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_张佑印

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_张佑印

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_张佑印
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_张佑印

未来中国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解读

未来中国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解读 (一)社会化与专业化趋势 制造业、流通业和农业等产业物流,对物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制造业物流整合、分离、外包的趋势。我国制造业领域多数行业面临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矛盾,这就给制造企业带来了集成整合物流资源、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提升改造物流系统的压力和动力。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摈弃“大而全”、“小而全”模式,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的行业已经从前几年的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汽车等向钢铁、煤炭、建材等上游扩展。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商提出了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流通业物流提升、改造、分流的趋势。流通业的不同业态,需要不同的物流服务模式。例如,传统的批发市场,需要增加储存、加工、配送、网上交易等物流功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都在构建自己的物流系统,强化核心竞争力;依托网络以及其他无店铺销售的公司,更多地将物流业务委托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烟草、医药、化学危险品、冷链等专业性强的物流需求,也将更多地依靠专业物流企业来完成。 农业物流双向、集中、对接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物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要求建立沟通城乡、双向畅通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农产品交易的组织化、集中化趋势明显。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蔬菜来此交易。在商务部推动下,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为农民和城市消费者带来实惠。目前,农超对接已经在24个省市试点。 (二)细分化与个性化趋势 随着产业物流的需求变化,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速度加快。这就要求物流企业专业化分工、精细化服务。 如果按照服务模式来分,可以把物流企业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通用服务型。比如仓储、运输、货代、快递等企业,以标准化的模式,提供“一对多”的服务。二是专业配套型。这类企业将业务嵌入到某一类专业性比较强的产业或者企业的供应链,进行“一对一”的定制化服务。如冷链物流、汽车物流、钢铁物流等,主要靠独具特色、难以替代的个性化服务,成为生产或流通企业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三是基础平台型。这类企业本身不做具体的物流经营业务,而是为物流企业经营提供必要条件,如物流园区(基地)、物流信息服务商等。 物流企业通过重组联合,市场集中度将显著提高。总体来看,一般性的服务、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服务,明显供大于求;而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能够满足特殊企业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严重不足。从发展趋势看,能够适应企业专业生产需要的专业物流服务,适应精益化生产需要的精细化服务,由物流派生的相关增值服务将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而缺乏专业特色、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物流行业现状分析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物流业当前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 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实施流程再造与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与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与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与政策。物流统计核算与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不过,与国外物流业高度发达相比,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一就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就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与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就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就是地方封锁与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与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就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与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与集约化程度不高。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行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与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瞧,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

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 表中数据大体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从产业变动的整体态势来看截止到2009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是其产值比重 仍明显大于第三产业。这表明,中国已从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并初步完善了机构合理化的任务。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我国在“十五”以前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抑制通货膨胀、实现总量平衡的宏观调控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出来。到了“十一五”后期这种矛盾已经非常严重。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也包括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还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都存在着极为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就是许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除了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点名”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于有的新兴产业也不例外。比如,新能源产业是我国亟待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在“一哄而上”。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甚至有的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窝蜂”发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懈的“斗争”,比如,差不多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

我国11个沿海省市产业结构分析

我国11个沿海省市产业结构分析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8-16 11:05:00 ]阅读:63作者:冯筱编辑:studa110711 摘要:科学合理地分析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和起点。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通过对我国沿海11个沿海省市的产业数据处理,比较分析了辽宁省的产业结构状况,指出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其内部各行业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沿海省市;辽宁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 一、前言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产业发展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对微观经济的组合演变对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的协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要求。 辽宁省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建国初期为全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省的经济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总体竞争力上却逐渐落后与部分发展较快的沿海省份,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进展不大。如今,辽宁省面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双重机遇,研究省内产业结构的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与其他迅速发展的沿海省的产业结构方面的差距,将有助于辽宁省抓住机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使全省的经济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偏离-份额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11个沿海省份的产业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法(简称SSM),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19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SSM分析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或全国为参考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并据此解释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国内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

