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自主探究学案编号:1(我与地坛) 3

高一语文自主探究学案编号:1(我与地坛) 3

高一语文自主探究学案编号:1(我与地坛) 3
高一语文自主探究学案编号:1(我与地坛) 3

高一语文自主探究学案

内容:《我与地坛》课时:2 年级:高一编号:1

主编:李玉红郝宏伟审核:刘晓莉

人生天地间,有风有雨有阳光,有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体被命运摁在了轮椅上,他的精

神却比一般人站得更高。他的身体残缺,他的思想却健全而丰满,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

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的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他说我专业生病,

业余在写作,是自我调侃,却使无数健康人汗颜。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他随着2010年一起

走了,迎来了他的“节日”,离他的60岁生日只有4天。他留下许多值得我们品读的作品。

今天我们一起品味他的《我与地坛》。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能站起来。30岁时肾损伤再没上过班。41岁时因严重尿毒症再也没有离开

过透析床。59岁时,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北京。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

说。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二、自主学习应完成的任务

1.识记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褪.色坍圮

..亘.古不变捋.触须窸窣

..

熨.帖隽.永剥蚀

..撅.蝉蜕

..

猝.然荒芜

..炫.耀恪.守倔强

..灼.热教诲.颓.墙

2.阅读文章,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3.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3—5段,描写了作者眼中的地坛什么样的特点?折射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2)看到地坛的各种景物,作者思考了那些的问题?思考的结论是什么?

(3) 史铁生从消极逃避生活到豁达应对死亡,再到顽强生活下去的心路历程给你什么启

示?(结合自己的生活来思考)

4、研读第二部分,完成下面任务:

(1) 史铁生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难题?他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

程?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并从文中找出显示这一变化过程的语句。

(2) 不幸的史铁生在他的生命最为疲惫的时刻,有他的母亲陪伴着他,也遇到了等待他

已久的地坛,所以他是幸运的。请同学们用心地体会作者突然残疾后的心情,想一想自己可

能会遇到的挫折,用一段话表达自己将会如何面对挫折。

※5.课外阅读《我与地坛》全文。

※6.延伸阅读

《我的梦想》节选

——写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

史铁生

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但我却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以及其他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当然都是从电视里看,体育场馆门前都有很高的台阶,我上不去。如果这一天电视里有精彩的体育节目,好了,我早晨一睁眼就觉得像过节一般,一天当中无论干什么心里都想着它,一分一秒都过得愉快。

其实我是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我能说出所有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是多少,是由谁保持的,保持的时间长还是短。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是那么舒展、轻捷、富于韵律。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常暗自祈祷上苍,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想,那时的人又会普遍比现在高了,因此我至少要有一米九以上的身材;那时的百米速度也会普遍比现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九秒九几。写小说的人多是白日梦患者。好在这白日梦并不令我沮丧,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我对刘易斯的喜爱和崇拜与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来世我能有那样一个健美的躯体,今生这一身残病的折磨也就得了足够的报偿。

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心里别别扭扭地一直到晚上,夜里也没睡好觉。后来得知,约翰逊跑出了九秒七九是因为服用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我在报纸上见了这样一个消息,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我与地坛导学案答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答案 一、预习自测: 【识易错音】给加点字注音 坍.(tān)圮.(pǐ)窸窸.(xī)窣窣.(sū)亘.(gan)古不变 蝉蜕.(tuì)恪.(ka)守撅.(juē)猝.(cù)然 倔强(jiàng)捋(lǚ)胡子 强强(qiáng)横捋 强(qiǎng)迫强(qiǎng)词夺理捋(luō)起袖子 熨(yùn)斗隽(juàn)永 熨隽 熨(yù)帖隽(jùn)秀 【记形似字】根据注音写汉字 Fēn(纷)纭缘fan(分) zuó(坐)落 cāng(苍)凉 cāng(沧)桑 专心zhì(致)志 bìan(辩)论自顾不xía(暇)闻名xía(遐)迩 xía (瑕)疵 狼jí(藉)捉mí(迷)藏 xùan(炫)耀头晕目xùan(眩)安xiáng (详) Xiáng(祥)和荒wú(芜) cāo(嘈)杂 二、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考;第二部分写“我”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三、探究点一: 1、(1)首先,地坛和作者的家距离很近,这为作者走进地坛创设了外在条件;其次,文中写地坛在“等待了四百多年”后,褪去了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荒芜、冷落,与“我忽地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有着相似的特点,作者和地坛有了心灵上沟通的可能,自然就有了相怜相惜之情。

