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管理基本问题

(1)管理基本问题

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

基本原理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指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和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安全生产管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强制原理、预防原理、责任原理五个基本原理。 一、系统原理 (一)系统原理的概念 系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管理对象均可看成一个系统,人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应从整体出发去研究事物间的联系。 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生产管理的一个子系统,而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又包括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等若干个子系统。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系统原理的运用原则 运用系统原理时应遵循整分合原则、动态相关性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 1.整分合原则 整分合原则是指首先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再进行有效的综合。该原则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意义如下: 整――企业领导确定整体目标、制定规划与计划、进行宏观决策。此阶段,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 分――明确分工,层层落实,确保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合――展现全员的凝聚力,对各部分、人员进行协调控制,实现有效的全面的安全管理。 运用该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把安全生产纳入其中,在考虑资金、人员和体系时,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 2.动态相关性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告诉我们,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不仅是运动和发展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管理系统的各要素都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对于安全管理来说,应从以 下两个方面认识动态相关性原则,如图1所示。 动态相关性原则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1 图.反馈原则3. 反馈原则指的是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如图2所示。

管理学基本原理

第二十章管理学基本原理 一、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就是现代管理原理中最主要、最基础性的原理。 行政管理就是由内外多种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活动过程。其中,人就是最主要的因素或决定因素。所谓“人本原理”,就就是强调人在行政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与做好人的工作的重要性这样一个基本思想。 行政管理中的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基本精神: 第一,人就是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与核心; 第二,搞好行政管理的关键就是做好人的工作; 第三,搞好行政管理要靠一批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管理,理应更科学地掌握与贯彻人本原理。 二、激励原理 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行为取得成果,成果又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激励原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们各种需要为基本内容的动力问题。动力的正确运用与需要满足度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激励力。根据人们需要的不同层次与内容,激励的动力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动力:物质生活资料的基本满足就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构成人类一种初级的但却就是基本的动力。 精神动力: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就是有思想的。信仰、理想、事业心、荣誉感、成就感、光荣称号以及日常的思想工作等,都就是精神动力的源泉。 信息动力:信息就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运动方式的反映。整个行政管理工作,实际上就就是以信息处理为中心的工作。来自行政机关内部与外部的各种行政信息,成为推动行政管理工作不断改进与完善的巨大动力。 三、能级原理 能级原理又称能级相称原理,即根据人的能力大小,赋以相应的责任与授以相应的职权,使有不同才能的人都处于相应的能级岗位上,各展其能,各施其才,以保持与发挥组织或团体的整体效能。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按能级使用人才,实现合理的能级管理,能保证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有效性,并能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率与效益。根据国内外行政管理实践的经验,运用能级原理应注意以下原则或要求:

第5章-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

第5章安全生产管理基本 理论 一、单选题 【问题】1、安全泛指没有()、不出事故的状态。(分值:1.00) A、危险 B、风险 C、目的 D、原因 【答案】A 【解析】安全是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 【问题】2、职业健康安全是指影响()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员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分值:1.00) A、施工现场 B、工作岗位 C、生产过程 D、工作场所 【答案】D 【解析】职业健康安全是指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员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问题】3、劳动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的着眼点不一样,但都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面,属于()的范畴。(分值:1.00) A、劳动保护 B、职业健康 C、劳动保护和职业健康 D、安全生产 【答案】D 【解析】劳动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的着眼点不同,但都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面,属于安全生产的范畴。 【问题】4、安全生产管理通常是指()。(分值:1.00) A、管理者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 B、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 C、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D、以上三者 【答案】D 【解析】安全生产管理通常是指管理者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问题】5、《安全生产法》明确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是()。(分值:1.00)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B、质量第一兼顾安全 C、安全至上 D、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答案】A 【解析】《安全生产法》明确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一方针是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总的指导原则,是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 【问题】6、新《安全生产法》明确要求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的机制,进一步明确各方安全生产职责。(分值:1.00) A、自我监督 B、社会监督 C、舆论监督 D、部门监督 【答案】B 【解析】《安全生产法》中明确要求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明确了各方安全生产职责,目的是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问题】7、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部分组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分值:1.00) A、统一体 B、完全体 C、有机整体 D、统一整体 【答案】C 【解析】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部分组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基本思想目关性、目的性、阶层性、综合性、环境适应性。 【问题】8、安全生产基本管理原理中,由若干相互依赖的部分组成,具有特定功能,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整体是()原理。(分值:1.00) A、整分合 B、系统 C、弹性 D、封闭

