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慧莹:《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王慧莹:《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王慧莹:《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王慧莹:《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

史书读的很少,但这套书一共七本,我却是一口气读下来的,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恨不得省了来看。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作者还调侃一下,真可谓是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明(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共经历十二代,十六位皇帝。整套书看完就像看完了一部历史剧,从朱元璋到最后的朱由检,一个从兴到衰的更替,历史规律就是这样,久合必分,分久必合。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佷恢弘,很厚黑,看到最后的时候就觉得很遗憾,一个朝代的兴起很让人兴奋,一个朝代的灭亡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却让人觉得好无力。纵观整个明朝,能人辈出,用作者当年明月的话说就是猛人特别多。在明代的众多高人之中,我比较喜欢的是张居正。喜欢他的原因有二,其一,他长得帅,其二,他很有才。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嘉靖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他和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政大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国十年,为人善谋,独揽朝政,是明代最有权威的一个首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当政期间,面对吏治败坏、财政危机、赋役不均、军心涣散的局面,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后来张居正病死后改革被推翻,但他的个人魅力让人欣赏。

可能是自身喜好的关系,书的前几部颇有励志传奇的气氛,所以看起来很有感觉。后面几部就有种日落西山的感概,特别是崇祯,他是一个很努力很尽心的皇帝,可惜生不逢时,明朝传承到他身上的时候已然病入膏肓,凭他个人的力量,回天无力。当看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崇祯自缢于煤山那一节,心中竟然有种说不出得悲戚。

作者当年明月(原名石悦)比较欣赏这样的成功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所以在最后他以徐霞客的事迹进行了总结,我看过他的访谈,他自己大概就是这么个人,至少在我看来没有被外界的舆论以及荣誉压垮,他还是基本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接着写书。我只是觉得这本书里充满了权力、阴谋与斗争。里面有正义、邪恶、善良、狡诈、忠诚、背叛、气节、宽恕、孤独、希望、痛苦……看完以后也就稍微得多了解了这段历史,没多大好的影响,反而觉得历史充满了悲剧。人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无愧一生就已经很好了。

