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分析

食品分析

食品分析
食品分析

食品分析

关多元 高级工程师,先后在原商

业部谷物油脂化学研究所和食品

检测科学研究所从事分析仪器研

制、仪器分析、粮油食品检测和食

品研制、开发工作。(通讯处:北京

西城区北礼士路103楼,北京

100044)

孙文亮 高级工程师,现任食品检

测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副食品质

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从事食品开

发、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管理。(通

讯处:北京阜外百万庄大街11号

食检所,北京100037)

黄正兴 高级工程师,1964年毕

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轻化工系食

品发酵专业。长期从事白酒、啤酒

和其他软饮料研究,对低度白酒和

白酒生产安全度夏有独到之处。

(通讯处:北京海淀区四季青东冉

村29号,北京100081)

摘 要:本文对1998~1999年间

国内食品分析进展作了简介,内容

包括食品的元素分析、化合物分

析、添加剂分析、毒物、药物残留分

析、食品色香味品质分析、营养分

析、快速检测、打假防伪分析、微生物检验和有关基础研究与新食源开发分析等。引入文献338篇。

关键词:食品分析;评述

中图分类号:O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20720(2000)0620099210

1 概述

本文是本刊食品分析定期评述[A4]的继续,主要对1998~1999年间国内主要杂志上发表的有关食品分析方法及其进展进行评述。与本文内容有关的专著和综述列于表1,最新标准汇编见表2。食品分析与农业样品分述评述[B70]密切相关,吴宜诚等按各类分析方法归纳评述的,本文不再重复,本文所引文献绝大多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PCR 技术[A5]、细菌电极、生物传感器[A12,18]以及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A20]是近年研究热点之一。

表1 有关专著和综述

Tab.1W orks and rev iew of food analysis

题 目文献

PCR技术及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A5

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快速方法和自动化A20

干片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A21

鲜啤酒大肠菌群检验方法的探讨A14

甲醇细菌电极的研究与应用A12

酵母浓度实时在线检测方法的研究A16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A18

乳链菌肽效检测方法的研究A15

蜂花粉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新方法探讨A13

比较啤酒酒精度的几种分析方法A23

啤酒色度的测定方法A27

还原糖测定方法的规范A28

粮食水分快速检测技术综合评述A26

食品过氧化值测定的几种常见错误A7

分形在食品流变学研究中的应用展望A6

置信区间在绿色食品各组分测定中的应用A22

淀粉原料中淀粉含量快速测定方法探讨A25

中国色谱学的近期(1996~1997)发展A10

超声波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A9

H PL C在食物类胡萝卜素分析中的应用A1

原子吸收法测定香精中铅的前处理方法A19

海藻粉的分析方法A8

泡打粉的pH值测定中存在间歇之分析A17

L2苹果酸检测方法A24

表2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标准汇编

Tab.2Co mp ilation of P.R.C food sdandards

标准名称出版年月

食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录199815

出口商品检验标准目录1998

粮油标准汇编(共五卷)1998

白酒标准汇编1998

畜禽屠宰加工国家标准汇编199815

生猪屠宰有关法规汇编199815

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1)(2)(5)1999

食品卫生国家标准汇编(5)1999

农药残留国家标准汇编1999110

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应用指南1999

国际食品标准目录总览1999111

2 食品中的元素分析

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必控元素有A s、Pb、H g、Cd等,目前行业关注点是Ca、Cu、Fe、Se、F、Zn、I、M n以及酸根等,发表的文献所使用的方法、样品和研究的元素列于表3。

表3 食品中元素分析(包括离子)

Tab.3Ele men ts analysis i n food

元素样品主要方法文献

Pb 啤酒电位溶出B11饮料离子电极B3水,食品化学发光B20茶叶原子荧光B27酱油萃取2AA S B28食品光度法B39食品包装材料污染光度法B41,73

Pb,Cd地表水催化极谱B52

Pb,Cu 发酵酒,配制酒,蒸

馏酒,饮料

微分电位溶出B61

Cu,Zn,Pb,

Cd,N i

大米粉预富集I CP2A ES B25

Cu 茶叶光度法B26糙米,小麦直接快速光度B4食品,饮用水偶氮胂 光度B35面粉,大米,茶叶,

自来水

催化光度B56天然水,井水流动注射化学发光B63大豆,麦片,自来水萃取催化光度B77

Cu( )天然水,井水溶剂浮选光度B76 Cd粮食石墨炉AA S B37 A s柠檬酸原子荧光B30

Sn 鱼罐头食品中Sn

污染

极谱络合吸附法B53

F水流动注射B18 Be饮用水荧光法B14

Fe 各种酒标准加入2AA S B31水,食品,银杏叶光度法

B19,29,

60面粉、大米、自来水催化褪色光度B57

Fe,Zn大豆粉AA S B2 Fe,Zn,M n植物微波消解AA S B40 Zn食品分光光度B33

M n 粮食分光光度B8大米、白酒、龙井

茶、黄瓜

溶出计时电位法B36茶叶、枸杞、灵芝、

花生、黄豆

催化光度B44茶叶、地下水显色分光光度B51小麦、面粉、麦夫皮荧光熄灭法B71茶叶、绿豆、猪肝、

花生仁

显色光度B75

M o,Cu绿茶、中草药分光光度B47 M o,W黑豆,红豆,牛血清荧光分光光度B49 V自来水,人发化学发光;催化B46,58 B茶叶、淀粉、水荧光法B69

Ge 大蒜苯芴酮光度B10矿泉水极谱B62

Co矿泉水,VB12褪色催化光度B79,42

A g 自来水富集悬浮,GFAA S B81

茶叶、自来水催化荧光B50

元素样品主要方法文献

M g大豆粉悬浮液2FAA S B65

T e饮用水富集2FAA S B82

Se

螺旋藻氢化物原子荧光B64

鸡蛋,蘑菇,奶粉氢化物AA S

B7,15,

38

鱼横向GFAA S B34

Si啤酒I CP2A ES B32

N i环境水不分离分光B43

I玉米,稻谷砷饰催化光度B78

Ca玉米面,小麦粉FAA S B23

A l( )茶叶,淀粉荧光法B74

K+卡拉胶离子电极B1

Ba2+自来水分光光度B16

NO-2,NO-3

自来水,湖水化饰碳糊电极B72

多种腌菜,泡菜膜饰电极法B67

(天然水)锌2镉,分光法B59

自来水催化荧光B54

地下水催化光度B55

天然水82羟基喹啉极谱B45

C l-,NO-3,

SO2-4

天然水,自来水低压离子色谱B13

从1994~1999年间发表元素分析的文献来看基本满

足食品行业(包括饮品、烟草、菜肴)要求,可以充分选用,但

未见报道在食品中同一元素的价态比、不同元素间的比值。

现在愈来愈关注贵金属成分在食品中的含量、状态、价态,

即形态分析。吴瑞林等对贵金属分析评述第6节[B66]给我们

很大启示。

刘立等用螯合物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法(GFAA S)测

定食品中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特点是不受食品

基体干扰,最低检出限为610ng g,相对标偏小于14%,平

均加标回收率为9911±619%[B12]。江志刚用氢化物2原子

荧光法测定粮食中的砷,方法方便、快速,可用于小麦含砷

量的检测[B17]。

夏心泉等报道了一种新显色剂与汞的显色反应来检测

自来水中的汞含量的分光光度法,汞量在0~5Λg 10mL

内遵守比尔定律,是目前测定微量汞的高灵敏度显色反应

之一[B68]。

李德达等用电位溶出法同时测定了不锈钢食具中的铅

和镉[B5]。邱培琳用树脂富集I CP2A ES法测定了白酒中的

Cu、Zn、Pb、Cd[B9]。

蒋瑾华等利用微波消化2原子吸收法(AA S)测定了奶

粉中的钙[B6]。于惠芬等用准液膜法与火焰原子吸收法

(AA S)测定天然水、茶、人发中的锰含量,方法精密度为

119%,回收率9819%,可富集测定纳克级的锰[B48]。对食

品、盐、水中碘含量的测定有液相色谱、比色、极谱等方

法[B21,B22,B24],具有实用价值。

邬春华等研究了新的试剂HA P M P显色分光光度法,

并测定了自来水和用铝锅煮水中的铝含量[B80],这种应用对食品加工、烹饪界很有报导价值,也是研究中式烹饪在加工前后食品成份变化的内容之一。

3 食品中化合物的分析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确认是营养成份、农药残留或食品添加剂分析的另立章节叙述,将酸根、离子、划归元素分析一节中,不能确认是食品固有或添加的以及介于营养与有害之间的均列入本节。

目前对鸡蛋、奶粉等食品中胆固醇的分析多用气相色谱(GC)[C5],高效液相色谱(H PL C)[C7]及气相 质谱 质谱(GS M S M S)方法测定[C10]。袁黎明等用高速逆流色谱法(H SCCC)从茶叶的总生物碱中分离出咖啡碱、茶碱和一种待定碱[C8]。近年对食品中化合物分析多用色谱法,其次是分光光度法,另有报道[C39,C42]用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定、饮料、茶叶中的酒石酸和单宁的间接测定法。

总有机碳(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雷剑泉等用硫酸盐紫外氧化2红外吸收法测定了自来水、泉水、蒸馏水、纯净水中的总有机碳。检出限为010024m g L,回收率9410%~112%,R SD=0.8~513%[C44]。丁文军等用中子活化法研究了富铬酵母中铬的含量和分布,探讨了无机络化合物向有机形式存在于细胞的转化[C45],此成果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给中子活化分析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其它一些先进方法列于表4。

表4 食品中化合物分析

Tab.4Food co mponen t analysis

被测物质样品方法文献

抗坏血酸食品分光光度C36

Α2茄碱马铃薯H PL C C19

总多酚大豆种粒固兰B盐分

光光度

C6

黄酮含量苦荞麦分光光度C1棉子糖,水苏糖,蔗糖大豆乳清H PL C C14盐基氮猪肉,鲫鱼反射光谱C17二甲苯已污棕榈油毛细管GC C16 1,32二氯222丙醇酱油GC C3 N aC l含量酱油、面酱电位滴定C32氯丙醇酱油GC C33硝酸盐乳品自循环镉柱C34胆固醇含量奶粉毛细GC C29阿片活性七肽奶粉酶解产物H PL C C30乳铁蛋白含量牛初乳酶联免疫C31总酸总酯总醛白酒连续测定C37

