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菇菌种的提纯复壮初探

草菇菌种的提纯复壮初探

草菇菌种的提纯复壮初探
草菇菌种的提纯复壮初探

菌种的分离与筛选是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食用菌的菌种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变异与退化,尤其是草菇菌丝,生长快退化也快,因此要定期引种或提纯复壮,才能保证菌种质量及种性稳定,从而为最终产量稳定打下基础。

1 组织分离

工厂化生产草菇时,为了保证种性稳定,大多采用定期组织分离、严格筛选,获得菌种。一般每次选择种菇时,首先要选择出菇好(产量高,整体菇形大小适中,整齐度高)的菇房,菇房内无明显病虫害;其次在此菇房内选择出菇最好的床架,从该床架中挑选出菇最好的料层;在该料层上最好的一片菇中选择无杂菌虫害、生长健壮、非常结实、底盘肥大的草菇幼菇(五六分熟,呈小水蜜桃状)3~4个。采下幼菇立即放入无菌或洁净的塑料袋中,连同分离用的试管培养基带到菌种室超净工作台。

组织分离时,先用75%的消毒酒精消毒双手和工具以及种菇表面(操作熟练者也可不消毒种菇表面),用充分灼烧的手术刀先在纵面上浅浅的环切一道(不要切破外菌幕),在种菇的基部从正中切开一个小口,用手捏种菇外部剥开菇蕾,在菇盖与菇柄交界处用灭过菌冷却后的手术刀浅切一个“田”字形,每个小块3~4mm见方(尽量不要划穿菇肉触及菌褶),直接用刀将菌肉小块接入试管培养基上,塞上棉塞。将菌肉小块拍到试管底部,置于29~31℃环境培养。分离到的试管要达到24支左右,如因操作失误而达不到此数量,要补充合格种菇再分离。

2 分离菌株的鉴定与筛选

2.1 初筛1 ①一般分离培养3d左右菇肉上萌发出白色菌丝,此时挑出因操作不过关而导致斜面感染杂菌的试管,余下继续培养;②待菌丝长至2cm左右时,观察菌丝生长情况:a基内菌丝整齐浓密,纤细有力呈银灰色,生长速度快;气生菌丝爬壁能力强,长势整齐一致的继续培养;b.基内菌丝很稀疏,气生菌丝长势混乱,气生菌丝发白,气生菌丝远比基内

苗丝多或者感染杂菌,只要出现其中一种情况就剔除;③观察满管快慢,标注满管时间;④观察厚垣孢子出现早晚,标注时间;优先选择先满管先出现厚垣孢子的试管,留最好的12株,不足则有多少留多少。

2.2 初筛2 ①将剩余的12株编号VZl~VZ12,取尖端菌丝转管,底部3cm不动,每支转20~30支,对应标注VZlMI~VZ12M1;②转管后剩余的菌种,在酒精灯下,敲破试管底部(可用小砂轮沿底部无培养基处用力划出痕迹,然后在火焰上稍稍烤一下,如未破裂,迅速用冷的酒精棉球冷却可使试管底部破裂),用灭过菌的打孔器在底部1~2cm位置打孔取样(打孔器直径4~5mm),打2排孔,每排2个;靠基部的那排接到平板中央,另一排接到平板边沿;菌丝面贴培养基,标注与转管试管相同,置于29~31℃倒置培养;③转管试管的筛选方式与下述“草菇母种转管筛选”相同;平板分2块:接在中央的菌种,主要对比菌丝形态,色泽、均一度,是否存在角变,淘汰不稳定的菌株;接在边沿的菌株,主要比较每组的平均生长速度,如果平板的盖板无冷凝水的,比较其爬壁力;综合评比后,筛选出最佳的8株。

2.3 复筛①待厚垣孢子出现后,将筛选出的8个菌株的试管置于20℃下避光保藏;

②8株菌株挑最好的1~2个平板接原种,离接种块2cm处打孔取样,每个样接1袋原种,菌丝面贴料面。每个菌株接30袋,29~31℃避光培养,记录其生长速度、观测菌丝色泽及长势(原种培养基须按配方精确称量,严格控制料水比,拌料均匀,装袋重量、高度、松紧度一致)。③筛选出表现最佳的4个菌株,每个菌株挑最好的20袋原种,5袋置于20℃避光保藏,15袋进行出菇试验。

3 出菇试验

出菇试验对于所有食用菌的育种都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出菇试验比较不同菌株之间的优劣,筛选出不同菌株适合的生产模式。

草菇组织分离平板接原种的同时,外来引种经转管筛选后的母种,每个菌株接30袋原种;当厚垣孢子都出现后,每个菌株挑出较好的15袋做出菇试验。①4个菌株加外来引种各 15袋,每个菌株每组5袋,3个重复;②沿底部折角割去袋底,袋口留2cm,多余割去,排在菇床架上;③喷出菇水:出菇水的温度、pH值与正常出菇水相同,总水量约为原种干重的30%,喷完出菇水后盖无纺布进入催蕾环节;出菇水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做到底部不滴水,宁少勿多,防止因水分过多造成大幅度减产。④催蕾及出菇管理与常规同,采收记重时记录每组的采收时间和采收菇重,统计分析时每组剔除1袋最差的,其余统计分析比较平均生物转化率、开始出菇时间和清床时间;保留生物转化率最高、周期最短的2个菌株;淘汰的菌株对应的保藏原种停止保藏,保留的2个菌株对应的保藏原种在有效期内轮流转扩栽培种投人生产。

4 草菇母种转管筛选

转管前要将种源在29~31℃的环境下培养24~48h,转管时要做到空白斜面无冷凝水,接种块大小一致,规格3mm×3mm~4mm×4mm,菌种块直接掉到底部,不要在培养基上划过,29~31℃环境下避光培养。①接种后24h,观察萌动情况,正常12h萌动;②接种后48h,观察菌丝生长情况:a基内菌丝整齐浓密,纤细有力呈银灰色,生长速度快;气生菌丝爬壁能力强,长势整齐一致的继续培养;b基内菌丝很稀疏,气生菌丝长势混乱,气生菌丝发白,气生菌丝远比基内菌丝多或者感染杂菌,出现其中一种情况要剔除;c相对a而言,生长速度略慢,标注后对比培养(有些种块在接种时烫伤而萌动慢造成的,后期培养指标合格可以使用);③接种后72h,观察气生菌丝的爬壁能力,将爬壁能力较弱的剔除;④接种后84~120h,正常菌丝满管,比较检查时要将培养不同天数满管的标注并分开(分成3类);培养144h未满管的剔除;⑤接种后156~240h,正常菌丝出现砖红色厚垣孢子,每天检查,出现厚垣孢子后,标注出现日期,当天放置到18~22℃环境避光保存(保藏时将不同天数满管的分开放);培养240h未出现厚垣孢子的剔除。

