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心理环境构建

浅谈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心理环境构建

浅谈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心理环境构建
浅谈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心理环境构建

浅谈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心理环境构建

一、影响主体性教学模式课堂心理环境构建的因素

(一“) 教师中心”教学模式的课堂心理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任何教育职能中,学生之于教师心中,学生的心智成长必须仰仗教师对教学形式、教学阶段和教学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导实现”口号下,教师中心教学模式便在当前中国教育中顺理成章,课堂教育过程由教师主导,教师完全接手组织、监控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加之行为主义的大行其道,人们开始践行“SR”的金科玉律,书本权威、教师权威不容置疑,与之相应的是学生由“不爱问”到“不想问”发展至“不知道问”,一种对学生来说近似高压的课堂心理环境长期盘踞于课堂之上。究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课堂场域话语不对称

“教师中心”教学模式统治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绝对权威、师生关系的严重异化、知识本位的失真追求产生了强势的教师话语(王永祥,2012),课堂成了教师的独白,学生只能以崇拜之心记下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偶尔表演式的附和或重复教师的意思。教师以宣讲式的话语控制教学过程、以假性赋权提问给学生、以命令和说教巩固强势话语,继而产生了一个“怪象”——课堂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教师,但是精神上,“教师居于课堂的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身体里,却深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抑或跪着的灵魂”(高玉丽,2001)。

2.学生情感因素被有意遗忘

“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随着课堂教学所生产的“产品”,但在“教师中心”教学模式的主宰下,认识论上的行为主义不可动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仅被看成有生命的“容器”,接受外界的刺激就会产生与之相配的行动反馈,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被“有意遗忘”,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人意识到自身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相应的在行动上呈现出冲动、意志力的各种特性的感情等心理力量的特性被忽视(孙芙蓉,2013),在课

堂心理环境也就理所当然的不复存在,课堂教学全程也被教师和学生外显的物化行动所取代。

3.学生的认知负荷超载

在课堂场域中与学生话语弱势、情感体验缺失伴生的是心理认知负荷超载,课堂心理环境构建的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实现,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生成的课堂心理环境在学生认知方面呈现两组“难题”,其一,课堂教学全程由教师主导,教师生怕学生会遗漏一个知识点,因而从上课讲到了下课,致使教师身心疲惫,同样学生也没有闲着,生怕记漏了一个知识点,但是,人的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独特机理,使得教师讲的学生不可能完全吸收、消化(庞维国,2011)。其二,假性赋权式的提问学生,教师以绝对权威占据和捕获“标准答案”,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时刻保持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一门心思的揣摩教师的肢体语言、神情意态而失去自我,加重了心理认知负荷。

(二)“学生中心”教学模式的课堂心理环境

1.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学生中心”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观点为理论依据,针对“教师中心”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试想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能够独立完成教学目的所设定的教学任务吗?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课堂心理环境注定是不科学的。

2.教师的教学地位缺场

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意味着教师教学地位的下移,就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工作性质而言,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其重要特点,学生重新定位教学地位让教师成为了“站在一旁”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发展的路径也随着自身的“偶然性遭遇”而发生变化,教师肩负的社会期望逐渐消弭,教师也就不具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社会理性的功能,“教师角色”缺场,“学生角色”消失,随着课堂教学两大要素的湮没课堂

心理环境也就不复存在。

(三)师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1.教师心理调适错位

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心理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心理调适过程中的错位是促使课堂心理环境不良的原因。一方面,教师心理愿景过高与学生心理诉求偏低,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许多一线教师心中存着良好的愿景,希望通过这门课把自己所学知识、处事风格、价值追求通通传递给学生,但是对于学生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状态、心理诉求却知之甚少,教学过程成了教师“一厢情愿地独白”,教师与学生心灵上越走越远,无法实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心理期望过低与学生心理诉求高涨,阻碍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部分教师对学生群体以及学生个体形成的“刻板印象”,认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没有高年级的学生强,调皮学生比安静学生“难管”。例如低年级课堂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很少有质疑和提问的机会,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的课堂环境,学生厌学情绪增长,本有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逐渐销减。

