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系统

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构成个性的核心。

2、自我意识系统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成分.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性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2.幼儿需要的发展

幼儿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同时,幼儿的社会性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并且需要的发展呈现明显的个性特点。特点: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优势需要有所发展(在3-6岁这一阶段,不同年龄幼儿需要的排序都在发生变化,说明幼儿期是需要发展的活跃期。)

3.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三)幼儿兴趣的发展

兴趣是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兴趣随幼儿年龄发展而不断分化和稳定。

四、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一)幼儿能力的发展

1.什么是能力

(2)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识能力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操作能力就是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平常所说的动手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社交能力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

(二)幼儿气质的发展

1.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大小)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方面.

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2.幼儿气质的发展的特点

(1)幼儿气质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 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 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 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 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 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 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 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系统 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 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构成个性的核心。 2、自我意识系统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成分。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性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 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 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幼儿个性的成熟。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分离感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稳定的同一感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的持续存在的,不管 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 (二)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 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 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能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婴幼儿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对自己的简单的 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个性发展教案复习进程

个性发展教案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 步骤1:导入新课(10分钟) 回忆上一节课内容 在童年、青少年甚至成人的身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幼儿期的生活在人身上留下的痕迹。如有个二年级的小女孩,为了让许多小朋友跟她玩,就买了一些小玩具,并告诉周围的人,谁跟她玩就可以玩这些玩具。从她妈妈那儿得知,用玩具等新鲜物品来作为结交伙伴的手段在她上幼儿园时就有。因为这个女孩长

得非常矮小,在班里的玩伴较少,为了和别人有更多的机会玩,她就经常从家里拿些好的玩具,去贿赂那些在班里较有地位的孩子……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性格类型测试 步骤2:教学内容(100分钟)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业、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

个性发展教案.doc

「次课教学整体设计 2、掌握幼儿性格发展的年龄特点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特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性格、气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幼儿个性发展特点 教学设计: ?授课思路简述:(围绕所选用教学方法分条编写授课步骤,要涵盖课前准备、课程导入、师生活动安排、任务训练、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效果检测等主要环节。) 课前准备:问题准备、资料收集、教具制作 课程导入: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讨论:“3岁看大,7岁看老”,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师生活动安排:讲述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分类,幼儿个性特点及发展规律以及幼儿电热社会性行为 任务训练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课堂发言,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效果检测: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对提出的疑问的同学进行答疑。

?课堂训练内容安排: 1.测试:性格类型测试 2.学生讨论、分析案例,了解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 3.“3岁看大,7岁看老”,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课后作业与思考题:(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设计巩固性作业、项目式作业、预习性作业、推荐参考书及网站) 作业: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 步骤1:导入新课(10分钟) P1忆上一节课内容 在童年、青少年甚至成人的身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幼儿期的生活在人身上留下的痕迹。如有个二年级的小女孩,为了让许多小朋友跟她玩,就买了一些小玩具,并告诉周围的人,谁跟她玩就可以玩这些玩具。从她妈妈那儿得知,用玩具等新鲜物品来作为结交伙伴的手段在她上幼儿园时就有。因为这个女孩长得非常矮小,在班里的玩伴较少,为了和别人有更多的机会玩,她就经常从家里拿些好的玩具,去贿赂那些在班里较有地位的孩子……俗话说“3 岁看大,7岁看老”,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性格类型测试步骤2:教学内容(100分钟)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C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业、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个性是相对稳定的, 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因此,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个性的本质方面是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教案

