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_理_声_色_姚鼐的诗歌体性论_柳春蕊

神_理_声_色_姚鼐的诗歌体性论_柳春蕊

神_理_声_色_姚鼐的诗歌体性论_柳春蕊
神_理_声_色_姚鼐的诗歌体性论_柳春蕊

神、理、声、色)))姚鼐的诗歌体性论

柳春蕊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 要:姚鼐是清代著名的古文家,但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也很有成就,自成一家,对清代中、后期桐城诗派的形成和宋诗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当时诗坛的主流诗风,从姚氏有关诗歌本质的论述当中,拈出神、理、声、色四个诗歌命题,阐明其诗论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道与艺合;神气;阳刚阴柔;声色

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4)04-0141-07

收稿日期:2004-03-13

作者简介:柳春蕊(1976) ),男,江西都昌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姚鼐在5敦拙堂诗集序6[1](P49)说/道与艺合,天与人一0是文章的最高境界。/道与艺合,天与人一0,既是他对古文写作的一种美学要求,也是对诗歌艺术的本质规定。他在5古文辞类纂6序中说的为文/八字0(神、理、气、味、律、声、色)、学

文/精粗0途径以及由摹仿到自成风格等等,这些都是/美文0的构成因素。这里说的/文0是广义上的/文0,指的是/文0的美的存在形式,既有古文,也有诗歌。他看来,/诗之与文,固是一理0[1]

(P289)。

一、兴象丰神与阳刚阴柔之美

/神0是诗文的最高层次。和/神0有关像/神妙0、/神化0、/神理0、/神气0等,姚氏用的是/神

气0。从/气0上来讲/神0则更侧重在诗人主体方面,指的是主体修养的境界。这样解读姚鼐的/神0,就有两个层面:一是就主体而言,指的是诗人的血气性情;就诗歌而言,则是作品要给人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前者要/机应于心,不挫于气,则神全而守固,虽外物至,不胶于心0[2](卷三

十二5送高闲上人序6批注)。后者则气韵萧散,

风清

骨俊。此其一。

姚鼐说:/大抵作诗,皆急须先辨雅俗,俗气不除尽,则无由入门。0[3](卷四5与陈硕士6)不能佳是/缘初入手,即染邪气,不能洗脱0[3](卷八)的缘故。洗脱俗尘,熟读古人诗,这是学诗的第一步。

他说郑板桥/字画笔意,亦可观,然习气正不免耳0,认为/龚翠岩元本必妙,而临者不能佳,此等奇纵之笔,贵有高淡之韵0)))这样才能/出之乃妙0[4](卷一)。他推重黄庭坚其诗其人,就是这个缘故。他的叔父姚范说黄庭坚/其神兀傲,其气崛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玩诵之久,有一切厨馔腥蝼而不可食之意0[5](卷四十)。说到底,这就是诗人独特的人格在诗中的表现。/俗0就是不雅、客气和门面语。/去俗0,是桐城派文人为诗为文的特点。

进而,他认为/大抵高格清韵,自出胸臆;而远追古人不可到之境于空蒙旷邈之区,会古人不易识之情于幽邃杳曲之路。使人初对,或淡然无足赏;再三往复,则为之欣忭恻怆,不能自已0的诗境是/诗学第一种怀抱0。[1](P294)他评欧阳修的5岘山亭记6云:/欧公此文神韵缥缈,如所谓吸风饮露、蝉蜕尘埃之外,绝世之文也。0[2](卷五十五5欧阳修3岘山亭记4评语6)他赞扬陈师道的诗并表彰任渊为之作注,说/师道人品既高洁,其诗亦深厚沈淡,不以声色为工。然以其托意极深,未易骤识。独任渊所为注,能尽发其幽深之思,兹其为可贵也0[4](5惜抱轩书录6卷三)。可以看出,姚鼐评诗重/清0、重/远0、重/韵0、重/神妙之境0,把诗品和有古风而不俗的人品并提,这既是他论诗有/神0的特点,也是他诗作的特点:像/行穷南汶山初见,吟到澄江叶尽飞0、/斜阳万里背人去,落叶千声与

第41卷第4期2004年7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41,No.4

Jul.2004

客悲0、/春草不知韩信垒,秋风曾到项王台0、/十月清霜天地萧,一江空水古今寒0、/水澹松兹郭,月生天柱峰0、/帆势逼投戌,涛声故近人0、/百年身世同云散,一夜江山共月明0、/便欲拂衣琼岛外,止留清啸落湘东0、/千帆落日鳞鳞白,万阵秋声叶叶黄0、/霞天岫远层层碧,林谷霜初小作斑0,等等。后人称赞他的诗大多就此而来,比如同时的好友王昶就说他/恺悌慈祥,而襟期潇旷,有山泽间仪,有松石闲意。诗旨清隽,晚学玉局翁,尤多见道之语。望其眉宇,然已知在风尘之表矣0[6](卷二十八)。舒位评之曰:/姚姬传家住浔阳江上,

乃一声,有时绝响0。[7](P15)

姚鼐5五七言今体诗钞6选诗的标准有两类,一类是/浑转0(王子安5杜少府之任蜀州6评语)、/壮丽精切0(杜必简5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6评语)、/雄秀0(元宗皇帝5早度蒲津关6评语)、/杜公长律有千门万户开阖阴阳之意0(5五七言诗钞6卷六/杜子美下0)等;一类是/深婉0(张济道5幽州夜歌6评语)、/五律中之5离骚60(张子寿5望月怀远6评语)、/高华精警0(评

王维五律语)、/空逸澹宕0(孟浩然5万山潭作6评语)、

/

凄怆0(杨景山5送人6评语)等。这两类诗的特点,

最高妙处都能/入神0的。

他在5复鲁

非书6[1](P93-95)一文中对这两

类诗进行了高度的概话,提出了著名的/阳刚之

美0和/阴柔之美0的/文章0体性论。1

它们受之于造物者的阴阳杂糅、多寡进绌。美的文章,像人

一样,或狂或狷,都给人一种感人的力量。但高妙处则是/统二气之会而弗偏0。这是姚鼐心目中/美文0的理想,认为这样的/文章0才是/文之至0,而/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0,达到了/文与道合0、/天与人一0的境界。

二、切乎理而当于情

从/理0方面说,姚鼐拈出/理0来说/文章0的/所以然者0,大概有三方面:一是天地万物之/理0,就是自然本原存在的合理性,即宋明理学家所说的/天理0。在姚鼐看来,/文章0是可以明/理0的;二是由这/理0而旁及万物,指的是社会人事百姓日用之/理0。用之于/文章0,则是临文的

态度。要合乎/情0,当乎/理0;三是具体到文章层面的/文理0,这一层相当于/法0。桐城派讲/义法0,/义法0就是作文写诗之/理0。就诗歌而言,是/诗法0。

从第一层上说,姚氏主张读圣贤书以明/理0。这个/理0周流复始,不可磨灭。他认为周武文王孔孟之道一衰于汉儒之解经,二衰于魏晋之清谈,三衰于明末至今的名物、制度、训诂之术。[1]

(P110)天下学问一沦为义理之不明,二失为辞章之

不讲。所以他一生,志在和考据主流学术相抗衡,其原因也就在此。

作诗文,/神气0是能事,同时还需要/学识0。姚鼐认为:/为学之要,在于涵养而已!声华荣利之事,曾不得以奸乎其中,而宽以期乎岁月之久,其必有异今而达乎古也。0[1](P103)重视平日的/积学0和/穷理0,这和前面论/文章0的主体修养一样,是写出具有意境作品的前提。另一方面,姚鼐主张为艺术的/文0,不是经学家的/理0,即使是诗中的/理0也是可以用来审美,是艺术的/理0,这不同于宋诗的/理趣0,也和明代/公安三袁0诗中所表达的人生趣味相别。