2.学生心理准备缺位

教学大环境长期被“应试”左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始终与分数之间保持一种赤裸裸的“暧昧关系”,因此在课堂上形成了“教师始终讲,学生一直听”的独特现象,学生没有心理准备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上呈现的任何知识,对于课堂教学的依赖导致了课堂心理环境中学生心理转化成为依赖心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生心理准备缺位致使心理依赖就位,影响优质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学生没有形成课堂师生自主、主动、创生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惯习,即便提供一个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也会把这种权利“转租”给教师。其二,学生心理准备欠缺致使心理依赖出现,影响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学生有主体参与课堂教育活动,有平等进行课堂交往的意愿,但是心理准备的欠缺,在心理层面没有形成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 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1、过程高效率。关注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师的导控制在10分钟以内,学生学习活动要达到35分钟以上;充分利用和调动了小组学习,组织了当堂达标测评,严格按规定导学;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方式高效力。能按要强求认真完成预习,做好了预习笔记;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参与自主、合作学习人数达到100%;能围绕学习目标参与学习态度认真,习惯良好,乐于自主,善于合作,勤于探究,学习质量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对学”“群学”充分,合作高效,共同达标;乐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诵读、演讲、说理、评价、自信等能力,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会倾听、欣赏,书写或演示规范;能按要求当堂完成达标检测。 3、模式高效能。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关注了全体学生;依据“三步六段”导学模式撰写的导学案和上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及自我管理;做到没经过学生认真自学的不讲解,没经过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不交流探究,没发现学生思维困惑点和障碍点的不讲解;导学过程和环节流畅;围绕“三维目标”能启发、善纠偏、真解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质量高效益。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量和质达标,测评反馈“基础达标”100%,“能力提升”80%,“拓展延伸”70%;学生处于乐学、善问、会听、敢议、能评的学习状态,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智商、情商同步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并在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目的了解校园环境建设 时间20XX1025 地点校园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和网络搜索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我们的一种共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咨询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

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

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水平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只有高效的课堂才能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为其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构建高效的课堂,从而全面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呢?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构建高效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提出与各位同仁共勉。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导入新课时我们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采取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需求的方式,这样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教doll, car, plane, boat, balloon 等单词时,我们可用猜一猜的游戏来导入:我举起一个书包对学生说:“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圣诞老人给你们准备了好多的礼物,你们猜一猜都有什么礼物。”这时学生被调足了胃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猜:"pencil, pen, ruler, crayon"等,教师再从书包里拿出物品一一展示给学生,这不但复习了旧知,也自然地导入新词,再如在学习apple, banana, orange, pear, peach 等词时,我们就可用实物导入。 所以说良好的开端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较快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这个环节可采

用的形式有很多:英文儿歌、英语歌曲、游戏、绕口令等等。效果比较好的是动口、动手、动脑“三动合一”的活动,根据Asher 的TPR理论,这样的活动通过肢体语言的配合使用,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英语的难度,有利于协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从而协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学习英语。 二、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 动力和源泉。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所以,教师可在每节课前唱英语歌曲,说歌谣,用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激发情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能够用图片,优美的体态语、简笔画、照片、多媒体课件实行直观的教学活动;能够选用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或游戏,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高潮 三、教学方法多样,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兼收并蓄、集各家所长,采用综合的教学路子。情景法、视听法、直接法、结构法、功能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浸法、折衷法、综合法等,只要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都能够采纳。 创设情景、相互交流、激励情意,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创设栩栩如生的情景,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野餐、旅游、问路、看病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实行交流的机会。每当孩子们进入角色,成功地做成一件事,他们便情不自禁,喜形于色,所以兴趣倍增、信心增强,动机和情意受到了很大的激励。

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有效课堂的理念 按照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为建构符合我们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段学生和学科课程实际的、以学生为本、自主和谐发展的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出的研究课题。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精心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和学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做到了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布置和批改每一次作业,克服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封闭的倾向。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创建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课堂主人的位置还给了学生、把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和收集信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与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基本得到了落实,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有效课堂的提出具有时代和可实施性,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新课程”,它解决的是多年来我们的教师“只顾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的观念问题,“用什么样的模式来实施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其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

