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洪湖二中201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单元测试

洪湖二中201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单元测试

洪湖二中201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单元测试
洪湖二中201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单元测试

洪湖二中201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I 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 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做法中用到物质氧化性的是

A .明矾净化水

B .纯碱除去油污

C .臭氧消毒餐具

D .食醋清洗水垢 2.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肯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B .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C .非金属单质一定作为氧化剂,金属单质一定作为还原剂

D .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三种化合物由左到右是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A .HCl 、CaCO 3、SO 2 B .HClO 、H 2S 、C 2H 5OH C .KNO 3、CH 3COOH 、NH 3 D .BaSO 4、H 3PO 4、H 2O 4.下列反应中,可用离子方程式H ++OH -=H 2O 表示的是

A .NH 4Cl +NaOH

NaCl +NH 3↑+H 2O B .Mg(OH)2+2HCl=MgCl 2+2H 2O

C .NaOH +NaHCO 3=Na 2CO 3+H 2O

D .NaOH +HNO 3=NaNO 3+H 2O 5.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在稀氨水中通入过量CO 2:NH 3·H 2O+CO 2=NH 4++HCO 3

B .少量SO 2通入Ca(ClO)2溶液中:SO 2+H 2O+Ca 2++2ClO —

=CaSO 3↓+2HClO C .用稀HNO 3溶液滴加到FeS 固体中:FeS+2H +=Fe 2++H 2S ↑

D .氢氧化钙溶液与等物质的量的稀硫酸混合:Ca 2++OH —

+H ++SO 24-

=CaSO 4↓+H 2O

6.已知下列5个方程式则MnO 2、KMnO 4、H 2SO 4(浓)、H 3PO 4、Br 2五种物质氧化能力强弱正确的排列的

①H 2SO 4(浓) + 2HBr SO 2↑+ Br 2↑+ 2H 2O ②2KMnO 4 + 16HCl 2KCl + 2MnCl 2 + 5Cl 2↑ + 8H 2O ③MnO 2 + 4HCl(浓)

MnCl 2 + Cl 2↑ + 2H 2O ④5Br 2 + 2P + 8H 2O

10HBr + 2H 3PO 4

⑤2NaCl(固) + H 2SO 4(浓)Na 2SO 4 + 2HCl

A .KMnO 4>MnO 2>Br 2>H 2SO 4(浓)>H 3PO 4

B .MnO 2>KMnO 4>Br 2>H 2SO 4(浓)>H 3PO 4

C .KMnO 4>MnO 2>H 2SO 4(浓)>H 3PO 4

D .KMnO 4>H 2SO 4(浓)>MnO 2>Br 2>H 3PO 4 7.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 Na +

、Cl

、SO 42—、Fe 3+

B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Fe 2+、Mg 2+

、NO 3—

、Cl —

C . c (H +)=10-12 mol ·L —1的溶液:K +、Ba 2+、Cl —、Br —

D .碳酸氢钠溶液:K +、SO 42—、Cl —、H +

8.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 、白)+2HCl(aq)=SnCl 2(aq)+H 2(g) △H 1 ②Sn(s 、灰)+2HCl(aq)=SnCl 2(aq)+H 2(g) △H 2 ③Sn(s 、灰)

Sn(s 、白) △H 3=+2.1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 1>△H 2

B .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 .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 .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9.已知H 2(g)、C 2H 4(g)和C 2H 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 ·mol -1、1411.0kJ ·mol -1和1366.8kJ mol -1,则由C 2H 4(g)和H 2O(l)反应生成C 2H 5OH(l)的△H 为 A .—44.2 kJ ·mol -1

B .+44.2 kJ ·mol -1

C .—330 kJ ·mol -1

D .+330 kJ ·mol -1

10.锌与很稀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锌、硝酸铵和水。当生成1 mol 硝酸锌时,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A .2mol B .1 mol C .0.5mol D .0.25mol

11.Na 2FeO 4是一种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应用前景广阔。一种制备Na 2FeO 4的方法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如下:2FeSO 4+6Na 2O 2=2Na 2FeO 4+2Na 2O+2Na 2SO 4+O 2↑。对此反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Na 2O 2在反应中只作氧化 B .O 2是氧化产物

C .Na 2FeO 4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D .2mol FeSO 4发生反应时,共有10mol 电子转移 12.化学反应N 2+3H 2 = 2NH 3的能量变化如题13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A .N 2(g)+3H 2(g) = 2NH 3(l); △H =2(a —b —c)kJ/mol

B .N 2(g)+3H 2(g) = 2NH 3(g) ; △H =2(b —a)kJ/mol

C .

