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要点梳理及模拟练习(2008.11)

第一部分各章要点梳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劳动要素的特点:1、动力性2、自我选择性3、个体差异性4、非经济性

二、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1、人力资源:它作为一种劳动力供给实体、作为一个统计对象,是指以国家或地区为范围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人力资源总量=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力资源数量)×质量

2、人力资源的数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减去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3、劳动力供给的内容:

微观劳动力供给

中观劳动力供给

宏观劳动力供给

4、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因而也称为“引致需求”。

5、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需求无弹性Ed =0

需求有无限弹性Ed→∞

单位需求弹性Ed =1

供给富有弹性Ed﹥1

供给缺乏弹性Ed﹤1

6、使用劳动要素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消费需求

7、劳动力需求的增量产生的根源是:

(1)社会消费总量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

(2)消费内容的丰富化。

8、微观劳动力供给:即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劳动力供给。

微观劳动力供给取决于:经济单位(社会、地区、部门、用人单位)的工资水平。

9、中观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

工资竞争力

专业教育的门类

人的就业偏好

劳动要素的流动性

10、影响宏观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

人口因素

劳动参与率

劳动时间

11、影响宏观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因素:

遗传、其他先天和自然生长因素

教育因素

人力投资数量

人力投资的动力

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体制

社会文化与观念因素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三、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1、工资的定义:所谓工资,是指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而作为劳动报酬领取的、由该用人单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货币。

2、工资的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补贴以及职工个人福利等。

3、工资原理:

早期的工资论:生存工资论、工资基金论

边际生产力工资论

供求均衡工资论

工资谈判论

分享工资论

4、工资导向政策的内容包括:

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新兴产业倾斜的政策,支持其发展。

向经济发展重点地区倾斜的政策。

对社会需求大,但人们不愿意从事的职业、公众给予扶持的政策。

吸引人才、限制低素质劳动力的制度。

5、工资导向政策的手段包括:

拨款、贷款

税收减免

工资补贴

对一些特殊岗位如科学家、企业家给予高工资待遇等。

6、最低工资政策的定义:政府根据一个地区的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物价水平和社会劳动者抚养人口系数,确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7、收入政策的含义:狭义的收入政策是指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用于控制货币工资与物价的增长,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广义的收入政策不仅包括宏观调控,而且包括在一定社会总收入、一定工资总量的条件下,对以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居民个人分配关系的调整政策,即社会收入分配政策。

8、收入政策的作用:

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9、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

10、基尼系数的定义: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11、收入政策措施:

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收入平等化措施

12、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作为企业增长工资的参照标准

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的管制以至冻结。

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的工资发放过渡行为。

13、最低工资: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社会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所规定的保证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资。

14、最低工资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有:

劳动者个人劳动基本生活消费品费用;

劳动者接受社会生产必需的最低水平的教育培训费用;

劳动者平均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消费品费用。

15、收入平等化措施:

实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并且在实施中采取累进税率制。

对遗产、赠与、财产(即土地、房产等不动产)、高消费征税。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解决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未成年子女的家庭补贴、低于贫困线的家庭与个人的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对失业者、特别是其中的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

发展教育事业,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扩大社会平等。

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住房或住房补贴。

16、工资差距的内容:

产业部门差距

地区差距

职业差距

教育程度差距年龄性别差距

四、失业与就业

1、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 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

2、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的标志是:要求就业的人绝大部分都能得到就业岗位,不存在长期大量缺乏人力的部门、行业。

3、劳动力数量过剩分为:总量过剩和结构过剩。

4、劳动力结构过剩:因要素本身的特性形成的有指向性的供给与需求不能吻合而存在结构上的矛盾

5、劳动力结构过剩的原因:

某种教育发展过头,生产出的劳动力品种不是社会所需要的。

产业结构变动。

个人择业行为的过分。

人口老化、劳动力老化与知识更新。

6、就业的概念:就业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社会求业人员走上工作岗位的过程与状态。

7、就业者包括:

在规定时间内,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有收入的职业的人。

有固定的职业,但因疾病、事故、休假、劳动争议、旷工、或因气候不良、机器设备故障等原因暂时停工的人。

雇主或独立经营人员,以及协助他们工作的家庭成员,其劳动时间超过正规工作的三分之一以上者。

8、失业的类型

总量事业:指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与社会对他的需求数量,即处于供过于求状况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在劳动力供求总量平衡的条件下,由于劳动力的供给与社会对它的需求之间结构不对应、不统一所造成的失业。

摩擦性事业: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结合过程中偶然失调所造成的暂时失业。

技能性失业:即个人缺乏就业技能而处于失业状态。

技术性失业:是因为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机器、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先进技术所造成的事业。

选择形失业:是求业人员在社会上尚有一定的就业岗位时,不愿意到该岗位上去工作,而要等待更好的职业所形成的失业9、劳动力市场的三种含义:

劳动力市场是经济要素配置场所。

劳动力市场是经济交换关系。

劳动力市场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

10、劳动力市场的划分:

从市场分层的角度,可分为普通市场和人才市场,普通市场又包括技术工人市场与非熟练工市场。

从市场内容的角度,可分为各种专业、职业的市场。

从市场形式的角度,可分为固定机构性市场、临时集中性市场、散在性市场。

从市场范围的角度,可分为用人单位内部市场、部门行业性市场、地区性市场、全国性市场与国际市场。

从社会认定的角度,可分为有组织的市场与非组织的市场即自发市场、合法市场与非法市场。

从市场环境的角度,可分为自由市场、垄断市场与政府干预性市场。

从市场供求的角度,可分为非均衡性市场与均衡性市场

11、劳动力市场运行的要素:

劳动力市场主体

劳动力市场客体

劳动力市场中介

劳动力市场过程

劳动力市场规则

12、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的定义: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能够自由地进行相互选择,进而使双方都取得效益,达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13、劳动力市场管理的特征:

高效、开放、全方位

统一领导和分散管理相结合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14、就业服务的定义:就业服务,也称劳动服务或劳动就业服务,它是政府专职劳动管理部门对于求业人员提供的各项帮助和服务工作的总和。就业服务是就业体制市场化的产物。

15、就业服务工作是由劳动部门的劳动服务公司、就业管理局或就业服务局、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承担的。

16、就业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

就业服务要立足于社会。

就业服务要立足于经济。

就业服务要立足于人。

就业服务要立足于科学。

17、就业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失业登记;开展职业介绍;提供就业训练;组织生产自救;发放失业救济;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农村进城劳动力就业管理等。

18、就业服务体系的四个主要方面:

职业介绍

提供就业训练

发放失业救济

组织生产自救

19、政府劳动管理的内容:

建立新型劳动力市场体制

规范劳动力市场

加强宏观调控

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20、政府劳动管理的手段:

劳动立法

劳动政策

劳动行政

劳动监察

第二章劳动法

一、劳动法的概念和作用

1、劳动法可以指:

法律体系中的劳动法律部门;

国家的劳动法典;

劳动法学或劳动法课程

2、劳动法的定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

3、劳动法的核心内容:调整劳动关系

4、劳动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与民法关系密切,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它与工厂立法亦有密切联系,它是由工厂立法逐步发展而来它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5、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点:

劳动关系发生的原因是实现劳动的过程,即劳动者要直接参加某种生产物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

劳动关系是在用人单位录用了劳动者,使劳动者与劳动过程有了联系之后才发生的

劳动关系是由职业的有偿的劳动而发生的关系,非职业的劳动、无偿的劳动、义务的劳动所发生的关系都不由劳动法调整。

6、组成劳动法的内容有:

就业促进制度

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

劳动标准制度

职业技能开发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7、劳动法的作用: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是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必要手段

对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8、劳动标准的内容包括:

最低工资标准

最长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

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条件。

9、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有:

确认劳动者为劳动力所有者,使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劳动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

通过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为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条件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险制度,使劳动力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同时,也使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不中断

二、劳动法的发展历程

1、劳动法产生的时间:资本主义开始进入自由竞争阶段的19世纪初

2、劳动立法的开端: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3、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立法的特点:

各国宪法对劳动者的劳动权利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劳动立法方面出现了倒退的情况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侧重于改善劳动条件,规定劳动标准,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劳动法的内容也得到充实。

三、中国劳动法的发展

1、我国劳动法的开始时间: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

2、新中国成立前的劳动立法特点(1919-1949):

劳动立法不发达,法律文件数目少

不同性质的劳动立法并存,各自作用于自己的政权区域内

劳动法律、法规,特别是军阀政府制定的劳动法规的有效时间普遍较短

劳动法律和法规中规定的保护标准较低

劳动法规的实施效果不理想。

3、新中国成立前的劳动立法的种类:

中国***早期领导的劳动立法运动

北洋军阀政府的劳动立法

国民党政府的劳动立法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劳动立法

4、我国劳动法的相关年限

(1949.10-1957)年初步建立时期(1958-1965)年初步发展时期

1978年12月DXP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1981年的相关文件《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

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对公民的劳动权、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社会报险都规定基本原则。

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认真执行改革劳动制度几个规定的通知》是国家加快劳动制度改革的标志

1987年的相关规定《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

199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1993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1993年劳动部立法文件《劳动监察规定》诞生

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诞生,自1995年1月1日执行

1994年10月8日至12月26日又出台17个配套规章为劳动法的发展标志。

1998年成立劳动社会保障部,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劳动行政法规

5、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宗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核心:调整劳动关系

重点:确定劳动标准

6、劳动保障部成立后立法的特点:

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出台一系列涉及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劳动行政法规

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日益健全。

用以规范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执法行为的有关条例和规定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建设中得到重视。

四、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

2、宪法对劳动者保护的权利有:劳动权、劳动保护权、休息权、职业培训权、物质帮助权、企业民主管理权等。

3、劳动法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

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

平等保护

全面保护

基本保护

4、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双重价值取向

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

劳动力资源的微观配置

五、劳动法律关系

1、劳动法律关系的定义: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所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

首先,两者形成的前提条件不同。

其次,两者的内容和效力不同。

3、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有: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力)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权利义务)

六、企业内部劳动规则

1、企业内部劳动规则:指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在本单位实施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

2、标准劳动规则的内容包括:

录用、调动和辞退

企业行政和职工的基本职责

工作时间

处分

3、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内容为: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

4、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程序为:

职工参与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

报送审查和备案;

正式公布。

5、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效力具体表现为:

它必须在本单位范围内全面实施,劳动过程中的各种劳动行为和用工行为都必须受劳动规则的约束,全体职工、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当以内部劳动规则为依据

