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分层和削弱教案

大气分层和削弱教案

大气分层和削弱教案
大气分层和削弱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一、课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4.大气活动中心及季风环流。

5.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三、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天气系统的形成。

四、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图片。

五、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一部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学生能够增强大气环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和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本节课在教材中体现的图表比较多,而文字较少,因此在对本堂课的讲解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图表能力的分析,并且适当补充概括性的文字内容。本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重难点分析

要说明对流层的大气受热过程,那么首先就要认识大气的垂直分布。其次要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了解不同的大气物质对太阳的不同波长的光有其选择性吸的特点。第三,明确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重点掌握这三者的受热关系,能够学会运用图表分析。这个也是课标中明确要求的。(三)教学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和温室效应

(四)难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一)组织教学和引入新课

师:(第一节上课简要介绍自己)同学好!从本节课开始的两周里将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希望我们能配合默契,你们能学的开心我也教的开心!前几次课,文老师带着我们学习了地壳和地球的表面形态,也就是地球圈层中的岩石圈,那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地球另外一个圈层——大气圈的学习。大家先翻开书本,看看我们这一节分为了哪几个部分,了解本节的知识脉络。

【板书】:第三节大气环境

生: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的天气系统

师:对,这就是我们本节的一个知识脉络,当然在讲这些之前,我们首先肯定要先了解大气,主要是知道它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情况。

(二)讲解新课

师: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的底部,人离开大气也无法生存,大家觉得在我们身边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中有哪些物质?

【板书】: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组成及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对,这都是存在在我们大气中的。老师这里对大气组成进行了一个总结:(PPT演示)我们可以将大气分为三个部分: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板书】,所谓干洁空气顾名思义就是干燥洁净的空气,其中呢主要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还有一些微量气体,他们的成分都相对固定,氮气占到78%、氧气占到21%,这两种气体加起来大约占空气的99%。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就因时因地而异了。大气对人类不可缺少的作用就是从这些成分中体现:氮气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气是我们生命生活所必需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臭氧能吸收对人类有害的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都和成云致雨密切相关,固体杂质是大气中悬浮着的尘埃、孢子、花粉等固态微粒,可以充当凝结核。

(视情况讲不讲)大气和我们人类密切相关,人类活动也影响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1.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不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量森林被砍伐,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2.随着冰箱、空调的广泛使用,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由此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空洞都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师:以上我们了解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很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大气的组成成分在垂直方向上是有差异的,进而使得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有差异,特别是气温的差异决定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所以气温的垂直分布是划分大气各层的主要依据,也是大气各层最基本的特征。大家观察43页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图2-23)找出大气分为了哪几层并从气温变化、大气运动、天气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几个方面思考各层特点?

【板书】(二)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温度、密度、大气状况2、分层

师:分哪几层啊?

生: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板书]

师:对,最底部0-12km是对流层、12-50km是平流层、以上就是高层大气,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个高度只是平均值,各地因具体情况不同还会有差别,在后面讲特征的时候也会提到。大家把书转过90度会发现,像一个不规则的M吧(在黑板画图),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高度,还是很好记吧。那接下来我们就跟着这幅图看看各层的特点。【以下内容视情况板书】

师:(对着黑板上的图)先来看对流层,

①温度: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摄氏度。古诗中说“高处不胜寒”,原因就在于此。爬过上的同学可能也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吧。

②大气运动: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大家想一想烧开的水是不是会向上运动,所以就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该层的对流运动显著因此得名。对流层的高度因纬

度而异,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就高,可达17~18千米;高纬度地区受热少,对流层高度就低,仅8~9千米,中纬度:10-12km。

③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样: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层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就发生在这一层。

④对流层作为人类生活的一层是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的。

师:这些内容书上没有但也是需要我们掌握的,所以希望大家做好相应的笔记。老师讲了对流层,下面由同学们跟我总结平流层特征。

(师生互动:)

①气温随高度增高。这是因为平流层气温基本不受地面的影响,到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是气温升高。在22~27千米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随着臭氧的增多,气温迅速增高。