国内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 物流市场总体状况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绩,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37595亿元,同比增长10.1%。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展很快,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商业网点达到1000多万个。但我国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商品流通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还较低,商品市场体系缺乏规划和资金投入,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低,亟需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而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指出,中国物流市场总值达1000亿元人民币,而这个数值仅为市场潜力的1/3,换言之,中国物流业,将演变成一个3000亿元的市场。 根据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分析结果,仅从运输看,2001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6304亿吨公里,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24亿吨,其中主要港口的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2700万标准箱,近10年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0%。同时,我国的物流存在着巨大的成本空间。据专家分析,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比重的20%至30%,而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仅在10%左右。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富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和最大的消费市场,许多跨国公司有意将制造中心或采购中心转移到我国,我国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面向全球生产和经营,中国也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因此,国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快速、机动、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支撑。 当前在没有系统的社会物流量统计的情况下,由于货物运输是物流过程中实现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货物运输量的变化趋势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的变化趋势是最接近实际的。

旅游产业结构及优化

旅游行业(产业)结构 1.旅游行业(产业)结构含义 旅游业由旅行社、饭店、交通运输、旅游景观等行业或部门组成,旅游行业结构主要是这些行业、部门的地位、作用和比例关系。旅游业还包括商业、娱乐业、文物园林、邮电通讯业、旅游组织等许多相关行业,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参与了旅游经济活动,向旅游者提供了产品和服务。因此,从广义上讲,旅游行业结构是指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和比例关系,这些行业和部门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行业结构。 因此,从广义上讲,旅游行业结构是指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和比例关系,这些行业和部门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行业结构。 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龙头”,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对经济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 2.构成 旅游饭店业: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基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旅游交通业:没有发达的旅游交通运输业就没有发达的旅游业,旅游交通要安全、方便、快捷、舒适。 旅游景观业:是指各种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而形成的旅游吸引物 旅游娱乐业:指为娱乐活动提供场所和服务的业务,包括歌厅、舞厅、卡拉OK歌舞厅、音乐茶座、台球厅高尔夫球场、保龄球场、游艺场等娱乐场所,以及娱乐场所为顾客进行娱乐活动提供服务的业务。娱乐场所为顾客提供的饮食服务及其他各种服务也按照娱乐业征税。 3.旅游行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一)旅游行业结构的合理化 旅游行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旅游业中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职能明确,比例适当,彼此之间有较强的协调性和互补关系,能够保证整个旅游业的健康运行. (二)旅游行业结构的高级化 旅游行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指在合理化的基础上,顺应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趋势,不断提高旅游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率,加大高附加值、高科技旅游产品的比重,提高各行业部门对世界客源市场的适应能力,使旅游业向集约化、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南岳:寿文化的开发) 旅游行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4.要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必须了解影响旅游行业结构的若干因素 (一)需求因素 (二)资源与科技因素 (三)政策和体制因素 1.加快开发旅游资源,新建和改建一大批高品位的旅游景点和娱乐场所,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提高旅游收入。 2.增加对交通运输业的投入,扩大交通运力。 3.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控制旅行社和饭店业的规模,特别要限制高档旅游饭店的数量,提高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企业向集团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4.扩大旅游商品的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推出新产品,推动旅游商品的生产和经营向多样化、系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行业组织和行业规模,但在社会化程度和行业结构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各个供给要素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大多处于条块分割的藩篱之中,整体效用不能充分发挥;主导行业或部门的作用和效益还不突出,即住宿、交通、通讯等部门的一般性收入较多,饮食、购物、娱乐等部门的高弹性收入较少;旅游行业的整体结构和内部结构不合理,即旅游景观业偏少,旅行社业和旅游饭店业偏多,中低档饭店显少,高档饭店显多,由此导致了旅游行业的结构性矛盾,经济

