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

(一)桃花源记

一、作者简介

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谥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被世人成为“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标题:“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桃花源”是记的对象。

二、翻译词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为】:作为【业】: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行,忘记了路途的远近。

【缘】:沿着【溪】:小溪【行】:划行【忘】:忘记【路】:路途【之】:助词,的【远近】:路途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的两岸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野草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忽】:忽然【逢】:遇到【夹岸】:在溪流的两旁【杂】:其他的【芳草】:芳香的野草【鲜美】:鲜嫩而美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此感到很奇异,又继续向前划行,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甚】:非常【异】:对……感到奇异【之】:代词,这些【复】:又【欲】:想要【穷】:穷尽【其】: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翻译:桃花林在溪水的发源处就消失了,就得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有光亮发出。

【尽】:消失【水源】:溪水的发源处【便】:就【仿佛】:隐隐约约【若】:好像【得】:发现

便舍船,从口入。

翻译:渔人就舍弃船,从洞口进入。

【便】:就【舍】:舍弃

初极狭,才通人。

翻译:刚开始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初】:刚开始【极】:十分【狭】:狭窄【才】: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翻译: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复】:又【行】:行走【豁然】:开阔的样子【开朗】:明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东西。

【平旷】:平坦开阔【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良田】:肥沃的田地【美池】:美丽的池塘【桑竹】:桑树和竹子【之】:这【属】: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互相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其中来来往往耕种的人,男男女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种作】:耕种【衣着】:穿戴【悉】:都【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小孩,都显得精神愉快,自得其乐。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并】:全都【怡然】:愉快的样子【自乐】: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翻译:村里人见到渔人,竟大吃一惊,问他从哪里来。

【乃】:竟然【大惊】:大吃一惊【见】:见到

具答之。

翻译:渔人都回答了他们。

【具】:都【答】:回答【之】:代词,他们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翻译:村里的人就邀请渔人回到他们家里去,备了酒杀了鸡作为食物来款待渔人。

【便】:就【要】:通“邀”,邀请【还】:回到【设】:备【食】:饭菜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前来打听消息。

【闻】:听说【咸】:都【闻讯】: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来妻子和儿女及其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云】:说【率】:率领【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遂】:于是

【外人】:外面的人【间隔】:断绝来往【复】:再【焉】:从这里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今】:现在【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这个人逐一地向他们详尽地介绍了他所听到的事情,村里人都慨叹惋惜。

【一一】:逐一【具言】:详尽地说出【所闻】:所听到的【皆】:都【叹】:慨叹【惋】:惋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翻译: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

【余人】:其余的人【各】:各自【复】:又【延至】:邀请……到【皆】:都【酒食】:酒菜

停数日,辞去。

翻译: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

【停】:停留【辞】:告辞【去】:离开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起这里面的情况”

【此】:这【语】:告诉【不足】:不值得【道】:说【为】:向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已经出来了,渔人就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从前的路回去,到处做标记。

【既】:已经【便】:就【扶】:沿着【向】:从前【处处】:到处【志】:做标记【之】:无义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讲述了他所遇到的事情。

【及】:到了【诣】:到【如此】:像这样【郡】:郡城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终于迷了路,不能再找到原来的路。

【即】:立即【遣】:派【随】:跟随【寻】:寻找【向】:从前【志】:标记【遂】:终于【迷】:迷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听说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

【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往】:前往【之】:这件事【闻】:听说

未果,寻病终。

翻译:没有结果,不久因病去世。

【未果】:没有结果【寻】: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于是后来再没有访问这件事的人了。

【遂】:于是【问津】:问路【津】:渡口【者】:……的人

三、一词多义

为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舍便舍.船(动词,丢弃)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名词,记号)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

乃见渔人,乃.大惊(副词,就)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

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得便得.一山(出现)

得.其船(找到)

闻鸡犬相闻.(听见)

闻.有此人(听说)

复复.前行(副词,又)

不复.出焉(副词,再)

四、词类活用

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惊异,以……为异)未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复前.行(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处处志.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五、古今异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多指滋味好)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形容很想)

交通(古义:交错相同;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子;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

六、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希望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

七、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具.答之(“具”通“俱”,全部)

