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给水发展史--水处理论文

中国给水发展史--水处理论文

中国给水发展史--水处理论文
中国给水发展史--水处理论文

中国给水发展史

课程:水处理理论

指导老师:

姓名:

学号:

完成日期:2013.10.16

摘要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水,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也由跟随自然到遵循自然规律人为开发水源。我国从很早就开始了对给水的研究与利用。古代,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与自然灾害搏斗的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身江河特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和完善了供水科学和技术。这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近代,旅顺龙引泉供水,这是我国近代给水事业的起。1882年在上海建成了杨树浦水厂。我国给水事业,在曲折中缓慢地发展着。建国到现代的50年里,我国给水事业经历了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不断摸索前进、努力实践、不断发展,终于建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给水技术体系和设备供应体系。现在,水危机推动着水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水工业正迎来大发展的时代。而且,我国正在进人高新技术时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正在不断被引人水工业,高新技术也正推动水工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未来的社会,我们会拥有更加完善的供水设施与给水技术。

关键词:供水;水工程;发展

目录

摘要................................................................................................................................................... I 前言.. (1)

正文 (1)

1古代的供水工程 (1)

1.1水源的发展 (1)

1.2供水设施的史发展 (2)

1.3古代净水技术 (3)

2近代城市供水工程 (4)

2.1近代最早的城市供水 (4)

2.2整体发展状况 (5)

3 建国后我国城市供水发展 (5)

3.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城市供水发展 (5)

3.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城市供水发展 (6)

3.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城市供水发展 (8)

4现代我国城市供水发展 (12)

4.1城市给水现状与规划 (13)

4.2城市给水存在的问题 (13)

4.3城市给水工程发展特点 (15)

5给水工程的前景 (16)

结束语 (17)

参考资料 (18)

前言

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人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都对用水的水质和水量有相应的要求。人们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由天然水体取水,经适当处理候,供人们生活和生产使用,然后排回天然水体。本文将对城市给水工程的发展史做一个简单的概述,并展望下未来给水工程的发展前景。

正文

1古代的供水工程

水是文明的摇篮,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我国很早就开始了遵循自然规律而对水的利用。我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所发现的供水设施,是目前所知长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结构形式。几千年来,人类的聚居,市井城镇的形成,古代城镇供水随着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1.1水源的发展

水井是我国先民的重要水源,水井作为水源有着比江河湖泊更大自由度的选择,可以在近距离内取到水,而且水井星星点点分布更广。基于这样的情况,即使紧临地面水源的城镇,人们仍然离不开“水井”。自古以来,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井。几千年来,水井是我国先民乃至现代的重要水源。

中国很早就有有关掘井和凿井技术的记载。公元一二世纪的西汉时代出现深井钻井机械。这些钻井机械在南北宋时期经过较大的改进后,一直沿用到明清,并在11世纪左右传入西方。唐代徐坚《初学记》卷七有“伯益作井,亦云黄帝见万物,始穿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八家为井”。我国凿井取水自黄帝创始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且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掌握了穿凿深井的技术。

我国城市给水之制在诸多史籍的记载中,以钱塘六井最为详细。苏子瞻之记略中提及: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公元810年左右)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这是当时官方为解决百姓饮水、用水的城市公共工程[1]。

1.2供水设施的史发展

供水设施经过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洗礼,名字由西周的桔槔(jiégāo)、辘轳,东汗的龙骨水车,唐代的桶车,宋元时期的水转水车、风力水车、高转筒车,再到明嘉靖年间的兰州水车,在这期间经过不少朝代的改良、加工。

大约西周时期,就出现了用于灌溉农田的桔槔(jiégāo)、辘轳等供水工具。它们代表着具有简单机械结构的灌溉工具开始出现。桔槔使用杠杆原理,用于提取地表水。辘轳则利用轮轴原理,实际上是一种起重机械,用于提取井水,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使用。

东汉时,出现了提水效率更高的翻车。翻车又称龙骨水车,由木板制成长槽,槽中放置数十块与木槽等宽的刮水板。刮水板之间由铰关依次连接,首尾衔接成环状。木槽上下两端各有一带齿木轴。转动上轴,带动刮水板循环运转,同时将板间的水自下而上带出。翻车最初多用人力驱动,后来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予以改进,以风能或水能驱动的翻车。

唐代时,出现了轮式的筒车。筒车多以水力驱动,在水流湍急处建一水轮,水轮底部没入水中,顶部超出河岸,轮上倾斜绑置若干竹筒。水流冲动水轮,竹筒临流取水并随水轮转至轮顶时,将水自动倾入木槽,最后再流入田间。

宋元时期发明了利用流水为动力的水转翻车和以风为动力的风力水车。

元代《王祯农书》中还提到一种高转筒车,可将水提至更高的地方。由于高度增加,在水槽倾斜角度不变的情况下,水就能被输送到更远的田间。

明嘉靖年间,南方任使用发明于东汗年间的龙骨水车,而北方使用的供水工具是在龙骨水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制成兰州水车,也叫黄河大水车。次水车更适应黄河水流的冲击力的水利设施。水车轮幅直径达16.5米,辐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水车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将水提升20米左右,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这种通过水车转动,自动提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是古代的"自来水工程"。

清末时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下,自来水工程在中国发芽。

1.3古代净水技术

我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有一段关于饮茶用水处理的阐述:“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这漉水囊,就是作为滤水用滤水器,以供净化水而用。

中国是首先采用明矾降低水的浊度的国家,正式文字记载最早见明宋应星在明崇祯十年(公元1687年)刻印的《天工开物》一书。在1744~1746年出版的西班牙教士纳瓦雷特撰写的《中国帝国游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所看到的,普遍应用的明矾使黄河水变为清水的情况,并说这是自然的秘密,为当时西方所不知。

2004年浙江永嘉县溪口乡溪二村考古发现了一套400多年前明朝晚期保留完好的古代净水系统。它由5个大小不一、排列有序的水池组成。整个水池的四壁均用大块鹅卵石垒砌而成,5个水池深度不一。原水从距村七八百米远的山麓用陶制水管引入进入1号池。这是一个铺满沙石、瓦砾的池子。水经过过滤后,再流进2号池。这个池子全部用砖头砌成,里面铺的是木炭。这是否是最早采用的“过滤——活性炭”处理的工艺有待考证。不过这具有现代净水处理工艺雏形的发现,让人惊叹不已。水流过这两个池子后,通过池底的水管流进3号池。3号池是5个池中最大的一个。它是一个边长约2 m的正方形池子,深约1 m。可能是储水用的“清水池”,亦可作为“消防水池”使用。这个池的水溢出后,再流进第四个池子。该池呈“凹”字形。水池周边用砖镶嵌,底下用三块圆形的石块铺平,储存的水用于饮用。它的造型最为精致。5号池则是用来洗涤物品的,池底有小排水孔专用于排放污水。

400多年前交通闭塞的山区,当地村民就设计建造了功能齐全的“净水系统”,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程和水处理工艺上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2近代城市供水工程

近代城市供水主要是指1870年到1949年(也就是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时期内的供水事业的发展状况。这个历史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比起古代供水的时间跨度来说,只是沧海一粟。但是这半个多世纪却是向现代城市供水事业发展的起步。

对于近代城市供水规划的论述最早见于1923年张謇在上海《吴淞开埠计划概况》一文。文中指出“自来水设于采淘港口,汲江水而避海潮,盖水质江优于海,宁稍远多费,以期饮料之洁净。其排水道等卫生事项,亦于划定路基时,预为布置,此筹计公共事业之大概也。”

