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缝隙护理运用于老年冠心病病人护理中的价值评价

无缝隙护理运用于老年冠心病病人护理中的价值评价

无缝隙护理运用于老年冠心病病人护理中的价值评价
无缝隙护理运用于老年冠心病病人护理中的价值评价

无缝隙护理运用于老年冠心病病人护理中的价值评价

发表时间:2017-10-25T16:02:22.5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8期作者:胡瑞欢

[导读] 作为心内科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的冠心病,其以老年人群为好发人群,本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广东广州 510180)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过程中,应用无缝隙护理的临床护理价值,为临床心内科护理奠定基础。方法:自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8例冠心病老年患者,对比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予以不同护理方案后,予以无缝隙护理的试验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疾病认知程度等SAQ各项参数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予以无缝隙护理的试验组患者预后情况(4.69%,3/64)显著优于对照组(23.44%,15/64),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护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过程中,应用无缝隙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SAQ各项参数评分,并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无缝隙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268-02

作为心内科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的冠心病,其以老年人群为好发人群,本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自身运动及饮食习惯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近些年,随着我国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日益变化的生活方式,致使我国的冠心病患者越来越多,且呈直线上升趋势。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则可进展为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为此,本研究旨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过程中辅助无缝隙护理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心内科治疗奠定基础,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老年患者,随机抽取128例作为本研究对象。性别:男性:78例,女性:50例;年龄:介于60岁~76岁之间,以(65.12±6.76)岁为平均年龄;病程:介于2~13年,以7.56±2.25年为平均病程;心功能分析: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45例;Ⅳ级:58例。将12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差异(P >0.05)。

1.2 实验方法

对照组:常规心内科护理。

试验组:无缝隙护理措施。

(1)建立无缝隙医护合作小组,设置1名责任组长,即第一负责人,1名第二负责人,3名第三负责人,且整个小组年龄分布应包括老、中、青。

(2)无缝隙排班:严格执行8h在岗和24h负责的制度,第一负责人提前1周根据排班需求安排值班表,整个值班表的安排还必须考虑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年限。保证连续性、安全性的护理工作,且还要保证护理人员良好的休息状况。

(3)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护人员及患者治疗方案的相关情况。

(4)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情绪状态给予关注,发现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时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5)饮食护理:饮食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纤维食物为原则,少量多餐,且不宜过饱或过饥。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患者护理后的SAQ各项参数评分(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疾病认知程度等)及患者的预后情况(心绞痛、再次心梗、心力衰竭)。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中的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处理所有研究数据,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比较患者的SAQ各项参数评分

详情见表1,予以不同护理方案后,试验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疾病认知程度等SAQ各项参数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

详情见表2,试验组患者的预后情况(4.69%,3/64)显著优于对照组(23.44%,15/64),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随着机体年龄的日益增加,其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也处于逐渐退化的状态,随着减弱了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作为心内科常见疾病之一的冠心病,以中老年为好发人群,其早期并不具备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轻微胸闷、心悸等,极易被人们忽视[2],延误治疗,致使病情不断

