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

1. 1. 1正弦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

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

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

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则sin sin sin a b c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思考1: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1)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2)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由学生课后自己推导) 思考2:还有其方法吗?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问题。

(证法二):过点A 作单位向量j AC ⊥ ,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AB AC CB =+

则 ()j AB j AC CB ?=?+

C A B

B C

A

∴j AB j AC j CB ?=?+?

()()0

0cos 900cos 90-=+- j AB A j CB C

∴sin sin =c A a C ,即

=

a c 同理,过点C 作⊥ j BC ,可得 sin sin =

b

c B C 从而sin sin a b =sin c

=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

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等价于

sin sin a

b

A

B

=

sin sin c

b

C

B

=

sin a

A

=

sin c

C

思考: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例1.在?ABC 中,已知032.0=A ,081.8=B ,42.9=a cm ,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0180()=-+C A B 000180(32.081.8)=-+066.2=; 根据正弦定理, 0

0sin 42.9sin81.880.1()sin sin32.0=

=≈a B b cm A ; 根据正弦定理, 0

sin 42.9sin66.274.1().sin sin32.0=

=≈a C c cm A 评述: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练习: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 45=A , 30=C ,cm c 10=, (2) 60=A ,

45=B ,cm c 20=

例2. 在?ABC 中,已知20=a cm ,28=b cm ,040=A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边长精确到1cm )。

解:根据正弦定理,

sin 28sin40sin 0.8999.20

==≈b A B a 因为00<B <0180,所以064≈B ,或0116.≈B

⑴ 当064≈B 时, 00000

180()180(4064)76=-+≈-+=C A B ,00sin 20sin7630().sin sin40=

=≈a C c cm A ⑵ 当0

116≈B 时,00000

180()180(40116)24=-+≈-+=C A B ,0

sin 20sin2413().sin sin40=

=≈a C c cm A 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

课堂练习

第4页练习第2题。

思考题:在?ABC 中,

sin sin a

b

A

B =

(>o)sin c

k k C =

=,这个k 与?ABC 有什么关系?

三.课时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 (1)定理的表示形式: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

()0sin sin sin a b c

k k A B C ++=>++;

或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0)k >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四.课后作业:P10面1、2题。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三、教学设想 1、复习旧知

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2、设置情境

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3、 新课讲授

(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

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2)例1、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55m ,∠BAC=?51,∠ACB=?75。求A 、B 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提问1:?ABC 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请学生回答。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 的对角,AC 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 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 边。 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ACB AB ∠sin = ABC

AC ∠sin AB = ABC

ACB AC ∠∠sin sin = ABC

ACB ∠∠sin sin 55=

)7551180sin(75sin 55?-?-?? = ?

?54sin 75sin 55 ≈ 65.7(m)

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

变式练习:两灯塔A 、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 在观察站C 的北偏东30?,灯塔B 在观察站C 南偏东60?,则A 、B 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建立数学模型。 解略:2a km

例2、如图,A 、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 、D 两点。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 和BC ,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 的距离。

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 、D ,测得CD=a ,并且在C 、D 两点分别测得∠BCA=α,

∠ ACD=β,∠CDB=γ,∠BDA =δ,在?ADC 和?BDC 中,应用正弦定理得

AC =

)](180sin[)sin(δγβδγ++-?+a = )

sin()sin(δγβδγ+++a

BC =

)](180sin[sin γβαγ++-?a = )

sin(sin γβαγ++a 计算出AC 和BC 后,再在?ABC 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两点间的距离 AB = αcos 222BC AC BC AC ?-+

分组讨论:还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师生一起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变式训练: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 、D 两点,测得∠BCA=60?,∠ACD=30?,∠CDB=45?,∠BDA =60? 略解:将题中各已知量代入例2推出的公式,得AB=206

评注:可见,在研究三角形时,灵活根据两个定理可以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有些过程较繁复,

如何找到最优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分析两个定理的特点,结合题目条件来选择最佳的计算方式。 4、 学生阅读课本4页,了解测量中基线的概念,并找到生活中的相应例子。 5、 课堂练习:课本第14页练习第1、2题 6、 归纳总结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

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四、课后作业

1、 课本第22页第1、

2、3题

2、 思考题:某人在M 汽车站的北偏西20?的方向上的A 处,观察到点C 处有一辆汽车沿公路向M 站行

驶。公路的走向是M 站的北偏东40?。开始时,汽车到A 的距离为31千米,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A 的距离缩短了10千米。问汽车还需行驶多远,才能到达M 汽车站?

解:由题设,画出示意图,设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达B 处。在?ABC 中,AC=31,BC=20,AB=21,由余弦定理得

cosC=BC AC AB BC AC ?-+2222=31

23,

则sin 2C =1- cos 2C =231

432

,

sinC =

31

3

12,

所以 sin ∠MAC = sin (120?-C )= sin120?cosC - cos120?sinC =62

3

35 在?MAC 中,由正弦定理得 MC =

AMC MAC AC ∠∠sin sin =2

331?

623

35=35 从而有MB= MC-BC=15

答:汽车还需要行驶15千米才能到达M 汽车站。

作业:《习案》作业三

1.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

2、巩固深化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研究、探索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 难点: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 三、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提问: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

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1、AB 是底部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 的方

法。

分析:求AB 长的关键是先求AE ,在?ACE 中,如能求出C 点到建筑物顶部A 的距离CA ,再测出由C 点观察A 的仰角,就可以计算出AE 的长。

解:选择一条水平基线HG ,使H 、G 、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由在H 、G 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 的仰角分别是α、β,CD = a ,测角仪器的高是h ,那么,在?ACD 中,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AC =

)sin(sin βαβ-a AB = AE + h=AC αsin + h =)

sin(sin sin βαβα-a + h 例2、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α=5404'?,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β=501'?。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山高CD(精确到1 m)

师:根据已知条件,大家能设计出解题方案吗?

