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 6.1《遗传信息》素材(1) 沪科版第二册

高中生物 6.1《遗传信息》素材(1) 沪科版第二册

高中生物 6.1《遗传信息》素材(1) 沪科版第二册
高中生物 6.1《遗传信息》素材(1) 沪科版第二册

核酸的发现

1868年,在德国化学家霍佩—赛勒(Hoppe Seyler)的实验室里,有一个瑞士籍的研究生,名叫米歇尔(F.Miescher, 1844—1895),他在实验室所承担的工作是研究脓血中细胞的化学成分。当时实验室附近有一家医院,常常扔出许多带脓血的绷带,脓血里有与病菌“作战”而死亡的白细胞以及其他死亡的人体细胞。米歇尔细心地用洗脱的办法将绷带上的脓血收集起来。他先用酒精把细胞中的脂肪性物质去掉,然后用猪胃黏膜的酸性提取液(一种能除掉蛋白质的胃蛋白酶粗制品)进行处理,结果发现细胞的大部分被分解了,而细胞核只是缩小了一点儿,仍然保持完整。得到细胞核后,米歇尔对组成细胞核的物质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细胞核内含有与细胞内其他有机物明显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的磷含量很高,远高于蛋白质,而且对蛋白酶有耐受性。米歇尔认为这是一种新物质。霍佩—赛勒当时是生物化学界的权威,治学严谨,他要在亲自做实验验证米歇尔的工作后,才允许米歇尔发表这个成果。霍佩—赛勒用酵母细胞做实验,证实了米歇尔的发现。米歇尔将他发现的新物质命名为“核素”。核素十分不稳定,提取时必须非常小心,速度要快,还得保持很低的温度。为了制备核素,米歇尔常常从清晨5∶00就开始在低温的房间里工作,这大大影响了他的健康。由于积劳成疾,他51岁就离开了人间。

霍佩—赛勒的另一个学生,德国的科塞尔(A.Kossel, 1853—1927),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H.Steudel)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1∶1∶1。限于当时的实验条件,后一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科塞尔及其同事只是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集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科塞尔因其在核酸化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荣获191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科塞尔的学生列文(P.A.T.Levine,1869—1940)对核酸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证明核酸所含的糖类由5个碳原子组成,并将这种糖类命名为核糖。当时已经发现两种不同的核酸,列文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它们中的五碳糖不同。另一种糖类比核糖少一个氧原子,称为脱氧核糖。两种核酸也由原来的名字改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1934年,列文发现核酸可被分解成含有一个嘌呤、一个核糖或脱氧核糖和一个磷酸的片段,这样的组合

叫核苷酸。他认为核酸是由五碳糖与磷酸基团组成的长链,每一个五碳糖上再接一个碱基。列文认为这些碱基可能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排列,如12341234等,每个数字代表一种特定的碱基。这个模型后来被称为核酸结构的四核苷酸假说。列文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的贡献有目共睹,并将永远留在核酸化学的历史中。

弄清物质结构的最终证明是成功地合成出这种物质。核酸的结构问题很复杂,糖类和碱基都是结构比较复杂的组分,有多种连接的可能,而且还有磷酸基团的位置问题。英国生物化学家托德(A.R.Todd)成功地合成了核苷酸,并于1955年成功合成了二核苷酸。托德因其在核苷酸合成以及核苷酸辅酶方面的贡献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化学奖。

生物医用材料详解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生物医用材料期末论文 题目:壳聚糖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姓名:黄清优 学号: 20090413310072 专业: 09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曹阳王江唐敏 完成日期: 2012年6月7日

