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肿腔、侧脑室联合置管

血肿腔、侧脑室联合置管

血肿腔、侧脑室联合置管
血肿腔、侧脑室联合置管

血肿腔、侧脑室联合置管

【摘要】目的探讨血肿腔、侧脑室联合置管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自2007年8月至-2012年4月中72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通过血肿腔、侧脑室联合置管治疗。结果血肿腔、侧脑室联合置管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确实是一种损伤小、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血肿腔;侧脑室;联合置管

1.1 一般资料自2007年8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72例脑出血患者男47例,女25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60岁,均有高血压病史3~30年,其中伴有糖尿病16例。全部病例均经ct证实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脑实质内血肿量20~40 ml。

1.2 临床表现 7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嗜睡15例,恍惚23例,昏迷34例,gcs评分5~13分,平均8分,血压:(170~240)/(100~130)mm hg。

1.3 手术方法全部病例入院后即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常规应用止血降压药物,如无脑疝征象术前不应用甘露醇,发病6~12 h根据头颅ct计算并确定出穿刺点,穿刺方向及穿刺针的长度,穿刺选用yl-ⅰ型穿刺针,局麻后以穿刺针经皮电钻钻颅成功后,抽取血肿量50﹪后,3万单位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内夹闭引流管2~4 h

后开放引流2~6次/d,脑室穿刺点选取冠状缝前3 cm,中线旁开2.5 cm作入颅点,锥颅钻锥颅成功后,与同侧侧脑室置入直径为2

普通引流管护理操作

普通引流管护理操作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普通引流管护理操作 一、目的: 1.引流液气体(消化液、腹腔液、脓液、切口渗出液)至体外,降低局部压力,减少感染因素,促进愈合。 2.作检测、治疗途径。 检查方法:询问、观察、检查记录。 二、用物准备: 治疗车上层:〖治疗盘:血管钳一把、一次性引流袋一只、消毒弯盘两只一底一盖(内置纱布1块、镊子1把)无菌碘伏、棉签、洗手液〗下层:污桶 1(感染性医疗废物桶) 三、操作步骤: 1.操作准备 ●环境准备、自身准备、衣、帽、工作服穿戴整齐,指甲已修剪,七步法规范洗手,戴口罩。 ●准备用物,回治疗车前口述: 用消毒液擦治疗车、治疗盘 检查所有一次性用物的名称、规格、质量、有效期、有无漏气,并口述。(引流袋、棉签、碘伏) 2.评估 ●推车至床尾→核对床号、姓名:口述:×床、×××

●推车至床旁→阿姨,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我姓×,你可以叫×护士,我核对一下,请问你几床叫什么名字,噢!那我看一下你的腕带,(×床、 ×××),现在要给您换一下引流袋,请您配合我一下好吗谢谢! 3.安置病人体位 低半卧位或平卧位:阿姨,现在感觉怎么样,您这样躺着舒服吗(嘱附:把手臂放在胸前)。 4.检查伤口,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阿姨,让我看一下你的伤口敷料)检查无渗血、渗液,敷料干燥。给病人整理被子,注意保暖。 5.再次检查引流袋外包装,打开取出后,检查引流袋有无破损或管子扭曲 ● 关下面开关拧紧。检查无菌引流袋是否密封,将引流袋挂于床沿,引流管塞于床垫下。再将引流袋外包装翻出内面垫在引流管接口下面。 6.更换引流袋 ● 挤压引流管:由近及远挤压引流管,(从近端挤压到与引流袋接口处,最后左手挤捏住不要松手),右手拿血管钳,用血管钳夹住引流管尾端上3— 6cm。 ● 再次检查碘伏,棉签。碘伏瓶开盖悬松,取3根棉签,左手拿盖,右手蘸取碘伏消毒液,左手盖碘伏瓶盖子,棉签垂直向下,不能倒转,放于弯盘内。避免跨越。 ● 左手拿引流管,右手拿棉签,垂直向下拿过来,消毒引流管连接处,先以接口为中心,环形消毒一圈,然后向接口以上纵形消毒扔棉签入治疗车下层垃圾桶,避开无菌区,避免跨越。右手取第2根棉签,垂直向下,左手拿着引流管