(2)荒芜但并不衰败 (3)“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才使得这里不再衰败,它们让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了答案,安然于生命的逆转,视死如节日,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2、第一个问题,关于死:“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即“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问题,“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即“我”应该怎样活的问题。 结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3、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中,很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第五段和第七段的景物描写,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训练案 一、D D B 导学案二 探究点二: 2、反复写就表明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扉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使文章更加动人,母亲对作者的爱也更深沉,也能从侧面突出母亲的形象。 3、这句话说明了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车辙”可看做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一样,在作者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一体了,和作者坚忍果毅的生命融为一体。 4、“我”、地坛、母亲三个因素在文中是紧密联系着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三者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句就点明了三者的关系。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 核心素养 |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任务群学习目标 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主题时文 与史铁生对话 《我与地坛》与其说是你对那段艰难岁月的回顾,毋宁说那是你对生命的哲学思考,顺着你的笔触,我像观看一朵沙漠上的米尼花是如何把那生命之根深深扎在大地深处的。 你说你与地坛有缘,这绝不单单意味着你住的离它越来越近,而是你与它生命形态的接近。你这年轻生命受挫后残缺了的肢体一如那坍圮了的高墙、散落了的雕栏,没有了那琉璃的闪光,没有了那炫耀的朱红,生命的冬季该是多么残酷艰难。然而残酷与艰难并不是生命的终点,我知道你的视线一定会落到那“苍幽的老柏树”上,落在那茂盛的“野草荒藤”上,我似乎还能听到你的内心深处回荡着孔子对生命的呐喊:“生无所息!” 好像你没有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在面对那些活泼的小生命的时候,我完全能想象得出你那时的情形,当你赶走那些小昆虫的时候,你的眼睛里弥漫着柔和的光;你惊奇地看着那朵停在空中的“小雾”,你在为造物者的神奇而赞叹;你在那只善于思考的蚂蚁面前,想到了一个珍贵的命题:万事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无穷的乐趣。因此你感受到了瓢虫的烦恼与信仰,你感受到了蚕蜕的寂寞与存在,你更感受到了一滴露水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你不能不到地坛中去,因为那儿有生命的磁场。我听到了你的心灵在地坛的上空飘浮着的回响:我要像落日把人生的每一个坎坷都照得灿烂;我要像那雨燕把人生的寂寞变成悲壮的诗歌,发表在人生杂志的生命专栏里,永存史册;我要像静悄悄的脚印,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普通而又神秘的暗示,所有的生命都有价值;我要像那苍黑的松柏,不论是在宁静的深夜,还是在明朗的白昼,用自己的生命之躯凝铸成生命永恒的警句;我要像那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即使剩下一缕气息也要让人们知道那曾经拥有的伟大与壮丽;我要像那飘摇歌舞的落叶,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唱着美丽的赞歌,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种结束的同时也预示着又一个生命的开始。 国学经典 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我与地坛学案 huangxin

专题一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学案 高一语文组集体备课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文中字词。 2赏析文中描写地坛景物时含蓄深邃的艺术语言。 3体味地坛与作者的关系:作者与地坛物我交融、心灵默契。 二教学重难点:体味作者与地坛物我交融、心灵默契的关系。 三夯实基础: 1、给划线字注音: 剥蚀()恍惚()淡褪()譬如() 猝然()坍圮()蝉蜕()颓墙() 2、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 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 窸窸窣窣(): 撅() 3、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2010年病逝,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有需要的患者。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主要作品有写怀念母亲的散文《》、《》;关于插队生活的短篇小说《》,作者用平实而浪漫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短篇哲理小说《》,后被陈凯歌改编为电影《边走边唱》;长篇哲理小说《》,文中人物没有具体的名字,仅仅是抽象的符号。 4、本文文体: 文章层次分明,第一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二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四文本研习 1赏析第一部分描写地坛景物的句子,分别写出了地坛什么样的特点?(句子+特点) 2 如何理解“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第四段)? 作者与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地坛启迪了作者,摘录文中作者关于死亡的思考的一段话,并记忆。 “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各组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坛(tán)荒芜(wú)宿命(sù)剥蚀(bō) B.炫耀(xuàn)坍圮(pǐ)嘈杂(cáo)蝉蜕(chán) C.熬夜(áo)肆意(sì)灼烈(zhuó)譬如(pì)

