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背诵内容

2014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背诵内容

2014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背诵内容
2014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背诵内容

1、教师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

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

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2)职业道德的作用

①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

②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

③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3)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①教育思想道德:要求教师必须有全面的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教育创新观、现代教育价值

观、现代学生观,还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会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成为素质

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②教育教学道德: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热爱科学、精通业务、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注重效果、

科学检查、更新观念、改革创新。

③语言道德:要求思想正确、以理服人、情真意切、以情感人、准确生动、引人入胜、礼貌文

明、为人楷模等几个方面。

④交际道德:要求热爱学生、平等待人、尊重家长、密切联系、团结同事、善于协作、社会

交往、公正无私

⑤个人生活道德: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劳简朴、艰苦奋斗、精神充实、作风严

谨、仪表端庄、文明礼貌、举止文雅、以身示范。

(4)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①加强学习: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师德修养的理论;教育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

②躬身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师德修养

③树立榜样: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

④学会反思:不断反思,及时发现缺点和不足,及时纠正,自我更新,对学生实施积极影响

【教育学模块】

1、教育学及其发展

(1)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部

动力。

(2)发展

1)教育学萌芽阶段:

古中国:

孔子《论语》:启发教学;因材施教;主张“有教无类”

墨翟:“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

《学记》(战国):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古代西方:

苏格拉底-产婆术:三步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思想和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分阶段教育,是强调教育要注重人的发展的渊源。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和重视儿童思维与道德的培养: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归纳法

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也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做准备;提出“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

教给一切人”;教育要遵循自然;提出班级授课制。

卢梭(法国):《爱弥儿》人性本善,回归自然,教育是坏的。

康德(德国):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裴斯泰洛奇(瑞士):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化。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天赋智力人人平等,“人之所以千差万别,是教育之故”;主张绅士教育(家庭实施)轻视国民教育。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①赫尔巴特(德国)——“传统教育学代表”“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两个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教育性原则,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概念。

教育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传统教育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②杜威——现代教育理论代表,《民主主义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教育思想基础及核心)

五步探究教学法,“从做中学”

“新三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学生中心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

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学》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对我国教育产生巨大影响

1930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教育及其发展

(1)教育的定义

(基本共识):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①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包含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②狭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求,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包含学校教育

(或函授等)。

注: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发展

以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①附属性②原始性③平等性

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①专门化②等级性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实

践分离对立④学校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且趋于分化和知识化⑤道统性⑥专制性⑦刻板性

⑧教育体制官私并行⑨学校教育制度出现并不断的发展,但尚未成形⑩教学组织形式以个别

教学为主⑾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⑿教育的象征性功

能占主要地位,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①现代学校出现并发展②在

整个社会系统中地位提升③关注点从过去转向未来④繁荣并规范了各类教育组织⑤变革迅

速⑥全民化⑦民主化⑧终身化⑨人性化10 现代化。11 信息化12 国际化

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发展: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表现在: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人才.。

②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补充:怎样改变农村、城市教育的不公平??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1、发展农村生产力2、不设重点学校

②教育是再生产科学知识3、改变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等

(3)教育和科技文化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

①科学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技的发展作用:

①教育对科学知识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①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

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教育反作用于文化:

①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

学校文化的特性: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④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生文化的成因:

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②同伴群体的影响

③师生的交互作用

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⑤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

①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②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③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4、教育与个体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

通常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认识中不断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

程,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的讨论有三种理论

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孟子:人性本善,“万物皆有备于我”

弗洛依德:性本能是最基本的本能

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成是决定人一切的本质力量

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

高尔顿:优生学创始人,遗传决定论鼻祖

②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荀子:“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洛克:白板说

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一打婴儿”

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①顺序性: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②阶段性:表现为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③不均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发展、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个

体在同一方面

④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

⑤个别差异性:表现在男女性别差异、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差异、身心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差异

⑥整体性

⑦稳定性和可变性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根据顺序性,施教应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

渐进,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②根据阶段性,重视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注意做好各阶段间的衔

接和过渡。

③根据不均衡性,探明、把握受教育者发展的成熟期、关键期,不失时节地彩球教育措施,以

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④根据互补性,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对生理或心理机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

信心;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

⑤根据个别差异性,深入了解并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注意对个别学生

进行特殊培训,采取弹性教学。

⑥根据整体性,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

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⑦根据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注意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

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前提)

②环境(外因)

③教育(主导)

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性)

(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因素的作用

①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遗传素质的发

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

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个体身心发展

②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人从出生开始,身心发展就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中的自发影

响比较复杂,方向不一,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它不能一致地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影响

人,因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方向;人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

能动的实践过程;环境不能决定个体身心发展。

③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

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它

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与专

门负责工作的教师,教育效率高;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

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教育不能决定个体身心发展

④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巨大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人的主

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

性对个体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⑤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各种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

