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发展观的人学解读

科学发展观的人学解读

科学发展观的人学解读
科学发展观的人学解读

科学发展观的人学解读

——兼论人的需要

□张莉李月玲杜海燕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摘要: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最终落实必须依靠人,而真正要使人自觉地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前提就是要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对人的需要的准确理解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的需要;内在动力

科学发展观自提出以来,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最终落实必须依靠人。而真正地要使人自觉地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前提就是要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 〕由此可知,人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之一,对人的需要的准确理解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一、人的需要的内涵

现实中,“需要”是一个熟知且惯用的词语。什么是需要?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并非真知。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需要是属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和哲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之一。经济学将需要理解为需求。心理学认为需要(need)就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不平衡或缺乏状态。为了个体与社会的生存发展,人必然对外部环境有一定的需求。这种客观的必然性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引起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就会产生需要。〔2〕社会学认为需要就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并要求其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依赖关系。〔3〕行为科学认为需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必须具备而却缺乏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需求的反映。它表现为在某个特定阶段,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总和。〔4〕哲学认为需要分为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认为需要指生物体、个人、集团以及整个社会对其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的需求和依赖。〔5〕另一种认为需要通过愿望、动机、兴趣等方式表现出来。既包括人对客观对象的依赖,也包括对客观对象的渴求。需要是个人、群体、阶级与社会为维持自身的延续和发展对外界事物产生的各种要求。〔6〕

学术界对需要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需要的理解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把需要理解为对客观事物的匮乏感而产生的社会心理反应。一种是把需要理解为不同群体的人为了其存在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第一种观点倾向于“主观需要说”,第二种倾向于“客观需要说”。这两种相反倾向思维的路径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从人的具体需要的层面来解释需要。他们被感受到的具体需要所蒙蔽,没看到具体需要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引起需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而不是用他们的实践活动来解释他们的需要。同时,他们也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而不是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实践。但这种习惯恰恰是不科学的。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他们认识不到实践在这中间所起到的作用,总是在思维和需要之间徘徊。这样,它必然会使人犯一种错误:以为人们想要的,就是人们真正需要的,混淆“想要”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人们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真正明白和把握他人和自己的真实需要。

从广义上来说,需要是指所有生命体的生存状态。人的需要同其它一切生命体的需要一样,都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前提和表现。这是由生命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决定的,是生命体区别于

非生命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各种不同的生命机体都有各自的需要,他们各自特殊的需要分别表现了自己特殊的属性。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人的实践和人的需要是统一的。实践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同时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7〕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的手段。“一个种的类特性在于其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8〕人的需要并不是主观的“想要”,而是人的实践、人的本质的体现。人的需要既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前提。“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9〕没有生产,也就没有需要。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意味着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充实。〔8〕就人而言,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这些力量作为天赋、才能、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他的欲望的对象,不依赖于他并且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8〕“人总是在需要成为对象性需要的情况下,将自己的需要倾注于对象之中,并通过实践活动按照自己的需要形式对客体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对象,从而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同时也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10〕所以理解人的需要就应该立足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历史的形成过程。可见,“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8〕“需要也如同产品和各种劳动技能一样,是生产出来的”,〔11〕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历史地形成的过程,而不是停留在某一层次上的静止的东西或者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并且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社会历史现象。

二、人的需要层次结构

“人的需要是以扬弃的形式保留了一般生命机体的需要在内的高级、复杂的需要。”〔12〕目前对需要层次结构理论的研究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探讨了需要的结构、实质以及需要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一种较为完整的需要理论。“他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是指直接与生存相关的需要,如对衣、食、住、性等的需要;安全需要指人避免受到伤害、保护自己的需要,如对稳定,秩序,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人对情感、爱、归属于社会某个团体的需要;尊重需要是指人对自我肯定的需要,实际上是人的自我认同,它包括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自尊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取得较大的成就,…他尊?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重视、关心和赞同或者高度评价;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充分发挥和展现自己的各方面潜能以获得全面发展的需要。”〔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需要理论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他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14〕可见,他看到了人的需要存在着不同的层级结构,需要的层级之间存在着张力关系。然而,他把需要看作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把需要的层级关系仅仅看作是需要在时间排列顺序上先后而已,低级的需要先满足,高级的需要后满足。所以他的需要层次理论脱离了“现实的人及其活动过程”,忽视了人的需要同人的本质、人的实践的内在联系,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理论。另外,他把需要的主体只定位于个人,始终以实现个人的需要为最高的目的,这种定位脱离社会,违背了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

