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章 化脓性细菌

第10章 化脓性细菌

第10章 化脓性细菌
第10章 化脓性细菌

第十章化脓性细菌

化脓性细菌是一类能够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化脓性细菌对人体有致病性,常引起皮肤、皮下软组织、深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乃至内脏器官的脓肿,也能引起脓毒血症。一般把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化脓性细菌分为两大类:化脓性球菌和化脓性杆菌。

球菌:是细菌中的一个大类。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原性球菌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故又称化脓性球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杆菌:是细菌中的又一个大类。化脓性杆菌指能引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一类杆菌。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多。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

为革兰阳性球菌,病原性葡萄球菌一般引起皮肤黏膜、各种组织器官的化脓性炎症,也可引起败血症,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细菌。病原性葡萄球菌一般分布在人的皮肤和鼻咽部。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球形或略呈椭圆形。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形态,一般常呈典型排列;在脓汁或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者,常排列为双球或短链状,在青霉素作用下可变为L型。葡萄球菌无鞭毛,无芽孢,体外培养时一般不形成荚膜。葡萄球菌易被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染色为阳性。当衰老、死亡、在陈旧培养物中或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后的菌体常转为革兰阴性。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基础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生化反应:触酶阳性。多数菌株能够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产酸不产气。致病菌株能分解甘露醇。

抗原结构:已发现的抗原在30种以上,其中以葡萄球菌A蛋白较为重要。

1、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表面蛋白。SPA是一种单链多肽,与胞壁肽聚糖形成共价键结合。SPA可以与人类IgG1、IgG2和IgG4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损伤血小板和引起超敏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2、荚膜:宿主体内的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存在有荚膜多糖,有利于细菌黏附到细胞或生物合成材料表面。

3、多糖抗原:具有群特异性,存在于细胞壁。

分类:根据DNA的相关性程度,葡萄球菌属可分为32种。若根据色素、生化反应等不同表型,葡萄球菌可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3种。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偶尔致病,腐生葡萄球菌一般则不致病。此外,根据有无凝固酶,也可将葡萄球菌分为凝固酶阳性菌株和凝固酶阴性菌株两大类。

抵抗力:葡萄球菌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强于其他无芽孢细菌。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金黄色葡萄球菌侵袭力强,它产生的毒素、酶种类多,毒力较强。

葡萄球菌的毒力因子包括:①酶:凝固酶、纤维蛋白溶酶等;②毒素:细胞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等;③细菌的一些结构蛋白;④细菌胞壁成分。

葡萄球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1、凝固酶:能使含有枸缘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的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凝固酶有两种:一种是分泌至菌体外的蛋白质称为游离凝固酶;另一种是凝聚因子又称结合凝固酶,不释放,结合到菌体表面,是该菌株的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

2、葡萄球菌溶素: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溶素,是损伤细胞膜的毒素。按抗原性不同,可分为α、β、γ等,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是α溶素,是一种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经甲醛脱毒后可制成类毒素。

3、杀白细胞素:大多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另一种破坏白细胞的毒素称为杀白细胞素(PV)。PV杀白细胞素只能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其作用不为主要在白细胞的细胞膜。

4、肠毒素:均能引起急性肠炎即食物中毒。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当其到达中枢神经后,刺激呕吐中枢而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

5、表皮剥脱毒素:也称表皮溶解毒素。蛋白质性质,具有抗原性,可被甲醛液脱毒成类毒素。表皮剥脱毒素引起的烫伤样皮肤综合症(SSSS),又称剥脱性皮炎,多见于新生儿、幼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承认。患者皮肤呈弥漫性红斑和水疱,继以表皮上层大片脱落,受损部位的炎症反应轻微。

6、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TSST-1):可引起机体发热、休克及脱屑性皮疹,并增加对内毒素的敏感性。

超抗原:是指那些不经过抗原呈递细胞的处理,便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直接激活T细胞增殖,使其能释放细胞因子的抗原。

所致疾病:有侵袭性和毒素性两种类型,表现形式为各种化脓性炎症、中毒和葡萄球菌肠炎。

1、侵袭性疾病: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

(1)局部感染: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如疖、毛囊炎、蜂窝状组织炎、伤口化脓等。此外还可引起气管炎、肺炎、脓胸、中耳炎等内脏器官感染。

(2)全身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2、毒素性疾病:由葡萄球菌产生的有关外毒素引起。

(1)食物中毒:先有恶心、呕吐、上腹痛,继以腹泻。呕吐最为突出,大多数病人于1~2d内恢复;

(2)假膜性肠炎;

(3)烫伤样皮肤综合症:由SSSS引起;

(4)毒性休克综合症:主要由TSST-1引起。

第二节链球菌属

链球菌属细菌时化脓性球菌中的另一大类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与动物粪便和健康人的鼻咽部,大多数为正常菌落,不致病。

链球菌分类:常用三种方法。

1、根据溶血现象分类:按产生溶血与否及其溶血现象分为三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1~2mm的草绿色溶血环,称为甲型溶血或α溶血,因而这类细菌又被称为草绿色链球菌。这类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称为乙型溶血或β溶血,因而这类链球菌又称为溶血性链球菌。其致病力强。

(3)丙型链球菌: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因而又称为不溶血性链球菌。

2、根据抗原结构的分类:按链球菌细胞壁中多糖抗原不同,可以分为A、B、C等20个群。对人致病的链球菌菌株,90%左右属于A群。

3、根据对氧的需要分类:分为需氧、兼性厌氧和厌氧性链球菌三类。前两类对人有致病性,后者主要为口、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正常菌群,在特定条件下致病。

