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节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

二、神话的产生

神话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蒙昧时期。

需说明的是:神话的产生,在时间上是非常久远的,是在原始或史前年代。人类进入理性时代后,是不会有神话产生的。有的只是仙话、传说、传奇、寓言等东西。

三、神话的保存

神话的产生固然很早,但用文字记录下来则较晚。我国古代缺乏系统地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但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

第二节中国古代主要神话

一、创世神话对于世界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与解释的神话。

二、自然神话解释、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

三、英雄神话反映人类与自然作斗争以及部落战争中的英雄。

英雄神话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标志着神话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传奇神话还有不少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传奇神话数量较多,涉及面广,形象奇特,别有意趣。它们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与演变

一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

1、零星散乱中国古代神话是全人类神话中出色的一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珍。现存中国古代神话既无宏篇巨制,也未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体系,只是一些零碎散断、各自独立的篇章或片断。

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古希腊神话将神人化,重视命运的主宰和人的然性)

比较:《鲧禹治水》与《诺亚方舟》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和全人类神话一样,中国古代神话也经历了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神话最显著的演变结果便是它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一)神话的历史化神话成为传说

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最突出表现。主要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贬斥神话,并且着意加以改造有着密切关系。儒家奉行经世致用的原则,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实用经验,因而鄙薄神话为荒唐怪诞的谬论之说,并且煞费苦心地改造神话。他们把神来加以人化,并对一些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作了一番看似合理的理性的诠释,使之化为历史,载入简册。

(二)神话的文学化神话演变为寓言

神话本身含有一定的哲理,为后人所用。随着神话的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将其改造为寄托作者思想的寓言,在形象的故事中包寓某种思想或哲理,这位是神话的文学化。

(三)神话的宗教化神话流为仙话

神话与原始宗教有如孪生兄弟,二者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中的“神”,本来就是原始先民信仰与崇拜的对象,而神话借助想象以征服、支配自然力。亦与原始宗教借助巫术以图控制自然同出一源。神话中含有宗教的因素,故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为仙话,便是神话宗教化的主要表现。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概说

一、名称与篇数

(一)名称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诗》于是被官方尊奉为垂教万世的经典之一,从此便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圈,称为《诗经》。

(二)篇数

《诗经》存目311篇,实际存诗则为305篇,另有六篇所谓“笙诗” (《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有目而无辞,故不计。

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

二、时代与地域

确切年代已难一一确考。可大致确定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

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包括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湖北和四川等地区,都在它的范围之内。

三、《诗经》的编订

(1)“采诗”之说

●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

童谣、歌戏。(刘歆《与扬雄书》)

(2)“献诗”之说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国语·周语上》

(3)“删诗”之说

司马迁称古诗原有3000余篇,经孔子删、取之,定为305篇,此即所谓孔子删诗之说。此说影响颇大。但自唐代孔颖达已疑其说,后世学者亦多不信。不过,据《论语》中有关记载看来,也许孔子是做过一

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的。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

四、《诗经》的分类

按照音乐的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

(一)《风》 160篇

风:即音乐曲调之意。国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犹如今天的地方乐调。

所谓《国风》,犹之乎说“土乐”。(顾颉刚《论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

(二)《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

雅: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即“正”,又与“夏”通。周王畿一带原为夏人旧地,故周人时亦自称夏人。王畿乃政治、文化中心,其言称正声,亦称“雅言”,意为标准音。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毛诗正义》卷一《毛诗序》)

(三)《颂》: 40篇

《颂》宗庙祭祀之乐。用于朝朝廷、宗庙的乐章,是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表现了对上帝和祖先神的崇拜。

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正义》卷一《毛诗序》)

附:所谓“六义”

所谓“六义”,又称“六诗”,即指“风”“赋”“比”“兴”“雅”“颂”。唐代孔颖达认为:“‘赋’ ‘比’ ‘兴’是《诗》之所用,‘风’ ‘雅’ ‘颂’是《诗》之成形。”这就是说,“风” “雅” “颂”是《诗》的体制,而“赋”“比”“兴”则是《诗》的表现手法。

五、《诗经》的应用与流传

(一)《诗经》的应用

1、“兴” “观” “群” “怨”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2、“赋诗言志” 。

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亡)P77

(二)《诗经》的流传

1.春秋战国时期《诗经》的流传

在贵族社会中广泛地被人们习学、传诵。

《诗》为儒家“六艺”之一,教授弟子。

2.西汉以后《诗经》的流传

秦焚书,《诗经》亦无幸免。然三百篇深入人心,汉以后重新流传,有“四家诗”。

“汉四家诗” :

今文诗:

《齐诗》齐人辕固生传,亡于三国魏;

《鲁诗》鲁人申培公传,亡于西晋;

《韩诗》燕人韩婴传,亡于宋,今存《韩诗外传》

古文诗:

《毛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传,今存。

参考书目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宋]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出版社

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学苑出版社

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周民族的史诗

在《诗经》的《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真正的史诗少得可怜,因而《诗经·大雅》中保存下来的这一组史诗就显得特别珍贵。

二颂歌与怨刺诗

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美刺”的传统。

(一)颂歌

歌功颂德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这类作品多属庙堂乐歌,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颂》和二《雅》中保存最多。

1、颂帝王,歌天命《大雅·文王》

2、颂战功,扬王威《商颂·殷武》

3、颂宴饮、赞嘉宾《小雅·鹿鸣》

(二)怨刺诗

二《雅》及《国风》中,保存了一些尖锐辛辣的怨刺诗。这些作品在内容上与歌功颂德之作恰相对立。

1.二《雅》中的怨刺诗

二《雅》中的怨刺诗大多是西周末年及其以后的乱世之作。如《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桑柔》、《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巧言》等等,都不外乎闵时伤乱、愤世哀民之作。

2、《国风》中的怨刺诗

《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民间,因而较为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国风》中的怨刺诗怨愤更强烈,讽刺更尖刻,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和斗争性。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鄘风·相鼠》等。

三农事诗

1·《雅》、颂》里的农事诗

《雅》、《颂》的农事诗,大多赞颂农业所取得的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表达了祈求丰年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代社会的经济生活。

2.《国风》里的农事诗

(1)描绘劳动生活的情景:

如《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等。

(2)农业社会的风俗诗:

如《豳风·七月》,通过诗人的娓娓动听的叙述,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五、婚恋诗

(一)表现爱情遥幸福美好

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或描述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一派欢快的情调。

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和《郑风》中的《风雨》、《野有蔓草》、《溱洧》等。

(二)表现爱情的痛苦烦恼

表现对爱情的忠实、专一,对婚恋自由的执著追求,遭受压抑和阻碍时内心痛苦、烦恼。

如《郑风·出其东门》、《秦风·蒹葭》、《王风·采葛》、《卫风·木瓜》、《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

(三)表现婚姻家庭的悲剧

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倾诉了他们内心的不平和痛苦。

如《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为代表的所谓“弃妇诗” 。

六、征役诗

1、兵役、徭役之苦和征人、思妇之情

如《小雅》中的《北山》、《采薇》《国风》中的《王风·君子于役》、《邶风·式微》、《卫风·伯兮》、《豳风·东山》等

2、爱国诗

如《小雅·采薇》、

《秦风·无衣》、

《鄘风·柏舟》等。

作品分析

周南·关雎

为“风”之始,又是诗三百开篇之作。

子夏问曰:“《关雎》何以为国风之始也?”子曰:“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韩诗外传》)

有阴阳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易·序卦)

结构内容

一章:相见,一见倾心;

二、三章:追求,求之不易;

四、五章:结合,相亲相爱。

美好的爱情故事:

郞才女貌,

美满婚姻。

艺术特色

巧用比兴,含蓄优美;

连绵重字,重章叠句,生动形象,音韵和谐;

曲折起伏,感情真挚细腻。

秦风·蒹葭

结构内容

三章复沓,反复咏唱:

深秋清晨,水边追寻,执着热烈,佳人难觅,惆怅失落。

艺术特点

复沓章法,反复咏叹,重复中寓变化,体现时间推移,表现感情的执着热烈;

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准确、生动、传神的字眼:

苍苍、淒淒、采采、长、跻、右;

于“在”字前,加上“宛”±字,遂觉点眼欲飞。(清·姚际恒《诗经六论》)

豳风·东山

结构内容

豳:今陕西彬县一带,周发祥地之一,平王东迁后归秦,年代较早。 征役诗,写征人归途所见所想:

一章:回想军旅生活;

二章:遥想家园景象;

三章:设想思妇盼归;

四章:追忆新婚甜蜜。

艺术特点

1、重叠反复的运用:一唱三叹,回旋起伏,以景衬情;

2、意识流手法:

这是我国乃至全人类诗歌史上第一首意识流诗。(沈泽宜《诗经新解》) 现代意识流作品:爱尔兰·乔伊斯《尤利西斯》、法·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现实与回忆交叉,时空跳跃,现实时间短暂,心理时间悠长,联想的无序性,眼前事物触发。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现实)

蜎蜎者蠋(触发)

军旅生活(回忆);

果臝之实(触发)

家园景象(想象);

鹳鸣于垤(触发)

思妇盼归(想象);

仓庚于飞(触发)

新婚妻子(回忆)。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一)赋、比、兴的定义

《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二)赋、比、兴的运用

1、赋: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其特点为“敷陈”、“直言”。用于叙事写景,则铺叙直陈;用于抒情,则直抒胸臆。

2、比:其例不胜枚举但通篇用比的所谓“比体诗”却不多,仅有《小雅·鹤鸣》、《幽风·鸱鸮》、《魏风·硕鼠》、《周南·螽斯》数例而已。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卫风·硕人》)