②气流以平流层运动为主。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该层因此而得名。

③天气晴朗少变:平流层少水汽尘埃

④与人类关系:我们刚才已经学习了大气的组成,知道臭氧是“地球生命保护伞”,能够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而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可以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同学们在看图,平流层中有架大型飞机,那么为什么飞机是在平流层中飞行。(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该层水汽含量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不会上下颠簸,有利于高空飞行。现在人们乘坐的大型飞机多是在平流层中飞行。

师:同学们很棒。我们再来看高层大气,大家了解这两点就行:1、气压很低,密度很小:2000-3000km的高空为地球大气的上界2、60km以上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由于存在相当多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反射无线电波还有极光现象。

师:在我们学习大气组成和分层了解大气是什么之后,再看看它有什么作用,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定为百分之百,而实际上最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却只有百分之四十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老师可

以告诉大家答案,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这是大气的第一个作用。

【板书】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师:太阳辐射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大家可以看到书本12页,我们来回顾这两个问题:1.太阳辐射根据波长共分为哪几个波段?(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1.太阳辐射最强部分的波长集中在哪个光区?(可见光)

从书本44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可以看出来吧,现在大家认真阅读经过大气层时发生的情况找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几种啊?(学生阅读)老师把他们圈了出来有吸收、散射、反射。接下来我们就一个个来了解是大气中哪些成分产生了作用以及有什么特点。

1、吸收作用【板书】]参与成分:高层大气氧原子吸收波长小于0.175um的紫外线,平流层臭氧大量吸收波长0.175~0.4um的紫外线,对流层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可以看出不同的成分所吸收的太阳辐射也不同,所以大气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而且吸收作用是这三种作用最弱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留给同学们下课后思考老师提示可以看被削弱的是哪种太阳辐射。

2、反射作用【板书】太阳辐射被反射后射向宇宙空间就是对太阳辐射的一种减弱。参与成分:云层、尘埃,他是无选择性的,就是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都能被削弱,影响反射强度的因素,云层的密度、厚度、颗粒大小这大家应该都能理解。而且反射作用是这三种作用中最强的。所以大家能回答老师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3、散射作用【板书】参与成分:空气分子和尘埃,它的特点有点不同,一般情况下对于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它是有选择性的,波长越短,散射越强,但对于颗粒较大的尘埃它是没有选择性的。这也是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雾霾天空呈灰白色的原因。晴朗天是有选择性的散射,而雾霾天尘埃较大是无选择性散射,天空就是灰白色了。大家回忆天空还会出现什么颜色啊?(早上和傍晚为什么是红色?)这是日出日落前后,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径长,大气散射就强,蓝光大都在大气很外层就散射掉了,投射下来的就是波长较长的红橙光,所以日出江花红胜火啦。

(三)巩固新课: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下面我们通过两个表格加深大家的记忆。(PPT演示+视情况要不要做题)

第二课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地面辐射影响因素

(一)组织教学和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垂直分层、组成及其对大气的削弱作用,通过PPT 上的这幅图我们就能很直观的了解到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哪些作用?

生:吸收、反射和散射。

师:没错,上节课老师还留下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有同学有答案了吗?(大气主要吸收的是红外光和紫外光,占了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的可见光没有被吸收)那么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去了哪里呢?(学生讨论回答)其实这幅图就告诉了我们答案,是被地面吸收了,100%的大气辐射有将近一半——47%都被地面吸收了。中国有句古话叫有得必有失,地面吸收了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请大家阅读书本44页的内容,回答PPT上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地面辐射?2、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3、对流层大气与地面辐射的关系?

