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一章 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十一章 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十一章  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十一章  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十一章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第一节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概述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二、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一)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二)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现状及原因

三、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自然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

一、自然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概述

二、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保护(第三节)

三、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第三节文化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

一、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概述

二、文物类旅游资源的保护(第二节)

第四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第五节)

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

二、旅游区质量等级的评定

红色部分为可参考的已经编写的部分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凡是可以吸引旅游者的一切资源都可以纳入旅游资源的范畴。狭义地说,它包括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了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政府不仅适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旅游资源保护立法方面做出了不少尝试,1982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中国文物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1985年开始实施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是我国风景名胜管理的第一部专门行政法规。同时我国还积极与国际组织合作,加入世界性的保护组织和协定,1985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批准加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和自然遗产公约》,标志着中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与国际接轨。

旅游业由旅游资源、旅游劳务和旅游设施3大部分组成。这里“旅游资源”一词的概念十分广泛。既包括已经为旅游业所利用的现实旅游资源,也包括尚待开发和利用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创造的。在国外,旅游资源也称作旅游吸引物、旅游吸引或旅游场所。在我国,旅游资源则称之为能够吸引旅游者、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与综合社会效益的各种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

所谓自然旅游资源,是指:①气候。多以温暖、干爽、日照好和空气新鲜为条件。②风光地貌。如景色秀丽的山川湖泊、海滨河滩、罕见的地质结构、火山区、草原、瀑布、溶洞等。③森林资源。如大片森林、珍奇树种。④动物资源。如珍禽异兽。⑤保健疗养资源。如温泉、矿泉水等。

所谓人文资源,是指:①历史资源。如著名的文物古迹。②文化场所。如重大革命事件或历史事件发生地、著名影剧院、名人故居。③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如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4宗教庙宇和寺院。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奇特性

旅游资源的奇特性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魅力所在。大干世界,气象万种,五彩缤纷,人类历史,纷繁复杂,千变万化,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引人人胜、让旅游者流连忘返的奇特景色。旅游者为什么游了泰山,还要去游黄山,为什么参观了北京的故宫,还要再去参观陕西的兵马俑,盖因其奇特也。

(二)地域性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各地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其气候、地貌、水文、动植物也有很大不同,由此而产生的自然景观也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从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各地风情民俗的差异也使人文景观打上了明显的地域烙印。正是由于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才使旅游者进行空间移动,并乐此不疲,进而形成旅游流。

(三)持续性

所谓旅游资源的持续性,是指旅游资源是持续的,只要加强保护和规划,就可以无限地长期重复使用。一般情况下,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不能进行空间移动的,这就决定了旅游者只能通过游览观赏,获得愉悦的感受和美好的印象,而不能像购买商品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因而,同一处景点,只要不遇天灾人祸,它都永续存在着。

(四)社会时代性

旅游资源的社会时代性,是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受到当地社会制度和开发者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支配。旅游者旅游的目的就是通过游览、考察、参观等来陶冶情操、开阔眼界、获取知识、愉悦身心。但并非所有能让旅游者得到满足的旅游资源都可不受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开设赌场、妓脘等来吸引游客,我国大陆则决不允许,因此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社会时代性。

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把旅游资源通过开发变成旅游地,以供旅游者参观游览。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因地制宜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本地的旅游资源条件为依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形成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旅游地。如果该地有名山、胜水、奇洞、怪石、园林名胜等,则可开发成风景旅游地;如果该地文化遗址、历史名城、文物古迹比较集中,则可开发为古迹旅游地;对那些有温泉、矿泉、海滨沙滩、山地森林或者阳光和煦、冬暖夏凉的地方,则宜开发为疗养度假旅游地;还可把寺庙、教堂等地开发为宗教旅游地。通常情况下,如果以上旅游资源都兼而有之,则该地就可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形成综合性旅游地。

(二)突显个性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防止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如果旅游景点都没有特色,体现不出个性来,那就吸引不了众多的旅游者。比如,住宿设施方面,就可根据各地不同民居特色建造宾馆,可建成扛南水乡那种古典园林式的,可建成富含草原气息的”蒙古包”式的:可建成西南少数民族韵味独特的竹楼式的,还可建成西北黄土高原上的那种窑洞式的。如果旅游者住的都是像大都市里的高楼大厦里的客房,恐难有可回之味。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更须突显个性,否则旅游者只能走马观花,兴趣索然。

(三)效益最优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进行基本建设,像景点布置、文物整理、设备添置、道路修

建、供电供水、旅店建设、邮电通讯设施等。都需要较大的投入。因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讲究经济效益,通过精心规划设计,开展综合经营,提高服务质量等来增加经济收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前要抓好三项工作:1.全面地开展旅游资源调查摸底工作,对旅游资源的种类、规模、价值、地区分布、开发条件、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等要全面地调查清楚。

2.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客观的经济评价,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评定各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3.要制订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旅游地发展规模、旅游点布局、旅游路线选择、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商品生产、旅游人才培养等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二节文物的概念和分类

一、文物的概念

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文物的分类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三)历史上各时代的珍贵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另外,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

三、文物的所有权

(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等,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机关、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组织收藏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二) 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传世文物,其所有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保护管理文物的规定。

四、文物保护单位

(一)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

依照我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应当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据此将我国的文物分为三个级别,即县级、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2.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备案。

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指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二)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文物保护法》还对“历史文化名城”做了规定,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由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门报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三)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与保护

1.设定保护范围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做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如有特殊需要,必须经原公布的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在这个地带内修建新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其设计方案须征得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报城乡规划部门批准。

2.施工管理

建设单位在进行选址和工程设计的时候,因建设工程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当事先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县、自治县、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确定保护措施,列入设计任务书;建设工程特别需要而必须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迁移或者拆除的,应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该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迁移或者拆除,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决定。迁移、拆除所需费用和劳动力由建设单位列入投资计划和劳动计划。

3.修缮管理

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包括建筑物的附属物),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4.改变用途必须审批

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如果必须做其他用途,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由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报原公布的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必须做其他用途,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并报国务院批准。这些单位以及专设的博物馆等机构,都必须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使用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的单位,应当负责建筑物的保养和维修。

五、考古发掘管理原则

(一)一切考古发掘工作都必须履行报批手续

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出土的文物除根据需要交给科学研究部门研究的以外,由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保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

占。为了保证文物安全、进行科学研究和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必要时可以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调用本行政区域内的出土文物,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调用全国的重要出土文物。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机构、考古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等,为了科学研究进行考古发掘,必须做出发掘计划,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审查,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才能进行发掘。

需要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的考古发掘,由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二)发现文物必须报告

在进行基本建设工程或者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立即报告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遇有重要发现,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报请上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三)基建中对文物的保护

在进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时候,建设单位要事先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文物的调查或勘探工作。调查、勘探中发现文物,应当共同商定处理办法。遇有重要发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及时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需要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发掘计划,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审查,由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确因建设工期紧迫或有自然破坏的危险,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急需进行抢救的,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力量进行发掘工作,并同时补办批准手续。