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的护理初探

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的护理初探 发表时间:2017-09-12T14:50:33.45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2期作者:张琴丽[导读] 给予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工作意义重大,能够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重症脑室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出现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并发症对症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重症 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工作意义重大,能够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并发症;对症护理;效果重症脑室出血可分为原发性全脑室出血和继发性全脑室出血,具有病情危重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现阶段,临床治疗以脑室引流术为主,治疗过程中在脑室内置入硅矽制导管,引出脑室内残留的血性脊髓液和血液,进而降低颅内压,减缓血红蛋白对脑室的刺激,达到缓解脑水肿的效果 [1]。但是治疗后患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病情恢复,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术后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工作至关重要。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7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重症脑室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出现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8:22,年龄25~65岁,平均(37.3±2.5)岁,其中原发性脑室出血11例,继发性脑室出血29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9:21,年龄23~60岁,平均(38.4±3.1)岁,其中原发性脑室出血12例,继发性脑室出血2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基线资料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记录24h引流量,每天更换引流瓶。同时观察引流瓶通常情况,避免出现折角、扭曲或受压等情况,若患者需要调换位置,则在搬动患者前夹闭引流管,待患者安置妥当后重新打开引流管;观察组针对患者并发症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工作,具体措施如下:1.2.1颅内再出血护理 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血压水平,保证患者血压控制在135~150/78~80mmHg范围内,同时保证引流的适宜性,避免过度引流导致出现低颅内压情况。同时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情绪与血压关系,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出现情绪波动。此外,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健康的饮食指导,鼓励其多食粗纤维食物,并适当给予患者腹部按摩,保证患者大便顺畅。 1.2.2脑疝护理 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引流的颜色、数量和性质,保证引流顺畅,一旦发生堵塞问题,必须立即清洗,避免出现颅内压升高情况。同时护理人员注重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其瞳孔、意识和血压情况,若患者出现癫痫、呕吐或昏迷等情况,护理人员立即上报医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 1.2.3穿刺口脑脊液漏 在拔针后,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若发生敷料湿染、液体渗出或伤口水肿情况,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必要时上报医生,同时给予患者脱水药物治疗,以此有效缓解渗漏情况。此外,若患者术前出现脑积水、脑室积水等情况,术后仍未有效缓解,则护理人员应酌情缓期拔管。 1.2.4中枢性高热护理 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若出现持续性高热情况应告知医生进行有效救治。同时为了改善患者并发症情况,护理人员在早期应给予患者冰帽,以此控制患者脑部温度,降低脑细胞氧耗和代谢情况,同时还可在腹股沟、颈部和腋下放置冰袋,并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及时补充水分。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显效:护理后患者脑疝、颅内再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并发症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护理后患者脑疝、颅内再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并发症得到改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正常;无效:护理后患者脑疝、颅内再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并发症无改善甚至加重,护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对比[n(%)]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科普:慢性硬膜下血肿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因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等原因来就诊,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脑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为多数病人年龄超过50岁,且多数明确外伤也是轻伤,如偶尔被门角伤过。当追问病史时,经提示部分病人能回忆起,而部分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已不能回忆起受伤时的情况。这与老年人自身特点有关,老年人由于腿脚不灵便,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随意的磕碰,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只有当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头痛、头晕,甚至出现恶心及呕吐,到医院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才发现颅内有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层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硬脑膜下腔少量持续出血积聚形成,并且不断扩大,同时发生双侧血肿也不少。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多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复视,由于缺乏或忽略定位体征,加之老年人自身大都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易误诊为、颈椎病等。其次个别患者临床上以“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为主,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脾气变得易暴易怒或沉默寡言,精神迟钝,强哭、强笑,甚至精神失常,症状酷似老年、,导致误诊率很高。 其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很容易,关键是做个头部CT或者核磁共振,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是轻微头部外伤,尤其出现头痛、头晕、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情况,请及

脑室出血诊断详述

脑室出血诊断详述 *导读:脑室出血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1)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出血 ①发病急骤,迅速发生深度昏迷,少数神志清楚。②呕吐、呕血。 ③出现双侧病理反射。④四肢肌张力增高,早期出现周期性的自发性肌紧张,去大脑痉挛或去大脑强直发作,后期四肢变成弛缓状态。⑤双侧瞳孔缩小,眼球浮动,分离性斜视。⑥常有丘脑下部受损症状,表现体温升高,心率、脉搏先慢后快,面部充血出汗,血糖与白细胞增高。早期发生肺水肿与呼吸节律和频率的改变。⑦脑脊液压力高,呈血性。 (2)第四脑室出血 常由脑干或小脑出血继发破入第四脑室,损害了延髓生命中枢,故常在数小时内死亡。在存活的短时间内可有以下表现:①发病初期意识障碍较轻,后迅速发展为深昏迷。②呕吐,呃逆,腱反射消失,有病理反射。③高烧,体温常达40℃以上。④无反射性或自发性多动,亦无摸索与指划动作。⑤前庭反射消失。⑥早期出现肺水肿和呼吸障碍。⑦心跳徐缓,节律不齐,血压下降。 ⑧脑脊液为血性。 丘脑出血: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后易发生梗阻性脑积水。丘脑出血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发病时患者昏迷,内科保守治疗后缓解,梗

