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工程学复习材料

生态工程学复习材料

生态工程学复习材料
生态工程学复习材料

生态工程学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

1.生态工程: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

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生物工程技术: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开发新物种或新变异体,以满足人类多种需要的先进技术。

3.生态技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生态设计原则,如物质多层次分级利用原理、种群匹配原理等,从工厂使用的原

料开始,系统全面地对工厂的运作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做到既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将其

对环境的破坏作用维持在最小的水平,甚至根本杜绝对环境的破坏。

4.自我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个层次结构中某一成分改变,或外界的输出发生一定变化,系统本身主要通过反馈机

制,自动调节内部结构(质和量)及相应功能,维护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和有序性。

5.生态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称为生态位。

6.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耗散结构理论:一个开放系统,它的有序性来自非平衡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系统处于某种非平衡

态时,它能够产生维持有序性的自组织,不断和系统外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8.黑箱原理:又称为等级组织原理或整合层次原理,描述和预测系统的行为,并非要完全知道系统以下层次的构成,

了解该系统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只需要有第一层次的资料,第二层次的资料是不必要的。在复杂的生

态系统研究中,重要特征的定性解释和预言,比非重要特征的精确阐明更有价值。

9.生态系统模型:在对生态系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抓住反映系统本质的属性,以文字、图式、符号或数字表达式

对系统描述的方式。或者说,模型是客观生态系统的抽象和简化。

10.概念模型:即文字模型,在构建物理或数学模型时,通常将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分室或每个生态过程进行划分和确

定,并以符合生态生物学习惯的文字加以叙述的方式。

11.能量模型系统:在模拟电路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模型。该模型力图将所有物质形态包

含的能量标准化,即将热能、电能、化学能等形式的能量均转换为太阳能,并提出统一的能量符

号——能值。

12.加环:在一个生态系统或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或生产流程中,增加一些环节,改变食物链(或生产流程)

结构,扩大与增加系统的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以发挥物质生产潜力,更充分利用原先尚未利用的那部分

物质和能量,促使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途径畅通的方式。

13.能值:生产或形成某个产品(物)所需的太阳能的数量。

14.环境容纳量:一个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种群密度值。

15.湿地:介于典型的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湿生生态系统。世界之肺-热带雨林;世界之肾-湿地。

16.湿地生态工程:利用湿地的水文和化学物质贮存器的特点,所设计的控制过剩营养物、沉积物和污染物,并且改

善水质的生态工程,或利用上述特点综合整治低洼湿地,使其结构和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复,成为

良性生产-生态系统的生态工程。

17.小流域:美国将集水区面积小于1000km2的流域称为小流域,欧洲国家则将集水区面积在50 km2 -100 km2以下的

流域称为小流域(或称荒溪)我国将小于50 km2的流域作为综合治理的地理单元,在一般情况下所谓小

流域可有几个平方公里到几十个平方公里。

18.环境保护: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

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19.可持续发展:协调社会的物质需求、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

20.废弃物:某些无价值的应从它原来存在的环境中被抛弃出去的物质,也指基于当前法令而抛弃、将要抛弃或不得

不抛弃的任何东西。包括生活垃圾和废水、废气(居民的和公用的)、工业垃圾(和废水、废气)和一些

特殊行业(如医院、科研部门等)的废气、废水和丢弃物等。

21.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之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棕榈、竹类等)

与其他栽培植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经济植物以及真菌等)和动物,在空间上或按一定的时序安排

在一起而进行管理的土地利用和经营系统的综合。在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中,在不同的组分间应具

有生态学和经济学上的联系。

22.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把生

产、加工、流通紧密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23.无公害食品的生产要旨:以生态学、生物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合理的低投入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尤其重视培肥

土壤,注重生态经济的综合效益,目标是实现农业的自我维持能力和持久发展,为人类

提供充足的清洁优质食品。

24.城镇生态系统: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生态系统。

25.生态位空缺假说: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每一个都已经有一个物种,这样外来的物种就没有地方去了,假如

某个地方少了一个物种,而外来的物种恰好适合这个位置,那么入侵就发生了。

26.生物因子失控假说:外来入侵物种在新区域得以生存和繁殖,是因为在原产地有天敌或其它的生物因素限制了它

的灾难性爆发,而在被入侵地恰好少了这些讨厌的克星,才使其疯狂生长。

问答及论述题:

1生态工程与生物工程的比较:

1.1生态工程技术是利用自然界现有的物种、现有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遵循生态工程原理和方法,经过合理的设

计,以满足人类生态保护和发达经济需求的技术。

1.2生物工程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对自然关系产生干扰,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完全有可能对自

然界乃至人类形成威胁。

2生态技术与高新技术、清洁技术的区别:

2.1高新技术本身具有先进性、尖端性、综合性和高层次的覆盖度,其产业由于需要高强度的投入,将耗费大量的化

石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或有时是破坏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2.2清洁技术,也称零排放技术,即在原有的工厂运作过程的基础上,加配污染物处理系统,如污水处理系统、大气

二氧化硫处理系统等,其投入高、耗能大,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3生态技术是又一次革命的基础,利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生态设计原则,如物质多层次分级利用原理、种群匹配原理

等,从工厂使用的原料开始,系统全面地对工厂的运作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做到既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将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维持在最小的水平,甚至根本杜绝对环境的破坏。

3十大生态问题:

沙漠化日益严重、森林遭到严重砍伐、野生动物大量灭绝,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许多动物灭绝、世界人口急剧增长、饮水资源逐渐减少、渔业资源逐渐减少、河水遭到严重污染、大量使用农药使农作物受到影响也给人类带来危害、地球温度明显上升、酸雨现象日益严重

4中国与西方国家生态工程的比较:

项目欧美中国

背景经济及科学技术发达,生态危机主要表

现在环境污染

经济及科学技术正在发展中,生态危机表现在人口众多、

资源破坏、能源不足、食物不充裕和环境污染多方面

理论基础生态学原理及生态控制论为主,综合多

门自然基础学科

生态学原理及生态控制论为主,综合多门自然和应用技术

学科及社会学科

对象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或重建生态系统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主

目的环境保护为主,偶兼顾经济效益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5环保工程类型包括:

5.1无(或少)废工艺系统:主要用于内环境治理,在一些工厂或工业城市中的废物再生和利用系统,如废热源的再

利用,工业废物的净化再循环等。

5.2分层多级利用废物生态工程:使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级生产中的废物(下脚料)变为另一级生产过程的原料,使所

有的废物被充分利用。

5.3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废物循环、再生系统,如桑基鱼塘生态工程。

5.4污水自净与利用生态系统:充分利用污水中的有机成分作为营养源,既净化了污水,又利用了其中的营养元素和

水资源,如污灌和污水养鱼技术。

5.5城乡(或工、农、牧、副、渔)结合生态工程,在一定区域内,应用不同生态工程分层多级利用废物,实现三个

效益,如城市粪便、垃圾、饲养场家禽家畜粪便等制作沼气,再做农田肥料或鱼饲料,一些食品及轻工工厂废物用作畜牧、水产养殖饲料,其废物再做肥料,以及一些废旧物资的回收、再生与利用等。

6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

6.1整体性原理:包括整体论和还原论及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6.2协调与平衡原理

6.3自生原理:包括自我设计和自组织原理、自我维持原理、自我调节(同种生物种群间密度的自我调节、异种生物

种群之间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调节)

6.4循环再生原理:包括物质循环和再生原理、多层次分级利用原理

7生态工程学的生物学原理:

7.1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原理

7.2生态位原理

7.3食物链原理(在林业生态工程实施中可得到广泛应用)

7.4物种多样性原理(复杂生态系统是最稳定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生物组成种类繁多而均衡,食物网纵横交织)

7.5物种耐性原理(每种生物都有一个生态需求上的最大量和最小量,两量之间的幅度即为耐性限度)

7.6景观生态原理(包括景观结构与功能、景观异质性、生物多样性、物种流动、养分再分布、能量流动、景观变化

与景观稳定性等)

7.7耗散结构原理(一个开放系统,它的有限度来自非平衡态)

7.8限制因子原理(应包括最小因子定律和耐性定律,综合后的限制因子原理将更为普遍和有用)

7.9环境因子的综合性原理(众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因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环境体系,应注意多项因子对生物的

综合影响)

8生态工程学的工程学原理:

8.1结构的有序性原理

8.2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8.3功能的综合性原理

9能量系统模型符号:P47-48

10创新性:

在生态工程中,就某个单项技术而言,其中绝大部分是没有或仅有很少创新性的,生态工程的创新性不在于组成的各单项技术,而在于因地、因类制宜的优化组合。

11基础核心:

生态工程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合理运行,而生物种群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生物的分布、生存、生活和繁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其自然环境条件,如温度、营养、土壤、光照、水分等条件的制约,也受到当地土著生物的制约。12生态学原则:

12.1适当输入辅助能的原则

12.2再生循环及商品生产原则

12.3生物多样性原则

12.4环境的时间节律与生物的机能节律原则12.5生物种群选择原则12.6种群匹配原则

12.7人工压缩演替周期原则12.8种群置换原则

12.9经济效益原则

13生态工程设计的逻辑准备:

13.1拟定目标:强调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目标,即自然生态系统是否合理,经济系统是否有利,社会系统是否

有效,同时根据当地的条件,强化某个系统的目标。

13.2背景调查:因地制宜的基础是生态工程实施区的背景条件,因此必须正确了解和掌握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环

境条件。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状况、

劳动力及其知识水平、经济实力等;而生态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污染情况等。调查

资料和数据要具有外界的输入状况、系统的组成及其状态、组分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

系统的输出以及与外界的货币、物质等因子的交换等等。

13.3模型分析与模拟:根据拟定的目标和收集的数据,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结合定性研究,评价和分析系统的整

体行为特征和发展趋势,并进行综合评价。

13.4工程可行性评价:生态系统模型提供了复合生态系统的静态特征和动态变化性质,是生态工程可行性分析或决

策分析的基础。通过可行性评价和决策分析,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高,

复合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存活进化的机会最大,系统恶化的风险最小等等。

13.5生态工程设计的科学基础:包括多学科性、多目标性、整合性与整体性。

14加环的类型:

14.1生产环(可使非经济产品或废物或部分用非经济产品与废物直接生产出为人利用的经济产品)

14.2增益环(虽不能直接生产出商品,但可加大或提高生产环的效益)

14.3减耗环(增加一环节或增大原有的环节,使之抑制和削弱减耗环的作用)

14.4复合环(既可起增益环的作用,又有减耗环的作用)