八、艺术特色

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世界联想起来,层层设疑,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的手法,以记叙描写为主。

(二)陋室铭

一、作者简介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竹枝词》《西塞山坏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标题:“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公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翻译词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翻译:山不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能出名。

【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翻译: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灵】:灵异的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陋室】:简陋的屋子【惟】:只【吾】:我【德】:品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翻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上【阶】:台阶【绿】:碧绿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与我谈笑交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翻译:可以弹奏古朴的琴,阅读佛经。

【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阅读【金经】: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翻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庐】:草庐【亭】:亭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什么【之】:宾语前置

三、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句应是“有何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远香远.益清(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远处)鲜陶后鲜.有闻(xiǎn,少)芳草鲜.美(xiān,鲜艳)

四、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受到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劳累)

五、古今异义

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样子、形状)

丝竹(古义:琴瑟、萧管等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竹子)

云(古义:说;今义:天上的云彩)

宜(古义:应当,与“乎”连用,意为当然;今义:合适,应当)

六、中心思想

刘禹锡的这篇铭文,是用来自述志趣的,通过对自己居住的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要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三)爱莲说

一、作者简介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代表作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本文选择《周元公集》。

标题:“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问题,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类似现代的杂文。

二、翻译词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水里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水】:水上【陆】:陆地【草木】:草本、木本植物【蕃】:多【之】:的【爱】:喜爱【者】:……的人【甚】:很【可】:值得

晋陶渊明独爱菊。

翻译: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独】:只【爱】:喜爱【菊】: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省爱牡丹。

翻译: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

【自】:从【世人】:世间的人【盛】:很【爱】:喜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中间通透外形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笔直地

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看却不可以玩弄它。

【予】:我【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出】:生长出来【淤】:淤积【淤泥】:污泥【而】:却【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清水【而】:却【妖】:美丽而不端庄【通】:通透/贯通【直】:笔直【蔓】:枝蔓【枝】:枝节【远】:远播【益】:更加【清】:清幽【净】:洁净【植】:立【远】:远远地【观】:观赏【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

【亭亭】:耸立的样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的人;牡丹,是花中富贵的人;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人。

【谓】:认为【隐逸】:指隐居的人【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翻译: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鲜】:少【闻】:听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还有什么人呢?

【同】:相同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是很多人了。

【宜】:应当【乎】:语气助词【众】:很多人【矣】:了

三、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生枝节)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四、中心思想

作者以莲自喻借舒发爱莲之情表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四)核舟记

一、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清代涨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本文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末散文家。代表作《茅檐集》

本文题材:说明文本文结构:总分总本文描写顺序:空间顺序从整体到局部

主要运用摹状貌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依次说明了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部分。

二、翻译词句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翻译:明朝有一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做王叔远,可以在直径为一寸的木头上,雕刻房屋、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各自的神情姿态。

【奇】:奇妙【巧】:精巧【曰】:叫做【以】:在【径寸之木】:一寸的木头上【为】:雕刻【以至】:甚至

【鸟兽】:飞鸟走兽【木石】:树木石头【罔不】:无不【因】:顺着【象】:形象【各】:各自【具】:具有

【情态】:神情姿态【势】:形状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翻译:他曾经送给我一枚用果核雕刻而成的小船。

【尝】:曾经【贻】:曾【余】:我【核舟一】:一枚用果核雕刻而成的小船【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大苏】:苏轼【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翻译:从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八分有奇】:八分多一点儿【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可】:大约【许】:上下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翻译: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在上面。

【轩】:高起【敞】:宽敞【箬蓬】:箬竹叶的船篷【覆】:覆盖【之】:它,指船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翻译:旁边辟有小窗,左右两边各四扇,一共八扇。

【开】:辟有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翻译:打开窗户观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启】:打开【观】:观看【而】:并且【雕栏】: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望】:左右相对【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翻译:关闭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膏涂在刻着字的凹处。【闭】:关闭【糁】:涂【之】: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翻译: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和长着许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

【峨冠】:高高的帽子【多髯】:长着很多胡须【居】:在

苏、黄共阅一手卷。

翻译:苏东坡和黄庭坚共同观看一轴横幅的书画卷子。

【共】:共同【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翻译: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