身心发展,我们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5、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

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其结构层次由上到下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的功能

①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②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③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④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①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②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纳托普等。

③个人与社会统整的价值取向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素质教育)

我国的教育目的蕴含着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有着密

切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全面发展的教育目

的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

面;二是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形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其

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组成部分:

①德育

②智育

③体育

④美育。

⑤劳动教育

(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是: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

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要求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⑤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和实践能力

6、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概念: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

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发展:

①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非正式教育→正式但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简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②教育制度未来的发展趋势:

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e)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f)更加注重教育制度的国际交流

(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旧中国的学制

壬寅学制:1902—中国颁布的但未实行第一个现代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承袭日本—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行的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1912—第一次男女同校—学堂改学校—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1922年—“六三三”学制或“新学制”—以美国为蓝本—沿用到建国初期

2)新中国的学制

1951?101《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内容: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958:“两条腿走路”,“三个结合”和“六个并举”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和“两全”

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9?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该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

3)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基本为四等七级,直系旁系齐全,相互沟通衔接,已形成多种形式办学的格局。

四等是指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级教育,七级是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直系旁系齐全、相互沟通衔接是指我国普通教育、职

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系统完善,不仅构成纵向升迁系列,而且三种教育亦可横向沟通。近十

年来,形成了公办、民办、公立民办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

7、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命。

(2)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劳动特点由教师的任务和职业角色的多重性所决定。)

①复杂性

②创造性

③示范性

④长期性

(3)教师的专业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事业)

②热爱学生(对学生)

③团结协作(对集体)

④为人师表(对自己)

2)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修养

②精深的专业知识

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职业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

②组织管理能力

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④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4)职业心理健康

①高尚的师德

②愉悦的情感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健康的人格

(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转变: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角色的核心特征):

a)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b)教师是学生人数的引路人;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去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强调教师行为变化: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学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5)学生的特点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从教师方面看,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被被教育者、被领导者和被组织者

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具有依赖性、可塑性、向师行

②学生是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③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④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6)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

程中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

大的差异

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

是责权主体。

④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

⑤学生是文化中的人

⑥学生是时代中的人

(7)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②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③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⑤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3)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①尊师爱生

②民主平等

③教学相长

④心里相容

8、课程

(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1)课程及其意义

“课程”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西方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意义:

①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对象和依据。

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③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④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

⑤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2)课程的类型

①根据课程任务分类: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②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③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④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⑤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⑥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3)制约课程的因素

①社会因素

②知识因素

③学生因素

④课程理论及课程传统

(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①是国家管理和评价的基础

②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有利于保证教学计划的计划性和质量

③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的地位

④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2)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①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②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③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

④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⑤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综合相结合)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试行学分制)

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

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①均衡性: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

比重

②综合性: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体现在加强学科的

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③选择性: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

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

生的个性发展。

(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课程资源的概念

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2)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教师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②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③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④社会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9、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意义:

①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任务:传授和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力是保证,思想品德

教育是方向,而个性的全面发展是理想目标。

①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的智能、创造才能和体力

③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美感,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本质:

①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③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规律: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发展性规律)

③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教育性规律)

④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①直观性原则: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现场的观察要与教师

的言语指导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将直观当成手段而不是目的;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

学生的认识;指导学生自制直观教具和学具。

②启发性原则: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

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主动探究的精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

谐的师生关系。

③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正确处理五种序之间的关系;适时而教;系统地传授新知识;

注意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根

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速度、顺序,增删内容;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循序渐进还

要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

④巩固性原则: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复习是巩固的主要方法;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

化;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知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记忆是巩固知识的有效

保证

⑤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把握

教学难度

⑥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以符合科学性要求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教师要不

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实事求是地进行思想教育;讲究

教学艺术;根据各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确

保教学的思想性;通过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渗透思想教育。

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之间的关系;注重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运

用知识的能力;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总结收获;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明

确的教育目的。

⑧因材施教原则:利用有关工具科学诊断,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基础和现状,从学生的实际出

发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大面积丰收”与培养

尖子相结合,是因材施教的目标;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因材施教的保证。

⑨教学最优化原则: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全面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

(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①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②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③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④研究性教学方面:讨论法、发现法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①备课: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②上课:(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教学基本功好;师生双方积

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③作业的布置、检查与批改(作业应有明确的目的;作业的内容要科学合理,具有典型性和启

发性,注重“双基”;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教师对所布置的作业要提出明确的要

求,规定完成的时间;作业也要体现因材施教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④课外辅导

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6)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集体教学。即“班、课、时”

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向作用;3)有利于发

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方面的发展;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1)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2)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3)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受到限制;4)不利于学生

自主性、独立性的培养

(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①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关注学科与关注人的统一

②倡导师生间的交往互动

③鼓励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开放

10、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教育评价是通过判断一种教育方案的目标达成程度,以继续改善教育机制,完成其教育任务的