(四)对外国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特别规定

非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报国务院特别许可,任何外国人或者外国团体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六、对馆藏文物和私人收藏文物的管理

(一)对馆藏文物的管理

全民所有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单位对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地方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分别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档案。(二)馆藏文物的买卖管理

全民所有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单位的文物藏品禁止出卖,这些单位进行文物藏品的调拨、交换,必须报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一级文物藏品的调拨、交换,须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调取文物。

(三)对个人私藏文物的管理

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收购,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文物收购业务。私人收藏的文物,严禁倒卖牟利,严禁私自卖给外国人。

(四)对文物的相关管理

银行、冶炼厂、造纸厂以及废旧物资回收部门,应与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拣选出掺杂在金银器和废旧物资中的文物,除供银行研究所必需的历史货币可以由银行留用外,其余移交给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移交的文物须合理作价,公安、海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没收的重要文物,应当移交给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七、文物出境管理

(一)文物出口和个人携带文物出境都必须事先向海关申报,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鉴定,并发给许可出口凭证。文物出境必须从指定口岸运出。经鉴定不能出境的文物,国家可以征购。

(二)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除经国务院批准运往国外展览的以外,一律禁止出境。

八、奖励与惩罚

(一)对文物保护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国家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

1.认真执行文物政策法令,保护文物成绩显著的。

2.为保护文物与违法犯罪行为做坚决斗争的。

3.将个人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献给国家的。

4.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

5.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上有重要发明创造或者其他重要贡献的。

6.在文物面临破坏危险的时候,抢救文物有功的。

7.长期从事文物工作有显著成绩的。

(二)追究行政处罚的情形

1.刻画、污染或者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依照本法第九条规定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部门或者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者责令赔偿损失,2.在地下、内水、领海及其他场所中发现文物隐匿不报,不上交国家的,由公安部门给予警告或者罚款,并追缴其非法所得的文物。

3.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的,或者在文物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修建建筑物、构筑物的,由城乡规划部门或者由城乡规划部门根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责令停工,责令拆除违法修建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处以罚款。

4.在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进行爆破、挖掘等活动,危及文物安全的,由公安部门或者由公安部门根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予以制止,可以处以罚款。

5.未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从事文物购销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没收其非法所得和非法经营的文物,可以并处罚款。

6.文物经营单位经营未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许可经营的文物的,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检查认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或者没收其非法经营的文物。

7.将私人收藏的文物私自卖给外国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罚款,并可没收其文物和非法所得。

8.全民所有制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将文物品出售或者私自赠送给其他全民所有制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责令追回出售,赠送的文物,没收其非法所得或者处以罚款,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三)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1.贪污或者盗窃国家文物的。

2.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或者进行文物投机倒把活动情节严重的。

3.故意破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名胜古迹的。

4.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

5.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的。

6.全民所有制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将文物藏晶出售或者私自赠送给非全民所有制单

位或者个人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7.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非法占有国家保护的文物的,以贪污论处;造成珍贵文物损毁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文物工作人员对所管理的文物监守自盗的,依法从重处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收藏的国家禁止出口的珍贵文物私自出

售或者私自赠送给外国人的,以走私论处。

第三节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规定

一、风景名胜区的概念和特点

(一)风景名胜区的概念

凡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应当划为风景名胜区。(二)风景名胜区的特点

1.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例如长江三峡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北京周口店猿人

遗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四川都江堰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

2.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例如杭州西湖,既有自然形成的湖光山色,又有

历代遗留的入文景物。

3.可供人们游览、休息和进行科学活动。例如名山大川可供人们游览观光,历史遗迹可供人们凭吊等。

二、风景名胜区的级别及其管理

建设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工作,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下,主持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设在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单位,除各业务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外,都必须服从管理机构对风景名胜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按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实行三级管理:

(一)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由市、县主管部门组织其他有关部门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耷评价报告,报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

(二)省级风景名胜区。由市、县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建设部备案。

(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捉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三、风景名胜区的规划

(一) 确定风景名胜区性质。

(二) 划定风景名胜区范围友其外围保护地带。

(三) 划分景区和其他功能区。

(四)确定保护和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的措施,

(五) 确定游客接待量和游览活动的组织管理措施。

(六)统筹安排公用、服务及其他设施。

(七)估算风景名胜区的投资和效益。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下,由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编制、

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人民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论证。

风景名胜区规划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审定该风景名胜区的人民政府审批,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四、风景名胜区的利用和保护

(一) 风景名胜区的土地,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保护,不得破坏或随意改变。在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各项建设都应当与景观相协调,不得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设施。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内,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以及休养、疗养机构。在珍贵景物周围和重要景点上,除必须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增建其他工程设施。

(二) 风景名胜区应当做好封山育林、植树绿化、护林防火和防治病虫害工作,切实保护好林木植被和动、植物种的生长、栖息条件。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的林木,不分权属都应当按照规划进行抚育管理,不得砍伐。确需进行更新、抚育性采伐的,须经地方管部门批准。古树名木,严禁砍伐,在风景名胜区内采集标本、野生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必须经管理机构同意,并应限定数量,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

(三) 对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都应当进行调查、鉴定,并制定保护措施,组织实施。

(四) 风景名胜区应当根据规划积极开发风景名胜资源,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按照规划确定的游览接待容量,有计划地组织游览活动,不得无限制地超量接纳游览者。

(五) 风景名胜区应当充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的特点,开展健康、有益的游览和文化娱乐活动,宣传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普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

(六) 风景名胜区应当加强安全管理,保障游览者的安全和景物的完好。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和游览者,应当爱护风景名胜区的景物、林木植被、野生动物和各项设施,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

五、奖惩与处罚

(一)奖励

对保护风景名胜区有显著成绩或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有关人民政府或主管部给予奖励。

(二)处罚

1.侵占风景名胜区土地,进行违章建设的,由有关部门或管理机构责令退出所占土地,拆除违章建筑,并可根据情节,处以罚款。

2.损毁景物、林木植被、捕杀野生动物或污染、破坏环境的,由有关部门或管理机构责令停止破坏活动,赔偿经济损失,并可根据情节,处以罚款。

3.破坏风景名胜区游览秩序和安全制度,不听劝阻的,由有关部门或管理机构给予警告或罚款;属于违反有关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前款行为,情节严重,触犯刑律或违反国家有关森林、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法律的,依法惩处。

第四节《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相关规定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我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1987年、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入选至2004年7月,我国已有33处世界遗产项目。

一、世界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概念

(一)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二) 自然遗产指具有突出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濒危动植物保护区;自然景观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如我国的三江并流、九寨沟、武陵源。自然遗产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和其他早已指定的物种保护区。

(三) 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如中国的故宫;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环境风景结合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有突出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等,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文化遗产保护区包括:历史建筑、历史名城、重要考古遗址和有永久纪念价值的巨型雕塑及绘画作品。

