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学各章名词解释

会计学各章名词解释

会计学各章名词解释
会计学各章名词解释

第1章:

1、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2、会计基本前提:是指为适应环境限制而制定的一些会计环境假设。具体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

经营、货币计量。

3、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资产计价和损益确定时,如果有两种方法或金额可选择,应当选择对本期资产及收益不利的方法或金额

4、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原则:是指根据支出与对应的收益两者所处的会计期间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5、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商主体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6、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应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是仅仅按照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7、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的指标的单位和口径前后各期一致、相互可比

8、一致性原则:是指所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9、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应按照取得时所花费的实际成本计价,在物价发生变动时,除有特

殊规定,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10、货币计量是指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计量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

11、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服务的特定的并且独立的经济实体。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围。

12、持续经营是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而会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它是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

第二章

1、账户:是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记录会计科目容的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工具。

2、余额、期末余额:是指一个账户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时借方金额的总和与贷方金额的总和的差额

3、资产权益等式反映某一时点企业的全部资产的分布状况及其相应的来源。资产=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是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基础。

4、资产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

第4章:

1、现金:指存于企业,用于日常零星开支的现钞。现金又称库存现金。

2、银行存款:是企业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性资产。

3、其他货币资金:指企业除现金、银行存款以外的其他各项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

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等等。

4、现金折扣是指企业为鼓励卖方在规定期限尽早偿付账款,而在发票价格的基础上给予的折扣。

5、商业折扣是销货企业为鼓励客户多订购商品而从所购商品定价中给予的折扣。会计上对商业折扣前的价格是不予反映的,即发票价格就是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

6、为了确保现金的安全,企业除实行钱账分管制度外,出纳员还应在每日和每月终了时根据日记账的合计数,结出库存现金余额,并与库存现金实有数核对,必须做到账款相符。主管会计应随机抽查盘点出纳的库存现金,加强监督。

7、序时账簿是以每项经济业务为记录单位,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

8、分类账簿是指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

9、备查账簿是对主要账簿其补充说明作用的账簿。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是根据各单位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的。

10、多栏式明细分类账簿是指将属于同一个一级账户或二级账户的明细账户,合并在一账页上进行登记,以集中提供同类一组的若干详细资料。即在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之下,再分别设置若干金额栏,分栏登记各明细账的发生额。

11、三栏式明细分类账是指采用借方、贷方和余额三栏金额式账页的明细分类账。它适用于仅需反映金额核算的经济容,如反映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应付账款等总分类账户详细情况的明细分类账。明细分类账通常采用活页式账簿。

12、数量金额式明细分类账的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栏目,都分设数量、单价和金额三小栏,借以反映财产物资的实物数量和价值量。原材料、库存商品、产成品等明细账一般都采用数量金额式账簿。

13、订本式账簿是启用之前就已将账页装订在一起,并对账页进行了连续编号的账簿。这种账簿一般适用于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14、活页式账簿是在账簿登记完毕之前并不固定装订在一起,而是装在活页账夹中。当账簿登记完毕之后(通常是一个会计年度结束之后),才将账页予以装订,加具封面,并给各账页连续编号。各种明细分类账一般采用活页账形式。

15、卡片式账簿是将账户所需格式印刷在硬卡上。严格说,卡片账也是一种活页账,只不过它不是装在活页账夹中,而是装在卡片箱。在我国,单位一般只对固定资产的核算采用卡片账形式。

16、货币资金是指企业拥有的处于货币形态的并随时可以使用的资金。它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第5章:

1、应收账款是企业因为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

2、应收票据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是企业流动资产(债权或资产类账户)

3、备抵法:指根据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先在期末按期估计坏账损失,列为坏账费用,形成坏账准备,在实际发生坏账时,再冲销坏账准备的方法

4、直接冲销法:是在发生坏账的当期确认坏账损失,并注销客户的应收账款的方法。

5、坏账;是企业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

6、存货跌价准备是指纳税人在每年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在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时,如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不可收回的部分,应提取存货跌价准备