古代诗歌史上,支道林、谢灵运的诗作融/理0于一体,谢公五古是姚鼐师法的对象。读姚氏五古山水诗作,可以感受到这种/理0,它不是骚体的郁结幽怨,而是佛性的自性与泯灭主客体的统一。比如5登天平山观白云泉6这首诗。他从秋天的白云泉着笔,用一/隐0字点潭泉的清莹,著一/抱0字状周围环境的静谧。然而整个自然却是生机流动,鸢飞鱼跃。最后回到自然本真的大生大长的性情中来。无论是诗法,还是性情,与谢公山水诗作极相似。其他如5大明湖夜6、5雨登岳阳楼6、5九日渡湘水6、5湖上作二首6、5戊午九月十四日出云栖寺作6等。所以晚清诗家沈曾植说他:/于诗之自得,经纬唐、宋,调适苏、杜,正法眼藏,甚深妙谛,实参实悟,庶其在此。0[9](P363)

/理0的第二层是临文的态度。用姚鼐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合乎情0、/当乎理0o,文章要写得合情合理,和自然人事相称。章学诚说/恕0,讲究

142

1o

这是桐城派文论的传统,像戴名世5德政诗序6、5齐讴集自序6,刘大5程瑶田琴音序6皆持同一观点。

姚氏此论脱胎于刘大5张秋浯诗序6(5刘大集6卷三)的观点。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文德0。1

姚鼐在5古文辞类纂序6中说:

夫文无所谓古今也,惟其当而已。得其当,则六经至于今日,其为道也一。知其所以当,则于古虽远,而于今取法,如衣服之不可释;不知其所以当,而敝弃于时,则存一家之言,以资来者,容有俟焉。

姚鼐说/当0或/宜0,是从/理0的第一层说过来的。

他认为二程、朱熹/无愧于圣门,而其论坛所阐发,上当于圣人之旨,下合乎天下之公心者,为大且多0。[1](P268)当世文士,应当/

酌古今之宜,审文

质之中,内足自立,外足应时,士所当为,如是而已。0[1](P65)他认为宋儒说经多得古人精深要旨,/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0。[1](P95)做到内外自如,以忠以恕,则/持论有根

而多当于情0。[1]

(P167)人之学文,/

其功力所能至,陈理义必明当,

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训不芜而已0。

[1](P94)具体到文章本身则/内充而后发者,其言理得而情当,理得而情当,千万言不可厌0。[1]

(P104)单就诗文而言,/

理0指的是在处理文事的

/文术0,哪些该写不应写,合不合适,状物要写出个性,记事要有典型,写人要有自己的态度,颂扬贬夷,依据做人的/理0,做到/修辞立其诚0。这一点,是姚鼐从作诗为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他教人做人作文的经验,也是桐城派文论的传统。

o

我们看他的5赠戴东原6这首诗[9](P284):

新闻高论诎田巴,槐市秋来步落花。群士盛衰占硕果,六经明晦望萌芽。汉儒止数扬雄氏,鲁使犹迷颜阖家。未必蒲轮徵晚至,即今名已动京华。

这首诗作于乾隆二十年乙亥(1775)秋。当时姚鼐

春试礼部不第,居京师,与戴震/同居四五月,东原始属此稿(案:此稿,即5考工记图6)0。[1](p76)/新闻0句,是称赞戴震5考工记图6考精到,深思

自得,发古圣人之绪言

汶于后世者,就像鲁仲连

那样折服于当时名流一样。姚鼐自叹不如,倾慕之情自然溢于言表了。所以下句他说:/槐市秋来步落花0,这句以景写情,以虚带实,一/步0字写尽

多少意思!婉转而流丽。中间四句/群士0、/鲁使0是衬,/六经0、/汉儒0是主,/占0是事实?,/望0乃寄语,从两方面说戴震在考据方面的成就。戴震兼义理、制数、文章于一身,六经之义将因戴震由晦而明,这评价是极高的。末二句,/蒲轮0用汉武帝遣使者行征鲁申公的典故。整首诗,称许戴震的学问,用典当切,语气流转而不俗艳,符合同辈之间相赠体例。诗中/未必0、/即今0、/止数0、/犹迷0四句以文法入诗,使得诗的意脉不沾滞,合于诗歌这种体裁的意味形式。姚鼐深于揣摩人情,一方面是/相交师0的好友,一方面是对戴氏学问的羡慕;一方面是自己落第于京华,另一方面是戴震/名已动京华0。二者之间人情物理要做到切当,羡慕不是奉揄,穷困也要有做人的个性,这就是临文态度,就是情/理0。他这首诗写得意味深长,挟情韵以行,寓情于事中,这大概是他所说的/当0,诗之/理0吧。

/理0的第三层,是/文理0。姚鼐以文为诗,/作诗亦用古文法0[10](卷九一)。但是,他并不注重字句散化,以议论为诗,而是以/古文章法气脉

布置结构为诗0。?

从创作角度来说,指的是诗歌

篇章结构和内在气韵的流转。这源自方苞/义法0论,承继江西诗派重/法0的传统,从而把艺术推向缜密,以文为诗,将诗文打成一气,使得诗/理0章法而条理化,给初学者以门径。

姚鼐论诗主气势、主气雄,像五排、五古、七古这样以气势见长的诗体都是他重点讨论的对象。他在5复刘明东书6中说:

见赠五言排律,句格颇雄,此是长进处。但于杜公排律布置局格、开阖起伏、变化而整齐处,未有得也。大约横空而来,意尽而止,而千形万态,随处溢出,此他人诗中所无有。惟韩文时有之,与子美诗同耳。李玉溪、白太傅及朱竹

,皆刻意作排律之人,

143

1o?

?方东树5昭昧詹言6卷一对此有详论。

戴震在此之前,已有5筹算6(1744)、5六书论6(1745)、5考工记图6(初稿)(1746)、5转语6(1747)、5尔雅文字考6

(1751)、5屈原赋注6(1752)、5勾股割圆记6(1752)、5诗补传6(1753)、5水经注初稿6。

吴孟复先生于此论述甚确。详见5桐城文派述论6第20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章学诚5文史通义#文德篇6论述甚详,章学诚长于识力,而姚鼐多从临文的态度上予以说明。 第4期柳春蕊:神、理、声、色)))姚鼐的诗歌体性论

而不得此妙,吾岂敢便以责之明东哉?然作诗,心之所向,必须在此,否则止是常境耳。[1](P290)

这里他说的/诗法0是指老杜排律这种/布置局格、

开阖起伏、变化而整齐处0和/横空而来,意尽而止,而千形万态,随处溢出0、/开合操纵章法脉络中0[3](卷三)、/含天地之元气,包古今之正变,不可以律缚,亦不可以盛唐限者0[11](/序目0评杜甫七律语)的法度。5今体五七言诗钞6选本注释极少,但对杜甫五言排律的章法和结构发明甚多。他说:/杜公长律有千门万户开阖阴阳之意,元微之论李杜优劣,专主此体,见虽少偏,然不为无识。自来学杜公者,他体犹能近似,长律则愈邈矣。0又说:/杜公长律旁见侧出,无所不包,而首尾一线,寻其脉络,转得清明,他人指陈褊隘,而意绪或反不逮其整晰。0[11](卷六/杜子美下0)他称许的是像杜甫5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6这样的五排,/情事甚杂,叙来总不费力,但觉跌宕顿挫,首尾浩然0