若在?ABD 中求CD ,则关键需要求出哪条边呢? 生:需求出BD 边。 师:那如何求BD 边呢?

生:可首先求出AB 边,再根据∠BAD=α求得。 解:在?ABC 中, ∠BCA=90?+β,∠ABC =90?-α,

∠BAC=α- β,∠BAD =α.根据正弦定理,

)

sin(βα-BC

=

)

90sin(β+?AB

所以 AB =)sin()90sin(βαβ-+?BC =)sin(cos βαβ-BC 在Rt ?ABD 中,得 BD =ABsin ∠BAD=)sin(sin cos βαα

β-BC

将测量数据代入上式,得BD = )

1500454sin(0454sin 150cos 3.27'-'''???? =934sin 0454sin 150cos 3.27''

'???≈177 (m)

CD =BD -BC ≈177-27.3=150(m)

答:山的高度约为150米.

思考:有没有别的解法呢?若在?ACD 中求CD ,可先求出AC 。思考如何求出AC ?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 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 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 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

思考1:欲求出CD ,大家思考在哪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适合呢? (在?BCD 中)

思考2:在?BCD 中,已知BD 或BC 都可求出CD,根据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 (BC 边) 解:在?ABC 中, ∠A=15?,∠C= 25?-15?=10?,根据正弦定理,

A BC sin = C

AB sin , BC =C A AB sin sin ≈ 7.4524(km) CD=BC ?tan ∠DBC ≈BC ?tan8?≈1047(m)

答:山的高度约为1047米

Ⅲ.课堂练习:课本第17页练习第1、2、3题

Ⅳ.课时小结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Ⅴ.课后作业 1、 作业:《习案》作业五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相应能力,让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来,逐步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 难点: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

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 Ⅱ.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 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 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 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 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 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

学生看图思考并讲述解题思路

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 边所对的角∠ABC ,即可用余弦定理算出AC 边,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 边和AB 边的夹角∠CAB 。

解:在?ABC 中,∠ABC=180?- 75?+ 32?=137?,根据余弦定理,

AC=ABC BC AB BC AB ∠??-+cos 222 =????-+137cos 0.545.6720.545.6722 ≈113.15

根据正弦定理,CAB BC ∠sin = ABC

AC ∠sin sin ∠CAB = AC ABC BC ∠sin = 15.113137

sin 0.54?

≈0.3255,

所以 ∠CAB =19.0?, 75?- ∠CAB =56.0?

答:此船应该沿北偏东56.1?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113.15n mile

例2、在某点B 处测得建筑物AE 的顶端A 的仰角为θ,沿BE 方向前进30m ,至点C 处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2θ,再继续前进103m 至D 点,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4θ,求θ的大小和建筑物AE 的高。

解法一:(用正弦定理求解)由已知可得在?ACD 中,

AC=BC=30, AD=DC=103, ∠ADC =180?-4θ, ∴θ

2sin 310=

)

4180sin(30

θ-?

。 因为 sin4θ=2sin2θcos2θ ∴

c os2θ=2

3

,得 2θ=30? ∴ θ=15?, ∴在Rt ?ADE 中,AE=ADsin60?=15 答:所求角θ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解法二:(设方程来求解)设DE= x ,AE=h

在 Rt ?ACE 中,(103+ x)2 + h 2=302 在 Rt ?ADE 中,x 2+h 2=(103)2 两式相减,得x=53,h=15 ∴在 Rt ?ACE 中,tan2θ=

x

h +310=

3

3

∴2θ=30?,θ=15?

答:所求角θ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解法三:(用倍角公式求解)设建筑物高为AE=8,由题意,得

∠BAC=θ, ∠CAD=2θ, AC = BC =30m , AD = CD =103m

在Rt ?ACE 中,sin2θ=

30x

------ ① 在Rt ?ADE 中,sin4θ=3

104, ---- ② ②÷① 得 cos2θ=

2

3

,2θ=30?,θ=15?,AE=ADsin60?=15 答:所求角θ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例3、某巡逻艇在A 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 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

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师:你能根据题意画出方位图?教师启发学生做图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这道题的关键是计算出三角形的各边,即需要引入时间这个参变量。

解:如图,设该巡逻艇沿AB 方向经过x 小时后在B 处追上走私船,则CB=10x, AB=14x,AC=9,

∠ACB=?75+?45=?120

∴(14x) 2= 92+ (10x) 2 -2?9?10xcos ?120 ∴化简得32x 2-30x-27=0,即x=23,或x=-16

9

(舍去)

所以BC = 10x =15,AB =14x =21,

又因为sin ∠BAC =AB BC ?120sin =21

15?

23=143

5 ∴∠BAC =3831'?,或∠BAC =14174'?(钝角不合题意,舍去)

, ∴3831'?+?45=8331'?

答:巡逻艇应该沿北偏东8331'?方向去追,经过1.4小时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评注: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必

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Ⅲ.课堂练习

课本第16页练习 Ⅳ.课时小结

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

(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

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Ⅴ.课后作业

《习案》作业六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

2、本节课补充了三角形新的面积公式,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证明,同时总结出该公式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具体运用于相关的题型。另外本节课的证明题体现了前面所学知识的生动运用,教师要放手让

学生摸索,使学生在具体的论证中灵活把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特点,能不拘一格,一题多解。只要学生自行掌握了两定理的特点,就能很快开阔思维,有利地进一步突破难点。

3、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定理的理解,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和发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愉悦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解决简单的相关题目 难点: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求证简单的证明题 三、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师:以前我们就已经接触过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另一个表达公式。在

?ABC 中,边BC 、CA 、AB 上的高分别记为h a 、h b 、h c ,那么它们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示?

