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训练全程跟踪 新人教版选修4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训练全程跟踪 新人教版选修4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训练全程跟踪 新人教版选修4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训练全程跟踪 新人教版选修4

2021年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训练全程跟踪新人教版选修4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题5分,共40分)

1.(xx·佛山模拟)对处于化学平衡的体系,关于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B.只有在催化剂存在下,才会发生化学反应速率变化,而化学平衡不移动的情况

C.正反应进行的程度大,正反应速率一定大

D.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变化

解析:A项:若v正、v逆同等程度地变化(如使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B项,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增大压强,v正、v逆均增大,但v正=v逆,平衡也不发生移动;C项,反应进行的程度与反应速率的大小无关.

答案:D

2.已知反应A2(g)+2B2(g) 2AB2(g) ΔH<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加,逆反应速率减小

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平衡正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平衡正向移动

解析:这是一个正反应方向气态物质的量减小的放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且能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左移;增大压强,平衡右移.

答案:B

3.(xx·孝感高二检测)反应:2SO2(g)+O2(g) 2SO3(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下列各种情况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

A.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充入氮气

B.保持温度和容积不变,充入氮气

C.温度、容积不变,通入SO2气体

D.保持温度和容积不变,充入少量H2S气体

解析:恒温恒压下充入氮气,容器容积增大,各组分浓度同等倍数减小,相当于减压,平衡逆向移动,A项不符合题意;恒温恒容下充入N2,对原平衡各组分的浓度无影响,平衡

不移动,B项符合题意;恒温恒容下通入SO2气体增大了SO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C项不符合题意;恒温恒容下通入H2S气体,SO2浓度减小,平衡逆向移动,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

4.(xx·高密模拟)在常温下,下列可逆反应的平衡移动伴随着颜色变化,但颜色变化不受压强变化影响的是( )

A.2NO2N2O4

B.2NO22NO+O2

C.2HIH2+I2

D.FeCl3+3KSCNFe(SCN)3+3KCl

解析:A项和B项,压强改变化学平衡移动,气体颜色变化.C项,由于反应在常温下进行,I2为固体,压强的变化虽能使平衡移动,但气体无颜色变化.D项,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压强对平衡无影响.

答案:D

5.在一定条件下,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NO2(g) 2NO(g)+

O2(g)ΔH>0,达到平衡.当改变其中一个条件x时,y随x的变化符合图

中曲线的是( )

A.当x表示温度时,y表示NO2的物质的量

B.当x表示压强时,y表示NO2的转化率

C.当x表示反应时间时,y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

D.当x表示NO2的物质的量时,y表示O2的物质的量

解析:A项,升高温度,2NO22NO+O2ΔH>0的平衡正向移动,NO2的物质的量减少,与图像表示的一致;B项,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NO2的转化率降低,与图像表示的一致;C项,在固定容器中,因反应物、生成物均为气态,不论反应进行多长时间,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与图像表示的不一致;D项,当增大NO2的物质的量时平衡正向移动,O2的物质的量增多,与图像表示的不一致.

答案:AB

6.(xx·赤壁高二检测)如图所示,等温时,a、b容器开始体积相等,各充入等量SO3(g),则平衡时SO3的转化率大小关系是( )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解析:充入SO3(g)后发生反应2SO3(g) 2SO2(g)+O2(g),a容器相当于在b容器的基础

上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SO 3的转化率降低.

答案:B

7.当反应L(s)+a G(g) b R(g)达到平衡后,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应的影

响如图所示,图中压强p 1>p 2,x 轴表示温度,y 轴表示平衡混合气中G 的

体积分数.据此可判断( )

A .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

B .上述反应是吸热反应

C .a >b

D .a <b

解析:分析温度与G 的体积分数的变化关系.据图知,温度升高,G 的体积分数降低,而G 的体积分数降低,意味着平衡正向移动,即升高温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则此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分析压强与G 的体积分数的变化关系.据图知,压强增大(p 1>p 2),G 的体积分数也增大,而G 的体积分数增大,意味着化学平衡逆向移动,即增大压强,化学平衡逆向移动.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则a <b .

