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分析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分析

97

自从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校毕业大学生如雨后春笋般增长,据统计2015年达到749万、2016年达到765万、2017有望突破800万,加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近些年高校毕业生深感就业压力沉重。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很多就业指导专家、学者也进行相应的理论、实证研究,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衡量毕业生就业压力一个重要影响变量。本文将近二十年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便为就业服务工作和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概念

职业决策最初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的经济决策理论的生涯决策概念,他认为个体选择目标或职业时,会使用一种使个人获得最高报酬,而将损失降至最低所用的方法。而我国《教育大辞典》将职业决策定义为,人们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做出合理的职业方向的抉择过程。职业决策是个体在了解自身特点和职业环境基础上进行职业匹配的心理过程,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环节。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心理学核心概念,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先提出该概念,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将其自身作为认知对象的一种思维模式,是个体在完成某一个任务之前的信念和判断。自我效能感是属于个体的一种能力,而不是特质,它直接影响个体任务活动顺利完成,对个体行为起到调节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Hackett 和Betz 最早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辅导研究相结合,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编制了第一个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我国学者龙立荣、彭永新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经验并结合我国特点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概念,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

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和信心。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Taylor 和Betz 在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上结合Crites 的职业成熟度理论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索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包含:对自身完成自我评价(对自身职业兴趣、性格、价值、能力等自身属性评价)、收集信息(收集职业本身属性、环境等信息)、选择目标(根据自身特点和职业特点选择恰当职业)、制定规划(根据职业目标制定通往目标的职业规划)、解决问题(解决职业决策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五个因素结构。

我国学者彭永新、龙立荣在Taylor 和Betz 研究基础上通过结构化访谈、问卷调查法并应用因素分析方法探索我国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结果发现我国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也是拥有稳定五因素结构,即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冯增辉、许红华在以往学者相关研究基础上通过因素分析方法探索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结构,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由学校地位和声誉、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与技能、学习成绩和个性自我评价五个因素构成。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结构探索发现主要是以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和职业成熟度理论为理论背景,通过应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如因素分析法不断开展研究,从而完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结构。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测量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测量是研究者应用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方法对其进行量化,从而揭示其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目前国内外使用较多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是Taylor 和Betz 于1983年编制的,该量表由五个维度组成,具体包括自我评价、收集信息、目标选择、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分析

高才华1 张雷2 冯晓1 范加珍1 黄秀雯1

(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2.茂名市第一中学 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进行职业决策过程,是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探讨比较多的个体心理特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的方式,探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结构、测量、影响因素以及干预研究。以便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科学的参考,服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广角

南方论刊·2017年第8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