第6章:

1、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处在生产或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和物料。存货包括:商品存货、制造业存货、其他存货

2、原材料存货是指用于直接制造产品的原材料。它属于存货中的一种。计入“原材料”科目进行会计核算。

3、商品存货是指准备销售给零售客户或供应给进出口贸易公司再销售的库存商品。

4、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每次收货后,立即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算出新的平均单价的一种计算方法。

5、先进先出法:是按照先收到的存货先发出的前提对发出存货计价的方法。优点:(1)无论是定期盘存制还是永续盘存制都比较容易应用。(2)所得的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价值比较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3)成本流与实际的物流比较一致。(4)系统性和客观性较好。(5)不易人为地操纵报表数据。(6)在物价下跌的情况下,先进先出计算的发出商品的金额较高,结存商品的金额较低。反映的利润表中的利润偏低,相应的资产负债表的存货数据也会偏低,比较符合稳健性原则。缺点:(1)在存货收发业务频繁,单价又经常变动的情况下,存货的计价工作量较大。(2)在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先进先出法计算的发出商品的金额较低,结存商品的金额较高。反映的利润表中的利润偏高,会相应增加企业的所得税,相应的资产负债表的存货数也会偏高,不

符合稳健性原则。

6、后进先出法是指存货按实际成本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时,发出的存货按存货中最后进货的那批价格进行计价的计算方法。优点:1、系统性和客观性较好 2、不易人为操纵报表数据 3、符合配比原则 4、物价上升时,符合稳健性原则缺点:1、存货计价工作量大 2、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价值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3、成本流与物流不一致 4、物价下降时,不符合稳健性原则 5、不适用于定期盘存制,永续盘存制比较容易适用

7、加权平均法是指在存货按实际成本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时,以本期各批收货数量和期初存货数量为权数计算存货平均单价的方法。优点:1、计算结果客观 2、均衡物价变动对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的影响 3、比较适用于定期盘存制缺点:1、平时不能得到发出和库存商品的单价,不便于随时进行存货的分析和决策 2、计算得出的平均成本不能将当前的成本与当前的销售收入相匹配 3、在物价稳定上升或下降时,计算结果的存货成本和发出商品成本处于FIFO和LIFO之间。

8、个别计价法是以某批存货收入的实际单价作为某批存货发出的单价来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优点:可以一一对应地确认发出的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是所有方法中能最准确地反映存货价值的一种方法。缺点:(1)在存货品种多、批次多、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个别计价法的工作量特别要准确地确认存货的批次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2)确定批次的任意性较大,因而人为操纵报表数据的可能性较大

9、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在历史成本和市价两者之间取较低者作为该存货的价值的计价方法。

第7章:

1、短期投资:指公司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含一年)的投资

2、“应收股利”主要核算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的现金股利。借方登记应收股利的增加数,贷方登记实际收到的股利。

3、“应收利息”核算企业因债权投资而应收的利息。借方登记应收该利息的增加数,贷方登记利息的减少数。

4、长期投资:指公司不准备在短期转让出去或作为调度资金的手段的投资

5、长期债券投资:核算企业购入的在1年(不含1年)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和其他债权投资。

6、“应收股利”主要核算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的现金股利。借方登记应收股利的增加数,贷方登记实际收到的股利。

7、“应收利息”核算企业因债权投资而应收的利息。借方登记应收该利息的增加数,贷方登记利息的减少数。

8、长期投资是指公司不准备在短期转让出去或作为调度资金的手段的投资。 (或者回答:长期投资是不准备在一年变现的投资)。可分为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

9、“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主要核算企业提取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该科目属于资产备抵科目。贷方登记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额,借方登记冲销的投资跌价准备额,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已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期末只能在贷方或余额为零。

10、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企业投出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1年)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包括购入的股票和其他股权投资等。

11、“投资收益”主要核算企业对外投资所发生的损益。属于损益类会计科目。借方登记投资产生的损失,贷方登记投资产生的收益。期末时将其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