酒精含量蒸馏酒,配制

GC C28

总酸配制酒电位滴定C27甲醇白酒顶空GC C4苯,酚,双苯酚,甲酚葡萄酒H PL C C13 42叔丁酚甘露糖啤酒,酵母紫外分光C24

被测物质样品方法文献

苹果酸饮料离子色谱C38

红曲霉素红曲薄层紫外分光C23

黄酮苷含量银杏枝叶双酸比色C25,18

有机硒含量植物二阶导数荧光C26

苯甲醛无花果实紫外分光C35

形态分析饮用水中硒紫外分光C22

化学形态分布水体网络2伏安C46

定性分析

木低聚糖分离

提纯

H PL C C21

化学成分枣挥发油GC2M S C40

胡椒碱测定天然胡椒

TBP饰破碳

电极

C43

102羟基2Α葵烯酸蜂王浆GC C20

乙酸乙酯,异丙醇,甲

苯,丁酮

食品塑料包装

GC C15

谷胱甘肽西红柿

O PA柱前衍

C2

酚类化合物矿泉水H PL C C9

酚水增效光度C12

亚硝酸盐水压电步移法C11

4 食品添加剂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1996规定的21大类1460种和1998年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批的14种,推荐并批准使用的共计1474种,另有十几种正在审批中。国家要求必须按国标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对其检测十分必要,也有一系列的标准检测方法,但其仍在向快速、方便、灵敏、准确等方向发展,向多种添加剂同时测定的方向发展。并且食品添加剂的分析大多使用现代分析仪器,如王文等用毛细管电泳在11m in内对饮料中五种合成色素和两种防腐剂进行分析,其检测限为115~58m g L,分离率为214×105~4.5×106[D7]。为了保证通过商业渠道后,居民食用盐的含碘量不能低于20×10-6,白尔隽用放射性同位素X射线荧光法测定碘含量,该法快速无损,满足现场定量测定的需要[D5]。刘维涓等用氢焰检测器(F I D)或催燃检测器(CCD)气相色谱对烟用香精进行了快速分析[D4],该法可做为烟用香精原料、产品质量监控的有效监测手段。

戈早川等用“回归”分光光度法测定饮料中的糖精钠、苯甲酸和山梨酸[D8]。文献给出奶糖中香兰素;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饼干食品中BHA、BH T、PG的分析方法[D1~3,D6]。

表5 食品添加剂分析

Tab.5Food additives analysis

被测物质样品主要方法文献

22乙酰基吡啶增香大米紫外分光D12

被测物质样品主要方法文献5′2肌苷酸二钠

5′2鸟苷酸二钠

食品调味品离子色谱D10

肌苷酸钠鸟苷酸钠调味品及其原

H PL C D13

甜蜜素饮料,九制陈

反相离子对D9

糖精钠冰淇淋H PL C D11糖精钠、苯甲酸三种饮料回归导数分光D15

香茸醛香草味冰淇淋

麦片

光度法D16

对羟基苯甲酸酯酱油GC D14

5 食品中的毒物和药物残留分析

近年来,食品中药物残留传递给人群引起变异时有报道,愈来愈引起国家的重视,分析方法大多采用气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法等。余建新用H P2101弹性石英毛细管柱电子捕获气相色谱法(GC)测定了黄瓜、西红柿和水果中的16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其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测定的结果一致,而且可以检测出标准方法无法检出的项目[E13]。王兆基测定了牛奶中残留的氯和磷剂[E15]。王建华等用超临界流体萃取2气相色谱法测定韭菜中百菌清、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残留量[E7],李薇等用GC分析了用于防治梨黑心病的亚胺唑及其代谢物残留量[E8]。

黄卓尔用GC2原子荧光法(A FS)测定鱼类中甲基汞(M H g),检测限为015pg H g[E9]。

于文莲等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测定糙米、小麦、大豆、荞麦、玉米等谷物中九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三种代谢物的残留量。其选择性、重现性及灵敏度均较好,检出限为5Λg kg[E6]。王建华等用高效液相色谱(H PL C)测定了大米中克百威、西维因、异丙威和甲硫威四种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量[E10]。

有的市售酱油中32氨21,2丙二醇(32CPD)含量较高,大大超过国外标准,如德国要求其小于110×10-6。吴惠勤等在国内首先报道用色质联离子选择检测方法(GC2M S2 S I M)对酱油中的32CPD进行测定,检出限为01001×10-6[E24]。

香豆素又称邻羟基桂酸内酯和1,22苯并吡喃酮,是主要豆香型香料之一,常用于紫罗兰、素心兰、香薇、山楂花、葵花、兰花等香型日用香精中,但不得用于食品中,但调配奶油、椰子、樱桃、坚果香型用的二氢香豆素中有可能残留香豆素,而带入食品中,陈捷等用H PL C法对其测定的检出限为01015m g L,在2~10m g L呈线性,回收率为9716~10018%[E27],方法可行。

食品包装袋中有机物残留及铅污染,受到食品界重视,如杜黎明等用大口径毛细管GC法快速测定塑料食品包装袋中有机残留物[E14];李在均等用光度法检测食品包装材料铅污染[E23]。

宋全风对食品分析用的农药标准进行了研究[E21]。

表6 食品中的毒物、药物残留分析

Tab.6Tox i n pestic ide and medic i ne residues analysis i n food 被测物质样品主要方法文献

罂粟壳火锅底料H PL C E29

黄曲霉毒素B1酱油酶联免疫吸附E22

磺胺甲基嘧啶牛奶

酶联免疫检测

E3

乙胺嘧啶鸡肉毛细电泳E1

莫能菌素残留量鸡肉柱后衍生液相E26

敌草隆,绿麦隆,阿特

拉津

牛羊肉H PL C E5,16

有机磷残留蔬菜,水果超临萃取2GC E33

利佛米及其代谢物蔬菜H PL C E28

菊酯类农药蔬菜GC E18

丰索磷谷物,油菜GC,GC2M S E19

烯虫酯糙米液相色谱E17

多菌灵残留量花生H PL C E11

单甲脒农药水果H PL C E2

异丙甲草胺大豆电捕GC E4

甲醛合次硫酸氢钠食品分光光度E20

亚硫酸盐葡萄酒

H PL C2荧光检

E30

微量亚硫酸盐白砂糖萃取分光E32

强力霉素,土霉素,四

环素残留

蜂蜜薄层色谱E12

杀虫脒(杀螨剂)蜂蜜薄层色谱E25

四环素类抗生素蜂蜜充填毛细液相E31

6 食品色香味品质分析

食品色、香、味、形态、口感等分析仍是由专家组成感官评价为主,仪器分析为辅。汪大器等人著文[F35]指出今后应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向量化描述过度。闫喜霜等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快餐(套餐)进行了质量评定[F1];高海生等报道了食用香精调配及其感观检验[F44];王乐凯等人[F37,42]报道的馒头感官及品尝评分项目指标很有实用价值,类似的工作奠定了以感官评定向数字化、仪器化、快速方法化过度的基础,皆为领先之作。

毛锦生等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一套大米增香剂对普通粳米增香效果的评定方法,并用GC2M S法验证[F45],该评定方法可成为大米增香剂研究和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发酵肉制品发酵剂的研究,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随之要对其风味和防止产生毒素的研究,对其安全性的检验是研究的重点[F46]。

人们常将食品色香味形态口感中几个因素综合说成是某种食品的风味,气味和滋味的综合是风味的核心,有不少报道分述如下:

611 食品色泽分析

透视法对油脂、饮料等液态色泽的分析比较成熟,有许

多方法可供选用;对粉末状物质的反射色泽分析也有一些方法和仪器,近二年未见报导。

对固态食品表面反射色泽的判定除了专家组的感官鉴定和与预先制定标样目视比较外,尚无合适的仪器或装置问世,是食品界和彩色印刷界急需的。

612 食品的滋味分析

食品的滋味分析,仍以专家组评定达成共识的方法进行,人们力图以食品呈味物质的含量及其比值与品偿结果对照的方法进行基础研究工作,由于呈味物质复杂,相互作用,协同与相抑相当复杂,故进展缓慢。

丁明玉等用离子色谱同时分析了董酒中可离解性有机酸和无机阴离子,而这类有机酸是食品酸味的主要来源,该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F8]。

赵大云等利用离子色谱和GC2M S技术对雪里蕻腌菜风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菜卤汁中主要是琥珀酸,挥发成份以丁烯腈类为主[F4]。宛晓春等用GC2M S研究了山楂中游离态和键和态风味化合物[F5]。

叶丹英等研究了塑料包装中风味物质的变化[F26],任清用GC法对方便面产生异味的原因进行了剖析[F2]。

613 食品气味分析

牛剑用GC法测定了白酒芳香成份[F16];张鑫研究了浓香花生小磨油的香气成份[F17],林艳等研究了啤酒中含硫化物质对啤酒风味的影响[F22]。

李庆春等用GC2M S研究了怒江地区芒果的香味成份[F9],结果表明异松油烯在芒果综合香气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刘倩等用GC2M S分析了榴莲中香气成份[F12]。

蔡华珍等对干发酵香肠在成熟过程中的脂肪变化及其与芳香成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F32]。

614 食品品质分析

张永平等人介绍了米饭粘弹性的仪器分析法,是对大米品质由感官评定向仪器评定过渡的典型例子[F33,F34]。对中国白面条煮面品质的评价可采用张玲等人报道的TOM 法:测定煮熟实心面条冲洗水中的总有机物含量[F36]。蔚然对面团流变学特性品质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指出:肖邦吹泡示功仪可以起到粉质仪、拉伸仪的作用,可以预测其它一些指标[F38]。姚远等介绍了谷物、淀粉的糊化度、回生度的测定方法[F39,F40]。

陈玲等用旋转粘度计测定了木薯淀粉的流变特性[F6];陆宁等用流变仪测定蛋黄酱的粘度[F2]。路福绥研究了果汁的流变特性,果汁的流型与组成的关系及其流动活化能与频率因子的关系[F25]。

