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基站接地设计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基站接地设计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基站接地设计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基站接地设计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基站接地设计

摘要广电中心作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基地,其接地系统是最基础的重要系统之一。广播电视类建筑物同时具有多种接地系统。接地系统的好坏成为防止音频信号互相串扰,制约广播和电视节目制作、播出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使接地设计工作简化,常根据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确定接地电阻。接地极、降阻剂的选用是接地设计的主要环节之一,有其自身的规律。等电位连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和减小设备与设备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危险的电位差。配置有信息系统设备的机房内应设等电位连接网络,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安全保护地及各种SPD接地端均应以最短的距离就近与等电位网络连接。

关键词广电;基站;接地;等电位

广播电视类建筑物同时具有多种接地系统,工艺接地可以采用单独系统接地,也可以采用与其它系统的联合接地。联合接地的优点在于整个接地系统连成一个笼式均压体,系统内部各处电位分布均匀,可有效保护人身及设备的安全。问题在于动力保护地线上故障时常有交变电流流过,防雷接地在大气放电时有可能产生高电位,而工艺设备的灵敏度高,工艺地线极易受干扰。单独接地可以避免联合接地存在的问题,各系统地线彼此隔离,但受到建筑物周围场地及其它条件的限制。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应尽量使用单独接地,防止各类地线系统的相互干扰。同时,对易受地线干扰的主要对象(工艺音频、视频系统)加强隔离、屏蔽保护;对主要的地线干扰源加强屏蔽接地,限制干扰信号扩散,做到共地网不共泄流线的连结方式。

1 接地系统设计

1.1 接地电阻的确定

接地电阻的确定是接地系统设计的首要任务。首先要考虑系统的稳定运行,系统免受外界干扰和防止对电气参数敏感设备的干扰,其次还要考虑系统保护的可靠性。保护接地电阻值的确定,要确保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在安全范围以内或者能在规定时间内自动切断电源。防雷用的接地电阻值要能使设备或建筑免受直击雷、感应雷和引入雷造成危险。其它如防静电的接地电阻值、防止电磁干扰的接地电阻值都要能满足静电或电磁防护要求。如按以上要求,一一进行计算,则非常繁琐。

为了使确定接地电阻及接地设计工作简化,很多国家的规程对接地电阻值进行规定,这些接地电阻值是根据经常遇到的条件,考虑到有关的情况确定下来的,因此只要能满足规程中的接地电阻值,在正常情况下就能满足相应的保护要求,这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5068-98 1 总则 1.0.1 为防止移动通信基站遭受雷击,确保移动通信基站内设备的安全和正常工作,确保构筑物、站内工作人员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设计。对于改建、扩建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设计,已建基站的防雷与接地技术发行亦可参照执行。设在综合通信楼内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设计应按YDJ26-89《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与本规范一并执行。 对于利用商品房(居民住、高用办公楼等)作机房的通信基站,亦应参照本规范执行,其地网应根据现场环境条件的呆能进行布设,但机房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建筑防雷接应共用一个地网。 1.0.3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设计应本着综合治理、全方位系统防护的原则,统筹设计、统筹施工,以确保工程质量,切实做到安全可靠。 1.0.4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中采用有理论依据、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并经部级主管部门鉴定合格的产品。 2 术语 2.0.1 环形接地装置 围绕移动通信基站房四周,接规定浓度埋设于地下的封闭环形接地体(含垂直接地体)。 2.0.2 接地体 埋入地下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导体。 2.0.3 接地汇集线 引出机房、电力室等各种接地线的公共接地母线 2.0.4 接地引入线 接地汇集线与接地体之间的连接线。 2.0.5 接地线 通信设备与接地汇集线之间的连接。 2.0.6 接地系统 接地线、接地汇集线、接地引入线以及接地体的总称。

3 移动通信基站的离雷与接地 3.1 供电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3.1.1 移动通信基站的交流供电系统应采用三相互线制供电方式。 3.1.2 移动通信基站宜设置专用电力变压器,电力线宜采用具有金属护套或绝缘护套电缆钢管埋地引入移动通信基站,电力电缆金属护套或钢管两端应就近可靠接地。 3.1.3 当电力变压器高在站外时,对于地处年雷暴日大于20天、大地电阻率大于100Ω·m的暴露地区的架空高压电力线路,宜在其上方架设避雷线,其长度不宜小于500m。电力线应避雷线的25°角保护范围内,避雷线(除终端杆处)应每杆作一次接地。 为确保安全,宜在避雷线终端杆的前一杆上,增装一组氧化锌避雷器。 若已建站的架空高压电力线路防雷改造采用避雷线有困难时,可在架空高压电力线路终端杆、终端杆前第一、第三或第二、第四杆上各增设一组氧化锌避雷器,同时在第三杆或和四杆增设一组高大保险丝。 避雷线与避雷器的接地体宜设计成辐射形或环形。 3.1.4 当电力变压器设在站内时,其高大电力线应采用电力电缆从地下进站,电缆长度不宜小于200m,电力电缆与架空电力线连接处三根相线应加装氧化锌避雷器,电缆两端金属外护层应就近接地。 3.1.5 移动通信箕站交流电力变压器高压侧的三根相线,应分别就近对地加装氧化锌避雷器,电力变压器低压侧三根相线应分别地加装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变压器的机壳、低压侧的交流零线,以及与变压器相连的电力电缆的金属外护运载,应就近接地。出入基站的所有电力线均应在出口处加装避雷器。 3.1.6 入移动通信基站的低压电力电缆宜从地下引入机房,其长度不宜小于50m(当变压器高压侧已采用电力电缆时,低压电力电缆长度不限)。电力电缆在时入机房交流屏处应加装避雷器,从屏内引出的零线不作重复接地。 3.1.7 动通信基站供电设备的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避雷器的接地端,均应作保护接地,严禁作接零保护。 3.1.8 动通信基站直流工作地,应从室内接地汇集线上就近引接,接地线截面积应满足最大负荷的要求,一般为35~95㎜2,材料为我股铜线。 3.1.9 移动通信基站电源设备应满足相关标准、规范中关于耐雷电冲击指标的规定,交流屏、整流器(或高频开关电源)应设有分级防护装置。 3.1.10 电源避雷器和天馈线避雷器的耐雷电冲击指标等参数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3.2 铁塔的防雷与接地 3.2.1 移动通信基站铁塔应有完善的防直击雷及二次感应雷的防雷装置。