3、兴:无通篇用“兴”之作,在全篇或章的开头。

一般为诗人眼前所见之景物,有引起联想、象征、烘托之用,有的纯为起韵,别无他意。

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二、句式和章法

《诗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之八言不等。四言节奏感强,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诗经》的重章迭句的复沓结构,造成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增强了抒情效果。

三、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

《诗经》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是其艺术成就的又一重要标志,历来被奉为典范。它在词汇、句式、章法、修辞和韵律等方面,都有不少创造性的成就,对促进民族语言的发展和文学的进步,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1.丰富的词汇

《诗经》词汇丰富,表现力强。早在孔子时代,它已被用作学习语言知识和政治伦理的教科书。对于我国书面语言为统一和发展,《诗经》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诗经》中,大量重言和双声、叠韵的巧妙运用,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成为《诗经》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

2、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现在常用的修辞手法,大多可在《诗经》中找到。

四、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雅、颂多是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较多;

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较多,大雅和颂中则较少;

国风中有许多语气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雅、颂中则较少。

第四节《诗经》的地位与影响

一、抒情的传统

开创以抒情言志为主流的诗歌传统。

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诗并不发达,以抒情诗为主,叙事是为抒情服务的。

二、“风雅”精神的影响

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称为“风雅”精神。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解诂》)是《诗经》现实精神的写照。

对后世诗人的创作及文学风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赋、比、兴影响

赋、比、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文体;

托物起兴,兴中带比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的独特艺术魅力。

四、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深广影响。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叙事散文的早期形态

一、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是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

卜辞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

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尚不能称之为“文”。

可看作散文的萌芽。

二、商周铜器铭文

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

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记言文字。 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如毛公鼎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

三、《尚书》

1、《尚书》即上古之书,后为儒家经典之一。

2、《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3、《尚书》的特点:

多样的表达方式,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等;

“典”、“谟”、“训”、“诰”、“誓”、“命”六体;

文字古奥,语句拗口,“佶屈聱牙”。

《尚书》促进散文走向成熟。

四、《春秋》

(一)《春秋》的名称

《春秋》一名,本为周代史书较为通用的名称。鲁国史书即名《春秋》。相传孔子据此修订而成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亦以《春秋》为名,于是《春秋》变为专名。因属儒家所谓“六经”之一,故又称《春秋经》。 (二)《春秋》的体例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开创了编年体的先例。它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编年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它以鲁国为主体,兼及他国。这一体例的产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三)《春秋》的特点

《春秋》语言凝练含蓄,较为明白晓畅,叙事的简要严谨,以简约的文字寓褒贬,后世“春秋笔法”。

第二节《左传》

一《左传》概说

(一)《左传》的名称及作者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此外,尚有《左氏春秋》、《春秋古文》、《左氏》、《左氏传》、《古文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等名。

《左传》宋以后为“十三经”之一。(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作。后世多不信,作者实难确指。并非成于一人之手然与左氏当有关系,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

(二)左传的性质

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三部著作的合称。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然并非经学著作,而实为一部自成一家的编年纪事体史书。

《左氏》是史家,《公》、《谷》是经学,史学者记得事却详,于道理上便差;经学者于义理上有功,然记事多误。(朱熹《朱子语类》)

二《左传》的思想

民本思想:民为神之主,民为邦之本,恤民者兴,残民者亡,民心向背关系着战之胜负、国之兴亡,故应尊重民意,重视舆论。

作品分析:

晋公子重耳之亡

秦晋殽之战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

《左传》最突出的文学成就是长于叙事: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一)、出色的叙事技巧

叙事简明,有条不紊,运用多种叙事技巧:有顺叙、倒叙、插叙、追叙、补叙;有直接记叙,间接记叙;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等。

如《晋公子重耳之亡》。

(二)卓越的战争描写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这是它的叙事艺术的集中表现,全书描写大小战争凡四百多次,五大战役:晋楚城濮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秦晋崤之战和齐晋鞍之战。

善于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经训,因而显得波澜起伏、多彩多姿。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却不多 如《秦晋殽之战》。

(三)在叙事中写人,往往简笔勾画,形神兼备。

全书有姓名可稽者,几近三千之众。其中不乏形象较为鲜明,具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并非以人物中心,而是以事带人。

往往简笔勾画,形神兼备。

如《晋公子重耳之亡》:“醒,以戈逐子犯。”

《秦晋殽之战》: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四)典雅博奥,委婉含蓄的语言艺术:

所载外交辞令,言简而意深,委婉而有力,无愧为此书中流光溢彩的美文。这些外交辞令,在当时的现实政治中,都曾经实实在在地发挥过作用。

如《秦晋殽之战》:使皇武子辞焉……

孟明稽首曰……

第三节《国语》

一、《国语》的概况。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语,共21卷。

《史记》、《汉书》都认为《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

二、《国语》的思想倾向

《国语》属于儒家思想体系,尊礼、崇德、敬神、重民。在维护礼制和德政,重视敬天和保民等方面与《左传》一致。天命观尤为突出。

三、《国语》的文学特色

《国语》长于记言,善于说教,说理与叙事相融合,语言平易朴实,含义深永。

《国语》全书风格不一致,《晋语》记事详细,《吴语》、《越语》文笔生动。某些章节构成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刻画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关于勾践灭吴的史实叙事详细,情节生动,人物性格突出,具有一定的小说因素。

第四节《战国策》

一、《战国策》的概况

《战国策》的成书:

《战国策》非出一人之手,亦非各国史官所记,作者大多是纵横家,属于集体创作。

别称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编次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

《战国策》的记史时限:上接春秋末年,下讫秦朝统一,刘向《叙录》统计凡二百四十五年。

《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纵横家书,兼具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的双重性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代表着战国时代文风的一部重要著作。

(二)《战国策》的思想

《战国策》属于纵横家思想,以纯粹的利害关系取代儒家的道德说教,是对周初以来传统礼制的解放,历代受正统儒家的批评。

策士们朝秦暮楚,唯利是图,主观上追求个人功名富贵,客观上安社稷。

也有不畏权势,不慕富贵,不爱其躯,士为知己者死以及重民爱才思想等方面。

三《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一)人物形象的刻划

1、以人系事,初步体现以人物为中心

2、刻划人物形象的手法更丰富

形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如:苏秦的形象

(二)辩丽横肆的文风

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充满雄辩色彩。

多用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

(三)善用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如“鹬蚌相争”(《燕策二》)、“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辕北辙”(《魏策四》)等等。

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后期-战国初期

代表著作:《论语》、《老子》。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

代表著作:《孟子》、《墨子》和《庄子》。

三、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战国后期

代表著作:《荀子》、《韩非子》。

标志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第二节《孟子》

一、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

1、孟子的生平、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是继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学大师。

后世尊为亚圣,“孔孟”并称。

思想:仁政、性善、天人合一。

2、《孟子》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学说,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是《论语》之后儒家的重要著作。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作品分析:《齐桓晋文之事章》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高超的辩论技巧

把握对方心理,争取主动;

巧设机关,层层进逼,步步深入;

善用逻辑推理,因势利导;

多用比喻和寓言,极具形象性。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上》)

(二)气势浩然的文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质。

气势浩然,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

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

三、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

第三节《庄子》

一、庄子其人

1、生卒年及故里前369-前286 83岁(马叙伦《庄子年表》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另有安徽蒙城、山东蒙阴等说法。

2、生平事迹

博学: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外物》)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絜系履而过魏王。(《山木》)

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列御寇》)

不仕:

《史记》本传谓“周尝为蒙漆园”

学问渊博、家境贫穷,清高孤傲。

二《庄子》其书

今存(晋)郭象注本33篇,即内7,外15,杂11。

内篇七篇为庄周所著,外杂篇则出自庄子门人后学之手。

《庄子》在战国时代并不受重视。

汉初所说的道家只称黄老,不称老庄。

从魏晋玄学兴起,老庄之学才兴盛起来,始称“老庄”。

唐代道教兴盛,庄子称“南华真人”,《庄子》称“《南华真经》”。

三、庄子的思想

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最诱人、最深邃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核心是“无为”与“齐物”:

一切顺应自然,反对人为,与自然相融,忘却自我,超脱自我。

庄子要努力超越社会,超越自我,甚至超越生死,摆脱人世一切羁绊,消除内心所有烦恼,力求顺应自然而与天(“道”)同体,以恢复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获得生命的完全自由。

作品解读

《逍遥游》(节选)

开宗明义第一篇,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均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说明世上一切事物均不自由,均有所凭借,真正的自由乃是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四、《庄子》的散文成就

哲学的诗意表现。

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1、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

“言不尽意”的观点: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庄子·外物》)

3、汪洋恣肆,变化无端的结构

解放了心灵的庄子,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行文笔法更是仪态万方,变化不穷,绝非一个模式、一种格调。天马行空,行云流水,不足以状其形。

4、诗化的优美语言

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

《养生主》庖丁解牛的诗意美。

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

一、荀子

(一)荀子与《荀子》一书:

1、荀子生平。荀子是战国末期即孟子之后的一位儒家集大成式的大师。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礼乐”学说,批判吸收了战国以来百家学说,自成一家。“性恶论”是他的礼制、法制思想的理论根据。

2、《荀子》三十二篇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这三十二篇绝大部分是说理散文。《荀子》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赋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荀子》文章的特点

1、多为长篇的专题学术论文

2、擅长论辩,说理清晰、透辟,逻辑严密。

3、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为譬喻,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

