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的关系3a附312例分析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的关系3a附312例分析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的关系3a附312例分析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的关系3a附312例分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分析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一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历分析 病历介绍: 患者,男,18岁,因“身目黄染,小便黄3日”来诊。 病史:患者自诉一周前受寒感冒后出现发热,无畏寒,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咳痰,遂于当地门诊输液治疗4天(具体用药不详),3日前出现身目黄染,小便黄,时伴右肋部不适,恶心欲吐,倦怠懒言,昨日体温已恢复正常,未再发烧。纳差,眠可,大便质稀,不成形,1-2次/日,小便调。 查体:巩膜黄染,咽部充血,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区叩击痛(+),肝脾肋下可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64.9%。感染系列((-)、IM IM 细胞4条再具备其它IM 加入葡萄糖注射液150-250ml 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7-10d ;给予维生素C 、肌酐、辅酶A 保肝治疗。48例合并肝损害IM 患者治疗10天复查肝功,42例回复正常。其余6例口服维生素及联苯双酯保肝治疗1个月复查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4]。 本例患者在确诊IM 的同时合并肝损害,临床治疗上予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2.4、维生素B6注射液0.2、维生素C 注射液2.0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甘草酸二胺注射液200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250ml 静脉滴注,每日一次,8天一疗程。治疗结束后复查。 参考文献 [1]谢正德.儿童EB 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J].实用临床儿科杂志.2007,22(22):1759-1760. [2]蒋娟.于洁.王晓莉.等.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1例临床分析[J].

精心整理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2):919-922. [3]王珏,梅爱农,闵秀全.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并发症及危险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10):790-791. [4]罗泽民,苏海涛,谢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征[J].华西医 学.2012,27(8):1190-1193. 精心整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3岁儿童年龄特点

2-3岁儿童年龄特点 科学 发展水平: 1.好奇心强,对外部特征明显,而且变化的事物兴趣很大。 2.对动植物感兴趣,喜欢观察动物的动作。 3.喜欢自己的动作产生的反应,比如敲一下风铃,风铃响了,他会接着敲,然后满意的欣赏自己产生的效果。 发展需要: 1.提供各种各样与儿童生活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物体,要求颜色鲜艳,有变化。 2.提供一些易发芽的植物和可以亲近的动物,让孩子亲眼看见变化。 3.用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一日常规,比如起床对谁问好,如何准备睡觉等等。 4.在让他们了解规则时候要从儿童的心理反映出发,尽量采取跳跃性大的语言或者动作。 社会和自我 发展水平: 1.在2岁左右,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和自己身体的感觉,但在表达自己的愿望时,总要把自己的名字挂载前头,如“宝宝吃糖”。说明幼儿仍然不能把自己和外界环境分开来。 2.在2岁半后,幼儿把对自己的称呼从名字改成了“我”。这是幼儿终于把自己和客体分开的标志。这个时候幼儿处于“我自己……”的阶段,尽管不太会自己吃饭,但仍要自己拿勺,尽管走路不太好,也要自己找。独立性增强。 3.自我评价依靠老师或者其他成人的评价。 4.性别意识刚刚开始萌芽,只是知道自己是女孩或男孩,至于为什么会是男孩或是女孩以及分别的性别行为是什么,则不知道。 5.已经出现各种各样的情感,包括嫉妒,但没有精确的分化。比如不明白痛苦和愤怒的区别。 6.在同伴交往中,多进行独自游戏或者平行游戏,喜欢挨在一起游戏,但不会有明确的合作。 7.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弱,孩子一着急可能会出现拳脚攻击的问题。