注:斜面母种在30d有效保藏期内使用的,对于同一批次同一品种的,优先使用菌丝先长满的;在菌丝同一天长满的里面优先使用先出现厚垣孢子的。

5 原种和栽培种的筛选

生产原种和栽培种之前,在接种前48h,取出保藏菌种置于29~31℃下恢复培养。

原种的筛选标准:以生长速度、菌丝色泽和健壮程度、厚垣孢子出现早晚为基准;采用标准棉子壳配方29~31℃培养,一般48~72h封面,8~10d长满,12~15d出现厚垣孢子,10d内未长满的淘汰;菌丝纤细有力呈银灰色的保留,菌丝变浓白或局部变浓白的的淘汰;由于配方以及含水量的不同,上述参数会有所不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菌丝外观好生长速度快的原种,出现厚垣孢子早的更好。

栽培种的筛选与原种基本相同,差异在时间上,一般使用标准配方在29~31℃培养,48h封面,7~10d长满,11~14d出现厚垣孢子,10d内未长满的淘汰。

6 菌种保藏期限

草菇母种出现厚垣孢子之后立即置于18~22℃环境避光保藏,30d内使用最佳,最长不超过60d,草菇原种出现厚垣孢子之后立即置于18~22℃环境避光保藏,20d内使用;草菇栽培种出现厚垣孢子之后最好立即使用,18~22℃下保藏前3天效果最佳,最多存放7d。

注意事项:①在草菇上使用的试管培养基,要注意以下几点:a.培养基在配制至分装前,做到搅拌均匀,防止因试管内营养差异影响对菌丝优劣的判断;b.试管培养基灭菌后冷却、摆斜面时要防止出现大量冷凝水,培养基温度在55~60℃的时候出锅,温度过高冷凝水多,温度过低容易凝固;斜面摆好后要立刻覆盖一些洁净的保温材料,防止凝固时产生大量冷凝水;如果少量定型的斜面存在冷凝水,应剔除;如果大多数试管都产生冷凝水,可在较密闭的干净箱体内放置干燥剂(如生石灰块)对试管进行干燥,待斜面上冷凝水除去后立即停止干燥。②际准草菇菌种配方:棉子壳84%,麸皮12%,轻质碳酸钙2%,生石灰2%,料水比1∶1;灭菌后pH≤6.0。根据棉子壳的质量优劣,酌情添加1%蔗糖。③周期的安排:在各个环节都稳定的情况下,一般组织分离、出菇试验90d做一次,如果出现高产菇房,立即做组织分离和出菇试验。一次组织分离到出菇试验结束需要40d,每次接试管到出现厚垣孢子需要7~10d,每次转管出现厚垣孢子保藏20d需要进行下1次转管(每次转管的尽量在

保藏1个月内使用),允许转管3次。(王志强)

食用菌母种制作实验一

实验一食用菌母种制作 、目的要求: 1、了解母种培养基制作过程,理解灭菌原理; 2、掌握母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3、了解无菌操作基本原理,掌握母种的无菌接种培养方法。 4、了解和掌握食用菌组织分离法的方法步骤; 5、熟练分离出栽培用菌种。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材料:灭菌锅、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电炉、铝锅、漏斗、纱布、菜刀、砧板、 烧杯、捆扎绳、硅胶试管塞、试管(18x180mm、手术刀、镊子、75%酉精、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菇子实体。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①培养基的制作 1 PDA 培养基配方 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2. 母种培养基的配制 (1) 熬制。马铃薯洗净,挖芽去皮。称取200 克,切成玉米大小颗粒或薄片。量筒量取1 000毫升水,铝锅中煮沸后记时30分钟。四层纱布过滤于量杯中。滤液倒入锅中文火加热,加入葡萄糖和琼脂,不断搅拌,直到琼脂溶化。补足水量至1000 毫升。 (2) 分装试管。将熬制的培养基用小漏斗趁热分装。培养基高度为试管长度的1/5 左右,注意避免培养基沾于试管口外。分装完成后,盖紧硅胶塞。 (3、捆把。7支试管为一捆,用牛皮纸包裹试管口,用捆扎绳扎紧。贴上标签,准备灭菌。 ( 4 、灭菌。注意加足水量和排气,灭菌完成后降压不能太快。 (5 、摆斜面,培养基长度约为试管长度的1 /2 。斜面试管上覆盖洁净的厚 毛巾或几层纱布,防止试管内产生过多的冷凝水 ①菌种分离与培养 (1)种菇选择。选取无杂菌感染,无病虫害,出菇均匀,适应性强的子实体,要

求个体健壮,朵大肉厚,外形规整,出菇早,约七八成熟的新鲜子实体。子实体采收后切去大部分菌柄,放入干净器皿内备用。 (2)母种分离(组织分离法)。在分离前用75%的酒精棉球擦菇体进行表面消毒,在超净工作台内将子实体撕开,用消毒刀片在菌盖与菌柄交接处的组织上取一小块(绿豆大小)移至试管斜面培养基的适当位置,迅速塞上硅胶塞。将分离的试管放在室内避光培养7-8 天,检查菌丝生长情况。 四、实验结果 每人制作平菇母种一支。记录母种菌丝的生长情况。 五、作业 1. 食用菌菌种分离有哪些方法?实际生产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哪一种?该方法有何优点? 2. 组织分离法制作母种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在操作中如何避免母种制作失败? 实验二食用及药用菌原种制作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原种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及过程;