4、大量排比句法,

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

二《韩非子》

1、韩非的生平。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春秋以来的历史经验,又吸收了荀子、慎到、商鞅、申不害等人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其学说的核心是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制思想。

2、《韩非子》五十五篇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大部分由韩非子自撰,少数篇章为后人所增,反映了韩非子的思想学说。

3、《韩非子》文章特点:

多长篇议论文,有立论、驳论、解说等多种类型的文章,尤擅驳论; 峻峭挺拔,锋芒毕露,直言不讳;

寓言据先秦散文之冠,韩非子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善于用寓言故事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楚文化与楚辞

一楚文化的特色

中原文化:以典重质实为基本精神。

楚文化: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牲特征。

一质一文,相映生辉。

1、国土辽阔,物产丰富

2、迷信鬼神,巫风独盛

3、服饰、官制,异于中原

所谓“南冠”、“楚服”别具一格。

4、语言、音乐,异于中原

南音、楚歌。

二楚辞的产生

(一)什么是“楚辞”

一种新诗体:“楚辞”本义即指楚地歌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为屈原首创,继作者有宋玉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代表作有《离骚》等。

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集录屈、宋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楚辞》又作为这一诗歌总集的书名流传于世。

(二)楚辞的产生

1、楚地山川、风物、民情、习俗之孕育。

2、楚声、楚歌之滋养。

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是楚辞的直接源头。

3、中原文化的滋润和熏陶。

楚辞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内在精神、创作主旨及创作手法受《诗经》的影响。外在形式方面主要受战国纵横游说之风的浸染。

4、伟大诗人屈原的天才创造。

屈原植根于楚文化的沃土,沐浴着中原文化的新风,吸取了楚国民间文学的丰富营养,而“自铸伟辞”的天才创造。因此可以说,没有伟大诗人屈原,便没有楚辞。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伟大的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

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

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

屈原的作品,据王逸《楚辞章句》,有二十五篇,即《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远游》、《卜居》、《渔父》,与《汉书·艺文志》所载篇数相同。现代学者多认为《远游》、《卜居》、《渔父》不是屈原之作。

第三节《离骚》

一解题

全诗372句,2400余字,是中国古代最为恢宏的抒情诗篇。

(一)、创作时间:

一说: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司马迁之说);

一说: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遭放逐以后。

以后一说可能性为大。

(二)题旨: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韩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秦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说Convertor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第一章上古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历史散文 第四章诸子散文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读书笔记作业题: 1、何谓先秦文学,其发展概况如何? 2、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有哪些? 3、名词解释:嫡长制、礼乐制; 4、先秦文学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参考书目: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柏杨《中国人史纲》 教学目标:大致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先秦文学的轮廓,了解先秦文学各阶段的特点、文学形态 教学重点:先秦文学各阶段的特点、文学形态 教学难点: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 教学方法:讲授 说明:本部分的教学以介绍为主,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教学过程: 一、先秦文学的断限 从上古到秦统一中国以前这一阶段的文学,称为先秦文学。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与经济 先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社会和初期封建社会几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1、西周以前的社会状况 (1)五帝时代:儒家称其为“大同”,具有理想化色彩(见后) (2)夏商时代:“家天下”的开始,儒家称其为“小康”(见后)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于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2、西周的社会状况 诸侯并列,王室独尊;宗族并列,公室独尊 3、春秋(前771-前475 )社会状况 强宗崛起,打破“宗族并列,公室独尊”局面 4、战国(前475-前221)社会状况

先秦文学试题(五)

先秦文学试题(五)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诗经》 2、《天问》 3、神话 4、春秋笔法 5、楚辞 二、判断正误,误者改正(每题2分,共10分) 1、《庄子》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专题论文的成熟。 2、《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3、在《春秋》三传中文学性最强的是《左传》。 4、《孟子》的文风气势磅礴,有浓郁的雄辩色彩 5、《九歌》共有九个章节构成。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2、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2、论述《离骚》的文学成就 五、标点古文并回答问题(标点5分,回答5分,共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标点上文。 2、上文出自何处?主要论点为何?采用了何种论证手法?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2、《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这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3、神话是上古初民以幻想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口头文学。神话的艺术特征是幻想与想象,创作基础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神话以其神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了后代作家的想象力,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4、春秋笔法孔子作《春秋》,有所谓“微言大义”之说,即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历史进行评断,用恰当的文字暗寓褒贬之意,表现了严格的历史倾向性。 5、“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辑集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作品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仿骚之作,合为一集并定名为

先秦文学试题库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试题答案 一、填空: 1、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 2、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3、先秦伴随文字出现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而是文学和历史、哲学综合在一起。 4、先秦文学作者经历了巫、史、贵族到士的流变。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5、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6、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7、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8、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故事最为著名。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社会。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9、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雅颂多为 4 句,较少杂言。《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10、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我国散文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是:《尚书》和《春秋》。 12、《尚书》是商周时代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