质量管理的基本术语及原理

第一节质量管理的基本术语及原理 1、缺点与不良品如何分类? (1)缺点:指产品单位上任何不符合特定要求条件者。 (2)不良品:指一个产品单位上含有一个或以上的缺点 (3)不良率:任何已知数量产品单位不良率为100%乘以其中所含的不良品的单位数,再除以产品单位的总数即得。 (4)严重缺点:指根据判断及经验显示,对使用、维修或依赖该产品的个人,有发生危险或不安全结果的缺点,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及影响。 (5)严重不良品:指一个产品单位上含有一个或以上的严重缺点,同时亦可含有主要/或次要缺点。(6)主要缺点:指严重缺点以外的缺点,其结果或许会导致故障,或实质上减低产品单位的使用性能。以致不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7)主要不良品:指一个产品单位上含有一个或以上的主要缺点,同时亦可含有次要缺点,担并无严重缺点。 (8)次要缺点:指产品单位在使用性上不至于减低其期望目的的缺点,或虽与已设定之标准有所差异但在产品单位的使用与操作上,并无多大影响。 (9)次要不良品:指一个产品单位含有一个或以上的次要缺点,但江无严重缺点或主要缺点。 2、工厂的产品为什么需要检验? 检验是工厂实施品质管理的基础,通过检验工作,可以了解工厂的产品质量现状,以采取及时的纠正措施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检验的主要目的就是“不允许不合格的零部件进入下一道工序”。虽然质量控制的重点在现阶段已转向设计、采购、工艺流程等预防活动。但是,绝大多数制造企业中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检验工作,在人们心目中,检验仍然是最古老的最实在的质量保证方法之一。 3、导致不合格的原因有哪些? (1)设计和规范方面包括: 1 含糊或不充分; 2 不符合实际的设计或零部件装配公差设计不合理; 3 图纸或资料已经失效。 (2)机器和设备方面包括: 1 加工能力不足; 2 使用了已损坏的工具、工夹具或模具; 3 缺乏测量设备/测量器具(量具); 4 机器保养不当; 5 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不符合要求等; (3)材料方面包括 1使用了未经试验的材料; 2用错了材料; 3让步接收了低于标准要求的材料; (4)操作和监督方面包括: 1 操作者不具备足够的技能; 2 对制造图纸或指导书不理解或误解; 3 机器调整不当;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原理

第6章全面质量管理基本原理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阐述戴明14点质量管理方法的基本理念;概括朱兰的质量管理方法;解释克劳士比质量管理理论的精髓;阐述马奎斯的全面质量管理核心理论;理解现代质量管理理念中高效组织的特点。 [教学重点] 戴明14点质量方法、尤兰的质量管理方法、克劳士比质量管理理论、马奎斯全面质量管理核心理论、现代质量管理理念中高效组织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创建高效组织。 [主要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缺陷率;质量理事会;高效组织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要点讨论 6.1 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变 6.1.1事后检验阶段 科学管理公认的首创者是美国的泰罗。1911年他发表了经典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在该著作中,他主张把产品的检查从制造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道独立的工序。这促成了质量管理的第一阶段——事后检验阶段。 6.1.2统计质量检查阶段 二战初期,美国大批生产民用品的公司转为生产各种军需品。当时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事先没有办法控制废品的产生。1941年和1942年,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战时质量管理标准。相对于检验把关的传统管理来说,统计质量管理是概念的更新、检查职能的更新,是质量管理方法上的一次飞跃。但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侧重于制造过程,在实践当中难免过分强调数理方法的运用,而对有关的组织管理工作有所忽视。 6.1.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从6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促使统计质量管理向全面质量管理过渡的原因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需要 2、60年代在管理理论上出现了工人参与管理、共同决策、目标管理等新办法,在质量管理中出现了依靠工人进行自我控制的无缺陷运动和质量管理小组等等 3、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 (4)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剧烈 全面质量管理的雏形首先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的日本,它对当时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9世纪70年代这种质量管理方法引入美国,80年代得到普及。应该说,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6.2 全面质量管理哲学 6.2.1戴明的14点质量方法 1、建立恒久的目标 2、采用新的理念 3、不依靠检查取得质量 4、不要根据价格标签评价企业 5、永恒不断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 6、实行职业培训 7、实施有效领导 8、消除恐惧 9、消除部门之间的障碍 10、不空喊口号 11、消除工作指标(定额) 12、消除障碍使员工不因为工作质量而失去自尊 13、实施有生命力的教育和自我改进计划 14、让公司中的每个人都为完成改革任务而工作 戴明还提出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容易犯的七个致命错误:没有提供足够的人力、财力资源来支持质量改进计划;强调短期效益、股东收益;依靠观察与判断来评价年度业务状况;工作的忙碌造成管理不一致;不管管理的需要,采用易得的资料进行过程改进;过多的纠错成本;过多的法律花费。 6.2.1朱兰的质量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概述