二、入选世界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条件

(一)《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二)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三)《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

1.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

的自然面貌。

2.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4.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

5.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6.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7.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8.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三、文化景观及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一)文化景观

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的选择应基于它们自身的突出、普遍的价值,其明确划定的地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体现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现代化技术及保持或提高景观的自然价值,保护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会在第155次会议上制定了关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的评审规则。规则中关于“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定义叙述如下: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形式的联络和信息。

四、世界遗产的评定和分类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每年举行一次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对申请列入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其主要依据是该委员会此前委托有关专家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而提出的评价报告。

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的考察主要由该委员会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世界保护联盟组织专家进行。前者总部设在巴黎,成立于1965年;后者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于1984早年。两者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分别对提名列入《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进行考察并提交评价报告。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文化景观、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五、我国已列入世界遗产的项目(截止2012年12月共43处)

(一)世界文化遗产

截止到2012年12月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共31处为:长城(甘肃-河北段)、明清皇宫、北京故宫、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甘肃敦煌莫高窟、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西藏拉萨

历史建筑群:布达拉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山东孔孟文化历史建筑群(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江苏苏州古典园林(留园、环秀山庄、拙政园、网师园)、北京颐和园、北京天坛、重庆大足石刻、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明清皇家陵寝(荆门明显陵、保定清西陵、唐山清东陵)、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西藏拉萨历史建筑群(大昭寺)、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艺圃、耦园、沧浪亭、狮子林、退思园)、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西藏拉萨历史建筑群(罗布林卡)、长城(辽宁九门口段)、明清皇家陵寝(北京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本溪桓仁、通化集安)、明清皇家陵寝(盛京三陵)、明清皇宫(沈阳故宫)、澳门历史城区、河南安阳殷墟、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漳州南靖、龙岩永定、漳州华安)、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内蒙古元上都遗址。

(二)世界自然遗产

截止到2012年12月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共9处为: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川黄龙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重庆武隆、昆明石林、黔南州荔波)、江西三清山、中国丹霞(遵义赤水、邵阳崀山、韶关丹霞山、鹰潭龙虎山、上饶龟峰、衢州江郎山、三明泰宁)、云南澄江帽天山化石地。

(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截止到2012年12月我国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共4处为:山东泰山风景名胜区(泰山、岱庙、灵岩寺)、安徽黄山风景名胜区、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福建武夷山。

(四)文化景观

1.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2.山西五台山

3.浙江杭州西湖

(五)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

1.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入选,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2.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3.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2005年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4.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2005年11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5.2009年9月30日,中国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列入名录的22个中国项目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

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斯)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6.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2011年11月,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皮影艺人有许多绝技,诸如即兴演唱、假声扮演,一个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以及能够演奏多种不同的乐器。相关皮影技艺经由家庭、戏班或师徒传承。

第五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

一、概述

(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修订情况

为了加强对旅游区(点)的管理,捉高旅游区(点)服务质量,维护旅游区(点)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高我国旅游区(点)的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确保旅游区(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17775—1999);200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重新发布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使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使其更加符合旅游区(点)的发展实际。

修订后划分标准在划分等级中增加了AAAAA级旅游景区。新增的AAAAA级主要从细节方面、景区的文化性和特色性等方面做更高要求;对原AAAAA级旅游景区的划分条件均进行了修订,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AAAA级旅游景区增加细节性、文化性和特色性要求;细化了关于资源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方面的划分条件。

(二)术语和定义

1.旅游景区(tourist attraction)、

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本标准中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该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包括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景区。

2.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游客中心(tourist center)

旅游景区设立的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讲解、教育、休息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专门场所。

(三)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及标志

1.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为五级,从高到低依次为AAAAA、AAAA、AAA、AA、A级旅游景区。

2.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标牌、证书由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统一规定。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条件

(一)AAAAA级旅游景区

1.旅游交通

(1)可进入性好。交通设施完善,进出便捷。或具有一级公路或高等级航道、航线直达;或具有旅游专线交通工具。

(2)有与景观环境相协调的专用停车场或船舶码头。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容量能充分满足游客接待量要求。场地平整坚实、绿化美观或水域畅通、清洁。标志规范、醒目、美观。

(3)区内游览(参观)路线或航道布局合理、顺畅,与观赏内容联结度高,兴奋感强。路面特色突出,或航道水体清澈。

(4)区内应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

2.游览

(1)游客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设施齐全,功能体现充分。咨询服务人员配备齐全,业务熟练,服务热情。

(2)各种引导标识(包括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标识牌、景物介绍牌等)造型特色突出,艺术感和文化气息浓厚,能烘托总体环境。标识牌和景物介绍牌设置合理。

(3)公众信息资料(如研究论著、科普读物、综合画册、音像制品、导游图和导游材料等)特色突出,品种齐全,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制作精美,适时更新。

(4)导游员(讲解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要。普通话达标率100%。导游员(讲解员)均应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本科以上不少于30%。

(5)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有文采。导游服务具有针对性,强调个性化,服务质量达到GB/T 15971-1995中4.5.3和第5章要求。

(6)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合理,设计精美,特色突出,有艺术感和文化气息,符合GB/T 10001.1的规定。

(7)游客公共休息设施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计精美,特色突出,有艺术感和文化气息。

3.旅游安全

(1)认真执行公安、交通、劳动、质量监督、旅游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的安全法规,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工作全面落实。

(2)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齐全、完好、有效,交通、机电、游览、娱乐等设备完好,运行正常,无安全隐患。游乐园达到GB/T 16767规定的安全和服务标准。危险地段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备、有效、特殊地段有专人看守。

(3)建立紧急救援机制,设立医务室,并配备专职医务人员。设有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应急处理能力强,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

4.卫生

(1)环境整洁,无污水、污物,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建筑物及各种设施设备无剥落、无污垢,空气清新、无异味。

(2)各类场所全部达到GB 9664规定的要求,餐饮场所达到GB 16153规定的要求,游泳场所达到GB 9667规定的要求。

(3)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能满足需要,标识醒目美观,建筑造型景观化。所有厕所具备水冲、盥洗、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厕所设专人服务,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堵塞。室内整洁,有文化气息。

(4)垃圾箱布局合理,标识明显,造型美观独特,与环境相协调。垃圾箱分类设置,垃圾清扫及时,日产日清。

(5)食品卫生符合国家规定,餐饮服务配备消毒设施,不应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一次性餐具。

5.邮电服务

(1)提供邮政及邮政纪念服务。

(2)通讯设施布局合理。出入口及游人集中场所设有公用电话,具备国际、国内直拨功能。

(3)公用电话亭与环境相协调,标志美观醒目。

(4)通讯方便,线路畅通,服务亲切,收费合理。

(5)能接收手提电话信号。

6.旅游购物

(1)购物场所布局合理,建筑造型、色彩、材质有特色,与环境协调。

(2)对购物场所进行集中管理,环境整洁,秩序良好,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3)对商品从业人员有统一管理措施和手段。

