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教育思想和实践过程中的视觉思考

美术教育思想和实践过程中的视觉思考

美术教育思想和实践过程中的视觉思考

邱正伦1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市 400715)

摘要:在人们普遍关注教育思想大讨论的问题上,美术教育中存在的视觉问题也应该引起美术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事实上,美术教育的视觉因素一直是困扰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视觉艺术的本体因素无法在当下的美术教育实践中凸现出来,使得有关美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一直深埋在边沿地带而无法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就美术教育的视觉问题而言,除了普遍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外,还存在着诸如学科设置、教师教学、美术教育功能等方面的问题。正是在这些方面,美术教育的视觉因素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或者甚至从根本上被忽略。

关键词:美术教育;思想与实践;视觉

在人们普遍关注教育思想大讨论的问题上,美术教育中存在的视觉问题也应该引起美术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事实上,美术教育的视觉因素一直是困扰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视觉艺术的本体因素无法在当下的美术教育实践中凸现出来,使得有关美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一直深埋在边沿地带而无法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就美术教育的视觉问题而言,除了普遍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外,还存在着诸如学科设置、教师教学、美术教育功能等方面的问题。正是在这些方面,美术教育的视觉因素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或者甚至从根本上被忽略。

一、中国美术教育中的视觉偏离

在笔者看来,视觉因素是美术教育中非常核心的因素,视觉功能也同时是美术教育中最核心的功能。美术教育一旦偏离视觉因素和不重视觉功能的开发,美术教育就无法从根本上获得积极、健康、有效的发展。美术教育在视觉方面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偏离:一是历史的错位,二是现实的偏离。

(一)历史的错位

就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将美术教育中的视觉因素和视觉功能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视觉因素和表现出来的视觉功能都是明显不同的。这三个时期是“五四”时期、建国时期和“文革”后时期(即人们通称的新时期)。三个主要阶段与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差不多是同步的。每一次社会的巨变,都使得相应的美术教育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其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越来越从它最核心的位置上偏离它的视觉坐标。谁都知道,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由于它是从西方引进的,这就注定了它的舶来品质。正是它的这种品质,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天不足。为什么这样讲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当它从西方引进来后,一直都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它没有对西方美术教育从文化的层面上做深度的有效的分析,从而导致了合理的借鉴变成了简单的照搬;另一方面,它一直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现代美术教育的本土化和中国化。虽然“五四”时期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其应该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提供自由的精神氛围,但由于当时整个历史环境的局限性,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现代美术思想一样,只是从形态上构筑了强烈的文化批判特征,而

1邱正伦,男,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06级博士生。

没有在文化的精神内涵上为美术教育奠定坚实的自由意识品质。加上持续不断的战争引发的社会动荡,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也不可能将这种具有现代自由品质的视觉火种广泛地传播,救亡与革命的历史趋势淹没了艺术和艺术教育的自身要求。

建国以后美术教育的全盘苏化,将欧洲古典主义的美术教育传统几乎是全盘地进行了政治内涵的置换,将美术教育的现实主义审美精神改变成为革命现实主义,或者叫政治现实主义。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转化为政治服务的根据,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主要集中在培养哪个阶级所需人才的问题上,美术教育蜕变成为政治政权培养宣传人才的单一目的,美术教育承担的审美培养功能在这一时期完全被直接或间接地取消掉了。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致使美术教育偏离了其视觉本体的高地,滑向了非视觉艺术的泥潭。而“文革”后美术,或者叫做新时期美术,其虽然在越来越好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了美术教育主体上的自觉,同时也对相应的形式因素给予了必要的探索与实验,但现代美术教育的视觉本体一直被悬置在美术教育之外,没有得到人们高度的重视和卓有成效的研究。

(二)现实的偏离

为了从现实中说明美术教育的视觉特性和视觉功能是如何被遮蔽、如何被忽略的,我们有必要对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功能进行重新认识。概括起来讲,美术教育的功能主要就是它的认识功能,它的造型功能,它的教育功能,还有它的审美功能。抽象来看美术或者美术教育的功能时,问题还是不明显。但是,当这些功能一旦与美术教育的各个具体环节结合在一起时,问题就出现了。就学院美术教育的教学体系而言,任何美术创作的现实功能,都只能通过具体的美术教育实践才能得以激发和表现出来。但在具体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重视得更多的往往并不是美术的造型功能,而是美术的认识功能、道德的修养功能,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审美功能,同时造型功能很大程度上都是作为手段出现的。也就是说,美术教育的功能同其他艺术教育的功能几乎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所不同的仅仅是表现手段和所借助的媒介的不同。