一、A群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呈链状排列,链的长短与菌种和生长环境有关,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的链状排列常比取材于固体培养基上者长。无芽孢,无鞭毛,多数菌株在培养早期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链球菌易被普通的碱性染料着色。

培养特性:多数菌株兼性厌氧,少数菌株专性厌氧。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抗原结构:抗原结构复杂,主要有三种:

1、蛋白质抗原或称表面抗原;

2、多糖抗原或称C抗原;

3、核蛋白抗原或称P抗原。

抵抗力:除了D群和某些N群链球菌能耐受60℃30min外,一般链球菌均可被55℃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A群链球菌也称为化脓性链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侵袭力,并产生多种外毒素。致病物质中有三大类:

1、细菌胞壁成分:

(1)脂磷壁酸(LTA):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增强细菌对细胞的粘附性。

(2)M蛋白:含有M蛋白的链球菌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此外,M 蛋白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的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损害人类心血管等组织,故与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关。

(3)肽聚糖:化脓性链球菌的肽聚糖具有致热、溶解血小板、提高血管通透性和诱发实验性关节炎等作用。

(4)细菌胞壁受体;

(5)F蛋白:F蛋白纤维粘连蛋白的受体,能与上皮细胞表面的纤维粘连蛋白结合,使得链球菌黏附到上皮细胞表面,以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定植和繁殖。

2、外毒素类:

(1)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链球菌致热外毒素(SPE)具有以下作用:对兔有致热性和致死性;对培养的脾细胞和巨噬细胞有毒性;能改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直接作用于下丘脑而引起发热反应。

(2)链球菌溶素: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根据对O2的稳定性,可以分为两种溶菌素:链球菌溶素O(SLO)和链球菌溶素S(SLS)。

1)、SLO:绝大多数A群链球菌菌株和许多C、G群菌株能产生SLO。SLO对O2敏感,遇到O2时巯基就被氧化为二硫键,失去溶血作用。

2)、SLS:多数A、C、G群及有些其他群链球菌产生SLS。

3、侵袭性酶类:A群链球菌可产生多种侵袭酶,与致病性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透明质酸酶:又名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病菌易在组织中扩散。

(2)链激酶(SK):亦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病菌在组织中扩散。

(3)链道酶(SD):亦称链球菌DNA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稀薄,促进病菌扩散。

超抗原:A群链球菌产生的SPE A和SPE C也具有超抗原活性。

所致疾病:A群链球菌引起的疾病约占人类链球菌感染的90%,链球菌引起人类多种疾患,大致可分为化脓性感染、中毒性和超敏反应性疾病三种类型:

1、化脓性感染;

2、中毒性疾病;

3、超敏反应性疾病。

二、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俗称肺炎球菌。经常寄居于正常人的鼻咽腔中,多数不致病或致病力弱,仅少数有致病力,是细菌性大叶肺炎、脑膜炎、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球菌,无鞭毛、无芽孢。在机体内或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

生化反应:肺炎链球菌对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等分解,产酸不产气。

抗原结构与分型:

1、荚膜多糖抗原;

2、菌体抗原:

(1)C多糖;

(2)M蛋白。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

1、荚膜:有抗吞噬作用,是肺炎链球菌的主要侵袭力;

2、肺炎链球菌溶素O:对O2敏感,性质类似A群链球菌的SLO。

3、脂磷壁酸;

4、神经氨酸酶。

所致疾病:肺炎链球菌主要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肺炎链球菌在正常人的口腔及鼻咽部经常存在,一般不致病,只形成带菌状态。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会致病。

第三节奈瑟菌属

奈瑟菌属是一群革兰阴性球菌,无鞭毛、无芽孢,有菌毛。需氧,具有氧化酶和触酶。此菌属细菌常可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

奈瑟菌属包括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干燥奈瑟菌、浅黄奈瑟菌、金黄奈瑟菌、粘膜奈瑟菌等。对人致病的只有脑膜炎奈瑟菌核淋病奈瑟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淋病奈瑟菌寄居于尿道粘膜,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而脑膜炎奈瑟菌和其他奈瑟菌均存在于鼻咽腔粘膜;②脑膜炎奈瑟菌有多糖成分的荚膜,淋病奈瑟菌只在分离早期有荚膜;③脑膜炎奈瑟菌菌体内很少有质粒存在,淋病奈瑟菌可携带多种质粒。

一、脑膜炎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俗称脑膜炎球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肾型或豆型,革兰阴性双球菌。

培养特性:专性需氧。

生化反应:大多数脑膜炎奈瑟菌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抗原结构与分类: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抗原分为四类:

1、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

2、外膜蛋白型特异性抗原;

3、脂多糖抗原;

4、核蛋白抗原。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

1、荚膜:荚膜有抗吞噬作用,能增强细菌的侵袭力。

2、菌毛:可黏附至咽部粘膜上皮细胞的表面,利于进一步侵入。

3、内毒素:是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质。病原侵入机体繁殖后,因自溶或死亡而

降解放出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故出现皮肤瘀斑和微循环障碍。严重败血症时,因大量内毒素释放可造成DIC及中毒性休克。

二、淋病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俗称淋球菌,是人类淋病的病原菌,主要引起人类泌尿生殖系统粘膜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脓汁标本中,大多数淋病奈瑟菌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无芽孢,无鞭毛,有荚膜和菌毛,革兰染色呈阴性。

培养特性:专性需氧。

生化反应:只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其他糖类。

抗原结构与分类:可以分为三类:

1、菌毛蛋白抗原;

2、脂多糖抗原;