12、投资是指企业为通过分配(如利息、使用费、股利、租金)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

第8章:

1、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 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作为固定资产。

2、年数总和法:是根据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按照逐年递减的当年年初尚可使用年数与各年可使用年数总和之比计算折旧的方法。

3、年限平均法是指将固定资产成本平均分摊于预计使用年限的折旧方法。计算公式:年折旧额=(固定资产成本-预计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者:年折旧额=固定资产成本×年折旧率=固定资产成本×(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评价:(1)最大优点是计算简便,容易理解,是采用最为规的一种折旧方法(2)缺点:不符合配比原则;不像加速折旧法那样可减少固定资产提前退出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4、“固定资产清理”是反映固定资产处置(出售、报废、毁损)的账户。借方登记清理中发生的费用及应交税金,贷方登记清理过程中取得的收入。

5、基于谨慎性原则,在期末提取,入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将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6、工作量法是根据固定资产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折旧的方法。属于一般折旧方法。计算公式:年折旧额=固

定资产全年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全年工作量×[固定资产原价×(1-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优缺点:(1)该方法是年限平均法的一种改进,在各期使用固定资产的时间或产量不均衡时,采用此法更加符合配比原则。(2)属于一般折旧方法,不像加速折旧法那样可减少固定资产提前退出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7、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根据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和逐年递减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计算折旧的一种方法。优点:(1)有利于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2)可以尽快地收回固定资产的投资,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也可以减少旧技术一旦淘汰时发生的损失。(3)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可以推迟交纳所得税的时间,为企业带来一笔财务利润。缺点:(1)定性不准确。双倍余额递减法作法是在最初几年采用的是加速折旧法,后两年又是直线法。因此从理论上讲,双倍余额递减法到底归属于直线法还是快速折旧法还很值得商榷,然而新会计制度直接将此方法归属于快速折旧法,显然是不符合快速折旧法真实涵的,并且其名称与具体运用本身就自相矛盾。(2)违背了一致性原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第13 条一致性原则规定“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前后期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前几年采用快速折旧法,后两年改为直线法折旧,明显违背这一会计原则。

8、工程物资是指用于固定资产建造的建筑材料,如钢材、水泥、玻璃等。在资产负债表中并入在建工程项目

第九章

1、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者为管理目的、没有实务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2、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

3、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商誉。

4、商誉是企业合并的交易中,购买成本超过购买企业在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股份的部分。

5、无形资产摊销是指无形资产的成本按照其赢得收入的相应期间进行摊消的会计处理过程

第10章:

1、应付票据:是指企业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开出的、承兑的商业汇票等票

2、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物资或接受劳务供应等应支付给供应者的款项。

3、负债是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的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4、预收账款是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收的款项。

5、“应付工资”科目的核算:要求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包括在工资总额的各种工资、奖金、津贴等,不论是否在当月支付,都应当通过本科目核算。

6、短期借款是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1年(含1年)以下的各种借款。

7、应交税金是指企业按国家税法规定应缴纳的各种税金。如增值税、营业税等。

8、应付债券是指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实际发行的债券及应付的利息。

9、应付股利科目核算企业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确定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企业分配的股票股利,不通过本科目核算。

10、长期应付款科目核算企业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包括采用补偿贸易方式下引进国外设备价款、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等。

第11章:

1、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是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2、资本公积:是指归所有者所共有的,非收益转化而形成的资本。包括:资本溢价、资产评估增值、接受捐赠实物资产、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用途:转增资本、弥补亏损。

3、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作为资本金的资金以及按照有关规定由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转为资本金的资金。

4、股本是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股本反映的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5、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结存利润。

第12章:

1、支出:是企业各项资产的减少。支出分为:偿债性支出、资本性支出、费用性支出、权益性支出。

会计学基础~名词解释

会计学基础名词解释 1. 可靠性:可靠性又称真实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 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 会计确认: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确认某经济业务事项,应记 入会计账簿,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3.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4. 负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 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 5. 收入:指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 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6. 费用: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 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7. 复式记账法:指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 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8. 盘存账户:是用来反映各项货币资金及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及 其实存数的账户。这类账户反映企业的主要资产,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库存商品”、“周转材料”、“固定资产”、“工程物资”等账户。 9. 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按一定格式 编制的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书面证明。 10.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原始证明文件,记载 着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内容、金额、经办人等信息,与记账凭证相比,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很重要的凭证。 11.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 务的性质和应用的会计科目加以归类整理,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直接据以登账的会计凭证。 12. 会计账簿:是按照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并由具有一定格式且相互 联系的若干账页所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系统、序时、分类的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13. 序时账簿: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是根据原始凭证或记账凭 证,对某类经济业务或全部经济业务,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

成本会计学---已完成部分 本科

作业标题:第一次作业 第一次作业:成本会计总论、产品成本核算要求和程序 1.单项选择(40分) 1)成本会计的职能中,基础职能是(B)。 A. 成本控制 B. 成本核算 C. 成本分析 D. 成本考核 2)企业生产费用是指(B)。 A.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生产耗费 B.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表现的生产耗费 C.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对象化的生产耗费 D. 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所有耗费 3)生产费用按其与生产工艺过程的关系分类,可以分为(A)。 A.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 B.变动生产费用和固定生产费用 C.期间费用和制造费用 D.销售费用和制造费用

4)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做好的基础工作是(C)。 A. 完善成本责任制 B. 正确划分各种费用 C. 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 D. 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2.多项选择题(30分) 1)成本会计的职能包括(ABCD)。 A. 成本核算 B. 成本控制 C. 成本预测 D. 成本考核 E. 设置成本核算机构。 2)生产经营费用要素包括(BC)。 A. 外购材料 B. 职工薪酬 C. 折旧费 D. 外购燃料 E. 利息支出 3)成本核算的要求有(ABDE)。 A.完善成本责任制 B.正确划分各种费用 C.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D.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E.加强成本控制与考核 3.判断题(30分) 1)将生产费用要素按照其经济用途划分为若干不同的项目,叫作产品成本项目,它是多数企业计算成本时进行费用分类的依据。对 2)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错 3)制造企业的生产按照生产组织的特点,可以分为大量生产、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三种类型。对 参考答案: 1、B B A C 2、ABCD ABCD ABD 3、√√× 作业标题:第二次作业 柯琼_20110097 2019-01-13 10:10:34 第二次作业: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折旧费和其他费用的核算 1.单项选择题(40分) 1)在材料成本的归集核算中,下列不属于外购材料成本的项目是(D)。 A. 买价 B. 运输费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 与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考核和检查, 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对象: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享有的剩余权益。 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按照不同的经济内容和管理需要进行分类的项目。 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结构,用来分类、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笔交易、事项用相同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登记的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 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化,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进行 会计分录:是指按照复式记账原理要求,确定每项经济业务应登记的账户、记账方向和应记金额的一种记录。 试算平衡:是指根据记账规则和会计恒等式来检查验证日常账户

记录是否正确、完整的一种方法。

生产费用: 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营业外支出:是指不属于企业生产经营费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

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13、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决策相关联。 1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5、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

成本会计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二套)讲解学习

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废品损失 2.直接生产费用 3.制造费用 4.成本的经济实质 二、判断说明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说明理由)(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半成品成本的结转与半成品实物的转移是一致的。 2.采用简化的分批法,必须设立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 3.不可修复废品是指不能修复,或者此类废品的修复费用在经济上不合算的废品。 4.直接借记“基本生产成本”科目的费用,都必须是专设成本项目的直接生产费用,但不一定都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 5.生产费用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类,分为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 6.分类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的类别,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生产的产品品种、规格繁多,且能按一定标准分类的企业。 7.专设成本项目的生产费用都是直接生产费用。 8.直接分配法是将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所有受益单位的一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9.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适用于定额管理基础较好,各项消耗(费用)定额比较稳定、准确,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较大的产品。 10.比较分析法只适用于同质指标的数量对比。 三、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区分各种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主要标志是()。 A.成本计算日期 B.成本计算对象 C.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 D.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方法 2.在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或车间中,如果只生产一种产品,发生的生产费用()。 A.全部都是直接计入费用 B.全部都是间接计入费用 C.全部费用都是直接生产费用 D.有直接计入费用也有间接计入费用 3.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适用于()。 A.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很小 B.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大 C.各月末没有在产品 D.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小