(4)旅游商品种类丰富,本地区及本旅游区特色突出。

7.经营管理

(1)管理体制健全,经营机制有效。

(2)旅游质量、旅游安全、旅游统计等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健全有有效,贯彻措施得力,定期监督检查,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和总结。

(3)管理人员配备合理,中高级以上管理人员均具备大学以上文化程度。

(4)具有独特的产品形象、良好的质量形象、鲜明的视觉形象和文明的员工形象,确立自身的品牌标志,并全面、恰当地使用。

(5)有正式批准的旅游总体规划,开发建设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6)培训机构、制度明确,人员、经费落实,业务培训全面,效果良好,上岗人员培训合格率达100%。

(7)投诉制度健全,人员落实、设备专用,投诉处理及时、妥善,档案记录完整。

(8)为特定人群(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配备旅游工具、用品,提供特殊服务。

8.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1)空气质量达GB 3095-1996的一级标准。

(2)噪声质量达到GB 3096-1993的一类标准。

(3)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GB 3838的规定。

(4)污水排放达到GB 8978的规定。

(5)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保护手段科学,措施先进,能有效预防自然和人为破坏,保持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6)科学管理游客容量。

(7)建筑布局合理,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景观相协调。出人口主体建筑格调突出,并烘托景观及环境。周边建筑物与景观格调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域。

(8)环境氛围优良。绿化覆盖率高,植物与景观配置得当,景观与环境美化措施多样,效果好。

(9)区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旅游资源和游览气氛。

9.旅游资源吸引力

(1)观赏游憩价值极高。

(2)同时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或其中一类价值具世界意义。

(3)有大量珍贵物种,或景观异常奇特,或有世界级资源实体。

(4)资源实体体量巨大,或资源类型多,或资源实体疏密度极优。

(5)资源实体完整无缺,保持原来形态与结构。

10.市场吸引力

(1)世界知名。

(2)美誉度极高。

(3)市场辐射力很强。

(4)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独创性强。

11.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0万人次以上,其中海外旅游者5万人次以上。

12.游客抽样调查满意率很高。

(二)AAAA级旅游景区

1.旅游交通

(1)可进人性良好。交通设施完善,进出便捷。或具有一级公路或高等级航道、航线直达;或具有旅游专线交通工具。

(2)有与景观环境相协调的专用停车场或船舶码头。且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容量能满足游客接待量要求。场地平整坚实或水域畅通。标志规范、醒目。

(3)区内游览(参观)路线或航道布局合理、顺畅,观赏面大。路面有特色,或航道水质良好。

(4)区内使用低排放的交通工具,或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

2.游览

(1)游客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咨询服务人员配备齐全,业务熟练,服务热情。

(2)各种引导标识(包括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标识牌、景物介绍牌等)造型有特色,与景观环境相协调。标识牌和景物介绍牌设置合理。

(3)公众信息资料(如研究论著、科普读物、综合画册、音像制品、导游图和导游材料等)特色突出,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制作良好,适时更新。

(4)导游员(讲解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要。普通话达标率100%。导游员(讲解员)均应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专以上不少于40%。

(5)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生动。导游服务质量达到GB/T 15971-1995中4.5.3和第5章要求。

(6)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合理,设计精美,有特色,有艺术感,符合GB/T 10001. 1的规定。

(7)游客公共休息设施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计精美,有特色,有艺术感。

3.旅游安全

(1)认真执行公安、交通、劳动、质量监督、旅游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安全法规,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工作全面落实。

(2)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齐全、完好、有效,交通、机电、游览、娱乐等设备完好,运行正常,无安全隐患。游乐园达到GB/T 16767规定的安全和服务标准。危险地段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备、有效,高峰期有专人看守。

(3)建立紧急救援机制,设立医务室,并配备医务人员。设有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应急处理能力强,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

4.卫生

(1)环境整洁,无污水、污物,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建筑物及各种设施设备无剥落、无污垢,空气清新、无异味。

(2)各类场所全部达到GB 9664规定的要求,餐饮场所达到GB 16153规定的要求,游泳场所达到GB 9667规定的要求。

(3)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能满足需要,标识醒目美观,建筑造型与景观环境相协调。所有厕所具备水冲、盟洗、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厕所管理完善,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堵塞。室内整洁。

(4)垃圾箱布局合理,标识明显,数量能满足需要,造型美观,与环境相协调。垃圾分类收集,清扫及时,日产日清。

(5)食品卫生符合国家规定,餐饮服务配备消毒设施,不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一次性餐具。

5.邮电服务

(1)提供邮政及邮政纪念服务。

(2)通讯设施布局合理。出人口.及游人集中场所设有公用电话,具备国际、国内直

拨功能。

(3)公用电话亭与环境相协调,标志美观醒目。

(4)通讯方便,线路畅通,服务亲切,收费合理。

(5)能接收手提电话信号。

6.旅游购物

(1)购物场所布局合理,建筑造型、色彩、材质有特色,与环境协调。

(2)对购物场所进行集中管理,环境整洁,秩序良好,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3)对商品从业人员有统一管理措施和手段。

(4)旅游商品种类丰富,具有本地区特色。

7.经营管理

(1)管理体制健全,经营机制有效。

(2)旅游质量、旅游安全、旅游统计等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健全有效,贯彻措施得力,定期监督检查,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和总结。

(3)管理人员配备合理,高级管理人员均应具备大学以上文化程度。

(4)具有独特的产品形象、良好的质量形象、鲜明的视觉形象和文明的员工形象,确立自身的品牌标志,并全面、恰当地使用。

(5)有正式批准的旅游总体规划,开发建设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6)培训机构、制度明确,人员、经费落实,业务培训全面,效果良好,上岗人员培训合格率达100%。

(7)投诉制度健全,人员、设备落实,投诉处理及时、妥善,档案记录完整。

(8)为特定人群(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配备旅游工具、用品,提供特殊服务。

8.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1)空气质量达GB 3095-1996的一级标准。

(2)噪声质量达到GB 3096-1993的一类标准。

(3)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GB 3838的规定。

(4)污水排放达到GB 8978的规定。

(5)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保护手段科学,措施先进,能有效预防自然和人为破坏,保持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6)科学管理游客容量。

(7)建筑布局合理,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景观相协调。出人口主体建筑有格调,与景观环境相协调。周边建筑物与景观格调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域或隔离带。

