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 考点复习二十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3 考点复习二十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3 考点复习二十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3 考点复习二十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考点复习二十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姓名: 学校: 年级:

【知识要点】

一、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整体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地方时及计算 ①地方时含义:因经度而异的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②变化规律:“东早西晚”——早:先看到日出;晚:后看到日出。

③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

注意:计算时“东加西减”,当所求的地方时的地点,若在已知地的东面,则加时差;若在已知地的西面,则减时差,即东加西减。

(2)时区及计算

①划分:从0°经线向东、西各7.5°作为0时区,再分别从东、西经7.5°向东、西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

注意:东、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东十二区在西十二区的西边。

②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该时区的标准经线。

③计算:某地的时区数=该地经度÷15°,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

(3)区时的规定及计算

规定:每个时区标准经线上的地方时间即为整个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整一个小时。

计算法则:东加西减,即向东要加上时区的差,向西要减去时区差。

计算方法:某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两地的时区差。

注意:两地的时区差:若两地在中时区的同侧,则时区数相减;两地在中时区的两侧,则时区数相加。若所求区时的地点在已知地的东边,则加时区差,若在已知地的两边,则减时区差。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昼夜交替 地方时、区时、日界线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的高度的变

化 五带划分 历法和节气

2.地球内部结构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2)地壳运动

地壳在不断运动。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

水平运动使地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

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带,中洋

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断

层活动来完成的,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板块

运动说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黏性较小的软流圈

上移动。

(4)火山与地震

形成: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坚硬的地壳产生断裂、移动而造成的

分布: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地震

影响

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灾害

造成滑坡、海啸、建筑物倒塌等

影响地形

预报

科学手段:地震仪

经验:自然界、动植物异常等

预防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震前宣传防震抗灾知识

进行防震演习

地震发生时,处在不同环境中的应急处理方法

形成:坚硬岩石底下高温高压的岩浆沿着地壳中的裂隙喷出地面.

影响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分布: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

火山

形成:火山丘、火山岛

带来矿产物质肥料、建筑材料、矿产、温泉等

堵塞河道、烧毁房屋和桥梁、污染水和空气

(5)主要地形特征

(6)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分类

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 形成高山或低地,使地表高低不平 同时进行,朝相反方向改变

地表,以内力作用为主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

是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7)外力促使地形的变化

山地:高低起伏变化大,海拔500米以上 丘陵:高低起伏不大,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较高,面积较大,内部起伏小,外围较陡 平原: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热胀冷缩、水结冰 植物根系生长 岩石的风化 岩石破碎 侵蚀作用:风蚀蘑菇 搬运作用:沙尘暴 风力的巨大力量 堆积作用: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侵蚀作用 堆积作用:冲击扇、冲击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流水的作用 流水冲刷侵蚀:瀑布、沟谷 海浪侵蚀:海岸礁石、石柱、陡崖 流水溶蚀:溶洞、地下河、石笋、石柱 人和生物改变地形

生物 珊瑚虫:珊瑚礁、珊瑚岛 苔藓和地衣:腐蚀石块 植物根系生长:岩石破碎 人 河流:筑水坝、建水库 沿海:围海造陆,建“人工岛”“人工半岛” 陆地:削山头、修筑梯田、挖矿井、挖河道

月相的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科学家发现,人与月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精神病学家指出,人体约有80%是液体,月球引力也能像引起海洋潮汐般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造成人体“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满月时生物潮处于高峰,月球对人体的影响比较强烈,人容易激动,情绪不稳定,酗酒者和精神病人常在此时发作,甚至人类的谋杀、抑郁和心脏病等也与月球的盈亏有一定的关系。

一、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的形状叫月相。

2.月相的变化,如图所示。

月相由月初的亏到月中的盈再到月未的亏的变化过程反映出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

月相的一个周期为29.53天(朔望月)。每个月朔为农历月的初一,望为农历十五或十六。

二、月相的成因

1.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它能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2.月相的形成主要与日、地、月三者的位置有关

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

1)月球在绕自身的自转轴自西向东自转,同时也沿着一个椭圆轨道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

2)月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等,都为27.53日。

三、月相与农历,日、地、月三者的位置的关系 月相名

出现的大致时间 日、地、月位置关系 视觉形状

新月或

初一

日、地、月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 不可见 上弦月 初七、初八 日、地、月大致成直角,月球半圆,上半夜见于西

在地球以西

部天空,月面朝西 满月或

十五、十六

日、地、月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居中 通宵可见,一轮明月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

