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净距隧道设计与结构分析

小净距隧道设计与结构分析

小净距隧道设计与结构分析
小净距隧道设计与结构分析

《交通标准化》2006年第11期

COMMUNICATIONSSTANDARDIZATION.No.11,2006

COMMUNICATIONSSTANDARDIZATIONISSUENo.159

《交通标准化》

总159期

JBH王耀明,

(安徽省公路勘测设计院,安徽合肥230041)

摘要:小净距隧道是从工程实践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特别适合于中短隧道。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小净距

隧道的设计与结构作一简要分析,其结果可为类似小净距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净距;隧道设计;中夹岩柱;结构分析中图分类号:U4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786(2006)11-0172-04

DesignandStructureAnalysisonSmallSpacingTunnel

WANGYao-ming,WANGFei

(AnhuiProvincialHighwaySurveyandDesignInstitute,Hefei230041,China)

Abstract:Thesmallspacingtunnelderivedfromengineeringpracticeisanewstructuretunnel,

whichisfitformiddleandsmallspacingtunnelespecially.Takingpracticeprojectasanexample,asim-plyanalysisondesignandstructureofsmallspacingtunneliscarriedonandtheresultcanofferrefer-enceforsimilarsmallspacingtunnel.

Keywords:smallspacing;tunneldesign;middlerockycolumn;structureanalysis公路工程与运输

Q1、Q2、Q3,以及相应的资金占用量和仓库面积占用量,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最后两组值对应的资金占用量和仓库面积占用数均近似使约束条件(1)式和(2)式保持等式。因此最优解在Q1=1666,Q2=1995,

Q3=340附近。4结论

本文提出的最优存储模型在求解库存商品较多的配送中心存储问题时,利用库恩-图克条件进行了分析求解,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快速地得到进货批量的最优解,对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参考文献

[1]黄洁纲.存储论原理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2]裴金林.多品种生产库存模型的几个问题[J].北京: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5(5):52-54.

[3]王永县.运筹学-规划论及网络[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李俊辉(1984-),男,本科,现在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就读,研究方向为运输物流管理。收稿日期:2006-04-20

表1计算结果

-λ110.10.090.080.07850.0787-λ220.11044.64.7Q110141709157316761668.51666.5Q28161905191219911996.91995.2Q3

220

349

325

343

339.2

341.6

资金占用143300293400276100300050300065299925面积占用

6991220114012091203.51203.4

"""""""""""""""""""""""""""""""""""""""""""""小净距隧道设计与

结构分析

172

《交通标准化》2006年第11期

COMMUNICATIONSSTANDARDIZATION.No.11,2006

COMMUNICATIONSSTANDARDIZATIONISSUENo.159

《交通标准化》

总159期

JBH图2

岩柱对穿预应力锚杆

1Ⅴ级围岩衬砌设计图

公路工程与运输

1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隧道越

来越多地出现在公路建设中,根据交通部典型示范的要求,在山区高速公路中应灵活运用技术指标。目前在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中遇到长度为1000m以下的中、短隧道数量较多。以前在布线时,通常为了满足规范要求的隧道间距,在道路与隧道接线处往往设一个三角形过渡区,尤其在碰到鸡爪地形时,就会出现隧道群方案,桥隧相连,路线线形布设困难,土地使用量高,工程造价增加等问题;而建造连拱隧道则存在着诸如施工难度大、工序复杂、建设周期长、造价高、结构容易开裂、衬砌漏水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拟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即小净距隧道设计。虽然小净距隧道的受力特点比分离式隧道复杂,但从施工的角度出发,小净距隧道与分离式隧道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而且其质量相对容易控制,工程成本大幅度降低,表1为分离式独立双洞间的最小净距。

2隧道设计2.1

隧道设计

双洞小净距隧道是介于普通分离式双洞隧道和连拱隧道之间的一种结构形式,其双洞净距比较小,净间距一般小于一倍隧道开挖洞跨。目前国内双洞小间距隧道净间距的取值一般为5m~15m,主要采用单/双侧导洞法、超前导洞预留光爆层法等施工方法进行施工。在一般小净距隧道的设计中,由于考虑到双洞间施工的相互影响,因此其设计参数比分离式双洞的设计参数略高。本文以洞身的Ⅴ级围岩段为例,其他衬砌类型不一一例举,其支护参数一般采用"50×5mm小导管超前支护进洞和间距为40cm、拱部为120°的范围布设;系统锚杆采用中空注浆锚杆,其长为4.0m;"8的钢筋网全断面设置;C25喷射混凝土厚为25cm,I18工字钢钢架,75cm/榀;二次衬砌采用C25钢筋混凝土;中夹岩柱采用"25mm水平对拉预应力锚杆进行加固。