生:h a =bsinC=csinB h b =csinA=asinC h c =asinB=bsinaA

师: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2

1

ah,应用以上求出的高的公式如h a =bsinC 代入,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

2

1

absinC ,大家能推出其它的几个公式吗? 生:同理可得,S=21bcsinA, S=2

1

acsinB

Ⅱ.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1、在?ABC 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 (精确到0.1cm 2) (1)已知a=14 cm, c=24 cm, B=150?; (2)已知B=60?, C=45?, b=4 cm;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3 cm,b=4 cm, c=6 cm

分析:这是一道在不同已知条件下求三角形的面积的问题,与解三角形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应用解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观察已知什么,尚缺什么?求出需要的元素,就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解:略

例2、如图,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

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m,88m,127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1cm 2)? 思考:你能把这一实际问题化归为一道数学题目吗?

本题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角的问题,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 解:设a=68m,b=88m,c=127m,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

cosB=ca b a c 2222-+ =68

127288681272

22??-+≈0.7532

sinB=≈-27532.010.6578 应用S=2

1

acsinB S ≈

2

1

?68?127?0.6578≈2840.38(m 2)

答:这个区域的面积是2840.38m 2。

变式练习1:已知在?ABC 中,∠B=30?,b=6,c=63,求a 及?ABC 的面积S

提示:解有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的问题,注重分情况讨论解的个数。 答案:a=6,S=93;a=12,S=183

例3、在?ABC 中,求证:

(1)

;sin sin sin 222222C

B

A c b a +=+ (2)2a +2b +2c =2(bccosA+cacosB+abcosC )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三角形边角关系恒等式的证明问题,观察式子左右两边的特点,用正弦定理来证明 证明:(1)根据正弦定理,可设

A

a sin = B

b sin = C

c sin = k 显然 k ≠0,所以

左边=C k B k A k c b a 222222222sin sin sin +=+=C

B

A 2

22sin sin sin +=右边 (2)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

右边=2(bc bc a c b 2222-++ca ca b a c 22

22-++ab ab

c b a 2222-+)

=(b 2+c 2- a 2)+(c 2+a 2-b 2)+(a 2+b 2-c 2) =a 2+b 2+c 2=左边 变式练习2:判断满足sinC =

B

A B

A cos cos sin sin ++条件的三角形形状

提示: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化边为角”或“化角为边” (解略)直角三角形

Ⅲ.课堂练习 课本第18页练习第1、2、3题 Ⅳ.课时小结

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只含边的式子或只含角的三角函数式,然后化简并考察边或角的关系,从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特别是有些条件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甚至可以两者混用。

Ⅴ.课后作业

《习案》作业七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

一、教学要求:

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的特征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人说,大自然是懂数学的”“树木的,。。。。。”, (一)、复习准备:

1. 在必修①课本中,我们在讲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曾跟大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即如果将初始量看成“1”,取其一半剩“12”,再取一半还剩“1

4

”,、、、、、、,如此下去,即得到1,

12,14,1

8

,、、、、、、 2. 生活中的三角形数、正方形数. 阅读教材

提问:这些数有什么规律?与它所表示的图形的序号有什么关系?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数列及其有关概念:

(1)三角形数:1,3,6,10,··· (2)正方形数:1,4,9,16,···

(2)1,2,3,4……的倒数排列成的

一列数:

(3)-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排列成一列数:-1,1,-1,1,-1,。。。。。 (4)无穷多个1排列成的一列数:1,1,1,1,。。。。。。 有什么共同特点? 1. 都是一列数;2. 都有一定的顺序

① 数列的概念: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辩析数列的概念:(1)“1,2,3,4,5”与“5,4,3,2,1”是同一个数列吗?

与“1,3,2,4,5”呢? ----------数列的有序性 (2)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吗? (3)数列与集合有什么区别?

集合讲究:无序性、互异性、确定性,数列讲究:有序性、可重复性、确定性。

② 数列中每一个数叫数列的项,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 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 项. ③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123,,,,,n a a a a ,简记为{}n a .

④ 数列的分类:(1)按项数分: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2)按项之间的大小关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与摆动数列.

⑤ 数列中的数与它的序号有怎样的关系?

序号可以看作自变量,数列中的数可以看作随着变动的量。把数列看作函数。

即:数列可看作一个定义域是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对应的

一列函数值。反过来,对于函数)(x f y =,如果、2、3、4)i i f 1)((=有意义,可以得到

一个数列:......\)3(\)2(\)1(f f f

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

2例1、写出下列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4

1

,31,21,1--

(2) 2,0,2,0. 练习: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的值,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4

131211

(1) 3, 5, 7, 9, 11,……; (2)

32, 154, 356, 638, 99

10, ......; (3) 0, 1, 0, 1, 0, 1,......; (4) 1, 3, 3, 5, 5, 7, 7, 9, 9, ......; (5) 2, -6, 18, -54, 162, ....... 例2. 写出数列.. (13)

5

,104,73,42,

1的一个通项公式,并判断它的增减性。 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数列都存在通项公式?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的通项公式是唯一的吗? 例3.根据下面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写出前五项:

(1)1

+=

n n

a n (2)n a n n ?-=)1( 例4.求数列}{

3922++-n n 中的最大项。

例5.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2)3(log 22-+=n a n ,求3log 2是这个数列的第几项?

三. 小结:数列及其基本概念,数列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四、巩固练习:

1. 练习:P31面1、2、题、

2. 作业:《习案》九。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

教学要求: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

前几项;理解数列的前n 项和与n a 的关系.

