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浅析秦汉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与表现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政方针。作为封闭性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与这密切相关。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商贾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抑制商业的发展,减少商贾的数量,保护农业经济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1.1 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

首先,重农抑商是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百姓物资生活的需求。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天下,连年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屡见不鲜。两汉时期的战争有楚汉战争、两次农民战争以及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动荡的社会现状使很多农民离家逃难,严重阻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生产。两汉时期的经济结构主体就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生产,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但若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者战乱,这种经济模式将会迅速崩塌。在军事方面,当时有匈奴的骚扰威胁,封建统治者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否则难以保障边防的需要和维护内部的稳定。因此,历史只允许当时的统治阶级重视农业发展。

其次,这还是打击商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战国七雄时期,趁战乱物资供应紧张,诸多商人哄抬物价,直到秦统一六国,才稍有平息。但汉代初期,朝代的更迭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部分商贾为了大肆敛财,借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这造成许多农民陷于破产,他乡流亡,更多的农民则弃农从商,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商贾的逐利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间接侵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些不良商贾在又有巨大的财力后,继而可能会割据一地,称霸一方。甚至相勾结发生叛乱。封建统治者对这种当然要未雨绸缪,所以抑商也是势在必行的。

再者,流行的重义轻利思想也是一个重大原因。一种社会思想的产生与演变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其核心往往对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深刻反映,义利观在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家仁义思想,使重义轻利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百姓影响颇深。汉武帝时期,百姓对义利观的理解再次发生变化。汉武帝不但对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进行抑制,打击富商巨贾,他还在全国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中“仁”和“义”的重义轻利思想与富商巨贾的重利轻义思想恰恰是相互对立的。儒家思想被君主接纳后,重义轻利的观念彻底占据了主体地位,从此商贾被人们所鄙视而其重利轻义的思想也受到人们的鄙弃。

1.2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

1.经济方面,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在古代中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就需要通过更多的百姓来从事物质生产,过多的百姓从

商以及积累财富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影响,也会不利于统治阶级对底层百姓的掌控。因此就需要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而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从商百姓数量。

2.政治方面,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封建统治阶级对地城百姓的绝对控制权以防止社会动乱。古代中国落后的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农业生产带来的财富必定无法满足商贾掠取,过多的社会财富流入到商贾手中也是统治阶级严格禁止的。古代中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产品非常缺乏,商贾却依旧采取各种投机倒把的手段积累财富,打乱了社会的经济平衡,。为了维持这种平衡,重农抑商的政策开始被封建统治阶级推行。

3.文化方面,重农抑商政策暗和了中国古代儒家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

1.3重农抑商思想的主要表现

作为生存之“本”的农业在秦汉时期得到很大的重视,而封建统治者却抑制了作为“末”的商业。封建统治者认为商贾拥有积累社会财富的能力,为达到商贾和农民之间利的相对益平衡,,维护统治阶级的集权统治,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抑制商业发展,从而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思想的主要表现有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的思想被封建统治阶级反复强调,从而强化了本末意识,丑化了商贾的形象。封建统治阶级为贬低商都的社会地位,约束到了服饰、乘车和建房等细枝末节的方面,对商贾加以各种歧视性质的硬性要求规定。第二,在土地政策方面,禁止富商巨贾对土地的兼并,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第三,加强户籍管理,对流动人口进行约束。第四,从诸多方面约束商贾行为和束缚其商业活动:剥夺其政治权利,禁止其后代为官;利用税收制度对其惩罚;官营暴利行业,对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国家直接全面控制,禁止商贾私下经营,百姓的财富毫不知觉被搜刮而流入国库,却还对封建统治阶级感恩戴德,认为他们关心民生疾苦。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不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掩饰了对百姓经济上残酷剥削的实质。

2.秦汉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

2.1 重农抑商思想萌芽

我国史学界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最早提出重农抑商思想的人是商鞅。在《周书》中写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说明了当时的观点是农业工商业处于同等地位;到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形式,与此同时大中城市中开始兴起手工业和商业;当时商鞅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提到:“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正式提出了重本事末的思想,并形成政策在当时的秦国施行,使其逐渐强大起来,积累了雄厚的经济财富,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经济条件。

2.2.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

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体政治制度。秦代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说明了重农抑商政策是当时的根本治国方针。到了汉