2.1近代最早的城市供水

2.2.1大连旅顺龙引泉

旅顺口龙引泉,是清朝末年我国自己最早修建的城市给水工程的水源。1879年即为旅顺清军和当地百姓饮用水源。而且还铺设了供水管道。光绪十四年五月,即1883年6月立碑记载了建造龙引泉供水的缘由和经过。光绪十四年(1888年)竣工[2]。

龙引泉建成初期的水质状况未见史料记载,但《大连及旅顺水道》在70~71页附录部分,载了1916年旅顺自来水水质化验表。旅顺自来水水质化验表,是我国早期自来水水质的珍贵资料。

2.1.2杨树浦水厂

1883年,清政府李鸿章总督前来杨树浦水厂参观,根据公司总工程师的要求,由李鸿章亲手打开了引入黄浦江水源的阀门,把江水放进水池里,水厂制水的流水线开始送出了中国第一池自来水。自来水公司发出通告,宣告已于1883年8月1日开始供水。自此中国第一家自来水厂开始供水了,拉开我我国近代城市给水的序幕。

水厂早期的供水水质、推广用水与发展并不理想。建厂初期,人们对自来水缺乏认识,街头巷尾出现了不少谣传,说自来水不可饮用。1883年12月,上海自来水公司在街道消防

栓上采集了水样,由当时上海医疗所老德记药房专门化验,取得了国内第一份自来水水质化验报告。使人们消除了对自来水的疑虑,自此,自来水才被人们广泛接受。

2.2整体发展状况

到1949年,全国建有72个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240.6万m3,供水管道6600 km。但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城市排水设施很差,各大城市都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仅有局部雨污水合流制管道。管材为陶土管、陶瓷管、石棉水泥管和砖、石拱沟,材质差、管径小,污水就近排入水体,排泄能力很低。污水处理设施仅上海、南京两市有4座城市排水处理厂,其日处理能力共计4万m3.实际上能勉强坚持正常运行的只有上海西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1.6万m3,仅占全市污水量的5%左右,90%以上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但在近代我国完成了科学地给水工程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我国给水工程发展的起飞阶段,贡献不可磨灭[3]。

3 建国后我国城市供水发展

3.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城市供水发展

五十年代是我国近代给水建设的始创阶段。

解放后全国开始恢复经济,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我国基础工业建设。当时我国集中了全国的给水工作者的力量,学习苏联的给水理论和经验,并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担负起配合我国工业经济建设的给水工程和必要的城市供水。在这十年中,我们建设了几项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难度的工程,如:

(1)包头钢厂的黄河取水构筑物。

(2)兰州西固第一水厂的黄河引取水工程(我国最大最早的斗槽式引水和高浊度水处理工程)。

(3)北京水源三厂的地下水源工程。

(4)东北大伙房水库取水工程(80万m3/d)。

(5)洛阳、包头的大型渗渠工程。

1958年苏联专家撤走,我国给水工作者解放思想,通过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开始全面学习外国给水经验,完成几个大型水厂的设计(如上海、广州和天津的30万m3/d规模水厂),这些水厂设计的完成为今后我国给水建设打下了基础。

在这十年中,后期由于设计思想的变化,同时我们根据生产实际的要求,因而在设计技术和科学研究方面,开始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完成了一些重点科研项目,如:(1)针对原苏联KO-1型滤池进行了接触双层滤池的研究。

(2)针对水库、湖泊的除藻要求,我们学习英国技术,进行了微滤机除藻的研究。

(3)为提高水厂的絮凝效果,进行了悬浮反应和机械絮凝设备的研究。

在这10年中,除了工程设计和科研外,我们开始了给水建设体系的基础工作。

(1)开始了我国给水人才的培养教育。

(2)完成第一部给水设计规范(1957)。

(3)刊发了《给排水译从》,介绍苏联给水技术。

(4)在1957年至1958年发行了上海自来水公司的《给水工程汇刊》,介绍苏联给水技术和交流了我国水厂管理经验论文约200篇。这些对当时的给水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十年代我国的给水建设,由于当时我们还没有成套的工作经验,大部分是以苏联的技术为蓝本。然而苏联的具体国情与我们不同,为此在建设中留有了不尽人意之处。但最终还是满足了我国五年计划建设中的给水任务。

在此,需要提到的是我国技术人员在学苏热潮中,以自己的才能学识,在苏联影响之外,独自完成了福州洪山桥水厂和无锡梅园水厂设计,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应当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3.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城市供水发展

这二十年是我国给水工作者在建设和设计思想方面脱离苏联影响,走向百花齐放吸取各国先进技术的阶段。在这二十年内我们奠定了我国的给水设计、设备制造、人才培养和业务建设等方面的建设体系,为以后全面发展我国城市给水打下了基础。

六十、七十年代是我国给水建设成熟的时代,由于文革10年的干扰,国家建设放慢,此时我们广大的给水工作者尽管身处逆境,但仍锲而不舍、不断努力、忠于事业。这二十年由于我国自己培养的技术人才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期,他们已具有大量的工作

实践经验,同时又吸收了世界各国的先进理论,为此在这一时期,我们在科学研究、技术理论、工程设计和建设实践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主要有:

(1)翻译了大量的国际著名给水专家的经典论文,使广大给水工作者武装了设计思想,打开了眼界,奠定了当代给水工作者的理论基础。在这时期,几乎所有国际著名学者如:Hazen、Camp、Ives、Handson、丹保宪仁、Cleasby、冀岩等的论文都有了译文,这些论文的及时传播,使我国给水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普遍提高。

(2)作为多层多格理论代表的斜板斜管沉淀技术,获得全国性的肯定,由于其提高生产指标、减少用地面积而成为当时水处理技术的热点。一时间进行了木质、纸质、玻璃钢等材质的研究,而最后以塑料定位。

(3)脉冲澄清池由于脉冲发生器的研究,偏重于水力、降低了效益,而最后不得不倾向于加斜管,同时开发了大直径的机械搅拌澄清池。北京水源六厂建设了6座直径24.9 m 的机械搅拌澄清池,总流量达到17万m3/d(之后最大直径为37 m)。

(4)突破了常规滤池设计,引进了国外的虹吸滤池,并研制发展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双阀滤池和移动罩滤池。双阀滤池克服了大面积滤池要求大口径阀门的问题,而大幅度降低造价。在上海石化水厂首先采用后,很快在全国推广。移动钟罩滤池是南通水厂改进了国外多格移动冲洗的一种创造性滤池。上海长桥水厂60万m3/d的新水厂中采用了虹吸式移动钟罩滤池,之后由于水厂自动化水平的普及,滤池出水水质的提高,逐步减少使用这种滤池。但这种滤池不失为我国的特色滤池,而曾折服不少国外专家。

(5)在杭州建成了我国早期的避咸蓄淡水库(200万m3),解决了杭州市供水中多年来受钱塘江咸潮困扰的问题。这—方案的成功,为日后上海宝山钢厂长江引水和最近作为上海远期供水的崇明清草沙水库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沿海地区充分利用淡水资源的重要措施。

(6)完成了金山石化总厂(20万m3/d)和秦山核电站(167万m3/d)大型海水取水工程,积累了在海湾取水构筑物的设计经验。解决了由江河取水的大型取水构筑物技术,掌握了河道冲刷的规律和高幅度水位变化的大型泵站设计,完成了如武钢取水泵站、南京梅山及九江、安庆、三明、重庆等几十个沿江城市和工业企业大型取水工程。

(7)逐步提出和解决了高浊度供水、低温低浊供水和除铁除锰的水处理理论和技术问题,为适应我国不同地区水源的水处理技术奠定了基础。

(8)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室外给水设计规范》(1973年版)的修编工作,摆脱了苏联影响,强调了自力更生,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提倡先进指标和高效,节约投资,反对保守。

