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齐别都晋阳考论

北齐别都晋阳考论

北齐别都晋阳考论
北齐别都晋阳考论

北齐别都晋阳考论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2)

[提要]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时期,晋阳往往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东魏北齐为晋阳历史上最辉煌之时,晋阳城一度成为当时北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魏时为高欢大丞相府所在地,史称霸府,北齐文宣帝高洋将其升为别都,意即另一处都城,与国都邺共同构成北齐的“邺——晋阳”双都体制。晋阳极其重要地位的确立,主要仰赖其“四塞”之地理形势,还与其繁荣的经济、民族融合中心地位的形成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等有关。

[关键词]晋阳东魏霸府北齐别都

中国陪都制度源远流长,自西周初年营建雒邑以来,历代王朝于国都之外往往还建置若干陪都。晋阳①依凭其天然的地理优势与雄厚的物质基础,一直是北中国的重镇,素有“北门锁钥”、“中原北门”之称,有着悠久的陪都史。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时期,其重要地位尤为凸显。东魏时高欢于此置大丞相府,史称霸府,高洋代魏建立北齐后升其为别都。北齐时晋阳实为国都邺以外的另一政治中心,地位高于一般意义上的陪都,与邺共同构成北齐的“邺——晋阳”双都体制。本文旨在探讨晋阳在北齐的历史地位及其被定为别都的原因。

一、由

别都””

霸府””到“别都

一、由““霸府

1、尔朱氏坐镇晋阳

北魏正光四年(524年),契胡贵族尔朱荣因镇压鲜卑六镇起义有功,被封为平北将军,占据了晋阳。是时皇权暗弱,尔朱荣凭借晋阳地区强大的军事力量及坚实的经济基础,于永安元年(528年)由晋阳出兵,直下洛阳,发动“河阴之变”②,杀死了胡太后及北魏宗室公卿两千余人,另立元子攸为帝,即孝庄帝。尔朱荣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太原王③,坐镇晋阳,遥制朝廷④。他曾建议将都城迁往晋阳⑤,以便自己控制朝政,但引起孝庄帝的强烈不满。永安三年(530年)尔朱荣于洛阳为孝庄帝诱杀,不久,其侄尔朱兆率军攻入洛阳,将孝庄帝掳至晋阳处死。普泰元年(531年)七月高欢帅军北伐尔朱兆⑥,次年尔朱兆自缢身亡⑦,尔朱氏势力至此方为高欢剿灭。

①按:今山西太原。

②按:“河阴之变”,因发生在河阴县(今河南孟津)而得名,尔朱荣借助此次军事政变控制了北魏朝政。

③(唐)李延寿:《北史》卷48:“及庄帝即位,诏以(尔朱)荣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尚书令、领军将军、领左右、太原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3页。

④(唐)李延寿:《北史》卷48:“荣寻还晋阳,遥制朝廷,亲戚腹心,皆补要职,百僚朝廷动静,莫不以申。”(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7页。

⑤(唐)李延寿:《北史》卷19:“尔朱荣之入洛阳,启庄帝欲迁都晋阳。帝以问谌,争之以为不可。荣怒曰:‘何关君而固执也!且河阴之役,君应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96页。

⑥(唐)李百药:《北齐书》卷1:“(魏普泰元年)七月壬寅,神武帅师北伐尔朱兆。”(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页。

⑦(唐)李百药:《北齐书》卷1:“(魏普泰二年)兆自缢,神武亲临厚葬之。”(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页。

2、高氏父子经营“霸府”

《北齐书》卷1载:“(魏普泰元年)神武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①魏普泰元年(531年)高欢于晋阳建大丞相府,晋阳便成为高欢的大本营,同时也是北魏实际的政治中心,从此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洛阳朝廷。《北齐书》卷2云:“初,神武自京师将北,以为洛阳久经丧乱,王气衰尽,虽有山河之固,土地褊狭,不如邺,请迁都。”②高欢极力主张孝武帝将都城由洛阳迁往邺,孝武帝不许。有学者撰文指出高欢迫孝武帝迁都邺是因为邺距晋阳更近,更便于他控制朝政③。永熙三年(534年)六月,高欢命令本该运往洛阳的粮草统统运往邺,强迫魏帝迁都,孝武帝遂下诏北伐高欢。高欢却从晋阳率大军南下,直逼洛阳,还将自己出兵晋阳南征洛阳与当年赵简子起兵晋阳作比,曰:“昔赵鞅兴晋阳之甲,诛君侧恶人。今者南迈,诛椿而已。④”高欢紧逼,孝武帝西遁长安⑤,由宇文泰拥立建立西魏,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自此北魏分为东、西魏。高欢执掌东魏政权,既要对抗西魏政权,又要震慑南朝势力,以洛阳距南梁太近之故,挟孝静帝迁都邺城⑥。挟东魏孝静帝迁都邺之后的高欢并没有驻扎于邺,而是返回了晋阳。孝静帝即位之时年方十一岁,怎斗得过老谋深算又重权在握的高欢?东魏军国政务实出于霸府晋阳而非国都邺,高欢长住晋阳,频繁往来于晋阳与邺之间。《北齐书》卷2云:“(元象四年十一月)庚戌,遣太原公洋镇邺。辛亥,征世子澄至晋阳。”⑦可见,高欢紧紧将晋阳与邺控制在其父子手中,独柄朝纲。元象五年(542年)高欢死⑧后其子高澄、高洋继续坐镇晋阳控御东魏朝政,为紧随其后的“北齐代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霸府”升“别都”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三月高洋进封齐王,食冀州之渤海长乐安德武邑、瀛洲之河间五郡,却居于晋阳而不回自己的封地⑨。是年高洋代魏称帝,建立北齐政权,都城邺,改东魏武定八年为北齐天保元年⑩。晋阳与河洛、关中关系俱为密切,对于北齐统治者来讲,晋阳既是防御北方势力之屏障,又是南下争雄之战略重镇,实乃“霸业所在,王命是基11”。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年高洋罢相国府,晋阳遂升级为别都12,与邺共同构成北齐的“邺——晋阳”双都体制。然晋阳被称为别都并不见于《北齐书》之记载,在南北朝诸史籍中,《北史》13、《周书》14、《隋书·地理志》15等皆称晋阳为北齐别都,在《北齐书》中晋阳被称为