[11](卷六)。五排要写得雅致精深、俊朗活脱,

一要气雄,二要章法明。前者系之于章法,开宕波澜,后者则要气雄,整齐而能振起,这就是古文的作法。惟是章法明,则气能直,一往直前,经纬络绎有致;惟其气雄,则章法不蹇滞,曲折幽深,情理纷呈而有序。姚鼐论文主气,重养气,得其神妙则与前者同;主学,重熟读积理而悟笔法则与后者近。他的五排就是学老杜这一点的,叙事、言理、抒情皆有法度可寻,变杜诗的严整而为自己的神韵。

三、急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气

从声方面讲,它也有一个体用关系,中国古代重视声乐对人的教化。就诗歌而言,诗是乐教的一部分。刘大

对诗/声0之用作了高度的赞美,

他说:/盖诗成于音,音成于声,声成于言,言成于志。高下疾徐,莫不中节,屈伸俯仰,杂而成文。0[12](卷三5左仲郛诗序6他是从诗的特点和声的本原说下来的,过渡到诗的艺术层面,那就是诗/声0之美成了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可以单独用来审

美。1刘大

强调读诗应当大声吟诵,把握诗人

之持,玩味其中的真意,起到教化的效用。复次,唐宋以降古文家谈/乐0和/声0常常和/养气0结合起来讲。韩愈说:/气盛言宜。0桐城钱澄之以/气韵0论诗,说/声音之道本诸性情。古人审音正乐,必求端于性情,而后声音应之。是故,性情之事,惟气韵之间遇之0[13](卷十四5二龙唱和诗引6)。姚鼐的叔父姚范说:/朱子谓:-韩昌黎、苏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处学。.此真知文之深者。0[5](卷四十三)姚鼐受古文家传统、桐城诗风及家传的影响,认为/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之,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0[3](卷七)从声音证入,就是多读熟参,像他所说的那样/大抵学古文者,心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0。教他的学生陈用光/急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味,得彼之长,悟彼之短,自有进也0[3](卷七)。/深读久为,自有悟入。夫道德之精微,而观圣人者不出动容周旋中礼之事;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0[3](卷八)重诵读,重精读,涵咏诗中往复之情,揣摩古人神形态度,这是桐城诸家一贯的主张,从创作实践到理论上给予了高度重视,成为桐城文派乃至后来的湘乡派为文作诗的/不二法门0。

姚鼐推崇明代七子的诗o,主张/学诗不经明李何王李路入,终不深入0,批评/近人为红豆老人(指钱谦益)所误,随声诋明贤,乃是愚且妄耳0。说/覃溪先生(指翁方纲)正有此病,不可信之也0[3](卷七)。那么在姚鼐看来,七子诗和他们的诗论有哪些可取呢?姚鼐从/格调0这层,取其高格和远调。这是就/声0说开去的,只不过/格调0、/声韵0的提法不同而已。七子论诗,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对诗歌/声0层面的阐发。他们推许唐音,尤其是盛唐之音,是从这方面着眼的。在七子派看来,诗以声为主,反对宋人主理不主调,认为/其词艰涩不香色流动0,/高古者格,宛亮者调。0[14]

(卷四十八5潜虬山人记6)

七子派的争论多在格调与

才性之间,或主张/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

1441

o

刘声木说:/5惜抱轩尺牍6谓:-学诗须从明七子入手,不可误听人言。.(鼐)曾编5明七子律诗选6(原缺)卷,示之

准的。0(5长楚斋随笔6卷一/论明七子0,第9页,中华书局,1998年)

这一点,清代焦袁熹说得很透脱,详见5答钧滩书6(5此木轩文集6稿本,卷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

思冲,情以发之0(徐贞卿语)。或/因情以立格0。或认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0(王世贞语)或以为学诗要/严于格调0,可以不顾及才情,做诗要/本性求情,且莫理论格调。0(王世懋语)才性和格调上无论怎样倾斜,但有一点,他们认为好的诗必须音韵好,读来有金石声,悠扬婉转,给人一种明亮感。盛唐的诗美就美在音色流动,格调逸飞,而姚鼐推重李梦阳,是看着他的才情高华这一面,这和他心目中/得阳刚之美0的诗境理想是相吻合的。明代七子诗论秉严羽论诗之余绪,在纠正宋诗弊端的基础上,主张取法乎上,效法盛唐,建立/格调0说。当然,我们可以批评他们只是做到了/第一悟义0,而没有达到/透彻之悟0,难以脱化神迹、有自家面目。但是,他们提出的/格调0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深刻的诗学命题。/格0包括兴、意、理、趣,这四者要求/高0、/古0,保证/诗言志0的实现,要/情实0,做到才情融美,格意朗畅。这样,便在才情和意格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一方面,格对才情有所规范,/因性以练才0,因情以练格,文以范古为美;另一方面,情以独至为真,保证主体情志抒发的自足性,实现/格0的高古。这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往上一层,也可说是诗格的/通变0说。七子派重/格0,这是/定法0、是/正0;而/才情0,则无定法,是/奇0,是/变0。再看/调0,/调0也就是诗歌的声音维度。/调0要/逸0、要/响0。在七子看来,仅仅/格古0、/格高0还不能保证诗歌是一种艺术,成为一种审美。否则,就会沦为宋诗/以意为主0的老路,将破坏诗的美,不能更好地抒发情志。注重诵读,追求声的邈远而高华的审美特性,从理论上可追溯到严羽那里,严氏论诗辨体用声韵兴趣以原其正变。论诗以声为主,以意为用,这是诗歌走向纯艺术的一个标志。后来,胡应麟、陆时雍等论诗重/神韵0,这样自然过渡到清代王士祯的诗学理论。姚鼐强调做诗不经前七子,总是门外汉,大概是从这里说过来的。这一点,他和沈德潜的/格调0说有切意之处。只不过姚鼐把诗中的声音之美扩展到/文0之美中来,还教人写诗须从声音处证入,更为艺术化。

四、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

最后是/色0。作文做诗论到/声色0,真是谈艺到了高妙处。因为声,是诉诸听觉的,一首好诗,怎么能听出其声音之美呢?而/色0,则是诉诸于视觉的,一首诗里面,它的/色0如何?是不是天地之间的正色?这种审美标准自然是艺术的。/声色0和/神理0之间,就情志表现的/文0的自身形态而言,可说是一个东西的两面,即传统意义上的/体用0。从声色处证诗之神理,而神理则内含在一首诗的声色之中。所以,我说论诗到/声色0,蔑以加;而作诗到/声色0处,则思过半。古代诗家多从/声色0来喻文境,把/色0和/境0打成一片,比如/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于此四境0[15](P118)。其实他们理论的背后蕴含着诗歌中是有/声色0这一层审美维度的。另一方面,/声色0都是天地之间万物所赋有的德性,刘勰讲/天文0、/地文0,这是自然中的/色0,发之于文章,则/形立而章成0;而/林籁结响,调如竽瑟0,这是自然的/声0,披之于文章,则/声发而文生0。再进一层,就是/自然之道0,/声色0的/道0在哪里呢?用姚鼐的话来说就是/文与道合,天与人一0、/以技进道0、/臻乎自然之境0。所以,他讲/声色0,是用来证天地自然之道的。无论是从/体0上讲/道0,还是从/用0上说/文0,标举/声色0都是一种切乎艺术内在的说法,为本色,为当行。当然,/声色0自身也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明白了这一层,我们再看他的/色0论。

