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

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

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
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

17世纪的英国充满动荡和不安,以弥尔顿为代表的清教诗歌忠实记录了这一剧变时期的社会情况。除此之外,17世纪还存在着一个极富特色的诗歌流派——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

发端于16世纪末,勃兴于17世纪初的玄学派诗歌,内容复杂,多写信仰和情感上的苦闷、焦虑和思索,充满紧张的情绪,深刻反映了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初期黑暗、冷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创作手法上,玄学派诗歌强调理性与激情结合,大量运用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悖论,意象出人意料,诗歌构思新奇,充满独特的哲理思辨。这些在西方诗艺中被称为“巧智”(wit)的手法给玄学派诗歌带来了一种“严肃的与幽默的,幻想的与平凡的因素相平衡”的怪诞效果。

正是因为这些怪诞效果,使得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之前倍受冷遇和攻击,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视其为“异端”。但是,随着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崛起,英美诗坛巨匠给予玄学派诗歌以高度评价,确立了它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玄学派诗歌研究的重新提及,反映了文学批评对诗歌创作审美情趣的一种转变。

文本的意象组合

意象是构成诗歌境界的基本要素。意象在西方被称为“image”。image来源于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侧重于“形似”之象,具有简洁和说理的特性。简洁,并不意味着意象在诗歌中只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诗歌境界的呈现靠的就是意象的组合。意象进入作品后,由于组接的方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意义。玄学派诗歌的呈现的是“玄”的诗歌境界,源于它自身独特的意象组合,使整个艺术实体显现出全新的美感意蕴。

(一)点面式意象组合

运用点面式意象组合的诗歌,往往是在全诗中穿插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意象,起到以点带面的核心作用,从而凸现诗意的境界。如安德鲁·马韦尔《爱的定义》一诗:

虚伪的爱恰似那条斜线,

总能从各个角度致意问好,

而我们的爱却是平行线,

永远延伸,却绝不相交……

诗人所要表达的完美的爱情必然分离永不相交的主题,全都凝结于“平行线”这一意象中,抽象的命题却充满具体可感的形象,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使全诗境界获得了哲理性的升华。

再如,约翰·多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临别:莫伤悲》:

即便是两个,也好比是

圆规的一双脚紧固相连;

你的灵魂,那定脚,坚定不移,

但另一脚移动,它也旋转。

虽然它居坐在中心,

但另一个在外远游时,

它便俯身倾听它的足音,

那一个回到家,它便把腰挺直。

你对我就会如此,我必得

像另一只脚,环行奔走;

你的坚定使我的圆画得正确,

使我能回到起始之处。

圆规自此成为英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意象之一。女方是圆心脚,男方是圆周脚,倾斜着身子围绕中心打转,暗示着坚贞不渝相爱的情侣。圆规两脚紧紧相连,象征着即使离别,双方

也都心心相印,精神融合。据有的注者考证,圆规是坚贞的象征,圆是完美的象征,这是古已有之的。作者并没有生搬硬套现成的东西,而是展开一系列连贯、合乎逻辑的联想,赋予意象新的意蕴。但这一意象曾引起一些论者(如塞缪尔·约翰逊)的非议,他们认为机械、精密的圆规所具有的死板特性与浪漫、甜美的爱情是不相称的。不过,这个意象表达的内涵却非常的深刻、非常贴切,一对情侣的离合关系以圆规作比,“冷静理智的色调”体现一种“情到深处的凝重”,的确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感受。

(二)比兴式意象组合

“比兴”本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所用的两种手法。“比”是譬喻,朱熹说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可以针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渲染,使语言形象化,表现事物更加生动、具体。“兴”是寄托,即“托事于物”,朱熹称之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使用了“兴”的手法,所起的连缀作用能让“似不相干的表象推移转换成为同一思想情感的载体”。在西方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是普遍使用的丰富意象内涵的手段,类似“比”的手法。至于“比兴式”的意象组合,以约翰·多恩的《歌》为例:

去去,去捕捉一颗流逝的星,

去去,去叫蔓陀萝花根妊娠。

告诉我,逝去华年何处追寻,

告诉我,是谁劈开魔鬼的蹄筋。

告诉我,怎样听懂美人鱼的歌声,

怎样阻止嫉妒者的毒刺伤人。

告诉我

哪个方向吹来的风,

能教一颗诚实的心,

更受到世人的尊敬。

……

你最后会发誓赌咒,

世间没有人既美又贞洁。

……

我还没有动身去,

两三个男人,已被她抛弃。

《歌》这首诗的起句相当突兀,犹如天马行空,信笔写来。开头用了两句祈愿语,所祈求的是人类不可能办到的:如何捕捉流逝的星?如何让蔓陀萝妊娠生子?后面又接连提出五种疑问,内容显得荒诞,故弄玄虚。通观全诗,《歌》的主旨是针对当时歌颂爱情的诗歌泛滥成灾,提出的对真挚、纯洁爱情的深切怀疑。主题平常,而意象组合却很奇特,起句颇似“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比兴手法。“比兴”式的意象组合能使诗的内蕴进一步引伸。西方的诗歌“比兴式”的结构比较少见,但十分重视人生及自然现象的哲理思考或宗教理念的升华,因此比兴式意象组合加强了玄学派诗歌哲理思辩特色的发挥。