阻解除,意识恢复。发病时即昏迷导致死亡。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量多,大于15ml者有23例,说明出血量越大,破入脑室的可能性越大。 桥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多由基底动脉的脑桥支破裂导致。临床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眩晕、复视、眼球不同轴、侧视麻痹、交叉性瘫痪或偏瘫、四肢瘫等。出血量少时,患者意识清楚可表现为一些典型的综合征,如foville综合征、 millard-gubl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等,可伴有高热、大汗、应激性溃疡、急性肺水肿、急性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大量出血时血肿波及脑桥双侧基底和被盖部,患者很快进如昏迷,双侧瞳孔呈针尖样、侧视麻痹、四肢瘫痪、呼吸困难、有去大脑强直发作,还可呕吐咖啡色胃内容、出现中枢性高热等中线症状,常在48小时内死亡。 脑实质深部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脑深部小动脉。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但在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发病。临床特点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并且多伴有躁动、嗜睡或昏迷。血肿对侧出现偏瘫、瞳孔的变化,早期两侧瞳孔缩小,当血肿扩大,脑水肿加重,遂出现颅内压增高,引起血肿侧瞳孔散大等脑疝危象,出现呼吸障碍,脉搏减慢,血压升高。随后即转为中枢性衰竭。 小脑出血:是指小脑实质内的出血,与高血压病有直接关系。多

【实用】-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蛛网膜之间血肿,出血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好发于老年人。 【护理评估】 1.病史:重点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的原因、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损伤的部位,发病到就诊的时间等。 2.评估意识状态,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有无明显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症状。 4.观察头痛、呕吐的严重程度。 5.心理社会反应: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反应,对功能恢复的疑虑,家属对病人的支持能力及程度。 【护理问题】 1.头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自理缺陷与出血压迫神经引起的失语、肢体瘫痪等症状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疝。 4.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 2.心理护理: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听取不适主诉。 4.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应遵医嘱定期给予缓泻药物,并嘱病人排便时勿用力过猛。 术后护理 1.术后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体位:术后24~48小时宜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向患侧,其目的是利于引流,促使脑组织膨胀,消除死腔,使受压组织回弹。 3.引流管护理:术后注意保持引流的通畅,正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

4.补液原则:禁用脱水剂,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适当补充低渗液体,但注意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影响心肺、肾脏的功能。 5.功能锻炼:术后即应指导患者肢体功能的锻炼,术后拔除引流管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于活动应给予指导并在旁陪伴,注意患者安全。 6.心理护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调节其负面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8.饮食与营养:应给予易于吸收、富于营养的饮食,进食上采取少食多餐。 【健康指导】 1.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宜,适量进食水果粗纤维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颅内压增高。 2.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4.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护理评价】 1. 患者主诉头痛减轻,病人的舒适感增强。 2. 患者未出现脑疝。 3. 患者情绪乐观,能积极面对各种治疗及康复锻炼。

【VIP专享】引流管护理注意事项

胸腔闭式引流管注意事项告知 1. 妥善固定:用灭菌敷贴固定穿刺口,做好管道标识,评估导管滑脱风险,患者卧床时可将引流袋用绳子固定在床旁,起床活动时防止引流管脱出,引流袋的高度应低于引流口。 2. 引流通畅:保持引流管通畅,勿折叠扭曲,改变体位时勿压迫。 3. 卧位与休息:取舒适体位,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 4. 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及钙的食物。 5.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如有异常,及时告诉医务人员。 6. 预防感染:引流袋要低于穿刺点,防止引流液返流。 4.腹部引流的护理 (1)妥善固定引流管和引流袋,防止病人在变换体位 时压迫、扭曲或因牵拉引流管而脱出。另外,还可避免或 减少因引流管的牵拉而引起疼痛。 (2)保持引流通畅,若发现引流量突然减少,病人感 到腹胀、伴发热,应检查引流管腔有无阻塞或引流管是否 脱落。 (3)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气味及有无残渣等, 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并注意引流液的量及形状的变 化,以判断病人病情发展趋势。