姚鼐谈/色0有两种,一是像后来姚永朴所阐发的那样,/所谓色者,就清奇、浓淡言之。此其分也0,/色也者,所以助文之光采,而与声相辅而行者也。其要有三:一曰炼字,二曰造字,三曰隶事0。[16](卷三)从这一层上讲,姚鼐说:/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措语遣意,有若自然生成者,此熙甫所以为文家之正传。0[1](P289)/平淡0自然包括词藻,然而词藻较之于色泽,只是一端。它不止是淡泊无味,更多指的是一种合乎自然的美。文章设色如此,情志也如此。姚鼐的古文淡而有味,小而传神,应物写照,白描处见情韵,如水流,必有水木清华,涯岸并立,而后才可以见到水势之猛、水性之静及水情之刚柔。中国古文论家好用/水之

145

第4期柳春蕊:神、理、声、色)))姚鼐的诗歌体性论

波澜0来喻文境,而诗家爱用/云烟之境状0以譬诗境,应当说,这些都触及到文章的/色0。/色0给人一种视觉的美感。所以我说姚鼐的/色0是自然设色,它不同于六朝骈丽、齐梁宫体、唐朝四六文在人力的声色上下功夫。1

这是桐城派讲文法、诗法与自然的地方,也是姚鼐常说的/合乎理而当乎情0的地方。而桐城派文人少谈情景而多谈声色,其中原委,盖以此也。

这样,我们看他的诗,色采飞扬,像怀人一类的诗作,尤为擅长。怀人一类的诗首先要处理好/情0,其次能在/事0中见/情0,而最高层次是如何将/事0、/情0虚化,以/色0(词采浓淡、叙事章法、意度起伏、运掉自如都可以/色0喻之)出之,使得情理俱见,诗味盎然。姚鼐以文境做诗料,写得非常淡。像/沧海一筇凭岳观,青山千嶂待江船0、/三春红叶熏衣上,两度槐黄落砚前0、/共对小庭芳草积,林风吹晚更无言0、/折梅忆客楚江远,冻竹闭门山郭斜。春昼锄犁无素业,少年词赋共青霞0、/白云凭语相思剧,三月溪山两故人0、/风阁声摇情历乱,春山云接梦飞扬。君归白首无余事,江照青天送一航0,等等,都写得很有人情味,极有/声色0美。

复次,从/色0本身所显现的意味而言,就是以/色0悟道。佛教讲/色0和/空0,魏晋玄学讲/言0和/意0,老庄说/筌0与/蹄0。其实,都存在着一种把握宇宙和自身的中介。所以触物起兴,目击道存。读东晋的诗,无论是玄言诗还是后来的山水诗,色泽飞扬,而无雕琢之感。谢灵运的诗,芙蓉出水,他笔下的山水易于悟道。这说明自然山水在诗歌表现形态的/色0层是有讲求的,关系到主体的体悟。从哲学上讲,老子讲洞明、幽冥,佛教讲自性,其本身就存在一个静而动的世界,释道两家,都看重体悟世界本身的明、清、静。所以支遁模山范水之作,华妙绝伦,与道大适。表现在诗歌上则是诗/色0华赡明丽,幽深冥密。姚鼐5五七言今体诗钞6选王、孟的五言律诗仅次于杜甫。除了王、孟诗歌具有/自然奇逸0、/高华精警0独特的意境外,可能还与他们的诗易于入禅证道有关,更准确说,王孟的诗是以禅境取胜。这一点上,他和王

渔洋的5唐贤三味集6多选入禅之作旨趣相同。姚鼐晚年耽于佛性,认为/佛氏之学,诚与孔子异。然而吾谓其超然独觉于万物之表,豁然洞照于万物之中,要不失为己之意,此其所以足重,而远出乎俗学之上0[1](P127)。他以/居士0o自处,这些和我所论的/色0当是有关联的吧。

以上分别论述了姚鼐诗论中的/神理0和/声色0。/神理0是诗之精者,/声色0是诗之粗者。有/声色0的作品大多具有/神理0,而/神理0兼备的诗作自然可以让读者诉诸/声色0来领悟。姚鼐的/声色0论基于对古文写作的维度而提出来的,古文的/声0和/色0是自然的音节和色泽。/声0通过朗诵来传达,古文讲究/文气0,或一唱三叹,或盘旋郁结,总之,是气以贯注。或缓读以求其神韵,或急读以求其气势,总之,是让人领悟这种/文气0。这样的境界难以言表,所以姚鼐教学生熟读而后妙悟。/色0,是个比喻的说法,是美文的外在形式,这种形式有的是就整篇文章来说,有的则是具体的章法和句法,这些是可以/理0求的,可以/看0得到的。姚氏论/色0偏重在/淡0和/雅洁0这一面,这与他为文的态度有关,也与他洁狷自好的品性相联。但他对艺术的探讨自然不限于此,像理论上向往有雄俊之才,写阳刚之美的诗文,这是他评诗衡文的最高理想。他推崇明代李梦阳,是由于李诗多雄奇之美;他选诗以老杜为最,尤其是杜甫的五排,也是因为老杜诗歌波澜壮阔、鲸鱼碧海很有气势的缘故。和清代初、中期诗家相比,他论/神0有和王士祯相同之处,然而,他从天地文章阴阳刚柔着眼,推从/神奇0或/神伟0之作;他论/理0和翁方纲有相似之处,但偏重在作文作诗的/文德0上,即具体临文的态度上,而翁方纲则多指学问对诗歌的浸透和锤炼。/格调0为沈德潜所雅重,姚鼐也讲/格调0。沈德潜是专门的诗论家,而姚鼐只不过是一介书院的教席,因此,他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比不上沈德潜有系统,然而他结合自己的创作和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个/声0字,具体可感,容易把握,很有意义。如上所述,他是以文论诗的,因此,我说他论/文0的/八字0同样是他论诗的

1461

o

姚鼐5老子章义6题为/惜抱居士0,同治庚午冬桐城吴氏重刊本。

郭绍虞对此辨之极善,详见5文气的辨析6(5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6/上编0,第12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内容,是他诗论的精妙处。/气味0和/神理0相通,/格律0和/声色0相通,为了行文的方便,我拈出/神理0和/声色0来作为他诗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姚鼐著,刘季高校点.惜抱轩诗文集[M ].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姚鼐.古文辞类纂[M].滁州李承渊求要堂校刻本,

光绪廿七年(1901).

[3] 姚鼐著,陈用光编.惜抱轩先生尺牍[M ].道光三年

(1823).

[4] 姚鼐.惜抱轩遗书三种[M ].桐城徐氏集刊,光绪

己卯春(1879).

[5] 姚范著,姚鼐编.援鹑堂笔记[M ].桐城姚氏刻本,

道光十六年(1836).

[6] 王昶.湖海诗传[M ].国学丛书本,北京:商务印书

馆,1937.

[7] 舒位等.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M].郑

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8] 沈曾植.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M].沈阳:辽宁

教育出版社,2001.

[9] 姚鼐著,姚永朴训纂,宋效永校点.惜抱轩诗集训

纂[M].合肥:黄山书社,2001.

[10] 徐世昌.晚晴#诗汇诗话[M].续修四库全书本.[11] 姚鼐选.五七言今体诗钞[M].金陵书局刻本,同治

五年(1866).

[12] 刘大

著,吴孟复点校,刘大

集[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0.

[13] 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M].合肥:黄山

书社,1998.

[14] 李梦阳.空同集[M].四库明人文集丛刊影印本,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5] 刘熙载著.薛正兴点校.刘熙载文集[M ].南京:江

苏古籍出版社,2000.

[16]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M ].北京:民国三年京华印书

局铅印本(1914).