价值判断过程。

作用:

①激励作用

②调节作用

③诊断作用

④管理作用

⑤发展作用

(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①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②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③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

④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⑤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⑥以活动为对象的评价、以人员为对象的评价、以管理为对象的评价和以区域教育为对象的评

教育评价的方法

①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最多、最常用、最便利

②表现性测验评价法——能够直接考查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③评定量表评价法——结果明确、施测方便

④行为核验表评价法

⑤同伴评定法与轶事记录评价法——有助于描绘学生最本质的行为特性、耗时间、缺乏客观

⑥成长记录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兼顾过程和结果、耗精力财力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②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11、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1)德育及其意义

德育的概念

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则泛指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

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②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③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④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⑤德育的实施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德育的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

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

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德育的内容

①政治教育

②思想教育

③道德教育

④心理健康教育

(3)德育过程的规律

①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品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构成。知是基础,行是关

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多种开端,和谐发展。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③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①导向性原则

②疏导原则(循循善诱)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④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知行统一原则

⑦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⑧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①说服法:摆事实、讲道理(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②榜样法:影响学生品德(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

③锻炼法:组织实际活动(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④陶冶法:潜移默化(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⑤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对思想、行为作出肯定评价、否定评价。

⑥品德评价法:对优良品德或不良品的给予肯定或否定。(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戒、评比竞赛、

操行评定)

⑦心理咨询法:在心理方面给以疏导、规劝和帮助

⑧生活指导法:给学生以具体的帮助和引导

(6)德育的途径

①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③劳动

④少先队、共青团活动

⑤班主任工作

(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

①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②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③班主任工作为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

④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理论的桥梁

作用:

①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②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③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④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⑤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首要任务):档案记录袋、观察法、谈话法.3

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

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协调人际关系

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级任课老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争

取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12、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课外活动的概念:是对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课外活动的意义:

①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②发挥创造性,锻炼各种能力

③适应学生多种需要,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④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德

⑤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可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

⑥使教育者能从中及早的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

⑦是使受教育者善于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有效方式

⑧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一种手段

课外活动的任务:

①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和发展学生在科技、文

艺、体育、劳动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性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并从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

③丰富与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科技活动

②学科活动

③文体活动

④课外阅读活动

⑤游戏活动

⑥社会活动

⑦主题活动

⑧劳动工艺活动

(3)课外活动的形式

①群众性活动:参加的人数较多

②小组活动:常用的主要形式

③个别活动:学生独立进行活动

(4)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学校直接组织课外活动

②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课外活动

③校外教育机构与领导的教育活动

④家庭配合学校进行的教育活动

补充:课外活动组织对教师的要求

①教师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

②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学生的了解

③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更具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特点

④具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⑤教师须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心理学模块】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感知觉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知觉规律的应用

①根据感知的强度律,板书、挂图、模型的大小、教师讲课的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

②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教学内容分节分段,讲课有间隔和停顿,板书注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③根据感知的差异律,教师在制作教具、绘制图表、进行演示实验以及板书时,要增加对象与

背景之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鲜明清晰的印象

④根据感知的理解律,教师必须伴以言语的解释或说明,把直观和言语很好的结合起来

⑤根据感知的协同律,教师要尽可能使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

⑥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应尽可能的变静为动,变“死”为“活”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②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相关的知识

③引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和提出观察的方法

④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概念: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品质:敏捷性(记忆速度的快慢)、持久性(巩固程度)、正确性(所记住的材料是否正确无误)、备用性(迅速准确提取信息,记忆品质最重要的标准)记忆过程及其规律:一个完整的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艾宾浩斯(德)记忆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②加强理解记忆,掌握方法和技巧:分类、系统化、直观形象法、谐音、歌诀、联想、操作

③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④合理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集合、复习方法多样

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的定义: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意识、目的,可以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

②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意义

③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思维及其品质

思维的定义: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间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

思维的品质:

①广阔性(多角度全面思考)和深刻性(深入本质、抓住矛盾、揭示规律)

②敏捷性(思维迅速且正确)和灵活性(随机应变、举一反三)

③条理性(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和逻辑性

④创造性(善于求异,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

⑤批评性(冷静考虑,客观评价,不轻信不迷信)

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的最高级的产生创新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

培养:

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

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

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

练、头脑风暴训练。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问题表征:不同的问题表征直接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进而影响问题的解决

②心理定势:由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认知结构或解决问题习惯所引起,也可由解决当前问题前

的活动方式所引起

③迁移影响: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④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的功能。

⑤动机强度: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果之前的关系是一种倒U型的曲线关系

⑥人格特征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注意及其功能

定义: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功能:

①具有选择功能,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一致的各种影响。

②具有保持功能,即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有意识中保持,一直保持到达到目的为止

③对活动进行调节与监督

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

①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同一时间内,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②注意的稳定性——注意时间的长短

