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教学案

《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教学案

《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教学案
《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教学案

木取火是把_______________ 总转化为______________ 能0

3?在下列能源中,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核能、生物质能、水能

B.电能、汽油、柴油

C.太阳能、地热能、风能

D.煤、石油、天然气

4?人类使用电能的过程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如人们利用日光灯,主要是为了把电能转化为()

A.机械能

B.光能

C.化学能

D.内能

5.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煤、石油是当今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它们是可再生能源

B.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人类可以无尽地开发利用

C.如果大量利用太阳能,可能使太阳能在短期内消耗殆尽

D.水能和风能可以从自然界里得到,是可再生能源

6.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能量就是能源

B.电能是一种一次能源

C.石油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D.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四、应用迁移、拓展延伸

1.化石能源是指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包括我们今天使用的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从能源是否可

以再利用角度分,化石能源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 亡源,请你再列举一个这种能源的例子,如________________ 。

2.你认为风能、太阳能、核能……以及你想到的可能的能源,哪些有可能成为今后的理想能源?并简要说明理由。

3.现代的社会是电的社会,想像一下,如果某城市突然没有了电,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变化?请写出可能出现的三个场景。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含答案--特别实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白及相关背景介绍。 2、结合课下注释及现代汉语词典,掌握“天姥、谢公屐”等生字词。 3、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并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4、再次朗读诗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5、初步感受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并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初步感受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学习过程】 三、自主学习: (一)了解感知 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号,代伟大的主义诗人,有“”之称,现存诗歌900余首,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李白长于乐府与绝句,其诗风格豪放而飘逸 .....,语言热烈奔放而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较大,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2、解题: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是“歌行体”诗的一种形式。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态度和意向是真。 3、作品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资料补充: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他一方面接受儒学“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尤其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万物;他还接受游侠思想影响,所以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但在黑暗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在追求。矛盾、冲突及遭打击后的愤懑、狂放就产生了。李白的一生基本与盛唐时代相始终,盛唐那种繁华、大气、兼容并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气,对李白的思想、气质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李白的创作。以致后人评李白有“盛唐之象”。 5、字音检测: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 谢公屐.()暝.()澹澹 ..()殷.岩泉()訇.然()石扉.()魂悸.()鸾.() 霓.()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短文两篇》学案 鲁教版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重点)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难点) 一、课前自学: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3)谢中书: 2、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达到正确、流利。 2、《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 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3、〈答〉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点名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三、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 1、小组内接龙翻译短文,班内接龙翻译课文。 2、背诵方法指导: 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3、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答》。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

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请你尝试分析一下《记》中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当堂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晓雾将歇()陶弘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人语响 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 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7、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③《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五、习题检测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64582

短文两篇》练习题 成语和名句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填空: 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 ,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④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⑤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 ,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 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 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表明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和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十二、问答题。 ⑴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表明“陋室”也具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鉴赏“梦游”的意境; 3.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学习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一、导言: 今天我们将借助这篇课文,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二、背景介绍: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报复,但是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礼拜的朋友道士吴筠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一是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二是玄宗仅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他,三是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到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下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的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三、完成预习: 1、.李白诗中的名言名句填空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奔流到海不复回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长风破浪会有时,_直挂云帆济沧海。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e、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f、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g、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h、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i、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j、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l、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短文两篇教学案学生用

课题:短文两篇 编号:8022执笔:潜俊审核:王晓莉课件名:陋室铭、爱莲说 第一板块预习反馈 陋室铭 (一)、课前熟读课文,要求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在书本上标注生字词音。(二)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刘禹锡,唐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河南洛阳人。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他对这一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遭贬。但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贵人蔑视的态度。在文学上,他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了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我读过他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鸿儒.()苔.痕上阶绿() 调.素琴()案牍.()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三)、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粗知文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一字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3、倒装句

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一)、课前熟读课文,要求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在书本上标注生字词音。(二)、预习检测: 1、诵莲:,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 ,天然去雕饰。 2、学莲: (1)文学常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周敦颐,字,谥号。北宋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著有《》、《》等。 (2)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 ) 淤.( )泥濯.( )清涟.( ) 噫.( ) 亵.( )玩鲜.( )有闻不蔓.( )不枝 (三)读莲: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大家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通文意,并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小组内分工合作疏通文意。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 ..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宜.乎众矣 (2)下列句子的句子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予独爱莲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制作积累卡片,学生进行总结和互补 词类活用 蔓:不蔓不枝 枝:不蔓不枝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doc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三、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四.朗读感知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2.

