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8年高考历史最有可能考的30道选择题和20道非选择题

2008年高考历史最有可能考的30道选择题和20道非选择题

2008年高考历史最有可能考的30道选择题和20道非选择题
2008年高考历史最有可能考的30道选择题和20道非选择题

2008年高考历史最有可能考的30道选择题和20道非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以下表述能够反映夏、商、西周时期社会面貌的是

①国家机构初具规模②金属农具普遍使用

③建立邮驿传递制度④被称为“青铜时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主要指考古学上对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的称呼。这时的生产工具仍以木、石工具为主,排除包含②的A、B、D三项。

【答案】C

2.战国时期墨家对实用科技较为关注,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墨家对科技感兴趣

B.墨家代表的是平民,是生产的实践者

C.其它学派鄙视科技

D.墨子本人是小生产者

【解析】墨家代表的是平民,出于生产需要,使他们关注实用科技,社会需要是科技产生和受关注的最重要原因。

【答案】B

3.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解析】封建社会初期曾出现了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导致地方权力的强弱出现过几次反复。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最终解决。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也与此相似。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

【答案】C

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表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解析】“三公九卿”制的建立者是秦始皇;唐朝时中书省起草诏令后,要交由门下省封驳审议,然后再交由尚书省具体招待;明太祖废丞相后,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

【答案】D

5.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秦和明长城分别是为了抵御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而修建

秦长城示意图明长城示意图

A. 匈奴、女真

B. 匈奴、蒙古

C. 犬戎、蒙古

D. 匈奴、突厥

【解析】秦长城为抵御匈奴族而修筑,明长城为抵御蒙古族而修筑。

【答案】B

6.十九世纪以来最先对来自海洋方面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认识的中国政治势力是A.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 B.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

C.19世纪末的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提出仿制西方战舰。

【答案】A

7.今天的福建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业中普通的一家企业,但在140多年前,马尾造船厂的建立,却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该厂当时属于

A.洋务军事企业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洋务民用企业 D.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多年前”,中国人在福建建造的造船厂指福州船政局,属于洋务军事企业之一。

【答案】A

8.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C.③④D.①④

【解析】中国近代史是的开端是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标志的,而鸦片战争最终的结果是1842年中英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约地点就在南京。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标志就是1949年渡江战役攻占南京,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因此符合题意的是①④。【答案】D

9.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不断地侵占中国权益时是这么说的:“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解析】①是1858年《天津条约》的内容;②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③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④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依此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B

10.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杜会进步的体现。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解析】民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时务报、国闻报是维新派别创办的报纸宣传维新思想。三种报纸对封建主义的批判都不彻底。

【答案】C

11.近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欧美国家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化

①受到封建保守势力顽固抵制②缺少必要的原始资本积累

③发展畸形,没有重工业企业④推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中国近代重工业只是相当稀少和落后,并非没有,中国近代从洋务运动起步,它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

【答案】A

12.2008年3月至明年7月,教育部将在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这件事成为今年“两会”上文艺界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下面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剧照,他扮演的角色属于:

A.生

B.旦

C.净

D.丑

①②③④⑤【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扮演的是妇女,属于旦角。

【答案】B

13.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具有进步意义

的经济形态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④⑤

【解析】①为自然经济,②为洋务经济,③为外商企业经济,④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⑤为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具有进步意义的是洋务经济与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

【答案】C

14.《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

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

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分别符合上述思想的有

①没收官僚资本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五年计划建设

④三大改造 ⑤大跃进运动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⑤

【解析】①、④符合“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

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手中”的思想,③符合“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

的总量”的思想,②、⑤则违背了这一思想,是错误的行动。

【答案】B

15.观察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

准确的一组是

A.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解析】《共同纲领》的颁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D项表述有误,其余均正确。【答案】D

16.“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右图中焚烧“万世师表”匾额这一“破四旧”行为造成的危害

①破坏了文物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

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④破坏了社会秩序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文革”时期,我国社会制度没有变,排除包含②的B、C、D三项,①、③、④的分析符合史实。

【答案】A

17.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比较,不同之处是

A.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B.农村土地所有制关系不同

C.农业发展促进工业发展 D.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土地仍归国家所有。

【答案】B

18.1971 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

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官方交流

B.高层互访

C.以民促官

D.经贸引路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著名的“乒乓外交”,这是民间的体育交流,通过“小球推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依此选项C是正确的。其它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9.2008年3月15日,“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在北京举行开幕活动。此活动既是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改善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为纪念:

A.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0周年

B.《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

C.中国重返联合国37周年

D.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70周年

【解析】1978年中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距今30周年。

【答案】B

20.14-16世纪的西欧文学与中国明末清初的文学都体现了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下列作品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作品是