(4)注意观察引流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皮肤损伤等 情况。 (5)疼痛观察:引起病人引流口处疼痛常是引流液对 周围皮肤的刺激,或由于引流管过紧地压迫局部组织引起 继发感染或迁移性脓肿所致,这种情况也可能会引起其他 部位疼痛,局部固定点的疼痛一般是病变所在。剧烈腹痛 突然减轻,应高度怀疑脓腔或脏器破裂,注意观察病人腹 部体征的变化。 (6)每1周更换2~3次无菌袋,更换时应注意无菌操 作,先消毒引流管口后再连接引流袋,以免引起逆行感染。 注意事项:(1)要妥善的固定,防止扭曲,受压,折叠.(2)接引流管 时注意无菌技术操作,引流管应低于出口平面,防止逆行回流感染.(3)夹引流液的量,色,质,正常色泽为淡红色,后期为黄色,清亮液,每日0- ---100ML,若每小时量大于50ML,持续3小时且呈红色则为异常,或 血浆管引流液呈胆汁色,或颜色混浊均为异常,应立即告之医生.(4) 每30分钟挤捏管道一次.(5)若为双套管引流管,注意要保持排气管 的通畅,不可将其折叠,外套一薄膜手套,留出孔不可扎紧,以利排气, 防止管壁塌陷. 1)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食、禁饮,一般应停服药物。如需胃内注药,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科普:慢性硬膜下血肿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因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等原因来就诊,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脑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为多数病人年龄超过50岁,且多数明确外伤也是轻伤,如偶尔被门角伤过。当追问病史时,经提示部分病人能回忆起,而部分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已不能回忆起受伤时的情况。这与老年人自身特点有关,老年人由于腿脚不灵便,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随意的磕碰,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只有当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头痛、头晕,甚至出现恶心及呕吐,到医院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才发现颅内有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层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硬脑膜下腔少量持续出血积聚形成,并且不断扩大,同时发生双侧血肿也不少。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多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复视,由于缺乏或忽略定位体征,加之老年人自身大都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易误诊为、颈椎病等。其次个别患者临床上以“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为主,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脾气变得易暴易怒或沉默寡言,精神迟钝,强哭、强笑,甚至精神失常,症状酷似老年、,导致误诊率很高。 其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很容易,关键是做个头部CT或者核磁共振,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是轻微头部外伤,尤其出现头痛、头晕、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情况,请及

引流管护理注意事项

胸腔闭式引流管注意事项告知 1、妥善固定:用灭菌敷贴固定穿刺口,做好管道标识,评估导管滑脱风险,患者卧床时可将引流袋用绳子固定在床旁, 起床活动时防止引流管脱出, 引流袋的高度应低于引流口。 2、引流通畅:保持引流管通畅,勿折叠扭曲,改变体位时勿压迫。 3、卧位与休息:取舒适体位,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 4、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及钙的食物。 5、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如有异常,及时告诉医务人员。 6、预防感染:引流袋要低于穿刺点,防止引流液返流。 4、腹部引流的护理 (1)妥善固定引流管与引流袋,防止病人在变换体位时压 迫、扭曲或因牵拉引流管而脱出。另外,还可避免或减少因 引流管的牵拉而引起疼痛。 (2)保持引流通畅,若发现引流量突然减少,病人感到腹 胀、伴发热,应检查引流管腔有无阻塞或引流管就是否脱 落。 (3)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气味及有无残渣等,准 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并注意引流液的量及形状的变化,以 判断病人病情发展趋势。

(4)注意观察引流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皮肤损伤等情 况。 (5)疼痛观察:引起病人引流口处疼痛常就是引流液对周 围皮肤的刺激,或由于引流管过紧地压迫局部组织引起继 发感染或迁移性脓肿所致,这种情况也可能会引起其她部 位疼痛,局部固定点的疼痛一般就是病变所在。剧烈腹痛突 然减轻,应高度怀疑脓腔或脏器破裂,注意观察病人腹部体 征的变化。 (6)每1周更换2~3次无菌袋,更换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先消毒引流管口后再连接引流袋,以免引起逆行感染。 注意事项:(1)要妥善的固定,防止扭曲,受压,折叠、(2)接引流管时注意无菌技术操作,引流管应低于出口平面,防止逆行回流感染、(3)夹引流液的量,色,质,正常色泽为淡红色,后期为黄色,清亮液,每日0----100ML,若每小时量大于50ML,持续3小时且呈红色则为异常,或血浆管引流液呈胆汁色,或颜色混浊均为异常,应立即告之医生、(4)每30分钟挤捏管道一次、(5)若为双套管引流管,注意要保持排气管的通畅,不可将其折叠,外套一薄膜手套,留出孔不可扎紧,以利排气,防止管壁塌陷、 1)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食、禁饮,一般应停服药物。如需胃内注药,则注药后应夹管并暂停减压0、5~1小时。适当补液,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2)妥善固定: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移位或脱