14.5加工环(增加原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商品肥料的输入量和能量的损失量,降低成本)

15生态恢复的内容:

生态恢复就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生态恢复的内容概括为:

15.1从生态和社会需求出发,实现生态恢复所期望达到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15.2恢复能够达到上述效益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5.3通过对系统物理、化学、生物甚至社会文化要素的控制,带动生态系统恢复,达到系统自我维持状态。

生态恢复最本质的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自我维持。

16我国生态恢复面临的最大课题:

16.1我国生态系统复杂多样,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各类生态系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需要通过对

各种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扭转逆行演替的途径和方法,加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16.2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如何加速各项重大工程的生态恢复是燃眉之急;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小水库区内的生态恢

复问题;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问题等。

16.3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城市环境中的生态恢复已提上议事日程;工业化国家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以及

今天为生态恢复所做的大量工作,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7湿地的内容:

是介于典型的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湿生生态系统。世界之肺-热带雨林;世界之肾-湿地。17.1以水的存在为特征17.2土壤与邻近的高地明显不同

17.3供养的植物适应湿生条件(有些就是水生植物),不耐淹植物无法立足。

18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环境保护中的实施应涉及:

18.1保护自然资源18.2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18.3倡导绿色(无污染)工业,建立无(少)废工艺系统

18.4研究实施分层多级综合利用废物的生态工程

18.5提倡持续农业,即生态农业,提倡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避免单一经营

18.6保护生物多样性

19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综合效益分析:

19.1重量轻19.2耐火性好19.3保温性能好

19.4声学性能好

19.5可加工性好

19.6生产效率高,能耗消耗少

19.7变废为利,减少二次污染,综合效益显著

20分层多级综合利用废物的生态工程特征:

20.1其指导原则是整体、协调、再生、循环

20.2其主要方法为加环,即连接本为相对独立的平行生产环、链或系统形成互利共生网络

20.3实地治污能力强,避免污染物从一介质转移至另一介质

20.4通过良性循环,化废为利,不产生新的污染

20.5无需复杂的设备,投资小,不耗或少耗电及石化燃料能

20.6工艺简便,易于掌握20.7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21当代五大生态工程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平原绿化工程和治沙工程。22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的具体特征:(原理:生态学和社会经济学原理)

22.1是一个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经过长期演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世界生命系统对环境系

统长期的适应过程,生命系统是受环境系统的制约,适地适树是造林的基本原则

22.2维护这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自然界的生态现象都具有相对性22.3农林复合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经济特征,森林对农业的屏障作用只是表面直观现象。

2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23.1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

23.2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

24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其基本原则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相同的。良好的指标体系,必须具备辨识功能、测度功能、评价功能、预警功能。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24.1科学性原则

24.2可行性(可操作性)原则24.3层次性原则

24.4完备性原则

24.5独立性原则

24.6动态性原则

25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和步骤:

25.1方法——明确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增加粮食安全(人均粮食占有量);遏止农业资源数

量的减少、质量下降的态势;克服农业上的“两低一少”;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改善农

业生态环境

25.2步骤:①背景研究、②指标识别、③指标测定、④数据处理,并做出解释、⑤重复③④,直至满意为止⑥评价

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对研究对象的可持续性做出评价,并提出要达到、或维持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

具体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26桑基鱼塘的内容和运行模式:(论述)

26.1桑基鱼塘的主要特点:①种桑与养蚕、鱼、猪相结合,生产上有紧密的联系。②植物与动物互养,形成良性

的生态循环。③塘与基合理分布,水陆资源相结合。

26.2“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

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憋,充分地利用土地的空间与轮作的时间,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26.3“桑基鱼塘”的运行模式:将易积水的洼地挖塘筑基,塘里养鱼,塘基栽桑,塘坡种草,桑叶养蚕,蚕粪及草养

鱼。冬季清塘捕鱼后,挖取塘泥上基,给桑树提供优质肥料,从而组成了桑基鱼塘的生产形式。桑基鱼塘的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桑是生产者,蚕是第一消费者,鱼是第二消费者,而塘里的微生物则是还原者,因此桑基鱼塘系统是较完整的生态农业,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7城镇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城镇生态系统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其结构和功能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其主要特征为:

27.1强烈的人类活动

27.2城镇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27.3城镇生态系统功能多样化27.4系统行为的反直观性

28中国城镇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城镇生态环境早晨不同不同程度的冲击;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浪费,经济的无序和过热增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使城镇生态系统失衡,畸变乃至遭到破坏:

28.1城镇大气仍以煤烟型污染为主

28.2水资源短缺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28.3固体废气物、城市垃圾是城镇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28.4城市园林绿化需进一步提高

29米草的优缺点:

29.1优点:

①保滩护堤、促淤造陆作用明显②可作为饲料③可作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④航道减淤泥⑤控制污染

29.2危害:

①生长迅速,破坏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侵占沿海滩涂植物的生长空间,致使大片红树林消亡;②草质粗糙,中国牛不喜欢这种饲料,因此无法消耗,甚至导致水质下降,诱发赤潮,导致贝类、蟹类、藻类、鱼类等多种生物窒息死亡,也会堵塞航道③与海带、紫菜等争夺营养,水产品养殖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30外来物种入侵的原因及相应特征:

30.1缺乏国家生态安全防范意识,缺乏综合性的利益与风险评估体系等

30.2一旦入侵成功,彻底根除极为困难,用于控制蔓延的代价相当大

30.3繁殖能力强,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子量大

可以提高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机率,在入侵的第一阶段就占有了优势。

31试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外来物种入侵的原因:

31.1从入侵者的角度分析

31.2从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去考察

生物入侵要经历传播、定居、生长繁衍几个阶段。外来物种通过人们的活动,被有意或无意的带到以前没有生活过的地方。一部分成功地扎下了根开始生长,而有些就因“水土不服”等原因无法顺利生长。建立了根据地的物种渐渐地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慢慢地开始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不断扩大占领区,有效利用资源,排斥和驱除本地物种。32外来物种入侵的几种假说:

生态位空缺假说、生物因子失控假说、群落物种丰富度假说、迁入前后干扰假说

建筑材料生态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建筑材料生态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介绍了建筑材料生态设计的目的及特征、生态设计的定义及生态建材的优点,探讨了建筑材料生态设计需要的注意问题。 1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对建筑材料的相关要求 在选择适合生态化建筑建设的相关材料之前,首先的一点就是要对生态化和科学化设计规划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的建筑材料选择才能够切实有效,真正符合相关的规定。那么,在当前的生态化、绿色化建筑过程中对建筑材料具有哪些要求呢?经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笔者总结发现一般存在以下的一些要求: 1.1建筑的材料最好是绿色建筑材料,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生态建筑材料,这种建筑材料一般都是和生态环境较为协调和吻合的建筑材料,其在自身的性能上一级环境性能上都是较为生态和绿色化的。 1.2更清洁、更节能、规模化、大型化的新型材料。随着生态化建设的要求以及绿色化建设的需要,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一般要求具有高性能,而且具有节能性的建筑材料。在这些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业更加 的趋向于低能耗、高性能的绿色水泥制品和环保水泥品种。 1.3绿色化健康化的建筑材料。随着人们对建筑生态化绿色化的要求,那么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业相应的要求是具有健康元素的、对人体

没有较大危害的建筑材料,因此在建筑的过程中建筑的无害性以及环保上有具体的要求。 2 建筑材料生态设计的目的及特征 建筑生态材料(Environment Conscious Materials)一般指对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少、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循环再利用最高或可降解使用的新材料;换言之,是考虑到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新材料的总称,已被认为是21世纪新材料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决定材料发展的五个判据(资源、能源、环保、经济和性能)中,经济和性能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而材料发展中的资源、能源,尤其是环保问题重视不足,我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材料发展战略时,在追求材料的高性能、低成本的同时,务必要给予相关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更高的重视。建筑工程材料,也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3 生态设计的定义及生态建材的优点 所谓生态设计,其所采用的材料应该是很少产生并能有效控制污染,形式和内涵必须充分体现出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在具体功能上,必须节约能源、降低建筑造价和使用费用,强调实用性和对人体及环境有益而无害等对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虽有不同的看法,但要取得共识,例如,生态环境材料是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所谓优良的环境协调性是指在原料的采取制各、产品的生产制造、

生态工程学复习材料

生态工程学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 1.生态工程: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 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生物工程技术: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开发新物种或新变异体,以满足人类多种需要的先进技术。 3.生态技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生态设计原则,如物质多层次分级利用原理、种群匹配原理等,从工厂使用的原 料开始,系统全面地对工厂的运作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做到既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将其 对环境的破坏作用维持在最小的水平,甚至根本杜绝对环境的破坏。 4.自我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个层次结构中某一成分改变,或外界的输出发生一定变化,系统本身主要通过反馈机 制,自动调节内部结构(质和量)及相应功能,维护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和有序性。 5.生态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称为生态位。 6.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耗散结构理论:一个开放系统,它的有序性来自非平衡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系统处于某种非平衡 态时,它能够产生维持有序性的自组织,不断和系统外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8.黑箱原理:又称为等级组织原理或整合层次原理,描述和预测系统的行为,并非要完全知道系统以下层次的构成, 了解该系统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只需要有第一层次的资料,第二层次的资料是不必要的。在复杂的生 态系统研究中,重要特征的定性解释和预言,比非重要特征的精确阐明更有价值。 9.生态系统模型:在对生态系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抓住反映系统本质的属性,以文字、图式、符号或数字表达式 对系统描述的方式。或者说,模型是客观生态系统的抽象和简化。 10.概念模型:即文字模型,在构建物理或数学模型时,通常将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分室或每个生态过程进行划分和确 定,并以符合生态生物学习惯的文字加以叙述的方式。 11.能量模型系统:在模拟电路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模型。该模型力图将所有物质形态包 含的能量标准化,即将热能、电能、化学能等形式的能量均转换为太阳能,并提出统一的能量符 号——能值。 12.加环:在一个生态系统或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或生产流程中,增加一些环节,改变食物链(或生产流程) 结构,扩大与增加系统的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以发挥物质生产潜力,更充分利用原先尚未利用的那部分 物质和能量,促使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途径畅通的方式。 13.能值:生产或形成某个产品(物)所需的太阳能的数量。 14.环境容纳量:一个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种群密度值。 15.湿地:介于典型的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湿生生态系统。世界之肺-热带雨林;世界之肾-湿地。 16.湿地生态工程:利用湿地的水文和化学物质贮存器的特点,所设计的控制过剩营养物、沉积物和污染物,并且改 善水质的生态工程,或利用上述特点综合整治低洼湿地,使其结构和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复,成为 良性生产-生态系统的生态工程。 17.小流域:美国将集水区面积小于1000km2的流域称为小流域,欧洲国家则将集水区面积在50 km2 -100 km2以下的 流域称为小流域(或称荒溪)我国将小于50 km2的流域作为综合治理的地理单元,在一般情况下所谓小 流域可有几个平方公里到几十个平方公里。 18.环境保护: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 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19.可持续发展:协调社会的物质需求、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 20.废弃物:某些无价值的应从它原来存在的环境中被抛弃出去的物质,也指基于当前法令而抛弃、将要抛弃或不得 不抛弃的任何东西。包括生活垃圾和废水、废气(居民的和公用的)、工业垃圾(和废水、废气)和一些 特殊行业(如医院、科研部门等)的废气、废水和丢弃物等。 21.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之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棕榈、竹类等) 与其他栽培植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经济植物以及真菌等)和动物,在空间上或按一定的时序安排 在一起而进行管理的土地利用和经营系统的综合。在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中,在不同的组分间应具 有生态学和经济学上的联系。 22.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把生 产、加工、流通紧密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23.无公害食品的生产要旨:以生态学、生物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合理的低投入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尤其重视培肥 土壤,注重生态经济的综合效益,目标是实现农业的自我维持能力和持久发展,为人类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定义: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己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外来化学物质: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和外界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①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 ②主要任务:Ⅰ、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Ⅱ、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Ⅲ、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4、环境毒理学的特点 根据人体接触环境化学物的方式、条件及其后果,环境毒理学具有下列特点: (1)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 (2)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 (3)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人群调查: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6、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和机理、对机体发生这些毒作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定量评价的科学。 应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⑴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 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的科学。 * 4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5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6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7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9春化作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10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 响。 *11林火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12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13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 *14温周期: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15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16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 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17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4讲生态工程学案苏教版

