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卢卡奇_总体性的辩证法_再思考_读_历史与阶级意识_

卢卡奇_总体性的辩证法_再思考_读_历史与阶级意识_

卢卡奇_总体性的辩证法_再思考_读_历史与阶级意识_
卢卡奇_总体性的辩证法_再思考_读_历史与阶级意识_

第18卷第12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Vol.18 No.12 2005年12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c. 2005

卢卡奇“总体性的辩证法”再思考

——读《历史与阶级意识》

倪菁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摘要:本文主要依据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一经典文本,从卢卡奇、马克思和黑格尔三者之间的关

系出发,提出“总体性的辩证法”由以产生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并探讨“总体性”范畴的具体含义。文

章认为“总体性”首先是一种具体的总体性,即:部分在总体之中,又存留其个体性,总体具有高于部分

的地位,部分只能在与总体的联系中才有意义。其次,“总体性的辩证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与统一的

辩证法,它仅限于社会历史领域,是研究社会历史中主、客体运动的概念。最后,分析论述了“总体性的渴

求”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之间的关系,指出“总体性的辩证法”是卢卡奇为了消解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理论,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世纪初的一次重要

转向。

关键词:卢卡奇;辩证法;总体性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5)-0172-04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随着马克思的手稿、遗著和笔记的陆续出版,随着人们对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深入,对于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传统的解释模式——普列汉诺夫、列宁和斯大林的解释模式,以及在这一模式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对马克思哲学的特定的问题域的理解也开始面临挑战。如果说,新材料的发现促使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作出新的思考的话,那么,对黑格尔、马克思的深入研究也促使人们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两位大思想家的关系。而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的卢卡奇的研究成果。他在这方面的创造性探索在其早期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中有明确体现,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正是从这样的见解出发,卢卡奇十分重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并把它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知识,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任务之一即是批判“物化意识”(reified consciousness),确立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的自觉的阶级意识。

卢卡奇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关系的新思考,经历了一个在早年进行文学创作、后由文学转向哲学的过程,而布洛赫在此起了重要作用,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卢卡奇关注本体论的研究,这也是其哲学持续一生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他越过马克思主义回到马克思,建立马克思意义上的历史观——卢卡奇反对斯大林的正统思想,最初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表现出来,在此意义上,卢卡奇实现了哲学的转向,创立了一种马克思主义传统。也就是说,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一书中,为了培养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批判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机械决定论、实证论的解释模式,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以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意识批判为核心内容的新的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拟就对这一新形态的哲学内涵及其价值意蕴做一思考和研究。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批判了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的唯科学主义的理论解释模式,认为他们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由“经济必然性”所决定的自然过程,忽视了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培养和作为历史主体的作用,因而无法抵御由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所造成的“物化意识”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阶级的欺骗,造成了工人阶级的主观革命意识的匮乏和阶级意识的危机——革命过程中的合法性的呆小病和非法性的浪漫主义,最终导致了西欧无产阶

收稿日期:2005-09-18

作者简介:倪菁(1956- ),女,讲师,本科,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和经济学.

第12期 倪菁:卢卡奇“总体性的辩证法”再思考173

级革命的失败。对此,卢卡奇指出,只有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洞悉历史的本质,对抗“物化意识”的侵袭,找到人的自由解放之路。由此出发,卢卡奇首先批判了作为唯科学主义的自然科学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从而提出了“总体性的辩证法”。

卢卡奇认为,一定的理论必须以一定的理论研究方法为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性质直接决定了理论本身的价值意蕴。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之所以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实证论的解说,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基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将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直接运用于哲学研究中。卢卡奇指出,对现实的一切认识都应该从“事实”出发,但不同的研究方法却决定了“事实”的不同意义。当时的经验论者希望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对“事实”采取所谓的“不偏不倚”的研究;而机会主义者则力求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对抗革命的辩证法。针对这两种倾向,卢卡奇认为,主张对“事实”进行不偏不倚的纯客观研究,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已经决定了我们将如何解释“事实”的意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将其研究对象“事实”从“事实”所处的环境中抽象出来,孤立静止地看待“事实”本身。这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当然也被机会主义者所接受,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这种研究方法和马克思辩证法的对抗性。卢卡奇由此分析了这种自然科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实质及危害。

在卢卡奇看来,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实际上来源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不断“合理化”以及对纯粹数量的片面追求,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分工越来越细密,生产过程和劳动者的劳动也被“片段化”,“于是出现了‘孤立的’事实,‘孤立的’事实群,单独的专门学科(经济学、法律等)”[1],而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实证论也得以发展。卢卡奇接着指出了这种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片面性是“这种看来非常科学的方法的不科学性,就在于它忽略了作为其依据的事实的历史性质。……这种错误来源的实质在于,统计和建立在统计基础上的‘精确的’经济理论总是落后于实际的发展”[1]。而建立在这种研究方法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会无批判地对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内在结构,从而钝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维度。因此,卢卡奇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决不是这种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而是“总体性的辩证法”——这种方法对辩证法的性质作了重新确定:以前正统马克思主义将辩证法定义为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学说,而卢卡奇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最主要的是一种辩证的方法,它只有在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对话中才有意义,只存在于人的社会历史领域,是社会历史范畴;对恩格斯强调自然界的辩证持批判态度,认为恩格斯将辩证法扩大至自然领域,是对马克思的歪曲。这种总体性的方法,是从历史地分析和了解社会关系为出发点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对卢森堡非常赞赏,认为她首先提出辩证的方法。卢森堡考察了历史的方法是一种社会分析的总体性方法,通过阐述“总体性的辩证法”的哲学内涵表达了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在卢卡奇那里,总体性或总体是他阐述辩证法思想的一个基本范畴。《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方法,旨在把社会作为总体来认识[1]。提出:“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总体范畴的统治地位,是科学中的革命原则的支柱”[1]。

