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部分

1、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

采用匿名和反复函询的调查方式,拟定调查问卷并提供背景材料,经过几轮的征询与反馈后使各种不同的意见渐趋一致,最后把这些意见汇总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果,供决策参考。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靠的分析方法。

2、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Method)

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3、结构适中(优良)问题:

是指那些包含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有限数量备选方案的问题

4、政策僵化:

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执行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与阻碍,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5、政策目标:

公共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6、政策合法化:

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

7、定性分析方法:

在缺乏历史数据的条件下,利用专家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宏观的、战略的、长期的、总体的和综合的分析,往往是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分析。

8、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显著特征之一是,数学、统计学知识的大量运用。

9、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一种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审查、研究并对相关机构提出政策前景预测和行动建议的活动。或者更具体地说,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就问题构建、未来预测、行动建议、实施监控、执行评价展开分析,并创造相关的知识成果。

10、边界分析:

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决策方法,通过对增量的对比来决定是否采取或取消一种经济行为.

主要目标: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

研究问题的边界,必须认清事物某一层次上的本质,把握这一本质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必然联系。

为实现边界分析,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部组成一个统一整体,往往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

饱和抽样

诱导问题的陈述

边界估计

11、政府(公众)议程:

(1)、公众议程(public agenda):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地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同时又与现存政府的法定职权内的事务直接相关的一切问题。

(2)、政府议程(governmental agenda):是指那些引起政府官员的深切关注并在政府议政过程中被提起的政策问题。

12、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和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它表现为三个特征:强制性、更替性和灵活性。(参见教材第327页)

13、公共政策规划:

公共政策规划,是政策行动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

14、公共政策决策:

公共政策决策就是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政策决策是联结政策规划与政策执行、评估的纽带。

15、政策执行:

是指政策操作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已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

16、公共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7、政策监控:

政策监控是对政策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的过程。

复习范围

一、公共政策学发展史:

(1)、在美国:

1951年,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出版,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拉斯韦尔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拓宽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叶海卡〃德洛尔通过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进展》对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奠定了学科体系的基础。

公共政策学的学习研究在1960S末进入美国的科研院所。

1970S、1980S年代,政策科学取得新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在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的研究上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政策评估、政策执行和政策终结等方面形成了各种理论。

最近二三十年,西方政策科学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

在美国,政策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实现体制化。

(2)、在中国

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

重视(20世纪90年代)发展(21世纪初)

具体内容可参见教材代序《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二、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案例:国家严禁胎儿性别鉴定)

(一)组成部分

公共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它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1)、政策主体

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2)、政策客体

指政策所发生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个方面。

(3)、政策环境(政策情境)

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二)构成要素

但凡现代化、科学化的公共政策系统一般都是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的大系统。

(1)、信息子系统——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传递等,为决策提供信息资料。(2)、咨询子系统——为决策提供方案和咨询服务,亦称为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

(3)、决断子系统——公共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领导决策的全过程,被称为中枢子系统。

(4)、执行子系统——将政策方案转变为政策效果。

(5)、监控子系统——贯穿于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全过程,通过监督手段使政策目标能够顺利实施。

三、公共政策问题界定的主要步骤:

(1)、邓恩的问题构建理论

问题情势→问题搜索→元问题?问题定义→实质问题→问题详述→规范问题→问题感知

第一阶段,问题搜索(problem search)。从问题情势出发,分析者的目的不是要发现单个问题,而是要找出与多个利益相关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元问题meta-question )。分析者若忽视这一阶段,可能陷入错误的问题边界的危险。

第二阶段,问题定义。分析者需要以最基本和最一般的术语来定义问题。简单的说,就是要对问题进行最基本的归类。在该阶段,可能面对的危险是选择错误的世界观、意识形态和学科知识。

第三阶段,问题详述。进一步确立更详细、更具体的规范问题。在此阶段,主要危险是选择了错误的形式表达(模型)来描述实质问题。

衡量问题构建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于,实质问题及规范问题在多大程度上与原先的问题情势相符合。对政策分析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对问题的实质的界定和规范性陈述。

(2)、韦默和维宁的观点:

A、评估症状。

B、框定问题。

C、模拟问题。

(3)、帕顿和沙维奇的观点

A、思考问题。

B、描述问题边界。

C、发展一个事实基础。

D、列出目标和目的

E、查明政策范围

F、展示潜在的利益和成本

G、对问题的评论

四、公共政策议程的主体:

创立公共政策议程的主体:

(1)政治动员型主体:其成员主要是执政党领导集体和核心人物、政府主要负责人、立法机构的常设委员、各专门委员会主要负责人。这些机构或个人提出提案,形成关于制定某方面政策的动员,使政策问题进入议程。

(2)外在压力型主体:成员主要是群体。先由社会上一些分散的个人或群体提出相关创议,然后创议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引起公众注意,进行公众议程;再通过公众诉求、公众压力等途径引起政府官员的严重关切,最终使制定政策的创议进入政府议程。

(3)内在推进型主体:成员主要是立法机关的代表或委员、政府机构中的负责人以及公务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政府机构内部的部分官员,将制定某项公共政策的创议,不经过体制外的公众,而是在体制内提出,以推动这一创议进入政府议程。

(一)、全面理性模式(comprehensive-rational model)

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它舍弃了一些次要变量,使问题的分析得以简化,形成有效的分析框架,能用来解释经济中的诸多现象。

A、概念:

指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全面的资料做出合理性的决策。简而言之,就是从众多备选方案中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