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

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03-20T09:55:14.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张萍蒋静 [导读] 希望在治疗的同时得到良好的护理和关爱[1]。本研究选择我院463例患者进行研究,现分析如下。 张萍蒋静(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手术室 64600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101-02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到2011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6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04例,女性159例,年龄分布41.8±14.7岁,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研究组采用无缝隙护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描述。结果研究组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均有明显的改善,术前紧张、急躁的心理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人群术前血压状况、心理情况和随访满意度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采用无缝隙护理可明显改善护理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应加强临床推广。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手术室满意度 Application of seamless nuring care in operating ro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seamless nursing care in operating room. Method A total of 463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from February 2010 to April 2011, among which, there were 304 male and 159 female, age distribution is 41.8±14.7.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seamless nursing care. The patients all knew the fact and agreed. SPSS 13.0 software was adopted to carry out the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Result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features of study group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rate of nervous situation were reduced. Compared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dition of blood pressure, psychological disease and satisfication were improved(p<0.05). Conclusion Seamless nursing car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seamless nursing care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medicine. 【Key words】seamless nursing care operation room satisfaction 随着我国生活方式及医疗模式的改变,人群对医疗过程中的需求逐渐增加。其不仅需要进行科学有效地治疗方案,而且对护理的要求也逐渐增加。希望在治疗的同时得到良好的护理和关爱[1]。本研究选择我院463例患者进行研究,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0年2月到2011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463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为304例,女性为159例,年龄分布为41.8±14.7岁,最大年龄为87岁,最小年龄为6岁,高中以下学历为174例,高中及以上学历为289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 1.2护理方法本研究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211例,研究组254例,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采用直板护理人员日常护理方案,进行正常的查房和咨询服务,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答。 1.2.2研究组采用无缝隙护理方案按照患者就诊的时间顺序分为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其中术前护理首先对患者的一般病情了解清楚,在首次见面时应注意自我介绍,鼓励患者和问候患者,说明本护理方案的优越性,解释治疗和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大体过程和预期结果,必要的情况下应解释手术时间、麻醉方案、手术体位和可能出现的手术不良反应。当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进行询问时应态度认真,采用耐心的工作态度进行解释。进行必要的术前手术知识的宣传,使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针对特殊人群应选择特殊的护理方案,对于偏瘫的患者应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必要的情况下建立护理小组进行专业性护理。手术室护理应首先进行手术环境调节,保证实验室温度、适度和光照达到合适的程度,进行充分手术准备,注意采用无菌操作护理,采用合适的体位进行手术,保证患者在手术全过程中均处在安全、舒适、尊重的环境中,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后采用必要的康复护理和随访,宣传康复护理中的注意事项,改善护理工作的流程,制定术后护理和康复的方案。 1.3统计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 2 结果 对研究组和对照组不同护理方式临床效果分析显示,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均有明显的改善,术前紧张、急躁的心理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人群术前血压状况、心理情况和随访满意度均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患者均能安心的配合手术,手术均能顺利进行,见表1。 表1 研究人群手术室无缝隙护理效果分析[n(%)] 注: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无缝隙护理是由美国福罗里达州州医疗中心率先提出的医疗护理管理概念,这个新型的管理理念在国外医疗结构中不断得到使用,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2]。采用无缝隙护理进行临床护理可到达严密的衔接的护理过程,在患者手术前。术中和术后均采用合理的护理方案,使患者在治疗前充分的做好心理准备,积极有效的适应新的医疗环境,减轻患者的压力,舒缓患者的心理紧张,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自我恢复和保健的能力,加快术后的护理。可见无缝隙护理服务是一种科学的临床常用的护理方案,整个护理过程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护理,不仅丰富了护理的内涵,而且规范了护理流程和提高了护理治疗,采用无缝隙护理方案,可有效地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加强医护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与和满意度,满足不同人群的护理需要,尽量缩短治疗和住院的时间[3-4]。可有效地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增加护理团队的团队意识,为消除各种医护矛盾提供很好的方案。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均有明显的改善,术前紧张、急躁的