这一范畴的思想渊源,一方面来自于黑格尔关于哲学是“真理是整体”的观点,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考察,应指出卢卡奇之所以强调总体性范畴,不但反映了当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整体化、综合化的一大趋势,而且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弊端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割裂社会现象的形而上学方法(其中对二者片面强调数量,单纯用数和数的关系表现的本质的思想进行了批判,见《历史与阶级意识》第53-61页中均有论及——这似乎也可反映出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思想联系)。但另一方面,卢卡奇的总体性主要是依据于马克思,他反复引证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表述的“每一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他看来,总体性渗透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中,而且不限于理论概念本身的阐释,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对社会问题的实际分析和研究,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始终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一个总体,而从总体中分析把握资本主义的各种现象,正是具体运用总体性方法的典范。因此,卢卡奇的“总体范畴”的具体含义包括:第一,“总体”是一种具体的总体性。一方面,它是在最高的思维形式中再现事物的整体联系,另一方面它又存留个体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即:部分在总体之中,又存留其个体性,总体具有由于部分的地位,部分只能在与总体的联系中才有意义。所以,总体范畴要求对社会生活进行总体的、全面的理解,孤立的个别事实也只有在总体中才可以得到理解。卢卡奇以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为例,指出总体性的辩证法与资产阶级的实证主义方法存在根本差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方面使一切经济形式的资本主义性质达到极点,把整个社会描绘为只有资本家和无产阶级存在,创造了一种以最纯粹形式存在的思想环境,但另一方面,当这种思维方式刚要产生结果并形成理论的时候,它又立即化成了幻影。因此,这种辩证的总体观似乎如此远离直接的现实,把现实构造得如此“不科学”,但它却是能够在思维中再现和把握现实的唯一方法。

第二,“总体性的辩证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与统一的辩证法,它仅限于社会历史领域,是研究社会历史中主、客体运动的概念。卢卡奇认为,在总体性中,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否则总体性就不会存在。总体性只有把主体

174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时,才能真正把客体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马克思的“总体性的辩证法”是通过超越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形成的。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哲学强调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主、客体相分离,强调理性,将不符合理性原则的都拒斥于哲学体系之外。卢卡奇认为,尽管康德哲学力图弥补这种主客二分对立的状况,但由于他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历史,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因而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矛盾与对立并未真正消除: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认识仅仅归结为对现象的认识,而达不到对物自体的认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又将解决主、客体对立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人内心的道德评价,实际上这种统一只是人内心中的统一而不是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统一。黑格尔虽然开始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解决主、客体的关系,他承认历史的重要性,将整个存在,包括我们的历史本身都看作是我们自己的产物,即我们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产物,这样主体与客体就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同时,黑格尔认为应该将历史置于具体的总体中加以考察。但黑格尔最后却将主体归结为“绝对精神”,这样他就未找到真正的主体。只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重新思考了哲学的原则,实现了哲学中的“实践”的转向,并真正将主、客体关系问题放在社会历史的境遇中予以考察。于是,主体不再是单个的人或精神,而是集体的主体即无产阶级;客体也不再是僵死的、与主体无关的客体,而恰恰是主体实践的产物。“实践”成为联系主、客体的中介,自然客体转化为历史客体,单个主体变为阶级主体。以前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辩证法的考察是一种本体论的、认识论的辩证法——否定了人的创造性本身,应以实践论的观点考察辩证法,从而改变了实在,弘扬了人的主体性。而这正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的辩证法”的革命性之所在。

第三,“总体性的渴求”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若说“总体性的辩证法”是卢卡奇为了消解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的话,那么,把这种“总体性的辩证法”运用于当代社会现实中就形成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的研究。“物化”是在商品生产下出现的关系,在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以物为中介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商品形式表现出来的,即人与人关系物化为商品关系。“物化”理论深刻揭示了当代西方人异化的真实境遇——“物化”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物化结构中,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导致了主体、客体的分离和总体的破裂与个体的原子化。“物化”理论也是对当代西方社会由于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日益被割裂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卢卡奇对人的价值和命运的关怀。于是,卢卡奇认为,正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所造就的世界破碎化和个体原子化的进程中,人们充满了“总体性的渴求”。由此,无产阶级通过运用自己的阶级意识,摧毁资本主义的物化结构和物化意识,揭露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以及物化意识本身的虚假性,成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可以说,卢卡奇赋予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解放自身的重大历史作用。而在卢卡奇这里,阶级意识是作为哲学范畴而非政治范畴提出来,“阶级意识就是理性的适当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则要归因于生产过程中特殊的典型的地位。阶级意识因此既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个人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西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的重要行动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1]。可见,卢卡奇的“阶级意识”并非是本阶级个别人的思想、感觉及其总和,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主观意识,而是本阶级对自己社会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科学反映,它是由某一阶级所处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换言之,阶级意识并不是个别阶级成员的经验的心理意识,而是整个阶级对其所处的社会历史和生产过程中特殊地位的认识。它在阶级斗争中,往往制约着阶级力量的强弱,成为阶级斗争成败的关键。