B、内容:1、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

2、决策者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或要点,确定优先顺序。

3、列出所有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4、调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

5、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

6、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C、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

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的相对比重。

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D、分析方法

确立一套完整的操作目标,并赋予权重。

准备一套完整的备选方案。

建立一套其他价值与资源的完整清单,并赋予权重。

对每一方案的成本/效益进行完整预测。

对每一方案进行净期望值计算。

比较各净期望值,选取期望值最高的方案。

E、不足

假定决策者是公共、客观、理智的,现实较少。(经济人只是经济学家假设出来的一个概念)

过高地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的作用。

现实的政策问题往往错综复杂,决策者往往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

现实中政策目标、价值的排列困难重重。

现实中决策者拥有的知识与获得信息有限,受决策成本限制,不可能对所有可能的后果进行精确计算。

(二)、有限理性模式(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

提出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和詹姆士〃马奇(James G. March)A、理论依据:

人们在实践中,由于受能力、信息、时间、知识等因素的制约,只能在有限的且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决策,“全面理性”在实际中并不存在。人类所依赖的是有限理性,而非全面理性。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

性。

B、主要观点:

决策者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只要求有限理性。

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C、决策步骤:

确定问题或目标→决定最低标准→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评估这一方案→决定这一方案是否符合所确定的最低标准→如此方案无法接受→检查其他方案若方案可行→开始行动→执行后,评定方案难易,提高或降低标准

D、评论:

该模型更符合决策的实际情况。

不足:不同决策者的标准不一致,导致的决策结果各有不同。

(三)渐进模式(incrementalist model)

A、提出者: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E.Lindblom)

B、主要内容:

(1)、政策制定所依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

(2)、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对现行政策的修改、增加的新政策。

C、提出经过:(见教材51-52页)

两个假设命题:

1、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调整。

2、决策者把决策看作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其对应的原型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

不足之处:

1、趋向保守主义,忽视社会变革尤其是革命。

2、注重短期目标,忽视长远目标。

3、不适应战略性决策。

(四)、混合扫描模式(mixed-scanning):

提出者:艾米塔〃埃泽奥尼(Amitai Etzioni)

A.埃泽奥尼在对全面理性模型与渐进主义模型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混合扫描模型。他认为,渐进主义有诸多局限性:反应强势组织利益,集中于短期目标,难以进行重大决策。

内容:

该模式试图将全面理性决策和渐进主义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1、截取理性主义模型的政策视野,以充分考虑政策选择、激发政策创意并深入政策核心问题。

截取渐进主义模型的政策落点,把政策关注力集中在经过选择的政策方案及其评估上,形成政策焦点,以有效地解决政策问题。

评论:

试图调和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在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上的矛盾,难免在价值取向上显得模棱两可。

(五)、最优化模式(optimal model):

提出者为叶海卡.德洛尔(Yehezke Dror) ,也称为规范最优模式。它试图克服全面理性模式和渐进主义模式的缺点,提出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模型。

四项假设:

最佳决策是一个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

此过程对于在复杂问题上形成最佳决策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得以实现;

现代政府同时面对要求稳定的政策诉求与要求变革的政策诉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则以其中一种诉求为主。

三阶段18个步骤

决策前 1-7;决策中8-14;决策后15-17;联结先前各个阶段的沟通和反馈的渠道18

评论:

其不足之处亦显而易见,参见教材第55页各学者的意见。

(六)政治系统模型

提出者: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的分析方法》、《政治分析的框架》、《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假定:决策主体是由一个社会中那些可以识别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机构和活动组成(即政治系统)。

政策过程是一个“输入→决策→输出→反馈”系统运行过程。

政治系统的内部是一个“黑箱”。

内容:在政治系统运行的周期过程中,公共政策源源不断地产生。

评价:政治系统模型是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并且最具有普适性的一个模型,适于宏观分析的模型,视野开阔而宏大。

不足: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轮廓,不能够指明所分析的政策的具体特性。(七)机构—制度模型

提出者:托马斯〃R〃戴伊 (Thomas R. Dye,《理解公共政策》)

内容:无论何种政策体系,政府权力机构都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规范着公共权力机构组织与个人行为的各种制度,都必然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式和执行方式,影响着政策选择、政策内容和政策结果。

(八)集团模型

提出者:戴维.杜鲁门(David B.Truman,《政府过程》)

假定: 制定政策是政治过程的决策性阶段,而政治过程则是各集团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相互竞争着的集团之间达成力量平衡的过程。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集团间获取公共政策资源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在任何时候,公共政策都反映占支配地位的集团的利益,随着各集团的力量和影响的消长,公共政策将变得有利于其影响增加的那些团体的利益,而不利于其影响下降的那些团体的利益。

内容:公共政策是某一特定时间集团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它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获取优势的并相互竞争着的派系或团体之间出现的均势。

批评:注意力集中于政策形成过程中那些重要的能动因素的同时,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的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

无法解释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如独裁政体)。

对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

(九)精英模型

内容: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国家政策是由少数所决定,而不是民众决定的。

统治人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者的多数。

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间精心策划。

精英们在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代制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只在很少问题上有分歧。

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

行动积极的精英受态度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很少。

评论: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的政治过程、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的悖论。

批评: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策

(政策分析过程的主要步骤)