Shen ,Li ,Sheng ,Se :Yao Nai on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etry

LIU Chun -rui

(De partment o f Chinese L anguage and Lite rature ,Peking U nive rsity ,Bei j ing 100871,China )

Abstract :Yao Na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ssayists of the Qing Dynasty.Ho wever,he is also well known for his theory and practice concerning poetry.His poetic propositions and practices are unique and they e xert a huge impac 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late Tongcheng Sc hool as well as the Song -Poem Revival Movement.This article tries to look

closely at Yao Nai .s discussions of the nature of poetry and expounds the inner logic of his poetics by utilizing four important poetic themes.

Key w ords :Integration of Tao and Art;Shen &Qi ;Yin &Yang ,Hardness &Softness;faithfulness &e xpressiveness;Sheng &Se

(责任编辑 郑 园)

147

第4期柳春蕊:神、理、声、色)))姚鼐的诗歌体性论

好用的短语和有趣的诗句

英语中非常好用的短语 1、Are you by yourself?你一个人来吗? 2、Are you kidding me? 跟我开玩笑啊? 3、Back in a moment! 马上回来! 4、Come to the point! 有话直说! 5、Don’t fall for it! 别上当! 6、Don’t let me down! 别让我失望! 7、I just made it! 我做到了! 8、I’ll be right back! 我马上回来! 9、I’m in a hurry! 我赶时间! 10、It’s no big deal! 没什么大不了的! 11、No pain no gain! 吃一堑长一智! 12、None of your business! 没你事! 非常有趣的古诗词之最 1、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最高的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最苦的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5、最高的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6、最开心的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9、最荒凉的地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0、最难寻找的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11、最快活的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2、最多朋友的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3、最孤独的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4、醉得最死的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15、老得最快的人——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6、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维诗词的“落花”意象

王维诗词的“落花”意象 王维山水诗中的“落花”不同于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它受到佛源禅典的淫染,具有异质性。 在“众星罗秋”的盛唐诗歌王国,王维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分创了中国诗域的高标典范。与李杜相比,王维的诗歌神游物外,思臻化境。唐以降的诗评家,对王维独树一帜的诗风追踪摄迹,大都不约而同归因于佛禅思想在王维诗歌创作中的深刻影响。以禅宗的“空观”照临万象,草木花鸟、竹林松风、水光渔火,在诗人王维直观的“具眼”中皆是超然于本体的自在的存在,是禅趣妙道的审美体验。王维隐居辋川时期的山水诗更充分体现了这一审美特征。王士?说王维的辋川诸作“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的确,王维常借助于“空”“隔”“白云”“远”“飞鸟”“落花”等独特意象,营造出意趣盎然、深幽虚静的画面,达到诗境与禅境的妙合如一。但是这些意象,是如何被诗人运思于笔端,成为纯粹的审美“直观”对象,落入诗人眼中,并与禅宗审美发生了曲折微妙的关系的?在这一思考向度上,本文以为尚需溯源清流,探幽发微,故以王维诗中“落花”意象为例试作探析。 一似花非花:妙契禅境,语出有自 “落花”是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其源远,其流长,仅王维同时代诗人中就有不少写“落花”的名句:刘希夷“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李白“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等。这些诗句中的“落花”明显着色于诗人的情感,或以落花吟咏人生悲哀,或借落花示愁畅兴,或点染心绪,或托物寄志。花是自然之实体,客观之具象。即使如刘长卿诗中“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中无声无息的落花,也并未消融于诗人的意识之野,依然是诗人耳听目遇的结果,物与人明显两“隔”,花还是花,我还是我。诗人观到色,听到声,兴味所至,发为诗情,“落花”是表情达意的符号。而王维诗中的“落花”意蕴就迥然不同。 《辛夷坞》一诗是王维《辋川集》的第十八首。这首诗乍读辞浅意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写的就是芙蓉花山中开落。可是,稍一联系“木末”“无人”

谈谈诗歌的“理趣”

谈谈诗歌的“理趣” 作者:张少康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比如苏轼著名的七绝《题西林壁》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说理诗,但是它十分生动有趣。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后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几乎成了大家所常用的成语典故。这就是我国古代传统所说富有“理趣”的诗作。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 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敝帚稿略》卷二)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明代的丰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缶音集序》)的话,然而,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而以写一般理论文章的抽象思维方、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摘要】在佛教繁荣发展的唐朝、虔诚信佛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王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着跳动着生命,同时禅意成为王维诗中的“本心”,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去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希望能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趣;山水画;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印度开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王维就是出生于此时期。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崔氏得拜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居常蔬食。 王维曾担任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所以说王维青壮年时期也曾积极从政,但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王维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过着禅意的生活。王维与禅宗南北二派都有很深的关系。王维在京师做官时。京师一带北派盛行,他自然与北派禅师密切来往;至德以后南派大弘,他又与南派禅师交游论道。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主要宣扬人心是成佛的基础,要求保持内心的绝对平静。这样,人虽然身处在尘世中,精神却可一尘不染而成佛。禅宗的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山水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例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样一来,在唐佛教的繁荣发展、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下面笔者就分类分析王维诗歌主要体现的佛教主要思想。 1佛教认为,在自然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这种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熏陶了佛教清净无为的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佛教无我的思想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这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辛夷坞》云: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

王维古诗中的声音意象

王维古诗中的声音意象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诗歌中的声音意象丰富复杂,具体大家知道哪些呢? 何为意象?美国诗人庞德对意象做了如下的界定: “‘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 对众多意象理论进行过滤,可以发现,如下关键要素是意象不可缺少的:过去、情感再现或重现、经验。 王维一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声华早著阶段(701―721),贬官与归隐阶段(721―735),出塞与知南选阶段(735―741),半官半隐阶段(741―755),余生晚景阶段(756―761)。综观其各个时期的创作,可看出王维构建了丰富复杂的意象系统,听觉意象、视觉意象、味觉意象、嗅觉意象等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讨其诗歌中的听觉意象(声音意象)。 王维的诗歌中声音意象繁多,根据作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借用某种特殊的载体所表现的声音意象 《秋夜独坐》是王维笔下很有特色的一首诗: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 为寻求不死之术,解脱人生苦闷,诗人陷入沉思。诗中涉及感觉的

部分只有窗外雨中的山果和孤灯下秋虫的嘶鸣,“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当时道教盛行,王维也不能免俗,诗中道教色彩明显也就可以理解。但是随着光阴流失,诗人逐渐发现,“黄金不可成”。当诗人看透一切,进入“无生”世界,他就超脱了生死,彻底悟道,走上另一条拯救自己的道路,这就是诗歌给他带来的解脱。 显而易见,这首诗虽着力从感官上描述一种境界,却不乏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尤其是听觉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视觉景象是先导,但细究起来诗句重心却落在动词“落”和“鸣”上面,两句都以声音意象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表现,声音意象无形中成为这首诗的核心。雨中的落果声,阴暗角落的虫鸣声,不是使人亢奋的声音,但它宁静,诱人思索,这种声响介于可被听见和听不见之间,格外让人难以释怀。再如著名的《扶南曲》: “香气传空满,妆华影箔通。歌闻天仗外,舞出御楼中。日暮归何处,花间长乐宫。” 此诗写的是太平盛世的一片欢乐之景。歌声从护卫宫中禁军之列中传来。歌声烘托了太平盛世,另一方面,将声音放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声音也因而更具鲜明特色。 二表现自然话语的声音意象 王维的诗歌中,小溪流泉,深谷鸟鸣,高山滴泉,各种自然精灵,可谓应有尽有。这些声响时而独奏,时而合鸣,时而切切隐隐,时而欢快流畅,总在向世人展现可感可叹的田园生活。比如《山居秋暝》这首诗,大约写于诗人隐居辋川时期:

王维的禅意诗句

王维的禅意诗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王维的禅意诗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①中岁:中年。好(hào):喜好。道:这里指佛教。 ②家:安家。南山:即终南山。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③胜事:美好的事。 ④值:遇到。叟(sǒu):老翁。 ⑤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赏析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

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学习呀,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

有趣的诗歌——藏头诗

有趣的诗歌——藏头诗 藏头诗是杂体诗的一种。古人对藏头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律诗中一二三联,只听所寓的景与情,而不讲其题意,到尾联才讲明题意,这叫“藏头”。 另一种是明代学者徐师曾在他的《诗体明辩》中所说的:“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是说每句的第一字,都隐藏于前句的末一字。这是利用汉字中合体字多的特点,从前句末一字分离出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次句的首字。领会精神,就是人们所说的“藏头拆字诗”或“离合藏头诗”。 而现在,藏头诗,又称“平头诗”,是诗歌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诗体,它以每句诗的头一个字嵌入你要表达的内容中的一个字。全诗的每句中的头一个字又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名、地名、企业名或一句祝福。藏头诗涵义深、品位高、价值重,可谓一字千金。 例如,本店为姚明、叶莉夫妇创作的藏头诗,藏姚明、叶莉四字,全诗为:姚谢天地喜结缘, 明心诚爱万人羡。 叶绿春秋度晴雨, 莉依身旁共婵娟。 表达了喜结良缘、共度人生之意。其中缘、羡、娟三字押韵。 例子: 1.“平湖秋月”得名的由来 明代画家徐文长站在西湖孤山望湖亭,一轮皓月当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泼墨作画之余,诗兴勃发,挥毫写下《平湖秋月》这首藏头诗。“平湖秋月”由此成为西湖十大美景之一。(《平湖秋月》: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 2.生日快乐藏头诗 ⑴生辰之庆好繁华,日光普照更添色。快门按下定此景,乐在今朝年年有。(2)祝福应乘早,你我任逍遥,生活多烦恼,日月轮次倒,快意上云霄,乐音寄纸鹞。 3.骂人藏头诗

(1)日照香炉生紫烟, 你我共酬看向钱。 大浪东逝人依贱, 爷孙齐赏雨绵绵。 (2)猪公感意气 都忘将别意 比兴安所施 你作武陵记 聪明达天德 明朝行几里 4、卢俊义藏头反诗的故事 卢俊义,绰号“玉麒麟”,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双。原为一员外大户,浪子燕青是其家仆,如书中所言“卢某生于北京,长在豪富之家;祖宗无犯法之男,亲族无再婚之女;更兼俊义作事谨慎,非理不为,非财不取”,其人家世清白,为人谨慎,世居大名府。宋江慕其名,为壮大梁山声势,欲将其诓上山。军师吴用与李逵便假扮算命先生与哑童子,前往卢府为其算命。闻其生于“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吴用大惊失色,言其“不出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家私不能保守,死于刀剑之下”,劝其前往东南千里之外避灾,并在墙上题下“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须斩逆臣头。”的藏头反诗。 卢俊义中计,欲前往泰安州避祸。途经梁山时中埋伏,与梁山英雄大战,卢俊义不敌,乘船逃走时被浪里白条张顺活捉。卢不愿在梁山落草为寇,宋江也未强迫,将其放回。待其回到家中,其妻贾氏已与管家李固做了夫妻,诬陷其勾结叛匪,卢屈打成招,下了死牢。幸得燕青、石秀以及其他梁山众好汉等先后搭救,方免遭毒手。上得梁山后,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忠义堂前亦竖起了“山东呼保义,河北玉麒麟”的大旗。招安之后,卢俊义被封为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参与指挥了征辽、讨方腊等战。后被高俅毒酒所伤,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

王维诗歌的落花”意象

王维诗歌的“落花”意象 导语:维山水诗中的“落花”不同于中国中的传统意象,它受到佛源禅典的淫染,具有异质性。在诗人“空观”的审美关照下,“落花”超越了自然“物”的形质,以花体禅,花已非花,成为“虚空花”,是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写照,同时透映出诗人在静与寂的艺术实境中,寻求空明本体,达到一种刹那永恒的人生体悟和审美境界。 一似花非花:妙契禅境,语出有自 “落花”是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其源远,其流长,仅王维同时代诗人中就有不少写“落花”的名句:刘希夷“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等。这些中的“落花”明显着色于诗人的情感,或以落花吟咏人生悲哀,或借落花示愁畅兴,或点染心绪,或托物寄志。花是自然之实体,客观之具象。即使如刘长卿诗中“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中无声无息的落花,也并未消融于诗人的意识之野,依然是诗人耳听目遇的结果,物与人明显两“隔”,花还是花,我还是我。诗人观到色,听到声,兴味所至,发为诗情,“落花”是表情达意的符号。而王维诗中的“落花”意蕴就迥然不同。 《辛夷坞》一诗是王维《辋川集》的第十八首。这首诗乍读辞浅意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写的就是芙蓉花山中开落。可是,稍一联系“木末”“无人”“纷纷”的词意,立时就会在眼前映现一幅有强烈冲击力的画面。自古以来,以诗言志,以诗传情,那么,王维借这空谷红花热烈地开,纷纷地落,要传达何情何志呢?在这里,芙蓉花开落纷纷的生意与所处山坞的幽寂交织出奇异的诗境,令人遐思。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万物静观皆自得。过着幽居生活,深谙佛理禅趣的诗人由这一树芙蓉落蕊自得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王维将诗歌审美体验与宗教审美体验融合为一。自开自落,自生自灭的空谷红花的独特意象,让人联想起“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禅家境界。 《鸟鸣涧》一诗向以空灵虚静、禅趣幽妙脍炙人口。前两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写春山空廓,桂花雨飞,自然界幽丽生动;后两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月出鸟鸣,光与影移动,动与静互映,客观世界朗然静照。这静寂悠远的境界,是王维此时此刻心境极“闲”的真实投射。唯无一丝俗尘浮念,“虚空生汝心内”,宇宙万有,一花一石,一响一动,才能如此纤毫不遗,大千世界皆纳入一毛孔中。在王维的世界里,桂花纷纷,不落六欲,是“妙好天花”;春山落桂,月出鸟飞,宗在自然生命的律动中刹那顿悟了永恒的意义,这也正为禅的第三重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生动譬喻。 王维诗中的落花,已不是泛泛的述景语辞,落花妙契禅境,显示一派“真如一如”的禅趣。那么,“落花”如何落入了禅语,营构出花禅一体的妙谛?虽是微言,按之佛典,也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趣谈“理趣诗”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趣谈理趣诗 趣谈理趣诗 一、何谓理趣 有这么两首诗,它们咏歌的是同一个对象,但表现手法却截然不同,只要比较一下就知道他们的差别所在。一首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另一首是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无须多加分析即可看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旨在惊叹庐山瀑布的神奇壮观,重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夸张、想象等浪漫手法来完成的。西林壁是庐山西林寺的一座墙壁。苏轼此诗与西林寺并无关系,也是抒发在庐山生发的感慨。这种感慨并非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夸张庐山瀑布的壮美神秀,而是意在阐述自己由此生发的人生感受:前两句是要告诉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各异;后两句则揭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个生活哲理。如果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首浪漫主义杰作的话,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是首充满理趣的哲理诗。 所谓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这里要指出的是:诗中的理趣与哲理诗不是同一个概念。哲理诗主要用来阐发某种人生哲理,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而非描景、叙事和抒情;诗中的理趣只是诗中蕴含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某种领悟,其表现手法并不排除叙事、描景和抒情,甚至主要是叙事或描景抒情。 像我们熟悉的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歌主要叙述诗人隐居中的感受,其中像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都蕴有丰厚的人生哲理,且不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和其中含蕴的归隐之趣,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表达的老庄忘言之境,即使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类描述,它也意在告诉我们:鸟倦飞而知还,夕阳西下时刻也飞回山峦。为什么人要眷恋官场之上,滚滚红尘之中,而不知山林之乐呢?但是从整首诗的表达方式来看,他并非一味议论,而是以描叙为主。所谓哲理诗,这是在宋代哲理诗派出现后才真正在中国古典诗坛上被认可的一种诗歌类型。这个诗派以宋代的理学家程颐、张载和朱熹等为代表,他们通过诗歌来宣传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理学主张,虽然不排除形象思维,但主要是通过叙事加议论的表达方式,而且以议论和阐发哲理为主,其代表作如朱熹《观书有感》和陆九渊的《仰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 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仰首》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 , 字摩诘,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他睿智早慧, 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 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 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 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 侣, "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 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 "在他身上, 禅、 诗、 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 '诗画是孪生姊妹' 那句话用得恰当了。"(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 力, 王维以清新淡远、 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 " 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 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 慰勉之情, 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 秋色。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 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 深情,扑面而至。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 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 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 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 《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 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句,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 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 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 畅,蕴藉含蓄。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有趣的诗词故事