①《神曲》②《歌集》③《三国演义》④《红楼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③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作品,而且作者通篇“拥刘反曹”的观点,带有明显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两者都与题干的要求不符。

【答案】B

21.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XXX”的地名,如:新尼德兰、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扩张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扩张的行列。它们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据点,拓展海外贸易,攫取了丰厚的利润。材料中提到的地名,均是他们在美洲建立的殖民地的名称。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C均是在18世纪后期出现的,选项B不符合史实。

【答案】D

22.19世纪中期,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多方面因素有

①殖民活动的拓展②工业革命的进行

③国际贸易的扩展④交通运输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最根本条件,殖民活动是动力,国际贸易是手段,交通

运输的进步则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因此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选项D是正确的。

【答案】D

23.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以下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巴黎公社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B.巴黎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巴黎公社如果有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就能够获得成功

D.巴黎公社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一个特殊事件

【解析】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而不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统治还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还没有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能正确执行马克思主义方针路线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没有团结广大农民共同斗争。依此选项ABC均是错误的,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答案】D

24.2008年美国总统初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在“改变华盛顿”的竞选口号下一路领先。当年罗斯福总统也是在“新政”旗号下最终入主美国白宫,罗斯福最初竞选总统时面临的形势是

A.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使得经济缓慢发展

B.胡佛“繁荣就在眼前”增强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

C.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美国社会动荡不安

D.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新政渐告结束

【解析】1932年大选中罗斯福获胜,当时美国正受经济危机困扰,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反而恶化经济危机,AB不正确,D是1939年之后的状况。

【答案】C

25.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其根本目的是

A.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解决国家粮食短缺的窘况

C.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D.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属容易题。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结束后仍然实行,俄共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符合题目要求的是选项C。其它三个选项均与此次大会无关。

【答案】C

26.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其变化顺序正确的是()A.③①②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解析】①是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②是二战后在分区占领基础上,英法美三国控制的区域和苏联控制的区域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国家,③是二战后形成的四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④是东欧剧变后,1990年重新完成统一的德国。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

【答案】C

27.《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的墨水,法国的印刷,比利时和卢森堡负责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种现象说明了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和解②西欧各国间的分工合作

③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进程④西欧各国已结成经济政治联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签订条约的国家中有德国,说明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和解。条约文本由不同国家分工制作,体现了西欧各国间的分工合作。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欧洲共同体的前身,标志着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进程,但仅仅是经济联盟,此时还没有结成政治联盟。

【答案】A

28.读下图漫画,下列阐释错误的是

A.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B.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C.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D.美国为经济全球化背负沉重负担

【解析】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在

全球范围内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发达国家是主要的受

益者,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更多的是压力。D项表述错误。

【答案】D

29.史载“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攻击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B.战争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

C.战争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结束

【解析】材料提供的三大成果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最初用于战争,可见战争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这是它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开始的主要不同点,材料内容不能支持A、B、D三个结论。

【答案】C

30.仔细阅读右边漫画,对漫画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已解体

B.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C.美国企图推行单边外交政策

D.多极化格局形成

【解析】美国2003年出兵伊拉克遭到俄、法、德三

国的反对。这说明在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尽管成为

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但遭到其他国

家反对,但并不能由此说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国际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仍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之中。,由此可知选项D是正确的。

【答案】D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

1.改革意味着打破束缚社会发展的陈规旧习。解放思想则是改革的动力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时期。各国变法对社会发展与转型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指导思想的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回答:(1)商鞅“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方面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道: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孔子改制考》“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康有为的认识是对“所谓‘别黑白定一尊’之观念全然解放”。

回答:(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上述著作为什么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思想解放方面还开展了哪些活动?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讨论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三中全会的提法,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摘自《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回答:(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是什么?这场讨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三次改革,突出了思想的发展变化在改革中的作用。所考内容都属重点的主干知识,按照题目要求回答即可。注意思想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案】(1)政治:奖励军功;明法令;行县制。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原因:康有为树立孔子改革形象,否定了封建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理论依据。

活动:创办报馆、学会、学堂宣传变法思想;展开论战,驳斥封建顽固势力的主张。

(3)实质:打破“两个凡是”的束缚,解放思想。重要性: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他1607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

学。

——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材料二利玛窦(1552——

1610)……把传教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合

儒”、“补儒”、“趋儒”,一言以蔽之,

尽量中国化。……利玛窦编绘的地图,打

破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

为了迎合中国是世界中央的观念,他把子

午线从世界全图中央向左移动170度,使

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央。

(如图)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弗郎西斯·培根(1561——1626)……提出了实验归纳的方法,这对科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培根在历史上的另一项贡献是倡导组织科学研究学会,这个设想在他生前没有实现,但17世纪中期英国创立了皇家学会,后来又创立了英国科学促进会,都是受培根的启迪。这些机构的出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根据苏智良主编上海高中历史拓展型课程教材整理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当时中国社会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简析出现这种态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三,概括徐光启和培根对各自国家科学发展有何不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培根的科学思想能够对近代科学发展产生影响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了在迈向近代社会的过程中东西方的差异。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差异的原因。