3、外膜蛋白抗原。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

1、菌毛:淋病奈瑟菌进入尿道后,通过菌毛黏附到柱状上皮细胞表面,在局部形成小菌落后,再侵入细胞增殖。

2、外膜蛋白:PⅠ可以直接插入中性粒细胞的膜上,严重破坏膜结构的完整性导致膜损伤。PⅡ分子参与淋病奈瑟菌间及菌与一些宿主细胞间的黏附作用。PⅢ则可以阻抑杀菌抗体的活性。

3、脂多糖:淋病奈瑟菌的胞壁脂多糖(即内毒素)与补体、IgM等共同作用,在局部形成炎症反应。

4、IgA1蛋白酶。

所致疾病:人类是淋病奈瑟菌的唯一宿主。成人感染初期,一般引起男性前尿道炎,女性尿道炎与子宫颈炎。如进一步扩展到生殖系统,引起慢性感染,如男性发生前列腺炎,精囊、精索炎和附睾炎;女性出现前庭大腺炎和盆腔炎等,是导致不育的愿意之一。

第四节假单胞菌属

假单胞菌属是一大类格兰阴性杆菌,有荚膜和鞭毛,无芽孢、需氧。与人类关系较大的是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生物学特性:革兰阴性菌,无芽孢,有荚膜,单端有1~3根鞭毛。专性需氧。

抵抗力:抵抗力较其他革兰阴性菌强,耐许多化学消毒剂与抗生素。

抗原结构:铜绿假单胞菌有O和H抗原。O抗原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内毒素脂多糖,另一成分是原内毒素蛋白(OEP)。OEP是一种高分子抗原,具有强免疫原性。

致病物质: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此外尚有菌毛、荚膜、胞外酶和外毒素等多种致病因子。

常见病原菌

葡萄球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学特性: 1.形态:G+,球形,葡萄状,0.4~1.2 m 2.培养:色素、耐盐 3.抗原构造:SPA 4.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5.抵抗力:强;易耐药 致病性: 1、致病物质:血浆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 2、所致疾病:化脓性炎症;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 防治原则: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无菌操作;加强食品监督;合理使用抗生素。 链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生物学特性: 1、形态:G+,球形,链状,0.5~1.0 m 2、培养:血平板 3、分类: 1) 根据溶血现象分: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溶血环。条件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透明宽大溶血环。致病性强 丙型链球菌:无溶血环。无致病性 2) 依细胞壁多糖抗原不同分:A、B、C、D等20个群,致病链球菌株90%属A群 4、抵抗力:不强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菌体表面物质:M蛋白;脂磷壁酸 (2)毒素: 1)链球菌溶血素: SLO:对氧敏感,免疫原性强,感染后血中可出现溶血毒素O抗体; SLS:对氧稳定; 免疫原性弱,与溶血环有关 2)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 (3)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 使链球菌的感染容易扩散且脓汁稀薄。 2、所致疾病 (1)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疾病;中毒性疾病(猩红热);超敏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2)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条件致病菌,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防治原则: 1、讲究卫生,及时治疗病人和带菌者,减少传染源。 2、彻底治疗咽峡炎、扁桃体炎,以防止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治疗链球菌感染性疾病首选青霉素G。 肺炎链球菌 生物学特性: 1、形态:G+ ,矛头状,钝端相对,成双排列,荚膜 2、培养:血平板,自溶现象 3、生化反应:胆汁溶菌试验阳性,菊糖分解试验阳性 4、抗抗力:弱 致病性: 主要致病物质:荚膜

医院感染试卷及答案

医院感染培训测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8题,每题1分,共28分。请把答案写在下面答题框内,否则无效。): 1、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 C )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2、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少量药物性废物的应当分别投入以下那种颜色垃圾袋中( A ) A、黄色垃圾袋; B、黑色垃圾袋; C、红色垃圾袋; D、以上都可投; E、以上都不可投。 3、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是( D ) A 霍乱、鼠疫; B 麻疹、疟疾、甲型H1N1流感; C 乙脑、血吸虫病; D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禽流感; E 乙型肺炎、艾滋病。 4、隔离的实施应遵循( C )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 A. 接触隔离; B. 严密隔离 C.标准预防; D.飞沫隔离; E.空气隔离。 5、当手没有明显的血液体液污染时,可用( D )去除手部污染。 A、肥皂; B.清水;C.液体皂液;D.含酒精的手消毒剂;E、碘伏。 6、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 D )

A、环境消毒; B、合理使用抗菌素; C、隔离传染病人; 、手术器械的清洗灭菌措施。E;、洗手D. 7、减少外源性感染的主要措施有( D ) A、消毒灭菌; B、无菌操作; C 、预防隔离;D 、以上均是;E、以上均不是。 8、医疗废物在暂存间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 A、10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E、72小时 9、多重耐药菌患者采取的隔离措施是( C ) A.标准预防+空气隔离; B. 标准预防+飞沫隔离; C. 标准预防+接触隔离; D. 标准预防+严密隔离;E、标准预防+保护性隔离。 10、取用无菌溶液时,先倒出少量溶液的目的是( B ) A.检查液体有无特殊气味;B.冲洗瓶口;C.查看溶液的颜色;D.检查溶液有无沉淀。 11、终末消毒是指:( A ) A、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原居住点的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 B、指对医院周围环境的彻底消毒; C、指对医院空气进行全面的消毒; D、杀灭或抑制活体组织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防组织感染。 E、对所有场所的彻底清洁消毒。 12. 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规定入院多少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A.6小时 B. 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E.72小时 13. 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称之为(A ) A. 消毒 B. 灭菌 C. 隔离 D.去污E洗涤