中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

中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 2010-05-27 来源:物流论文网作者: 标签: 分析中国物流业的现状中国物流业的发展 摘要:中国物流业暂时离国际化水准还有很大差距。现代物流要求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厂、批发商、零售商、物流公司和最终用户形成网络,而中国目前的物流系统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然而,落后就意味着需求,也意味着利润和机遇。 发展中国的物流,需要超凡的想象力。这是因为:一是其目前物流发展水平的落后,令人难以想象;二是其管理物流水平的落后,令人难以置信――其观念,其法规,其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落后得太远了。 但是,更难想象的是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这一大片待垦的处女地,令投资者怎样想象都不过分。并且,后改革者,进步更快,中国物流管理体系的改革在“十五”规划和“入世”的推动下,会迅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物流业和与之相关的产业,将是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又一增长点。 一、加入wto给中国物流业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1、中国物流业当前的一些特点 (1)发展很快,基础设施并不完全落后 过去20年中,服务业在中国发展很快。其发展速度超过了工农业,服务业比重20年中增长了10多个百分点。中国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迅猛增长,交通设施及工具、仓储设施、商业网点、配送体系和信息技术、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均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东部地区及东南沿海的物流“硬件”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例如我国一些港口设备、交通设施、仓储设备、商业自动化设备的配置,由国家、地方和企业斥巨资建设得十分高档。有些装备的先进性超过了发达国家相应的设施。 但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对物流业的投入仍属不足。今后首先要解决的是投资效益的准确计算、东西部协调发展和现有设备的充分利用问题。 (2)物流一体化程度不够,行政分割、行业垄断 主要表现在物流交易系统分内贸外贸,运输行业分属数个部、委、局机关,流通受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各行业、各地区用尽一切办法进行物流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重复布点、重复投资带来的浪费严重,而市场垄断又带来物流服务严重的低质量和低效益。 (3)国有化程度过高,政企不分,官商不分 外贸、民航、铁路、包装、通信等部门高度国有化,使得这些部门政企不分,官商作风严重。我国出现的经济犯罪也大多在物流领域发生,更使物流消费者失去对服务供应者的信任。 (4)物流观念淡溥,许多决策人士不懂现代物流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特色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因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尽管这种现象当时只出现于东南沿海局部地区,但它却是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征兆。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历史纵横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导学1:鸦片战争后,英国如何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手工业者,英国的经济侵 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英国的经济侵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 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这是怎样的变化? 答:倾销商品(洋纱、洋布)、掠夺原料(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破产失业;破产成为流民乞丐、被 迫把农副产品投入市场、购买洋纱洋布、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导学2、根据上题分析的结论概括:(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有哪些? 答:洋纱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导学3、(2)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答: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物美价廉的洋货涌入、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商品经济发展。 导学4、(3)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发生在哪一地区?为什么是该地区? 答:中国东南沿海;由于受列强侵略早而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商品经济较发达、地理位置优越。 过渡:列强侵略是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自此,出现很多与“洋”有关的生活用品和政治事件:洋布、洋油、洋盒火、

青岛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

青岛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 摘要:以青岛市旅游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青岛市旅游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和归类。指出了青岛旅游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青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主要措施与对策。关键词:青岛市;旅游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青岛旅游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旅游业总体规模获得快速发展。然而,其旅游收入结构不够均衡,游览、娱乐的收入比重偏低,游客消费水平不高(见表1)。由木桶原理可知,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有必要对青岛旅游业展开分析,找出制约青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最短的那块木板,促使青岛旅游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对于保持青岛市作为山东省和华北地区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竞争优势,达到旅游业发展经济和社会目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背景偏离—份额分析法是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常用的方法。该方法以一定时期内旅游产业的年增长率为基准,分别测算某一地区按照全国平均增长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并将其同该地区的实际增长额进行比较,从而分析某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进而分析和评价其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状况。包括本地区旅游业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效益比较,各部门与其他地区该部门的竞争优势比较,从而发现优势和劣势部门。以20__年为基期20__年

为考察期,据中国统计年鉴和青岛统计年鉴20__年与20__年的 数据为基础,经偏离份额分析计算 [3],得下页表2。结果分析: 大部分的Vi值为负,表明目前我国入境旅游仍然停留在低层次观 光游的数量扩张上,旅游各产业部门的结构效益普遍落后于入境旅 游的平均增长速度(除住宿、餐饮和商品之外),旅游收入的增长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入境旅游人数、长途交通费以及住宿、餐 饮、购物等费用增加的拉动上。大部分Wi为正值,表明目前青 岛入境旅游在全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中整体上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青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目的地,对国际游客具有一定 的吸引力。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按照Vi、Wi的正负性,可以将 青岛入境旅游各部门结构效益情况分为三类: 第一类:Vi为正Wi 为负的部门。说明青岛旅游业该部门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同行业 的平均水平,其结构效益较差,在全国已处于竞争劣势。如餐饮、 商品、游览等。第二类:Vi为负Wi为正的部门。说明青岛旅游 业该部门的增长速度相对高于全国同行业水平,其结构效益亦优于 全国同行水平,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相对于整个旅游产业而言, 其结构效益较差竞争力较弱。如交通、娱乐、通讯和其他。第 三类:Vi为正Wi为正的部门。说明该部门的结构效益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结构效益较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住宿。由表2 可知,青岛游览业、旅游商品销售业在全国的劣势最为明显,但这 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交通、娱乐、通讯和其他在 全国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住宿业优势明显。 2旅游产业结构偏离