【答案】(1)态度:总体保守,但少数开明人士乐于接受西方文明。

原因:保守:①经济:小农经济的局限;②政治:专制统治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③文化:盲目自大的心态;八股取士的制约。(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开明:①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活跃了人们的思想;②经世致用学风引导开明知识分子关注现实。

(2)不同影响:①徐光启对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影响不大;②培根对后世影响深远。

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社会生产对科技提出新要求;③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④国家重视科技发明;⑤近代教育的发展。(5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3.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最近连续几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国家更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将其列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国战国时期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简述其对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作用。

(2)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各阶级对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分别有哪些设想或主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种改变给今天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解析】本题围绕三农问题命题,考察古代到现代三农问题上的政策、措施、主张。注意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或重本抑末)。

积极作用:推动当时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强化了自然经济。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提出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资产阶级(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主张;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和进行土地改革。

(3)由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国家经济(农业)政策的制定要认清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国家稳定。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满洲国以五族(日、汉、满、蒙、朝)协和、建设王道乐土为口号,由于重工业的迁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人大量涌入。……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关于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有关争论还在进行。……日本军队向南方的推进还成为加速亚洲各国独立的契机之一。

——引自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的“合格”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材料二 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有一部片子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南京梦魇》,制片人是美国人郎恩·乔瑟夫,他曾经因拍摄《希特勒》而知名。《南京梦魇》的制作前后筹备近十年,从2005年初开始拍摄,从最初的120分钟版本到现在的77分钟版本,历经数十次修改。中文版制片人和配音是中央电视台的吴海燕。《南京梦魇》的拍摄得到了许多华侨的赞助,因为作为第三方个人行为拍摄的真实历史事件,历史的真实得到了还原,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那段历史。华侨们捐款就是为了使这部纪录片能够得到有效推广,使更多人能够看到和了解真相。另外,《南京梦魇》2007年也在日本上映。它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事件,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分子的叫嚣。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网回答:

(1)从材料一看,日本一再歪曲历史、否认侵略、美化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提的几个事件的观点进行批驳。

(2)日本上述言论出现是与其经济发展分不开的。试分析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3)对材料二中的郎恩·乔瑟夫作为第三方个人行为拍摄《南京梦魇》一事,你如何

认识?

【解析】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容推卸的责任。要求学生对日本侵华的相关史实加深理解和认识。另,要注意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观点的运用。

【答案】(1)满洲国问题:“满洲国”的地域是我国的东北三省,居住的民族不包括日本民族。(1分)“满洲国”是受日本支配的汉奸政权。(1分)“南京事件”问题:“南京事件”是日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分)“独立”契机问题: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是为了争夺亚洲及世界霸权;其血腥掠夺(或殖民统治),使亚洲人民陷入战争的灾难。(1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亚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分)

(2)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大力扶植;朝鲜战争后,美国的军事订货;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引进大量先进技术,积极发展电子等新型工业;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任答四点给4分)

(3)郎恩·乔瑟夫作为第三方个人行为拍摄《南京梦魇》,揭露了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还原了历史真相,是正义之举;(1分)日军的暴行及隐瞒罪行的做法激起了公愤,乔瑟夫的做法有利于激发我国人民的民族意识;(1分)有利于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心。(1分)

5.阅读下列材料(12分)

59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

——引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

(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六五”计划期间,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

(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5)“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建立以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曲折。从八大的正确决策到中间左倾错误的泛滥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涉及史实都是重要的知识点,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即可。

【答案】(1)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2)“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学生只要任意答出一条)

6.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我同时强调,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同,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民主制度同任何真理一样,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

(1)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试根据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概括其对后世的借鉴意义。

(2)近代史上,两方各国逐步建立起了代议制民主制度。因国情差异,各国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试指出法、德两国代议制民主的不同形式,并分析概括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

材料二

刘少奇追悼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选举村级委员会

有关法律、法规文本

(3)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4)某中学兴趣研究小组欲对近代西方人类文明创立的政治制度进行探索,请你为其提供下列帮助:

①拟定一个探究题目;

②提供三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外关于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本题难点在于(2)问,涉及到影响政体的诸多因素,要注意从国情、历史、现实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本题因为分数限制,不用展开来分析。其它几问相对容易,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回答即可。

【答案】(1)创立民主制度:创造民主运作方式;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民主监督;重视公民的民主参与,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任答2点)

(2)法国民主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历史原因: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