①(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页。

②(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6页。

③崔彦华:《晋阳在东魏北齐时的霸府和别都地位》,载《晋阳学刊》,2004年第3期,第21页。

④(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6页。

⑤(唐)李百药:《北齐书》卷2:“魏帝逊于长安。”(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7页。

⑥(唐)李百药:《北齐书》卷2:“神武以孝武既西,恐逼崤、陕,洛阳复在河外,接近梁境,如向晋阳,形势不能相接,乃议迁邺,护军祖瑩赞焉。诏下三日,车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神武留洛阳部分,事毕还晋阳。自是军国政务,皆归相府。”(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8页。

⑦(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3页。

⑧(唐)李百药:《北齐书》卷2:“(元象五年正月)丙午,陈启于魏帝。是日,崩于晋阳,秘不发丧。”(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4页。

⑨(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武定八年)三月辛酉,又进封齐王,食冀州之渤海长乐安德武邑、瀛洲之河间五郡,邑十万户。自居晋阳,寝室夜有光如画。”(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4页。

⑩(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改武定八年为天保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0页。

11(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1页。

12(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天保元年冬十月)壬辰,罢相国府,留骑兵、外兵曹,各立一省,别掌机密。”(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4页。按:晋阳始为北齐别都当在天保元年(550)。

13(唐)李延寿:《北史》卷57:“神举早孤……及帝东伐,从平并州,即授刺史。州既齐氏别都,多有奸

下都①。

二、北齐晋阳非一般陪都论

一般而言,都城在政治上具有绝对权威,陪都只起辅助作用。晋阳虽为北齐陪都,然其与国都邺共同构成北齐“邺——晋阳”双都体制,实乃当时实际的军政中心,其地位颇为煊赫。

1、北齐诸帝与晋阳

北齐国祚颇短,从天保元年(550年)高洋代魏自立,至承光元年(577)为宿敌北周消灭,历时仅二十八载,皇帝凡六: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高洋称帝后更多的时间住在晋阳,令太子在邺监国②。诸帝中高殷、高演、高纬均即帝位于晋阳③,高洋、高殷、高演崩于晋阳④。按常理来讲,君主登位是极其隆重的盛典,除了在非常时期,一般都要在都城举行,而在北齐短短的二十八年中,在晋阳即位的皇帝便有三位。这一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表明,在北齐统治者看来,“老巢”晋阳才是北齐真正意义上的都城所在。北齐诸帝多居住于晋阳。据毛汉光先生统计,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至北齐承光元年(577年)的43年中,高齐执政者共穿梭于晋阳和邺之间37次,住在晋阳的时间是29年,在邺都的时间是14年,在晋阳时间为在邺时间之倍⑤。近年来,有学者研究表明,北齐诸帝在晋阳与邺城停留的时间比是3:2⑥。另外,东魏北齐时的晋阳也是许多皇亲国戚、勋贵权臣的居所,在今太原出土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⑦、武安王徐显秀墓⑧等墓葬可证明这一点。

2、北齐于晋阳设有要害机构

北齐中央行政机构颇为特殊——尚书双省并存。位于国都邺的中央尚书省称作“京省”猾,神举示以威恩,远近悦服。”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76页。按:该则史料中并州即指晋阳。

14(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卷40:“及高祖东伐,诏神举从军。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州既齐氏别都,控带重要。”(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715页。

15(唐)魏征、令狐德棻等:《隋书》卷30:“太原山川重复,实一都之会,本虽后齐别都,人物殷阜,然不甚机巧。”(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60页。按:《隋书·地理志》本为唐贞观十五年(641)至显庆元年(656)间于志宁、李淳风等撰修之《五代史志·地理志》,五代指梁、北齐、陈、周、隋,《五代史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

①按:北齐别都晋阳亦称“下都”。(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0:“晋阳,国之下都,每年临幸,征诏差科,责成州郡。”(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33页。

②(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文宣在晋阳,太子监国。”(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73页。按:是时太子为高殷。

③(唐)李百药:《北齐书》卷5:“(天保)十年十月,文宣崩。癸卯,太子即帝位于晋阳宣德殿。”第74页;卷6:“皇建元年八月壬午,皇帝即位于晋阳宣德殿,大赦,改乾明元年为皇建。”第81页;卷8:“天统元年夏四月丙子,皇帝即位于晋阳宫,大赦,改河清四年为天统。”第9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④(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天保十年)冬十月甲午,帝暴崩于晋阳宫德阳堂,时年三十一。”,第67页;卷5:“皇建二年九月,殂于晋阳,年十七。”第76页;卷6:“(皇建二年)先是帝不豫而无阙听览,是月,崩于晋阳宫,时年二十七。”第8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⑤毛汉光:《东魏北齐之核心集团和核心区》,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七本第二分册。

⑥崔彦华:《晋阳在东魏北齐时的霸府和别都地位》,载《晋阳学刊》,2004年第3期,第22页。

⑦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按:娄睿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区王郭村西南,1979年至1981年发掘。

⑧常一民:《北齐徐显秀墓发掘记》,载《文物世界》,2006年第4期,第11~20页。

或“邺省”,在别都晋阳另设有并州尚书省,简称“并省”,二者遥遥相对,各有分工,先贤早有论述①。“并省”机构比照中央尚书省设置,颇为健全。据统计,并州尚书省设有尚书令及录尚书事,并省尚书左仆射、右仆射,并省吏部尚书、度支尚书、五兵尚书、都官尚书、并省吏部郎中、主客郎中、三公郎中、比部郎中以及并省右民郎等②。北齐皇帝长年频繁往来于晋阳与邺之间,且住在晋阳的时间更长。“并省”事务必然由于皇帝的驻跸而繁重无比,故任其首脑者俱非等闲之辈③。