2019年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研究报告

2019年我国区域产业结构 研究报告

目录 1.产业现状分析:始于总量,精于省份 (5) 1.1趋势:从农业占优至服务业领先 (5) 1.2产业结构之困 (6) 1.2.1国际比较,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 (6) 1.2.2纵向比较,中国过早“去工业化” (6) 1.2.3结构性视角:落脚省份,区别分析 (7) 2.相近的省份具有相近的经济环境变量 (7) 2.1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7) 2.2影响因素的地理分布 (8) 2.2.1人口经济要素 (8) 2.2.2资源禀赋及环境保护 (9) 2.2.3基础设施 (10) 2.2.4教育与科技 (11) 2.3聚类分析:因素相关,地理集聚 (11) 2.3.1直观分类:区域内省份的经济环境特征 (11) 2.3.2定量聚类:同类省份的地理位置相近 (12) 3.相近的省份具有相似的产业的结构 (12) 3.1省份产业结构现状:区域内相似,区域间有梯度 (12) 3.1.1产值维度:多数省份呈现趋同性 (12) 3.1.2就业维度:区域差异显著 (13) 3.2省份聚类:具有相近特征的省份集聚至某一区域 (13) 3.3省份优劣势产业 (14) 4.产业变动趋势:区域为界,政策为先 (15) 4.1中西部过早服务化,制造业“高端化”是主要趋势 (15) 4.2产业结构转移的视角:东部示范,中部承接 (16) 4.3政策引导:产业变动的关键机遇 (16) 4.3.1工信部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 (16) 4.3.2产业发展顺应国家战略 (18) 5.A股结构分化,资本支持仍显失衡 (18) 5.1省份结构:北京份额最高,省份分化较大 (18)

我国物流行业现状分析

我国物流行业现状分析 一、行业背景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物流需求显著增加,推动物流产业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如今,许多地方政府正在积极筹划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把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的现代物流已经进入快速增长、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二、行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013年达到197.8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3.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5%。物流业增加值2013年达到3.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1.1%,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6%提高到2013年的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到14.8%。物流业吸纳就业人数快速增加,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78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2890万人,年均增长6.2%。 (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物流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和国际物流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三)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大多数物流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快速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应用,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专用物流装备和智能标签、跟踪追溯、路径优化等技术迅速推广。 (四)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 截至201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0.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1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35.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45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59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1.02万公里;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001个,其中沿海港口1607个、内河港口394个;全国民用运输机场193个。2012年全国营业性库房面积约13亿平方米,各种类型的物流园区754个。

第6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黄宇英 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难点: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 社会类型:从生产关系角度被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从生产力角度被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 请根据已学知识,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 传统经济结构 社会类型: 经济形式: 生产方式: 对外关系: 经济政策: 变动一: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1821-1850),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茶叶生丝 鸦片战争前5000(年平均值)5000(年平均值) 1845年8010 13220 1851年9919 23040 1853年10122 62896 根据材料一、二和课本知识,概括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1、 2、 3、 【题目】(2015·全国Ⅰ卷)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题目】(2016·全国Ⅰ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中国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中国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一、物流与物流产业结构s (一)对现代物流的两种表述方式(两个比方) 1、现代物流相当于一个组装车间,或是说一个生产流水线,它主要是把原来分散经营的各个物流环节系统化,将他们有效地整合、提升,使之成为具有增值功能的综合物流网络系统。 2、现代物流类似于连锁商业,连锁商业就是对每个零售门店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现代物流也不是单点作业,而是对若干个配送中心以及各个物流环节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二)物流产业结构 除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设施之外,工业生产、商业批发零售和第三方仓储运输及综合物流企业为实现商品的实体位移所形成的产业。物流产业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功能结构,即各类配送中心及专业性的仓储、运输等机构在整个社会物流产业中的关系、比例等,二是权属机构,即生产、批发、零售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整个社会物流产业中的关系、比例等。 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过程及趋势 (一)过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 此阶段储存和运输分离,各自独立经营,许多生产工厂、个人都建造仓库(主要是楼仓),是封闭型、储存性的。只具备储存、储备功能。 第二阶段:大约1960-1980年此阶段,产品越来越多,储存期越来越短,储存型向"流通型"发展。产生了"配送"的概念,仓库向城市郊区发展,楼仓向高架仓库发展。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衔接功能和集散功能。 第三阶段:大约1980-1990年计算机的发展,使物流产生质的变化,仓库、配送中心增加了信息处理功能,向综合物流发展,95%的仓库变成