卢卡奇区分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在对物化否定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的否定性力量,是创造性的、面对未来的。它是无产阶级对自身的阶级利益、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是对社会历史总体的科学认识,具体而言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因此,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是个别无产者的心理意识,或他们全体的群体心理意识,而是变成为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1]。而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在对物化肯定的基础上产生,这是其产生的阶级根源。卢卡奇认为,尽管作为无产阶级自觉的阶级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它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于:“它有能力从核心出发来观察社会,并把它看作是互相联系着的整体,并因而能从核心上,从改变现实上来采取行动;就在于对它的阶级意识来说,理论与实践是互相吻合的;就在于它因此能自觉地把它自己的行动作为决定性的因素投放到历史发展的天平上去”[1]。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超越资产阶级,形成把握社会历史总体的阶级意识,这是由无产阶级的特殊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对于无产阶级的特殊的历史地位,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它消除了所有自然障碍,把人与人的全部关系变成纯粹的社会关系,但是资产阶级却仍拘泥于商品拜物教,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僵化为一成不变的物的关系,这样资产阶级的思想必然落后于客观实际的发展;无产阶级则在社会化过程中,“劳动变为商品,这种转变一方面把一切‘人的’因素从无产阶级的直接存在中清除了出去,另一方面,这一发展越来越把一切‘自然的’因素,任何一种与自然的直接关系,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从社会形式中剔除出去,以至于社会化的人恰恰就在它的远离人的、甚至非人的客观性中表现为这种客观性的核心。恰恰是在一切社会关系的这种客观化,这种理论化和物化中,社会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这一点才第一次清楚地表现了出来”[1]。无产阶级的这一

第12期 倪菁:卢卡奇“总体性的辩证法”再思考175

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区别在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超越了直接性,是对社会总体性的渴求,而正是这种对于总体性的渴求,决定了无产阶级能够成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客体的统一。

由此可见,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强调总体性范畴是辩证法的实质,是侧重于从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方法角度入手,强调整体与部分、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性的统一。而且,卢卡奇在强调总体性范畴时,并不使之与矛盾概念相排斥,而将矛盾看作内在于总体,是总体本身所固有的。他与列宁强调的辩证法的核心实质的思想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卢卡奇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作为一个总体/整体,形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认识,并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因此,无产阶级是历史中的主体-客体的统一。无产阶级要真正成为历史的主、客体统一,就只有运用“总体性的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批判、文化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才能把握历史运动的基本趋势。

参考文献:

[1] [匈]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3,54,76,77,104,105,133,127,262.

Rethinking On Luka'cs’ Dialectic of Totality

NI Jing

(Financial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Huai’an Jiangsu 223001,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of Luka'cs, and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relation of Luka'cs, Marx and Heg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ource of thinking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method of Dialectic of Totality, and also studies the concrete meanings of the conception of Totality. First, Totality is a concrete totality, that is to say, part is in the whole and remains its particularity. Totality privileges part and part has its meaning only by the relations of the totality. Second, Dialectic of Totality is the dialectic of the mutual function and unity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t is the conception which studies the process of subject and object in social history and only exists in social history field. Finall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yearning of totalit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of the proletariat are analyzed. It is emphasized that Dialectic of Totality renewed the critically valuable function and realized a key turn of Marxism philosophy.