王慧莹

2014-12-2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一)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一) 书名:《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当我把七本明朝那些事儿读完的时候,除了几位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我大脑里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记忆,但是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次阅读,终于体会到了那种历史带来的沧桑感和喜悦感。 第一章——朱元璋白手起家得天下 说实话我看这一章最觉得痛快淋漓,群雄逐鹿,而疑我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造就了朱元璋,也造就了当时一批批的英雄俊杰,大将军徐达、先锋将军常遇春、老朋友汤和一批人也将闪耀登场。 都说朱元璋坏的不行,兔死狗烹,杀功臣,杀大将,简直毫无感情可言,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当年也是一个大好人。他的岳父几次三番陷害他,最后还把他赶出濠州,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在他岳父最落魄的时候,收留了他,并且把兵权让给了他,移交了兵权,就等于把自己的命交给了别人,这在晚间的朱元璋,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所以,一个人改变,不是一件事,不是一个人,而是由漫长的岁月,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事。一个人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这个人今天和你在一起,他可以和你说好多好多的情话,什么海枯石烂的爱情誓言,什么爱你爱到地老天荒的承诺,让你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爱你、最相信你、最不会背叛你的人。几天之后,也许是明天,更甚是下一秒中,他就搂着别人,对着别人说着同样的话,而且毫无违和感,感觉就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样,向上帝宣誓,没有人会去质疑。而我们的主角朱先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当年和他一起打过仗、喝过酒、经历无数困难并在他最艰难的时候都不离不弃的小伙伴们,在的了天下开始准备享受的时候,老朱开始把昔日的誓言放到一边,拿起了霍霍的屠刀,挥向了他的小伙伴们,怎一个哀字了得。 到了晚年,老朱的身体不是太好了,而长子朱标也在几年前亡去,而准备接他班的是他的孙子朱允文,而他为了保证他的国家长治久安,分封了十几个藩王,有他的儿子,有他的孙子,也有他侄子的儿子,总之都是老朱家的,这样一来,老朱家就算是稳稳当当坐江山了。可是有人提出来了,您老人家百年之后,你的儿子不听您孙子的话怎么办,不如趁您现在还有力气搞定他们,把他们搞定了,给您孙子留个稳固的江山。就老朱这暴脾气,听了之后立刻就火冒三丈,敢离间我们老朱家的关系,找死啊!立刻拉出去斩了。本来这位兄台提醒的是好意,可是老朱不信啊。所以,就是老朱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在面对自己的儿子问题时,也不可能免俗。父母之爱之博大,世间难再有,无论是男女之爱、兄弟之情、朋友之谊都不能与之相比。孩子无论做错了什么,只要他们低下头,认了错,父母都会接纳他们,父母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去爱孩子们,包括最宝贵的生命,问世间还有什么能超越这种爱。 无论世界多么乱,保留一颗本心,不被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晃花了眼,你依旧可以做最好的自己——致自己,不忘初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全集7本),前后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 明(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共经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就像看完了一部历史剧,可能因为主角是明朝,所以很希望看到它的强大。从开始时候的朱元璋到最后的朱由检,又是一个从兴而衰的更替,历史规律就是这样,它不可能永远强大。看到最后的时候感觉很遗憾,崇祯真是一个悲剧的皇帝,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很好的皇帝,但,还是那个经典的评论“无力回天”。他20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还多,天天上朝,穿旧衣服,不好色,没享受到权力,尽承担义务,多次颁布“罪己诏”,无奈啊,还是在他手里亡国了。用当年明月的话说“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明朝亡国跟以前朝代亡国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民不聊生、内忧外患、官场腐败,但有两点还是不一样的。一,崇祯个人为“中兴”国政励精图治,勤勤恳恳,绝不昏庸;二,猛人救火,孙承宗、袁崇焕两个偶像级大哥人物在前,洪承畴、曹文诏、左良玉、卢象升、孙传庭在后,并有关宁铁骑、洪兵、天雄军、秦兵一干勇猛战士。有这两点注定了这最后的历史不会是一段一边倒的屈辱史。困扰着崇祯的三个难题(文官、满清、农民军)也把明朝打垮了,松锦大战败于清,猛将死的死降的降,李自成直捣京都。朱杀妻女后自缢煤山。“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无伤百姓一人”,遗言如此,好心疼。想起那句“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大明气数已尽,崇祯,怨不得你,你已经尽力了。相信对于开国第一猛人朱元璋,有这样的后世,也不会强加责备的,毕竟崇祯接手的就本是个烂摊子,积重难返。倘若朱由检生在哥哥朱由校这个木匠之前,明朝不至于乱成这样。这个木匠把朝纲搞得乌烟瘴气,结党乱政。没有如果,历史偏让你一个如此勤勉之人做了亡国君!纵然你也生性多疑、求治心切,纵然你无法媲美先祖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但你无愧自己短暂的一生,扪心自问确实努力了,无悔矣。对这个大明甚至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的皇帝,我深表敬重。 能青史留名真的是很不容易,看着大明一代,能人辈出,很是欣慰,我简单总结一下这些猛人。1朱元璋。幼年悲惨,开创大明基业,刚猛治国,少有的强势皇帝。2朱棣。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沟通南洋、平定安南、打压蒙古,其中任何一件事都是丰功伟绩,上马冲锋下马治国的典型代表。3郑和。原名马三宝,七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加强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郑和之后,再无郑和。4于谦。官至少保仍两袖清风,京师保卫战立功,名族英雄,德才兼备,死于“意欲”谋逆罪。5王守仁。又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精通儒家、佛家、道家,并能统军征战,中国历史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说世称“心学(或王学)”,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包括徐阶张居正等,名扬海外。6胡宗宪。抗倭名将,是戚继光上级,一生精力投入抗倭,因政治斗争入狱,死前两句诗“宝剑埋深狱,忠魂绕白云”。7张居正。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改革推行鞭法和考成法,整饬朝纲、巩固国防,使明朝重获生机。8魏忠贤。立“阉党”,自称“九千岁”,最黑暗的宦官专权头目,后被崇祯打倒。9孙承宗。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的提拔者,收复关内四城,赶走皇太极的护卫者,最后自杀而亡。10崇祯。知道悲剧的结局,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人生一大悲哀。 还有很多出类拔萃之人:文臣—刘基、姚广孝、杨士奇、徐有贞、杨廷和、李东阳、夏言、徐阶、申时行、钱谦益;武将—徐达、常遇春、蓝玉、张玉、俞大猷、李如松、李成梁、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吴三桂;奸佞—王振、刘瑾、严嵩、严世蕃、魏忠贤;其他—方孝孺、宋濂、解缙、万妃、唐伯虎、海瑞、李时珍、徐霞客、黄宗羲、秦良玉。在明代的众多高人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于谦。军队惨败、皇帝被俘、京城空虚、人心惶惶、群臣主降,一片亡国之象。在国家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英雄。所谓英雄者,挽狂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其实不算认真看完,只是快速浏览。里面很多故事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书末的“《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说白了就是,把明朝这段历史置于世界大背景下,然后再把时间长度拉长到数百年,如此可以看出很多在微观上无法看到的东西。 对于当时中国的日渐衰落,以及中国目前遇到的困境,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学时候学了无数遍的“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点说,什么民主自由文明什么的,都是建立在一种东西之上,那就是“契约精神”,也就是“法治”的基础。这一点,有赖于商业的发展,翻过来又能促进商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国内都说“经济改革倒逼政治改革”。某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在一开始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到了瓶颈期,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而这时,就会产生促进生产关系改革的呼声。 黄仁宇还谈到了市民阶层的重要性。不知中央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时候,有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如果有,那真的是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联想到前段时间广东发生的事件,可以看出,“契约精神”的要求在南方是高于北方的,这既是南方商业发达的结果,也反过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要实现富强民主自由文明,首先得把北方的游牧气质和小农气质去掉,除了大力提倡发展经济外,如何改革上层管理模式也是今后面临的一大问题。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二》 万历皇帝自小受慈圣皇太后和首辅张居正严格教育儒家教育;熟读经史,敬重天道,效仿祖法。开始万历皇帝也想按着他受教育的努力去做好皇帝,严重旱灾时,甚至亲自步10里为百姓祈雨。但是经过一些事情,慢慢发现的人性和体制的复杂性。首先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对他严格说教的导师张居正个人生活被揭发是如此腐败,而文官打倒张居正的文官的目的,显然又和他万历初想的并不一样。当他想自己能主导政治时,却发现想做任何的改变,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阻力,这些以道德和祖法为工具的阻力让他难以对抗。黄老先生讲明朝是文官体系为统治的,不如直接讲以儒家意识形态为统治,任何文官甚至皇帝都很难对这种意识形态有任何的挑战。最后万历选择妥协,以道家无为来默默的发泄他的不满和进行抵抗。书中儒家意识形态根深蒂固,以及这种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冲突矛盾。就行成了一些特殊的行为。 张居正政治上厉行改革,做为万历的老师,对皇帝严格要求。但他本人又口是心非,表面满口节俭,而私生活极其奢侈。厉行改革,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2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2000字我是在朋友的影响下喜欢上这本书的。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当年明月做到了,明朝那些事儿无疑于是空前的。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关于历史这一块儿,它一直都摆在哪儿,我就不再赘述,我主要就这本书的特点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想到的东西谈一些我自己的想法。我之所以说明朝那些事儿是空前的,不在于是说它揭露了什么明朝秘史而对于历史的研究做出了什么贡献,而在于自它以后,就开启了一个正史平民化和通俗化的时代。以前历史在人们的眼中,要么就是一堆故纸堆,要么就是一群老学究。可是在当年明月笔下,历史就是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他把明朝的历史用或调侃或闲聊的方式记录下来,让我们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