局部化脓性感染

局部化脓性感染 局部化脓性感染主要包括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管炎与急性淋巴结炎与脓肿。疖就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得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致病菌大多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人体皮肤得毛囊与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到磨擦与刺激,都可导致疖得发生。疖常发生于毛囊与皮脂腺丰富得部位,如颈、头、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沟部及会阴部与小腿。临床表现为局部出现红、肿、痛得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痈就是多个相邻得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得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医称为疽。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底部开始。由于皮肤厚,感染只能没阻力较弱得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沿着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得许多脂肪术,再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具有多个“脓头”得痈。痈呈一片稍隆起得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得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痈易向四周与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与疼痛。急性蜂窝织炎就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得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其特点就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致病菌主要就是溶血性链球菌。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功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临床表现常因致病菌得种类、毒性与发病得部位、深浅而不同。表浅得急性蜂窝织炎,局部明显红肿、剧痛,并向四周迅速扩大,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病变中央部位常因缺血发生坏死。如果病变部位组织松弛,如面部、腹壁等处,则疼痛较轻。深在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红肿多不明显,常只有局部水肿与深部压痛,但病情严重。丹毒就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得急性炎症,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得细小伤口入侵所致。丹毒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临床表现丹毒得好发部位为下肢与面部。起病急,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蹭较淡,边缘清楚,并略隆起。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但在压力除去后,红色即很快恢复。在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得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附近淋巴结常肿大、足癣或血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得反复发作。致病菌从损伤破裂得皮肤或粘膜侵入,或从其她感染性病灶,发疖、足癣等处侵入,经组织得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得急性炎症,称为急性淋巴管炎。如急性淋巴管炎继续扩散到局部淋巴结,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蔓延到所属区域得淋巴结,就可引起急性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管炎与急性淋巴结炎得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溶血性链球菌。丹毒即为网状淋巴管炎。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脓肿常继发于各种化脓性感染,如急性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结炎、疖等;也可发生在局部损伤得血肿或异物存留处。临床表现为浅表脓肿,局部隆起,有红、肿、痛、热得典型症状,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压之剧痛,有波动感。深部脓肿,局部红肿多不明显,一般无波动感,但局部有疼痛与压痛,并在疼痛区得某一部位可出现凹陷必不肿。患处常有运动障碍。 【外治方集成】 1、新鲜野菊花30g。水煎服,并用上药捣烂敷。 2、马齿苋60g,甘草6g。水煎服,每天2回。 3、绿豆15g,白芷10g,蜈蚣2条。水煎服,每天2回。 4、蒲公英30g,白菊花叶30g。水煎服,每天2回。 5、蒲公英60g,白菊花60g,桔梗30g,甘草15g。水煎服。用于红丝疗。 6、紫花地丁30g,忍冬藤30g,知母10g,白果10g,桔梗10g,甘草10g。水煎服。用于治上部疔疮。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卫生部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特介绍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与分析点评。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单次的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无鉴别指导意义,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才可判定检出菌究竟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抽血时应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和培养瓶口的灭菌。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病例分析——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

第三章病例分析——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 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 软组织常见的化脓性感染主要有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1.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最初,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硬结,以后逐渐扩大,呈圆锥形隆起,随后结节中央出现黄白色小脓头;红、肿、痛范围扩大;之后脓栓脱落,脓液排出而愈合。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称为疖病。 2.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为金黄葡萄球菌。感染从毛囊底部开始,沿深筋膜向外周扩展,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多个脓头的痈,破溃后呈蜂窝状,随后中央部坏死、溶解、塌陷呈“火山口”状。病人多有明显全身症状。 3.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其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可有明显的毒血症。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是金黄葡萄球菌,亦可为厌氧性细菌。

4.丹毒:是皮肤和粘膜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特点是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和化脓,全身反应剧烈和易复发。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好发于下肢与面部。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界清楚、略隆起。 5.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致病菌常为金黄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管状淋巴管炎分深、浅两种。浅层淋巴管受累,常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硬而有压痛。深层淋巴管受累,不出现红线,但患肢肿胀,有压痛。 诊断 1.局部红、肿、热、痛及各种病变的特征性表现; 2.全身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表现。 鉴别诊断 1.各种软组织感染相互间的鉴别。

手足癣致病真菌病原菌分析

手足癣致病真菌病原菌分析 手足癣是一种常见多发病。近些年来随保健意识的增强。更多人对自己的健康比较观注意,现将对1 900名初步诊断手足癣患者进行了病原菌分析。并运用大枫子皮肤舒进行局部护理。菌种来源依照临床真菌学诊断标准fl】。所有被鉴定菌种均来自于2004年12月~2005年12月间到我院就诊患者中初步诊断为手足癣总计1 900名患者,其中男性948例,女性952例,平均年龄(40.5±5.5)岁,病史从1周—40年不等,平均(6.5±3.5)年。鉴定方法将标本接穿刺接种在改良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基斜面上,(26±1)℃培养7—10 d,根据菌落的生长速度、形态、色素产生情况鉴定。尿素琼脂培养用于不产色素红色毛癣菌鉴定。如有酵母样菌落生长.则进一步转种科玛嘉显色培养基30。37℃培养48 h,根据菌落色彩与形态鉴别。 手足癣患者病原菌的分析研究.红色毛癣菌仍然在本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占所有分离菌株的89.6%)。吴绍熙等‘2报道1996年全国致病真菌分布情况.华北京津晋冀蒙地区红色毛癣菌构成比为36.7%.在手足癣中以57.1%位居第l位。本次调查结果较其报道有较大提高,显著高于1996年全国平均水平。所检出念珠菌占总数5.8%。其中白念珠菌占4.3%,位于致病真菌菌种第2位。但是相比1996年的报道26.2%【颂0明显下降。念珠菌多为条件致病真菌。一方面近些年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以及针对皮肤癣菌敏感的抗真菌药物使用;另一方面,糖尿病、肿瘤以及免疫缺陷类疾病病人数量的增加。都导致了以白念珠菌为主,包括其他念珠菌