Key Word: Luka'cs; Dialectic; Totality

简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2009年 第1期(总第168期)世纪桥Shi J i Q iao No .1,2009(General No .168) 简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向夏莹 (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总体性问题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十分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前驱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描述了物化、异化现象之后,接着就去寻找克服异化的方法,这就是“对总体性的渴望”。 关键词:卢卡奇;总体性思想;渊源;意义 收稿日期:2008210231 作者简介:向夏莹(1983-),女,湖北黄冈人,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在卢卡奇那里,总体性是他阐述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马克思的辨证方法,旨在把社会作为总体来认识。并提出:“总体范畴,是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因此,总体性思想不仅成为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中心思想,而且总体性范畴在卢卡奇的全部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作简要说明。 一、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思想渊源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主要源于黑格尔。在黑格尔哲学逻辑中,总体实际上就是一种绝对,即作为世界真实存在的主体本质———绝对观念。相对于绝对观念总体,现实世界中一切具体存在的运动都不过是这一绝对主体的有限的存在而已。在黑格尔眼中总体不是一般的部分之和,而主要是一种走向绝对的能动创造力量。它驱动观念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部分)走向总体,扬弃观念的对象化和异化以回归主体。“绝对观念”是普遍统一、完整的整体,它既表现为纷繁事物的本质,又是自身本质的表现。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于纯粹观念、自然精神、社会历史三个发展环节之中,由此就构成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有机的部分。不仅如此,而且作为整体的绝对观念,缺乏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都构不成与机的整体。 不仅“绝对观念”是一个完善的整体,它的每一个环节在发展中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黑格尔看来:第一,整体性是基本的原则。世界的完美来源于绝对观念自身的完善,正是这种总体性构成了“绝对观念”本身及其发展的全部根据;其二,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结合,整体高于部分之和。任何部分都必然置于总体的联系中,离开身体的手不称为手;其三,整体的进化是一种有机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体的发展不单是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而且由“绝对观念”内在的各环节上的具体矛盾决定的。卢卡奇不仅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并且在实际中发展了这一思想: 首先,卢卡奇和黑格尔一样把总体性作为本体论的原则,在他看来离开了总体性,历史的本体就无法理解。其次,卢卡奇完全赞成并继承了黑格尔的整体高于部分的思想,认为各个部分对历史和思想总体的从属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对于黑格尔关于整体是有机的进化,关于发展是具体矛盾推动而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思想,他也是赞成 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卢卡奇和黑格尔的认识也是一致的。虽然卢卡奇的总体观与黑格尔的整体观理论有关联,但也有所取舍。卢卡奇的总体观舍去了黑格尔整体观中的纯粹观念、自然哲学,他的总体只是指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卢卡奇的总体观是以黑格尔的整体观为理论背景,抓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而加以转化和创造的。从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理论背景来看,它上承自黑格尔的整体观,从其发展过来看,它还经历了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但是他在生活的不同阶段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并不断地走向黑格尔的哲学立场。 综上所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的理论背景与黑格尔的整体观是一脉相承的,并且他的总体性思想经历了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 二、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含义 那么,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卢卡奇在1947年曾比较明确地作过一次概括:“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概念首先是指相互作用的矛盾的具体的统一;第二,是指不论是向上还是向下的整个总体的系统相对性;第三,是指整个总体的历史相对性,即整个总体的总体 性特征是变化的、分解的,并限于一定的历史时期。”[1] 总的来说,其总体性思想的基本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总体统率局部。卢卡奇认为,“总体性”即着眼于全体、整体,是相对于局部、片断而言的。整体由部分组成,但又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其作用也不等于各部分之和。卢卡奇说,“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到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总体的全面渗透优于部分”,“每一部分从属于历史与思想的整个统一体”。也就是说卢卡奇把这种总体对于局部的优先性看作“科学中 革命原则的支撑者”。 [2] 第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卢卡奇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总体性离不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同时,总体性不仅决定认识的客体,而且决定认识的主体,只有把主体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时,才能把客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由此,他结合实际强调整个阶级的意识,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总体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卢卡奇区分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形而上学把客体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把主体的活动看作非实践的冥思或直观;而辩证法的 ? 59?

自然辩证法导言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导言》读书笔记 简介: 在1875 到1876 年间, 恩格斯撰写了著名的论文——《自然辩证法导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是《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最重要、最完整的一篇论文,它集中体现了全书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导言》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恩格斯通过对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历史的考察, 阐明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及其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大致如下所述。 文艺复兴通过伟大的革命摧毁了中世纪教会的精神枷锁,使近代自然科学冲破宗教的束缚,宣布独立。这就是近代科学的起始点。随后各种自然学科相继出现并发展成熟。 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从此,自然科学家为打破神学的束缚而英勇的战斗。赛尔维特因为发现血液循环,否定了上帝造人的说法而被宗教改革的新派人物加尔文活活烤死。布鲁诺则因坚持宇宙无限、大地运动被天主宗教裁判的那些宗教旧派人物处以火刑。 近代自然科学处于搜集材料阶段,学科之间的联系尚未建立,各学科独立的研究,使思维方法不能冲破经验思维阶段。这是的科学,普遍认为世界时一成不变的。由于缺乏理论思维,科学家又回到神学中。连大科学家牛顿也不能避免,他的“神的第一次推动”假说,成了这一阶段自然科学的终结。 最终打破神学束缚的,不是自然科学家,而是哲学家。康德的星云说打破了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说,用“二律背反”,即矛盾的思维方式,说明“除了永恒的变化着的、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也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从而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后,地质学证明地球及地球上的植物、动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物理学证明一切物理力即机械力、热、光、电、磁甚至化学力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而且

浅论卢卡奇物化思想

浅论卢卡奇的物化思想 【论文摘要】乔治·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鼻祖,其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伟大的思想家们往往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穿越时空达到理论的惊人契合,《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发表早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10年,但卢卡奇在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上就已经提出了物化的学说,可谓殊途同归。本文主要探讨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物化理论的含义、具体表现及物化的消除,并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相对比,以求对卢卡奇物化思想达到完整的把握。【关键字】物化物化表现物化消除意义 一、物化的含义 卢卡奇是通过分析马克思《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阐述得出物化的理论的,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可见, 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 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 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 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卢卡奇认为,物化 ..就是“人自己的活动, 人自己的劳动, 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 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 同人相对立。”因此, 物化就其本质可以分为两层含义。第一,物化就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就是所谓的“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马克思也认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因此,物化现象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是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性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第二,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支配控制着人。在商品世界中,物与物的关系体现为商品的交换运动,尽管人们能够逐渐认识商品运动的规律,但是人在这个规律面前是无助的孱弱的。人作为劳动者只能在商品世界中无能为力的任商品规律自发的运行,即商品的交换运动完全与人相对立,并且更加无可奈何的被自己所创造的商品所支配和控制。 二、物化的具体表现 当追究物化产生的深层原因时,卢卡奇说道,物化的产生是由于商品交换及其结构性后果影响了资本主义整个外部的和内部的社会生活, 成为一个社会进行物质代谢的支配形式。商品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并进而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造这些方面,商品形式成为世界的统治形式。那么“物化”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卢卡奇先是论述了物化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进而延伸到政治和思想领域。 (一)经济领域中的物化 经济领域的物化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并被数字化所取代。生产的机械化、合理化不断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进步立下悍马功劳。然而,机械化、合理化同时也为人的自由解放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迫使工人在工作中完全按照商品形式所要求的标准和方式“提供”自己的劳动力,他们逐渐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化和异化是个经常的话题。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秉承马克思的衣钵,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下简称《意识》)中再次对物化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但他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还是有着较大差别的,拟从两人对物化概念的理解、对物化产生根源的论证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浅析。 关键词:物化;卢卡奇;马克思;差异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与人的关系。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秉承马克思的衣钵,重操物化和异化理论的利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从而得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形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如弗罗姆的“人性异化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等。尽管上述论者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物化和异化理论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或相同,但毕竟是有着重大的理论差别的。囿于浅陋,本文仅管中窥豹,就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的不同之处作些肤浅的比较。 一、对物化概念的理解迥异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