三 日、地、月大致成直角,月球在地球以东 半圆,下半夜见于东部天空,月面朝东

【典型例题】

例1.地球上的人们能看到西部半个月面时,月相称为( )

A 、新月

B 、上弦月

C 、下弦月

D 、满月

例2.我们整夜看不见的月相是( )

A 、新月

B 、上弦月

C 、满月

D 、下弦月

例3.望月发生时,日、地、月三者的关系是( )

A 、地球居中、月球、太阳在两边,三者一线

B 、月球居中,地球、太阳在两边,三者成一直线

C 、日、地、月大致成直角,月球在地球以西

D 、日、地、月大致成直角,月球在地球以东

例4.读月相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叫 出现在农历 前后,日、地、月

三天体的位置关系特点是

(2)B 叫 ,出现在农历 ,在生活中你发现此月相后,月亮每晚出现的时刻逐渐 。

例5.若太阳不发光,则地球上的人们将看不到( )

A 、恒星

B 、月亮

C 、星云

D 、流星

例6.农历初三左右的月球,黄昏时出现在天空( )

A 、东边

B 、西边

C 、南边

D 、北边

例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月球和太阳一样会发光

B 、月球围绕地球自东向西顺时针转动

C 、月面面貌本身在变化

D 、月球各种圆缺形状叫月相

例8.下列只有后半夜才能看到的月相是()

A、下弦月和满月

B、只有下弦月

C、上弦月

D、上弦月和满月

例9.读月球、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

(1)月球转到图中点时,是农历十五,

月相是,整夜可见。

(2)月球公转到图中点时为上弦月,见于半夜,亮月面朝

(3)月球位于D点,B点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

(4)以月相变化的周期定月的历法叫做,我国的农历就是严格按照朔望周期制定的历法。最早就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例10.图为“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图,根据月相判断,四幅图中正确的是()

【经典练习】

1.地球公转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和之间来回移动.

2.一年中,只有日和日,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

3.二十四节气是以运行轨道划分的,是成分.

4.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的发生与地壳变动无关

B.地震的发源地称为震中

C.绝大部分的地震是轻微的地震

D.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和大西洋沿岸

5.地震发生前可能会有()

A.气温骤降 B.狂风暴雨 C.洪水暴发 D.井水冒泡

6.发生地震时,我们不应该做的是()

A.快速离开房间 B.躲到桌子底下 C.躲进小房间 D.抢救贵重物品

7.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断层凹陷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褶皱弯曲

8.右面A图是地面的实际形态,B图是绘成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请在B图中指出箭头所指的相应的名称:

A ,

B ,

C ,

D .

9.当“北京时间”6点正时,()

A.北京的地方时间为6点B.东六区的地方时为6点C.120°E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D.伦敦时间为14点

10.某海轮于2004年12月31日23时55分在太平洋由东向西越过180°经线,10分钟后,海轮上的时间可能是()

①2004年12月31日0时5分;②2005年1月1日0时5分;③2005年1月2日0时5分;

④2004年12月30日0时5分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11.6月22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A.北纬23°26′B.南纬23°26′C.0°D.23°26′12.10月1日,下列城市中昼最长的是()

A.上海B.深圳C.北京D.长春13.农历中下列成分在公历中的位置(时间)不固定的是()

A.春分B.立夏C.中秋节D.大雪14.下列现象由地球公转而形成的是()

①北京冬天的黑夜比夏天长;②地球上有昼夜更替;③地球上有四季变化;④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几乎是不变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5.当西经10°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时,东经150°经线的地方时为()

A.10时 B.10点40分 C.14点 D.13点40分

16.当纽约(西五区)为5月10日一天中杆影最短的时间是11时20分(北京时间),则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是()

A.东经115° B.东经110° C.东经125° D.东经130°

17.在杭州,一年中正午杆影最短的时候在()

A.冬至日B.春分日C.夏至日D.秋分日18.广州在下列四个月中昼最长的是()

A.3月B.6月C.9月D.12月

19.五一劳动节这一天,下列城市昼最长的是( )

A .昆明

B .武汉

C .西安

D .呼和浩特

20.长沙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是( )

A .3月21日

B .6月22日

C .9月23日

D .12月22日

21.昼夜现象的形成原因是( )

A .地球的公转

B .黄赤交角的存在

C .地球的自转

D .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22.以 为界,地球分为东、西半球,以 为界,分为南、北半球,以 为界,分为低、中、高纬.