21N 2(g)+23

H 2(g) = NH 3(l) ; △H = (b +c —a)kJ/mol

D .

21N 2(g)+2

3

H 2(g) =NH 3(g) ; △H = (a +b)kJ/mol

13.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HCl 和NaOH 反应的中和热ΔH =-57.3kJ/mol ,则H 2SO 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

ΔH =2×(-57.3)kJ/mol

B .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 ,则2CO 2(g) =2CO(g)+O 2(g)反应的

ΔH =+2×283.0kJ/mol

C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 .1mol 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燃烧热

14.某钠盐溶液中可能含有NO 2-

、SO 42-

、SO 32-

、CO 32-

、Cl -

、I -

等阴离子。某同学取5份此溶液样品,

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pH 计测得溶液pH 大于7

②加入盐酸,产生有色刺激性气体

③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放出有色刺激性气体

④加入足量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放出气体,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不褪色。

⑤加足量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在滤液中加入酸化的(NH 4)2Fe (SO 4)2溶液,再滴加KSCN 溶液,显红色。

该同学最终确定在上述六种离子中仅含NO 2-

、CO 32-

、Cl -

三种阴离子。

请分析,该同学只需要完成上述哪几个实验,即可得出此结论。 A .①②④⑤ B . 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15.在a LAl 2(SO 4)3和(NH 4)2SO 4的混合物溶液中加入b molBaCl 2,恰好使溶液中的-

24SO 离子完全沉淀;

如加入足量强碱并加热可得到c molNH 3气,则原溶液中的Al 3+离子浓度(mol/L)为 A .a c b 22- B .a c b 22- C .a c b 32- D .a

c b 62-

16.从手册上查得:H —H 、Cl —Cl 和 H —Cl 的键能分别为 436 kJ·mol -1、243 kJ·mol -1和 431 kJ·mol -1,请用此数据估计,由Cl 2 、H 2生成 1molHCl 时的热效应 A .放热 183 kJ·mol -1 B .放热 91.5 kJ·mol -1 C .吸热 183 kJ·mol -1 D .吸热 91. kJ·mol -1 17.向NaBr 、NaI 、Na 2SO 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氯气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固体,剩余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

A .NaCl Na 2SO 4 Br 2

B .NaCl NaBr Na 2SO 4

C .NaCl

Na 2SO 4 I 2 D .NaCl Na 2SO 4 NaI

18.Cu 2S 与一定浓度的HNO 3反应,生成Cu(NO 3)2、CuSO 4、NO 2、NO 和H 2O ,当NO 2和NO 的物质的

量之比为2∶1时,实际参加反应的Cu 2S 与HNO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7 B .1∶9 C .1∶8 D .2∶9 19.已知反应:①101 kPa 时,2C (s )+O 2(g )=2CO (g );ΔH =-221kJ/mol

②稀溶液中,H +(aq )+OH -

(aq )=H 2O (l );ΔH =-57.3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

B .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

C .稀硫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D .稀醋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生成1mol 水,放出57.3 kJ 热量

20.下列各组在溶液中反应,不管反应物量是多少,都能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 .FeBr 2与Cl 2

B .Ba(OH)2与H 2SO 4

C .HCl 与Na 2CO 3

D .Ca(HCO 3)2与NaOH

选择题答题卡

第II 卷(非选择题 共48分)

21.(12分)在热的稀硫酸溶液中溶解了11.4g 硫酸亚铁固体,当加入50mL 0.5mol/L KNO 3溶液后,使其中的Fe 2+全部转化成Fe 3+,KNO 3也完全反应并放出N x O y 气体。 (1)推算出 x =_____;y =______。 (2)配平该反应的方程式:

___ FeSO 4+ ___ KNO 3 +____H 2SO 4 — _____K 2SO 4 + ____Fe 2(SO 4)3 +_____N x O y + ____H 2O

(3)反应中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_____。

(4)用双线桥法表示该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2分)亚硫酸钠中+4价的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现有试剂:溴水、硫化钠溶液、亚硫酸钠溶

液、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

(1)要证明亚硫酸钠具有还原性,应选用的试剂有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证明亚硫酸钠具有氧化性,应选用的试剂有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6分)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 +、Al 3+、Fe 3+、Mg 2+、Ba 2+