2、标准设立——衡量备选方案的优劣

3、方案搜索——从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合理的方案

4、结果预测——可选方案未来可能会产生的何种结果

5、方案抉择——对备选方案加以比较分析并作出抉择

6、政策执行与检测——政策从文本付诸实践

7、结果评估——政策问题是否已被解决,政策方案是否被恰当地执行

8、政策变迁——对政策作出的调整

案例:“麻雀”政策。

六、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管制功能:政策主体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愿见的行为,就须使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行为具有管制功能,这种功能通过政策的条文表现出来。

(2)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

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3)调控功能: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

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分配功能: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

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七、公共政策执行的常用工具:(优、缺点)

一、政策工具是指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抑或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

加拿大公共政策学者霍莱特和拉梅什(M〃Howlett and M〃Ramesh)根据政策工具的强制性程度,将政策工具分为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强制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三类。

二、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也称指导性工具,它借助国家或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迫使目标团体及个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

主要手段:管制、公共企业(国有企业)、官僚机构直接供给

管制的优缺点

主要优点:所需的信息较少,较容易实施和管理,成本较低,效果具有直接性,且更易见效,适应于作为处理危机的工具。

主要缺点:扭曲自愿性或私人活动,可能导致经济上的无效率,不利于革新和技术进步,过于刻板而缺乏灵活性等。

八、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决策类型):

常规决策:一般表现为程序性和确定性决策。

危机决策:要求组织在高度逆境中(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即在一旦出现某些预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为防止错失良机,而通常需要打破常规程序和方法,省去决策中的某些“繁文缛节”,以尽快做出的应急性非常程序的决策。

形成危机决策的要素:

1、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发性、急剧性,需当机立断。

2、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

3、事态继续发展会危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

危机决策和常规决策的典型特征比较

九、政策执行、评估的基本原则:

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1、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相一致原则

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3、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

4、时效性和稳妥性兼顾原则

5、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原则

6、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并举原则

7、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政策评估的基本原则:

十、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模型:

(一)微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

1、政策循环执行模式

提出者:美国学者马丁〃雷恩和佛朗西〃拉宾诺维茨1978年提出。

三个阶段: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

三个原则:合法原则、合理原则和共识原则。

循环执行模型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循环过程。这种循环不仅是周期性的,而且是非单向流动的,是不断循环的复杂动态过程。

主要贡献:在于肯定了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强调执行过程重复循环的价值。但它抹杀了政策目标群体的存在,则是不恰当的。

2、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E.巴德克《执行博弈》

观点:1、将政策执行视为一种赛局,包括下列因素:(1)竞赛者(政策执行人员和相关人员)。(2)利害关系。(3)竞赛的资源(包括策略与技术等软资源,财经、权威等硬资源)。(4)竞赛规则(竞赛获胜的标准和条件)。(5)竞赛者之间信息沟通的状况。(6)所获得结果的不稳定程度等。竞赛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参加者的竞争策略。

2、政策执行可能遇到四大障碍:资源分散、目标偏差、行政困境、能源浪费。

不足之处:该模式以虚构的理性行为为理论基础,考虑的变量也不足以说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而且变量也很模糊,构成了该模式的诸多缺陷。

(二)中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

1、政策执行过程模型:提出者:T.史密斯于1973年提出。

观点:影响政策执行成功与否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理想化的政策(Idealized Policy)。二是执行机构(Implementing Orgnization)。三是目标群体(Target Group)。四是政策环境(Policy Environment)。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方面是互动的,均应给予充分重视。

贡献: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2、政策执行调试模式(Mutual Adaptation Model)

主要观点:(1)政策执行过程就是政策执行者、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试的互动过程。

(2)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决定于政策执行者和受影响者之间的调试程度。

(3)调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结论:成功的政策方案有赖于成功的政策执行,而成功的政策执行则有赖于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行为调试的成功。

贡献与不足:调试模型肯定了政策执行是执行者和受影响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执行者并非简单被动执行政策,受影响者也不是简单被动接受政策。但它过多强调调试而忽视其它因素的作用,限制了调试模型的适用范围。

(三)宏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

1、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提出者:美国学者C.霍恩和D.米特尔。

观点:在政策决定与政策实际效果之间存在许多变量因素,这些变量因素既有系统本身的,也有系统之外的,共同影响着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的关系。它们归结为六个方面:一是政策目标与标准;二是政策资源;三是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

四是执行机构的特性;五是经济与政治环境;六是执行人员的偏好。

优点:政策执行系统模型吸收其他模型的优点,将系统内外的多种影响因素都予以考虑,这是值得肯定的。

2、政策执行综合模型

提出者:美国学者马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在1979年首次提出。该模型认为,影响政策执行各个阶段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政策本身以外的变量。每一大类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几个小类(见教材253页)。

显著特点:联系政策执行的不同阶段来考察变量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2)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3)政策规划具有明确的取向:

理性取向;集体取向;

案优化等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区别的环节。

1、确立政策目标

(1)确立政策目标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政策规划的任务是为解决政策问题而寻找各种可能的政策方案。在政策问题和政策方案之间,必须有政策目标作为中介和纽带。政策问题规定着政策目标,政策目标只能指向特定的政策问题;同时,政策目标规定着政策方案,政策目标既制约着政策方案的方向,又为政策方案优劣的评判提供标准。

更进一步言之,政策目标不仅与政策制定阶段关系密切,而且也影响着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过程就是从政策目标的确定到政策目标的实现,再到政策目标评估的过程。(2)在选择和确立政策目标时,需要注意什么内容?