【板书】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一、地面辐射1、概念

(二)讲解新课:

(地面辐射)

师:下面我来请一位同学回答下前两个问题。

生: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对外(主要是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师:完全正确,找得很准确。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后就会以地面辐射的方式失去。这里书上告诉我们根据辐射波长的差异,称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板书】(长波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说得很笼统,可能同学们都不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师在这里扩展一下。在前面我们学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输送能量就称为太阳辐射,其实只要是有温度(也就是温度高于绝对温度零度)的物体就会释放电磁波,形成辐射。像蛇进行捕食就是靠猎物所释放的红外线确定猎物的位

置。由实验发现,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温度越低,波长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地球表面的温度是15度,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这个知识大家了解一下就好,只要记住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是短波辐射和地面辐射就好。解决完第二个问题,我们再看第三个问题:对流层大气与地面辐射的关系,也是它的作用【板书】2、作用。再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热量来源。

师:很对。【板书】大气增温的直接热量来源。大气想要升温就要吸收热量,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对流层大气是哪些成分吸收哪种光吗?

生: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光。

师:没错,对流层大气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光,而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所以对流层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但是呢,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却能够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从而提高它的温度,所以说,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那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问最根本的热量来源呢?(学生讨论)其实还是太阳辐射对吧,只是相当于转换了一种形式,总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根本能量来源。

(大气辐射)

师:大家说大气在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它作为有温度的物体会向外辐射能量吗?(会),那如果要同学们命个名的话,你们会叫这种辐射什么?(大气辐射)对,我们就是称它为大气辐射。大家根据之前老师所讲的判断大气辐射是属于长波还是短波辐射啊?(长波辐射)对,因为它的温度不会很高对吧。

【板书】二、大气辐射1、概念(长波辐射)

(画图)大气辐射呢是向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一部分呢朝上就会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一部分又会向下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又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称呼,叫大气逆辐射【板书】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根据它的定义请大家思考,什么因素会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强度,以及它的存在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学生讨论)【板书】2、影响因素:云、湿度首先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影

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

生: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能解释一下吗?)有云、空气湿度大的话水汽、二氧化碳含量就会高一些,吸收地面辐射就越多,大气辐射越强,那大气逆辐射也会越强。

师:很正确。云多、空气湿度大,大气中含有水汽、二氧化碳越多,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大气辐射越强。那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大家看书一起回答我是什么啊?生: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而地面增温又能加强地面辐射。

师:没错,这里也就涉及到大气除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又一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板书】3、保温作用请大家把书翻到46页阅读部分,先自己看一下。书上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1)近地面大气吸收并保存地面辐射的热量(阻碍地面辐射的散失)(2)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这样,对流层大气就可以延缓地面温度下降的趋势,使得地面昼夜温差波动趋于和缓,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学习完这个知识大家能解释为什么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吗?我提示一下月球表面是没有大气的。(PPT演示讲解)这也是书本45页活动题的第一小题,下面看到二三题我就请同学回答。

生:(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热量散失,致使地面温度低。人造烟幕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的吸收地面辐射,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以防御霜冻。

师:看来大家都掌握得不错,接下来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总结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的关系。(PPT演示)

(热量平衡)

师:根据书上的图,大家告诉老师地面收入有哪些啊(黑板计算)(地面吸收太阳辐射47+大气逆辐射106=153支出呢(地面辐射120+湍流输送10+潜热输送23对于地球大气,其能量的存在和交换形式就不仅是辐射能了。这里还有水分的相变(降水、蒸发)伴随的热能量交换,冷暖空气流动传递的能量以及空气与下垫面之间的热量交换=153)两者相等,大气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就其实就是热量平衡的一个

原理,大家现在也可以算一算大气和整个地气系统能量收支情况,也是平衡的,这也就使得多年来大气的温度基本稳定,我们生存在一个稳定的、平衡的大气环境中。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师:同学大家还是看这幅图,根据地面辐射热量来源与支出大家,想一想地面辐射强度会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啊?(学生讨论)