NH 4+、Cl -、CO 32-、SO 42-

,现取三份100mL 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份加入AgNO 3溶液有沉淀产生

②第二份加过量NaOH 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2mol ,同时得到溶液甲

③在甲溶液中通入过量CO 2,生成白色沉淀,沉淀经过滤、洗涤、灼烧,质量为1.02g

④第三份加足量BaCl 2溶液后,得白色沉淀,沉淀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质量为11.65g 。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1)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能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实验②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确定溶液中的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8分)CO 、CH 4均为常见的可燃性气体。

(1)等体积的CO 和CH 4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之比是 。

(2)已知在101 kPa 时,CO 的燃烧热为283 kJ/mol 。相同条件下,若2 molCH 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

所放出的热量为1 mol CO 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6.30 倍,CH 4完全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3)120℃、101 kPa 下,a mL 由CO 、CH 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b mL O 2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温度

和压强。

①若混合气体与O 2恰好完全反应,产生b mL CO 2,则混合气体中CH 4的体积分数为 (保留2位小数)。

②若燃烧后气体体积缩小了a/4 mL ,则a 与b 关系的数学表示式是 。

参考答案

1—5 CDCDA 6—10 ACDAD 11—15 AABBC 16—20 BBCAB

21.

(1)1 ;1 (4分)

(2)6 FeSO4+ 2 KNO3 +4H2SO4 = K2SO4 + 3Fe2(SO4)3 +2N x O y + 4H2O (3分)

(3)Fe2(SO4)3 (2分)

(3分)

22.(1)溴水溴水颜色褪去

(2)稀H2SO4、Na2S溶液溶液变浑浊或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23.(1)K+、NH4+、Al3+、SO42-(3分)

(2)Fe3+、Mg2+、CO32-、Ba2+(3分)

(3)Cl-(2分)

(4)①NH4++OH-NH3↑+H2O ②Al3++4OH-=AlO2-+2H2O[或Al3++3OH-=Al(OH)3↓,Al(OH)3+ OH-=AlO2-+2H2O] (各2分,共4分)(5)c(K+)≥0.2mol/L(2分)、c(NH4+)==0.2mol/

L(1分)、c(Al3+)==0.2mol/L(1分)

24.⑴ 1:4 (2分)

⑵ CH4(g) + 2O2(g) == CO2(g) + 2H2O(l);△H = -891KJ/mol(2分)

⑶① 0.33 (2分)② b≥5a/4(2分)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期末复习化学反应与能量两课时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两课时)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 △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Ba(OH)2.8H 2O 与NH 4Cl 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 2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 2与O 2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 +Y =M +N 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X 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 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 和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 和N 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地理区位因素综合分析

地理区位因素综合分析 洪湖二中高二地理组 吴思颖 一.考纲解读 1.掌握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会分析某一个农业区发展的条件 2.掌握影响工业,交通,城市的区位因素。 二.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对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等内容的考查 2.从考核形式上看,这部分知识多以材料,图表形式呈现,注重因果式组合,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考查。 三.命题趋势 1.以区域图或文字资料方式提供信息,考查某地发展某种农作物生长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评价其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2.以中国或世界某一地区为背景,以综合题形式考查工业,农业等,比较异同点,也是将来的重要趋势。 四.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知识点与重难点解析 (一)什么是区位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 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 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二)区位因素对比分析

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政策、农业区位因气候(光、热、水、灾害技 劳动力、土地价土壤、水源、地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策、科技、劳动力、原料动力、通信、农业基础、土地、水工业区位因业历史基、水源环境因素:与风农田、局民区的关 社会因素:国防安全工业惯性、个人偏 自然资源交通政治 军事地形、气候、河城市区位因宗教、其他(科技、游、教育等

交通区位因地形地质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水强度、降水总量、需要、线路长度、交通量文(水位、水域深浅等科技(是保障 (三)案例分析: 1.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要注意,气候土壤水源地, 资料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和科技。 例题分析: 荷兰成为世界著名的“鲜花王国”,有哪些优势区位条件? 一框二扩三展开 工业区位因素2. 自然因素:水源地;经济因素:资料交通劳动力, 市场政策和科技,通信农工看仔细;环境因素:看好风向和水源, 居民住着别受气; 社会因素:国防、偏好和惯性,个别企业要注意年天津高考文综试题)(2007例题分析:分)环渤海地区被规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6039第题 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相关内容主要出现在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和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通过认真分析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发现主要考点有宏观、微观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判断,反应热、焓变、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的理解,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盖斯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以及能源等。 统观整个高中化学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本部分内容与后面电化学基础形成了一个能量转化的体系,使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有了整体认识。本节通过对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探讨,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反应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过程中充当的关键角色,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形成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概念。 二、高考要求和命题趋向 一问中结合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工艺流程进行考查,考查内容常与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有关。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与新能源问题相关的考点也引起了关注。 命题趋向:预计在2019年高考中,反应热的考查内容将不断拓宽,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盖斯定律的应用要求会有所提高,另外试题会更加关注能源问题,以期引导考生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