代,重农抑商政策更是被统治阶级大力推行,汉高祖刘邦更是颁布各种歧视性条令:对商贾在服饰乘车等方面加以要求,同时加重对商贾的赋税。到了孝惠帝时期,甚至商贾市井的子孙都不得为官。《汉书·高帝纪》便有此印证:“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操兵,乘骑马。”及至汉武帝时期,“贾人有市籍及其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的规定更是严重限制了商业的发展。总体而言,汉代初期至中期,统治者对商贾的抑制是有法令和措施等事实依据的。另外,通过上面所引用的材料,还有以下几点解释:首先,上面条文中所抑制的对象是“贾人”,而“除末”中的“末”不包括工矿业者,所以两者所抑制对象是有所不同的,汉代缩小了对商贾的打击范围。其次,汉代的条文在总体性质上仅仅抑制性的,汉代初期对贾人的打击力度很小导致其势力十分强大,主要是贬低了贾人的政治地位,和秦代将贾人降到罪人的地位对比,汉代初期,为尽快从战乱中复苏经济,政府“弛山泽之禁”使得“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但商贾经济财富的积累,封建统治阶级却很难实现对其政治上抑制,所以便有了“重农”却有“农夫已贫贱矣”,“抑商”却有“商人已富贵矣”。条文上的贬斥日渐显得虚浮,难于达到预期效果。但无论怎样,就政策而言,重农抑商在汉代是切实地实行着,上引条文都能给予证明。所以,严格来说,重农抑商政策的真正推行是在西汉时期,因为在此之前秦代的政策都是“上农”、“禁末”、“除末”。但除末与抑商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前者是从政治到经济层面的剥夺形式,而后者则主要是政治性的。虽然论重农抑商不得不提“上农除末”,但前者决不能完全由后者替代。

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也有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允许商人为官,却又从政治、经济上严厉打击工商业,咋一看,两相矛盾,实则不然。商人为官后身份就会改变,这本身就是一种抑商的手段。《史记·平准书》中记载:“(武帝)使孔仅、东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使经营冶铸、煮盐的行业的多为官商,统治阶级的结构变得日益复杂。有学者认为,所谓重农抑商只打击私商,不打击官商,在对私商的打击中,使得一批私商转为官商,导致官商数量日益增多,汉武帝时期成为典型。另外,对顽固的私商,则通过各种手段使他们破产,便有了“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至此,汉代对抑商政策的推行达到了顶峰,不但从政治上,还从经济上采取各种措施。然而,这种局面在汉武帝驾崩后就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地主、商贾、官僚三位一体的局面。此后,重农抑商政策便仅仅成为了一个条文,再也不能作为一项坚决的政策。

综上所述,作为一项政策的重农抑商,主要作用在秦代和西汉中前期,此后,它的出现主要是作为一种强大的传统观念。从抑商角度来讲,它由“除末”发展而来,但其打击范围更小,主要针对商贾,在政策方面则是重点打击“贾人”,上引汉代条文中禁止持兵器、穿丝、为官等等,清楚地写明的对象是“贾人”,而对“末业”中的其他人群则更多的是持鄙视态度。如《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讲到“良家子”时,《索隐》引如淳曰:“(良家子)非医、巫、商贾、百工也。”由此可见虽然“末业”中除商贾外的行业不如商贾在政策上的打击力度,但在人们心中的社会地位是一样低。但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还存在一种难以分清的工商混同的问题,如汉代亦工亦商的盐铁经营,其中运作很具复杂性。另外需要

说明的是,抑商政策一直都不是限制商业活动的进行,而是仅仅打击工商业活动中的私商,

官商则在政治权力的庇护下大获其利,这也为由汉初的主要政治上抑制到汉武帝时经济上

抑制,政治上放宽埋下了伏笔。

3.重农抑商政策的性质讨论

3.1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

第一,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发展封建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的根本措施。经济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它在封建社会任何时期都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是古代中国的传统习俗,“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因此,全国人口的衣食之源便是农业生产。农业又被称为“本业”,汉文帝称农业为“天下之本”、“天下之大本”,认为“道(导)民之路,在于务本。”贾谊也曾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所以发展农业被封建统治者作为治国之本也是合情合理的。而在秦汉时期,“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像冶铁、煮盐、铸钱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的生产部门被富商大贾们操纵,他们利用经济优势,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剥削百姓,对小农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商鞅曾说:“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民贫穷,“钱重”则商贾富裕,不抑制“末事”的发展,商贾将大获裨益。而西汉时期,富商巨贾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兼并土地,导致许多个体小农破产而流亡他乡。上面所说的情况,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有所提及,他在指出商人高利贷资本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对小农经济的破坏作用时曾说:“一方面,高利贷对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和统治阶级的中央集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破坏了个体小农与小手工业者的生产,打乱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因此,可以说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重点是“重农”,保证“本业”即农业的生产发展。总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第二,重农抑商是封建统治阶级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军队扩充的根本举措。在封建社会初期,经过战国李悝“尽地力之教”的推行、秦国商鞅授田制和奖励耕织的推行以及秦始皇的“令黔首自实田”推行,封建社会中合法经济成分的个体小农经济迅速成长起来。个体小农是合法拥有自己的私有小块土地,作为国家合法的农民,对土地有极大程度上的自由支配权力,除却赋税所得便是自己合法收入,这种经济体制,使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的到极大限度的提高。个体小农在向国家缴纳赋税的同时,也充当了国家在建设及维护统治所需的劳动力和军队的后备储蓄。所以,个体小农能不能被国家掌控会直接影响封建统治中央集权的强弱级国家的稳定。我国古代封建统治时期,打击富商巨贾及大地主的法令时常颁布,这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保证小农提供的国家财政收入及国家需要的建设劳动力和军队兵源。工商业曾在秦汉时期的飞速发展过程中,富商巨贾不断地剥削和压迫个体小农,使农村的大批劳动力去从事贩运、冶炼和矿物开采加工等劳动,使国家的劳力兵源受到严重影响。正如晁错所说的:“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农业的萧条导致农民“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