《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文字古奥典雅,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称之为“周诰殷盘、诘曲聱牙。” 13、《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左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14、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15、《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16 、孟子是性善论者。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先秦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18 、成语“运斤成风”的出自先秦《庄子》。 19 、《庄子》现存 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据考证庄子自著的是内篇部分。 20、荀子主张性恶论者。荀子的一篇《成相》辞和另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 有直接影响。成语“锲而不舍”出自《荀子》。 21、在先秦诸子著作中,《荀子》或《韩非子》属于专题论文。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或《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文。在诸子著作中,《老子》属于语录体体散文。 22、刘勰评价屈原“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 23、屈原的组诗《九章》具有更多的现实性。而其组歌《九歌》则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特征。 24、《天问》一共提出 172 个问题;每一问均以“曰”字领起。 25、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是香草、美人。 26、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屈原《九歌》中《湘夫人》因描写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而誉为“千古言秋之祖”。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明代王世贞赞为“千古情语之祖”。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别。 夏代逐渐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其中《礼经》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乐经》不传,一般认为它就是《诗经》的曲谱。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档案文件汇编,撇开今古文辨伪不论,仅从文字产生的时代来看,其中虞书、夏书显然出于后世的补作,而商书和周书才有可信的起码条件。《尚书》虽然号称难读,却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并出现不少成熟的辞格,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根据春秋鲁国的史料记载编撰而成,文字简练似流水账簿,未能构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直接导致了《左传》的产生。 春秋末至战国之世,是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此时,历史散文的创作很发达,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这些史著不仅总结了国家成败之理,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春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则有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到《战国策》则更多地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它

先秦文学史

先秦文学史 先秦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 周代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和歌谣 记载神话比较多的书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我国远古神话的特点: 1、记载零散,多有异说 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 3、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 4、赞美劳动与创造发明 远古歌谣 最早出现的诗歌,目前没有准确的说法。今人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载周代的歌谣15首。“歌”的第一首是《弹歌》 远古歌谣比较多保留在《周易》之中。《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噬的参考书。 二、诗经 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全集305篇,此外还有小雅6篇有目无辞。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1,王官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闲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 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2,公卿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3,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BC221)以前的文学。包括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周。 第一章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 一、古代神话 周代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和诗歌。 神话: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即:1、神话的内容和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2、艺术性——不是科学的反映是艺术的反映,通过幻想对现实进行了形象化的加工;3、不自觉——不是作家有意识的创作,而是受限于生产力、科学水平vs了解、征服自然力的愿望。(区分后来作家自觉运用神话题材、神化手法所创作的作品)亦称古代神话。 Eg.《山海经》《楚辞》《淮南子》 神话是通过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现远古时代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幻想形式。Eg.女娲、后羿、大禹治水、刑天、夸父、精卫 中国远古神话Cf 外国古代神话—— 1、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没有专书。掌握文化的史官只重记实,把神话当做史实来曲解怀疑,思想界排斥神话之倾向(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春秋战国动乱,秦焚书; 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神话和传说容易混淆,但从产生年代~神话较早传说较晚;从所写内容~神话神奇怪异,传说接近现实;塑造形象~神话是神,传说是人。神话VS迷信:神话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力的不屈服,引导人积极向上;迷信表现了对自然力的无能为力,甘做奴隶,听从神的摆布,消极,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宗教迷信。 3、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大公精神(西方=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4、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 二、远古歌谣 周代以前,亦即《诗经》之前的时代称远古。三皇时代已有诗歌 反映周代以前的诗歌水平的主要体现在《周易》中。群经之首。《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筮的参考书。多叙事个别抒情。已有赋比兴衬托等表情达意之手法,生动形象。 从古代神话和远古诗歌,我们认识到—— 1.文学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文学中形象、抒情、节奏、对称诸因素,主要是在生产实践中被人们意识到的。 2、文学与宗教关系密切。上古时代的文化基本是神权支配下的文化。认识水平和 生产力低下==母体崇拜=图腾=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化统治权文学的产生和成长也在宗教中受启发。 3.《诗经》是远古诗歌发展的结果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文学 概说: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1.上古歌谣和神话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淮南子)、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淮南子)、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山海经)等等。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一说王者采诗。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出自《诗经》的成语: 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一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从周公到孔子,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文化成了主流。 2.成书于秦汉两代的由众人编撰的和,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中国古代神话。3.《诗经》中的宴享诗的典型之作是。 4.《论语》创立的,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 5.刘向的、《新序》等书,杂举前代群书佚闻琐事编录而成,寓以劝戒说教之意。 6.汉初,贾谊写过骚体赋《吊屈原赋》、。 7.秦嘉的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记。蔡邕的五言诗 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始祖神话七发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三.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 1.《左传》战争描写的成就有哪些? 2.《九歌》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四.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 1.《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2.《史记》的叙事艺术成就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答案:1、礼乐 2、《吕氏春秋》《淮南子》 3、《小雅·鹿鸣》 4、语录体对话式论辩文 5、《说苑》 6、《鵩鸟赋》 7、《赠妇诗》《翠鸟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二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和周部族始祖诞生的神奇经历。 2、《尚书》包括、《夏书》、《商书》《周书》。 3、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儒、 墨、、法、道德六家。 4、《春秋》是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