首先,要弄清现实和理想的关系。

其次,要协调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关系。

另外,要充分考虑影响政策目标的各种因素。

2、设计政策预案(备选方案)

所谓政策预案设计,即构思各种实现政策目标的可供选择的可能性方案或备选方案。政策制定是对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途径和方法的选择过程,因此,备选方案设计是政策规划的中心环节,方案是否可行、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政策预案的来源(参见教材第149-151页)

3、预测方案后果

什么是预测?

预测一般被界定为对所研究的事件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或推测,即由过去、现在推

断未来。(教材第170页)

具体而言,政策分析中的预测是依据先前政策分析的各阶段所掌握的关于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的信息或知识,对政策方案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推测或判断。

关于政策方案预测的分类和意义,参见教材第170-172页。

4、预案可行性论证

所谓政策预案的可行性论证,就是围绕政策目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政策方案实际上是否可行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亦即对实现政策方案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做出说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预案的政治可行性。二是预案的经济可行性。

三是预案的技术可行性。四是预案的法律可行性。

5、比较、优化政策预案

在对政策预案的政策效率进行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是计算未来政策的成本效益之比。必须依据资源投入和政策结果的获得来比较不同政策预案的效率高低,效率高低是决定采纳两个或两个以上可选预案的关键依据。

在本阶段,还要对效率比较分析中暴露出来的缺陷和疏漏进行优化,做好弥补

2、可行性原则:在政策操作中具备实现政策方案的必要条件和因素。

3、系统性原则:不是只考虑该项目本身,而应着眼于整体,思考相关的各项目标对这一目标的影响,使多个目标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从而形成合理的目标结构。

4、规范性原则:政策规划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

5、具体性原则:政策规划所设计的政策方案必须是具体明确的。具体包括:语言表达必须明确、具体、清晰;明确的时间期限;明确的约束条件和适应范围;政策方案要尽量量化.

案例分析部分

1、中华路建设风波:主要用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关问题;

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一、政策方案的影响

1、政策问题的性质。

2、政策目标的性质。

3、政策方案内容的性质。

4、政策方案的稳定性。

5、政策方案的综合配套性。

二、政策执行机构的影响

1、组织机构的层级和幅度。层级过多会造成信息不畅,程序繁琐;层级过少则

会造成分工不明、责权不清。幅度过宽,会造成穷于应付的局面;幅度过窄,又会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2、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和体制。既要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又应防止权力过于分

散。

3、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影响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组织成员对目标的认同和认

识度;群体成员对组织利益的认识;核心人物的影响;群体成员心理满足程度;

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等。

三、政策执行人员的影响

1、执行者的政策水平。

2、执行者的政制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

3、执行者的意向、责任感、工作作风。

4、执行者的知识结构和组织管理能力。

四、政策对象的影响

1、政策对象的利益取向。收益的公共政策对象可能会支持政策的执行,而受损

的对象就可能反对和抵制公共政策执行。

2、政策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政策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制约他们对政策的认识、理

解以及支持程度。

3、政策对象的群体力量。有共同社会背景和利益要求的政策对象会自发结成利

益群体,以群体力量来增大与政策决策者、执行者利益博弈的筹码。

五、政策资源的影响

1、物力和财力资源。这是是最基本的政策资源。

2、人力资源。(包括执行人员和目标群体)

3、信息资源。足够的信息以及信息传递渠道畅通。

4、权威资源。政策执行的权威资源,对于政策接受者具有威慑力量和感召力量,

从而有助于政策执行。

5、制度资源。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保障执行者的工作顺利进行。

2、怒江中下游水电站建设问题:

一、政策议程角度:

外在压力型主体:成员主要是群体。先由社会上一些分散的个人或群体提出相关创议,然后创议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引起公众注意,进行公众议程;再通过公众诉求、公众压力等途径引起政府官员的严重关切,最终使制定政策的创议进入政府议程。

内在推进型主体:成员主要是立法机关的代表或委员、政府机构中的负责人以及公务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政府机构内部的部分官员,将制定某项公共政策的创议,不经过体制外的公众,而是在体制内提出,以推动这一创议进入政府议程。

二、方案规划原则角度:

1、可行性原则:在政策操作中具备实现政策方案的必要条件和因素。

2、、系统性原则:不是只考虑该项目本身,而应着眼于整体,思考相关的各项目标对这一目标的影响,使多个目标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从而形成合理的目标结构。

3、民主参与:广泛征集公众、专家的意见等;

三、政策合法角度:政策合法化就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国家发改委将通过的规划上报国务院审批的过程就是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1)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政策工具本身是(C)的。 A.一元B.单一C.多元D.复杂 2、古德诺(Goodnow)认为,国家和地方利益矛盾,(C)可能导致国家解体或集权政府。 A.利益分配B.权力分配C.权利分配D.资源分配 3、解决国家和地方的矛盾的方法是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A)的范围。A.意志表达B.利益表达C.呼声表达D.情感表达 4、利益集团最早出现于(B)世纪末的北美13州。 A.16B.18C.19D.20 5、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B)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A.政治体制外B.政治体制内C.政治体制内外D.政治体制之间 6、政策环境是政策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政策活动的(B)客观因素的总和。 A.内部B.外部C.内外部D.所有 7、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是指(C)。 A.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B.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C.没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D.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 8、政府过程实质上即(C)政策过程。 A.执行B.监督C.公共D.评估 9、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C)。