③注意的分配——教师最重要的注意品质

④注意的转移——主动转移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充分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尽量消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引起的无意注意,避免干扰。

②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明确学习目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培养间接兴趣;合

理组织活动

③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的学习。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物体恒存、客体永久性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片面性、思维不可逆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可逆、具体逻辑推理、去自我中心、守恒(标志)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思维成熟标志

皮亚杰认知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首先,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的学科教学都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

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其次,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

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情绪、情感及其功能

定义: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个成分构成

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发展:

①小学生:情绪的条件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

不断增加;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②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对异性的情感

教育:

①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

?①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②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各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情分,丰富学生的理智感。

?③实行愉快教育,环节情绪紧张。

②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

?①认知调节法(即ABC理论)。

?②合理宣泄法。

?③理智调节法。

?④转移注意法。

?⑤幽默法

(2)意志及其品质

定义: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客服困难,实现预定

目的的心理过程

品质:自觉性(盲从独断)、坚定性(优柔寡断、草率)、果断性(任性怯懦)、自制力(动摇)

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发展:

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较差,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特征较为明显;果断性随年级升高而不断发

展,但果断性品质还不稳定;行为明显受内外诱因的干扰,到高年级,自制性品质发展会出

现稳定时期

教育:

①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②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③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④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3、个性发展与教育

(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1)需要及其种类

定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种类:

①根据来源不同,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②根据满足需要的对象不同,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四个是缺失需要,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后三个是成长需要,非生存必需,但对适应社会有积极的作用,只有较低级的需要满足或部分满足才会出现对较高需要的追求

3)学生的需要与教育

①开展教育工作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认识和学习需要,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

②一般说来,学校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与自尊,因此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爱、美和

自尊的需要,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育学生要注意维护学生自尊,不可体罚)

③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并创设教育条件和氛围使之逐渐满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4)兴趣及其种类

定义:是指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种类:直接兴趣(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5)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对中学生,教师要注意从教学内容挖掘深度,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②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好学生要提供较难学

习材料,并帮助克服自满情绪;差学生要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培养兴趣

③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即能力、性格、气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兴趣的产生

⑤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兴趣

(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

1)能力及其类型

定义:是指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类型:

①按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能力、才能和天才

②按能力的结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③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④按创造程度划分: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力

2)能力的差异

①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智商的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

②能力类型的差异

③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3)能力的测验

①智力测验:国际上常用的有两种,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和韦克斯勒智力量

②特殊能力测验:音乐能力、美术能力、数学能力、文书能力、机械能力、飞行能力

4)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的因素

②环境和教育的因素(产前、家庭、学校和社会)

③个体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也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5)学生能力的培养

①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②要注重运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③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⑤注重建立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

(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

1)气质及其类型

定义: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胆汁质——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感情用事(张飞)

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反应迅速、活泼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燕青)黏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稳重不灵活、踏实而死板、沉着冷静(林冲)

抑郁质——弱——抑制型——敏锐、体验深刻、外边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林黛玉)

2)气质与教育

①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②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a)对胆汁质的学生,可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要发扬他们豪放、

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避免粗暴任性高傲的个性特点。

b)对多血质的学生,可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要严厉批评。教师应

发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兴趣广泛的优点,培养他们认真负责、踏实专一的精神,克

服见异思迁、粗心大意的不良个性。

c)对黏液质的学生,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时间。要发扬他

们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和热情开朗的个性,克服

墨守成规、迟缓的品质。

d)对抑郁质的学生,要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指责,不

宜严厉批评。要发扬敏感、机智、认真高自尊的优点,培养其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

有自信的品质,克服孤僻、怯懦、多疑的消极心理。

③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④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⑤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

(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性格及其结构

定义: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结构: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一个人的情绪对他活动的影响)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

2)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①生物遗传

中学教师随笔集锦

中学教师随笔集锦 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的所思所感,其实它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总结经验的方式,一起来看看这些精彩随笔吧。 教育随笔1 我担任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学年度第一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在这个年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能踊跃回答教师的体温,但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即使基础较好,也不能很快进入状态。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作为年轻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还要备出国