答案:BD

8.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都充有等物质的量的SO 2和O 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SO 2+O 22SO 3,并达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 ,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 2的转化率为p %,则乙容器中SO 2的转化率( )

A .等于p %

B .大于p %

C .小于p %

D .无法判断

解析:假设乙容器经过两个途径达到平衡,首先与甲一样恒容,则甲、乙两容器SO 2的转化率相等,然后再保持恒压,则容器的体积会缩小,平衡正向移动,SO 2的转化率会增大.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

9.(12分)(xx·信阳中学高二检测)将等物质的量的A 、B 、C 、D 四种物质混合,发生如下反应:a A +b B c C(s)+d D ,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测得A 减小了n mol ,B 减小了n 2

mol ,C 增加了32

n mol ,D 增加了n mol ,此时达到化学平衡. (1)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为: a =________,b =________,c =________,d =________.

(2)若只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发生移动,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A________、B________、D________.

(3)若只升高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四种物质其物质的量又达到相等,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解析:(1)由可逆反应:

a A +

b B

c C(s)+

d D

初始物质的量/(mol) m m m m

转化物质的量/(mol) n n 2 32n n 因为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得a ∶b ∶c ∶d =n ∶n 2∶32

n ∶n =2∶1∶3∶2,即得a =2,b =1,c =3,d =2. (2)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说明反应体系中有气态物质;而平衡不移动说明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体积相同V 前=V 后,即当A 为气体,B 为固体或液体,C 为固体(题设条件),D 为气体时合理.

(3)升温后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又达到相等,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即升温平衡逆向移动,而由平衡移动原理知道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所以其正反应方向为放热反应.

答案:(1)2 1 3 2

(2)气态 固态或纯液态 气态

(3)放热

10.(12分)反应m A(g)+n B(g) p C(g)在一定温度和不同压强下达到平衡时,分别得到A 的物质的量浓度如下表所示:

压强/Pa 2×105

5×105 1×106 c (A)/(mol·L -1)

0.08 0.20 0.44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

(1)当压强从2×105 Pa 增加到5×105

Pa 时,平衡_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压强从5×105 Pa 增加到1×106 Pa 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________移动,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p 2p 1=5×1052×105=2.5,c 2A c 1A

=2.5. 说明浓度的变化只与体积的变化有关,化学反应对它无影响,即化学平衡不移动.

(2)由:p 3p 2=1×1065×105=2,c 3A c 2A =0.440.20

=2.2, 说明p 改变,化学平衡向生成A 的方向移动,由(1)知n +m =p ,故增大压强时,必然是B 转化为液态,变成逆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答案:(1)不 当p 增大2.5倍时,c (A)增大2.5倍,说明平衡没有移动,即m +n =p

(2)向左 当p 增大2倍时,c (A)却增加了2.2倍,说明平衡向生成A 的方向移动 增

大压强时,B 转化为液态

11.(12分)有m A(g)+n B(g) 3C(g)平衡体系,在不同条件下,反应混合物中A 、B 、C 的体积分数和时间t 的关系如图所示:

(1)若图A 的a 和b 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有无催化剂的情形,则曲线________表示有催化剂的情形.

(2)若图B 中c 、d 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不同温度的情形,则曲线________表示高温时的情形.

(3)若图C 中e 、f 两条曲线表示不同压强时的情形,则曲线______表示压强较大时的情形,方程式中A 、B 两种物质的系数m 、n 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A 中,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移动,但可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故b 曲线代表有催化剂的情况.

(2)图B 中,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越短,故曲线d 代表高温时的情形.

(3)图C 中,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越短,则f 代表压强大的情形;从e →f ,加压,C%降低,即平衡逆向移动,即逆反应是一个体积缩小的反应,则得出m =n =1.

答案:(1)b (2)d (3)f 1 1

12.(14分)现有反应m A(g)+n B(g) p C(g),达到平衡后,当升高温度时,B 的转化率变大;当减小压强时,混合体系中C 的质量分数也减小,则

(1)该反应的逆反应是____________热反应,且m +n __________(填“>”“<”或“=”)p .

(2)减压时,A 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

(3)若加入B(体积不变),则A 的转化率________,B 的转化率________.

(4)若升高温度,则平衡时,B 、C 的浓度之比c B c C

将________. (5)若加入催化剂,平衡时气体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________.

(6)若反应体系平衡后,再加入C(体积不变),则B 的体积分数________,而维持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充入氖气时,混合物的颜色______(填“变浅”“变深”或“不变”).