课时教案 编号:第10号 课时安排: 2 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 教学目的要求(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 1.能做出本节思维导图并讲解; 2.能说出自我意识的结构; 3.体验合作、探索、表达、欣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自我意识的结构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教学方式: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科书,投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气质的概念、分类和拟合度教育 二、案例导入: 苏格拉底、雅典神谕、狮身人面像 三、学习新知: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成熟的自我意识变现在三个层次,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认识成分):人对自身特点、特征的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分析和评价。 自我体验(情绪成分):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情绪体验;基础是自我评价。 自我调控(意志成分):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控制和调节。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2)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3)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我国心理工作者研究了自我控制发展各个时期的年龄特征,普遍认为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自我控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上。4岁之前,幼儿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弱,自我控制水平也是非常低的,他们的行为主要受成人的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1.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息 ① 多给儿童具体而真诚的赞美 ② 多给儿童公正而客观的评价 ③ 多给儿童提供更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机会 2.在自我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① 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② 创设表现机会,获得成就感 3.在交往中增进自我调节能力 ① 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约束力 ② 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儿童自控能力的水平 四、学习资料:中国慕课、课本中的资源 五、辅导答疑 六、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层次和结构,阐述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运用这些规律和特点,塑造和形成学前儿童良好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性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个性萌芽的时期____________,个性形成的时期________________。 个性整体性形成 倾向性形成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 为什么说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稳定性增强 独特性发展 积极能动性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未意识存在—身体各部分—整体形象—内部状态—与名字联系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是儿童认识_______和_______关系的开始.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对自己动作的意识:借助于偶然的动作区分动作和动作的对 象 ________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动作的认识的前提条件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但只能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意识不到心理活动的过程 掌握______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依赖成人的评价,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带有主观情绪性,一般过高评价自己 受认识水平的限制由笼统、局部的评价发展到具体、全面的评价 由对外部行动的评价发展到对 内心品质的评价 独立性,可以独立做事

学前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在环境教育作用下,幼儿逐渐可以自觉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动表现为坚持性,为达到目的可以长时间做事 自制力,出现了两种自制的形式抗拒诱惑 延迟满足 生活规律性环境适应性与成人的关系 容易型 婴儿的气质类型及表现/ 托马斯对出生到3岁前儿童气质类型的划分困难型 学前儿童的气质迟缓型(会发生分化) 传统的气质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前儿童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气质掩蔽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儿童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的主要表现/ 婴儿性格萌芽的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前儿童(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讲义全部) _________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多种能力的显现和发展在各种能力中,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是操作能力 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 智力发展迅速 _________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智力发展的高原期:人的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后会停止或接近停止,在这个年龄之后,智力趋向衰退,由此形成一条智力发展曲线,其中最高的一段称为高原期。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及培养教案

公 开 课 教 案 授课课题:第二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及培养(第一课时)授课班级:14秋学前教育2班 授课时间:2015年4月24日,周五第二节 授课科目:幼儿心理学

第二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及培养(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气质的概念;理解气质类型的各种学说;掌握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能正确看待人的不同气质类型对人的影响。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学习气质判别气质类型的兴趣;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因材施教”。 3、行为目标:通过学习能在教学实践中按幼儿不同气质类型,“因人施教” 教学重点:1、掌握气质类型概念 2、掌握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气质类型的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一个问题情景,请同学们假设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大家会有不一样的做法?从而引出“气质”概念。 问题情景: 电影演出开始后,电影院门前聚集了4个迟到的观众。他们被检票员员拦在门外,不让进去,理由是为了不影响其他观众的观看,只能在幕间休息的时候才能进去。

假设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么做? 为什么大家会有不一样的做法? 教师概述:的确,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为人处事表现出不同的做法,有的心急,有的性子慢,有的娇柔有的强悍风行…。这就是气质类型的区别,那么什么是气质呢?? 【新课部分】 一、气质的概述: (一)气质定义: 气质是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特征。 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定义分析 动力特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举例分析: 速度(如知觉的速度、思维敏捷性) 强度(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程度) 稳定性(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 倾向性(外部事物、部事物) 稳定性:先天遗传而来,很难改变。 (二)气质类型学说 1、体液说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认为人类气质有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精心整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2 首页 注: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 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熟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一、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的实质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不同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为一切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一、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一)成熟学说 格塞尔(Gesell, A. , 1880-1961 )是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研究的兴趣集中于生理成熟、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同步关系。 格塞尔本人很少费神去注意其他人的观点,而是醉心于自己的研究。他的著作大部分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材料。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对同卵双胞胎的对照性研究。他曾将一对同卵双胞胎的孩子作为被试,在不同的成熟期训练他们走路、攀登、滑旱冰等动作。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即使在最初的训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大价值。到了一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行动训练的孩子,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格塞尔还认为,儿童的兴趣和活动是在逐渐扩大的,起初只是身体的自我活动,以后涉及社会环境。 双生子实验(P10)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 )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 周起每天作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 周。到第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实验说明的问题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原则:发展方向、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的原则。 实验说明的育儿观念: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 (二)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派简述 1、精神三种层次理论 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基本特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基本特征,了解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掌握幼儿期性格特征、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及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内涵 (一)定义 心理学所说的“个性”,又称“人格”。其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和“人格”的含义不同。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结构 个性是由哪些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性心理结构,包含下列5种成分: 1.个性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3.自我意识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4.心理过程 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这些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成分,是人对现实发生反映和联系的基本形式。

