是成功率极高,涉案金额巨大,动辄数千万美元的涉案金额,一旦诈骗得逞,损失往往难以追回。就信用证主要当事人来分,信用证的欺诈有:买方欺诈和卖方欺诈。

(1)买方欺诈

欺诈者假冒买方的身份,使用伪造的信用证或“软条款”信用证,是卖方及开户银行相信其假冒的买方的合法身份和交易的真实性,从而非法获取卖方的货物;买方与开证行相互串通,故意制造信用证条款障碍,诈骗通知行和卖方;买方和卖方相互串通,申请开立不存在任何真实交易关系的虚假信用证,卖方凭此骗取银行的出口打包贷款,从而使银行遭受巨大损失。

(2)卖方欺诈

卖方欺诈主要是卖方在装运货物时装上不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但却向银行出具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卖方为了掩盖货物不清洁的真相,凭保函要求将本应签发的不清洁提单作为清洁提单签发,使单证相符,顺利结算,并逃避本应承担的违约责任。还有些不法分子,为骗取银行贷款,预先编造虚假的事实,谎称自己有进口商需要货物,骗取进口商与其订立货物买卖合同后为其开具信用证,受益人在得到信用证,向自己所在地银行出示信用证,证明其在国外有一笔生意,要求银行为其贷款以筹货物,在其骗得银行贷款后,将此款挪作他用或卷款潜逃。

信用证欺诈的盛行使结算审单变得复杂,充满危机。信用证欺诈削弱了信用证的可信度,破坏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对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短期内信用证结算方式也不再具有原来的信用程度。

3.3 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

3.3.1 全球买方市场形成,出口竞争的方式日益多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资源配置表现出高度流动性、一体化和市场化,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在全球很多国家都能自由配置,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买方市场的形成必然导致结算方式的有利条件向买方偏移。在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买方有较多贸易主动权,必然选择对他有利的支付方式,自然就会选择信用证之外的其他支付方式以降低支付的费用成本。交易沟通效率的提高,贸易伙伴的资信水平比以前容易获得,如

果对方的信用状况良好,那么可以采用托收、汇付等其他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结算方式。另外,现代企业整体利润下降、出口竞争方式多元化使得除价格竞争之外,结算方式也成为一种竞争手段,出口企业为了抓住商机,不得不将就买方。所以注重出口方利益为主,要求买方出具信用证的方式逐渐落伍。

3.3.2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实现形式的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全球约6万多家跨国公司创造的GDP 占全世界的50%以上,创造的国家贸易占全世界的70%以上,对外直接投资占全世界的90%以上。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特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占全部国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降低了贸易双方的信用风险,造成了国际贸易结算中对单据要求的下降。国际经济交往的经常化和贸易双方之间的日益熟悉,双方之间的信任度上升,作为对贸易真实性担保和付款前提的商业单据票证的重要性日益降低。为降低跟单要求所造成的国际结算成本和费用的上升,国际贸易结算中跟单结算安排自然减少。而以电汇为主的其他付款方式使用比率却在不断的增加。

3.3.3 金融交易技术的进步

全球金融交易技术的进步,使得国际贸易交易结算电子平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虽然单证传递要求在国际贸易中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镜像技术提供的实体影像,使得单证传递形式更多的由纸质文件转移到了电子信息媒体形式。特别是电子认证技术的发展,各交易主体之间建立起了广泛的明示信用(Expressed trust)。电子信息传播可以大大减少交易时间和节约管理费用,据世界银行的有关资料显示,单证传播形式的改变,出口商在单证准备和传播方面节省的时间就可达到10天左右。

中立、可信任的、专门从事提供国际贸易交易结算平台服务的第三方组织的兴起,电子交易全球统一标准的建立和充替,有效减少了全球企业间的商务障碍,使得全球各地之间的交易过程电子化,更高速、准确、透明度高、易于掌握和安全。电子交易的上升,使得商业单据传递要求下降,结算安排中跟单要求下降,国家贸易结算安排中跟单结算形式也随之降低。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国际货物买卖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来实现,网上的电子数据交换取代了实际的单证交换,电子通关和银行间网上结算的推广和普及都使得传统信用证结算方式逐渐失去了作用。