化学反应与能量在必修2和选修4中都有,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基本掌握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能书写和判断简单的热化学方程式,并且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反应热。但是由于时间较长,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有所遗忘,尤其是反应热与焓变、燃烧热与中和热等概念又混淆不清,在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时,分不清物质中到底含有多少个化学键,在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复杂反应的反应热时,不知道怎么通过变形得到目标方程等。 针对这些问题,一轮复习要注意对知识点的复习、归纳,对比、总结,将知识系统化,考点突出化、方法具体化,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多媒体辅助、讲解法、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真题演练、反思归纳等等 将复习过程中出现的易错点、易混淆点,采用多台阶、小步幅的方法层层推进,使学生在教学的进程中潜移默化地收获和提高。 学法:查教材和资料梳理相关内容,分析真题,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自主探究或讨论,攻坚克难,整理归纳条理清晰。 五、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基础) 第二课时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重点) 第三课时盖斯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重点、难点) 六、教学设计 基本思路:知识梳理典例分析真题演练归纳总结习题巩固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反应热和焓变 【复习巩固教材,构建知识体系】首先梳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如反应热、焓变、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等; 【投影展示图像】对比分析图像,理解图像的含义,加深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以及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的理解。如图1从宏观角度分析为放热反应,图2从微观角度分析为放热反应,图3图4是关于催化剂、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影响焓变。通过图像将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概念,便于掌握。 【真题演练】弄清考法,有的放矢。15年北京理综第9题就是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2、燃烧热和中和热 【知识梳理】弄清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1、燃烧热:在101 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2、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注意:两者标准不同。燃烧热的标准是1mol纯物质,中和热的标准是1mol液态水。通过概念的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加深理解。 【投影展示例题】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注意易错点,如C——CO2,H——H2O,S——SO2等;中和热必须是稀的强酸跟强碱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盐和1 mol 液态水的反应热才为57.3kJ·mol-1 【习题巩固】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能源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解决能源危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作为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单位:kJ/mol △ 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放热反应的ΔH<0,为“-” 吸热反应:环境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3、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能量 能量

化学反应与能量专题复习

《化学反应与能量》专题复习 一、建构知识网络 化学知识零碎,要注意按照知识得内在联系站在全章得角度,重新审视、整合知识,借组图表把零散得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如本章内容,可以整合成如下框图: 二、整合重点知识 1、常见得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1)常见吸热反应 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③C+H2O 高温 CO+H2,④C+CO2 高温 2CO。 (2)常见放热反应 ①大多数化合反应,②燃烧,③中与反应,④活泼金属与酸反应,⑤铝热反应。 2、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得原因 (1)微观角度 化学反应得本质就是旧化学键得破裂与新化学键得形成,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需要放出能量。若断开化学键吸收得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释放得能量,反应为吸热反应;若断开化学键吸收得能量小于形成化学键释放得能量,反应为放热反应。 (2)宏观角度 一个确定得化学反应完成后就是吸收能量还就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得总能量与生成物得总能量得大小关系。若E(生成物)>E(反应物) ,反应为吸热反应;若E(生成物)

2020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元素及化合物专题训练

2020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9·北京,6)下列我国科研成果所涉及材料中,主要成分为同主族元素形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A.4.03米大口径 碳化硅反射镜 B.2022年冬奥会 聚氨酯速滑服 C.能屏蔽电磁波的 碳包覆银纳米线 D.“玉兔二号” 钛合金筛网轮 答案A 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及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量的铜与浓硝酸反应可生成NO B.Fe在O 2 中的燃烧产物可用于制红色涂料 C.Na、Al、Cu可以分别用电解冶炼法、热还原法和热分解法得到 D.Fe2+、SO2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前者表现出还原性,后者表现出漂白性 答案A 3.下列有关S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于酸性氧化物 B.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物质 C.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因为具有强氧化性,所以能漂白品红 答案D 4.三效催化剂是最为常见的汽车尾气催化剂,其催化剂表面物质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转化过程中,氮元素均被还原 B.依据图示判断催化剂不参与储存和还原过程 C.还原过程中生成0.1mol N 2 ,转移电子数为0.5N A D.三效催化剂能有效实现汽车尾气中CO、C x H y 、NO x 三种成分的净化 答案D