2012年全国广播电视(发射系统)技术能手竞赛复习大纲及参考书目

2012年全国广播电视(发射系统)技术能手竞赛复习大纲及参考书目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 一、电工基础 1、简单直流电路、复杂直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2、磁场、磁路及电磁感应; 3、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4、正弦交流电路的计算; 5、三相交流电路; 6、单相半波、全波整流,桥式整流,三相半波、三相桥式全波整流; 7、电工测量的基本知识; 8、谐振电路; 9、互感耦合电路及变压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动机; 10、分贝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二、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组成; 2、计算机操作系统; 3、数据库基础知识; 4、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5、互联网络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 三、电波传播知识 1、电场、磁场概念; 2、无线电波及形成; 3、无线电波传播与极化; 4、中、短波、超短波电波传播特点。 四、传输线理论 五、高频功率放大器工作原理,功率合成与分配原理

六、模拟信号数字化的基本理论(取样定理、量化与量化误差、信噪比、量化级数与每个样值的比特数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部分:技术安全(通用) 一、设施安全要求 二、技术安全措施 三、停送电、开关机和巡视设备的安全规定和要求 四、测量和试验工作的安全规定 五、电力电缆和架空线路工作安全规定 六、带电工作的安全规定和要求 七、本单位应急备播方案 第三部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三选一) 第一类:调幅广播(中波广播) 一、什么是调幅,乙类板调、PDM、PSM、数字调幅、M2W调制原理 二、发射台的组成:发射机、天线馈线、节目源、供配电、监控系统、冷却系统等 三、乙类板调、PDM、PSM调制、数字调幅DX系列、M2W发射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元器件的作用 四、发射机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停、劣播界限 五、发射机指标调整、测试、运行、维护和故障处理 六、发射机输入、输出功率、整机效率、调制信号一周期的平均功率的计算 七、常用天馈线的型号、结构、特点、主要技术参数及工作原理 八、了解数字中短波广播(DRM)的技术特征、优点和传输系统基本构成 九、中波同步广播:基本概念、主要技术指标、同步广播发射系统组成 十、数字调幅广播系统优点、制式、发射系统组成 第二类:调频广播 一、调频广播的特点 二、调频制式 三、调频立体声制式 四、调频广播发射机(单声道、立体声)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元器件的作用

简易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报告

简易无线通信系统 摘要:简易无线通信系统由正弦波信号源部分、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组成。信 号源部分采用DDS波形发生技术,由单片机STC89C52和DDS芯片AD9851相结合,实现峰峰值1V ,频率100~1000Hz可调功能。发射部分由TX5芯片和滤波放大电路完成,实现发射频率在1~40MHz间。接收部分由超再生接收器、单片机和液晶构成,实现无线接收,接收距离不小于3米,并显示接收输出信号的频率。 关键词:无线通信、AD9851、STC89C52

一、方案论证与比较 1.正弦波信号源 方案一:采用555集成芯片函数发生器,555可以产生可变的正弦波、方波和三角波和实现频率控制,但产生的频率较低,不能很好的满足要求。 方案二:采用单片压控函数发生器ICL8038,产生频率(0.001~300KHz)可变的正弦波、三角波、方波及数控频率调整。但是,由于ICL8038自身的限制,输出频率稳定度只有10-3。而且,由于压控的非线性,频率步进的步长控制比较困难。 方案三:采用DDS波形发生技术,采用AD9851和单片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频率的控制,AD9851内部的控制字寄存器首先寄存来自外部的频率,相位控制子,相位累加器接收来自控制字寄存器的数据后,决定最终输出信号频率和相位的范围及精度,然后再经过内部D/A转换器,得到最终的数字合成信号。AT9851时钟频率可达180M,输出频率可达70MHz,分辨率为0.04Hz。 综合考虑输出频率的可调性的方便性,精度及性价比等方面问题,选择方案三。 2.发射电路 方案一:采用变容二极管和晶体管构成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使其振荡频率在30MHz-40MHz之间,调频后进行发射 方案二:采用专用调频发射芯片TX5,借助于外围的LC振荡回路来改变载波频率,从而实现调频,再进行发射。 本系统若采取专用芯片,可方便实现频率调制。综合考虑,本系统采用方案二。 3.接收电路 方案一:采用Motorola公司推出的单片集成芯片MC3363作为接收机电路的核心IC。MC3363是低功耗窄带双变频超外差式调频接收机集成电路,它它片内包含两个本振、两个混频器、两个中放和正交鉴频器等功能电路。因此,它是一个除高频放大以外,从第一混频到音频前置放大器输出的双变频超外差式的集成接收机电路。原理图见图1。