腹腔引流管护理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腹腔引流是在腹腔内置一引流管或引流条将渗血、渗液或消化液等引流到体外的一种外引流术。 (一)腹腔引流器材 1.单腔引流管 根据创面大小和引流量选择适当粗细的引流管,并根据需要末端剪成数个侧孔。 2.双套管引流管 为两根直径不等的橡胶管,细管插入粗管内,使两管末端平齐,粗管和细管之间借负压吸引相互流通;另外,可从细管内注入冲洗液行冲洗用。 3.烟卷引流 又名雪茄引流,用狭长型乳胶套内卷入纱布制成,形似雪茄

烟,具有虹吸作用。 4.其它 皮瓣引流、U型管、蕈头导管等。

(二)腹腔引流的目的 1 ?预防血液、消化液、渗出液等在腹腔或手术野蓄积。 2.排除腹腔脓肿脓液和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促使炎症早日消退。 (三)腹腔引流的并发症 1.感染 由于引流管留置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组织反应,细菌滋生, 发生感染。 2.慢性窦道形成 由于置管时间长、反复感染、异物刺激等原因所致。 3.引流管滑脱 因引流管固定不牢,多于病人活动时脱出。

4.引流管压迫肠管 可能会导致肠梗阻、肠坏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5.拔管困难 若固定缝线过紧,或留置引流管时间过长,引起拔管困难。

6?其它 出血、阻塞等。 (四)腹腔引流病人常见的护理诊断 1.有感染的危险:与留置腹腔引流管有关。 2.知识缺乏:缺乏与留置腹腔引流管注意事项有关的知识。 3?部分自理缺陷:自理缺陷:与留置引流管活动受约束有关。 (五)腹腔引流的护理 1.妥善固定 将引流袋用别针固定于床边或衣服上,严防因翻身、搬动、起床活动时牵拉而脱落,并减少引流管牵拉引起的疼痛。 2.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量、气味、性状 注意引流液的变化,以便随时了解病情发展的趋势。

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神经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的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常常发生在外伤着 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另一出血来 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 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 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 他脑压迫症状。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外科)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 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 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毫升。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 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 本病表现为慢性过程,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效果满意。疗效欠佳或病死者,多因未及 时诊治、病情危重或伴有并发症者。 症状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常有惊厥、呕吐、喂饲困难,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等。 2.精神障碍;痴呆、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 3.局源性脑症状:偏瘫、麻木、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诊断依据: 1.常有头部轻伤或被忽略的受伤史,症状常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 2.慢性颅内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出现惊厥、呕吐、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至晚期可出现脑疝。部分病人以精神症状较为突出或以局灶性脑症状为主。 3.头部X线摄片多显示慢性颅内压增高表现,少数可见血肿钙化征象。幕上血肿者,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向对侧移位。脑血管造影、头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血肿部位和范围。 4.颅骨钻孔探查发现硬脑膜下血。 5.婴幼儿患者常有急产或生产困难史。 治疗: 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颅骨钻孔闭式引流,婴幼儿可作前囟穿刺引流。2.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1.轻症病人对症处理即可。2.有精神障碍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有癫痫表现者给予抗癫痫药物。3.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给予脱水利尿药物降低颅内压。4.婴幼儿病人注意给予止血药物,特别是维生素K。5.病人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6.重症病人加强支持疗法和防止并发症。 预防常识:

慢性硬膜下血肿 科普

科普:慢性硬膜下血肿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因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等原因来就诊,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脑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为多数病人年龄超过50岁,且多数明确外伤也是轻伤,如偶尔被门角伤过。当追问病史时,经提示部分病人能回忆起,而部分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已不能回忆起受伤时的情况。这与老年人自身特点有关,老年人由于腿脚不灵便,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随意的磕碰,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只有当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头痛、头晕,甚至出现恶心及呕吐,到医院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才发现颅内有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层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硬脑膜下腔少量持续出血积聚形成,并且不断扩大,同时发生双侧血肿也不少。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多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复视,由于缺乏或忽略定位体征,加之老年人自身大都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易误诊为高血压、颈椎病等。其次个别患者临床上以“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为主,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脾气变得易暴易怒或沉默寡言,精神迟钝,强哭、强笑,甚至精神失常,症状酷似老年痴呆、脑血管疾病,导致误诊率很高。 其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很容易,关键是做个头部CT或者核磁共振,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是轻微头部外伤,尤其出现头痛、头晕、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情况,请及时到医院神经外科专科就诊检查,排除有无出现硬膜下血肿,并由专科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治疗首选局麻下钻孔引流术,这种方法创伤较小,绝大多数病人都能够成功解决问题。 有极个别复发的,主要原因有:老年病人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复发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 1、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密封,胸壁伤口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2、体位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置病人于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 3、维持引流通畅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定时挤压引流管,30-60分钟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挤压方法为: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最简单的方法是观察引流管是否继续排出气体和液体,以及长玻璃管中的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必要时请病人深呼吸或咳嗽时观察。水柱波动的大小反应残腔的大小与胸腔内负压的大小。正常水柱上下波动4-6CM。如水柱无波动,病人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症状,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短玻璃管,促使其通畅,并通知医生。