发展需要: 1.尽量保护幼儿的独立性,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性别等等。 2.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尽量避免儿童产生嫉妒的消极情感。 3.对孩子的排泄活动要采取适当的态度,不要过多申斥。 4.不为儿童提供非亲社会性行为的榜样,如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制止。 身体与运动 发展水平: 1.骨骼短而细,非常柔软。肌肉重量占身体重量的30%以下,肌肉特别容易疲劳。扁桃体开始发育,声带短。心脏的容积为出生时的两倍,胃容积很小。排尿次数多。植物型神经发育基本形成,但动作的平衡还有待发展。 2.生长发育的速度较前慢些,活动能力开始加强 3.不能自如的运用双腿进行上下楼梯的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只能进行简单的动作,手和腿的动作不能协调。 4.发展大脑皮质的机制逐步完善,第二信号系统迅速建立。从母体获得的免疫能力已经消失。 发展需要: 1.合理的营养膳食和卫生习惯。 2.适当的户外活动。活动要动静交替。 3.要进行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体育游戏,动作幅度不要太大,要简单,有必要的重复。4.因先天的免疫能力消失,加上与外界接触机会增多,易患各种传染病,应该重视预防措施。 数学 发展水平: 1.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但这种知觉是泛化的。比如他们对东西的描述都是用“多多”,“好多”来表示,而不去考虑物体的精确数量,比如玩玩具时候有五块积木,在孩子不注意的情况下拿走两块,孩子也不会察觉。同时也不会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了。另外,也不会进行精确的数字对应了。如上面有三朵花,孩子下面同样会放上三朵花这种情况在这个年龄段很难看到。 2.对物体的特征开始感觉,有了一些具体概念分类的方法。但大多数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比如他们经常见的人,动物等等。不能进行一级类概念的分类,如水果,车辆等等。3.基本不会加减运算。

1-10儿童各年龄段的表现

★每个年龄段的重要表现★ 1岁半:爱唱反调 2岁:开始关心他人 2岁半:让人一个头两个大的第一叛逆期 3岁:喜欢与人分享 3岁半:缺乏安全感 4岁:爱吹牛 4岁半:分不清真实与幻想 5岁:可爱的黄金年华 5岁半到6岁:极端自我中心 7岁:喜欢独处的年龄 8岁:具有评价事务的能力 9岁:追求完美 10岁:青春期前奇妙的缓冲期 ★下面开始分年龄叙述★ 对照看你的娃是不是这样的? 1-2岁 2岁前后的小坏蛋有多坏,我们都已经知道了。 最突出的表现包括:“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他们一点儿也不坏,一点儿也没有折磨妈妈、蛮不讲理的意思。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书上提供的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 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生活规律:饿了、渴了、累了、困了、闷了,孩子就容易发脾气。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 转移注意:这么小的宝宝,注意力移动得很快,你要好好利用。比如,你抱孩子进餐椅吃饭,孩子打挺不肯进去,你就不必坚持。拿些小胡萝卜丁啦小麦圈啦什么的哄哄他,等他吃得高兴心情愉快时,再抱进餐椅里去。 不当观众:当孩子打滚撒赖时,不当观众。没有观众了,这演员也就没趣了。绕开硬碰硬:如果你问,“你要不要洗澡?”这答案肯定是“不!”你可以换个说法,“你想在澡盆里玩小鸭子,还是玩小水桶?”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其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 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儿童的生理发展和儿童的经验积累,都与生活时间相联系。儿童心理的发展和这两个方面也不可分。但是,年龄本身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不能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的实际年龄完全对应起来。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起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固然受客观的自身发展规律所制约,但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会出现差异。比如,原始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极低,幼小儿童已经能够和放人二愿参急林会生产劳动,因而儿童期很短。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儿童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准备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儿童 期逐渐延长,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可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自发地出现的。 3.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 它只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的特点,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中每-个儿童所有的心理特点。从总的方面

说,心理年龄特征代表该年龄的一般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而同龄儿童之间的个别差异,往往在于非本质的特征。在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用典型性否定多样性,用本质特征否定非本质特征。更不能反过来,用个别性否定一般性,用多样性否定典型性,用非本质特征来定本质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1)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2)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差异,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可变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受外界条件,主要是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制约,而社会和教育条件是经常在变化的。 3.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辩