【板书】三、影响地面辐射因素

师:从来源上看,地面增温的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所以与太阳辐射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大家来看这个探究题......(A的太阳高度大于B的太阳高度,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等量的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面积越小,光热越集中,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越强。对整个大气而言,影响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的就是纬度因素【板书】1、纬度因素。纬度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地面辐射强。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既然是地面辐射,肯定与地面的性质是分不开的,也就是下垫面因素【板书】2、下垫面因素,什么是下垫面呢?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比例也不同。大家看图2-27,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找出反射率最大和最小的,反射率最大的是新雪,最小的是海洋。南极与北极虽然都是高纬度,但南极的温度要比北极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二者的下垫面因素不同,南极是被冰雪所覆盖,而北极被北冰洋包围,冰雪能强烈地反射太阳辐射,而海洋反射得少,所以南极热量散失得更多,使南极的温度更低。因为下垫面因素,使世界各地地面辐射的变化,并不完全与纬度的变化相一致。

此外,影响地面辐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像气象因素,海拔高度,空气质量等,其中以气象因素的影响为最大【板书】3、其他因素(气象)。例如,在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显然会影响到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日照时数越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所以,影响地面辐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其次是气象因素。

(三)巩固新课

师:我们总的来看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PPT演示)大气的热力作用总结起来就有两个:1、削弱作用2、保温效应课后请大家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3大气压强》教案

《9.3 大气压强》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着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着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着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

大气的成分与垂直分层知识点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的。低 组成成分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氮含量78%、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效应” O3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影响气温 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 注意: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和含量的变化。例如,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尽管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的变化缓慢的,但已直接构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具有潜在的重大影响。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是不均匀的,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变化,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对流层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有以下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因此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②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层即因此得名。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可达17~18千米;中纬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微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KM。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包含答案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含答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①B.增强②C.增强③D.增强④ 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D B 【解析】该组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总体难度适中。 1、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达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燃烧柴草产生的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即④增强。 2、白天的雾通过反射与吸收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而空气能见度降低。 读某日部分城市天气预报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题。 3、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上图中能反映其产生原因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据表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日上海的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 B.该日北京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 C.该日哈尔滨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寒潮降温所致 D.西宁昼夜温差最大与日落晚、日照时间长有直接关系 【答案】C .A 第3题,从表中可读出上海昼夜温差最小,白天中雨,云层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间小雨,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 第4题,从表中看,我国南北普遍高温,为夏季,上海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寒潮一般出现在冬半年;西宁夜间气温低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 5、我国夏季汽车在曝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如右图),车内温度高达60 ℃,主要原因是() A.汽车在夏季获得太阳辐射较多 B.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 C.汽车油漆对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D.车顶和玻璃削弱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B 解析:汽车类似于封闭的温室,车玻璃对太阳辐射削弱少,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导致车内温度高,B项对、D项错。汽车在夏季外部获得太阳辐射更多,但温度低于车内,A项错。汽车油漆对大气具有反射作用,车内温度应较低,C项错。 [2019·甘肃兰州一中月考] 下图中,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案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矿泉水瓶1个,玻璃杯1个,玻璃管1根,烧杯1个,水槽1个,量筒1只,吸盘1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弹簧测力计1只,注射器1只,细尼龙线若干,刻度尺1把;多媒体。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启发式。 【教学流程】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大气环境大气的热状况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热状况 一、考纲要求: 1、大气的垂直分层,强化学生加强高度与温度的联系,突出逆温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和应用 3、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温室气体含量增多为什么会气候变暖 二、教学过程: 1、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归纳大气是如何分层的,并分析各层的气温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探究: 解释下面诗句中的自然现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逆温的形成与分类 阅读下列材料: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5℃/100米。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或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逆温是对流层中

气温垂直分布的一种特殊现象。 1 )、辐射逆温 是地面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地面大气迅速冷却,上层大气降温较慢,形成逆温。一天中逆温层在黎明时最厚。逆温层冬厚夏薄。易出现于中高纬地区,是最常见的逆温类型。 2)、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 3)、锋面逆温, 是暖空气运移到冷空气之上,形成冷暖相交的锋面,如果锋面上下暖冷空气的温度差较大,则形成逆温。 4)、地形逆温, 是局部地形条件引起的。在山谷和盆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晚上较重的冷空气,沿山坡流动,聚集在山谷底部,由此形成下部是冷气层、上部是暖气层。 逆温层的存在使空气处于稳定状态,空气中的垂直运动受到抑制。工厂里烟煤燃烧排放的烟尘、汽车尾气和地面上扬起的尘埃等有害气体聚集在空中不易向上扩散和稀释,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有逆温存在时空气质量差,晨炼的朋友要特别注意避开这段时间,以免不清洁的污染物吸体内,没有达到锻炼的目的,反而影响身体健康。 根据以上材料绘制逆温现象发生的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化的全过程示意图。 探究一: 图甲是“某城市风向频率图”。图乙是“该城市冬季近地面层不同时刻气温随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计划新建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最合适的厂址应布局在城市的 ( ) (2)该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应不低于 ( )