基站防雷接地规范

基站防雷接地规范(2006年试行V3.5) 为了防止移动通信基站遭受雷害,确保建筑物、站内工作人员的安全,确保基站内设备的正常工作,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系数,有必要做好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工作。一.基本原则 实施防雷工程应本着整体防雷、综合治理、系统防护的原则: 1.防止异常电流进入机房。 2.对进入机房的异常电流,应通过避雷器、合理接地系统和地网尽快泄放。 3.对通过以上原则仍未能避免的异常电流应通过等电位连接的技术,将影响降低到最低。 二.电力引入 2.1变压器应安装高低压避雷器,其地线应与地网良好连接。 2.2基站供电应采用三相四线铠装电力电缆埋地进入机房,其长度不宜小于15m。 2.3 2.4重点基站(如传输节点机房等)、郊区及乡镇基站必须安装压敏型电源避雷器。一级避雷器应安装在基站总交流配电箱内(或旁边)、二级避雷器应安装在开关电源AC屏内,该避雷器应在采购电源设备时一并提出要求。一级电源防雷器的安装必须在电源线的进口处,不许安装在远离电源线的地方,否则将失去作用。一、二级避雷器的接地线应尽量短直,引下线长度应不大于1.5米,截面积为35mm2,连接必须可靠,线耳压接必须牵固。安装位置如图一所示。一、二级避雷器间的交流电源线长度应不少于5m,对于距离不足5m的基站也可在一、二级避雷器间加装8.5-15μH(5m*1.7μH/m)的空心电感退耦器(必须注意电感的最大工作电流,不得等于或小于基站最大用电负荷)。

图一内置避雷器AC屏的安装位置 2.4.1电源避雷器的要求: 2.4.1.1.第一级压敏避雷器的要求: (1)对于高山和多次遭雷击的基站最大放电电流≥120-150KA/每线; 响应时间≤100ns,3+1的保护模式 (2)山区(中雷区以上有架空电源线引入的机房、丘陵、公路旁、农民房、水田中、易遭受雷击的机房,且雷暴日为多雷区的地区)电源用SPD最大通流量: L-PE或 L-N、N-PE必须通过冲击通流容量≥100KA/每线、8/20μs波形的检测,最大持续 工作相电压385V,采用3+1的保护模式。 (3)对于郊区(城市中高层孤立建筑物的楼顶机房、城郊、居民房、水塘旁以及无专用配电变压器供电的基站,且雷暴日为多雷区的地区):电源用SPD最大通流量:L-PE或L-N、N-PE必须通过冲击通流容量≥80KA/每线、8/20μs波形的检测,最大持续工作相电压385V,采用3+1的保护模式。 (3)城市型(闹市区、公共建筑物、专用机房、且雷暴日为中雷区的地区):电源用

基于ap的无线通信控制接口设计范文

基于ap的无线通信控制接口设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个人数据通信的发展,为了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能实现数据通信的目标,无线局域网得到了迅猛发展。无线局域网(wLAN),通常被称为wi-Fi,这是一种可以在9l.44m内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IEEE802.11委员会把孤立使用的无线局域网称为自组无线局域网(Ad-boc Network),把互连使用的无线局域网称为多区无线局域网(Infrastr ucture Network) 无线AP是组建多区无线局域网的常用设备,配置多个接入点AP,就可以构成一个连续的覆盖区域,可提供移动用户漫游的能力。同时,它在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中扮演无线工作站及有线局域网的桥梁,是一十两端口的网桥。 1 无线接入点AP的功能描述和系统设计 无线接入点AP(Accss Point)通过一个标准的RJ-45接口用电缆连接到一个传统的集线器或交换机端口,一个无线接入点可认为是一个中继器,在有线局域网和无线设备运行的R F之间转发帧。 当一个站在LAN上发送数据时,接入点以指定的RF和无线帧格式转发帧,而并不考虑该帧的目的地。同样,当一个无线设备发送一个帧时,接入点通过所设定运行的RF来接收帧,然后把帧转发到有线局域网。两个或者多个无线局域网接入点,将为移动无线设备提供一个接入到有线局域网的无线扩展区域。当建立一个无线局域网接人点时,要配置一个BSS(Basic S ervice Set)标识符。同样,也要为那些无线局域网适配卡设定一个区域标识符,其中接入点是为使用适配卡与其连接在一起的无线设备提供服务的。在多个无线接入点构造的一个扩展服务集(ESS,Extended Serice Set)中,通过定位接入点,无线设备就实现了漫游功能,以及通过应用无线局域网接入点服务的能力。一个基本的无线局域网是由一个连接到有限局域网的接入点和使用该接入点的一个或多个无线PC用户所组成。 基于MPC852T的无线接入点AP由核心板和接口板组成,如图l所示。核心板集成了摩托罗拉MPC852T处理器,32MB SDRAM以及4MB的Flash,为系统软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核心板上还集成了一个l0M以太网口,不仅实现和有线局域网的桥接。还可以实现系统程序的以太网下载,从而烧写进FIash中。底板上则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外设接口:1个10M以太网接口,1个10 0M以太网接口,1个RS-232接口(COMI),1个BDM调试口(MPC8XX系列的EPBDM),还有1个PC MCIA接口,按入无线网卡,作为无线接入点的RF,实现数据的无线发送和接收。该系统具有体积小,耗电低,处理能力强,网络功能强大的特点,能够装载和运行嵌入式Linux的操作系统,可以在这个系统平台上进行自主的应用软件和驱动程序开发。 2 MPC852T功能介绍 在无线接入点A P的设计中,选用了MotoIoraMPC852T处理器。它是Motorola公司的PowerQUICC系列嵌入式通信处理器。PowerQulCC处理器系列广泛应用于当今市场上的DSL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创新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创新 本文主要阐述了广播电视中无线的发射技术,进而对广播电视中无线的发射技术,提出了几点创新应用措施。从而能够切实地依据我国广播电视业及广大受众的实际需求,不断地创新及优化广播电视中无线的发射技术,以充分发挥及提升广播电视中无线的发射技术各项功能优势,让我国的广播电视业可以凭借着最具创新意义的无线发射性技术,实现突破性发展。 标签: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创新分析 广播电视主要利用无线的电波或导线来向广大地区进行图像节目、音响播送等的传播。只进行声音播送的则称之为有声音广播;既可播送声音,又播送图像的则称之为电视广播。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自媒体时代下,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性冲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也深受打击急需寻求新的突破性发展路径。但是,无论自媒体如何引领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人们对于广播电视业的热衷也不曾削减,广播电视一直都是人们所热衷的媒介。那么,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业来说,要想不被自媒体所淘汰,不负众望寻求新的发展性突破,就必须提高对无线发射性技术的重视程度,对该项技术予以深度的分析,研究出其最佳的应用路径,以通过无线发射性技术新的创新发展,来引领我国广播媒体开辟发展蹊径。 一、技术概述 广播电视中无线的发射技术,其具有着便捷性的接收、较为的成本投入、较为简洁化的技术操作、较广大辐射范围等特征。目前,在我国一些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应用的较为普遍,是偏远地区广播电视主要的应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中无线的发射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可谓是给广大偏远地区人们带来了众多的福利,他们能够在遥远的山区就可观看到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为我国广播电视业服务网全覆盖性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重要性较为突出。同时,通过无线发射性技术在我国广播电视业当中有效的应用,还能够极大的减轻广大广播电视人的工作量,可实现人工智能化的广播电视相关信息数据的传输及接收,为广播电视业的全智能化操控及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让我国的广播电视业能够为受众提供最具现代化的服务。 二、技术创新研究 (一)注重感知性无线电高新技术的研发。在广播电视中无线的发射技术,其主要强调的是期间各类频谱性资源的有效性利用。但是,从广播电视中无线的发射技术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无线的电频谱的查找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性,且会对于广播电视相关信息数据的传输产生一定的阻碍性作用,不利于我国广播电视业为广大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那么,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我国广播电视业在进行无线发射性技术实际应用期间,注重感知性无线电高新技术的研发。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感知性无线电高新技术的研发,就能够通过感知性无线电技术进行