职工与单位因执行内部劳动规则发生争议,应当依法定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予以处理。

内部劳动规则可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一、企业战略管理

1、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企业战略的概念与特征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策略。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的特征

企业环境结构及特点P45

经营环境的分析方法

外部环境的调研

内部环境的预测

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

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P47

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

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分析

顾客力量分析

供应商力量分析

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

政策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

技术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2、企业分析

企业资源状况分析

企业资源是企业拥有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

物质资源

人力资源

财务资源

技术水平

管理资源

无形资产

企业能力分析

能力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整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一种技能。包括: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基本活动。以及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支持活动

企业能力的分析方法包括: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分析

企业能力评价标准,包括:效率分析、效果分析两种

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

主要采用SWOT。即S企业内部优势;W企业内部劣势;O企业外部环境机会;T外部环境的威胁

SWOT的程序P53

企业战略的选择

企业总体战略有:进入战略(购并战略、内部创业战略、合资战略)、发展战略(单一产品或服务发展战略、横向发展战略、纵向发展战略)、稳定战略和撤退战略(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与杠杆收购、拆产为股/分拆、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一般战略包括:抵偿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重点战略

不同行业的战略P59

3、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企业战略的实施

建立与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

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

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实施战略计划

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的战略控制

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

特点:战略系统是开放的、战略控制的标准是企业的总体目标(成效标准、废弃标准)、战略规划既有稳定性也有变化性

基本要素:战略评价标准、实际成效、绩效评价

控制方法: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类

二、企业计划与决策

1、科学决策的要求和方法

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的决策标准、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决策观念、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了科学化

确定决策的方法:量本利分析法(也叫盈亏平衡法)、线性规划法、微分法

风险型决策的方法:收益矩阵、决策树、敏感分析等方法

不确定决策方法。包括:悲观决策标准、乐观系数决策标准、中庸决策标准、最小后悔决策标准,同等概率标准

2、企业经营计划

企业经营计划的职能和特点:使决策目标具体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为控制提供标准

制定企业计划的原则: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制计划的方法:滚动计划法、PDCA循环法(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综合平衡法

企业经营计划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涵义与特点:P72

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经营目标的实施和控制

三、市场营销

1、市场分析

市场营销的概念P74

市场的概念及分类P74

消费者市场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文化、社会、个人心理等因素);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参与购买的角色、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购买决策过程等)

组织市场分析。

组织市场的构成(产业市场、市场、政府市场)

产业市场的购买行为P78

2、市场营销的管理过程

分析市场机会(发现市场机会、评价市场机会)

选择目标市场。市场的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市场定位

设计市场营销组合。即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也叫4P)

执行和制定市场营销计划

3、市场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包括产品组合策略、产品与商标策略、包装策略、生命周期、服务策略

定价策略。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

分销策略P93

促销策略。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宣传

第四章管理心里与组织行为

一、个体心里与行为分析

1、个体差异

员工的能力与人格。能力差异(P97)人格差异(P98)、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98)

员工态度。态度分析(P99)、工作满意度(P100)、组织承诺(P101)

员工的知觉和归因(P102)

2、工作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人的多重需要与组织的报酬形式

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

期望理论与绩效薪资

3、员工的学习和行为管理

员工的学习。

员工学习与组织行为矫正

二、工作团队的心里与行为

1、工作团队的动力

工作团队有效理论(P113)

团队的动力因素。沟通、影响、任务和维护的职能、决策、冲突、气氛

2、群体决策与人际沟通

群体决策。P117

人际关系与沟通

三、领导行为及其理论

1、领导的活动与角色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

经理角色分析

2、领导特质、风格及其权变因素

领导者的特质

领导的行为和风格

3、领导理论中的新观点

情商与领导效率

领导替代论

领导技能和职业发展计划

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

1、心理测量的原理

心理测量与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的类型。按内容分(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按方式分(纸笔测验、操作测验、口头测验和情境测验)、按人数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按测验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

心理测验的技术标准(信度、效度、难度、标准化和常模)

2、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

用于招聘和筛选的心理测量(择优策略、淘汰策略、轮廓匹配策略)

晋升中的测评

培训与开发中的心理测量

组织激励和管理诊断中的心理学额两

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第一节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1.研究分析表明,认知能力测验成绩与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大约在0.2~0.3之间。

2.责任感与工作绩效有最强的正相关(≈0.3),在任何现实的工作中,责任感强的人都倾向于能获得较高的绩效。反之,那些冷漠、不负责任

、不努力的人,在任何现实的工作中都倾向于低绩效。个人能力和工作的满意度,在责任心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高外向的人易

于获得管理和商业上的成功;高情绪稳定的人在充满压力的情境中更有效率;高宜人性的人能够有效地处理客户关系,解决冲突;具有开放性的人

更易于精通工作,并能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做出较好的决策。

3.工作满意度的定义: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4.员工工作满意度来源于以下几方面:1)富有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4)融洽的人际关系。5)个人特征与工

作的匹配。6)工作满意度与绩效和行为的关系。当员工的行为不受外在因素的限制时,工作满意才可能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

5.最早提出组织承诺的是贝克尔。阿伦和梅耶综合研究提出三种形式的承诺:感情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

6.社会知觉:(1)首因效应,即最先的印象,是指最先的印象对人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2)光环效应。(3)投射效应。(4)对比效应。

(5)刻板印象。

7.所谓归因,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行为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也可分为稳因和非稳因。

8.当人们把行为者的行为归结于内因或稳因,即人的能力、个性、努力程度时,人们就会预测其行为在类似的情况下还会再次出现;反之,当人

们把行为者的行为归结于外因或非稳因时,人们就很难断定在类似的情况下行为是否会再度出现。社会性的心理动机,如成就、权力、亲和、

安全和地们的需要和动机。

9.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1)分配公平2)程序公平3)互动公平。

10.绩效薪资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是根据工作时间或工作资历来决定的,而是由个人或群体或组织的绩效水平决定的。

11.有效的绩效薪资计划应具备以下特点:1)确保努力程度与绩效、绩效与薪酬有比较直接的联系;2)薪酬本身的价值受到员工的重视;3)有规

范的、科学的发放方法及程序;4)确立可接受的、有效的考核标准;5)员工对考核标准和实施有信心;6)整个计划易于理解和计算;7)有基本

的最低工资;8)提供及时的、明确的绩效反馈。9)让员工参与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12. 强化的学习法则:在桑代克的效果律中强调了三个行为法则:其一,在对相同环境做出的几种反应中,那些能引起满意的反应,将更

有可能再次发生。这一原则有时也称为“强化原则”。其二,那些随后能引起不满意的反应,将不大可能再次发生,也称为“惩罚原则”。其

三,如果行为之后没有任何后果,即没有正性的也没有负性的事后结果,在若干时间后,这种行为将会逐渐消失,称为“消退原则”。

13.惩罚的原则是行为管理中广泛使用,但也是最复杂、是难以控制的。

14.有效的行为管理的黄金法则是:为了改变行为(学习),我们应付出不懈的努力去强化而不是惩罚。

15.认知理论的先驱是爱德华.托尔曼。

16.组织行为矫正模型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行为绩效管理的系统性方法之一,它是建立在学习理论,特别是强化原则的基础上的。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识别和确认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关键行为。第二步,对这些关键行为进行基线测量。第三步,当键行为被确认后,也得到了一个基线

标准,那么就需要做功能性分析了。

第二节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

1.团队的有效性模型:森德斯罗姆和麦克英蒂尔认为团体的有效性由四个要素构成:1)绩效。2)成员满意度。3)团队学习。4)外人的满意

度。

2.内部团队过程:指团队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作用,完成任务的过程。这里包括的关键过程有沟通、影响、任务和维护的职能、决策

、冲突、氛围和情绪问题。

3.边界管理:指一个团队与自己团队之外的人们进行合作的方法。边界管理是团队运作的主要范畴之一。

4.团队设计是指团队被组织按照什么方式建立起不,包括任务的性质、对成员的要求和团队的结构。

5.报酬系统是决定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与外界互动的重要背景因素。

6.团队过程的主要范畴是沟通、影响、任务和维护的职能、决策、冲突、氛围和情绪问题。维护的职能则关注于人际关系,它让团队成员结合

在一起,使大家能够继续相处甚至有某种乐趣。

7.群体决策有如下优点:1)能够提供比个体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2)能提供比个体更多的不同的决策方案;3)能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4)能

增加决策过程的民主性。群体决策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要比个体决策需要更多的时间,甚至会因难以达成一致观点而浪费时间;2)由于从众

心理会妨碍不同意见的表达;3)如果群体由少数人控制,群体讨论时易产生个人倾向;4)对决策结果的责任不清。

8.影响群体决策的群体因素:1)群体多样性(群体异质性)2)群体熟悉度3)群体的认知能力4)群体成员的决策能力5)参与决策的平等性6

)群体规模7)群体决策规则。

9.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选择或定向阶段。第二,试验和探索阶段。第三,加强阶段。第四,融合阶段。第五,盟约阶段。

10.个体沟通风格模式:周哈利窗模型。

11.个体的沟通风格的四种类型:1)自我克制型:这种人既不暴露也不反馈,他们居于双盲式的位置,自己不扩大信息的领域,也不希望对方

扩大。2)自我保护型:这种类型的人在给他人反馈方面偏高,但在对他人暴露方面偏低。3)自我暴露型:这种类型的人多有暴露而少有反馈

,认为自己的观点有价值,而他人的观点一无是处。4)自我实现型:这种类型的人平衡地使用暴露和反馈的方法,达到最有效的人际沟通。

第三节领导行为及其理论

1.领导只能产生于群体中,一般是群体中对群体活动和信念最有影响的人成为领导者。

2.亨利。明茨伯格用三类十种不同却是高度相关的角色来说明管理者:人际关系类角色;信息类角色;决策类角色。

3.现代特质理论认为:第一,有效的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而素质的发挥也取决于领导的情境。第二,领导者的素质可以在实践和教育中

逐步形成和学习而成。第三,对领导特质的研究结果,可以为领导者的选拔、使用和培训提供具体的标准、方向和内容。4.领导者的特质可归纳为以下方面:内驱力;自信心;创造性;领导动机;领导者的另一个重要征是“高水平的灵活性”,即随机应变的能力。