(9)编辑出版了各类构筑物、管配件等设计的标准图集。

在这20年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给水实践,但由于受文革的影响,工程不是很多,几个主要给水工程有:

(1)兰州西固二期工程:规模为28.6 m3/d,以黄河为水源,采用上下游斗槽式预沉和改进的100m辐射式混凝沉淀池,提高了高浊度水处理效果,用地少技术先进。1984年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

(2)武钢二外水源泵站工程:长江取水,取水量400万m3/d。泵房为2座直径37.4 m圆形沉井,泵房设5台湘江56-28型离心泵,采用高水位自流进水,节约了用地。1978

年建成,1982年获国家优秀设计一等奖。

(3)株州市第三水厂:规模为70万m3/d,净水厂50万m3/d。取用湘江水,于1979年建成,水厂采用水平沉淀池、单阀滤池。获建设部70年代优秀设计二等奖。

(4)阜新大凌河给水工程:取水量8万m3/d,由大凌河浅滩开采潜水供应,渗渠和大口井结合取水。

(5)北京水源六厂工程:设计规模为,17万m3/d,净水工艺采用6座直径24.9m的大型机械搅拌澄清池。1965年建成投产,为我国第一个采用加速澄清池水厂。当时自行摸索设计参数,通过试验,落实池型,为日后在全国推广加速澄清池作出了重要贡献。

(6)北京印染厂给水工程:设计规模700 m3/d,该厂通过小型试验取得设计参数,是我国首先采用虹吸滤池的水厂。由于运行方便,设备简单,当时在国内获得大量推广,并编入标准图集。

总之,六十、七十年代我国给水工作者加强理论基础,解放思想,应用各国先进技术,探索适应我国特点的设计技术,虽经历了十年的文革时期,影响了给水建设,但在给水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还是百花齐放,同时逐步形成了我国的给水建设体系。

3.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城市供水发展

这二十年是我国给水工程建设及技术向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

期,全国经济形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推动了我国给水建设及技术发展的高潮。但是由于水源水质的污染以及水量的不平衡问题,使我国给水工作者面临新的挑战。在设计思想上,重视了水质问题,对有机污染的防治形成了工作主题,在生物处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供水系统上,相应出现了:

(1)长距离输水工程。如天津、上海、青岛、西安、济南、大连等不少城市出现了长距离引水工程。

(2)区域供水工程。如江苏江阴、南通,锡山、广东深圳、开平、浙江黄、椒、温和上虞等城市,都开始组织区域供水。

由于大量的工作实践机会和国外仪表、设备的引进,加之我国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因而促使我国的给水工程建设有了飞跃的发展,同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不断提高,从而逐步形成了我国自己的特点。

(1)在水厂设计中大规模采用浅层水平沉淀池;狭长、浅池和高水平流速以及与清水池叠建,形成风靡一时的布置。在小型水厂中,出现了采用回转双折和不等速水平流速的沉淀池,取得了成功。

(2)采用气水反冲洗和深层均质滤料的V型滤池,形成了滤池设计的时尚,同时带动了普通滤池采用气水反冲洗。

(3)推广了水泵变速装置,特别是变频调速的应用,在全国水厂中出现了热点。

(4)由于各种水质仪表的引进,奠定了我国水厂自动化发展的基础,提高了管理水平,保证了水厂水质和供水安全,从而使水厂自动化,体现了生产性效果。

(5)生物接触氧化池由于清华、同济等大学和有关水厂的协作,经过了10年的研究、探索,终于在90年代末进入了生产性应用阶段,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深圳原水生化预处理工程已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成功。

(6)开展了絮凝的理论研究,发展了“栅条”、“网格”、“折板”、“折管”和“波纹折板”等新型絮凝设计,为水力絮凝提供了多种选择,亦体现了我国在絮凝技术上的研究水平。

(7)高浊度水和低温低浊度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成功,应用大型辐射式混凝预沉淀,和避砂峰蓄水沉淀的高浊度水处理方法,以及研究成功的浮沉池处理低浊原水,已在生产中成功应用。

(8)根据原水水质自动控制投加絮凝剂以及根据出厂水余氯自动控制加氯以保证出

水水质的要求,已成为90年代水厂的基本设施。最近几年不少水厂更采取氨的辅助投加,以保持管网的余氯要求。二氧化氯消毒已逐步开始应用。

(9)出现了一批具有我国特色的水厂布置。

·密集型组合式:将主要净水构筑物组合叠层如块体,便于操作、节约用地,如杭州赤山埠水厂、嘉兴水厂、上虞水厂等。

·半埋式布置:将沉淀、过滤等净水构筑物,利用地形条件,半埋入地下,便于管理操作,并使地面上视野开阔,形成崭新布局。如杭州西区水厂及重庆和尚山水厂,为我国最早的半埋式水厂。

·连廊式布置:如无锡、镇江及苏州工业园区水厂都采用连廊式布置,使加药,沉淀和过滤构筑物用空廊连成一片,利于操作管理。

·现代化建筑风格进入水厂:打破了以往的呆板、沉闷和单调,近年水厂都采用了具有时代感的新的建筑风格。如江门、顺德、金华、成都、闵行、绍兴、大连及上海等新水厂。

(10)在管材方面,球墨铸铁管、预应力混凝土管、钢管、混凝土低压渠道等全面应用,同时开始了玻璃夹砂钢管及PCCP管和小口径UPVC管的生产性应用。

(11)在建设资金的筹集上,出现了“国外贷款”的热潮,在90年代我国通过国外政府贷款、世界银行货款、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日本协力基金贷款等各种渠道,为我国几十个大中型水厂建设提供了资金,同时引进了大量当代先进设备,使我国不少城市水厂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了一个大的跳跃,从而成为我国现代化水厂的楷模,显然、这些水厂的建成对我国给水技术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推动。

在这二十年中,我国给水的业务建设和技术交流活动空前活跃,在国内建立了情报网络,及时广泛地进行了技术交流;同时在1989年及1994年两次在北京举行了国际给排水学术会议。会上反映我国近期主要的给水建设和科研学术论文,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誉。在此期间,我国还出版了大量的给水论著和手册,如:《给水排水设计手册》、《水处理原理》、《净水厂设计》、《高浊度水处理》和《给水管网》等专著,同时发行了国家及地区的给排水期刊。

1986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委员会在贵阳成立,之后在全国建立了10个专题学术研究组、从而建立完善了我国的给水技术、学术理论和建设经验的交流网络。

在这二十年中,我国的给水工程建设,从成熟向现代化水平发展,并建成了不少具有

时代特色的工程,主要有:

(1)北京水源九厂,采用密云水库为水源,设计规模为150万m3/d,分三期建成。处理工艺采用波纹板絮凝,侧向流斜板沉淀、均质煤滤料,及污泥脱水处理等新枝术,是我国大型的新型水厂,处理效果好,为此荣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

(2)上海长桥水厂,总规模140万m3/d,分三期建成,首次采用了浅层水平沉淀池及我国最大的虹吸式移动罩滤池(60万m3/d)该项设计曾因技术先进,1982年获得建设部70年代优秀设计一等奖及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

(3)杭州赤山埠水厂,总规模15万m3/d,在我国首创采用避咸蓄淡水库为水源,水厂采用立式机械反应、斜管沉淀和泵吸式移动罩滤池,水厂平面采用组合式布置,紧凑高效,荣获1984年国家优秀设计一等奖金质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4)长春中日友谊水厂,系中日合资建设,规模为20万m3/d,隔板反应、斜板沉淀和虹吸滤池,水厂控制全部采用集散型系统,由日本引进,是我国当时较为完善的电动化水厂。1986年建成,获部优秀设计二等奖。