第四章企业治理的差不多原理 企业治理的差不多原理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治理实践中总 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治理工作的差不多规律。它是对企业治理工作客观必定性的揭示,对企业治理者的治理活动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企业治理者假如违背了治理原理,就会受到客观规 律的惩处,就要承受严峻损失。 第一节系统原理 企业治理的系统原理,是系统论在企业治理中的应用。掌握这一原理,首先应了解一般系统的概念,掌握系统论的差不多观点和思想方法,然后将它们应用于企业治理之中。 一、一般系统的概念 系统论的要紧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eg)。他于1945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这一理论的诞生。贝塔朗菲把系统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 关于系统的概念,由于涉足的领域不同、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定义。我们认为,下面关于系统的定义具有代表性。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靠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那个地点所谓“组成部分”,通常称为“子系统”,或“要

素”。应该强调的是,子系统或要素,是相关于具体系统而言的,要素假如离开了它所从属的具体系统,它就失去了要素的属性,也就没有意义了。例如一个企业中的班组,在本企业是构成企业系统的要素,而关于另外一个企业来讲就没有意义了。另外,系统中子系统或要素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般是依照系统的性质、系统的功能和研究问题的需要,将那些相对独立的、对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的部分划分为一个要素。 从系统的定义能够看出,一个具体的系统必须具备三个差不多条件:一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二是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三是系统具有确定的功能。这三个差不多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机器是一个系统,一个单位是一个系统,一套制度也是一个系统。为便于研究和更深刻地认识系统,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系统进行分类。按照系统形成的方式可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自然形成的,人工系统是用人工方法建筑起来的系统;按照系统组成的要素的特征可将系统分为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物质系统是由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概念系统是由概念、原理、原则、制度、程序等非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孤立系统是指与环境不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是指与环境之间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是

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

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 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述的几种适用于安全管理的原理及其相关原则,有其特别性。 1.预防原理 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即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实际上,要预防全部的事故发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采取充分的善后处理对策也是必要的。安全管理应该坚持“预防为主,善后为辅”的科学管理方法。 (1)偶然损失原则。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随机的,是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根据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可得到安全管理上的偶然损失原则:无论事故是否造成了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唯一的办法是防止事故再次发生。这个原则强调在安全管理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各类事故、包括险肇事故,只有连险肇事故都控制住,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 (2)因果关系原则。因果关系就是事物之间存在着一事物是另一事物发生的原因这种关系。掌握事故的因果关系,砍断事故因素的环链,就消除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就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从事故的因果关系中认识必然性,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灭在早期起因阶段,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

(3)3E原则。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技术的原因、教育的原因、身体和态度的原因以及管理的原因。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这三种对策就是所谓的3E原则。3E原则在应用时,首先是工程技术,然后是教育训练,最后才是法制。 (4)本质化原则。所谓本质上实现安全化(本质安全化)指的是: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失误一安全功能;②故障一安全功能;③前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本质安全化是安全管理预防原理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目前还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坚持这一原则。 2.强制原理 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动,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安全管理更需要强制性,这是基于事故损失的偶然性,人的“冒险”心理,以及事故损失的不可挽回性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与强制原理有关的原则有: (1)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的时候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这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内容。该原则强调,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衡量创业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作为一项有“否决权”的指标,不安全不准进行