23.昼夜产生的原因是 ,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是 .地方时是指 ,区时是指 .

24.月球的 运动产生了 三者位置的变化,形成了月相的变化.初一的月相叫 ,十五的月相叫 .

25.读月球运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月球运行到右图中的四处时的月相或农历日期.

a .A 处月相为 ;

b .B 处月相为 ;

c .C 处农历为 ;

d .D 处农历为 .

(2)在下面的空圆中画出月球运行到右上图中的四处时的月相(黑暗处用阴影表示).

(3)月球由A 处出发,经过B 、C 、D ,又回到A 处,所需时间约为 天,称为 月.

(4

)图中四处可能发生月食的是 处,可能发生日食的是

处.

26.读图45-3,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 月 日前后的太阳光照图,此日太阳光直射的纬度是 .

(2)此日是北半球的( )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3)此时,A 点的地方时是 ,B 点的区时是 .

(4)此时纽约时间(西五区)是 月 日 时.

A

B C D

(5)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白昼最长的是.

27.下列关于月相和对应的农历时间,正确的一组是()

A.新月——初七、初八前后 B.上弦月——十五前后

C.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前后D.满月——初一前后

28.读图45-4,回答下列问题:

(1)C点位于()

A.南半球B.北半球C.东半球D.西半球

(2)A、B两点中,位于晨线上的是,位于昏线上的是.

(3)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是.

(4)C点的地方时是.北京时间是.

(5)这一天北京的昼长是小时.

29.读如图46-4所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判断地形部位的名称:B ;C ;D .

(2)图中最高的山峰海拔不超过米.

(3)图中铁路的长度大约为千米.

(4)居民区A位于山峰B的方向.

(5)图示区域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30.日界线的东侧是(时区)西侧是(时区).从日界线西侧向东越过日界线时,日期要(填“加”或“减”)一天.

31.月相变化的原因是()

①月球本身不发光;②月球是一个球体;③月球绕地球运动;④月球相对太阳位置的变化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2.日、月、地三者呈一条直线,地球位于日、月之间的月相是()

A、新月

B、上弦月

C、下弦月

D、满月

33.下列节日中和其对应的月相不正确的是()

A、元旦、新月

B、中秋节、满月

C、重阳节、上弦节

D、端午节、上弦月

34.下图是根据某同学在农历上半月观测到的月相绘制的月相图,据图回答问题:

(1)该同学每晚选择的观测时间约是()

A、黄昏时分

B、午夜时分

C、黎明时分

D、日出时分

(2)该同学观测月相面向()

A、东方天空

B、南方天空

C、西方天空

D、北方天空

(3)A、B、C时月相名称分别是A ,B ,C ,出现的农历日期分别是A、、B 、

(4)在这半个月观测时间里,月相凸向(填“东方”或“西方”),即表示太阳出没方向,从月初到月中,月相变化规律是。

35.读月相成因图回答:

(1)下列月相的名称是:A ,B 。

(2)晴天彻夜不见的月相是,晴天通宵可见的月相是;(3)农历初七、初八的月相是,月相为的日期可能出现月食现象(4)月相从H变化到A,时间大约间隔天。明朗的黄昏能观察到农历(填“上”或“下”)半月的月相。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小华早上起来晨练,只见弯弯的月亮挂在东方天边,此时约为农历( )

A 、二十六、二十七

B 、十一、十二

C 、十七、十八

D 、初七、初八

2.下列各月相示意中是下弦月的是( )

A 、

B C

D 、

3.当初一时站在月球上的宇航员看地球应该是( )

A 、全黑的

B 、全亮的

C 、一半亮的

D 、不一定

4.月相是指( )

A 、月球的面貌

B 、月球的表面起伏状况

C 、月球的形状

D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5.下列关于产生月相变化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月球是一个球体 ②月球本身不发光 ③月球绕地球运动 ④月球相对太阳位置的变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日、月、地三者呈一条直线,地球位于日、月之间的月相是( )

A 、新月

B 、上弦月

C 、下弦月

D 、满月

7.如图所示,属于形成上弦月的三球位置的关系的是( )

8.地球上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其原因是( ) A 、月球上正面和背面形态相同

B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

C 、月球背面朝向地球时,其月相为新月,故只见一面

D 、月球的公转过程中与地球间的距离是变化的

9.计算单位星期产生的基础是( )