高中地理: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人教版必修1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学目的 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知道大气的结构,掌握 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2.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运用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大气主要成分的环境意义;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 2.难点: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是讲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相比,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阐明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的条件更为广阔。大气环境是人类三大环境,即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之一,是海洋和陆地两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和媒体。本节教材的涉前、涉后的知识较多,是整个单元的基础。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等,对于这些内容要主要不要讲得太细,要点到为止,考虑到以后的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颗行星,特殊的是它拥有生命,正是因为有了大气才使得生命的形成有了可能,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新课讲授: [板书]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读书第28页,思考:地球表面的大气有什么作用? [板书]引言 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阻挡了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成为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大气既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又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地面,使得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又如,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雕塑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过渡: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板书]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大气中,除了纯净的空气,还有些什么物质? 读表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大气中的微量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二

八年级物理下册 9.3 大气压强教案2

9.3 大气压强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 一、教材分析: 教材依据: 本节教学设计所依据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第九章《压强》第三节《大气压强》 教材内容分析: 《压强》这一章讲述了压强和流体力学的内容。它是力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 《大气压强》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量”两部分内容。本节内容在本章的结构中则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不仅从内容上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而且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上也与前几节内容衔接得很好,也为后面学习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气体浮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知识:学生学习过液体压强,具备中立,平衡等知识 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形象思维为主,概念的建立主要依靠生活经验 情感:初中生表现欲望强,好奇心强,容易接受直观明显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有压强 2、知道大气压强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3、了解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大气有关的现象 2、设计实验探究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3、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的测量原理 难点:感受大气压的客观存在;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讲授法 学法:观察讨论;实验探究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物理 相关实验器材:玻璃杯,水槽,蓝墨水,塑料板,矿泉水瓶,针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视频:马德堡半球试验,托里拆利实验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例题与讲解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基础过关】 读图,回答1~3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箭头a表示的辐射B.箭头b表示的辐射 C.箭头c表示的辐射D.箭头d表示的辐射 2.当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f可能增强②箭头e可能增强③箭头c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 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晚秋晴朗的夜晚,箭头b减弱,霜冻出现机会多 B.人造烟雾使箭头c增强,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C.月球因箭头c、f、d减弱,因此昼夜温差大 D.大气对箭头a和b几乎是透明的 答案 1.C 2.D 3.B 解析分析图中的箭头,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 e、f为大气的散射作用,g为未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其中对地面起保温 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加,导致c、e、f均增强;晴朗的夜晚c减弱导致霜冻出现机会多; 在月球上由于几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因此昼夜温差大。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

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

3℃。据此完成4~5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5.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 4.D 5.B 解析该实验可看出,底部有土的玻璃箱里气温高,说明地面辐射的强弱影响气温高低。地面是对流层主要、直接的热源。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图回答6~8题。 6.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 境问题。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

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 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学习指导法进行授课。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说明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的状况;其次从地球与月球的昼夜温差不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