就严格的意义而言,美术教育中的造型功能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美术教育中的视觉功能。造型功能主要是从空间艺术的角度得以体现,它只能属于视觉功能的一部分。视觉功能的范围要宽广得多,它不仅是指空间的造型因素,同时包含同视觉领域相关的一切因素。在传统的造型艺术中,体现造型功能的艺术主要是绘画、雕塑、工艺等门类。而体现视觉功能的艺术范围就广阔得多。不仅是绘画、雕塑、工艺等传统意义上的艺术门类,而且还包括摄影、动画、电影电视、激光视盘等一切可视艺术制品。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造型艺术概念正在不断地接受新的视觉艺术概念挑战。而且,视觉艺术越来越有取代传统造型艺术的趋势。也就是说,现代美术教育的功能将越来越以激发其视觉功能为旨归。

我们知道,美术教育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静态的名词解释,它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从静态的角度或者说从美术教育观念的角度来说,任何美术教育都必然体现为一种文化制度,而这种文化制度也不是孤立的现实存在,而是整个社会文化范式的一部分。根据文化范式的理论,当一个范式发生位移时,这个范式的所有局部也随之发生移动。美术史家沃尔夫林说过:“不是每一件事物在所有时代都是可能的,某种思想只可能是(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的思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当今美术教育必须从注重传统的造型功能向注重现代的视觉功能转型。

再从美术教育实践的动态属性来看,问题最突出的依然还是集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功能这一问题上。如果只从表面上来看美术教育的教学环节,似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问题。因为任何现实的美术教学,都是依照相应的美术教学大纲来进行的,都有相应的学科设置、课程安排和具体的专业美术教学。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最核心的问题就出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出在每一个环节的观念上,尤其是当美术或者美术教育的功能需要在美术教学的具体环节上得以体现时,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换一

种方式说,美术教育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美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而问题的焦点就是视觉特性。正是视觉特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贯彻,致使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滑向边沿。

二、对美术教育中视觉艺术的文化拷量

思考中国当下的美术教育,一个十分重要但又一直被人们轻视和忽略的问题,就是有关美术教育中的视觉本体问题。正是这一问题长期被遮蔽或者被人们习惯性的忽略,导致中国美术教育方向性的迷失。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不需要花时间讨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而事实上问题的症结就出现在这里。为此,本文仅就一般的视觉文化资源同视觉艺术文化的区别来对美术教育的视觉本体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借以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在进入媒体时代之前,人们谈论图像领域和视觉领域的事物时,几乎都是凭借画家的绘画作品、摄影家的摄影作品,或者再奢侈一点,就是电影和戏剧情景。现在的状况则完全不一样,人们言必称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图像的时代,是一个视觉语言的时代。这一说法我认为很准确,概括性也极强。因为在全面进入资讯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或者一言以蔽之,在进入媒介时代的今天,图像资源和视觉资源不仅是存在的广泛,而且是冲击的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在一个充分图像化、视觉语言化时代,我们究竟该怎样面对美术教育中的视觉现象和视觉文化的特殊性,把准和坚守视觉艺术的精神尺度?

在当今社会,由于视觉资源极大地丰富和广泛,致使人们的视觉压力太重,随之形成视觉疲倦和视觉休眠。近来,我总有这样一种感受,而且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我总觉得21世纪是一个影子的世纪,人们将会不由自主地生活在这一世界之中,说得更严峻些,是被影子所围困。怎样突围?怎样从影子的监禁中冲出来?这不仅是社会学的事情,事实上也密切关系到以视觉方式为主体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为此,我觉得将一般日常的视觉文化和视觉艺术文化进行对照式的分析和探讨,不仅是非常必要,而且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一般视觉文化泛指一切以人的视觉为传播对象的图像和形象资源,它不仅包括大众文化与商业文化,还包括影视、摄影、录像,直至最新的电脑图像和激光视盘,正是这些当代视觉文化的产品构成了当代人的视觉经验。而美术教育中的视觉艺术,其范围要窄得多,并且一般的视觉文化是视觉艺术的基础。但也正是这一点,正是这种范围的缩小,使得视觉艺术从一般的视觉文化中显露出来,并由此表明自己的精神高度和艺术身份。一般的视觉文化当然也包含着图像的精神文化因素,但是,由于它从一开始就在批量生产的情景中进行,因此,它由此积聚的精神因素和艺术文化因素就不可能总是处在一个特定的高度,这种大批量生产和大批量复制,又在从另一个角度减少和回避它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属性,致使它从一开始就必须同物质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接受的角度看,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直接消费品质。甚至,由于一般视觉文化的过度泛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视觉灾难。那么怎样在这样的形势下,重塑视觉艺术的精神品质,重建它的人文高地,这应该不仅是同一般视觉文化抢地盘的事情,而是能否守住我们人类的精神高地,能否重新返回人类温暖的精神家园。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在当今社会,一般视觉文化的概念不仅没有被淡化,而且还在进一步被强化,甚至有取代“视觉艺术”之势。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在笔者看来,也许其中的因素十分复杂,我们没办法面面俱到,我们在这里仅仅站在当今美术教育的角度,对视觉艺术的创作主体、传播方式和艺术接受等方面做出一些分析与思考。(1)从艺术创作的主体来看,由于绝大部分艺术家都是从现行的美术教育体制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接受的培训和教育几乎是在一种单一的造型艺术制度下进行的。而现实的情况是,“…视觉艺术?的概念越来越取代…造型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传统的造型艺术在当代社会的特有转换方式。”但我们今天的美术教育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这种转型,还处在“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这样一种自恋情结中。也就是说,这支歌的曲调压根就没有怎么改变过,