A 、月球公转周期

B 、地球自转周期

C 、地球公转周期

D 、朔望两弦四相的月相变化

月 地 日 月 地 日 月 地 日 月 地 日

A B C

D

10.月球绕地球运动,使、、三者相对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照亮的月球部分的也有规律地变化,这就是月相的变化。

11.从农历初一的新月到十五满月,再到新月,就是变化的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天,称为月。我国中的月份就是根据月相的周期来确定的。

12.请写出下列时间的月相,并在圆内画出该月相:春节;农历二十二;重阳节;中秋节。

13.读“北半球月相变化示意图”,回答:

(1)a处月相名称是,农历日期为。

b处月相名称是,农历日期为。

c处月相名称是,农历日期为。

(2)我国的农历月以为基础。

14.把日落时我们在天空的不同位置可以看到的月相及名称填入图中的空圆和方框中。

15.判断下列古诗分别描述的月相: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6)大漠沙如雪,燕山朋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地球在公转吗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6课时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

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 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是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后记:

第1章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教案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重难点)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重点)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重难点)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重点)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度,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

1186.中图初中地理七上《1第2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word教案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知识: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以历的时间。 2、了解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3、了解四季现象是地球公转形成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在知识方面属于“宇宙”教学单元,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和四季的成因,了解地球自转、公转与生活的关系;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系列。 本课的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及昼夜的成因。教学难点:昼夜以及四季的成因。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现象,并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从而使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以及自转的方向和时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形成的;最后指导学生了解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此制止点为选学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即可)。 教法建议 1、引入教学时,用“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这一问题直接引入,开门见山。由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学生很可能说出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形成的。但学生缺乏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或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 2、进行模拟实验时,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昼夜成因形成的过程,可以提出一个探究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探究。在实验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也可以俩人结伴进行合作实验,并将实验的发现记录下来。 3、为了研究四季是怎样形成的,设计了地球公转的动画,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球上任何地方接受太阳照射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的,从而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 4、在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教学中,加入动画或者视频进行引导再现,给学生形成深刻地印象。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经过的时间。 2、认识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3、了解四季现象是地球公转形成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优秀名师公开课精品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动手能力。(重点) 2.多角度观察地球自转,归纳总结出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特点,逐步培养并形成空间思维能力。(难点)3?利用手电作太阳,通过学生演示、观察、讨论,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变化的现象。(重点) 4?能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手电筒、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建 构 知 识 网 络 加深理解地 球自转和昼 夜更 替现象。 总结全节, 引导学生 对所学知 识系统化, 达 标 训 练 培养学生 能 力。 通过训练 巩固所学 知识请你认真读题,相信你能顺利完成。 1.下面四幅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达 标 训 练 题 ) 2.地球自转的现象是 ()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的变化 3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A、12小时 B、24小时 C.昼夜交替 D.五带的划分 4 ?我们每天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是因为 C、1年 D、36小时 )

名校名师推荐 A、太阳和星星都绕着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 C、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D、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5.图中A、B两地昼夜情况是:A是(昼或夜)半球, B是(昼或夜)半球, 随地球自转12小时后, A地将进入, B地将进入。 (多媒体展示课后思考问题)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赛事直播,为什么多在我们下午才观看到?通过课后研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世界各地存在时间的差异,利于下节学习。

中图版地理七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word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 、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 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 2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 ( 3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 4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2 、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 1 )讲述: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 3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 4 )提问: 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 5 )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 6 )讨论: 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证明地球在自转》公开课教学设计1 (1)

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目的: 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摆的实验研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2、通过提供的有关“傅科摆”的资料,理解人类是如何直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实证的。 2、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教学准备:给每组学生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可转动的圆盘一个。 给全班学生准备:“傅科摆”的资料。南北流向的河流冲刷河岸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怎样才能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呢?如果能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就好了。 二、认识摆的特点 1、指导学生做摆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做实验的注意事项:底盘平稳缓慢的转动,减少其他外力对摆摆动方向的影响,做好观察记录等。 2、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和结论。 三、认识地球自转的证据——“傅科摆”

1、展示“傅科摆”的图片和资料。 2、提问:“傅科摆”是怎样一种特殊的摆?同学们认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摆线长,摆动时间长;摆锤重,防止气流等外力对实验的影响。 3、“傅科摆”摆动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北半球的实验:摆是顺时针方向偏转;南半球的实验:摆是逆时针方向偏转。) 为什么说人们亲眼看到了地球的自转?(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摆的偏转,恰好证明了地面的刻度盘----也就是地球,发生了旋转。 4、拓展 资料拓展:向学生介绍南北向的河流冲刷河岸的资料 5、小结。 三、板书设计 摆的实验: 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傅科摆”摆线长,摆动时间长 摆锤重,防止气流等外力对实验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