5.大部分领袖魅力研究的重点在于确定具有领袖气质的领导者和没有领袖气质的领导者之间,是否存在行为和个性上的差异。

6.七个有领袖魅力的管理者的关键特征:1)自信。2)远见。3)有清楚表达目标的能力。4)对目标的坚定信念。5)行为不循规蹈矩。6)是

变革的代言人。7)对环境敏感。

7.领导行为的两个维度:关怀维度,是指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看法和情感,更愿意与下属建立相互信任的荼关系。结构维度,是指领导者

更愿意界定自己和下属的工作任务和角色,以完成组织目标。

8.领导行为的权变理论:1)费德勒的权变模型。2)领导情境理论。3)路径-目标理论。4)参与模型。

9.费德勒的权变模型:对领导行为有效性的考察或预测,从三个方面进行:确定领导者的行为风格,确定领导的具体情境,确定领导风格与具

体情境是否匹配。

10.领导者两种典型的行为风格:即“关系取向”和“工作取向”的领导。

11.领导情境的确定:费德勒分离了三个关键的情境因素: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双方的信任程度,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忠诚、尊重和

追随和程度。2)任务结构:工作任务的程序化(结构化)程度,比如工作是常规的还是非常规的,工作规范明确与否。3)领导者的职权:领

导者是否拥有权力,对下属是否能直接控制,被上级和组织的支持程度。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很好,任务结构化强,领导职位权力强,

在这样的情境中,领导者拥有较高的控制和影响力

12.领导情境理论:把领导的行为方式按“关心人”和“关心工作”两个维度分成四种类型的领导方式:高关系—低工作的参与式,低关系—高

工作的命令式,高关系—高工作的推销式,低关系—低工作的授权式。而选择领导方式的权变因素:被领导者的成熟度,在领导的情境理论中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工作成熟度。2)心理地成熟度(有工作能力,也有工作动机;有能力,但无动机;无能力但有动机;既无能力

,又无动机。)

13.路径—目标理论中的四种领导行为是:1)指导型(结构维度);2)支持型(关系维度);3)参与型4)成就导向型。

14.参与模型:弗罗姆和耶顿提出“领导者参与模型”,后弗罗姆和加格进行修订,五种领导风格—按下属参与的程度依次是:1)独裁Ⅰ2)独

裁Ⅱ3)磋商Ⅰ4)磋商Ⅱ5)群体决策

15.在高层管理岗位上,优秀者与业绩平否决者是相比,有将近90%的差异归因于情商,而不是知商。

16.领导者并不总是对下属产生影响,因为对个体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感产生影响的变量是很多的:态度、个性、能力、动机和群体动力因素、

企业文化。

17.领导技能和职业发展计划:1)加速站2)辅导3)按需培训4)确定领导技能的范畴。

第四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

1.心理测验的类型:按测验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力测验,另一类是人格测验。按测验方式可分为纸笔测验、操作测验、口头测验和

情境测验。按同时施测人数多少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按测验目的可分为描述性测验、论断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按测验应用领域可分

为教育测验、职业测验和临床测验。

2.心理测验的技术标准:1)信度reliability:又称稳定性或可信性,指一个人在同一心理测量中几次测量结果一致性。2)效度validity:可

信的测验不一定是有效的测验。测验的效果要回答的是“这个测验是否值得使用”“它能预测我们感兴趣的成绩吗?”之类的问题。3)难度

difficulty。4)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和常模norm。

3.在使用心理测验对应聘者进行评价和筛选时,有三种策略选择:1)择优策略2)淘汰策略3)轮廓匹配策略。

4.在人力资源管理现实中,组织的晋升系统常常在以下几方面存在问题:1)在晋升决策的依据上。2)在对能力进行衡量的方法上。3)在晋升

程序标准化、制度化方面。

5.测量方法在培训与开发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它是培训需求分析的必要工具2)为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提供依据。3)它是员工职业生涯管

理的重要步骤。

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节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

1.人性的两方面内容:自然属性;心理属性。心理属性或心理现象总括为四方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意识倾向。

2.人性在自然界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呈现出独有的特征:1)人性具有能动性2)人性具有社会性3)人性具有整体性4)人性具有两面性5)人性具

有可变性6)人性具有个体差异性。

3.在西方的管理理论中,存在四种人性假设,有四种不同的管理方式:1)“经济人”假设及其管理2)“社会人”假设及其管理。3)“自我实

现人”假设及其管理。4)“复杂人”假设及其管理。

4.企业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要求或原则:1)人的管理第一2)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3)优化教育培训,完善人、

开发人、发展人。4)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5)和谐的人际关系6)员工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

5.人本管理的机制:1)动力机制2)约束机制3)压力机制4)保障机制5)环境优化机制6)选择机制

6.所谓人力资本,是指通过费用支出(投资)于人力资源,而形成和凝结于人力资源体中,并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智力、知识、

技能及体能的总

和。包括以下几个含义:第一,人力资本是活的资本,它凝结于劳动者体内。第二,人力资本直接由投资费用转化而来。第三,人力资本独特

的本质功能是,与物质资源要素相结合,转移价值、创造价值并产生新的价值增值。这是其成为资本之根本所在。第四,人力资本内含一定的

经济关系。

7.人力资本的特征:1)人力资本存在于人体之中,它与人体不可分离。2)人力资本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存在,必须通过生产劳动方能体现出来

。3)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4)人力资本肯有收益性。5)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潜在的创造性。6)人力资本肯人累积性。7)人力资本具有个体

差异性。

8.所谓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货币资本或实物),增加或提高人的智能和体能,这种劳动能力的提高最终

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资行为。

9.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1)人力资本投资的连续性、动态性。2)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与客体具有同一性。3)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者与收益者的

不完全一致性。4)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形式多样。

10.人力资本投资支出分三类:1)实际支出或直接支出。2)放弃的收入或时间支出。3)心理损失。

11.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指因投资于人力资本而放弃其他投资营利机会的损失。

12.社会成本:指社会承担投资支出而私人受益的成本。私人成本是指投资者直接承担的人力资本成本。

13.边际成本: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人力资本投资所造成的人力资本支出的增量,称为边际成本。

14.沉淀成本:人力资本投资一旦发生便不可撤回,此时面临着投资资金丧失的危险,即成为“沉淀成本”

15.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结构:(1)主体结构(人力资本投资一般发生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从投资受益角度来看,人力资本投资者

往往并不是投资的唯一受益者,其中总是部分收益会溢出投资主体受益范围。)(2)形式结构(3)时间结构:1)支出的时间顺序2)人力资

本跨代支出3)支出结构的时间管理。

16.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典型形式之一,国家、企业和个人人力资本的来源主要来自教育。

17.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支出发生在三个层面上,国家对公共服务系统人员的培训支出、企业为增进人力资本投资的培训支出和个人培训支出。

18.培训和教育投资一样,也有着类似的成本支出。只是因影响因素不同而与教育支出有所差别:1)时间因素2)收益分布3)费用分担。

19.人力资本流动投资的成本:流动的成本包括以下:1)区域流动。2)职业流动。3)社会流动。

20.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私人收益与私人收益率;社会收益与社会收益率

21.私人收益率是投资收益期间的私人收益净现值与投资总额净现值之比。影响私人投资收益率的因素包括:1)个体偏好及资本化能力,能力

低的人接受教育比能力高的人接受教育的边际收益率低。2)资本市场平均报酬率。3)货币的时间价值及收益期限。4)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

。5)国家政策。私人投资收益率是投资年净收益与投资净支出的比例。

22.社会收益是指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中外溢出投资主体并且为社会所分享的部分。外部收益可分几类:1)近邻效应或地域关联收益。2)收益的

职业关联。3)社会收益。

23.社会收益率是社会收益与投资总成本的比例,社会收益等于总收益减去私人收益。

24.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变化规律:1)投资和收益之间的替代与互补关系。2)人力资本投资的内生收益率递减规律,人力资本投资递减有三个

方面的原因:第一,随着受教育年限延长,技能与知识边际增长率下降,从而使边际增长速度放慢,因而影响到内部收益率。第二,边际教育

成本的快速增长。第三,人力资本投资与人的预期收益时间有关。

第二节人力资源开发

1.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特性:(1)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多元性(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需要的多元性)。(2)人力资源开发

目标的层次性。(3)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整体性(目标制定及目标实施的整体性)。

2.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1)促进人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高目标(人的发展具有的特征:一是充分发展的可能性;二是发展方向中

的多样性;三是发展结果的差异性。)(2)开发并有效运用人的潜能是根本目标。(人的潜能包括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动机D 与智力I相结合

就构成个体或群体的潜能值(PV),PV=ID

3.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目标:国家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大主体,其目标隶属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中期、短期规

划。国家人力资源

开发的长期目标浊: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全民素质,高效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取得最大的人力资源开发效益。

4.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包括了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生理发开发、伦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和环境开发。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开发

5.激励理论认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需要激励,二是目标激励,三是行为激励,四是综合激励。

6.影响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因素:1)天赋2)知识和技能3)个人努力4)文化5)经济条件。

7.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运营体系分三部分:创新能力开发体系、创新能力激励体系和创新能力配置体系。

8.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与方法: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管理开发、环境开发。

9.职业开发的意义:1)有助于对员工进行全面分析2)有助于分析组织中不同的职业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3)扩大了组织发展的内涵4)有助于

分析和理解组织气氛或组织文化。

10.职业开发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组织和个人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

11.组织从自己的基本目标出发,能从事三类活动(即其作用):1)为了增强组织的自我洞察力而设计的活动2)促使员工更多地参与职业生涯

设计和发展活动。3)为了提高组织对不同个人需要反应的灵活性而设计的活动。

12.组织开发的目标:1)提高组织的能力,可用营业盈利、革新方法、市场股份等指数衡量。2)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3)改善组织内部行为

方式4)提高组织内成员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和满意程度。5)提高个人与群体在计划和执行中的责任程度。

13.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是实现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可靠保障,必须与时俱进,逐步走上现代化、法制化和科

学化的道路。

14.管理开发的基本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和目标管理手段。

第三节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的一般特点:1)时间性2)消费性3)创造性4)主观能动性。

2.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采用计划、组织、领导、监督、激励、协调、控制等有效措施和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系统中的

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3.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表现为两方面: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

4.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和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求

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等一系列工作任务。

5.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的主要区别是:(1)在管理内容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档案、人

员调配、职务职称变动、工资调整等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

,重点是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使员工能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在管理形式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属于静态管理。

也就是说,当一名员工进入一个单位经过人事部门必要的培训后,安排到一个岗位,完全由员工被动性地工作,自然发展;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属于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也就是说对员工不仅安排工作,还要根据组织目标和个人状况,为其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不断培训,不断进行