(三)演绎推理式意象组合

西方诗学重视展现事件或情感的过程,诗歌创作多采用演绎式的结构,在众多叙事诗乃至大多数抒情诗中随处可见。英国人向来以求实、理性著称,在诗歌领域里,英国诗歌的深刻性也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玄学派诗歌将诗学传统与民族心理融汇,诗歌意象的组合采取纵深演绎的方式,表现出意象层次分明,感情变化强烈,节奏感急促而顺畅的嬗变过程。安德鲁·马韦尔的不朽之作《给他娇羞的女友》就是最好的典范:

我们如有足够的天地和时间,

你这娇羞,小姐,就算不得什么罪愆。

我们可以坐下来,考虑向哪方

去散步,消磨这漫长的恋爱时光。

你可以在印度的恒河岸边

寻找红宝石,我可以在亨柏之畔

望潮哀叹。我可以在洪水

未到之前十年,爱上了你,

你也可以拒绝,如果你高兴,

直到犹太人皈依基督正宗。

我的植物般的爱情可以发展,

发展得比那些帝国还寥廓,还缓慢。

……

但是在我背后我总听到

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逼近了;

而在那前方,在我们面前,却展现

一片永恒的沙漠,寥阔、无垠。

……

因此啊,趁那青春的光彩还留驻

在你的玉肤,像那清晨的露珠。

趁你的灵魂从你全身的毛孔

还肯于喷吐热情,像烈火的汹涌,

让我们趁此可能的时机戏耍吧,

像一对食肉的猛禽一样嬉狎,

与其受时间慢吞吞地咀嚼而枯调,

不如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

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气力,把所有

我们的甜蜜的爱情糅成一球,

通过粗暴的撕打把我们的欢乐

从生活的两扇铁门中间扯过。

这样,我们虽不能使我们的太阳

停止不动,却能让它奔忙。

《致他娇羞的女友》第一诗节是以青年劝说心爱的姑娘不要娇羞,尽快接受他的爱情。如果时空允许,那么她的娇羞也不算罪愆;第二诗节叙述光阴似箭,姑娘的美貌同求爱者的歌声将不复存在,诗人因此在诗末得出结论:趁我们还年轻,应尽可能地去享受生命的乐趣。诗歌传达出的是一个极简单的主题,但又把《圣经》里的洪水、遥远的印度、历史上的大帝国等具有象征性的意象扯了进来,从创世纪写到世界末日,意象的纵深演绎与诗歌意图之间严重失衡,从而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更显哲理性。

(四)并置悖论式意象组合

“并置”是指两个(或多个)对应成分——如段落、句子、词语和意象的组合;“悖论”是指“表面上不合理而实际上合理的陈述”。并置悖论式意象组合在玄学派诗歌中使用比较突出,它的特点是将词义上、感情上对立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对立统一效果的组合体。意象组合表面的对立,反映的是深层意义上的不同情感相互碰撞、交叉最终融合而产生的情感张力。试看约翰·多恩的《圣骨》一诗:

当人们重新掘起我的坟,

去取乐某些二流的客人

……

那个掘墓的人,一眼看到

一圈手镯似的金色头发围着骨头,

那么,他会不会让我们独自逗留?

这里躺着一对恩爱的情侣……

在这里,“金色的头发”与“骨头”两种极不协调的意象猝然并置一处,对历来习惯于正常思维的读者而言,这种利用交错思维造成的奇特、怪异的感受在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它产生出强烈的反讽,使得“相爱永远,至死不渝”这一永恒母题的表达获得一种触目惊心的震撼效果。

正因为玄学派诗歌通过这种意象组合方式产生悖论式的反讽,所以诗歌充满玄学思辨。

历史文化语境与诗歌张力

玄学派诗歌呈现的反讽张力,某种程度上是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映射。17世纪被称为“反讽式”的时代,充满了冲突、矛盾和紧张状态,迈纳斯在《英国巴罗克文学中的精神学基础》中将这一时期的精神界定为“对立倾向的冲突……把材料十分整齐地归入对立范畴内,例如扩展与集中、宏观与微观、罪恶与民主、信仰与理性、专制与民主、反构造与构造学等”。17世纪的英国动荡不安,文艺复兴带给人们的力量和积极情绪已经消退,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怀疑、幻灭的感觉,社会冲突(如王权与人权之争)困扰着当时的人们。伴随而来的是残酷的宗教斗争,宗教派系的冲突引起了信仰的极大混乱。社会和宗教危机又引发了哲学上的冲突。文艺复兴以来,科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对17世纪人们心灵里残存的中古经院哲学给予致命的打击,信仰和理性究竟谁能代表真理的问题再度让人困惑。人与世界的不协调的加剧,促使文学进行新的抉择。革命的风暴,科学的跃进,哲学的躁动为文学打开了新的视野,激发了新的冲动。身处一个特殊时期,玄学派诗人那种难以克制的焦虑感和内心冲突,也许只能通过诗歌张力才能很好地传达出来。