(8)环境氛围良好。绿化覆盖率高,植物与景观配置得当,景观与环境美化措施多样,效果良好。

(9)区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旅游资源和游览气氛。

9.旅游资源吸引力

(1)观赏游憩价值很高。

(2)同时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或其中一类价值具全国意义。

(3)有很多珍贵物种,或景观非常奇特,或有国家级资源实体。

(4)资源实体体量很大,或资源类型多,或资源实体疏密度优良。

(5)资源实体完整,保持原来形态与结构。

10.市场吸引力

(1)全国知名。

(2)美誉度高。

(3)市场辐射力强。

(4)形成特色主题,有一定独创性。

11.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0万人次以上,其中海外旅游者3万人次以上。

12.游客抽样调查满意率高。

(三)AAA级旅游景区

1.旅游交通

(1)可进入性较好。交通设施完备,进出便捷。或具有至少二级以上公路或高等级航道、航线直达;或具有旅游专线等便捷交通工作。

(2)有与景观环境相协调的专用停车场或船舶码头。且布局合理,容量能满足需求。场地平整坚实或水域畅通。标志规范、醒目。

(3)区内游览(参观)路线或航道布局合理、顺畅,观赏面大。路面有特色,或航道水质良好。

(4)区内使用低排放的交通工作,或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

2.游览

(1)游客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设施、功能齐备。游客中心有服务人员,业务熟悉,服务热情。

(2)各种引导标识(包括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标识牌、景物介绍牌等)造型有特色,与景观环境相协调。标识牌和景物介绍牌设置合理。

(3)公众信息资料(如研究论著、科普读物、综合画册、音像制品、导游图和导游材料等)有特色,品种全,内容丰富,制作良好,适时更新。

(4)导游员(讲解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要。普通话达标率100%。导游员(讲解员)均应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专以上不少于20%。

(5)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生动、导游服务质量达到GB/T 15971-1995中4.5.3和第5章要求。

(6)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合理,设计有特色,符合GB/T 10001. 1的规定。

(7)游客公共休息设施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设计有特色。

3.旅游安全

(1)认真执行公安、交通、劳动、质量监督、旅游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安全法规,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工作全面落实。

(2)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齐全、完好、有效,交通、机电、游览、娱乐等设备完好,运行正常,无安全隐患。游乐园达到GB/T 16767规定的安全和服务标准。危险地段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备、有效,高峰期有专人看守。

(3)建立紧急救援机制,设立医务室,至少配备兼职医务人员。设有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应急处理能力强,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

4.卫生

(1)环境整洁,无污水、污物,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建筑物及各种设施设备无剥落、无污垢,空气清新、无异味。

(2)各类场所全部达到GB 9664规定的要求,餐饮场所达到GB 16153规定的要求,游泳场所达到GB 9667规定的要求。

(3)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标识醒目,建筑造型与景观环境协调。全部厕所具备水冲、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厕所整洁,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堵塞。

(4)垃圾箱布局合理,标识明显,数量满足需要,造型美观,与环境协调。垃圾清扫及时,日产日清。

(5)食品卫生符合国家规定,餐饮服务配备消毒设施,不使用造成污染的一次性餐具。

5.邮电服务

(1)提供邮政及邮政纪念服务。

(2)通讯设施布局合理。游人集中场所设有公用电话,具备国际、国内直拨功能。

(3)公用电话亭与环境基本协调,标志醒目。

(4)通讯方便,线路畅通,服务亲切,收费合理。

(5)能接收手提电话信号。

6.旅游购物

(1)购物场所布局合理,建筑造型、色彩、材质与环境协调。

(2)对购物场所进行集中管理,环境整洁,秩序良好,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3)对商品从业人员有统一管理措施和手段。

(4)旅游商品种类丰富,具有本地区特色。

7.经营管理

(1)管理体制健全、经营机制有效。

(2)旅游质量、旅游安全、旅游统计等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健全有效,贯彻措施得力,定期监督检查,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和总结。

(3)管理人员配备合理,80%以上中高级管理人员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4)具有独特的产品形象、良好的质量形象、鲜明的视觉形象和文明的员工形象,确立自身的品牌标志,并全面、恰当地使用。

(5)有正式批准的总体规划,开发建设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6)培训机构、制度明确,人员、经费落实,业务培训全面,效果良好,上岗人员培训合格率达100%。

(7)投诉制度健全,人员、设备落实,投诉处理及时、妥善,档案记录完整。

(8)能为特定人群(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特殊服务。

8.资源及环境的保护

(1)空气质量达GB 3095-1996的一级标准。

(2)噪声质量达到GB 3096-1993的一类标准。

(3)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GB 3838的规定。

(4)污水排放达到GB 8978的规定。

(5)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保护手段科学,措施得力,能有效预防自然和人为破坏,保持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6)科学管理游客容量。

(7)建筑布局合理,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景观相协调。出人口主体建筑有格调,与景观环境相协调。周边建筑物与景观格调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或隔离带。

(8)环境氛围良好。绿化覆盖率较高,植物与景观配置得当,景观与环境美化效果良好。

(9)区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旅游资源和游览气氛。

9.旅游资源吸引力

(1)观赏游憩价值较高。

(2)同时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或其中一类价值具省级意义。

(3)有较多珍贵物种,或景观奇特,或有省级资源实体。

(4)资源实体体量大,或资源类型较多,或资源实体疏密度良好。

(5)资源实体完整,基本保持原来形态与结构

10.市场吸引力

旅游资源管理法律制度

旅游资源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旅游资源概述 一、旅游资源概述 1.旅游资源的概念 根据2003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条件,没有旅游资源的存在,人们的旅游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2.旅游资源的特征 从上述旅游资源的概念可概括出其具有如下特征: (1)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旅游活动的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非物质的;可以是已被开发利用的,也可以是尚未被开发利用的。 (2)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旅游资源具有美学特征,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美等精神需求,吸引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是旅游资源的核心特征。 (3)旅游资源能被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资源的概念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的范畴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扩大。 3.旅游资源的分类 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依据旅游资源现存状况、形态和特征进行划分,旅游资源被划分成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从属性上来看,这8个主类旅游资源仍然是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角度进行划分的,前4个主类和后4个主类都分属人们已熟知的自然旅游资

源与人文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法概述 1.旅游资源法的概念 旅游资源法是指调整在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合理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旅游资源保护法的渊源 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旅游资源保护法,与旅游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各环境与资源单行要素保护的法律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其相关法律法规有:《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我国还参加了一些有关旅游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如《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关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第二节旅游资源管理法律制度 一、风景名胜区管理法律制度 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规定,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风景名胜区的管理部门和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乡与住房建设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 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资源的保护》教案 陈瑞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资源遭破坏的原因,掌握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真挚情感,并增进爱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2)使学生能够认识我国旅游资源的特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 教学难点:提高旅游从业者的保护意识和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是旅游业的迫切要求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形成图片、文字等综合运用,采用直观展示和分组探究发的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把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 问题分享:世界上最长寿的鸟? 一、旅游资源遭破坏的原因 播放图片,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触动心灵,感触旅游资源保护的迫切性) 具体原因如下: (一)、旅游资源的自然性破坏 1.天灾(地震、洪水、泥石流等) 2.自然风化(风蚀、日晒雨淋、水浸等) 3.生物原因(某些鸟类、白蚁等) (二)、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 (1)战争性的破坏 如圆明园,被1860年英法等八国联军纵火烧毁 (2)建设性的破坏