马兴胜等以感官检验法研究了清蒸鸡腿的热物性[F3]。张鑫对凯氏定氮法进行了改进,并测定了啤酒麦芽的库尔巴哈值[F28]。

表7 食品色香味品质分析

Tab.7Food color,taste,f lavor and gualities analysis

被测物质样品主要方法文献

微量组分仰韶酒毛细GC F24

香气成分黄酒GC F23

泡沫颜色形成啤酒目视、比色F20,19Α2酸含量啤酒花H PL C F13

高碳脂肪酸乙酯白酒毛细GC F10

挥发香味组分啤酒顶空GC F29

茶香气岭头单枞茶GC2M S F11

咖啡因,可可碱,茶碱茶叶水反向H PL C F14

主香成分香荚兰豆制品高压液相F18

风味成分鉴定发酵猕猴桃汁

Fenax GC吸

附GC2M S分

F31

香气成分

8618香梗米

GC2M S F41

风味成分,含油量方便面超声波提取F7

脂肪酸组成,物化性

杏仁油GC F15

Β2胡萝卜素烟草高效薄层扫描F27

蜂蜜品质蜂蜜

用花粉含量鉴

F43

7 食品营养分析

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存在于食品之中,一般对食品中的营养成份的测定按对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但测定方法仍在不断创新,并向准确、快速和几种成份同时测定的方向发展。

马立田等用H PL C法同时测定了低热量食品中的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醇和山梨糖醇,克服了用化学法测定蔗糖不易准确的不足[G4]。景淑华等用H PL C简便快速测定食用油主要营养必需脂肪酸的羟肟酸[G5]。吉海彦用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大麦中的淀粉含量[G12]。温红珊等用氨气敏电极测定粮食及食品中蛋白质含量[G35]。

沈静茹等用模拟酶催化法对橘子、苹果中抗坏血酸进行了测定,其线性范围0116~114mmo l L,检测下限为0110mmo l L,相对标偏为318%(n=8)[G10]。叶建农等用毛细管电泳池测定了十种市售饮料中的糖类,并计算出对应的热量[G38],为食品质量和规范食品工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表8 食品营养分析

Tab.8Food nutr ition analysis

被测物质样品主要方法文献

酪氨酸含量

豆粉,玉米粉,

啤酒

分光光度G37

微量蛋白质水膜富集分光G33

甘露聚糖魔芋精粉间接比色G2

乳糖乳品酶法G30

总糖冷饮,果汁滴定法G26,28

被测物质样品主要方法文献烟酸含量孕妇奶粉循环伏安G11 V C软饮料紫外分光G1 V K1婴儿奶粉H PL C G27 VD3补钙保健品反相H PL C G7低聚果糖乳品H PL C G24Β2胡萝卜素乳粉H PL C G25水溶性维生素草莓H PL C G31乳糖、半乳糖,果糖,

乳酮糖

糖浆H PL C G32可溶性非淀粉多糖稻,麦,麦夫皮GC G6

神经酸(顺2152二十碳烯酸)牛脑,沙鱼脑

提取物

GC G9

王浆酸(102HDA)蜜蜂蜂体H PL C G8

酯肪酸组成方便面,薏苡

油脂

GC G21,22

脂肪肉制品干柱法G34卵磷脂速溶奶粉比色G29

营养成分分析蛋黄油,桑籽

多种方法G37,23

8 快速检测与打假防伪分析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必须促进相关检测分析的发展,并使产品从生产到流通领域纳入严格质量管理的轨道,开展了下述的工作,如:

张平等用反射光谱法通过测定鱼、肉中挥发性盐基氮来判定猪肉和鱼的新鲜度,检测盐基氮的线性范围是1~8Λg mL,精度216%(n=6),检出限015Λg mL[H2]。周冬香等用电导法快速测定淡水鱼的新鲜度[H4]。

陈慰宗用介电常数法检测食品煎炸油质量恶化程度[H16],此法可以现场测定。许申鸿等用化学发光法研究了猪油的酸败过程[H6],此法可为油脂质量快速检验的新方法。

张维成等用流动注射2乙醇生物电极,快速测定啤酒等发酵样品的乙醇含量,对浓度为412×10-4mo l L的发酵样品相对标准偏为015%(n=6)[H13]。王晓辉等用微生物电极法测定啤酒中乙醇含量,电极线性范围为013~1210 m g L,测定一个样品只需5~8m in[H25],此法可推广使用。

胡辉星等提供了行之有效鉴定真假苹果汁的方法[H10]。郑建国等用GC法测定酯肪酸含量的分布来识别不同食用油以达到鉴别掺假油的目的[H14]。李月珍等对具有木香香气的食用香料,岩兰草油掺伪物质进行GC2M S检测[H12]。喻雨琴用GC法一次完成燕窝及其制品的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对其五种糖组分特定的峰值比即“燕窝指纹”来区别燕窝的假冒物。一般可检出燕窝饮品中0101%的燕窝[H15]。

王功发表了快速测定大豆和农产品中粗纤维的方法[H23]。冯立才报道了发酵乳饮料中乳酸菌活菌数的快速测定法[H24]。

表9 快速分析与打假防伪分析

Tab.9Fast analysis and food quality con trol i n market

被测物质样品主要方法文献

脂肪,蛋白质

消毒奶,豆奶,

奶粉

快速检测H18

苯甲酸,柠檬黄,糖精

野芒果脯快速测定H19

胡萝卜素胡萝卜汁快速比色H3,8

蒸配酒鉴别白酒简易鉴别法H5

总酸,总酯含量白酒自动电位滴定H9

掺假蜂蜜综合分析H11

糊精乳粉酶比色H22

豆粉乳粉吸光光度H7

膨胀率冰淇淋浮力法H17

低聚果糖AD钙奶H PL C H20

含油量

大豆,菜籽,棉

籽,芝麻,米糠

核磁测油仪

N H5110A型

H21

面筋质量面包专用粉快速检测H26

9 食品中微生物检验

微生物在食品及食品工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有利又有害,人们往往对其危害性重视不够,存在现实和潜在的危害,我国制定了强制执行的食品卫生指标。

李奇英等利用T TC试剂可被微生物还原的显色这一现象,使菌落与食品颗粒分开,从而提高了食品中菌落总数测定的准确性[I2]。谢霖等对醋酸杆菌的培养基、培养条件进行了选择和控制,改进了检测方法,提高了检出灵敏度,研究了该菌对不同类型糖份组成的碳酸饮料影响规律,利于改进产品的质量[I5]。刘延琳等介绍了葡萄糖的微生物检验技术[I12]。

罗炜等对照国家标准GB479811294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对国外普遍使用的滤膜微生物检测法进行了比较,对菌落总数、酵母菌、霉菌、大肠菌群的检测结果二者无区别,但滤膜法省时,成本略高[I3]。

高志贤等对压电免疫传感器进行了研究[I4]。这类生物压电传感器的研制成功,可用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检测及临床检验。

表10 食品微生物检测

Tab.10Food m icrobiology test

被测物质样品主要方法文献

李斯特菌速冻食品

两对引物

PCR

I1

李斯特菌冷饮增菌分离培养I6

活菌数双歧杆菌制品

亨盖特厌氧滚

I10

染色啤酒酵母新技术I7

区别微生物啤酒生产过程镜检I8

细菌总数空气中培养皿培养I9

污染曲霉储存的粮食酶联免疫吸附I11

10 基础研究与新食源开发分析

基础研究和新食源的开发分析,大多采用近代最先进的分析手段和仪器,结合成熟的标准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见表11。

表11 基础研究与新食源开发分析

Tab.11Basic studies on food analysis and new food resources 被测物质样品主要方法文献

组分分析异麦芽低聚糖H PL C J10

双酶协同作用麦芽低聚糖工

H PL C J13

白藜芦醇葡萄酒H PCL J14成份分析茶叶中茶多酚H PL C J21

茶灰素红茶管陈反相

H PL C

J9

蛋白糖和氨基酸发酵乳反相H PL C J12 17种黄酮糖苷银杏叶提取物R P2H PL C J8挥发成分食醋毛细管GC J7泡沫研究平静葡萄酒GC J6

寡肽分子量分布玉米蛋白酶解

产物

凝胶过滤色谱J11

71种化合物红枣挥发油GC2M S J1

化学成份油菜花粉红外,M S等J15

金耳多糖结构黄金木耳红外J4

抗氧化茶多酚食用油顺磁共振J16

营养成份海南芒果仁常规,AA S J5

结构分析灵芝多糖多种方法J20

方法校正测定植酸含量碘量法J17

淀粉磷酸酯取代度淀粉分析方法建立J19

朱辉等报道利用金针茹发酵处理淀粉工业废水的效果评定及产物营养成份分析[J18],其中氨基酸用O PA2柱前衍生法测定,多粉分子量及含量用H PL C测定。该法既处理了废水,又有营养丰富的副产品。

参考文献

[A1] 胡正芝1分析试验室,1990,9(4):27

[A2] 胡正芝1分析试验室,1992,11(5):83

[A3] 潘 铎等1分析试验室,1994,13(6):76

[A4] 关多元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6):68

[A5] 李平兰1食品科学,1998,19(7):3

[A6] 柴春祥等1食品科学,1998,19(9):14

[A7] 姚庆伟等1食品科学,1998,19(10):50

[A8] 刘传斌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24(5):40

[A9] 麻建国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24(5):52

[A10] 许国旺等1色谱,1998,16(6):495

[A11] 王 强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2):80

[A12] 李 新等1分析化学,1999,27(3):281

[A13] 潘建国1食品科学,1999,20(4):49

[A14] 刘兴涛1食品科学,1999,20(4):50

[A15] 吴 琼等1食品科学,1999,20(6):56[A16] 王贻俊等1食品科学,1999,20(10):27

[A17] 李 军等1食品科学,1999,20(10):65

[A18] 舒友琴等1食品科学,1999,20(11):13

[A19] 商伯东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8,(1):59

[A20] 高 美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1):6

[A21] 段有容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1):40

[A22] 孙秀兰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6):53

[A23] 苗延林1中国酿造,1998,(3):33

[A24] 尹志梅1中国酿造,1999,(4):33

[A25] 刘道君等1中国酿造,1999,(5):35

[A26] 滕召胜等1中国粮油学报,1999,14(3):53 [A27] 李剑华1啤酒科技,1999,(1):27

[A28] 管 斌等1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9,(3):74

[B1] 李海霞等1食品科学,1998,19(2):41

[B2] 刘立行等1食品科学,1998,19(2):43

[B3] 黎 晨等1食品科学,1998,19(3):59

[B4] 司文会等1食品科学,1998,19(5):94

[B5] 李德达等1食品科学,1998,19(5):46

[B6] 蒋瑾华等1食品科学,1998,19(7):41

[B7] 雷郑莉等1食品科学,1998,19(7):51

[B8] 魏 琴等1食品科学,1998,19(8):46

[B9] 马晓国1食品科学,1998,19(9):43

[B10] 邱培琳1食品科学,1998,19(10):47

[B11] 胡志芬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24(3):46 [B12] 刘 立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24(5):9 [B13] 杨建男等1色谱,1998,16(1):62