会计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 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 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 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10.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 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14. 收入: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 15. 费用:指通过配比方式确认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这个定义是指狭义的费用,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即营

基础会计学考试试题

201401批次《基础会计学》课程考前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内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是()。 A.企业的所有者 B.财政部门 C.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D.企业的债权人 2.下列各项,()属于会计再次确认标准。 A.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B.货币计量 C.权责发生制 D.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3.某企业月初有短期借款40万元,本月向银行借入短期借款45万元,以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20万元,则月末"短期借款"账户的余额为()。 A.借方65万元 B.贷方65万元 C.借方15万元 D.贷方15万元 4.下列各项中,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是()。 A.应交税费 B.实收资本 C.银行存款 D.应收账款 5.下列项目中,不属于会计记录专门方法的是()。 A.复式记账 B.成本计算 C.财产清查 D.编制财务预算 6.下列各种清查方法中,适用于现金清查的方法是()。 A.技术推算法 B.账面价值法 C.评估确认法 D.实地盘点法 7.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左边为()。 A.增加方 B.减少方 C.借方 D.贷方 8.总分类账簿应采用()。 A.活页账簿 B.卡片账簿 C.订本账簿 D.备查账簿

9.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交易或事项应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反映这一质量特征的要求是()。 A.可靠性 B.可比性 C.可理解性 D.重要性 10.将现金存入银行,应编制()凭证。 A.现金收款 B.现金付款 C.银行存款收款 D.银行存款付款 11.采用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时,下列各项中,属于科目汇总表的作用是()。 A.反映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B.简化记账凭证的编制 C.全面了解发生的经济业务 D.起到试算平衡的作用 12.在借贷记账法下,所有账户借方余额的合计数表示下列会计要素中()的总额。 A.资产 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费用 13.利润表作为企业的重要会计报表之一,其反映的内容是()。 A.资产总额及其构成 B.负债总额及其构成 C.所有者权益总额及其构成 D.经营成果总额及其构成 14.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人员填制记账凭证时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的依据是()。 A.复式记账 B.会计科目 C.会计要素 D.引起会计恒等式变化的经济业务 15.下列核算组织程序中,()是各种核算组织程序的基础。 A.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B.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C.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D.分录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 16.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 A.借方 B.借方和贷方 C.贷方 D.借方或贷方 17.企业购进材料时,以现金支付的材料搬运费应记入()的借方。 A.生产成本 B.库存现金

200条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 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 3.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5.会计对象: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6.会计任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特点所制约。 7.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8.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

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9.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10.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1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14.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l生原则,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15.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6.一贯性原则: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对前后

《会计学基础》考试试题与答案

《会计学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要收好了哦2011.12.22阅读(16) | ? ? ? ? ?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是() A、控制职能 B、监督职能 C、核算职能 D、计算职能 2.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职能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 A、核查 B、核算 C、计 算 D、控制 3.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是() A、所有者权益 B、实收资 本 C、未分配利润 D、盈余公 积 4.会计任务的提出取决于会计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特点的制约。 A、会计方法 B、 会计程序 C、会计主体 D、 会计对象 5.收付实现制基础是以收到或支付()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 A、权 利 B、责任 C、现 金 D、成本 6.会计的基本环节是() A、会计决策 B、