高欢长驻“霸府”,并在晋阳地区驻扎有大量甲兵,从晋阳组织兵力、物力出兵作战屡见于史籍记载。高欢将原属“邺省”的外兵曹、骑兵曹迁至晋阳,分掌兵马,为的是在平时能震慑西魏,战时可迅速调集晋阳及其周边的军队。高洋继承其父遗志,建立北齐政权后,外兵、骑兵二曹独立于尚书省之外而升格成为外兵省、骑兵省,唐邕、白建分别主政④,掌管全国兵马调动。无论防范北方突厥、蠕蠕等势力南下,还是与西魏(北周)对垒而言,大量军队驻扎于晋阳更有威慑力,从晋阳出兵可轻骑一路南下直捣长安,显然优于从邺及其以外地区发兵。

3、北齐对晋阳城的建设

晋阳在东魏北齐进入了空前的建设和发展时期,高氏父子对晋阳城的修筑已经使其由单纯的军事重镇发展为“煌煌帝都”。

《北齐书》卷40云:“(天保)十年,(唐邕)从幸晋阳,除兼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显祖尝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此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

⑤作为别都,北齐晋阳城定为“金城汤池”,可惜文献不足,其城垣周回以及防御体系已难窥清。

高欢掌握元魏军政大权以后便有将晋阳建为“煌煌帝都”的雄心壮志。《魏书》卷12云:“(武定三年正月)丁未,齐献武王请于并州置晋阳宫,以处配没之口。”⑥《北齐书》卷2云:“(武定三年春正月)丁未,神武请于并州置晋阳宫,以处配口。”⑦《北史》卷6云:“(武定三年正月)丁未,齐献武王请于并州置晋阳宫,以处配没之口。⑧”《资治通鉴》卷159云:“(高)欢上书言:‘并州,军器所聚,动须女功,请置宫以处配没之口;又纳吐谷

①按:古之胡三省,今之周一良、陈琳国。

②(唐)李延寿:《北史》卷7:“(孝昭皇帝演)天保初,进爵为王。五年除并省尚书令。(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66页;(唐)李百药:《北齐书》卷8:“并省尚书左仆射娄定远为尚书左仆射。”第100页;卷8:“(武平二年)二月壬寅,以录尚书事、兰陵王长恭为太尉,并省录尚书事赵彦深为司空,尚书令和士开录尚书事,左仆射徐之才为尚书令,右仆射唐邕为左仆射,吏部尚书冯子琮为右仆射。”第104页;卷8:“辛巳,以并省吏部尚书高元海为尚书右仆射。庚寅,以左仆射唐邕为尚书令,侍中祖珽为左仆射。”第105页;卷21:“迁并省吏部郎中”第308页;卷42:“(崔劼)迁并省度支尚书”第558页;卷41:“(皮景和)又除并省五兵尚书”第537页;卷43:“(李稚廉)徵为并省都官尚书”第572页;卷43:“(羊烈)寻迁并省比部郎中”第576页;卷45:“并省主客郎中卢思道”第603页;卷45:“并省三公郎中刘珉”第60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③(唐)李百药:《北齐书》卷6:“孝昭皇帝演……天保初,进爵为王。五年,除并省尚书令”第79页;卷10:“任城王湝,神武第十子也。少明慧。自孝昭、武成时,车驾还邺,常令湝镇晋阳,总并省事,历司徒、太尉、并省录尚书事。”第1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按:北齐曾任并省尚书令的还有赵彦深、娄定远、高阿那肱等人,恕不一一列举。

④(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天保元年冬十月)壬辰,罢相国府,留骑兵、外兵曹,各立一省,别掌机密。”第54页;卷40:“齐朝因高祖作相,丞相府外兵曹、骑兵曹分掌兵马。及天保受禅,诸司监咸归尚书,唯此二曹不废,令唐邕白建主治,谓之外兵省、骑兵省。其后邕、建位望转隆,各为省主,令中书舍人分判二省事,故世称唐、白云。”第532页,(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⑤(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31页。

⑥(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8页。

⑦(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2页。

⑧(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9页。

浑之女以招怀之。’丁未,(请)置晋阳宫。”①东魏武定三年(545年),高欢请建晋阳宫,其时监造者不详②,晋阳宫主要宫殿有:内殿③、德阳殿④、宣德殿⑤、崇德殿⑥、宣光殿、建始殿、嘉福殿、仁寿殿⑦,等等。《晋阳记》云:“晋阳宫南门曰景明门,次北曰景福门,门内景福殿、殿后门曰昭德门,次西昭福门,次西寝殿曰万福殿、殿北曰玄福门,又北曰玄德门,又北即玄武楼。殿西曰西闱门,次西曰威凤门,殿东曰东闱门,又一门昌明门,殿院东少阳院、殿西射殿、次西院太液池亭子,有宣德殿、崇德殿等。”⑧文献不足,故笔者在此难以对北齐晋阳宫之结构布局进行深入分析。高欢请建晋阳宫之目的,《北史》、《北齐书》作“以处配口”,《魏书》、《资治通鉴》作“以处配没之口”⑨。

北齐天统元年(565年)世祖禅位后主高纬,后主不愿继续住在日渐颓圯的晋阳宫,遂诏冯子琮监造大明宫⑩。天统三年(567)因大明殿修成之故,后主曾大赦,文武百官均进二级,并免去并州居城、太原一郡来年租赋。11。北齐幼主在晋阳起壮丽逾于邺下的“十二院”,并开凿“晋阳西山大佛”12。另外,北齐晋阳地区佛寺发展蔚为大观,崇福寺(天保二年)、童子寺(天保七年)、法华寺(天保二年)、悬瓮寺(天保三年)、上生寺(天统二年)、圣寿寺(皇建元年)、仙巗寺(天保二年)、大基圣寺(天统五年)等均营建于北齐13。