人。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当年明月也说:“不是历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他较之于其他的历史学家而言,在严谨中更多了一份调侃,在严肃中更多了一分可爱。其次是在这本书中,当年明月不仅仅是在描述历史是怎样的,而更注重的是教会我们怎么看历史,让我们掌握历史的内涵和规律,进而去分析历史背后所代表的最真实的东西,让我们主动地去思考历史进而还原历史的原貌。并且他还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我们了解这些发展规律,战胜未知,对未来做出准确的判断,让每一个人都能走上刘伯温、诸葛亮之路。

比如在名将是怎样炼成中他写到名将的炼成必须经历六个坎坷,只有经历了它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将,名垂千古。比如在地主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成功后,那些以平分土地为目标的农民领袖都变成了大地主。几千年来,历史无非是姓刘的地主赶走姓项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杨的地主,从无例外。”“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又比如在丞相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由于全国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个人来,把一部分权力交给他。”而这个人就是宰相。“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皇帝和丞相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述。双方的关系其实可以用拔河这个运动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我是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的,但作为一个典型的理科男,对于历史我是不怎么感冒的。一来是由于中学时代那些让人枯燥乏味的历史课本让人昏昏欲睡,二来是每次历史考试那些让人纠结的年代数字总让我感到头疼,所以直到现在为止,我对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也没有什么深刻的记忆,唯一死记硬背的一点儿东西也随着时间烟消云散了。直到我开始读明朝那些儿,历史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才逐渐拨乱反正,并以一种新的姿态深深的吸引着我。作者当年明月说他早年读了太多的学究书,所以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我想在痛恨故作高深的文章上这一点我们俩是有共同点的,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的文章才深深的吸引了我。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当年明月做到了,明朝那些事儿无疑于是空前的。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关于历史这一块儿,它一直都摆在哪儿,我就不再赘述,我主要就这本书的特点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想到的东西谈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我之所以说明朝那些事儿是空前的,不在于是说它揭露了什么明朝秘史而对于历史的研究做出了什么贡献,而在于自它以后,就开启了一个正史平民化和通俗化的时代。以前历史在人们的眼中,要么就是一堆故纸堆,要么就是一群老学究。可是在当年明月笔下,历史就是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他把明朝的历史用或调侃或闲聊的方式记

录下来,让我们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当年明月也说:“不是历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他较之于其他的历史学家而言,在严谨中更多了一份调侃,在严肃中更多了一分可爱。 其次是在这本书中,当年明月不仅仅是在描述历史是怎样的,而更注重的是教会我们怎么看历史,让我们掌握历史的内涵和规律,进而去分析历史背后所代表的最真实的东西,让我们主动地去思考历史进而还原历史的原貌。并且他还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我们了解这些发展规律,战胜未知,对未来做出准确的判断,让每一个人都能走上刘伯温、诸葛亮之路。 比如在名将是怎样炼成中他写到名将的炼成必须经历六个坎坷,只有经历了它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将,名垂千古。比如在地主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成功后,那些以平分土地为目标的农民领袖都变成了大地主。几千年来,历史无非是姓刘的地主赶走姓项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杨的地主,从无例外。”“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又比如在丞相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由于全国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个人来,把一部分权力交给他。”