玄学派诗歌张力的产生还有文化背景这一层原因,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几乎都是有机的整体。它们各成系统,又互为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和它周围的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因此,“文化永远是某种整体,它的所有成分——子系统、方面、水准、成分——处在相互作用、互为中介、相互反映的状态中”。文化背景的影响表现在对意象的选择上。不同于伊丽莎白时代盛行的诸如“玫瑰般的脸颊”和“爱神丘比特之箭”等陈腐的意象,玄学派诗歌采用的是一种浓缩了的具有新鲜感的意象,都来自当时知识的各个领域。意象确实具有生动直感性,然而每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对意象的选择都不可能是任意的,这种选择的背景后面隐含着深邃的“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从而使诗人的创作在不背离传统审美心态的同时独辟蹊径,产生出与众不同的效果。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那本震撼世界的《西方的没落》中,将西方文化称之为“浮士德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形成一种怀疑的心态,强调主客二分,注重分析演绎的思维方式,这种心态可称为科学型的文化心态,崇尚行动和个性自由。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化一直处于不断否定自我、扬弃自我的过程中,成为一种“动”的文化。欧洲国家发展至17世纪,经过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的勃兴,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被摧毁;经过宗教改革以来一系列神学上的论争,哲学上的探讨和科学上的论证,促使人们思想的活跃和观念的变化,只要提一下那些闪光的名字,就会知道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培根、笛卡尔、莱布尼兹、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必然造成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一些固有的宗教信仰、传统思想已经开始动摇,甚至人类本身也同这之前人们所认识的大不相同了,所有的一切确实让人困惑,但人们从未放弃对真实世界和人生的追求。

外在的文化演进发展越是丰富频繁,就越能刺激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提供更多的实例、典故和比喻以备选择和运用,赋予诗歌更深刻的含义。

玄学派诗歌融巧妙的语言、炽热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于一身。构思别出心裁,思维方式大胆敏锐,并且进一步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等人采用的“巧智”,把17世纪英国的诗歌创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西方的宗教和哲学在中古曾一度陷入保守、偏执的境地,文坛也散发出经院哲学的腐朽气息。玄学派诗歌在创作上的突破,给英国诗坛注入了新鲜血液。玄学派诗歌的发展意味着伊丽莎白时代英国诗歌的结束,开辟了一个特色斐然的诗歌新领域,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1 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

1 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 指英国17世纪以约翰·多恩为首的一派诗人,还包括赫伯特、马韦尔、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特勒贺恩、沃恩、考利、凯利、拉夫莱斯等。其中有些诗人在风格和内容上也属于"骑士派",如克利夫兰、凯利、拉夫莱斯。 他们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只有在诗歌风格上有共同点。首先用"玄学派"这名词的是17世纪英国诗人、批评家德莱顿,他指出多恩这一派诗人太学究气,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流畅。18世纪英国批评家约翰逊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派的特点,指出"玄学派诗人都是学者",他们的"才趣"在诗歌中的表现是"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把最不伦不类的思想概念勉强地束缚在一起" (即所谓"奇想")。 18世纪古典主义诗人重视规范,19世纪浪漫派诗人强调自然,都不重视玄学派诗歌。20世纪初英国学者格里尔逊先后编选了《多恩诗集》(1912)和《十七世纪玄学派抒情诗和诗歌》(1921),引起了强烈反响。美裔英国诗人、批评家艾略特广为传布,并指出玄学派诗人是"把思想和情感统一起来",是"统一的感受性"的典范。30年代"新批评派"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英美文学评论界对玄学派的兴趣迄今未衰。他们之间有意见分歧,但基本态度是肯定的。

玄学派诗歌主要有爱情诗、宗教诗、挽歌、诗简、讽刺诗、冥想诗等。爱情诗用说理辩论的方式,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反映出对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彼特拉克式的"甜蜜的"抒情诗的不满。宗教诗和其他诗歌则多写信仰上的苦闷、疑虑、探索与和解。玄学派诗歌反映了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日趋反动和旧教重新抬头的情况下人文主义传统中肯定生活、歌颂爱情、个性解放的思想遇到的危机。玄学派诗歌的情绪很符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普遍存在的怀疑气氛,符合对维多利亚和爱德华两朝的温情和庸俗道德观念的不满情绪,也符合作家追求新的生活体验和表现方式的要求,因而风行。 [编辑本段] 2 玄学派诗人写作特点 玄学派诗人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试图从伊丽莎白时期传统的爱情诗歌中分离出去。诗人的措辞采用简洁的白描法,大大区别于伊丽莎白时期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反映了普通语言和强弱自然的节奏。诗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诗歌的形式经常都是以作者同爱人,同上帝,甚或同自己进行争论的方法存在的。由于品味的不同,邓恩及其后继者们的作品在18世纪与19世纪初期备受冷落,然而到了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于邓恩及其他

英美文学流派整理

英美文学 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它们往往以精致典雅的形式表现情感与观念的矛盾,把古典主义的性情与浪漫主义的风骨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三联剧:在古希腊悲剧创作中,有一类悲剧均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即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有紧密联系。这种剧合则为一,分则为三,代表作家为埃斯库罗斯。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他们中以龙沙和杜贝莱最著名。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他们的诗声望很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却是对于法语改革的主张。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伤感主义: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也称为“主情主义”。该派的得名,源与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该派作家崇尚感情,把感情看的高于“理性”,因而强调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细致刻画任务的心理动态和描写人物的不幸遭遇,以便唤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表达出对当时贵族阶级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伤感主义把个人主义和主观幻想的因素带进文艺,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斯特恩,理查逊,法国的卢梭(如《忏悔录》《遐想录》),伏尔泰,德国的歌德,里希特,海涅等等。 “梅塘集团”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坛由以左拉为核心的六位作家组成的文学创作团体。因在巴黎郊外左拉的梅塘别墅为主要活动场所而得名。一八七O年开始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