大气的热状况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 [学习要求]从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读书环节] 1.粗读教材找到 ①受热过程②削弱作用③反射作用④散射作用④选择性吸收⑤保温作用⑥长波辐射⑦大气的直接热源⑧大气逆辐射 2.精读教材形成知识框架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中的主要对可见光具有反射作用。大气中的对可见光具有散射作用。太 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有一小部分被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平流层 大气的,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对流层大气中的,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 长的。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 球表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也。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地面辐射 的长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大气辐射的大部分热量,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 反,被称为。这种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这种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重点知识检测环节: 一、选择 1.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A. 大气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太阳辐射 D. 地热 2.对流层大气中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红外线的主要有 A.二氧化碳、水汽 B.氦 C.臭氧 D.氮 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①沿海低地被淹没②极地冰川面积增大 ③人类疫病增加④黄河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 原因是青藏高原的(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②太阳高度角小得多③云层厚,而且夜长④地势高, 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①②④⑤⑥ B.③④⑤⑥C.④⑤⑥ D.①④⑤⑥ 读下图完成5~6题。

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案 湖北省襄樊市建昌子校张利民 【教材简析】: “大气压强”是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册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它主要讲述有关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既是前一章液体压强知识的延续拓展,又是后一章中学习流体压强和高中学习气体性质的基础,本章的其余三节内容都是以“大气压强”作为中心内容展开深化的。在教材中,这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难点是用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值的原因。 大气压强虽然很大,身体却感觉不出来,但是人们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现象又都与大气压强有关。教学中可设法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再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大气压,同时尝试着解释常见的大气压现象。这样能利于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还能深刻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知识有用,学习是快乐的。初三下学期,能保护延续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也是很重要的。 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很难理解,而水银有毒,最好不演示,如果只靠画图讲解,枯燥乏味学生根本听不懂,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看到实验的全过程,增加了可信度,又直观、形象,易于接受,且能调动学生兴趣,可利用“暂停”键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步骤,同时把难点知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分步提问,层层引导,个个击破,从而突破难点。 本节课可主要采用“导、辅、训”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人教版初中物理《大气压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 3 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气体压强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和液体压强相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虽然没有复杂的计算,但学生在理解气体的压强知识时仍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以证明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和大气压的应用三个板块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加深对气体压强的理解和掌握。 1 、本节设计的主要思想:重视实验探索,发挥“主体教学”的作用,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过程中,力争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学习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性建构。例如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设计估测大气压的数值等。通过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探究欲望。例如本节课中就利用实验的趣味创设情景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通过游戏迅速制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

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通过演示实验和录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组合辅助教学法,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营造了直观、形象、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对科技的促进和科技进步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4、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课堂开始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探究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再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现象,服务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日、地、气三种辐射

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 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学习指导法进行授课。首先

-大气的热状况

大气的热状况 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 同各点的连线。根据下图回答1~2 题。 1.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 位置风力最大的是(C) 2.B图(南半球)中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某海滨地区某日海陆表 面气温日变化曲线和海陆上空气流运动特征。读图,回 答3~4题。 3.由图甲判断海上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是() A.①B.② C.③D.④ 34.由图甲可知图乙现象出现时间段约为() A.6时~18时B.8时~16时 C.18时~次日6时D.16时~次日8时 5 根据右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在盛夏,甲图对应天气闷热 B 若在寒冬,乙图对应天气稍暖 C 我国西北地区常见丙图天气 D 连续出现甲乙丙丁4日,则丁日日温差最小 读右图,完成6~7题。 6.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D.增强④ 7.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和保温作用的直接相关因素分 别是是() A.①③ B.②④C.③④ D.②③ 下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 图示M气压带所在半球与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C.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9 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 )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D.④①③②

10、卫星运行、高空飞机、无线电短波通信分别利用的大气层是() A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B 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C 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D 高层大气、平流层、高层大气 11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无关的现象是() A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B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C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 D 日出之前的黎明天空明亮 12 青藏高原是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青藏高原地势很高,因此气温低 B青藏高原距太阳近,所以太阳辐射能充足 C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D 对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能而言,纬度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图中气压的判断,正确的( )。 A.图中气压:丙>丁>甲>乙 B.甲地气压较高,且多为晴朗天气 C.甲地气温高于乙地,故气压低于乙 D.乙地气压较低,盛行下沉气流 14、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 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5~16题。 15、下列现象的形成与P气压带无关 ..的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七月份出现伏旱 B.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 C.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 D.撒哈拉沙漠终年高温 16、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A.干冷的中纬西风 B.暖湿的中纬西风 C.干冷的极地东风 D.冷湿的极地东风 下表为我国10月16日四城市的实测气温数据,读材料完成17-18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老而现代的力学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三、大气压强》教案_11