教师招考综合知识试题

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是()。答案:ABCDE A.学生身心发展规律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D.世界学制改革的影响E.原有学制的影响 2.当代学制发展呈现()趋势。答案:ABCDE A.义务教育年限延长B,小学入学年龄提前C.重视学前教育D.高等教育多极化E.学校类型多样化3.1958年学制改革中提出建立并发展的“三类学校”是()。答案:BDE A.职业学校B.全日制学校C.中等专业学校D.业余学校E.半工半读学校 4.1958年学制改革中制定的“三个结合”原则是指()。答案:ACE A.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B.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C.普及与提高相结合D.规范性与自主性相结合E.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5.五四学制的理论根据在于()。答案:ABCDE A.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B.克服三年制初中学生负担过重的弊端C.五年制小学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D.经济的发展为四年制初中提供了物质基础E.三年制初中造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6.美国学制改革的特点有()。答案:ABDE A.初等教育形式多样化B.“综合中学”迅速发展C.由“双轨制”向“分支型”学制演变D.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很大E.重视幼儿教育 7.学制具体规定着()答案:ABCDE A.学校的性质B.入学条件C.学校的任务D.学校之间的关系E.修业年限 8.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答案:ABCD A.中学B.中等专业学校C.业余中学D.工农速成中学E.综合中学 9.我国1951年实行的新学制中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有()答案:BCE A.研究生院B.专门学院C.大学D.中等专业学校E.专科学校 10.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指示》中提出的办学原则()答案:BCE A.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B.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C.普及与提高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E.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1.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必须履行义务的有()答案:BCDE A.厂矿企业B.社会C.国家D.家庭E.适龄儿童和青少年 12.二十世纪我国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全”指()答案:AD 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B.面向全体学生C.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D.全面提高教育质量E.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在教育经费方面要努力实现“三个增长”是指() A.教育经费总量增长B.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答案:BCE C.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D.发展教育事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E.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14.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答案:ABCD A.幼儿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成人教育

2014福建省高考压轴卷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2014福建省高考压轴卷语文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 (3)间关莺语花底滑,。(白居易《琵琶行》) (4)绿云扰扰,。(杜牧《阿房宫赋》)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6),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与方正学书① 【明】王叔英 仆于执事②别十余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如子房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高祖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间.;信如平、勃,不可得而非;任如萧、曹,不可得而夺。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于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上追尧、舜,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③,亦非子房、贾谊可伦。真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④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贵乎得

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超全)

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名词解释(重点)汇总 教育学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规则的公民。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天性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7.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8.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教育管理体制。它包括了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 9.校长负责制:是校长负责处理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学校的管理,校长全权代表学校并负责赋予校长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同时健全学校领导机构心机制。校长负责制体现了校本管理思想的某些精神。 10.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11.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三个特征。 12.义务教育: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13.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身份特征:专业人员 教师的职业特征:教育教学教师的根本任务(天职):教书育人。 14.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业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的过程。 15.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是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1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

最新高中教师教学随笔

高中教师教学随笔 步入高中,教学越来越不简单了,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老师们的教学随笔吧。 高中教师教学随笔【第一篇】:教学随笔 近些年来,多次聆听魏书生、任小艾、丁榕、赵谦祥、郑杰等教育专家的报告,拜读陶行知、肖川、朱永新、郭元祥、高万祥、李希贵等教育大家的文章,受益匪浅,引发了一些思考。今以随笔的表达方式,与同伴交流,期待能与大家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一) 优秀的教师,不仅为学生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做的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是否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不是为学生做什么,而是引领学生做什么和怎样做;优秀的教师不仅有爱心,而且能把握好爱的时机和分寸;优秀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优秀的教师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差异,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再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分析;优秀的教师既不姑息迁就学生,又不无原则的宽容学生;优秀的教师不动辄大呼小叫,那是黔驴技穷的表现;优秀的教师处理“麻烦”事件,就是教育智慧生成或闪烁之时;优秀的教师既爱事业和学生,也爱自己和家人;优秀的教师不常戚戚,而坦荡荡,心胸豁达,心态健康。总之,优秀的教师,有思想、有理想、

有文化、有智慧、有品位、有激情、有能力。 (二) 在工作中,每天都要进行一次反思,要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勇于面对同事、学生、家长、社会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这是智者的心态,勇者的行为。 反思是痛苦的,但痛苦也是助人重新出发的力量。 (三) 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每天都要和一群成长中的孩子打交道。如果,你不能面对这个现实,动辄与学生较劲,暴跳如雷,一味抱怨、训斥学生,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怨妇”、“怨男”,成为一个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结果,学生对你的“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呕心沥血”决不“买单”。 当我们不想或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我的想法是: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必须面对的一切,用真心、真爱、真情润泽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赢得孩子的尊重和拥戴。 选择了教育的同时,就选择了“无怨无悔。 高中教师教学随笔【第二篇】:高中教师教育随笔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高中教师工作反思。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