(3)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选举。

(4)题目:如西方政治制度初探、对近代政治制度的认识等。(体现探究性、有探究价值

方法:查阅文献资料:网上搜索:求教专家学者:观看音像资料等。

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二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2)材料二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3)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点?本质上相同吗?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命题,并与西方近代民主政体进行比较,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比较中外制度的时候,要注意两者形式上和本质上的异同。

【答案】(1)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

(2)不正确。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3)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本质不同。美国的三权分立是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而三省六部制是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的。

8.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联系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近代化的发展历程。(6分)

(2)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6分)

(3)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2分)

(4)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2分)

【解析】本题资料新颖,设计巧妙,是道好题。注意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的比较,培养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答案】(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从精神层面上开始变革,人文精神兴起和发展,人们逐渐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2分);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从制度上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分);工业革命迅速扩展,欧美国家确立大机器生产方式,相继实现工业化(2分)。

(2)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2分);资产阶级开展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学习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兴民权、君主立宪,推翻封建专制制度(2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2分)

(3)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2分)

(4)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2分)。

9.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而前仆后继。先后走过了“日本人的路”、“美国人的路”、“苏俄人的革命道路”、“自己的革命道路”、“苏联的建设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这些“路”具体指的是什么?

(2)分别概述走这些道路的原因及结果。

(3)从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解析】本题是一组近现代中国人民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艰难历程的学科内综合题目,关于这些“路”的具体含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作出说明,关键是对走这些道路的原因分析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回答问题时要紧紧抓住尝试走这些道路的领导阶级的性质,不同性质的阶级、阶层必然会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模式。但无论如何,只有适合国情的道路才是最可行的道路,这是近现代中国人民探索中得出的基本结论,由此不难回答从中得出的历史启示。【答案】(1)道路所指:①“日本人的路”指的是君主立宪制的道路。②“美国人的路”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道路。③“苏俄人的革命道路”指的是无产阶级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④“自己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中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⑤“苏联的建设道路”指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2)原因及结果:

①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改革派力量弱小,因而选择了改良主义的道路。结果因顽固势力的反扑而失败。②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改良主义道路的失败,使他们选择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任务并未完成。③幼年的中共缺乏斗争的经验,没有正确认识到中汩汩哦的国情,模仿苏俄走城市暴动的道路。结果因反动势力的强大而被镇压。④中共记过毛泽东等人的实践探索对中国国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结果取得了革命的胜利。⑤新中国成立初,由于经验不足,受苏联影响太深,难以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重大损失。⑥2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结果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3)启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依据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在近500年的历史上曾经面对过三次重大的国际战略机遇期。……

第一次战略机遇期:大航海,无法持续的壮举

西方的历史学家一般将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分界点,因为随着1500年前后的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不但带来了黄金、地图和无限的梦想,更给全社会生产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动力。……明朝的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然而一道圣旨叫停,航海事业告终。开始了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历史。

第二次战略机遇期:初开国门,中日洋务竞赛

第二次战略机遇期出现在19世纪后期,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几乎有着相同的条件:处在封建王朝的晚期,长期的闭关锁国,被强制打开了国门。最重要的是,两国都已意识到,东方必须向西方学习,也差不多同时开始学习西方。但是,两国发展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日本成为惟一搭上西方工业革命快车的幸运者,并在之后的战争中接连打败了中国和俄国,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甲午海战的失败对中国造成巨大的打击,……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去不返,直到冷战格局形成。

第三次战略机遇期:冷战格局,夹缝中成长

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冷战对峙,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对中国来说,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三次战略机遇。在这次战略机遇期中,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又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

中国由于当时的国际背景和自身独立发展的需要,不可能走与日本、韩国相同的道路,……在一段时期里,内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财富。

第四次战略机遇期……

——《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材料二在国际环境方面,冷战结束后虽然各种战争和动乱不断,但就总体而言,出现了一个维持较长的世界和平的时期。……当前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经济自由化、一体化、市场化和知识经济化的时代,这为中国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大的国际环境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重大的逆转,只要中国不犯重大战略错误,只要中国坚持正确的发展的方针,只要中国能够处理好国内各种问题的挑战,中国就有很大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南方周末 2002年11月30日》请回答:

(1)如材料一所示,中国历史上曾经三次错失国际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这三次机遇各指什么?你认为导致中国错失机遇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面对第二次机遇,日本是如何抓住机遇并发展起来的?面对第三次机遇,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又是怎样抓住机遇并发展起来的?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机遇指什么?中国应如何对待这次机遇?并举例说明。

【解析】本题与上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本题更多的侧重于考查世界市场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和新时期创抓机遇的努力。分析中国错失三次发展机遇的原因时,要注意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尤其是社会制度的制约。回答中国之所以能抓住第四次发展机遇,也与吸收二战后,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成功经验有一定关系。本题切合亚洲国家崛起的时代主题,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在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