简易无线通信系统[详细]

简易无线通信系统(T-1题) 一、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无线通信系统. 二、要求: 1、基本要求: (1)发射频率在1~40米Hz 任选,调制方式A米/F米任选; (2)自制正弦波信号源,峰峰值1V ,频率400~600Hz可调; (3)输出功率小于20米W(在标准50Ω假负载上); (4)接收距离不小于5米(输入信号为1V、500Hz正弦波,输出信号无明显失真); 2、发挥部分: (1) 接收机能显示接收输出信号的频率; (2) 发射端可控制接收机输出直流电压变化(1~3V)及显示该电压值; (3) 增大接收距离大于10米(输入信号为1V、500Hz正弦波,输出信号无明显失真); (4) 其他的创新和发挥. 三、评分标准: 项目满分 基本要求 100 设计与总结报告:方案比较、设计与论证、理论分析与计 算、电路图及有关设计文件、测试方法与仪器、测试数据 与测试结果的分析. 50 实际制作完成情况50 发挥部分 50 完成第(1)项15 完成第(2)项15 完成第(3)项15 完成第(4)项 5 总分50 无线LED控制器的制作(T-2题)

一、 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采用无线控制方式(红外、超声波、射频等任一种)来实现控制8路LED 灯的无线控制器,系统如下图所示: 要求 (一)基本要求 (1)可实现无线控制八路LED 灯(键盘控制任意一路LED 灯的亮、灭、左循环、 右循环); (2)使该控制器具备密码保护功能,当输入正确的密码后方能对键盘进行控制,反 之控制器发出报警; (3)设计控制距离以使用者为中心,圆半径距离设定在5米内均可接收. (二)发挥部分 (1)可实现LED 灯的分级亮度控制; (2)可实现测量无线LED 控制器的电源电压V,当V 下降到(7/8)V 时, 8路LED 有7个亮、满格电压V 时8路LED 全亮; (3)设计控制距离以使用者为中心,圆半径距离设定在1米内、5米内、10米内 三档可设置,且每档设计控制距离的实际测量不能超出所要求的距离; (4)有其他的创新和发挥. 三、评分标准

通信基站防雷接地设计方案

通信基站防雷接地设计 方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通信基站综合防雷接地方案 编制依据 工程涉及的产品规范与标准;工程施工涉及的规范、标准及验收规范、标准等须完全满足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规范、标准,包括(但不限于此):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YD5098-200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GB50689-2011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验收规范》YD/T5175-2009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1997)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 620-1997) 1联合接地 在整个防雷系统中接地系统是一个基本前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接地系统,防雷设备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接地系统的建设是所有防雷工作的基础。 1.1接地的目的 1)接地是为了防止电磁干扰起屏蔽作用; 2)接地是为了泄放过电压以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3)接地是为了起着工作回路的作用; 4)接地是为了给通信设备提供零电位参考点。 5)在受到雷击时以供大电流泄放入地,以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1.2地网的组成 根据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5068中规定: 1)移动通信基站应按均压、等电位的原理,将工作地、保护地和防雷地组成一个联合接地网。站内各类接地线应从接地汇集线或接地网上分别引入。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无线发射转播台实施细则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无线发射转播台实施细 则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无线发射转播台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规范无线发射转播台(以下简称发射台)安全播出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发射台的技术系统配置及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工作。 第三条根据发射台的覆盖范围和影响程度,发射台安全播出保障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保障等级。保障等级越高,对技术系统配置、运行维护、预防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保障要求越高。有条件的发射台应提升安全播出保障等级。 (一)中央直属发射台、位于省会城市的省直属发射台、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所属发射台应达到一级保障要求; (二)其他省直属发射台、地市所属发射台应达到二级保障要求; (三)县级发射台应达到三级保障要求,县以下转播台宜达到三级保障要求;(四)以下将“三级保障发射台”、“二级保障发射台”、“一级保障发射台”分别简写为三级、二级、一级。 第二章系统配置要求 第一节供配电系统 第四条外部电源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宜接入两路外电,如只有一路外电,宜配置自备电源; (二)二级宜接入两路外电,其中一路应为专线,调频、电视发射台和发射总功率小于100千瓦的中短波发射台暂时做不到两路外电的,应配置自备电源;