7、2014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7、2014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顺风而呼,声非疾也。(荀子《劝学》) (2),往来无白丁。(刘摇禹锡《陋室铭》) (3)?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4)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6)斜阳草树,。(辛弃疾《永遇乐》) 【答案】(1)而闻者彰(2)谈笑有鸿儒(3)问君何能尔(4)随风直到夜郎西(5)望帝春心托杜鹃(6)寻常巷陌 二、阅读下文面言的文言文,完成 2 ~5 题。 张祖传 [明]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于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代“沈”字的“氵”改为“纟”。下同。——博主注)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今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曰:“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 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摘编自《小山类稿》)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 )。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 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2.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3.下列关于班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B.班级是学校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C.班级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D.最先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夸美纽斯 4.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 A.对象相同 B.概念不同 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5.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6.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 )。 A.发展学生个性 B.巩固学生的知识 C.加强“教学相长” D.坚持“循序渐进” 7.班上成绩第一名的学生的家长认为实验班的学习氛围更好,提出要将孩子调到实验班,但是该生私下向你表达不愿意跳班。你首先应该怎么办?( ) A.建议家长先了解孩子的意愿再做决定 B.向家长分析调班结果的利与弊 C.告诉家长孩子不愿意调班 D.告诉家长新环境可能会使孩子成绩下 8.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日记、作品等以了解儿童心理特点的方法是( )。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观察法 D.作品分析法 9.在推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和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分解成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进而形成班级目标体系,这种管理方法称作( )。 A.目标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常规管理 10.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人活动 B.小组活动 C.年级活动 D.群众性活动 参考答案:1-5CADBB6-10AADAB 一、单选题 1.德育的知行统一原则要求( )。

2018年教师招考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2018年教师招考综合知识试题及参考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 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计30分)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哪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个别差异性 1? D【解析】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不仅表现在性别差异上,还表现 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因此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的掌握。 【错因分析】本题易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几个规律含义弄混。 2?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 ?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 C【解析】思想品德教育是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学生 的道德情感,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而其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命题立意】考查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问题。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A选项,应正确认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3?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制定本法。 A?宪法和教育法 B ?宪法和未成年保护法

3? 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中第一条: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育法规知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掌握。 【错因分析】此题易从“儿童”“少年”这些字眼中误选未成年人保护法。 4?与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强、不平衡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 .多血质 B .粘液质 C ?抑郁质 D .胆汁质 4. D【解析】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强、不平衡是指不可遏制型的、易激动、不易约束的,而胆汁质以精力旺盛、易感情用事为特征,两者相吻合。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心理学中气质理论的掌握。 【错因分析】此题易将多血质和胆汁质的特征混淆。 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会流唾液 B ?望梅止渴 C .蜘蛛织网 D .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5? D【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联系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 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据此可知只有选项D属于学习的现象。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的内涵掌握和运用程度。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C,蜘蛛织网不符合学习的内涵,这只是一种本能现象,没有练习也没有行为改变。 6?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了知觉的() A .选择性 B .恒常性 C .理解性 D .整体性

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愿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保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往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杯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脱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 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许多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转化为历史文化,有的还成为经典。 D.应该通过努力,让那些还没有完全从生活中消失的传统民间艺术,重新回到我们今天的生活。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B项曲解原意,由原文“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知。A、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一段和第二段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 2.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A.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 B.研究和借鉴马家窑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器产品。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要准确理解原文信息来作答。C项强加因果,】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晏子之暑,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患于逾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于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料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于使人应之曰:“吾来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赌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载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中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于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寝实者不讥其辞,婴可

2018-2019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及答案

2018-2019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及答案 1.教育学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B.上帝造人 C.天降生民 D.《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3.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 A.埃及 B.中国 C.印度 D.希腊 4.我国学校最早产生于()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春秋战国时期 5.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A.四书五经 B.七艺 C.六艺 D.骑士七技 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A.普及教育 B.义务教育 C.教育机会平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规律 D.教育问题 8.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赫尔巴特 D.洛克 9.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A.《大教学论》 B.《学记》 C.《康德论教育》 D.《普通教育学》 10.最早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赫尔巴特 11.“自然教育”的提出者是() A.康德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卢梭

答案: 1.B 2.D 3.A 4.B 5.A 6.D 7.D 8.C 9.D10.A11.D 1.“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提出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特洛齐 D.梅伊曼 2.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思辨研究 D.理论研究 3.《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A.文化教育学 B.实用主义教育学 C.制度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4.教育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的社会现象的() A.一般属性 B.根本属性 C.特殊属性 D.不相关 5.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 A.教育的生产性 B.教育的历史性 C.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D.教育的民族性 6.衡量劳动者素质高低的标准是() A.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 B.劳动者智商的高 C.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 D.劳动者的创新能力 7.在未来的社会中,教育的阶级性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 A.呈现超阶级性 B.交替出现 C.不变 D.消灭 8.前苏联学者认为评价教育储备大国的标志是() A.培养人才的多少 B.教育费用的积累 C.学历层次高的人占的比例 D.教育投资的多少 9.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 A.前提因素 B.中介因素 C.直接因素 D.首要因素 10.《学记》中“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强调的是() A.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 B.教育对经济基础的作用 C.教育对政治制度的作用 D.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1.教育的领导权及受教育者的权利是由下面哪一种因素决定的() A.生产力 B.政治制度 C.教育思想 D.政治思想 12.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 A.决定作用 B.根本动力 C.制约作用 D.重要影响