在内感染数量的上升。1996年全国手足癣致病菌种调查中,白念珠菌构成比较1986年的显著上升具有肯定的客观原因,但是具体到北方城市,则可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王冬云【3l等对1999~2004年西安地区浅部真菌感染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念珠菌位于第3位,占受检总数的19%;而在呼和浩特地区2002—2005年间对120例手足癣患者的调查,其中白念珠菌仅出现l例14】;金学洙等f习对吉林省15年浅部真菌病菌种进行分析,1986~2001年间手足癣感染白念珠菌(A型)例数为0。而在汕头,黄进波等【6】对1998以003年11442例真菌标本的分析中,1005例培养阳性的手足癣患者中共培养出念珠菌608例(60.5%),其中白念珠菌181例(18.0%)。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本次研究证实了天津地区白念珠菌构成比符合北方地区的流行趋势,而与南方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与既往研究存在较大差异的是须癣毛癣菌构成比的明显低下。 得出如下结论:(1)红色毛癣菌感染仍然占据首要位置.近些年间报道指出以白念珠菌为主的其他菌株构成比显著上升,并用大枫子皮肤舒治护取得了良效。

化脓菌感染CBL病例

化脓菌感染CBL病例 №1(标本:眼角脓性分泌物) 20岁女性,配戴隐形眼镜2年,近2日来出现剧烈的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刺激症状,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后未见好转,有明显的视力减退,眼科检查可见患者角膜光泽消失、透明度减低、前房有较多黄白脓性分泌物,分泌物未见有绿色。临床表现符合化脓性角膜溃疡。 请考虑患者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是哪一种微生物,设计微生物检查方案。 思考题: 1)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链道酶由何种细菌产生及生物学特 性? 2)化脓性细菌包括哪几类? 3)引起化脓性角膜溃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提示: 化脓性角膜溃疡是眼科常见病。引起此病的原因很多,包括角膜外伤,长期戴角膜接触镜,暴露性角膜炎等。因戴接触镜发生角膜溃疡,近年来屡有报道,应予以足够重视,加强宣传正确配戴及保养接触镜的方法。眼外伤后发生化脓性角膜溃疡病例较多。这说明要积极预防角膜外伤,在劳动中注意保护眼球,减少外伤发生。避免给小儿玩耍一次性注射器。一旦外伤发生后,及时到医院正确处理,减少感染的发生。角膜异物剔除术后继发感染性角膜溃疡,也占有一定比例,这提醒医务工作者在剔除角膜异物时,应保持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操作所用的器械及眼药水被污染。病原菌方面,包括葡萄球菌、真菌等微生物。真菌性角膜溃疡多见于农作物外伤。由于皮质类固醇、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提高,近年来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化脓性角膜溃疡对视功能危害极大,致盲率达66.3%,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及时正确处理,尽可能减低对视力的影响。

№2: 10岁男孩在随母亲旅游中,进食快餐店的牛肉汉堡和沙拉,回家后,出现腹痛,大便次数不断增加,且多次便血,伴发热、呕吐,到医院急诊检查有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思考题: 1.最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 2.针对该病例应做哪些微生物学检查 №3:(标本:血液)(败血症) 一岁女婴因皮肤感染脓痂疹(俗称黄水疮),发热2天就诊,入院检查发现体温39℃,胸部皮肤有脓痂,面积较大。全身有黄疸,发病后口服阿莫西林未见好转 分析该患儿临床表现,请考虑可能是哪一种微生物感染,设计微生物检查方案。思考题: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致病菌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致病菌 一、人体中的常见的致病菌: 1、葡萄球菌: 属革兰氏阳性球菌。是人体皮肤上寄居最多的致病菌,也见于鼻咽等处。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主要产生溶血素、杀白细胞素和血浆凝固酶等,造成许多种感染,如疖、痈、脓肿和伤口感染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是局限性组织坏死,脓液稠厚、黄色、不臭。也能引起全身性感染。 2、链球菌: 属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存在于口、鼻、咽和肠腔内。链球菌的种类很多,溶血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和粪链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溶解破坏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质,使炎症易扩散而缺乏局限化的倾向。脓液特点是比较稀薄,淡红色,量较多。典型的感染是急性蜂窝织炎、淋巴管炎等。绿色链球菌是一些胆道感染和亚急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粪链球菌属厌氧菌,常和大肠杆菌一同引起混合感染。 3、大肠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寄居于肠道内。对维生素K的合成有重要作用。它的单独致病力不大,若和其他致病菌在一起时,可造成严重的混合感染,如大面积烧伤感染、阑尾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产生的脓液稠厚,有粪臭。 4、绿脓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常寄居于肠道和皮肤上,它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故成为继发感染中的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大面积烧伤感染时,可引起难以控制的绿脓杆菌败血症。绿脓杆菌感染的伤口常不易愈合,其脓液呈淡绿色,有腥臭味。 5、变形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存在于肠道和前尿道,为尿路感染、急性腹膜炎和大面积烧伤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变形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有耐药性。脓液具有特殊的恶臭。 6、无芽胞厌氧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的专性厌氧菌。在一般外科感染中,此类细菌为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具有临床意义的有脆弱类杆菌、核梭形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多种。这些无芽胞厌氧菌寄生在人体内的腔道,特别是胃肠道(结肠内的数量最多)、口腔、阴道等处。它们与需氧菌共同构成机体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相对平衡,对人体无害。其致病条件是:当某些原因(如血液供应障碍、组织坏死、需氧菌共生等)造成局部组织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便有利于无芽胞厌氧菌的繁殖。在机体许多封闭部位,单纯厌氧菌可造成感染,但多数厌氧菌是与其他需氧菌共生而引起感染的。厌氧菌感染脓液有恶臭。目前有效的治疗药是甲硝哒哇(灭滴灵)。 二、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 1、肉毒杆菌: 偏爱高蛋白食物。肉毒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细菌,在土壤、动物粪便等地方经常可以见到它。它尤其喜欢肉肠、火腿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同时在豆制品和煮熟的黄豆、豆酱类食品中也可能含有。在我国的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因自制发酵肉制品而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 2、沙门氏菌: 多在动物性食品中出现。它是导致我国食物中毒的主要元凶之一,通常寄居在人或动物肠道内。它主要污染动物性食品,包括禽畜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如果没有彻底加热,则可能感染。美国曾多次出现大规模沙门氏菌污染事件,包括鸡蛋等。