【执】:拿着【卷端】:画卷的右端【抚】:抚着【背】:背部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翻译:鲁直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卷末】:画卷的左端【语】:说话【如】:好像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翻译:苏东坡现出右脚,鲁直现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现】:现出【各】:各自【微侧】:略微侧转身子【比】:靠近

【隐】:隐藏【卷底】:卷子下边【衣褶】:衣服的折线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翻译: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视,神情和苏东坡、黄庭坚不相类似。

【绝】:极【类】:像【矫】:举【不属】: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出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粒粒数也。

翻译:平放他的右膝,却弯曲他的左膝支撑在船舷上,挂着佛珠的左臂靠在左膝上——珠子可以清清楚楚的数出来。【卧】:使……平放【诎】:通“屈”,弯曲【支船】:支撑在船舷上【念珠】:佛珠【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可历历数】: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

翻译: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

【横】:横着【横卧】:横放【楫】:船桨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翻译: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

【舟子】:船夫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翻译:在左边的人梳着高高的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着的木头,右手扳着右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椎髻】:椎形发髻【仰面】:仰着脸【倚】:靠【衡】:同“横”,横着【攀】:板着【若】:好像【啸呼】:大声喊叫【状】:样子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翻译: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一个水壶,这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炉】:茶炉【壶】:水壶【视】:眼睛【端】:端直【容寂】:神色平静【茶声然】:茶水绕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翻译: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再它的上面题上名字,刻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细得像蚊子的脚,但却勾画得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

【其】:那【稍夷】:稍微平【则】:就【题名】:题上名字【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了了】:清楚明白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翻译:又用一个篆字文章,刻的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色的。

【篆章】:篆字图章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翻译:总共计算这一只船,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竹叶的船篷,一支船桨,一个炉,一个水壶,一幅手卷,一串念珠,对联,提名和篆文,共雕刻有三十四个字,但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为】:雕刻【通计】:总共计算【并】:和【而】:但是【曾】:还【盈】:满【计】:计算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翻译:原来是挑选那些长而窄的核桃来雕刻的

【盖】:原来是【简】:通“拣”,挑选【修狭】:长而窄【之】:代词,它

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哈!技艺也真神奇啊!

【技】:技艺【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亦】:也【灵怪】:神奇

三、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特殊的,读qí)

舟受尾长约八份有奇.(零数,读jī)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端正)为.宫室(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四、词类活用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

..覆之(名词“箬蓬”用作动词“覆”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箬蓬”)石青糁.之(名词“糁”,原意是煮熟的米粒,这里用作动词,“涂染”)

中峨冠

..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活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石青

..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石膏”)

居右者椎髻

..仰面(名词活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五、古今异义

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今义:可能、可是)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远看)

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属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长;今义:修理)

六、中心思想

本文介绍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物、文字等,赞扬了我国古代工艺品的卓越技巧,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七、通假字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同“拣”,挑选)

(五)大道之行也

一、作者简介

标题:本文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二、翻译词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选拔品德高尚的人和能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行】:实行【也】:语气助词【大道】: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为】:是【公】:共有的【选】:选拔【贤】:品德高尚的人【与】:通“举”,推举【能】:能干【讲信】:讲求诚信【修睦】:培养和睦(气氛)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翻译:因此,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单抚养自己的儿女,使老人能享天年,是成年人有贡献才能的地方,幼童能够顺利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儿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贡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故】:所以【独】:单【亲】:以……为亲【亲】:父母【子】:以……为子【子】:子女【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儿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者】:残疾人【皆】:都【分】:职务

【归】:女子出家【用】:地方【终】:养老【长】:成长【老】:老人【壮】:成年人【幼】:幼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翻译:对于财物,人们憎恨把它们仍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恶】:憎恶【其】:【货】:财物【弃】:扔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不用关闭,这就是大同社会

【乱】:造反【贼】:害人【作】:兴起【户】:门【是】:这【故】:因为【闭】:和门闩插门【谓】:就是

【谋】:奸邪智谋【而】: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一词多义

修讲信修.睦(培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兴谋闭而不兴.(发生)水波不兴.(起)

四、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子”,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用作名词,“老”,老人;“壮”,壮年人;“幼”,幼童)