教学重点: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教学难点:理解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以下四个数中,是数列{})1(+n n 中的一项的是 ( A )

A.380

B.39

C.32

D.18

2).设数列为 ,11,22,5,2则24是该数列的 ( C )

A.第9项

B. 第10项

C. 第11项

D. 第12项 3).数列5 ,4 ,3 ,2,1--的一个通项公式为n a n n 1)1(+-=.

4)、图2.1-5中的三角形称为希尔宾斯基(Sierpinski )三角形。在下图4个三角形中,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构成一个数列的前4项,请写出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的图象。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以下数列,并写出其通项公式:

,11,9,7,5,3,1)1( 12-=n a n ,8,6,4,2,0)2(---- )1(2--=n a n ,81,27,9,3)3( n n a 3=

思 考: 除了用通项公式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确定这些数列的每一项?

2,,25,2213,1)1(123121+=+==+=+===-n n a a a a a a a 2,0)2(11-==-n n a a a 113,3)3(-==n n a a a

(二)定义:已知数列}{n a 的第一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

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练习: 运用递推公式确定一个数列的通项:

,11,8,5,2)1( )2(3,211≥+==-n a a a n n

,21,13,8,5,3,2,1,1)2( )3(,1,12121≥+===--n a a a a a n n n

例1:已知数列}{n a 的第一项是1,以后的各项由公式1

11-+

=n n a a 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五项.

解:5

8

,35,23,

2,1. ??

?=≥-=-1)(

2)(

, }{ 11n S n S S a S n a n n n n n 则项之和为的前若记数列 练习: 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1)2(;2)1(22++=-=n n S n n S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例2.已知4,211-==+n n a a a ,求n a . 解法一:

)

1(42)4)(1(2 :,,10,6,2,2: 4321--=--+=-=-=-==n n a a a a a n 观察可得可以写出 --------- 观察法

解法二:

)

1(42 )1(4: 4 4 4 4 ,4: 112322111--=∴--=--=--=--=--=-∴-=------+n a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n n n n n 相加得由题设 ----------------累加法

例3:已知n n a a a 2,211==+,求n a .

解法一: 解法二: --------迭乘法

n

n a a a a 2: ,,222 ,222,2323221==?==?==观察可得

三、课堂小结: 1.递推公式的概念;

2.递推公式与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区别是:

(1)通项公式反映的是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而递推公式反映的是相临两项(或n 项)之间的关系. (2)对于通项公式,只要将公式中的n 依次取 ,4,3,2,1即可得到相应的项,而递推公式则要已知首项(或前n 项),才可依次求出其他项.

3.用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的方法:观察法、累加法、迭乘法. 四、作业

1.阅读教材P30----33面

2. 《习案》作业十

2.2 等差数列(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

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

的概念;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应用的实践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设想 [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在日常生活中,人口增长、教育贷款、存款利息等等这些大家以后会接触得比较多的实际计算问题,都需要用到有关数列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先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22 2 2,2 ,2 1111

2322111

11=?=∴=????∴

==∴=---------+ 即由

[探索研究]

由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

(放投影片)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____,____,____,____,……

2、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 ):48,53,58,63。

3、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理水库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cm ,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 ,最低降至5m 。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 ):18,15.5,13,10.5,8,5.5

4、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寸期).例如,按活期存入10 000元钱,

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数列:10 072,10 144,10 216, 10 288,10 360。 思考:同学们观察一下上面的这四个数列:0,5,10,15,20,…… ①

48,53,58,63 ②

18,15.5,13,10.5,8,5.5 ③ 10 072,10 144,10 216, 10 288,10 360 ④

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引导学生观察相邻两项间的关系,

由学生归纳和概括出,以上四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即:每个都具有相邻两项差为同一个常数的特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那么对于以上四组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5,5,-2.5,72。

注意:⑴公差d 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⑵对于数列{n a },若 n a -1-n a =d (d 是与n 无关的数或字母),n ≥2,n ∈N ,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

(3)若d=0, 则该数列为常数列.

提问:(1)你能举一些生活中的等差数列的例子吗?

(2)如果在a 与b 中间插入一个数A ,使a ,A ,b 成等差数列数列,那么A 应满足什么条件? 由学生回答:因为a ,A ,b 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那么由定义可以知道:

A-a=b-A 所以就有 2

b

a A +=

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 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

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 ,5是3和7的等差中项,1和9的等差中项。

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5和13的等差中项。 看来,73645142,a a a a a a a a +=++=+

从而可得在一等差数列中,若m+n=p+q 则 q p n m a a a a +=+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提问:对于以上的等差数列,我们能不能用通项公式将它们表示出来呢?

⑴、我们是通过研究数列}{n a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去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的。下面由同学们根据通项公式的定义,写出这四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由学生经过分析写出通项公式: ① 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n a n 5=

② 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1(548-+=n a n ③ 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1(5.218--=n a n ④ 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1(7210072-+=n a n

⑵、那么,如果任意给了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1a 和公差d ,它的通项公式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归纳: ,12d a a =-

,23d a a =-

,34d a a =-

所以 ,12d a a +=

,23d a a +=,2)(123d a d d a d a a +=++=+= ,34d a a +=,3)2(134d a d d a d a a +=++=+= ……

思考:那么通项公式到底如何表达呢?

得出通项公式:以1a 为首项,d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d n a a n )1(1-+=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知道了等差数列的首项1a 和公差d ,那么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n a 就可以表示出来了。

选讲: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迭加法和迭代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迭加法): }{n a 是等差数列, (迭代法):}{n a 是等差数列,则有 d a a n n +=-1

(n-1)个等式

所以 ,1d a a n n =-- d d a n ++=-2

,21d a a n n =--- d a n 22+=-

,32d a a n n =--- d d a n 23++=- …… d a n 33+=- ,12d a a =- …… 两边分别相加得,)1(1d n a a n -=- d n a )1(1-+= 所以d n a a n )1(1-+= 所以 d n a a n )1(1-+= [例题分析]

例1、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⑵-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⑴由1a =8,d=5-8=-3,n=20,得49)3()121(820-=-?-+=a

⑵由1a =-5,d=-9-(-5)=-4,得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14)1(45--=---=n n a n 由题意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4n-1成立。

解这个关于n 的方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例2:(1)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31,10125==a a ,求首项1a 与公差d ;

(2)已知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4

3

,4573-==

a a ,求15a 的值. 解:(1)解法一:∵105=a ,3112=a ,则

??