全程无缝隙护理

“全程无缝隙护理”的基石----基础护理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到位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要端正对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确把握基础护理工作对保证患者安全,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性作用。强调要加强基础护理,是要以专业能力和专科知识做支撑来从事基础护理。没有基础护理做基石,护士的专科能力和专科知识不可能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更不可能实现对患者的整体无缝隙护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也不是单纯的强化基础护理,而是要建立和完善整体护理责任包干的工作模式,改革分工模式,落实责任包干,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绩效考核,提高临床一线护士的待遇,建立和完善后勤支持系统,营造全院围绕临床一线,临床一线围绕病人工作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无缝隙的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不是一场活动,而是优化医院服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患和谐的切入点,同时加强工作力度,形成一切围绕临床一线的工作氛围,改革分工模式及排班模式,量化绩效考核,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改善护理服务,惠及广大患者,更重要的是从长远发展来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调动广大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结经验,形成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丰富对患者的护理服务,在做好规定的护理服务基础上,根据患者要求,提供全程无缝隙护理,促进护理工作更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最后达到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以及政府满意。 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病房实施了护理工作责任制管理,护士对自己负责的患者实施全程、全面的整体护理服务,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促使护士更加细致、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同时,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有机结合,各项护理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防止了医疗安全隐患的发生,医疗投诉和纠纷明显减少。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6-08-26T09:08:38.43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作者:魏运香 [导读] 探讨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医院 4353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6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命名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应用手术室优质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情况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在护理后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手术室护理中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手术室优质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367-01 手术室是进行主要治疗和抢救的场所,手术室中不仅要最大可能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治疗效果,需对切口感染进行防控[1]。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对手术护理的服务质量和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本次研究将我院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6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6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8例,观察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49.31±9.51)岁,病程1-5周,平均病程(2.41±1.22)周;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49.11±9.12)岁,病程1-6周,平均病程(2.63±1.14)周。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是腹部手术,患者心脏、肝肾功能正常;均无免疫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方法 对照组:实施优质化手术室护理,主要包括:在术前测定患者的心率、血压,进行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在术前告知患者做好术前准备,术前禁水和禁食;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中注意事项;在术中配合临床医师进行手术治疗,确保整个手术过程是无菌;在术后对手术切口进行止血、包扎。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主要包括:?成立无缝隙护理小组,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和护龄进行职责确定,形成层次管理制度,小组中设立护士长为无缝隙护理小组组长,资历较深护士为责任护士,复杂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在术前进行访视,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主动和患者沟通,给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减轻患者焦虑心理。将手术室物品摆放整齐,给患者营造舒适的手术环境,将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控制在50%。帮助患者摆放舒适的体位,方便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前做好输液、输血等配合工作。?术中严密监控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④术后帮助患者尽早苏醒,将患者皮肤上残留的血迹擦拭干净,帮助患者穿好衣服,推送患者回至住院病房。 1.4 观察指标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情况,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抑郁、焦虑心理越严重。应用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1.5 统计分析 本组应用SPSS19.0的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数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s)来表示,以P<0.05为有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情况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情况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在护理后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手术室全过程护理中的无缝隙方式