盗窃乱贼

....而不作(动词用作名词,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

五、中心思想

本文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寄托了对美好社会的无限向往,也暗含着对现实社会黑暗现象的厌恶。

六、通假字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推举,选拔)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六)三峡

一、作者简介

标题:本文选自《水经注》,三峡:霍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视《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翻译词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翻译:在山峡七百里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自】:在【略】:无,毫无【阙】:通“缺”,缺口【处】:地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重重叠叠的悬崖和峭壁,挡住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岩】:悬崖【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隐】:挡住【蔽】:遮蔽【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翻译:到了夏天的水漫上小山包,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了。

【襄】:漫上【至于】:到了【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阻断【绝】:断【陵】:小山包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有时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这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到达江陵,这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比它块。

【奔】:飞奔的马【疾】:快【或】:有时【朝】:早晨【暮】:傍晚【御风】:驾着风【乘】:乘着【其】:这两地

【以】:认为【间】:相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在春季、冬季的时候,就有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急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素】:白色的【湍】:急流【回】:回旋的【绝】:极高【清】:清波【巘】:山峰【飞漱】:急流冲荡【良】:实在【怪】:奇形怪状【之】:的【则】:则是【间】:中间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翻译:每当到了天刚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接不断,异常凄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晴初】:天刚晴【旦】:早晨【属】:连接【引】:延长【每至】:每当到了【寒】:清凉【肃】:寂静【绝】:消失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所以渔夫唱歌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故】:所以【曰】:说

三、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绝沿溯阻绝.(不通)

哀转久绝.(消失)

或.或.王命急宣(有时)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四、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五、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至于

..夏水襄陵(古义:是一个动词“至”和一个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对三峡山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七、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七)答谢中书书

一、作者简介

标题: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即谢徴,字元度,陈郡阳夏人。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

二、翻译词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美的。

【之】:的【古】:自古【共】:共同【谈】:赞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翻译:雄伟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河流可以看见底部。

【高峰】:【清】:【流】:【入】:【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珠子,四季都具备。

【俱】:都【备】:具备【翠】:翠绿【竹】:竹子【青】:青葱【林】:树林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就要消散,猿和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晓】:清晨【薄】:薄雾【将】:就要【歇】:消散

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确实是人间的天堂。

【实】:确实【之】:的【是】:表判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妙景色了。

【自】:从【唐乐】:谢灵运【未】:没有【复】:再【与】:欣赏【其】:它的,指风景【奇】:美妙三、一词多义

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一共)乱猿鸟乱.鸣(没有秩序,没有条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想要)

四、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五、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歇息)

六、中心思想

《答谢中书书》是陶景弘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信中描绘了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八)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简介

标题:选自《东坡志林》卷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作者:苏轼

二、翻译词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元丰六年的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月光从窗户照进,我高兴得起来散步。

【欲】:想要【欣然】:高兴快乐的样子【户】:单扇的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遂】:于是【至】:到【寻】:寻找【念】:想到【无】:没有【为乐】:取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和我一起在庭院散步。

【亦】:也【寝】:睡【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

【于】:在【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水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如】:好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盖】:原来是【交横】:纵横交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翻译:那一夜没有月亮?哪一处没有竹子和松柏。

【何】:哪一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三、一词多义

与未复能与.其奇者(yù,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yǔ,介词,和,跟,同)寻寻.张怀民(寻找)寻.病终(不久)

四、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五、古今异义

闲人(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耳(古义: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但(古义:只是;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

六、中心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者夜游承天寺与朋友张怀民一起赏月,抒发了因贬官而产生的复杂心境。文章仅80余字,却生动传神地创设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九)观潮

一、作者简介

作者: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由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代湖州人,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代表作《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词》等

标题:本文选自《武林旧事》卷三,“观”是观看之意,“潮”指钱塘江,描写的是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

本文作者以海潮为线索,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景和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湖的雄伟壮观。

二、翻译词句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翻译: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最雄伟的景观。

【浙江】:钱塘江【之】:的【潮】:海潮【伟】:雄伟【观】:景观【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翻译: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大的。