横向及纵向的岗位或职位调整,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量才使用,人尽其才(3)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

激手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性化管理,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以人为本,多激励,少惩罚; 多表扬少批评;多授权,少命令,发挥每

个人的特长,体现每个人的价值(4)在管理策略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人事工作,就事论事,只顾眼前,缺乏长远,属于

战术性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注重近期或当前具体事宜的解决,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5)在管理技术上,传

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机械呆板;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艺术性,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完善考核系统,测评系统等科学手段

。(6)在管理体制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按部就班,强调按领导意图办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根据组织

的现状和未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工作。(7)在管理手段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日常的信息检索、报表制作、统

计分析多为人工进行,很难保证及时、准确,并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系统、信息检索、报表制作、核算、测评、招

聘等均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结果,及时准确地提供决策、依据。(8)在管理层次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部门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很少参

与决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处于决策层,直接参与单位的计划与决策,为单位最重要的高层决策部门之一。

6.为有效地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应掌握以下基本原理:1)同素异构原理:总体组织系统的调控机制。2)能位匹配原理:人员招聘、选

拔与任用机制。3)互补增值、协调优化原理:员工配置运行与调节机制。4)效率优先、激励强化原理:员工酬劳与激励机制。5)公平竞争、

相互促进原理:员工竞争与约束机制。6)动态优势原理:员工培训开发、绩效考评与人事调整机制。

7.人力资源管理对象,简单地说,是以“人”为中心的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

8.员工的基本特征:1)员工不仅有生理性的行为,而且有生理性的需要2)员工不仅有心理性的行为,而且有心理性的需要3)员工不仅有社会

性的行为,而且有社会性的需要4)员工不仅有道德性的行为,而且有道德性的需要。

9.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1)吸收、录用2)保持3)发展4)评价5)调整

10.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方面的基础工作:1)定编定岗定员定额。2)员工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几个基本环节:绩

效计划;绩效监测;绩效沟通;绩效考评;绩效诊断;结果的应用。)3)员工技能开发(包括教育、培训和训练三个方面)

1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两种测量技术:工作岗位研究和人员素质测评。

第五章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一、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

1、人的管理哲学——人性假设

人性内容及特征

人性的内容。自然属性、心理属性、

人性特征。能动性、社会性、整体性、两面性、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人性假设——对人的管理的基础和依据P140

2、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人本管理的含义P145

人本管理的原则

人的管理是第一位的

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

优化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

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

和谐的人际关系

员工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

人本管理机制

动力机制

约束机制

压力机制

保障机制

环境优化和选择机制

3、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P149

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

人力资本的含义

人力资本是活得资本

人力资本直接由投资费用转化而来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源要素结合,转移价值、创造价值并产生新的价值增值

人力资本内含着一定的经济关系

人力资本的特征P152

人力资本投资P152

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

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

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

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结构

教育投资成本支出

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支出:培训

人力资本流动投资的成本

4、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

私人收益与私人收益率

社会收益与社会收益率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变化规律

投资和收益之间的替代与互补关系

人力资本投资的内生收益递减规律

二、人力资源开发

1、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

目标的特性:多元性、层次性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层次

总目标:促进发展(最高目标)、开发并有效运用人的潜能是根本目标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目标:P166

2、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

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

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

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

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开发

人力资源的教育开发

3、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和方法P172

职业开发

组织开发

管理开发

环境开发

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粘合作用

人力资源的一般特点:实践性、消费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

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P183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P184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和职能P186

两种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同素异构原理

职位匹配原理

互不增值原理

效率优先原理

公平竞争原理

动态优势原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象的特征。基本特征和动态特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吸收、录用

保持

发展

评价

调整

以上五个职能都是围绕着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等管理环节开展的

3、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和两种技术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定编定岗定员定额、员工绩效管理、员工技能开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两种测量技术:工作岗位研究、人员素质测评

第二部分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A)的问题A是什么B怎么样C应该是什么D本质

2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C)程度的指标A人口密度B社会劳动强度C人口参与社会劳动D参加工作人口比例

3 劳动力供给弹性是(C)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A劳动力供给B劳动力需求C劳动力供给量D劳动力需求量

4 供给富有弹性表示为(D) A Es﹤0 B Es﹥0 C Es﹤1 D Es﹥1

5 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B)A Es﹥1 B Es﹤1 C Es﹥2 D Es﹤0

6 供给缺乏弹性表示为(C) A Es﹤0 B Es﹥2 C Es﹤1 D Es﹥1

7 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A)A Es﹥1 B Es﹤1 C Es﹥0 D Es﹤0

8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s表示为(A)

A(△S/S)/(△W/W) B(△W/W)/(△S/S)C(△W/S)/(△S/ W) D(△S/ W) /(△W/S)

9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Ed表示为(D)

A(△W/△D)/(W/D)B(△D/△W)/(D/W)C(△W/ W)/(△D/ D)D(△D/ D)/(△W/ W)

10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C)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A劳动力需求B劳动力供给C劳动力需求量D劳动力供给量

11 需求富有弹性表示为(C) A Ed﹥0 B Ed﹤0 C Ed﹥1 D Ed﹤1

12 需求缺乏弹性表示为(D) A Ed﹥2 B Ed﹤2 C Ed﹥1 D Ed﹤1

13 对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C)A Ed﹥0 B Ed﹤0 C Ed﹥1 D Ed﹤1

14 对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D)A Ed﹥2 B Ed﹤2 C Ed﹥1 D Ed﹤1

15 边际产量MP用公式表示为(B) A △L/△Q B △Q/△L C Q/ L D L/ Q

16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的第一阶段,判断正确的时(B)

A AP递减

B AP递增

C MP递减

D MP为负值

17 AP与MP的交点为(B)的最大值A总产量TP B 平均产量AP C边际产量MP D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MRP

18 当(B)时,总产量取得最大值 A AP=0 B MP=0 C AP﹥MP D AP﹤MP

19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A)A MRP=V MP B MRP=MP C VMP=MP D MP=MC

20 局部均衡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是(C)A亚当·斯密B希克斯C马歇尔D瓦尔拉

21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D)A亚当·斯密B希克斯C马歇尔D瓦尔拉

22 均衡价格论是由(A)提出的A马歇尔B希克斯C亚当·斯密D瓦尔拉

23 实际工资计算公式是(B)A货币工资/价格B货币工资/价格指数C货币工资×价格D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24 总供给等于(A)之和A消费+储蓄B投资+储蓄C投资+收入D消费+收入

25 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C)

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26 失业率用公式表示为(C)

A失业人数/就业人数B失业人数/人口总数C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D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27 下列定义判断错误的是(A)A最低工资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B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C 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D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8(B)是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A财政政策B货币政策C金融政策D收入政策

29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是(B)A国民收入B基尼系数C人均GDP D需求弹性

30 从世界各国来看,基尼系数(B)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A大于0.2 B小于0.2 C大于0.4 D小于0

二多项选择题

1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AB)A劳动力市场现象B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C劳动力市场D资本市场E就业与失业

2 实证研究法的步骤有(ABCD)A确定和分析研究对象B设定假设条件C提出理论假说D验证E反馈

3 对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描述正确的有(ABE)A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B女性人口劳参率上升

C女性人口劳参率下降D老年人口劳参率上升E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4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ABC)阶段

A MP递减

B AP递增C总产量绝对减少D总产量绝对增加E总产量不变

5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产量的变动,判断正确的是(ACE)

A第一阶段AP递增B第一阶段AP递减C第二阶段MP递减D第二阶段MP递增E第三阶段MP为负值

6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ABCE)

A MRP=V MP

B V MP=MP·P

C MC=W

D MP=W

E VMP=MC

7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ABC)

A充分就业B同质劳动力有同样工资C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D体现工资差异E增大工资总额

8 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BC)A劳动年龄人口占失业人口比重

B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C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D劳动年龄组外部年龄构成E就业人口总量

9 货币工资的影响因素有(ABE)A货币工资率B工作时间长度C劳动力数量D价格指数E工资制度

10 关于货币工资计算公式正确的是(ABC)A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B计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

C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D计件工资率×总产品数量E计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

11 福利所具有的特征有(ABCD)A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B法定性C企业自定性D灵活性E公平性

12 福利的支付方式分为(BC)A当期支付B实物支付C延期支付D支票支付E现金支付

13 均衡国民收入等于(ABDE)A总供给B总需求C投资+储蓄D消费+储蓄E消费+投资

14 失业类型分为(ABCD)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E阶段性失业

15 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形式为(CD)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增长差距性失业D周期性失业E季节性失业

16 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BE)A平均劳动时间B失业率C就业人数D失业人数E失业持续期

17 对失业造成的影响下列判断正确的有(ACD)A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B失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C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D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E失业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18 政府支出包括(BD)A赠与B政府购买C税收D转移支付E政府呆坏帐

19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有(BDE)A劳动力供给量B最低社会保障C劳动力需求量D最低劳动标准E工会

20 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ACE)A财政政策B就业政策C货币政策D金融政策E收入政策

21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措施有(ACE)A扩大政府购买B减少政府购买C增加政府转移支付D增加税收E降低税率

22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ADE)

A调节法定准备金率B调整税率C调整利率D调整贴现率E公开市场业务

23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措施和作用有(ABCD)

A增加货币供应量B降低利率C刺激投资和消费D增加总需求E降低消费需求

24 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ABCD)A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B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C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D有利于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E有利于物价的稳定

25 调控收入与物价的关系,控制工资收入增长过度诱发通货膨胀的措施有(ABC)A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B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且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致于冻结

C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

D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E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来减少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二章劳动法

一单选选择题

1 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A)A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B物质帮助权C报酬权D休息休假权

2(B)是劳动权的核心

A择业权和劳动报酬权B就业权和择业权C休息休假权和劳动保护权D劳动保护权和职业培训权

3 所谓(C)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利,法定权利和约定权益

A基本保护B优先保护C全面保护D部分保护

4 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时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D)共同参与决定

A企业B员工C员工代表D企业家协会

5 不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是(A)A自由性B社会性C互济性D补偿性

6(B)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A劳动法律B宪法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

7(A)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A劳动法律B宪法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

8(C)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A劳动法律B宪法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

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D)A劳动法律B宪法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

10 将①宪法②劳动法律③行政法规按照法律效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①③

11(B)不具有法律效力A立法解释B任意解释C司法解释D行政解释

12(A)是雇员与雇主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A劳动合同B雇用规则C司法解释D集体合同