手术室全过程护理中的无缝隙方式 发表时间:2017-04-18T16:18:38.75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期作者:曹蓓蕾 [导读] 这充分说明了无缝隙护理管理方式在手术室全程护理中应用的有效性,可将该护理管理方式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方式在手术室全过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3计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3例在手术室全过程护理中采用无缝隙方式。结果:观察组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后送入病房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全过程护理中应用无缝隙方式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术室;全过程护理;无缝隙方式;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1-0208-02 医学护理中对手术室护理有较高的要求,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对手术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恢复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手术室护理中要选择合适的护理模式,确保手术可以顺利开展[1]。无缝隙管理是现代护理管理的新突破,无缝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护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具有的显著优势是可以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针对性,手术室护理效果可得到显著显著。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无缝隙方式在手术室全过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所选患者中已排除不能配合手术治疗患者和有精神疾病患者。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5.3±3.1)岁;观察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6.3±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均衡性(P> 0.05),组间可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相同,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手术室全程护理中运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1)术前护理。术前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手术室基本情况,包括科室环境、手术医生以及相关护理人员等。实现主动服务无缝隙。术前,护理人员做好术前探视工作,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询问患者主观感受,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向患者介绍手术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术前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并采用合适的方式向患者介绍手术治疗方案以及护理的主要内容,努力实现服务无缝隙[2]。术前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手术治疗成功的案例,使患者提高对治疗的信心,消除患者的恐惧感。(2)手术当日。手术当天的各项护理工作依次开展,依次为手术室门口迎接、交接病人、开展手术、送病人入病房、详细交班、补充手术室物品、清洁灭菌。各项护理内容依次开展,实现全程护理流程无缝隙。术前对患者的身份进行再次核实,向患者介绍麻醉及术后应注意的事项,提前1h将患者接到手术室,为患者建立起静脉通路,指导患者摆放正确的体位。术前,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减少紧张情绪。术中,器械护士及时准确为手术医生传递手术器械,记录器械使用数量和棉球、纱布的数量。术中为患者做好保温护理。术后为患者穿好病号服,将患者送至病房,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对交接班情况进详细记录。术后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卧位,注意伤口的清洁,确保伤口干燥,避免感染发生,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3]。(3)无缝隙服务的质量控制。护士长或护理组长对手术室全程护理负责,并进行全程跟踪质控,确保整个无缝隙管理的全面落实。手术室护理开展过程中发现有安全隐患需及时上报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术后进行整改,避免问题再次出现。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后送入病房时间。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后送入病房时间比较 对照组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后送入病房时间分别为(47.3±3.6)min、(134.5±11.3)min、(20.5±3.7)min;观察组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后送入病房时间分别为(33.5±4.1)min、(112.3±8.6)min、(13.6±6.7)min,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焦虑和抑郁情况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SAS评分分别为(71.3±7.1)分和(69.1±6.1)分,SDS评分分别为(68.9±6.7)分和(68.1±6.4)分;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SAS评分分别为(52.3±5.6)分和(36.7±5.4)分,SDS评分分别为(57.6±6.1)分和(39.8±5.7)分,治疗后观察组两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对整个手术实施效果有重要影响,有效的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手术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在手术室全程护理中应用无缝隙管理模式,分工更加明确,护理的主动性更强,护理人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也得到显著增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可以使护理转向主动的整体护理,在围手术期给予患者信息、心理等方面的支持,使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提高。此外,通过无缝隙管理模式可以实现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开展,护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护理工作的质量可显著提高。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手术室全程护理中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后送入病房时间均有效缩短,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了无缝隙护理管理方式在手术室全程护理中应用的有效性,可将该护理管理方式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无缝隙护理管理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无缝隙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选取我院收治的危重症监护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例。其中实验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0.45±2.21)岁;原发病:2例脑出血,3例脑梗死,5例重症颅脑损伤,6例血气胸,2例颈椎骨折并截瘫,10例大型手术后患者,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其他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2.23±2.26)岁;原发病:1例脑出血,4例脑梗死,4例重症颅脑损伤,7例血气胸,1例颈椎骨折并截瘫,11例大型手术后患者,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其他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予以无缝隙护理管理:(1)构建无缝隙管理模型:开展专题讲座,提高科内护士对ICU疾病的认知度。自制住院患者需求调查问卷,对患者反馈的问题予以统筹分析,制定策略性解决方案,明确分管护士岗位职责,定期开展指标考核,量化处理各种护理制度,构建个性化、全方位无缝隙护理模型方案。(2)优化排班模式:讨论并推敲原有APN排班上班时间,推行小组责任包干制工作模式,改善交接班制度。(3)服务过程无缝隙:制定标准化流程,推行全程服务无缝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予以个性化服务,实施主动服务无缝隙;尊重患者参与权与知情权,及时告知治疗方案与护理内容;强化ICU重症监护,重视应急处理与临床观察;分析病人心理活 1 / 3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2012年11月第9卷第32期 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护理研究· 当今,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寿命明显延长,加之我国近几十年来特殊人口政策的影响,老年人比例明显升高。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1]。这必然导致老年患者数量大量增加,那么如何做好老年患者的护理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各系统的衰老导致生理功能下降,老年患者多数病情迁延、疗效较差,所以老年患者往往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做好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心理护理 1.1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psychological nursing )是护理的重要手段,是 整体护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据心身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制,通过心理护理,满足患者心理上的需求,消除其紧张消极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在生理、心理方面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康复和健康的保持[2]。 1.2心理护理的目标 心理护理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等来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具体目标包括:①满足患者的需要;②调整患者的社会角色;③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④缓解患者的心理社会应激;⑤帮助患者增强适应、应 对能力;⑥处理患者的心理反应。 1.3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人的生理和心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心理因素会影响生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积极、乐观的情绪将有助于身体疾病的治愈,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消极、悲观的情绪将会延缓病程甚至加重病情。因此只有将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两者融为一体,使之并存于护理工作中,才能真正提高护理效果[3]。 2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 人在进入老年之后,心理各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智力水平、记忆能力下降、情绪的变化以及行为的改变等,而患病后更加重了身心的负担,出现新的心理问题。黄瑞儿等[4]对80例老年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心理健康评估,结果60%的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负性情绪,其中孤独寂寞型占21.3%,抑郁多疑型占16.2%,悲观失望型占12.5%,被动依赖型占10.0%。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 2.1否认心理 老年患者最怕的就是成为子女的累赘,给家人增添负担,所以很怕别人说自己年老多病。有时候就算身体不舒服,也不愿意说出来,不愿意去看病,甚至不承认自己有病。 2.2自尊心理 老年患者往往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比较固执,顺从性差。患病后,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常常出现急躁或悲观的情绪,不愿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甚至不愿沟通。有时争强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探讨 赵辉 首都铁路卫生学校临床教研室,北京 100070 [摘要]当前老年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强调做好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工作极为重要。本文解析心理护理的概念、目标、重 要性,结合老年患者的特殊心理问题,探讨如何做好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护理工作,提出了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了解老年患者心理需求、争取家属亲友密切配合、加强护理宣教、合理安排患者生活及合理使用心理疗法等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方法,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心理特征;护理方法[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2)11(b )-0141-03 Investigation of psychological care of elderly patients ZHAO Hui Department of Clin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Capital Railway Health School,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aging patients,it is essential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good psychological care of elderly patients.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ncept objectives and importance of psychological care,combined with how to deal with the special psychological care of the elderly patients,and also pose the question of how to establish a good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To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elderly patients,to gain the close cooperation from the patients'relatives and friend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oo.How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of psychological care and to reasonably arrange the patients'life and to properly use the psychotherapy and other practical psychological methods are concerned as main points.How to help patients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 treatment and care,while enhancing the confidence of the patients to overcome the disease,as well as promoting their recovery are mentioned.[Key words]Elderly patients;Psychological care;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Methods of care [作者简介]赵辉(1980-),女,从事护理教学、职业教育等研究。 141