浏阳市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试题

浏阳市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试题(各学科共用) 一.选择题:(18分) 1.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2.中小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培养人的教育目的的最基本途径是(B)A.德育工作B.教学工作C.课外活动D.学校管理 3.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学习方式有很多,其中,教师参与学校的案例教学活动属于(B) A.一种个体研修的学习方式B.一种群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C.一种网络研修的学习方式D.一种专业引领的研修方式 4.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C) A.知识与技能目标B.方法与过程目标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D.课堂教学目标 5.在中小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施工蓝图”是(D) A.教育方针B.教材C.课程标准D.课程 6.某学校英语老师王老师辅导学生经验非常丰富,不少家长托人找王老师辅导孩子。王老师每周有5天晚上在家里辅导学生,而对学校安排的具体的教育教学任务经常借故推托,并且迟到缺课现象相当严重,教学计划不能如期完成,学生及家长的负面反响很大。学校对其进行了多次批评教育,仍然不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可给予王老师什么样的处理(D) A.批评教育B.严重警告处分 C.经济处罚D.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7.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下列描述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一致的 是(A)A.保护未成年人,主要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 B.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C.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D.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8.小芳的父母均为大学毕业,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很重视学习,初中期间,当她自己在看书学习时,旁边如果有人讲话,就特别反感。进入高中后,小芳成绩优秀,担任了班长,但同学们都认为她自以为是,什么工作都必须顺着她的思路和想法,一些同学很讨厌她,为此她感到十分的苦恼。如果小芳同学找你诉说心中的烦恼时,你认为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进行辅导(D) A.学习心理B.个性心理C.情绪心理D.交往心理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福建卷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福建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6)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 ~5 题。 张祖传 [明]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舎,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于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

菏泽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解析

2017年菏泽市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解析 一、填空题 1.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 2.马克思主义关于【】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3.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4.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 5.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 6.课程的纵向结构有两种形式:直线型课程结构和【】课程结构 7.活动与【】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8.教师职业道德区分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着标志是【】 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成长 10.【】是衡量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 二、单项选择题 1.实现德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校外活动 C.班会 D.少先队、共青团活动 2.提出最新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加涅 B.布鲁纳 C.维果斯基 D.桑代克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连续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4.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科学推理 B.验证假设 C.调查研究 D.论证假设 5.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6.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是【】 A.《爱弥儿》 B.《人的教育》 C.《教育漫话》 D.《教育论》 7.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秀班干部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8.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A.壬寅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9.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工作中起【】 A.主题作用 B.关键作用 C.主导作用 D.决定作用 10.教育的根本功能是【】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三、判断题 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都是对的。不是绝对的。 2.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新教师教育随笔

开学将近一个月,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感受到了教师这份工作的职责、使命与重量,同时心里也是开心、快乐、兴奋与激动。 从学校时代的学生毕业,到再次进入学校当老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不管是心理上还是思想上,我都告诉自己,作为教师,就要有教师的样子,不能随随便便和学生开玩笑,要适当与学生保持距离……虽然自己这样想,可毕竟是一年级的老师,换句话说,可能就是他们在学校里的“妈妈”,得无时无刻地关注他们的想法,看看他们是不是健康、安全的,小朋友之间有没有什么矛盾与不愉快,告诉他们有任何事情都要找老师。就这样一点点的教,从开学第一天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到现在上课知道举手告诉老师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就是一点一滴的在成长、变化。当然,这中间也发生了很多第一次,让我不知所措:小男生因为去厕所迟了,尿急尿在裤子上;小朋友之间因为一点点小事情说脏话;下课之间打闹受伤;因为想妈妈总是哭着跟我说想回家;因为排队位置被别人占了而哭鼻子……各种各样的状况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当然,当看到大一点的小朋友不仅能管住自己,还帮助我照顾小朋友时,我很欣慰有小帮手;当打扫卫生时,孩子们不嫌脏、累,认真地打扫,我被他们感动了;当小朋友受伤需要有人送到医务室,孩子们纷纷举手说想去送时,我的心是暖暖的;当我们谈论爸爸妈妈,一个女生在回忆自己高烧爸爸带他去医院时,精默默地流泪了,我的眼眶里泪水也在打转;当与他们谈论故事时,他们的兴致特别高,每个人似乎都有表演欲,虽然动作大概相同,表情也相差不大,但是他们的积极参与、乐于展示自己的情感,我非常欣赏;当班级的图书角开始借阅时,看到一个个小家伙拿着书,三个一群,四个一组的互相翻看,我是震惊的,没想到平日里下课打闹的他们,也能在教室里看看课外书,可能他们并不知道里面说的什么,但是几张图片,就可以让他们为之兴奋,一个小朋友看到书里面的“地球”,很激动地喊我过去,“老师,我看到地球了!”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天真与纯洁在他们身上尽情地展现出来。在操场上做操时,看着一个个跳动的小精灵,虽然没有学过,但是每个人都认认真真地跟着领队老师学,可能姿势不那么到位,但是他们都尽力做到最好。我看到他们灿烂微笑的脸庞,自己也忍不住的扬起了嘴角。不过,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也会批评。上课坐不住、作业没认真写、下课打闹、乱扔垃圾、说脏话……一年级的他们需要养成各种不同的好习惯,如果我视而不见,我想他们可能不会觉得自己的习惯有什么不好,这时,就需要有人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天,我都是幸福的,看到他们我就会想起曾经上小学时的自己。作为成年人,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但是与孩子相处,如果不会从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可能自己永远也走不进孩子的心里。我们教师也不仅要懂得孩子的心声,更要学会