马克思也认为需要是有层次的。他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1 〕其中,衣食住等物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他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8〕物质需要是与人类共始终的必然性需要。他指出,正如“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

命,必须与自然搏斗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切社会形式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15〕但是这些需要“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而是在一定的文明状况下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自然需要”。〔16〕同时,马克思指出需要层次之间存在着一定张力关系,“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8〕在这里,我们把需要的层级结构理解为: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它们作为人的整个需要体系中的不同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渗透、彼此联系的。其中,物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必然的需要。物质需要所指向的对象是物质产品。由于物质产品的有限性、消耗性等特点,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人们在物质产品的分配上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为了更好地分配物质产品,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则成为人们的需要。可见,秩序需要与物质需要紧密相连。“可以说,它是人们对获取物质需要的社会形式的需要。”〔17〕当正常的秩序得以维护,人们必然会追求更为理想的世界,便产生了对社会和人类存在的意义需要,对真、善、美的追求和需要。同样,意义需要与物质需要和秩序需要密切相连。物质需要是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产生的基础,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对人的物质需要具有渗透作用。秩序需要与意义需要,作为物质需要基础之上的两种需要,它们二者也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一定社会没有一定的意义需要和追求,没有对一定社会秩序形成价值观念上的共同认可,这种社会秩序就难以确定和维持下去。意义需要不仅具有批判、破坏一定社会秩序的功能,也具有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功能。这双重功能不仅取决于社会秩序的内容和性质,也取决于意义需要的内容和性质。如果二者之间相吻合,那么社会秩序就会被肯定和维护,社会就安定团结。否则,必然会产生一定社会秩序与人的意义需要之间的批判,甚至斗争。三、人的需要的满足

马克思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来看待人的需要,而是始终将需要与需要的对象、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手段联系起来考察。“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8〕也就是说,人们还要通过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手段才有可能使其需要得以满足。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手段其实质就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马克思说:“你的需要只有通过你的活动来满足,而你在活动中也必须运用你的意识。”〔1 〕需要并不会自动被满足,必须依靠主体的才能去改变和创造。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8〕所以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人们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同时,不同的需要,人们会采取不同的实践活动和手段来满足。

第一个手段是教育。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它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指导,从而满足人与社会的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从间接意义上来说,通过科学实践观所蕴含的指导思想,指引人们开展正确的实践活动,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要。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指导思想和思想观念。如何使人们接受和认同这种思想,并按照这种思想指导具体的实践?这是任何社会都必然存在的一个需要,即如何让其民众接受并认可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问题,也必然存在一个社会使其民众接受何种类型的意识形态的问题。相反,对民众来讲,也存在一个必然的和普遍的需要,就是接受何种意识形态的问题。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活动便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之一。满足这一需要的最佳手段就是要靠思想政治教育,犹如霍尔巴赫指出的那样:“有人可能问:是什么办法,其作用虽不显著但能帮助社会有机体避免一切危害它的因素同时又不会限制和妨碍它的发育呢?对此,除了教育以外不存在其他更有效的办法。”〔19〕

第二个手段是实践。如何满足人的需要?这必须依靠人类进行的实践活动。毛泽东指出:“人的实践活动,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20〕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伟

大实践,将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最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了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2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能够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更加幸福安康;“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1〕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能够不断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2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能够不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使人民的道德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1〕“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21〕“提高人民健康水平”,〔21〕加强社会建设,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能够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共处。

总之,只有了解人的需要,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伟大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韦克难,沈光明.社会学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4]杨杰.组织行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2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6]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赵长太.需要范畴的生存论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07(10).[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唐凯麟.重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需要的再认识[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2).

[1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7]李淑梅.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18]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9][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M].陈太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烨子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文档2篇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文档2篇 Experience of learning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 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 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科技发展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 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文档 2、篇章2:国税地税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文档 篇章1: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文档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 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统一性理论阐释、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灵魂和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量源泉和最终落脚点,这几方面对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进行阐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统一一、前言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指导思想。怎么样正确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及其和谐社 会的关系? 下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 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是一个提纲挈领、内涵丰富的命题和判断。近一段时间以来,这一命题已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瞩目与探询。那么,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命题和判断呢?1、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关于发展的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哲学思考和根本 观点,它揭示了发展的内涵、实质、基础、途径、目标、方法、规律和图景,本 质上是一种发展哲学,是关于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则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应当统筹兼顾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与另一部分人的 发展,这一区域的发展与另一区域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经济 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把关于发展的认识提 升到哲学的重要地位,从哲学思维的角度给予解读和解答。 2、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实践本性。 这大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比如从比较 注重GDP 数字的增长到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沿海开放到西 部大开放、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从一部分人先富到共同富裕;从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 到科学发展观,表明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就是说发展观也是“发展”的。 以为发展是一成不变,不能与时俱进的,显然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 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关键是在实 践中落实,是落实到实践中。 3、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整体联系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基本观点 和方法。 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统一性理论阐释1、二者共同围绕着同一个 主题—发展这是由当前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当前最大的基 本国情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尽管经过了20 年的 高速度、跨越式、非均衡的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和综合国力也 稳步上升。但当前社会还存在/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性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 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科 学发展观的实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始终如一高举发展这面