5-6岁儿童年龄发展特点

5-6岁儿童年龄发展特点 身体与运动 发展水平: 1.骨骼发育进一步发展,坚硬度增加。肌肉重量开始占体重的三分之一。心率为每分钟95次左右。触压觉和痛觉开始发展,有了一定的敏感性。 2.手部小肌群开始发育,初步能做些精细的动作。能够双脚并跳。 3.动作概念基本明确,主要依靠肌肉感觉调节控制动作,动作协调,准确,熟练,省力,相对前期来说,能够基本运用自如。 4.能够听信号变速走,跑,追逐,立定跳远,完成各种复杂的游戏,比如跳绳。单足站立,灵活钻爬,手脚交替灵活攀登,能根据复杂的规则做出集体队形的变化。 5.喜欢集体游戏和讨论,能够按照规则自由的游戏。 发展需要: 1. 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 2.安排丰富多彩的刺激和经验,运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要求幼儿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3.消除一切使幼儿精神紧张的因素,保持平等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4.设置各种游戏,来巩固儿童已经掌握的动作,比如儿童掌握跨跳动作后,就可以设计“山沟里的狼”的游戏,同时培养孩子的配合能力,拦截与逃跑中发展动作,培养互相合作的能力。 5.在户外体育活动时应该注意游戏规则的明确性,要求孩子遵守规则来游戏。 6.多开展多人运动和配合或者合作的活动。 数学 发展水平: 1、幼儿能准确地给物体分类,能理解数的组成并进行加减运算。这些必须建立在具体形 象的基础上,比如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发生联系。儿童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整体总是多于部分。 2、对10以内的数大多数能达到守恒。计算能力发展较快,开始出现抽象的数字运算。 3、序数概念,基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各个方面有进步。一般到后期,可以计数到100到 100以上,学会20以内的加减运算,个别能达到100以内的加减运算。 4、逐渐出现按群计数的能力,比如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等。 5、形成自然数列的完整概念,理解三个数的相邻关系和10以内数的等差关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常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常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期常见。主要由EB病毒引起。6岁以下患儿常表现为轻症,甚至隐性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为EB病毒感染,经密切接触病人口腔唾液而感染,输血及粪便亦为传染源之一。病毒进入口腔后,在咽部淋巴组织内繁殖,继而进入血流产生病毒血症,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组织及具有淋巴细胞的组织与内脏。 【诊断】 (一)症状及体征 1.潜伏期:小儿潜伏期较短,约4~15天,大多为10天,青年期潜伏期可达30天。 2.临床表现:或急或缓,半数有前驱期,继之有发热、咽痛、全身不适、恶心、疲乏、出汗、呼吸急促、头痛、颈淋巴结肿大等。 (1)发热:热型不定,多为中高热,一般波动于39℃左右,发热多维持约1周左右,可有自限趋势。幼儿可不发热或仅为低热。 (2)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在患儿主诉中多以发热及颈部肿块为主。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最易受累。肿大淋巴结亦可出现在腋窝,肱骨上髁及鼠蹊部。查体中淋巴结多质地软,无明显粘连,压痛不明显或有轻压痛。 (3)咽峡炎:查体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表面可见白色膜状物,不易拭去,为扁桃体的炎性渗出。 (4)皮疹:部分患儿可在病程的4-10天左右出现皮疹,为充血性皮疹,皮疹可为多形性,无明显特异性。可表现为如: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及水泡样等。 (5)肝脾肿大:患儿可有肝、脾的肿大。部分患儿可出现脾破裂,因此需要休息,避免腹部外伤。 (6)其它症状:部分患儿可有鼻塞、眼睑浮肿、睡眠时打鼾。多为EB病毒感染后所致淋巴回流障碍引起。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增多,白细胞总数只中度增加,多见于病程第二周。也可正常或下降。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诊断标准要求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大于10%,但不同时期其比例不同,因此诊断及判断疾病控制并不能仅依此项。 2.血清嗜异凝集反应:一般认为1:40以上即为阳性反应,1:80以上更有意义。此项检查于起病5天后即可呈阳性反应,一般在疾病的第2~3周达高峰,可持续2~5月。(目前较少进行此项检查)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儿童年龄不同,心理发展情况也不相同。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起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它只能代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 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年龄特征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这就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不可能没有一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另一方面,年龄特征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有一定的变化的(当然,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一年级儿童的识字量,可以比以前多一些,算术程度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方面也是如此。 儿童心理发展会经过几个时期,依次为转折期、关键期、敏感期和最近发展区。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 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常常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资料表明,学前期是人学习口语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学会人类的语言。印度曾有一个被狼哺育长大的孩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发展的连续性 2.发展的阶段性 3.发展的不均衡性 4.首尾规律 5.手眼协调 6.近远规律 二.填空题 1.发展心理学中认为___________期是指一岁到三岁这个时期,___________期是指三岁到六岁在幼儿园这个时期。 2.____________是指幼儿心理发展是一种连续、渐进的过程,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3.___________与青春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4.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提出了_____________这一概念。 5._________是个体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个体发展最最重要的时期。 6.年龄特征是指幼儿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特征。 7.大约在_______岁,幼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表现是独立行动的愿望加强。 8.儿童心理产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和手眼协调动作是同时发展的,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动作。 10.______________个月的幼儿开始认生,对交往的人开始有所选择。 三.单项选择题 1.有个幼儿听到妈妈说:“你是好孩子。”他说:“不,我是坏孩子。”这个幼儿处于 ( )。 A.关键期 B.敏感期 C.最佳期 D.危机期 2.基础动作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下列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能单脚跳-能从矮处迈下-双脚跳离地面 B.开始真正跑-能有效地跑-能成熟地跑 C.能单脚跳-双脚跳离地面-能从矮处迈下 D.能向后退着走-能向侧面横着走-独自上楼梯 3.幼儿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起来非常轻松,容易理解,掌握得快,如果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这一时期称为( ) A.危机期 B.转折期 C.关键期 D.敏感期 4.幼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同去够物体,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这服从了( ) A.高低规律 B.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C.大小规律 D.首尾规律 5.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 A.个性发展上 B.智力发展上 C.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发展上 D.动作发展上 6.小班幼儿的兴趣多变,大班幼儿则开始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是( ) A.个从简单到复杂 B.从被动到主动 C.从具体到抽象 D.从零乱到成体系 7.人们总在谈论现在的幼儿比过去的幼儿聪明,说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具有( ) A.延续性 B.多变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8.幼儿手眼协调动作多发生于( ) A.2-3个月 B.3-4个月 C.4-5个月 D.5-6个月 四.判断题 ( )1.所有的变化都可称为发展。 ( )2.高级心理活动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低级心理活动的消失。 ( )3.个体动作的发展,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 ( )4.心理成熟先于生理成熟。 ( )5.就个体发展的整体而言,在某个时期,其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是相同的。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5-6岁儿童年龄段特征