①(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4925~4926页。

②(唐)李百药:《北齐书》卷50:“凤母鲜于,段孝言之从母子姊也,为此偏相参附,奏遣请监造晋阳宫。”(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693页。按:韩凤监造晋阳宫当北齐后主之时,非东魏武定三年(545)。

③(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天保元年)冬十月己卯,备法驾,御金辂,入晋阳宫,朝皇太后于内殿。”(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4页。

④(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天保十年)冬十月甲午,帝暴崩于晋阳宫德阳堂,时年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67页。

⑤(唐)李百药:《北齐书》卷5:“(天保)十年十月,文宣崩。癸卯,太子即帝位于晋阳宣德殿。”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74页。

⑥(唐)李百药:《北齐书》卷7:“(乾明)二年,孝昭崩,遗诏征帝入统大位。及晋阳宫,发丧于崇德殿。”(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9页。

⑦(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天保二年)冬十月戊申,起宣光、建始、嘉福、仁寿诸殿。”(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5页。

⑧《永乐大典》卷5204《太原志》。

⑨东魏武定三年(545年)高欢请建晋阳宫,究其目的,《魏书》、《资治通鉴》作“以处配没之口”,《北齐书》、《北史》作“以处配口”。北齐天保二年(551年),高洋命中书舍人兼著作郎魏收编写魏史,设置修史局,由太保、录尚书事高隆之监修,房延祐等六人先后参加修史,天保五年(544年)书成,见中华书局1974年版《魏书》出版说明;李百药参考王劭《齐志》扩充改写其父李德林的《齐书》,后为了区别于南朝梁萧子显所撰之《齐书》,加“北”字,然而《北齐书》在唐代中叶以后就逐渐残缺,也不断有人补缺,到北宋初就只有十七卷是李百药的原文,其余都是后人以《北史》和唐人史抄中相关纪传补全,见中华书局1972年版《北齐书》出版说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南史》、《北史》二书经政府批准开始流传,见中华书局1956年版《南史》《北史》出版说明。笔者以为,“以处配口”即“以处配没之口”。“处”为“安置”之义;“配”为“婚配”之义;“没”为“没收”之义,即没收女子为奴婢。气势恢宏之晋阳宫怎可能为安置做“女功”之奴婢而建?绝无可能!魏普泰元年(531年)高欢已将大丞相府设于晋阳,遥控元魏政权。前文述及有几位皇帝即位于晋阳宫或崩于晋阳宫,高欢请建晋阳宫之理由“以处配口”真可谓是冠冕堂皇,真正的目的其实是高氏集团自己居住。

⑩(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0:“天统元年,世祖禅位后主。世祖御正殿,谓子琮曰:‘少君左右宜得正人,以卿心存正直,今以后事相委。’除给事黄门侍郎,领主衣都统。世祖在晋阳,既居旧殿,少帝未有别所,诏子琮监造大明宫。宫成,世祖亲自巡幸,怪其不甚宏丽。子琮对曰:‘至尊幼年,纂承大业,欲令敦行节俭,以示万邦。兼此北连天阙,不宜过复崇峻。’世祖称善。”(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5页。按:大明宫位于晋阳宫西南。

11(唐)李百药:《北齐书》卷8:“(天统三年)十一月丙午,以晋阳大明殿成故,大赦,文武百官进二级,免并州居城、太原一郡来年租赋。”(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00页。

12(唐)李百药:《北齐书》卷8:“又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所爱不恒,数毁而又复。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13页。按:有学者撰文以为西山大佛的开凿者是北齐文宣帝高洋,而非后主高纬,后主之是完成了先帝的未竟事业。见李裕群:《晋阳西山大佛和童子寺大佛的初步考察》,载《文物世界》,1998年第1期,第22页。

13(清)员佩兰等修纂:道光《太原县志》卷之二·祀典,道光六年刊本。

三、北齐立别都于晋阳之原因分析

1、“四塞”晋阳

山西形势最为完固,与其山河形势不无关系,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南有中条,北有恒山,为一大“四塞”,素有“治世之重镇,乱世之强藩”之美誉。《读史方舆纪要》卷39云:“山西形势最为完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则原隰可以灌注,漕粟可以转输矣。且夫越临晋。泝龙门,则泾、渭之间可折箠而下也;出天井,下壶关,邯郸、井陉而东不可以惟吾所向乎?是故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①顾氏此语对山西地势之宏观描述可谓经典。晋阳居山西之中,且四面均有天然屏障,其“北门锁钥”、“中原北门”之称由来久矣。相对于山西这一大“四塞”来讲,晋阳为一小“四塞②”,东有极尽险峻之太行山,井陉关将其与河北中部联系起来,西有吕梁山重峦叠嶂,山外则为滔滔黄河,北为雁门雄关,南垂霍太山、高壁岭,如此之地势令其足以控扼四方。晋阳战略地位颇为重要,诚如顾氏引胡三省语:“夫太原为河东都会,有事关河以北者,此其用武之资也。”③

战火纷飞的年代山西必然因其山河形势而崛起,而在山西选取“国都”抑或“陪都”,平城④过于偏北,虽适于作军事重镇,却不利于长驱南下,平阳⑤又太偏南,难于防范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南下,而晋阳恰为山西南北交通之孔道与中心,与河洛、关中关系俱为密切。南北朝时期,从晋阳出发,向东南可到邺城、洛阳,向西南出蒲津关可达长安,向北越雁门关可至马邑⑥、平城。东魏权臣高欢为遥制东魏朝廷并与西魏对垒,根据地的首选当为晋阳,遂将自己掌舵的大丞相府置于晋阳;高欢之子高洋建北齐后,其根据地仍是晋阳,建国伊始便罢大丞相府,晋阳一跃而升为“别都”,为北齐的另一政治中心,与邺共同构成北齐的双都体制,二者只是分工有所不同,孰轻孰重颇难评介,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2、晋阳经济繁荣