还是从前苏联引进的那首古老的歌谣。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哪怕刀架在脖子上,我还是巍然不动。从教学制度到学科设置,从创作指导到训练实践,都几乎还是援袭苏俄那一套教学模式。而一般视觉文化创作主体则很不一样,由于他们一开始就没有受到现行美术教育体制太大的影响,所以一方面既没有学院教育的优越感,同时也没有太多循规蹈矩的创作行为。他们唯一重视的就是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才能吸引接受者的眼球,如何才能不断获得视觉市场。(2)从传播方式来看,存在的问题就更大了。我们的美术教育几乎不和市场联姻,偶尔也举办一些美术教育展览,同时也包括艺术创作展览,但是这一切都是在事先的计划体制内进行的,和现实充满风险、充满竞争的市场没有任何关系。有关这一点,我赞同易英的说法,这种展览实际上只是圈子内的活动,除了开幕式的热闹,其他时间则是门可罗雀。也正是在学院视觉艺术“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状况下,一般视觉文化通过几乎所有的传播媒介大势泛滥。难怪不少的人称言“艺术就是新闻,艺术就是传播”。换一种方式说,一般视觉文化,在获得良好的传播条件下,一方面的确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确实说明了视觉艺术领域存在问题的严重性。(3)从接受主体的情况来看,人们尽管强烈地感受到一般视觉文化的灾难后果,但似乎又无法摆脱,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今天的视觉艺术没有很好地分析当下人们审美需要的变化,更没有创造出带有引导性的视觉艺术作品来,还是把某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造型方式视为最高的精神标准和由此将千篇一律的美术作品视为视觉艺术的瑰宝。

面对大量视觉图像信息的冲击,当下的美术教育究竟应当采取怎样的有效的措施来维护视觉艺术的严肃性和视觉艺术的文化品质。这绝对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小事,而是有关中国美术教育如何发展,视觉艺术的文化品格还需不需要保持的大事。从美术教育的角度而言,怎样从视觉艺术的创作主体、视觉艺术作品与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接受者等重要环节,对大量的一般性视觉文化进行提纯,以此保持视觉艺术的文化品格,避免在越来越汹涌的视觉图像浪潮中,丧失视觉艺术的精神文化高地。

三、重建美术教育视觉艺术的人文高地

我们说二十一世纪的文化无疑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这一综合性的概念特征就越来越明显。我们的社会也随着整个世界的发展而进入了资讯时代、消费时代、媒体和景观时代。从视觉的角度而言,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图像化的时代。美术教育作为视觉教育一个最主要的领域,如果不对我们的时代的社会形势和文化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随之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依然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来面对现实的一切,那是绝对不行的,也是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的。对此,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根据现实的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我们现行的美术教学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针对泛滥的视觉图像文化进行必要的筛选和提升,重建视觉艺术的人文高地。

为此,我们在当今美术教育中,必须做到:

第一,激发美术创作的视觉功能。在当今,美术教育的重心依然落在社会功能的位置上,而且主要通过国家的学院制度来给予保障和延续。在学院体制之外,也存在相应的民间美术(这里所言的民间美术,不是通常意义上经由传承的民间工艺美术,而是指某种自我标榜的自由艺术家),这种美术力量曾一度有较大发展和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得不到社会和政府一贯的支持,其影响终究是有限的,现在差不多已经退缩到了边沿,或者早已被蒸发。在思考当下的中国美术教育时,尤其是在思考它的视觉功能时,实际上就是对当下学院制度的现实思考;实际上也就必须对当下美术学院在美术教育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功能进行必要的重新认识和重新思考。美术教育和其他的艺术教育相比,一个最本质性的区别应该是也必须是它的视觉特性。