( B.消除总反应为:4NO x +(5-2x)O 2 +2H 2 O=====4HNO 3 2 5.(2019·宝鸡市高考模拟)汽车尾气的治理是减轻空气污染的有效途径。科学家研究发现TiO 2 的混凝土或沥青可以适度消除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其原理如下。下列关于“消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部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光 C.使用纳米TiO 2 ,产生的光生电子和空穴更多,NO x 消除效率更高 D.1mol O-比1mol羟基(·OH)多9N A 个电子(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答案D 6.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B.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其原因可能是苹果汁中的Fe2+变成Fe3+ C.工业上可用铁质容器储存浓硝酸和浓硫酸,原因是铁在常温下与两种酸不反应 D.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白色沉淀,又观察到颜色逐渐变为红褐色,说明该溶液中只含有Fe2+,不含有Mg2+ 答案B 7.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Ⅰ中试剂 氯化铵 硫酸亚铁 涂有石蜡油的碎瓷片 铁粉与水蒸气 Ⅱ中试剂及现象 酚酞溶液不变红色 品红溶液褪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肥皂水冒泡 推断 氯化铵稳定 FeSO4分解生成FeO和SO2 石蜡油发生了化学变化 铁粉与水蒸气发生了反应 答案C 8.(2019·安阳市高三二模)某同学欲利用如图装置制取能较长时间存在的Fe(OH) 2 ,其中实验所用溶液现配现用且蒸馏水先加热煮沸。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抓教师专业发展 促办学品位提升

抓教师专业发展促办学品位提升 近几年,洪湖二中高考连年报捷,相继取得了文科三年全市第一,理科多人次进入全市前十名的优异成绩,先后有七人超过北大,清华录取分数线。2005年,杨先哲同学一举夺得湖北省高考文科第十八名、荆州市第一名,被北京大学录取。2006年,洪湖二中高考上线重点院校人数达317人。2007年,杨丽、舒曼同学分别夺得洪湖市高考文科第一名和第二名。学校连续16年被荆州市教育局(教委)授予“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优胜单位”;连续18年被洪湖市教育局(教委)授予“洪湖市高考先进单位”。作为一所普通高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追根溯源是学校狠抓了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校教育,教师是关键。洪湖二中地处乡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引进优秀的教师难,同时,学校一部分教学素质高的教师又先后调入武汉各类高中和城区高中,留住教师也难。师资的困境给学校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这迫使学校不得不进行深刻的思考:要继续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确保洪湖二中在洪湖乃至荆州教育的地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必由之路。学校是教师的工作之地,也是成长之所,必须提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机会。抓住了教师,也就获得了提高教育质量的主动权,把握了学校发展的根本。因此,近几年以来,学校确立了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立足本校的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为出发点,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模式,以教学研究为核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了环境,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行成共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要想学校发展,首先教师要发展,校本培训则是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推进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何云华为组长,以书记彭德茂和副校长何友俊为副组长,以教导处、年级部和教科室各中层领导为成员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全方位支持校本培训工作,克服资金困难的问题,节约了其他开支,保证教师的培训、教研、课改资料的经费落实。并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更新校本培训的配套设施,建立了空中网校、多媒体网络教室、全覆盖宽带校园网、中心网站、电子阅览室等,为校本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校本培训,需要将领导的认识转变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基于此,我们要求教师树立三大校本培训理念:一是树立开放教育的理念。这里的“开放”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校本培训内容的开放。另一层含义是校本培训形式的开放。二是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校本培训的内涵本身就包含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当前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与期望也越来越高,如果教师不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则必将被时代所淘汰。三是树立主体教育的理念。校本培训的主体是一线教师,只有增强一线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还制定了校本培训的管理制度、学习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并实行了“四挂钩”制,即:每位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情况与教研组考核挂钩、与教师评聘职称挂钩、与教师业务考核挂钩、与教育教学评优挂钩。 二、组织实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章节练习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章节练习题 崇庆中学高2015级化学集备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众多的环境污染中,废旧电池的污染可谓让人触目惊心,废电池中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 A .镉 B .锌 C .石墨 D .二氧化锰 【答案】A 【解析】镉是致癌物质,是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 2.有如下两个反应: ①2HCl =====高温H 2↑+Cl 2↑ ②2HCl =====电解 H 2↑+Cl 2↑ 关于这两个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两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 .①②两反应中的能量转换方式都是热能转变为化学能 C .①反应是热能转变为化学能 D .②反应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答案】B 【解析】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A 项正确;反应②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B 项错误,D 项正确;反应①是吸热反应,是热能转变为化学能,C 项正确。 3.面粉厂必须严禁烟火的主要原因是( ) A .防止火灾发生 B .防止污染面粉 C .吸烟有害健康 D .防止面粉爆炸 【答案】D 【解析】面粉颗粒极小,当其扩散在空气中与空气充分接触,导致氧气与面粉的接触面面积增大一旦引发反应,极易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爆炸。 4.化学电池可以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的本质是( ) A .化合价的升降 B .电子的转移 C .氧化还原反应 D .电能的储存 【答案】B 【解析】化合价的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形式,而电子转移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而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为原电池。