壳聚糖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黄清优 (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海口570228) 摘要:壳聚糖作为一种新型天然生物材料,越来越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壳聚糖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壳聚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壳聚糖;化学改性;应用;生物材料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tosan Biomaterial Qingyou Huang (Department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Abstract: Chitosan, as a kind of novel natural biomaterials, increasingly becomes a research pot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in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chitosan,and application of it in biomedical fields recently. At last,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chitosan was predicted. Keywords: chitosan; chemical modification; application; biomaterial 1前言 壳聚糖是一种新型的天然生物医用材料。虾、蟹类作为壳聚糖的原料,在我国具有分布量大,资源丰富的特点,从环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的材料,不仅无毒、无污染,而且还具有很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相容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大对壳聚糖的研究,以开发更多的产品[1,2]。 由于壳聚糖安全性良好,且具有可降性和组织相容性,在医药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壳聚糖存在水溶性、稳定性、力学性能差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对壳聚糖进行化学改性,可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拓宽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领域,是近几年壳聚糖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综述了近几年壳聚糖化学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医用方面的应用[2,3]。

2019年沪科版生物第一册第1节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习题精选第四十七篇

2019年沪科版生物第一册第1节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习题精选第四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相似点是( ) A、都以太阳能为能源 B、都需要环境中的物质氧化释放能量 C、都能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D、二者都可发生在绿色植物体内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有关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利用光能 ②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

③利用环境中物质氧化分解所产生的能量 ④在叶绿素的作用下 ⑤自养生物 ⑥异养生物.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⑤⑥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生物中,不属于自养生物的是( ) A、硝化细菌 B、蓝藻 C、绿色植物 D、金针菇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精子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是都有细胞周期 B、只有含叶绿体的细胞才能进行有机物合成 C、乳酸菌、酵母菌都会有核糖体和DNA D、抑制细胞膜上载体活性或线粒体功能的毒素都会阻碍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相同点是( )

A、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都需要太阳光能 C、都需要无机物氧化供能 D、都需要利用氧气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几项( )①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②自养生物是专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生物③光合作用形成ATP的部位是叶绿体内膜④能否利用光能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根本区别⑤若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供应,叶绿体内首先积累起来的物质是ATP和[ H ]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学习笔记

高中生物必修一学习笔记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是新陈代谢,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为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3、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原子,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因为它们单独存在时,不能完成生命活动)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植物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而无系统这一层次;单细胞生物(如大肠杆菌,草履虫等)的细胞水平也就是个体水平、同一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池塘中,一只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些草履虫共同构成一个种群,这些草履虫与其他生物一起构成一个群落,一个池塘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5、在子女与父母之间充当遗传物质的桥梁作用的细胞是生殖细胞;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的起点受精卵、

6、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由HIV感染人体免疫系统的T细胞引起的,T细胞被大量破坏,导致免疫力下降,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7、低倍镜换高倍镜的操作程序是:移动装片→调节亮度 →(Cu2O)砖红色沉淀(条件是水浴加热) 脂肪+苏丹Ⅲ→红色)(使用50%的酒精的作用:洗去浮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水解染色→绿色;吡罗红+RNA→内质网→细胞膜 23、生物膜的转化中心是内质网、可直接转化的膜:内质网膜和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内质网膜和线粒体膜; 可间接转化的膜(以囊泡形式转化的膜):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 24、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等共同构成(也包括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囊泡) 25、生物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26、生物膜系统的功能:①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②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③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得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沪科版 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附答案

沪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随培 养时间的延长,玻璃容器内CO2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 A.一直降低,直至为零B.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化 C.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D.升高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2.科学家恩格尔曼在证明光合作用放氧部位是叶绿体后,紧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他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临时装片,惊奇地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光区域。从这一实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红光和蓝光对好氧细菌有吸引作用 B.好氧细菌喜欢聚集在氧气含量少的光区 C.叶绿体主要吸收绿光用于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D.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用于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3.如图表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某植物的氧气释放速率。该植物在2000lx光照强度下,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mol)是() A.12 B.17 C.18 D.23 4.下列有关酶与ATP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只能在生物体内起作用 B.有些酶的组成元素与ATP的组成元素相同 C.叶肉细胞中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D.人体在剧烈运动时ATP的合成速度大于分解速度 5.下图是油菜种子在发育和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种子形成时,脂肪水解酶的活性很高 B.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说明可溶性糖是种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干重相等的可溶性糖和脂肪,所储存的能量脂肪多于糖 D.种子发育过程中,由于可溶性糖更多地转变为脂肪,种子需要的N增加 6.如图是绿色植物细胞代谢的某一阶段的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过程是指CO2的固定 B.b过程是指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C.c过程完全在线粒体内完成 D.a、b、c三过程都需要酶参与 7.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适量水混合装入一容器内,调整PH值至2.0,保存于370C水浴锅内。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 A.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 B.唾液淀粉酶、麦芽糖酶、胃蛋白酶、多肽、水 C.唾液淀粉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 D.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关于生物医用材料的分析