(5)引滦入津工程,为了缓解天津地区供水困难,由大黑河水库引滦入津长234 km,年供水10亿m3,由输水隧洞、明渠、暗渠蓄水库和4座大型泵站组成引水系统。1982年开工至1983年9月竣工投产,是我国第一个长距离输水工程。工程投资11.34亿元,工程效益显著,1984年获国家质量金质奖和优秀设计奖。

(6)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供水规模为500万m3/d,在黄浦江上游取水,引水距离全长42 km,全线采用大型多孔钢筋混凝土暗渠,降低水头损失,节约电耗。系统中有3处过黄浦江及大桥、临江和严桥3座特大型泵站和调节池,分二期进行,通讯检测由上海市自来水公司统一控制并调度,该工程设计于1989年获全国优秀设计银质奖。

(7)西安曲江水厂工程,水厂水源来自黑河引水工程,总规模为50万m3/d,分二期建设,水厂工艺采用斜管沉淀池和气水反冲V型滤池,利用电流供水,不设泵房。由于资金为国外政府贷款,故引进了全部自动化仪表及加矾、加氯设备。二期工程于1990年通水,生产运行效果较好。1993年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4]。

(8)武汉余家头水厂工程,总规模30万m3/d,分二期建设,全部工程于1988年4月建成投产,水源取自长江主流,水厂工艺采用机械及网格絮凝池、斜管沉淀池,双阀滤池。全厂布置合理,工艺先进,投产运行效果良好,一期工程于1984年获国家优秀设计奖和建设部一等奖。

(9)上虞第二水厂工程,总规模为10万m3/d,分二期建成,水厂工艺采用回转式水平沉淀池,前后两折采用先快后慢两种不同水平流速,提高了沉淀效果。滤池采用单水冲洗滤头,水厂平面采用组合布置、叠层结构,节约造价、减少用地、管理集中、操作方便。该厂工艺解决了过去中小型水厂难以采用水平沉淀池的难题。水厂一期工程于1991年建成投产,并于1994年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

(10)广东顺德羊额水厂工程,供水规模40万m3/d,1997年建成投产,工艺采用网格反应、平流沉淀池和气水反冲洗滤池,整个水厂生产过程实行自动控制,车间无人操作,水厂自控系统和公司网络联网,提高了生产和管理水平,是我国最为完善的自动化水厂之一,投产以来运行效果良好,得到各方面的好评。

(11)深圳梅林水厂工程,设计规模60万m3/d,1996年6月竣工投产。水厂工艺采用常规工艺、机械混合,折板絮凝,水平流沉淀池和气水反冲洗V型滤池,加矾、加氯及加氨采用自动控制投加,送水泵房采用4套德国10kV变频调速水泵和4套定速泵,水厂采用板框压滤污泥脱水,干泥采用填埋方法。整个水厂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处理效果较好,为国内最早设有污泥处理水厂之一。

回顾中国给水这二十年发展的历程,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奋发图强,经历了始创、摸索、成熟和发展的的不懈努力,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给水建设体系。我国已培养了一支具有高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学及工程技术队伍,能担负起国家的现代化给水建设。我国的给水技术已能适应我国不同水源水质的处理要求,并已具有生产成套给水设备的供应能力。

4现代我国城市供水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我国城市给水工程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八五”期间,我国城市平均每年供水量递增 9 9 8 × 1 04 m3,城市供水行业累计投入建设资金为 4 0 0 亿元人民币,约占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 14.7 %。全国自来水日供水能力5 年新增 2974 × 104 m3,完成计划的 1 1 8 . 8 %,比“七五”时期增加 77%。

4.1城市给水现状与规划

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我国城市给水工程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八五”期间,我国城市平均每年供水量递增 9 9 8 × 1 04 m3,城市供水行业累计投入建设资金为 4 0 0 亿元人民币,约占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 14.7 %。全国自来水日供水能力5 年新增 2974 × 104 m3,完成计划的 1 1 8 . 8 %,比“七五”时期增加 77%。按照建设部的《建设事业“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规划纲要》,“九五”期间将新增供水能力 4000 × 1 04m3/d,到 2000 年时城市供水普及率要达到 97%(2010 年的目标为 9 8 %) ,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达到210L/d(2010 年的目标为 240L/d)。2000 年要重点解决 1 0 8 个缺水城市供水不足问题,城市供水能力达到 2.4 × 1 04m3/d 以上,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 3 . 2 亿。在“九五”城市建设大中型的 5 0 7 个项目中,城市供水项目为 183 个,占 36.09%,投资达 723.16 亿元,占总投资的 24.3%[5]。

4.2城市给水存在的问题

(1)供水量不足

我国城市缺水有4 种类型,即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管理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等。我国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2 . 6 2×109m3,相当于全球年径流量的5.6 %,居世界第6 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392 m3/a,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10800 m3/a 的22%,是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110 位,被列入世界12 个贫水国家名单。据统计,1996 年在全国的666 个城市中,有3 3 0 个不同程度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达108 个;在32 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 0 个城市长期受缺水的困扰。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城市,水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据报导,由于供水不足,城市工业每年的经济损失达2300 亿元。同时给城市居民生活造成许多困难和不便,成为城市社会中的一种隐忧[6]。

(2)水源污染日趋严重

近年来,全国水污染仍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地区水域污染尤为严重。据7 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 1 0 个重点河段统计,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Ⅱ类的占32%,Ⅲ类的占29%,属于Ⅳ、Ⅴ类的占3 9 %(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C O D 、挥发酚和B O D 等) 。黄河、松花江、辽河属Ⅳ、Ⅴ类水质的河段已超过6 0 %。淮河枯水期的水质已达

不到Ⅲ类,其大部分支流的水质,常年在Ⅴ类以上。长江和珠江的水质为Ⅳ、Ⅴ类的江段已超过2 0 %。与此同时,城市内及其附近的湖泊普遍已严重富营养化,例如滇池的藻类含量达3000 ×1 04个/L。此外,全国以地下水源为主的城市,地下水几乎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1 9 9 3 年的资料报导,全国有9 7 %的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1 1 8 个城市中只有3 个城市的地下水未受到污染。地下水污染物一般以酚、氰、砷、硝酸盐为主,铬、硫、汞次之。总之,目前我国80%的水域、45%的地下水受到污染,9 0 %以上的城市水源严重污染。因此,除危害人们健康和影响工农业产值之外,对城市供水也造成了严重危害。

(3)供水水质标准偏低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订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存在着项目少、标准低的差距,尤其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检测项目更少。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仅有35 项指标,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有49项,日本1993 年底开始执行的为59 项,欧盟制定的为6 6 项,美国环保局安全饮水法中规定的水质指标共8 3 项。并且在一些单项指标的规定上,我国较低。例如浊度,我国是3 ~5 N T U ,发达国家是1 N T U 。另外,从饮水标准制订颁布的周期上看,我国是 1 0 年左右修订颁布一次,而发达国家是3 ~5 年就要修订一次。关于我国饮水的合格率情况,根据有关研究部门的调查资料:1 9 8 6 年符合饮水标准的占10%,尚可的占20%,不合格的占70%;1992 年符合、尚可的共占50%,不合格的占50%。另据统计,全国有76%的自来水厂水质存在指标不合格现象[7]。

(4)建设资金短缺

由于历史原因及8 0 年代以来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使城市的市政工程设施处于滞后状态。在城市供水方面,形成目前“欠账”多、面大、点多而又须集中快上的态势。另外,给水工程是系统工程,一般工程量较大,施工较复杂,建设周期较长,故所需的投资相对较多。尤其是长期形成的“城市自来水是社会公益福利性事业”的观念,未能把供水行业当成工业,未视自来水为商品,使市场经济的机制无法在供水行业推行,造成不少城市供水行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靠国家财政补贴运营。因此,形成了城市给水工程建设资金普遍严重不足的状态。