A.主体B.客体C.中介D.环境 10、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C)的追求。 A.精神B.公开C.利益D.公正 11. Path Dependence 是指(C)。 A.制度依赖B.习惯依赖C.路径依赖D.心里依赖 12. public choice theory是指(C)。 A.社会选择B.自我选择C.公共选择D.生态选择 13.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A)。 A.政策科学运动B.社会科学运动C.自然科学运动D.工程科学运动 14. 行政决策目标的特征不包括(D )。 A.可行B.合理C.科学D.人治 15. Inter Market意为(B)。 A.外部市场B.内部市场C.国内市场D.国外市场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评估具有(ABCD)。 A.诊断功能B.预测功能C.反馈功能D.校正功能 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ABCD)。 A.理论渊源B.概念体系C.研究对象D.研究方法 3、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方案的选择,包括(ABD )。 A.实践主体的选择B.在特定的实践时空环境中的选择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 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 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2009.4~2013.7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1.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的观察称为 C A.实地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无结构访谈法 2.标志着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著作之一是 A A.《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B.《政策方向》 C.《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D.《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3.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是 B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部门政策 D.总政策 4.1977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属于政策类型中的 D A.风险型政策 B.竞争型政策 C.不确定型政策 D.确定型政策 5.在政策支持系统中,被称为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的是 A A.信息传播系统 B.政策支持系统 C.政策监控系统 D.政策评估系统 6.实行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国家是 C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加拿大 7.在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中,采取委员会制的国家是 B A.俄罗斯 B.瑞士 C.法国 D.中国 8.在政策过程模型中,由林德布洛姆构建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B A.理性主义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规范最适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9.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是 A A.机构—制度模型 B.集团模型 C.精英模型 D.“上下来去”模型 10.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是 D A.政党组织 B.大众传媒 C.政治人物 D.政府部门 11.在问题认定的方法中,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 B A.边界分析 B.多角度分析 C.类别分析 D.层次分析 12.公共政策的政府议程又称为 A A.正式议程 B.政策议程 C.公众议程 D.系统议程 13.科珀等人认为,外在创始模型通常出现在 C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市场和政府 B、法律和市场 C、宪法和法律 D、政府和政策 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B)。 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尼采、弗洛伊德 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D)。 A、德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C)。 A、农村问题 B、政府问题 C、大型城市问题 D、小城市问题 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是(A)。 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 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 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 D、经济危机 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张(B)。 A、加大政府干预 B、减少政府干预 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 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范作用已经(C)。 A、失败 B、降到最低 C、不可或缺 D、逐步减少 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A)。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 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B)。 A、一个分析过程 B、一个行为过程 C、一个收益过程 D、一个黑箱过程 10、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D)。 A、矛盾关系 B、等价关系 C、平行关系 D、交叉关系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C)。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D、在政治领域出现由治理政治向统治政治的转化 12、下列关于政策、制度、法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制度与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B、制度、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情形并非罕见 C、法律有时不是“统治者”,而是统治者的工具 D、制度与政策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13、现代政策科学兴起的背景是(C)。 A、文艺复兴 B、民权运动 C、产业革命 D、二次大战 14、20世纪早期美国的专业政策研究部门有(B)。 A、遗产基金会 B、布鲁金斯学会 C、商业圆桌委员会 D、三边关系委员会 15、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D)。 A、道格拉斯?诺思 B、戴维?韦默 C、艾丹?维宁 D、拉斯维尔 16、一个负责任、高效率的政府应该追求政策的(A)。 A、合理性、科学性 B、计划性、操作性 C、经济性、全面性 D、综合性、权威性 17、P=f(G,E)表达的关系是(B)。 A、政策取决于法律和制度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 B、政策取决于政府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 C、政策取决于政府和法律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 D、政策取决于制度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 18、公共政策的主体(B) A、就是国家行政机关 B、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 C、包括利益集团和政党 D、全体公民

《体育公共关系》复习思考题

(0456)《体育公共关系》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体育组织 2、体育公众 3、公众 4、大众传播 5、体育公共关系专题活动 6、企业文化 7、组织形象 8、传播 9、礼仪 10、体育公共关系部 11、记者招待会 12、目标导向 13、互利观念 14、公众观念 15、职业道德 16、体育公共关系计划的实施 1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 18、从众心理 19、公关策划 20、整合营销传播 21、公共关系 22、差异观念 23、美誉度 24、体育竞赛 25、社会公益活动 二、简答题 1、公共关系与社会上抨击的“庸俗的拉关系”现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2、如何理解“体育公共关系是以推动体育发展总体目标的一类公共关系策划和实 践活动”这句话? 3、什么是体育组织?体育组织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4、体育组织有何特性? 5、体育公众的界定及其特征

6、体育公共传播有何特点? 7、体育公共关系的作用 8、试阐述实现体育公共关系的协调功能,需要行使哪些职责? 9、举例说明体育公共关系的效益功能 10、试述体育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对现实体育组织目标的作用 11、体育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应如何树立自己的形象? 12、体育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如何获得这些能力? 13、什么是公众?什么是受众?其主要区别是什么? 14、作好边缘公众的工作对组织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15、社区体育公共关系的处理技巧 16、什么是大众传播?它有哪些特点? 17、简述大众传播与体育的关系 18、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类别?在体育公关活动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 19、试举例说明传播技巧在各类公关关系活动中的作用。 20、体育公共关系策划在体育实践工作中有何重要意义? 21、体育公共关系策划的步骤 22、简述体育公共关系计划实施中的反馈调整原则。 23、体育公共关系评估一般分为几个步骤?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4、体育公共关系活动评估的重要性 25、礼仪在体育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三、论述题 1、常见的体育新闻稿件的写作方法有哪几种? 2、简述体育公共关系新闻的主要特征 3、简述体育公共关系广告的类型及创作技巧 4、什么是体育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它对体育组织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5、体育庆典的公关意义何在? 6、什么是CI策划?其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7、什么是企业文化?如何理解体育类企业文化? 8、企业文化的特征与功能有哪些 9、企业组织的企业文化对公共关系活动有哪些影响? 10、培育企业文化的途径有哪些? 11、论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体育工作必须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理由。 (0456)《体育公共关系》复习思考题答案 三、名词解释 1、作为体育公共关系活动主体的体育组织,它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形 式建立起来的协调力量和行为的合作系统。 2、因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形成的并与体育组织利益相关且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 社会群体称为体育公众 3、公众,是指与特定的社会组织发生联系,并对其生存发展具有影响的个人、群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知识讲解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