关于生物医用材料的分析 自动化41 2140504024 张吉仲 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可以使用工具,那么工具从何而来,必是由材料制成的,可见材料同工具一样,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占据和举重若轻的作用。从早期的石器时代,到青铜器,铁器,再到纸的出现,各种金属材料的大量使用,最后到如今的纳米技术,信息材料,材料的发展不可谓不快,而材料的发展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人类社会,正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着。 公元前4000到5000年,当人类刚刚出现在这个星球上时,还是主要使用由木头石头骨头等简单材料制成的简单的工具,在如今开来,这些工具是如此简陋和落后,但正是因为这些工具,人类才走上了正确的发展之路,才开创了对材料的应用与研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着人们寻找新的材料。于是便有了陶器,各种陶器不仅开启了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更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刻印。炭加热铜得到青铜,于是由产生了青铜器,作为历史上的第一种合金,它的历史地位不可谓不高,人类由青铜制出了鼎,编钟等有代表性的青铜器。而随着开采铁和炼铁技术的高速发展,铁器时代随之而来,作为地面上含量最多的金属,铁的发现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铁器伴随人类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即使在今天,铁器的使用仍然十分广泛地存在在人类社会中。而进入十九世纪以来,各种新型材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824年英国第一次制造出了现代意义上的水泥材料,开创了水泥时代,水泥开始广泛应用到人类的生活中,各种楼房和桥梁的建设都离不来水泥材料。随后的钢铁材料的出现更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我想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能够离开钢铁材料,每一个国家都会大炼钢铁,促进钢铁材料的发展,就意味着工业的飞速发展。而如今,我们迎来了新材料时代,包括铝合金,钛材料,计算机材料,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信息材料,航天与汽车材料在内的一系列新型材料,而其中最重要的我认为当属生物医用材料。 什么是生物医用材料呢?生物医用材料是用来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这是百度百科给予的权威答案。生物医用材料是用来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它是研究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的基础,已成为当代材料学科的重要分支,尤其是随着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和重大突破,生物医用材料已成为各国科学家竞相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其特点十分突出:用于与生命系统接触和发生互相作用的,并能对细胞组织器官进行诊断治疗、替换修复和诱导再生的一类特殊的功能材料。生物材料是材料科学领域中正在发展的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领域,其研究领域内容涉及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医学、药物学等学科,同事还涉及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的范畴。 为什么说它重要,众所周知,生命对于人来说最为重要,且最为宝贵,没有健康的身体,任何财富和事业都是徒劳,而生物材料正是可以挽救和维持成千上万患者生命的一种学科,它可以再生新的器官,新的组织,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随着医学材料的发展,这些都将成为现实。生物材料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开端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古老的埃及人用黄金修复牙齿,标志着生物材料的产生,而近代的生物材料的开端是在1588年用黄金版修复颚骨,从那之后,各种生物材料开始兴起,从一开始单一的黄金材料,到后来各种金属,天然橡胶以及硫酸钙等无机物。而到了现代,生物材料更多的是不锈钢,合金等材料,人们曾经成功地用不锈钢应用于骨科和口腔科治疗,用合金制作了接骨板和骨钉等固定器械。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生物陶瓷应用,伴随的还有医用的高分子材料,制作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骨,手术缝合等。生物医用材料是研制人工器官以及一些重要