管理学基本知识

管理学基本知识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科学的初创阶段,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首先,由美国工程师费雷德里克·泰罗创造出"标准劳动方法"和劳动定额,被称为"泰罗制",并于1911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与"科学管理理论"同期问世的还有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这三种理论统称为"古典管理理论。" 管理的概念:一个组织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以实现目标的过程,就叫管理。 管理科学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奥尔顿·梅奥和茨·罗特利斯伯格等。后来,行为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一些新的理论分支。现代管理理论是以"系统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等学派为代表,其特点是以、、为其理论基础,模型和手段来研究解决各种管理问题。 管理学的分类 管理学是一门多分枝的学科体系.按照不同的研究对象,管理学细分为很多分枝学科。按照教育部学科分类目录,管理学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工商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 我国着名学者提出了中国管理科学“三个基础,三个层次和三个领域”的学科结构理论。即 三个基础 三个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数学是管理科学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最常使用的是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回归分析、非参数统计等)、组合数学(主要研究存在性、计数、优化等问题)、数学规划(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目标规划等)、随机过程、离散数学及模糊数学等。 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中各类决策的出发点和依归,最常使用的是理论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例如工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及计量经济学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它是管理科学中研究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依据。最常使用的是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等。 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是基础管理、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 基础管理是管理中带有共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主要包括管理数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管理会计学、管理组织学、管理决策学、管理史学,等等。职能管理是将管理基础与特定的管理职能相结合,例如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科技管理、国际贸易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等等。

管理的基本原理练习题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习题 (一)填充题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 3.构成系统的子系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4. 管理和战略,__________告诉我们怎样“做正确的事”,_________在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 5. 企业的伦理经营意味着企业注重维护_____________的利益,从而要采取行动并付出一定的成本。 6.管理原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 7.系统从组成要素的性质来看,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管理系统属于____________。 8. 科学知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三者构成了管理能力。 9.系统的综合性原理包括的含义,一方面是________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是_________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二)选择题 1.系统有哪些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客观性 B.集合性 C.层次性 D.相关性 E.稳定性 2.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A.集合性 B.层次性 C.相关性 3.责任原理要求________________。 A.权利尽可能集中,管理者必须加强对企业的控制 B.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C.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D.管理者要尽可能授予下属权利,以激发积极性 E.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4.________指单位时间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 A.效益 B.效果 C.效率 D.效用 5.________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A.效益 B.效果 C.效率 D.效用 6.伦理具有哪些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 A.非强制性 B.非官方性 C.普适性 D.扬善性 7.下面哪些不是人本管理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 A.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B.人是“经纪人”,所以是要给予足够的物质激励,就能让他为企业卖力 C.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D.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E.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对此管理者要给以压制 8.职责界限要清楚,一般来说,在生产第一线的,应负哪些责任_______________。 A.直接责任 B.间接责任 C.实时责任 D.事后责任 9.大多数研究表明,企业的伦理经营和长期效益之间有___________。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10.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循等边三角形定理,_________是三角形的三个边,它们是相等的。 A.权限、利益、能力 B.职责、权限、利益 C.职责、权限、能力 D.职责、利益、能力 11.系统原理的要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学习目标 1.掌握管理原理的特点 2.理解管理原理与管理原则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的主要内容 4.理解贯彻每个管理原理应遵循的主要管理原则 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性和意义 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性 1. 客观性 2. 概括性 3. 稳定性 4. 系统性 二、管理原则 管理原则是以管理原理为依据考虑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环境及管理任务的要求而制定出来的进行管理活动应遵循的法则。它是用来规范、指导实际管理工作的,表现为组织的规章制度和各种规程。 三、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研究管理原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二是有助于管理科学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系统原理 一、系统论和系统 系统论是指研究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哲学理论,又称系统观。 系统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二、管理系统 1. 管理系统的要素 考察管理活动不难发现,管理系统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就是管理系统的四大要素。