王慧莹:《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 史书读的很少,但这套书一共七本,我却是一口气读下来的,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恨不得省了来看。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作者还调侃一下,真可谓是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明(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共经历十二代,十六位皇帝。整套书看完就像看完了一部历史剧,从朱元璋到最后的朱由检,一个从兴到衰的更替,历史规律就是这样,久合必分,分久必合。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佷恢弘,很厚黑,看到最后的时候就觉得很遗憾,一个朝代的兴起很让人兴奋,一个朝代的灭亡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却让人觉得好无力。纵观整个明朝,能人辈出,用作者当年明月的话说就是猛人特别多。在明代的众多高人之中,我比较喜欢的是张居正。喜欢他的原因有二,其一,他长得帅,其二,他很有才。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嘉靖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他和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政大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国十年,为人善谋,独揽朝政,是明代最有权威的一个首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当政期间,面对吏治败坏、财政危机、赋役不均、军心涣散的局面,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后来张居正病死后改革被推翻,但他的个人魅力让人欣赏。 可能是自身喜好的关系,书的前几部颇有励志传奇的气氛,所以看起来很有感觉。后面几部就有种日落西山的感概,特别是崇祯,他是一个很努力很尽心的皇帝,可惜生不逢时,明朝传承到他身上的时候已然病入膏肓,凭他个人的力量,回天无力。当看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崇祯自缢于煤山那一节,心中竟然有种说不出得悲戚。 作者当年明月(原名石悦)比较欣赏这样的成功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所以在最后他以徐霞客的事迹进行了总结,我看过他的访谈,他自己大概就是这么个人,至少在我看来没有被外界的舆论以及荣誉压垮,他还是基本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接着写书。我只是觉得这本书里充满了权力、阴谋与斗争。里面有正义、邪恶、善良、狡诈、忠诚、背叛、气节、宽恕、孤独、希望、痛苦……看完以后也就稍微得多了解了这段历史,没多大好的影响,反而觉得历史充满了悲剧。人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无愧一生就已经很好了。 王慧莹 2014-12-2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那些人那些事 朱元璋大概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坐上龙椅,贵为天子,君临天下,当初迫不得已跟着造反,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但形势不由人,一步一步下来,他这个乞丐和尚出身的人也当上了皇帝。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群雄角逐,给了豪强们功成名就的机会,但最终登顶的只朱元璋一人而已,朱元璋这个被时势造就的英雄最终也造就了自己的时代。 他大概也不会想到,他的孙子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就被四叔给赶走了;他想不到,自己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百年之后,帝国却一片狼藉,千里为官只为财啊,他改变不了;他也想不到,自己废除了丞相,自以为自此之后就是皇帝一人说了算,但另一个叫内阁首辅的官却比丞相还宰相;他想不到,自己手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碑竟然被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给撤掉了,之后的刘瑾,魏忠贤等大名鼎鼎的太监一个个比皇帝还风光;他还想不到,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试图给子孙们做个还榜样,却还是有那么多不成器的败家子挥霍着他的江山;他想不到,自己荡平四海,自认此后边疆永固,但有明一代,边患迭起,最后还是被那个他没有放在眼里的女真给替补掉了。他想不到的太多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有多少精彩的事情,多少生动的人,这段好看的历史要是他能想到,那历史的未知性不就没了,还是得有后人来为我们书写这些。 历史很好看,我一直这么认为,但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才发现,历史可以有趣到这种地步。在我看来,一步有思想的书就是好书,而有思想,能让人接受,深入人心,又是基于事实的,就算是好书了,这本书不但具有这些,还生动有趣,鲜活形象,能达到这么多境界,而作者又是一如此年轻的非专业人士,那只能说是非常好了,五体投地啊! 出于爱好,我比较喜欢历史方面的东西,当然我承认,历史确实比较枯燥,但这本书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着读着竟然觉得是在看小说,而它确实是基于正史的,不是演义,能把历史白活到这种程度,真是绝了。 当然,形式很重要,一种好的形式可以吸引很多人,但最重要还是得有好的内容,这本书可称得上是内外兼修,表里如一了,内容如形式一般引人入胜。 读历史的作用有很多,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其实不仅仅是这样,手头常备一些历史书籍,不管什么时候看看都有用,这部书出来之后,有这么一套摆在案头,经常翻翻,应该感觉不错吧。困难时,看看朱文正是怎么守住洪都,袁崇焕怎么千辛万苦击退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幽默风趣的历史书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廷和之子杨慎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书名是《明朝那些事儿》,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这本书。而且知道这本书先是一本网络作品,由于广大网友们的追捧,好评如潮,作者当年明月把博客里的连载送进了印刷厂,一口气出版了5本,更多的人看了后还是好评如潮。我还知道当年明月的这套书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他把枯燥的正史写得生动、风趣,看过的人没有人说不喜欢读这本书的,我还知道但年明月写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才27岁!当然佩服之至啊!就想弄一套读读。于是,让妈妈买了一套,一睹为快。 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是一个非专业研究历史的公务员,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部《明朝那些事儿》更加的平民化。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该书作者也说:“不是历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有,那些不幽默的历史书都是给那些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人们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而当年明月就使得我们能看到这幽默的历史书,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该书内容以明史为蓝本,几乎所用事件都有史可查,个别出自野史之处,皆注明,并加了作者自己的分析,说明其可信程度。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作者说,由于早年读了太多的学究书,所以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很好看,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 而作者也的确证明了这句“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 这本书有7部,每部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精华之处。 先说第一部《洪武大帝》: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寅(即唐伯虎)考到第一名(解元)。在考试前,他和三个很要好的朋友吃饭,同时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过几天,全省统考(乡试),给他说中了——解元。当时是全省应考的人一起考,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可以超过省内其余人,说明这个人强到邪乎。次年,他去考进士(会试,全国统考,即总决赛)。唐寅又犯了口出狂言的老毛病,在考试后的宴会上,他说:“我必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启示10篇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启示10篇 “读”懂文字的秘密,“书”写心灵的感伤;“读”好人生的卷语,“书”展生活的惆怅;“读” 取幸福的真谛,“书”记智慧的背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的读 书笔记与启示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启示范文一 日暮黄昏,重拾那本旧书,徐达遇春,梦回我大明王朝。 从小就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得到一本史书就绝不放过, 《明朝那些事儿》也不例外。当年明月用十分诙谐幽默的笔调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 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一气写完,而我最欣赏也最为之敬佩的就是从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 朱元璋。 平静的海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乱世出英雄! 1328年,随着一声婴啼,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拖欠税款的佃户家里, 朱元璋来到了人世。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 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朱元璋就是在这 样的环境中铸就了强大的心灵,他不会哭,因为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无能的 表现。我懂了,坚强,是要成为王者的必备品质。 朱元璋为了活命到了皇觉寺当和尚,但好景不长。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 要去告密。于是,他走投无路,要么死,要么起义,既然和尚做不成,那只有去做皇 帝了。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之后,朱元璋势力不断扩大,天下只有张士诚、陈友谅可与之匹敌,终于,决战在鄱阳湖上拉开了序幕,他 以十万人对战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以临时拼凑的小渔船对战高九米长数百米的“无敌战舰”,不顾众人的反对,他选择坚守而不是退后,他明白成王败寇但是他依旧对自己充 满了信心,是啊,人生能有几回搏?我懂了,自信是成为王者的必备品质。 建国以后,朱元璋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吴晗先生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政史地组叶涛 朱元璋大概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坐上龙椅,贵为天子,君临天下,当初迫不得已跟着造反,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但形势不由人,一步一步下来,他这个乞丐和尚出身的人也当上了皇帝。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群雄角逐,给了豪强们功成名就的机会,但最终登顶的只朱元璋一人而已,朱元璋这个被时势造就的英雄最终也造就了自己的时代。 他大概也不会想到,他的孙子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就被四叔给赶走了;他想不到,自己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百年之后,帝国却一片狼藉,千里为官只为财啊,他改变不了;他也想不到,自己废除了丞相,自以为自此之后就是皇帝一人说了算,但另一个叫内阁首辅的官却比丞相还宰相;他想不到,自己手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碑竟然被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给撤掉了,之后的刘瑾,魏忠贤等大名鼎鼎的太监一个个比皇帝还风光;他还想不到,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试图给子孙们做个还榜样,却还是有那么多不成器的败家子挥霍着他的江山;他想不到,自己荡平四海,自认此后边疆永固,但有明一代,边患迭起,最后还是被那个他没有放在眼里的女真给替补掉了。他想不到的太多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有多少精彩的事情,多少生动的人,这段好看的历史要是他能想到,那历史的未知性不就没了,还是得有后人来为我们书写这些。 历史很好看,我一直这么认为,但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才发现,历史可以有趣到这种地步。在我看来,一步有思想的书就是好书,而有思想,能让人接受,深入人心,又是基于事实的,就算是好书了,这本书不但具有这些,还生动有趣,鲜活形象,能达到这么多境界,而作者又是一如此年轻的非专业人士,那只能说是非常好了,五体投地啊! 出于爱好,我比较喜欢历史方面的东西,当然我承认,历史确实比较枯燥,但这本书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着读着竟然觉得是在看小说,而它确实是基于正史的,不是演义,能把历史白活到这种程度,真是绝了。 当然,形式很重要,一种好的形式可以吸引很多人,但最重要还是得有好的内容,这本书可称得上是内外兼修,表里如一了,内容如形式一般引人入胜。 读历史的作用有很多,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其实不仅仅是这样,手头常备一些历史书籍,不管什么时候看看都有用,这部书出来之后,有这么一套摆在案头,经常翻翻,应该感觉不错吧。困难时,看看朱文正是怎么守住洪都,袁崇焕怎么千辛万苦击退宁远来犯之敌,再想想长征两万五,觉得这点困难不过如此了;失意时,看看杨慎,三朝元老杨廷和之子,状元及第,前途一片大好,曾经意气风发,却也躲不过政治的无情,杖责,监牢,流放,谋杀,他尝了个遍,却能安然处之,专心休学,最终著作等身,名扬天下;骄傲时,看看陈友谅,他是什么下场,想想蓝玉、胡惟庸,骄傲是什么下场,还是被朱元璋给灭了;看看那些个人渣,王振徐有贞魏忠贤之类的,你会觉得咱还不是那么差劲;读了杨继盛慷慨赴死,杨涟宁死不屈,就想到了信念的力量真是无穷的,精神真的可以支配肉体,人的意志可以坚定到如此程度,自愧不如感动之余也知道了崇尚正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的人生誓言,他做到了,每每此时,自小心中那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想法总被唤醒,顿感天地如此开阔,正是我辈驰骋时;看看李时珍,想想现在那些个庸医,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现代社会人人为利而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读书笔记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读书 笔记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 时势造英雄! 朱元璋这个皇帝是被逼上梁山的。他只不过一个地主老财家 的放牛娃儿,在他十七岁的时候,就是年,父母双双被饿死:四 月初六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 日母亲饿死。这一年是个灾年,黄河泛滥,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 为难民,继之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旱灾。这种灾年在建国前 也算司空见惯。中国有句话“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即使 到了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全国共有个省(区、市)受灾,受灾面积3.亿亩,成灾面积1.亿亩,受灾人口2.亿人,死亡人,倒塌房屋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解放军官 兵“严防死守”,守住了最后的防线。俗话说洪水猛兽,真是丝 毫不夸张。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朱元璋看到一个个亲人倒下,恳求地 主东家给一块地掩埋亲人而不可得。为了能活下去,为了能有口 饭吃,朱元璋出家了。但和尚也没有饭吃,要去化缘,其实就是 要饭。所以后世也有说朱元璋是要饭花子。后来,一位名叫汤和 的儿时同伴给他来了一封信,劝他去当兵,才迫使他开始从军。