了单层的立体库。增加了配送功能,许多仓库变成了配送中心。 第四阶段:1990年以来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除了储运货物外,还有许多增值服务。由第三阶段的"我能为客户提供哪些服务"发展到"客户究竟要我提供哪些服务" 这四个阶段主要是从仓库的发展而言的,有些功能是配送中心之外的,如运输。配送中心应该有自用卡车和铁路专用线,也可租用。越来越多的配送中心提供运输服务以及其它服务。 (二)趋势 1. 专业化、社会化; 2. 功能于服务的系统化; 3. 业务运作的网络化; 4. 管理手段与设备的自动化; 5. 区域上的全球化; 6. 联合与合作。 三、欧美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一)权属结构分析 自有型配送中心:是企业集团的一部分,原来的比例很大,现在越来越多的转向为公用型。 合作型配送中心:由几家生产厂合作管理,实际上也是公用型。主要储存粮食、食油、石油等散货,主要建在沿海或铁路沿线。 公用型配送中心:面向全社会所有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其股份持有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团。这种配送中心的土地可能属于某方,而管理则由某一专门的经营公司负责,甚至包括配送中心建造。还有另一种形式,即配送中心可租用现有建筑物,以降低成本。调查表明,整个美国约有300家左右的公用配送公司。

中国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一、物流与物流产业结构s (一)对现代物流的两种表述方式(两个比方) 2、现代物流类似于连锁商业,连锁商业就是对每个零售门店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现代物流也不是单点作业,而是对若干个配送中心以及各个物流环节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二)物流产业结构 除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设施之外,工业生产、商业批发零售和第三方仓储运输及综合物流企业为实现商品的实体位移所形成的产业。物流产业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功能结构,即各类配送中心及专业性的仓储、运输等机构在整个社会物流产业中的关系、比例等,二是权属机构,即生产、批发、零售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整个社会物流产业中的关系、比例等。 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过程及趋势 (一)过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 此阶段储存和运输分离,各自独立经营,许多生产工厂、个人都建造仓库(主要是楼仓),是封闭型、储存性的。只具备储存、储备功能。 第二阶段:大约1960-1980年此阶段,产品越来越多,储存期越来越短,储存型向流通型发展。产生了配送的概念,仓库向城市郊区发展,楼仓向高架仓库发展。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衔接功能和集散功能。 第三阶段:大约1980-1990年计算机的发展,使物流产生质的变化,仓库、配送中心增加了信息处理功能,向综合物流发展,95的仓库变成了单层的立体库。增加了配送功能,许多仓库变成了配送中心。 第四阶段:1990年以来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除了储运货物外,还有许多增值服务。由第三阶段的我能为客户提供哪些服务发展到客户究竟要我提供哪些服务这四个阶段主要是从仓库的发展而言的,有些功能是配送中心之外的,如运输。配送中心应该有自用卡车和铁路专用线,也可租用。越来越多的配送中心提供运输服务以及其它服务。 (二)趋势 1.专业化、社会化; 2.功能于服务的系统化; 4.管理手段与设备的自动化;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应该成为经济学中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诸多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产业构成,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人们所提到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比重也就是产业结构比较直观的反映。事实上,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研究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及其作用方式演化的规律,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态势和相互关系;二是分析不同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通过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研究一个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效益。产业结构反映了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方式,也包括产业之间在生产、交换和消费方面的联系。 而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持续良性发展。从本质上讲,产业结构优化就是要提高社会各种资源的总和不断转化为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效率和效果,这样才能以最优的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产业结构优化通常需要一个地区建立以某一个或几个高效率、有优势的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一种产业结构关系,最终形成“优势突出,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具体到区域而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本地区的区域产业优势、资源禀赋与限制等多种经济发展要素,明确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特定的产业政策,以实现区域内产业内和产业间发展的相互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益。 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物流业当前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

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不过,与国外物流业高度发达相比,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