晋阳能作为东魏霸府、北齐别都,主要仰赖其山河形势,然而要养活大量的军队,晋阳必须有其坚实的物质基础,保证粮草与军器供应。

高洋废魏自立伊始便诏告天下:“冀州之渤海、长乐二郡,先帝始封之国,义旗初始之地。并州之太原,青州之齐郡,霸业所在,王命是基。君子有作,贵不忘本,思申恩洽,蠲复田租。齐郡、渤海可并复一年、长乐复二年,太原复三年。”⑦晋阳居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带,其富庶程度自不能同河洛与关中相媲美,然晋阳乃北齐“霸业所在,王命是基”,为高氏父子发迹之地,在他们心目中,晋阳的地位远高于魏主给予他们的封地。北齐统治者

①(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774页。

②(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40:“太原东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岭,北扼东陉、西陉关,是以谓之四塞也。”(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806页。

③(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807~1808页。

④按:今山西大同。

⑤按:今山西临汾。

⑥按:今朔州,秦于此置马邑县。

⑦(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1~52页。

为巩固政权,必然要重点经营晋阳地区,使其繁荣,不仅要维持晋阳城日常的运转,还要确保军队的给养。

考《隋书·百官志》,北齐设有专管冶铸业的机构晋阳冶①,铸造兵器与农具,由此可推测北齐晋阳冶铸业当较为发达,而冶铸业的发展又必然带动其地采矿业的发展。

晋阳在东魏、北齐时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对北朝丝绸之路的运行和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北齐书》卷12载:“(南阳王)绰始十余岁,留守晋阳。爱波斯狗,尉破胡谏之,歘然斫杀数狗,狼藉在地。”②《北史》卷41载:“太保、平原王隆之与愔临宅,愔尝见其门外有富胡数人,谓左右曰:‘我门前幸无此物。’”③此二则史料与前文述及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墓道壁画所绘西域出行图与回归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晋阳在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④。

3、精兵屯戍之地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冷兵器时代尤其如此。晋阳由于其控山带河的天然地理优势,与河洛、关中关系俱为密切,历代皆为精兵强将屯戍之地,割据纷争年代尤为明显。《北齐书》卷1载:“神武曰:‘六镇反残,不可尽杀,宜选王素腹心者私使统焉。若有犯者,直罪其帅,则所罪者寡。’……兆以神武为诚,遂以委焉。神武以兆醉,恐醒后或致疑贰,遂出,宣言受委统州镇兵,可集汾东受令。”⑤高欢能以大丞相身份统揽东魏军政大权,很大程度上赖于鲜卑六镇⑥军民为其统辖。晋阳驻扎有大量精兵猛将,故北齐出兵多自晋阳屡见于史籍记载。北齐武平七年(576年)十二月安德王高延宗于晋阳力战周师,然战败被虏⑦。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春正月周将尉迟勤擒北齐后主高纬及其太子高恒于青州⑧,是时高齐江山气数已尽,政权顷刻间土崩瓦解。晋阳真乃“霸业所在”,为北齐与北周对峙的前哨阵地,失去晋阳这一堡垒仅一月,北齐即被荡平。

另外,晋阳当时还是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之一。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纷争,征伐频繁,今山西地区成为匈奴、鲜卑、蠕蠕等少数民族南下的走廊,依次出现了“平阳”、“平城”、“晋阳”三大民族融合中心。然而即使是以“平阳”、“平城”为中心时期,晋阳因其路当孔道的战略位置也一直是各股势力争夺的重点地区。高欢父子重点经营晋阳的原因当有这一条。

笔者以为,在南北朝割据纷争的大背景下,晋阳东魏“霸府”、北齐“别都”地位的确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便于南下河洛与关中之交通枢纽位置及险要的山河形势,尤其对震慑西魏(北周)政权而言。

①(唐)魏征、令狐德棻等:《隋书》卷27:“后齐制官,多循后魏……太府寺掌金帛府库,营造器物……又别领晋阳冶。”,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57页。按:《隋书·百官志》本为唐贞观十五年(641)至显庆元年(656)间于志宁、李淳风等撰修之《五代史志·百官志》,五代指梁、北齐、陈、周、隋,《五代史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

②(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59页。

③(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04页。

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⑤(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页。

⑥按: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

⑦(唐)李百药:《北齐书》卷8:“(武平七年十二月)庚申,帝入邺。辛酉,延宗与周师战于晋阳,大败,为周师所虏。”(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10页。

⑧(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卷6:“(建德六年春正月)己亥,诏曰:‘自晋州大阵至于平邺,身殒战场者,其子即授父本官。’尉迟勤擒齐主及其太子恒于青州。”(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100页。

4.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晋阳乃北齐“霸业所在,王命是基”。魏普泰元年(531年)高欢于晋阳建大丞相府,史称霸府。自此,高欢居于晋阳而遥制洛阳朝廷。高洋代魏称帝建立北齐政权后,晋阳升格为别都,所受有待更多,前文已有论述,兹不赘述。所以,立别都于晋阳亦是北齐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诚如文宣帝高洋所言“君子有作,贵不忘本”①。

余论

多都制为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重要特色,自商周迄明清,无论大一统帝国抑或分裂王朝,在都城以外,往往还建有一个或多个陪都以分担都城的部分功能。晋阳在《北齐书》中被称为下都②,地位似乎低于邺,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笔者对《北史》、《北齐书》等史籍的研读,北齐晋阳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陪都,其与国都邺共同构成北齐的“邺——晋阳”双都体制。邺与晋阳两者各有分工,就防范南朝势力来讲,晋阳由于山河阻隔,作用实逊于邺;然就震慑定都长安的西魏(北周)政权而言,邺远不及晋阳。北齐皇帝常年穿梭于晋阳与邺之间,且在晋阳停留的时间更长,在晋阳发布军政号令,无论是“征召差科,责成州郡”抑或是集结大军与西部、北部敌对势力一决高下,故晋阳是邺的大后方,是邺可作为国都的屏障。