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

17世纪的英国充满动荡和不安,以弥尔顿为代表的清教诗歌忠实记录了这一剧变时期的社会情况。除此之外,17世纪还存在着一个极富特色的诗歌流派——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 发端于16世纪末,勃兴于17世纪初的玄学派诗歌,内容复杂,多写信仰和情感上的苦闷、焦虑和思索,充满紧张的情绪,深刻反映了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初期黑暗、冷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创作手法上,玄学派诗歌强调理性与激情结合,大量运用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悖论,意象出人意料,诗歌构思新奇,充满独特的哲理思辨。这些在西方诗艺中被称为“巧智”(wit)的手法给玄学派诗歌带来了一种“严肃的与幽默的,幻想的与平凡的因素相平衡”的怪诞效果。 正是因为这些怪诞效果,使得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之前倍受冷遇和攻击,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视其为“异端”。但是,随着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崛起,英美诗坛巨匠给予玄学派诗歌以高度评价,确立了它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玄学派诗歌研究的重新提及,反映了文学批评对诗歌创作审美情趣的一种转变。 文本的意象组合 意象是构成诗歌境界的基本要素。意象在西方被称为“image”。image来源于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侧重于“形似”之象,具有简洁和说理的特性。简洁,并不意味着意象在诗歌中只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诗歌境界的呈现靠的就是意象的组合。意象进入作品后,由于组接的方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意义。玄学派诗歌的呈现的是“玄”的诗歌境界,源于它自身独特的意象组合,使整个艺术实体显现出全新的美感意蕴。 (一)点面式意象组合 运用点面式意象组合的诗歌,往往是在全诗中穿插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意象,起到以点带面的核心作用,从而凸现诗意的境界。如安德鲁·马韦尔《爱的定义》一诗: 虚伪的爱恰似那条斜线, 总能从各个角度致意问好, 而我们的爱却是平行线, 永远延伸,却绝不相交…… 诗人所要表达的完美的爱情必然分离永不相交的主题,全都凝结于“平行线”这一意象中,抽象的命题却充满具体可感的形象,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使全诗境界获得了哲理性的升华。 再如,约翰·多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临别:莫伤悲》: 即便是两个,也好比是 圆规的一双脚紧固相连; 你的灵魂,那定脚,坚定不移, 但另一脚移动,它也旋转。 虽然它居坐在中心, 但另一个在外远游时, 它便俯身倾听它的足音, 那一个回到家,它便把腰挺直。 你对我就会如此,我必得 像另一只脚,环行奔走; 你的坚定使我的圆画得正确, 使我能回到起始之处。 圆规自此成为英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意象之一。女方是圆心脚,男方是圆周脚,倾斜着身子围绕中心打转,暗示着坚贞不渝相爱的情侣。圆规两脚紧紧相连,象征着即使离别,双方

英国文学概述-王守仁

英国文学概述-王守仁 英国文学概述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

20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

2007年11月 河北学刊 Nov.,2007第27卷第6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7 No.6 20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 王海红,刘立军 (石家庄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801) [摘 要]兴起于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给当时的英国诗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但是,其特立独行的风格却在以后的近三百年间鲜被关注。20世纪的人们却在玄学派诗歌中找到了共鸣,并把玄学诗歌称为英语诗的最高峰。本文拟从玄学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以及新批评派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复兴的根源加以探究。 [关键词]玄学派;新批评派;复兴 [作者简介]王海红(1968—),女,河北省张家口市人,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刘立军(1970—),男,河北省丰润县人,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7)06-0240-03 [收稿日期]2007-08-12 17世纪,英国诗坛上涌现出了一派玄学诗人,这支突起的异军由约翰?多恩引领,旗下还有马韦尔、赫伯特、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考利、凯利等多位代表人物。“玄学”这一标签,是德莱顿最先贴用在约翰?多恩的诗歌上的,原意是在批评多恩在诗歌中多用复杂的哲学思辨。然而,在玄学诗人的作品中并不多见对形而上的哲学命题的直接处理和关注,故而有论者认为,玄学诗这个名称实际上是误用。但也有论者认为,正是在某个玄学问题的语境中表现爱情、死亡、上帝等题材才造成了玄学诗的独特品质。 玄学派诗歌对当时甜腻空泛的诗歌传统提出了挑战,改变了当时奢华铺排的文风。玄学派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共同构成了英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在他们身后的近三百年里,玄学派诗人一直被主流派诗人和评论家们认为是次等诗人,他们的诗歌也大多被埋没了。但20世纪以来,玄学诗歌以新的生命力得以复兴。本文拟从玄学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以及新批评派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复兴的根源加以探究。 一、玄学诗歌的复兴与17世纪和 20世纪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艾略特曾指出,判断一个诗人是否具有现代性,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这个诗人曾有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陈述;二是他的头脑和我们(现代读者)之间有着偶然的联系,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就玄学派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关系而言,更多地属于后一种[1]。玄学派诗歌在荒诞不经中隐藏着的求真意识、理智与情感,在多重象征中水乳交融,早已使他们的诗歌远离了之前或同时期那些寓言式或浪漫式的场景而独树一帜。无论主题、结构或是修辞手法都表明,他们的诗歌不再完全属于伊丽莎白时代,而是具有现代性[1]。但是,玄学诗歌的现代性与17世纪和20世纪相似的历史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相似的社会背景让20世纪的人们在玄学派诗歌中找到了共鸣。17世纪的英国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史称“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时期”。一方面,资产阶级与封建君主及其贵族之间的政治矛盾和斗争不断升级,政权交替更迭,民众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在17世纪的英国,国教已经被确立,而以多恩为首的玄学派诗人们大多为天主教徒,他们要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就不得不依附权贵,这使得他们的内心极度困惑。当时的詹姆士一世和查里一世两朝政治腐败,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更是败坏到了极点。所以,在17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到处都弥漫着一种怀疑、幻灭的感觉[2](P242)。玄学派诗人不仅将《圣经》作为政治和道德真理的典范,更遵循“通灵、玄想”,抑或神秘主义,即借助祈祷和默想得知真理及与上帝同在的经验,并试图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加以再现。20世纪的现代诗人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们所面对的饱受战火摧残的世界,满目疮痍,所处的时代同样动荡不定。艾略特的《荒原》就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生活的极度荒唐、贫乏、枯涩和绝望。当社会上出现信仰“断裂 042