5.某同学做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后得到了下列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两种金属 B .由铜、锌电极与硫酸铜溶液组成的原电池铜是正极 C .电子沿导线由锌流向铜,在铜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而放出氢气 D .铜锌原电池工作时,锌溶解,所以才产生电子 【答案】A 【解析】一般构成原电池负极的是金属,而且是活泼性的金属,而正极可以是导电的非金属,如石墨碳棒;但负极也不一定是金属 6.锌电池可代替铅蓄电池,它的构成材料是锌、空气、某种电解质溶液,发生的总反应是2Zn +O 2===2ZnO 。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锌为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 .电池工作时,氧气与锌直接化合,生成氧化锌 C .正极发生的反应是:12O 2+2e -+2H + ===H 2O D .负极发生的反应是:Zn -2e - +H 2O===ZnO +2H + 【答案】B 【解析】负极发生的反应是:Zn -2e - +H 2O===ZnO +2H + 7.“西气东输”工程中,需要地下埋入铸铁管道。在下列情况下,铸铁管道被腐蚀速率最慢的是( ) A .在含铁元素较多的酸性土壤中 B .在潮湿疏松的碱性土壤中 C .在干燥致密的不透气的土壤中 D .在含碳粒较多,潮湿透气的中性土壤中 【答案】C 【解析】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钢铁发生析氢腐蚀,而在中性或者微碱性土壤中则发生吸氧腐蚀,在含有碳粒的土壤中会形成原电池,造成腐蚀。 8.“嫦娥一号”发射所用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中装的液氢和四氧化二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火箭中装入的液氢和四氧化二氮都是燃料 B .火箭中装入的液氢和四氧化二氮形成原电池,即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火箭上天 C .液氢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及机械能使火箭上天 D .液氢气化,转化为动能,从而使火箭上天 【答案】C 【解析】火箭中的液氢是燃料,而四氧化二氮则是氧化剂,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燃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重、难点】: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对△H的“+”与“-”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反应热焓变 (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的变化。 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守恒和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类型 (1)放热反应:即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 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形成原因(图示) 从微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预测生成 (二):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教案

新课标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教案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要吸收能量,化学键的形成要放出能量。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初步了解化学电池的化学反应基础(氧化还原反应)及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4.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知道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控制反应条件对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的意义,初步认识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重要性和途径。

【例1】(2001天津16)将 4 mol A 气体和 2 mol B 气体在 2 L 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气)+B(气)=2C(气)若经 2 s(秒)后测得 C 的浓度为0.6 mol·L-1 ,现有下列几种说法:①用物质 A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0.3 mol·L-1·s -1②用物质 B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0.6 mol·L-1·s-1③ 2 s 时物质 A 的转化率为70%④ 2 s 时物质 B 的浓度为 0.7 mol·L-1,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由题知2 s时C的浓度为0.6 mol·L-1,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比,可算出B的变化浓度为0.3 mol·L-1,进而确定B的浓度是(1mol·L-1-0.3 mol·L-1)=0.7 mo l·L-1;A的变化浓度为0.6 mol·L-1,从而求出A的转化率为30%;用C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可推知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1·s -1,用B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15 mol·L-1·s-1。对照各选项,符合题意的是B。 【例2】(2001年全国理综·14)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注重专题复习

2019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注重专题复习 复习之前应该了解清楚考纲的相关要求,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分享了化学一轮复习注重专题复习,请考生关注。 命题基本趋势:回归课本,难度稳定。 第一,试题难度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题型保持基本不变。第二,化学实验仍将是考查的重点,而且今年特别强调了化学要多考查三个试题能力。 第三,试题仍然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化学发展的前沿。 阅卷中反映出的问题: 1.学生对理综试卷的总体把握不够,做题时间安排不合理,因此不少学生要么答题显得马虎仓促,有的甚至空题不做。 2.答题不规范。本次调考化学试题有个明显特点,就是部分题目后面附加小括号,并对解题提出一定的要求。但相当一部分粗心的学生没看清题目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习惯和想法答题,结果导致失误。比如有的题目要求写出物质的名称,并要求用汉字表示,但部分学生却用化学式表示;有的题目要求写离子方程式,但部分学生写成了化学方程式;有的题目要求用汉字大于、小于表达,但很多学生却用化学符号、表达。 3.改卷中还发现学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较严重,原因就在于表述不严谨,话没说到点子上。这一现象主要反映