小麦品种快速提纯复壮技术

“国以农为主,农以种为先”,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产量份额。目前,小麦的产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麦种子的质量,只有搞好小麦提纯复壮技术,生产出高质量的种子,才可以保证小麦丰产丰收。近几年,小麦新品种自进入大田生产至推广时期,推广年限只有3 5年。传统的小麦品种提纯复壮方法是采取“三圃制”技术,即三年三圃制。这种方法会导致原种出圃,品种过时,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因此,有必要找出一种快速有效的小麦提纯复壮方法和技术。 1 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表现和原因 1.1 小麦混杂退化的表现 在小麦生产中,小麦品种混杂退化表现为高矮不齐,成熟早晚不一,生长势强弱不同,病虫危害加重,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减弱,穗小、粒少等经济性状变劣,丰产性明显降低。1.2 造成小麦混杂、退化的原因 机械和人工混杂,天然杂交和种间异交发生的生物学混杂;品种本身的性状分离和基因突变导致品种退化。不正确的人工选择会加速品种的混杂、 退化;不良的栽培技术、环境条件会造成小麦群体中优良个体不能充分繁殖,使一些适应低产水平的个体比例逐年上升,最终导致群体生产力下降。由于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混杂、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机械和人工造成的混杂,品种未完全稳定过早投放市场,品种性状仍在分离和变异以及天然杂交(小麦天然杂交率在1% 2%)造成混杂、退化。 2 小麦品种类型 依据8年来的提纯复壮和繁育生产经验,根据品种基因纯化和性状稳定程度及退化程度,把需要提纯复壮的小麦品种分为三类,有区别地开展提纯复壮方法技术的研究。第一类品种类型,即通过审定时品种基因纯化度较高,性状稳定性强;第二类品种类型,即通过审定时,该品种的基因纯化度较低,在生产上仍有分离、变异现象出现;第三类品种类型是在生产上推广年限较长,混杂退化较严重,然而该品种有区域性种 植,有必要进行提纯复壮,延长推广寿命。 3 快速提纯复壮技术 3.1 第一类品种类型 在审定前,品种已经系统选育 6 8年,杂交时双亲亲缘关系又比较近,小麦纯化稳定 较快,基因纯化度高,稳定性较强。这一类型小麦品种容易保纯,提纯复壮比较简单,为了快速把品种广泛推广,采取“一圃制”提纯复壮方法。首先用育种家种子单粒稀播,行距25cm ,株距7 10cm ,小麦分蘖期、返青 拔节期、抽穗期、灌浆后期、成熟期进行观察、鉴定,剔除不符合原品种特征特性的单株,剩下的单株混合收获,下年作为原种进行扩繁。 3.2 第二类品种类型 在审定前,品种系统选育时间较短(4 5年),双亲亲缘关系较远,小麦基因纯化较慢,过早参加区试,品种审定后稳定性较差,在繁育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分离、变异现象,导致该品种混杂退化速度加快。这一类型品种在推广时,必须认真搞好提纯复壮工作,尽快让其稳定下来。这类品种类型,采取“二圃制”方法。先用选育的种源,单粒稀播,种成选择圃,选择标准单株种植成株行圃,从苗期、返青拔节期、抽穗期、灌浆后期、成熟期进行观察鉴定每个株行,剔除不符合该品种典型特征特性的分离、变异株行(这些株行也可以作为系统育种的延续材料,从中可以选育出新品种),在当选株行里选单株留下年再种植成株行,继续提纯复壮,当选株行混收来年扩大繁殖。这样在当选株行里选出优株行,再继续提纯复壮。3.3 第三类品种类型 在市场上已推广多年,由于时间长、世代多,品种混杂退化比较严重,但部分省区仍有种植,也有必要进行快速提纯复壮,再延长推广年限(例如郑麦9023)。这一类型品种,要结合系统选育搞好提纯复壮工作,其方法是尽量选择比较好的种源,从选择圃里选择比较符合原品种特征特性的单株,种植小麦品种快速提纯复壮技术 张新泉 李九灵 (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土肥站/河南省天中种子公司,463300)(汝南县赵瓦房园林场,463300) 测预报,及时采用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混合喷雾,达到防病、治虫、防早衰的目的。 4.4 蜡熟末期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的长相为植株叶片 枯黄、茎秆尚有弹性、子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时千粒重最高,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麦秆还田。 (收稿日期:2012-07-05)

食用菌菌种退化原因分析及复壮方法的探讨_李红

辽宁农业科学 2010(4):53~55 L iaon i ng A g ricu ltura l Sc i ences 文章编号:1002-1728(2010)04-0053-03 食用菌菌种退化原因分析及复壮方法的探讨李 红,肖千明,刘 娜,张 敏,张季军,宋 莹,刘岩岩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161) 摘要:综述了食用菌菌种发生退化的原因(遗传学、细胞学、生理学、保藏方法和感染病毒),并提出了复壮、定期重新分离等解决方法,为食用菌菌种保藏、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菌种退化;复壮;定期分离 中图分类号:S646.03文献标识码:B 本文分析了食用菌菌种退化原因和探讨复壮技术,拟从退化的菌种群体中找出尚未退化的个体,保持菌种的优良性状,减少环境因子的影响,达到长期延续菌种的优质、高产和抗逆等优良特性目标。 1 菌种退化原因分析 1 1 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原因 按照遗传学和细胞学的观点,细胞分裂周期越短生长越快的生物,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变异的几率越高。食用菌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比植物和动物都快,因此菌种群体中变异个体存在的几率大大增加。菌丝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发生自然突变的突变率较高,据测算大约每366个细胞中平均就有一个细胞发生自然突变。所以菌种转管繁殖的后代与亲本菌种不可能完全一样,转管次数越多,变异越大,稍有不慎,选择失误,极易造成整个菌株生产性能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继代保藏的食用菌品种的一些优良性状会逐渐因负向突变而丧失。 1 2 基因突变引起的菌种性能衰退 一些食用菌品种(香菇、双孢菇)是四极性异宗结合真菌,极性发生变异导致菌种性能衰退,采用单孢育种和多孢分离选种时,应注意单核菌丝之间的可亲和性配对,问题,目前,国内一些正在衰退的老菌种的单核体有极性丢失的现象,同时香菇双核体的单核化也是菌种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交产生的变异时有发生。目前人工栽培的品种多,生产上无法隔离,这样很容易发生品种间的杂交,即使在一个出菇场所只栽一个品种,所产生的担孢子还可能和原来的双核菌丝产生杂交。据日本有关文献报道,香菇段木栽培时,这种自体杂交产生杂种子实体的概率为:第二年15%、第三年20%、第四年30%这种自交在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引起。 杂交种性不稳定,生产上最初的几年表现良好,几年后表现逐渐变差。基因突变在自然情况下就可发生,这种自然突变是由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的,如受紫外线、射线的照射及化学诱变剂诱变等都可能使基因发生突变。 1 3 生理学方面的原因 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菌种,大多生长并被保存在一定的半人工合成的琼脂培养基上。在这类培养基上,菌种体虽能进行正常的营养生长,但不能出菇。长期的继代保藏,将导致菌种体固有的繁殖生长因子长期不被启动。 培养基质组成和配比不合理,不适宜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导致菌丝生长缓慢、细弱,长期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不能满足其野性的要求,如培养环境的C O2,浓度过高,培养期间的温度超出其生长极限等,使其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失去正常生理功 * 收稿日期:2010-06-17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GCNT-LN-07) 作者简介:李红(1979-),女,微生物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工作。

食用菌母种制作-实验一

实验一食用菌母种制作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母种培养基制作过程,理解灭菌原理; 2、掌握母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3、了解无菌操作基本原理,掌握母种的无菌接种培养方法。 4、了解和掌握食用菌组织分离法的方法步骤; 5、熟练分离出栽培用菌种。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材料: 灭菌锅、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电炉、铝锅、漏斗、纱布、菜刀、砧板、烧杯、捆扎绳、硅胶试管塞、试管(18x180mm)、手术刀、镊子、75%酒精、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菇子实体。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①培养基的制作 1 PDA培养基配方 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2. 母种培养基的配制 (1)熬制。马铃薯洗净,挖芽去皮。称取200克,切成玉米大小颗粒或薄 片。量筒量取1000毫升水,铝锅中煮沸后记时30分钟。四层纱布过滤于量杯中。滤液倒入锅中文火加热,加入葡萄糖和琼脂,不断搅拌,直到琼脂溶化。补足水量至1000毫升。

(2)分装试管。将熬制的培养基用小漏斗趁热分装。培养基高度为试管长 度的1/5左右,注意避免培养基沾于试管口外。分装完成后,盖紧硅胶塞。 (3)捆把。7支试管为一捆,用牛皮纸包裹试管口,用捆扎绳扎紧。贴上标签,准备灭菌。 (4)灭菌。注意加足水量和排气,灭菌完成后降压不能太快。 (5)摆斜面,培养基长度约为试管长度的1/2。斜面试管上覆盖洁净的厚毛巾或几层纱布,防止试管产生过多的冷凝水。 ①菌种分离与培养 (1)种菇选择。选取无杂菌感染,无病虫害,出菇均匀,适应性强的子实体,要求个体健壮,朵大肉厚,外形规整,出菇早,约七八成熟的新鲜子实体。子实体采收后切去大部分菌柄,放入干净器皿备用。 (2)母种分离(组织分离法)。在分离前用75%的酒精棉球擦菇体进行表面消毒,在超净工作台将子实体撕开,用消毒刀片在菌盖与菌柄交接处的组织上取一小块(绿豆大小)移至试管斜面培养基的适当位置,迅速塞上硅胶塞。将分离的试管放在室避光培养7-8天,检查菌丝生长情况。 四、实验结果 每人制作平菇母种一支。记录母种菌丝的生长情况。 五、作业 1.食用菌菌种分离有哪些方法?实际生产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哪一种?该方法有何优点?