(2)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搭乘两次工业革命的快车。

亚洲:新加坡、韩国利用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3)第四次机遇: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领域革命全面加速;(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主流;世界经济持续发展。)

中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外向型经济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001年12月11月,中国加入WTO成为第143个成员国。

11.古今中外,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三

材料四从战时经济回复到和平经济,势必引起许多重大问题,在咨文中,我概括地叙述了业经制订的关于尽快重建和平时期的扩充了的工业、贸易和农业的计划……尽快复员不必要的武装部队;……限制物价和房租,直到公平的竞争方式,能够制止通货膨胀和消费者的过分负担时为止;……凡因增加工资而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地方,不得增加工资;……防止工资收入或购买力的迅速降低;……我继续向国会提出几份咨文,每个咨文都给公平施政增加了一些新建议,如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和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

——《杜鲁门回忆录》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年间,唐太宗的哪些经济措施体现了“存百姓”思想?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孙中山先生的“均富”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有哪些体现?又是如何实施的?

(4) 根据材料四,概括杜鲁门咨文中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实施的作用。

【解析】本题是一道以土地问题为主线,以民生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内容的学科内综合题目。第(1)问和第(3)问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要注意是唐太宗时期,所以不要把两税法写进来,是经济措施,不要说其他方面措施,比如府兵制等。第(2)问依据材料和教材知识,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概括孙中山“均富”思想提出的背景,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中提出的民生主张有:旧三民主义——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节制资本,“三大政策”中有扶助农工。第(4)问是一个典型的概括材料要点并做出实事求是评价的问题,对于学科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注意“体现”和“实施”在这里是两回事,“体现”说的是“是什么?”,而“实施”则说的是“怎么做?”

【答案】(1)轻徭薄赋,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

(2)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内:地主垄断土地,农民生活贫困。具体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

(3)体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实施: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若学生答制定土地革命总路线也可) (4)内容:发展社会经济;减少财政(军费)开支;制止通货膨胀;稳定社会消费能力;扩大社会保障(福利)。

作用:实现了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确保美国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地位并为推行全球扩张战略创造有利条件。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对相对价格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动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化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见图9)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二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1921年l0月14日)材料三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爪工作……部分地可由政府直接招雇,象战时紧急状况那样一,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初)材料四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回答:

高考历史背景原因型非选择题导学案

高考题型专练 背景条件原因型非选择题导学案 ?1、(2012年高考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背景型非选择题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可能性) ?巩固练习 ?(2012年高考全国卷)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2006年全国文综Ⅱ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原因型非选择题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主观意识)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 ⑵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2、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巩固练习 ?2006年全国文综Ⅱ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专项训

训练历史评价影响类 1.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 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2.钱穆评价某一朝代的社会阶层流动:“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此现象() A.以诗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B.促进民族融合高潮到来 C.促使庶族地主开始崛起 D.使平民阶层影响力上升 3.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他评价的应是()A.孔孟的仁义之道B.老子的辨证思想C.韩非的重刑理论D.墨子的非攻主张 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5.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历史选择题的分值大,在高考试卷中差不多要占半壁江山,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然而考生这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严重。书背熟了,并不能都拿高分,做历史选择题同样有规律和技巧。要在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必须在选择题中获得较好成绩;而要在选择题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在必要的学科知识贮备的前提下,临场应试中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可以减少失分,提高得分率。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主要类型: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常见类型有八种: 1.简单表述型题干中常用“表现在”“标志是”“内容是”“特点是”等提示语与选项链接。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用直选法、排除法等即可。 2. 程度型(或最佳型):在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也没有明显错误,只有相对而言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准确程度和辩证思维能力,此题型理论含量较高,能力要求层次高。此类题目的题干中,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重要”“最突出”“较为全面”“较为准确”“根本”“主导”、“本质”等程度限定词。解答此类题目,可以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3.因果关系型:此类目一般都带有“原因”字眼,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题干为因,题肢为果;第二种形式由结果推导出原因,题干为果,题肢为因。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辨别出事件发生(或出现)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等概念的含义。(2)、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影响事件的各种因素。(3)、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谁因谁果,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4.组合型:组合性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其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说明关系的题干。2根据题干要求列出的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也属于题干),并以数字序号列出。3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题肢)。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比较能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学会观察和分析,重视选项组合规律,常用选基法。即首先确定一个或几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逐个排除错误选项。 5.否定型:(或逆向型):是一种以表述错误的选项为正确选项的选择题,题干中常用“错误”“不正确”“不是”“无”“没有”“无关”“不符合”“不包括”等词语来作为限制语。它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解答否定型选择题时要重视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找出与题干史实相符的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逆向思维直接找出答案。 6.比较型:比较性选择题就是给出几个事件、人物等,让考生从题肢中选出各项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主要考查比较能力。答题的最好方法是采用排除法,如比较不同点,两者都符合(即相同点)的选项肯定不选。此类型试题总体难度不大,只要掌握基础知识,注意选项和题干考虑周全,就能保证答案的正确性。 7.材料型:材料性选择题实质上就是把材料解析题转化成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中含有材料(文字、图表、图画等),题肢是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辨别题肢中对材料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主要考查考生利用基础知识和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题组1分封制与宗法制 1、(2019·恒台联考)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看重姓氏传承与家人团圆。这从文化史、社会史观的视角看反映出的本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2、(2019·开封检测)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3.(2019·商丘联考)《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4.(2019·德州一中期中)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