?=+=+31

1110

411d a d a ???

?=-=3

2

1

d a

所以,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是-2,公差是3. 解法二:∵3710317512=?+=?+=d d d a a ,

由 3)15(101?-+=a 得21-=a 所以,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是-2,公差是3.

例3: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 ,最低一级宽为110cm ,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解:设{}n a 表示梯子自上而上各级宽度所成的等差数列,

由已知条件,可知:1a =33, 12a =110,n=12

∴d a a )112(112-+=,即10=33+11d 解得:7=d 因此,,61,54,47740,407335432===+==+=a a a a

,103,96,89,82,75,6811109876======a a a a a a

答:梯子中间各级的宽度从上到下依次是40cm ,47cm ,54cm ,61cm ,68cm ,75cm ,82cm ,89cm ,96cm ,103cm.

例4: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它们的和为18,它们的平方和为116,求这三个数. 解:设这三个数为a-d,a,a+d 则??

?

=+++-=+++-116

)()(182

22d a a d a d a a d a 解得这三个数依次为4,6,8或8,6,4

[注](1)设未知数时尽量减少未知数的个数.(2)结果应给出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两种情况. 例5:已知四个数成等差数列,它们的和为28,中间两项的积为40,求这四个数. 解:设这个数为a-3d, a-d, a+d,a+3d 则?

?

?=+-=++++-+-40))((28

33d a d a d a d a d a d a

解得: ??

?==37d a 或???==7

3d a

∴这四个数依次为-2,4,10,16或16,10,4,-2.

例6.某市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元/km ,起步价为10元,即最初的4km (不含4千米)计费10元。如果某人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去往14km 处的目的地,且一路畅通,等候时间为0,需要支付多少车费?

解:根据题意,当该市出租车的行程大于或等于4km 时,每增加1km ,乘客需要支付1.2元.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n a 来计算车费.

令1a =11.2,表示4km 处的车费,公差d=1.2。那么当出租车行至14km 处时,n=11,此时需要支付车费)(2.232.1)111(2.1111元=?-+=a 答:需要支付车费23.2元。

[随堂练习] 课本39页“练习”第1、2题; [课堂小结]

①等差数列定义:即d a a n n =--1(n ≥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n a d n a )1(1-+(n ≥1) 推导出公式:d m n a a m n )(-+=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一。

高中数学必修5基本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5基本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一.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 设a 、b 是两个正数,则 2 a b +称为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 2.几何平均数 a 、 b 的几何平均数 二基本不等式 1.基本不等式: 若0a >,0b >,则a b +≥,即 2 a b +≥2.基本不等式适用的条件 一正:两个数都是正数 二定:若x y s +=(和为定值),则当x y =时,积xy 取得最大值2 4 s 若xy p =(积为定值),则当x y =时,和x y +取得最小值 三相等:必须有等号成立的条件 注:当题目中没有明显的定值时,要会凑定值 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1)()22 2,a b ab a b R +≥∈ (2)()22 ,2 a b ab a b R +≤∈ (3)()20,02a b ab a b +??≤>> ??? (4)()222,22a b a b a b R ++??≥∈ ??? . 三.跟踪训练 1.下列各函数中,最小值为2的是 ( ) A .1y x x =+ B .1sin sin y x x =+,(0,)2x π∈ C .2 y = D .1y x =+ 2.当02x π <<时,函数21cos 28sin ()sin 2x x f x x ++=的最小值是( )。

A. 1 B. 2 C. 4 D. 3.x >0,当x 取什么值,x +1x 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4.用20cm长的铁丝折成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应该怎样折? 5.一段长为30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花园,墙长18m,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花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6.设0,0x y >>且21x y +=,求11x y +的最小值是多少? 7.设矩形ABCD(AB>AD)的周长是24,把?ABC沿AC向?ADC折叠,AB折过去后交CD与点P,设AB=x ,求?ADP的面积最大值及相应x 的值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非常好的)

(第1课时) 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三角形数:1,3,6,10,… 正方形数:1,4,9,16,25,… Ⅱ.讲授新课 ⒈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 ⒊数列的一般形式: ,,,,,321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n 项 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 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 3 1 ”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项 1 51 413121 ↓ ↓ ↓ ↓ ↓ 序号 1 2 3 4 5 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n a n 1 = 来表示其对应关系 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 ,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 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则90C <;③若 222a b c +<,则90C >. 注: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隔河看两目标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学案

数列 1.1数列的概念 预习课本P3~6,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列?数列的项指什么? (2)数列的一般表示形式是什么? (3)按项数的多少,数列可分为哪两类? (4)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关系? [新知初探] 1.数列的概念 (1)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作数列. (2)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作这个数列的项. (3)数列的表示: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1,a2,a3,…,a n…,简记为数列{a n}.数列的第1项a1,也称首项;a n是数列的第n项,也叫数列的通项. [点睛] (1)数列的定义中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定次序”与“一列数”.也就是说构成数列的元素是“数”,并且这些数是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即确定的数在确定的位置. (2)项a n与序号n是不同的,数列的项是这个数列中的一个确定的数,而序号是指项在数列中的位次. (3){a n}与a n是不同概念:{a n}表示数列a1,a2,a3,…,a n,…;而a n表示数列{a n}中的第n 项. 2.数列的分类 项数有限的数列叫作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作无穷数列.