[B14] 唐 波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1):29 [B15] 解宏智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1):61 [B16] 陈 红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5):24 [B17] 江志刚1分析测试学报,1999,18(1):58

[B18] 何太昭等1分析化学,1998,26(2):125

[B19] 孙登明等1分析化学,1998,26(2):196

[B20] 李卫华1分析化学,1998,26(2):219

[B21] 李华斌1分析化学,1998,26(2):203

[B22] 刘长久1分析化学,1998,26(2):222

[B23] 刘立行等1分析化学,1998,26(3):372

[B24] 吴敦虎等1分析化学,1998,26(8):1038

[B25] 赵承易等1现代仪器使用与维修,1998,(3):16 [B26] 王新平1食品科学,1999,20(1):50

[B27] 李 和等1食品科学,1999,20(4):41

[B28] 胡冬生1食品科学,1999,20(4):46

[B29] 张 文等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3):58 [B30] 李丽华等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4):55 [B31] 张秀香1中国酿造,1998,(5):33

[B32] 蔡振时等1酿酒科技,1999,(2):69

[B33] 邬晨阳等1食品科学,1999,20(11):48

[B34] 陈燕萍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9,18(4):64 [B35] 于京华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1):24 [B36] 金米聪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3):30 [B37] 刘波静等1中国粮油学报,1999,14(3):58 [B38] 刘 禹等1中国乳品工业,1999,(2):30

[B39] 朱振中1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8,(3):82 [B40] 许 钢1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9,(2):80

[B41] 李在均等1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8,(3):90 [B42] 张玉洲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1):13 [B43] 金 谷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1):23 [B44] 施踏青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1):34 [B45] 李建平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1):37 [B46] 李卫华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1):41 [B47] 高景芝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1):45 [B48] 于惠芬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1):66 [B49] 张 杰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1):73 [B50] 李 彬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2):68 [B51] 阮 琼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3):16 [B52] 但德忠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3):33 [B53] 魏显有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3):57 [B54] 陈兰化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3):60 [B55] 张克忠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3):73 [B56] 张登明1分析试验室,1998,17(4):34

[B57] 张玉洲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4):76 [B58] 吕 明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4):82 [B59] 陈洪涛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5):28 [B60] 叶 青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5):34 [B61] 张文德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5):45 [B62] 江正瑾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5):63 [B63] 刘华俊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5):78 [B64] 邹 菁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5):84 [B65] 刘立行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5):87 [B66] 吴瑞林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5):97 [B67] 王 瑜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6):10 [B68] 夏心泉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6):14 [B69] 吴芳英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6):17 [B70] 吴宜成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6):88 [B71] 姜聚慧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1):23 [B72] 兰雁华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1):27 [B73] 李在均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1):57 [B74] 吴芳英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2):62 [B75] 何严萍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2):65 [B76] 闫永胜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3):93 [B77] 朱庆仁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4):49 [B78] 朱广伟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4):53 [B79] 孙 宁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4):73 [B80] 邬春华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4):83 [B81] 梁 勇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5):41 [B82] 缪吉根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6):27

[C1] 陈运中1食品科学,1998,19(3):54

[C2] 曹新志等1食品科学,1998,19(4):52

[C3] 胡冬生等1食品科学,1998,19(7):50

[C4] 张晓鹏等1食品科学,1998,19(10):51

[C5] 张荣年等1食品工业科技,1998,(3):72

[C6] 滕 冰等1大豆科学,1998,18(3):265

[C7] 张蓉真等1色谱,1998,16(2):91

[C8] 袁黎明等1色谱,1998,16(4):261

[C9] 张学俊等1色谱,1998,16(4):530

[C10] 王克元1分析化学,1998,26(1):48

[C11] 高志强等1分析化学,1998,26(1):177[C12] 李建平等1分析化学,1998,26(5):589

[C13] 张学俊等1分析化学,1998,26(12):1523

[C14] 马 莺等1分析化学,1999,27(3):267

[C15] 杜黎明等1分析化学,1999,27(3):372

[C16] 陈文锐1分析化学,1999,27(6):676

[C17] 张 平等1食品科学,1998,19(1):44

[C18] 胡 敏1食品科学,1998,19(12):42

[C19] 王守兰1食品科技,1999,(6):60

[C20] 牟 峻1食品科技,1999,(5):49

[C21] 洪 枫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2):35

[C22] 李剑华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2):46

[C23] 程显好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4):69

[C24] 张运涛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5):32

[C25] 刘佳佳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6):42

[C26] 秦 日方1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8,(4):74

[C27] 周荣祖1酿酒,1998,(5):20

[C28] 邱莉璇1酿酒,1998,(5):23

[C29] 鲍忠定等1中国乳品工业,1999,(5):26

[C30] 张源淑等1中国乳品工业,1999,(1):37

[C31] 张英华等1中国乳品工业,1999,(6):19

[C32] 刘春清等1中国调味品,1998,(12):25

[C33] 王志元等1中国调味品,1999,(5):26

[C34] 张卓雅等1食品工业,1998,(2):45

[C35] 刘 杰等1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8,(2):71

[C36] 娄天军等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8,(2):61

[C37] 黄晓东1食品科技,1999,(11):53

[C38] 朱 岩等1分析化学,1999,27(9):1050

[C39] 肖开提?阿布力孜等1分析化学,1999,27(9):1115 [C40] 王 颉等1食品科技,1998,(2):38

[C41] 方艳红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1):5

[C42] 杜晓燕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2):84

[C43] 汪振辉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3):31

[C44] 雷剑泉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5):10

[C45] 丁文军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5):44

[C46] 齐建锋等1现代仪器使用与维修,1998,(3):9

[D1] 姜子涛等1食品科学,1998,19(4):49

[D2] 张 泽等1食品工业科技,1998,(3):70

[D3] 李桂凤等1色谱,1998,16(3):276

[D4] 刘维涓等1色谱,1998,16(5):406

[D5] 白尔隽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2):85

[D6] 蔡玉枝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4):77

[D7] 王 文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5):72

[D8] 戈早川等1分析化学,1998,26(5):561

[D9] 李智红等1色谱,1999,17(3):278

[D10] 陈青川等1色谱,1999,17(3):290

[D11] 张晓慧等1色谱,1999,17(4):408

[D12] 毛锦生等1中国粮油学报,1998,13(6):49

[D13] 戴 军等1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8,(3):78

[D14] 黄荣斌等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8,(2):55

[D15] 周 彤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3):87

[D16] 何新亚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5):56

[E1] 孙保国等1食品科学,1998,19(5):42

[E2] 李立平等1食品科学,1998,19(5):48

[E3] 吴 定等1食品科学,1998,19(6):42

[E4] 张 浩等1大豆科学,1998,17(1):87

[E5] 韩红岩等1色谱,1998,16(4):367

[E6] 于文莲等1色谱,1998,16(5):430

[E7] 王建华等1色谱,1998,16(6):506

[E8] 李 薇等1色谱,1998,16(6):508

[E9] 黄卓尔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1):22

[E10] 王建华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3):28 [E11] 李桂凤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3):69 [E12] 张启华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4):54 [E13] 余建新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3):28 [E14] 杜黎明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9,18(3):59 [E15] 王兆基1分析化学,1998,26(2):158

[E16] 黄化成等1分析化学,1998,26(5):612

[E17] 王 超等1分析化学,1998,26(10):1244 [E18] 王兆基等1分析化学,1998,26(10):1247 [E19] 牟 峻等1分析化学,1998,26(11):1331 [E20] 李 军1食品科技,1999,(4):44

[E21] 宋全风1食品研究和开发,1999,(4):4

[E22] 熊剑娟1中国调味品,1999,(4):27

[E23] 李在均等1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8,(2):90 [E24] 吴惠勤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9,18(5):64 [E25] 孙保国等1色谱,1999,17(1):93

[E26] 陈笑梅等1色谱,1999,17(1):77

[E27] 陈 捷等1色谱,1999,17(2):203

[E28] 蔡东生等1色谱,1999,17(3):299

[E29] 王 越等1色谱,1999,17(4):401

[E30] 卫 锋等1色谱,1999,17(6):583

[E31] 黄宏南等1色谱,1999,17(6):588

[E32] 金米聪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6):49 [E33] 王建华1分析试验室,1999,18(6):55

[F1] 闫喜霜等1食品科学,1998,19(4):55

[F2] 陆 宁等1食品科学,1998,19(5):26

[F3] 马兴胜等1食品科学,1998,19(10):57

[F4] 赵大云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24(1):34 [F5] 宛晓春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24(2):20 [F6] 陈 玲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24(3):32 [F7] 付 娟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24(5):28 [F8] 丁明玉等1色谱,1998,16(1):59

[F9] 李庆春等1色谱,1998,16(3):268

[F10] 蔡心尧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3):63 [F11] 戴素贤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5):32 [F12] 刘 倩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9,18(2):58 [F13] 陈家华等1色谱,1999,17(2):184

[F14] 丁明玉等1色谱,1999,17(5):458

[F15] 师梓文等1色谱,1999,17(5):506

[F16] 牛 剑1山西食品工业,1998,(2):41

[F17] 张 鑫1食品科学,1999,20(4):32

[F18] 焦玉英等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8,(1):56 [F19] 郑全成1酿酒科技,1998,(5):48

[F20] 刘 辉1酿酒科技,1998,(5):46

[F21] 申朝兴等1酿酒科技,1998,(5):67[F22] 林 艳等1酿酒科技,1998,(6):35

[F23] 鲍忠定1酿酒科技,1998,(5):66

[F24] 孙玉法1酿酒科技,1999,(5):71

[F25] 路福绥1食品工业科技,1999,20(2):12

[F26] 叶丹英1食品工业科技,1999,20(3):68

[F27] 任 清1食品工业科技,1999,20(4):60

[F28] 王加春1食品工业科技,1999,20(2):68

[F29] 胡国栋等1啤酒科技,1999,(1):23

[F30] 赵素华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5):11

[F31] 李剑芳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6):14

[F32] 蔡华珍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6):63

[F33] 张永平等1粮食与食品工业,1999,(3):29

[F34] 赵永进1粮食与食品工业,1999,(4):9

[F35] 汪大器等1中国粮油学报,1998,13(1):1

[F36] 张 玲等1中国粮油学报,1998,13(1):1

[F37] 王乐凯等1中国粮油学报,1998,13(4):29

[F38] 蔚 然1中国粮油学报,1998,13(3):10

[F39] 姚 远等1中国粮油学报,1999,14(2):25

[F40] 姚 远等1中国粮油学报,1999,14(5):10

[F41] 顾建明1中国粮油学报,1999,14(5):15

[F42] 王明伟1中国粮油学报,1999,14(6):8

[F43] 王 工1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3(3):4 [F44] 高海生等1食品工业,1998,(3):30