英国大宪章的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英国大宪章的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大宪章人权思想的产生,是英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果。 在中世纪,英国王权过大,不仅广大的人民没有人权,就是上层统治阶级的权利也受到严重损害。 即使尊贵如贵族似的人物,也不过是国王的奴仆而已,贵族本人甚至不能决定自己的家务事情,例如妇女的婚姻大事等。 贵族家庭中妇女的婚嫁,要由国王来决定,这就损害了英国贵族的利益。 英国贵族争取权利的斗争,于是从反对国王干涉贵族家庭的内部事务开始。 因此,英国贵族成为反对王权、争取人权的斗士。 诺曼底公爵威廉在征服英国后,为了收买人心,争取英国教会、贵族和各阶层人民的支持,于1066年签署了给予臣民一定权利的“王冠宪章”。 征服者威廉在“王冠宪章”中宣布,保证要“用正义统治人民、把国王的一切供给人民”,他还保证要制定正义的法律,并且保卫它;他特别强调将禁止各种掠夺、暴力和不公正的审判。 这时发生了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十字军东征运动。 1099年十字军领导人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后,组织了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起草了《耶路撒冷审判书》。 这份重要文件规定了在耶路撒冷,各国国王都要服从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的决议。 许多英国贵族参加了十字军东征,参与组织了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 当这些贵族返回英国后,他们就把限制国王权力的这种精神带回了英国。 此后在英国贵族反对王权的斗争中,就有了一个法律依据。

这样,十字军东征在世界人权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英国贵族的斗争下,1100年国王亨利一世被迫颁布了一个宪章,史称“亨利宪章”。 这个宪章保证教会的自由,保证贵族的继承权。 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亨利一世表示限制他在控制贵族家庭妇女婚姻问题上的权力。 二、英国大宪章的内容这个文件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权宣言: 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确立了人权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保护个人的尊严、反对国王滥权的基本精神;它要求恢复人的权利,并制定一个宪法来保证这些权利。 英国大宪章所强调的人权中,不仅包括了人的消极权利,而且还包括着人的积极权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英国大宪章在人类人权发展史上的上述作用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英国《大宪章》的人权思想及其对世界人权思想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大宪章的世界影响大宪章具有深远的世界影响。 《大宪章》影响了欧洲大陆的人权思想,使欧洲的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更加灿烂辉煌。 随着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大宪章》的精神又传到了这块新大陆。 移民美洲的欧洲人带去了大宪章的人权思想。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采用了英国大宪章的许多观点和内容。 《世界人权宣言》制定后,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认可。 《世界人权宣言》的原则正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普及。

邓恩玄学派诗歌的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b13128549.html, 邓恩玄学派诗歌的影响分析 作者:刘露溪南方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8年第01期 约翰·邓恩(1572-1631),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奠基人与代表人物,以富于理性思辨、新颖大胆的诗歌意象和直率雄辩的诗风挑战了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诗歌创作传统,创建了诗思高度合一的玄学派诗歌。国内外学界一般认为,邓恩诗歌以及英国玄学派诗歌大致经历了一个从17世纪最初的辉煌到18、19世纪的冷清,最终在20世纪大放异彩的文学作品经典化过程。正如这种“U”形评价图示所显示的,邓恩的玄学派诗歌对17世纪和20世纪英语诗歌创作的影响力已有目共睹,但18和19世纪的评论界如何看待邓恩的玄学派诗歌似乎并非“U”形图所示那般明了。 其实,邓恩的玄学诗在18、19世纪的诗学影响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和深刻。18世纪诗人对邓恩诗歌的改写与仿写使邓恩诗歌以曲折的方式嵌入到18世纪英国诗坛,而柯勒律治、德昆西等浪漫主义作家对邓恩玄学诗的赞美表明后者对19世纪诗学的影响。因此,本文致力于揭示和分析邓恩玄学派诗歌对后世英美诗歌创作以及20世纪文学理论发展的深远影响与有益启示。 17世纪:膜拜邓恩诗歌的纪元 伊丽莎白时期彼特拉克诗歌传统依然统治着16世纪的英国诗坛,华丽甜蜜的文风、浮夸空洞的情感和程式化的意象充斥着诗人的创作。而与这种歌舞升平的文学创作场面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当时人心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由于自然科学进步引发的信仰危机。在这种现实与想象形成巨大差别的历史背景下,邓恩的玄学诗横空出世。他的诗歌一扫当时诗坛扁平空泛的意象、虚张声势的文风与意义贫瘠的情感表达,以玄奇的诗歌意象、直率大胆的文风和深刻智性的主题震撼了英国诗界,征服了读者与评论家的心。邓恩的玄学诗很快成为当时受人追捧的新锐创作,并直接影响了当时以及17世纪英国诗歌的走向,继而形成了包括乔治·赫伯特、安德鲁·马维尔、亨利·沃恩、理查德·克拉肖和托马斯·卡鲁在内的英国玄学派诗歌团体。其中,马维尔的《致他娇羞的女友》、克拉肖的《哭泣者》被誉为英国玄学诗的经典名作,而邓恩的《跳蚤》《封圣》《告别辞:莫伤悲》以及神圣十四行诗系列更是英国玄学诗的扛鼎之作,对其同时代的诗人创作影响巨大。 邓恩诗歌在18世纪的影响 邓恩的玄学诗是对彼特拉克诗歌创作传统的自觉偏离与反拨。在他的诗歌中,似是而非的矛盾意象清算了程式化的意象,强势直白的书写击退了温柔浪漫的表达方式,庞杂深邃的思想冲击了浅显明了的主题。邓恩这种标新立异的诗歌创作令人耳目一新,更符合了17世纪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对文学创作的时代要求,因此获得了当时学界和读者的一致赞许。然而,在英国18世纪是理性当道的时代。追求和谐、讲究秩序的美学理念和价值观令充满矛盾张力的

