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圩下中学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2

圩下中学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2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

内容:

(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4)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

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 (3)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

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4、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1、“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年)

(1)司令员:彭德怀(2)目的:保家卫国

(3)出兵原因:

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5)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4、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问答题: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二、土地改革运动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1950年

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意义: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发展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基本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

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重工业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它区别于过去的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三、三大改造

1、时间——1956年底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手工业、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政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4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

(1)背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表现:农业中的浮夸风,工业中的全民大炼钢。

(3)评价: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人民大会堂建成。

消极,严重违背经济规律,打乱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

大炼钢铁劳动力大量投入,使得农业生产衰退;片面

强调钢铁工业,轻工业减产,人民生活收到极大的影

响。

2、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它与大跃进相伴而生。政社合一的形式,

影响: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

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的阻碍了农业的发

展。

第5课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突出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

石油工业—王进喜—铁人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第6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国家的工作重心由经济建设变为了政治斗争,(阶级斗争为纲)

(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度尔汗机毁人亡。

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

1976年的清明节爆发了“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

同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意义:解放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渊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980年,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四川包产到组。

(2)内容: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影响: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主要内容: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国有经济在钢铁、石油、电力、铁路运输以及银行等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占绝对支配地位。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1、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使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对外开放:

(1)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2)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1988年,面积最大的一个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开放原因: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5、近现代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

本质不同→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

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

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

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结果不同→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第11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县级和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2、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北京市市委书记陈希同、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都因贪污收到法律的严惩。

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1982年,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2、1987年,中共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 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3、1992年,中共十四大。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997年,中共十五大。

大会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中国十六大

形成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

把“三个代表”思想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13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保证的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实务和自主管理本族实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

3、少数民族自治区(P85地图)

援藏干部代表:孔繁森

第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

1、“一国两制”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提出: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

2、香港回归: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

3、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原因: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确的途径;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5、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P94)

第15课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1949年4月),目前,我国海军部队有: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

2、空军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成立。

3、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新世纪的新型战争(P101)

4、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的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国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科研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

5、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P101-102)

第16课朋友遍天下

一、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倡导:1954年,中、缅、印。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③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亚非万隆会议: 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的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求同存异:“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周恩来的外交贡献: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系;

2.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3.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二、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重返联合国意义:(1)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美关系的发展:由对抗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中日关系的发展: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出现各国与我国建交热潮,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

全方位的外交政策:20世纪90年代,两极化格局的瓦解,我国实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任何国家的友好关系,特别是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共同发展。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

第17课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

1、国防成就: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②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③1964年,中近程地地导弹

④1966年,导弹核武器

⑤1980年,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2、航天成就:

①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②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③2003年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④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3、农业成就:

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

杰出科学人物: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邓稼先——两弹元勋钱学森——导弹之父

学习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新、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为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我国提出了“863计划”,在《863计划纲要》,选择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有: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1996年增加)共八个领域。

(计算机网络的影响(或如何看待上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力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如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网上购物、上课、看病等。但网络的不健康现象,如网上浏览不良信息,超时无节制上网,缺乏自护意识上当受骗等,给网民带来伤害。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增加自我保护意识,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

第18课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教育

1、基础教育的发展:①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到200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科教兴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具体措施:①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③要求实施素质教育。④制订和实施863计划

二、体育

第一个世界冠军——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世锦赛上,容国团男子单打冠军。

第一个奥运会冠军——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实现金牌奥运零的突破)。

2004年,第二十八届奥运会,32枚金牌。

2001年,北京申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成功。

1981年,中国女排“五连冠”

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①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②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展开;③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加强;④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第19课百家争艳的文艺园地

文学艺术发展方针:1956年,提出了“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建国初到文革间文艺事业的成就:

小说《保卫延安》《青春之歌》《红岩》,戏剧《刘巧儿》,故事影片《甲午风云》《林则徐》《小兵张嘎》《五朵金花》,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2、十年文革间文艺事业的灾难:“样板戏”——“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

3、文革后到现在文艺事业的百花争艳

小说《许茂和他的儿女们》《黄河东流去》《抉择》,影片《红高粱》《焦裕禄》《开国大典》《生死抉择》,电视剧《长征》《英雄无悔》《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1、人们生活的历史性巨变

2、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

20世纪90年代,“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

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文明城市代表:唐山、大连、张家港

文明村镇:江苏华西村

第21课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就业制度的变化

变化,由过去的“铁饭碗”到现在市导向的就业机制

就业制度改革的成绩表现:

①就业观念的转变②就业渠道的拓宽③就业规模的扩大④就业

服务体系的形成

我国就业战略方针“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形成

“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