无缝隙护理在急诊科的应用研究

无缝隙护理在急诊科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6-12-22T17:50:05.99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6期作者:傅琳 [导读] 无缝隙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和患者依从性,减少护理不良反应和缺陷人数,减少恶性事件人数,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于推广。 (庐江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安徽巢湖 231500) 【摘要】目的:研究无缝隙护理在急诊科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除了常规护理方法还采用了无缝隙护理管理。结果:通过两组患者的对比发现,实行了无缝隙护理的观察组,其依从性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护理缺陷、不良反应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恶性事件少于对照组,但满意度人数高于对照组结论:无缝隙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和患者依从性,减少护理不良反应和缺陷人数,减少恶性事件人数,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于推广。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护理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6-0222-02 急诊科在医院属于特殊的科室,其患者多有病情复杂、起病快等特点,且危急重患者较多,因此急诊科的护理任务异常繁重,而急诊科作为一个危重患者、先进抢救设备和高新护理技术高度集中的科室,其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标准更高[1]。无缝隙管理最早是由美国湖地医疗中心推出,逐渐引入到我过,该护理方法强调的是采用连续,一体的护理,来减少护理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发现错误,实时更正,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新型护理方法。我科自2015年采用该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21~70岁,标准差45±6.1岁,患者主要疾病包括:脑出血 20例,农药中毒15例,突发晕厥15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3~73岁,标准差48±5.3岁。患者主要疾病包括:脑出血 18例,农药中毒17例,突发晕厥15例。两组患者其他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除了常规护理方法还采用了无缝隙护理管理,具体包括:(1)建立健全无缝隙护理小组,由护士协调成立无缝隙护理小组,该小组通过可是内部学习和外埔培训,增强科室护士的临床观察及印记处理能力,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由护士长带头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发现并及时处理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建立无缝隙护理排班制度,对现有的护理排班进行调整,在同一阶段内,如果患者例数增加或者工作量增加,就对护理人员数量和护理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整个排班过程中,要以提高护理质量为目标。(3)护理过程无缝隙,在患者入院中,要充分让患者或其家属知晓,就诊中的价格以及服务等,让患者具有充分的知情权,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急诊科与ICU和门诊之间的充分沟通,定时对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和操作规范进行考核并计入绩效中,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共同防御各种护理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理过程出现的失误和过失。 1.3 观察指标 使用依从性量表,对两组患者依从性进行测量,100分为最高值,采用护理质量评分表,对两组护理进行评分,100分为最高值。分别记录两组的投诉和医疗纠纷事件,在患者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 两组患者依从性、护理质量、护理缺陷、不良反应比较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观察组的依从性为96±3.7,高于对照组的71±5.2。而护理质量评分为93±4.3,高于对照组的83±4.1。且观察组的护理缺陷和不良反应例数均小于对照组。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恶性事件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满意人数为48人,高于对照组的40人。 3.讨论 由于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病情的患者并需要及时抢救,因此会导致很多护理风险的发生,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各种医疗纠纷以及医疗事故的发生,需要一种系统化得护理方法,再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医院对护理人员的人员素质、水平以及护理质量等也相应提升,无缝隙护理作为一个新兴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以上现实问题,因此在我国很