1.2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答: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三个重要概念。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名词使用不同话语表达的同一概念,而在现阶段,主流认识倾向于认为这三者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1)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主要为: ①从对象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关注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三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公共政策; ②从研究目的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都是为了获得更高效、优质的政策,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 (2)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主要为: ①主体不同 a.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b.政策分析的研究主体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学科,它的研究主体既包括学术取向的政策研究学者,也包括应用取向的公共组织内部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者。 ②关注的重点不同 a.政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b.政策分析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重点或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③目的或目标不同 a.政策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b.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c.公共政策学的目的或目标主要是探索公共决策的固有规律,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研究目的。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不同 a.政策研究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b.政策分析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c.就应用研究、政策实践、权力运作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以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诉求,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2.试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 答: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决策的学问,公共政策学即研究不同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又研究公共决策行为的不同方面。 (1)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包含以下类型: ①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只有在对象具备组织特征或者参与组织决策过程或对组织决策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的情况下,才可能成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例如,非典期间,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多项防治非典的措施,这时的北京市政府就成为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②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例如,当企业发布某项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时,企业的决策行为属于私人组织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政策产生于两种需求即(),或者是()。 2.()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3.公共政策的功能是()、()、()和()。 4.传统理性模型的实质是()。 5.渐进主义模型的实质是()。 6.政策问题的确认是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和()的过程。 7.事实前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和( ) 三个方面。 8.()和()是政策议程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9.触发机制作为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其作用的发挥源于()、()和()这三个影响因素的互动。 10.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是()、()和()。 11.()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12.政策终结心理方面的障碍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者;二是();三是()。 13.费斯廷格提出了()理论。 14.政策合法性包括()、()、()以及() 15.政策评估都需要经过()、()和总结与报告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以下哪种触发机制属于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 ①自然灾害②经济灾难③生态变迁④经济对抗 8.“凡是政府选择作的或选择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①伍德罗.威尔逊②哈罗德.拉斯维尔③戴维.伊斯顿④托马斯.戴伊 9.下面哪一种不属于政治行动的类型() ①控制②命令③交易④博弈 10.在我国,行政法规通常以()形式加以发布。 ①国务院文件②总理令③国务院办公厅文件④部长令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简答题: 一、简述基本政策的特征。 1、高层次性:制定和发布基本政策的国家机关规格和级别很高,通常是由国家最高权威机 构或其授权机关制定和发布; 2、广泛性:从范围上讲,基本政策要么覆盖全国,要么覆盖整个领域,其影响面很大; 3、稳定性:从时间上看,基本政策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特征,除非发生非常重大的政治 变动,如政府更迭、意识形态改变等,基本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般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 4、权威性:基本政策是具体政策的制定依据,具体政策必须符合基本政策的要求,不能 与之发生冲突。从这一点来看,基本政策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二、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项政策,其一般原因是什么?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以及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政策往往对目标群体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提出一定的要求。然而,历史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讲实质合理,而不讲形式合理,必然会走向人治;反之可能导致机械和教条。 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从制度激励角度看,一项政策如果能够使目标群体获得一定的利益,那么它相对就容易被接受。 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如果目标群体认为某项政策从总体上看是合情合理的,对大局和整体利益是有利的,那么即使牺牲一些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他 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会接受。 6.避免受到惩罚:作为利益分配与调节杠杆的公共政策,不可避免地会触动一部分目标群体的固有观念和既得利益,但大多数人会因为畏惧惩罚而接受和遵从政策。 7.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变化。 三、简述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 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对公共政策构成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六个方面: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变迁、国际环境和体制或制度条件。 四、简述小组意识的特征。 (1)一致性思维。从众风气浓厚,大家心往一处想。 (2)有倾向地选择信息。思考角度单一、观点看法片面。 (3)极端化的盲目情绪。盲目乐观或悲观,要么对成功作出过高的估计,要么在困难面前丧 失信心。 (4)对群体的过分自信。盲目相信群体的力量。 (5)很强的群体凝聚力。表现为强大的向心力。 (6)群体成员的共同性。表现为思考方法、价值观念等的一致。群体成员可能具有同样的背景、经历、学校和专业等等。 五、简述精英理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分化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政策决定。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多数人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公共政策的产生和发展,也就开始有了人们对于公共政策的观察和思考。当这种观察和思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也就有了如何给这门学科命名的问题。这门学科的诞生地美国,其英文名称有很多,对应的中文译名有:政策学或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科学、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等。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名称是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同一概念。然而,在学科发展的现阶段,主流的人士倾向于认为政策研究或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这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政策研究或公共政策研究: 含义:政策研究主要是由学术社群所发动,其目的是希望了解公共政策过程与公共政策本身,最终目标则是建构政策理论,呈现出政策的描述性与诠释性倾向。内涵:1、研究的主题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3、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分析: 提出:其学术术语由林德布罗姆在《政策分析》中首先提出的。作为学科,其产生的标志是由奥斯丁兰尼编辑的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及的出版。 内涵:1、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这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其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3、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 发端:拉斯韦尔、勒纳《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2014年4月公共政策学自考真题及其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公共决策者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是(B )1-69 A.政策群 B.政策链 C.政策一般 D.个别政策 2.提出政策执行博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7-328 A.西蒙 B.德洛尔 C.泰勒 D.尤金·巴达克 3.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C )2-122 A.战略、战术、策略 B.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 C.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D.单目标政策和多目标政策 4.当代中国不具有政策制定一般功能的一级政府是(B )2-144 A.省政府 B.乡政府 C.市政府 D.县政府 5.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B )2-129 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6.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5-249 A.公共问题 B.社会实践问题 C.公共政策问题 D.私人问题 7.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特性指的是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 D )5-253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历史性 D.动态性 8.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的群体是(B )5-257 A.政党组织 B.利益集团 C.政府部门 D.政治人物 9.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方法是(B )5-263 A.边界分析 B.类别分析 C.层次分析 D.假设分析