[F45] 毛锦生等1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8,(3):41

[F46] 宋照军等1食品工业科技,1998,(5):65

[G1] 孙国良等1食品科学,1998,19(2):36

[G2] 王照利等1食品科学,1998,19(3):56

[G3] 周倩如1食品科学,1998,19(3):62

[G4] 马主田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24(4):12

[G5] 景淑华等1色谱,1998,16(1):53

[G6] 田福利等1色谱,1998,16(2):123

[G7] 吴红京等1色谱,1998,16(3):274

[G8] 范 晖等1色谱,1999,17(3):301

[G9] 周立勇等1色谱,1999,17(3):306

[G10] 沈静茹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6):47

[G11] 程发良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9,18(1):21

[G12] 吉海彦1分析测试学报,1999,18(3):12

[G13] 郝素娥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9,18(3):72

[G14] 孙鹤宁1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1998,(2):19

[G15] 肖小年等1食品工业,1998,(4):46

[G16] 王明华等1食品工业,1999,(1):21

[G17] 周彦钢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5):41

[G18] 何晋淅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6):46

[G19] 盛 清等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2):48

[G20] 甄润英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3):60

[G21] 孙 军等1粮食与食品工业,1998,(1):45

[G22] 刘春兰等1中国粮油学报,1998,13(2):14

[G23] 杨小兰等1中国粮油学报,1998,13(4):43

[G24] 程 涛等1中国乳品工业,1999,(5):26

[G25] 鄂来明1中国乳品工业,1999,(4):29

[G26] 景国安等1食品工业,1998,(1):48

[G27] 李孝宁等1食品工业,1999,(1):40

[G28] 陈旭红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5):53

[G29] 庞玉珍等1中国乳品工业,1998,(3):46

[G30] 于国平等1中国乳品工业,1998,(5):34

[G31] 王雪梅1食品科技,1999,(5):52

[G32] 郭新竹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2):60

[G33] 陈 颖等1分析化学,1999,27(4):464

[G34] 韩 菊等1分析化学,1999,27(4):468

[G35] 温红珊等1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3(4):5 [G36] 肖小年等1食品工业,1998,(4):46

[G37] 邹明珠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4):61

[G38] 叶建农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3):23

[H1] 周凤臻等1食品科学,1998,19(1):42

[H2] 张 平等1食品科学,1998,19(1):44

[H3] 许 辉等1食品科学,1998,19(4):46

[H4] 周冬香等1食品科学,1998,19(6):39

[H5] 李 杰等1食品科学,1998,19(11):27

[H6] 许申鸿等1食品科学,1998,19(11):44

[H7] 聂亚杰1食品科学,1998,19(11):47

[H8] 许 静等1食品工业科技,1998,(1):68

[H9] 黄晓东1食品工业科技,1998,(2):71

[H10] 胡耀星等1食品工业科技,1998,(4):69

[H11] 姚庆伟等1食品工业科技,1998,(5):64

[H12] 查月珍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3):51

[H13] 张维成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4):22

[H14] 郑建国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4):29

[H15] 喻雨琴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6):33

[H16] 陈慰宗1食品工业科技,1999,20(3):62

[H17] 陈芷荃等1食品工业,1999,(3):43

[H18] 任 清等1中国乳品工业,1999,(5):32

[H19] 朱 磊等1食品科学,1999,20(1):49

[H20] 王文辉等1食品科学,1999,20(3):53

[H21] 宋金泉1粮食与食品工业,1998,(2):38

[H22] 刘 宁等1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5):45

[H23] 王 功1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4(2):7 [H24] 冯立才1食品工业,1998,(5):46

[H25] 王晓辉1分析试验室,1998,17(5):81

[H26] 顾尧臣1粮油食品科技,1998,(4):4

[I1] 陈 倩1食品科学,1998,19(12):40

[I2] 李奇英等1食品工业科技,1998,19(4):74

[I3] 罗 伟等1食品工业科技,1999,20(6):54

[I4] 高志贤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9,18(3):8

[I5] 谢 霖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6):44[I6] 顾春风1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1998,(3):21

[I7] 梁 刚1酿酒科技,1998,(5):24

[I8] 李淑英1酿酒,1998,(5):36

[I9] 鲍志华1酿酒,1998,(5):27

[I10] 李平兰等1食品科学,1999,20(2):69

[I11] 陈福生等1中国粮油学报,1999,14(1):51

[I12] 刘延琳等1酿酒科技,1998,(1):68

[J1] 王 颉等1食品科学,1998,19(2):38

[J2] 任玉翠等1食品科学,1998,19(3):45

[J3] 苗影志等1食品科学,1998,19(4):22

[J4] 李卫旗等1食品科学,1998,19(7):20

[J5] 王巧环等1食品科学,1998,19(9):39

[J6] 李国基等1食品科学,1998,19(10):23

[J7] 黄荣斌等1食品科学,1998,19(11):41

[J8] 胡 敏等1食品科学,1998,19(12):42

[J9] 姚立虎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24(1):11

[J10] 王 清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24(4):28

[J11] 王 梅等1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24(5):25

[J12] 张文悦等1色谱,1998,16(6):539

[J13] 吴红京等1色谱,1999,17(2):208

[J14] 韩雅珊等1色谱,1999,17(4):366

[J15] 彭永芳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4):34

[J16] 丁腊佳等1分析测试学报,1998,17(5):9

[J17] 余以刚等1中国粮油学报,1999,14(2):60

[J18] 朱 辉等1中国粮油学报,1999,14(6):55

[J19] 姜元荣等1无锡轻工业学报,1999,(3):70

[J20] 罗立新等1分析试验室,1998,17(4):17

[J21] 朱勤艳等1分析试验室,1999,18(4):70

Food Ana lysis i n Ch i na GUA N D uo2y uan,SUN W en2 liang and H UA N G Z heng2x ing(Food In spectian&R e2 search In stitu te of the M in istry of In ternal T rade,Beijing 100037),Fenx i Sh iyan sh i,2000,19(6):99~108 Abstract:T h is is the fifth b ienn ial review on the develop2 m en ts of food analysis in Ch ina.It covers the w o rk s on food analysis pub lished in m ain Ch inese j ou rnals du ring the peri od of1998to1999w ith338references.T he con ten t in2 cludes elem en t analysis,compound analysis,food additive analysis,food co lo r&flavo r analysis,nu triti on analysis, m icrob i o logy analysis,new analysis techn iques and so on. Keywords:Food analysis;R eview

食品行业分析

行业分析:高静 食品工业不仅与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而且是消费品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与农业依存度最大、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工业门类。同时食品工业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法国,食品工业的总产值超过了汽车工业,居国民经济之首。我国食品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和确立的过程中,食品行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并连续多年在国民经济比率中居于首位。 食品行业是对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制造以取得食品的生产部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它包括门类非常广泛,通常大致分为十类,即制糖工业、发酵工业、粮油加工、罐头食品加工、烟草工业、饮料工业、调味品工业、屠宰加工、食品冷藏工业及食品加工废料利用工业。而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分类方法,食品行业包括采盐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五个部分。本报告根据行业规模、社会关注度、品牌特征以及消费者关联度等综合因素,最后确定了对休闲食品、大众食品、饮料、冰品、乳品、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九大品类进行品牌生存发展情况分析。 中国食品行业发展概述 食品工业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法国,食品工业的总产值超过了汽车工业,居国民经济之首。我国食品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坎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拥有初具规模的食品企业18811家,2001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约9000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2001年食品工业生产和销售持续以11%—13%的增长速度高位运行,2002年中国食品行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突破10000万亿元的产值大关。 从1980年到2000年,全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13.1%。200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26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2.12%,连续八年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首位。食品工业不仅与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而且是消费品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与农业依存度最大、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工业门类。 中国食品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这决定了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产生并快速发展了如方便食品、冷冻食品等新生的“朝阳产业”;加速了产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到1997年,食品工业中非国有经济产值所占的比重平均为62.87%,而且近二三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前后,其进程仍在加速。这一变化,适应了食品工业的发展规律,使中国食品工业在过去20年中,年平均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工业的年均增加值。 食品工业在连续十余年保持上扬势头的同时,在今后5~10年内仍将持续发展。这是因为: 1、世界食品工业以约27000亿美元的营业额居世界工业之前列,中国仅占其不到5%的份额,潜力巨大。 2、到“十五”末期,城镇将进入富裕生活的初等水平,恩格尔系数虽下降,但绝对值上升。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食品消费与需求将完成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营养、安全、多样和方便型的转化。中国的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2000年为37.88%,而发达国家为80%,差距即发展空间。

食品物性学复习知识点

食品物性学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食品物性学:就是以食品(包括食品原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物理性质与 工程特性的一门科学。 2、内聚能:定义为1mol的聚集体汽化时所吸收的能量。 3、结晶态:分子(或原子、离子)间的几何排列具有三维远程有序。 4、液晶态:分子间几何排列相当有序,接近于晶态分子排列,但就是具有一定 的流动性(如动植物细胞膜与一定条件下的脂肪)。 5、玻璃态:分子间的几何排列只有近程有序,而远程无序,即与液态分子排列 相似。 6、粒子凝胶:具有相互吸引趋势的离子随机发生碰撞会形成粒子团,当这个 粒子团再与另外的粒子团发生碰撞时又会形成更大的粒子团,最后形成一定的结构形态。 7、聚合物凝胶:就是由细而长的线形高分子,通过共价键、氢键、盐桥、二硫 键、微晶区域、缠绕等方式形成交联点,构成一定的网络结构形态。 8、黏性:就是表现流体流动性的指标,阻碍流体流动的性质。 9、牛顿流体:流动状态方程符合牛顿定律的流体统称为牛顿流体;非牛顿流 体:流动状态方程不符合牛顿定律,且流体的黏度不就是常数,它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流体称为非牛顿流体。 10、胀塑性流体:在非牛顿流动状态方程式中,如果1