践价值,它的深入研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学科课堂模式、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其深入研究可以将我们教师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把我们的教学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更有力地指导我们新课程改革实践,充分发挥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作用。 二、有效课堂的目标 按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创建出符合我们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课程、各年级学生发展实际的适应新课程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大纲轻课标”、“重全体轻个体”“重应试轻素质”的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整理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有效课堂教学的四步教学模式:一是创设情境入题预习,二是展示交流点拨解疑,三是巩固练习学会应用;四是总结归纳建构提升。 四、有效课堂的模式案例 在《除数是一位的除法》一节的教学中,运用“四步建构”的教学模式,调到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收到

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思路与方法

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项目进程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善凸显出了它的重要性。围绕着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各种问题,众说纷纭,大家展开了空前热烈的大讨论。这里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项目学校搞清楚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以及基本方法和步骤。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理念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简言之,就是把某种课堂教学的优点总结成为经验,把这种经验提炼为标准,再把标准内化为可操作的流程。 二、为什么要建模? 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约束的作用。这是很多项目学校和教师之所以困惑的地方。有的学校和教师甚至觉得根本没必要建立什么模式,因为大家认为“教无定法,我以我法上讲台”是一条真理,如果非得让大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某种固化的模式,会觉得自己被深深的约束了。但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模式还具有规范性的一面,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改善刚刚起步阶段,大家都还在纠结于新老两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运用,这个时候模式的规范性特点就突显出了它的巨大作用。我们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种巨大的作用,才会在本阶段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改善中,设计模式构建的任务。希望能用一种立足于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的,与本校学情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和规范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改变我们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当大家对这种模式的理念以及方式运用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

时候,也就是全体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都得到提升的时候,也就是可以自主运用和发挥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和水平的时候。所以,教学模式这把双刃剑的运用,必须经过这样几个阶段: 1.建模。在课堂教学改善初期,需要建立起立足于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的,与本校学情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和规范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2.用模。积极引导教师们大胆运用这个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运用中不断调整、修正、完善、优化这个教学模式,使之能更具有操作性。并能与各个不同的学科内容和学科教学特点相结合,创造出学科变式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全体教师应该像呵护婴儿般的对待这个对于自己学校来说新生的事物,而不是百般挑剔和指责。 3.出模。完成了模式调整、修正、完善、优化,创造出学科变式模式后,本校课堂教学将发生巨大的变革。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继续沿用模式进行教学,模式将表现出约束性的一面来。这个时候,学校就到了出模的阶段。可以让自己学校的老师们在新理念、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教学风格和特点进行教学。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将有一个巨大的飞跃和提升。 有意思的是,很多教师认为“教无定法(模式)”,应该“我以我法(模式)上讲台”,所以坚决反对模式构建。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观点。其实每一个教师,因为长期的工作和经验,早就不自觉的在自己的学科教学领域内建立了某种模式,只不过这种模式带有强烈的个人习惯、风格和色彩。但严酷的现实是我们昭通教育已经远远的被

浅谈平安校园建设

浅谈平安校园建设 近年来有关校园安全事件有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校园意外伤害和死亡事故有所上升。中小学校园安全事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当下安全校园建设已是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方面,关于校园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有很丰富,主要涉及到人身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防水、防火、防触电等许多方面,总的来说校园安全是人、财、物、校园文化综合的安全。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求知者的天堂,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安静、和谐、健康、平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心愿,这也是全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为此,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一、加强各项制度建设 从现有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来看,相关理制度还很不完善,任务还很艰巨。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从严从细地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一)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事在必行。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条例》、《防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学生常见病防治办法》、《食品卫生工作规程》、《各类事故隐患的监督检查制度》、《安全奖罚制度》、《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制