玄学派诗人

玄学派诗人 [编辑本段] 1 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 指英国17世纪以约翰·多恩为首的一派诗人,还包括赫伯特、马韦尔、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特勒贺恩、沃恩、考利、凯利、拉夫莱斯等。其中有些诗人在风格和内容上也属于"骑士派",如克利夫兰、凯利、拉夫莱斯。 他们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只有在诗歌风格上有共同点。首先用"玄学派"这名词的是17世纪英国诗人、批评家德莱顿,他指出多恩这一派诗人太学究气,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流畅。18世纪英国批评家约翰逊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派的特点,指出"玄学派诗人都是学者",他们的"才趣"在诗歌中的表现是"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把最不伦不类的思想概念勉强地束缚在一起" (即所谓"奇想")。 18世纪古典主义诗人重视规范,19世纪浪漫派诗人强调自然,都不重视玄学派诗歌。20世纪初英国学者格里尔逊先后编选了《多恩诗集》(1912)和《十七世纪玄学派抒情诗和诗歌》(1921),引起了强烈反响。美裔英国诗人、批评家艾略特广为传布,并指出玄学派诗人是"把思想和情感统一起来",是"统一的感受性"的典范。30年代"新批评派"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英美文学评论界对玄学派的兴趣迄今未衰。他们之间有意见分歧,但基本态度是肯定的。 玄学派诗歌主要有爱情诗、宗教诗、挽歌、诗简、讽刺诗、冥想诗等。爱情诗用说理辩论的方式,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反映出对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彼特拉克式的"甜蜜的"抒情诗的不满。宗教诗和其他诗歌则多写信仰上的苦闷、疑虑、探索与和解。玄学派诗歌反映了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日趋反动和旧教重新抬头的情况下人文主义传统中肯定生活、歌颂爱情、个性解放的思想遇到的危机。玄学派诗歌的情绪很符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普遍存在的怀疑气氛,符合对维多利亚和爱德华两朝的温情和庸俗道德观念的不满情绪,也符合作家追求新的生活体验和表现方式的要求,因而风行。 [编辑本段] 2 玄学派诗人写作特点 玄学派诗人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试图从伊丽莎白时期传统的爱情诗歌中分离出去。诗人的措辞采用简洁的白描法,大大区别于伊丽莎白时期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反映了普通语言和强弱自然的节奏。诗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诗歌的形式经常都是以作者同爱人,同上帝,甚或同自己进行争论的方法存在的。由于品味的不同,邓恩及其后继者们的作品在18世纪与19世纪初期备受冷落,然而到了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于邓恩及其他玄学派诗人的作品。这种对邓恩的重新承认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他们创艺术的严肃性,并对他们的叛逆精神,他们的现实主义以及他们与现代人思想品味的相似非常感兴趣,同时还由于邓恩派诗人们的确创作了绝妙的作品。T.S.艾略特,约翰·兰塞姆与埃伦·泰特都是深受玄学派影响的现代诗人典例。 [编辑本段] 3 代表人物约翰邓恩John Donne. 约翰.邓恩便是“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给人一种固有的戏剧性,展示了看上去零散多样的经历与观念,以及漫无边际的情感与心境。他的诗歌形式是动态的,语言别致精巧,意象栩栩如生,韵律生动活泼,与其他单纯静谧,乐感十足而平淡无奇的伊丽莎白时代爱情诗相比大相径庭。邓恩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那强烈的现实主义气息,也就是说诗中的反映不是诗意的世界而是现实的世界。除了邓恩,玄学派诗人的代表还有赫伯特,沃恩,克拉肖,马韦尔及考利。 玄学派诗人 [编辑本段] 1 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