解析:升高温度,B 的转化率变大,说明此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减小压强,混合体系中C 的质量分数变小,说明减小压强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m +n >p ,催化剂对

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 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 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 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达到着 火点才能燃烧?2、催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测试题(经典含解析)

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测试题(A卷) (45分钟,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是() A.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B.用家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C.利用潮汐能发电D.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2. 未来氢气将作为新能源的优点的是()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氢气是一种再生能源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变成水蒸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浓H2SO4稀释 ④固体NaOH溶于水⑤ H2在Cl2中燃烧⑥弱酸电离 A、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②⑤ D、①③⑤ 4.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一定有化学键的变化B.一定会产生新的物质 C.一定有物质状态的变化D.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5.25℃、101 kPa下,2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H2(g)+O2(g) == 2H2O(1) △H=―285.8kJ/mol B.2H2(g)+ O2(g) == 2H2O(1) △H=+571.6 kJ/mol C.2H2(g)+O2(g) == 2H2O(g) △H=―571.6 kJ/mol D.H2(g)+1/2O2(g) == H2O(1) △H=―285.8kJ/mol 6.热化学方程式C(s)+H2O(g) ==CO(g)+H2(g);△H =+131.3kJ/mol表示()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kJ能量 B.1mol碳和1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3kJ热量 C.1mol固态碳和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并吸热131.3kJ 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1kJ 7.已知25℃、101kPa条件下: 4Al (s) + 3O2 (g) == 2Al2O3 (s) △H = -2834.9 kJ·mol-1 4Al (s) +2O3 (g) ==2Al2O3 (s) △H = -3119.91 kJ·mol-1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B.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二节习题(附答案)

化学选修三第二章二节习题(附答案) 1、下列反应过程中,同时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的反应是( ) A、NH4Cl=NH3↑+ HCl↑ B、NH3+CO2+H2O=NH4HCO3 C、2NaOH+Cl2=NaCl+NaClO+H2O D、2Na2O2+2 CO2=2Na2CO3+O2 2.下列分子或离子中,含有孤对电子的是()A.H2O B.CH4C.SiH4D.NH4+ 3、σ键可由两个原子的s轨道、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及一个原子的p 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而成。则下列分子中的σ键是由一个原子的s 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构建而成的是() A.H2 4.有关乙炔分子中的化学键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碳原子采用sp杂化方式B.两个碳原子采用sp2杂化方式C.每个碳原子都有两个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D.两个碳原子形成两个π键5.在乙烯分子中有5个σ键、一个π键,它们分别是() A.sp2杂化轨道形成σ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 B.sp2杂化轨道形成π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σ键 C.C-H之间是sp2形成的σ键,C-C之间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是π键 D.C-C之间是sp2形成的σ键,C-H之间是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π键 6、已知Zn2+的4s轨道和4p轨道可以形成sp3型杂化轨道,那么[ZnCl4]2-的空间构型为() A、直线形式上 B、平面正方形 C、正四面体形 D、正八面体形 7.有关苯分子中的化学键描述正确的是() A.每个碳原子的sp2杂化轨道中的其中一个形成大π键 B.每个碳原子的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大π键 C.碳原子的三个sp2杂化轨道与其它形成三个σ键 D.碳原子的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与其它形成σ键 8.三氯化磷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不是平面正三角形,下列关于三氯化磷分子空间构型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PCl3分子中三个共价键的键长,键角都相等B.PCl3分子中的P-Cl键属于极性共价键C.PCl3分子中三个共价键键能,键角均相等D.PCl3中磷原子是sp2 D.丁认为如果上述的发现存在,则证明传统的价键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继续发展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π键是由两个p电子“头碰头”重叠形成的 B.σ键是镜像对称,而π键是轴对称 C.乙烷分子中的键全是σ键,而乙烯分子中含σ键和π键 分子中含σ键,而Cl2分子中还含有π键 10、.在BrCH=CHBr分子中,C—Br键采用的成键轨道是() —p —s —p —p 11.下列物质的杂化方式不是sp3杂化的是()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和其它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其共价键数一定等于原子的价电子数 B.离子化合物中只有离子键,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 C.铵根离子呈正四面体结构 D.氨分子中氢原子、氮原子的化合价已饱和,不能再与其它原子或离子成键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高二第二章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人教版化学高二选修4第二章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能使不起反应的物质发生反应 B.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 C.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能提高转化率 答案:C 解析:解答: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使不起反应的物质发生反应,故A错误;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而不是性质)不变,故B错误; C、催化剂能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即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故C正确. D、催化剂能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但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状态无影响,不能提高转化率,故D错误.所以选C. 分析:本题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通过对有关一氧化碳在金属铂表面的氧化过程的研究,发明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净化装置中的催化转化器,可将CO、NO、NO2和碳氢化合物等转化为无害的物质,有效降低尾气对环境的危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催化转化器中的铂催化剂可加快CO的氧化 B.铂表面做成蜂窝状更有利于提高催化效果