2. 管理系统的特性 管理系统是个社会系统,其目的性就是通过管理主体的主导活动实现系统的各种目标。 三、系统原理的主要内容 1. 整体性原理 所谓的整体性原理,就是指系统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 整体性原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持系统有机性;二是系统整体功能不等于要素功能之和;三是系统整体功能具有不同于个别要素所表现的新功能。 在贯彻整体原理时,要坚持的原则: 1)整分合原则 2)能级原则 2.动态相关性原理 动态相关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系统内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二是要素与系统整体的相关性; 三是系统环境的相关性。 在贯彻动态相关性原理时,应遵守的原则: 1)弹性原则 2)环境适应性原则 3. 有序性原理 有序性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首先,任何系统都有特定结构,结构合理系统有序度高,功能就好,反之亦然,混乱是一种低度有序状态。 其次,系统由低级结构转变为高级结构趋向有序,反之趋向无序。 最后,要实现并维持系统有序,前提条件是保持系统的开放,从环境中不断吸收物质、能量、信息,以抵制系统熵增。 贯彻有序原理应遵守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 第一节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 1.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搞好安全生产管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各级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2.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安全生产管理不仅具有一般管理的规律和特点,还有自身的特殊范畴和方法。 3.管理的定义,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其所能支配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根据现代管理学来说,管理的概念就是: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管理具有5个基本要素: 1)管理主体;即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即回答由谁来管? 2)管理客体;也称管理对象。即回答管什么? 3)管理目的;目标。即回答为什么而管? 4)管理职能和方法;即回答怎样来管? 5)管理环境;即回答影响管理的主要外部、内部因素和条件是什么?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要点)(概念要系统、联系、区别来记) 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 (一)安全生产 定义:安全生产,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 (08版概念: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二)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 1.定义:所谓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

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质量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需求的程度”包括三方面的内涵1动态性2相对性3对比性。质量特性的定义“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质量特性的分类1 技术性或理化性的质量特性2心理方面的质量特性3时间方面的质量特性4安全方面的质量特性5社会方面的质量特性。 产品质量;产品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之总和。 就硬件而言产品质量特性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1性能2可信性3安全性4适应性5经济型6时间型 质量职能;是质量形成过程中,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须发挥的质量管理功能及其相应的质量活动。 朱兰质量螺旋意义:反映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是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对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质量管理定义: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 质量管理的职能:是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职责的制定和实施,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质量管理中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工作主要包括;1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2实施质量策划3质量控制4质量保证5质量改进。 戴明循环(PDCA)“计划,执行,检查,总结” PDCA循环的特点:1大环套小环,互相衔接,互相促进。2阶梯式上升3推动PDCA循环关键在于A(总结过程) PDCA循环的8个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尽可能用数据加以说明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3在影响因素的诸因素中,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4针对主要因素,制定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并预计其效果。5按照指定的计划认真执行。6根据计划的要求,检查实际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7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8提出这一循环尚未结局的问题。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使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1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3全面质量的管理4全面运用各种管理方法的管理5全面经济效益的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原则:1预防原则2经济原则3协作原则4按照PDCA循环组织活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1标准化工作2计量工作3质量信息工作4质量教育工作5质量管理小组活动。(4科学合理,管理量化质量目标管理的特点:1以人为主,自我控制2权责分明,权力下放3公正客观,讲究效果)质量目标管理的内容:一个中心就是以企业的总经营目标为中心,四个环节就是指对目标实施PDCA循环。八项主要工作包括;1企业质量目标的制定2质量目标的展开3措施的制定4目标的实施5实施过程的控制和诊断6目标实施的考核与评价7激励措施的制定,实施及评价8目标管理的总结和提高。 美国和日本质量管理的特点: 美国特点;1强调质量专家的作用2加强检验部门与质量管理部门建设3重视质量成本的分析4强调关键因素的控制5广泛应用质量管理新技术 日本特点;1开展全公司性的质量管理2实施质量管理的审核制度3重视质量管理的教育和培训4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5灵活应用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6广泛应用新技术7开展全国范围的“质量月”活动。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必考点