在第二卷的实验题型上,该题难度属于中档,但在文字描述过程中,部分学生罗罗嗦嗦没有切中要害,有的学生回答得过于简单,思路不够清晰。 4.经常训练的题目却往往丢分。本次调考的化学试题,不少题目可谓是熟脸,学生在日常训练中会碰到,但就是这样的题丢分也最频繁。这说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满足于一知半解,没有真正领会掌握。 备考建议 1.考试应该有好的心态,要努力克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2.在平时训练中注重将错题归类,并重新研究掌握。 3.试卷中有一部分属于送分题,学生解题时切记看清答题要求,规范答题。 4.最后一个月的复习过程中,学生不宜实施题海战术,最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题练习。 5.在平时自我测验中,学生最好自我限时,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 6.实验题一向是考查的重点,从今年的趋势看,学生应高度重视课本实验。 化学一轮复习注重专题复习的内容分享到这里,希望对大家复习有所帮助。

洪湖革命历史

洪湖早期党组织的建立 1925年5月,娄敏修由党组织派遣,来到新堤以教书为职业,动员本地知识青年组织了“青年互助社”,后又组织了以工农子弟为主的“青年笃行会”,经常向他们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还在附近的江峰小学组织“青年读书会”。同年10月,新堤共产党小组在西堤街郑道巷“恒大花行”郑崇实家中正式成立。1925年7月,在新堤党组织建立和发展的同时,党派刘啸梅同志来到汊河口发展党的组织,8月,在汊河口石杨湾建立了洪湖地区第一个党支部。 戴家场暴动 1927年9月2日,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熊传藻、赵文允等返回新堤和峰口,恢复党组织。3日,中共鄂中南区特委在新堤成立。同时,中共沔阳县委在白庙“来议寺”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决定全县划为四个暴动区。10日,在邓赤中、刘镜珊、刘绍南、赵文允、彭国材等指挥下,举行了戴家场暴动,歼灭了涂老五团防武装,打响了鄂中地区秋收起义的第一枪。随后,洪湖沿岸的农民、渔民纷纷揭竿而起,先后举行了大小近80余次武装暴动,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地主湖霸。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成立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鄂西特委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将监沔游击队和江石游击队合编为鄂西游击大队。8日,各地游击队会师洪湖三屋墩,正式组成洪湖游击总队。1929年12月间,鄂西特委在石首袁家铺召开了中共鄂西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特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将洪湖游击总队升编为“中国红军独立第一师”。12月20日,该师在峰口成立。党中央为加强湘鄂西红军的领导力量,先后派许光达、王一鸣、孙德清、邝继勋等人来到洪湖。1930年2月5日,红独一师的第一、二两纵队在监利汪家桥胜利会师后,鄂西特委及时召开军事会议,传达中央指示,宣布红独一师升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孙德清,政治委员周逸群,副军长段德昌,参谋长许光达。全军约六、七千人。 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和中共湘鄂西省委员会成立随着洪湖苏区革命 斗争的大发展,红四军和红六军于1930年7月4日胜利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后为邓中夏)任总政委。红二军团的成立,标志着湘鄂西苏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3月25日,中共湘鄂西特委、苏维埃机关和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夏曦等转移至瞿家湾。27日,中共湘鄂西分局在瞿家湾成立,夏曦任书记。6 月中旬,在瞿家湾相继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省临时委员会、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和湘鄂西省革命军事委员会。7月,湘鄂西省共青团、总工会、贫农团、妇女会、儿童团、反帝大同盟、济难会等群众性的革命团体,先后在瞿家湾成立;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机关报《红旗日报》和《布尔什维克周刊》、省苏维埃机关报《工农日报》、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洪湖日报》、军委主办的《红星报》、省共青团主办的《列宁青年》等,相继在瞿家湾出版发行。12月11日,在瞿家湾正式成立了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1月

2020届二轮复习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 (1)