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答案)(1)

1、公共关系的英文是( A ) A 、 publicrelations B 、 publicrelation C 、 publicationrelations D 、 publication relation 2、公共关系学可直接称为( A ) A 、公众关系 B 、人际关系 C 、人群关系 D 、社区关系 3、组织与公众联结的方式是( B ) 6、公共关系的主体是( C ) 7、公共关系的客体是( A ) 8、公共关系的中介环节是( B ) 9、( B )是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其重要性最 小。 第2章 第1章 A 、大众传播 B 、传播 C 、人际沟通 D 、 舆论宣传 A 、社会公众 B 、传播 C 社会组织 D 、 政府官员 A 、社会公众 B 、传播 C 社会组织 D 、 政府官员 A 、社会公众B 、传播C 社会组织 D 、 政府官员 A 、潜在公众B 、边缘公众C 独立公众 D 、知晓公众 10、(C )又称为中立公众或不确定公众 或未表态的公众。 ,是指那些持中立态度或态度不明确 A 、潜在公众 B 、边缘公众 C 独立公众 D 、知晓公众

11、利用新闻媒介揭露垄断企业“愚弄公众”的现象,形成了美国近代史 上著名的(C)。 A、报刊宣传运动 B、便士报C揭丑运动D、民主政治运动12、1906年, 艾 维李发表的著名文件是(B)。 A、《有效的公共关系》B《原则宣言》C《公众舆论之形成》D、《公共关系学》 13、被誉为“公共关系之父”的是(艾维。 李)。 第3章 16、组织形象的基础是(D)。 A、员工形象 B、管理形象C机构形象D、产品形象17、设计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组织名称和商标是处于(B)。A、初创时期B、发展困难时期C发展顺利时期D、形象受损时期 18、民主参与法是用来协调(D)的。 A、外部公众关系 B、顾客公众关系 C、媒介公众关系 D、内部公众关系 19、树立交往合作的观念,提高社交能力属于公众关系的(D) 。 A、优化环境功能 B、提高素质功能C塑造形象功能D、协调关系功能 20、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出发点应当是(A)。 A、从事实出发 B、从理想出发C从利益出发D、从专家意见出发 21 、组织最需要广告宣传,可恰恰拿不出大笔广告费是组织处于( 初创时期B、发展困难时期C发展顺利时期D、形象受损时期A)A、 第4章 26、公共关系部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较高层次的间接(D) 。 A、管理者 B、领导者C生产者D、管理部门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学X-2习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X-2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5.0 分)1. 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属于() A.横向监控 B.纵向监控 C.外部监控 D.自下而上的监控 得分:5 (5.0 分)2. 公共政策指()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企业 B.政府 C.第三部门 D.个人 得分:5 (5.0 分)3. 制定政策的政策指()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具体政策 D.实质性政策 得分:5 (5.0 分)4. 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对利益如何分配、利益究竟分配给谁等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的()范畴。 A.事实分析

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利益分析 得分:5 (5.0 分)5. 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执行 C.公共政策评估 D.公共政策分析 得分:5 (5.0 分)6. 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A.利益表达 B.利益综合 C.政策制定 D.政策执行 得分:5 (5.0 分)7. 将旧的公共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公共政策,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 A.替代 B.分解 C.合并 D.缩减

得分:5 (5.0 分)8. 系统议程又被称为() A.政府议程 B.行政议程 C.正式议程 D.公众议程 得分:5 (5.0 分)9. 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政策思想的思想家是() A.管仲 B.孔子 C.孟轲 D.荀况 得分:5 (5.0 分)10.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 A.政策科学 B.公共政策学 C.政策学 D.政策分析 得分:5 二、多选题 (6.0 分)1. 3、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有()。 A.替代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Ch1.公共政策学 ●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 (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 (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类(了解) 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 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 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 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理论模型 A**过程模型(P235): 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 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B渐进模型: 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 (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 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 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 2.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 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社会问题如何转化为政策问题:公共权威当局趋同(+概念) 目标群体: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服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3.公共政策环境(了解) 自然环境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经济利益) 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行为模式) Ch3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的内涵:指政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简答)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 三分法(按国家干预程度分) 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 混合型工具

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新)