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根据现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促进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是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以下就常见的老年心理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干预方式。 1 当前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1.1失落和孤独现代老年患者常因自己资历老、贡献大、经济好,在位时与退休后角色的反差,心里难免会产生失落感。性格就比较暴躁,顺从性较差,喜欢周围的人能尊重并恭顺他们,表现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易激怒、好挑剔责备他人。而有的老年患者特别害怕孤独寂寞,在住院期间,由于生活单词,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患者常常易产生被抛弃感,因而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心理孤独的老年患者,多表现为固执、自尊心强、沉默寡言。 1.2恐惧和焦虑由于老年人的各种功能下降,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如心肌梗死,患者可因持续性剧痛而产生濒死的恐惧心里,加上住院后在饮食、休息、睡眠等各方面难以适应,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加之身患疾病,从而精神上产生恐惧和焦虑,此类患者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痛苦呻吟、睡眠不佳、不思饮食,只关心治愈时间及预后。 1.3敏感和猜疑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

当患者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某一相似症状而产生疑心,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大发脾气。 1.4疑老和悲观老年人的心、脑以及其他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和老而无用,由于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产生悲观与自责。此类患者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1.5沮丧和抗药心理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等,长期服药,饱尝疾病之苦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刺激,产生沮丧和抗药心理。 1.6忧郁的心理忧郁症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研究表明,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2%,且肾内及神经内科病房较其他患者忧郁症状更为突出。 2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患者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患者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不同民族患者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2.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患者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患者交谈,二是通过和患者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a6630316.html,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作者:张乐溪 来源:《中外医疗》2011年第18期 【摘要】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群体逐步扩大,如何维护和促进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老年患者护理研究的一个焦点。认真分析把握老年病人心理特征,采取正确的心 理护理,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1)06(c)-0149-01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日趋增长,目前我国平均寿命已经超过72岁,老年 人群已经成为我国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老年人群的扩大,老年病人也逐渐增多,并且多集中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癌症、退行性关节病、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症等多种慢性疾病上,对治疗和护理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在对老年病人的治疗上,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针对老年病人所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通过正确的途径,可以充分理解患者的内心需要,给予必要的关怀和帮助,从心理的角度改进其生理的状态,发挥出心理对疾病的积极能动作用,改善患者整体状态,恢复和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可见,研究和关注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不仅是老年保健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一环。 1老年病人心理特征 1.1孤独心理 目前老年人很多受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家庭生活环境不熟悉等诸多外部因素以及身体各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等内在因素影响,导致在心理上产生劳而无用、毫 无自我价值等心理,这些心理严重时甚至导致一种名为躯体化的慢性精神疾病的出现。这种病 症的表现为不能完全用躯体疾病解释的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患者常以躯体症状来获取注意和 照料。 1.2焦虑心理 焦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其引起的原因有多种。在患病过程中原因可以依次为:患病初期。患者之前身体一直很好,突然患病打乱以往的正常生活,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使疾病带来的冲击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的缓解,患者想急于摆脱,但又摆脱不了,从而产生焦虑;

冠心病的护理心得

冠心病的护理心得 内科:金英 随着人民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多,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造成管腔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介绍10名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1.病情观察:了解患者发生心绞痛的诱因,发作时疼痛的部位、性 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伴随症状等,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先兆表现,及时通知医生。 2.一般护理: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 油。 3.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很重要。冠心病病人大多由于心 理压力大,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常产生恐惧感,情绪变化很大。 护理人员就要从主观上帮助他们,可通过引导患者与那些比他们患病严重的病人进行比较,列举康复患者事例,引发患者的积极情绪,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所患疾病的认识、治疗及护理,共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老年冠心病患者用药知识欠缺,有人顾虑长 期服药,产生耐药性,一旦病情恶化就无药可用了。因为治疗心绞痛的药物种类很多,只要遵医嘱按时用药,就可以减少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例如心绞痛发作时,嘱咐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嚼碎后继续含服,应在舌下保留一些唾液,以利药物被唾液