Ⅴ级围岩衬砌设计如图1所示。

表1

分离式独立双洞间的最小净距

围岩级别ⅠⅡⅢⅣⅤⅥ最小净距(m)

1.0B

1.5B

2.0B

2.5B

3.5B

4.0B

注:B为隧道开挖断面宽度

2.2中夹岩柱加固技术

中夹岩柱预加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地

保证中夹岩柱的完整性,以提高开挖过程中围岩的自承自稳能力。当中夹岩柱为4m~6m时,宜采用

!25mm的水平对拉预应力锚杆对其进行加固,若

地质条件较差,可加设小导管对中夹岩柱进行注浆加固,注浆材料应根据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以及注浆材料的适用性等确定;当中夹岩柱为6m~15m时,宜采用胀壳式低预应力锚杆(仅内侧加长)进

行加固,在地质条件较好时,也可采用普通中空注浆锚杆或砂浆锚杆在内侧(中夹岩柱)加长并进行加固。岩柱对穿预应力锚杆加固技术见图2。

173

《交通标准化》2006年第11期

COMMUNICATIONSSTANDARDIZATION.No.11,2006

COMMUNICATIONSSTANDARDIZATIONISSUENo.159

《交通标准化》

总159期

JBH考虑到洞口段两洞间的相互影响,应尽量将隧道的暗洞位置调整在一个断面上,以有利于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确保安全进洞;对于受地形制约不能同时进洞的隧道,应尽量减少后行洞侧临时边坡的开挖,并采取注浆的手段对后行洞的围岩进行加固,保证后行洞的施工安全。

3小净距隧道的结构分析3.1

小净距隧道概况

下面以安徽省安庆至景德镇高速公路中的青潭

小净距隧道为例,对其进行结构计算分析。该隧道的设计时速为80km/h,双向四车道,隧道净宽为

13m,净高为9.7m,隧道长度约为470m,最大埋深

约为80m,隧道内岩为变质粉砂岩,其设计主要采

用Ⅵ、Ⅲ级围岩,隧道左右线净间距在8m~14m。下面仅分析在Ⅵ级围岩条件下,14m、8m两种工况的小净距隧道的受力状况。

3.2有限元模型的建立3.2.1

计算模型

计算模型分别取净距为14m、8m两种工况进行

计算分析,其模型建立如图3、图4所示。

考虑确定模型的合理计算范围是保证精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次计算所确定的模型范围是在充分考虑隧道附近地质环境的基础上,以及尽量减少所谓的“边界效应”的前提下,建立时选取了

3~5倍洞径(3D~5D)的计算范围,长度方向(Z轴)沿洞轴取60m、宽度(X轴)方向取120m(含隧道截面及中壁岩柱)、高度(Y轴)方向取70m(含隧道截面、3~5倍洞径)作为本次计算的范围。该模型共划分为近4800个节点、3900个单元。

计算时考虑隧道最不利的状况,即在最大埋深时以自重应力为主对其进行分析,并在模型顶部(Y方向)方向施加自重应力σy=γ

h=2.07MPa,模型右侧施加侧向应力σx=μ1-μ

σy

=0.98MPa,模型其余边界施加相应方向的约束以约束其位移。

3.2.2计算方案及参数的选取

计算主要考察净距改变后,围岩受力的变化规

律,因此在计算过程中,先开挖左洞,待左洞开挖完毕后再开挖右洞,并借此考察右洞开挖对左洞的影响。计算中,物理力学参数是在本隧道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的,由于本隧道是以变质粉砂岩为主,因此以该类岩石的物理力学参数值作为计算中的参数(见表2)。

3.3计算结果分析

计算时,分别列出了各种工况下左洞开挖及左

右洞均开挖后的应力云图(见图5~图8)

以及最大应力值及拱顶下沉的变化(见表3)。考虑到空间效应的影响,应力云图及各项取值均取自模型的中间位置。

综合应力云图、最大应力值及拱顶下沉值的变化规律,现分析总结如下。

3.3.1开挖后的隧道,总体处于受压应力状态,

其最大应力值位于两侧拱脚处。

图3计算模型Ⅰ(净距为14m)图4计算模型Ⅱ(净距为8m)