5、5岁年龄段特征(5-6岁)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 有社会化的过程。 1、社会性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初步发展,当别人的评价与自己的感觉不相符时,会表示反对和进行争辩。多数幼儿有相对稳定的爱好和朋友。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初步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表现,规则意识增强,逐步能遵守集体制定的行为规则。合作意识增强,初步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表现,规则意识增强,逐步能遵守集体制定的行为 规则。合作意识较强,能与小组或几个同伴共同玩游戏和完成某些任务。自律意识 增强,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和坚持性 2、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 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 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 3、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 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 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 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 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 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家长教育策略分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不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学习哪些东西。比如,很多次,我看到家长试图和两岁的孩子讲道理,想要说服孩子什么样的举止才是合宜的,才能让他人接受。可是两岁的孩子,他们的大脑还不具备分析因果的能力,所以任凭家长讲再多

无法了解起因联结的作用 无法逻辑思考 黑白思维 只能思考眼前看得到的 一切都出于自己的观点,无法从别人的观点看事 能够对自己的一些行动定义自己为好孩子或坏孩子。 黑白关系:我爱妈妈,我恨妈妈,而且每天可以极端化的转变。 开始寻求成人的认可,避免批评。成人对自己

的评议导致孩子感受到成就感,羞耻,或疚。 无法真实的体会别人的感受。 强烈欲望模仿父母。 学习是经过玩耍和探索。 使用家长的认可或否认来训练孩子的自制能力,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 家长需要避免讨论,解释,或说教,而是需要经过他们的肯定或否定来帮助孩子看到自制的价值。 经过良好的语言和行为来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给与孩子们时间与空间来玩耍和探索。 成长是快速,但是不是平均的过程需要避免跟别的孩子比较。 允许孩子经过逻辑后果与失败而学习。