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题组2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皇权VS相权 5.(2019·德州联考)《千秋兴亡——秦统一2 236年祭(前221~2019)》:“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至今 2 236年的中华帝国基业。”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B.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 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6.(2019·潍坊模拟)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7.(2019·青岛联考)“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江苏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8.(2019·南京联考)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

高考历史选择题非选择题答题模板全整理

高考攻略| 高考历史选择题/非选择题答题模板全整理 选择题 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 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 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 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 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时间定位)。 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 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非选择题 (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 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 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学弟学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大全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岳麓版) 史学常识 名题分解 整理人:龚哲山(福建莆田五中历史组) 一、选择题 1.(2011·天津文综·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2.(2011·福建文综·13)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解析】A 本题的时代背景是土尔其凯末尔革命中的政教分离。从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遭遇强烈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同时“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反映了人们依旧可以进行作礼拜祷告,是传统的体现,故选A项。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排除B项。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传统也没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项。D项中所谓的信仰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3.(2011·浙江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世界史)

高考历史选择题【世界史】 整理:范文仓 一、世界古代史 (一)希腊民主 1.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2、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3.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4.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5.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6.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7.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年满18 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A.限制权利滥用B.防止官员腐败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5 401、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结果是因为 A、两者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两者对生产关系调整的内涵不同 C、所处时代农民的思想觉悟不同 D、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不同 答案:B 402、隋朝的大运河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答案:B 403、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现行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两者的关系是 . A.互相矛盾B.互相衔接C.互相制约D.互相借鉴 答案:B 404、下列关于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宪法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B.宪法规定了国家职能部门的权力C.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D.宪法规定成立第一届联邦政府 答案:D 405、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掠夺和文艺复兴运动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B.开始了世界各地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历史c.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思想武器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D < 406、与19世纪中期相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最大的变化是() A.革命任务B.领导力量C.革命对象D.斗争方式 答案:B 407、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因为它 A.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D.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革 答案:C 408、制约法国两次工业革命进程的因素不包括

A.工业资本短缺B.国内市场狭窄c.技术力量薄弱D.外来移民较少— 答案:D 409、最早开辟了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新航路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答案:B 410、中国近代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共同特点是()①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②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③都是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的;④都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答案:D 411、1942年,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主要是因为整风运动: [ A、促进了党内的团结和统一 B、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思想路线 C、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纠正了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错误 答案:A 41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与下列历史现象有密切联系的是: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 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 C 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 D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C 413、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儒家说的重要功效之一。儒家学说的下列主张有利于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②“礼”③以德治民④宽刑薄税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 414、法国宪法修改更迭频繁,但多部法国宪法都以《人权宣言》为序言,这是因为它 A.宣布废除君主制B.确定了法国的政治体制C.宣布了关于人权、公民权和法制的一系列原则D.充分阐明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答案:C 415、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为开端的,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篇一: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tx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 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 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 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 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 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 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 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 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各类题型全汇总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各类题型全汇总 内容措施型 一.什么是内容型历史试题? 这里所说的内容型试题,其实就是史实型试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的能力。 二.内容型试题的三大类别 1. 人物活动型(主要是考查选修四) 历史人物的活动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活动主要应从这三个特性(或三个方面)归纳。 2. 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类别,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选修一的内容等)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具体办法,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 3. 思想观点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选修二的内容) 思想观点是历史人物或团体、组织、派别的主张。思想观点既要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赞成、主张)或否定(批判、反对)什么。

三.内容型和措施型试题的题型特征(主要的设问形式) 1. 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 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等等。 四.内容型试题解题的主要方法 1. 准确识记、归纳课本相关知识。 2. 对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试题(选择和非选都有),要把提炼材料和联系课本知识并重。 背景原因型 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 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提是原因,