【自】:从【既望】:农历十六日【以至】:到【为】:是【盛】:盛大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翻译:当海潮远远的从浙江入海口勇气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仅】:几乎,将近【如】:像【银线】:银白色的线【远】:远远的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翻译:不久海潮渐渐近了,就看见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的像雷声,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蓝天,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既而】:不久【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则】:就【而】:语气连词【际天】:连接着天【雷霆】:雷声

【吞天】:吞没蓝天【沃日】:冲荡太阳【势】:气势【极】:极其【雄豪】:雄伟豪壮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翻译: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色。

【云】:说【者】:……的【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色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翻译: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的长官来到浙江亭检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开列在两岸。

【每岁】:每年【京尹】:京都临安府的长官【教阅】:检阅【艨艟】:战船【数百】:几百【分列】:分开排列【两岸】:两岸边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翻译: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驰,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在水面上有乘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才在平地上一样。

【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之】:的【势】:阵势【骑】:马【弄】:举【标】:树立、举【并】:同时【于】:在【者】:……的人【履】:踩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翻译: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处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倏尔】:忽然【黄烟】:黄色的烟雾【略】:一点儿【不相】:彼此都不【人物】:人和物【睹】:看见【轰震】:轰鸣振动【崩山】:山塌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翻译:烟雾消散,水波宁静,水面上就一条船也没有了,只剩下敌船被火所烧,随着水波流走了。

【则】:就【舸】:船【烟消】:烟雾消散【波静】:水波宁静【仅】:只【为】:被【焚】:烧【波】:水波【逝】:去;往【而】:转折,语气连接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翻译: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奋勇,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沉浮,翻腾这身子极尽种种变化,但旗尾却一点儿也不沾湿,凭借这种才能来夸耀自己高超的技能。

【吴儿】:吴地健儿【善泅】:善于泅水【披发】:披散着头【文】:画着【持】:拿着【争先鼓勇】:争先奋勇【溯】:逆流【出没】:沉浮【于】:在【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种种姿态【而】:但是【以】:凭借【夸】:夸耀【能】:能力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翻译:江岸上下大约十余里的地方,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车马堵塞道路,饮食和其他东西的价格都比平常加倍的高,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空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江干】:江岸【珠翠罗绮】:妇女首饰盒华丽的衣服【溢目】:满眼【塞途】:堵塞【饮食】:食物和其他东西【看幕】:看棚【倍穹】:加倍的高【穹】:高【皆】:都【常时】:平常【而】:但是【僦赁】:租用【虽】:即使【席地】:一席之地【间】:中间【也】:句末语气词【容】:容有

三、一词多义

为海涌银为.郭(当作,作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观天下之伟观.也(景象)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看)

四、词类活用

皆披发文身(名词用作动词,画着文彩)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用作动词,举;“骑”用作名词,马)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名词作状语,像玉城雪岭一样)

海涌银为郭(名词作状语,用白银)

五、古今异义

人物略不相睹(古义:人和物品;今义:人)吞天沃日(古义:用水淋洗;今义:(土地)肥)

弄旗标枪(古义:举枪;今义:田径运动项目之一)

六、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海潮为线索,形象地勾勒出水军演戏的动人情景、吴地健儿的弄潮英姿和观者如云的盛况,自然美与人情美糅为一体,给人以美的陶冶。

(十)湖心亭看雪

一、作者简介

标题: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张岱,自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翻译词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余】:我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俱】:都【绝】:消失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这天初更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是】:是【更定】:初更以后【挐】:通“桡”,撑【毳衣】:用毛制成的衣服【独】:独自【拥】:穿着【往】:前往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上下全变白了。

【雾淞】:水汽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与】:和;同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像小草一样小的小船,舟中两粒人影罢了。【芥】:小草【而已】: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翻译:到了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沸腾。

【对】:相对【沸】:滚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翻译:他们看见我,很高兴的说“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拉我一起饮酒。

【焉】:哪能【更】:还【此】:在此地【大喜】:很高兴【得】:能够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翻译: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就告别了,问他们的姓氏,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强】:尽力【白】:杯【其】:他们的【客此】:在此地客居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的说:“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

【及】:等到【喃喃】:低声自言自语【莫】:不要【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者】:……的人【舟子】:船夫

三、一词多义

余上下十余.里(整数后的零数)余.主席胡(我)