4.3城市给水工程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国城市给水工程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现在新上的城市给水工程,起步一般都很高。过去衡量大水厂的标准是以 10 ×1 04 m3 / d 为界,现在尤其是城市地面水厂的建设规模,大量为(10~30)× 1 04m3/d,不少城市已开始建设(50~100)× 1 04m3/d 的水厂。

(2)长距离引水工程越来越多

由于城市近区水源的水量或水质已不能满足供水的需求,只有跨地区跨流域寻找水源,造成长距离引水工程越来越多。

(3)水厂净化工艺越来越复杂

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原因,使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来水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导致了水厂净化工艺将越来越复杂,处理流程越来越长。

(4)利用外资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

由于近些年所上的给水工程规模大、水源远、要求高,因此工程量大,所需投资多,而国家财力不足。所以,近些年来北京、天津、成都、哈尔滨、南京等城市有近百项城市供水工程建设,分别采用长期贷款、合作经营等方式成功地引进国外资金,新建扩建给水工程。据资料统计,全国引进外资建设的给水工程项目,已列入国家计划的共 129 项,规模 2811 × 1 04 m3/d,总投资 287.7 亿元人民币,引用外资额为 16.57 亿美元。1990

年 -1996 年,仅 19 家自来水厂引进的设备费就达 1.84 亿美元。

(5)特殊水处理技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

例如,高浊度水、低温低浊水、湖泊水库水、微污染源水、以及除铁、除氟等的处理工艺技术,都已积累了较多的宝贵经验。

(6)给水增压技术设施越来越新

随着城市内高层建筑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加压和流量调节装置,例如气压给水装置、变频调速供水设备等正在逐步替代高位水箱或水塔。

(7)水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趋普及

近年来,供水行业特别在新建水厂中已大量采用先进的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各种

新型专用器材与设备等。水厂运行的调度管理以及生产过程的监控系统和自动化技术,已在大中型水厂广泛采用,小型水厂也已逐步推广。同时,还开展了管网和生产管理上优化调度的研究。

(8)避咸蓄淡的河口水库逐渐增多

在沿海地区为充分利用淡水资源,采用在河流入海口处修建水库,以利用潮汐的间隙,伺机取蓄淡水供城市使用,如杭州的珊湖沙水库等。

(9)集成化水处理装置越来越多

这种水处理装置一般分两种类别:第一类是常规净化工艺的集成化,适用于对一般原水水质的净化处理,其出水可作生活饮用水使用;第二类是深度处理( 或精加工处理) 工艺的集成化,用于优质饮水的生产和对质量不好的自来水进行再加工处理。

5给水工程的前景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水危机形势严峻,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量的l/4,加上时空分布不均,使水资源短缺造成的损害不亚于洪涝灾害。我国目前水环境污染也

很严重,河段有47%,湖泊有75%,城市水源有90%受到污染,每年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3%。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水危机推动着水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水工业正迎来大发展的时代。而且,我国正在进人高新技术时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正在不断被引人水工业,高新技术也正推动水工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以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为代表的水危机,不仅限于我国,而且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世界上许多权威性国际组织近年来不断发出警告,如国际人口研究组织1997年发表研究报告认为“在未来50年里,全世界至少有1/4的人日将面临水资源短缺”,联合国水资源大会指出,“水不久将成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国际国内水危机的加深必将促进水工业的发展,可以预计,水工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前途是远大的。到203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80%,大城市不低于90%,中等城市不低于80%,小城市不低于70%[8]。

鉴于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少、社会用水需求量大、水环境污染严重的基本水情和国情,中

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必须建立“节流为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新战略,并以此指导城市水管理政策、规划和方案的制定。同时依靠对水量、水质和水价的科学控制和管理,坚持以保证城市供水水质为中心、以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原则,切实做好污水处理和水源保护工作;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城市供水事业发展、促进节约用水、促进水商品化的供水价格体系,同时大大推动城市供水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形成,为水务行业吸引大量的外来资金。不过,去年国家已逐步开始倡导城市水务私营化,这将为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腾飞机会。

结束语

作为严重缺水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会越来越大,水资源短缺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城市水工程学科,作为水工业的主干学科,必须要发展以适应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以便更有效地解决水工业中出现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毋庸置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水工程学科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不断努力,让水资源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相信在协调政策、强化管理、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后,能较好地解决“在保持经济较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我国城市水污染控制以及城市水环境将有明显改善。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论文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二零一三年四月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探索儒家政治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以求得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现实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1.1、儒家政治思想的产生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百家争鸣的大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一派,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之中。孔子奠定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1.2初步发展 1.2.1孟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中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政治变革大为得势,思想阵地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兴未艾,以捍卫孔学的孟子,著书立说,批判各家,参与争鸣。孟子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继承了孔子的仁政与德治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仁政说、民为贵、性善论。义利观。在仁政说方面上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要订立制度,使百姓有固定资产。主张均平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孟子还主张保护工商业。孟子提出民为贵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国家可变,君可变,而百姓不可变的思想,这是时代的卓见,也是继承和发扬了民本思想。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仁政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百姓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这样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 1.2.2荀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是战国时期百家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

电子信息工程1班201207020122 杨若雯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 杨若雯 电子信息工程1班 201207020122 摘要: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电脑,已历经了50多个春华秋实。50余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电脑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回顾电脑发展的历史,并依此上溯它的起源,真令人惊叹沧海桑田的巨变;历数电脑史上的英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发明故事,将给后人留下了长久的思索和启迪。 关键词:机械、电子、晶体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 引言:计算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用手指计算、石头计算或绳结计算,当文化越来越复杂、社会越来越进步,计算工具也在相应变化,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就源于这种需求。而计算机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如果说,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那么计算机的发明则导致了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名叫ENIAC。60余年来,计算机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之迅猛是当初发明者所始料未及的,如今,“计算”已经无所不在,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而再从头回顾,我们会惊喜而又毫无意外地发现,其实这一切,都是人类文明史的必然产物,是长期的客观需求和技术准备的结果,那些令人惊艳的天才们与无数的专家们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今天的一切——那么庞大迅捷的联系网与媒介,而我们这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所要做的,就是在计算机的未来历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计算机的史前时代 计算机的史前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我们祖先用手指或者石头绳结帮助计数的远古时代。数学的萌芽让公元前四五千年的苏美尔人开始了“数字化生存”的初次尝试,他们在发明楔形文字的同时,也在泥板上刻下了人类最早的数字符号。 随后,计算工具开始了快速的演变。中国古代的筹算发展成了算盘,这是人类经过加工制造出来的第一种计算工具,是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重要成就之一。而西方自17世纪初起,也开始出现了计算尺,至1957年,卡西欧公司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小型电子计算器。 机械式计算机 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从17世纪至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计算机”的研究,这些计算机虽然构造简单、性能不够好,但其工作原理与现代计算机极为相似,为现代计算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的荣誉应归功于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教授威廉·契克卡德,他的发明早于1642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的加法机。1674年,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因独立发明微积分而与牛顿齐名的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发明了乘法机。1805年,法国一位机械大师约瑟夫·杰卡德完成了法国纺织机械师贝斯莱·布乔关于“穿孔纸带”的构想,设计制造了“自动提花编织机”,这意味着程序控制思想的萌芽。1822年,被誉为“现代计算机的奠基人”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查尔斯·巴贝奇从杰卡德的“自动提花编织机”上获得灵感,制成了差分机,并提出了“分析机”的构想,为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873年,美国人弗兰克·鲍德温制造出手摇式计算机,这在电子计算器发明之前是办公室和家庭主要的计算装置。 从机械到电子的进程 机械式计算机采用的都是机械零件,利用机械转动原理工作,而在社会的发展中,电气控制技术逐渐取代了纯机械装置,这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标志着由机械计算机时代向电子计算机时代迈进。 1888年,美国统计专家赫尔曼·霍列瑞斯博士首次使用了穿孔卡技术的数据处理机器,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期末作业)“论儒家政治思想能够成为官方政治思想的原因”