一,问刘十九 昨晚有晚自习,回家的时候已经十点过了。刚打开门,就听见卧室孩子的声音:“爸爸!”放下东西,到天天的床前。 “今天我们讲什么呢?” “我们讲白居易的一首诗好吗?” “白居易是大诗人!” “是啊!不过今天我们讲的不是你以前听过的《草》,我们讲《问刘十九》好吗?” “好!” 我靠在天天身边,开始讲: “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可是后来他被小人陷害,被贬官了,贬到江州当司马。” “江州是什么?” 天天是每一个细节都要弄清楚的孩子。 “是一个地方。” “司马呢?” “是一个小官。” “哦。” “江州很小,很穷,人也很少,但是人们听说大诗人白居易来了,大家都很高兴,也都很喜欢他,因此,白居易在江州也交了不少朋友,有一个叫刘十九。” “有一天,和现在一样,是很冷的冬天,马上就要下雪了,白居易坐在家里,想:这么冷的天,干什么好呢?干脆喝酒吧!” “古人就喜欢喝酒。”天天很老练地作出了总结。 “是的,”我笑着说,“不过古代的酒是用米酿成的,刚酿出来的时候,上面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泛着绿色,跟小蚂蚁一样,好可爱的。而且古代人冬天喝酒的时候要用火炉温一下。” “这样就不会感冒。”天天从医学角度进行了解释。 “对。”我又笑了。 “但是一个人喝酒很寂寞,应该请一个朋友来喝啊,请谁呢?” “请刘十九!”天天替古人作出了选择。 “对!于是,白居易就想写一封信给刘十九,请他来喝酒,白居易是诗人,于是他的信也用诗来写。”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刚酿出来的酒啊,上面浮着绿色小蚂蚁一样的泡沫,真好看,红泥做成的小火炉让人好温暖。天晚了,马上要下雪了,白居易问朋友,能够来喝一杯吗?” “无是什么意思?” “‘能饮一杯无’就是‘能不能来喝一杯’的意思,无就相当于‘好不好’。” 天天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又进行了评论: “诗人写信都用诗写,真好玩。” “后来呢?” 我愣了一下,诗里面没有写后来怎样,但是为了满足天天的好奇心,只好杜撰了:“后来啊,刘十九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心里十分高兴,马上就出门到了白居易的家里,两个人一起聊天,喝酒,这时候啊,天上也下雪了,两个人很高兴,然后就完了。” 二,游子吟 天天上床之后,就等着爸爸来讲诗的故事。我坐到床头,靠在他身边: “今天我们讲一首关于妈妈的诗好吗?” “好!什么诗呢?” “《游子吟》。” “好啊!什么叫游子呢?” “游子啊,就是古代那些因为读书或者工作还有当官离开了家的人啊。” “那么‘吟’呢?” “‘吟’是一种诗歌的名字,等天天长大了,读初中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你的。” “这首诗是唐朝一个诗人叫孟郊的写的。孟郊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读书很刻苦。他长大了之后,就到当时的首都长安去考试。” “考上了吗?” “没有,他考了很多次都没有考上。那时候啊,他的生活很苦,但是还是坚持读书。后来终于考上了。” 黑暗里,我听见天天轻轻舒了口气。 “后来啊,他就到一个叫溧县的地方当县尉。” “县尉是什么?” “是古代的一个官。” “哦。” “当了官之后,孟郊终于挣钱了,于是就想把妈妈接来一起住。在路上的时候啊,孟郊就想,为了把自己养大,妈妈吃了多少苦啊,现在一定要让妈妈过好日子了!于是,他就写了这首《游子吟》。”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原因 (1) 二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方式 (2) 三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表现 (3) 四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影响 (6) 结语 (6) 参考文献 (7)

中文摘要 盛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丰收时期,其中唐诗表现最为明显,它由初唐的准备时期迈入成熟阶段,并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名作。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诗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那就是以禅入诗。王维将禅带入山水田园诗中,使禅和诗第一次实现了融合,也成就了自身“诗佛”的美名。本文从王维以禅入诗的原因、方式、表现、影响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引证论述,使大家对王维诗和禅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关键词:王维诗禅意境

Abstract Tang dynasty is an ear which is a flourishing time for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most shining star,it entered into a stage of ripeness after the preparion stage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ith a plenty of famous poets and literatures.WangWei,who is a representitive of idylic poets,his poems isn't only absorded the basis which predecessors had produced,also made some new https://www.doczj.com/doc/0d14638408.html,ly using the Buddhist into his poems,WangWei took deep meditation to his poems which made the first time the Buddhist combined with poems,also made him a good reputation of "the Buddha of poems" This text discussed and quoted the reason,the way,the ex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Wang's combined deep meditation with poems,which made everyone had a further comprehension between WangWei and his Buddhist. Key Words:Wang Wei;Dynasty ;Zen;Artistic conception

十首谜语诗,精巧又有趣

十首谜语诗,精巧又有趣 诗词精品集 谜语诗,又叫隐语诗,诗谜、谜诗。谜语是谜语,诗歌是诗歌,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把谜语与诗歌结合起来便是谜语诗。 01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小学生必背古诗之一,如果你还记得它的题目,自然也就知道谜底,即便忘记了题目,根据内容来猜,应该不是难事儿。 02 倚阑干柬君去也,霎时间红日西沉。 灯闪闪人儿不见,闷悠悠少个知心。 这是王安石写给老木匠看的一首谜语诗,每句都暗示了谜底。 03 一轮明月挂半天,淑女才子并蒂莲, 碧波池畔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 据说这是一位才子为一家酒馆所题的诗,有广告的成分。每句打一个字,一共四字。 04 水里游鱼山上羊,东拉西扯配成双。 一个不吃山上草,一个不会水中藏。