晋阳也有其美中不足之处,山西为一较封闭的地理单元,晋阳又是山西这一大“四塞”之中一小“四塞”。晋阳的地位必然随着天下大势的分合而有所升降,分裂割据之时其地位迅速凸显,仰赖于“四塞”之地理形势,大一统时期其地位随即下降也与此不无关系。东魏、北齐晋阳的地位可谓辉煌,然大一统王朝国都必须极具对外开拓与控制能力,晋阳虽与河洛、关中关系俱为密切,然就控御全国而言,晋阳显然逊于二者,此是先天不足,非人力所能左右。

附:北齐武平三年(572年)疆域图

①(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1页。

②(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0:“晋阳,国之下都,每年临幸,征诏差科,责成州郡。”(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33页。

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 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 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 第2任姬己挚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姬蟜极 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 第四代 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 姬穷蝉生子敬康 第五代 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 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桥牛 第八代姬瞽叟 第九代 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共19王立国440年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第2任姒启 第3任姒太康 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相 第6任后羿(妻嫦娥) 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杼 第10任姒槐 第11任姒芒 第12任姒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扃 第15任姒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皋 第18任姒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共31王立国662年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

第2任子外丙 第3任子仲壬 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 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廪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 第29任子太丁(文丁) 第30任子帝乙 第31任纣帝子受辛 大周王朝之西周 BC12世纪—BC771年共37王立国879年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 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 第3任康王姬钊 第4任昭王姬瑕 第5任穆王姬满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 第6任共王姬翳扈 第7任懿王姬囏 第8任孝王姬辟方 第9任夷王姬燮 第10任厉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执政BC841年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 第11任宣王姬静BC827—BC782年在位46年 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2020-2021学年高二期末复习第三单元测试卷(选择性必修1)

选必一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公元前539年,郑国子产主政期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遂于公元前536年下令铸刑书,即把刑法铸在铁器上,公布于众,使上下人等共同遵守。子产的这一改革措施说明A.法家思想开始产生B.宗法制瓦解C.旧体制的崩溃D.郑国欲称霸 2.战国时期,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给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其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被称作“刑主德辅”。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与法家具有融合的趋势B.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 C.德治与法治在实践上的调和D.德治与法治的密不可分 3.乡饮酒礼始于周代,最初是地方乡大夫送迎、宴请地方贤良与尊者的一种礼仪。对于受邀的乡饮宾客,朝廷会大肆表彰其德行义举,历届乡饮宾客的姓名还会被载入地方史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乡饮酒礼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B.礼乐制度具有教化功能 C.民俗影响政府的管理职能D.宗法制度日益强化 4.“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5.两汉时期的王杖简部分记录了王杖制度,其中记载“年七十以上,人所尊敬也,非首杀伤人,毋告劾,它毋所坐。”据此可反映出两汉时期 A.政府长期采纳道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政策B.加强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严密约束C.通过构建儒家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D.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离儒家传统民本思想

6.《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A.轻罪重刑B.礼法结合C.细密严苛D.条文清晰 7.有学者根据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法律竹简,指出秦法具有区别故意或过失犯罪、自首、从宽、诬告者反坐、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等与现代立法精神一致的规定,而许多现代人看来严苛残酷的罪行惩罚,其实汉、魏、晋、唐的法律里也都存在,不宜独责秦法。这说明 A.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B.该学者对秦朝法律的研究最为全面 C.历史文献中对秦朝的记载不可信D.秦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的说法错误 8.曹魏时陈群、刘劭等人制定《新律》,规定了“八议”制度,体现了周礼“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北齐律》则以“三纲”为立法准则,创制了“重罪十条”,将违背儒家礼义的10种不忠不孝、悖逆人伦的行为规定为不可饶恕的犯罪。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律制定 A.开始出现援礼人法趋势B.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形成D.为律令儒家化奠定基础 9.下表为不同时期治国思想的史料,根据这些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A.伦理纲常为立法的基本原则B.统治者特别重视教化的作用 C.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D.统治者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

历史年代纪元表

中国历史年鉴表 朝代起止年代创建人都城 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启姓姒阳城商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汤姓子亳→殷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武王姓姬镐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周平王姓姬洛邑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嬴政咸阳 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刘邦长安 新8年-23年王莽长安 东汉25年-220年刘秀洛阳 三国魏220年-265年 蜀221年-263年 吴229年-280年曹丕 刘备 孙权洛阳 成都 建业 西晋265年-316年司马·炎洛阳 东晋317年-420年司马·睿建康 十六国304年-439年 南朝宋420年-479年 齐479年-502年 梁502年-557年 陈557年-589年刘裕 肖道成 肖衍 陈霸先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北朝北魏386年-534年 东魏534年-550年 西魏535年-557年 北齐550年-577年 北周557年-581年拓跋·珪

高欢立 宇文·泰立 高洋 宇文·觉平城→洛阳 邺 长安 邺 隋朝581年-618年杨坚长安大兴 唐朝618年-907年李渊长安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长安 北宋960年-1127年赵匡胤开封 南宋1127年-1279年赵构临安 辽朝916年-1125年耶律·阿宝机 西夏1038年-1227年李元昊上京 金朝1115年-1234年完颜·阿骨打兴庆 元朝1271年-1368年孛儿只斤·忽必烈中都 明朝1368年-1644年朱元璋大都 清朝1644年-1911年爱新觉罗·福临南京→北京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孙中山南京(曾北京) 我国历代纪元表 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 黄帝(前2708-前2597) 前2697-前2597在位 颛顼前2513-2435在位 帝喾 尧 舜建虞朝 夏朝前2070-前1551 共有16代帝王 商朝前1551-前1046 共有30代帝王前期前1551-前1450 中期前1450-前1300 后期前1300-前1046 周朝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 共有12代帝王 东周前770-前256 共有25代帝王 另:前770-前476 又可称为春秋前475-221 又可称战国 秦朝前221-前207 共有2代皇帝 汉朝前206-公元220 西汉前206-公元24 共有15代皇帝,其中有一个女皇帝 东汉25-220 共有12代皇帝 三国220-265