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 第一节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 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必考)P1 (一)安全生产,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分健康。(二)所谓安全和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员工 二、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与重 大危险源 (一)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定义:生产经营 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 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 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 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 的缺陷。P2 (二)1、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 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2、一般用风险来表示危险的程度,R=f(F,C)。 式中R为风险、F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为 发生事故的严重性。(必考)P3 (三)1、P4中的图1——1 P4 2、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 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必考)P4 3、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P4 三、安全、本质安全 P5 1、失误——安全功能(必考) 2、故障——安全功能(必考) 第二节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一、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与原则 (一)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必考,多选) P8 1、动态相关性原则。 2、整分合原则。 3、反馈原则 4、封闭原则 (二)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必考,多选)P8 1、动力原则 2、能级原则 3、激励原则 4、行为原则 (三)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必考,多选)P9 1、偶然损失原则 2、因果关系原则 3、3E原则 4、本质安全化原则 (四)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P9 1、安全第一原则 2、监督原则 (五)事故频发倾向理论(选择) P10 人是导制的主要原因 (六)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五个因素(必考多选)P11 1、遗传及社会环境 2、人的缺点 3、人的不安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 5、伤害 (七)系统安全理论的主要观点(必考多选)P20 1、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2、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险,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 4、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安全认识 危险源和危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 第三节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必考)P21

(新版)全面质量管理复习题及答案(免费) (1)

页眉内容 第一篇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1章质量 一、填空题 1.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ISO 9000标准把质量特性定义为:与要求有关的产品、过程或体系的固有特性。 3.产品质量特性包括:性能、寿命、可信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4.服务质量特性一般包括:功能性、时间性、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等六个方面。 5.产品的自然寿命是指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总时间。 6.产品的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7.产品的经济性是指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费用,是制造费用和使用费用的总和。 8.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9.质量职能是指为了使产品具有满足顾客需要的质量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总和。 10.质量环是指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的抽象描述和理论概括。 11.魅力特性是指如果充分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分也不会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三、选择题 1.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的成本和费用方面的特征是_D_。 A.性能B.寿命C.可靠性D.经济性 2.服务质量特性中_A_是指顾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满足精神需要的程度。顾客期望得到一个自由、亲切、尊重、友好和谅解的气氛。 A.文明性B.舒适性C.功能性D.安全性 3.那些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满意,一旦不足就会引起强烈不满的质量特性是_B_。 A.魅力特性B.必须特性C.固有特性D.赋予特性 4.质量概念涵盖的对象是_D_。 A.产品B.服务C.过程D.一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 5.“适用性”的观点是由_C_提出来的。 A.戴明B.菲根鲍姆C.朱兰D.休哈特 6._B_是指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的抽象描述和理论概括。 A.质量特性B.质量环C.质量圈D.全面质量管理 7.汽车、机床为_A_产品。 A.硬件B.流程性材料C.软件D.服务 8._D_质量特性在考虑质量特性的内容时,必须考虑法律、法规、环保以及社会伦理等有关社会整体利益方面的要求。 A.心理方面的B.时间方面的 C.安全方面的D.社会方面的 第2章质量管理 一、填空题 1.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一致的活动。 2.一般可以将现代质量管理分为质量检验阶段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3.ISO 8402:1994将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质量管理试题及答案[1]