第4讲生态工程 1.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Ⅱ) 2.生态工程的实例(Ⅰ) 1.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生命观念) 2.建立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等。(科学思维) 3.实施生态工程、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社会责任)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的概念 (1)原理和方法:生态学、系统学等学科。 (2)途径: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 (3)目标:修复或重建已破坏的生态环境,改善传统的生产方式,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工程体系。 (4)特点:是一类少消耗、高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①核心:生态学中的物质循环原理。 ②含义:物质不断地在各类生态系统中进行区域小循环和全球大循环,实现物质的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 ①核心:生态学中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关系的原理。 ②含义:物种多样性程度较高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较高。 (3)协调与平衡原理 ①核心:生态学中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原理。

②含义:维持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如果超过环境承载力,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4)整体性原理 ①核心:生态学、系统学和经济学相统一的原理。 ②含义:生态工程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只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才能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①核心:系统学原理的核心是系统学中系统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工程学原理的核心是系统整体性原理。 ②含义:进行生态工程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工生态系统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结构,通过优化这种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1.理清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生态工程之间的关系 2.把握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1)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物种多样性原理。 (3)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与平衡原理。 (4)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指整个系统,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性原理。 (5)涉及结构、功能,分布式、集中式、环式→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6)涉及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指系统内部,如互利共生→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1.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此材料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提示]物种多样性原理。单一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低,物种数目少,营养级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容易遭受害虫危害,因此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原理。

生态学复习资料总

一、填空(40空,20分) 1.从生态因子作用的角度考虑,坡向会影响森林的生长,这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间接作 用特点。 2.Raunkiaer的生活型主要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_、隐芽植物 和一年生植物,其分类系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按休眠芽在不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 3.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初级生产量。 4.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5.生态学巩固发展时期形成法瑞学派、北欧学派、英美学派 和前苏联学派等四大学派。 6.当以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量表示种群密度时,称为绝对密度。 7.平均而言,陆地上主要的森林类型中,以热带雨林的生产力最高。 8.我国暖温带地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名称是夏绿阔叶林。 9.生态因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和生物因子以及人为因子。 10.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11.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参数K生物学含义是环境容纳量。 12.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一定面积,称为群落 的_最小面积__。 13.群落物种多样性是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综合指标。 14.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之间的多样性、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遗传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5.生物的三基点温度是指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 16.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7.一种植物分泌代谢物质对另外一种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现象叫他感作 用。 18.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其中能量金字塔总是呈正塔金字塔型,另外两种类型分 别为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19.最早命名并定义生态学的人是Haeckel 。 20.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初级生产量。 21.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22.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上、下限,其间的范围称作该生物的生态幅。 23.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和进化单位是__种群___ _ 。 24.《中国植被》的三级分类单位分别是:植被型、群系和群丛。 25.《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将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定义为群系。 26.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最终以热的形式离开生态系统。因此,能量是单向 流动的。 27.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其中只有能量锥体总是呈正塔金字塔型。生物量金字 塔倒塔形。