人们对一些陈旧的建筑不感兴趣,拆毁了很多融合东西方建筑特色的建筑 物 (3)因工业污染而造成的损害和破坏 (三)旅游者的破坏 探讨问题: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如何在游览过程中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二、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 1、对于由于自然力作用造成的破坏 主要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加以预防,如室内展览馆、隔离装置等。因条件限制不宜采取类似措施的,则应经常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治理和修缮。 2、对于由于旅游者的原因造成的破坏,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提高价格 ?限制旅游者人数 ?架设隔离装置 ?禁止乱画乱刻乱写 ?禁止到处乱扔 例子:“封闭轮休”---确保黄山景区青春永驻 3、对于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如:关于污染、对树木乱砍滥伐、偷猎野生动物等则必须采取法制措施予以解决。 小结:本节课所讲内容回顾,重难点强调,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布置作业: 1、根据本节课,总结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2、巩义有哪些旅游资源,为它设计一个保护方案?

12 旅游资源保护法律规定

第十二章旅游资源保护法律规定 1、自然保护区的定义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是指除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以外,其他具有典型意义或者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3、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在自然保护区设置公安派出机构,维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治安秩序。 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单位、居民和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必须遵守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接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分类管理: 4、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国家规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管理措施。

(1)自然保护区界标的规定 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由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确定,并标明区界,予以公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移动自然保护区的界标。 (2)分区保护的规定 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该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因科研需要,必须要进入进行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等,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的,必须经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该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若需要进入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 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该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在自然保护区组织参观、旅游活动的,必须按照批准的方案进行,并加强管理;进入自然保护区参观、旅游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 (3)禁止和限制自然保护区的人为活动 1)禁止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 2)严禁与保护方向不一致活动; 3)严禁外国人擅入;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 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 一般地,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或对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历史遗迹进行发掘修复、保护,或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民俗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二、相互矛盾 1、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也是一种破坏。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的适度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也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模式,使得积极的开发也会带来破坏。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技术条件限制,兵马俑一号坑的彩陶已逐渐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当然,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资源的严重破坏。 其次,从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如北京故宫很多地砖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护、修复工作的难度。目前国内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量进行限制,而是来者不拒。 再次,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从而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资源所在地(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资源地 的影响。 2、过量的保护,妨碍了开发。 因开发造成破坏,为“防患于未然”,易导致片面强调保护,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过量的保护而没有对资源的开发,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曾经有阿拉伯商人要投资兴建清净寺,但因部分学者强调应保持清净寺的“原汁原味”而“泡汤”。这里姑且不论其对与错,但过分强调保护也就失去了开发的机会,防碍了发展。

旅游法规第九章 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守则

第九章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刘启云29页22645字)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发展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主要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数量、特色和价值以及对旅游资源科学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为了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目前,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并把其视为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并从1985年开始分批公布了世界遗产目录,强调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对整个人类的重要性。世界旅游组织于1980年发表的《马尼拉宣言》指出,各国的旅游资源,由自然财富和物质财富所构成,对这些资源必须加以有控制地利用,否则将有遭受破坏和毁坏的危险,满足旅游需求不应损害旅游地区人民的社会和经济利益,以及环境和重要的自然资源。所有旅游资源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各国和整个国际社会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步骤加以保护。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4年9月2日国务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使旅游资源的保护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也有关于保护旅游资源的相关条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发布了相应的地方法规。在法律的保障下,我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第一节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概述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客观存在物。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种类、分布状况以及开发和保护水平,直接影响着该国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效益以及发展前景。由于旅游业还是一个新兴产业,与其他传统资源相比,旅游资源的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定义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2月24日颁布、2003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政策与法规的课程学习标准-.doc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旅游政策与法规》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开设学期】:第一、二学期 【参考课时】:72学时 【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 【编制人员】:苑秀彬、王莉、王雅楠、郑艳 【参与企业】:董振威、龙凡、王焕宇 一、课程性质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是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职业技能训练的核心课程,本课程面向旅游管理与服务岗位,根据岗位工作内容,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的选择课程内容,通过在仿真或者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旅游政策法规业务操作技能,训练学生的政策法律的运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了解和掌握我国的旅游法规与政策基础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旅游接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投诉,而且熟悉旅游团队及散客导游服务程序与服务质量,能够预防并处理旅游接待中的各种问题和事故,掌握旅游政策法规业务相关知识和法律运用技能,并依此提升自己的实际带团操作的能力,提高应变能力。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规定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和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学生能掌握旅游政策法规的运用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诚实、守法、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热爱本职工作,为其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根据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目标 ①了解并领会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 ②了解民族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宗教政策和发展旅游的有关政策。 ③掌握旅游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基本规范。 ④掌握合同法律制度的相关知识。 ⑤熟悉旅游安全管理和旅游保险法规制度。 ⑥了解旅游交通管理法律制度。 ⑦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知识的相关知识。 ⑧了解旅游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 (二)能力目标 ①运用旅游法律法规解决实际带团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②运用所学知识签订旅游合同的能力。 ③提高学生依法办事、自主创业的能力。 ④在导游工作中正确运用及宣讲国家方针政策的能力。 ⑤处理旅游者投诉的能力。 (三)职业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严谨、守法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法律意识。 ②端正学生在导游讲解等职业活动中的政治立场,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旅游规划通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研究和记录。 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 community factor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共同拥有的因子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价值和程度评价。

旅游资源保护法律规定

--旅游资源保护法律规定

————————————————————————————————作者: ————————————————————————————————日期: ?

第十二章旅游资源保护法律规定 1、自然保护区的定义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是指除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以外,其他具有典型意义或者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3、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在自然保护区设置公安派出机构,维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治安秩序。 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单位、居民和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必须遵守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接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分类管理: 1.国家级{省、直辖市、自治区或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部门} 2.地方级(国家级以外的){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 4、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国家规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管理措施。

旅游景区运营法律实务

旅游景区运营法律实务 一、概述 (一)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应具备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 (二)旅游景区运营 旅游景区在为旅游者提供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和专项性体育功能的同时,必须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以支付维持景区进入良性循环。否则,旅游景区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景区运营的属性既有社会性,又有经济性。 所谓景区运营是指旅游企业在一定期限,利用旅游景区的资源和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为实现自身生存发展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决策,及其为实现决策而进行的各种策划和管理的过程。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旅行社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经营环境不断改善,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 20世纪90年代中期,民营企业开始开发自然景区,浙江、广东等地的民营企业开始开发本地小型景点或资源品位、价值较低的景区以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要。1997年中国大通实业有限公司以委托经营方式掌管湖南张家界黄龙洞景区,1998年初,万贯集团以协议方式创造“碧峰峡”模式,以后有许多知名民营企业进入旅游景区开发领域。2001年初,四川省宣布出让三星堆遗址、九寨沟国家森林公园等十大景区经营权,受到众多民营企业的欢迎,但遭到景区主管方的反对,同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论。由于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不断有景区出让经营权给民营企业。从2002年开始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一个旅游小国步入旅游大国。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旅游景区运营中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经营权的转让 国家对旅游景区既拥有所有权,又拥有使用权和经营权,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种落后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而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经营权是属于市场的