3.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与n 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成a n =f (n ),那么这个式子叫作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点睛] (1)数列的通项公式实际上是一个以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 }为定义域的函数解析式. (2)同所有的函数关系不一定都有解析式一样,并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 4.数列的表示方法 数列的表示方法一般有三种: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 [小试身手]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同一数列的任意两项均不可能相同.( ) (2)数列-1,0,1与数列1,0,-1是同一个数列.( ) (3)数列中的每一项都与它的序号有关.( ) 答案:(1)× (2)× (3)√ 2.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1-(-1)n +1 2,则该数列的前4项依次为( ) A .1,0,1,0 B .0,1,0,1 C.12,0,1 2 ,0 D .2,0,2,0 解析:选B 把n =1,2,3,4分别代入a n =1-(-1)n + 12中,依次得到0,1,0,1. 3.已知数列{a n }中,a n =2n +1,那么a 2n =( ) A .2n +1 B .4n -1 C .4n +1 D .4n 解析:选C ∵a n =2n +1,∴a 2n =2(2n )+1=4n +1. 4.数列1,3,6,10,x,21,…中,x 的值是( ) A .12 B .13 C .15 D .16 解析:选C ∵3-1=2,6-3=3,10-6=4, ∴? ???? x -10=5,21-x =6,∴x =15. [典例] (1){0,1,2,3,4};(2)0,1,2,3;(3)0,1,2,3,4,…; (4)1,-1,1,-1,1,-1,…;(5)6,6,6,6,6. [解] (1)是集合,不是数列;

2021年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全册完整版)

2021年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 (全册完整版) 第一章: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 (其中R 为AB C ?外接圆的半径) 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 sin ,sin ,sin ;222a b c A B C R R R ?= ==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元素。 2、余弦定理: 222222 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a b ab C ?=+-?=+-??=+-? 222 222222 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a b c C ab ?+-=?? +-? = ?? ?+-= ??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它元素。 做题中两个定理经常结合使用. 3、三角形面积公式:

B ac A bc C ab S ABC sin 2 1 sin 21sin 21=== ?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 中,有()A B C C A B ππ++=?=-+ 222 C A B π+? =- 222()C A B π?=-+. 5、一个常用结论: 在ABC ?中,sin sin ;a b A B A B >?>?> 若sin 2sin 2,.2 A B A B A B π ==+=则或特别注意,在三角函数中, sin sin A B A B >?>不成立。 第二章:数列 1、数列中n a 与n S 之间的关系: 1 1,(1),(2). n n n S n a S S n -=?=? -≥?注意通项能否合并。 2、等差数列: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n a -1-n a =d ,(n ≥2,n ∈N +),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⑵等差中项:若三数a A b 、、成等差数列2 a b A +?= ⑶通项公式:1(1)()n m a a n d a n m d =+-=+- 或(n a pn q p q =+、是常数). ⑷前n 项和公式: ()() 11122 n n n n n a a S na d -+=+ = ⑸常用性质: ①若()+∈ +=+N q p n m q p n m ,,,,则q p n m a a a a +=+; ②下标为等差数列的项() ,,,2m k m k k a a a ++,仍组成等差数列;

高中数学必修五-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教案

第三章不等式 必修5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 2.通过了解一些不等式(组)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学习不等式的相关内容; 3.理解比较两个实数(代数式)大小的数学思维过程. 二、教学重点: 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 使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现实世界和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等等.人们还经常用长与短,高与矮,轻与重,大与小,不超过或不少于等来描述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 在数学中,我们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不等关系.

提问: 1.“数量”与“数量”之间存在哪几种关系?(大于、等于、小于). 2.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如何描述“不等关系”的呢?(用不等式描述) 引入知识点: 1.不等式的定义: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2.不等式a b ≥的含义. 不等式a b ≥应读作“a 大于或者等于b ”,其含义是指“或者a >b ,或者a =b ”,等价于“a 不小于b ,即若a >b 或a =b 之中有一个正确,则a b ≥正确. 3.实数比较大小的依据与方法. (1)如果a b -是正数,那么a b >;如果a b -等于零,那么a b =;如果a b -是负数,那么a b <.反之也成立,就是(a b ->0?a >b ;a b -=0?a =b ;a b -<0?a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 第一章 三角函数 一.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R A B C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二.余弦定理: 三.三角形面积公式:111 sin sin sin ,222 ABC S bc A ac B ab C ?= == 第二章 数列 一.等差数列: 1.定义:a n+1-a n =d (常数) 2.通项公式:()d n a a n ?-+=11或()d m n a a m n ?-+= 3.求和公式:()()d n n n n a a a S n n 2 1211-+=+= 4.重要性质(1)a a a a q p n m q p n m +=+?+=+ (2) m,2m,32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差数列 二.等比数列:1.定义: )0(1 ≠=+q q a a n n 2.通项公式:q a a n n 1 1-?=或q a a m n m n -?= 3.求和公式: )(1q ,1==na S n )(1q 11)1(11≠--=--=q q a a q q a S n n n 4.重要性质(1)a a a a q p n m q p n m =?+=+ (2)()m,2m,32q 1m 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比数列或为奇数 三.数列求和方法总结: 1.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可采用求和公式(公式法). 2.非等差等比数列可考虑(分组求和法) ,(错位相减法)等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 若不能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则采用(拆项相消法)求和. 注意(1):若数列的通项可分成两项之和(或三项之和)则可用(分组求和法)。 (2)若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相乘构成的新数列求和,采用(错位相减法). 过程:乘公比再两式错位相减 (3)若数列的通项可拆成两项之差,通过正负相消后剩有限项再求和的方法为(拆项相消法). 常见的拆项公式:11 1)1(1. 1+-=+n n n n 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a b ab C =+-=+-=+-)11(1)(1.2k n n k k n n +-=+)121121(21)12)(12(1.3+--=+-n n n n ] ) 2)(1(1 )1(1[21)2)(1(1. 4++-+=++n n n n n n n ) 1(1 n 1 . 5n n n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1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正弦定理 知识结构梳理 几何法证明 正弦定理的证明 向量法证明 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 正弦定理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的两种应用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角的对角 解三角形 知识点1 正弦定理及其证明 1正弦定理: 2.正弦定理的证明: (1)向量法证明 (2)平面几何法证明 3.正弦定理的变形 知识点2 正弦定理的应用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应用正弦定理要注意以下三点: (1) (2) (3) 知识点3 解三角形

1.1.2余弦定理 知识点1 余弦定理 1. 余弦定理的概念 2. 余弦定理的推论 3. 余弦定理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4. 理解应用余弦定理应注意以下四点: (1) (2) (3) (4) 知识点2 余弦定理的的证明 证法1: 证法2: 知识点3 余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三角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可以求第三边,进而求出其他角。 例1(山东高考)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tanC=73. (1) 求C cos ; (2) 若 =2 5 ,且a+b=9,求c.