(三)一级应接入两路外电,其中一路应为专线,当一路外电发生故障时,另一路外电不应同时受到损坏。调频、电视发射台和发射总功率小于100千瓦的中短波发射台应配置自备电源。 第五条供配电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低压供配电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 (二)三级播出负荷供电宜设两个以上独立低压回路,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调频、电视发射台的发射控制设备和信号源设备宜采用不间断电源UPS 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实际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 (三)二级播出负荷宜设对应于不同外电的变压器,单母线分段供电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发射控制设备和信号源设备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实际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四)一级播出负荷应设置备用变压器,主备变压器应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发射控制设备和信号源设备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实际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五)智能电源设备应实施必要的信息安全防护,禁止通过外部网络进行远程维护。 第二节信号源系统 第六条所播节目均应具备至少两路不同传输路由的信号源;信号来源应安全可靠,且应符合《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D/J 038)的相关规定。

动通信基站天馈线防雷接地改造施工技术规范

移动通信基站天馈线防雷接地改造施工技术规范 为保证移动通信基站防雷设计达到国家现行有关防雷标准及通信行业防雷规范,因地制宜地按照雷电活动区的类型、移动通信基站的分类、基站所处的地理环境、基站安装位置、建筑物的形式、供电方式等情况。以全方位防护,综合治理,层层设防,雷击能量安全泄放,快速散流,对称均衡均压等电位原理为原则,采取接闪、分流、搭接、均衡、均压等电位连接的综合防雷保护系统,配合完善的施工方法和性能优质的防雷材料,有效预防移动通信设备免遭雷电危害,达到最完善的防雷效果,特制定下列施工技术规范: 1、制作焊接安装50×5镀锌扁钢接地引线,连接处应四周围焊,不能有虚焊,焊接处应牢固可靠,扁钢焊接处长度应达到10mm,铜与镀锌扁钢等电位连接带截面积不应小于50 mm 2,焊接处均应做防腐处理; 2、将制作好的50×5镀锌扁钢接地引线吊上塔体,沿塔体爬梯主杆相关位置布放,每隔1---2m用绝缘隔电子固定一次,并要保证布放安装工艺垂直整齐规范,扁钢必须固定牢固,达到抗风能力; 3、每条馈线一二接地点引线用镀锌螺栓固定在50×5镀锌扁钢接地引线连接处,第一二接地连接处打孔,每条馈线接地引线在50×5镀锌扁钢相关处就近打孔,接地引线不准复接,螺孔不准用电焊烧孔,连接处螺栓必须作防腐处理,涂防腐凡士林确保接触良好,并用胶泥胶带严密包扎; 4、塔体上第一二点50×5镀锌扁钢接地引线在塔下就近接至塔基地网上,沿原塔基地网开挖宽0.5m,深0.7m引线沟布放50×5扁钢与塔下地网就近焊接连通; 5、制作焊接安装波道口第三点50×5镀锌扁钢接地线,并用Φ8×50的膨胀螺栓固定墙上,每条馈线第三点接地引线用螺栓固定在扁钢引线上,第三接地线应就近连接在地网上,螺孔不准用电焊烧孔,必须用电钻打孔。 6、在施工时应分别测试开馈线三点接地电阻值和铁塔地网电阻值,接地电阻值均应相等,达到≤5欧; 7、施工时应测试扁钢引线与塔体的绝缘耐压值,施工前测试绝缘隔电子耐压值; 8、施工必须保证工程质量,施工结束地面硬化要恢复良好;

无线基站通信设备建设工程施工规范

移动通信建设工程监理工作手册目录 .、八、- 刖言 一、前期工程规范化标准要 V \ V/ □邛i .. 1.1基站机房规范化建设要求 i.i.i基站站址选择 1.1.2基站机房建设 1.2铁塔与抱杆规范化要求 1.2.1 一般要求《YD6莎 1.2.2爬杆 1.2.3馈线过桥的设计、制造与安装 1.3基站联合接地系统规范化要求 1.4市电引入及机房配套电源 1.5出、入基站通信电缆的接地与防雷 二、室内设备、线缆安装规范化标准

2.1设备、材料、构配件的检验(开箱检验) 2.3 机柜、机架安装2.4 信号线缆头制作,线缆布、放、绑 2.4.1 选用量裁 2.4.2 布放、绑扎 2.4.3 线缆头的制作与连接 2.5通信设备安装抗震《YD5059-98〉《强制文》 三、天馈线系统规范化标准要求 3.1 天馈线系统电压驻波比 3.2 天线方位角、俯仰角 3.3 天线隔离度 3.4天线的安装 3.5GPS天线安装 3.6室外跳线安装 3.7馈线布放安装 3.8避雷器和避雷器托架的安装