因为这封信如果被检举,那就是死路一条了。 自从追随了郭子兴,朱元璋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不能再做 一名普通人。朱元璋这个名字也是在部队中取的。璋,一种尖锐 的玉器,诛元璋,诛灭元朝的利器。看来,朱元璋从军后就立下 了远大的理想,有点类似于毛主席在小学时就敢说“春来我不先 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的鸿鹄之志。(注明一下,鸿鹄读作hong hu,呵呵)。 也是在军中,朱元璋娶了“马大脚”,好像评书《明英烈》中她被妖魔化了,说她不但害死了元帅徐达,火烧“庆功楼”,勾 结形成“韩马奸党”,架空了年老多病的朱元璋。简直和刘邦的 老婆吕后、李治的老婆武则天,属于一个级别的坏女人。但本书 中说的一件事,却让我印象深刻:朱元璋被郭子兴的儿子投入监狱,不给饭吃,马大脚把刚烙好的烙饼揣在怀里,每次胸口都会 被烫伤,救了朱元璋的命。这样的人,应该是个善良的人。到后来,真实的历史是马皇后在朱元璋诛杀忠良的时候,进行劝谏。“朱元璋要杀朱文正,她劝告朱元璋,朱文正是你的侄子,立有 大功,请你不要杀他。朱元璋要杀李文忠,她劝告朱元璋,李文 忠是你外甥,也是您的养子,留他一条命吧。朱元璋要杀宋濂, 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师,老百姓尚且尊师,何况帝 王呢。”总体说来,她,是一个仁慈、善良、俭朴、爱民的一代 贤后。呵呵,演义不能随便相信的! 之后的朱元璋,先败心狠手辣的陈友谅,再灭不思进取的张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9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9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乏味与无聊的,仅是朝代的兴盛到衰败,再到被其他朝代所取代。我原先也抱有同感。 可是,当一本叫做《明朝那些事儿》的书出现在我的书架上后,我对这些看法改变了。 的确,这本书很生动,很幽默。但这并不是重点。这本书告诉我,历史是有情感的,时间是公正的。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情感,比如写朱元璋:当史料中告诉我们,每个开国皇帝是多么英明伟大时,《明朝那些事儿》告诉我:其实他们很普通。 朱元璋,仅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出生时其实啥事都没有,童年也很苦,按作者的说法,叫“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的,那么,这样一个人怎么就当了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就是凭借着信念。这就是历史,有趣的,但又严肃的历史。如果有人只把《明朝那些事儿》当成小说看,那可能就错了,因为我们应去看历史的本质。 元末的统治是极其腐败的,元朝的统治阶级,任何时