历史趣谈:北齐高洋皇后李祖娥 横绝千古的悲情皇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齐高洋皇后李祖娥横绝千古的悲情皇后 导语:在北齐的女姓人物中,她绝对是一个最悲剧性的人物,她虽出身豪门大族,国色天香,后贵为皇后,但她的命从来不由她掌握。她命如浮萍,在漂浮 在北齐的女姓人物中,她绝对是一个最悲剧性的人物,她虽出身豪门大族,国色天香,后贵为皇后,但她的命从来不由她掌握。她命如浮萍,在漂浮之间尝尽人间百苦,最后遁入佛门,不知行踪。 李祖娥,生卒年份不详,赵郡人。赵郡的大本营原先在山西中部,后至太原、邯郸,再后来至河北,推测可能是山西人。他的父亲、一流名士李希宗当年是上党太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县长。本是豪门书香大姓,五胡乱中华时,豪门名族南迁,他的家族留了下来,为她后来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 李祖娥——史书评论她容德甚美 赵郡李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古代著名大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牧是战国时名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为赵郡李氏的始祖。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被列为一等大姓。与陇西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五大高门士族,至唐代又有“五姓七望” 之说。 据传李祖娥琴棋书画洋洋精通,而且“容德甚美”,与西施、王昭君等美女齐称的古代“五大美女”。当她十几岁时,被太原公高洋看上,上演了一场古代版的美女配野兽。高洋“黑色,大颊兑下,鳞身,重踝”,是高欢和娄昭君的六男二女中的唯一容貌丑陋的一个。也是北齐历史上最丑的一个,绝对是基因变异的结果,不过这位仁兄丑是丑,但脑子够用,据说“快刀斩乱马”成语就来至于此。 生活常识分享

北齐别都晋阳考论

北齐别都晋阳考论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2) [提要]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时期,晋阳往往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东魏北齐为晋阳历史上最辉煌之时,晋阳城一度成为当时北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魏时为高欢大丞相府所在地,史称霸府,北齐文宣帝高洋将其升为别都,意即另一处都城,与国都邺共同构成北齐的“邺——晋阳”双都体制。晋阳极其重要地位的确立,主要仰赖其“四塞”之地理形势,还与其繁荣的经济、民族融合中心地位的形成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等有关。 [关键词]晋阳东魏霸府北齐别都 中国陪都制度源远流长,自西周初年营建雒邑以来,历代王朝于国都之外往往还建置若干陪都。晋阳①依凭其天然的地理优势与雄厚的物质基础,一直是北中国的重镇,素有“北门锁钥”、“中原北门”之称,有着悠久的陪都史。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时期,其重要地位尤为凸显。东魏时高欢于此置大丞相府,史称霸府,高洋代魏建立北齐后升其为别都。北齐时晋阳实为国都邺以外的另一政治中心,地位高于一般意义上的陪都,与邺共同构成北齐的“邺——晋阳”双都体制。本文旨在探讨晋阳在北齐的历史地位及其被定为别都的原因。 一、由 别都”” 霸府””到“别都 一、由““霸府 1、尔朱氏坐镇晋阳 北魏正光四年(524年),契胡贵族尔朱荣因镇压鲜卑六镇起义有功,被封为平北将军,占据了晋阳。是时皇权暗弱,尔朱荣凭借晋阳地区强大的军事力量及坚实的经济基础,于永安元年(528年)由晋阳出兵,直下洛阳,发动“河阴之变”②,杀死了胡太后及北魏宗室公卿两千余人,另立元子攸为帝,即孝庄帝。尔朱荣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太原王③,坐镇晋阳,遥制朝廷④。他曾建议将都城迁往晋阳⑤,以便自己控制朝政,但引起孝庄帝的强烈不满。永安三年(530年)尔朱荣于洛阳为孝庄帝诱杀,不久,其侄尔朱兆率军攻入洛阳,将孝庄帝掳至晋阳处死。普泰元年(531年)七月高欢帅军北伐尔朱兆⑥,次年尔朱兆自缢身亡⑦,尔朱氏势力至此方为高欢剿灭。 ①按:今山西太原。 ②按:“河阴之变”,因发生在河阴县(今河南孟津)而得名,尔朱荣借助此次军事政变控制了北魏朝政。 ③(唐)李延寿:《北史》卷48:“及庄帝即位,诏以(尔朱)荣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尚书令、领军将军、领左右、太原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3页。 ④(唐)李延寿:《北史》卷48:“荣寻还晋阳,遥制朝廷,亲戚腹心,皆补要职,百僚朝廷动静,莫不以申。”(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7页。 ⑤(唐)李延寿:《北史》卷19:“尔朱荣之入洛阳,启庄帝欲迁都晋阳。帝以问谌,争之以为不可。荣怒曰:‘何关君而固执也!且河阴之役,君应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96页。 ⑥(唐)李百药:《北齐书》卷1:“(魏普泰元年)七月壬寅,神武帅师北伐尔朱兆。”(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页。 ⑦(唐)李百药:《北齐书》卷1:“(魏普泰二年)兆自缢,神武亲临厚葬之。”(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页。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