《我与地坛》学案

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我”与地坛的缘分(1-5); 第二层, “我”在地坛中冷静下来,思考死和生的问题(6、7)。——死是容易的,关键是怎样活下去。园子中的一切撞击着作者的心灵与情感,他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写坚韧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1-3)。 第二层,“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4-10)。 这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从内容上来看,前者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后者地坛成为背景,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之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也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多的地方,“车辙”和“脚印”的重合就是一个证据。 从主题思想上来说,地坛帮“我”解决了要不要生的问题;母亲帮“我”解决了怎么生的问题。他们都给“我”生的启示。 从构思上来讲,地坛是“物”对作者的启示,而母亲是“人”对作者的启示。我们甚至可以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而母亲是我心目中的地坛。 我去地坛 ---------- 母亲“准备”---------- 母亲“目送” 我在地坛----------- 母亲“心忧”---------- 母亲来“找” 作者深深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忧虑之中,她的悲苦深沉不外露。母亲早逝,仅仅活了49岁,再也看不到儿子的出息,母亲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一天,没有看到儿子作品获奖的一天,没有能分享儿子的快乐。作者对母亲的悼念是魂牵梦萦,痛彻心扉。 作者是怎样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提示: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地坛与我 心理相符---------由繁盛到废弃; 情景相宜--------残损中有生机; 气氛适宜-------宁静、古老,适于思考。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中,我与地坛是有缘分的,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荒园的破

我与地坛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我与地坛》学案 学案编号:GYYW—03 主备人:杜婉贞何洪漫审核人:全体备课组成员 [学习目标] 1、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全文的行文脉络,领会地坛对史铁生的生命启示; 2、通过批注阅读,重点鉴赏哲理句,感悟史铁生的生死观及选择写作的原因; 3、通过阅读文章,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课前预习] [文脉图指导] 1、通读并整体把握第一部分内容,从中找出体现史铁生与地坛关系的句子。 2、阅读并找出文中关于地坛环境的描写,思考地坛环境对史铁生的生死观是否有影响。 [批注重点指导] 1、请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内容,并具体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环境描写的知识,进 行重点文段批注。 2、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关注富含哲理的句段,根据上下文理解其含义,并作重点批注。 [课后巩固] 1、给生僻字注音: 荒芜.()坍圮 ..()亘.古()窥.看()捋.胡须()嘈.杂()譬.如()教诲.() 撅.一杈树枝()猝.然()余暇.()祈.求() 窸窣 ..()渗.透()恪.守()蝉蜕.()福祉.() 2、给多音字注音: 宿.命()累.赘()强.壮()古柏.()星宿.()积累.()勉强.()柏.林()住两宿.()劳累.()倔强.()黄柏.() 剥蚀 ..()玉砌.雕栏()熨.帖()隽.永()剥.花生()砌.末()熨.斗()隽.秀() [强化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ù) 炫.耀(xuàn) 坍圮 ..(tān pǐ) 窸.窸窣.窣(xī sū) B.蝉蜕.(tuì) 熨.贴(yùn) 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g) C.玉砌.(cha) 恪.守(g?)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 D.颓.墙(tuì) 教诲.(huǐ) 猝.然(zú) 亘.古不变(gang) 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 A.失魂落魄亘古不变淡褪玉砌雕栏 B.誓言隽永坚忍不拔弥漫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心神恍惚荫凉急于求成 D.聪惠坚贞娇阳高悬熨贴声名狼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 )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 第一课时 高一(2)部孟凡河2015-07-29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作者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 2.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传达的生命内涵 【学习过程】 一、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2010),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69年 去陕西延安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 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后导致双腿瘫痪。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 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散文《我与地坛》影响 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 一,并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它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 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 讴歌。 二、听赏名家朗诵 1.识记字音 坍圮 ..()亘.()古不变窸.()窸窣.()窣 嘈.()杂熨.()帖 2.识记字形 zuò()落历尽cāng()桑落mò() 三、我读我思 1.当初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2.作者初入地坛,眼中的地坛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3.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表达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句式? 4.文中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为什么说地坛是为了等我?

