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论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_写在云南石屏县麻栗树村土掌房调研之后

简论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_写在云南石屏县麻栗树村土掌房调研之后

第24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l.24 2004年8月 Journal of S ou 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 alities(Hum anities an d S ocial Science) Aug.2004

简论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

写在云南石屏县麻栗树村土掌房调研之后

张 含,谷家荣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1)

摘 要: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作为云南红土高原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仅勤劳、勇敢、智慧,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土掌房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本文从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渊源、选址、建筑风格等层面,浅论彝族土掌房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彝族;土掌房;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K892.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4)-0007-02

文化一词内涵丰富,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依泰勒(T ylor)所言:“当个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时所得到的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才能或习惯,含有整个性的丛林”[1]便是文化。但是,该概念并非完整,文化还应该包含物质的东西。彝族土掌房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载体或符号,它的背后才是彝族先民传统精神文化的体现。

一、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渊源

彝族古籍《查姆》说,最初的人类是“老林作房屋,岩洞常居身;石头随身带,木棒拿手中,树叶作衣裳,乱草当被盖。”随着游牧业的发展,彝族先民开始离开洞穴到野外放牧,于是,开始用树皮、树枝、茅草等搭成简单的牧棚作临时住所之用。后来,农业和游牧业逐渐分工,彝族先民开始定居生活,这样,居民的居住形式也就开始演变为草棚、闪片房、土掌房。其中土掌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现代彝族居民则在古代土掌房的基础上,吸收了抬梁、穿斗、斗拱等建筑形式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载体。大体而言,彝族民居建筑的发展顺序依次为:洞穴——井干式建筑——草棚、闪片房、土掌房——瓦房。因此,可以看出土掌房也只是彝族住房的一种过渡形式,现在也面临被瓦房代替的危机。但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彝族民居,都是和彝族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

(一)择“吉”而居的心理依托。

“石屏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或半山区。一般在海拔1000—2500米左右的地段上选择向阳、开阔、凉爽的地段建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围绕,村后山林既可以放牧,又可伐树打猎。村中沟水过寨,可以解决饮用和灌溉的困难。”[2]但是,彝族的土掌房,从选址、设计、施工到使用的全过程,都受传统礼教、儒学思想、寻求自然和谐的哲学观念,及求吉避凶心理的支配。因而,土掌房可以说是彝族传统观念的主体符号。

土掌房是一个复杂实体的构成物。它是土、木、石构成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行为规范、思想观念、心理需求等因素构成的抽象客体。它具有实用功能,又有丰富的象征功能。它的实用性和象征性既体现于房屋建筑本身,同时又体现于房屋周围的环境和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皇帝宅经》言:“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若不安则门族衰微。”这样,住宅已经超越了实用性功能,体现了中国人对住宅的心理需求。认为“安”是趋吉避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家族繁衍、人丁兴旺的保障。而要得到“安”,首先就选择一个吉祥的房址。《释名》中说:“宅,择也,言择吉祥之处而住”,这样,在“安”与择吉处而居之间就划了等号。“安”可以充分地接受大自然的恩惠;阴阳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抵御鬼邪的侵袭;使族人生活于良好的自然空间。

(二)家族化的封闭保守的空间外壳。

石屏麻栗树村彝族土掌房的代表就是封闭的四合院结构。这种建筑包括耳房、八尺、天井等,是石屏彝族土掌房完美的形式。房屋四周一般都不留门和窗户,只是正门前开一道门,而且不和正房直接正对,据说,这样可以避

7

X收稿日期:2004-06-15

作者简介:张含(1975-),安徽省六安县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研究。

免财源外流。同时,家中一切活动都在院内举行,可以一门关尽。房屋四周很少留门窗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安全的需要,远古时代的彝族先民住地,各种野兽横行,惟有家才是安身立命之地;另一方面,也是传统礼教、保守、落后的儒家思想影响的痕迹。

