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优化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优化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优化作用

【摘要】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无论是表达形式还是内容涵义,都离小学生的切身实际较远。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的设计思路一般是“讲→读→析→背”。往往是教师讲得激情飞扬,而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所以,如何将“古味”上出“新意”来,一直是困扰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难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逐步进入课堂,并以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功能优势迅速被师生所接受。实践证明:巧用信息技术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学习掌握古诗词,积累古诗词。本文就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优化作用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的优化的措施。

【关键字】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古诗词优化作用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功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学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课堂教学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同时,新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传统文学在语文学科中的分量,而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传统的文学样式和现代的先进技术结合在一起,似乎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古诗词词教学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是每一位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就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的优化作用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操作。

一、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站台、大屏幕投影、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诗词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诗词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教学生字词时,用课件动态出示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后,再去掉卡片中的熟字,激发认读、记忆字词的兴趣,强化学习效果;进行诵读训练时,播放相关的动画场景,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教学诗歌,就是要让学生既有所知,又有所感。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选用播放了与所教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服缓和、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古老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欢饮、拥抱、握手。分别后,诗人一直翘首凝望,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但诗人仍神驰目注,久久不忍离去。他对故人的思念就象这不尽的长江水,绵绵不断;他心潮起伏,他年轻时的向往,不也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二、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克服传统古诗词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状况。教学资源十分贫乏短缺,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里的几首古诗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归纳诗意的串讲式,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较单一、零碎,教学知识面窄,阅读信息量少,跨学科知识量少,学生只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学生的主动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更得不到培养发展,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便普遍存在。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的问题,它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结合声像,促读古诗词

小学课本里出现的古诗多数是绝句、律诗。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一种修饰过的语言,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我知道,让一个八九岁的学生琅琅出声诵读,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词合辙押韵的韵律美还是有点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想到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读古诗词的兴趣。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就能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声音所造成的氛围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之初先引导学生听“电脑老师”读诗,现在网上有很多名家诵读古诗的录音,录像,他们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把诗句的韵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正是我们孩子体会不到的,因此在学生读古诗前,让孩子倾听那“电脑老师”读诗,这样既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还使得孩子在读之前就有了以此耳濡目染的聆听、学习机会,相信等到让学生自己亲身读古诗时肯定会学着那“电脑老师”的样来诵读古诗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样大的孩子模仿能力可是很强的。实践证明,这样让学生先听电脑录音,再让学生自己试读古诗,学生能尽快地,最大可能地读出古诗词的韵律之美,读得琅琅上口,富有节奏。当然,古诗词教学读是贯穿始终的,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除了运用课文录音,我还会在品读古诗词时适当地配上合适的音乐,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配乐诵诗,使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地融为一体,再引导学生加入适当地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共鸣,再次步入诗的意境。在整个教学中,我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读诗的兴趣的。而且这兴趣是贯穿于读诗的始终,层层进入。因此,好好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读好古诗,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身临其境,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品学古诗词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信息技术,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作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图象、声音、动画等来弥补学生的学习弱点,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如:在教学《青松》一课时,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在短短的四行诗句中虽然体会到了青松那不怕寒冷,迎寒挺直的精神,但是我想这只是浅显的认识,未来让学生更

深体会青松的高尚品质,我就借助媒体,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画面展示:大雪纷飞,地上积了厚厚的雪,青松身上也被厚厚的雪积压着,但青松还是直直地挺着,而边上的小草、小花禁不住大雪的积压,寒风的摧残,已经弯下来腰,枯萎了。”当然期间还配上了合适的音乐,如:呼呼的北风怒号的声音、大雪压断枝丫的声音等等,学生看了这动人的场景,那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加上那生动的声音,以及那动听的音乐,此时此刻,学生对青松那种坚忍不拔,迎寒挺直的高尚品质定然会深深扎入心里了,这样,学生的心中就自然的萌发了对青松的敬爱之情,对青松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了。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声音、图画等优势,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与古诗情感交融,深入体会古诗内容,品味古诗所蕴含的情感,尽量使得学生能在最佳的状态下由心地品味古诗词。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整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究其原因,除了旧的教学思想外,教学方法的单一陈旧也是原因之一。而信息技术引入古诗词教学,这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契机。

教材中有着很多文质兼美,充满情韵的古诗词,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灯”、李白“举杯销愁愁更愁”、诸葛亮《出师表》表心迹等,或是引人无限神往或是令人慨叹不已。但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常常是表层化、抽象化的,通过信息技术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乐,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的画面,创设出最佳的情境触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从而达到对作品深层的理解与感悟。