表2

围岩及材料计算物理力学参数

材料名称

弹性模量(MPa)泊松比

容重γ(kN/m)内摩擦

角(°)

粘聚力

(kPa)

围岩25000.302336200C25混凝土285000.16725783600C25喷射混凝土

26000----锚杆

200

000

公路工程与运输

(以压为正,单位:Pa,净间距:8m)(以压为正,单位:Pa,净间距:8m)

图7

左洞开挖后σ1图

图8左右洞开挖后σ1图

106E+08

945E+07828E+07710E+07593E+07475E+07

358E+07241E+07123E+0756792

123E+08

109E+08955E+07819E+07684E+07

548E+07413E+07277E+07142E+0762874

(以压为正,单位:Pa,净间距:14m)

(以压为正,单位:Pa,净间距:14m)

图5左洞开挖后σ1图

图6左右洞开挖后σ1图

104E+08

925E+07810E+07695E+07580E+07465E+07350E+07236E+07121E+0757347

114E+08101E+08886E+07760E+07634E+07509E+07383E+07258E+07132E+0761900

174

《交通标准化》2006年第11期

COMMUNICATIONSSTANDARDIZATION.No.11,2006

COMMUNICATIONSSTANDARDIZATIONISSUENo.159

《交通标准化》

总159期

JBH表3最大应力值及拱顶下沉值列表

净距D=14m

净距D=8m

左洞开挖后左右洞均开挖后左洞开挖后左右洞均开挖后左洞σ1(MPa)

右洞σ1(MPa)

左洞σ1(MPa)

右洞σ1(MPa)

左洞σ1(MPa)

右洞σ1(MPa)

左洞σ1(MPa)

右洞σ1(MPa)

10.4-11.411.010.6-12.311.8

中壁岩柱中间位置处σmax=5.26MPa中壁岩柱中间位置处σmax=6.02MPa左洞拱

顶下沉(mm)

右洞拱顶下沉(mm)

左洞拱顶下沉(mm)

右洞拱顶下沉(mm)

左洞拱顶下沉(mm)

右洞拱顶下沉(mm)

左洞拱顶下沉(mm)

右洞拱顶下沉(mm)

20.5-23.924.420.4-26.426.8

3.3.2计算中左洞开挖先于右洞,其开挖后应力状

态随净距的变化较小,但对未开挖的右洞存在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净距的减小而明显增大,从应力云图来看,当净距等于8m时,左洞开挖将影响到右洞未开挖岩体的应力重分布,因此施工中开挖右洞时应引起重视。

3.3.3从左右洞开挖后的应力云图及最大应力值来

看,在本次计算的两种工况条件下,右洞的开挖均对已开挖的左洞产生影响:当净距D=14m时,右洞的开挖将引起左洞的σ1增加1.1MPa,中壁岩柱位置应力重叠部分逐渐加大,其中间位置处的最大应力值达5.26MPa;当净距D=8m时,右洞的开挖将引起左洞的σ1增加1.8MPa,中壁岩柱位置应力重叠部分进一步增加,其中间位置处的最大应力值达6.02MPa。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两隧道间净距的减小,隧道周边围岩的受力越来越大。右洞开挖引起左洞隧道周边应力的增加,其增幅随着隧道净距的减小而上升,特别是中壁岩柱位置,在隧道间净距减小到8m以后,应力区重叠严重,且从中壁岩柱中间位置处的应力值变化情况来看,当隧道间净距小于8m后,其值增加的幅度将明显加大。

3.3.4隧道开挖后未产生塑性区,隧道拱顶处的位

移,随着净距的减小亦明显加大,通过对其分析可以看出,右洞开挖及净距的变化对隧道的影响规律与3.3.3中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在小净距隧道开挖过程中,随着净距的减小,后行洞的开挖会引起现行洞周边围岩应力的提高。中壁岩柱由于产生了应力重叠区,使得其受力状态处于十分不利位置,特别当隧道间净距减小到8m以后,中壁岩柱中间位置处的应力值将明显增大,在实际工程中应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必要的加强围岩的措施。因此,在左右线净间距小于