C、会计分析 D、会计核算 7.亏损就其本质而言是() A、负债的减少 B、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C、收入的减少 D、成本的减少 8.在会计期末,收入减费用计算出的利润按规定程序进行分配以后,其留归企业部分为 () A、资产的增加 B、营业利润的增加 C、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D、未分配利润的增加 9.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库存各种商品实际成本的增减变支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是() A、制造费用账户 B、生产成本账户 C、库存商品账户 D、半成品账户 10.产品生产过程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是() A、产品消费费用 B、管理费用计算 C、制造费用计算 D、产品成本计算 11.用来反映和监督各项资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是() A、集合分配账户 B、计算账户 C、盘存账户 D、结算账户 12.债权结算账户亦称() A、现金结算账户 B、权益结算账户 C、负债结算账户 D、资产结算账户 13.原始凭证应该具备的共同的基本内容通称为() A、凭证名称 B、凭证要素 C、经济要素 D、凭证因素 14.典型的累计凭证是企业的() A、制造费用分配表 B、领料单 C、限额领料单 D、收料单 15.属于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是() A、产品生产成本表 B、制造费用明细表 C、利润分配表 D、利润表 16.反映企业期末尚未支付的现金股利和应付未付给投资者的利润的账户是() A、应付账款 B、应付股利 C、利润分配 D、应付税费 17.反映企业已实现而尚未分配的利润数额的账户是() A、利润分配 B、

成本会计学名词解释

成本会计学名词解释 1.产品成本:是(工业)企业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指出的各种生产费用之和,及生产 资料的耗费和劳动力的耗费。 2.单步骤生产:是指生产工艺过程不能间断的生产,或者由于工作地点限制不便于分散在 几个不同地点进行的生产。 3.多步骤生产:是指生产工艺过程可以由间断的若干个生产步骤所组成的生产,它的生产 活动可以分别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进行,可以由一个企业进行,也可由几个企业协作进行。 4.大量生产:指不断的重复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 5.成批生产:指按照预先确定的产品批别和数量进行的生产。 6.单件生产:指按照订货单位的要求,进行个别的、性质特殊的产品生产。 7.直接人工:是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 8.直接分配法;是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出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收益产 品、单位,而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情况的一种辅助费用分配方法。 9.顺序分配法:按照收益多少的顺序将辅助生产车间依次排序,受益少的先把费用分配出 去,受益多后把费用分配出去的一种辅助费用分配方式。 10.交互分配法:对各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进行两次分配。首先,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部 门相互提供的产品或者劳务数量和交互分配的单位成本,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其次,将各辅助生产车间、部门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再按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在辅助生产车间、部门以外的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 11.代数分配法:是通过建立多元一次联立方程组并求解的方法,取得各种辅助生产产品或 劳务的单位成本,进而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一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12.计划价格分配法:按照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方法。 13.制造费用:是指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项费用,以及虽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不便直接 计入产品成本而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生产费用。 14.损失性费用:指在生产过程中因原料质量不合格或生产工人违反操作规程、生产技术应 用失当、生产组织上的缺陷等导致的各种损失,主要包括废品损失费用和停工损失费用。 15.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可修 复废品的修复费用,减去残料回收价值和应收账款以后的损失。 16.停工损失:是指企业的生产车间、车间的班组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 17.完工产品:一般指已经完成全部生产过程,符合质量要求,并已验收入库,可以作为商 品对外销售的产成品。 18.在产品:指没有完成全部生产过程,还不能作为商品销售的产品。 19.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月末虽有在产品但不计算在产品成本的方法。 20.在产品按年初成本计价法:各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固定的年初数计算的方法。 21.约当产量法:是将月末在产品数量按其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数量(即约当 产量),按完工产品产量与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费用与月末在产品费用方法。 22.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是按照预先制定的定额成本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然后从某 种产品全部生产费用减去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就是完工产品成本。 23.定额比例法:产品的生产费用按照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的比