化”。这个概念主要是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观念的影响下提出来的。它最初出现于卢卡奇在1919年写的《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在此文中,当叙述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拜物教特征时,他提到了“人的关系的物化”。卢卡奇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使人屈从于狭隘的分工范围,把整个社会分解为一块块碎片。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随着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的职业愈专门化,他们的生活也被局限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圈子中,其结果是使人们的目光留恋于周围发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其次,它使现实(活生生的历史过程)物化、僵硬化和机械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对物(商品)的追求使他们的目光变得愈来愈近视,他们面对的现实似乎不是历史运动的过程,而是物和一个个孤立的事实的堆积。再次,它使无产阶级在劳动过程中客体化、对象化了,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成了转动着的机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世界变得机械化的时候,它的主体,人也必然地被机械化了”[1]。我们知道,物化和异化其实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但在卢卡奇的《意识》一文中,物化和异化却被置于同等的地位。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就是异化,他没有对异化、物化、对象化这三个范畴进行精确的区分。因此,当卢卡奇批评异化现象时,他也就同时批评了物化和对象化。由于把物化、异化、对象化混为一谈,他也就模糊了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和黑格尔的异化观点之间的本质区别。马克思没有把物化和异化混

现代性批判与总体性辩证法_卢卡奇的_历史与阶级意识_解读

现代性批判与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解读 王福生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 [摘要]卢卡奇一生投身于现代性批判的伟大事业,其中《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独特性即在于此时的现代性批判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密切关联。卢卡奇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包括劳动物化和物化意识两个方面,他以总体性辩证法作为自己方法论原则的无产阶级意识构成了其现代性批判事业的新的落脚点。 [关键词]卢卡奇;现代性批判;总体性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0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62(2008)01-0065-05 卢卡奇一生投身于现代性批判的伟大事业,但在不同的时期这种批判是以极其不同的方式进行的,采取的也是极其不同的立场。《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独特性在于现代性批判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如下关联:早期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的伦理学和美学路向的没有希望是其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原初动力,重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为了给现代性批判谋求他路,以总体性辩证法作为自己思想与行动的方法论原则的无产阶级就此构成了其现代性批判事业的新的落脚点。本文作为对这种关联的一个阐述,目的在于重新明确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的特定立场,并恢复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理论本意。 一、劳动物化: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之一 在撰写《小说理论》的时候,卢卡奇对于现代世界的反对和批判还只能得到悲观绝望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酷现实教育了他,促使他探寻一种能够实际地改变世界的哲学。他的目光转向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由此他不仅获得了深化其现代性批判的有力契机,而且还看到了这项事业的新的出路。 《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是从把现代世界规定为现代资本主义开始的。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这篇核心论文的开头,卢卡奇非常肯定地讲到:“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1]144遵循马克思的批判轨迹,卢卡奇把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问题归结为商品的结构问题,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商品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地位的确立。众所周知,商品交换行为和与此相适应的主客观商品关系在社会发展的较原始阶段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一个商品形式占统治地位,对所有生活形式都有决定性影响的社会和一个商品形式只是短暂出现的社会之间的区别是一种质的区别。”[1]144因为作为个别现象的商品交换和商品关系至多只能对社会的结构和划分产生一种否定性的影响,比如侵入原始公社内部的商品交换行为对公社的瓦解作用,但也正因如此,商品形式并不能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形式,商品问题只是一个偶然的、个别的问题。只有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交换及其结构性后果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内部和外部生活,并因此使商品形式最终成为整个社会的真正统治形式。商品交换的这种结构性后果就是,正如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精彩分析所指出的那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 65 ??