四、基站电源系统安装规范化标准要求 4.1供电系统 4.2电源设备的安装 421交直流电源设备安装的特殊要求 4.2.2蓄电池 4.3电源线、地线的材料选择及放、绑 4.4电源线、地线接头制作与连接 五、基站传输设备安装的特殊要求 5.1机架安装 5.2电缆布放及成端 (1)光缆尾纤布放 (2)电缆成端和保护 (3)接地(烽火传输设备安装手册的要求) 六、基站监控系统的安装要求 七、直放站安装的特殊规范要求

7.2 天线八、室内分布系统安装的特殊规范要求 8.1 主机 8.2 天线 8.3 施主天线 8.4 无源器件 8.5 附件 8.7 标签 九、基站防雷与接地其它规范化标要求 (一)其它的要求 (二)YD5104-2003中有关“接地与防雷”的要求 (三)《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施工与验收暂行规定》的要点(四)《中国移动通信基站防雷系统管理规定》的要点 十、拆站、搬迁、替换与割接 十一、基站空调设备安装与试机十二、标签部分规范化标准

《云南省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频率、频道申报登记表》填写说明

附件2 《云南省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频率、 频道申报登记表》填写说明 1、本申报登记表作为向国家广电总局申报领取我省广播电视行业无线发射台(站)《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甲类)》的基本依据。请各级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逐项认真填写。 2、本申报登记表针对我省辖区内各级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广播电视卫星上行站、MMDS发射台现状在播的广播电视频率、频道的使用、审批、管理和播出情况。其中,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包括发射机标称功率100瓦(含)以上的中波、短波、调频、电视发射台(转播台),以及所有功率等级的广播电视卫星上行站、MMDS现状发射台(站)。 3、如果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发射机(现状在播频率、频道)数目较多,可将申报登记表复印后继续填写,申报表纸质文件内容必须与申报表电子文档内容一致。 如果台站在频率、频道的使用、审批、管理和播出中有其他情况需要说明,或者在06~07年我省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建设中实际发射台址与省局项目组下发《各州(市)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建设项目实施技术方案》所规定的发射台址不一致的,必须做详细的情况说明附在申报登记表后(盖章有效),一并上报。 4、方案:请依照所申报技术模式(广播电视业务类型) 填写。如:调频广播请填写FM,地面模拟电视请填写TV,短波广播请填写SW,中波广播请填写MW,MMDS多路微波分配系统请填写MMDS。 5、州(市)、县:对应填写发射台(站)所在州(市)、县名称。 6、设台单位:对应填写发射台(站)上级主管单位的名称。 7、台名:应按照实际情况填写发射台(站)完整的名称。台(站)

名称需按照统一规范填写,即:××州(市)××县(××口岸、乡镇)广播电视(中波广播、短波广播、MMDS、调频广播)发射台(卫星上行站)。例如:迪庆州广播电视发射台、迪庆州维西县广播电视发射台、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口岸广播电视发射台。 8、台址:台站所在的地理位置,应按照所在地的行政区划详细说明。 9、台站坐标:指当前播出节目所使用天线基础所在地理位置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其中“分”、“秒”为60进制。 10、频率、频道:中波广播频率范围为:531~1602kHz;短波广播的频率范围为:3.2~26.1MHz;调频广播频率范围为:87~108MHz;地面模拟电视广播采用无线电波中的VHF和UHF频段,每个电视频道占用8MHz 带宽;MMDS多路微波分配系统频率范围为:2500~2700MHz。例如:576kHz (中波广播),6937kHz(短波广播),105.8MHz(调频广播),DS-4(地面模拟电视广播)。 11、标称功率:指发射机铭牌或说明书上标称的功率。 12、天线挂放高度:指广播电视天线挂放的中心点距离铁塔基础中心的高度。 13、天馈增益:指天馈系统的设计增益。对于定向天线请填写主向的天馈增益。 14、极化方式:包括“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两种。 15、节目:指该发射机所播出节目的名称(呼号)。如填写“中一电视(广播)”、“中七电视”、“云一电视(广播)”“省民语”、“省交通”、“市一电视(广播)”、“县一电视(广播)”等。 16、是/否现状在播:若发射机目前处于正常的开播状态请填写“是”,否则请填写“否”。 17、审批文号:是该发射台使用广播电视频率、频道的基本指配、使

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的传输方案设计

(无线局域网场景) 一、PBL问题二: 试设计一个完整的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的传输方案,要求满足以下指标: 1. Data rate :54Mbps, Pe<=10-5 with Eb/N0 less than 25dB 2. 20 MHz bandwidth at 5 GHz frequency band 3. Channel model :设系统工作在室内环境,有4条径,无多普勒频移,各径的相对时延为:[0 2 4 6],单位为100ns ,多径系数服从瑞利衰落,其功率随时延变化呈指数衰减:[0 -8 -16 -24]。 请给出以下结果: A. 收发机结构框图,主要参数设定 B. 误比特率仿真曲线(可假定理想同步与信道估计) 二、系统选择及设计设计 1、系统要求 20MHz带宽实现5GHz频带上的无线通信系统; 速率要求: R=54Mbps; 误码率要求: Pe <=10^ (-5)。 2、方案选取 根据参数的要求,选择802.11a作为方案的基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使实际的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802.11a中对于数据速率、调制方式、编码码率及OFDM子载波数目的确定如表1 所示。