是是.金陵人(表判断,与今义相同)是.日更定(这,代词)绝人鸟声俱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非常,极)白三大白.(酒杯)

上下一白.(白色)

更是日更.定矣(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为两个小时)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四、词类活用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拥毳衣炉火

..(名词用作动词,带着火炉)

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五、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余)是.日更定矣(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六、中心思想

短文生动形象的描写出西湖雪景的美丽及游湖人的雅趣,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赞赏和避世、清高、脱俗的情怀。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 & 桃花源记 1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a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a)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野望隋末唐初诗人王绩 东皋薄暮望⑴,徙倚欲何依⑵。树树皆秋色⑶,山山唯落晖⑷。 牧人驱犊返⑸,猎马带禽归⑹。相顾无相识⑺,长歌怀采薇⑻。 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作者简介: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注释译文⑴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依:归依。⑶秋色:一作“春色”。⑷落晖:落日的余光。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相顾:相视;互看。⑻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白话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鹤楼】(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 慨豪迈,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译文及注释、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txt爱一个人很难,恨一个人更难,又爱又恨的人最难。爱情永远不可能是天平,想在爱情里幸福就要舍得伤心!有些烦恼是我们凭空虚构的,而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去承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 21、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原文】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赏析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惜时劝学)。 2.写法有何特点?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3.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 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 阴一去不返。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 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 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 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野望隋末唐初诗人王绩 东皋薄暮望⑴,徙倚欲何依⑵。树树皆秋色⑶,山山唯落晖⑷。 牧人驱犊返⑸,猎马带禽归⑹。相顾无相识⑺,长歌怀采薇⑻。 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作者简介: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注释译文⑴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依:归依。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的余光。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相顾:相视;互看。⑻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白话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鹤楼】(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译文及注释、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及翻译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翻译 三峡 【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与朱元思书 【翻译】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 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野望 【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2、《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恋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4、《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整理1.背诵这首诗,并默写一遍。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背诵这首诗,并默写一遍。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3.背诵这首诗,并默写一遍。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4.背诵这首诗,并默写一遍。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5.背诵这首诗,并默写一遍。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 【导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 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篇一:《马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篇二:《小石潭记》】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翻译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翻译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依靠打鱼为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河行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小河两岸生长,在几百步的范围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他想走道林子的尽头看看究竟。 桃林在小河的发源处就到头了,紧挨着的就是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仿佛有些光亮。渔人丢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里很窄小,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前面突然开阔敞亮了。这里的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能听见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着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的人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的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给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各自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上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有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便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求访的人了。 《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与古诗词背诵

一、八年级上册古文背诵篇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tiáo),并怡然自乐。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 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 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 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三峡》(北魏)郦道元自三 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 (quē)处。重(chóng)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jiān)千二百里,虽乘奔 (bēn)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 倒影,绝山献(yǎn)多生怪柏(bǎi),悬泉瀑 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jiàn)肃,常有高 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chuán)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cháng),猿鸣三声泪沾裳 (cháng)。”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xíng)。念无与乐(lè)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zǎo)、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r 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 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 二、课外十首古诗词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阳春 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huā)叶衰(shuai)。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 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 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 相识,长歌怀采薇。 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18首

2017年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18首 【课内古诗词】 (一)13唐诗五首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26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陶渊明【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课外古诗词】 (三)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东汉]佚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龟虽寿 [东汉魏晋]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赠从弟(其二) [东汉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人教版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背诵

1 《三峡》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南朝梁]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不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 《观月记》 [南宋]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

2019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词语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部xx 古诗教学是八年级语文教学严重的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学校、教师的高度认可,初中生身心发展明明区别于小学阶段,但又尚未达到成熟,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整理了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部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部xx (一)课内古诗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东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够xx,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陆游“南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陋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二)课外古诗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翻译【篇一】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篇二】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喜爱牡丹。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艳,它中间贯通,外部笔直而不弯曲,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在远处观赏它,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它呀。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的人;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知识点汇编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第10课《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第11课《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 嘤嘤(yīng)鸢飞(yuān) 戾天(lì)经纶(lún)窥谷(kuī) 【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2)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 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

2018年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文汇总 1.《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三峡》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答谢中书》【南北朝】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8.《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