第五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 回归运动规律。 3.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的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的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2.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①借助地球仪演示“自转”,讲解概念: 提示学生注意地轴指向。 结论:自转是围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提问学生) 结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则为顺时针 ③讲解地球的自转周期: 首先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一个超然于地球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故我们选择一颗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 ④运用地球仪和彩图册上的图,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则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3.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①演示地球仪和太阳代表物,提示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特征 结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 个焦点上,导致地球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较远,从而引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②阅读表格“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在近、远日点时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

地球自转和公转教案

年级学科八年级地理中心备课教师:肖清新教学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个人研修

一、新课导入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二、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①演示多媒体动画“自转”,讲解概念: 提示学生注意地轴指向。 结论:自转是围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转动地球仪,结合动画,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提问学生) 结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则为顺时针 ③讲解地球的自转周期: 首先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一个超然于地球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故我们选择一颗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 ④运用多媒体动画和彩图册上的图,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则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三、讲解地 球公转的基本规律①演示公转动画,提示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特征 结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导致地球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较远,从而引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②阅读表格“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在近、远日点时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 结论: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教案 宁远二中蒋军艳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设计的这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下面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是课程标准中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光照图的判别方法,分析理解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2、能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直观图示和计算机动画理解和比较地球公转的规律性和地理意 义。 2、通过模拟动画,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与自主思考,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找出其中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2、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太阳公转所产生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难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应用到生活 四、教学方法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所以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适当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3、在知识的掌握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4、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空间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很难去很好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地球的运动,从而能够掌握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 五、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就以上目标与教学理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分为如下几步。 七、教学过程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2. 基本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自转 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会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利用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近 日点,远日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自转公转的地理意 义。 三、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 四、课型:单一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 教授法,演示法。 六、安排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尊敬的为人毛泽东同志在他所作的《送瘟神》当中有一句是这样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我想请一个同学告诉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揭示了一个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2 分钟) 大家来看我手上这个地球仪,这中间有一个连接北极点和南极点的固定点,波动这个地球仪,看,是不是好像中间有个轴,而这个地球是不是在绕这个轴转动呢?是的,这种地球地球自身的转动就叫做地球的自转,这个轴呢,就叫做地轴,这是一根假想的轴线,现实中是不可能真的存在这么一根轴线对吧?不然那得是多大一个轴啊!还有大家要记住,地轴是永远指向北极星的。 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我们都知道任何物体的转动都是有方向的对不对?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 学生:“自西向东” 很好(用地球仪演示),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作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那么大家来看这个正在转动的地球仪,我们从北极点看去(这是将地球仪放低,拿下讲台给同学们看)她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呢?学生:“逆时针转 动 ! ” 很好,既然在北极点俯视是逆时针转动,那么很显然从南极点俯视的话呢就是?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案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所产生的现象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太阳的东升西落 提问: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真的是太阳在转动吗?(学生回答) 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在运动。 再问:地球有几种运动形式?(学生回答) 明确:两种:一种是自转,一种是公转。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吧! 二、新课学习 (一)地球的自转 提问:坐在行驶的火车里,我们发现外面的电线杆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个现象,你能联想到地

球的运动吗? 播放视频 (学生看视频回答) 明确:电线杆向后退去。同理,从太阳的东升西落我们可以联想到地球是在自西向东转动。 展示地球自转动画图 提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有什么特征?(学生看图回答) 明确: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就是地球自转。地球旋转的轴:地轴;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自转周期:一天;地球自转结果:昼夜交替 展示图片, 提问:什么是晨昏线?(学生回答) 明确: 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一半,于是产生昼夜现象,再加上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活动: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图 读图,选择此时甲地、乙地和丙地居民最适宜进行的活动并连线。 连线: 甲地睡觉 乙地看日出 丙地工作或者学习 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图 提问:甲、乙、丙三地哪里先见到日出?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乙地先见到日出。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这种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同纬度地区,偏东地区要先见到日出,时刻要早一点(东早西晚)。 拓展延伸: 探究: 2016年里约奥运会于当地时间2016年8月21日晚20:00开始,北京时间2016年8月22日早7:00中国观众观看开幕式直播。分析:为什么我们中国观众第二天早晨才能观看开幕式的直播?