C.在铂催化下,NO、NO2可被CO还原成N2 D.碳氢化合物在铂催化下,被CO直接氧化成CO2和H2O 答案:D 解析:解答:A.根据题意知,催化转化器中的铂催化剂是正催化剂,可加快CO氧化,从而降低尾气的危害,故A正确; B.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大,把铂表面做成蜂窝状是为了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提高催化效果,故B正确; C.根据题意知,在铂催化下,NO、NO2可被CO 还原成无害物质N2,故C正确;D.使用铂催化下,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是不会提高碳氢化合物的转化率,故D错误;所以选D. 分析:本题以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为载体考查了氮的氧化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明确反应原理是解本题关键,注意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平衡影响. 3.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若其它条件都不变,探究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可得到如下两种v﹣t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b1>b2,t1>t2 B.两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一定相等 C.A的平衡转化率(Ⅱ)大于(Ⅰ)中A的转化率 D.若m+n<p+q,则压强变化对正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比逆反应速率影响程度大 答案:B 解析:解答:A.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故b1<b2,t1>t2,故A 错误; B.阴影面积为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所以两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相等,故B正确; C.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的平衡转化率(Ⅱ)等于(Ⅰ)中A 的转化率,故C错误;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习题(附答案)

二、习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化学变化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B.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C.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多少与其反应物的质量有关 D.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能形式表现出来的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焓变是指1 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B.当反应放热时ΔH>0,当反应吸热时ΔH<0 C.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D.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能量大于生成物能量时,反应放热,ΔH为“-” 3.下列过程能肯定是放热反应的是(A) A.燃烧B.分解C.凝华D.溶解 4.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是(D)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硫在氧气中燃烧D.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 5.对于放热反应:2H2(g)+O2(g)=2H2O(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比产物H2O稳定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仅指反应放出的热量 B.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的个数C.所有的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D.热化学方程式中分子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 7.已知1 mol白磷转化成红磷,放出18.39 kJ的热量,又知:P4 (白,s)+ 5O2(g)===2P2O5(s) ΔH1, 4P(红,s)+5O2(g)===2P2O5(s)ΔH2 。则ΔH1和ΔH2的关系正确的是(B) A.ΔH1>ΔH2 B.ΔH1<ΔH2 C.ΔH1=ΔH2 D.无法确定 8.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C) ①C(s)+O2(g)=CO2(g)ΔH1,C(s)+O2(g)=CO(g)ΔH2 ②S(s)+O2(g)=SO2(g)ΔH3,S(g)+O2(g)=SO2(g)ΔH4 ③H2(g)+O2(g)=H2O(l)ΔH5,2H2(g)+O2(g)=2H2O(l)ΔH6 ④CaCO3(s)=CaO(s)+CO2(g)ΔH7,CaO(s)+H2O(l)=Ca(OH)2(s)ΔH8 A.①B.④C.②③④D.①②③ 9.在25 ℃、101 kPa下,1 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下 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B) A. CH3OH(l)+O2(g)=CO2(g)+2H2O(l) ΔH=+725.76 kJ·mol-1 B.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451.52 kJ·mol-1 C.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725.76 kJ·mol-1 D.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451.52 kJ·mol-1 10.含2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放出28.7 kJ热量,下列 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D)