沪教版生物复习

沪教版生物复习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一.植物: (1)藻类植物主要生活在淡水或者海水中,没有真正的根茎叶 代表植物:衣藻、水绵、紫菜、海带 (2)蕨类植物植株较小,没有维管组织。有类似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 代表植物:葫芦藓、地钱 (3)苔藓植物有根茎叶、有维管组织、孢子繁殖 代表植物:卷柏、肾蕨、蕨、鹿角蕨 (4)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大类群,以种子繁衍后代。根据种子裸露还是有果皮包被的,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 裸子植物:松、柏、杉、榧、银杏、铁树 被子植物:大部分蔬菜、观赏的花、大部分树木、经济作物 (5)被子植物通常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前三个称为营养器官,后三个成为繁殖器官 (6)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场所。 (7)具有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的完整叶称为完全叶。 (8)一个叶柄上有许多小叶称为复叶,复叶分为羽状复叶、掌状复叶、三出复叶 (9)叶片有三个部分组成:表皮、叶肉、叶脉。 (10)表皮有保护作用。上面有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门户。 (11)叶肉组织位于上下表皮之间,接近上表皮的是排列整齐、圆柱形的细胞的栅栏组织。 (12)接近下表皮的是排列疏松、排列不规则的细胞组成的海绵组织。(13)叶脉有疏导水分、养分、支持叶片的作用 (14)花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雄蕊组成 (15)雄蕊由细长的花丝、膨大的花药组成,花药内有花粉粒,里面有生殖细胞精子。 (16)雌蕊顶部膨大的不分叫做猪头,中间细长的部分叫做花柱,下面粗大部分为子房。 (17)子房内有胚珠,子房壁发育为果皮,胚珠发育为种子,子房发育为果实(18)果实的果皮由单纯子房壁发育来的为真果;花被、花托、花序轴共同形成的为假果。 (19)食用根的植物:萝卜、胡萝卜、山芋食用茎的植物:土豆、藕、甘蔗 食用叶的植物:破财、洋葱、大蒜食用花的植物:黄花菜、花菜 食用果实的植物:刀豆、豆角、茄子食用种子的植物:豌豆、玉米、蚕豆 二.动物 (1)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笔记.docx.docx

第一章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成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 分化的基础上的; 5、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细菌、草履虫、变形虫、眼虫等;多细 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以细胞 代谢味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味基础的生长发育; 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等等。如动物、植物。 6、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圈; 7、显微镜小专题 (1)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一)取镜和安放;(二)对光;(三)低倍镜观察:(四)高倍镜观察;(五)收镜。 (2)重要步骤:高倍镜观察 ①移动专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② 移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③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④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⑤换上高倍物镜后禁止向下转动粗准焦螺旋。 (3)基础知识和利用 ①放大倍数 =目镜╳物镜 ②显微镜放大的是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③放大倍数变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小,物象变大,视野变暗 细胞放大倍数与细胞个数的关系 细胞单行排列——细胞个数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细胞均匀排列——细胞个数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4)倒立的物象:上下、左右相反(将原物象旋转1800即可 (5)玻片的移动与物象的移动 由于是倒立的像,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结论:物象偏什么方向,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 (6)视野中污点的判断 转动目镜,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不动则不再目镜上。 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玻片上,不动的不在玻片上。不 在目镜、玻片上则在物镜上。 镜头种类有无螺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视野 物镜有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放大倍数越大,视 大野里观察到的细胞目镜无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数目越少,视野越 小暗。 (7)物镜和玻片的距离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8、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大小较小( 1~10um )较大( 10~100um) 本质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不细胞壁有,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同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没有 点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细胞核遗传物质分布的区域称拟核,无有核膜和核仁, DNA 与蛋白质 核膜、核仁, DNA 不与蛋白质结结合成染色质 合 举例细菌、蓝藻、支原体动物、植物、真菌相1、都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 似2、都有遗传物质。 点 9、蓝藻介绍 (1)蓝藻包括: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 (2)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10、细胞的统一性 (1)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大都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拟核),组成。