公司数据统计分析人员报表管理制度

1.总则 ●明确报表接口人员与相关职责,保持统计分析的稳定性。 ●确定报表数据种类,统一报表统计口径,保证报表数据统一性。 ●制定报表开发与作业流程,保证报表工作有序性。 ●规范报表周边信息以及报表归档工作,确保报表数据的可查性和追溯性。 2.细则 2.1 统计分析人员职责要求 2.1.1统计分析人员职责描述 ●负责与市场部、财务部等部门共同确定报表统计口径与固定报表体系。 ●负责制作财务报表、集团报表、经营分析报表等固定报表。 ●负责提取统计分析类临时数据。 ●负责统计分析类报表数据的稽核、报送及归档工作。 ●负责就统计分析类报表相关事宜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 ●负责统计分析类报表问题的核查与处理。

2.1.2 统计分析人员职责分工 ●需设立统计分析岗与统计分析稽核岗,即填表人与审核人。 ●填表人负责报表的制作与报送工作,审核人负责报表的稽核与归档工作。 ●填表人与审核人不能为同一个人,可采取交叉复核的方式,即此报表的填表 人可作为另一份报表的审核人。 ●填表人和审核人均确认后方可报送,由填表人和审核人共同承担责任。 2.1.3 对统计分析报表接口的规定 ●对于各业务部门需要省公司或分公司定期提供的数据,业务部门把已审批的 《统计数据需求登记表》报表需求给信息部,由支撑共享中心负责人审批后交统计分析岗处理。 ●对于业务需求,若不需系统开发的,转由统计分析岗处理,对于需系统开发 的,则由需求管理员安排厂家开发。 ●财务部在统计数据中若有程序开发或改动的需求,在办公软件中向信息部需 求管理员提出需求,由需求管理员安排厂家处理。 ●各业务部门须指定统计分析报表接口人。统计分析人员直接向报表接口人提 供报表和有关信息,由报表接口人向对应分公司或部门发布。 2.2 相关报表规范 2.2.1 统一报表统计口径 ●报表统计口径由集团信息中心与相关业务部门共同确定,一般在一年内不作

食品营养成分分析

《食品营养成分分析》 香菇营养成分的分析 近些年来,由于有些国家相继发生了疯牛病、污染病及其相关食品的污染事件,食品的安全性已为人们所重视。一些具有多种营养保健功能的天然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山珍”之一的香菇。 香菇属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香菇属,又名香蕈、香菌、花菇,俗称中国菇,是一种重要的食药用栽培真菌。香菇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食用历史,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素有“植物皇后”之称。在日本,认为香菇和银耳同是防老长寿的“妙药”。 下面将对香菇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与其它常见食物进行比较,从食用、营养和保健等方面,对其各种价值加以概括。 香菇的营养成分的测定方法为:蛋白质测定——凯氏定氮法;氨基酸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脂肪测定——索氏提取法;碳水化合物测定——苯酚-硫酸法;粗纤维测定、灰分测定——重量法;维生素B1、B2测定——荧光法;尼克酸、磷测定——分光光度法;钙、铁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表1是三种典型香菇和其它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作比较的相关数据。由这张表格可以知道,香菇不仅高蛋白、低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而且粗纤维和矿物质含量也相对较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营养保健食品。香菇中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能提供给人体好较高的热源,同时还具有辅助脂肪氧化,有利于氨基酸活化及合成蛋白质,帮助肝脏解毒等生理功能。据报道,香菇中的脂肪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它对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均有一定的作用。香菇中较高含量的纤维素,具有增加食物在肠内的容积,降低肠内致癌物的浓度,刺激肠道的蠕动,使毒物及时排出体外等诸多功效。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之一,它能调节人体液的PH值及渗透压,往肌肉、神经传达刺激性息,,与各种有机化合物结合成活体的构体成分,以发挥各自的特殊功能。

食品质量安全抽检数据分析(建模A题论文)

论文题目:食品质量安全抽检数据分析(A题)

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3)其它

我的饮食结构与营养分析

我的饮食结构与营养分 析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我的饮食结构与营养分析 平时我们对自己的饮食结构并不怎么在意,一般除了有饮食禁忌的病人、急切想要减肥的胖人等,很少有人会具体安排自己详细的饮食计划。大都基本见到什么想吃,就买来吃。但这样的饮食习惯并不科学,我们应该有原则的饮食,以确保身体的健康与充满活力。 通过选修课《食品化学与营养》的学习,我们比较系统地了解了日常饮食结构中的营养要素。有利于我们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与结构,从而保证良好的身体状态,保证高效学习。另一方面,也能鉴别出严重危害健康的饮食行为,帮助身边生活很不规律的同学。对于老师讲述的某学生因为考研,连续数月吃方便面导致胃癌的例子,我很震惊,也更加认识到合理饮食与规律生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以下,我将对自己的饮食结构进行分析,以期剔除其中不健康的部分,保证身心的健康。同时也能给别人一些建议。 我的饮食结构比较简单,素食占据了所有食物的98%,一次吃的也比较少,米饭一般是一个菜。作为陕西人,自然更喜欢吃面食。学校食堂的汤也基本每回都会喝。早餐有时会吃鸡蛋,偶尔也会喝玉米粥,小米粥等富含纤维素的食品。作为男生,我也不怎么吃水果与零食,在家的时候,家里人买好了我会尝了一点,而自己从不主动买水果零食,在外面见到这些也没有想要吃的感觉。三餐在学校一般很规律,基本就在那些时间。此外,我不挑食,除了那些感觉不卫生、不放心的古怪食物,基本上都会吃。我从来不沾含酒精的硬饮品。这种结构缺陷不多,但明显蔬菜的摄入量不足,富含大量维生素与其它营养物质的水果摄入量不足,有待于提高。纤维素摄入量基本足够,脂类摄入量是偏低水平,蛋白质摄入量也偏低,维生素可能已经有些缺乏。 以上结构相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只是一般水平,因而有改进的余地。以下我将提出针对于我的膳食结构,做一些改进。 全面摄人营养素。 年轻人特别要注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补充。各种营养素的摄人量以能满足需要又不过量的原则。人体所需要的全面营养素只能从食物中取得,吃的食物种类越多,获得的营养素越丰富。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人从小养成了偏食、忌食的习惯,进入大学后,饮食自由度大大增加,饮食上的单一性就愈显突出,这就必然会妨碍营养物质的摄取,甚至产生某种营养物质的缺乏病。我现在经常会有口腔溃疡,伴随周期性复发,极为痛苦,我想这也是饮食不均衡导致的维生素缺乏病吧。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新鲜蔬菜水果是人类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膳食重要特点之一。蔬菜水果能量低,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

食品安全质量数据分析

食品质量安全抽检数据分析 摘要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千万家,本文根据文章内容以及文章提出的问题,通过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并且运用各种数学软件进行求解,根据相应的数据对深圳的食品安全作出分析。 对于问题一:想要评价深圳这三年来各主要食品领域微生物、重金属、添加剂含量等安全情况的变化趋势,我们在2010、2011、2012年的抽查数据中整理出相关的每年各季度的微生物、重金属、添加剂含量的不合格数据,异常点用同年的各季度的平均数代替,并且分析出相对各个季度的各项的不合格率,同时运用数学软件作出相应的趋势变化图,从图中得出分析出微生物、重金属和添加剂的变化趋势,总体看来,微生物和重金属的不合格率都有所下降,而添加剂的不合格率去总体有所上升。尤其是在2011年的食品不合格率在三种因素的影响下最为突出。 对于问题二:对于食品安全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除了要考虑食品中微生物、重金属和添加剂等掺入的因素外,还应该考虑食品的生产地、食品销售地点(及抽查地点)和季节等因素对食品质量的影响,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拟合呈现季节因素与食品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我们可以看到食品的不合格率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温度越高越容易影响不合格品率。 对于问题三:通过分析食品质量的影响因素,我们发现食品的质量与众多因素有关,但是不同因素对食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而针对对食品质量影响较小或者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的因素,我们可以适当的减少对其相应产品的抽检频率,而对于对食品质量影响较大或影响程度正在上升的因素,要加强监督,增大抽查力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食品质量的安全,并且合理的分配抽查也不会增加监督成本,也使得抽查的范围分布更加合理,抽取的数据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关键词:统计趋势插值

食品物性学

1.名词解释:食品物性学 2.食品物性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食品物性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食品胶体系统的分类有哪些? 2.非牛顿流体的分类有哪些? 3.假塑性液体的流动特征及特性曲线。 4.黏弹性体的特点有哪些? 应用质地学基础知识写出对冰激凌、羊肉、苹果、薯片的感官评价结果。 如何正确对食品的质地进行分析?(对食品质地的评价方法有感官评价法和仪器评价法,分别介绍其方法及特点,能列举3-4种测定仪器。) 1.影响水分子团构造的因素有哪些?功能性水具有哪些特征? 2.为什么陈酒的口感好? 3. 影响液体黏度的因素有哪些? 4. 测定泡沫表面张力的方法有哪些? 1.固态与半固态食品按组织形态可分为哪几种?每种分别列举3-4种食物,及其常用的物性测定仪器或指标。 2.烹饪时,蔬菜经加热、煎炒等处理,有的还能保持脆性,有的则很容易软化,试分析原因。 3.膨化干燥法有哪些膨化设备,膨化原理是什么,可用到哪些食品中? 4.粉体食品摩擦角指的是什么,有哪几种? 食品颜色的测定方法和仪器有哪些? 举例说明食品光学性质有哪些应用? 举例说明食品热物性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食品电特性的意义有哪些? 利用食品电特性加工的课题有哪些? 举例说明食品电物性在食品加工生产中的应用。

1、食品物性学:是以食品(包括食品原料》为研充对象,研究其物理性质 和工程特性的一门科学。 2、内聚能:定义为1mol的聚集体汽化时所吸收的能量。 3、结品态:分子(或原子、离子)间的几何排列具有三维远程有序。 4、液品态:分子问儿何排列相当有序,接近于品态分子排列,但是具有一令 定的流动性(如动植物细胞膜和一定条件下的脂助). 5、破璃态:分子间的几何排列只有近程有序,而远程无序,即与液态分子 排列相似. 6、粒子故胶:具有相互吸引趋势的离子随机发生能撞会形成粒子团,当这 个粒子国再与另外的粒子国发生凝握时又会形成更大的较子团,最后形成 一定的结构形态。 7、聚合物磁胶:是由细而长的线形而分子,通过共价健,氨健、盐桥、= 依健、微品区域、缠绕等方式形成交联点。构成一定的网格结构形态。 8、热性:是表现流体流动性的指标,阻碍流体流动的性质。 9、牛顿流休,流功状态方程符合牛顿定律的流体统称为牛模流体;非牛根 流体,流动状态方程不符合牛领定律,且流体的黏度不是常数,它随剪切 连丰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流体称为非牛顿流体。 10、胀型性流体:在非牛顿流动状态方程式中,如果1