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如若再加上“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便有了“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个体小农被富商巨贾剥削压迫导致破产,因为“卖田宅,膏子孙”而成为“偿责(债)者矣”,成为富商巨贾们的奴役对象。汉武帝时期,“告缗令”的施行,解救了因破产而“卖田宅,膏子孙”的“奴婢以千万数”。东汉光武帝时期也曾六次颁布法令来解救奴婢,其中大部分也是因贫穷和战争而破产的个体小农。富商巨贾对个体小农的剥削和压迫导致其破产而沦为奴隶,这不仅大大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动摇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所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是势在必行的。

第三,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对封建统治阶级保护新兴封建生产关系,削弱旧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汉时期,富商巨贾的商业生产活动往往就是使用奴隶制的劳动,他们就是奴隶主,通过奴役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谋取更大的利益。富可敌国的富商巨贾们一般都拥有很大的权势,奴役大批的劳动力为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必然的。汉代的张安世有“家童(奴隶)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积纤微”,以至于比当时的大将军霍光还要富有。象蜀卓氏“富至憧(奴隶)千人”。这种富商巨贾们通过榨取奴隶的劳动和经营高利贷盘剥个体小农来获得巨大财富,保留了落后的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侵蚀了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这是结果不是封建统治阶级所想要的。司马迁描述当时的通都大邑“千乘之家”的财产情况时,把“招车百乘,牛车千辆”、“文采千匹”和“憧(奴隶)手指千”等放到了一起。由此可见,“憧(奴隶)”被等同于车辆、文采等财产,而通都大邑的“千乘之家”多是经营着奴隶生产。汉武帝时期,“告缗令”的施行,使国家“得民财物以亿计”,解救“奴婢以千万数。”“民”即奴隶主,不仅拥有“亿记”的财物,还拥有“千万数”的奴婢。所以,汉武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削弱旧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地位,对封建统治阶级保护新兴封建生产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是封建统治阶级防止富商巨贾对重要生产行业的垄断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举措。封建统治时期的经济命脉行业一般有冶铁、铸钱、煮盐等,而富商巨贾们通过投机倒把,囤积居奇控制这些行业的商业活动,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对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西汉初期七十年间,轻徭薄税,导致国家财政拮据,包括汉高祖在内的帝王将相开始崇尚节俭,时常布衣牛车为用,而在此期间,富商巨贾的财力势力却壮大起来,他们骄奢淫逸、铺张浪费的生活与统治阶级形成了鲜明对比,如象卓氏的“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邓通的“钱亦尽天下。”为了巩固和发展汉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封建统治,汉武帝耗费巨资南平南越,北征匈奴,西通西域,导致国库空虚,农业的财政收入也不能满足国库的开支。为进一步解决国家的财政收入问题,除了保障国家财源的长远措施保护个体小农经济外,对富商巨贾的打击和对冶铸和煮盐等重要的经济部门的控制便成了迅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举措。汉武帝也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打击富商巨贾,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如盐铁官营制度、均输平准制度和“告缗令”等等,同时汉武帝为取得富商

巨贾们对国家财政的支持而采用了“募民入奴脾”和“富民入粟拜爵”等赏官赐爵的办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使统治阶级在不增加农民的赋税情况下,国库收入增加了很多,为汉武帝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封建统治,南平南越,北征匈奴,西通西域提供了足够的财力支持。所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证明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五,重农抑商政策也作为一项巩固封建统治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的政治措施推行。在秦汉时期,富商巨贾往往利用自己的巨大财力与地方势力勾结,从而插手国家政治决策。西汉吴王刘濞谋图自立前,有“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滑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和“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上述条文反映了西汉时的经营冶铸和的富商巨贾常常与地方割据势力勾结,插手国家政治,反对中央集权统治,密谋叛乱。所以,从政治上讲,把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冶铸、煮盐等行业控制到国家手中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必要举措。

3.2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必然性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维持国家稳定和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推行的,有其历史必然性。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私营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商品经济和与之相呼应的货币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整个社会经济从生产方式到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打破了政府对商品经济的控制,形成了民间私营工商业和官营工商业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新型局面,私营工商业者依靠经营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富比王侯,甚至“拟于人君”。这些变化都直接动摇了封建统治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并对国家的等级秩序,统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特别是直接威胁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生存。从国家的根本统治利益出发,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认真考虑对策,设法从根源上采取措施,来恢复被打乱的封建秩序。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后,重农抑商思想逐渐的产生并形成政策被封建统治阶级推行。封建统治阶级采取抑商政策,企图从根本上消灭民间私营工商业,即使不能完全消灭,也要通过该政策来缩小民间私营工商业的范围达到可控制的程度。同时鼓励扶持农业的发展,尽量缩小民间私营工商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所以,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持了国家的稳定,有其历史必然性。