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个人分析检查报告

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个人分析检查报告 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习发展观活动以来我按规定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及上级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等有关文件、材料,并展开讨论,进行了意见建议征求。进入第二阶段即分析检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认真查摆问题、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方向。在这个阶段,我从执政理念、人生信仰、价值追求的高度,按照“三查三看”的要求,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查摆了自己工作以来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为人民服务宗旨、实事求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认真剖析,找准原因,明确今后的整改方向,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对照科学发展观,自己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在思想观念中摆脱不了一些条条框框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存在思维定势,习惯于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不善于团结女同志,对吃吃喝喝还有想法,不利于发展,遇事求稳怕变,主要表现在对发展机遇认识较慢、对政策制度理解较慢、对新生事物接受较慢、推动发展动作较慢。 2、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为自己一不掌权二不谋私三不夺利,不犯

错误就行,没有深刻认识思想精髓,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解得不深不透。 3、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较少。不能充分了解基层情况,以致在工作上有时缺乏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在知人、知事、知情上还有一定差距,盲目地认为这样是好的那样是不好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指导工作不到位、不细致。虽然自己能够经常带着问题深入到乡镇和有关单位了解情况,但很少象“解剖麻雀”一样取得详尽资料,求所以然。 4、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不完全适应,存在相脱节的现象。有时候原则性太强,包容性差,当听到有人在议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共产党太腐败时忍不住与人争个面红耳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自己忙于事务多,自觉学习时间少,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掌握有一定基础,所以对新的知识学习得不够深入。从客观上总是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造成自身理论知识学习的多但跟不上形势发展,没能很好地把学习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5、工作作风还不够踏实。表现在完成工作不够主动,虽然领导安排的工作都能按时完成,但工作积极性不高,存在不求有功但愿无过的思想倾向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酒风正麻风不正,影响团结:喝酒过于老实,常备别人灌醉,有时领导安排陪陪客人娱乐娱乐,无奈自己坚持不会,影响主客情绪;具体

科学发展观案例分析

科学发展观案例分析 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确保剖析检查阶段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实际效果,根据学习提高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和剖析检查阶段的任务要求,我自觉剖析紧密联系个人实际,认真查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认真撰写个人自查剖析材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自己不断进步。 1、自查。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六查六看”的总体要求。 对照“六查六看”:一查本单位确定的发

展思路、规划和举措,看发展思路、规划和举措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查为人民办实事的落实情况,看是否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要求;三查我院的发展情况,看是否符合协调发展的要求;四查和谐医院创建情况,看是否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五查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情况,看医生之间、患者之间、医患之间是否均衡协调发展;六查政绩和作风建设,看干部能不能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心系群众的服务思想、惠及子孙的科学政绩为发展服务、为人民造福。 结合本人的思想状况、工作实际、具体职责进行深刻反思,深刻剖析、自省自警。汇报如下: 一、学习情况及体会 按照学区”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的安排,通过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系统全