提纯复壮新品种苏州东山香青菜

提纯复壮新品种苏州东山香青菜 东山香青菜,是苏州地方传统特色珍稀蔬菜品种,已有一百多年的栽培历史,因其香、糯、甜而深受消费 者的喜爱。其主要种植于沿东太湖的东山镇,种植区域 的局限性较强,品种特性又有别于苏州吴江地区的香青菜,故被称之为“东山香青菜”。东山香青菜至今仍 然沿袭着秋种冬收的传统栽培模式,许多农户利用杂片 地种植和自留种,规模化、产业化种植较少,种子产业 化更无从谈起。为了更好地保护东山香青菜的种质资源,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与东山雨花绿蔬菜专业合作 社的技术人员一起到东山镇的有关村、基地进行走访, 收集了 20 余份不同农户的香青菜种子。从 2011 年秋开始,进行育苗、露地和设施栽培观察、田间选择、单株 留种和防虫网大田留种等试验,意在筛选出符合品种特 征的纯种,并进行复壮,保护地方品种并进一步开发利用。 1提纯复壮方法 第 1 年秋季,将收集来的种子按农户进行登记、 编号,并以户为单位分开育苗、定植,田间观察,去 除发芽率和出苗整齐度差、植株生长形态较乱的苗;

对生长较整齐的田块,按品种特性要求,分别于幼苗期、莲座期进行选择,淘汰叶色淡、叶面较平、株型 开展且内叶少、生长势弱及带病征的不良植株,留下 的植株继续进行田间生长观察。 第2 年春季,在大田里选择符合形态特征的单株,用防虫网隔离单独留种;同时对初选留下的种株进一步去杂去劣,将留下来的优良种株用防虫网覆盖进行大田混合采收留种。 第 2 年秋季,将单株选留种株上采收的种子和大 田混合采收留种的种子,在同一地块分小区种植,田 间观察生长形态,淘汰生长弱和形态特征不良株。 第 3 年春季再进行 1~2 次选择,同时在单株留种 区和大田混合留种区内进行单株选择,隔离留种,并对选留下的植株去杂去劣后用防虫网覆盖进行大田混合留种。第 3 年秋季再按以上方法重复进行选留种。 采取此法选留种,既可以通过单株留种来保持香 青菜品种的纯度,又能通过优良单株间的杂交,防止 自交退化,保持其优良种性。 2生物学特性观察 2.1 植物学特性观察 东山香青菜具较强的耐寒性,在东山地区以露地 栽培为主。露地栽培的香青菜经霜冻后,香味更浓、

一级菌种制作

一级菌种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程序: 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的灭菌?菌种的分离?纯化(提纯)?转管扩大?培养?一级菌种 基本要求 营养成分:必须营养全面且易于吸收。 容器:一级菌种培养基通常用玻璃试管作容器,按不同的配方加上琼脂凝固剂,制成琼脂斜面培养基,又叫斜面培养基,简称斜面。 (二)一级菌种培养基常用的材料 在配制一级菌种培养基时,选用的原材料要具备以下二个条件:一是要能满足食用菌的营养需要;二是所用原材料来源广,成本低。 琼脂(又称洋菜)是一级菌种培养基常用的凝固剂 一级菌种培养基常用的配方 1.常用配方 PDA培养基PSA培养基 马铃薯(去皮)200g 马铃薯(去皮)200g 葡萄糖20g 蔗糖20g 琼脂18~23g 琼脂18~23g 水1000ml 水1000ml 一级菌种培养基常用的配方

2.一级菌种培养基配方设计 组成一级种培养基的材料大致可分为四种: ①天然的有机物:应选择新鲜、无霉味、无虫蛀、无变质的优质材料,经热浸提后取滤液入料,为食用菌生长提供全面的营养。 ②可溶性的有机营养制剂:主要是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优质的碳源和氮源,要求纯度高,保藏良好。 ③矿物质:多在改良培养基或综合培养基中作为食用菌对矿物质需求的补充剂,同时对培养基物理性状的改良起重要作用。其用量为0.01%~0.5%。 ④琼脂:是固化培养基最常用的凝固剂,一般用量为2%。 一级菌种培养基的配制 一级菌种培养基配方较多,原料较多,但制作方法大致相同。 平板培养基的制作 平板培养基常用于单孢分离,测定菌丝生长速度,观察菌落的形态,拮抗实验,测定接种空间杂菌数。 制作方法: ①将培养皿洗净、干燥,使各培养皿盖方向一致,用牛皮纸包好,或放入特制铁罐内,注明皿盖的方向。高压灭菌或干燥灭菌后备用。 ②取刚灭菌后尚未凝固的培养基置于无菌箱或超净工作台内,略打开灭菌过的培养皿盖(露一小缝),倒入培养基(厚度为0.5cm),封盖、冷凝,倒置备用。 一级菌种培养基的灭菌 1.灭菌设备:手提式高压灭菌锅 2.具体灭菌要求:1.1kg/cm2,121℃,保持20~30min。 3.操作过程 加水?装锅?盖盖?加热?当压力升为0.5kg/cm2时排放冷空气?正式升压?保压(1.1kg/cm2,121℃,保持20-30min)?停止加热?自然降压至零?排放余汽?开盖?取出灭菌物品?趁热摆斜面?检验灭菌效果(32℃空白培养48h)。

菌种传代与复苏修订稿

菌种传代与复苏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菌种是从事微生物学及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材料,在医学领域中,诊断制品的制备,菌苗的生产、微生物致病性研究,药物的抑菌试验及药品微生物检验等都有一套完整的菌种、微生物具有生命活力,在传代过程中易发生变异甚至死亡,因此菌种传代与保藏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菌种代号 国内药品微生物检验所用的菌种代号是CMCC(F)或CMCC(B),CMCC--中国医学菌种保藏中心,、,B——代表细菌,F——代表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大肠杆菌CMCC(B)44102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 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 黑曲霉CMCC(F)98003 传代和接种 菌种冻干粉复苏 把冻干菌种管、灭菌1ml滴管、双碟、镊子、营养肉汤培养基、营养琼脂斜面数支,移入接种室或净化台。 先用砂轮将冻干菌种安瓿瓶颈部挫出挫痕,再将冻干菌种管外壁用75%酒精擦洗消毒,稍干,用75%乙醇棉擦净,放在灭菌双碟内,待干。点燃酒精灯,将菌种管的封口一端在火焰上烧灼红热,用灭菌滴管吸取营养肉汤培养基,滴在灼热的菌种管封口一端,是骤冷而炸裂。 取灭菌镊子,在火焰旁,将炸裂的管口打开,放入灭菌双碟内,领取一只灭菌滴管,在火焰旁吸取营养肉汤少许,加至菌种管底部,将冻干菌搅动促使溶解,随即吸出管内菌液,分别接种至营养琼脂斜面及普通肉汤内,并将滴管及菌种管投入消毒液内,将已接种的营养肉汤及营养琼脂斜面进行培养。 菌种斜面传代操作