度》、《门卫职责》等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二)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切实做到责任到人,明确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在学生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职责,细化“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要求,把履行责任情况纳入考核内容。 (三)实施日常值班制度。平时要有专人值班,假期也不例外。这包括校领导、值班教师,实施动态管理,把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到正常的工作体系之中。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及时报告,并加以妥善处理。 二、开展安全法制教育 安全教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不断形成和发展校园安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安全教育可以使人的安全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安全精神需求不断发展。这是解决学校安全问题的治本之举。 (一)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合理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充分运用国旗下讲话、班会、班团活动、学科渗透、校园广播、宣传窗等活动及方式,通过讲解、演示、训练,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接受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伤害、防火、防盗、防骗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教育,使师生树立安全意识,自觉遵守安全法规,保护公共安全设施;掌握紧急状态下自救、自护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抵制暴力侵害的能力。还组织全体学生进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九功中学李勇军 【摘要】: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效”很重要。这个“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高效率的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教学内容预设生成效果学法指导课堂管理意义教师能力不足困惑 一、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备课求“实” -----预设、生成,相辅相成 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材是专家编的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内容单一,片面,所以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也不是按部就班,连说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语都预设好,甚至将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时,过度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 有效的预设应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有效的预设应有教学梯度,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它应促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课前先下发探究表,课堂上教师依据问题难易程度梯次推进课堂教学,就会收到好的效果。过去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的收获,现在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我们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必须要创设有效乃至高效的预设。 (二)课堂求“活”-------形式、方法,把握有度。 只有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高效。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字上做文章。即: 1、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特征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时间标准选择教学方法。 2、活跃的教学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

如何优化课堂的心理环境

如何优化课堂的心理环境 新课程实施更应注重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以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为班级成员所感知和体验到的人际环境,如班风学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期望、课堂气氛等。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也对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的良好开端和最佳切入点。 1 强化师德修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同时也在创设和影响着课堂的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主要由教师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首先取决于教师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有的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他们不仅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发挥自身的潜能,而且在课堂上能使学生在一种心理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本身情绪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紧张。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乱学生的情绪,而情绪稳定的教师会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可见,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建设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要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师德修养,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并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真诚地接纳、尊重和理解学生,重视和引导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切实提高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2 创设教学气氛 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班级人际关系实际上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背景,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同学之间的融洽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互相支持、彼此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改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由于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更应采取主动的行动。因此,笔者建议教师除了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爱护学生之外,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①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受教育者个体的心理特点,也就是说既要了解共性,还要熟知个性,掌握沟通的主动权,并把握沟通的时机,注意方式,特别是课外的交流会带来课内师生关系的融洽;②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方面,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正如有的教师所说,一走上神圣的讲台,我心中就只有学生,而忘记了一切烦恼。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对课堂内的偶发事件,教师既要能驾驭自己不动怒,又要控制课堂不乱套,在较短的时间内恰如其分地应变处理;③教师要培养自己具有宽容的品质。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节40分钟的课如何实现高效,有效呢?这当然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把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谁重谁轻?我认为要偏重于能力与情感。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侧重于传授知识而放弃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因为40分钟内教师可以讲授很多内容,教师很容易把握这节课的进度,完成自己拟定的教学计划,这看上去是“高效”的。如果这节课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呢,可能进度就要慢了许多,可能还要出些岔子,一些自己意料不到的问题,课堂上有点乱,担心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看上去是“低效”的。我们宁愿牺牲点进度,我们宁愿浪费点时间,我们还是应当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完善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终生受益的。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揄扬学问与具有学问的人们,或是许给他们美丽的书本和衣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3页),鼓励他们去用功;教师可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语言,仁慈的感情去吸引学生,用时时表扬用功的学生的方法,去激发他们向往学习;学校则应当用光亮清洁的课室,饰以伟人照片、历史图表以及图画的墙壁,可供游戏和散步的空地,赏心悦目的花园等快意、幽美的环境,去激励孩子们爱好知识的心思。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积极进取的良好情感态度,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它应当融入我们的课堂,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点点滴滴的鼓励、赞许、欣赏。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