候都可以找理由向人民要钱----尽管人民也没钱。元末了,黄河泛滥,淮河旱灾,元朝腐败的F眼中的人民百姓,像牲口一样,被使来唤去,无数人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被饿死、累死,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一无所有,连做和尚都被欺负,但他活下来了,而且名垂千古----他有信念。 他亲眼见到了亲人被饿死,灾害的发生,他一无所有,只剩信念。他不再是牲口一样的人民,他是能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敢者,一个坚持不懈的斗士。长期困难、痛苦的生活可以改变一个人,朱元璋就被改变了,成功地被改变了,他经历过无数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灾难给予其信念。用三个词来形容一无所有的朱元璋:可怜、可悲、可叹。 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用他充满悲哀的前半生,换来了无数的赞叹----他已经把那颗脆弱的心,变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的来源。书中有一名话也可形容那时的朱元璋:不要以为弱小的人,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人,就没有尊严,弱者与强者的唯一区别,就是信念的坚定与否。我想,这就是历史想让我们学到的吧。于是,明朝出现了,让一个雄心壮志的农家孩子一手支起。 书中只写了这个吗?只告诉我们朱元璋的伟大经历吗?不,还有许多,明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无数伟大在这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000字 看完《明朝那些事儿》我一直在想石悦的写书立场……好像从很久以前,人类对于自身过去的回顾与思考就从没有停止过,是不是因此便有了历史这词? 《明朝那些事儿》给予我不少启示,当年明月曾在书中暗示过我们的社会生病了,也许不仅仅是我们的社会,然而做为中国的思想者,做为中国人的一分子,他必须首先为祖国着想。他很明白,今日之祖国出现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必须早日解决……” “贫富差距?人民日益高涨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社会福利问题?不,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陷入了‘信仰危机’……”坐在电脑旁的他叹道,“看下那美丽的夜幕下,越来越多的忙碌着的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在每日机械化的生活和人来人往中消磨着自己的时间和生命。社会丧失了凝聚力,人心没有了向心力……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淡漠化,功利主义在人们的心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比例……当我们的下一代完全迷失的时候,当我们的下一代完全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的时候,我们离‘崩溃’也不远了……