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 1、公关三要素:社会组织,公众,传播活动。公关三特征:以事实为依据、以传播为手段、以互惠为原则。 形象:公众对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也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2、公共关系的含义: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它有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学科这三种指代。 3、组织形象识别:组织形象识别是由社会组织制作识别体系,进行公关传播活动,进入公众视野,从而形成组织形象。 组织形象识别系统包括:物系统——VI(设计整合化)——组织的脸 人系统——MI(理念共识化)——组织的心事系统——BI(活动环境化)——组织的手评介组织形象的三个基本指标:认知度(一个社会组织被社会公众所认识、知晓的程度,包括深度和广度)、美誉度(一个社会组织获得公众赞美、称誉的程度)、和谐度(一个社会组织在发展运行过程中,获得目标公众态度认可、情感亲和、言语宣传、行为合作的程度) 4、公关的兴起和发展: 1\艾维.李,核心理论:公众必须被告知—向公众讲真话; 2\伯纳斯,核心理论:投公众所好; 3\卡特里普与森特,《有效公共关系》,公关圣经; 4\格鲁尼格,公关实践的四种模式:新闻代理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非对称模式,双向对称模式。 5中国公关兴起的背景: 闭关锁国走向对外开放;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政府本位走向社会组织本位;社会媒介资源匮乏走向媒介化社会。 中国公关目前存在的问题: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整个公关市场仍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和服务规范;高素质公关人才的严重缺乏制约了中国公关业的迅速发展;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公关理论水平滞后于公关实践水平、公关基础理论研究滞后于应用性研究、公关研究者的理论视角存在偏差、公关理论研究资源严重缺乏。 中国公关发展趋势:公关运作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趋势大大增强;公关公司定位从代理性发展为咨询顾问性;公关专业服务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中资客户将成为中国公关咨询业市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公关人才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公关理论研究更加深入。 4、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广告本质属性——“付费性”;新闻本质属性——“真实性”;营销本质属性——“交易性”;人际关系本质属性——“个体性”)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即“第三方市场”。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公众——环境”关系: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通过倡导组织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来说通、监督和制造民意,公关人员扮演着“组织的良心”和“道德卫士”的角色;从公众、环境的角度来看,它又代表着公众和环境的意见,向组织传达、沟通。 4、公共关系“4P”: 公众性:Public,是一种对象性;公开性:Publicity,是一种手段性; 公共舆论性:Public Opinion,是一种内容性;公益性:Public Interest,是一种伦理属性。 5、公共关系基本特征: 说真话:是有效公共关系的一个必要条件——信息真实、态度真诚、好事要出门、坏事要讲清 做善事:是积极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利己利人,有社会责任感。 塑美形:是成功公共关系的追求目标——对组织美誉度、和谐度的提升(理念美、行为美、视觉美) 公共关系通俗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门说真话、做善事、塑美形的科学和艺术。 6、公共关系的主要功能: 说服:改变组织或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制造舆论;影响民意。 倡导:倡导一种组织定位和品牌个性;倡导一种文化认同;倡导优惠的产业政策、优良的以营环境、健康的消费理念。 咨询:为决策提供信息咨询;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从公共关系角度评价决策效果;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 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传播管理;关系管理;声誉管理;危机管理;议题管理;活动管理。 7、公关与新闻的比较: 相同点:1都是一种信源的提供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新闻依赖于公关人员提供的信息。2他们都有相似的价值观,即以事实为基础,以说真话为原则,代表了第三方立场,具有一定的公信力。3他们在舆论上互相控制,在信源上互相依赖,为了交换资源和达成

近几年自学考试公共政策学试题与答案

2001年4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 2001-10-12 〖次〗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l、“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 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③〕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 ①象征式政策执行②残缺式政策执行③替代式政策执行④附加式政策执行 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益③政策效能④国应的充分性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①阶段性周期②功能性周期③反复性周期④结构性周期 10、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③) ①学校②工会③行政机构④妇联 11、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①脚本写作②头脑风暴法③博弃论④个人判断法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①政策评估②政策制定、③政策执行④政策终结 13、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①利益表达②利益综合③政策制定④政策执行一人一 14、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①立法决策②行政决策③司法决策④政党政策 15、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①政策执行②政策研究③政策制定④政策分析 16、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①沟通功能②管制功能一③监督功能④平衡功能 17、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①林德布洛姆②西蒙③德洛尔④戴伊 18、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公共政策学6-7章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一节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 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政策目标具有下列特征: ⑴问题的针对性。 ⑵未来的预期性。 ⑶目的的多元性。 二、政策目标的分类 1.政策目标的类型划分。 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公共政策目标划分成诸多不同的类型: ⑴根据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可有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以及其他的政策目标(如一些长期政策目标和中短期政策目标)。 ⑵根据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可有全国性政策目标和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和局部性政策目标等。 ⑶依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治统治性和管理性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以及社会政策目标等;与此相类似的则是,依据政策目标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策的政治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文化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 ⑷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体,可有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 此外,我们还可以按照更细微的标准将上述一些分类再作进一步区分;或者按照吸收了几种标准的混合标准来作其他划分;或者按照上述并未提及的标准作其他划分,如根据目标的实质性程度可区分出实质性政策目标和象征性政策目标,根据政策目标彼此的重要程度可分成主要政策目标和次要政策目标等。 2.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又称元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一般包括公平、效率、自由、安全等。 三、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 1.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⑴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⑵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2.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⑴实事求是。 ⑵面向未来。 ⑶系统协调。 ⑷明确具体。 ⑸伦理考量。 第二节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一、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 1.政策规划的含义及其特点。 政策规划又称政策构建,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政策规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⑴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