第一篇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1章质量 一、填空题 1.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ISO 9000标准把质量特性定义为:与要求有关的产品、过程或体系的固有特性。 3.产品质量特性包括:性能、寿命、可信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4.服务质量特性一般包括:功能性、时间性、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等六个方面。 5.产品的自然寿命是指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总时间。 6.产品的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7.产品的经济性是指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费用,是制造费用和使用费用的总和。 8.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9.质量职能是指为了使产品具有满足顾客需要的质量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总和。 10.质量环是指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的抽象描述和理论概括。 11.魅力特性是指如果充分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分也不会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三、选择题 1.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的成本和费用方面的特征是_D_。 A.性能 B.寿命 C.可靠性D.经济性 2.服务质量特性中_A_是指顾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满足精神需要的程度。顾客期望得到一个自由、亲切、尊重、友好和谅解的气氛。 A.文明性 B.舒适性 C.功能性 D.安全性 3.那些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满意,一旦不足就会引起强烈不满的质量特性是 A.魅力特性B.必须特性 C.固有特性 D.赋予特性 4.质量概念涵盖的对象是_D_。 A.产品 B.服务 C.过程D.一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 5.“适用性”的观点是由_C_提出来的。 A.戴明 B.菲根鲍姆C.朱兰 D.休哈特 6._B_是指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的抽象描述和理论概括。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 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资源,以有效益和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经过精心建构的社会团体。 组织效益(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是指组织实现其既定目标的程度。 组织效率(organizational efficiency):是指用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资源数量,即指生存一定数量的产出所需要的原材料、资金和人力的数量。 高绩效(performance):以有效益和高效率的方式使用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者多样化的活动可以划分成10项管理任务: 危机管理中以下5种领导技能至关重要: ?保持冷静 ?身先士卒 ?把人放在第一位,业务放在第二位 ?公布事实真相 ?知道何时恢复营业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每个人都参与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使组织能够持续不断地实验、变革、改进并提高其发展、学习和实现目标的能力。注重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员工授权及信息共享。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指系统地发掘、统筹安排并使组织的知识资本能够为人所用,并营造持续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以便组织的全部活动都能够建立在我们既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社会力量(social forces):是那些指导和影响人际关系及人的价值观、需要和行为准则的文化因素。 社会契约(social contract):指关于人与人之间和员工与管理层之间关系的非书面化的、共同的准则和认知。 政治力量(political forces):指政治和法律规制对人和组织的影响。 经济力量(economic forces):指影响社会资源在竞争性用户之间的获取、生产和分配的那些力量。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强调对整个组织的管理,以向顾客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4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员工参与、重视顾客需要、标杆管理、持续改进。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管理管理是科学,科学由原理组成。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和其他管理领域一样,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遵循相应的管理规律,才能做到科学化、功能化、效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 1、增值原理 增值原理是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可以使人力资源增值,而人力资源增值是指人力资源品位的提高和人力资源存量的增大。 我们知道,人力资源是指社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劳动能力的提高主要靠两方面的投资,营养保健投资和教育培训投资、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培训投资。要想使企业中的员工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就必须对其进行业务培训。 2、激励原理 激励原理指的是通过对员工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需求欲望给予满足的允诺,来强化其为获得满足就必须努力工作的心理动机,从而达到充分发挥积极性,努力工作的结果。 人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有积极性,或积极性有多高,对于其能力的发挥程度至关重要。我们知道,人的能力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发挥出来。人所拥有的能力和他在工作中发挥的能力往往是不等量的,这除了受到诸如工作环境的好坏、工作条件的良好程度,以及单位或组织内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的协调、配合情况等客观因素影响之外,还要受到人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这一主观因素制约。在客观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主观因素是个人能力发挥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任务不只是以获得人力资源为目标,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为单位或组织获得人力资源之后,还要通过各种开发管理手段,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为此就必须坚持激励原理。 3、差异原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配置使用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率。要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就要对人力资源的构成和特点有详细的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力资源是由一个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组成的,而各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由于受到身体、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各自不同,形成个体差异。就个体能力来说,这种差异包括两方面:一是能力性质、特点的差异。二是能力水平的差异。“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承认人与人之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目的是为了在人力资源的利用上坚持能级层次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差异原理指的是:具有不同能力层次的人,应安排在要求相应能级层次的职位上,并赋予该职位应有的权力和责任,使个人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适应。 4、互补原理 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去做事,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或联系,形成一个群体才能共事。因此,群体内部的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到该群体所承担任务的完成好坏。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一个群体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应该是密切配合的互补关系。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从而使每个人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避免短处对工作影响,这就叫做互补。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补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性别互补、能级互补、年龄互补、气质互补。 5、动态原理 动态原理指的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要通过不断的调整才能求得相互适应;随着事业的发展,适应又会变为不适应,又要不断调整达到重新适应,这种不适应—适应—再不适应—再适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正是动态原理的体现。动态原理使我们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 当前企业面临的情况是外部环境变化万千,而组织要生存与发展,必须有一支规模适当,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如何在组织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及时得到各种需要的人才,是组织增加竞争力,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为此,必须对组织当前和未来各种人力资源的供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 谨记:理论为实践提供依据,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理论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