与时延扩展、保护间隔、循环前缀及OFDM符号的持续时间相关的参数如表2 所示。 关的参数 参考标准选择OFDM系统来实现,具体参数的选择如下述。 3、OFDM简介 OFDM的基本原理是将高速信息数据编码后分配到并行的N个相互正交的子载波上,每个载波上的调制速率很低(1/N),调制符号的持续间隔远大于信道的时间扩散,从而能够在具有较大失真和突发性脉冲干扰环境下对传输的数字信号提供有效的保护。OFDM系统对多径时延扩散不敏感,若信号占用带宽大于信道相干带宽,则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OFDM的频域编码和交织在分散并行的数据之间建立了联系,这样,由部分衰落或干扰而遭到破坏的数据,可以通过频率分量增强的部分的接收数据得以恢复,即实现频率分集。 OFDM克服了FDMA和TDMA的大多数问题。OFDM把可用信道分成了许多个窄带信号。

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目前,不同类型通信基站为我们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这方便了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然而雷电对通信基站破坏也是比比皆是。针对雷电对通信基站的破坏,结合在维护中发现的不同情况,我从通信基站有关雷电的产生和防范方面进行探讨。 一、雷电对通信基站的危害 1、直击雷的危害。雷云以对地放电的主通道通过被保护物,即称被保护物被直击雷击中。雷电直接击中通信基站建筑、通信设备、通信电缆和操作人员,可能会造成建筑损毁、设备损坏、人员伤亡和电气短路引起火灾等事故,因此直击雷发生的概率虽然很小,但其危害十分大,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2、感应雷的危害。雷云对地放电的主通道虽然没有经过被保护物,但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强大的电磁场可以在附近的导体感应起电磁脉冲,我们称为雷电电磁感应脉冲,即通常所说的感应雷。显然感应雷是由直击雷引起的,感应雷产生于导体中并沿导体传播,损坏与导体相联的某些设备或设备中的某些器件(这些设备或器件的耐冲击水平较低)。通信基站的设备中有大量的集成电路通过金属导线相连,并且通信基站也通过电力电缆和各种通信传输电缆与外界相连,这就为感应雷的侵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感应雷形成的破坏直观上虽然不及直击雷大,但其损害的往往是通信设备的核心器件,具有很强的破坏力,给正常通信带来障碍。 研究表明,直击雷可在其周围1000米范围的半导体上感应起危险电压,加上通信基站与外界连接的各种长距离电缆可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应上雷电电磁脉冲,并几乎无衰减的沿电缆传入通信基站。因此对通信基站来讲遇感应雷的概率远大于直击雷的概率,可以这样说通信基站防雷主要是防感应雷。 二、通信基站的防雷 1、直击雷的防护 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在努力研究有效的防止直击雷的方法,但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无法阻止雷击的发生。实际上现在公认的防雷击的方法仍然是200年前富兰克林先生发明的避雷针。

第四章,移动通信基站无线勘察与设计

第四章,移动通信基站无线勘察与设计 基站的勘测与布局是无线移动网络建设的基础,它不仅体现了网络规划的系统设计水平也决定了今后网络的格局,另外它的好坏决定了网络运行的质量,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对基站的勘测与布局能否掌握,对安装、维护和网络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室外基站无线勘察与设计 1;业务简介 确定基站的初始布局是规划网络的首要工作,具体包括:a、根据频带宽度决定频率复用方式;b、根据容量预测、话务分布、覆盖要求等条件,估算所需基站数量;c、确定基站的理论位置;d、假定基站的有关参数(网络层次结构、发射功率、天馈系统、天线类型、挂高、方向、下倾角等)。 基站勘测是确定基站布局的重要部分,基站的现场勘测包括光测、频谱测量和站址调查。光测,基站周围建筑环境、自然环境,频谱测量;电磁背景环境,站址调查,天线、设备的安装条件,电源、传输供应 2;准备工作 熟悉工程概况,尽量收集跟项目相关的各种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工程文件,背景资料现有网络情况,地图,配置清单,准备工具,确保工具可用:数码相机,GPS卫星接收机,指南针,尺子,便携电脑. 3;覆盖要求 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服务质量指标,发射机输出功率,接收机的可用灵敏度,天线的方向性和增益,使用频段,传播环境,分集接收的应用, 4;站址选择 在做好准备工作、了解覆盖要求以后,即可开始选择站址。在确定站址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信息:原有网络情况,人口分布与当地习惯,城市结构及城镇分布,主要街道及其交通流量,山地、湖泊、河流、海岸线,等自然环境,长远发展趋势等. 站址选择的具体原则如下: a、站址应尽量选在规则网孔中的理想位置,其偏差不应大于基站半径的四分之一; b、在不影响基站布局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现有设施,以减少建设成本和周期;C、市区边缘或郊区的海拔很高的山峰(与市区海拔高度相差100~300米以上),一般不考虑作为站址,一是为便于控制覆盖范围,二也是为了减少工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设计

《无线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梁佳健 学号 11211157 班级通信1107班 第十组 实验一、DQPSK与GMSK信号调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GRC的信号处理模块、流程图及其使用方法 了解DPSK、DQPSK调制解调原理 了解GMSK调制解调原理 观察DPSK、DQPSK信号分别通过 AWGN 信道情况下的星座图失真情况 二、实验设备: PC两台、RFX2400 USRP1两台 三、实验内容: 1、了解grc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仿真的流程中信号调制方式使用DPSK、DQPSK。