面地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共写心得体会3篇,读书笔记5000多字。深刻的认识到这次在全党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大规模、广泛性、深层次的党内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党的肌体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创新过程。自己经过学习、反思,进一步武装了头脑,更新了观念,振奋了精神,政治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对照党政机关事业先进性标准和党组织的希望和要求,对照党的先模人物,看到了不足,找到了差距,确有脸红心热的感觉,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个人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 对照《六查六看》内容,我本人已经认识到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逼”出来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系统回答。就其实践渊源来说,它是对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它是从回答发展问题入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是要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对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深思熟虑,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就其重大意义来说,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1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内涵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创新思维的成果。因为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和提升。而创新的理论,需要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去理解和把握。因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深刻领会它的创新性,才能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创新观念,推动经济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我们党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对时代主题和历史潮流的分析判断上,由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拓展为“和平、发展、合作”三大潮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布局上,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在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上,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加快发展拓展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上,由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实现共同富裕拓展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达到了一种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内涵创新的精华所在。 1.发展理念的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这不仅将发展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条件,而且所要求的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摒弃了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发展,甚至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传统发展理念。其发展理念创新体现在: 第一,强调发展不只是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但关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更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不但关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丰富,更注重社会利益的分配和调整;不但关注经济实力的增长,更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不但关注开发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更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但关注群众基本需求的满足,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强调发展先进生产力。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任务,但更强调的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先进的生产力还是发展粗放的、传统的生产力作出了鲜明的回答: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发展要更多依靠科技,要低成本、低消耗、集约经营,要淘汰落后的生产力,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科学发展是先进的发展,是更高水平的发展。 2.发展目的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落脚点,因此,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目的上的创新就是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问题。它摒弃了传统发展观把人当作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的目的性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以人为核心,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创新 文/张维真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创新 学习与思考 15 求知/月刊2010/3

幼儿园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幼儿园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县幼儿园党支部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上级党委统一部署,认真学习领悟精神,贯彻落实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各项要求。按照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紧密联系工作实际,通过深入学习理论,召开座谈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强化学习、深入调研等多种活动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总结我们这些年来的工作,认真查找制约幼儿园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提出改进措施。现将分析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 (一)领导班子队伍有凝聚力。 1、在幼儿园领导班子成员中,开展“廉洁从政”的教育活动。组织班子成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廉政建设文章,通过诺廉、述廉、评廉,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情况;定期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认识及思想觉悟,做到警钟长鸣。 2、坚持依法治园,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健全组织机构。幼儿园层层签定了综合治理责任状,在校园综合治理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幼儿园周边秩序良好。 3、班子成员树立以人为本意识,本着“领导为教师服务”的宗旨,为教师办实事,解决教师教学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班子成员树立主任翁意识,自觉奉献,早来晚走,与教师同

甘共苦,在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大家的认同,幼儿园工作上下顺畅。 (二)重视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 1、幼儿园党建工作严格按照教育党委的各项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常规工作,并在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科学发展观教育、民主评议党员、创建文明示范岗、党风廉政教育、民主监督、社区共建、组织发展等工作扎实推进。 2、把加强对入党申请人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求申请人结合工作实际,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在幼儿园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经常召集党员座谈,对申请人的思想情况做分析,使申请人能够尽快成长。 (三)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幼儿园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并将学习与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将“八荣八耻”主题教育作为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引领航向,从而为建设和谐幼儿园提供了师资支持。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始终,由园长等领导先后进行了安全、职业道德、教师工作纪律、岗位职责等专题讲座,目前教师思想向上,有凝聚力,有责任意识,敢于吃苦,不讲代价,人人思进取。通过系列教育,切实加强了教师的个体师德修养,从而促进了教师群体师德的优化,使教师群体师德向更高层次提升。 (四)幼儿园德育工作常抓不懈。 常抓校园建设体现了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校园环境,突出了幼儿园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

第24卷第1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4No.1 2007年2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of Suzhou(Social Science)Feb.2007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3 沈晓阳 (湖州师范学院法商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蕴涵包括: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基点;社会正义代表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原则;崇尚和谐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特征;关注生态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视野。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伦理;以人为本;正义;和谐;生态 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07)01-0040-05 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观念,其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伦理思想,都以某种伦理思想作为其价值依据和精神支撑,科学发展观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从伦理的角度解读科学发展观,重点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基点 一种伦理观,首先总是需要解决一个基点问题,即以什么作为进行伦理价值选择的重心和基础。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回答了靠什么发展和为什么发展这样两个最具根本性的问题,这就解决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基点问题:即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必须始终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思想包含有极为丰厚的思想内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如果说西方在向近代转型过程中提出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是相对于中世纪“以神为本”思想而言的话,那么我国现在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基点而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则主要是相对于以下三种伦理价值观而言的。 首先,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言的。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无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物质产品的丰富,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这个目的,就是人,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传统发展观中,却存在着重物不重人的倾向。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等等,就是这种伦理价值观的典型表现。在少数人的下意识中,人只是生产物的工具、手段,为了生产的发展可以污染人们所赖以生活的土地、水域和空气;为了生产的发展可以不顾劳动者的尊严、健康和安危。在少数人那里,人的价值就在于他所获得的财富和金钱的多少。当然,持此态度者也会对某些人表示尊重甚至崇拜,但他们所尊重甚至崇拜的并不是人本身,而是这些人所拥有的财富或金钱。有些人对投资者趋之若鹜,对打工者冷若冰霜,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改变这种以物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既要看到人的手段价值,更要看到人的目的价值,把人看成是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 其次,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官为本而言的。我国是一个具有浓厚“官本位”传统的国家,而且这种传统至今仍有一定的市场。在发展目标上片面追求官员的“政绩”,在发展规划上完全听凭官员的意志,在实施发展规划时以官员的权力为指挥棒,……这些都体现了在发展问题上的官本位倾向。当然,官员也是“人”,但我们讲以人为本突出的是公民权利的平等性,而以官为本突出的则是官员权力的垄断性。因此,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并不是要把官排除在“人”之外,更不是要把官和民 3收稿日期:2006-12-11 作者简介:沈晓阳(1955-),男,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法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伦理学研究。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姓名:成慧萍 班级:2009级法律 学号:00969007