论儒家政治思想能够成为官方政治思想的原因论休养生息,凝聚国力,它不如道家。 论富国强兵,驭民行政,它不如法家。 论阵前拼杀,庙堂运筹,它不如兵家。 论内政外交,谋国划策,它不如纵横家。 所谓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可是为什么儒家思想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一)汉代始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过世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二)统治者选择儒家思想的原因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儒家思想讲究礼仪廉耻,提倡“礼治” “德治”“人治”,宣传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再加上切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同时有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慰藉,更方便人民归顺统治者,

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奠定儒家思想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开端和基础。 此后儒家思想逐步发展成为封建等级尊卑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更是为封建社会统治者所推崇,长期沿用深化。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三)谈谈我对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官方思想的看法一方面来说,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在中国社会流传几千年而不衰,汉武帝只所以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的原因是儒家思想最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最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儒家思想强调人是不平等的,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天赐的、是应该的,是要维护的,人们都得遵守这种等级制度,要忠于君主,要以忠君为美德。另外一点儒家强调亲亲之爱,人首先得爱自己的家人,那理所当然,皇帝的位子得传给他的儿子,这就为世袭制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都是统治阶级长久维护自己统治所需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1840年,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粗暴地撕开了古老中国闭关自守的万里海疆,中国海防藩蓠洞开。我们不禁萌生疑问:堂堂天朝的海军怎么就这么不堪一击,形同虚设了? 事实上中国在古代就有强大的水师队伍(海军前身),在当时取得了一些伟大的的成就。例如,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曾率船2000余艘出征,到明代时更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自古中国海上力量就只着眼于江河的地盘,船队远下西洋只为宣扬国威而非贸易,只将海洋作为一道天然屏障而忽视了在海洋上的进一步发展。缺乏强烈的海洋观念和意识,恐怕是中国近代海军屡屡挫败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近代海军和古海军的区别在于:近代海军具备先进的装备武器,舰体使用了钢铁,动力使用了蒸汽,火炮、鱼水雷等武器使用了机械化,此其一;其二是具备先进的相互联络手段和后勤保障设施;其三是统一的战勤组织指挥;其四是积极进取的使用战略。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清政府在创建晚清近代海军上,重视了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建成了具有近代装备武器的北洋水师及其岸勤保障设施。但在第三第四两个方面的建设相差甚远,对第三方面似有所认识,但在实践上没有解决,落后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多少年流传下来的古海军分汛军事制度造成的畛域割据没有解决,使舰队始终不能置于统一建设和统一组织指挥中。对第四个方面的建设则是忽视,而这个方面又恰恰是建设近代海军最重要的一着,是建设的灵魂。 在晚清建设近代海军上失败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 近代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被迫向西方学习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防观念上开始了重要转变。面对日益严重的海防危机,清政府第二次海防大筹议决心“惩前毖后”、“大治水师”,成立统一领导全国海军的海军事务衙门,逐步改变了重陆轻海的国防思想,将海防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接受了“师夷长技”的主张,认识到引进西方先进海军技术装备的必要。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海军建设的进步。 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广东海军初具规模,具有当时亚洲第一流近代化装备水平的北洋海军于1888年正式成军。与此同时,先后建成了远东第一流的旅顺、威海军港。在南起琼州、北至营口的万里海疆上,建立了一批新式海防炮台。创办了许多新式海军学堂,造就了一批海军人才。清末海军近代化建设的成就,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 从“第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的呼喊,到洋务派的接力倡导,缓慢曲折的发展道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中国近代海军做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中国近代海军的产生发展和衰落,大体经历了八个阶段: 1840-186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萌芽阶段.在这阶段,中国的海防武装仍然是旧式水师,并已衰败废弛到极点.面对前所未有的西方海上挑战,林则徐、魏源等爱国有识官员和知识分子,对近代海防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对旧式水师的近代化改造进行了初步实践.但是,他们采用花钱购买洋船雇佣洋人和手工仿制近代军舰的路是走不通的,因而,改造旧式水师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1866-1873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筹备阶段.在这一阶段,洋务派吸取了手工造船失败的教训,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化造船工业,并造出了一批近代军舰.与此同时,洋务派为培养海军人才,还初步兴办了近代化的水师学堂并开始派遣海军留学生,从而为近代海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874-1888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阶段.这一个阶段,由于发生了日本侵台事件,清政府发动了一场海防大讨论.通过大讨论,洋务派的近代海防思想基本形成;清政府则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经十年努力,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其中,福建海军刚初具规模,即在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中全军覆灭.事后,清政府大力发展海军,成立了统一管理全国海军事务的海军衙门,李鸿章则趁机扩充北洋海军实力,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建成旅顺、威海两个基地,使北洋海军发展成

计算机三百八十年发展史

回首三百八十年——计算机编年简史 1623年:德国科学家契克卡德(W. Schickard)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机械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进行六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1642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B.Pascal)发明了著名的帕斯卡机械计算机,首次确立了计算 机器的概念。 1674年:莱布尼茨改进了帕斯卡的计算机,使之成为一种能够进行连续运算的机器,并且提出了“二进制”数的概念。(据说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的八卦)

1725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B.?Bouchon)发明了“穿孔纸带”的构想。 1805年:法国机械师杰卡德(J.Jacquard)根据布乔“穿孔纸带”的构想完成了“自动提花编织机”的设计制作,在后来电子计算机开始发展的最初几年中,在多款著名计算机中我们均能 找到自动提花机的身影。 1822年:英国科学家巴贝奇(C.?Babbage)制造出了第一台差分机,它可以处理3个不同 的5位数,计算精度达到6位小数。

1834年:巴贝奇提出了分析机的概念,机器共分为三个部分:堆栈,运算器,控制器。他的助手,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独生女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为分析机编制了人类历史 上第一批计算机程序。 阿达和巴贝奇为计算机的发展创造了不朽的功勋,他们对计算机的预见起码超前了一个世纪以上,正是他们的辛勤努力,为后来计算机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47年:英国数学家布尔(G.Boole)发表著作《逻辑的数学分析》。

1852年: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去世,年仅36岁。 1854年:布尔发表《思维规律的研究??逻辑与概率的数学理论基础》,并综合自己的另一篇文章《逻辑的数学分析》,从而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布尔代数,为百年后出现的数字计算机的开关电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1868年:美国新闻工作者克里斯托夫?肖尔斯(C.Sholes)发明了沿用至今的QWERTY键 盘。 1871年:为计算机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的巴贝奇(C.?Babbage)去世。他与阿达所设想的分析机最终也未能问世,但是他们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那就是面对困难不屈不挠 的精神,以及那数十种设计方案和程序。 1873年:美国人鲍德温(F. Baldwin)利用自己过去发明的齿数可变齿轮制造了第一台手摇 式计算机。 1886年:美国人Dorr E. Felt (1862-1930), 制造了第一台用按键操作的计算器。

中国数学发展史论文

精心整理 中国的数学文化史 鲍是吉 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楚这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而 论和 中发现数学追求的是清晰、准确、严密,不允许有任何杂乱,不允许有任何含糊,这时候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数学的三大基本特征——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了。纵观中国数学发展史总体就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起源早到时发展缓慢”

一、中国古代数学家 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着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从她遗留下来的着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 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二、中国古代数学起步早发展慢的原因 从中西古代数学文化史的比较意义上分析,形成中西古代数学的两种倾向:逻辑演绎倾向和机械化算法倾向,其作用与构造差异主要是由文化系统赋予的