专题突破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9浙江台州中学高三统练)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储热材料芒硝可用于光—化学能的转换 B.发达国家采用的现代化垃圾焚烧处理法不能有效利用生活垃圾中的生物质能 C.利用微生物在光合作用下分解水,是制取氢气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D.太阳能、可燃冰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很少污染,且可以再生,是最有希望的未来新能源 2.(2019河北衡水安平县安平中学高三期中)下列关于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Zn(s)+CuSO4(aq)ZnSO4(aq)+Cu(s) ΔH=-216 kJ·mol-1,E反应物ΔH2

D.已知H+(aq)+OH-(aq)H2O(l)ΔH=-57.3 kJ·mol-1,则0.5 mol H2SO4与0.5 mol Ba(OH)2反应一定放出57.3 kJ热量 4.(2019甘肃静宁一中高三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1 kPa时,2H2(g)+O2(g)2H2O(l)ΔH=-572 kJ·mol-1,则H2的燃烧热ΔH=-572 kJ·mol-1 D.500 ℃、30 MPa时,发生反应N2(g)+3H2(g)2NH3(g)ΔH=-38.6 kJ·mol-1。在此条件下将1.5 mol H2和过量N2充分反应,放出热量19.3 kJ C.若将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D.已知:2C(s)+2O2(g)2CO2(g)ΔH1,2C(s)+O2(g)2CO(g)ΔH2,则ΔH1<ΔH2 5.(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三期中)中国化学家研究的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碳纳米点(CQDs)/氮化碳(C3N4)纳米复合物]可以利用太阳光实现高效分解水,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催化反应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B.阶段Ⅰ中,H2O2是氧化产物 C.每生成1 mol O2,阶段Ⅱ中转移2 mol电子 D.反应的两个阶段均为吸热过程 6.(2019山东山师大附中高三模拟)25 ℃、101 kPa时,有以下能量转化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Ⅱ的热化学方程式2CO(g)+O2(g)2CO2(g) ΔH=-282.9 kJ·mol-1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 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 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 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 达到着火点才能 燃烧2、催化剂在 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课教案-王大治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课教学设计 南开中学王大治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本章内容包括化学反应与热能、化学反应与电能、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等,在必修中只介绍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等,只需要学生了解,能联系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选修4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及电化学基础打下基础。(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化学反应的热量转化本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计算及比较、可逆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标志等已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但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将知识点串成线织成网还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实质,会判断反应的吸放热;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会应用判断电极及两级发生什么反应;会计算某反应的速率,会比较快慢及判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 2.通过知识点的梳理,建立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新概念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 2.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从身边及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入手学习,并应用所学分析指导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应中能量的转化方式、平衡状态的判断 难点:各知识点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模拟实验和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串联讲解为辅的启发式教学。 1. 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推进; 2.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有意注意; 3. 通过展示模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归纳。 五、教学过程: 主导思想:由于第二章三节内容类似“拼盘”,可以说各自独立,可以分块进行复习,但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只是简单串讲复习,再做些习题,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等同于做习题,因此我以“Fe”为主角,以原电池为载体,将这三节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荆州市2018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段表(洪湖市)

分数段 1083洪湖市 人数累计[600,650) 4 [599,600) 4 [598,599) 4 [597,598) 4 [596,597) 4 [595,596) 1 5 [594,595) 5 [593,594) 5 [592,593) 5 [591,592) 3 8 [590,591) 1 9 [589,590) 1 10 [588,589) 10 [587,588) 10 [586,587) 2 12 [585,586) 12 [584,585) 12 [583,584) 2 14 [582,583) 3 17 [581,582) 2 19 [580,581) 2 21 [579,580) 2 23 [578,579) 4 27 [577,578) 27 [576,577) 4 31 [575,576) 2 33 [574,575) 4 37 [573,574) 2 39 [572,573) 5 44 [571,572) 4 48 [570,571) 4 52 [569,570) 7 59 [568,569) 4 63 [567,568) 2 65 [566,567) 9 74 [565,566) 2 76 [564,565) 6 82 [563,564) 5 87 [562,563) 6 93 [561,562) 1 94 [560,561) 8 102 [559,560) 8 110 [558,559) 3 113 [557,558) 6 119 [556,557) 9 128 [555,556) 13 141 [554,555) 7 148 [553,554) 10 158 [552,553) 3 161 [551,552) 15 176 [550,551) 8 184 [549,550) 9 193 [548,549) 5 198 [547,548) 6 204 [546,547) 14 218 [545,546) 9 227 [544,545) 10 237 [543,544) 6 243 [542,543) 12 255 [541,542) 10 265 [540,541) 5 270 [539,540) 10 280 [538,539) 11 291 [537,538) 7 29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