《大气压强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及重难点分析 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教学中,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其基本教学思路是──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及幻灯片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只空杯、饮料瓶、水、大小试管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液体压强是怎样产生的?思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大气是否受重力?大气是否具有流动性?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是否也有压强? 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小实验: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再慢慢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 3.用一个底部有孔的硬塑料杯,重复上述实验,又看到什么现象? 4.大试管装满水后将空的小试管轻轻放入大试管,两手拿住大小试管迅速倒置后立即放掉小试管,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分析讨论:从这些实验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得出了什么结论?为什么会存在大气压强呢? 小组交流展示:小组交流展示一些能够说明大气压存在的实例,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多 播放视频:瓶吞鸡蛋、金属罐浇冷水、 二、大气压的应用

教案(大气的热状况)

『教案』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热状况 『教学目的』……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②、让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的过程, 才能更好地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 ③、学习本节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重点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难点:本节无特别难点,只要掌握本章基本主线,便可顺藤 摸瓜,轻松掌握全章。 『课型』……综合课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复习:第一章第四节(地球各个圈层,重点突出大气圈与本 节联系) 中纬度地区大气层为例: 1、对流层:与人类最密切;最薄;高度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0-12km) 大气圈2、平流层:臭氧的主要分布区。(12km-50km) 3、高层大气:密度小;分布有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50km-3000km) 大气圈根据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的差异分为以上三层。 (提问引课)……月球表面极端最高温是多少?极端最低温是多少?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与地球相比,地球有何不同?为什么? (回答)……月球表面极端最高温是127℃极端最低温是-183℃ 月球昼夜温差:310℃ 地球极端昼夜温差: 16℃ 总结原因:地球有大气层,月球没有大气层。

上面讲到地球表面温差为16℃,而月球则高达310℃。因为大气层的存在,使地球表面温差不大。 (提问)为什么大气的存在使地球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晚上气温不会太低? (回答)大气在白天起到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晚上起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导入新课)……一、大气的受热过程热源:太阳辐射 ①: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 (解释:大气上界……目前2000-3000km高空被称为大气上界) 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 ③:太阳辐射到达地面; (点拨)……让同学们划书本:P34倒数第六行。 同时注意2点: 1、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2、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部分转化为热能,而部分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生 物体内 (光合作用)。 (引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讲述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吸收、散射三个作用。 2、引用复习时的图,讲解大气削弱太阳辐射的过程。 (提问)……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分布是均匀的吗? (回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举例)……画出地球图,举例春秋分的时候太阳辐射全球分布状况。 (提问)……看书本P36页,并且回答阅读材料的问题。 (回答)……火山喷发出的大量的灰尘,热气体和水蒸汽进入大气时日出和日落,由于太阳光线是斜射过来的,穿过很厚的灰尘,空气的分子,水汽和杂质,使得红橙光线的短波部分大量散出,光变的很红。 (引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画图并表示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与下面几点同时讲解。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物理新课改下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我认为在物理的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三个环节: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情景,它是“引线”,旨在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

3.注重应用。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升华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让学生感受们到知识的价值和奥妙,对激发其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两实验中都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大气压强的教案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巴彦港镇中学 赵雪莹

大气压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掌握大气压强的值;(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的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推理实验结论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具体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试验过程,是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提高学生不断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逐步养成学生观察生活,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重点是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2、难点: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

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引入 (一)、大气压强及产生的原因: 1.教师:我们的地球被几百千米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做“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层。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够流动,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教师:大气为什么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呢? 引导学生通过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相对比分析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受重力的作用, 重力把大气束缚在地球周围,使得大气层内各处的空气相互挤压,而且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够流动,从而产生了大气压强,并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强又称作“大气压”。)(二).大气压强的存在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