人与自然读书笔记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人与自然读书笔记 第一篇:《自然之道》读书笔记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鳅。”是啊!大自然的生灵都是相生相克的。但当我读了《自然之道》这一篇课文时,我才真正明白了如果你不遵循自然规律,那造成的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科考队员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加拉巴哥岛观察太平洋绿龟是如何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走着走着,突然看到龟群的“侦察兵”快要被一只突兀而来的嘲鹰叼走了,在大家不能见死不救的强烈要求下,向导把那只幼龟送入了大海,可却让巢中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安全,然后鱼贯而出。可却成了嘲鹰、海鸥等食肉鸟的美餐。 记得我5岁那年,到外婆家去玩,看到一个鸡蛋正要孵出小鸡了,于是,我便认真地观察了起来。只见,从那蛋里艰难地钻出了一个湿露的小脑袋,但小鸡身子还无法从蛋壳里钻出来。那小鸡仍坚持不懈地啄着壳,想尽快挣脱这沉重的“枷锁”,早点晒到太阳。我真不忍心看着小鸡被蛋壳束缚的样子,便挑了一块石头,“啪”的一下把小鸡的壳打烂了,小鸡出世了。我欢呼着,蹦跳着,好像完成了一项庄严的使命。正当我高兴时,却发现小鸡瑟瑟发抖,看上去似乎很怕冷。我想弄清原因,便去找外婆问个究竟。我刚说完事情的经过,她哈哈大笑:“小鸡必须自己把壳啄烂出来。如果你帮它打破壳那就是拔苗助长,它反而会死。”“啊”我张大了嘴巴,不知所措,一种不祥的感觉油然而生。我着急地跑回鸡窝,望着渐渐死去的小鸡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读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真正明白了:人是万物之灵,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这一段时间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虽说没有完全看懂,但还是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恩格斯概括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的进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今天当我们回顾人类社会发展以来的一些过程和经历,会惊奇的发现,他所预言的竟然和现实的科学发展是如此的接近,由此我们不得不钦佩恩格斯的伟大与博学。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得出的结论是:“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还是物质,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不会丧失,因此,物质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在地球上毁灭自己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另外的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这一对于世界的宏观的认识,是建立在恩格斯当时所掌握的自然科学成果和哲学分析之上的,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深刻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 首先,恩格斯指出现代自然研究与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和阿拉伯人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

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有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基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又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要求我们,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也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整体性建设,更要从宏观角度通盘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整体性建设。 [论文关键词]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 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过经典的论述,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完备而严密”,这种“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可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和它有着完备而严整的世界观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没有什么整体性而言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突出特征,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生命线。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通过三个层次表现出来的。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这是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已经被确定下来的。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往往都是从这三个组成部分方面来理解的。长期以来,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忽略了对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整体性,这既说明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存在着密切关系的,也说明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主要强调了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说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主要强调了整体就是整体,真正的整体既不能归结为部分,也不是由部分的集合所构成,我们既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拼凑或相加。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为基础,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而产生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它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实际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或者也可以说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理论的内在联系,正是这种内在联系才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为基础,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而产生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究竟有哪些?我认为,首先包括了在物质与意识、社

浅析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对物化的克服

浅析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对物化的克服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提出了物化和总体性两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其非常大的一个缺陷就是造成主客二分,使无产阶级被物化,从而失去了自己的阶级意识。因此,卢卡奇认为,人们必须运用主客体相互作用、二者统一的总体性辩证方法来克服物化这一现象,希望通过总体性唤醒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热情,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标签:物化;总体性;克服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总体性的辩证方法都作了独创性的探索。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敏锐地洞察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物化现象及其危害,坚定地提出了总体性辩证方法的扬弃之路。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必然现象——物化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既不是偶尔有之的现象,也不是专对无产阶级一个阶级而言的,物化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及生活于其中的人必然遭遇到的现实。正像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讲到的一样:“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1]。 (一)何谓“物化” 在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物化”一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本义是指:“在头脑中使某种抽象的东西表现为一物”[2]。毫无疑问,对卢卡奇而言,马克思《资本论》中对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成为其分析和研究“物化”问题最重要的依据。对于物化的具体含义,卢卡奇认为有两层: 1.第一层含义:是指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把人与人的关系用物所呈现。卢卡奇引证了马克思的话认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3]。不可否认,卢卡奇对“物化”概念此层含义的分析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有着密切关系。 2.第二层含义:是指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这也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存在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主客二分,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主客体被界定得很清楚,资产阶级更多的是主体,而无产阶级和劳动资料是客体。无产阶级被看成是客体主要就是从他被物化的角度讲,无产阶级的劳动被物化了,本来他们应该作为活动的主体、生产劳动产品的主体支配产品,但事实上他们却被产品所奴役和支配。正如,卢卡奇自己所讲的一样,“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3]。 由此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主体性作用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卢卡奇关于物化概念的第二层含义更多的是从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在谈物化。 (二)资本主义物化及物化意识的危害 卢卡奇在对物化及物化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与分析中,认识到其在生产机械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首先,人们的分工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这一段时间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虽说没有完全看懂,但还是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恩格斯概括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的进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今天当我们回顾人类社会发展以来的一些过程和经历,会惊奇的发现,他所预言的竟然和现实的科学发展是如此的接近,由此我们不得不钦佩恩格斯的伟大与博学。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得出的结论是:“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还是物质,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不会丧失,因此,物质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在地球上毁灭自己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另外的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这一对于世界的宏观的认识,是建立在恩格斯当时所掌握的自然科学成果和哲学分析之上的,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深刻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 首先,恩格斯指出现代自然研究与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和阿拉伯人的发现不同,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从十五世纪下半页开始,欧洲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了需求。在大约十六世纪,欧洲各国在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认知革命后,促使人们真正发现了地球。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自由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为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作了准备。恩格斯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这个伟人云集的时代,在人们开始渴望以科学的自然辩证法正确的认识、解释这个世界,并威胁到神学的时候,一些为了真理而奋斗的先驱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自然科学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得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布鲁诺和塞尔维特等人成为新科学的殉难者,用自己生命捍卫了真知。 哥白尼的“地心说”打开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序幕,从此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当时自然科学的主要工作,是掌握手边现有的材料。这时占首要地位的是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即关于地球上物体的和天体的力学,相应的,作为工具的数学就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完善,光学也得以进步。这一时期末,“这些科学部门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而其他部门——液体和气体的力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甚至离这种初步的完成还很远”。这个时代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在人们的意识上导致这样一种观念——“自然界绝对不变”。“不管自然界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只要它一旦存在,那么在它存在的时候它始终就是这样。”“和在时间上发展着的人类历史相反,自然界的历史被认为只是在空间中扩张。”现代自然科学既然是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为什么会即使是在知识上、材料整理上都高于希腊古代的基础上,自然观却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浑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在我看来可能有如下原因: 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初始阶段,科学研究是围绕在为提高生产力服务的目的上的,生产力要发展就要求人们按照科学规律进行生产活动,而科学规律的发现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又被快速的应用到生产活动中得以检验,正确的结果和积极的效果越来越多地累积,使科学的力量和威信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不断加深,继而增添了人们进一步探索自然科学的动力。同时,由于生产分工形成不同的领域,自然

