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第23卷第6期2017年12月

山东工会论坛

Shandong Trade Unions'Tribune

V ol.23 No.6Dec .2017

收稿日期:2017-09-10

作者简介:赵广军(1977-),男,山东莒南人,工商管理硕士,山东管理学院教师。王亚娟(1977-),女,山东滕州人,工程硕士,山东管理学院教师。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赵广军,王亚娟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应用,社会已迈入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的风起云涌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生活,高等教育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端,结合互联网背景下对教育的新要求,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新特点和新方法,为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山东管理学院教育改革研究项目“能力素质模型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应用”(项目编号:JG-2016-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7)06-0058-03

“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时期,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纲要也指出要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1]。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与率先迈入创新驱动的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普遍存在着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能力偏低、创业意愿不足、实战能力较弱、生存型多社会型少、资源型多知识型少等问题。处于新旧经济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学校应不断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进而形成适应本土创新驱动,并能促进人的实际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劳动者、面向知识要素的创业者和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必须承担起它应有的社会责任,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创新创业教育,来大规模地复制和再生产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推进“双创”,既可以在最大范围内推动人财物等各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更可以倒逼不合理的体制,实现改革新突破,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加速课程体系改革具有深远

的意义和影响。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2]

我国目前人才分布极其不均,由于高校培养人才模式过于单一化、简单化、模式化,教育模式偏重于通识教育,学科专业特点弱,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创建创新型国家需要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敢想敢干、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善于人际交往的创新型人才。“双创”可以促使众人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涌现出更多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总体竞争力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培养出具有独创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经济开放型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进行教学改革。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采用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上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学习方法刻板陈旧,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毕业生连年递增的背景下,给学校的学生就业带来沉重的压力。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注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推动教学改革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创新教育起步相对较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试教育[3]。直到1990年教育部门才组织部分院校进行创业创新教育的探索,2016年教育部才要求所有高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尤其是近几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很多学校也开设了创业创新教育的课程,但是课程单一、缺乏相关学科的有力支撑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老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需要在开展创业创新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具体地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丰富内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对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还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性的工作活动上,比如请一些社会精英或者企业家来给学生开一两场讲座后就不了了之,教师对创新创业科研参与度不高,从侧面影响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深,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虽然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起步,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这使得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走过了一段弯路,大大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的步伐。

1.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办企业。长期以来很多的高校和相关的机构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办企业,所以对高校创新创业评价的指标是学生中创业的比率、创办公司的数量等显性指标,导致在制定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中出现了偏差,使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2.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简单的进行第二课堂教育。很多高校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仅仅在原有教育方式上增加第二课堂教育,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仅限于邀请校外专家、带学生出去认知实习等流于表面的形式,没有从创新创业的内涵出发,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3.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课后的创业实践。很多高校为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了许多所谓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实训基地的多少来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而忽略了创新创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

(三)教学方式落后,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

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全国的很多高校也在教育部门的要求下开设了门数不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由于受到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理论知识、操作性和实践性强、高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等因素制约,导致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

的相关课程,但教学方式和方法没有根本改变,仍然以传统的讲授、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为主,加之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相对较少、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较浅等因素,导致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去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现代网络资源,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每个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条件积极探索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更多、更好的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为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相统筹的组织保障体系

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校内外力量,加强跨部门协调,定期研究部署创新创业教育各项工作。制定相关文件制度,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创新创业,帮助学生处理好创业与就业、学业之间的关系;允许师生创办的企业向学校申请其完成的成果在3年内免费许可使用,提高师生创业的技术竞争力,降低创业成本。在校内建设创客空间,与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创业实践基地,降低学生创业成本,提供专业化指导。设立扶持资金,协助优质创业项目与资本对接。

(二)构建立体创业创新教育平台,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每天都会接触海量的信息,高校教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式的教育平台,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多样化、需求多元化的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专业、年级、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1.应用专业的人力资源测评软件,对每个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性向等方面的测评,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体系,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方向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具有个性的指导,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在网络上开设相关的创业课程或者成立一个创业培养团队,比如开设创业通识类、创业技能类、创业实训类课程,在专业教育平台与学生积极互动,将专业知识融入到这些课程或者平台上。