基础会计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基础会计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一会计的产生 含义:会计是生产(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条件:1 生产过程较为复杂,由于管理的要求才产生了对会计的需要; 2 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才有可能产生会计。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一)反映(核算)职能:处理、转换经济数据,为各类报表使用人提供信息 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价值量角度反映。 2、反映已经发生的事实。 3、有综合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内容: 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产收发、增减和使用;债券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基金的增减和经费的收支;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 (二)会计监督(控制)职能 特点: 1、伴随会计核算进行,具有完整性、连续性。 2、利用价值指标,以财务活动为主,具有综合性。 3、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内容: 1、会计资料真实可靠; 2、经济业务合法性; 3、财产安全和完整; 4、财经法纪执行。 三会计的任务:反映财务情况、监督经济活动、提供会计信息。 四会计的目标:为用户提供决策和有用的财务信息 五会计定义: 以为用户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为目标,以核算和监督企业和各单位经济过程为内容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是管理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工具。 六会计的特点 1 会计既是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又是经济管理的工具 2 以企业、事业等单位为服务对象

3 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尺度 七会计学学科分类 财务会计:(对外报送会计)管理会计:(对内报送会计) 八会计方法-------实现会计职能的手段。 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 上述三种方法以会计核算方法为基础,互相联系,形成了会计方法体系。 九会计核算方法 内容: 1、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2、复式记账 3、填制和审核凭证 4、登记账簿 5、成本计算 6、财产清查 7、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核算与其它核算的关系 业务核算:业务活动中各种手续及其产生记录 统计核算:业务活动中数据搜集、整理与分析 会计核算:以货币计量业务活动信息 三者关系:PPT 第二章 一会计对象 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客体,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资金: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及货币本身。 资金循环:资金从货币形态开始,经过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回到货币资金的运动过程。 资金周转:周而复始的资金循环 该过程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考察:PPT 1、资金进入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发行股票或债券、借款)取得资金。 2、资金的循环周转:表现为供应、生产、销售过程. 3、资金退出企业:经营过程或资金循环周转完成时, 交纳所得税、分派盈利、偿还借款等形式而退出企业。 二会计要素 概念: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内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1.复式记账法“单式记账法”的对称。对每项经济业务按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同时进行登记的方法。2.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指以经济的权益和责任的发生,即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3.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有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4.损益表又称利润表,是用以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利润实现(或发生亏损)的财务报表。5.预提费用是指企业按规定预先提取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6.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的分类,是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分类,也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可以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个方面。7.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营业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包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8.资产资产是企业,自然人,国家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来计量收支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收入、债权和其他。9.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的对称。记载商主体营业交易和财产出入事项的会计记录文书。为商业帐簿的一种。1 0.红字冲销法红字冲销法又称红字更正法也称红字调整法,即先用红字编制一套与错账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予以冲销,然后再用蓝字编制一套正确的会计分录。1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机关、团体、深圳齐创辉财务代理公司及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控制、分析、报告,以提供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工作。12.产品成本由于生产的连续性,在一部分产品生产完毕成为产成品后,还有一些产品尚未完工而形成在产品,这样就需要在一定时点(一般为月末),将生产成本按照一定的方法,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配后,产成品所分担的生产成本,即为“产品成本”,而在产品所分担的部分,继续留在生产成本中,待其完工后比照上述办法处理。13.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或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14.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称为会计科目。15.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16.会计事项企业经济活动中应在会计上加以记录的事项,称为会计事项。17.持续经营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或基本前提之一,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清算。18.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和规定的折旧率计算确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记入各期的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19.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20.盈余公积盈余公积是指公司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21.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22.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是指会计信息应按划分期限收集和处理。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13、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决策相关联。 1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5、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17、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和记录,而不能呢个提前或延后,否则就会造成经营成果虚假不实。 18、权责发生制原则:就是按照权利和责任是否发生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 19、历史成本原则:亦称原始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指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经济业务发生的时的取得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按照会计要素的这一计量要求,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负债的取得和偿还都按取得负债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 20、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审慎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21、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2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23、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4、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5、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6、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27、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是通过配比方式确定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28、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 29、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只要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待摊费用、存货。 30、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1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 31、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

