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海洋大学 2013秋 毛概重点

中国海洋大学 2013秋 毛概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社会历史条件:

(1)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3)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人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3、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4、孕育和启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正如邓小平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说:“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1、毛思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毛思主要是中国革命建国理论,即新民民主主义理论,它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道路;

2、毛思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毛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它们与毛建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起,构成中国基本制度;

3、毛思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的理论先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思的邓论。前者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为后者提供了借鉴;前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为后者吸收而成为有机组成部分;前者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后者继承而得到继续发展;

4、毛思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作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勒俭建国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参考十八大报告第二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共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人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之上的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共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证,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总依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深刻揭示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强调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没有变。

参考十八大:

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面旗帜就是我们要永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艰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其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所以,十七大将“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在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和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拉大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这两件利器,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现代、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开创了一条金光大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四个多样化”的社会和思想现实,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从而间接地对“什么是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首要基本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回答。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正确地对“要不要发展?什么是发展?发展为了谁?怎样才能发展?”这样四个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做出了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回答。从而在新的高度上凝聚了人心,统一了思想,把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三大重要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是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从理论主题上看,这根“脉”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千百万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事业,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事业;从理论品格上看,这根“脉”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在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敢于纠正自身的失误,敢于超越自身的局限,永不停歇地进行理论创新;从理论基点来说,这根“脉”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想问题、办事情都是从这样一个基础出发,得出的思考才能符合实际情况,不说过头话,不办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从理论目标来看,这根“脉”就是为了亿万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奋斗,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依然是我们庄严的承诺。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研究中国实际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从“本本”中寻找出解决中国问题的答案。

2.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发展理论。

3.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把握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这一过程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革命的动力,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路线,其内容主要是:

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依据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不同于欧洲革命,也不同于苏联革命道路,这是由近代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

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原因和条件: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革命影响下的良好群众基础;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革命的战略阵地。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如何与中国社会其他社会阶级、阶层、政党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政治联盟。武装斗争:中国缺失合法斗争的政治环境,因此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党的建设:中国革命的胜利关键是党的领导,因此,党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五章

1,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表现在:(1)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2)这一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3)突破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4)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概念包含两层基本含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说,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从发育程度上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参考十八大报告第三部分);“

“五位一体”: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质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

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体现在6方面: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治保障。同时,我国政治体制也还有一些需要完善和发展的环节,在扩大人民民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总的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建设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以下方面提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要求: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第三,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总之,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更加坚实。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三,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这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第五,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是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针对发展面临的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以下4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四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要求的同时,还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目标。

第七章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目的【p162第一段第五行,三个就是】);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贡献);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为适应国内经济形势新变化,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参考十八大报告第四部分);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的要求,这是对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继承和深化。

关于“一个立足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必须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城市化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矛盾凸显。这些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要改变经济大而不强的状况,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大功夫,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关于“四个着力”。一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目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等问题,仍然严重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创造体制政策环境。二是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当前我国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不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机制不顺,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赢得主动,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我国高技术产业遇到

发达国家的强大压力,低端制造业又面临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随着美欧等推进“再工业化”,我国一些领域现有生产能力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我国目前这种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的产业体系已极不适应发展需要。迫切要求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与绿色发展、新能源、信息化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我国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并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土地供应日趋紧张,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传统优势正在逐步削弱。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构建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关于“五个更多”。一是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必须尽快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之上。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二是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严重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这种不合理产业结构,加大了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三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由于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各项要素的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贡献有限。这种状况已难以适应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和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的新趋势。必须改变靠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赚取微薄利润的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四是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不仅单位产出资源、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而且各种原因造成的浪费也相当严重。部分资源已高度依赖进口,能源资源供应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强化资源节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更可持续的发展。五是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不同区域间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生活条件以及居民收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仍然滞后。要加快消除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3,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首先,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其次,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三,公有制经济的生产资料不再是剥削手段,而是用来不断发展生产、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条件;第四,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第五,公有制经济占主体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切实保证。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否定和取消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否定和取消社会主义。

在我国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位、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第九章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含义和必要性);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求和着力点(参考十八大报告第五部分)

总体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着力点是: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第十一章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现实依据;

科学含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实依据: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发展。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神话,是当指正理念的升华。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第十二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擦手和干涉台湾问题,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2,新时期、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第十五章

1,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调整,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来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

解决方法:

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再次,要改革、完善当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方便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3,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形成: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第三,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4,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妥善处理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第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世纪问题。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

(八十分主观题都在这里面、题目到“目”上,复习时将目录下全看。括号里备注是重要内容不是考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