浅谈校园环境建设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a6738985.html, 浅谈校园环境建设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作者:于福平 来源:《教育艺术》2013年第03期 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质量。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具有奇特的感染力、约束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办好特色学校,对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都非常重要。 一、校园卫生环境建设的作用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使人身心愉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能培养学生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他们会勤俭节约,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不会随意破坏环境,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不洁的校园环境,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而且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继而还会引发学生恣意破坏环境的行为。为此,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做好环境育人工作,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将学生溶于良好的人文和学习风气之中。既提高了他们的能力,而且他们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要办有特色,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宗旨,确定本校的办学特色,确立鲜明的校训,唯有如此,大家认定目标,才能勇往直前。其次,搭建各种平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促使学生自主、自立、自强、合作。第三,学校应注重校园角落文化建设。如:教室里的文化建设,走廊里的文化建设,办公室里的文化建设等。通过悬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等,体现班级个性和学校特色,无形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激发学生积极奋进向上,从而确立自己人生奋斗目标,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四,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类活动,展示自我,锻炼自己。在丰富的课余生活中,积累情感体验,积极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第五,注意学生活动场所的创设。对学生活动场所进行文化创设,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比如:通过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宿舍艺术节,将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的内容引入宿舍文化建设中,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在活动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寻找素材、亲自动手布置环境,不仅锻炼充实了自己,而且陶冶了情操。再如:学生餐厅不仅做到适用、洁净、,美观,还要融文化教育为一体,有条件的学校应在餐厅安放电视,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国内外大事。其他学生活动的场所也应赋予文化内涵,把办学特色和学校人文精神融于时时处处,让墙壁说话,让花草赋诗,让格言警句时时处处显现,启迪学生智慧,美化学生心灵,充分体现活动场所给学生的教育作用。 三、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作用

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方案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是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中观层面的教学模式,主要适合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既是一种适应课堂教学的“教”的模式,也是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的模式。从操作层面上看,文本知识的教与学分“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来进行,把教学过程简单概括为“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学校承传北京东路小学“情智教育”办学理念,以“建设一所个性特征显著、中国文化内涵丰厚的现代化品牌学校”为办学目标,以“情智教育——为每一位孩子创造阳光人生”为育人主张,着力构建“笑声朗朗、书声朗朗、歌声朗朗”的“阳光校园”,打造具有“一份执着的追求、一身得体的服饰、一张亲切的笑脸、一套过硬的技能、一派儒雅的风度、一颗美好的心灵”的“阳光教师”队伍,培育“热情有礼、诚实守信、多才多艺、积极健康、个性鲜明”的“阳光儿童”,通过文化愿景引领学校未来,实现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内在超越。现就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课改实行已十年有余,从“十五规划”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课题的研究,到“十一五”的“反思型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正在一步步改革,逐步打造一支高效的教育团队。“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深深地植根于教师心中。“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每一位教师都沉浸在这个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沉浸在这股新的教育浪潮中。 本课题立足提高小学教学课堂效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日常教学行为,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致力于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在此背景下,我们教师愿意承担“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深入分析反思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借鉴成形的教改经验,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主要特点、细化基本模块和基本环节,进一步探索适应不同课型的

校园环境美化论文校园环境建设论文

校园环境美化论文校园环境建设论文 浅谈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 摘要:校园美化既要考虑不同区域的建筑内外空间的功能,又要重视建筑周围环境景观特点及不同区域间的过渡,理想的校园环境,应特征鲜明,景观层次丰富,而且环境中的一切又显得自然随意,使自然、建筑和人等巧妙地融为一体。 关键词:校园环境美化建设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各种信息量成倍增加,校园环境也变得日益复杂,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也更加突出,因此,如何成功地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从而使校园环境更好地适应和促进教育,就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校园环境的功能 (一)激励功能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在一个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各种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比如,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言传身教、热情关怀,优良的校风、班风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精神力量,砥砺他们努力向上,积极进取。 (二)陶冶功能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养成