5.心理状态 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动进行的时候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个性积极性的作用。 狭义的个性包括以下两大方面内容: 1.个性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调控系统包含两方面,即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个性的产生和发展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也可以说,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当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儿童的个性才逐步发展起来。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性的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成熟和稳定。可以说,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倾向性主要是需要、动机和兴趣。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人的行为中,并非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个性的表现。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行为,就有必要了解作为个性的一些基本特征。 1.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即使是躯体相连的兄弟、姐妹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年龄的人来说,个性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如中国人的性格都或多或少地打有儒家思想的烙印。而同一年龄的人身上更是存在一些典型特点,如幼儿期的儿童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好动、好奇心强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

周盼盼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教案

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 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到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补充】动机是一种心理倾向性,踢易拉罐的孩子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随认知的发展而分化。情绪对认知的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的作用。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很大特点是“无意性”,无意性更多地受情绪的左右。 情绪对识记和保持的作用。美感情调色彩VS恶感情调色彩的词不同的识记和保持效果。 情绪态度对幼儿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 ?幼儿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 ?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儿童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甚至改变词序。 【自学】孟昭兰的实验研究P287-288 孟昭兰有关婴幼儿情绪状态及其智力操作影响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恐惧之间游动。 ?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呈现倒“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 心作用的是兴趣。 ?恐惧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强烈的情绪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治理活动的最佳 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情绪对学前儿童意识发展的作用 伊扎德等研究者提出,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复杂组织的形成是情绪的功能。可以说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一)情绪的品质特征,是个性的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当情绪和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结构,即所谓的内向和外向、主动和被动的个性等等。比如,一时的焦虑,成为焦虑状态,而经常出现稳定的焦虑状态,则形成焦虑品质。 【补充】心理咨询中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 (二)婴儿的情绪发展影响到他早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形成,甚至影响到以后乃至成人后的行为,早期的情绪损伤,则可能导致怪癖的性格和异常的行为。 五、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观察婴儿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直到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来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教案

项目十: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学前儿童个性及其构成、个性形成理论 (二)熟悉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的特点和组成部分(三)掌握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四)掌握塑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二)难点 (五)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视频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引导学生读书上案例,并思考:针对两个个性迥异的孩子,教师该怎么做才最适合他们的发展? 讨论,教师小结 任务一:个性的基础知识 一、个性的概念 (一)讲解个性的概念 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及能力等。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 【例】有的孩子爱哭闹,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安静。 (二)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 (三)个性初步形成(3-6岁) 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逐步形成。 三、个性形成理论 (一)重点介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所