成本会计学练习题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单项选择题 1.成本会计的各项职能中,最基础的是 A.成本预测 B.成本核算 C.成本分析 D.成本控制 2.下列各项中,属于工业企业费用要素的是 A.废品损失 B.直接材料 C.直接人工 D.外购动力 3.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每月生产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 A.全部计人当月完工产品成本 B. 全部计入当月在产品成本 C.当月在完工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 D.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4.适合小批单件生产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 A.分步法 B.分批法 C.分类法 D.品种法 5.用盘存法计算原材料定额消耗量时,根?quot;本期投产数量= 本期完工产品数量+期末在产品数一期初在产品数量公式计算本期的投产产品数量时,如果原材料随着生产进度连续投入,在产品需耗用原材料,则公式的期初和期末在产品数量应按原材料消耗定额计算的期初和期末在产品的 A.实际消耗量计算 B.实际产量计算 C.约当产量计算 D.计划产量计算 6.从成本计算方法的原理上来说,标准成本法可以取代 A.分步法 B.分类法 C.定额法 D.品种法 7.产品销售费用明细表属于 A.成本报表 B.损益报表 C.销售报表 D.资金报表 8.小型工业企业中,可将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两个总帐科目合并为一个 A.基本生产成本总帐科目 B.辅助生产成本总帐科目 C.生产费用总帐科目 D.制造费用总帐科目 9.下列不属于工业企业成本项目的是 A.燃料及动力 B.直接人工 C.制造费用 D.折旧费 10.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按生活福利人员工资和规定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在 A.生产费用科目核算 B.管理费用科目核算 C.应付福利费科目核算 D.制造费用科目核算 11.基本生产成本按 产品成本项目分设明细帐B.产品品种分设明细帐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明细分类科目分设明细帐 D.会计要素具体内容分设明细帐

2020年专升本《基础会计学》考试大纲

2020年专升本《基础会计学》考试大纲 一、总纲 本大纲适用于:安徽省属普通高校(以及经过批准举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成人高等院校)的应届全日制普通高职(专科)毕业生;安徽省高校毕业的具有普通高职(专科)学历的退役士兵。考试是国家承认的招收专科学生升入本科阶段学习的选拔性考试,旨在考核学生对于本课程是否达到进入本科学习水平的基本要求。考试需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采用闭卷方式进行。 本大纲旨在规定课程学习和考试的内容和范围,是实施课程考试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高效学习的纲领性文件,有助于考试标准的规范化和具体化。 本大纲的制定旨在贯彻国家和安徽省的相关要求,依据有关政策文件,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实现培养会计专业高级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考查内容以企业会计账务处理过程为主线,围绕会计的产生发展、职能目标、核算方法、会计对象与要素、会计信息的确认与计量、权责发生制、借贷记账法、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财产清查和财务报告等内容展开。使学生具备过硬的会计综合运用能力的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的会计综合运用技能方法,熟练运用会计记账规则从事会计核算和相应的管理活动。考试以基础会计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通过对各章节知识要点的扎实掌握,具备相关会计基本理论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业务技能。

二、学科考查内容纲要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考试参考书目:《基础会计》(第六版),陈国辉、迟旭升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年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本课程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以及相关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会计行业相关领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解决现代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和具体的记账方法等实务操作问题,使得学生具备更为扎实和全面的学科素养。具体包括: 1.能力目标 能够从事会计最基本的核算工作; 能够掌握会计职业的就业能力和会计岗位初步职业判断能力; 能够完成从填制和审核凭证、设置和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告一系列会计工作流程; 能够进行财产清查工作和错账查找工作。 2.知识目标 理解会计的概念、职能、目标;掌握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体内容,会计工作流程; 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掌握会计等式和借贷记账法; 掌握企业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等日常核算;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 名词: 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3.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5.会计对象: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6.会计任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特点所制约。 7.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8.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9.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10.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1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14.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l生原则,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15.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6.一贯性原则: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7.及时性原则: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实效,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18.清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19.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按照这一原则要求,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为资本性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定企业的当期损益。 20.配比原则: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21.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来确认。 22.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账面的历史成本不得任意变更。 23.谨慎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采取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