食品物性学

食品物性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图书): 《食品物性学》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于2009年08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云飞。 本教材在第一版基础上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写,在改写过程中,参阅国外近几年发表或者出版的相关教材、专著和学术论文,在理论、实验等方面丰富了教材内容,并增加了物性分析与微观成像一章。 内容简介: 食品物性学重点讲述食品和食品原料的物理性质和工程特性,如力学特性、流变学特性、质构、光学特性、介电特性和热特性等。这些特性与食品组成、微观结构、次价力、表面状态等因素相关,进而影响食品的流变性、粘弹性、凝聚性、附着性、质构和口感;影响食品某些组分的扩散性、松弛性和质量稳定性,与食品生物化学反应速率相关联;影响食品对环境光、电、热的反应,与食品分析检测相关联。 本书特点: 1、本书以食品质构与流变特性为主体,详细论述了非牛顿流体的理论与实验分析方法,固态、半固态以及粉末食品的力学模型;结合食品质构分析,较全面地反映了食品在加工、流通和食用过程中的力学问题,论述了食品的热物性、光电物性和形态问题。 2、本书在汲取国内外大量相关资料基础上,配以丰富的实验案例和例题,突出技术实用性和理论分析方法,使用单位可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技能之间选择侧重点。本书既可以作为研

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本科生教材,在理论与技能方面具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目录: 1 绪论 1.1 食品形态 1.2 食品质构 1.3 质构描述 1.4 食品流变特性 1.5 光、电、热特性 1.6 食品物性与微观结构 1.7 本课程的目的与特点 2 食品的主要形态与物理性质 2.1 微观结构与作用力(micro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s) 2.2 聚集态结构与内聚能 2.3 食品中的水分 2.4 食品分散体系(dispersion system) 2.5 动物肌肉组织 2.6 植物细胞组织 3 黏性食品的流变特性 3.1 黏性流体的流变学基础 3.2 剪切黏度的影响因素 3.3 流变参数实验确定方法

食品质量事故分析调查报告

食品质量事故分析调查报告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food quality accident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食品质量事故分析调查报告 前言: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 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 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安全无论在何时都是最为重要的指标,关注安全关注民生,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因此,在生活中,对待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家都要重视,及时对食品质量进行安全分析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这样是为了人们的健康着想,下面就为大家推荐食品质量事故分析调查报告,朋友们可以借鉴学习。 一、调查目的 当今世界,食品不安全,产品质量不合格的风险源不断增加,人们对食品不安全和产品质量不过关风险的认识逐步提高。尤其是现代农业生产对化学投入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极端 气候频繁出现,污染物不断增多,都使食品不安全风险上升。我国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多数为小作坊、小企业。他们对食品卫生安全和产品质量比较漠视,往往又在政府监管之外。因此,关注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人人有责。通过对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调查,关注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开展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知识宣传,加强人们对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健全

食品质量和产品质量监督体系,逐步改善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严峻的现状。 二、调查方法、时间、对象 调查方法:通过对内乡县下各乡镇的的农贸产品市场的实地考察,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环节的参观调查,发出问卷调查调查人们对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了解。问卷回收率90%。 调查时间:20**年8月10日至20**年8月21日 调查对象:农贸市场小贩,食品加工厂,普通消费群众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我县17.8%的居民民对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状况表示放心,62.2%表示部分品种和产品质量不放心;84.1%的市民在采购食品过程中最关注的是食品安全性;48.6%的市民认为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最大的隐患在生产加工环节,27.3%认为在餐饮消费环节,18.8%认为在产品流通环节。可见,虽然近几年在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市民对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还不是很放心,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总体形势仍比较严峻,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食品营养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及阐述

食品营养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及阐述 食品安全问题向来是社会各个基层最终关注的问题,这关乎着民生。当今,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成为了社会热点,是由于发霉变质、假食品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例如近些年比较流行的地沟油、辐射食品等,都是严重的食品安全,不仅有些食品没有任何的营养,甚至会造成中毒问题。从社会结构角度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民生和社会稳定,如果不加强食品生产管理工作,势必会影响我国食品行业发展,同时也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相关的恶劣报道也层出不穷,今年“3.15”查出了日本核辐射地区生产食品案件,最令人惊讶的是,很多人认为国外食品就一定是绿色、健康的,某一食品月销售量高达几十万。我国也有劣质奶粉、大米、豆制品、粉丝、打水肉、苏丹红、瘦肉精等问题,“三鹿奶粉”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依然怵目惊心,对幼儿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三鹿”更是我国奶粉行业中的知名品牌。再者,对于当今市场中销售的食品来说,很多食品是为了销售或迎合市场口味所推出的产品,这些产

品有可能对人体无害,但是没有任何营养价值,例如当今非常火热的“辣条”,虽然当今的辣条经相关部门检定,没有地沟油或有害物质(个别的辣条产品依然含有地沟油和铅),但是其营养价值不如方便面,可以说是没有营养,如果长时间吃辣条会造成营养不良或营养失衡,此案例甚至可以覆盖大多数“小食品”。 加强食品安全防治的有效途径 完善相关的法律工作。我国《食品安全法》中表明,只有一些情节严重的食品生产商才会吊销卫生许可证。对情节严重的餐饮行业来说,规定负责人自处罚决定日的五年之年不得从事餐饮、食品安全经营管理当中,这相对国际“倾家荡产”式处罚有着一定距离,也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能够提高法律力度,对出现食品安全的厂家给予高额罚款,如果情节严重需要追求刑事责任,并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这样才能够避免处罚过轻的问题。 加强食品质量监管部门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贯彻“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理念,想要从根本上降低食品安全事故产生,必须要能够加大惩罚和执法力度,通过双管齐下的形式加强市场监管工作。再者,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落实相关责任,避免执法工作过于形式化,更要避免因为一些“好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

浅谈食品质量的分析与检验

浅谈食品质量的分析与检验 浅谈食品质量的分析与检验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于食品质量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有关食品质量的分析及检验已经成为有关部门的关注重点,本文分析了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性,并重点就如何加强食品质量的分析及检验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食品质量分析检验 食品安全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通过食品质量的分析与检验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近些年来,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性方面并不乐观,随着染色馒头、毒豆芽、三聚氰胺奶粉、双汇瘦肉精、牛肉膏及假羊肉等大量不合格产品的出现,有关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因此,如何加强食品质量的分析及检验工作已经成为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1、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性 随着首例“疯牛病”的出现敲响了全球食品质量安全的警钟。随之发生的“二?英”事件,比利时可口可乐污染事件,法国李斯特菌污染肉罐头事件,日本大肠杆菌污染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为全球多个国家均带来了巨大的恐慌。我国也不例外,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1998年香港居民食用大陆供港猪油内脏后发生了十分严重的中毒现象,调查发现,内脏中含有禁用药物“瘦肉精”,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层一度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推向了一个 舆论高潮,再加上毒豆芽、毒大米及假羊肉等事件的频频发生,已经让不少人“谈食色变”。 食品质量的安全性是食品必须具备的要素,但是在如今这个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食品质量却越来越差,越来越不安全,假冒伪劣的情况屡禁不止,由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所导致的中毒及伤亡事件频繁发生,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加入WTO后,畜禽等食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虽然我国畜禽食品的成本较低,但卫生安全方面根本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这也为我国畜禽

食品物性学期末题汇总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食品物性学? 定义:食品物性学是以食品( ( 包括食品原料) )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物理性质的一门学,这些特性与食品组成、微观结构、次价力、表面状态等因素相关。影响食品质构特性,影响食品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影响食品分析检测。 2.食品物性学的“指纹”概念 (1)食品自身表现的物理性质 (2)物理因子对食品各种性质的影响 (3)食品检验的物理方法 (4)食品加工的物理方法 (5)食品物性对加工的影响 (6)食品物性对消费感官嗜好及选购的影响 3.研究食品物性学的目的 (1)了解食品与加工、烹饪有关的物理特性 (2)建立食品品质客观评价的方法 (3)通过对物性的试验研究,可以了解食品的组织结构和生化变化 (4)为改善食品的风味、质地和嗜好性提供科学依据 (5)为研究食品分子论提供实验依据 (6)为快速无损检测食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 1.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组成单元( ( 原子或分子) ) 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作用达到平衡时在空间的几何排列。 分子结构:分子内原子之间的几何排列 聚集态结构:分子之间的几何排列 2.键合力:又称盐键或盐桥,它是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一种静电相互作用。 吸引力与电荷电量的乘积成正比,与电荷质点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在溶液中吸引力随周围介质的介电常数增大而降低。——库伦定律 (1)在近中性环境中,蛋白质分子中的酸性氨基酸残基侧链电离后带负电荷,而碱性氨基酸残基侧链电离后带正电荷,二者之间可形成离子键。 (2)离子键平均键能为20kJ/mol 3.范德华力

4.高分子链结构与柔性

高分子链在绕单键内旋转时可导致高分子链构象的变化,因为伴随着状态熵增大,自发地趋向于蜷曲状态,这种特性就称为高分子链柔性高分子链之所以具有柔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含有许多可以内旋转的σ单键 自由联结链:线形高分子链中含有成千上万个σ键。如果主链上每个单键的内旋转都是完全自由的,则这种高分子链称为自由联结链。它可采取的构象数将无穷多,且瞬息万变。这是柔性高分子链的理想状态。 实际:高分子链中,键角是固定的。 就碳链而言,键角为109°28′,所以即使单键可能自由旋转,每一个键只能出现在以前一个键为轴,以 2θ(θ=π-109° 28′)为顶角的圆锥面上。 如果高分子主链上没有单键,则分子中所有原子在空间的排布是确定的,即只存在一种构象,这种分子就是刚性分子。 5.影响高分子柔性的因素 (1)如果高分子主链上虽有单键但数目不多,则这种分子所能采取的构象数也很有限,柔性不大。 (2)另外,影响高分子柔性的因素还包括主链成分、取代基的数量、取代基的体积和极性,以及温度等 (3)键越长,键角越大,链的柔性也越好 (4)取代基数越大,数量越多,极性越强,链的柔性越差 (5)如果主链上含有芳香环或杂环成分,由于环的结构体积大,电子云密度高、色散力,阻碍了主链单键的内旋转,链的柔性也越差。 6.食品形态微观结构 按分子的聚集排列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晶态:分子(或原子、离子) 间的几何排列具有三维远程有序; 液态:分子间的几何排列只有近程有序(即在1- -2 分子层内排列有序),而远程无序; 气态:分子间的几何排列不但远程无序,近程也无序; 玻璃态(无定形):分子间的几何排列只有近程有序,而无远程有序,即与液态分子排列相同。液晶态:分子间几何排列相当有序,接近于晶态分子排列,但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如一定条件下的脂肪) 。 凝胶态:有一定尺寸范围的粒子或者高分子在另一种介质中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形态,或者说另一种介质(例如:水、空气)填充在网络结构中。 粒子凝胶:具有相互吸引趋势的粒子随机发生碰撞形成粒子团,当这个粒子团再与另外的粒子团发生碰撞时又形成更大的粒子团,最后形成一定的结构形态 聚合物凝胶:都是由细而长的线形高分子,通过共价键、氢键、盐桥、二硫键、微晶区域、缠绕等方式形成交联点,构成一定的网络结构形态。 7.水的基本物性 水异常的物理性质 (1)高熔点(0 ℃), 高沸点(100 ℃) (2)介电常数大 (3)表面张力高 (4)热容和相转变热焓高熔化热、蒸发热和升华热 (5)密度低(1 g/cm 3 ) ,凝固时的异常膨胀率 (6)粘度正常(1 cPa·s) 水的异常性质可以推测水分子间存在强烈的吸引力,水具有不寻常的结构。