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整洁文明的校园,葱郁的树木,一座伟人塑像,一块名人纪念碑,这些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感染力,使学生在这种优美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自己的言行与特定的校园环境相协调。 (三)益智功能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整齐清洁、优雅宁静的环境,使人心请舒畅,精神振奋,而肮脏杂乱的场所,使人倦怠厌烦。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上课,由于精心设计和不断调节,各种环境因素都可以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进行。 (四)健体功能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清洁卫生的校园以及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卫生环境;符合学校卫生学要求的各类教学设施,如教室采光、通风,教室、实验室的合理空间,桌椅、黑板的完善程度等,都和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优美的环境有利于精神松弛,轻松愉快。 (五)美育功能 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校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经验交流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经验交流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经验交流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填鸭式”变成“自主式”“讲解式教学”变成“自主探索式”。教师应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构建自己的高效课堂,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这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由于能力和经验不足,在这条探索之路上,我遇到了很多问题,走得很艰难。我在语文课堂基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能够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 平时上课,我很注重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一句诚心的赞美,一个游戏或笑话,一套手指操,为我和我的课堂换来了孩子们的喜爱、期盼。我们师生之间是心心相融,互为欣赏和尊重的。 二、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深知,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我始终把学生当做是学习的主人,始终想着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发展的学习空间。课堂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敢于和同学争论;课堂中努

力追求教学真实性,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注重课堂的生成性,再现“原汁原味”的课堂生活。 三、备课时要“钻进去”还要“跳出来”。所谓“钻进去”是据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年级阶段阶目标、单元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综合对文本进行全方本课时目标等的认知、理解与分析与分析。接着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前面所提及的各级目标,结合课文结合课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基础,学生掌握了哪些读书方法,在课堂上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文中人物可能会是什么态度等等,都要做到充分估计。这样,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意外问题,老师才可能应对自如。 四,要加强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结合阅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使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可以利用课前一分钟的展示,还可以结合读书活动课,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朗读比赛以及“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学生的阅读量提升了,就会起到“举三反一”的作用,就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有很大的帮助。 五、合理安排小组的合作学习。利用学案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力量,互相监督检查自主学习的情况,交流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问题。 “教学一招鲜”高效课堂教学经验交流刘广会

创建积极心理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创建积极心理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从分析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的特征入手,阐述积极课堂心理环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并提出创建积极课堂心理环境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课堂教学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从性质上看,课堂心理环境分积极心理环境和消极心理环境。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有以下特征:1、班级成员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课堂氛围融洽;2、班级成员对课堂学习能较好地投入,呈现出主动学习的状态;3、教与学之间能够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有序;4、班级成员能够在知识学习、思想教育中得到情感体验和观念内化。消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则反之,表现为冷漠、沉闷、紧张、被动,不益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课程改革使初中科学课有了更为宽阔的空间,内容更为拓展、综合,教学手段和方法更为灵活,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初中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境:困境之一就是课堂心理环境常常处于一种消极状况,从而影响了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的有效性。消极状况主要表现为: 1、心理体验不够,缺少感情 由于初中科学课知识性很强,很少注重学生心理体验化。课改后

从总体上看,课堂教学心理体验环节的有较大提高,但人文素养的提高更多是停留在“说”的层面,情感的碰撞、心灵的感悟较为缺乏,难以激发人的情感,也就少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2、主体参与不足,被动消极 课改后科学课程提倡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参与面大大增加,但是学生学生主体参与还是不足,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的活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闹而活跃,实则无非是大量机械的活动堆砌,学生只是这出表演剧中的道具和配角。 3、心理状态不佳,情绪焦虑 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我发现有部分的学生存在心神不定,紧张,焦躁,易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过度焦虑的表现,笔者曾在对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做过焦虑情绪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呈现约有40、5%的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焦虑,而这些学生约有80%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学习障碍。 这些消极状况,正在影响科学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并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伴随着人的全部活动,良好的情绪、情感和心境给人以活力,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能,情绪和情感对于从事于脑力活动的人们说来,尤为重要,如果情绪闷闷不乐,感到压抑,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就会发生抑制,大脑的活动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亲身

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1 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不断更新,教 育教学改革也应跟上时代步伐。尤其是课堂教学,在农村学校,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几十年没变;对于县城学校而言,只不过添加了一套多媒体而已。如果课堂教学也像淘宝购物那样,学生可以在网上选自己尊敬的教师及质教学资源,利用电脑、平板或智能手机,通过高速宽带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再也不用担心生病请假落下课,课堂上一遍听不懂而感到郁闷……那该多好! 2 概念界定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Internetwork ,简称Internet ),始于1969 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这种大众传媒比以往的任何一种通信媒体都要快 [1] 。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称“班级上课制” [2] 。 3 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分析传统课堂教学不外乎教师讲解、学生问答、课堂练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和反馈纠正等几个环节,不管是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