沪科版高中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单元试卷(含答案)

沪科版高中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实验变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 B.在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影响的实验中,只有温度、植物种类是无关变量C.在探究氯化钠浓度对人的红细胞形态变化影响的实验中,红细胞形态变化是因变量D.在探究氧气浓度对酵母菌细胞呼吸速率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2.科学家恩格尔曼在证明光合作用放氧部位是叶绿体后,紧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他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临时装片,惊奇地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光区域。从这一实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红光和蓝光对好氧细菌有吸引作用 B.好氧细菌喜欢聚集在氧气含量少的光区 C.叶绿体主要吸收绿光用于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D.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用于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3.下列有关叶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与线粒体相同 B.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膜上,酶都分布在基质中 C.叶绿体的功能不受细胞核调控 D.线粒体产生的CO2被叶绿体利用至少需穿过4层脂双层 4.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吸入的O2的体积与放出CO2体积比为1:2,这是因为A.有1/4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B.有1/3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C.有1/2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D.有2/3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5.如图甲表示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模型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其中a代表麦芽糖酶 B.限制e~f段上升的原因是酶的数量,故整个实验中应设置“麦芽糖酶的量一定”C.如果温度升高或降低5 ℃,f点都将下移 D.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 6.将刚采摘的新鲜蓝莓均分为两份,放在1 ℃的冷库内贮藏,其中一份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 h,另一份则不做处理。从采摘后算起每10 d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生物:沪科版第一册 41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生物:沪科版第一册 41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一、单选题 1. 下列对酶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酶是生物催化剂 B.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C.某些RNA也是酶 D.酶活性随温度增加而增强 2. 在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之所以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是因为 A.酶的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B.酶的种类具有多样性 C.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D.酶的空间结构具有稳定性 3. 在不损伤高等植物的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适于除去细胞壁的物质是 A.盐酸B.脂肪酶C.纤维素酶D.氢氧化纳 4.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B.酶的催化效率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C .酶在反应过程中本身不发生变化 D .一种酶只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5. 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为多肽,但不能使多肽水解为氨基酸,这一事实说明了酶的A .专一性 B .高效性 C .多样性 D .特异性 6. 人在发烧时,食欲较差,其机理是( )A .胃不能及时排空B .摄入的食物未被消化C .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D .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7. 习惯上,酶的命名是根据A .来源 B .催化的反应物 C .没根据 D .A 与B 均是 8. 在酶的特性中,与催化功能无关的一项是A .专一性 B .高效性 C .多样性 D .不稳定性 9. 下列最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实验是 ( ) A .将FeCl 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分别加入盛有等量的H 2O 2的甲、乙两支试管中,乙试管中释放氧气的速度远远大于甲试管 B .将10%的淀粉酶和稀释10倍的淀粉酶分别加入盛有等量的1%淀粉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淀粉分解的速度基本相等 C .将相同数量的人的唾液淀粉酶和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的淀粉酶加入盛有等量的1%的淀粉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中,发现甲试管中分解淀粉的速度比乙试管中的快 D .将淀粉酶液等量加入盛有等量1%淀粉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中,甲、乙分别保温在10℃和30℃条件下,结果乙试管中淀粉分解的速度快于甲 B .酶 A .细胞膜 0.青霉素就是通过抑制形成细胞壁的()来杀灭病菌的。1