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知识点 一、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外因包括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反应物颗粒大小等。这些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和原理如下: 1.浓度 (1)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2)浓度改变,可使气体间或溶液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发生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它们的物质的量的变化不会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但固体颗粒的大小会导致接触面积的变化,故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2.压强 改变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是引起浓度的改变。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体系,有以下几种情况: 3.温度 (1)温度升高,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分子间的碰撞频率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2)温度升高,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速率都增大。实验测得,温度每升高10 ℃,化学 反应速率通常增大为原来的2~4倍。 4.催化剂 (1)催化剂对反应过程的影响通常可用下图表示(加入催化剂,B点降低)。催化剂能改变 反应路径、降低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反应的ΔH。 (2)催化剂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活性最大,反应速率才达到最大。

(3)对于可逆反应,催化剂能够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状态无影响,生产过程中使用催化剂主要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特别提示在分析多个因素(如浓度、温度、反应物颗粒大小、催化剂、压强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时,逐一改变一个因素而保证其他因素相同,通过实验分析得出该因素影响反应速率的结论,这种方法叫变量控制法。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1.化学平衡状态具有的“五大特征” (1)逆:指化学平衡状态只适用于可逆反应,同一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无论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方向开始,或同时从正、逆反应方向开始,以一定的配比投入反应物或生成物,则可以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 (2)动:指动态平衡,即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3)等:指“v正=v逆≠0”。即某一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物质的量浓度和生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也可以用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表示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4)定:指参加反应的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即各组分的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反应物的转化率等均保持不变。 (5)变:指平衡移动。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某一条件改变时,原平衡被破坏,化学平衡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理解感悟“一定条件”、“可逆反应”是前提,“相等”是实质,“保持不变”是标志。 2.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四大依据” (1)对于普通可逆反应,以若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 发生变化,则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若用反应速率关系表示化学平衡状态,式中既要有正反应速率,又要有逆反应速率,且两者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就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对于有有色气体存在的反应体系,如2NO 2(g)N 2 O 4 (g)等,若体系的颜色不再发生 改变,则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3)对于有气体存在且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改变的反应,如 下列各项均可说明该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①断裂1 mol N≡N键的同时生成1 mol N≡N键。 ②断裂1 mol N≡N键的同时生成3 mol H—H键。 ③断裂1 mol N≡N键的同时断裂6 mol N—H键。 ④生成1 mol N≡N键的同时生成6 mol N—H键。 特别提示(1)从反应速率的角度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时,速率必须是一正一逆(不能同是v正或v逆),且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2)在可逆反应过程中,能发生变化的物理量(如各组分的浓度、反应物的转化率、混合气体密度、颜色、平均摩尔质量等),若保持不变,说明可逆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课时练习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知识梳理 1.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1)键的极性是指共用电子对所处位置与成键原子连线的中点是否重合:一般情况下同种原子之间形成,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 (2)分子的极性是指;可以通过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来判断:极性分子是指,非极性分子是指。 对于AB n型分子:可以根据A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与族序数是否相等来判断,相等的是非极性分子, (3)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的关系: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O3除外),只含极性键的分子是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含有极性键。 2.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范德华力是指,其强度比化学键。 一般来讲,具有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越高。 3.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氢键是。(2)氢键通常用表示。 (3)氢键可以存在于,也可存在于;形成能使某些物质的熔、沸点升高。 4.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1)分子极性:相似相溶原理 (2)分子结构:含有相同官能团且该官能团在分子中所占比重较大的物质能够相互溶解。例如,乙醇与 水能互溶;戊醇与水不能互溶,但与己烷能互溶。 (3)氢键: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若能形成分子间氢键,则会增大溶解度。 (4)反应性:溶质若能与溶剂发生反应,则会增大溶解度。 5.手性: 判断方法是:。 6.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1)一般地,无机含氧酸分子中能够电离成H+的H原子都是与O原子直接相连的(即羟基氢),不与O原子