说的“性”,英文为“Libido",指的是人们追求一切快乐的原始欲望,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2.介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口唇期(0到18个月)在这一阶段口,唇,舌是动情区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依赖和攻击性。 (2)肛门期(18月到3岁)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是肛门,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两种性格:肛门排放性性格和肛门便秘性性格 (3)性器期(3岁到6岁)其性感区在生殖器,出现了性格分化,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 (4)潜伏期(6到1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玩伴多为同性 (5)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长)这一阶段也叫两性期 (二)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介绍埃里克森: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 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2.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的冲突(0~1.5岁) 解读:(1)社会性信任表现在胃口好,睡得深,大小便通畅。 (2)如果成功解决了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容易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 (3)如果危机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这种儿童胆小懦弱,易成为不信任他人、苛刻无度的人。 第二阶段:自主对害羞、怀疑的冲突(1.5~3岁) 解释什么叫自主:一个人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 解读本阶段发展重点:生理特点:支配自己的身体 心理特点:有独立自主要求 语言特点:“我”的出现 本阶段发展任务: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获得自主和自我控制感,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虑。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解读:本阶段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生理发展特点:身体活动更精细,活动扩展家庭以外 心理发展特点: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 形象思维发展最快发展时期 行动更有目的性和主动性 游戏是儿童的主打活动 3.解读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解决了核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个 性 婴儿 1 什么是个性? 2 什么是气质? 3 有哪些类型的气质?各有什么表现? 4 什么是性格?与气质具有什么关系? 5 性格的结构是怎样的?

6 什么是能力?能力具有哪些种类?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什么关系? 7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8 如何根据幼儿的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9 婴儿性格的萌芽具有哪些表现? 10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具有哪些表现? 11 幼儿性格的初步形成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2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性格? 13 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一般特

点是什么? 14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趋势和速度具有什么特点? 15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个别差异? 16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能力? 17 什么是自我意识? 18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标准是什么? 19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20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具有怎样的趋势? 21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22 如何提高儿童的自我评价?

23 学前儿童自信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4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信? 25 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6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 自我意识? 1 什么是个性? 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 特结合。包括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 特点:

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形成过程漫长 婴儿是个性萌芽期,幼儿是个性开始形成期。 2 什么是气质? 人的心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即脾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速度:知觉、言语速度和思维速度等; 强度:情绪体验和反应的强弱、意志努力程度等; 稳定性: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等;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教案

课时教案 编号:第8号 课时安排: 2 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 1.能做出本节思维导图并讲解; 2.能说出气质的概念、分类; 3.能用所学知识分析气质类型并提出解决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 气质的特征;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教学方式: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科书,投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需要概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案例导入: 西游记神话故事 三、学习新知: (一)气质概述 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的组合。 气质的特征:先天性、遗传性和稳定性。 2.气质的类型 气质分为不同的类型: (1)希波克拉底的气质分类(体液说):分类依据不科学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二)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特点 1.婴儿的气质发展特点

让学生自己学习和领悟: (1)托马斯的三类型说 (2)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3)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2.幼儿的气质发展特点 幼儿气质发展,表现出稳定性和可塑性两大特点: (1)稳定性 由于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具有先天性和遗传性的特点,因此气质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成分。 (2)可塑性 幼儿的气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这并不是说气质是绝对不可变的。幼儿期大脑神经系统尚未结束发育,再加上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幼儿气质的类型和行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或被掩蔽。 气质测评。 五、学习资料:中国慕课、课本中的资源 六、辅导答疑 七、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气质的概念、特征和分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了解了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的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气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为指导和教育气质类型不同的孩子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系统 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构成个性的核心。 2、自我意识系统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成分。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性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幼儿个性的成熟。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分离感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精心整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首页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熟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一、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的实质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不同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为一切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一、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一)成熟学说 格塞尔(Gesell, A. , 1880-1961)是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研究的兴趣集中于生理成熟、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同步关系。 格塞尔本人很少费神去注意其他人的观点,而是醉心于自己的研究。他的著作大部分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材料。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对同卵双胞胎的对照性研究。他曾将一对同卵双胞胎的孩子作为被试,在不同的成熟期训练他们走路、攀登、滑旱冰等动作。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即使在最初的训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大价值。到了一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行动训练的孩子,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格塞尔还认为,儿童的兴趣和活动是在逐渐扩大的,起初只是身体的自我活动,以后涉及社会环境。 双生子实验(P10)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 48 周起每天作 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 6 周。到第 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 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 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实验说明的问题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原则:发展方向、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的原则。 实验说明的育儿观念: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 (二)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派简述 1、精神三种层次理论