《生物医用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医用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FMA200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授课对象:材化部生物功能材料专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 开课学期:春季 学分:3 学分/54 学时 主讲教师:孟凤华教授 指定教材:巴迪?D.拉特纳等编著、顾忠伟等译校的《生物材料料学:医用材料导论(原书第2版中文版)》,2011。 教学目的: 生物医用材料学是生物医学科学中的最新分支学科,是生物、医学、化学和材料科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生物医用材料学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四大支柱之一,因此生物医用材料学是生物医学工程系本科学生必不可少的的一门专业课程。生物医学材料学是多门学科相互借鉴结合、相互交叉渗透、突破旧有学科的狭小范围而开创的一门新学科。本课程较系统的介绍生物医用材料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力求对生物医用材料学领域所涉及的材料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的有关知识进行较详细的介绍。以《生物医学材料学》为主要讲授内容,并结合科研和本学科发展最新动态,补充讲授纳米药物输送、组织工程等新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生物医用材料学科的内容和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开拓知识面,为今后的深造和科研打下基础。 概述 课时:共1课时 教学内容: 序言 生物材料科学:多学科奋进的科学 生物材料的发展历史 第1部分材料科学与工程 第1章材料性质 课时:共2课时 教学内容: 1.1 引言 1.2 材料的本体性质 1.3 有限元分析 1.4 材料的表面性质和表征 1.5 水在生物材料中的作用 思考题: 1、简述影响材料的本体性质及测定方法。 2、简述材料的表面性质及常用的表面分析方法。 3、水在生物材料中起什么作用? 第2章医用材料的种类 课时:共12课时 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六章 第1节细胞的增殖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控制范围,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大约占细胞细胞周期的90%-95%。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实质:染色质复制) 2.前期特点:(膜仁消失现两体)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形定数晰赤道齐)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点裂数加均两极)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两消两现重开始)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参与的细胞器:间期:核糖体,中心体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线粒体全过程。有单体出现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单体消失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 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1)间期:动物细胞因为有中心体,间期要进行中心粒的复制。 (2)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②动物细胞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末期:子细胞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由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②动物细胞由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四、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图 七、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例:蛙的红细胞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分裂结果:增加细胞的数目 分化结果:增加细胞的种类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种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特点:①高度分化②基因没改变例如:胡萝卜根组织的离体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2N→4N→2N(2)核内DNA含量变化规律:2N→4N→2N

沪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沪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渗透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当细胞不再吸水时细胞内外浓度不一定相等 B.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C.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没有选择透过性 D.低温能影响水分子通过生物膜的速率 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多种,其运输速率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①可表示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运输 B.图②可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C.腌制糖醋蒜时蔗糖进入细胞的方式可用图③表示 D.图②、③达到最大运输速率后的限制因素相同 3.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取母乳中的抗体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运输的方式分别与下列哪两个例子中的运输方式相同 ①浆细胞分泌抗体蛋白②变形虫吞食草覆虫③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④人体内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A.①和③B.②和③C.①和④D.②和④ 4.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不同方式,ATPase为ATP酶,在图示生理过程中还具有载体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TP只影响方式③的运输速率B.吞噬细胞通过方式④吞噬病原体 C.低温会影响方式①~④的运输速率D.固醇类激素通过方式①进入靶细胞 5.为测量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以胡萝卜(液泡中含有花青素)为材料进行下列实验:将不同切片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1 min取出,再分别放在清水中浸泡1 h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物溶液,通过测量这些溶液的吸光度计算浸出物溶液的花青素含量,结果如图所示。对这个实验方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A.缺乏对照组实验 B.缺乏对等量原则的描述 C.所选择的测量指标不能反映浸出物溶液中花青素的含量 D.实验目的是测量浸泡时间对植物细胞膜的透性影响 6.生长在干旱、含盐量高的土壤中的盐生植物,通过液泡细胞液中溶有大量的Na+而促进细胞吸收水分,该现象说明液泡中Na+具有的作用是() A.组成细胞的化合物B.为细胞提供能量 C.维持细胞正常的pH D.调节细胞液浓度 7.某学生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为实验材料,撕取外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在清水中观察(图像甲),然后用0.3g/mL蔗糖溶液取代清水并观察(图像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像甲中洋葱外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 B.图像从甲到乙是由于细胞周围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 C.图像乙所示细胞出现质壁分离,b处充满蔗糖溶液 D.图像甲和乙,细胞的a,c中存在紫色物质 8.将小鼠红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 溶液中,红细胞体积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KNO3溶液的起始渗透压小于红细胞内液的起始渗透压 B.与B点相比,A点对应时刻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较大 C.AB段失水使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于KNO3溶液,从而出现BC段的变化 D.B点对应的时刻,KNO3 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9.市场上流行的直饮机的核心部件是逆渗透膜,它利用逆渗透原理,通过水压使水由较高浓度的一侧渗透至较低浓度一侧,理论上在较高浓度侧的所有细菌及不纯杂物、可溶性固