3.拓宽教材选取渠道,整合、设计网络教学资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专业教材变得多种多样,高校可根据专业性质,编写具有时代特色并符合学生的总体特点的教材,也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到学校授课,举办创新创业相关的讲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优化教育教学体系。

(三)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的教育教学体系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教育》等课程;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辅修专业,强化创业精英教育。聘请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学生创业导师,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学习优秀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建立e-WORKS创业实验室等实践基地,完善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举办各类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赛代训,以赛促创。

(四)拓展科教协同与国际交流相贯通的政产学研体系

推动优质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设施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在科技创新中激发创业意识、孵化培育创业项目。在学校周边打造集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公共服务、创意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社区,搭建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和师生联合创新创业的“创客空间”。

(五)营造以文化涵育与品牌活动相依托的创业文化氛围

将优秀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校训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宣传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利用新媒体平台主动发布创新创业信息,推送优秀校友成功创业案例。

作为转型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利用互联网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宣传,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建立毕业生创业的奖励机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对创业成功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邀请他们将创业过程和创业理念向

(下转第73页)

中国工业经济,1995(1):5-13.

[7]李业.企业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及思考[J].南方经济,2000(2)47-50.

[8]周晖,刘红缨.创新与企业长寿之道[J].企业经济,2003(10):43-45.

[9]石军伟.抖出生命型企业的长寿秘诀[J].中外管理导报,2001(9):48-49.

[10]卫华诚.北京同仁堂文化的长寿基因[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4).

[11]王关义.国际成功企业的长寿基因[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7):6-7.

[12]王锦旺,闫冬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长寿基因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4):113-114.

[13]姚进.长寿公司的基因自我修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8).

[14]李钢.基于企业基因视角的企业演化机制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2007.

[15]朱岩梅,吴霁虹.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23-31.

[16]刘晔,阎淑敏.企业能力的基因表达及其进化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2007(5):407-411.

[17]李欲晓.企业遗传基因的性质、结构与功能[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4).

[18]田奋飞.DNA初探:形成、结构、传衍与变异[J].社会科学家,2009(3):55-61.

[19]尚爻.日本企业长寿之道的文化解读[J].日本问题研究,2012(1):26-31.

[20]Nelson R, Winter 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s Change[M].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1]Baskin K.Corporate DNA: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orporate Co-evolution[J]. Emergence, 2000, 2(1) .

[22]Li Xianbai. Research on the Corporate DNA and R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06b(6):18-32 .

[23]周浩军,蒋天颖.基于技术追赶的企业技术能力微观结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99-103.

[24]何巨峰,邓晓峰.基于DNA模型的企业技术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4):103-105.

[25][美]Moore,J.E.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6]Tichy,N.M.Revolutionize your company[J]. Fortune,1993,(128):114-122.

[27]周晖,彭星闾.企业生命模型初探[J].中国软科学,2000(10).

[28][美]奥瑞克 J,吉利斯 J,罗伯特 W.企业基因重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9]张玉明,朱昌松.企业基因理论研究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2012(6):28-33.

[30]许晓明,戴建华. 企业基因顺反子系统模型及其在企业蜕变中的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 2008,(4):117-127.

[31]李全喜,马晓苗,李坤.基于和谐理论的企业DNA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92-94.

[32]薛晓芳,孙林岩,霍晓霞.协同进化策略下的虚拟企业基因重组[J]运筹与管理,2009(3):138-143.

[33]李贤柏.企业DNA理论模式的研究价值[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6(6):81-85.

(责任编辑:辛宝英)

张会荣,张虹霓:企业长寿基因模型构建

(上接第60页)

学生进行指导,并聘请他们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分享;同时,紧抓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这一契机,完善创业政策和创业项目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充分发挥本科院校专业特色,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拓展创新创业的高度和深度,培育一个创新创业指导的专家团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保障,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雪丽.网络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学术论坛,2016(4):21.

[2]丁波,郗婷婷.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角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6.

[3]董馨.新常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转型与升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2):14.

(责任编辑:张会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