培养基应新鲜制备,如斜面已无冷凝水者,不宜再使用。标签上注明菌种名及菌种编号。至冰箱取出的菌种斜面,应在室温放置约30分钟,待温度平衡后再移入接种室或超净工作台。 点燃酒精灯,用左手握住菌种斜面,将管口靠近火焰旁,右手拿接种棒后端,将接种环烧红30秒,随后将全部接种棒金属部分在火焰上烧灼,往返通过3次。左手将管口在火焰上旋转烧灼,右手无名指,小指及掌部夹住棉塞,拨开棉塞,将接种环深入管内先在近壁的琼脂斜面上靠一下,稍冷却再移至菌苔上,刮去少量菌苔,随即取出接种环,并将菌种管口移至火焰旁。 堵上棉塞,左手将菌种管放下,取营养琼脂斜面一支,照上述操作打开棉塞,将接种环深入管内至琼脂斜面的底部,由底向上,将接种环轻贴斜面的表面曲折移动,使细菌划在斜面的表面上。 取出接种棒,在火焰旁将培养基管棉塞堵上,然后将接种过细菌的接种棒在火焰上烧灼灭菌。菌种的培养与保存 大肠杆菌35-37摄氏度培养48小时金黄色葡萄球菌30-35摄氏度培养48小时枯草芽孢杆菌30-35摄氏度培养48小时白色念珠菌23-28摄氏度培养7天黑曲霉23-28摄氏度培养7天 将培养物管自培养箱取出后放入冰箱(2-8摄氏度)保存,一般2个月转种一次。菌悬液的制备 取上述培养好的菌种斜面移入接种室或净化工作台,放置室温后,用接种环取菌苔少许接种至营养肉汤中(10ml/支,已灭菌),将已接种毕的细菌管置35-37摄氏度培养18-24小时,取出备用。一般于冰箱中保存可用两周。

黄瓜的提纯复壮技术探讨

黄瓜的提纯复壮技术探讨 陆业兴1,陈晨昌2,陆秀虎3 (1.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农业局,广西 钦州 535000;2.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那彭镇农业站,广西 钦州 535015;3.广西钦州市钦 南区那彭镇农业站,广西 钦州 535015) 摘 要:退化的黄瓜品种通过提纯复壮手段可以使退化的品种恢复生机,有利保护和发展该优势品种,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文章对那彭镇白皮黄瓜提纯复壮工作进行介绍,分别包括:种子来源及提纯方法、提纯复壮步骤、提纯方法、栽培管理技术、提纯结果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栽培管理;黄瓜;提纯复壮 中图分类号:S339.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7)12-0077-01 钦南区那彭镇白皮黄瓜是桂南地区特色种植品种,种植历史比较悠久,栽培面积大,具有抗病,早熟,产量高,品质优良等特点受到种植户和消费者的好评。白皮黄瓜不仅可以生食,还可以作为咸菜腌制黄瓜皮。受种植历史的影响,但是由于那彭镇白皮黄瓜的种植均是由当地农民来进行自繁自用,目前其种植性能已经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降,导致整个种植的经济效益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的趋势。而退化的黄瓜品种通过提纯复壮手段可以使退化的品种恢复生机,有利保护和发展该优势品种,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文章就黄瓜的提纯复壮技术进行探讨。 1 种子来源及提纯方法 种子来源:选择广西钦州钦南区那彭镇的优良白皮黄瓜。 试验地点:选择在广西钦州钦南区那彭镇那勉村黄钦户,主要原因:①黄钦户的田块处于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②黄钦户周围1km内没有其它品种的黄瓜种植。 提纯时间:从2014年5月1日~2016年5月1日;并且选择自交选纯的方式来进行提纯。 提纯目标:提纯之后的白皮黄瓜能够达到高于95%的综合纯度,第1瓜着生在2~3节的占有率95%以上,每隔2~3节有瓜率95%,95%以上的白皮黄瓜均不出现刺瘤现象,且为白色;90%以上的白皮黄瓜为主蔓结瓜,90%的瓜条均处于整齐的状态。 2 提纯复壮步骤 试验田地面积为0.9亩,于2014年分别在种瓜成熟期、嫩瓜期、初花期进行单株选育的工作。 1)初花期:分别基于植株的生长强弱程度、开花的早迟情况、雌花位的高低程度等来选择N个单株(均在2~3节结第1瓜,早熟性强)。 2)嫩瓜期:分别基于嫩瓜的表面光滑度、瓜色、瓜形等来选择种瓜(均为大小适中、瓜形正、无刺瘤、表皮光滑、皮色白嫩),最终选择出符合相应标准的N1个株。 3)种瓜成熟期:基于种瓜的光滑度、瓜形、皮色来最终选择出符合相应标准的N2个株。通过三次去杂除劣之后,留种选择那些位于种瓜中间部位的种子,并且还要自交选纯。 3 提纯方法 1)捆花:捆花材料可采用5A保险丝,捆花时间为开花前1天,捆花目的在于避免昆虫进入雌花进行异株花粉传递。 2)授粉时间:虽然雌花的受精能力在开放后2天和开放前1天均存在,但受精能力最强的时间段是雌花刚开放当天。与雌花相比,雄花的寿命明显更短,花粉在开放后次日就会导致生命力消逝。雄花受精能力最强的时间段是雄花刚开放的当天上午,下午的效果就会大幅度下降。有鉴于此,最好的授粉效果是在雌花、雄花刚开放的当天上午。 3)授粉方法:①解开捆花,并且将雄花摘下,花瓣务必要小心地用镊子来进行去除,以此来将花药取出;②轻轻摩擦雌花柱头进行授粉,并且还要将授粉株号、授粉人、授粉日期等信息注明在纸牌上;③待换株授粉的过程中,务必要将操作人员的手指和镊子都用酒精进行消毒、擦洗,以此来避免授粉到下一株雌花上,最终选择出符合相应标准的N1个优良单株。 2016年及以后,进一步筛选第2年种瓜,生产原种务必要选择纯度高的品种,在原种圃内进行单株自交,株系留种(方法同上),剩下的作大田原种。以后根据市场来确定原种和大田种量生产。 4 栽培管理技术 1)育苗:可在春季来对白皮黄瓜进行采种,并且还要采用小拱棚育苗的方式来进行栽培,这样一来,既能够让种子产量得以提高,又能够便于培育壮苗。 2)定植密度:与收摘商品瓜相比,白皮黄瓜的定植密度更大,大概为其120%。 3)施肥水平:肥料的主要成分是有机肥,还可适当增加饼肥、鸡粪、牛粪、猪粪等,以此来让种子变得更加饱满。 4)整枝摘心:每株种瓜要留2~3条瓜藤,以此来避免养分被过多地消耗,并且还要将生长点和侧枝进行及时去除。 5)辅助授粉:虽然白皮黄瓜不授粉也可结果,但没有种子,所以,务必要采用人工辅助授粉。 6)采收种瓜和选种:采收时机选择在雌花授粉后50~60天,并且还要利用发酵法来京想洗种。 5 提纯结果 通过提纯之后,白皮黄瓜顺利地实现了提纯复壮,瓜皮乳白色、表面光滑、味鲜、细薄,适宜在露地、小拱棚、早春大棚等地栽培。 参考文献: [1]阮晓亮,袁楚雄,严轶华.浅谈之豇28—2的提纯复壮[J].种子 世界,1997,18(7):190-194. [2]张建华,张峻,蔡明荣.七宝黄金瓜提纯复壮关键技术[J].上海 蔬菜.2013,17(6):123-126. [3]孙光兴,周根生,章国荣.榨菜潮丰1号的提纯复壮及栽培要点 [J].浙江农业科学,2008,20(5):191-194. (收稿日期:2017-6-16) —————————————— 作者简介: 陆业兴(1977-),男,广西钦州人,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学。