4、妥善固定运送病人时双钳夹管,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 5、观察记录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水柱波动范围,并准确记录。手术后一般情况下引流量应小于80ML/U,开始时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浅红色,不易凝血。若引流量多,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则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每日更换水封瓶。作好标记,记录引流量。如是一次性引流瓶无需每日更换。 6、脱管处理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7、拔管指征 48-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方法:嘱病人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即可拔管,迅速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宽胶布密封,胸带包扎一天。 8、拔管后观察病人有无胸憋、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状

脑室出血铸型为脑出血中重症类型

脑室出血铸型为脑出血中重症类型,其出血量大,位置深在,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其主要 原因是积血造成脑脊液循环受阻,急性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力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脑组织严重受压致脑深部结构损害,使病人短时间内死亡[1]。另外,脑脊液中红细胞分解释放的毒性物质聚集可引起脑血管痉挛,从而造成脑缺血,且范围广、时间长,是造成脑室出血病人死亡及残疾的又一重要因素。所以,迅速清除脑室内血凝块从而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减轻脑积水和血肿刺激等引起的继发性损害至关重要。单纯侧脑室外引流并用尿激酶冲洗清除脑积血,由于创伤小、操作简单而安全有效,但临床上不少病人术后一周仍引流出淡血性液体,CT检查仍提示四脑室少许血肿残留,这是由于四脑室与引流管距离较远,尿激酶冲洗效果欠佳之故。对这类病人,如果直接拔管,可能会引起脑积水或昏迷,只能通过延长引流时间来防止此现象的发生[2],如果继续引流,又容易引起颅内感染,如果直接行V—P 分流术,则由于脑脊液蛋白含量高,容易因堵管而致手术失败。采用对侧侧脑室放置Ommaya管,穿刺Ommaya间接引流来延长置管时间,同时减少脑室开放时间,可减少感染机会,提高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效率。Ommaya管由一个埋在头皮下的扁平状储液器和一根插入侧脑室前角的引流管连接而成,根据不同病种的治疗目的,也可以置入囊性肿瘤的囊腔,以及四脑室、脑池和腰池。Ommaya管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少,可重复多次穿刺,不易感染,可以长时间甚至终生留置[3]。 引入Ommaya来治疗脑室出血铸型,并将双侧脑室引流与单侧侧脑室引流相比较,无论是治愈率还是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早期穿刺引流放出积血,减轻了中脑压迫及血液刺激;(2)传统脑室引流一般不超过10d,暴露于外界,易于感染,但引流管管径粗,引流积血效果好,Ommaya管不与外界直接相通,穿刺针头细,虽然不易感染,但引流积血效果不如传统脑室引流,在术后一周积血大部清除时拔除脑室引流管,改为Ommaya管穿刺引流,既充分发挥了传统脑室外引流管引流快的优点,又避免了其不宜长期留置的弊端;(3)留置Ommaya管为长期随访病人、测颅内压、脑脊液取样提供了便利。鉴于此,作者认为,在脑室出血治疗中应用Ommaya 管值得推广,但对可疑动脉瘤、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等应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在如何尽快引流积血(而不是脑脊液)提高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效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蛋白(脑脊液内) 流失和增强病人体质、减少治疗费用等方面,仍应进一步探讨。 来源:墨者资讯网-我们致力于做最全面的资讯信息资料库

各种常见引流管的护理

各种常见引流管的护理 各种引流管的护理: 普通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一、目的: 1.引流气体,液体(消化液,腹腔液,脓液,切口渗出掖)至体外,降低局部压力,减少粘连,促进癒合 2.作检测,治疗途径。 二、用物: 治疗车,治疗盘,血管钳1把,别针1只,一次性引流袋(瓶)1只,污物桶1只,消毒弯盘2只(内放消毒纱布1块,镊子1把)5%PVP碘液,棉签。 三、操作步骤: 1.戴口罩,洗手。 2.将所备用物放置治疗车上,推至病人床旁,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冬天关好门窗,安置病人体位(低