5、是宋玉的代表作,它生发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的主题。 6、东汉抒情赋主要 有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洪水神话赋比兴《淮南子》汉乐府民歌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战国策》的文学特点有那些? 2、《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有那些?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举例论述《孟子》的散文成就。 2、《离骚》的艺术特点有那些?试具体分析。 答案:1、契后稷2、《虞书》3、阴阳名4、编年史5、《九辩》“悲秋” 6、纪行赋述志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三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夏商文化以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与此时的原始宗教是紧密联系的。到 周代,在周公和孔子的努力下,文化成了主流。 2、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最具有神话价值。 3、《春秋》以一字寓,在谨严的措词中表 现出作者的爱憎。 4、触蛮相争的寓言出自,“缘木求鱼”出 自。 5、《招魂》的主题是“外, 内。” 6、《史记》中司马迁想通过叙事写人来达 到 的宗旨。 7、赵壹的代表性赋作是。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创世神话《七发》互见法述志赋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离骚》的主题是什么? 2、汉乐府诗歌表现了那些社会内容?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举例论述《左传》的艺术特点。 2、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五)及答案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 (五)及答案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 (五)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解释“xx四面”为: “xx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 2.《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世纪。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是《诗经·小雅·采薇》一首中的诗句。 4.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有《老子》、《论语》、《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5.《》被认为原本是民间祭歌,屈原利用其形式进行了再创作。 6.汉代的赋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7.《xx记》是xx第一部()xx。 8.班固将汉乐府精神归结为“感于哀乐,()”八个字。 9.汉乐府鼻祖《安世房中歌》17章中有4章是七言和三言相杂的()体。 10.《回xxxx》称: “xx各有时,()。” 11.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和()。 12.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

13.陶渊明的辞赋名篇有《悲士不遇赋》、《》和《归去来兮辞》。14.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作于他出任()之后。 15.沈约和其他诗人共同创造了()体,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6.xx诗歌的代表作是《》27首。 17.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和杨衒之的《》。18.xx诗云: “()文章老更成,xx健笔意纵横。” 19.现存南朝民歌将近()首,内容绝大多数为()歌。 20.我国小说的雏形是在()时出现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属于政治讽刺诗的是()。 A、《邶风·静女》 B、《鄌风·墙有xx》 C、《xx·xx》 2.“屈平词赋如日月”是()对屈原诗歌的评价。 A、xx B、xx C、xx 3.《xx》出自下列哪部著作()。 A、《诗经》 B、《国语》

1 先秦文学参考书目

第一编先秦文学参考书目: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袁珂《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茅盾《神话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袁珂《山海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版朱熹《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5年版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朱自清《诗言志辨》开明书店1947年版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中华书局2002年版刘毓庆等《诗经百家别解考》(上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程俊英、蒋正元《诗经注析》(上下)中华书局1991年版洪湛侯《诗经学史》(上下)中华书局2002年版王长华《诗论与子论》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袁长江《先秦两汉诗经研究论稿》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79年版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赵浩如《诗经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余冠英《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袁梅《屈原赋译著》齐鲁书社1984年版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游国恩《屈原》中华书局1980年版聂石樵《屈原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杨伯骏《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徐中舒《左传选》中华书局1984年版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冯作民《白话左传》岳麓书社1996年版韦昭注《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李维琦《白话国语》岳麓书社1996年版傅庚生《国语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黄永堂《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刘向辑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孟庆祥《战国策译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牛鸿恩等《战国策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何建章《白话战国策》岳麓书社(附战国形势图)1996年版杨伯俊《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王焕镳《墨子校释》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杨伯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李炳英《孟子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谭业谦《公孙龙子译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