他不是一位社会学家,没法像别人研究社会形态和社会问题一辈子这么下去,在接触到海量古籍资料的这十几年时间中,他细想笔下所记载着的无数人生,忽然可怕地发现到自己眼见着,一代代的人越来越迷茫,心中百感交集。人情的丧失和功利主义的抬头并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因为内心虚无的世界在不断发展和不断变化而带给人们的‘现实感弱化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避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背离现实……我们的社会已经病了……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我,朦胧中感觉石悦的立场,大概是想指引正在迷失的我们能够从此书中,找到一种平衡,找到一种契机,能够帮我们重新找回我们正在或者已经失去的东西,他提醒我们,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不仅在空想中,在现实中也一样存在……是信仰,是坚持,是一个人的纯粹!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权都会走一条道路:新生——发展——腐化——消亡——被另一个新生的政权所替代。这个周而复始的圈子已经在人类社会的头上盘旋了千万年之久。没有一个国家例外,没有一个政权例外。周而复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似乎就是历史的规律,没有一个国家和政权是长盛不衰,然而,每一次的政权的动荡都意味着一次人民的磨难,我们曾经付出了那么多的鲜血了,我们也曾经犯过许多类似,甚至同样的错误,为什么我们每一次都会走同样的道路?为什么我们每一次都要走上腐朽的道路,迎接我们的人民的是残酷的鲜血与战争的洗礼?为什么我们每一次都好了伤疤忘了痛,每一次都要在失去了和平后才知道珍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_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精选5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_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精选5篇 【第1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_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小时候,我就喜欢看书。当时,我主要看一些有趣而又易懂的童话和小故事。大了一点后,我又把兴趣转移到动植物类型的书上。到了中高年级也就是现在,我对历史类书籍产生了狂热的爱好。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本历史类的书籍——《明朝那些事儿》。 这称得上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类书籍。它的作者明月以生动诙谐的笔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大统一的强盛的文明帝国从崛起到如日中天再到衰亡和沉没的悲壮历程,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在元末上演了一出龙争虎斗、你死我活的情景剧,充分地体现了人性的黑暗与贪婪,战场的恐怖与无情。书中的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谋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厉、强势生存的精神和生存竞技场上的豪迈与落魄。体现出中国古代文明的英雄气概和本色灵魂。 也正是在这本书上,我读到了乱世的群雄逐鹿与太平盛世的风调雨顺。还读到了朱元璋铁腕肃贪、郑和七下西洋、仁宣盛世、孝宗重振大明等足以令中华人民所骄傲的故事。又认识了阴谋、政治的技巧足以令人大惊失色的徐阶、张居正等人和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徐达、孙承宗。他们就像大明的利剑和调节器一样,使明朝历史更加丰富精