陶渊明诗歌中的玄学思想

陶渊明诗歌中的玄学思想 一、魏晋玄学 (一)关于玄学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由此可见,玄学可以称之为是研究深玄问题的学说。 玄学作为魏晋时期主要的哲学思想,它以《周易》、《老子》和《庄子》这三部儒家和道家的著作为经典,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否定了汉儒传统,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儒家教义束缚了人的自然欲求,应该反叛礼教,追求自我。这一时期文人的生活及文学创作不可避免的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 (二)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魏末西晋为清谈前期,承袭了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进行反复的辩论,可以概括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前期主要的仍是政治态度的不同,即对儒家名教不同态度的辩论。正始时期的玄学家以何晏和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发展的无名;竹林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标榜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的政权同流合污;元康时期的玄学代表人物有郭象;东晋时期为清谈后期,清谈已失去了政治作用,并与佛教结合,呈现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的许多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都是前人没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探讨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关于“自然”与“名教”关系的讨论。 在玄学乃至先秦老庄那里,自然与名教之辩有着特定的涵义。自然是一个本体性范畴,意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一方面指天地万物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另一方面指人的纯真本性。名教则指用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所谓“仁义礼法”也。自先秦老庄所处的“礼崩乐坏”之世到汉末及其后分崩离析的社会状态,名教的政治功用受到极大的挑战,自然与名教的冲突一步步激化,魏晋学者进一步探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但汉魏不同于先秦,儒学作为流行百年的官学,它所推崇的名教也已深入人心,因此玄学不会如同老庄那样以自然贬斥名教,而是表现为对二者的调和。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名教出于自然。这一阶段是正始玄学时期,其代表人物主要是何晏和王弼。 正始玄学的基本哲学命题是“以无为本”。无为体而有为用,体用为一。无与有的体用关系就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因此,自然与名教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也就是说在玄学哲学与道德伦理两者关系上,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因此他认为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名教本于自然,是自然本体的表现,在人类社会,要按照这种本体的法则运行,实现无为而治。他认为尊卑各有定分,统治者只要设定好官职、名分,就可以长久地坐享其成了。在这里提倡名教的儒家与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表里。 第二阶段:越名教而任自然。之一阶段是竹林玄学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嵇康和阮籍。 针对司马氏集团用以篡权的名教工具,嵇康尖锐地指出司马氏所提倡的以孝治天下,本身就是束缚人性,违反自然。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张不应为名教所拘,而求

英美文学流派整理笔记

MTI(翻译硕士)百科·英美文学流派整理笔记 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它们往往以精致典雅的形式表现情感与观念的矛盾,把古典主义的性情与浪漫主义的风骨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 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三联剧:在古希腊悲剧创作中,有一类悲剧均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即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有紧密联系。这种剧合则为一,分则为三,代表作家为埃斯库罗斯。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他们中以龙沙和杜贝莱最著名。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他们的诗声望很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却是对于法语改革的主张。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伤感主义: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也称为“主情主义”。该派的得名,源与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该派作家崇尚感情,把感情看的高于“理性”,因而强调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细致刻画任务的心理动态和描写人物的不幸遭遇,以便唤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表达出对当时贵族阶级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伤感主义把个人主义和主观幻想的因素带进文艺,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斯特恩,理查逊,法国的卢梭(如《忏悔录》《遐想录》),伏尔泰,德国的歌德,里希特,海涅等等。 “梅塘集团”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坛由以左拉为核心的六位作家组成的文学创作团体。因在巴黎郊外左拉的梅塘别墅为主要活动场所而得名。一八七O年开始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亚尔萨斯、洛林两省,并赔款五亿法郎。成为法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使得法国的一些爱国主义作家大为震惊和愤慨。 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发生宪章运动,其间产生战斗性的诗歌,作者有工人活动家,也有普通群众,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反映工人的苦难生活,表达争取自由的愿望,抨击资本家的罪恶。大多采用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林顿等人。宪章派文学在历史上却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是以后巴黎公社文学和一切社会主义文学的先驱,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艺术流派。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

英国议会的历史演变

英国议会的历史演变 摘要:英文议会Parliament一词,源于法文Parler(原意为谈话),它的拉丁文形式为Parliamentum(意为会谈) 。英国议会的开端一般认为始于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无视大宪章,以亲信取代具有否决权的15人会议。在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中,S.de孟福尔为首的贵族反对派在内战中获胜。1265年在威斯特敏斯特宫召集会议,出席者有僧俗贵族和每个郡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镇两名市民代表,史称“孟福尔议会”.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费召集议会,史称“模范议会”。“模范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议会的最终诞生。中世纪的议会在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中不断增长其限制王权的重要作用,并在日后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完善自身体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议会制的国家,其制度不仅对英国自身的民主政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民主政治体系,甚至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具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系统详细地介绍了英国议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其对美中两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 关键词: 资本主义君主政治议会弹劾贵族 Abstract:The word “Parliament”in English came from the French word “Parler”(means conversation) and is written as “Parliamentum”(means discussion) in Latin .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parliament was started in 1263 when Henry Ⅲ, the king ,replaced the 15 person meeting which had the veto with his trusted followers , ignoring the great completely .In the clash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aristocracy , the aristocratic opposition faction led by Simon de Monfort , won the civil war finally . A meeting , was held in Westminster Abbey palace in 1265 ,with the attendants consisting of religion aristocrats , two knights from every county and two citizens from every big town . In 1295 , a Parliament “ Model Parliament ” was called by Edward Ⅰfor collecting war funds . During the Middle Ages , the Parliament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restrain the power of the sovereign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aristocracy . The Parliament system was first established in Britain . It is not only meaningful to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of Britain itself , but also to some western countries , such as the system of US . And it even h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China .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origin of the British Parliament in history , and also talk briefly about its influence on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of both US and China . Key words: capitalism monarchy parliament impeach noble 1. 引言 英国议会是资产阶级议会的鼻祖,它起源于中世纪,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议会,议会制度形成。13世纪末以后,议会经常召开,议员由贵族、市民和骑士组成,由于各个阶层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开会,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又称贵族院;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又称平民院。国王是议会的召集人。即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共同构成英国的议会政体。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并最终发展成为近代史上的代议制议会。 那么,英国议会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又是怎样的呢?以及议会对当今世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我将把全文分为五节来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2、3、4节将着重分析前两个问题,第5节具体阐述第三个问题。 2. 英国议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英国曾经有过较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和与之相伴随的封建君主制。可以说,议会就是在同封建君主不断地抗争,夺权的背景下产生的。 2.1 英国的贤人议会