常见病原菌习题集

第五章常见病原菌 一、填空题 1.根据色素、生化反应的不同可将葡萄球菌分为____葡萄球菌、____葡萄球菌和____葡萄 ___ 球菌。 2.链球感染后引起的超敏性反应疾病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3.脑膜炎奈瑟菌呈____形,通过______传播,引起的疾病是________。 4.人患肠热病后可获得______免疫力,其免疫以______为主。 5.霍乱弧菌有单根_____,可作穿梭氧运动,生长最适宜的PH_______。 6.常见致病的厌氧芽孢梭菌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7.对受伤机会较多的人群可定期接种破伤风_______,对伤口较深或有泥土污染者应肌注破伤风_______进行紧急预防。 8.在牛奶培养基中有汹涌发酵现象的细菌是________。 9.结核分枝杆菌革兰染色不易染色,常用______染色,呈___色。 10.检测机体对结核是否具有免疫力,常用的体内皮肤试验是__________。 11.麻风分枝杆菌的传播方式是______,引起________。 12.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染色____性菌,培养时能产生水溶性______色素。 13.异染颗粒是_______菌鉴别的主要特征。 14.鼠疫主要经______传播。

15.百日咳鲍特菌的传播途径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1..判断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标志之一是() A.透明质酸酶 B.链激酶 C.链道酶 D.血浆凝固酶 E.卵磷脂酶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病灶扩散趋势明显主要是因为() A.溶血毒素和杀白细胞素 B.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链道酶 C.红疹毒素和链激酶 D.链激酶、溶血毒素和链道酶 E.血浆凝固酶 3.下列哪种疾病是一种菌群失调症( ) A.假膜性肠炎 B.风湿热 C.急性肾小球肾炎 D.脓疱疹 E.流脑 4.对青霉素易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是() A.链球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脑膜炎奈瑟菌 E.淋病奈瑟菌 5.下列哪种糖发酵试验可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肠道致病菌() A.葡萄糖 B.乳糖 C.甘露醇 D. 蔗糖 E. 麦芽糖 6.一般不致病且能合成维生素B.K的细菌是( ) A.变形杆菌B.大肠埃希菌C.伤寒沙门菌D.痢疾杆菌 E.猪霍乱沙门菌 7.霍乱病人大便的特征是()

医院感染常见类型、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Hospital Infection 或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新生儿经产道时获得的感染。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医护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身后48h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体病、水痘等。 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呼吸系统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行病因(如过敏等)所至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二.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 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发热 (2)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3) 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 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出现新病变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列6条之一即可诊断: 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出相同病原体。 2.痰定量培养分离到病原菌计数≥106cfu/ml。 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浓度≥105cfu/ml的病原菌、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到浓度≥104 cfu/ml的病原菌,或经防污染样本毛刷(PSB)、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病原菌(对于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者细菌浓度必须≥103cfu/ml)。 5.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它特殊病原体。 6.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 三.胸膜腔感染

院内真菌感染病原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

院内真菌感染病原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真菌感染的病原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5月临床送检的各种微生物标本分离出的念珠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其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分离出酵母样真菌328株,以念珠菌为主,白色念珠菌检出率最高占60.7﹪。痰标本的检出率最高占60.2﹪。四种主要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有较高的敏感性,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率较高。结论临床上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为主。真菌对咪唑类药物耐药性增多,临床应根据药敏情况谨慎用药。 标签:院内真菌感染;菌种分布;耐药率 随着抗生素、激素及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肿瘤化疗的开展,深部真菌引起的院内感染不断增加。了解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有助于医生诊疗真菌感染。本文分析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临床送检的各种微生物标本分离出的真菌菌种及其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的痰、尿液、血液、穿刺液、粪便等各种标本。 1.2试剂郑州博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科玛嘉真菌鉴定显色培养基、血琼脂、麦康凯琼脂;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 Fungus念珠菌药敏板。 1.3真菌培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分离的可疑菌株转种科玛嘉真菌鉴定显色培养基和ATB Fungus念珠菌药敏板进行鉴定。显色培养基不能鉴定的按操作规程常规鉴定。 2结果 2.1菌株分布各种标本中分离出的328株酵母樣真菌,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最高占60.7%(199/328),其次分别是热带念珠菌占22.6%(74/328),光滑念珠菌占10.4%(34/328),近平滑念珠菌占 3.7(12/328)%,其他念珠菌(包括葡萄牙念珠菌2株、克柔念珠菌3株、季也蒙念珠菌2株、高里念念珠菌1株和新型隐球菌1株)占2.6%(9/328)。各种标本中,呼吸道痰标本的检出率最高占60.2%,其次为中段尿占2 4.1%,粪便占10.8%。 2.2院内真菌感染以ICU(21.6%)、呼吸内科(18.5%)、肿瘤科(12.6%)、血液科(9.2%)、内分泌科(8.1%)比较多见,其他科科别散在分布。 2.3四种主要念珠菌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 3.0%、3.0%、