继续黑白思维 高估自己的能力 自我认为是全部好还是全部坏,因此也会不实际的过度高估或贬低自己。 记忆力能够帮助孩子降低黑白思维。 已经有自我控制能力了:可以安静的坐在教室里,听从老师的指导。 依赖成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在意这个评价。 行为主要是被外在的反馈而控制的,不是在的动机。 为了建立积极行为,习惯与品格方面而立界限和对孩子有清晰的期待。 需要经过过去的历史来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实际的自我认知。帮助孩子摆脱僵化的黑白思维。 孩子对自己有了一个负面的评价以后就很难改变了。因此,避免把“自私,坏,或捣蛋鬼”这样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 经过奖励和逻辑后果来训练孩子来累积积极行为还有合作能力。 拒绝奖赏孩子的成绩或成果。鼓励孩子去坚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分析

一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历分析 病历介绍: 患者,男,18岁,因“身目黄染,小便黄3日”来诊。 病史:患者自诉一周前受寒感冒后出现发热,无畏寒,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咳痰,遂于当地门诊输液治疗4天(具体用药不详),3日前出现身目黄染,小便黄,时伴右肋部不适,恶心欲吐,倦怠懒言,昨日体温已恢复正常,未再发烧。纳差,眠可,大便质稀,不成形,1-2次/日,小便调。 查体:巩膜黄染,咽部充血,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区叩击痛(+),肝脾肋下可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检验结果:2013-9-27日:血常规:WBC:13.03x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21.4%,淋巴细胞比率64.9% 肝功:ALT:441U/L AST:226U/L 白蛋白:38.1g/L A/G:1.0 ALP:246U/L GGT:681U/L TBIL:70.4umol/L DBIL:47.2 umol/L IBIL:33.2umol/L。感染系列(-)。 腹部B超:1.脾肿大2.肝脏体积略增大 2013-9-29日EB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结果示:EB病毒:5.54x10^6/L、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由上述症状及检查结果可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历分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IM在儿童时期较常见,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1]。尽管IM大多呈自限性过程,预后良好,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可累计多个器官和系统,出现多脏器、系统的功能损害,其中以

肝脏损害最为常见[2]。严重者可引起肝功能衰竭或进展为EB病毒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本病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异性, 可以多种症状同时出现, 也可以单一症状, 因此易被某一症状所迷惑早期不易识别。 IM的诊断标准[3]:典型IM症状和体征: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大和肝脾肿大;外周血异性淋巴细胞>10%;血嗜异凝集实验阳性;EB病毒抗体壳抗原抗体(EBV-CVA-IgM)阳性。符合第4条再具备其它3条中的任何1条即可诊断。 本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发热、身目黄染、恶心欲吐、倦怠懒言,查体发现巩膜黄染,咽部充血,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区叩击痛(+),肝脾泪下可触及,肝功异常,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增高,B超示肝脾肿大。诊断上并无特异性,有可能诊为急性肝炎,有经验的医师会考虑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故进一步检查发现EB病毒(+),由此可确诊。 治疗上多以抗病毒治疗如更昔洛韦,每次5mg/kg,每日一次,7-10天为一疗程。对肝损害的IM患者在肝功能报告提示肝损害成立时给予甘草酸二胺(商品名:甘利欣注射液)50-100m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150-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7-10d;给予维生素C、肌酐、辅酶A保肝治疗。48例合并肝损害IM患者治疗10天复查肝功,42例回复正常。其余6例口服维生素及联苯双酯保肝治疗1个月复查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4]。 本例患者在确诊IM的同时合并肝损害,临床治疗上予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2.4、维生素B6注射液0.2、维生素C注射液2.0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甘草酸二胺注射液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8天一疗程。治疗结束后复查。 参考文献