3.3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合理性

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使封建统治阶级能够更好的维护封建统治,因此,重农抑商政策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农业作为古代中国经济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国家的稳定。封建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也清晰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由思想观念到以政治权利强力推行政策的变化,发展农业生产被封建统治阶级作为重中之重。施行多项政策鼓励和扶持农业生产,

并限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保证土地上有足够的劳动力来发展农业生产,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从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不仅保障了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中主导性地位,同时也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显然有其合理性。

重农抑商政策的合理性还在于它能够调整并优化社会经济结构。古代中国, 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就是农业,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运行规律要求,封建统治阶级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抑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分清农业和工商业的主次轻重关系,从而保证农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中国古代的抑商政策并不是为了完全消灭商贾,也不是对私营工商业的完全取缔,而是要求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不仅不能动摇社会经济结构中农业的主体地位,还不能危机国家财政收入来源和政权的稳定。在古代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但为了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维护国家的稳定,民间私营工商业就必须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稳定发展,这既是一种政治策略,也是经济发展要求。另外,在生产运营特点方面,农业和工商业有着显著差异。在经济效益上,农业的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益却很低,而利润增长也十分缓慢;而工商业却能够灵活运营,见效周期短,生产效益高,利润增长更是十分迅速。工商业的高效巨利推动了社会财富占有率的两极分化,“重农抑商“政策突出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和对工商业发展的抑制,甚至通过国家财政来扶持农业的生产发展,对预防社会财富占有率的两级分化起到了重大作用。

3.4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暂时性

重农抑商政策是代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古的核心经济政策。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整体结构运行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的私营工商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是一个政治权利也不能随意加以抑制的客观的经济规律。封建统治阶级使用政治权利强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在理论上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这个国家政权和经济发展规律之间的矛盾体,必定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激化。这对矛盾也注定了经济的发展势必会打破政治权利的束缚,同时也说明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暂时性。

3.5重农抑商政策的局限性

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也有其历史暂时性,同时它的局限性也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农业是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但工商业也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农业人口在我国历史上一直都占绝大多数,这也保证了全国百姓的衣食,而工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的发展之上的,只有农业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工商业才能得以发展,同样,工商业的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各种生产生活资料,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快速的发展。因此,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讲,“重农”和“抑商”是相互矛盾的,“重农”必然会“促商”,而“抑商”则必然会限制农业的发展。但是在封建统治时期,生

产资料往往掌握在富商巨贾的手中,而他们还利用各种手段去剥削压迫个体小农,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对富商巨贾的打击限制是十分必要的,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时代和阶级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重农”和“抑商”的作用不能够完全发挥,显然其具有局限性。

其次,封建统治阶级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当时的富商巨贾中一部分是奴隶主和大地主,甚至有些人是王侯将相:秦朝丞相吕不韦就是富商出身,西汉吴王刘濞更是大营盐铁铸钱。秦汉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中即是大地主又是奴隶主的人不在少数。所以,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必然会对这些人的利益造成影响,进而不可能彻底的施行,再次说明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局限性。

4、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及启示

4.1重农抑商政策的积极影响

首先,它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个体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也不例外,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封建统治者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维护封建统治而大力扶持农业发展。鼓励扶持农业发展,同时限制商业发展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核心。封建统治者通过减轻徭役赋税,采取强力手段干预商业发展,这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其次,它是封建国家机器运转的基石。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土地的地租,这也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商贾进行商业活动时,财产流动性较大,国家难以估算商贾所拥有的财富而无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政策。因此,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农业的地位自然随之提高。所以重农抑商政策不仅关乎国家经济,对国家政治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另外,它对小农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重农抑商政策主要就是为了保证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它不仅很好的保护了我国传统的农业,还在某种程度上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的发生,从而改善了个体小农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繁荣。

4.2重农抑商政策的负面影响

首先,它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也使封建社会的商贾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商贾的整体素质不能得到提高,从而无法打破旧的商业运营模式,不能更好的发展商品经济。

其次,它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形成。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使商贾更加倾向于将财富投入到土地中去,而不是扩大自己的商业活动,而个体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这也就割裂了农业生产者与商贾之间联系。商贾的资本无法得到本质的转化,从而减缓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现代社会的形成。

4.3重农抑商政策的当今启示

重农政策即便是在现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今社会,农业仍然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占主体地位。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保证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如今,我们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把农业纳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古代中国的重农政策对此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抑商政策则明显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保持积极态度,进行鼓励和大力扶持,这对我国的经济复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也为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也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

重农抑商_一个儒法相融的历史案例_以战国秦汉作为分析范本_胡克森

论秦汉重农抑商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李健

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王秀琴

轮战国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钱宗范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浅析,王娟

试析秦汉重农抑商的几个问题,王刚

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评议,刘玉峰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康晶晶

新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重要微知识点第4课2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测试题