14m时,应采用单/双侧壁导坑法以确保施工安全。4小净距隧道的合理应用

随着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的推广应用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节约土地、减少开挖、注重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要。尽管小净距隧道具有两端展线难度小、占地较少、工期较短、造价低的特点,但由于小净距隧道的中夹岩柱的厚度远小于普通双洞隧道,且其隧道的围岩稳定与支护结构受力要比普通分离式隧道复杂的多,所以选择合适的地质条件、合理的隧道净距、合适的进出口位置是保障小净距隧道施工安全、降低工程造价的关键。

一般来说,小净距隧道都比较短,地形、地质情况相对较差,因此需对隧道洞口进行处理,包括对临时边仰坡的加固、对隧道偏压段进行地表预加固等等,否则,偏压会对隧道结构本身产生影响,而且施工不当、支护不及时都将有可能引起滑坡等地质病害。当小净距隧道小于8m后,隧道的开挖风险会急剧增加,对施工及结构受力极为不利。在隧道洞口段地质条件非常差的情况下,选择小净距隧道也是不经济的,例如某高速公路小净距隧道,洞口均为全风化花岗岩,埋深浅,并且净距较小,仅为3m~4m,隧道围岩几乎无自稳能力,如果采用小净距隧道,其施工风险性极大,且必须采用洞外地表注浆、大管棚进行超前支护,而这样大大的增加了隧道的工程造价。因此,选择修建小净距隧道应该有合适的净距及合理的地质条件。

5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5.1

小净距隧道的支护衬砌参数仅比普通分离式

双洞隧道的支护衬砌参数略强,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连拱隧道要简单很多,投资也大大节约,因此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5.2小净距隧道随着隧道间净距的减小,隧道周

边的围岩受力越来越大。对本隧道而言,当隧道净距小于14m时,随着净距的减小,其影响逐渐加大;右洞的开挖对左洞的影响随着净距的减小也逐渐增大,特别当净距减小到8m时,中壁岩柱受到叠加影响应力明显增大,并处于最不利的受力状态。随着隧道净距的减小,拱顶位移明显增大,围岩的稳定性变得越来越差。

5.3小净距隧道修建的成败关键是如何保证中夹

岩的稳定,如何有效地减少对中夹岩的扰动,并采

公路工程与运输

175

《交通标准化》2006年第11期

COMMUNICATIONSSTANDARDIZATION.No.11,2006

COMMUNICATIONSSTANDARDIZATIONISSUENo.159

《交通标准化》

总159期

JBHDiscussiononFuelEjectorStructureof

NaturalGasBasedAutomotive

XIELi1,SUNQi2

(1.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InnerMogoliaUniversity,Hohhot010023,China;2.InnerMogoliaAnimalHusbandry

MechanizationInstitute,Hohhot010020,China)

Abstract:Theresearchonservicebehaviourandcontrolmodeoffuelejectorstructureofnaturalgasbasedautomotiveaccordingtoitsstructurefeatures,canprovidenewsolveschemeforreducingtheharm-fulautomotiveexhaust,protectingurbanenvironmentandlookingforcleanfuel.

Keywords:naturalgas;fuelejector;electromagneticcoil;delayphenomenon谢

莉1,孙

岐2

(1.内蒙古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3;2.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针对天然气汽车燃料喷射器的结构特点,对其工作性能和控制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目前存在的一些技术问

题进行分析,可为减少汽车尾气中有害排放物、保护城市环境以及寻求清洁燃料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天然气;燃料喷射器;电磁线圈;延迟现象中图分类号:U464.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786(2006)11-0176-03

取一定的加固措施则可以保证其稳定和支护结构的安全。

5.4小净距隧道在Ⅳ级以下围岩的净距一般不要

过小,且当中夹岩的受力状态在岩柱长小于等于8.0

m时,其安全系数将大大降低,工程风险急剧增

加,相应的围岩加固难度也会增加,并且经济性也会大大降低。

5.5小净距隧道修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经取

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选择运用该结构形式时,应同分离式隧道、连拱隧道进行综合比较,并应具有较理想的地质条件、合理的隧道净距、合适的进出口位置,以降低修建隧道的施工风险性及工程造价。参考文献

[1]JTG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2]JTG042-9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S].

[3]王梦恕.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通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4]潘昌实.隧道力学数值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5]关宝树.隧道力学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6]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2003年全国公路

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7]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2005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2006-04-07

"""""""""""""""""""""""""""""""""""""""""""""

天然气汽车燃料喷射器的结构

分析与探讨

汽车与船舶

17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