相连的H原子一般不能电离。 (2)大多数无机含氧酸的通式可以写成(HO)m RO n的形式,非羟基氧的个数n越大,酸性越强。 ①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R的价态越高,酸性越强。 ②成酸元素R不同时,非羟基氧数n越大,酸性越强;n相同,酸性相近。 思维导航 【例1】Pt(NH3)2Cl2可以形成两种固体,一种为淡黄色,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另一种为黄绿色,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以下空格内画出这两种固体分子的几何构型图: 淡黄色固体:,黄绿色固体: (2)淡黄色固体物质是由组成,黄绿色固体物质是由 组成(填“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 (3)黄绿色固体在水中溶解度比淡黄色固体大,原因是。 【解析】可以类比确定甲烷的空间结构的方法来处理。Pt(NH3)2Cl2如果是平面正方形,就有两种不同结构,如果是正四面体,就只有一种结构。 答案:(1) (2)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3)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而黄绿色固体的分子也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知黄绿色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比淡黄色固体大 【例2】利用相关结构理论,画出平面型分子C2N2和N2F2的空间构型,并确定其极性。 分析:先根据C、N、F原子的最外层单电子数画出它们的电子式: 再确定C和N的杂化形式: C2N2分子中的C采用的是sp杂化,分子是线型结构 正负电荷中心重合,是非极性分子。 N2F2分子中的N采用的是sp2杂化,分子是平面三角型结构,有如下图A、B两种结构。若为A,正负电荷中心重合是非极性分子,若为B,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是极性分子。 【例3】含氧酸可表示为:(HO)m RO n,酸的强度与酸中的非羟基氧原子数n有关,n越大其酸性越强。一般情况下 3333 (1)写出两种酸的结构式:、。 (2)亚磷酸是元酸,写出它和过量的NaOH反应的方程式. (3)次磷酸是一种一元酸,化学式为H3PO2,它的结构为:。 【解析】根据酸的相对强弱规律确定分子中非羟基氧的个数,根据成酸元素的价键确定其结构,根据—OH

(新)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及精练精析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知识点详解 一、本模块内容的特点 1.理论性、规律性强 2.定量 3.知识的综合性强 4.知识的内容较深 二、本模块内容详细分析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反应物的活化能—生成物的活化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 7.比较△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32- 中硫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 2 B 2 2 分子中含有 3个σ键和 2 个π键 A. SO.C H C. H2O分子中氧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2D. BF3分子空间构型呈三角锥形 2.氯的含氧酸根离子有ClO ---- 等,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lO 2、 ClO 3、 ClO 4 () A. ClO4-是 sp3 杂化B. ClO3-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 C. ClO2-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D. ClO-中 Cl 显 +1价 3.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2 V 形的极性分子 A. CS 为空间构型为 B.双原子或多原子形成的气体单质中,一定有σ 键,可能有π 键 C.氢原子电子云的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2﹣3 杂化 D. HCN、SiF 4和 SO3的中心原子均为 sp 4.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弱电解质B.可燃冰是可以燃烧的水 C.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D.0℃时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大 5.电子数相等的微粒叫做等电子体,下列各组微粒属于等电子体是()A. CO和 CO2B. NO和 CO C . CH4和 NH3D. OH-和 S2- 6.下列分子或离子中, VSEPR模型为四面体且空间构型为V 形的是 A. H2S B . SO2 2-C . CO2 D . SO4 7.下列分子中只存在σ键的是 () A. CO2B.CH4C.C2H4D.C2H2 8. HBr 气体的热分解温度比HI 热分解温度高的原因是() A. HBr 分子中的键长比HI 分子中的键长短,键能大 B. HBr 分子中的键长比HI 分子中的键长长,键能小 C. HBr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HI 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D. HBr 分子间作用力比HI 分子间作用力大 9.表述 1 正确,且能用表述 2 加以正确解释的选项是() 表述1表述2 A在水中,NaCl 的溶解度比I 2的溶解度大NaCl晶体中Cl ﹣与Na+间的作用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配套练习(全册)同步练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配套练习(全册)同步练习汇总 第一章测评A (基础过关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解析:根据生成物总能量和反应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把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放热反应的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物质浓度的变化,与反应的吸热、放热无关;同温同压下,H2(g)和Cl2(g)的总能量与 HCl(g)的总能量的差值不受光照和点燃条件的影响,所以该反应的ΔH相同。 答案:C 2.对于:2C4H10(g)+13O2(g)8CO2(g)+10H2O(l) ΔH=-5 800 kJ·mol-1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反应热为ΔH=-5 800 kJ·mol-1,是放热反应 B.该反应的ΔH与各物质的状态有关,与化学计量数也有关 C.该式的含义为:25 ℃、101 kPa下,2 mol C4H10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 5 800 kJ D.该反应为丁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由此可知丁烷的燃烧热为5 800 kJ·mol-1 解析:根据燃烧热的定义,丁烷的物质的量应为1 mol,故题中方程式不是丁烷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由题中方程式可知丁烷的燃烧热为2 900 kJ·mol-1。 答案:D 3.下列关于反应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Zn(s)+CuSO4(aq)ZnSO4(aq)+Cu(s) ΔH=-216 kJ·mol-1,则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 B.相同条件下,如果 1 mol氢原子所具有的能量为E1,1 mol氢分子所具有的能量为E2,则2E1=E2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3、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要点精讲 1、焓变与反应热 (1)化学反应的外观特征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从外观上看,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发生。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但是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还可以以其他形式的能量变化体现出来,如光能、电能等。 (2)反应热的定义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应热。通常用符号Q表示。 反应热产生的原因: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这需要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即为该反应的反应热。 (3)焓变的定义 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就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改变,称为焓变,符号ΔΗ。 ΔΗ=Η(反应产物)—Η(反应物) 为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如果生成物的焓大于反应物的焓,说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才能生成生成物,反应必须吸热才能进行。即当Η(生成物)>Η(反应物),ΔΗ>0,反应为吸热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3第二章 第一节