自然辩证法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经济管理学院范洁 2009208008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系统发展的核心动力,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科技对我们如此重要,所以认真学习并深入了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科学。恩格斯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哲学家,在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精辟地阐述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进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通过阅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界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受益匪浅。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用精辟严谨的哲学语言为我们展示了科学发展的历程,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为了自然界的真理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用生命捍卫并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恩格斯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说“自然科学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得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同现代哲学从之开始的意大利伟大人物一起,自然科学把它的殉道者送上了火刑场和宗教裁判所的牢狱。”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我们应该时刻铭记那些为科学而奋斗终身的前驱们,是他们的努力及牺牲才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让我们享受高科技的成果。 恩格斯从一个哲学家的角度总结了整个科学的全局,从不武断独立的看待每一个科学发现。每一个科学发现,在他看来都是人类通向真理的一大步。人类从远古时期的愚昧,到中世纪的崇拜神学、宗教,再到如今科学真理的逐步建立,都是各个时代不断进步的结果。尤其是在现代,依靠更多的严密的逻辑思维,慢慢打开了人类未知的神秘。在古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古代人的自然哲学的天才直觉,向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他们通过思考来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本源,但他们却无法超越当时时代的局限性。在现代,随着科学的越来越深入,天才的自然哲学直觉已经不能再使科学更进一步,因此不得不转向有着更多优越性的严密的逻辑思维。从而产生了像牛顿,林耐等人,他们给现

自然辩证法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如果不是老师留的这次作业的机会,我极有可能会对《自然辩证法》导言望而却步,或许根本就不会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不过,我终于还是从网上下载了下来,用了两天时间把它读完,虽然并不是很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通过对恩格斯的著名哲学著作《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的阅读,使我对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受益良多。我第一次读《导言》时,没读完第一段就想要放弃了,文字感觉实在是太长了,又读的不知所云,当时只想睡觉,但是我坚持读完,读完之后就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了。第二次我又很不甘心的又看了一次《导言》,这次怎么也得看完,自己鼓励自己,开始时我对其提不起兴趣,但随着自己把心静下来后,感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写的很好,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读了导言发现我真的是很佩服恩格斯,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恩格斯这个人物,在课本中我们也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有着渊博的知识,在他眼里,历史上所有的科学成就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是一种境界,对知识掌握到一定层次的境界,也就是有这样思想觉悟的人物才能写出来这么有着深刻哲理意义的文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知道我们当今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系统发展的核心动力,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用严谨的哲学语言为我们展示了科学发展是多么艰辛的历程,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为了自然界的真理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用生命捍卫并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尽管科学和神学之间个别的互相对立的要求的争执一直拖延到现在,而且在许多人的头脑中还远没有得到解决。但是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而且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恩格斯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却是向前发展的。恩格斯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哲学家,他精辟地阐述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充分体

自然辩证法绪论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绪论读后感 通过对恩格斯的著名哲学著作《自然辩证法》绪论部分的阅读,使我对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里谈谈自己的几点学习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概括了以往的特别是自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方面的重大成就,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同时他应用近代科学发展的大量事例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向我们阐明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联及由低级向高级转化的思想;恩格斯还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绪论内容的深入学习,我还懂得了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从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绪论中提到“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由此我想到了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在以往的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的错误认识,往往导致破坏性发展,对自然无限的索取,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时也要这样,考虑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利用我们的科学技术协调的与大自然共处。比如发展核技术可以用来发电为人类造福,而不是用来发展核武器破坏人类发明和我们的生存环境。 绪论还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自然辩证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能够使我们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上,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自然辩证法》绪论中,恩格斯通过分阶段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熟悉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让我们熟悉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同,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了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恩格斯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对自然的熟悉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他认为人类熟悉自然大体上可以分为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后来以神学为中心的形而上学,直到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提出三个阶段。希腊哲学在人类对自然的熟悉上影响深远,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浑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甚至到了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当时在知识上高于希腊古代的自然科学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是低于他们。 科学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熟悉的进步、促进哲学思维的发展。正由于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绪论中,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历史考察,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恩格斯还以大量的科学史实为依据,说明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结合自己的专业来说,我们的专业与科学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必须要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掌握该专业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知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取得成果。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我们使用合理的科学方法,提高我们的能力,开阔我们的视野。但是要深入的研究这一专业的知识,并开阔这一专业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有所创新,我们必须对这一专业又更广更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离不开正确的科学方法,和广阔的科学视野的。