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 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64582

《短文两篇》练习题 成语和名句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填空: 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 ④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⑤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 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表明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和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十二、问答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1数据收集整理》优质课导学案_2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社富中心小学沈燕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 一、导入新知: 1、生成统计的概念: 导:师:最近咱们班图书角要新增一些图书,老师准备在这几类图书中选择。(出示课件1、2、3)有故事书,(成语故事书、动物故事书、开心趣味故事书)漫画书(少儿漫画、成语漫画,百科知识漫画书)科幻书,这么多书呢?在这三类图书中,你最喜欢看哪一类图书?(出示课件4) 生1:我最喜欢故事书 生2:我最喜欢看漫画书

师:那老师应该哪类图书放在图书角呢? 生:选故事书 师:哦,因为你喜欢看故事书所以你觉得放故事书合适是吗?那老师能不能应为某一个同学喜 欢的图书来确定新增的图书呢? 生:不能 师:不能根据某一个同学喜欢看的图书来确定,那应该怎样选择? 生:应该选更多人喜欢的图书 师:哦,也就是说咱们先要了解一些大多数同学都喜欢的图书,知道在咱们班中喜欢哪类图书的人最多,选择最多人喜欢的图书才合适是吗? 生:是 师:那有什么办法才能知道,咱们班喜欢哪类图书的人最多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可以用投票的方法 师:他的意思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意见投票选一选,你同意吗? 生:同意 师:老师也觉得这个方法可行,那行,就按你们说的,按咱们班每一个同学都发表一下自己的 意见,看看咱们班到底喜欢哪类图书的人最多。(出示课件5) (请老师想请3位同学来做小小统计员帮助统计,请喜欢看故事书的同学举手,你来)喜欢 看漫画书的同学举手……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 (2)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3)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1)学生齐读第二节

(2)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3)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4)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1)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16短文两篇 【导学目标】 1 ?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这两篇短文。 2 ?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悟两位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 2课时 彳教学方注柑寻 教法指导: 1 ?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 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 ?合作学习 (1) 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 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 概括文段内容法 1. 语言要凝炼。 2. 扣住文段核心。 3 ?要点要全面。 4?字数要符合要求。第一课时学习《陋室铭》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说的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与气节,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底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陋室铭》讲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 ?字音字形 德馨(x I n) 苔痕(h e n) 案牍(d u )西蜀(sh u) 2. —词多义 鸿儒(r u) 词类活聊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3.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4.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 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5. 背景介绍 文U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咼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6. 文体知识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 听教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 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交流点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 根据注释,疏通文义。学生质疑,师生互答。 4.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陋室。 5. 什么是陋室呢? 【交流点拨】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6. 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 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交流点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7. 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 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 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 【交流点拨】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陋室的”很”你看”” 步骤三精读课文赏读语句

最新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

最新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俱:歇:颓:沉鳞:竞 跃:与: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朝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介绍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犊”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 文体。 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 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赏旖旎风光新课标第一网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 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 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五)、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 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

苏科版七学年数学下册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的周围全章导学案

宿城区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数学教案案 数; 2.频率:频数与总次数地比值. 议一议: 1.选举“环保小卫士”用地是哪种调查方法? 2.每位候选人得票地频数指地是什么? 3.每位候选人得票地频率指地是什么? 4.你认为.通过选举产生“环保小卫士”与指定某同学为“环保小卫士”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 练习:练一练. 三、随堂练习

频率是 请回答: (1>这个班总人数是_______人;身高______、_____人数最多,分别是 请你根据上表计算出正面地频率,根据计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5.下表是对某班50名学生如何到校问题进行地~次调查结果,根据表 中已知数据填表: 6.七年级某班期中考试地数学成绩统计如下:如果80分以上(包括80分> 定为成绩优秀,60分以上(包括60分>定为成绩及格,那么,(1>在这个班级地这次成绩统计中,成绩不及格地频率是多少?(2>成绩及格地频率是多少?(3>成绩优秀地频率是多少? 小结: 通过本节课地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宿城区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案