生态工程学期末考试考点

生态工程学期末考试考点 1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生态停滞:当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输入量大于输出量; 且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过度输入的物质和能将以废物形式排放到周围环境中;或是以过剩物质的形式积蓄于生态系 统中;这样就造成收支失衡;原有协调结构与功能失调;导致环境污染。 4自组织理论:生态系统通过反馈作用;依照最小耗能原理;建立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使之发展和进化的行为。 5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6生态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为生态位。 7自我设计:系统不藉外力自己形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 8环境的时间节律:由于光照的周期性变化;地球上的温度、湿度、降水等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对于每年、每月、每日的不同变化动态分别称为年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另外还有季节变化。这些变化称之为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 9机能节律:生物的机能节律也称之为律动;这种机能节律与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有着密切 的关系;生物机能节律也分为年周期、季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这些周期性变动称其为生 物的机能节律。 10湿地:是一个介于典型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水的存在为特征、其土壤与邻近的高地明显不同、供养的植物适应湿生条件) 11生态恢复: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 12最小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小于或接近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该基本物质即为限制因子。 13物种耐性限度:每种生物有一个生态需求上的最大量和最小量;两量之间的幅度。 14山地:许多山岭、山谷连绵交错组合而成的地区。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上;地质复 杂。 15沙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干扰;形成类似沙漠的地貌类型;称为沙地。 16废弃地: 17加坯:在一个生态系统或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或生产流程中;增加一些环节;改 变食物链结构;扩大与增加系统的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以发挥物质生产潜力;更充分利用 原先尚未利用的那部分物质和能量;促使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途径畅通;此称为加环。 18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利用土地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水进行处理; 同时又利用 其中水分和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的工程设施。 19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20矿山废弃地:指采矿活动所破坏和占用、非经整治而无法使用的土地;包括裸露的采 矿岩口、废土(石、渣)堆、煤矸石堆、尾矿库、废弃厂房等建筑用地;地下采空塌陷地及圈定存在采空塌陷隐患的荒废地等。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Gaia假说:英国科学家J. Loveloc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假说内容: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主动调节的。 生态学研究的总体原则: (1)整体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 整体看待 (2)综合观:任何生态过程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3)层次观:研究高级层次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必须了 解低层次的结构功能和运动规律,研究低层次的 研究要以高层次为背景 (4)系统观:系统分析的方法即能区分系统的各要素, 研究其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同时又要综合各要 素的行为,探讨系统的整体表现 (5)进化观:历史地看问题。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如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太阳黑子等等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即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区别) 生态因子根据性质划分为: 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随动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与动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 耐受限度和生态幅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缺乏足够的光照,植物发芽后生长为黄色植株。茎细长软弱,生物产量下降,影响开花结实。(实质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 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耐阴植物: 水温的成层现象:四季存在差异,在中高纬度:冬季,上层冰,冰下水度为零渐增到4度。春季:春季环流,生物生产力高。夏季,水温分层为上湖层、斜温层(温梯层)和下湖层。生物生产力较低。秋季:秋季环流,由于较低T,生物生产力较春季低。 低温对生物的伤害:低温的伤害: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会因低温而受害,该值称为临界温度。低于临界温度生物受冷害;低于0℃受冻害(生物体内形成冰晶)(霜害)。 冷害:结果:膜结构破坏:认为或膜中脂类固化或蛋白质构象变化,使水和可溶性物质外渗。损伤程度:膜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少,受冷时间。 冻害:

(完整版)生态工程学期末考试考点[1]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生态停滞:当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输入量大于输出量,且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过度输入的物质和能将以废物形式排放到周围环境中,或是以过剩物质的形式积蓄于生态系统中,这样就造成收支失衡,原有协调结构与功能失调,导致环境污染。 4自组织理论:生态系统通过反馈作用,依照最小耗能原理,建立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使之发展和进化的行为。 5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6生态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为生态位。 7自我设计:系统不藉外力自己形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 8环境的时间节律:由于光照的周期性变化,地球上的温度、湿度、降水等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对于每年、每月、每日的不同变化动态分别称为年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另外还有季节变化。这些变化称之为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 9机能节律:生物的机能节律也称之为律动,这种机能节律与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机能节律也分为年周期、季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这些周期性变动称其为生物的机能节律。 10湿地:是一个介于典型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水的存在为特征、其土壤与邻近的高地明显不同、供养的植物适应湿生条件) 11生态恢复: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 12最小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小于或接近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该基本物质即为限制因子。 13物种耐性限度:每种生物有一个生态需求上的最大量和最小量,两量之间的幅度。 14山地:许多山岭、山谷连绵交错组合而成的地区。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上,地质复杂。15沙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干扰,形成类似沙漠的地貌类型,称为沙地。 16废弃地: 17加环:在一个生态系统或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或生产流程中,增加一些环节,改变食物链结构,扩大与增加系统的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以发挥物质生产潜力,更充分利用原先尚未利用的那部分物质和能量,促使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途径畅通,此称为加环。 18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利用土地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水进行处理,同时又利用其中水分和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的工程设施。 19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20矿山废弃地:指采矿活动所破坏和占用、非经整治而无法使用的土地,包括裸露的采矿岩口、废土(石、渣)堆、煤矸石堆、尾矿库、废弃厂房等建筑用地,地下采空塌陷地及圈定存在采空塌陷隐患的荒废地等。 21矿山复垦: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矿山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2海滩生态工程:利用海滩及海岸带的第一性生产力为主要成分组建的海滩生态工程,具