13(D)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A劳动合同B雇用规则C司法解释D集体合同

14(C)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A法官法B判例法C习惯法D成文法15(A)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A劳动法的体系B劳动法的渊源C劳动法的原则D劳动法的内容

16(B)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B劳动标准制度C职业培训制度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17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标准为(D)劳动标准,具有单方面的(D)

A最高,非强制性B最低,非强制性C最高,强制性D最低,强制性

18(D)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其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帮助和补偿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B劳动标准制度C职业培训制度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19 劳动法监督检查的(A)即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

A内容B目的C客体D方式

20(A)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法律关系B劳动合同关系C劳动行政关系D劳动服务关系

21 劳动关系的产生使以劳动条件的(C)为其条件A合并B具备C分离D完整

22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B)A法律原则B国家意志C劳动权利D法律渊源

23(A)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劳动法律渊源

24(C)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A法律文本B双方当事人C劳动合同D法律渊源

25(B)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规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劳动法律渊源

26(C)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劳动法律渊源

27(D)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A劳动法律原则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关系

28 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A)调整

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第四次

29 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D),雇主和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即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A劳动关系B法律关系C劳动合同D双务关系

30 劳动法律关系的(A)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雇主与雇员

A主体B客体C内容D事实

31(A)的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

A完全劳动行为能力B限制劳动行为能力C无劳动行为能力D部分劳动行为能力

32 劳动法律关系的(C)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A原则B客体C内容D事实

33 劳动法律关系的(B)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实物A原则B客体C内容D事实

34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和(D)

A劳动法律形式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事件

35(A)是指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A劳动法律行为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事件

36(D)是指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A劳动法律行为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事件

二多项选择题

1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是(ABCDE)

A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特点B是指导性的法律规范C反映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D高度稳定性E高度的权威性

2 劳动法基本原则是(CDE)A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特点B作为指导性的法律规范

C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D指导劳动法的实施E有助于理解,解释劳动法

3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是(ACE)

A保证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B平等就业权原则C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D自由择业权原则E物质帮助权原则

4 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为(BDE)A平等就业权B基本保护C自由择业权D全面保护E优先保护

5 下列属于劳动权的是(ABCDE)A平等就业权B劳动报酬权C自由择业权D休息休假权E职业培训权

6 下列属于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是(ABCDE)

A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B平等协商的权利C集体协商权D共同决定权E知情权

7 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有(BCD)A自由性B社会性C互济性D补偿性E知情权

8 下列属于法律渊源的有(ABCDE)A劳动法律B行政规章C正式解释D雇用规则E地方性劳动法规

9 根据解释主题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ABC)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行政解释D任意解释E合同解释

10 下列属于劳动法构成体系的有(ABCDE)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B劳动标准制度C职业培训制度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E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11 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E)

A社会保险的体制B社会保险的项目C社会保险的种类D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E社会保险的筹集,运营和管理

12 按照劳动法的所有制结构模型,将劳动法体系划分为(ABCDE)A国有企业劳动法律制度B集体企业劳动法律制度C 股份制企业劳动法律制度D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劳动法律制度E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13 劳动法体系的构成为(ABCD)A劳动关系法B劳动标准法C劳动保障法D劳动监督检查法E劳动合同法

14 劳动关系法的构成为(ABCDE)

A劳动合同法B集体合同法C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D职工民主管理法E劳动争议处理法

15 劳动标准法的构成为(CDE)A劳动合同法B集体合同法C工作时间法D工资法E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16 劳动保障法的构成为(ABCD)A促进就业法B职业培训法C社会保险法D劳动福利法E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17 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为(DE)

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存在现实劳动关系E存在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范畴

18 劳动法律关系主要包括的类型为(ABC)

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民事劳务关系E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19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包括(ABDE)

A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B其内容是权利和义务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双务关系E具有国家强制性

20 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DE)

A用工权利能力B用工行为能力C劳动休息权利D劳动权利能了E行为能力

21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ABC)A主体B内容C客体D出发点E归宿

22 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ABC)

A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B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C无劳动行为能力人D部分劳动行为能力人E丧失行为能力人

23 各类用人单位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AB)

A用工权利能力B用工行为能力C劳动休息权利D劳动权利能力E行为能力

24 劳动法律行为包括(ABCDE)A合法行为B违约行为C行政行为D仲裁行为E司法行为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使用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A)的谋划与方略

A总体性和长远性B总体性和全局性C全局性和系统性D长远性和风险性

2 当整个行业日趋成熟时,行业成长变(D),导致为了生存而产生的积累竞争,利润()

A快,上升B快,下降C慢,上升D慢,下降

3(C)时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A经济环境B技术环境C政治法律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

4 企业资源优势具有(B),企业要不断投入以保持和创新其优势

A绝对性和时间性B相对性和时间性C绝对性和暂时行D相对性和暂时性

5(B)属于企业的基本活动A采购管理B售后服务C企业基础设施建设D技术开发

6在SWOT分析图中,位于第Ⅱ象限的企业应采取(A)战略A扭转型B增长型C防御型D多种经营型

7 差异化战略的制定原则包括效益原则,适当原则和(B)A领先原则B有效原则C总成本最低原则D持久原则

8 在一般竞争战略中,(C)时选择行业内一部分或某一些细分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和竞争的领域

A低成本战略B差异化战略C重点战略D稳定战略

9(B)行业的特点是销售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竞争加剧A新型行业B成熟行业C衰退行业D稳定行业

10 衰退行业的战略制定包括(A),和合适定位战略,迅速推出战略

A领导地位战略B差异化战略C重点战略D稳定战略

11 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A)A主体B客体C内容D重点

12(C)是指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A实际成效B绩效评价C战略评价标准D纠偏行动

13 安全余额越大,销售额紧缩的余地就(A)经营越(A)A大,安全B大,危险C小,安全D小,危险

14 当经营安全率低于(D)时,企业就要做出提高经营安全率的决策 A 50% B 40% C 30% D 20%

15 决策树的分析程序包括①剪枝决策②计算期望值③绘制树形图,按照分析程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③①②

D ①③②

16(A)又称为“华德决策准则”A悲观决策标准B乐观系数决策标准C中庸决策标准D最小后悔决策标准

17 PDCA循环法是将①计划②执行③检查④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的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方式,将四个阶段按顺序排列正确地是(A)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①④② D ④①③②

18 建立合理有效的(C)是企业完成计划任务的关键A计划体系B决策体系C目标体系D营销体系

19 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B)A起步环节B中心环节C结束环节D中间环节

20 市场是(D)购买者和(D)购买者的总和A显性,隐性B男性,女性C城市,农村D现实,潜在

21 按照(C)不同,可将市场分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

A买方的类型B卖方的类型C交换对象D活动范围和区域

22(A)提供的产品具有以下特性:不可储存,无法转售和不可触知A服务市场B商品市场C技术市场D金融市场

23 消费者市场是指所有为了(B)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个人和家庭所构成的市场

A家庭消费B个人消费C市场消费D社会消费

24 在复杂的购买行为中,购买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包括①引起需求②收集信息③评价方案④决定购买⑤买后行为。将以上过程排序正确的为(A) A ①②③④⑤ B ③②①④⑤ C ③①④②⑤ D ④①③②⑤

25(B)是指企业的采购部门根据过去和许多供应商打交道的经验,选取供货企业,并订购过去采购过的同类产业用品

A修正重购B直接重购C新购D间接重购

26 所谓(A)就是对本企业的营销具有吸引力的,能享受竞争优势的市场机会

A企业营销机会B企业竞争机会C企业优势机会D企业实践机会

27(C)是指某一品牌或产品大类内由尺码,价格。外观及其他属性来区别的具体产品

A产品组合B产品大类C产品项目D产品线

28 产品组合的(D)是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花色,品种和规格A宽度B长度C关联性D深度

29(B)是指已获得专利权并受法律保护的一个品牌或一个品牌的一部分A品牌名称B商标C品牌标志D记号

30 下列不属于投入期产品生命周期策略的是(A)A改善产品策略B快速掠取策略C快速渗透策略D缓慢掠取策略

31 下列不属于售前服务的是(C)A提供咨询B协助选购C提供零件D提供资料

32 所谓销售渠道是指产品由(D)向最终顾客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环节或企业通过(D)到最终顾客的全部市场营销结构A中间商,企业B专卖者,消费者C消费者,中间商D企业,中间商

33 渠道的(A)就是产品在从生产者流向最终顾客的整个过程中所经过的中间层次或环节

A长度B宽度C层次数目D多重性

34 企业(B)是指企业的声誉,人力,财力和物力A销售能力B实力C服务能力D控制能力

35(A)即企业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只能选择一家中间经销或代理其产品

A独家性分销B广泛性分销C选择性分销D密集性分销

36(A)是企业以一定的代价,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可能的购买者传递企业产品或劳务信息,以扩大影响增加销售的一种手段A广告B人员推广C营业推广D公共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 企业战略的实质是实现(ACD)之间的动态平衡A外部环境B内部环境C企业实力D战略目标E长远发展

2 企业外部调研的方法主要包括(ABE)A获取口头信息B获取书面信息C外部环境预测D获取电话信息E专题性调研

3 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因素很多,主要包括(BCDE)

A客户对服务的满意程度B生产率C各种投入要素的成本D工艺设计水平E产能的利用程度

4 企业的总体战略有(ABCD)A进入战略B发展战略C稳定战略D撤退战略E并购战略

5 企业采取撤退战略的主要方式有(ABCDE)

A特许经营B分包和卖断C管理层与杠杆收购D拆产为股/分拆E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

6 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包括(ABCDE)

A合理的决策标准B有效的信息体统C系统的决策观念D科学的决策程序E决策方法科学化

7 决策树的构成要素包括(BCDE)A概率收益值B决策点C方案枝D状态节点E概率枝

8 现代企业计划职能的作用包括(ABC)

A使决策目标具体化B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C为控制提供标准D科学的决策程序E决策方法科学化

9 目标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ABCDE)

A系统化的管理模式B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C富于参与性D强调自我控制E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10 按照交换对象不同可将市场分为(ABCDE)A商品市场B服务市场C技术市场D金融市场E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

11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有(ABCD)A文化因素B社会因素C个人因素D心理因素E经济因素

12 按照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角色可分为(ABCDE)A倡议者B影响者C决策者D购买者E使用者

13 根据参与者的介入程度和品牌间的差异程度,可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分为(ABCE)

A习惯性购买行为B化解不协调的购买行为C寻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D和谐的购买行为E复杂的购买行为

14 组织市场是由各组织机构形成的对企业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其类型可分为(BCD)