半卧或平卧位) 3.检查伤口,暴露引流管,松开别针,注意保暖。 4.检查无菌引流袋是否密封,过期。打开外包装,检查引流袋有无破损或管子扭曲,将引流管挂于床沿,再将引流袋外包装垫在引流管接口下面。 5.挤压引流管,用血管钳夹注引流管尾端上3厘米处。 6.用PVP碘棉签消毒引流管连接处,先以接口为中心,环行消毒,然后向接口以上及以下各纵形消毒2.5厘米。 7.用左手取消毒纱布捏住连接处的引流管部分,脱开连接处。 8.再用PVP碘棉签消毒引流管的管口。 9.连接无菌引流袋,松开血管钳,并挤压引流管,观察是否通畅,将引流管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 10.整理用物,妥善安置病人。 11.严格记录引流液量和性质。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袋位置低于引流部位,引流袋可1周更换1-2次(引流液有性状,颜色改变的需每日更换)。 2.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避免引流管折叠,扭曲。 3.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色泽变化,与病情是否相符,每日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4.引流管妥善固定,以防滑脱,病人活动时勿将引流管拉脱。 5.负压引流瓶更换方法相同。 胸腔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一、目的: 排出胸膜腔内气体,液体,重建负压,使肺复张。 二、用物: 治疗车,治疗盘,治疗巾,消毒水封瓶,弯盘2只(一底一盖),内装无齿镊2把,PVP碘棉球3颗(或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 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 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 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 嘱按时使用脱水剂。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 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 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 温异常(超过37.50)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和操作标准。

各種引流管的護理及操作標準。 普通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一目的: 化液,腹腔液,脓液,切口渗出掖)至体外,降低局部压力,减少粘连,促进癒合 2.作检测,治疗途径。 二用物: 治疗车,治疗盘,血管钳1把,别针1只,一次性引流袋(瓶)1只,污物桶1只,消毒弯盘2只(内放消毒纱布1块三,操作步骤: 1.戴口罩,洗手。 2.将所备用物放置治疗车上,推至病人床旁,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冬天关好门窗,安置病人体位(低半卧或平卧位 3.检查伤口,暴露引流管,松开别针,注意保暖。 4.检查无菌引流袋是否密封,过期。打开外包装,检查引流袋有无破损或管子扭曲,将引流管挂于床沿,再将引流袋 5.挤压引流管,用血管钳夹注引流管尾端上3厘米处。 6.用PVP碘棉签消毒引流管连接处,先以接口为中心,环行消毒,然后向接口以上及以下各纵形消毒2.5厘米。 7.用左手取消毒纱布捏住连接处的引流管部分,脱开连接处。 8.再用PVP碘棉签消毒引流管的管口。 9.连接无菌引流袋,松开血管钳,并挤压引流管,观察是否通畅,将引流管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 10.整理用物,妥善安置病人。 11.严格记录引流液量和性质。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袋位置低于引流部位,引流袋可1周更换1-2次(引流液有性状,颜色改变的需每日更换 2.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避免引流管折叠,扭曲。 3.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色泽变化,与病情是否相符,每日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4.引流管妥善固定,以防滑脱,病人活动时勿将引流管拉脱。 5.负压引流瓶更换方法相同。 胸腔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一目的: 排出胸膜腔内气体,液体,重建负压,使肺复张。 二用物: 治疗车,治疗盘,治疗巾,消毒水封瓶,弯盘2只(一底一盖),内装无齿镊2把,PVP碘棉球3颗(或2%碘酒,75三操作步骤: 1.戴口罩,洗手。 2.在治疗室内检查消毒日期,打开消毒水封瓶包,检查水封瓶有无破损,连接是否准确。 3.向瓶内倒入外用生理盐水,盖紧瓶塞,长玻璃管置在液面下,保持直立位,并用胶布在瓶外做好水平面标记。 4.将所备用物放置在治疗车上,推至病人床旁,向病人解释取得合作。 5.正确放置引流瓶,瓶的位置与胸腔间距60-100厘米。 6.检查伤口,松开别针,注意保暖,挤压引流管,暴露胸腔引流管接口处,并接弯盘用2把血管钳夹住胸腔引流管近 7.消毒接口处,并正确连接引流管。 8.检查引流装置是否正确,放开血管钳,再次挤压胸腔引流管,观察水封瓶内水柱波动情况. 9.妥善固定,安置病人,整理用物,记录引流液量,色,性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诊断与措施