5.在地坛宁静的环境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他找到答案了吗? 6.作者在地坛中走出了死亡的阴影,在一定程度上说,地坛的植物和小动物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阅读第五段景物描写,你认为作者在描写中传达了哪些生命启迪? 7.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他的内心就获得了一份平静与祥和,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又一番景象。阅读第七段景物描写,感悟其中的生命昭示,在下面的横线上各填写一个词语。 人应该像落日一样地活着,照亮坎坷,生命的最后依然光辉灿烂;人应该像雨燕一样地活着,迎接风雨,在风雨中高歌;人应该像孩子一样地活着,在冬天的雪地上,踩出一串让人浮想联翩的脚印;人应该像古柏一样地活着,始终坚持自我,镇定自若,不为外物左右;人应该像气味一样地活着,散发着或灼烈或清纯或熨帖或微苦的味道,让人说不清楚…… 四、朗读景物描写 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启发?

高中语文 第7课 我与地坛(节选)赏析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品篇幅不短,将近一万五千言,读过之后,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什么叫做“生命之重”。它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本文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这篇散文的体悟是不同的,所以我无法表达我对此中蕴含的哲理的感悟,只能对它极尽绚烂的文字做些浅析。 本文景与情的自然融合令人拍案叫绝。每一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最好诠释。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在这样一幅古旧荒凉的画面之中,双腿残疾、心灰意冷的作者走进了地坛,其心情的绝望,神情的灰暗,意志的消沉,似乎已经让我们从地坛之景中感受到了。此景近乎完美地烘托了此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文字。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作者用个六个“譬如”组成了排比句,写了石门落日,雨燕高歌,孩子脚印,苍黑古柏,暴雨骤临以及秋风忽至六种情景。这六种充满激情的情景,正是作者对生命拾回信心,充满热情和探索的写照。 《我与地坛》风格独特,向人们提供了散文写作的新的可能性,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创作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创作主体以真实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诚地表现自己。在内容上,它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辩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从容地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在这么长的篇幅里要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但偏偏在这一点上,史铁生显示出大将风度,写得相当自由洒脱,他似乎无心于章法,率性而为,全文分章而列,各章之间难得见到起承转合的过程,好多章节开端接续显得似无关联,个别章节似乎是通过嵌入而组合进去的,但是整篇作品读过去又让我们感到生气灌注。史铁生是从大处着眼的,他抓住的是文章的氛围和情调,不管各章的笔法如何,不管是思辩,还是写事记人,全都透出一股情深思沉的味道,显得和谐而毫无龃龉。 史铁生是伟人,尽管他是一个被人严重忽视的伟人。他21岁时候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我与地坛预习学案

`《我与地坛》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基础知识,了解作者,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生日那天,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夏日的玫瑰》、《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等。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文综之家 https://www.doczj.com/doc/0a6738988.html,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基础知识】 1、给划线的字注音: 剥蚀()柏树()恍惚()隽永() 猝然()坍圮()恪守()隽秀() 2、给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熨帖: 意蕴: 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 窸窸窣窣: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1、“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2、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附答案

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词语,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 ?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3. 在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 备的精神品质学习作者发奋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学习重点】 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利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学习难点】 1. 侧面描写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2. 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疑难句子的含义。 【人物链接】 海伦凯勒(1880 年6月27 日- 1968 年6月1日),美国着名的女、、、社会 活动家。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 年与莎莉文 老师相遇。1899 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 年6月1日逝世, 享年87岁,却有86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着作。其中最着名的有:《》《》《石墙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 机构,1964 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 之一。 安妮?莎莉文,1866 年4月出生于美国。5岁时因一场(俗称沙眼)失去大部分视力。 1880 年10月进入盲人学校。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安妮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从帕 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后,1887 年3月,安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安妮用极大的爱心、 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 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的 少女,直至进入大学。1936 年10月19日,用全部心血培育了20世纪不朽传奇海伦凯勒的传奇女性安妮莎莉文在人们的惋惜声中与世长辞。 【自主学习】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达》练习及答案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达》练习及答案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荫蔽林荫禁锢幽暗 B.璀璨震撼滞留嬉戏 C.穹窿别墅悖谬冰凌 D.盎然肃穆炫目休憩 2.选出加粗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圣地(shèng)尘嚣(xiào)荫蔽(yīn)摇动(yáo) B.朝拜(cháo)栽种(zāi)坟墓(mù)埋葬(zàng) C.栅栏(zhà)禁锢(gù)穹窿(qióng)震撼(hàn) D.温暖(nuǎn)石棺(guān)悼念(diào)谦逊(xùn) 3.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B.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 C.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 D.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然而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 4.下列各句都用了“居然”一词,用得不对的一项是() A.王勤出差已有十天了,大家都希望他今天能回来,下午他居然回来了。