A买方市场B产业市场C转卖者市场D政府市场E卖方市场

15 产业市场与消费者市场具有相似性,但产业市场由一些显著的特点,包括(ABCDE)

A购买者集中在少数地区B需求具体派生性C需求缺乏弹性D需求有较大的波动性E专业人员购买

16 企业采购中心是指由所有参与购买决策的人员构成采购组织的决策单位,它通常包括的人员有(ABCDE)

A使用者B影响者C采购者D决定者E信息控制者

17 影响产业购买者购买的主要因素有(BCDE)A社会因素B环境因素C组织因素D人际因素E个人因素

18 包装策略主要包括(ABCDE)A相似包装策略B差别包装策略C组合包装策略D复用包装策略E附赠品包装策略

19 下列属于成长期企业采取的营销策略的是(ABCDE)

A改进和完善产品B开拓新的市场C增强销售渠道功效D树立产品形象E适时降价

20 下列属于产品改良的是(ACDE)A品质改良B市场改良C特色改良D式样改良E附加产品改良

21 折扣折让定价策略包括(ABCDE)A数量折扣B功能折扣C现金折扣D季节折扣E推广折让和补贴

22 心理定价策略包括(ABCDE)A整数定价策略B尾数定价策略C声望定价策略D招徕定价策略E分级定价策略

23 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有(ABCDE)A产品因素B市场因素C企业因素D国家法律约束E中间商的特性

24 企业促销策略包括(ABCDE)A广告B人员推销C营业推广D公共关系E宣传

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B)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心理倾向A认知B态度C智慧D谦虚

2(C)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A工作成就B工作绩效C工作满意度D工作态度

3 最早提出组织承诺的是(D)A科特B梅耶C阿伦D贝克尔

4(B)与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关系A组织效率B组织承诺C工作绩效D工作分析

5(B)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知觉A个体知觉B社会知觉C归因D群体知觉

6(C)是指最先的印象对人的知觉所产生的强烈影响A光环效应B投射效应C首因效应D刻板印象

7(A)是指当对一个人的某些特性形成好或怀的印象之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

A光环效应B投射效应C首因效应D刻板印象

8(D)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后,会据此去推断这个群体的每个成员的特征

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doc 53页)

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doc 53页)

《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职业道德基本常识 一、本章学习的基本知识内容和主要技能点: 1、掌握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特点 2、掌握培训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3、了解职业道德对职业培训工作的影响 二、练习题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这一原则,是企业培训师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2、“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培训师要做到热爱本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勤奋敬业。 ()3、职业道德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4、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都有鲜明的职业烙印。 ()5、提高职业素质是端正职业态度的重要内容。 ()6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中表现。 ()7 端正职业态度是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前提。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集体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五爱” D、承担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2、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A、集体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承担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D、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3、职业道德可采用“守则”、“公约”、“章程”、的形式,体现出() A、形式的单一性 B、形式的规范性 C、形式的多样性 D、形式的稳定性 4、()是指从业人员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及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A、职业态度 B、职业声誉 C.职业能力D、职业利益 5、培训工作只有与()紧密结合,才会有生命力 A、效率 B、效益 C、技能 D、就业 6、()是职业道德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A、职业责任 B、职业成就感 C、职业能力 D、职业效益 7、社会主义义道德具体体现在() A、职业素质 B、职业道德 C、职业分工 D、职业能力 8、职业声誉是培训师职业的() A、资格 B、素质 C、生命 D、动力 E、威信(三)多项选择题 1、培训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有() A、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B、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C、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D、勤于钻研,精益求精 E、以人为本,开拓创新 2、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有() A、尊老爱幼、男女平等 B、夫妻和睦,勤俭持家 C、邻里团结 D、遵纪守法 E、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 ) A、文明礼貌、助人为乐 B、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C、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D、奉献社会、大公无私 E、遵纪守法 4、所谓职业道德是指() A、人们在业余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B、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C、人们在公共场所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D、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E、人们在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附件1: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1.1课程定位 表1.1-1课程定位表 课程名称及编号企业管理基础知识() 课设学期及学时第二学期(108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功能使学生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先导课程管理数学 平行课程物流概述、企业经营理财分析 后续课程 1.2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是也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1.3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关系和规律,并学会运用这些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经济现象和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卓有成效地开展经济调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注意渗透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管理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4课程设计 1.4.1课程设计的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单元项目课程为主题,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学习项目的选择和编排。以学习单

管理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重庆事业单位)

管理基础知识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指:计划、组织、领导、( )。 A.沟通 B.协调 C.控制 D.指挥 2.在现代社会中,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社会管理可分为公共管理和( )。 A.企业管理 B.经济管理 C.社会管理 D.法律管理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活动应以( )为导向,以经济理性为最大原则。 A.公众利益 B.目标 C.法律 D.市场 4.儒家思想的核心反映的是( )。 A.仁、义、礼、智、信 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以和为贵 D.性恶论 5.管理者面临的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性质、( )。 A.人员状况 B.生产力水平 C.制度 D.法规 6.从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可以把管理人员分为综合管理人员与( )。 A.开发人员 B.生产人员 C.专业管理人员 D.营销人员 7.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各种技能要求程度不同,但( )则同等重要。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管理技能 8.较早将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实践并进行了理论概括,成为科学管理启蒙者的人是( )。 A.亚当·斯密 B.罗伯特·欧文 C.查尔斯·巴贝奇 D.享利·普尔 9."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代表作是( )。

A.《国富论》 B.《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原理》 D.《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 10.按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 )。 A.战略战术性决策 B.程序化、非程序化决策 C.确定型、风险型决策 D.个人、群体决策 1l.决策的基本前提是( )。 A.拟定备选方案 B.分析方案 C.选择方案 D.确定目标 12.决策盈亏平衡点法是指在一定的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 )。 A.小于总成本 B.大于总成本 C.等于总成本 D.参考成本 价 1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主要有保守法,冒险法和( )。 A.主观概率 B.大中取大法 C.大中取小法 D.折中法 14.一个人承受心理压力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惊恐阶段,抗拒阶段和 ( )。 A.狂躁阶段 B.抑郁阶段 C.无望阶段 D.力竭阶段 l5.群体决策的缺点主要体现在消耗时伺长,少数人说了算,屈从压力。 ( )等方面。 A.责任不清 B.方案太多 C.意见太多 D.认知能力差距大 16.从职能空间对计划进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业务与财务计划。 ( )。 A.战略与战术性计划 B.长期与短期计划 C.指导性计划 D.人事计划 17.根据计划内容明确性标准,可将计划分为具体性计划和( )。 A.业务计划 B.指导性计划 C.财务计划 D.程序计划 18.按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 )。 A.例行决策 B.常规决策 C.定型决策 D.非程序化决策

工业企业管理自学任务书

《工业企业治理》 自学任务书 一.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工业企业治理为专业基础课,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是治理者与被治理者工作联系的一条纽带。 旨在通过学习企业治理技术,了解企业治理的一般规律,掌握企业治理的方式方法,了解企业职员人格的两重性。毕业后具备一定的治理工作基础。第一章 要紧内容: 本章通过对企业的含义的阐述定义了企业的范畴,通过了解“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异同,理解现代企业制度,了解企业治理思想方法的起源及流派。 在本章中要掌握企业的四个差不多特征:

《企业是经济组织》、 《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 《企业必须是独立的法人组织》。 在本章中要了解企业的四大流程 企业的产品流程 企业的价值流程 企业的人事流程 企业的信息流程 重点了解掌握按资本的组成形态来划分的企业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 ( 包括国有独资公司 ) ?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合作制企业。 考虑题

1. 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如何完整地理解企业的概念? 2. 企业的独立性要紧体现在哪儿个方面? 3. 企业有哪些类型? 4. 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哪些特征? 5. 结合所学的内容, 对你熟知的一家企业的进展现状作一评价。 6. 什么是治理? 治理工作具有哪些差不多特征 ? 7. 如何理解企业治理的五大职能? 8. 你认为在企业诸多的资源当中,最重要的是哪一种资源? 什么缘故? 9. 结合你的亲身经历或工作实践, 谈谈治理的重要性。 10. 劳动分工有哪些优势和局限? 11. 泰勒的科学治理的要紧内容是什么? 如何评 价 ? 12. 谈谈你对法约尔提出的14条治理原则的理解。 13. 霍桑试验是如何展开的? 得出了如何样的结论? 14. 在你的周围存在非正式组织吗? 你认为应当如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半期考试试卷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半期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用蓝、黑色钢笔答题。保持卷面整洁。 一、单项选择(30×1’=30’) 1.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A.法约尔 B.梅奥 C.西蒙 D.泰罗 2. 管理者对未来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动所作出的预先安排和筹划,这属于()。 A.计划职能 B.组织职能 C.指挥职能 D.控制职能 3. 企业管理中的一切决策、手段、方法和措施都留有余地,在管理原理中属于()。 A.能级管理 B.弹性原理 C.人本原理 D.闭环原理 4. 提出非正式组织的是()。 A.泰罗 B.法约尔 C.梅奥 D.巴纳德 5. 创新概念首先是()提出的。 A.熊彼特 B.比尔·盖茨 C.甘特 D.彼得·德鲁克 6.管理幅度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高层管理的幅度一般在()。 ~2人 ~8人 ~15人 ~30人 7.我国企业采用最多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A直线制. B.矩形结构 C.事业部制 D.直线职能制 8.荣事达公司的“红地毯”服务属于()。 A.技术创新 B.产品创新 C.观念创新 D.市场创新 9.在创新体系中,带有“整合”特征的是()。 A.管理创新 B.技术创新 C.市场创新 D.产品创新 10.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 A.两权分离 B.公司制 C.政企分开 D.产权清晰 11.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首先是()。 A.培训 B.主客体目标协调 C.塑造环境 D.完成社会角色 12.管理的主体是()。 A.战略 B.员工 C.管理者 D.信息 13.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包括()。 A.安全、生存、社会、受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B.生存、安全、受尊重、社会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C.食品、衣着、居住、旅游及享乐的需要 D.生理、安全、社会、受尊重及自我实现大的需要 14.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被企业员工认同后,可以从各方面把员工团结起来,这是企业文化 的()功能。 A.激励 B.辐射 C.凝聚 D.导向 15. 精神激励的作用同人们的()成正比。 A.物质生活水平 B.思想境界和文化水平 C.职位高低 D.工作内容16.激励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得到完善和发展。 A.组织 B.个人 C.群体 D.组织和个人 17.企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企业的价值观 B.企业的经营哲学 C.企业的道德规范 D.企业制度 18.企业中处于核心层的是()。 A.表层的物质文化 B.浅层的行为文化 C.中层的制度文化 D.深层的精神文化 19.各行各业有人才,各种层次有人才,各种途径出人才是人才的()。 A.社会性 B.广泛性 C.层次性 D.潜在性 20. 整体产品的核心层是指( )。 A.构成材料 B.使用价值 C.外观设计 D.售后服务 21. 市场营销活动始于()。 A.经营决策 B.经营计划 C.市场调研 D.市场预测 22.狭义的市场调查指()市场调查。 A.供给 B.需求 C.供给和需求 D.消费者 23.需求弹性是指由于()变化引起的灵敏程度。 A.供给 B.价格 C.包装 D.质量 24.生产系统可以划分为()。 A.输入、转换、输出、反馈 B.供应、生产、销售 C.输入、调整、输出、反馈 D.输入、生产、销售、反馈 25. 生产系统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部分:一是生存功能;而是()。 A.质量功能 B.发展功能 C.继承性功能 D.自我完善功能 26.生产过程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劳动过程和()的有机结合。 A.供应过程 B.销售过程 C.售后服务过程 D.自然过程 27.产品品种少是()的特点。 A.大量生产 B.成批生产 C.流水生产 D.单件生产 28.生产过程中的()是指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要灵活,能及时满足变化了的市场需要。 A.连续性 B.比例性 C.节奏性 D.适应性 29.流水生产线按()可分为强制节拍和自由节拍流水生产线。 A.实现节奏的方式 B.机械化程度 C.生产连续的程度 D.生产对象是否移动 30.绘制网络图的基本原则是()。 A.有向性,无回路 B.箭线首尾相连 C.相邻两点间可以有多条箭线相连