组织培养法制备食用菌母种

组织培养法制备食用菌母种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母种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掌握组织分离的方法和技术。 3、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 1、母种培养基(马铃薯综合培养基)的配制。 2、菌种分离和培养。 三、实验材料 材料:白玉菇、杏鲍菇、金针菇。 仪器: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电炉、天平、培养皿、解剖刀、漏斗、漏斗架、橡皮管、玻璃管、止水夹、牛角勺、棉花、纱布、酒精灯、镊子。 试剂:75%酒精、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维生素B1等。四、实验步骤 1、母种培养基的配制 培养基配方: 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维生素B1 5mg~10mg、琼脂18~20g、水1000ml,Ph5.5~6。 培养基配制: (1)首先给马铃薯去皮、洗净、挖去芽眼、切成薄片,称取200g,放入铝锅中用1000ml 清水加热煮沸,维持20min左右,煮到软而不烂为止,用双层湿纱布过滤,然后取滤液并补足蒸发损失的水分。再加入琼脂继续加热,待琼脂熔化后,添加葡萄糖及其他成分,搅拌均匀后装入三角瓶中,塞上棉塞,棉塞上方用牛皮纸包好,用高压灭菌锅进行灭菌。用牛皮纸包好9个培养皿,一起进行灭菌。0.1MPa,121℃,30min. (2)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已灭菌的三角瓶中的培养基趁热倒入9个已灭菌的培养皿中,等待凝固之后就可以进行接种了。 2、菌种的分离与培养 (1)种菇的选择与消毒: 选择出菇早,菇形正,菇盖肥厚,具有该品种特征,无病虫害,无杂菌污染,子实体八九分成熟的作为种菇。种菇选定后,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

(2)组织块的切取: 将平板培养基放进超净工作台内,用紫外灯(或化学药品)消毒0.5小时以上,关闭紫外灯20min后,再开始进入接种室内进行接种。用无菌刀在菇柄或菇盖中部纵切一刀,然后用手将菇体掰成两半,在菌柄和菌盖交界处用刀切取0.3—0.5cm3的小方块组织,将其移接到平板培养基上,移植3—4块组织块,要分布均匀。 注:金针菇的菌柄较细,菌盖较小,故可用这种方法分离组织块:左手抓住菌柄,右手持长柄镊子沿菇柄方向去掉菌盖,这时菌柄顶端露出弧形的生长点,取生长点的组织块。 (3)菌丝培养: 接种后置于25℃恒温箱中培养,2—3天后可见组织块周围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此时每天都要检查杂菌污染情况。培养7—10天后,菌丝即可长满平板,菌丝长满平板即为一级种(母种)。

美国红辣椒提纯复壮技术要点

美国红辣椒提纯复壮技术要点 摘要:文章就辣椒提纯复壮的方法及其技术要点进行总结陈述,以供参考。 关键字:红辣椒;提纯复壮;性状辣椒提纯复壮的方法有一次单株选择法、二次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三种。根据设备、人员、资金等情况,一般采用混合选择法对红辣椒进行提纯复壮工作,提纯过程中,根据辣椒第二、第三两层果实性状遗传优势较强的特点,在种椒的选留上,以这部分果实为主选留种椒,其余辣椒不作为留种所用。 1 提纯指标 辣椒的目标性状及其选择顺序定为:始花节位—果数—果色—果形—果重—抗病性—株高×株幅。依据此办法,将美国红辣椒的性状基本定为株型:株高≥70 cm,开张度≥44.20 cm×46 cm,主茎高≥30 cm;果实:嫩果深绿色,老熟果紫红色,果长≥12 cm,横径≥2.20 cm,果肉厚≥0.25 cm,单果重≥28 g,果皮光滑无皱褶,果形牛角形,果肉致密,抗病性较强;其他性状:主茎为深绿色,叶卵圆形,开花节位7~12节,全生育期150~160 d。 2 地块选择 辣椒既可自花授粉也可异化授粉,自花授粉不会导致辣椒性状显著下降,而辣椒通过异化授粉的异交率在7.6 %~36.8 %,为避免采收种果为异交果,故选种地块周围2 km范围内没有种植辣椒的田块。 定植前要整地施基肥,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9万kg/hm2,磷酸二铵600 kg/hm2,硫酸钾225 kg/hm2,深翻细耙,使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种植密度按大行距120 cm、小行距20 cm做栽培畦,上覆地膜,每畦种4行,“丁字型”种植,株距20~25 cm。地温稳定在12 ℃以上时进行播种。 3 种椒的选留 根据辣椒第二、第三两层果实性状遗传优势较强的特点,在种椒的选留上,以这部分果实为主选留种椒。为了提高选育质量,加快提纯速度,在提纯过程中,采取先定块,后定株,再定果的方法进行种椒的选留。 4 田间管理 主要包括合理间苗、追肥、调整植株、除杂等。 在辣椒4叶1心时及时间苗,每穴选留长势一致的健壮幼苗2株。门椒坐住后,结合浇水追施一次辣椒专用冲施肥,用量450 kg/hm2。封垄前再结合膜下滴灌追施1次辣椒专用冲施肥,用量450 kg/hm2。盛果期可依田间长势在随水追肥一次,用尿素150 kg/hm2、硫酸钾125 kg/hm2。在门椒以下各叶间发生的腋芽,要及时抹去,如果腋芽萌发侧枝,可将其摘心处理。对一些老叶、病叶及时摘除。田间发现叶片、植株长势等不同于本品种特征特性的植株要及时拔除,辣椒坐果成型后果实不同于本品种特征特性的植株也要及时拔除。 5 采收 合理的采果时期在9月15日至9月30日进行。选择第二、三排果实中符合美国红基本性状的辣椒进行采收,待果实熟透后即可剖取种子,剖果晒种应选晴天进行,种子贮藏最好将晒干种子贮藏在硅胶干燥器中。 6 病虫害防治 6.1 病毒病 注意轮换用药,合理混用。发病初期喷施20 %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技术初探