初一初二生物课堂笔记全套

初一初二生物课堂笔记全套 第一单元 走进生命世界 第1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 第1节 生物与生物学 1.概括: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2.分类:①动物 ②植物 ③微生物 一.生物 ①除病毒以外的生物由许多细胞有序构成的 3.生物的基本特征: ②生物坱要摄入营养物质 ③进行呼吸与排泄 ④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分遗传变异现象 ⑤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1。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研究内容 : ①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二.生物学 ②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 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④生物多样性 ⑤人类对生物的利用与保护 ①克隆 ②试管婴儿 三.生物科技成果 ③太空育种技术 ④人类基因组计划 ⑤生态农业 ⑥杂交水稻 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取镜和安放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2.对光三步骤 ②将遮光器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转动反光镜,直到目镜内看到一个圆形的光屏,叫 做视野 3.移片 4.观察 ①取片 ②降镜筒 ③移物镜 ④垂直反光镜 ⑤背转压片夹 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二.科学探究一般过程 ③制定计划 一.显微镜的作用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第二单元 我们生活的生物圈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第1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 1.意义: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① 水中 湖泊 一.环境 2.分类 海洋 ② 陆地 极地 覃地 高山 ③空中 沙漠 第2节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一.环境因素1.生物因素:周围其他生物 2.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上壤、温度、湿度 二.非生物因素为什么会影响生物?光合作用(阳光)、呼吸作用(空气)、生物的主要成分(水) 。概念: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一个因素外,其它因素都必须相同的一组实验 三.对照实验 2。单一变量原则 1。种间关系 ①互利变化 ②寄生 四.生物间的关系 ③捕食 ④竞争 ①种内互助 2。种内关系 ②种内斗争 第3节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蜣螂出国记 二.生物影响环境 第4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生物适应环境的 二.行为特点 1.牛破坏草原环境,蜣螂改善草原环境 2.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 ①净化空气 ②保持水土 ③增加空气湿度 ④吸附尘土 ⑤光合作用制造有机 1.特点:①结构 ②生理 ③形态 ④行为 2.意义:利于生存适应环境,更好生存,繁衍 3.形式:①警戒色 ②保护色(生理) ③拟态 1.冬眠 2.候鸟迁徙 3.找食物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笔记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笔记大全 第1章 走近细胞 一、从生物圈到细胞 判一判 病毒属于生命系统吗?是生物吗? 提示 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病毒无细胞 结构不能独立生存,故不属于生命系统; 但能进行新陈代谢,能繁殖产生后代,故是生物。 提醒 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如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单细胞生 物没有组织、器官、系统这三个层次。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差异性:最根本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 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 (2)统一性:两者都具有 细胞膜、细胞质和与遗传有关的DNA 分子 细胞器是核糖体。 ①.正确识别带有菌字的生物:凡是“菌”字前面有“杆”字、“球”字、“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细菌,如破伤风杆菌、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是细菌。乳酸菌是一个特例,它本属杆菌但往往把“杆”字省略。青霉菌、酵母菌、曲霉菌及根霉菌等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 ②.带藻字的生物中,蓝藻(如蓝球藻、念珠藻、颤藻等)属于原核生物,单细胞绿藻(如衣藻、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 1.生命活 动离不 开细胞 (1)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 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 动 (2)单细胞生物依赖 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4)连接亲子代的桥梁是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发育的场所是子宫; 2.生命系 统的结 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 、系统、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 组成 、结构和 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念蓝发颤)

