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研究

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b13904573.html,

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研究

作者:姚成胜李政通易行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09期

摘要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而粮食产量则是衡量粮食

安全的最为重要指标,研究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效应对于实现其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种植业结构、农林牧渔业结构、农业生产经济收益、农业劳动力等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从农业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了粮食产量分解的理论框架。基于这一框架,将粮食产量变化分解为种植经济的粮食安全效应、农业结构调整效应、农业劳动力农业经济收益效应、农业劳动力当量效应等4种。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和粮食生产的空间转移系数,揭示了4种效应对1978—2014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时序变化以及2000—2013年全国31省(市、区)粮食产量的空间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变化方面,农业劳动力农业经济收益效应都是驱动粮食增产的首要因素,种植经济的粮食安全效应则是抑制粮食增产的首要因素。在政府主导模式下,农业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负面影响较小,而在农户主导模式下,农业结构调整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强,这一结果在粮食主产区表现尤为明显。1978—2014年,中国劳动力当量效应对粮食产量变化由正向驱动作用不断向

负向抑制作用转变,且其对粮食增产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这一现象在粮食主产区表现也尤为突出。因此,为促进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尤其需要发挥政府在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在确保农民生产粮食基本收益的基础上,加快延伸粮食生产产业链,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有效配置。

关键词粮食产量;农业经济;驱动效应;空间转移系数

中图分类号 F3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09-0072-10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6.09.009

粮食安全是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虽然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二连增”,但粮食产量持续增产的基础还不牢固,水土资源约束日益增强、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不高,粮食安全仍然存在许多压力。地区粮食产量是衡量地区粮食安全的直接标准,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是维护地区粮食安全的要求。然而,粮食产量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呈现持续变化的特征,为此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研究。尹世久认为,影响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科技、政策与经济四大因素;Chen等人则将其划分为技术投入要素及外部影响因素两大类;周志刚进一步研究认为,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是分层次的,自然、科技、政策与经济等因素通过影响耕地面积、粮食单产、种植结构与复种指数而间接影响粮食产量。针对上述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学者们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研究气候、耕地、水资源等单个要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深入揭示其影响机制和大小,如Hoist研究了气候要素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变化;第二,运用CD函数或随机前沿等生产函数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