1.2应用举例 知识点1 有关名词、术语 (1)仰角和俯角: (2)方位角: 知识点2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1)读懂题意,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和所求,准确理解应用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如仰角、俯角、视角、方位角等,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模型; (3)合理选择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求解; (4)将三角形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单位、结果要求近似等。 1.3实习作业 实习作业的方法步骤 (1)首先要准备皮尺、测角仪器,然后选定测量的现场(或模拟现场),再收集测量数据,最后解决问题,完成实习报告。要注意测量的数据应尽量做到准确,为此可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要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设计实施方案,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信息。 (2)实习作业中的选取问题,一般有:○1距离问题,如从一个可到达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或两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②高度问题,如求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问题。一般的解决方法就是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

第一章解三角形 章节总体设计 (一)要求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 1.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本章的两个主要数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的知识,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设置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2.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加强与前后各章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复习和应用已学内容,并为后续章节教学内容做好准备,能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教学效益,并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本章内容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从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

高中数学必修5测试题(基础)

朝阳教育暑期辅导中心数学必修5测试题(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出卷人:毛老师 考生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在等比数列{n a }中,已知11 = 9 a ,5=9a ,则3=a ( ) A 、1 B 、3 C 、±1 D 、±3 2.在△ABC 中,若=2sin b a B ,则A 等于( ) A .006030或 B .006045或 C .0060120或 D .0 015030或 3.在△ABC 中,若SinA :SinB :SinC=5:7:8,则B 大小为( ) A 、30° B 、60° C 、90° D 、120° 4.已知点(3,1)和(- 4,6)在直线3x -2y +a =0的两侧,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 <-7或 a >24 B. a =7 或 a =24 C. -7的解集是11 (,)23 -,则a b +的值是( )。 A. 10 B. 10- C. 14 D. 14- 8 1 1,两数的等比中项是( ) A .1 B .1- C .1± D . 12 9.设11a b >>>-,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 ( ) A . 11a b < B .11 a b > C .2a b > D .22a b > 10.已知{}n a 是等差数列,且a 2+ a 3+ a 8+ a 11=48,则a 6+ a 7= ( ) A .12 B .16 C .20 D .24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在△ABC 中,=2,=a c B 150°,则b = 12.等差数列{}n a 中, 259,33,a a ==则{}n a 的公差为______________。 13.等差数列{}n a 中, 26=5,=33,a a 则35a a +=_________。

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五学案(全套)

加油吧,少年,拼一次,无怨无悔! 高二数学必修五全套学案 §1.1.1 正弦定理 学习目标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试验: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C转动. 思考:∠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的大小的增大而.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 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 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ABC中,设BC=a, 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 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从而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试试: (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 .sin sin a A b B = B .cos cos a A b B =

(完整版)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全套教案

课题: §1.1.1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 义 , 有 sin a A c =,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高中数学必修5试题及详细答案

期末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在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等差数列3, 7, 11,…中,第5项为()? A. 15 B . 18 C. 19 D. 23 2?数列{a n }中,如果a n = 3n (n = 1, 2, 3,…),那么这个数列是(). A.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C.首项为3的等比数列 B. 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 D.首项为1的等比数列 3.等差数列{ sh }中,a 2 + a 6= 8, a 3 + a 4= 3,那么它的公差是() 则c 的值等于() A. 5 B . 13 C. ,13 D. . 37 5. 数列{a n }满足 a 1= 1, a n +1 = 2a n +1( n € N+),那么 a 4的值为() A. 4 B . 8 C. 15 D. 31 6. A ABC 中,如果— = —^ = —,那么△ ABC 是 () . tan A tanB tanC A.直角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7. 如果 a > b >0, t > 0,设 M= - , N= 口,那么() . b b t A. M >N B . M k N C. M = N D. M 与N 的大小关系随t 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a n }为递增数列,则{a n }的通项公式可以为(). 2 A. a n = — 2n + 3 B. a n = — n — 3n +1 1 C. a n = 一 D. a n = 1 + log 2 n 2n A. 4 B . 5 C. 6 D. 7 4.A ABC 中,/ A Z B,Z 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 , b, c .若 a = 3, b = 4,Z C = 60° ,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应用举例

课题: §2.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例2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矫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1、[复习旧知] 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2、[设置情境] 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5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必修5公式大全 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 2sin sin sin a b c R C ===A B .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R A = ,sin 2b R B =,sin 2c C R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 ++=== A + B +A B . (正弦定理主要用来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余的量。) ⑤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无解三中情况) 如:在三角形ABC 中,已知a 、b 、A (A 为锐角)求B 。具体的做法是:数形结合思想 画出图:法一:把a 扰着C 点旋转,看所得轨迹以AD 有无交点: 当无交点则B 无解、 当有一个交点则B 有一解、 当有两个交点则B 有两个解。 法二:是算出CD=bsinA,看a 的情况: 当ab 时,B 有一解 注:当A 为钝角或是直角时以此类推既可。 3、三角形面积公式:111 sin sin sin 222 C S bc ab C ac ?AB = A == B . 4、余弦定理:在 C ?AB 中,有2 2 2 2cos a b c bc =+-A ,2 2 2 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a b ab C =+-. 5、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 +-B =,222 cos 2a b c C ab +-=. (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6、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 C 的对边,则:①若222a b c +=,则90C =o ; ②若2 2 2 a b c +>,则90C o .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隔河看两目标A 、B,