迅速溶解而吸收。 5.健康指导:不良的生活方式会使病情加重,强调改变病人的行为 的重要性,护理人员使他们学会去防病和了解健康的相关知识,指导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病情进行防治。 例如(1)季节的变化对病情有什么影响,怎样预防复发? (2)吸烟饮酒有哪些危害? (3)注意饮食以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为原则,病情较重伴有水肿、尿少者应严格限制食盐;高血压和心衰的病人,也应限制食盐的摄入,吃东西时不宜太咸,有尿酸增高的病人,应限制豆制品的摄入,适当补充纤维素,多食水果蔬菜,少量多餐,进食宜七分饱,以防增加心脏负担。 (4)坚持锻炼,要根据个体、季节、年龄、体力、心功能、血压等来调节锻炼强度,避免剧烈活动,应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量。 (5)生活要有规律,保证睡眠 2013.11.20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老年科冠心病护理教案

老年科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2015.08.8 教案完成时间:2015.07.22

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护理 冠心病 概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性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急性冠脉综合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涵盖了从不稳定性心绞痛到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脏性猝死的一系列临床急症,常起病突然,可无先兆症状;危险性大,具有致命风险;若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可挽救大量患者的生命。 一.病因发病机制 (一)病因 五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年龄,高体重 1.年龄冠心病和年龄关系密切。 2.性别冠心病多见于男性,男女比约为2~5:1,女性多在绝经后发生。 3.高脂血症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重要的预测因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者,发生冠心病的机会较高。 4.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冠心病的患病率较血压正常人高3~4倍,与高血压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 5.长期吸烟 6.糖尿病有糖尿病病人比无糖尿病者的冠心病发病率高2倍。冠心病是成年糖尿病病人