2018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2)(有答案)_有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2)及答案 1.(2018·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明代中叶以后,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戚继光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寻找出路,编练新军,抗倭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被允许招练民兵。戚继光招募的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新军设置了一整套训练内容,训练注重根除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使军队懂得“卫国保民”的义务和责任。训练中坚持把纪律训练与战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训练达到严格纪律、严格节制、统一号令的目的。训练内容既有各种兵器的技术训练,又有各种战术训练内容;既有士卒的训练,又有将军的训练;既有体能训练,又有胆气等心理训练。这支招募形成的戚家军成为东南沿海抗倭的骨干力量。 ——摘编自李鹏青《论戚继光的军事改革》 (1)据材料概括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特点。(7分) (2)据材料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被允许招练民兵。戚继光招募的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得出推行募兵制,以农民和地主武装为主要募兵对象;根据材料“训练注重根除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使军队懂得‘卫国保民’的义务和责任”得出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根据材料“训练内容既有各种兵器的技术训练,又有各种战术训练内容;既有士卒的训练,又有将军的训练;既有体能训练,又有胆气等心理训练”得出训练系统,注重实战。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得出结论;第二小问作用,主要从对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抗击倭寇方面回答。 答案:(1)特点:推行募兵制,以农民和地主武装为主要募兵对象;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训练系统,注重实战。 (2)背景: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作用:提高了军队思想觉悟、凝聚力和战斗素质;有利于抗击倭寇,维护国家利益。 2.(2015·江苏卷·24)“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 2 181、“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指的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 B.冯子材领导的镇南关大捷 C.汉口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D.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答案:D 182、“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这是郭沫若对下列哪一个水利工程的称赞 A.都江堰 B.灵渠 C.郑国渠 D.白渠 答案:B 183、《史记》载:汉初匈奴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万,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这一记载主要反映了 A.匈奴实现了内部的统一 B.匈奴骑兵南下侵扰中原 C.匈奴统一了北方大草原 D.匈奴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答案:C 184、1938年在慕尼黑会议前夕,墨索里尼承认:“如果国联当初……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么,我会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这一言论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 A.石油是意大利的侵略能否得逞的关键B.英法纵容了意大利的侵略C.入侵埃塞俄比亚是一次军事冒险D.国联对意大利实行了有效的经济制裁 答案:B 185、2002年12月5日,新任党总书记胡锦涛前往河北的西柏坡村参观访问。这里之所以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曾经在这里召开了 A.八七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国共产党七大 D.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D 186、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 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C 187、历史提供给中共具体实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机遇是 A.参与并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在华北事变后,发表《八一宣言》 C.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发表 D.领导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 答案:A 188、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答案:B 189、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地工业企业遵守公平经营章程,这实际上() A.限制工业企业进行自由竞争B.由国家发展经济C.工业企业按国家计划进行生产D.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高考历史选择题易错类型集锦:“表明”“说明”类选择题(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高考历史选择题易错类型集锦:“表明”“说明”类选 择题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 1、题型特点: "表明"、"说明"类试题也是现象-本质题中的本质题。"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但也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 从历年全国卷高考试题来看,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判断关系。需要具 体试题具体分析。 2、解题思路: 对此类题目的选项应该首先排除错误说法,然后再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哪个更接近本质。"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确切的来说,"表明"题的选项应该只有对错,没有程度关系(现象-本质关系)。不过,全国卷大多数"表明"的正确选项是指向本质的。此外,"表明"是对事物本身的清楚表达,选项中对这一事物的原因分析或影响分析基本上不是正确答案。

高考试题中"反映""表明"是有一定的区别。用命题教师的话来说,"反映"一般指的是表面背后的东西,是一个可深可浅,深触及本质、浅可接近表面,但不是纯表象,具体要看题的要求。 "表明"一般指的是表象,一般来讲,考查的程度比"反映"低。具体的也要根据题意决定,不是僵化的。 这些年的高考题来看(全国卷),"反映"的考察力度还是比较准的,基本是上面的说法,但是"表明"就不太一样了,有的接近"反映",有的是表象。所以,对待高考试题,一定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 实战演练 1.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后,材料无法推断出关税主权是否丧失,故 A 项错误;19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被商品经济所取代,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

高中历史选择题方法(强化版)

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解题步骤 1.看题目问什么(反映,表明,体现....意图,目的) PS:意图,目的(谁的目的?目的褒贬?读懂出题人给出的人物情感状态) 2.看材料时间(多个时间表“变化”,是否有隐含时间...) 3.理解材料(注意标点符号,分段理解) 4.看选项排除法 (1).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 PS:分号;分段理解,每段都差不多意思 双引号“”表强调 括号()是解释说明括号内是答案 书名号《》表示意图目的 省略号……后面是关键破折号——后面是关键 (2).绝对化语言一般都错 PS:a.出现“彻底”“颠覆”“只要”“全”“都”“均”“始终”,“最终”,容易出现错误选项