导游法规知识旅游法法律制度守则修订稿

导游法规知识旅游法法 律制度守则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二章、旅游法法律制度第一节、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旅游者的权利 (一)自主选择权 旅游者有权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权拒绝旅游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二)知悉真情权 旅游者有权知悉其购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 (三)严格履行权 游者有权要求旅游经营者按照约定提供产品和服务 (四)受尊重权 旅游者的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当得到尊重 (五)特殊群体获得便利优惠权 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享受便利和优惠。 (六)救助保护请求权 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请求救助和保护的权利。旅游者人身、财产受到侵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二、旅游者的义务 (一)五个应当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 (二)三个不得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或者在解决纠纷时,不得损害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干扰他人的旅游活动,不得损害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三个配合 旅游者购买、接受旅游服务时,应当向旅游经营者如实告知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个人健康信息,遵守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警示规定。 旅游者对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暂时限制旅游活动的措施以及有关部门、机构或者旅游经营者采取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应当予以配合。 旅游者违反安全警示规定,或者对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暂时限制旅游活动的措施、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不予配合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五)出入境旅游者的“二个不得” 出境旅游者不得在境外非法滞留,随团出境的旅游者不得擅自分团、脱团。 入境旅游者不得在境内非法滞留,随团入境的旅游者不得擅自分团、脱团。 第二节、旅游经营活动 一、旅游经营 旅游经营者是指旅行社、景区以及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的经营者。 (一)旅行社 依据旅游法规定,设立旅行社,招徕、组织、接待旅游者,为其提供旅游服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取得旅游主管部门的许可,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1)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2)有必要的营业设施; (3)有符合规定的注册资本; (4)有必要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导游;

国家旅游业部分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一览表

国家有关旅游业部分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一览表一、与旅游法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 1.《旅游法》 二、与旅游景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 2.《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4.《景区等级评定标准(评分细则)》 5.《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 6.《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 7.《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 8.《生态旅游区管理暂行办法》 三、与旅游规划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 9.《旅游规划通则》实施细则 10.《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11.《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12.《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 13.《旅游扶贫试点村规划导则》 四、与旅游资源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 14.《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15.《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 五、与星级酒店、绿色饭店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16.《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17.《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18.《绿色饭店等级评定规定》 19.《绿色旅游饭店评定标准(附附录A、附录B)》 六、与旅游基础设施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20.《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2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设施与服务符号)》 22.《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23.《旅游购物场所服务质量要求》 24.《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 25.《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 26.《绿道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 27.《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 28.《无障碍设计规范》 七、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29.《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30.《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认定》 31.《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 八、其他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36.《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37.《中国旅游强县标准(试_行)国家旅游局》 38.《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

我国现行旅游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保障现代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在颁布的浩繁民事和经济的法律和法规中,非常器重对旅游业的法律保护。然而,因为旅游活动领域存在着某些分歧于普通经济或民事关系的特别的权利义务。仅靠通用性法律的个别原则和规定,缺乏以调整这些特殊的权利义务。如许, (二)我国现行旅游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经由十几年的建立,我国旅游法律法规的扶植已初具范围,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也应该看到,现行法律制度中仍旧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示在:1.至古尚出有同一的旅游根本法 目前我国虽已经颁布了许多旅游法律法规,笼罩面也比较广,但法律效力却不下。从理论上说,我国旅游法律制度应该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居主导地位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旅游基本法作为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根本大法,应该规定旅游业的发展宗旨和政策原则,以确保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各国旅游立法的实践来看,大多制定有旅游基本法,好比美国的《全国旅游政策法》,日本的《旅游基本法》,及墨西哥的《旅游法》等,都是具备旅游“宪法”地位的基本法。所以旅游基本法的缺位,不克不及不说是我国旅游法律制度中的严重缺点。 2.有些法律制度还是空黑 今朝有些旅游法律制度依然是一片空缺,如我国已有很多宾馆饭铺,但却缺累一部存在充足威望的法律或法规来标准这些饭馆的制作和谋划。又如,跟着旅游消费者的一直增添,我国也需要制定专门法律去保护他们的开法权益,仅靠现有的《中华国民共和国花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不敷的。别的,现有的法律法规夸大纵背法律关联,即当局主管机构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其特色便是夸大当局对旅游企业的把持。但在旅游运动和旅游业务范畴内的大部门法律关系倒是横向法律闭系,即旅游者和旅游企业之间或各个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些横向的法律法规不敷,必定招致相称一部分旅游争议的处理缺少法律根据,使某些合法的权利得不到保护。 3.部分法律规定彼此抵触,有些法规带有显著的临时性和应急性的特点 现有的旅游法规中,有些地方的规定互相盾盾,使有关当事人莫衷一是。例如,在旅游饭店级别确定尺度方面有两个规则,分辨由中国国家旅游局和中国商务部制定,两个规则在内容上有差别,但有雷同的法律效力。这不克不及不说是立法技巧上的缺短。 有些法律法规的内容已经过时。其起因是这些法律法规在制按时,我国还没有转入市场经济轨讲。现在,经济运转机制改变了,法律和法规也需要相应做出修改,以顺应新的局势。 4.许多法律法规的内容不敷具体,部分法规缺乏通明度 应该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为某些领域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提供了基础,比方,在观光社管理、旅游交通运输和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等都具有了相应的条件,但目前这些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仍然是细线条的。 缺透明度是中国部分法规,特别是地方性法规的又一问题。在履行改造开放后,中国仍旧存在一些所谓“内部规定”。这些规定已对大众公然, 2、制定和完善我国旅游法律制度的需要性和可行性 (一)制定和完善我国旅游法律制度的须要性 1.我国旅游工业生长的须要 旅游业是一个跨部门多、关涉面广、受制约因素多的产业。我国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造成了相称大的规模,其社会位置和作用愈来愈重要,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庞杂。因此,单靠发展早期的国家宏观管理和劣惠政策的推进已远近不够,最近几年来,企业之间利用不合法手段盗取贸易机密、匪用企业名称、侵害企业好处等竞争行为,倾销混充真劣产物、侵略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私行削减服务名目、转变旅游日程等背