彝族先民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即“集体导向”的意识观念,不标新立异,“尊古法古,唯古是法”,“天下乃中国,中国乃天下”,地道的“传统导向”型社会。村寨与家族、宗族完美接合。即一个村寨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庭”[3]或家族——社群,即使个别村寨有多个家族,家族群体的房屋也是紧密相连的,表现出一种家族化的意识倾向。

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彝族土掌房特点,使得家族内的情况不易外露,同时也看不到外界的变化,最终导致“创新意识”的缺乏。对内开放则可以增强家族成员间的联系,增强相互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院内之人是得到祖先和神灵保护的人群,有共同的利益关系,于是便有团结一致抵制外敌的观念产生。家丑不可外扬,亲属联系高于其他一切联系,并派生出一种传统的“议论系统”[4](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不被人说),这些都是土掌房发出的“无言指令”。

(三)空间化的等级观念。

彝族奴隶社会按血缘和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同,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并且以黑彝父系为纽带的家支制度作为特有的政治制度。

石屏麻栗树村的土掌房是空间化的等级观念的符号载体。麻栗树村土掌房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单体式和复合式两种。前者构造较为简单,即只有正房三间的土掌房。这类房屋虽然一般是因为地形条件的原因省去了耳房和八尺,但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因素,居者多数为穷人和无等级身份之人。复合式的土掌房一般是由正房、耳房、八尺及天井构成。不论是房屋的选址,还是构架、房屋四周的装饰都比前一种更为复杂,一般多为有身份、富有的人居住。贫富等级表现得非常的明显。

(四)宗教意识观念的孵化器。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不发达,彝族存在大量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观念和禁忌现象。同其它风俗习惯一样,深深地影响着彝族民居文化的特质。尤其是在建土掌房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彝族建房是家庭兴衰、子孙后代吉凶祸福的大事,因此,要请风水先生查看风水,定向位,方可动工。破土、入山伐木,都必须选择吉祥之日,还要请毕摩祭祀土地和山神。上梁的日子要选在有“水”和“土”的日子,并且不能和房主本身的“八字”相冲突。用鸡冠占卜横梁,祭中柱,准备糖果、粑粑、馒头从房梁上抛给人群。横梁架好,整栋房子就有了“灵气”。新房建好之后,要请毕摩供放祖灵、开财门,送冷堂神,打灶、祭灶神,宴请亲戚朋友以表示庆祝,整个建房过程就是一个地道的宗教活动过程。

房屋中的摆设也有宗教信仰的成分。“彝族崇拜祖先,家中正房有供放祖先的灵位,逢年过节都要在“灵”前祭祀祖先。正房的正中后壁设有祖先的灵牌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正房是家族的精神空间,灵位上放有祖先的头像和祭碗,每逢火把节和春节杀猪,都要在房中铺上松毛,清洗祭碗和神桌。据说,这样家中就可以四季平安,无灾无祸。”[5]彝族还崇拜虎,虎是彝族的图腾,土掌房正房的横梁上经常置一个木制的虎,以表示驱鬼避邪。

(五)“天人合一”自然观的集中体现。

麻栗树村的土掌房素有“哀牢山的小布达拉宫”的美称。彝族一般居住在向阳的半山腰,土掌房的设计也根据地形来建构,易高则高,易低则低。正房一般都设计为两层,耳房为单层,正房两侧置有楼梯,可以直接通向厢房顶,远望去就成了梯形的“布达拉宫”。

传统的土掌房一般不向高度发展,这样就造成了天井开阔的视野,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置于天井中,并没有感觉到和大自然相脱离的孤独之感。天是自然,可以带来阳光和风霜雨雪;天代表“天神”,“天神”和祖先相通,这样就可以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庭院中种植有花草树木,可以造成悦情悦性、幽静舒适的境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通的观念,在麻栗树村的土掌房中得到了完美、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译文集:上册[Z].北京:群言出版社,2002.

[2] 石屏县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3]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杨知勇.家族主义与中国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5] 李朝旺.石屏彝族民俗[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程 苹)

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