2.2.5 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节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教学目标: 掌握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教学重点: 掌握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教学难点: 掌握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教学时数: 1 微课 作业: 简述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教学反思: 出现最初的独立性是1-3岁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中最重要的特征,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重点讲解这一年龄特征,同学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较好,知道了1-3岁儿童出现独立性的表现、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独立性。但大多数同学对于1-3岁儿童缺乏感性认识,建议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1-3岁儿童,增加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 第5微学时 1-3儿岁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 一、导入 复习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会直立行走、使用工具、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二、重点讲解“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1. 孩子出现独立性的表现 孩子进入第二个年头,就不像1岁前那么顺从了。特别是2~3岁时,他有了自己的主意,往往“不听话”了。 比如,1岁多的孩子,走路还摇摇晃晃,却要到处走,到处钻,见到东西就扯,见到小洞就抠。2岁左右,外出走到街上,他不愿总是让妈妈领着走,而要自己跑跑跳跳,时而蹲下捡块小石子当“手榴弹”,时而捡根小树枝当“枪”使。这是孩子出现独立性的表现。 2. 孩子“闹独立”的心理原因 思考讨论:“闹独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怎么正确处理“独立性”? 2-3岁时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2岁左右能分清你我,有了自我意识。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3. 正确处理孩子的“独立性” 在这个时期,家长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选择,尽量满足这一阶段孩子的需求,使孩子变得快乐和顺从。 案例: 买下软豆腐,治好硬茬头(尹建莉) 三、本课小结 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希望同学们理解并正确对待1-3岁儿童的独立性,课后请观看《自我意识敏感期》。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0-7岁) (2011-05-22 22:27:42)转载▼ 分类:分享教育 标签:儿童心 理 沈阳乐高 乐高机器人 机器人教育 机器人培训 杂谈 0~1岁宝宝的心理特点 孩子从出生到1岁这段时间,不会讲话,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愿望。父母只有掌握了宝宝这段时间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宝宝健康成长。 0~1岁宝宝的心理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小阶段。 从出生到3个月的婴儿。以睡眠为主。眼睛能够随着呈现在他面前的物体移动,能注视人的面孔微笑;能够追随声音转头;能够抓握接触到的东西。这时如果把周围的环境布置得丰富一些,让孩子经常接受各种视觉和听觉刺激并受到亲人的爱抚和照顾,就会促进他的神经系统的成熟、心理的发展。 3~6个月的婴儿。视、听能力比前一段有进步,开始能有目的地伸手抓面前的东西和较长时间地玩胸前的玩具,并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这时婴儿是靠眼、耳、手、口等感觉器官认识事物。此时,父母多逗引孩子玩,经常抱孩子到室外散步,多与他“说话”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6~9个月的婴儿。能用眼睛长时间地注视某一件物品;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会两手交替拿东西或用双手拿东西,在双手臂的支撑下,能挺起身子;爱扔东西玩,会用玩具相互撞击;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语言,如“拍手”、“再见”、“谢谢”等,并且能照着去做。这一阶段,家长应多帮助宝宝练习站、坐、转等动作;给孩子一些中等大小的软球、彩色积木、布制小动物和小摇铃等玩具,和他一起玩,并用正确的语言告诉他玩具的名称。 9~12个月的婴儿。能够在东西不见了时用眼睛去寻找;能模仿自己听到的声音,比如