第4课 2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1 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 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 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A。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中断其发展,④应排除。①②③说法均正确。 2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 工商皆本 B 重农抑商 C 轻徭薄赋 D 重商贱农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不废耕”、“不废织”、“厚本抑末”说明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 )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经济基础 C 主流价值观 D 传统思想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当时小农经济的影响。 4 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 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 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 解析:B。明清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压制的态度,而马克思则认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国家政权的扶持。

5 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 A 重商政策 B 抑商政策 C 海禁政策 D 锁国政策 解析:B。材料主要说明明代设立众多关卡,高额的商税严重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 6 (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因此,他实行的政策是( ) A 重农抑商 B 盐铁专营 C 鼓励工商 D 闭关锁国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雍正帝把农业作为本业,工商业作为末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 7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 增加赋税收入 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 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D。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 8 (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 A 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析:C。北宋允许商人及其子弟参加考试及“榜下捉婿”现象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 9 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抑商政策其主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主要表现是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多方面限制商业活动。从稳固封建统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政策大大延续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统治地位,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 任何思想都有它的形成发展过程,重农抑商思想也不例外,尤其发生发展过程。 (一)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中国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是中同古代商品经济和与之相辅而行的货币经济开始大量发展的时期,而尤以商业的发展为突出。正是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济从上产方式到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土地占有方式和基本剥削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包括井田制度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所有这些变化和变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都直接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特别是直接威胁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生存,而变化本身的激烈迅猛又使封建统治者感到惊惶失措。他们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认真考虑对策,采取必要措施,设想从根本上消除动乱的根源,来堵塞住正在溃决之中的狂澜,并使被打乱了的封建秩序再恢复稳定。抑商政策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在认清了祸源之后,适应着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而提出来的。简单说,抑商就是企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变化的总根源。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商人和商业,使社会再退回到没有变化以前的静止状态,至少可以通过抑商政策的贯彻,以限制商人和商业资本的活动,缩小商业营运的围,以便把它们的消极影响和造成的社会动乱减少到最低限度。由于商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因素,必然动摇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因此,封建统治阶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产生。 重农抑商思想是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所反映的思想意识,其所以能历代不衰并居统治地位,是因为这种思想和政策,在每一时期都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实际上这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 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二)抑商政策形成过程。中国自周、以来,在长达二千年左右的封建社会中,显然中间经历过由领主制经济向地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4课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测试题新人教版

第4课 2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1.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 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 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A。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中断其发展,④应排除。①②③说法均正确。 2.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轻徭薄赋 D.重商贱农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不废耕”、“不废织”、“厚本抑末”说明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经济基础 C.主流价值观 D.传统思想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当时小农经济的影响。 4.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 解析:B。明清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压制的态度,而马克思则认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国家政权的扶持。

5.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 A.重商政策 B.抑商政策 C.海禁政策 D.锁国政策 解析:B。材料主要说明明代设立众多关卡,高额的商税严重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 项。 6.(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因此,他实行的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盐铁专营 C.鼓励工商 D.闭关锁国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雍正帝把农业作为本业,工商业作为末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 7.《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D。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 8.(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析:C。北宋允许商人及其子弟参加考试及“榜下捉婿”现象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 9.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出

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影响

中国在文明产生的早期曾遥遥领先于世界,但是一到近现代,诸多社会问题就涌现出来。虽说这些问题也是西方国家曾有过或正在经历的,但是在中国却体现得尤为明显。我认为这和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分析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的原因和其影响,就能发现中国大多数诸多社会现象的源头所在。 早期的中国社会并不重农抑商,相反我们的祖先很擅长经商。大约4000年前的先商时期,位于河南北部的商族部落的人非常擅长做生意。商人的祖先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把牛、马等牲畜用于运输,进行跨区域的贸易。 从此商族的生意人遍布天下,甚至垄断了贸易,以至于人们把做生意的人都称为商人,商人从一个民族的名称演变成了生意人的代名词。 借助发达的贸易,商族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修建了城市,普及了青铜,创造出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甲骨文,以强大的国力推翻了夏族人的统治。可以说,生意人(商人)才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如果把夏商时代的商人消灭,我们可能会像美洲平原上的印第安人一样,一直过着半游牧、半农业的生活,只有文化而发展不出文明。 到了周朝,商族人虽然被推翻,周人也没有认为商人需要抑制,或是商人比农民地位低的想法。《周书》指出:农民不生产,就会缺乏粮食;工匠不生产,就会缺少器具;商人不经营,粮食、器具、资本这三宝就会断绝;管理山泽的人不生产,社会财物就会缺乏。 重农抑商是到了战国时代,才由商鞅变法正式确立,商鞅在变法时规定: 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 商鞅提出重农抑商的时代背景是东周社会遭遇了马尔萨斯陷阱,在进行巨大的社会转型。各国的土地供应陷入停滞,大量的新增人口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来养活自己,引发诸侯国的社会动荡。为了解决土地供应的危机。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变得更加血腥,从春秋时代以抢夺土地和人口为目的的兼并战争,演变为以杀人夺地为目的的灭国战争。而秦国则在商鞅的带领下,走上了重农抑商的改革之路,只是意想不到的是,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暂时解救了秦国,却把中国从封建社会拖入了中央集权社会的泥潭,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关于什么是马尔萨斯陷阱,在其著作《人口论》中有这样的解释:“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而秦国则在商鞅的带领下,走上了重农抑商的改革之路,只是意想不到的是,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暂时解救了秦国,却把中国从封建社会拖入了中央集权社会的泥潭,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转折点。秦国军队之所以能横扫六合,又在秦始皇统一后快速土崩瓦解,其根源就在于重农抑商政策,而暴政是重农抑商的必要手段。商鞅的“重农”