环境毒理学资料情况总结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 3.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答:任务:阐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以便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确定剂量-效应关系,为相关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以及保护生物健康提供依据; 最终任务: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泄规律,毒性作用机制;污染物的结构、毒性及其机理及影响毒性的因素;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对人体损害的早期诊断与预警理论、方法、措施; 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模拟生态系统实验(P6-P9) 5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P8) 6.现代毒理学的特点:(P13) 7.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 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2、从整体试验到替代试验; 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 4、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5、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 8. 替代原则,及3R, 即,优化、减少、取代、 9.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暴露:环境潜在有害物以任何方式与生物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称为毒物的暴露。 2.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空间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过程.(P14) 3. 风化淋溶作用: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使岩石矿物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 4. 生物性迁移:通过营养级在生物间迁移,并通过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随着生物体的迁移而迁移。 5.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积蓄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的现象; 6. 生物积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环境和食物蓄积污染物的过程,生物积累使污染物的积蓄随该生物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多。 7.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

生态学复习材料

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 考试题型: 一单选10个(20分) 二名词解释5个(都是英文的,要求先翻译成中文,然后解释,20分) 三简答4个(40分) 四论述一个(20分) 第一章绪论(P1-28) 1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的概念: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P11 2环境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寂静的春天》P12 3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P16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30-70) 1物种(Species)的概念: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P32 2协同进化概念(coevolution):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P33 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及4个层次。P35 概念: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7点)。P37 (1) 物种生物量 (2) 物种属性 (3) 物种库(种质库) (4) 输入环境的总能量(能量-多样性假说) (5) 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 (6) 生物地化循环 (7) 系统稳定性(多样性-稳定性关系) 5 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5点)P40 (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的作用。 (2)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3)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提纲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提纲 1.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1954年提出“生态工程” 一词。美国生态学家H.T.Odum于1962年首次提出生态工程的概念。 2.生态工程:(王如松)一门着眼于生态系统的持续 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它根据生态控制论原理去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在系统范围内获取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林业生态工程: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 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4.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传统的森林培育与经营技术,但 是,它与造林和森林经营有以下区别:⑴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是以林地为对象,在宜林地上造林,在有林地上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以包含多种地类的区域为对象。⑵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在设计、建造与调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以及林分的结构功能、物流和能量流。而林业生态工程主要关心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流和能量流。⑶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⑷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的设计、建造与调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而林业生态工程需要考虑在符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土地上采用综合措施。 5.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生物群落建造工程;环 境改良工程;食物链工程。 6.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 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7.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⑴自然环境先天脆弱;⑵水 土流失严重;⑶荒漠化扩大⑷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⑸森林覆盖率低;⑹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⑺气温呈上升趋势。 8.西藏的生态环境问题:草地退化严重;荒漠化日益 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减少,森林多样性受威胁;地质灾害严重。 9.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三北防护林体 系建设工程。该工程建设速度、规模和效果位于世界各向生态工程之首,被称为“生态工程的世界之最”,受到联合国组织的表彰并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奖。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1978年开始至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规划造林总面积35602 hm,加上原有林地23142 hm,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为14.95%。 10.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沙 治沙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11.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通 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2.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 联系。 1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界的一 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的化学计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14.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而不 产生其他变化是不可能的。 15.绿色植物的生产量叫第一性或初级生产量,这种生 产速率叫第一性生产力。 16.总第一性生产量:地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光合 作用生产有机物质的数量。 17.净第一性生产量:呼吸之后余下的有机物质的数 量。 18.次级生产量:除了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 生产。 19.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分为以下几种:营养信息、 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20.反馈:该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 入。 21.反馈可以分为正、负反馈两种。正反馈能使偏离加 剧,系统不可能保持稳定。负反馈也叫反偏离反馈,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过负反馈控制。 22.生态环境脆弱带: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空间域。 23.景观生态学:用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去研究 景观,景观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景观生态的属性:⑴景观异质性. ①空间组成②空 间的构型③空间相关⑵景观格局⑶干扰⑷尺度①空间尺度②时间尺度 25.干扰: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改变资 源、基质的可利用性,或物理环境的任何在时间上相对不连续的事件。 26.干扰体系是所有干扰类型、干扰频率和干扰强度在 某一段时间过程中的总和。 27.受害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可能在自 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作用下发生位移,位移的结果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了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 28.自然干扰作用总是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 早期状态。生态演替过程中一系列变化所产生的正负反馈作用,使演替趋于一种稳定状态。 29.受害生态系统因管理对策的不同,可能有以下4 种结果:①恢复到它原来的状态;②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状态;③由于管理技术的使用,形成一种改进的和原来不同的状态;④因适宜条件不断损失的结果,保