食品营养与分析

营养与分析 空白实验:是在不加样品的情况下,用测定样品相同的方法、步骤进行定量分析,把所得结果作为空白值,从样品的分析结果中扣除。 平行试验:是指用同样的试验方法,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水样进行的多个同时测定。 代表性样品:实验过程中从大批物料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能够真实反映这批物料真实属性的样品。 灰分:把一定量的样品经炭化后放入高温炉内灼烧,使有机物被氧化分解,以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和水分的形式逸出,而无机盐以磷酸盐、硫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无机物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就是灰分。 恒量:同一物质前后两次称量的质量不超过2mg的差值即为恒量,恒量的意义是为了降低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Rf值:Rf值=点样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展开剂前沿的距 果蔬 呼吸强度:是植物体新陈代谢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重量的植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氧或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或损失的干重 呼吸作用: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气调贮藏(CA):是在冷藏的基础上,改变贮藏环境中的气体成分,将气体指标控制在很小的变化范围之内的一种贮藏方式。 衰老:果实在充分完熟之后,进一步发生一系列的劣变,最后才衰亡的过程。 催熟[accelerating maturity],人工加速作物,尤其是作物果实成熟的技术。一般当作物在自然条件下不能正常成熟,或需要使之提早成熟,或要求将已收获而未成熟的果实在短期内达到成熟标准时采用。利用这一技术,可使养分加快积累、转化,并使某些果实的色、香、味提前达到食用要求。 可溶性固形物:是指液体或流体食品中所有溶解于水的化合物的总称。包括糖、酸、维生素、矿物质等等。 硬度:果实硬度是指某水果单位面积(S)承受测力弹簧的压力(N),他们的比值定义为果实硬度(P)。P=N/S。 营养与分析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采用的方法:直接干燥法。 实验原理:食品中的水分一般是在101.3kpa(一个大气压),温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学大纲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200054 学时:32 学分:2 授课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教材:王钦德,杨坚主编.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主要参考资料: 1.李云雁,胡传荣.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明道绪.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袁志发,周静芋主编.试验设计与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的性质是专业选修课。 食品质量保持、贮藏方法、货架寿命、营养价值,安全性和经济特性的研究及卫生标准的制定等都离不开调查和试验,都必须通过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获得可靠的数据。 试验设计是以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对科学研究中拟通过试验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科学而合理的试验方案,指导和保证试验环节的正确实施,力求以最经济的试验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数据信息,然后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可靠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指导生产以及科研工作。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试验设计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为食品科学工作者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试验和实施试验,正确制定试验方案,并能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处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试验设计水平的高级专业人才。针对食品数据的特点,巧妙地选用恰当高效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可靠的结果和科学的结论。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所介绍的几种试验设计方法,能独立进行试验设计;熟练掌握所介绍的几种数理统计方法,能独立地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掌握常用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 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能力:

2021年企业统计分析报告

企业统计分析报告 企业统计分析报告 一、公司一级目标值完成情况 公司二月份(不含东旭公司及库区装卸作业)实现经营收入26.86万元,为年度目标值的4.09%,比上年同期下降31.82%,比历史同期最好水平(xx年2月实现收入97万元)下降了72.3%。其中,仓储服务部本月实现 6.48万元,为年度目标值的9.27 %,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6.83%,创公司改制十三年来同期新低;仓储二部本月实现16.25万元,完成年度目标值的3.53%,比上年同期下降1.03%;物流部本月实现2.08万元,为年度目标值的4.17%,比上年同期增长5.18%,为公司改制十三年来的同期次低(仅高于上年同期)。 从客户使用面积上看,三个经营部门的客户月末使用面积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与月初比较,仓储二部客户库房使用面积增加878平方米,场地使用面积增加136平方米;仓储服务部客户库房使用面积增加65平方米;物流部没有变化。截止2月29日,我公司库房闲置面积达5574平方米,占公司库房面积的12.53%。空仓面积较上月减少了1.71个百分点。另有8间办公用房待租。

二月份,各经营部门创新业务收入此消彼长。仓储二部实现微商销售额1.8万元,毛利额895.50元,较上月有较大增长;仓储服务部配送服务收入218元,物流部60元,均较上月有所下降。 二、影响公司一级目标值完成的因素分析 1、市场承揽工作成效不显著。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较多:(1)、公司长期缺乏热心市场承揽工作,并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员;(2)、经营部门存在观念陈旧、思维僵化的问题;(3)、公司经营服务功能不配套,对潜在客户没有“吸引力”;(4)经营服务价格近三年来居于市区同行业中上水平,已形成“价格高地”;(5)国际国内市场大环境处于下滑调整期。其中,第(5)项因素是相对的,在普遍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中,仍有表现突出的。如:不断壮大的东八宜世达,从无到有的铁岭河物流中心,以及能逆势而上或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的大商、广汇等。由此可见事在人为。 2、铁路施工和制裁对公司的后续影响。由于铁路长达四个多月跨年度的施工和制裁,直接导致我公司流失客户3家,合同面积逾千米,年合同收入额12万元。同时,减少专用线年到货量数百车皮,年影响专用线收入十余万元。以上两项分解到全年各月,每月影响公司收入两万多元。

食品营养成分分析

食品营养成分分析 第一节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一、食品中水分的存在形式及测定意义 ?食品中水分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游离水和结合水。 ?食品水分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食品的感官性状及组成比例,改变营养素及有害物质的浓度。 ?食品中水分又是微生物繁殖的重要条件,可加速污染物质扩散,不利于食品的贮存,缩短食品的食用期限。 ?控制和测定食品中水分的含量的意义:控制食品中水分的含量关系到食品品质的保持和稳定性的提高。测定食品的水分不仅可以了解食品水分的含量和掌握食品的基础数据,而且可以增加其他测定项目的可比性。 二、水分测定的方法 (一)常压干燥法 1.原理食品中的水分指在100 ℃左右直接干燥的情况下,所失去物质的总量。 2.仪器电热恒温干燥箱;精密天平;称量瓶;蒸发皿 3.操作方法 (1)固体样品 称量瓶的处理:洁净铝制或玻璃制称量瓶→开盖,置于干燥箱中→ 95-105℃干燥0.5-1 h →加盖,置于干燥器内→冷却0.5 h →称量→重复干燥冷却步骤至恒重 样品的测定:粉碎或磨细的样品→置于称量瓶中→加盖,精密称量→开盖,置于干燥箱中→95-105℃干燥2-4 h →加盖,置于干燥器内→冷却0.5 h →称量→重复干燥冷却步骤至恒重 (2)半固体或粘稠液体样品 海砂的准备:水洗净的海砂→加入6N HCl→煮沸0.5 h→水洗至中性→ 加入6N NaOH→煮沸0.5 h→水洗至中性95-105℃干燥备用 蒸发皿的准备:洁净蒸发皿内放入10.0g海砂及一根小玻棒→置于干燥箱中→ 95-105℃干燥0.5-1 h →置于干燥器内→冷却0.5 h →称量→重复干燥冷却步骤至恒重 样品的测定:半固体或粘稠液体样品→置于蒸发皿中→精密称量→搅匀,沸水浴蒸干→擦去皿底水滴→置于干燥箱中→95-105℃干燥2-4 h →加盖,置于干燥器内→冷却0.5 h →称量→重复干燥冷却步骤至恒重 4.计算 水分(%)= 干燥物(%)=100-水分% m 1为称量瓶和样品质量,m 2 为干燥后称量瓶和样品的质量,m 3 为称量瓶(或 蒸发皿、海砂、玻璃棒)的质量

浅析食品信息统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 食品信息统计 一、课程设计时刻 二、课程设计内容: 用C语言编写软件完成以下任务: 1.某食品商店目前库存物资清记载在磁盘文件 中,其格式为:食品编号,食品名称,生产 厂家,单价(元),库存。 2.依照文件中的数据,计算出: 1 / 1

①库存的价值总量。 ②这些食品来源于哪些厂家,请打印所有厂家(不 能重复)。 注:用户界面美观,有必要的提示信息。 三、课程设计要求 ①贯彻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以主函数调用各 个功能模块。 ②用户界面友好,功能明确,操作方便。 ③用户界面中的菜单至少应包括“读取数据”、“统 计价值总量”、“厂家清单”、“退出”4项。 ④在代码中给出必要的注释,以增强程序的可读性。 四、指导教师和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________ 学生签名:________ 五、成绩: 六、教师评语: 1 / 1

目录 一、需求分析 (1) 二、程序流程图 (2) 三、核心技术的实现讲明及相应程序段 (7) 四、个人总结 (13) 五、参考文献 (13) 六、源程序 (14) 1 / 1

一、需求分析 某食品商店目前库存物资清记载在文件file27.txt中,其格式为:食品编号,食品名称,生产厂家,单价(元),库存。 依照文件中的数据,计算出: ①库存的价值总量。 ②这些食品来源于哪些厂家,请打印所有厂家(不能重复)。 ①贯彻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以主函数调用各个功能模块。 ②用户界面友好,功能明确,操作方便。 ③用户界面中的菜单至少应包括“读取数据”、“统计价值总量”、 “厂家清单”、“退出”4项。 ④在代码中给出必要的注释,以增强程序的可读性。 1 /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