专业八级英国美国文学知识考点

英国文学 一、古英语时期的英国文学(499-1066) 1、贝奥武夫 2、阿尔弗雷德大帝:英国散文之父 二、中古英语时期的英国文学 1、allegory体非常盛行 2、Romance开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3、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 4、Willian Langlaud 《农夫皮尔斯的幻象》 5、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英雄双韵体) 6、托马斯.马洛礼《亚瑟王之死》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伊丽莎白时代)(14-16世纪) 1、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2、Thomas Wyatt 和Henry Howard引入sonnet 3、Philips Sidney 《The defense of Poesie》

《阿卡迪亚》描述田园生活;现代长篇小说的先驱 4、斯宾塞《仙后》诗人中的诗人;斯宾塞体诗节; 5、莎士比亚: 长篇叙事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露克丝受辱记》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尔王、奥赛罗、麦克白 7、本.琼森风俗喜剧(comedy of manners)《人性互异》 8、约翰.多恩“玄学派”诗歌创始人 9、George Herbert 玄学派诗圣 10、弗朗西斯.培根现代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Essays》英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学术的推进》和《新工具》 四、启蒙时期(18世纪) 1、约翰、弥尔顿:《失乐园》、《为英国人民争辩》 2、约翰、班扬:《天路历程》religious allegory 3、约翰、德莱顿:英国新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桂冠诗人;

《论戏剧诗》 4、亚历山大.蒲柏:英国新古典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英雄双韵体的使用达到登峰造极的使用;《田园组诗》是其最早田园诗歌代表作 5、托马斯、格雷:感伤主义中墓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墓园挽歌》 6、威廉、布莱克:天真之歌、经验之歌; 7、罗伯特、斯:格兰最杰出的农民诗人; 8、Richard Steel和Joseph Addison合作创办《The tatler》和《the spectator》 9、Samuel defoe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之一;《鲁滨逊漂流记》;《铲除非国教徒的捷径》,仪表达自己的不满; 10、Jonathan Swift 《一个小小的建议》;《格列佛游记》;《桶的故事》; 11、Samuel Richardson 英国现代小说的创始人;帕米拉;克拉丽莎;查尔斯.格蓝迪森爵士的历史; 12、Henry Fielding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奠基人;《约瑟夫。安德鲁》;《汤姆.琼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13、劳伦斯、斯特恩:感伤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项狄传》,第一部开创了意识流小说的先驱之作品;《感伤的旅行》

诗歌

①中古时期:但丁 ②古典时期: 玄学派诗歌(约翰邓恩John Donne——《别离辞:节哀》原文如下: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 by John Donne As virtuous men pass mildly away, And whisper to their souls to go, Whilst some of their sad friends do say, "Now his breath goes," and some say, "No." So let us melt, and make no noise, No tear-floods, nor sigh-tempests move ; 'Twere profanation of our joys To tell the laity our love. Moving of th' earth brings harms and fears ; Men reckon what it did, and meant ; But trepidation of the spheres, Though greater far, is innocent. Dull sublunary lovers' love —Whose soul is sense—cannot admit Of absence, 'cause it doth remove The thing which elemented it. But we by a love so much refined, That ourselves know not what it is,

英国文学玄学派诗歌概念

玄学派诗歌概念 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 玄学派诗歌主要是指英国十七世纪深受约翰.邓恩(1572-1631)影响的诗人的作品。 2 玄学派诗歌特点 玄学派诗人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试图从伊丽莎白时期传统的爱情诗歌中分离出去。诗人的措辞采用简洁的白描法,大大区别于伊丽莎白时期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反映了普通语言和强弱自然的节奏。诗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诗歌的形式经常都是以作者同爱人,同上帝,甚或同自己进行争论的方法存在的。 由于品味的不同,邓恩及其后继者们的作品在18世纪与19世纪初期备受冷落,然而到了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于邓恩及其他玄学派诗人的作品。这种对邓恩的重新承认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他们创艺术的严肃性,并对他们的叛逆精神,他们的现实主义以及他们与现代人思想品味的相似非常感兴趣,同时还由于邓恩派诗人们的确创作了绝妙的作品。T.S.艾略特,约翰.兰塞姆与埃伦.泰特都是深受玄学派影响的现代诗玄学派诗人伊丽莎白 The metaphysical poets with a rebellious spirit, try from Elizabeth period separated traditional love poetry. The poet's words using simple drawing method, greatly differs from the Elizabeth period or new neoclassic periods, and reflects the common language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rhythms of nature. The imagery is extracted from real life. The form of poetry often is the author, with love, with God, or with their argument method exists. Due to the different taste and its successors, Dunn 's works in eighteenth Century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out in the cold, however, by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an to favor Deng Enji other metaphysical poets. The Dunn to admit is that people recognize their art of seriousness, and their rebellious spirit, their realism and modern idea of taste and their similarity is very interested, but also because Dunn poets are created the splendid works. T.S. Eliot, John Ransome and Ellen Tate is by the metaphys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modern poet example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