B.接连下了七八天大雨,出门不得,今天居然转晴,怎能不叫人高兴呢? C.他把撒在地里的稻穗一一拾起来,一称,居然有四十多斤。 D.这个虽然只有二十六岁却已作案多次,劳教过两次的罪犯,在他犯罪的过程中,居然每次都能得到庇护。 5.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夏天,___________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的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A.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B.狂风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C.风儿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D.狂风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司机们已经开了十多个小时,但车子还满载着物资器材,一股劲地往上冲,一点倦意也没有。 B.这家医院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C.只要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就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的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见解。 D.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二、阅读部分 阅读《我与地坛》,完成下列问题。 7.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体验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我与地坛导学案

安吉振民高级中学高一上期语文导学案 适用班级:高一年级 主备人:刘双林 审核人:金锋云 《我与地坛》导学案 1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 ?体会作者截瘫后那些复杂的感受尤其是伟大的母爱, 新感悟的历程。 3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案 1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1958 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 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 1983年加入中国作 协。 世。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礼拜日》 《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分 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作 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 的“散文化”倾向。自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 是能力与期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在创作形式上也有所变化, 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 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 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是 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来,并 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人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对生命展开思 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史铁生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时曾被这样评价: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 在自己的“写 作之夜”, __________ 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 作为二00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 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 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 了解作者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 ”、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年在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 1967年毕业于清华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1年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

(完整版)《我与地坛(节选)》试题练习及答案

我与地坛(节选)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灼热(zhuó) 猝然(cù) 熨帖(yù) 亘古不变(ɡèn) B.坍圮(qǐ)渗透(shèn) 隽永(juàn) 失魂落魄(pò) C.恪守(kè) 蝉蜕(tuì) 倔犟(jiànɡ)暴风骤雨(zòu) D.窥看(ɡuī)宿命(sù) 捋须(lǚ)玉砌雕栏(qì) 解析 B.“圮”应读pǐ;C.“骤”应读zhòu;D.“窥”应读kūi。 答案 A 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4分) A.历尽苍桑 弥漫 雕琢 落寞 B.野草荒滕炫耀嘈杂清晰 C.心神恍惚安详车辙荒僻 D.专心致志坐落羡暮琉璃 解析 A.苍—沧;B.滕—藤;D.暮—慕。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B.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 解析 “心想事成”应改为“急于求成”。 答案 C

i n g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4分) A .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B .地坛的每一棵树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C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你只有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 蕴。 D .园子衰败但并不荒芜。 解析 B .“树”改为“树下”。C.“你只有”改为“只有你”。D.“衰败”与 “荒芜”换位。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 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 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 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 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我与地坛》导学案

安吉振民高级中学高一上期语文导学案适用班级:高一年级主备人:刘双林审核人:金锋云 《我与地坛》导学案 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会作者截瘫后那些复杂的感受尤其是伟大的母爱,了解作者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3.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案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1958年在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

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自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期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在创作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