彩与动人。这本书同样毫不客气地指出明朝法律和政治上的严重漏洞与缺陷。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震撼了。一个完美帝国的风光,需要如此多的辛酸和泪水作为铺垫啊!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我更加敬佩那些给中国留下丰富文化的古代帝国和创造者了。 【第2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_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朝代分别经历着建、兴、亡。想想五朝的勇将明君,想想宫中的风起云涌,再想想塞外的战火连城,我不由得爱上了历史,捧起了据人们说似小说般的历史宝典《明朝那些事儿》。 一翻开《明朝那些事儿》,我便被开头的朱元璋档案吸引了,如:朱元璋,又名朱八八、朱重八,人生历程:农民、乞讨、撞钟、造反(这个猛)、皇帝。仅几句话,幽默无比,把我逗得哈哈大笑。而且这套书不像其它历史学家写的书,故作高深,其实什么也不懂。而这套书的作者就不一样了,用大家的话来写历史,完全打破了看历史书犯困的现象。该幽默的地方会让你笑得停不下来,该严肃的地方会让你屏住呼吸。这也是这套书的奇妙之处。 读完这套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原来也是十分有趣的。洪武年间的功绩,永乐大帝的神武,王守仁的智慧,魏忠贤的奸诈,朱厚照的昏庸,朱瞻基的开明……这些人物性格特点深刻在我心中,成为了对兴亡的明朝永久的回忆! 认识了这么多人物,我最敬佩的人就是王守仁了。在他头上,连

明朝那些事儿1-7部简介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是当年明月,以诙谐幽默、近似小说的语言讲述了明朝三百年的正史(注意,不是野史),包括帝王心术、战争、大臣间的党争,以及主要名人的生平事迹,通俗易懂而又扣人心弦,非常值得一看。 第一部:洪武大帝 第一部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朱元璋与陈友谅的PK,谁将问鼎天下?卧榻之侧埋饿虎,铲除张士诚。鄱阳湖决战惊心动魄,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 第二部:万国来朝 第二部从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拯救了明帝国,但又随即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第三部:妖孽宫廷 第三部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的大功臣于谦,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之后,相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孝宗和宪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撂下的这副重担落在了明朝三百年中最能闹的一个皇帝——朱厚照身上,宠八虎,建豹房,自封威武大将军,朝廷中充斥着一幕幕荒唐的闹剧,局势更是动荡不安,这时便引出了一位亘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他清剿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宦,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近乎神话的不朽传奇。 第四部:粉饰太平 第四部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到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因此本书主要讲了朝廷的权力之争和边疆的抗倭斗争。 第五部:帝国飘摇 第五部分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个杰出的政治家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个人都是实干家,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点又均以张居正为最: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措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导语:明朝那些事儿讲的是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下面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最近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都看完,不知道算是囫囵吞枣还是浅尝就止,反正是断断续续的看完了。7本《明朝那些事儿》篇幅是有些长,可是我知道真实的历史更长。庆幸看完了还有些感触,于是想表达一下,怕不写下来,又会被其他的琐事所打扰,遗忘,然后就像一场梦一样,醒来后只记得做过一场梦,却再也想不起来所梦为何事。 任他人怎么评判历史是可爱的或者是枯燥的。与我而言,历史的主色调就是两种颜色,红色和黑色的。历史终究还是充斥着血淋淋和黑暗多过所谓的正义和光明。正义不就是这样披着红色的外衣穿过重重黑暗终于迎来一场光明,历史不就是人来人往,你下了我上,我下了再他上。历史也不过就是正义与邪恶做周旋,无可厚非"邪不胜正"是真理,只是这个时间比书本与电视剧冗长的多了,有太多人把鲜血和骸骨埋葬在这两者之间。有时候在想,是权利和贪婪造就了邪恶,还是正义用一滩鲜血和骸骨遍地战胜了邪恶。历史纵然造就了英雄。但有英雄的地方必有小人出没,败类

林立。不知道是乱世造就了英雄,还是小人败类造就了英雄。有时候想来,历史的真面目终究还是面目狰狞,可怖不堪的。 年少钦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于万千敌军中取敌将首级的猛人;再年长先,折服于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智者;读罢《明朝那些事儿》,思索良久,在我脑海久久不散的不是猛人,不是言官,不是帝皇,也不是宦官,唯其二者:杨涟和杨继盛。 乱世造英雄,却不知道埋了多少忠魂在这乱世。 有人脸盲,见过人后,在脑中就是想不起来模样;而我,是"名盲",看了全书《明朝那些事儿》,却真心想不起来几个人的名字和事迹。有时候在想,历史上那些过眼云烟的名字又何必深究,自有世人铭记之。可是杨涟和杨继盛我想用心铭记之。 杨涟(1571-1625年),字文孺,号大洪。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受贿一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 历经拷打:全身的肋骨被敲碎,用土袋压头,用钉子钉进耳朵,最终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当场死亡,年五十四。 每每看到这一段,都会不寒而栗,我不敢相信当遭受这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折磨,他到底是怎么撑下去的。他不是钢铁侠,没有高科技铝合金护身;他也不是金刚狼,一身钢筋铁骨,更不是绝世高手,练就金刚罩铁布衫,他只是一个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