第二,告别单一的美术教学体系。1993年国家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

确地肯定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发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可以这样讲,这些年美术的造型功能和审美功能在教学中得到了比较明显的重视,但是这两种功能的被强调和被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没有摆脱原来那种单一的教学体系,也就是单一的写实训练的教学体系。就美术创作和美术领域的当下状况而言,单一的造型教学体系已经同今天的视觉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极端不相适应。一方面,视觉领域在不断地快速地拓宽,视觉资源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我们传统的单一的造型教学体系则对此视而不见,对此很少做更深一步的研究与思考。这样一来,艺术作为时代社会最敏感的触觉似乎多少变得有些迟钝。更严峻的情况还不只是如此,我们每一年从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的大量美术人才,同我们这个时代与社会的需要更是严重脱节,不要说进行视觉文化的再创造,就连他们的就业和生存都将出现很大的问题。

值得人思考的是,我们从苏联巴维尔·契斯恰柯夫那里因袭过来的一整套美术教学方法正好和现实主义政治工具化、意识形态化的要求建立起了某种高度的默契。严格的训练程序,精确的外形摹写,线型的象征功能,这一切似乎都在满足当时全面政治化的视觉表达需要。但是令人迷惑的是,我们从前苏联间接接受的欧洲古典主义美术技法,它在欧洲盛行时,是将对神的描绘转化成了对人的描绘与刻画,对人性与人道从视觉的表现方式进行了鲜明的歌颂,但是当这一技法出现在前苏联和被我们引进以后,它的表达功能则从人的角度转化成了对神话般的政治的歌颂,而且曾一度完全沦为政治和政权的附庸和工具。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在现代美术教育的背景中进行的。有关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当资讯时代、消费时代、媒体和景观时代迅猛来临并构成我们社会的主体和强势文化背景时,视觉图像资源就会因此而显得异常丰富,甚至导致鱼目混珠、视觉泛滥的严重后果。在这种背景下,一般的视觉文化肯定会对高级的视觉艺术形成严重的挑战,但是,作为高级文化形态的视觉艺术面对一般视觉文化的挑战,不应该像以前那样,要么采取简单拒绝和否定的对立立场,要么采取不闻不问的回避战略。其实,真正有效的态度应该大胆地面对这种现实,在承认自身在日常视觉文化的挤兑中日益走向边缘的情况下,在日常视觉文化的基础上重建严肃的视觉艺术文化高地,将对立转为融合,在融合中提升视觉艺术的精神境界。

我们知道,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视觉图像作为一种信息传媒作用和地位日益突现,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必须从教师、学生的双向度上重建视觉艺术意识。所谓视觉艺术意识是指人对视觉现象的艺术敏感和兴趣程度。视觉艺术意识强的人,他的眼光才是开放的。在视觉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视觉交流而共享视觉信息和视觉的审美经验。丰子恺说,造物主给我们一双眼睛,要求我们既要“用眼睛看物象的本身,又看物象的意义!”孩子出生后尚记得此话,年纪大了则忘了上半句,而专看物象的意义。我们所推行的整个教育体系,专注的依然是事物的“意义”,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没有提高人的视觉意识,相反只会导致人的视觉意识衰微。应该说,美术教育的功能就是激发人的视觉意识,开发人视神经的敏感性、活跃性和由此而激发人的想象功能。

视觉传播的增多,视觉意识的增强,必然导致一种以视觉为特征的文化——视觉文化的诞生。视觉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泛美术的概念,主要是顺应视觉交流的迅速增多而提出来的,泛指一切与视觉有关的形式和方法。所谓视觉文化包括两方面的能力——理解和表现。理解能力具体包括:(1)理解视觉艺术作品主题与意义的能力;(2)分析作品的形式构成和风格规律的能力;(3)评价作品的价值倾向和审美品质的能力;(4)直觉地把握作品完形、互动和协调的能力。表现能力则指至少能用一种视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突出了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的多样性。而在我们现有的美术教育中,还比较严重

地存在着视觉形象的表现障碍,这实际上与我们多年一贯制的“美术能力即写实能力”的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出相应的改变,我们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从强调单一的美术教育功能,到强调通过美术教育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从一贯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到当今的现代美术教育体制;从日常的视觉文化向严肃的视觉艺术文化转变,应该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当然,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视觉思考,在笔者看来,它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十分浩大的工程,本文仅仅是某种尝试性的开始,还有许多具体问题的不可能在这里一一列举并进行有效的探讨。有关这一切,笔者将在今后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