【摘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思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在对过去经济建设中遇到问题的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并且经历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改变,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物质文化追求到精神文化追求的变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另外,在国际的竞争和面临的国际压力,要求我国重新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个长久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指导思想,指导我们逐步推进现代化,促进我国向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那就是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和根本要求,十七大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以人为本”内在地规定着为谁发展的问题即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人是发展的目的。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统筹”都在说明“如何发展的问题”,即说明发展的方法、手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于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在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如何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能否抓住机

遇,又快又好地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发展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和其他方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要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2.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 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最主要的根源,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必然导致不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_1

---------------------------------------------------------------范文最新推荐------------------------------------------------------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找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 1 / 4

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求意见表 项目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您对组织工作的评价总体评价您对党支部的评价 工作作风能力素质服务态度公众形象总体评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

最新科学发展观个人剖析材料通用版

科学发展观个人剖析材料通用版 一.认真学习,弄懂弄通,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为什么中央在现阶段花这么大的气力推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到底包含哪些方面?不搞清楚这二个基本问题,就不会有正确的态度!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遗毒的影响,由于我们国家整体来说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由于我们机制体制尚需完善的地方还很多,造成了全国很多地区和部门不管是在行政管理或经济决策中不注意党的方针和群众利益,而只重视小团体或个人私利,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和政策脱离群众而被群众反感,造成了社会矛盾在某些领域的激烈和恶化!如果我们不回到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来,我们党就会逐步脱离群众的支持,失去群众基础,最终失去执政的合法性!所以,执不执行科学发展观,是党性强不强的具体表现;如果习惯于按老套路出牌,嘴里执行科学发展观,行动上还和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那必定会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敌人,必定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许多正的反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不遵循科学发展观,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好事也会办成坏事!所谓为人民服务就会变成为人民币服务,就会不计后果,急功近利,最终以损害人民和国家利益而收场!哪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呢?我以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党的一切政策、方针、法律,都必须因循社会和自然的客观规律,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经由全体人民讨论,最后交由人民执行的发展观!具体到

我们的工作中,就是工作决策不能是领导拍脑瓜,群众作哑巴;就是决策程序要科学,决策过程要透明,决策结果要公平!只有如此,才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维护社会和民族的稳定!二.对照检查,反思自身,为践行科学发展观而努力!尽管知道“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新形势下全部工作的指导方针,但一直以为那只是领导的事;因为以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和党内机制,单位领导往往是党政一肩挑,一张口抵千百张口,一支笔抵千百支笔;既然如此,干嘛自找无趣?然而通过学习和思考,思想有了很重要的转变!因为我们党的宗旨既然是“为人民服务”,党章规定党内所有成员都有一样的民主权利,每个党员都有为党的建设建言的自由,自已为什么要逃避?为什么不和其他党员一起,对领导我们开展工作的领导进行必要的民主监督?如果只因为自已是一般党员而放弃了一个党员基本的权利和义务,那还是不是一个党员?说了权利和义务,再来谈谈自身;近二年来,由于对领导工作分配和调整的不认同,由于对劳动合同签订年限问题的不认同,一直在内心耿耿于怀!认为以自已这么多年对工行的贡献,对工作的态度和自己的能力,不应该受落得今日这个地步,是行业潜规则的牺牲品!因而放松了对自已的要求,心想既然州官可以放火,百姓就可点灯!于是对领导也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方法,每日满足于自身份内工作,得过且过!通过学习和思索,我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管是社会形态还是人际关系,都不可能脱离实际和超越实际,许多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就要求自已要重新摆正自已的思想认识,多和领导做有益的沟通,多在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5、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6、矛盾即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以人为本) 7、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参考以下展开部分: 从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符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因而是正确的意识;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它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是由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必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巨大积极作用。 (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以人为本”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这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上述观点。 ②以人为本体现了主要矛盾有关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抓重点。