3.3.4 商业信用体系的建立

“买卖”就是一买方、一卖方,本身就是商业活动,应该由商业活动的双方来完成。在订立买卖合同中的支付条款时,选用何种支付方式是买卖双方磋商的重点问题。买卖双方

一般都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如对方资信状况与经营作风的好坏、货物本身是否畅销、市场竞争是否激烈、交易金额是否较大、企业本身的流动状况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采用一种对交易双方都比较安全的支付方式。如果进出口双方合作已久,交易稳定,对对方的资信和经营状况十分了解,那么随着双方之间相互信任程度的增强,建立了互信机制,商业信用当然就会替代银行信用。采用非信用证结算的方式会随之增多。

另外,随着第三方评级机构的发展,企业的资信调查越来越方便了。企业现在可以通过银行征信系统、信用评级机构等对商家进行资信调查,然后选择信用等级好的商家合作来降低风险。信用证交易成本高,风险较高的时候,选择信用证是企业不错的选择,但是风险较低的时候,企业就会考虑选择非信用证结算方式了。

3.3.5 出口信用保险的迅速发展

出口信用保险(Export Credit Insurance),也叫出口信贷保险,是各国政府为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商的收汇安全和银行的信贷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以国家财政为后盾,为企业在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提供风险保障的一项政策性支持措施,属于非营利性的保险业务,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一种间接调控手段和补充。出口信用保险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产物。1919年,英国政府为了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出口信用担保局,也是第一家政府支持下的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出口信用保险业的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高效结算工具,它除承担进口商的商业风险之外,还承担政治风险。通过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为企业提供服务,承保企业出口中面临的买方破产或无力偿付债务,买方拖欠货款,买方拒绝接受货物,开证行破产、开证行拖欠、开证行拒绝承兑、停业或被接管,单单相符时开证行或远期信用证项下拒绝承兑等商业风险,以及买方或开证行所在国家、地区禁止或限制买方或开证行向出口企业支付货款或信用证款项,禁止买方购买的货物进口或撤销已颁发给买方的进口许可证,发生战争、内战或者暴动导致买方无法履行合同或开证行不能履行信用证项下的付款义务,买方支付货款须经过的第三国颁布延期付款令等政治风险。

目前,世界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发达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更是高达20—30%,覆盖率最高的达到37%。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政府有同样的信用评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绝不亚于大型的银行集团,其整体费用水平与信用证相仿或更优。因此,出口信用保险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信用证的使用。

3.3.6 信用证业务的法律环境不完善

(1)国际惯例中没有信用证欺诈的预防性规定

有关信用证的规定主要是国际商会制订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而该惯例中并没有有关欺诈预防性的规定,各国国内与之配套的法律也很少,更缺少关于惩治信用证欺诈的专门法规,这使得不法分子的风险成本较低,也就必然助长了信用证欺诈行为。

(2)国际上无专门强制性机构和相配套的措施

由于国际货物买卖的跨国性,没有任何国际组织能够实施完全有效的控制和管辖。而且各有关国家由于立场不同,所做的努力也不同,受害人所在国和案犯的所在国以及任何其他第三国的观点不可能完全一致。受欺诈者的当事国为了维护本国受害人的利益,尽其所能对案犯采取适当的打击措施,同时希望各方采取必要的行动配合。而案犯所在国和其他第三国由于不关系到本国利益,经常听之任之,甚至给予庇护,如“古巴一案”。这样也助长了信用证欺诈行为发生。

3.3.7 国际贸易竞争激烈促进其他结算方式的发展

(1)生产经营的专业化

随着国际贸易项下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一些新的结算方式应运而生,如国际保理。国际保理是一种集贸易融资、销售账户管理、债款催收和坏账、风险担保于一体的国际贸易结算新方式,对于出口商而言,采用国际保理结算方式,有利于出口商尽快收回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可以转移风险,节省出口商非生产性费用等。对于进口商而言,国际保理业务可以简化进口手续、免去信用证项下的资产抵押或交付押金的要求,减少流动资金或信用额度的占用,降低进口成本。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使包买票据及银行保函等业务被普遍采用。包买票据业务是通过无追索权的购买出口商应收债权的方式,为其融通资金,转嫁风险,但是包买票据业务期限略长,金额更大。银行保函项下,大银行仅凭自身良好的资信作担保,就能促成一笔国际经济交易,可以避免信用证方式手续繁多、费用高的缺点,因而受到交易双方的欢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