主”教学,以及现在比较推崇的翻转课堂,都是在一个教室内完成,只不过各环节用的时间、顺序、展现内容的方式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同而已。 传统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教室、时间表和教学内容,有规定的 目标和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教育事业,但是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难以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评价方式一般通过回答问题、课堂练习、课堂小测试等手段 来完成。课堂测试一般用对照答案自阅、同桌互阅、教师批阅等方式,教师全部批阅做不到,只能抽查、自阅和互阅,可信度不高,对错统计困难,只能估算,准确度不高。 互联网+课堂教学的实现开展“互联网+课堂教学”,应具备互联网、云计算、笔记本电脑(或平板、智能手机等)、支付宝、网上银行、摄像头、耳麦等条件,另外还要提网速、降网费等,最后一步就是传统课堂教学应该参照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尝试性改革。 对于教师的讲解,可以通过微视频来解决,这样学生可以根 据自身情况来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会的跳过,不会的反复观看,还可暂停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或者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资料,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学寻求帮助。学生问答、课堂练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反馈纠正和过程评价等,可以通过专用软件来完成,如比较简单有QQ比较专业的有魔灯 (Moodle)等教学平台。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现状反思(一)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现状反思(一) 摘要: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实现学校德育的创新、促进学生道德内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避免校园文化的建设误区,仍有待教育工作者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校园制度;校园生活;非主流文化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一首小诗《梅花》给了我们一种淡淡的意境,让一切尽在“暗香”中升华。而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就正如这“暗香”,有形无形地弥散于师生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以它特有的形象向学生传播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也以它独有的象征符号感染、同化着学生。现代德育理论指出: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的成功更多体现于学校传统德育,因为校园文化比传统德育说教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使学生接受并产生深刻影响力。而品德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主要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通过道德内化来形成个人品质,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强制的道德说教。可见,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和塑造性格等德育功能,以至于柯尔伯格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有鉴于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主导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以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行为,促使大家奋发向上。 但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在部分学校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为校园制度、人际关系、校园生活和舆论氛围等方面,为此,本人结合数年教育生涯,对此提出一些浅见,希望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完善的校园制度 制度是人类维系个性生活及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则和体制,学校作为微观的社会体系,也存在各种制度,如校规、班规、社团规定及《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虽然这些制度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不同,有成文或约定俗成的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即这些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权威的、客观的力量,成为集体价值理念,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自主地接受它。但在目前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我们有这样的认识,在一所制度体系完善并能执行到位的校园中,学生会自觉的接受制度的规范、约束;而在制度管理比较混乱的校园中,学生往往会对制度的效用产生质疑,并尝试突破它的约束。这种情形在新建成的学校中比较常见,如笔者刚参加工作时,所任教的学校建成仅一年,由于管理层及教师来自于不同学校,各自的理念及认识没有统一,导致学生违纪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一直在三年后,这一情形才有所改善。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应列在首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校园文化的完善。 但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僵化,我们在工作中可能又有这样的认识,校园的制度是天然合理的、公平公正的,是无须质疑其合理性的,对于制度,只存在遵守与否的问题,而不存在是否需要创新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制度的僵化,甚至可以理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僵化。如有些学校虽然制度完善,但其中有部分内容甚至沿用了数十年而没有作出任何改变,这肯定是不合理的。做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正视而不是回避校园制度,要学会质疑德育制度的合理性。如我们可以对学校的德育制度进行德育合理性论证,在制度创新时坚持民主性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制度讨论、制定和落实的实践中来。 同时,在制度创新时,我们也要注意制度措辞。现在的校园制度,多以“不准如何”“禁止如何”等来实现对学生的约束目的,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管住”学生,而是创新体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激励和引导学生走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制度创新时,要注意减少“硬”约束,强调“软”约束。如在引导学生制定班规时尽量少说“不”和“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