首要的死因。 7.肥胖肥胖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增加冠心病死亡率。 8.职业体力劳动少,精神紧张的职业。 9.饮食高脂、高热量、高盐饮食、饮酒等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10.遗传因素由于遗传因素所致代谢缺陷,可导致高脂血症、肥胖和高血压等,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促发冠心病。 11.其他 A型性格,血尿酸增高以及某些内分泌病也为常见的易患因素。血小板和凝血机制改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发病机制 1.隐匿型冠心病无症状型冠心病,病人没有临床症状,仅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性改变,心肌无明显的组织形态改变。 2.心绞痛型冠心病有发作性的胸骨后疼痛,心肌无明显的组织形态改变。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常有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并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4.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是由于长期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而引起,其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类似,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5.猝死型主要是由于缺血造成心肌局部电生理紊乱,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病人发生心脏骤停而死亡。 心绞痛 评估病人 【病例】病人,女,55岁。发作性胸痛半年,每当急走或骑自行车上坡时感觉左胸压榨样疼痛,停止几分钟后缓解,作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有狭窄,初步诊断为心绞痛。【启发思考】什么是心绞痛?如何诊治、护理? 概念★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1-06-24T10:04:50.28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王桂波[导读] 护理学在医学临床中占重要位置,而心理护理在护理学中尤其重要。 王桂波【中图分类号】R4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108-02随着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要求,使人口老龄化成为世界性变化趋势,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居世界第一,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1]冠心病居于老年人易患疾病之首,由于需长期治疗,致使多数病人有不同的心理障碍,这些不良的心理及情绪反应可影响治疗,导致病人病情加重,因此在护理老年冠心病病人的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护理人员要及时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做到医患配合,不仅促进他们病体的康复,也更好地促进整体人的健康。老年冠心病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孤独与寂寞、抑郁与焦虑、怀疑、悲观、绝望等类型[2],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分述如下: 1原因 1.1孤独与寂寞心理:大多数老人,离开亲人来医院,陌生的环境无法适应,家属与子女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常来探视,所以患者产生孤独感,由于生活单调,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病人常常易产生寂寞感,有些老年病人住院后体会到退休前后角色的反差,心里难免会产生失落感,这些变化均可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这样的老年病人,多表现为固执、自尊心强、沉默寡言。 1.2焦虑心理: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时间变化无规律,患者对疾病能否治愈产生焦虑心理,尤其是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焦躁的情绪影响睡眠和情绪,会加重病情;由于老年人住院后饮食、休息、睡眠等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陌生环境难适应,从而精神上产生恐惧和焦虑,此类病人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睡眠不佳、食欲减退,自感病重,整日为疾病的预后焦灼不安。 1.3怀疑心理:由于疾病反复发作,老年病人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疗效持怀疑态度,服药时怀疑所服药物是否对症,怀疑自己的病无法治疗,怀疑辅助检查时结果不可靠,表现情绪低落、态度消极,多疑、烦躁、沉默少语、不思饮食。 1.4惧怕心理: 老年人由于年老多病,加之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性质不了解,容易自我扩大疾病的严重性,或者心绞痛频繁发作常有濒死感,生命时刻受到死亡的威胁,从而产生恐惧的心理。长期的治疗,惧怕自己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此类患者情绪沮丧、敏感多疑、心事重重、食欲欠佳。 1.5悲观心理:反复发作的病情,慢性病不甚明显的治疗效果,加之有些老人退休后角色转变,产生老而无用的思想,患者情绪不稳定,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自述躯体不适加重,心绞痛发作频繁,此类病人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伤心落泪,食欲欠佳,精神差,失眠、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悲观、失望、自卑心理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地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1.6绝望心理:由于住院时间长,病情常反复发作,心灰意冷,消极等待,心情烦躁加之认为家属、子女、亲友体贴不够,从而丧失了坚持治疗的信心,甚至拒绝治疗,产生绝望心理,表现为沉默寡言、极度消沉、不能配合治疗与护理,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2心理护理 2.1孤独与寂寞:护理方法应以热情、关心、帮助为主护士应向患者耐心介绍病区环境和病室患者,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分离性焦虑,使患者很快熟悉环境及病友,有意促进病友间融洽的关系,有助于活跃病房空气,调节患者心境,尽快度过孤独陌生感。入院后护理人员要有一定的亲和力,在日常护理或晨晚间护理的同时,做一些相关的解释工作,避免患者对治疗产生不必要地恐惧,对患者的生活要多加关心询问,并给予帮助,交谈时语言和蔼可亲,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对医护人员所作的一切产生放心感。同时,护士还要鼓励他们的亲人前来探望,使其感到幸福和温暖,用轻松和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通过精心护理,患者孤独感消失,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患者孤独感减轻。 2.2焦虑:护理人员以鼓励、关心、爱护、解释等方法为主,鼓励患者坚持按时服药,多向患者用亲切、诚恳的语言,进行解释,讲解与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纠正患者对疾病理解的误区,及时传递治疗效果,并让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和他们交流,以增强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以安静、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可口饮食使之尽快熟悉环境,减轻其心理负担,正视自己的病情,树立控制病情发展的信心。 2.3怀疑:护理方法以关心、鼓励、疏导、放松为主。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接触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理解尊重,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面临的困难,耐心分析病情及治疗检查的目的,满足病人了解自身疾病以及有关知识的需要,打消怀疑、消极的情绪,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护士以诚恳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耐心的解释、得体的语言赢得患者的信赖,使之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4恐惧:护士对此心理的患者应采取支持、理解和同情。护士应该多体贴、关心患者并以各种方式与其沟通,通过语言、眼神、表情、姿势等显示对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同情,细心的护理、周到的服务、谨慎的言行可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其情绪稳定,并向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例举疾病的可治愈性,从而消除恐惧心理。 2.5悲观:护理人员应以关心、抚慰、鼓励、疏导、方法为主,多与患者谈心,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自己的病情,主动关心患者生活,并鼓励他们看报、听音乐、丰富生活内容,分散注意力,体贴、爱护、尊重他们,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改变这类患者悲观的心理状态。 2.6绝望:护理方法以关心、帮助、安慰、鼓励为主。护理人员应该多抽时间以真诚的心、和蔼的态度多与患者谈心,与患者分析病情和预后,做好心理安慰、精神调养和生活指导,并与患者家属诚恳的沟通,为他们分析患者的思想动态,让家属多理解、体贴患者,抽出时间多陪伴患者,给予他们感情上的支持以及心理上的温暖,鼓励患者从失落和绝望的的心态中振作起来、积极配合治疗。 3小结 护理学在医学临床中占重要位置,而心理护理在护理学中尤其重要。如果只重视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忽视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护理人员要以良好的医德及服务态度对待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善于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寻找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真正发挥药物和精神两方面的作用,使患者在最佳的心境中接受治疗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深入心理沟通,使患者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