一、焦虑恐惧与担心手术效果、环境的改变有关 1.向病人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室环境及其主治医师与责任护士,使其消除陌生感。 2.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消除病人的疑虑。 3.经常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恐惧的原因,鼓励其表达心中感受,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疏导措施,给予安慰与支持。 4.进行各项操作前,向病人解释清楚,做检查时,由亲属陪 二、有脑疝加重的危险与水肿压迫脑组织有关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 2.安置舒适的体位,保持病房安静舒适。 3.根据医嘱予脱水剂的使用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4.如果出现颅高压征象时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各准备工作。 5.有出现呕吐时及时将头转向一边,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四、疼痛与手术有关 1.鼓励病人诉说疼痛的感受,及时给予心理安慰与精神支持。 2做各种操作应准确、轻柔,以免给病人增加痛苦,合理安排治疗的时间。 3教会病人放松的技巧,学会转移注意力,如聊天等。 4密切观察疼痛的程度,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并观察疗效与副作用。 五、有感染的可能与手术有关 1.定时测量患者体温 2.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3.保持呼吸道通畅,卧床期间定时翻身叩背

4.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折叠,扭曲,和逆流。更换引流管遵循无菌技术原则 5.嘱患者勿抓挠及沾湿伤口 6.加强营养 六、再出血的可能 1.头低位、卧向患侧 2.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智,瞳孔,及有无呕吐。 3.不用强力脱水剂,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 七、潜在并发症:癫痫 1.指导患者,遵医嘱给予丙戊酸钠口服。 2.嘱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情绪激动。 八、知识缺乏知识来源受限 1.观察病人的心理及进食状况,嘱保持心情舒畅,多食水果蔬菜。 2.嘱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3.嘱病人勿抓挠伤口,保持伤口清洁,敷料干燥。 4.嘱病人勿负重,勿用力排便,保证充足的睡眠。 5.嘱病人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6.出院病人要给予各方面的指导: 1>心理卫生指导2>正确指导患者的营养摄入3>半个月内不洗头4>复查的指导: 半个月后复查,不适门诊随诊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及指南

附属医院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 【适应症】 凡经CT、MRI或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诊断,伴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症状者。 【禁忌症】 血肿量小,未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者。 【术前准备】 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出血位置、范围或血肿密度。 【操作方法及程序】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适于血肿属液体状态,包膜不甚肥厚,无钙化者。 (1)体位:在局部麻醉或全麻下,采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肩下垫枕,减少颈部的扭曲。 (2)钻孔:根据血肿位置,通常选择顶部钻孔引流,硬脑膜往往呈青紫色,质地较厚,十字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壁层,将其切开即可见陈旧性血溢出。 (3)置管冲洗:用吸引器将流出的血肿慢慢吸除,然后将硅胶管置入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流出的液体清亮位为止。 (4)留管引流:以病人术后体位为准,将高位的导管退至距钻孔处3~4cm处,外接已排除空气的灭菌软塑料密封袋,缝合钻孔切口,将引流管缝扎固定在头皮上,引流管一般于术后3~5天拔除,以空针边吸引边拔出,以排出囊腔上部的空气。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指南 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者,好发于老年病人。血肿大多广泛覆盖大脑半球的额、顶和颞叶。血肿有一黄褐色或灰色结缔组织包膜,血肿内容早期为黑褐色半固体的粘稠液体,晚期为黄色或清亮液体。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或已无法回忆。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受伤后2-3个月后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有时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了解机体状态。 2)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了解凝血因素是否正常。 (2)影像学检查: 1)头颅X平片: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 2)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单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对本症可确诊。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科普:慢性硬膜下血肿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因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等原因来就诊,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脑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为多数病人年龄超过50岁,且多数明确外伤也是轻伤,如偶尔被门角伤过。当追问病史时,经提示部分病人能回忆起,而部分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已不能回忆起受伤时的情况。这与老年人自身特点有关,老年人由于腿脚不灵便,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随意的磕碰,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只有当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头痛、头晕,甚至出现恶心及呕吐,到医院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才发现颅内有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层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硬脑膜下腔少量持续出血积聚形成,并且不断扩大,同时发生双侧血肿也不少。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多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复视,由于缺乏或忽略定位体征,加之老年人自身大都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易误诊为、颈椎病等。其次个别患者临床上以“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为主,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脾气变得易暴易怒或沉默寡言,精神迟钝,强哭、强笑,甚至精神失常,症状酷似老年、,导致误诊率很高。 其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很容易,关键是做个头部CT或者核磁共振,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是轻微头部外伤,尤其出现头痛、头晕、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情况,请及时到医院神经外科专科就诊检查,排除有无出现硬膜下血肿,并由专科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治疗首选局麻下钻孔引流术,这种方法创伤较小,绝大多数病人都能够成功解决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