文化层次及其价值取向的差异造成的,这两种倾向的对立统一就构成了数学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动力。 由此我认为是由以下原因影响的: 1、社会制度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极其封建的君主制度,一切的中国数学教育与研究始终置 , ), 方面有所造诣。中国古代数学只是极少数专业数学家的爱好,不受统治者重视、也不为普通人所知。实行八股取士之后,书院大都以儒学为主,连读书人都不识算学了。中国人只会机械地使用算盘和算筹,数学逐渐走向衰落,导致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演绎体系。 2、文化观念不同

中国近代史部分思想

中国近代史部分 高三历史备课组2013-2-20 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背景: ①清朝末期,封建制度衰落。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传统思想文化盲目自大,对西方思想文化鄙视; ②不少知识分子不注重实际知识,崇尚空谈; ③鸦片战争惨败,民族危机出现,部分知识分子觉醒。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趋势:从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闭目塞听→近代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救亡图存 (1)"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 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近代以来各阶级为追求独立、自由、民主与富强进行不懈探索,大事如下) 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使一些开明地主知识分子猛醒,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被称为"新思想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著《四洲志》(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知识) (2)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在洋务运动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为内忧外患也);为巩固封建统治。 主张:在不变更中国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中学为体"),学习西方技术,大办近代企业("西学为用"),在上海先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后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给后人的启示: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不能救中国。 (2)维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主要是通过改革、废除封建专制,兴民权,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背景:(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剧; (2)19C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打下基础; (3)洋务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寻求新的救国方案--仿效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政体,变法图强。 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的威望,批判君主专制,奠定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既有策略,又表现资产阶级的软弱)。 梁启超:著《变法通议》①宣传变法;②提出"兴民权,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这是维新运动的核心主张) 严复:翻译《天演论》,用西方达尔文的进化论激励国人猛醒,实行变法图强;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引发1898年戊戌变法政治运动兴起;

浅谈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成高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年级:14春计算机信息管理 学号: 学生:吴晶 指导老师:汪玲 完成日期:2016年5月4日 内容摘要 当今时代计算机发展迅速,计算机走入了我们的生活,极大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学会用,更要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应用与未来,以便站在一个考前的地方思考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创新。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调查以及芯片对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和芯片的发展历史,并以芯片业巨头英特尔公司为参照对象,把计算机芯片发展分阶段进行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当今时代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计算机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通过一代一代的升级。计算机同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计算机;芯片;计算机的普及 引言; 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 诞生,第一台计算机是美国军方定制,专门为了计算弹道和射击特性表面而研制的,承担开发任务的“莫尔小组”由四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博克斯组成。1946年这台计算机主要元器件采用的是电子管。该机使用了1500ENIAC个继电器,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m2,重量重达30多吨,耗电150KW,造价48万美元。开机时让周围居民暂时停电。这台计算机每秒能完成5000次加法运算,400次乘法运算,比当时最快的计算工具快300倍,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用今天的标准看,它是那样的“笨拙”和“低级”,其功能远不如一只掌上可编程计算器,但它使科学家们从复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革命时代。 1.计算机 当今计算机已经成为学习和工作的得力助手,计算机给人们带来了大量信息的同时也给整个世界带来巨大的利益。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大范围的普及,计算机应用逐渐由大规模科学计算的海量数据处理转向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这就产生了以台式计算机为核心,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开发环境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是把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因而它是一个管理系统,是个社会系统。 在网络普及的21世纪,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甚至是在社会上工作的人,

中国数学发展史论文

中国数学发展史论文 中国的数学文化史 鲍是吉 郑州师院初教院S12数学与科学 123116082001 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楚这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而现阶段高中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大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枯燥、难学。数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当今数学究竟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在科学中的地位如何,与其它学科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大都不被学生全面了解,而从数学史中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日本数学家藤天宏教授在第九次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报告中指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数学高峰:第一个是古希腊的演绎数学时期,它代表了作为科学形态的数学的诞生,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第二个是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时期,它为了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而产生,在力学、光学、工程技术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第三个是希尔伯特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公理化时期;第四个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新数学时期,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个时期。而数学历史上的三大危机分别是古希腊时期的不可公度量,17、18世纪微积分基础的争论和20世纪初的集合论悖论,它同前三个高峰有着惊人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绝不是偶然,它是数学作为一门追求完美的科学的必然。学生可以从这种联系中发现数学追求的是清晰、准确、严密,不允许有任何杂乱,不 允许有任何含糊,这时候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数学的三大基本特征——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了。纵观中国数学发展史总体就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起源早到时发展缓慢” 一、中国古代数学家

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 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 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二、中国古代数学起步早发展慢的原因 从中西古代数学文化史的比较意义上分析,形成中西古代数学的两种倾向:逻辑演绎倾向和机械化算法倾向,其作用与构造差异主要是由文化系统赋予的文化层次及其价值取向的差异造成的,这两种倾向的对立统一就构成了数学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动力。 由此我认为是由以下原因影响的:

中国近代航空发展史

中国航空发展史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发明和创造的风筝、火箭、孔明灯、竹蜻蜓等飞行器械,被认为是现代飞行器的雏型,对航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从18世纪后半叶,气球、飞艇先后在西方研制成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学幻想小说,其次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中国政府也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航空,购买气球和飞机。但直到1949年,中国的航空事业还十分落后,发展极为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浅述,意图使大家对中国的航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与西方航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史;航空;发展 1855年,上海墨海书店刻印了《博物新编》,其中介绍了氢气球和巨伞图。《天上行舟》画的是航空设想。在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是1901年石印的《皇朝经济文编》中的《飞机考》。1903年以后开始出现翻译和编着的航空科学幻想小说。 博物新编 气球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制成直径5尺(约1.7米)的气球,灌入自制的氢气成功飞起。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个氢气球。

飞艇澳洲华侨谢缵泰于1899年完成“中国”号飞艇的设计。“中国”号飞艇用铝制艇身,靠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谢缵泰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他不得已把“中国”号构造说明书寄给英国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评价。 飞机冯如于1909年9月造出一架飞机,9月21日试飞成功。在国外制造飞机着名的中国人谭根于1910年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水上飞机,夺得国际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冠军,后在菲律宾创造了当时世界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纪录。 中国航空先驱——冯如 中国航空事业的建立是从筹建空军开始的。1913年9月正式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先后训练出4期飞行学员,共159人。之后成立的还有广东军事航空和东北军事航空,为我国的早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飞行员。1913年,北洋政府在筹办南苑航空学校的同时,也购买了修理工厂的设备和器材,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飞机修理厂。从1919年起,各省相继办起了修理厂。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杭州笕桥航校修理厂、南京首都航空工厂、上海高昌庙海军制造飞机处、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武昌南湖修理厂。 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与美国、意大利合办了几个工厂,其中有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主要也是装配、仿造和修理飞机。近代中国航空工业起步于1918年的海军飞机工程处,以后有广州飞机修理厂,以及30年代建设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和杭州保险伞厂,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成都飞机制造厂和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等。 海军飞机工程处: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以制造水上飞机着名。 广州飞机修理厂:是中国早期制造飞机的第二个工厂。 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1934年2月中美合办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 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1935年1月,中国与意大利4家航空公司合办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制造意式飞机。 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1942年4月在成都成立第三飞机制造厂。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论文.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计算机的发展史——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摘要: 在过去的三百年中,每一个世纪都有一种技术占据主要的地位。18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是伟大的机械时代;19世纪是蒸汽机时代;20世纪的关键技术是信息的获取、存储、传送、处理和利用;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则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使我们周围的信息更在高速的传递着。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迈进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新的信息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崛起。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分布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为了提高信息社会的生产力,提供一种全社会的、经济的、快速的存取信息的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因而,计算机网络这种手段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趋势更是可观。只有更好的学习与了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发展史,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机并且发展计算机技术。因此我就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写成了这篇论文。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一)计算机简介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