谜底是一个字,看到第一句基本都能猜到了。 05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恭,诗的名字就是谜底。第一句,提起“衡阳”,有没有想起某位词人的某句诗词? 06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 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 这首诗传为王安石所作,是取诗家名为谜底的诗谜,每句打一诗人名,前三个大家都很熟悉,最后一个有点难度。话说,这么香艳的诗,真的是拗相公王安石写的么? 07 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这首诗名为《槁砧诗》,熔字谜、物谜于一炉,猜出来有难度。 08 四月将近五月初,刮破窗纸重裱糊。 丈夫进京整三年,捎封信儿半字无。 每句打一中药名。

09 偶因一语蒙抬举,反被多情又别离。 送得郎君归去也,倚门独自泪淋漓。 打一日常生活用具,一个字。 10 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 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 打一历史人物名,二字。 谜底及解析 1、这首诗的标题就是《风》,是唐代诗人李峤所作。 2、这首诗的谜底是:门。“阑”里的柬没了是门,“间”里的日没了是门,“闪”里的人没了是门,闷里的心没了是门。 3、整首诗的谜底是:有好酒卖。“一轮明月挂半天”是“有”字(天字的一半加上月就是有字),“淑女才子并蒂莲”是“好”字(女和子组成好字);“碧波池畔酉时会”是“酒”字;“细读诗书不用言”是“卖”字(读字去掉言为卖字),整首诗,合起来就是“有好酒卖”。 4、这首诗的谜底是个“鲜”字。鱼羊凑一起是为“鲜”,而后,“一个不吃山上草”是鱼,“一个不会水中藏”是羊,合起来,就是个“鲜”字。 5、诗作名字叫《春雁》。“江南虽好是他乡”隐喻大雁北归之意。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 【摘要】作为大历诗坛的名家,刘长卿一生坎坷。颠簸的经历促使他的心灵向着佛家静 地靠拢,也促使他创作了数量颇丰的“禅理(趣)”诗歌。在这些诗歌里,刘长卿将自己的情愫都诉之于意象的运用上,通过意象对诗境的渲染,发出了对人生遭际的无奈与哀叹。具体化、静态化、程式化的意象承载着他的感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历时期整体的艺术特征。而盛唐诗人王维也作有数量众多的“禅理(趣)”诗歌,他与刘长卿在意象运用上的不同,间接反映了“安史之乱”对大历诗人创作心理的影响。 【关键词】刘长卿;“禅理(趣)”诗歌;意象;具体化;静态化;程式化;王维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国力衰退,中原地区惨遭蹂躏,地方纷争,城乡皆废,战乱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当时的文坛更是一片沉寂。相比盛唐诗,大历诗歌不复昨日气象,创作陷入了低谷时期,毫无生气。然而,作为大历名家,刘长卿留下了506首诗歌作品…1?,成为大历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其艺术成就及其诗史意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艺术创作独具特色的他,在盛唐诗向大历诗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刘长卿(718?——790?),“字文房,行八,祖籍宣城(今安徽宣城),家居洛阳”…2?,早年久滞试场,中年得任长洲尉,却两遭迁谪,后官至随州刺史,因梁崇义、李希烈等人谋反而弃城,复职无望之际,终老江南。坎坷的人生促使刘长卿寻求精神寄托,因此盛行于唐代的佛教自然成为他的首选。经粗略统计,在刘长卿的诗歌作品中,仅题目与禅、寺院及僧人相关的就达五十首以上;记载其曾到过的佛家寺庙达25处…3?,曾与交游的僧人达21人…4?,可见他与佛教联系之密切。 刘长卿倾心于佛教,使得“禅理(趣)”诗歌成为体现这种精神追求的主要艺术形式。这些诗歌颇具诗史研究价值:从内涵义理而言,它们主要反映了禅宗与天台宗的教义。这两家宗派在大历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影响最为广泛,“义理相近,僧人关系密切” …5?,在唯心主义基础上都以“心性”问题作为共同的中坚思想,皆主张“括万法于一心”,即“心”是万物最根本的实体。从认识论角度而言,刘长卿“禅理(趣)”诗歌体现了两家宗派“观心”的心物思维模式,即 “天台宗:于境观心——反观心源——心造万物; 禅宗:于色见心——明心见性——因色观心”…6? 这两种对应的思维模式使得诗人在“空”观、“静”观的过程中,得到“物我同一”的内心感受,在诗中即体现为情景交融。以上分析内容可在刘长卿“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送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因逐溪水还,观心两无碍”(《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等诗句中考证。了解了刘长卿“禅理(趣)”诗歌的概貌后,我们将开始对其意象进行深入探讨。 一、刘长卿诗中的意象类别(黑体,三号,加粗) 在把握刘长卿与佛教联系以及“禅理(趣)”诗歌的基础上,我们顺着思路往下探讨意象的内涵。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是反映诗歌内涵的基本单位,往往带有主观化、情绪化色

诗的理趣

诗的理趣 诗歌的主要任务是抒情,但是说理也是诗歌的功能之一,事实上也存在着旨在说理的诗,某些抒情诗中往往也有说理的成分。本讲将着重探讨诗歌如何说理才富有情趣的问题。 一、说理也是诗的重要内容 诗歌本质上是抒情的,说理非其所长,所以不少人都反对用诗歌来说理。如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清人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亦云:“诗三百篇主情,与《易》太极说理,判然各别。若说理,何不竟作语录,而必强之以五言、七言,且牵缀以声韵,非蛇足乎?” 应当说他们的观点不无道理,但是诗的主题不外乎抒情、言志、说理三端,要想在诗歌中完全杜绝说理,几乎是不可能的。《诗经》中就有不少说理的诗,譬如《小雅·十月之交》有云:“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用诗歌形象说明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且这种

变化有时甚至是非常巨大的。而《豳风·伐柯》则是一首完整的说理诗: 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汉乐府《长歌行》用露水易干,春天光辉的花叶到秋天就衰败了,百川东流一去不回等一连串的诗歌形象说明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颇有感染力。晋代甚至出现了以诗明理的高潮,只是形象干瘪,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但是也有借诗歌形象来说理的好诗,如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八有云:“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资;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就用形象化的语言,讲了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的道理。而到了唐代则出现了许多耐人咀嚼的哲理诗,如初唐诗人虞世南笔下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人们常说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诗说站得高声音也传得远。这当然是一种比兴说法,虞世南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美名远播主要靠他自己的内因,而不是靠外因。还有的诗所

王维诗歌落日意象

王维诗歌落日意象 王维诗歌中多次出现“落日”的意象,但因涉及这一意象的诗歌,创作的时间、背景以及意象组合的不同,从而表现出诗人不同的心境特点。 王维是一位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人,其有不少作品涉及“落日”意象。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其笔下写的虽是同一“落日”,但因官场浮沉,境遇顺逆,体现出来的心境却截然不同,反映了诗人复杂、丰富的感情。有的借“落日”抒发壮志豪情;有的借“落日”抒悲情;表现诗人强烈隐居理想;衬托作者满腔的离别之愁。 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深沉的爱国思想与昂扬的壮志豪情 在王维不多的边塞诗中,“落日”经常与“大漠”这一自然景观一道,构成了奇特的意象,展现了沙漠阔大的雄壮之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因此接触到了茫茫戈壁。少年时代的王维满腔的抱负与豪情在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使至塞上》这首诗是诗人赴任途中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勾画了一个独特的时刻——塞上壮观宁静的黄昏。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长河落日”,这一特写镜头,描写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粗犷、强毅的精神,凝聚了诗人的心态,从诗的字句看,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浑成的境界,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力。以英雄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难怪顾可久称其诗“雄浑高古” [1],正形象地概括了王维这类诗歌的特色。 《从军行》本是汉乐府曲名,《乐府诗集》卷三十二引《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词”[2]但王维却另辟一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