鸭子小车的“嘎嘎”声等;学会叫爸爸、妈妈;能自己拿着奶瓶或杯子喝水;能拉着大人的手或扶着家具行走,由于宝宝自身能力的发展,使他对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什么都想看看、摸摸或把东西放人口里尝尝。这一阶段您可以用双手扶着宝宝教他学走路,经常与宝宝在一起做各种游戏,教宝宝说简单的话,以及尽量满足宝宝急于想探索世界的要求。婴儿出生后的一年,是他一生的开始阶段,只有当他在生活上得到悉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爱抚和热情的关怀,孩子才会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为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孩子到了1岁左右,可以自如爬行,可以站立片刻,发育快一些的还可以独立几步。 手眼活动从不协调到协调,如可以自如地自喂饼干,五指从不分工到有较为灵活的分工,如可以用食指和拇指对捏糖块。双手从“各自为政”到能够互相配合,如可以一同摆弄玩具。精细动作获得发展,如可以独自抱着奶瓶喝奶,打开瓶盖,把圈圈套在棍子上等。 1岁多的孩子可以听懂自己的名字可以听懂一些简单的词汇,会叫爸爸妈妈,能同成人一样可以分辨声源,有了明显的回忆能力,可以想起很久前记住的事情,将之运用于当前的“工作”中。可以模仿大人的动作。 这时能随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自发地手舞足蹈,并努力配合鲜明活泼的音乐节奏做动作,会初步分辨颜色,喜爱色彩鲜艳的玩具,爱看漂亮的人脸,爱看图画书和大而鲜艳的图杂。 能听懂妈妈的话,可以听懂常用物品的名称,开始学说话,可以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如用“汪汪”代表小狗。他们害怕陌生人,害怕陌生,怪模样的物体,害怕未曾经历过的情况。这时有明显的依恋情结,喜欢“跟”妈妈的“脚”,妈妈去哪里,他就跟着去哪能里,喜欢与成年人交往,知道大人是高兴还是生气,会设法引起大人的注意,如主动讨好大人或者故意淘气。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分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例分析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历分析病历介绍: 患者,男,18岁,因“身目黄染,小便黄3日”来诊。 病史:患者自诉一周前受寒感冒后出现发热,无畏寒,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咳痰,遂于当地门诊输液治疗4天(具体用药不详),3日前出现身目黄染,小便黄,时伴右肋部不适,恶心欲吐,倦怠懒言,昨日体温已恢复正常,未再发烧。纳差,眠可,大便质稀,不成形,1-2次/日,小便调。 查体:巩膜黄染,咽部充血,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区叩击痛(+),肝脾肋下可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检验结果:2013-9-27日:血常规:WBC:13.03x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21.4%,淋巴细胞比率64.9%肝功:ALT:441U/LAST:226U/L白蛋白: 38.1g/LA/G:1.0ALP:246U/LGGT:681U/LTBIL:70.4umol/LDBIL:47.2umol/LIBIL:33.2umol /L。感染系列(-)。 腹部B超:1.脾肿大2.肝脏体积略增大 2013-9-29日EB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结果示:EB病毒:5.54x10^6/L、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由上述症状及检查结果可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历分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IM在儿童时期较常见,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1]。尽管IM大多呈自限性过程,预后良好,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可累计多个器官和系统,出现多脏器、系统的功能损害,其中以肝脏损害最为常见[2]。严重者可引起肝功能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性格特征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一、不同年龄段孩子生理、心理特点 1.满月的孩子 满月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大部分时间是睡觉,饿了就会哭闹,喜欢伸张等简单的动作,智能拍摄他们睁眼、哭、哈欠、熟睡,没有太多表情变化,记录这个阶段必画面更重要。 2.百日的孩子 一般百日的宝宝能够俯卧抬头,会找声音,爱吃手,能发出依依呀呀的声音,手慧抓握。趴着抬头这种状态的时间不会为维持太久,要把握这中状态下的拍摄机会,速度是关键。喜欢你微笑的何她聊天,不要一开始就使用声音很响的玩具突然想起或离他太近,避免惊吓宝宝。嘴角是宝宝的神经敏感区,以细软物品轻轻点孩子的嘴角,可以得到微笑的表情。三个月的宝宝很好动,常会含手指,抬胳膊,瞪小脚的习惯,构图时要留出空间,保持画面的完整。哭闹时可以抓住他的小手小脚做些简单抚触或让妈妈包着安抚一下情绪。(引导白天宝宝的时候要看着宝宝的眼睛轻轻的叫他,当他看向你的时候要面带微笑用轻柔的话语去跟他说话夸奖他。不要一味的拿铃铛在宝宝面前晃来晃去,这样只会增加宝宝的焦躁感,学习一些常用的口技,白天宝宝对声音也较为敏感,喜欢鲜亮的颜色。当宝宝哭得时候要轻轻的抱起他给她一个温暖安全的臂弯,消除宝宝的恐惧感) 3.半岁的孩子 正常情况可以独立坐一会,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照还是以舒服的坐姿为主,但是需呀配柔软安全的环境。平躺时脚可以拉到嘴边,对节奏感强的声音感兴趣,