导游法规知识旅游法法律制度

导游法规知识旅游法法 律制度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二章、旅游法法律制度 第一节、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旅游者的权利 (一)自主选择权 旅游者有权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权拒绝旅游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二)知悉真情权 旅游者有权知悉其购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 (三)严格履行权 游者有权要求旅游经营者按照约定提供产品和服务 (四)受尊重权 旅游者的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当得到尊重 (五)特殊群体获得便利优惠权 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享受便利和优惠。 (六)救助保护请求权 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请求救助和保护的权利。旅游者人身、财产受到侵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二、旅游者的义务 (一)五个应当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 (二)三个不得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或者在解决纠纷时,不得损害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干扰他人的旅游活动,不得损害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四)三个配合 旅游者购买、接受旅游服务时,应当向旅游经营者如实告知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个人健康信息,遵守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警示规定。 旅游者对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暂时限制旅游活动的措施以及有关部门、机构或者旅游经营者采取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应当予以配合。 旅游者违反安全警示规定,或者对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暂时限制旅游活动的措施、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不予配合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五)出入境旅游者的“二个不得” 出境旅游者不得在境外非法滞留,随团出境的旅游者不得擅自分团、脱团。 入境旅游者不得在境内非法滞留,随团入境的旅游者不得擅自分团、脱团。 第二节、旅游经营活动 一、旅游经营 旅游经营者是指旅行社、景区以及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的经营者。

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管理一班53何泽培 一、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旅游资源是其能够借以吸引旅游者来访的前提条件,也是该地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在旅游业中,旅游者所享有的资源是风景、文化、气候这样的机会,但是如果管理不善和使用不当,这些资源也很容易遭到破坏,其程度轻者会造成该地旅游资源质量的下降,从而减少对游客的吸引力;重者会导致这些旅游资源遭到损毁,从而使该地旅游业失去其得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各地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都必须十分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其作为旅游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致使旅游资源遭到损坏的原因 总的来说,致使旅游资源遭到损坏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的作用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两方面。自然因素的作用包括有:突发性天灾、自然风化作用及动物侵害;人为因素的作用包括有:游客的不良行为、当地居民的不良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工业污染、规划不正当及管理和使用不当。 三、实施旅游资源保护的途径 为保护旅游资源而采取的措施可以分为主动性措施和被动性措施两大类。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应采取的原则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注意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1、针对因自然因素的作用而有可能带来的危害,需按具体情况, 采取必要的措施去加以防范和处理。 2、针对因游客方面的原因而有可能带来的问题,首先应先注意通 过必要的教育或信息传播手段,预先告知到访游客提倡哪些行 为以及哪些行为不可为。 3、针对因当地居民或企业的行为不当而损害甚至破坏旅游资源的 问题,除应加强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宣传工作之外,还应制 定和颁布必要的法律、法规加以管束。 4、对于因规划工作或管理使用不当而可能带来的问题,首次合理 的制订并严格地实施该地的旅游规划,充分估计该地或景区景 点的旅游承载力,正视超负荷接待对旅游资源的不利影响。 四、以黄石公园为例,它有以下保护措施: 1、注意给野生动物“让路”。除非另有粘贴的减速标识,整个黄石公园的最高时速为73公里(45 英里)。为了保证当您突然地遇到动物时自己有足够的制动距离,请放慢车速。 2、请注意停车带。如果您在驾驶时看到野生动物时,请勿在道路的任何地方停车或阻塞交通。而是,找到下一处停车带、停车场,并注意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 3、共用道路。在黄石公园骑自行车应当要排成一纵队行驶。司机应将车辆与自行车和路边行人之间的距离保持在 1.0 米(3 英尺)以上,特别是带有大型分拆式侧视镜的车辆。

推荐-浅谈我国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精品

浅谈我国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状况,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资源与环境造成的伤害也是不可弥补的,现在针对我国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还不是十分完善,所以应该尽快加以完善,以便保护我国的资源环境。 关键词: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完善 人们要想旅游,所选择的一定是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但是人们的旅游往往给环境带来比较大的压力,对旅游资源过度的开发和浪费,还有部分没有素质的旅游者的破坏,导致了我国现在旅游资源的紧张,但是现在我国针对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法律没有健全,从这一点上来讲是非常不利于我国环境保护的,所以对于完善我国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政策迫在眉睫,笔者就针对怎样完善我国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做相关阐述。 一、我国现如今旅游资源的现状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呈现非常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在旅游的过程中,自然资源与环境会遭到比较大的伤害,所以现在我国倡导的是将旅游产业当做无烟工业进行,这一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旅游行业给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通常情况下,地方都会极力支持旅游业的开发与扩展,但是有些时候地方进行了多度的开发和利用,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旅游行业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仍有少部分人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这

一点,仍然对自然资源毫无顾忌别的破坏,而现如今的法律针对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政策不健全,导致了自然资源仍处在一种被动的破坏之中,所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理发,逐渐的完善相关的法规,不让破坏者有可乘之机。 二、完善我国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意见 1.确立生态保护的相关地位。 一直以来,我国都坚持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样才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措施,一般情况下,旅游者在游玩,观赏自然景观的同时,应该树立一种保护这种珍惜资源的理念,这种理念的形成需要有关部门进行贯穿和引导,在进行观赏的时候,有关部门应该适度的提醒游玩者要对社会,经济和文化负责,并树立相关标语,这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体现,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像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学习,通过相关的保护制度和生态评估和审计来对自然生态景观的观赏进行界限的限定,有一些珍惜的自然景观在接受游客游览的时候要注意建立保护措施,为生态旅游在条文和实际行动上提供有力的保障。 2.生态旅游的认证制度。 目前,在纽约已经有一项关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制度,并且逐步向全世界推行,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国没有相关的草案,所以基于这一点应该尽快建立关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制度,在国际影响力的作用下合理的对生态资源进行保护。 3.生态旅游的评估体系。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览观赏对象。 近几年来,改革开放的大潮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保护好优美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如何正确处理好旅游环境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开发与保护关系贯穿于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我是一名旅游工作着,试图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角度,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出一些观点,供商榷。 、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将改善、美化资源环境,因开发而带来的旅游收益也为资源保护创造了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伴随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游人的不文明活动行为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发和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 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 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开发与保护这对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红原大草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不少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特别是湿地草原、安多游牧文化独一无二。这些自然的、人文的旅游资源,就目前的客观条件,要很好地全部进行开发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先进行保护是上策。而有些旅游资源,还存在如何开发的争议,并涉及到开发后带来的的环境、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先予以保护而后开发。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例如,麦洼寺是川西北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规模最大的藏传宁玛派大寺,是外界了解藏传佛教文化的窗口。只有通过合理开发,使之走向世界,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佛教圣地,才能充分体现其保护的价值。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们对的提高,人们对旅游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和复杂

如何合理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

如何合理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 旅游管理二班 吴祉鸿 1415340207 1.导语 旅游资源就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就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破坏,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使之不受损伤、破坏,而且还涉及周围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并视其为旅游业就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2、合理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 2、1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与管理制度 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珍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因素更复杂,因此,要尽快建立强有力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与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同时,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资源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补偿费,即从门票收入中取出部分资金用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投入;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投资。 2、2 培养资源环境意识,加强景区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