b.出现“完成时?了”一般都错比如:杜绝了消除了保证了 c.程度词表示越模糊越可能是答案(一定程度,可能) (3).选项中带“开始”的一般都错 (4). 一定要选材料最优的(是否材料有提到或者只是片面的理解) (5).注意关联词 a.一般“因此……”后面所说的是答案因此后强调什么就选什么 b.“只有……才……”中只有后面所说的是答案只有后面强调什么就选什么 c.“是……不是……”中是……后面是答案“既然……”中既然后面是答案“然而”后面是答案 d.“以至于……”中以至于后面是答案 (6)选项中关系 a.两个对立选项中一定有一个是对的 b.两个选项中比如A和B 如果A成立B就成立那么A 一定错 二.区别因果类; 1.直接原因:是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导火索) PS:五四运动爆发是因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主要原因:是在引发事件发生的诸多原因中的最重要的那一个 PS:二战英法美对法西斯的绥靖纵容政策 3.根本原因:是指隐藏在事件发生背后的,导致事件发生变化的本质的原因 PS:晚清中国打不过西方列强就是因为体制上的落后 (根本原因一定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4.主观原因:是自身上的原因、自己的原因(个人主观情感) 5.客观原因:是外部的原因、外部的影响因素(侧面影响) ——类似于“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韵味。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1.(2015·开封检 测)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2.(2015·恒台联 考)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看重姓氏传承与家人团圆。这从文化史、社会史观的视角看反映出的本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3.(2015·商丘联 考)《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4.(2015·德州一中期中)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题组2 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皇权VS相权 5.(2015·德州联考)《千秋兴亡——秦统一2 236年祭(前221~2015)》:“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至今2 236年的中华帝国基业。”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B.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 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6.(2015·潍坊模 拟)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7.(2015·青岛联 考)“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江苏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8.(2015·南京联 考)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一)常规大题——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练习

(一)常规大题——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 (建议用时:20分钟)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刘知几在《史通·外篇·史官建置》中曾谈道,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开始确立史官制度,当时的史官主要有仓颉、沮诵等。从对史官的描述可以看出,史官的起源和巫有着一定关系,史官的设置是从神职而来的,史官职能上的独立与强化其实正是王权不断强化和神权不断削弱的过程。因此,从这一层意思来看。史官的设置是王权的需要,是服从于王权利益之下地对皇帝言行的记录。正如刘知几所言,历代封建王朝设局修史,总是希望“曲笔阿时”,“谀言媚主”,“国自称为我长,家相谓为彼短”。 ——摘编自何捷《中国古代史官 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探索》材料二史官史学在史学发展中的支配地位,近代以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着中国历史几千年未遇的社会大变动,一批接受了新思想熏陶的史家纷纷研治本国当代史、外国历史,清末更出现了“史学革命”的口号。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批评旧有史籍只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只为朝廷的君臣而撰,不知为广大国民而撰,要求为国民写史,写国民的历史;批评旧有史籍只注重政治史、学术史,要求更多地研究民风、社会、宗教、财富、种族、工艺。官方史学也开始组织较多的力量从事外国政治、军事、科技、外交等历史著作的译速与研究。 ——姜义华《从“史官史学”走向“史家史学”: 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角色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史学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幸明德。”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在其诏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积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材料二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一方面是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分裂阴谋、保卫祖国的统一与边疆完整,同时也逐步深入,从不同层次上寻求将古代中国转化为现代中国的强国之道。辛亥革命以后,贯彻“五族共和”原则,但还未能真正反映中国近代民族问题的根本实质。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一则是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还提出了“少数民族”的概念。1937年,共产党倡议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广泛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1938年以后,又逐渐明确,在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与获得独立解放以后,建立和完善在统一中国实行各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道路。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对付高中历史选择题难题的六种方法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A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B项本身错,联合国构想的提出应在雅尔塔会议上;C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联合国安理会。所以D为正确答案。 [例2]、(2002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 B. 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 C. 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D. 没有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联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精确掌握,难度不大。国联成立后,美国并未加入,即A项本身错;它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表面上是反对的,即C项本身错;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也进行了一定的制裁,即D项本身错;而在英美的扶植下,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所以正确答案为B. 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3]、(2002年高考上海卷)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该题属材料选择题。先把材料读懂,然后综合分析。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则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例4]、(99年高考全国卷)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主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可知,②的表述明显错误,帝国主义时刻妄想灭亡中国。则首先排除B和D。而③的表述正确,以华治华是侵略者常用的手段,所以正确答案为C. [例5]、(99年高考全国卷)《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菲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比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 ①资本原始积累②资产阶级革命③海外扩张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根据马克思关于殖民者作用的“双重使命”的理论分析,工业革命和海外扩张肯定有题干所述积极作用,则排除A和B,而资本原始积累尽管有血腥和残酷的一面,但也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D. 二、转化法或翻译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题肢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事件的显形反映或隐性折射。 [例6]、(2002年高考上海卷)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