整体性思想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体现

整体性思想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体现 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进一步划分若干区域,区域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如热带雨林的全球效应、污染扩散、产业转移等。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因此,理解整体性思想的内涵除了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还应该重视区域之间的联系。 一、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的整体性思想 (2019·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3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答案】1.B 2.C 3.C 【解析】1.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 对;山前平原地势平坦,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 错;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C错;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D错。2.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

从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看资本主义物化的消除.

2007.9理论界 □ 王永战 从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看资本主义物化的消除 卢卡奇认为 , 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造成了人们的物化意识 , 使人们用直接性的观点孤立地对待局部事实 , 割裂客体与主体的关系 , 抹杀了人们的主体性意识。他认为 , 人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即总体性的辩证法思想方法 , 深入批判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 , 最终克服和消除物化 , 从而达到全人类的共同解放。那么怎样运用总体性的辩证方法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物化呢 ? 一、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质的总体性辩证方法 卢卡奇认为 , 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不是它的现存结论 , 它的实质是它的辩证方法。他认为 ,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实质上是一种总体性的辩证法 , 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资产阶级思想方法的决定性差别所在。他认为 , 总体性就是指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 个别的东西总是寓于整体之中 , 寓于那种揭示出矛盾关系的中介范畴之中。总体性的范畴就是要求我们着眼于全体、整体 , 而不是从局部、个别出发。他认为 , 整体并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 , 其作用和价值也不等于部分之和。总的说来 , 总体性范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性 : 首先 , 总体性是一种整体统帅局部的原则。卢卡奇认为 , 整体具有优于部分的地位 , 部分不能孤立地说明自己 , 它们的意义只有在与整体的关系中才能显示出来 , 因为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来规定的。总体性保留了个体的特殊性存在和其相对独立性 , 但最重要的是它再现了事物的整体联系。他认为 , 资产阶级正是由于不能运用总体性的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 , 因

而把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法忽视的矛盾看作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关的表面现象 , 看不到资本主义的暂时性 , 从而把资本主义看成是永恒的东西。 其次 , 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法。卢卡奇认为 , 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辩证法体现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与统一。他认为 , 个体的主体和思维的主体都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主体 , 只有阶级才能成为历史的真 正主体 , 并且这个阶级只能是无产阶级。因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形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认识 , 并自觉地干预社会现实 , 从整体上加以改造 , 使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统一于社会历史的过程中。 再次 , 总体性表现为一个历史的趋势和过程。卢卡奇认为 , 马克思主义是在历史的运动中把握主客体统一的。在奴隶社会中 , 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很低 , 受自然的牵制很大 , 因而主体不能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这时历史表现为自在的主体与自在的客体的统一。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 人们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 对自然的规律性也逐步加深了认识。这样 , 自在的客体变为自为的客体 , 主体也逐渐意识到自身 , 由自在的主体变为自为的主体。主体在劳动过程中 , 把自己的劳动与劳动结果联系在一起 , 当劳动结果回到主体时 , 他就可以用来发展自身。只有当无产阶级通过对“ 物化”的深入认识 , 并作为一个自觉的阶级参加实践 , 克服物化 , 才能实现整体性主体与整体性客体的统一。 卢卡奇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辩证方法 , 因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普遍的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 , 它们阻碍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形成 , 因而无法使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使命。那么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化呢 ? 二、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化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直接依据了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马克思论述说:“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 :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捷尔吉·卢卡奇(1885-1971),是匈牙利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23年由柏林玛里克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卢卡奇的影响最大、争论最多的一本论文集,收录了卢卡奇写于1919-1922年的8篇论文和1篇序言。其中1920年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阐释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直接依据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马克思的“物化”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了一种在市场上买卖的商品,人成了物,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丧失了情感和知性。卢卡奇更进一步,指出了物化概念的另一个含义,即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因为《历史与阶级意识》先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十年发表,因此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上世纪最早、最系统提出物化理论的一部著作。 一、提出物化理论的背景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非常丰富,在西方所引起的震动是强烈而广泛的。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影响如此之大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和理论原因。 (一)时代原因 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危机与矛盾的交织,帝国主义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人类社会在现实和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同时,欧洲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斗争,胜利者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失败者则损失惨重。但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和自身因素,各社会主义国家既取得过巨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甚至是错误,这给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各自的弊端给民众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上造成的创伤,不但没有愈合,而且是旧伤痕上又添新伤。 (二)理论原因 人们开始思考现实,但深思需要理论依据。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仍保持乐观主义态度的科学主义思潮,如同它所依托的社会母体一样,虽然自身不断花样翻新,修修补补,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总体上,它以反传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