第一节共价键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形成共价键的微粒、类型,能辨识物质中含有的共价键的类型及成键方式,了解键能、键长及键角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理解共价键中σ键和π键的区别,建立判断σ键和π键的思维模型,熟练判断分子中σ键和π键的存在及个数。 一、共价键的形成与特征 1.共价键的形成 (1)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的粒子:一般为非金属原子(相同或不相同)或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 (3)本质: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即电子云重叠)产生的强烈作用。

(4)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大多数电负性之差小于1.7的金属与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2.共价键的特征 (1)饱和性 按照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和几个自旋状态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2)方向性 除s轨道是球形对称外,其他原子轨道在空间都具有一定的分布特点。在形成共价键时,原子轨道重叠的愈多,电子在核间出现的概率越大,所形成的共价键就越牢固,因此共价键将尽可能沿着电子出现概率最大的方向形成,所以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共价键的特征及应用 (1)共价键的饱和性决定了各种原子形成分子时相互结合的数量关系。 (2)共价键的方向性决定了分子的立体构型,并不是所有共价键都具有方向性,如两个s电子形成共价键时就没有方向性。 例

1(2018·南昌高二月考)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价键的饱和性是由成键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决定的 B.共价键的方向性是由成键原子轨道的方向性决定的 C.共价键的饱和性决定了分子内部原子的数量关系 D.共价键的饱和性与原子轨道的重叠程度有关 答案 D 解析一般地,原子的未成对电子一旦配对成键,就不再与其他原子的未成对电子配对成键了,故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目决定了该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具有饱和性,这一饱和性也就决定了该原子成键时最多连接的原子数,故A、C正确;形成共价键时,为了达到原子轨道的最大重叠程度,成键的方向与原子轨道的伸展方向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则共价键的方向性是由成键原子轨道的方向性决定的,故B正确;共价键的饱和性与原子轨道的重叠程度无关,与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有关,故D错误。 二、共价键的类型 1.σ键 (1)概念:未成对电子的原子轨道采取“头碰头”的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叫σ键。 (2)类型:根据成键电子原子轨道的不同,σ键可分为s-s σ键、s-p σ键、p-p σ键。 ①s-s σ键:两个成键原子均提供s轨道形成的共价键。 ②s-p σ键:两个成键原子分别提供s轨道和p轨道形成的共价键。 ③p-p σ键:两个成键原子均提供p轨道形成的共价键。 (3)特征 ①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综合测试题(四) 考试用时100分钟。满分为150分。 第Ⅰ卷(共70分) 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已知反应X+Y= M+N 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 A 、X 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 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 和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 和N 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2、在pH=1的无色溶液中,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 .NH 4+、Ba 2+、NO 3—、CO 32— B .Fe 2+、OH —、SO 42—、MnO 4— C .K +、Mg 2+、NO 3- 、SO 42— D .Na +、Fe 3+、Cl —、AlO 2— 3、在密闭容器里,A 与B 反应生成C ,其反应速率分别用A v 、B v 、C v 表示,已知2B v =3A v 、3C v =2B v ,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 ) A 、2A+3B=2C B 、A+3B=2C C 、3A+B=2C D 、A+B=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C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D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一定会破坏气体反应的平衡状态 5、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pH 值最小的是 ( ) A .Cl NH 4 B .34HCO NH C .44HSO NH D .424SO )(NH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质的溶解性为难溶,则该物质不溶于水 B 、不溶于水的物质溶解度为0 C 、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D 、某离子被沉淀完全是指该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为0 7、化学电池可以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的本质是 ( ) A .化合价的升降 B . 电子的转移 C .氧化还原反应 D .电能的储存 8、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废电池必须集中处理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首要原因 是 ( )