浅析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浅析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11级历史教育(2)班何天博指导老师:张郁萍) 摘要: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中,重农抑商政策伴随其始终,历朝历代采取不同程度的抑商政策,甚至这种政策的影响至今仍然可见,那么从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成因及其影响入手来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就成为可取之途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进行考察、对重农抑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做出梳理、以及对重农抑商政策做概括介绍,得出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的认识,并且对其在中国古代社会所起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进行评价,从而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产生的影响,以为寻求中国社会的政权模式和发展道路在理论上做出部分解释。 关键词:政策意义重农抑商传统成因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汉文帝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中国古代法中的“重农抑商”传统,人们很早以前就专门研究过它的形成原因。那时人们认为,其原因不外两者:一是在中国古代,商业是对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基础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经常性威胁,故要抑商而促农;二是在亚细亚社会,商业经常威胁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行使其广泛的公共职能(如举办公共工程以抵御自然灾害、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等等),故要抑之。现在看来,这种结论是不全面的:只注意到了形成这种传统的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没有注意到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观念原因或精神文化方面的原因。这种原因,就是“义利之辨”、“重义轻利”观念为代表的伦理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道理,重农抑商人为地抑制了人们发财致富的通道。那么,历代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重农抑商",甚至"殴民归农"呢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商业,可以增加社会的横向联系,打破彼此隔绝的地域界限,在各个独立的社会个人之间架起互相勾通,互相依存的桥梁,在追逐利润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协调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商品与货物的流通,从而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而社会财富的增加又必然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从而增

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作者姓名:王辰 班级: 08劳动经济 完成日期: 2012年1月

【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政策,之所以能被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推行两千多年,是因为它在道德、财政、政治、经济诸方面维护着王朝统治的稳定。本文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及各方面的均衡利益等多种因素来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诸多影响。 【关键字】: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经济基础中央集权重义轻利传统农业文化 一、引言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而在此,本文想要着重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从各个方面来寻求该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在此政策下各方面所受到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 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战国时期,秦国奖励耕织;二、明清时期,统治者极力强化本末意识,实行专卖制度,等等。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政策,之所以能被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推行两千多年,是因为它在道德、财政、政治、经济诸方面维护着王朝统治的稳定。本文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及各方面的均衡利益等多种因素来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诸多影响。 【关键字】: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经济基础传统农业文化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战国时期,秦国奖励耕织;二、明清时期,统治者极力强化本末意识,实行专卖制度,等等。 (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1.经济方面: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2.政治原因: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治者认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4课1为什么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我国商业仍能逢勃发展测试题

第4课 1 为什么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我国商业仍能逢勃发展 1 徐州汉邦旅游公司开辟了一条新疆旅游线路,丝绸之路是这条线路的主要旅游内容,导游在向游客介绍丝绸之路时,通常最先说起的中国朝代是( ) A 秦朝 B 汉朝 C 三国时期 D 唐朝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汉朝时张骞通西域,从而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本题答案应选B。 2 明朝万历年间,孙春阳在苏州开一小铺,后规模日大。“其店选制之精,合郡无有”。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材料说明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是( ) ①注重商品质量②制作精细 ③信誉极好④采用手工工场的经营模式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④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理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中“选制之精”、“往易货物……不迟疑”等信息即可回答。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③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④集镇和夜市的兴盛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解析:D。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②发生在西汉时期,③出现在明清时期,④发生在宋朝以后,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④③ 4 史书记载:“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 ) A 交通发达 B 会子得到广泛使用 C 商业繁荣 D 长途贸易开始出现

解析: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材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可知B项正确,依据“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等信息可知A、C两项正确。D项中的“开始”与南宋的史实不符,故选D项。 5 (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 A 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析:C。北宋允许商人及其子弟参加考试及“榜下捉婿”现象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 6 (2018·河南洛阳高一下学期期中)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但是“禁入省会”、“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结果“每岁通市不绝”。这一现象表明( ) A 海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 B 朝贡贸易关系迅速发展 C 清廷海外贸易占据优势 D 海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解析:A。根据材料“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结果‘每岁通市不绝’”可知,在这一时期,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制还是相对宽松的,故A项正确。 7.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 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 88%。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解析:A。材料反映出盐商家庭比较注重科举取士,说明这些盐商家庭希望通过科举跻身官宦之家,改变社会地位,故A正确