工业企业管理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工业企业管理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摘要】《工业企业管理》课程开发是常见的目标模式,即:确定课程的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课程评价。通过教学实施,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生产管理领域基本技能,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锻造学生良好职业素质,成为现代企业栋梁之材。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课程分析 《工业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中职学生必修课,联系多门专业课知识衔接,中职学生就业方向,大部分都在各类企业。如何让中职学生全面系统了解、掌握企业和企业管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有效从事企业生产和管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企业必须适应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下面就从《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分析进行探讨,与同仁共勉,阐述如下: 一、教材设计分析,突出企业特征 二、1、教材基本分析。 三、《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材,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版社出版2008年 再版印刷,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教材使用方便灵活,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密切联系我国工业企业生产实际,反映我国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基本现状。为增加教材的适应性,力求强调企业的科学管理,教材内容比较系统,教材之间分工协调比较好,能够准确把培养目标基本知识要求,注重同生产实际相结合,知识结构清晰,观点阐述简练。

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第3章计划 1.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 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 (2)主导性: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具有主导性特征。 (3)普遍性: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4)效率性:计划的效率是指从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2.计划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企业部门管理职能之不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研究与开发计划、销售计划等等。 按计划内容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4章目标管理 1.企业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其主要特征为: (1)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 (2)目标具有多重性。 (3)目标具有层次性。 (4)目标具有变动性。 2.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2)关键性原则。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企业发展目标很多,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企业目标主体。 (3)定量化原则。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 (4)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5)权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3.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目标管理具有这样的特点:

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点

1.名词解释 (1)什么是管理,什么是企业管理?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最有效、最经济的行动,是对行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进行合理配置的综合性活动。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目的:企业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并达成预定的产品数量、达成预定的产品品质、如期完成任务、减少费用支出的要求。 (2)什么是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3)什么是企业责任? 企业责任:是指企业在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的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利益,所应该履行的义务。 企业责任的内容:对员工、社区、生态环境、国家、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 (4)什么是企业的动态原理? 动态原理:是指企业管理系统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的经营观念、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为达到此目的,必须相应改变管路方法和手段使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适应。(5)什么是决策?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含义:1、决策的主题即可以是组织,也可以使组织中的个人2、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既可以是对组织或个人活动的选择,也可以是对这种活动的调整。3、决策选择或调整的对象,既可以使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也可以使在特性方向下从事某种活动的方式。4、决策涉及的时限即可以是未来较长的时期,也可以仅仅是某个较短的时段。 (6)什么是控制? 控制: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它可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行动完成是朝着达到组织目标方向进行的。控制系统越完善,管理者越容易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简单题 (1)企业管理的特征? 1、企业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2、企业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现代企业管理追求多目标的经营管理,倡导自由式经营管理和动态管理;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2)简述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是指经营和管理企业必须遵循的一系列最基本的管理理念和规则。主包括系统原理、分工原理、弹性原理、效益原理、激励原理、动态原理、创新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等。 (3)怎样看待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可观规律。一方面,管理是由一些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科学知识体系,是有规律可循的;另一方面,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授而掌握的,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经过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艺术性:强调其实践性,无实践则无所谓的艺术。 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管理的艺术性反映的是千变万化的管理现象,而管理的科学性则反映了纷繁万千现象中的规律,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原理和方法。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二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和转化的。管理的艺术可以上升为科学理论,管理艺术又需要理论指导;管理科学理论的运用必须讲究艺术。管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我们为什么需要管理?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协调. 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协调的主要手段是:生产、战争、道德、管理; 2、管理的本质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3、不当管理者的人也需要学习管理 *不学管理就不明白社会的真假美丑善恶; *人不是从事管理就是被人管理,有利于了解相互行为,增强生存能力;、 *相对资源的有限性需要借助管理来实现更多的欲望; 4、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就是用相同的资源实现更大的效益. 效率与效益相比,效益是第一位的; 有效的管理,即要讲求效益、也要讲求效率; 5、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表现为确定目标和过到目标的步骤; *组织:目标变成现实需要的人力、资源、分工合作合理配置的过程; *领导:运用职权和威信,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控制:保证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检查和纠偏工作; 6、管理学的特点 1、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没有固定法则演算,没有精确定律; 2、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数学等;

3、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文盲也能当好管理者; 4、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管理学的起源及发展,ISO的发展; 熟读经书、结交高人、勤于实践、善于思考是学好管理的不二法门 7、管理者区别于其他管理人员的显著特征就是拥有直接下属 管理者与操作者的区别就是管理者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 8、组织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1、个人之所以要加入组织就是因为自己无法独自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9、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充当着三方面共十种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形象代言人、领导者、联络员。 2、信息传递方面;组织发言人、信息监督者、信息传递者。 3、决策方面;企业家、资源分配者、矛盾排除者 谈判者。 10、常见的管理者错位现象 1、高层管理者事必躬亲。抓权、不清楚自己定位、不信任别人、职业习惯; 2、中层管理者上传下达。不承担责任不得罪人 3、基层管理者只贯彻落实不管结果。要么死执行要么不执行; 11、组织正式授予管理者的职权一般包括支配权、强制权、奖赏权; 支配权是命令,必须服从;强制权是威胁,迫使服从;奖赏权是奖励,诱使服从; 12、管理者的职权并不总是有效的 1、当管理者运用权利的目的与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权力不会太有效; 2、权力受到更高一级或同级、下级的权力限制;即使是最高权力也受到法律及

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

《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职业道德基本常识 一、本章学习的基本知识内容和主要技能点: 1、掌握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特点 2、掌握培训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3、了解职业道德对职业培训工作的影响 二、练习题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这一原则,是企业培训师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 ()2、“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培训师要做到热爱本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勤奋敬业。

()3、职业道德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4、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都有鲜明的职业烙印。 ()5、提高职业素质是端正职业态度的重要内容。 () 6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中表现。 ()7 端正职业态度是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前提。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集体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五爱” D、承担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2、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A、集体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承担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D、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3、职业道德可采用“守则”、“公约”、“章程”、的形式,体现出() A、形式的单一性 B、形式的规范性 C、形式的多样性 D、形式的稳定性 4、()是指从业人员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及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A、职业态度 B、职业声誉 C.职业能力 D、职业利益 5、培训工作只有与()紧密结合,才会有生命力 A、效率 B、效益 C、技能 D、就业 6、()是职业道德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A、职业责任 B、职业成就感 C、职业能力 D、职业效益 7、社会主义义道德具体体现在() A、职业素质 B、职业道德 C、职业分工 D、职业能力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复习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复习 1.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是指管理的职责与功能,它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方式和具体表现,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功效的概括反映,是联结管理要素的动态机制,是设计管理者职务和管理机构功能的依据。现代管理应该包括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战略、市场、生产、质量和人事等方面,这里我们将重点论述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这五项基本管理职能。 2.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传统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古典组织管理、人际关系学说和 现代管理五个阶段。 3. 企业内外环境的主要因素 答:管理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通常,就企业而言,构成企业环境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不可控的因素,构成企业外部环境;一类是企业可控的因素,构成内部环境,亦称企业内部条件。 外环境: 1.宏观环境因素 (1)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一国的政治形势,它涉及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党派关系、政府的政策倾向和人民群众的政治倾向等。政治环境因素主要包括:①国家的政治路线。②经济体制。③科技、教育体制。④政府的行政性行为,包括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对某些行业的直接管理和政府预算等。 (2)、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主要包括:①国民经济增长速度。②经济结构。③市场利率。④汇 率水平。⑤通货膨胀率等。 (3)、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与企业所属行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4)、社会文化环境 它包括一国或地区的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引起 的社会成员的行为态度,如消费习惯、工作态度和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等方面。 (5)、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会对企业各种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的各种法律法规。 2.经营环境因素 企业的经营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经营领域的行业环境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主要有行业概况和行业竞争结构,行业概况包括行业的销售增长率、行业的生产能力、所需资源的可得性、相关技术的变化和社会制约条件等;行业竞争结构则主要由竞争者、供应者、顾客、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五种力量决定。市场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各种影响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因素。 内环境: (三)企业内部条件要素 资源要素、管理要素,、能力要素 资源要素包括人财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环境资源等; 管理资源包括计划、组织、控制、人事与激励和企业文化等; 能力要素包括供应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等。

企业管理基本知识

企业管理基本知识 1、现代企业制度: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包括: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公司机构主要有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框架: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组成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 2、企业及企业管理基本概念: (一)企业概念与特征 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及产品或劳务满足社会需要,并以获取盈利为目的,依法设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具有技术和组织特征,企业的发展状态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水平。 (二)管理的定义和作用 管理是由组织的管理者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期更