如闹钟,音乐等。半岁开始有的宝贝会认生,喜欢拍打、翻滚,记忆力提高。表情变化会很丰富。引导时注意半岁坐不住一般会向前摔倒,平衡感还不是很好,引导师要注意孩子会随时摔倒、(这么大的宝宝如果哭闹的话可以用音乐或是儿歌来哄她,自己也可以做一些搞笑的动作,跟他躲猫猫,给她个小玩具跟他拍打着玩,或是把小玩具放到自己头上突然掉下来,在配上你带有感情色彩得到声音很容易让他们感兴趣) 4.8个月——1岁德孩子 一般小孩8个月会爬,爬之前先向后退或者起来、趴下重复此动作转圈,才会向前爬。喜欢模仿,爱照镜子笑。出牙前后会爱咬东西,这个阶段的宝宝总爱流口水。(出牙有早有晚6-15月都正常。)11个月的宝宝都能说简单的词,出怪样,喜欢捡东西吃,情绪变化很快,会生气发脾气,听到欢快的音乐会做动作,扶着东西会站。1岁的宝宝可与人互动交流,看图听故事,喜欢爬楼梯,正常可以独立行走(一般女孩发育早于男孩,早产的孩子走路相对会晚些),刚会走路时孩子是用脚尖走,要随时注意他的安全,尤其是下台阶。拍摄时刻提醒家长要辅助看护好宝宝的安全。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喜欢模仿别人,喜欢把纸撕碎,不喜欢穿鞋带帽,不喜欢换衣服,不喜欢主人,不喜欢约束。喜欢扔东西,喜欢不是玩具的玩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听的懂你再说什么了,如果遇到哭闹的情况可以给他们放音乐,扔小熊,模仿一些搞笑的动作,跟他们抢玩具玩,但不要给他们真的抢过来要让他们感到成就感,让他觉得自己是最棒的,动作要速度,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爱动,喜欢来回爬动,要及时将他们放到可以拍摄的位置,玩的时候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 5、2-——3岁的孩子 两岁是幼儿的第一次反抗期,语方能力虽然还不强,但不高兴就会说“不要”“不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试题

第二章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A.幼儿前期 B.幼儿初期 C.幼儿中期 D.幼儿晚期 2、下列属于5~6岁幼儿特征的是( )。 A.认识依靠行动 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C.开始接受任务 D.最初步的生活自理 3、幼儿晚期是指( )。 A.0~2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4、( )幼儿的个性初具雏形。 A.5~6岁 B.4~5岁 C.3~4岁 D.2~3岁 5、( )岁幼儿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A.3-4岁 B.4-5岁 C.5~6岁 D.2-3岁 6、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在( )表现最为明显。A.幼儿初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期 D.幼儿晚期 7、幼儿初步掌握一些数的概念是在( )岁。 A.3-4岁 B.4~5岁 C.5-6岁 D.5岁 8、下面属于3-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的是( )。 A.爱模仿 B.好学好问 C.个性初具雏形 D.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符合幼儿初期心理特点的有( )。 A.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B.爱模仿 C.情绪作用大 D.认识依靠活动 2、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包括( )。 A.好学好问 B.抽象能力开始萌芽 C.个性初具雏形 D.不断发展的社会性 3、下列符合4~5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 A.活泼好动 B.思维具体形象 C.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D.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判断题 1、幼儿的个性在5~6岁时已经初步定型,有了较为明显的兴趣和爱好。 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 3、3、4岁幼儿的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 4、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因此,年龄决定幼儿心理发展。 5、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常常没有目的,具有很大的无意性 6、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主要与婴儿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2、3~4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是怎样的? 3、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是怎样的? 4、4~5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是怎样的?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_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幼儿期的年龄特征(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 岁) 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活动(操作和摆弄物体)和与人交往的活动。活动本身不是心理,但是它和心理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离不开活动的。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一、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但是幼儿年龄小,由于受到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同从事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游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式。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游戏中蕴涵着大量的学习。例如,儿童在搭积木、玩沙箱等建筑游戏中,能够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获得初步的物理经验,认识到只有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楼房” 才能站稳。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游戏所表现的往往是幼儿经历过的事情,为了正确、确切地表现某些事物,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回忆以往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在规则游戏中,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去记住某些游戏规则,这就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发展。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幼儿在共同确定游戏主题、构思情节、制作“道具”等一系列活动中,总是在积极思考,不断解决问题,这样,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同时又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并促使它朝着创造想象的方向发展。3.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以角色自居,力图像扮演的人物那样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幼儿必须站在所扮演的人物的角度上,去想象其可能的行为。因此,在游戏中幼儿逐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有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4.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由于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了幼儿的意志。马努依连科的实验发现:幼儿在游戏条件下(哨兵站岗)坚持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仅仅按照成人的要求而站立的时间(见表3-3-1)。表3-3-1 幼儿在不同条件下保持姿势的时间年龄(岁)在实验室条件下在游戏条件下 4~5 5~6 6~7 41″ 2′55″ 11′ 4′17″ 9′15″ 12′ 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儿童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他们的行为必须受游戏规则的约束。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因此,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