重农抑商政策下中国商业发展的原因

我国古代工商业在重农抑商政策下仍不断发展的原因 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实施的政策,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有原因的,除了是中国古代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要维护王朝的统治,即使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发展还是要以经济为主体,就是从唐朝以来文化的繁荣,宋朝开始市民阶层的扩大,到明朝末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清朝开始步入近代,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所以,就算中国古代是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还是会蓬勃发展。在我看来,应该有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历代“重农抑商”会使农业产品丰收,过剩的农产品如粮食、棉、丝制品、土特产品等等,自然会进入流通领域,也就直接活跃了商业贸易。有了剩余产品,有需求的人就会拿去交换得到自己所需的商品,就必然会刺激商业的发展。比如宋代瓦子的产生,相当于现代的娱乐业,就是宋代市民阶层在生活富足后寻求生活上的乐趣产生的。 2由于生活的贫困和利益的驱动,许多农民不得不以工商业谋生我国古代王朝,大都是封建地主占统治地位,尤其到每个王朝的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许多农民没有土地,失去了他们赖以谋生的手段,在生活和利益的驱动下,不得不从事工商业,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例如秦汉时期虽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在政治上和生活上予以种种限制,使从事商业的人

的社会地位低人一等,以促使人们轻商重农,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商贾之利仍然比农耕大得多,故汉王朝虽然多次发布抑商法令,但收效甚微。正如晁错指出的那样:“今法令贱商人,商人以富贵矣!” 3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需要工商业 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享乐的需要,必然需要大量的人为他服务,为他生产奢华生活所需的商品。随着统治者享乐要求的提高,工商业的水平也必然会提高。比如有些手艺原本是宫廷工匠为迎合君主享乐而研发而成,后来船务民间,大大的提高民间手工业者的水平,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4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施的一些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汉朝为了联合西域,抵抗匈奴而开辟的丝绸之路,就客观上促进了汉朝的工商业的发展,大量的西域的技术和商品流入市场,使得工商业得到了发展。同样,唐朝的对外政策,使得唐朝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大大的提高了工商业的发展。 总之,工商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不以人为的阻碍而转移,即使历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这一趋势确实不可逆转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1为什么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我国商业仍能逢勃发展作业

1.徐州汉邦旅游公司开辟了一条新疆旅游线路,丝绸之路是这条线路的主要旅游内容,导游在向游客介绍丝绸之路时,通常最先说起的中国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三国时期 D.唐朝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汉朝时张骞通西域,从而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本题答案应选B。 2.明朝万历年间,孙春阳在苏州开一小铺,后规模日大。“其店选制之精,合郡无有”。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材料说明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是( ) ①注重商品质量②制作精细 ③信誉极好④采用手工工场的经营模式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理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中“选制之精”、“往易货物……不迟疑”等信息即可回答。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③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④集镇和夜市的兴盛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解析:D。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②发生在西汉时期,③出现在明清时期,④发生在宋朝以后,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④③ 4.史书记载:“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 ) A.交通发达 B.会子得到广泛使用 C.商业繁荣 D.长途贸易开始出现 解析: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材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可知B项正确,依据“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等信息可知A、C两项正确。D项中的“开始”与南宋的史实不符,故选D项。

为什么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一、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与此同时,在封建帝王看来,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此外,最新研究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与评析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 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评析: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重农抑商”政策,在我国历史上推行了很长时间,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多次加强;—春秋时政治家管仲曾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主张以农为本。战国时,改革家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在魏国推行“尽地力”和“平籴”法以发展农业,把农民吸附在土地上,对强国富民起了重要作用。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还是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变法规定:多耕织可免本人劳役、赋税,不安心务农而从商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做官奴。同时还制订“优惠政策”

论重农抑商政策

论古代重农抑商制度 摘要:古代重农抑商的形成原因和历史意义,为什么其会受历代的欢迎、并把其作为一种统治政策和传统的原因。 关键词:政策意义重农抑商传统成因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汉文帝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中国古代法中的“重农抑商”传统,人们很早以前就专门研究过它的形成原因。那时人们认为,其原因不外两者:一是在中国古代,商业是对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基础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经常性威胁,故要抑商而促农;二是在亚细亚社会,商业经常威胁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行使其广泛的公共职能(如举办公共工程以抵御自然灾害、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等等),故要抑之。现在看来,这种结论是不全面的:只注意到了形成这种传统的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没有注意到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观念原因或精神文化方面的原因。这种原因,就是“义利之辨”、“重义轻利”观念为代表的伦理思想 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道理,重农抑商人为地抑制了人们发财致富的通道。那么,历代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重农抑商",甚至"殴民归农"呢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商业,可以增加社会的横向联系,打破彼此隔绝的地域界限,在各个独立的社会个人之间架起互相勾通,互相依存的桥梁,在追逐利润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协调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商品与货物的流通,从而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而社会财富的增加又必然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从而增加其受教育的机会,促进科学、技术、艺术的发展,而人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又必然导致对专制统治的否定与反叛。 自由商业活动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效果,恰恰与集权的专制统治形成尖锐的对立,集权统治要求人民空间位置凝固,彼此之间杜绝横向联系,保持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以实施人身控制和弱(贫)民术,自由商业活动尊崇的是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其基础是金钱面前人人平等,与等级制,特权制是水火不容的,而且商业可以促进人力,资