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技术初探 杨 辉 (辽宁省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大连 116036) 摘要:概括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意义、育种目标、实质,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自交系选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选育技术,总结了组配玉米杂交种、品种比较过程中运用的诸多技巧。 关键词:玉米;耐密型;选育技术;总结 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技术是指选择优良的种质基础材料,在玉米选拔培育过程中采取系谱法选育自交系,利用玉米杂种优势模式进行组配新组合,培育出“高产、优质、耐密、广适、易制种”优良玉米杂交种。其核心是选拔出耐密性强的自交系,培育成耐密型玉米杂交种。 1 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意义 玉米的耐密性是重要的玉米农艺性状,选育耐密 品种已成为现代玉米育种重要的攻关目标。中国农大李竞雄教授曾指出,玉米栽培上最大的改革是种植密度加大和施肥水平提高。在今后的育种中,从育种的基础材料开始,在自交的不同世代以至杂交种的评价鉴定都应在预先设计的高密度下进行评价。这前瞻性的论述对当前乃至今后我国的玉米育种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玉米种植密度的逐步增加是当前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耐密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先玉 335在北方大面积推广种植,有力地证明了耐密型玉米品种对持续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玉米的耐密性及选育耐密品种对玉米的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耐密型玉米品种的育种目标及实质 耐密型玉米品种的选育应以高产、优质、耐密、广 适、易制种为首选育种目标,以中大穗、中大粒、中高秆、中高密、中晚(晚)熟为其主要发展方向。选育耐密型玉米品种的实质是采用合理密植方式,通过群体增产达到高产目的。其内涵是通过密度影响玉米群体内光能、二氧化碳浓度、气温、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的垂直分布,使玉米个体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等有效协调,从而最大程度地达到群体增效。耐密型玉米品种在生产表现上与稀植大穗品种比较有着本质区别,具有株型清秀、株高中高、超强的耐密植能力、果穗中等且均匀一致、熟期适宜、品质中上、子粒深且脱水快、适合机械化收割等特点,满足了现代玉米生产的需求。 3 耐密型自交系选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选育 技术 3.1 种植密度在早晚选育世代应该变化 采取“早密后 放”的方法,即在早代(S 1 S 4世代)采用11.25万株/hm 2以上的高密度种植,在高代(S 5 S 6世代)放开种植密 生产的原种。 4 原种生产不规范,种子质量无保证 棉农不懂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或无能力生产 原种,生产棉花原种是各级棉花原种场和特邀原种队的主要任务。现在大多数原种场没有专业队伍,也不按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施,种子质量无保证。除此之外,对品种种性难于把握,种子越选越杂。据研究,棉株经济性状的退化大都呈连续性数量变异,难以准确地鉴别和选择;棉花许多性状对环境很敏感,由于棉花个体差异,难以判断是遗传原因还是环境原因;采用单株选择和分系比较的办法生产原种,往往杂合性强的个体或株行反而占有选择 优势,在提纯复壮的同时,又增强了造成退化的内在因素,以致原种后代很快发生一代不如一代的衰退现象。 首先,原种场应建立稳定的专业队伍,技术人员必须亲自掌握原种生产的全过程,确保技术操作规程的实施。其次,要严格掌握品种的典型性,从品种的典型性入手,选择株型、叶形、铃型等主要特征符合原品种要求;在典型性的基础上考察丰产性和品质,只有典型性、丰产性和品质均符合原品种要求才能入选。同时,良种繁育田应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栽培管理条件一致,以利于比较、鉴定和选择。 (收稿日期:2013-03-02)

各级菌种制作方法

各级菌种制作方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母种:又叫一级种,用直径18-22cm的试管制备.常用配方:去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0-20克,水1000毫升,先把土豆去皮称重,切成小块煮至熟而不烂,过滤加水至1000毫升,再把琼脂剪成小段,放入锅内,边搅边煮,待琼脂溶化后加入葡萄糖,由于琼脂质量各有不同加入份量要看情况而定,装管前取一小勺浮在凉水中冷却观察其硬度适合然后分袋试管,用棉花塞塞住试管口,放入小高压锅内灭菌,当压力表达到1?5个 压力时,再灭菌30分钟取出试管放成斜面,放置2-3天后,无杂菌感染再 放入接种箱内接种,接了种的试管放入培养室内进行培养,温度要求25-C 左右,相对湿度75%以下. 2,原种:二级种一般釆用原种瓶和罐头瓶.培养料不要装的太满,装至瓶肩?原种的制备多采用谷粒种,锯沫种和棉子壳种. ①谷料种:用玉米,小麦为原料,精选后煮沸,使种子变软即成,不要煮的太熟,开花.熟后离火泡5分钟(不开盖而能吸足水份)而后装瓶,用小型或中型高压锅灭菌,放至温度25°C左右接入母种,放培养室内培养.一般25-30天即成. ②木屑种:木屑78%,麦鉄20%,石膏1%,糖1%,料:水二]:1. 3,拌匀装 瓶,灭菌,接种培养.一般25-30天即成. ③棉子皮:因棉子皮各种营养丰富,一般不需要加其它物质,只加1%的糖和石膏,用料1. 3-1. 5倍的水拌匀即可,而后装瓶,灭菌,接种,培养即可. 推荐通用配方:木屑(或秸秆粉或棉籽壳):80斤糠夫:6斤糖: 0.5斤菇耳壮:1.6两石膏:1斤 3,生产种:三级种可用木屑,玉米,棉籽皮,菌草,麦秸等为原料,根据所栽培的品种,采用不同的配方,用聚乙烯或聚丙烯,直径15-28cm塑料

实验:组织分离法制备食用菌母种

组织分离法制备食用菌母种(8学时) 一、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学会母种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掌握组织分离的方法和技术。 3、掌握母种转管继代培养技术。 4、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 (1)母种培养基配制。 工艺流程:培养基配方培养基的配制灭菌 摆斜面 (2)菌种分离与培养(本实验以组织分离为例)。 工艺流程:种菇的选择与消毒组织块的切取菌丝培养 三、实验材料 仪器: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电炉、天平、试管、试管架、解剖刀、漏斗、漏斗架、橡皮管、玻璃管、止水、牛角勺、棉花、纱布、酒精灯。 试剂:75%酒精、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维生素B1等。 四、实验步骤 (1)母种培养基配制 A、培养基配方:以PDA培养基为例,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 B、培养基配制:首先将马铃薯去皮、洗净、挖去芽眼、切成薄片,称取200 g,放入铝锅中用1000ml清水加热煮沸,维持20min左右,煮至软而不烂为止。用双层湿沙布过滤,然后取滤液并补足蒸发损失的水分。再加入琼脂继续加热,待琼脂溶化后,添加葡萄糖及其它成分,搅拌均匀后准备装管。 C、分装试管:培养基配制后应趁热分装。装管时勿使管内外壁沾上溶液,以免浸湿棉塞,污染杂菌。装管后塞上棉塞。棉塞的大小、松紧度应适宜,以用手提棉塞、试管不脱落为准。然后每10支度试管扎成一捆,棉塞上方用牛皮纸包好,避免灭菌时被水蒸汽浸湿。