用科学发展观解读《周易

用科学发展观解读《周易·泰》 泰:小往大来,吉、亨。 《周易·序卦》说:“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 。这一段序卦的意思是:按合理的规矩行事(即‘履’;以前认为‘履’是依礼行事,但,封建礼教是维护其不平等的等级制度的,多有不合理之处,例如,百姓见官要下跪、为自己申辩就是犯上先挨杀威棒,甚至被污为咆哮公堂……)则天下大治(国‘泰’),国泰则民安,所以紧接‘泰’。卦辞说:从卦体上看,外卦为坤即‘小往’(因为柔爻的横短被称为小,上升至外称为往)、内卦为乾即‘大来’(刚爻横长为大且下降为来)。小去大来,正道得以弘扬,所以既吉祥且亨通。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彖辞作解释说:泰之所以小往大来、吉且亨,是因为天地之气自然地升降而交融在一起,使万物得以通泰发展;从人事上说,则是上下志同道合、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一心一德,所以吉且亨。内卦是乾阳、外卦是坤阴,说明内健且外顺;内有君子正气不断聚集,从而驱赶小人邪气外逃(此处‘外’含动词意义),这也就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啊。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后”即君王;例如,《左传·襄公四年》说“有穹后羿(有穹国的君王名字叫做羿)” 。大象说:天地交融是‘泰’的表象,君王观象应有所悟;根据朱熹的说法,即,‘地’再大只能承载不能笼罩,‘天’更大但也只能笼罩不能承载,所以要“裁成以制其过,辅相以补其不及”,当然,这事要君王来做,并用以指挥臣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彙”,指以类聚集之物。“茹”,根据王弼的《周易注》是“相牵引之貌也”。初爻得九,凭草根的聚集,拔一根茅草带出一堆连根带草的茅草,象征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帮衬以行其道,这样互帮互助会得吉祥的。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小象说,“拔茅”“征吉”,是因为志向相同、没有‘内耗’,所以能同甘苦、共荣辱。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荒”,边远;例如‘威震八荒’。“包荒”,形容大度豁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执政理论的升华,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有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支撑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工作的中心,同时,又注意将全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纳入发展的轨道中来考虑,让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 一、和谐社会是能够创造极为丰富的有机财富的社会。 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离开人的需要,为了发展而发展,甚至为了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为赶超英美而举国进行的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还有在改革开放中,局部地区和个别领导人心目中所形成的GDP崇拜,无一不是离开了人的现实需要,而为某种虚幻的目标服务。当人们为了实现这种目标,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时,其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和掠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的严重破坏。这种离开人的具体需要而创造的财富,很难表现为可供社会支配的有机形态,它所耗费的大量有限资源,其产出的结果成为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毫无用处的负支出,甚至变成了制约发展的沉重包袱。这种情况在过去以增长为主要目的的发展观中,多有表现。它们往往由于决策失误或短视的选择,在不同地区出现了大量产业雷同、重复建设,由此而形成的一个个半拉子工程、烂尾楼工程等,使得这部分社会财富表现为无任何发展动力的无机性。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求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协调性既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又体现在发展的最终结果中。这种协调性使得和谐社会的和谐,不仅表现在人的关系中,同样也要在物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因而,与以往的时代不同,和谐社会是能够创造大量有机财富的社会。 和谐社会财富的有机性有多种表现,一是社会财富构成要素的有机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和谐社会的财富不仅在构成要素之间是多元统一的,既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素有机结构的协调统一,更表现为财富最终形态的协调统一,它能够满足人的物质、精神以及人的主体意识所需要的。二是表现为财富创造过程的有机性。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文明建设中,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按照科学发展观所指明的方向,在开发利用自然中,人们能更文明、更科学、更富有远见地对待自然,而不是短视地、粗暴地、盲目地将自然视作人可以任意掠夺的对象,人们只有自觉的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生存与价值的有机财富,才可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创造财富过程中,始终把握住满足人们需要的这一目的。因而,社会有机财富必然要体现出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把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坚持加快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的同时,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三是表现为人们财富支配方式的有机性。社会有机财富的极大丰富不仅与创造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