先秦文学试题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 2、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 蹈结合在一起的。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3、先秦伴随文字出现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而是文学 和历史、哲学综合在一起。 4、先秦文学作者经历了巫、史、贵族到士的流变。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5、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6、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7、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8、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故事最为著名。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社会。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 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9、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国风多 为春秋时期的作品。雅颂多为 4 句,较少杂言。《诗经》的句式以四言 为主。《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10、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我国散文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是:《尚书》和《春秋》。 12、《尚书》是商周时代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 《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文字古奥典雅,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称之为“周诰殷盘、诘曲聱牙。” 13、《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左 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14、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15、《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16 、孟子是性善论者。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先秦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18 、成语“运斤成风”的出自先秦《庄子》。 19 、《庄子》现存 33篇,其中内篇七,外 篇十五,杂篇十一。据考证庄子自著的是内篇部分。 20、荀子主张性恶论者。荀子的一篇《成相》辞 和另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成语“锲而不舍” 出自《荀子》。 21、在先秦诸子著作中,《荀子》或《韩非子》属于专题论文。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庄 子》或《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文。在诸子著作中,《老子》属于语录体体散文。 22、刘勰评价屈原“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 23、屈原的组诗《九章》具有更多的现实性。而其组歌《九歌》则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特征。 24、《天问》一共提出 172 个问题;每一问均以 “曰”字领起。 25、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是香草、美人。 26、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屈原《九歌》中《湘夫 人》因描写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而誉为“千古言秋之祖”。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明代王世贞赞为“千古情语之 祖”。

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概说 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散文的主要成就通常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叙事文,包括《尚书》、《春秋》、《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等;一是说理文,包括儒家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老子》、《庄子》,墨家著作《墨子》,法家著作《韩非子》等。 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 第一节《尚书》 三体石经尚书残石 《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编本。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

(完整版)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 一、先秦文学界定 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 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 2、诗歌:《诗经》、《楚辞》 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三、先秦文学的特征 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 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 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

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 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3、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表现出着眼现实,少及“天命”,自觉创新的共有文化气质,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上古神话 第一节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产生的原因 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 三、上古神话的记录和保存 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现存先秦及汉代古籍中,除《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墨子》、《庄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各有少量片断记载以外,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较多,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 先秦(上古)文学 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 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 间献王传》颜师古注)) 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 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 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 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 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 文学。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 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 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10、四家诗:1)齐诗:作者辕固生,齐国人,今文,亡于三国;2)鲁诗:作者申培,鲁

中国古代文学形成性考核任务一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一 先秦文学 本次形考任务按百分制计,实际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战国时期的文学,从中原地区来说主要是散文,而当时的散文又主要包括___历史散文_________和__哲理散文____两大类。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代,人们称它为《___诗_》或《___诗三百______》3.《诗经》的__赋__、比、__兴___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4.《诗经·采薇》“昔我往矣,__杨柳依依___;今我来思,____雨雪霏霏____”,是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佳作。 5.在《诗经》反映战争的诗歌中,《__载驰____》和《__无衣__》是最具爱国思想的两篇。6.“___风___”“__雅____”和“颂”是从音乐方面对《诗经》的分类。 7.《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__虞书___》《夏书》《商书》和《___周书____》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8.《左传》原名《左氏春秋__》,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成熟,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__春秋三传__”。 9.《孟子》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巧妙的论辩艺术、宏放豪迈的文风和善用比喻三方面。 10.孟子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文艺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_知人论世___”和“__以意逆志___”。11.《庄子》33篇,分为___内篇____、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___内篇__是庄子所作。 12._屈原__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___楚辞____”。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有关女娲的神话应产生于()社会。 2.《诗经》中的“风”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风、()等国风。 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邶风·》一篇中的句子。 4.我国第一部记言记事文字的总集是《》。 5.庄周的著作现存共三十三篇,分篇、外篇和()篇, 6.屈原在《离骚》中吸收了很多的神话,诗中的曦和与望舒分别是()神和()神。7.《九歌》中写山神之恋的作品是《》。 8.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上介于()与()之间。 9.《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部分。 10.现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是宋人()的《乐府诗集》。 11.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12.刘勰《文心雕龙》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为“五言之也。” 13.“人生天地间,()。”是《青青陵上柏》中的诗句。 14.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 15.左思的代表作有《》八首。 16.陶渊明的辞赋名篇有《悲士不遇赋》、《》和《归去来兮辞》。 17.南朝文人诗歌于刘宋时期发生第一次变化,()取代了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18.南北朝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19.南朝民歌以()和()为最主要的两大类。 20.《世说新语》所记人物轶事起于东汉末,止于()。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诗经》全集共()。 A、三百篇 B、三百零五篇 C、二百九十五篇 2.《尚书》书名的意思是()。 A、高尚的书 B、上古之书 C、时尚之书 3.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屈原作品有()篇。 A、26 B、25 C、24 4.《孔雀东南飞》属于()。 A、汉乐府 B、古诗 C、南朝民歌 5.建安诗歌的主要形式为()。 A、四言诗 B、七言诗 C、五言诗 6.“才秀人微”指的是()。 A、谢眺 B、鲍照 C、左思 7.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据以下哪部作品创作而成()。 A、《东海孝妇》 B、《韩凭夫妇》 C、《精卫填海》 8.“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出自()的作品。 A、左思 B、潘岳 C、嵇康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诗经》中《颂》分()颂。 A、齐 B、周 C、鲁 D、商 E、卫 2.尚书》包括()。 A、《夏书》 B、《周书》 C、《商书》 D、《虞书》 E、《盘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