第二节 浅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第二节浅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一、疖 病因和病理疖(furuncle)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偶可由表皮葡萄球菌或其他病菌致病。感染好发于颈项、头面、背部毛囊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与皮肤不洁、擦伤、环境温度较高或机体抗感染能力降低有关。因金黄葡萄球菌的毒素含凝固酶,脓栓形成是其感染的一个特征。 【临床表现】初起时,局部皮肤有红、肿、痛的小硬结,范围仅2 cm左右。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软化,肿痛范围扩大,触之稍有波动,中心处出现黄白色的脓栓;继而脓栓脱落、破溃流脓。脓液流尽炎症逐步消退后,即可愈合。有的疖无脓栓,自溃稍迟,需设法促使脓液排出。 面疖特别是鼻、上唇及周围所谓“危险三角区”的疖症状常较重,病情加剧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内毗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颜面部进行性肿胀,可有寒战、高热、头痛、呕吐、昏迷等,病情严重,死亡率很高。 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疖,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疖,称为疖病。与病人的抗感染能力较低(如有糖尿病),或皮肤不洁且常受擦伤相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本病易于诊断。如有发

热等全身反应,应作白细胞计数或血常规检查;疖病病人还应检查血糖和尿糖,作脓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需与疖病作鉴别诊断的有:皮脂囊肿(俗称粉瘤)并发感染;座疮伴有轻度感染以及痈等。座疮病变小并且顶端有点状凝脂;痈病变范围大,可有数个脓栓,除有红肿疼痛外,全身症状也较重。 预防保持皮肤清洁,暑天或在炎热环境中生活工作,应避免汗渍过多,勤洗澡和及时更换内衣,婴儿更应注意保护皮肤避免表皮受伤。 【治疗】 1.早期促使炎症消退红肿阶段可选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措施,也可敷贴加油调成糊状的中药金黄散、玉露散或鱼石脂软膏。 2.局部化脓时及早排脓疖顶见脓点或有波动感时用石炭酸点涂脓点或用针头将脓栓剔出,或作切开引流,禁忌挤压。出脓后敷以吠喃西林、湿纱条或以化腐生肌的中药膏,直至病变消退。 3.抗菌治疗若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面部疖或并发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时,可选用青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哇(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治疗,或用清热解毒中药方剂等。有糖尿病者应给予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等相应治疗措施。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pH5~6.5。真菌不耐热,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的传统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触患癣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头癣 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 发病原因 头癣是真菌感染头皮和头发所引起的疾病。患了头癣,头皮上会出现很多灰白鳞屑或大片的黄痂,还可引起头发折断或脱落。严重者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所说的“癞痢头”。 头癣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接触头癣患者或有病的动物而被传染的,从自然界中感染来的极罕见。正常人与患头癣者经常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在一起玩耍,头碰头的接触,很容易被传染。还有与有病的动物接触后患病,这都属于直接传染。如果使用头癣患者用过的帽子、头巾、枕头、梳子或理发推子、剪刀等也可被传染,这叫做间接传染。可见头癣是很容易传染的。过去头癣在我国流行很广,医院里常可看到头癣患者。 但是,真菌感染后不一定都引起头癣,这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大多数成人对真菌抵抗力较强,而儿童较弱,所以头癣多见于儿童。

医院感染管理三基(有答案)