地球的自转、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 1.熟知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知道地球公转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四季的更替。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意义。 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意义 四.课前准备: 地球仪、课件、导学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89年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的第一位中国人——秦大河南极考察归来时,受到广泛的关注。当有人问及在南极考察是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秦院士回答竟然是漫长的白昼。这让所有在场的人们大吃一惊。这是为什么呢?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困惑。(二)地球的运动 我们知道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一年当中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这些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让我们学习地球的运动。(课件1) 地球究竟是怎样运动的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注意地球有几种运动方式? 同学可以讨论,也可以独立思考。(课件2)(有两种.自转和公转) (三)让我们来了解地球的自转。 1.请同学们看动画(课件3),思考: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 ②地球绕什么旋转? ③如何表述地球的自转才算准确?(课件4) 2.昼夜的更替 ①假设地球不自转,思考:地球表面会有什么现象?(课件5、6) 明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的更替(课件7) ②那么昼夜是怎么产生的呢? 同学们准备好地球仪和老师一起演示地球的运动。(一个学生的拳头作太阳,一个学生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 师:太阳能不能把地球所有的地方都照亮?(不能,太阳只能将地球的一半照亮。) 师:地球朝向太阳的一方形成白昼,而背向太阳的一方就是黑夜。随着地球的不断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课件8) ③同学们继续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找出中国,找出美国,明确我们中国是白天时,美国是黑夜;相反,我们中国是黑夜时,美国则是白天。 3.大自然还有哪些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太阳的东升西落 (四)刚才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自转,接下来继续研究地球的另一种运动方式:地球的公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doc

必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这样引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参与意识)2.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 1.3地球的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练习)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2.基本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 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会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利用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 近日点,远日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 四、课型:单一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教授法,演示法。 六、安排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尊敬的为人毛泽东同志在他所作的《送瘟神》当中有一句是这样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我想请一个同学告诉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揭示了一个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2分钟) 大家来看我手上这个地球仪,这中间有一个连接北极点和南极点的固定点,波动这个地球仪,看,是不是好像中间有个轴,而这个地球是不是在绕这个轴转动呢?是的,这种地球地球自身的转动就叫做地球的自转,这个轴呢,就叫做地轴,这是一根假想的轴线,现实中是不可能真的存在这么一根轴线对吧?不然那得是多大一个轴啊!还有大家要记住,地轴是永远指向北极星的。 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我们都知道任何物体的转动都是有方向的对不对?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西向东” 很好(用地球仪演示),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作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那么大家来看这个正在转动的地球仪,我们从北极点看去(这是将地球仪放低,拿下讲台给同学们看)她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逆时针转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第一课时教案 中图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让位学生人,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可用一较大的透明的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并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

叫它夜半球。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再请学生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思考下列问题: ?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 ?将地球仪转动180°,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中国处在黑夜,美国处在白天。) ?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 ?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小结:(边小结边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出示《地球自转歌诀》,学生朗读: 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 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 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 承转: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你能想像出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吗?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 现在我给大家演示这两种运动,请大家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

小学自然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自转 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 、通过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 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挂图或 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 、提问:( 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 3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4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2 、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1 )讲述: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

成的。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 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 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3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4 )提问:已当看到船舱外的 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 移动,这说明什么?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5 )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6 )讨论: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①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②通过观察可以知道, 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③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 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 24 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7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 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出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案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

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

教科小学科学下《4.6、地球会公转吗》教案(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6.地球在公转吗 一、教材简析: 这是小学科学五下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的教学,教材主要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如何证明地球的公转。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地球公转的初始想法。 第二部分:周年视差的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圆圈(模拟公转的轨道)上观测远近不同“星星”的位置变化。 第三部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科书进一步提供资料,让学生了解天文学家贝塞尔等观测恒星周年视差的工作,从而证明地球确实在公转。 第四部分:总结昼夜现象的解释。 让学生再次对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进行处理。 本课通过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了解天文学家们是如何证实地球公转的,了解天文学家们在没有条件离开地球来直接观测地球运动情况下,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运用科学的思维和客观的观察来证实地球公转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素材。 二、教学背景: 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了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有变化的,称之为恒星自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地心说”中天育旋转恒星不动的谬论。1748年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得雷发现了光行差,即恒星的星象位置在一定极小范围摆动,也间接证明了地球在公转。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发现了恒星周年视差,冲破了“日心说”反对者的最后一个阵地,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确凿证据。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周期为约365天(一年)。 2.知道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能观察到距离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2.体会到科学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学会求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