简述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数学发展史 【摘要】数学发展史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人们的思想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体现。该论文就围绕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论述。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及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外数学文化的交流影响,总结了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数学;数学发展史;数学思想 一、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 1.1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伏羲作结绳”,“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这是位值制的最早使用。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这种方法称为筹算。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已有圆、方、平、直的概念。对几何工具也有深刻认识。 算术四则运算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乘法运算已广为流行。“九九表”一直流行了约1600年。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庄子》中则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其中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1.2 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 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 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编纂的《周髀算经》,尽管是谈论盖天说宇宙论的天文学著作,但包含许多数学内容,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分数、等差数列、勾股定理于测量术;(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为后来重差术(勾股测量法)的先驱。此外,还有比例知识。 《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几代人整理、删减补充和修订而成的古代数学经典著作,约成书于东汉初年。全书编排方法是:先举出例子,然后给出答案,通过对一类问题解法的考察和研究,最后给出“术”。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初等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

中国政治思想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探索李强华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86期2013年第4期Serial No.186 No.4,2013自上海海洋大学2000年行政管理专业开办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史》 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有十二年时间。目前上这门课的学生分布在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每届约200人。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建设,《中国政治思想史》于2009年获批校重点建设课程,2012年度获批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同时获得上海海洋大学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对精品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探讨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该课程的建设,也为其他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一、建设好一流的教师队伍 “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 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 首先,在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方面,本课程组现有教师5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两人;在学历上,博士研究生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00%;这种职称与学历的分布情况,表明本课程教学队伍的科研能力强。教师队伍中全在40周岁以下; 平均年龄为32.8岁,年龄结构合理。在师资配备上,主讲教师5名,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20;师资整体素质高,充满生机和活力。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形成以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为梯队的师资配备,在师资的专业上能够整合政治学、哲学和行政学等,形成多学科交叉发展。 其次,在教学改革和研究方面,已完成《中国政治思想史》校级重点课程建设,获“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优秀奖”编写了1套试题库和阅读资料库; 进行了两学时的课程录像;发表了4篇教改论文、6篇学术论文;课程负责人主持了与该课题相关的教研项目1项、科研项目两项;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 再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本课程组一位教师已赴美国杜克大学访学;不定期召开教研室的教学研讨会,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类和教学类会议,通过这些活动,青年教师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教学水平;通过集体听课,了解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给予现场指导。通过座谈等形式,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和针对性培训。青年教师之间也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通过以上措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培养了一些教学理念先进、业务水平好、专业素养高、教学成果丰实的青年教师。 二、明确课程目标、重难点及相关教学条件 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对该课程的重难点有清晰的把握,才能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还得对该课程现有的教学条件的有所把握,克服不足,发挥优势。 首先,关于课程建设目标。按照国家教育部学科规划,“中外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在政治学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政治学理论专业和行政管 收稿日期:2012-12-08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A-2601-12-0012);上海海洋大学精品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A-2600-12-0000-62) 作者简介:李强华(1975-),男,安徽寿县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公共政策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探索 李强华 (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300) 摘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如何正确理解精品课程内涵、探索实现精品课程的科学途径,对确保这一质量工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上海海洋大学精品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在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精品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84-03 284——

论计算机的发展论文

论计算机的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及软件业的发展,使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计算机已经由过去的功能单一,体积盘大等特点向功能多样化、体积微型化、资源网络化、处理智能化方向发展。它的应用已经贯穿了各个学科,并促进各个学科的快速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已无处不在,它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计算机进程、未来前景 一、引言 自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它的发展已经经历了60多年来的变迁。计算机在运算速度、增进性能、缩小性强、降低成本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得到了空前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不仅继续深化,而且节奏加快。 在计算机本身发展的同时,它的应用领域从过去的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已无处不在,无论是军事领域、教育领域、工业领域还是其他商业领域,它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本文对计算机的历史进程来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计算机当前的应用领域,分析了计算机的应用前景,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二、计算机按构成元件经历的四个时代进程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寻求计算机以开发潜在的战略价值。这促进了计算机的研究与发展。1944年Howard H. Aiken(1900-1973)研制出全电子计算器,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这台简称 Mark I 的机器有半个足球场大,内含500英里的电线,使用电磁信号来移动机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计算)并且适应性很差只用于专门领域,但是,它既可以执行基本算术运算也可以运算复杂的等式。 1946年2月14日,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ENIAC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并行计算能力。ENIAC由美国政府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器,有5百万个焊接点,耗电160千瓦,其运算速度比Mark I快1000倍,ENIAC是第一台普通用途计算机 40年代中期,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参加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小组,1945年设计电子离散可变自动计算机 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将程序和数据以相同的格式一起储存在存储器中。这使得计算机可以在任意点暂停或继续工作,von Neumann结构的关键部分是中央处理器,它使计算机所有功能通过单一的资源统一起来。

数学历史论文

邢台电大13秋土木(本)专业第二次提交作业 数学历史中的数学文化 姓名:李闯飞学号:131300126003613秋土木工程本科 【摘要】: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将数学的智慧和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凝聚了数学 家们智慧的知识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明白。数学的方法是贯穿了整个数学,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此我将我所学到的和我心中所想的一些数学方法和思想写出略表我对数学的解读。历史上,数学的发展有顺利也有曲折。大的曲折也可以叫做危机。危机也意味着挑战,危机的解决就意味着进步。所以,危机往往是数学发展的动力。 数学发展史上共有三次数学危机。每一次都是数学的基本部分受到质疑。实际上,也恰恰是这三次危机引发了数学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大大推动了数学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的智慧和魅力、三次数学危机、数学方法和思想、数学发展一、智慧展现——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数学的很多方法是有辩证性的,比如具体与抽象;演绎与归纳;发现与证明;这些方法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具体与抽象 具体是社会实践,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因为数学是源于社会实践的。同时数学是一种利用自身已有的概念、定理、公设,借助已知的相互关系,通过推理、计算而获得新发现的学科。数学的概念是抽象的,数学的方法也是抽象的。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恰恰是借助于数学的方法论路径去实现的,如果没有非欧几何人类可能还要在牛顿的时空观中走过许多年才能寻找到相对论。数学方法的抽象是借助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公设等,把所有涉及研究对象的概念以及研究对象的抽象性归并汇集在一起,找出他们更具体抽象、统一的结论。现在,数学研究的对象已不是具体、特殊的对象,而是抽象的数学结构。 (二)、演绎与归纳 演绎法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它有三段论的表现形式,由一般的判断,特殊判断,结论三部分组成。归纳与演绎不同,归纳是这样一种推理:其中所得到的结论超越了经验材料所提供的东西的一种经验猜想。看起来归纳与演绎很有区别的,事实归纳与演绎是相依而存、互为发展、对立统一的。 (三)、发现与证明 发现实际上就是定律的发现和理论地提出问题,最主要是通过假说,猜想。猜想是提出新思想,一个猜想可以带出或生出一个新的学科方向。比如,对欧氏第五公设的证明产生了非欧几何理论,四色猜想对开辟数学研究新途径有重要意义。在数学史上有很多有名猜想,人们熟悉的费马猜想,曾是一个悬赏10万马克的定理,实际上,它是源于几千年前的勾股定理。得沃尔夫奖。 二、成长与磨砺——数学的发展 写关于数学文化不得不写数学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最古老的科学知识之一,它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与数、形与形,以及数与形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他们发展也经历的很多的坎坷,在磨砺中他也得以不断的成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