三基训练题 一、填空题 1、外源性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来自_病人体外;内源性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来自_病人自身的常居菌或暂居菌__ 。 2、外源性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__感染源______、__传播途径__、__易感者___。 3、我国医院感染常见发生部位为__呼吸道__、__泌尿道___、__消化道__和_手术部位__。 4、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_空气传播___、__飞沫传播____和___接触传播___。 5、医院感染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可分为__外源性_感染和___内源性_感染。 6、医院感染中,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病人入院_48___小时以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7、医院感染中,有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自病人入院时算起,超过__平均潜伏__期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 院感染。 8、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的__静脉穿刺__部位感染、或 隧道感染、或__血流__感染等的临床表现。 9、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___30_____天以内发生,仅累及切口__皮肤__或__皮下____组织的感染 。 10、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无植入手术后_30_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__1__年以内发生的感染,累及__ 筋膜__和_肌层___的深部软组织。 11、输血相关性感染常见病原体有肝炎病毒(乙、丙、丁、庚型等)、_艾滋病___病毒、__巨细胞__病毒、 疟原虫、弓形体等。 12、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特点主要有:_机会致病菌为主__、__多为多重耐药菌株__及_主要侵犯抵抗力低下的患者__。 13、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根据其监测范围可分为__全院综合性__监测和_目标性__监测。 14、洗手能去除手部__皮肤污垢_和部分_暂居_菌。 15、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称卫生手消毒。 16、手卫生为医务人员__洗手___、_卫生消毒_和__外科手消毒_的总称。 17、医务人员对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患者进行__支气管镜_检查、_非封闭__吸痰和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 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__全面型__防护面罩。 18、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__清洁___手套;进行 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时,应戴__无菌__手套;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___更换_手套。 19、医务人员从前在污染区进入__污染区__时和从__缓冲区_进入负压病房时应穿鞋套。 20、医务人员在有创操作中,为防止血液、体液飞溅,应佩戴__医用外科__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 传染病患者,应戴__医用防护__口罩。 21、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急性无菌操作等时应戴_防护帽_。 22、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铺__大无菌_单(巾);置管人员应戴帽子、 口罩、_无菌__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3、在为成人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置管部位应首选_锁骨下_静脉,尽量避免选择__颈___静脉和_股___静 脉。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与社区感染比较,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以及预防与控制,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 医院感染的感染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即感染源、感染途径和易感人群,缺少或中断任一环节,将不会发生医院感染。这是指外源性感染,而内源性感染或自身感染则不同,它的感染过程是感染源(自身)、易位途径和易感生态环境,需从微生态进行考虑。 (一)感染源 医院感染的感染源主要有病人、带菌者或自身感染者、感染的医务人员、污染的医院疗器械、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环境储源和动物感染源,但动物感染源少见。 (二)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可由单一因素组成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经接触感染,也可由多个因素组成如鼠伤寒沙门菌可经接触、共同媒介或生物媒介感染。医院中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物品如仪器设备、病人的日常用品等则称为感染因素。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触感染:为医院感染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感染方式之一。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和间接接触感染。直接接触感染指病原体从感染源直接传播给接触者如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都可通过手的直接接触而感染病原体;病人的自身感染也可认为是自身直接接触感染,如病原体从已感染的切口传递至身体其他部位,粪便中的革兰阴性杆菌传递到鼻咽部等。间接接触感染源排出后,经过某种或某些感染媒介或医务人员手、医疗仪器设备、病室内的物品等传播给易感者。在间接接触感染中,医务人员的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手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性物质及其污染物品,很易再经接触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医务人员、病人或物品。目前由于我国手卫生设施差、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与知识不高,因此医务人员的手在接触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卫生部已经颂布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并在200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这必将对加强我国医务人员的手卫生,防控医院感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经飞沫感染:是指咳嗽、打喷嚏或谈话时排出病原体导致病人发生感染,如2003年春夏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即为经飞沫感染。因飞沫在空气中悬浮时间短,播散距离一般小于1m,所以不需空气隔离或消毒。 (3)空气传播:是以空气为媒介,在空气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随气流流动,当病人吸入这种带微生物的气溶胶后而发生感染。空气传播在结核杆菌感染等呼吸道传播疾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医源性感染:因各种诊疗活动所致的医院感染。常经污染的诊疗器械和设备、血液及血制品、输液制品、药品及药液、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而发生感染。 (三)易感染人群 病原体传播到宿主后,是否引起感染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和宿主的易感性。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有: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如各种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 、慢性肾病及肝病等,这些疾病对人体体液免疫、细胞吞噬能力等均有明显影响,使病人对病原微生物易感。 (2)婴幼儿及老年人;因婴幼儿免疫机能的发育尚未成熟,而老年人生理防御机能减退。(3)接受各种免疫制剂治疗者;如抗癌药物、皮质激素、放疗等,均可损伤病人的免疫机能。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100题(1)(1)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100题 1.何谓医院感染? 答:医院感染——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何谓医源性感染? 答:是医院内感染的一部分,指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诊断、预防等技术措施(如静脉内插管、导尿管、注射针剂、输血、吸入疗法、烧伤治疗等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以及应用免疫制剂等而引起的感染。 3.何谓交叉感染? 答:交叉感染也称外源性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例如护理患者的工作人员、探视者、医疗设备或医疗环境。常通过医务人员的手、被污染的环境或物品等感染。 4. 哪些人群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 答:医院感染易感人群主要有: (1)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患者。 (2)老年人及婴幼儿患者。 (3)接受各种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如抗癌药物、放疗、免疫抑制剂等。 (4)长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造成体内微生态失衡的患者。 (5)接受各种侵袭性诊疗操作的患者。 5.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答:(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病人入院时已发生的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亦属医院感染。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新的不同部位的感染(败血症除外)或在原有感染部位已知病原体的基础上,又培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均属医院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亦称医院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性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的感染。 ⑹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6.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答:(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7.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如何判断是否属于医院感染? 答:对于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以后发生的感染才属于医院感染。 8.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如何判断是否属于医院感染?

常见的医院细菌感染及其病原体

常见的医院细菌感染及其病原体 医院感染的定义:根据2001年1月3日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主要的病原体是细菌,在不同的地区和医院里,医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差异很大。不同的感染部位,常见的致病菌也有差异。1997~1998年欧洲14国家24个教学医院从血液、院内肺炎、皮肤软组织和泌尿道感染中共分离得到15,704株细菌,发现超过95%的感染是由15个种属的细菌导致,其中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属的比例超过50%。院内感染肺炎中,由这两种菌属导致的比例超过30%;血液和泌尿道感染中,大肠杆菌所占比例分别达20.8%和49.3%,占第一位;而在院内肺部和皮肤感染中,葡萄球菌属占第一位,所占比例分别达21.5%和37.4%。 国内1999年北京协和医院从ICU分离到的细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58%,革兰氏阳性球菌占32%,念珠菌占10%,阴性杆菌中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增高;革兰氏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8%,表皮葡萄球菌占34%,粪肠球菌占23%,屎肠球菌6%。因此,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肠杆菌、枸橼酸杆菌、不动杆菌和沙雷氏菌常见,部分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等某些革兰阳性球菌导致。近年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杆菌等革兰阴性细菌和厌氧菌如难辩梭状芽胞杆菌的分离率显着增加,这些细菌常常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耐药株的分离率按高低顺序依次为ICU→普通临床科室→门诊。 细菌所致的医院感染中,以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术后伤口感染最为常见。其中肺部感染在我国最多见,国外仅次于尿路感染,约占23.3%~42%,50%以上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病死率达35%,常见致病菌有克雷伯菌、金葡萄、铜绿假单孢菌和大肠杆菌。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仅次于肺部感染,致病菌以大肠杆菌为主,其次为铜绿假单孢菌、克雷伯菌、金葡、变形杆菌,病死率13%~30%。术后伤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和肠杆菌,发生率13%~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