2、通过单机实验与GnuRadio+USRP的实验两种实验方式进行仿真。 3、比较同一调制方式,在不同SNR下的误码率,并且分析结果。 4、画出信号通过信道前后的时域波形图、频谱图、星座图、比较两者的不同并且分析原因。 5、画出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星座图,解释其对于误码率的影响。 四、实验原理: 1、DQPSK: DQPSK调制原理就是利用载波的四种不同相位来表示输入的数字信息,也就就是四进制相位键控,它规定了四种调制相位:。所以需要将二进制数字序列中的数据划分为每两个比特为一组,也就就是有00,01,10与11四种情况,经过差分编码后,分别对应上面的四个相位,其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而调制之后的符号星座图的相位路径转换图如图2、1所示。解调端根据星座图与载波相位来判断发送端发送的信息数据。 表1 相位转换 调制符号星座图与可能变换路径 2、GMSK: 将基带信号经过高斯滤波器之后,再进行MSK(Minimum Shift Keying)即最小频移键控调制,从而形成调制信号的过程教叫做GSMK(Gaussian Filtered Minimum Shift Keying)即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调制。它具有良好的频谱与功率特性。 高斯滤波

广播电视无线工程技术试题

广播电视无线工程技术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波广播采用(B )方式发射。 A调频;B、调幅;C、调相;D调制 2、调频立体声广播的信噪比与单声道广播的信噪比相比( C )。 A、好; B、相同; C、差; D、不可比 3、在发射功率相同的情况下,调频广播与中波广播相比其覆盖范围( A )。 A、大; B、小; C、相同; D、差不多 4、我国规定的调频广播频率范围是( B )。 A 48.5 ?223MHz B、87 ?108 MHz;C、48.5 ?92 MHz;D、470?958 MHz 5、根据我国电视标准规定,电视发射机图像功率与伴音功率之比为( D )。 A、1:6; B、1:10; C、6:1; D、10:1 6、调频波的理论带宽是(D)。 A 200KHz; B、200MHz C、860 MHz; 7、根据我国电视标准规定,电视发信号图像载频与伴音载频频率间隔为(C)。 A、4.5 MHz; B、6 MHz; C、6.5 MHz; D、8 MHz 8、一个电视通道的射频带宽为8,采用(D)调制方式。 A幅度;B、频率;C、相位;D、残留边带 9、目前的电视发射机普遍采用(C)的方式。 A直接调制;B、低频调制;C、中频调制;D、高频调制 10、中短波广播通常通过(B)传播。 A天波;B、地波;C、空间波;D、光波 11、(B)用于将发射机输出的已调制的高频电流送到发射天线上去。 A激励器;B、馈线;C、滤波器;D、高频放大器 12、发射天线极化方式主要有(B、C、D)。 A矩形极化;B、线极化;C、圆极化;D、椭圆形极化 13、无线电波是频率从(C)左右整个频谱范围内的电磁波。 A 3Hz?3MHz B、30KHz?30GHz; C、3 KHz?300 GHz; D、3 KHz? 14、上行卫星地球站的主要任务是将广播电视信号进行基带处理、调制、(A和高功率放大, 然后通过天线向广播卫星发射信号。 A上变频;B、下变频;C、压缩;D、编码 15、我国模拟电视广播的视频信号带宽为 6 MHz,射频信号带宽为(B)。 A、6 MHz; B、8 MHz; C、6.5 MHz; D、8.5 MHz 16、无线电视信号的上邻频干扰主要来自上邻频道的(B)。 A伴音载波;B、图像载波;C、副载波;D、谐波 17、我国调频立体声发射机主信道允许的最大频偏为(B)。 A、±75 KHz; B、±67.5 KHz; C、±45 KHz; D、±7.5 KHz 18、(C)将图像发射机输出的功率和伴音发射机输出的功率进行功率合成,功用一副天馈系统将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 A高频放大器;B、激励器;C、双工器;D、混合器 19、伴音发射机将伴音信号采用调频的方式调制在伴音中频上, 通常调频振荡器的工作频率选取为伴音中频的(C)。 A、1/2; B、1/3; C、1/4; D、1/5

无线通讯系统设计方案

无线通讯系统设计方案目录 1 概述 2 2 KT106系统技术优势 3 3 系统组成 4 4 传输平台 5 5 组网方式 6 6 设备部署 6 7 系统主要功能9

1概述 长久以来,国内外矿井的无线通讯技术一直停留在窄带低速范围内,普遍存在设备复杂、功能单一、无法复用通道,重复布线的问题。重庆分院在进行大量的前期调研、资料收集、分析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国内外成熟的Wi-Fi 技术,结合广泛应用的RFID技术,通过技术改进、本质安全设计,开发出了适应煤矿特殊环境的KT106矿井无线通讯系统。 KT106矿井宽带无线通讯系统作为新一代的矿井无线传输系统,采用Wi-Fi 与RFID技术相结合,在煤矿井下实现了通过一套系统实现语音和人员定位数据传输。是我院最新研究的产品。突破传统系统结构模式,无线通讯及人员定位共用一套传输线路,具有很高的性价比。系统网络结构将采用以工业以太网为主干的星型结合总线型的网络结构方案,以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作为星型的中心点,基站之间采用串行连接方式。基站同时具有语音通信和定位功能,定位终端包括带定位功能的手机和专用的定位卡两种。系统采用本质安全供电的方式,使设备达到在回风巷道和工作面使用的安全等级和技术要求。 本系统通过配套的管理软件、工业以太网、PBX网关等设备,形成一套完整的以矿井工业以太环网为传输主干,无线信号进行空间覆盖的矿井无线通讯系统,使煤矿无线通讯技术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处于国内外技术领先水平。 本系统是重庆研究院历时5年,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为煤炭行业研制出了能够实现井下无线语音通话功能的最新技术装备,并能够24小时对煤矿出入井人员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和定位,随时清楚掌握每个人员在矿井下活动轨迹,是煤矿最新一代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KT106无线通讯系统结构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