3.频数折 线图. 将每个 小长方形 上面一条 边地中点 顺次用折 线连接起 来地频数分布直方图 练习:想一想和练一练. 三、随堂练习 .已知一组数据有80个,其中最大值为140,最小值为40,取组距为10,则可以分成 ( > 10组 B.9组 C.8组 D.7组 .在对个数据整理时,把这些数据分成7组,则各组地频数之和、频率之和为 ( > 和1 B.和 C.1和D.1和1 某校九年级共有学生400人,为了解这些学生地视力情况,抽查 生地视力,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在得到地频率分布表中,各小组频数之和等于_______;若某一小组地频数为4,则该小组 _______;若视力在0.95~1.15这一小组地频率为0.3,则可估计该校九年级学生视力在0.95~1.15范围内地人数约为________. 某校八年级学生进行体育测试,八年级(2>班男生地立定跳远成绩绘制成如图l2—23所示地频数分布直方图,图中从左到右各矩形地高之比是7:5:3,最后一组地频数是6,根据直方图所表达地信息,解答下列问

郑州市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演示教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解题: 1、解题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所以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作者分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10.14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答谢中书书》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2、写作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 上完了课,我们还需要做一些练习进行巩固,今天xxxxxx小编分享的《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答案,希望能够对于同学们温故知新有所帮助。 一.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 狡黠( ) 2藻饰( ) 3诘难( ) 4滞碍( ) 5味同嚼蜡( ) 6 吹毛求疵( ) 7矫( ) 8睾( )肾9阐证( ) 10要诀( ) 二、将下列的成语及其解释连线 味同嚼蜡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吹毛求疵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寻章摘句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豁然贯通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 因小失大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三、文学常识填空 1、《谈读书》一课选自《》,作者,国家、家。著有《》、《》等。 2、《不求甚解》一课选自《》,作者,作家。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谈读书》中,作者的论述思路是什么? 2、在《谈读书》中,作者所表明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3、《不求甚解》一文的文章结构是什么? 4、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五、课内文段阅读 【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期末复习六---数据在我们周围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期末复习六---数据在我们周围 一、知识点: 1、普查和抽样调查: 普查:为了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 抽查:从所有考察对象中抽取部分考察对象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简称抽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总体: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样本: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的个体的数目 3、普查和抽查的优缺点? 普查是通过调查总体来收集数据,调查的结果准确,但往往工作量大,难度大,而且有些抽查对象不宜使用普查。抽样调查是通过调查样本来收集数据,抽查的工作量较小,便于进行。但样本的抽取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对总体的估计的准确程度,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所选取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4、代表性、广泛性分别指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所要考察的总体中包含的个体数很多,有时总体中个数较多且总体有明显差异的几个部分组成时,我们应注意抽出的样本就必须有较强的代表性.每个部分都应抽取到,而且应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广泛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均有被选的可能。 5、统计图的选用: ①统计图的特点: 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 占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大小 关系。 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数 目及其之间的大小关系。 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 期的变化情况。 ②统计图的作用: ·可以清晰明确地表达数据; ·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 ·可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 6、频数和频率: 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称为频率。 7、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 ①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②决定组距和组数; ③决定分点; ④列频数分布表; ⑤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注意点:⑴组距一般取6~12组较确当;⑵组数取进一法;⑶分点的数据有两种方法决定:所有数据减去0.5或指定在前一组(或后一组); ⑷直方图中小正方形面积要准确。 二、范例点睛: 例1:(1)××校所有七年级(八个班)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2)全国所有七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吗?你准备如何获得这个数据? 例2:解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呈递增趋势,1950年只有679亿元,1960年上升到1149.3亿元,1970年上升到2252.7亿元,1980年上升到4517.8亿元,1990年上升到18547.9亿元,2000年上升到89404亿元. ⑴设计一张统计表简明地表达这段信息; ⑵再设计一张统计图,直观地表达这种增长趋势; ⑶从上述两张图表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 例3:校图书馆现有藏书中,小说的数量为270本,占总藏书量的27%, ⑴请把右面的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⑵为了更直观地看到各种书籍在全部书籍中所占的比例情况,请你选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