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 目标与要求: 1、理解并体味史铁生对生命和个人苦难的感悟,懂得珍爱生命和理性地对待个人的不幸。 2、学会筛选信息,理清本文的线索和思路,能够总体把握文章,举纲张目。 3、学会品味文章细腻的描写、绵密的语言、浓烈的情感和深沉的基调。 教时设置:2教时 教学方法:朗读体悟法,讨论法 第1教时 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地坛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知青插队去陕西延安。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站起来。双腿残疾后,一度时间非常消极,后来终于感悟生命的意义,并转向写作实现生命的价值。1983年发表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并加入中国作协。《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散文细腻、深沉,透现生命的底色。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祇室”和拜台。“皇祇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此外还有神库、神厨、斋宫、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现在皇祇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近些年来,这座古园又获得新生,经过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春节还在园中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 三、基础知识积累 剥蚀(shí)柏树(bǎi)恍惚(huǎnghū)隽永(juàn)猝然(cù)坍圮(tānp?)恪守(kè)隽秀(jùn)熨帖(yù)意蕴(yùn)宿命(sù)颓墙(tu í) 捋( lǖ) 亘古不变(gèn )玉砌雕栏(qì) 窸窸窣窣(xīxīsūsū)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 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2、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教学过程 A、课前预习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 ..()隽.永() ..()柏.树()恍惚 猝.然()坍圮 ..()恪.守()隽.秀() 熨.帖()亘.古不变()窸.窸窣.窣() B、课堂学案 一、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一)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 2、“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4、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5、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附答案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附 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3. 在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学习作者发奋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学习重点】 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利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学习难点】 1.侧面描写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2.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疑难句子的含义。 【人物链接】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着名的女、、、社会活动家。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岁,却有86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着作。其中最着名的有:《》《》《石墙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安妮﹒莎莉文,1866年4月出生于美国。5岁时因一场(俗称沙眼)失去大部分视力。1880年10月进入盲人学校。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安妮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从帕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后,1887年3月,安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 安妮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的少女,直至进入大学。 1936年10月19日,用全部心血培育了20世纪不朽传奇海伦·凯勒的传奇女性安妮·莎莉文在人们的惋惜声中与世长辞。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搓捻 ..( ) 繁衍.( ) 迁徙.( ) 觅.食( ) 譬.如( ) 栖.息( ) 小憩.( ) 花团锦簇.( ) 冥.思遐想( )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 繁衍: 迁徙: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不可名状: 【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味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的新理解、新感悟。 2、懂得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品读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使用摘记法,抓住文章的关键。 2、帮助学生学会通过诵读体味文字中蕴含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正视坎坷的命运,体味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尤其是理解那种为何而生,怎样活的深沉思考。 教学难点:懂得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品读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 (一)热身阅读《秋天的怀念》 (二)通读全文,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 ..()隽.永()..()柏.树()恍惚 猝.然()坍圮 ..() ..()恪.守()熨帖 亘.古不变()捋.着触须() (三)本文节选了《我与地坛》的前两个小节,请试着给这两节分拟一个小标题。 (四)使用摘记法,自读文本,摘记要点 1、自读第一小节,哪些景物描写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选取一个精彩的片段,摘记下来。 2、第二小节中,我对母亲的哪些追忆能够引起你的共鸣?请把它摘记下来。 课上: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一个耳聋的音乐家,一个征服命运的奇迹。今天要阅读的作家史铁生也有着类似的命运:活到一个人最狂妄的年纪,忽然残废了双腿;在21岁生日那天坐上了轮椅,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二、作者简介

1、展示两幅照片:请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史铁生? 站在地坛门口的史铁生:绝望 走出地坛的史铁生:乐观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阅读《我与地坛》,解读这种改变秘密。其实解开这个奥秘的钥匙已经在我们手中, 三、摘记交流 1、与同位交流自己的摘记(景物描写),说说摘记的理由。 2、在全班投影交流摘记内容,挖掘摘记段落的内在情感。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感悟: “浮夸”、“炫耀”可以凸显出地坛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显出地坛的荒芜冷落,“愈见”可以看出“苍幽”之甚,“自在坦荡”可见茂盛的情状。这一段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病相怜。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感悟: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这里尤其要读出那份生命的喜悦,那份生机与活力。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感悟: 通过一种对比,坎坷与灿烂,落寞与高歌,忧郁与欣喜,飘摇歌舞与坦然安卧,体现了语言的张力,凝聚了生命的坦荡与永恒。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含答案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开卷有益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唯沉思的时刻,才是敏锐、富有,也是最强大的时刻。这大约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只是由于肢体的完整,由于行动的灵便,由于俗务的纠缠,更由于欲望的引诱,沉思的机会于我们正变得越来越稀少。史铁生不然,他有的是机会让自己强大,尽管他被迫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唯其强大,才可能这样平实地谈论死亡,既不夸张对它的向往,也不回避它的到来,就像一个操心家务的农夫,安排惊蛰开犁清明下种的农事,也预告秋季的收成一样寻常。 轮椅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作品有《》、《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等。 作者在那金子般的二十一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合欢树 史铁生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试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白花的裙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