四、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利于突破古诗词教学与学习中的重难点

经典古诗词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另外,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

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对诗歌有更高层的理解。

五、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效的丰富了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教学信息,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源泉。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整合使教学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古诗词教学内容更加广泛。一方面,信息技术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成为教师和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拉近了课堂与世界之间的距离,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等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比如学生可以利用最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方便地了解作者情况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准确把握作品主题。再如在学习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了解陆游满腔爱国之心,还可以很便捷地搜索到他的其他作品如《游山西村》等,了解他的热爱农村生活的另一面。

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便于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学习的自由。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古诗词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如:古诗词的诗人或者词人于我们的学生相隔甚远,而且我们也明白,每个文人也都有他们的特点、特色,为了更好地拉近学生与诗人或词人的距离,为了更了解诗人或词人,当然更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每教一首古诗词,只要是诗人或词人是刚接触的,我总是会引导学生上网收集他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文人的生平简介、作品等,这对学好古诗也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学完一首古诗后收集相关的古诗:可以是一个系列的;可以是相同事物的等等。如教学了王安石的《梅花》后,我就引导学生上网收集其他梅花的古诗,这样一来,既拓宽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面,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可以更多的积累古诗词、诵读古诗词。

六、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整合,改变了师生的教学行为

我们应用信息技术,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查找、收集、整理、创造等过程,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锻造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结论式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学生成为了知识建构的主动者。当信息

技术引入课堂后,教学不再是学生和教师机械的重复的过程,而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学生探索求知的过程,是一种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方法由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探索,教师成为了引导者,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成为整个认知活动的主体,学习行为发展了深刻的变化。

(一)自由表达,实现交流

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我们知道,古诗词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多读多背之外,还要促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前的课堂教学难于满足这一点,但是运用网络技术,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做到这一点。

当前,e—mail和bbs是网络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古诗词的教学期间,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发e—mail来探讨学习问题,当然,如果能够建立班级网页,开设一个班级学习论坛,将更有利于学习的展开。bbs论坛不受时空的限制,等于延长了课堂时间,扩大了课堂空间,同时,论坛避免了交流的尴尬和思考的干扰,表达是快捷的、方便的、自由的,能够实现很大程度上的互动。在论坛当中,学生的交流也是多媒体化的,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音频视频,这样的交流方式远远胜于课堂上口头表达的单一方式。

(二)以学定教,实现整合

多媒体技术和古诗词教学的“联姻”,一定要注意“婚检”,否则就容易出现“畸形儿”,这是古诗词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所决定的,作为执教者,对此要保持审慎的态度。许多有识之士指出,古诗词的教学朗读是基础,感悟是关键,在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把握“以学定教”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多媒体技术和古诗词教学的整合。

七、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

首先,提高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教师通过编写电子教材脚本、制作CAI 课件等形式,培养了教师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储存、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和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时间的能力。其次,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各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如:古诗词交流展示平台、学生

古诗词论坛、个人古诗词主页等。设计或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内化审美情趣、表现美或创造美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利用校园网、信息资源库中与诗歌有关的资料,加大学生学习诗歌的力度,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系统查询资料,进行讨论、协作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拉近自身与古诗词年代的距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利条件。另外,通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的教育环境进行探究性诗歌教学,使学生间接接触社会,完善了健全人格;构建了新型探究性教学模式,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育环境中,学诗、吟诗、赏诗、作诗,使学生知书达理,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八、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教育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词,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含蓄、优美,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简短的诗句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课件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

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三)运用课件,体会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字里行间常常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学生一旦进入这个空间,便可以体会到诗人所描绘的那种意境。教学时,从分析语言入手,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化的手段,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所描述的生动形象,引导学生领会诗情画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首诗通过描绘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江上迷人的景色,赞美了清新和谐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浓厚情趣和悠然自适的心情。在理解全诗后,我让学生戴上耳机,闭上眼睛,随着轻柔和缓的乐曲,在脑海中逐渐出现深秋江景图;渐渐西坠的斜阳,红绿相映的江面,晶莹透亮的露珠,弯弓似的新月……这时学生自己就是诗人,正久伫江边,日落前那奇丽的江景,日落后这醉人的夜色,使人目悦心清,流连忘返!在学生随着音乐想象的同时,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相机诱导,使学生尽快入情入境,通过神游,体验到诗的意境美。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不是一种点缀或摆设,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举措。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语文古诗词教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语文古诗词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从而开创教育教学崭新的局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