2017教师招考综合知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计30分)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哪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1.D【解析】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不仅表现在性别差异上,还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因此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的掌握。 【错因分析】本题易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几个规律含义弄混。 2.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C【解析】思想品德教育是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而其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命题立意】考查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问题。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A选项,应正确认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3.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制定本法。 A.宪法和教育法B.宪法和未成年保护法 C.宪法和预防未成年犯罪法D.教育法和未成年保护法 3.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中第一条: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育法规知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掌握。 【错因分析】此题易从“儿童”“少年”这些字眼中误选未成年人保护法。 4.与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强、不平衡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多血质B.粘液质C.抑郁质D.胆汁质 4.D【解析】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强、不平衡是指不可遏制型的、易激动、不易约束的,而胆汁质以精力旺盛、易感情用事为特征,两者相吻合。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心理学中气质理论的掌握。 【错因分析】此题易将多血质和胆汁质的特征混淆。 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会流唾液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福建卷)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 第 I 卷(选择题,共24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李普曼认为,公众舆论的形成不仅基于现实利益,而且更大程度上为公众自身的信念所左右。在他看来,公众的舆论是建立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牢固的信念之上,这种信念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新闻报道和新闻舆论的影响;换句话说,是报刊等大众媒介通过经年累月的报道和宣传,塑造出一种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种知觉模式,从而在公众头脑中植入一整套“固定的成见”——公众在无意识中受到这种刻板成见的支配,以媒体的立场和视角去现察世界并形成舆论。他说;“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是先想象它们,然后经历它们的。如果不是教育使得我们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这些先入之见会深深地支配整个知觉过程,这些先入之见把某些事物划分为熟悉的或陌生的,强调了这种区别,所以,看到了有一点熟悉的东西就像是很熟悉;有一点生疏的东西,就像是非常陌生。”他认为,固定的成见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它会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了解,让人们生活在一种虚幻的“拟象”之中,“当成见的体系已牢固地形成时,我们都会注意那些能支撑成见的事实,而不去注意那些与成见相矛盾的事实,但是,固定的成见并不总是偏见和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常常是有条理的、能够自圆其说的信念体系,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对于社会意识的统一和公共价值的认同具有积极的意义。一言以蔽之,固定的成见就是看不见的社会习俗和对传统的维系力量。 1.下列对李普曼的“固定的成见”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固定的成见会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使人们生活在一种虚幻的“拟象”之中。 B.固定的成见不总是偏见和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它是有条理并能自圆其说的信念体系。 C.固定的成见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对统一社会意识、认同公共价值有积极意义。 D.固定的成见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它是看不见的社会习俗和对传统的维系力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众舆论的形成不仅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之上,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公众自身的信念。 B.公众舆论是公众在无意识中受到刻板成见的支配,以媒体的立场和视角观察世界而形成的。 C.人们对大多数事物的先入之见会深深地支配整个知觉过程,并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

【每日一练】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评判了传统智力理论,提出了()理论。 A.智力结构 B.多元智能 C.智力三元 D.智力二因素 2.为了让幼儿认识兔子,教师带来一只兔子让幼儿观察。这采用的是()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动作直观 3.()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能力。 A.记忆力 B.思维力 C.观察力 D.注意力 4.某观点认为这些“神童”情结的家长,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这属于()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3岁的孩子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D.需要在下一阶段掌握的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可将学习分为()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2.影响学习迁移的知识结构变量有() A.可利用性 B.可辨别性

C.清晰性 D.稳定性 3.按照韦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下列属于内在因素的是()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机遇 4.下列叙述属于精神环境的是() A.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 B.居住环境与生活条件 C.居住环境的人际关系及情调 D.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生活 5.下列选项中属于教师享有的权利的是() A.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B.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C.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D.指导学生学习和游戏,评定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6.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包括() A.知识 B.理解 C.分析 D.准确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智力多元理论。 2.A【解析】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例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 3.B【解析】智力也即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4.B【解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反对只关注知识传授的做法,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自我实现倾向。 5.D【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