高中数学必修5试题及详细答案

期末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等差数列3,7,11,…中,第5项为( ). A .15 B .18 C .19 D .23 2.数列{a n }中,如果n a =3n (n =1,2,3,…) ,那么这个数列是( ). A .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B .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 C .首项为3的等比数列 D .首项为1的等比数列 3.等差数列{a n }中,a 2+a 6=8,a 3+a 4=3,那么它的公差是( ). A .4 B .5 C .6 D .7 * 4.△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3,b =4,∠C =60°, 则c 的值等于( ). A .5 B .13 C .13 D .37 5.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2a n +1(n ∈N +),那么a 4的值为( ). A .4 B .8 C .15 D .31 6.△ABC 中,如果A a tan =B b tan =C c tan ,那么△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7.如果a >b >0,t >0,设M =b a ,N =t b t a ++,那么( ). A .M >N B .M <N C .M =N D .M 与N 的大小关系随t 的变化而变化 | 8.如果{a n }为递增数列,则{a n }的通项公式可以为( ). A .a n =-2n +3 B .a n =-n 2-3n +1

高中数学必修5 数列基础题测试卷

高一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43*2 N n n n a n ∈--=,则4a 等于 ( ). A 、1 B 、 2 C 、 0 D 、 3 2、在等比数列{n a }中,已知91 1=a ,95=a ,则=3a ( ) A 、1 B 、3 C 、1± D 、±3 3、等比数列{}n a 中, ,243,952==a a 则{}n a 的前4项和为( ) A 、81 B 、120 C 、168 D 、192 4、数列1,3,6,10,…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 A 、n a =n 2-(n-1) B 、n a =n 2 -1 C 、n a =2)1(+n n D 、n a =2) 1(-n n 5、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288a a +=,则该数列前9项和9S 等于( ) A 、18 B 、27 C 、36 D 、45 6、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735S =,则4a = ( ) A 、8 B 、7 C 、6 D 、5 7、已知数列3,3,15,…,)12(3-n ,那么9是数列的 ( ) A 、第12项 B 、第13项 C 、第14项 D 、第15项 8、等差数列{}n a 的前m 项和为30,前2m 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m 项和是( ) A 、130 B 、170 C 、210 D 、260 9、设{}n a 是等差数列,1359a a a ++=,69a =,则这个数列的前6项和等于( ) A、12 B、24 C、36 D、48 10、已知某等差数列共有10项,其奇数项之和为15,偶数项之和为30,则其公差为( ) A 、5 B 、4 C 、3 D 、2 11、已知数列 2 、 6 、10 、14 、3 2 …那么7 2 是这个数列的第几项( ) A 、23 B 、24 C 、19 D 、25

高中数学必修5测试题(含答案)

编者:大成 审核:程倩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ABC 中,若a = 2 ,b =,30A = , 则B 等于( ) A .60 B .60或 120 C .30 D .30或 150 2.在等比数列{n a }中,已知9 1 1= a ,95=a ,则=3a ( ) A .1 B .3 C . 1± D .±3 3.等比数列{}n a 中, ,243,952==a a 则{}n a 的前4项和为( ) A . 81 B .120 C .168 D .192 4.已知{a n }是等差数列,且a 2+ a 3+ a 8+ a 11=48,则a 6+ a 7= ( ) A .12 B .16 C .20 D .24 5.等差数列{}n a 的前m 项和为30,前2m 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m 项和是( ) .170 C 6.已知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13 q =-,则 1357 2468 a a a a a a a a ++++++等于( ) A.13- B.3- C.1 3 D.3 7.设b a >,d c >,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A.d b c a ->- B.bd ac > C.b d c a > D.c a d b +<+ 8.如果方程02)1(2 2=-+-+m x m x 的两个实根一个小于?1,另一个大于1,那么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 A .)22(,- B .(-2,0) C .(-2,1) D .(0,1) 9.已知点(3,1)和(- 4,6)在直线3x -2y +a =0的两侧,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 <-7或 a >24 B. a =7 或 a =24 C. -7},B ={x |2 340x x -->},且A B = R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 ) A. 4a ≥ B.4a ≥- C. 4a ≤ D. 14a ≤≤ 11.设,x y 满足约束条件360x y --≤,20x y -+≥,0,0x y ≥≥,若目标函数 (0,0)z ax by a b =+>>的最大值为12则23 a b +的最小值为( ) A. 256 B.256 C.6 D. 5 12.有甲、乙两个粮食经销商每次在同一粮食生产地以相同的价格购进粮食,他们共购进粮食两次,各次的粮食价格不同,甲每次购粮10000千克,乙每次购粮食10000元,在两次统计中,购粮的平均价格较低的是( ) A.甲 B.乙 C.一样低 D.不确定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3.在ABC ?中, 若2 1 cos ,3- ==A a ,则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为 _____. 14.在△ABC 中,若=++=A c bc b a 则,2 22 _________。 15.若不等式022 >++bx ax 的解集是?? ? ??-31,21,则b a +的值为________。 16.已知等比数列{a n }中,a 1+a 2=9,a 1a 2a 3=27,则{a n }的前n 项和 S n = ___________ 。 三、解答题 17.(12分)在△ABC 中,求证:)cos cos (a A b B c a b b a -=- 18.(12分)在△ABC 中,0120,ABC A a S ===c b ,. 19.(12分)21.某种汽车购买时费用为16.9万元,每年应交付保险费及汽油费共1万元;汽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