最新生态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a.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b.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森林:森林是以乔灌木等绿色植物为主,兼有其它生物成分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秩序与周围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生着多种功能的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食物链:用来说明生物间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 4.自养生物:指仅以无机化合物为营养进行生活、繁殖的生物。能量来源——周围的无机环境。自养生物又称生产者(producer)或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因为它所生产的高能量有机分子为异养生物提供了能源。 5.异养生物:该类生物不能利用太阳光或无机化学键能,而是从氧化由自养生物所合成的高能有机分子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中获取能量。 6.营养级:当有机体的食物来自同一链环时,这些有机体更属于同一营养级。在生物界,绿色植物为第一营养级,草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食肉动物为第三营养级,余类推……,用符号表示为:T1,T2,T3……。 7.生产力: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即生产的速率。 8.生物量:指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重量。 9.菌根:菌根是高等植物的根尖与某种真菌相结合形成互利关系,大大提高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菌根是根系的延伸,而且能有效防止养分被淋洗掉。 10.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于生物与土壤或大气之间的循环。生物化学循环:发生于生态系统之间,生物与大气之间的循环。 13.植物耐荫性:植物忍耐庇荫的能力,即植物在庇荫条件下能否繁殖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 14.积温温度的累积,说明生物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热量条件。 活动积温= 平均温度×生育期天数 有效积温= (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生育期天数 15.物候:植物长期适应气候条件的节律性变化而形成与此相应的植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16.生理干旱:早春土壤冻结,树木根系不活动,而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蒸腾耗水强烈,根系不能吸水补充,造成枝叶干枯、死亡。 17.群落表现面积(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绝大多数植物种类和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最小面积。 18.种群调节:种群数量趋于保持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的现象称为种群调节。 19.自然稀疏郁闭的林分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及总生物量不断增加,林木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 20.最大林分密度:V = K Nm-a 式中:V——单株材积;Nm——最大密度;K、a——常数由于a 值一般在1.5(=3/2)上下变动,所以又称为二分之三法则–3/2 power law。 21.地球表面的水量平衡(包括降水、蒸腾蒸发、凝结、径流等)过程构成水循环,影响地表的能量平衡。 22.生态对策:生物种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使其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不同的抉择称为生态对策。

生态环境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高分子材料论文 题目生态环境材料 学院理学院 年级 2013级 专业材料化学 姓名魏佳 学号 生态环境材料 魏佳 (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材料化学专业,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90年代初,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和应用的推动下,国际材料界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环境材料,在这种材料的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既要追求良好的使用性能,又要深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尽可能降低废弃物排放量,并在材料的提取、制备、使用直到废弃与再生的整个过程中都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它在生产的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比较少,废弃后能够回收再生利用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从生产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最小。因而它可以称为“绿色材料”或者“生态材料”。 关键词:环境;生态;发展;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材料的环境协 调性评价,生态环境材料的设计,材料在制备加工中的环境协调技术包括零排 放和零废弃加工技术,以及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协调性技术如制备环境 协调性制品等等。具体从材料的性能上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再生利用型材料,包括再生的可以降解的塑料、在家用电器中能够加以 回收利用的电路基板,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污染较少并且能够回收再生的纸 张等。能够经自然界微生物分解或者能够自动降解的材料如新型的包装袋, 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高分子材料等。为净化环境和防止污染而设计的材料如 新型的不释放有害气体的墙体材料,高吸油性树脂等。替代传统有污染的材 料的新型材料如冰箱内的全无氟制冷剂等。与洁净能源相关并且能够利用它 们的材料,如燃料电池中的储氢材料。环境材料有区别于传统材料的特点。 环境材料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保证了它们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在其 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理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很高并且在上面的三个过程中 对生态环境无副作用。而传统材料在上面三个方面的效果往往是比较差的。一、定义 生态环境材料应是同时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或者是能够改善环境的材料。所谓环境协调性是指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环境污染小和循环再生利用率高。生态环境材料的研究进展将有助于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类材料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生态和环境污染小、再生利用率高或可降解化和可循环利用,而且要求从材料制造、使用、废弃直至再生利用的整个寿命周期中,都必须具有与环境的协调共存性。因此,所谓生态环境材料实质上是赋予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它是由材料工作者在环境意识指导下,或开发新型材料,或改进、改造传统材料所获得的。我们之所以强调它并非仅特指新开发的新型材料,并不是它的新材料体系,是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材料只要经过改造达到节约资源并与环境协调共存的要求,它就应视为生态环境材料。 这种定义、概念有助于调动更广大的材料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他们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题要优选稿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题 要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第一章绪论1.根据森林经营的目地和特点,可以将森林分为几类? (1)防护林;(2)用材林;(3)经济林;(4)薪炭林;(5)特种用途林。 2.防护林体系? 在一定地域内,根据需要建立的多功能、多用途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根据防护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发展的特点,及对防护作用的要求,将有关林种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防护作用的有机结合体。3.林业生态工程? 根据生态学、林学和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4.林业生态工程与传统的造林和森林经营相比,有什么不同? 对象不同,着眼点不同,地点不同,目的不同 (1)对象不同:传统的以林地为对象;林业生态工程以在特定的,需要防护的地段上,设计、建造和调控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着眼点不同:传统的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以及临汾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量流。林业生态工程关心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件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流。

(3)地点不同:传统的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而林业生态工程需要考虑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用地上采用综合措施。人们常说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即此意思。 (4)目的不同:传统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5.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 生物群落建造工程(保护型、防护型、经济型),环境改良工程(城镇、工矿区、劣地),食物链工程(桑基鱼塘系统中的鱼、动物控制病虫害的动物) 6.根据地形地貌,林业生态工程有哪些类型? 山丘区林业生态工程,平原区林业生态工程,风沙区林业生态工程7.根据规模,林业生态工程有哪些类型? 流域性的林业生态工程黄河中游,长江中上游,淮河太湖,辽河流域,珠江流域 区域性的林业生态工程沿海,太行山 跨区域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平原,防沙治沙 8.我国生态环境存在哪些问题? 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扩大,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森林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镇生态环境有待改善,草场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逐年增加 9.林业生态工程的功能与效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