沪科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一试卷及答案

沪科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一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图表示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实验密闭装置,氧气传感器可监测O2浓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探究不同单色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B.加入NaHCO3溶液是为了吸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C.拆去滤光片,单位时间内,氧气传感器测到的O2浓度高于单色光下O2浓度 D.若将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可测定金鱼藻的细胞呼吸作用强度 2.在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染色体数加倍和DNA分子数加倍 B.染色体复制和染色单体的形成 C.着丝点的分裂和核膜核仁形成 D.赤道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3.下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水稻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B.图甲中,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 C.图甲中的c和图乙中的f点对应 D.图乙中,eg段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外因主要是光照强度 4.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是生物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B.草履虫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 C.动物和植物的生命系统层次不完全相同 D.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5.将D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核苷酸、五碳糖、碱基B.核苷酸、磷酸、碱基 C.核糖、磷酸、碱基D.脱氧核糖、磷酸、碱基 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裂间期有DNA和中心体的复制 B.分裂间期DNA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 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D.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7.古生物学家推测: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蓝藻有些未被消化,反而能依靠原始真核生物的“生活废物”制造营养物质,逐渐进化为叶绿体。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叶绿体来源于原核生物,故其内有核糖体、DNA、RNA B.图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有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 C.图中叶绿体的两层膜成分上有差异 D.被吞噬而未被消化的蓝藻为原始真核生物提供了有机物 8.下列模式图表示真核细胞的细胞器,有关细胞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④的膜可以转化为②的膜 B.在细胞中联系最广泛的细胞器是④ C.③中可发生CO2→C3→C6H12O6,①中则会发生C6H12O6→丙酮酸→CO2 D.⑤是植物、细菌、酵母菌唯一共有的细胞器 9.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坏死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坏死是由于细胞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编程性死亡 B.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C.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凋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D.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就是一回事 10.将植物栽培在适宜的光照、温度和充足的CO2条件下,如果在2h时,将环境中某一条件改变,此时,叶肉细胞中的C3、C5、ATP含量变化如图。那么改变的条件是() A.加强光照B.减弱光照

沪科版生物等级考 模拟卷(附答案)

沪科版生物等级考模拟卷(附答案) https://www.doczj.com/doc/0d4928219.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沪科版生物等级考模拟卷 TY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图1所示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该生物属于 A. 动物 B. RNA病毒 C. 植物 D. DNA病毒 2. 食物中的蛋白质需要消化为氨基酸才能被吸收,该过程中断开的化学键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 3.图3是低倍镜下的蚕豆叶下表皮保卫细胞长度测量的局部视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先换高倍镜,再将待测的保卫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B.换高倍镜后,使用细调节器调节图像清晰度 C.图中的显微测微尺为物镜测微尺 D.图中所测保卫细胞实际长度约为4.0μm 4. 为了解某食物样液中的营养成分,对其做出三种规范的鉴定操作。得到相应现象如下表.由此判断该食品样液中至少含有 A. 还原型糖和脂肪 B. 蛋白质和还原性糖 C. 蛋白质和脂肪 D. 还原型糖、蛋白质、脂肪 5. 探究“植物细胞外液浓度和质壁分离关系”的实验中,采用原生质层长度(B)与细胞长度(A)的比值,(B/A)表示质壁分离程度。下表是某同学对4个洋葱表皮细A、B值测量后处理的结果,其中错误 ..的是 A.细胞I B. 细胞I I C. 细胞I II 蛋白质RNA 图1 H2N R1 C H C N C C N C C O OH O H R2 O H O R3 H H —————— —— ①②③④ 图2 鉴定操作鉴定用试剂 ①双缩脲试剂 现象 紫色 ②苏丹III染液橘红色 ③班氏试剂颜色不变 细胞细胞I 细胞II 细胞III 细胞IV B/A 1.2 0.9 0.8 0.7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一笔记(知识点)只是分享

高一生物考试背诵内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 7 8(不是所有的鱼) 9 10 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