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测试题 、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N2 B .HBr C .NH3 D .H2S 列物质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HF H2O NH3 CH4 B .CH4 NH3 H2O HF H2O HF CH4 NH3 D .HF H2O CH4 NH3 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于氢键的存在,冰能浮在水面上;由于乙醇与水间有氢键的存在,水与乙醇能互溶。 B.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的反应,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都属于取代反应。 C.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氢键所致。 D.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碳双键,难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6.下列化合物中含有 2 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A. B A.丙烯分子中有 6 个σ 键, 1 个π 键 B.丙烯分子中 3 个碳原子都是sp 3杂化 C.丙烯分子属于极性分子 C. D . 7.下列关于丙烯(CH3﹣CH═CH2)的说法中正确的() 1.列化学键中,键的极性最强的是( A.C—F B.C—O C.C—N D.C—C 2.列物质中分子间能形成氢键的是 A. A.N a2O2 B.HCHO C.C2 H4 D.H2O2 4.列各组分子中,按共价键极性由强到弱排序正确的是 3. A. C.

D.丙烯分子中 3 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8.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碘升华 B .溴溶于CCl4 C .蔗糖溶于水 D .HCl 溶于水 9.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其结构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阿司匹林属于分子晶体 3 C.阿司匹林中C原子只能形成sp3杂化D.可以发生取代.加成.氧化反应 10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卤化氢分子中,卤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共价键的极性越强,稳定性也越强B.以极性键结合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 C.判断A2B 或AB2型分子是极性分子的依据是:具有极性键且分子构型不对称,键角小于180°,为非直线形结构 D.非极性分子中,各原子间都应以非极性键结合 11.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是sp 2杂化的是() A.PBr3 B .CH4 C .H2O D .BF3 12 .用VSEPR理论预测下列粒子的立体结构,其中正确的() A.NO3-为平面三角形B.SO2为直线形 C.BeCl 2为V形D.BF3为三角锥形 13.已知A、B 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A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练习题

选修4 第一章习题 1、 据报道,某国一集团拟在太空建造巨大的激光装置,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氢:↑+↑222O 2H O 2H 激光,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①水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②氢气是一级能源 ③使用氢气作燃料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④若用生成的氢气与空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储存起来,可以改善生存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氢气是二级能源,其燃烧产物是H 2O,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 2、 与我国的“神舟六号”采用液态燃料作推进剂不同,美国的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 4ClO 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方程式可表示为:↑+↑+↑+↑?2222442O Cl O 4H N ClO 2NH ;ΔH <0,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 错误 的是()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答案D 解析该反应中高氯酸铵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3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下划线处表示燃烧热 的是() A.NH 3(g)+45O 2(g)NO(g)+4 6H 2O(g);ΔH =-a kJ ·mol -1 B.C 6H 12O 6(s)+6O 2(g)6CO 2(g)+6H 2O(l);ΔH =-b kJ ·mol -1 C.2CO(g)+O 2(g)2CO 2(g); ΔH =-c kJ·mol -1 D.CH 3CH 2OH(l)+2 1O 2(g)CH 3CHO(l)+H 2O(l);ΔH =-d kJ ·mol -1 答案B 解析根据燃烧热的定义:在101 kPa 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叫该物质的燃烧热。 A 、NO 不是稳定的化合物 B 、正确 C 、应是1mol 物质完全燃烧 D 、在101Kpa 室温下(25摄氏度)乙醛是气体 并且乙醛不是稳定的氧化物 产物应是二氧化碳和水 4、 已知充分燃烧a g 乙炔气体时生成1 mol 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 ,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正确 的是() A.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ΔH =-4b kJ·mol -1 B.C 2H 2(g)+2 5O 2(g)2CO 2(g)+H 2O(l); ΔH =2b kJ · mol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