第14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14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4.1 复习笔记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含义 1.概念 心理学上所说的“个性”,又称“人格”,它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2.个性心理的成分 (1)广义的个性心理结构,包含下列五种成分: ①个性倾向性 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 ②个性心理特征 它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③自我意识 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④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这些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成分,是人对现实发生反应和联系的基本形式。 ⑤心理状态 它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动进行的时候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个性积极性的作用。 (2)狭义的个性,只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或者只是指一个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个性并不是各种心理成分随便凑合而成的,它是各种心理活动有机组成的体系。它的基本特征是: 1.心理活动的整体性 心理活动的整体性是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有机的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2.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体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的方式或方向,它影响着一个人经常出现的特点。 3.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经常性地表现出某些比较固定的心理特点或品质,在各种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不同时候都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点。 4.心理活动的独特性 心理活动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之处,各人对事物的反应都有自己的独特倾向性,这既由个性各结构成分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决定,也由个性各心理成分之间的不同结合而决定。 5.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 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是指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选择性及对改变外部和内部(内心)

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根据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根据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根据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改革与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与此相对应,很多教育者提出要在教育领域实现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由此发展孩子的和谐个性成为当前幼儿教育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幼儿在园生活大多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主,当前教师在利用幼儿自主活动促进儿童个性的和谐发展时,普遍存在相应策略缺乏、对儿童个性和谐发展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等问题,这使得幼儿园在促进儿童个性和谐发展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幼儿和谐个性的内涵,并探讨在幼儿自主活动中培养幼儿和谐个性的可行性,以此推动幼儿园教育的整体发展。 一、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内涵 要促进幼儿个性的和谐发展,首先要对其中的核心概念做出界定。这有助于我们寻求更多的教育理论支持,也是使后期的教育实践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前提。具体而言,我们应主要把握三个核心概念。 (一)什么是个性 个性一般是指个体在先天与后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幼儿个性界定为3-6岁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通过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和综合已有理论,我们确立了构成儿童和谐个性的4个要素:1 独立不孤立——勤于并善于自主生活、学习,能够较好地融入集体;2 自信不自负——乐于接纳自我,适宜表现自我;3 合作不盲从——善于交往合作,富有独特见解;4 创新不随心——勇于开拓创新,符合现实逻辑。基于这些核心要素,我们制定了小中大班各年龄阶段儿童和谐个性的发展目标,以便为后续的教育活动提供指导。 (二)什么是和谐 所谓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和睦,配合适当或匀称。在本研究中,我们认为所谓“个性和谐”是指3~6岁幼儿的身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外物之间多元协调的和合状态。具体而言,立足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我们认为“和谐”是指幼儿生物、心理和社会性三方面合理协调的发展。从中可以进一步得出,幼儿园应追求的幼儿和谐个性发展观包括:1 和谐的身心状态,表现为与自我的和谐,追求一种“和合观”;2 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追求一种“和处观”;3 和谐的环境意识,表现为与外物(自然)的和谐,追求一种“和生观”。由此可见,追求幼儿个性的和谐发展,必然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给予儿童个别化的支持,才能有效落实这一发展目标。 (三)什么是自主 要清楚地界定“自主”这一概念,首先要分清与“自主”相关的4个概念及其关系:1 自主与自觉。“自主”通俗地讲就是自己做主,在促进儿童个性的和谐发展过程中,自主首先体现为对儿童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让儿童自觉地学会自主选择和体验,学会同外界和谐相处,学会等待、合作、分享。2 自主与自由。儿童自主开展、参与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但其中关键是怎样做到既以一定的规则保证儿童自主活动的秩序,又不限制儿童活动的自由。教师要在“自由”与“禁止”间寻求平衡,才能让幼儿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3 自主与选择。任何选择活动必须是由主体自主做出的,因此“自主”和“选择”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利用幼儿的自主活动来促进儿童个性的和谐发展,主要是教会儿童学会选择,让幼儿在一定自我意识的前提下学会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4 自主与全面。自主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的结果,但强调儿童绝对地自主活动,就保证不了儿童的全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