浅析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

浅析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 摘要: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农业作为经济基础,在维护社会生产关系,保障统治阶级的权利和利益中伴有重要角色,因此,历代统治者皆将重农作为重要国策。同时,为了避免商人经营商业活动而引发社会关系的动荡、不安,皆辅以抑商政策,并持续至明末清初。 关键词: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影响 一、重农抑商产生的原因 首先,重农抑商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求。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模式和基础,它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这种经济模式下,农民能够拥有一定的土地,具有生产的积极性。由于他们的生产经营规模小,条件简陋,故而缺乏必要的储备力和积累,但生命力极具顽强,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它的兴衰,更是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与繁荣,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便于管理,有利于扶植封建经济根本。其次,在我国封建社会,鼓励商业过多发展能够影响统治阶级的利益。作为封建阶级的统治者——地主阶级,主要通过租税、徭役等方式收取地租,为了巩固自身的利益,采取抑商政策,抑制商业发展和壮大是必然的。所以,采取抑商政策,把商业看做“末业”来抑制,进一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进而维护统治。再次,重农抑商政策还受我国传统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士农工商的排列次序,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商经常被世人们看做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1、重农抑商理论的形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作为中国历史有着鲜明色彩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重农抑商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著名的魏国改革家李悝最早提出重农抑商策略,其在李悝变法中提出两项重农举措:“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前者指的是对于农业生产高度重视,千方百计提升农业产量。而对于后者,是为了避免出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李悝将这两项政策在魏国推行,让魏国出现“国以富强”。此时期的其他思想家则对商人以及商业有着近乎严苛的态度,荀况提出“工商重,则国贫”,由此则主张推行“省工贾,众农夫”。而对于韩非子,其将商工之民作为“五蠹”之一,将“耕战之士困,末作之民利”以及“商贾外积”看成国家灭亡的两个先兆,进而得出“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商鞅在秦国推行粮食专卖,改“六法”成“六律”,其中一条就是“关市律”(对商业、市场的管理规定),要求极为严格。齐国管仲推行“官山海”,推行盐铁专卖,发展官营工商业,外加官府对市场税收和价格管理,极大的限制了工商业者。 2、重农抑商理论法律化阶段——秦、汉代至隋、唐

重农抑商政策

工商食官制度 商人因其早期游牧部落的性质,在频繁迁徙中,为本族生活的需要,与其他部落开始了粮食、牲畜、工具、生活必需品的交换,交换区域、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商业的萌芽,商族因此成为中国商业的鼻祖。到了成汤时期,商族的手工业发展起来,他们用自己生产的“文绣纂组”去交换夏人的粮食,“一纯得粟百锺”。《管子·轻重甲》一篇分析商的崛起和夏的衰落,有颇为深刻的评论: 商的强大,是工商业的作用。商动员社会力量,从事纺织刺绣。夏宫廷有宫女三万,所用文绣,皆需用粮食与商国交换。结果,夏拥有天下,但国家的用度不足,商只有区区七十里方圆,但却国用充足,人民富有。不是商的天能降粮食,也不是商的地能出产宝贝,是因为商的大臣伊尹能够洞察秋毫、把握良机,善于权衡轻重、流通天下的缘故。 是商业的发展,缔造了商国的繁荣,这种繁荣,最后给了商定鼎天下创造了条件。故,商人兴商,商业兴商。 工商食官”是商、周时期农村公社制度存在的前提下工商业的一种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国家对工商业的一种管理制度。西周时期的商人按照村社组织的形式存在,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主要为天子、诸侯、贵族为主体的统治阶级作工商业服务。商人一方面向国家提供商品,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出售商品。这与后代的官营商业有所不同:商人家族对其控制下的商业资源也有相当程度的支配权,国家只是名义上的最高所有者;商人为国家提供商品,也是通过买卖的方式,只不过购买的对象受到限制,主要顾客是贵族统治阶级。 因为工商的服务对象以统治国家的天子、诸侯、领主、贵族为主,所以具有“公”的性质;另一方面,工商对自己的产品或者商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支配权,又具有“私”的特点。这就是“工商食官”的两重性。在“工商食官”制度下,工商业家族具有职业世袭的特征,擅长经商者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西周时期,商人是“国人”的一部分,在理论上属于平民阶层。不过,因为职业的强制性和服务国家、贵族的特点,使得他们对国家、诸侯、贵族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不完全拥有自由人的地位和权利。西周末年,周宣王封其弟于郑,后东迁新郑,赐商人与其同往,郑国因此得以兴起。商人可以被天子赐予贵族,这说明商人对国家、诸侯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