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是由组织的管理者在一定环境下实施的。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由若干个职能构成。管理的工作内容是优化调配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使组织高效地达成组织目标。 3、管理知识: (一)计划 计划对管理的意义:计划是管理活动的依据,计划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手段,计划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计划是管理者制定控制标准的依据。法律敎育网 (二)组织 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没有目标的人的集合不能称为组织。分工与合作是组织运营并发挥效率的基本手段。组织必须具有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 建立组织部门的原则:目标任务原则;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的大小同管理层次的多少成反比关系);统一指挥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三)领导 领导职能是其他管理职能的集中体现。领导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 合理的领导班子构成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构成。 (四)激励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所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

学习工业企业管理的心得体会--王涛

2009级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五班王涛 1260720121236 学习工业企业管理的心得体会 大三以来,其实学习这门课的时间并不多,两个月的课程有好几次都去参加招聘会了。但是留给我的印象却并不浅。《现代工业企业管理》这本书主要阐述了社会各种组织内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包括一般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同时还加入了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管理实践技巧等内容。由于学习时间并不是很长,傅老师将课程分为了工业企业管理概述、企业经营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生产管理和企业营销管理六个部分来跟我们在心中种下 了企业工业管理的理念的种子。短暂的学习时间我们只见识到了工业企业管理的冰山一角。我将自己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后所得浅显的谈一下。 什么是管理?人们从管理实践中感悟到管理的含义,对其做出了许多朴实的解释。有人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有人认为,管理是一种程序,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等职能实现既定目标。也有人认为,管理就是领导。还有人说,管理其实更像一门艺术。其实,我想把管理说成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更为合理和准确。 我们知道管理是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系统化的知识,这是人们经过不断地努力实践和总结,将管理的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逐渐系统化,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定量分析方法,有效地指导着管理人员的实践活动,解决了管理

实践中的大量问题,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之所以说它是一门科学: 第一,坚持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客观规律、从可控制实验中获得的各种“机理”、通过逻辑思维过程得出的各种“原则”作为解释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理论依据。 第二,第二,坚持以人们可以共同感知的、可共同把握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等作为研究的起点。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者如果不掌握科学的知识,他们要进行管理就必然靠运气、靠直观、靠经验办事。而有了系统化的管理知识,管理者就有可能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不管怎么说,我觉得管理已成为一门科学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仅仅掌握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是不够的。因为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就像其他科学一样是不断发展的,它本身还不够完善。管理实践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只有在这套体系不完善的地方才需要管理艺术去弥补,管理的艺术性是管理的科学性的补充与提高。管理是一项技巧性、灵活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它一方面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又强调管理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管理工作就是要运用管理知识,发挥创造性,针对现实情况采取适当措施,谋划出一种有用的方法,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我认为,管理不应该称为管理,而是简而化之为合作,更好

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

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读书笔记 第一章:职业道德基本常识 第一模块道德与职业道德道德是人们对于自身所依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形式,是依靠教育、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念、原则、规范、准则等的总和。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核心——为人民服务。要求——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具体表现形式——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职业声誉是培训师的生命,是培训师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检验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尺度。 八荣八耻: 第二模块: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指从业人员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认识及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职业态度的重要性:一是端正职业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可以促进职业培训能力的提高。职业态度的形成与培养:加强自我修养意识,提高思想境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树立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 第三模块:职业道德守则职业道德守则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所有从业人员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培训师职业道德守则的基本内容: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勤于钻研,精益求精,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提高素质,促进发展。培训师职业道德守则的含义: 一、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这是根本要求。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勤奋敬业任 劳任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严格要求自己, 遵守法律章程 三、勤于钻研,精益求精: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积极进取; 四、以人为本,开拓创新:重视人,尊重人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提高 认识,勇于创新;积极思考,敢于探索 五、提高素质,促进发展: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和业务进修,不断提高自身 素质;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职业道德守则对实际工作的作用:可以提高培训师的职业道德觉悟和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稳定的职业道德品质,自觉按照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办事;可以有效提高培训师以法律和职业纪律对自身的约束力,工作中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可以增强培训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其对工作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可以增强培训师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第二章:职业教育培训政策法规解读第一模块:宪法法律对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要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和颁布实施的强制约束性文件。效力仅次于宪法。《劳动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就业促进法劳动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职业培训经费的提取,使用等问题做了明确的要求,首次在法律中提出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首次明确了职业培训活动的法律规范.确立了先培训后上岗的法律原则.劳动法从促进就业角度阐释了职业培训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法〉从职业教育本身角度规定了职业教育的作用职责,细化了职业培训的形式,强化了职业培训的思想. 培训体系:职业学校教育: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职业培训.从业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 其他培训,其他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可以面向社会,多种形式的 职业培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 1、我们为什么需要管理? 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协调。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协调的主要手段是:生产、战争、道德、管理;管理的本质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2、不当管理者的人也需要学习管理 *不学管理就不明白社会的真假美丑善恶; *人不是从事管理就是被人管理,有利于了解相互行为,增强生存能力;、 *相对资源的有限性需要借助管理来实现更多的欲望; 3、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就是用相同的资源实现更大的效益. 效率与效益相比,效益是第一位的;有效的管理,即要讲求效益、也要讲求效率; 4、管理者区别于其他管理人员的显著特征就是拥有直接下属。管理者与操作者的区别就是管理者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充当着三方面共十种角色 l 人际关系方面;形象代言人、领导者、联络员。 l 信息传递方面;组织发言人、信息监督者、信息传递者。 l 决策方面;企业家、资源分配者、矛盾排除者、谈判者。

5、常见的管理者错位现象 a. 高层管理者事必躬亲。抓权、不清楚自己定位、不信任别人 b. 中层管理者上传下达。不承担责任不得罪人 c. 中层管理者上传下达。不承担责任不得罪人 d. 基层管理者只贯彻落实不管结果。要么死执行要么不执行; 6、组织正式授予管理者的职权一般包括支配权、强制权、奖赏权; 支配权是命令,必须服从;强制权是威胁,迫使服从;奖赏权是奖励,诱使服从; 7、管理者不但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更要对下属的工作负责; 员工工作没干好,固然与能力和积极性有关,但选用合用的员工的调动积极性本身就是管理者的工作;管理者没有识人之明,在工作中用人之短,下属即表现为笨;所以问题出在下属身上,根子却在管理者身上; 8、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三种基本技能 1) 技术技能;(诊断技术决策计划组织评价书写技术) 2) 人际技术;(表达协调激励领导公关能力) 3) 概念能力;(分析综合判断能力) 9、管理环境的构成及内外环境因素 a.管理环境的构成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

学习工业企业管理的心得体会_文档

学习工业企业管理的心得体会 一直以来都想看看管理学方面的书籍,以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考级考证,做兼职,参加社会实践占用了大量的课外时间,所以只是平时通过课外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了解了其中的一点点,并没有系统的,全方位的学习过这些课程。时间的车轮辗转到了现在,这学期我终于可以比较系统、全面、深刻的学习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这都得感谢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现代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学然后知不足”,基于此,本人鼓起勇气抬起怯懦的笔,将自己学习该课程的一些浅陋的体会流露出来,希望大家能够参与到这个话题的讨论上来,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这种讨论是双赢的,一个人在教导别人的时候,往往自己学到的也最多;一个人在试图协助别人开发自我潜能的时候,也能充分发展自我,这也算是“教学相长”的一个特例吧!我想这也是老师要求我们写该论文的目的和要求吧! 《现代工业企业管理》这本书主要阐述了社会各种组织内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包括一般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同时还加入了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管理实践技巧等内容。具体来说,分为四大部分,概述、工业企业管理与经营战略、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与技术管理和工业企业管理的方法。全书分为九个章节,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工业企业管理的各方面知识。正所谓管理知识恰似漂浮在大海里的一座冰山,已被人们认识的管理知识只是冰山的一角,因此我只是将自己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后所得的说出而已。 什么是管理?人们从管理实践中感悟到管理的含义,对其做出了许多朴实的解释。有人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有人认为,管理是一种程序,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等职能实现既定目标。也有人认为,管理就是领导。还有人说,管理其实更像一门艺术。其实,我想把管理说成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更为合理和准确。 我们知道管理是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系统化的知识,这是人们经过不断地努力实践和总结,将管理的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逐渐系统化,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定量分析方法,有效地指导着管理人员的实践活动,解决了管理实践中的大量问题,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之所以说它是一门科学,第一,坚持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客观规律、从可控制实验中获得的各种“机理”、通过逻辑思维过程得出的各种“原则”作为解释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理论依据。第二,坚持以人们可以共同感知的、可共同把握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等作为研究的起点。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者如果不掌握科学的知识,他们要进行管理就必然靠运气、靠直观、靠经验办事。而有了系统化的管理知识,管理者就有可能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不管怎么说,我觉得管理已成为一门科学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仅仅掌握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是不够的。因为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就像其他科学一样是不断发展的,它本身还不够完善。管理实践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只有在这套体系不完善的地方才需要管理艺术去弥补,管理的艺术性是管理的科学性的补充与提高。管理是一项技巧性、灵活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它一方面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又强调管理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管理工作就是要运用管理知识,发挥创造性,针对现实情况采取适

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职业道德基本常识11 1、什么是道德?P4 答:道德是人们对于自身所依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形式,是依靠教育、舆论和热门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念、原则、规范、准则等的总和。 2、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4 答: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 3、社会主义道德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P4 答:社会主义道德是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体形式体现。 4、什么是职业道德?P4 答: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5、职业道德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关系是什么?P5 答:A.促进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 B. 调节人际关系和行为 C. 赢得职业声誉 6、什么是职业态度?P8 答:是指从业人员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认识及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7、职业态度对职业培训工作有何影响?P8 答: A. 端正职业态度是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前提 B. 可以促进职业培训工作能力的提高 8、职业态度是怎样形成和培养的?P9 答: A. 加强自我修养意识,提高思想境界 B.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C. 树立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 9、什么是职业道德守则?P12 答: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10、培训师职业道德守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13 答: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勤于钻研、精益求精、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提高素质、促进发展。 11、职业道德守则对实际工作有什么作用?P17 答: A. 可以提高培训师的职业道德觉悟和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稳定的职业道德品质,自觉按照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办事; B?可以有效地提高培训师以法律和职业纪律对自身的约束力,工作中以身作则,遵纪守法; C. 可以增强培训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其对工作一丝不苟,尽职尽责; D. 可以增强培训师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供哦管理和教学水平。第二章:职业教育培训政策法规解读08 1、劳动法——19950101; 职业教育法——1996090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