D、灭菌:灭菌前将水加至锅内水位标记高度。将试管放入锅内,盖上锅盖,对角旋紧锅上螺旋,并闭排气阀,开始加热,当锅内蒸汽大量排出时再继续排汽3-5 min,关闭放气阀.当压力表指针指到0.15 Kg/cm2时(灭菌所需压强)开始计时,继续维持该压强30min。灭菌结束持压力表指针自然回到”0”位时打开放汽阀,排出锅内剩余蒸汽后,打开锅盖.注意切忌在压力表未到”0”位时就放汽,以免试管内的培养基向上冲浸湿棉塞,造成以后菌种的污染. E、摆斜面:当培养基的温度降到60℃时,将试管斜面放在木棒上,使呈斜面,斜面的长度以占试管长度的1/2为宜。冷却后即成斜面培养基。 (2)菌种的分离与培养(本实验以组织分离为例) 种菇的选择与消毒:选择出菇早,菇形正,菇盖肥厚,具有该品种特征,无病虫害、无杂菌污染,子实体八九分成熟的作为种菇。种菇选定后,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 组织块的切取:将斜面培养基放进超净工作台内,用紫外灯(或化学药品)进行消毒0.5h以上,关闭紫外灯后20min后,再开始进入接种室内进行接种。接种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在无菌的环境中以无菌操作方法进行接种,才能减少污染。无菌操作是接种过程中最基本的操作方法,要求操作熟练,动作迅速。用无菌刀在菇柄或菇盖中部纵切一刀,然后用手将菇体掰成两面三刀半,在菌柄和菌盖交界处用刀切取0.3-0.5cm2的小方块组织,将其移接到试管内培养基的中央,将其移接到试管内培养基的中央。 菌丝培养:接种后置于25℃恒温箱中培养,2-3天后可见组织块周围发生白色绒毛状菌丝,此时每天要检查杂菌污染情况.培养7-10天后,菌丝即可长满斜面。菌丝长满试管即为一级种(母种)。(可进行母种转管继代培养。) 思考题: 1、组织分离获得菌种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用组织分离方法获得的母种,为什么要进行出菇试验后才能用于生产?

浅谈小杂粮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小杂粮产业在我国的发展 徐笑宇 摘要:小杂粮作为我国农业体系中在近几年间新兴而起的一项潜力产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广等特点,更对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结构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小杂粮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三个主要方面对小杂粮产业的未来趋势做了一定的探讨,在引用了前人结论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关程度上的思索,并对日后小杂粮产业进行了前景的展望,可为后来的研究和思考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粮食生产上向来覆盖面十分巨大,除了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主的三大农作物之外,我国还具有多种不同结构的粮食作物。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和我国农业格局的进一步优化发展,以及当下社会理念的转变,许多之前未受重视的粮食作物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不仅仅是因为其突出的经济价值,更是因为相比于传统粮农作物其所体现出的特殊价值,譬如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等。小杂粮作为一种特殊的粮食作物,在传统农业当中,向来被视为救荒抗灾用的粮食作物,以往不受重视,但随着社会和农业结构的转型,其特殊的功效开始为人所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愈来愈多对小杂粮深入的研究,小杂粮已经作为一项极具潜力的粮食产业正在一步步兴起。基于其特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小杂粮生产对于西部农民脱贫致富,减轻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小杂粮发展现状简述 1.1 小杂粮的生产和分布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主要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域性强、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包括荞麦(甜荞、苦荞)、燕麦、糜子、籽粒苋、薏苡、青稞、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豇豆、小扁豆、黑豆等。我国小杂粮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长期的栽培驯化形成了许多地域性名优品种。随着人们健康需要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小杂粮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名优产品更是供不应求[1-3]。据统计,2000年我国小杂粮种植面积约为900万hm2,占全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8.7%;其中,荞麦、燕麦、糜子、青稞等面积约为350.8万hm2,占3.8%;谷子、高粱面积约240万hm2,占2.3%;芸豆、绿豆、豌豆、蚕豆、小豆等面积约为320万hm2,占2.6%。小杂粮总产约1970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 2%;其中,荞麦、燕麦、糜子、青稞等产量约为766万t,占1.6%;谷子、高粱产量约为720万t,占1.5%;绿豆、芸豆、豌豆、蚕豆、小豆等产量约为486万t,占1.1%,但由于我国小杂粮生产条件较差,加之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工作滞后,小杂粮单产水平普遍较低[4]。 小杂粮虽然在我国传统农业中历来都具有一定的生产地位,但由于其不利于大范围推广种植,在中国传统饮食习惯中又不属于主食,虽然种类很多,资源丰富,又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但目前在我国栽培面积较大的小杂粮只有荞麦、燕麦、大麦、糜子、绿豆、小豆、豌豆和蚕豆等,可尽管如此,由于中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域,又是作物起源中心,我国荞麦、糜子的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第二位;蚕豆占世界总产的1/ 2;绿豆、小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 3,我国是燕麦、豇豆、小扁豆主产国[5],故我国又有小杂粮王国之称。我国小杂粮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地理位置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高原地区,即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从自然条件看,主要分布于我国生态条件相对较差的高寒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看,主要分

枝条菌种制作

枝条菌种制作技术 一、什么是枝条菌种? 枝条菌种是指用竹签、木条、雪糕棒等制作的食用菌菌种,通常枝条菌种用来制作三级种,也叫竹签菌种、小棒菌种。 在液体菌种没有普及之前,枝条菌种在杏鲍菇工厂化、黑木耳工厂化生产中广泛使用,随着液体菌种的普及,枝条菌种的使用逐渐减少,但是对于不具备液体菌种生产条件的小规模企业首选还是枝条菌种。 二、哪些品种可以使用枝条菌种? 香菇、平菇、金针菇、杏鲍菇、黑木耳等常规品种都可以使用枝条菌种。 三、枝条菌种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1、枝条菌种萌发较快,因为菌丝生长到枝条内部,不容易死亡和老化; 2、接种方便,速度快; 3、不需要打开全部袋口,培养基暴露的时间段,较少污染机会。 4、枝条可以深入培养基内部,发菌快。 缺点: 1、对制作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2、对灭菌要求较高,最好采用高压灭菌的方式。 四、枝条菌种制作技术 1、材料准备 枝条:杨木、桑木、柞木、椴木、柳木等能够栽培食用菌的木材都可以制作枝条菌种,杨木的价格较低,较为常用。现在有专门生产食用菌专用枝条的厂家,也可以用雪糕棒,枝条长度一般12-15cm,宽0.5-0.7cm,厚0.5-0.7cm,枝条的规格要根据栽培袋的大小进行选择。 菌种:提前准备好二级种,二级种的纯度和活性直接影响到枝条菌种的质量,一定要做好。 菌袋:枝条菌种一般使用17cm×30cm,或者15cm×28cm的聚丙烯折角袋,聚丙烯的菌袋透明度好,便于观察菌丝长势和污染情况,如果采用高压灭菌则必须使用聚丙烯菌袋,可以用棉花封口,最好。 辅料准备:木屑、麦麸、白灰、石膏,用来填充枝条之间的空隙;白糖、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用来配置浸泡枝条的营养液。 2、浸泡枝条 营养液配置:白糖10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水1000ml,按照比例配置配置适量营养液,将枝条整捆放入营养液中浸泡15小时,浸泡时间要根据枝条的规格、气温进行调整,目的是枝条要泡透,可以将枝条敲碎,观察是否有白芯,如果有说明没有泡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