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大联考(3月)试卷C卷

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大联考(3月)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 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班班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B . 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箫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C . 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蔼时,春天就来到了。 D . (有人)心里不住地盘算着:是否可以从中牟取什么利润。 2.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日本要想发展同亚洲邻国的关系,关键在于它能否正确认识历史、重信践诺。 B . 据全国旅游工作会议透露,我国将从今年开始分级建立游客旅游不文明档案。 C . 漫步于美丽的会龙山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D . 通过持续不断的校园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大幅提高。 3. (2分)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其作品《马说》借马的遭遇发不平之音,激起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 B .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来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的。 C . 我国戏曲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我国古代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谓: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D . 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 4. (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们把屈原又未免估计得过高。①他其实只会做几首谈情说爱的山歌,时而说些喧宾夺主的大话罢了,并没有什么大本领,②只要你们不杀他,老百姓就不会闹乱子。何苦为了一个夸大的诗人,③要烧毁这样一座庄严的东皇太一庙?④我实在有点儿不了解。 (1)文段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估计 B . 谈情说爱 C . 喧宾夺主 D . 庄严 (2)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三、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5. (5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___,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4)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 (5)但愿人长久,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6)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7)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8)_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小故事

《孝经》引出的大笑话 我讲一个有关《孝经》的好玩儿的故事。故事叫“诵《孝经》以退黄巾”。 汉朝有个人叫向栩,是个很奇怪的人,有很多人看不懂这个人做事的方法,所以都觉得他是一个高人。于是朝廷便请他来做官。每当朝廷里讨论军国大事,他就一脸正气,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人一定有思想、有本事。终于有一天,一些农民开始造反,朝廷里面就开始讨论,是否需要出兵去镇压。向栩却说不用出兵。别人就问他有什么高招。他回答:“不必派兵了,派个将领到黄河边上,朝着北面去朗诵《孝经》,贼自然就消灭了”。这个方法当然十分可笑,当时有个叫张让的宦官,早就看这个怪人不顺眼,就趁机把他下狱治死了。 向栩的迂腐,正说明了真正的“孝”不是读读诵诵就能过关,《孝经》不是光用来读的,还是要用来照着做的。

为“诗亡”而作的《春秋》 统治者周幽王昏庸无道,不理朝政,非常喜欢一名叫褒姒的美女。但是褒姒却不爱笑,周幽王用尽力方法,怎么也无法让褒姒笑出来。这时,有人给周幽王出了一个主意,说点燃烽火台,就能把褒姒逗笑。原来,古代的烽火是要在最危急的时候才能点的,只要看到烽火台的烟,那么各路诸侯就要赶来保护大王。这位大臣说,看着诸侯带着千军万马在山下赶来赶去,没见过这个场面的褒姒觉得好玩,肯定会笑。于是,周幽王边听信了大臣的话,点燃了烽火,戏耍了诸侯,也成功地让褒姒笑了。 从此以后,周幽王更加昏庸,但是他最终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在申侯率军队攻城时,没有任何人来救他,周幽王被杀,褒姒也被掳走。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阳,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周幽王之前叫西周,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叫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至此,天下大乱,整个中国战火连天。 孔子看到世道乱成这个样子,于是便写了《春秋》。它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各个诸侯国的历史,这二百四十二年,原来只不过是东周历史中的一段,没有专门名称,就因《春秋》的出现,而被称为“春秋”时代。

孙腾,字龙雀,咸阳石安人也(北齐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孙腾,字龙雀,咸阳石安人也。腾少而质直,明解吏事。魏正光中,北方扰乱,腾涉险间关,得达秀容。 寻为高祖都督府长史,从高祖东征邢杲。师次齐城,有抚宜镇军人谋逆,将害督帅。腾知之,密启高祖。俄顷事发,高祖以有备,擒破之。高祖自晋阳出滏口,尔朱兆率众追。高祖与兆宴饮于水湄,誓为兄弟,各还本营。明旦,兆复召高祖,高祖欲安其意,将赴之,临上马,腾牵衣止之。高祖遂东。 及起义信都,腾以诚款,常预谋策。腾以朝廷隔绝,号令无所归,不权有所立,则众将沮散,苦请于高祖。高祖从之,遂立中兴主。及平邺,封咸阳郡公。时魏京兆王愉女平原公主寡居,腾欲尚之,公主不许。侍中封隆之无妇,公主欲之,腾妒隆之,遂相间构。高祖启免腾官,请除外任,俄而复之。 天平初,入为尚书左仆射,内外之事,腾咸知之。时西魏寇南兖,诏腾率诸将讨之。腾性怯,无威略,失利而还。又除司徒。初北境乱离,亡一女,及贵,远加推访,终不得,疑其为人婢贱。及为司徒,奴婢诉良者,不研虚实,率皆免之,愿免千人,冀得其女。高祖入朝,左右有言之者,高祖大怒,解其司徒。迁太保。初,博陵崔孝芬取贫家子贾氏以为养女,孝芬死,其妻元更适郑伯猷,携贾于郑氏。贾有姿色,腾纳之,始以为妾。其妻袁氏死,腾以贾有子,正以为妻,诏封丹阳郡君,复请以袁氏爵回授其女。违礼肆情,多此类也。 腾早依附高祖,契阔艰危,勤力恭谨,深见信待。及高祖置之魏朝,寄以心腹,遂志气骄盈,与夺由己,求纳财贿,亲狎小人,专为聚敛。高祖屡加谴让,终不悛改,朝野深非笑之。武定六年四月薨,时年六十八。(节选自《北齐书》卷十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腾少而质直质:朴实。 B.不权有所立权:暂且。 C.腾妒隆之,遂相间构构:陷害。 D.其妻元更适郑伯猷适:适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高祖以有备,擒破之以勇气闻于诸侯 B.苦请于高祖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疑其为人婢贱为击破沛公军

文言文阅读题: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文言文阅读题: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暹少为书生,避地渤海,赵郡公琛镇定州,辟为开府谘议。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悦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 武定初,迁御史中尉。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太师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极笔,并免官。其余死黜者甚众。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崔暹始居宪台,乃尔纠劾。咸阳王、司马令并是吾对门布衣之旧,尊贵亲昵,无过二人,同时获罪,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高祖握暹手而劳之曰:“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赐暹良马,使骑之以从,且行且语。暹下拜,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有囚数百,世宗尽欲诛之,每催文帐。暹故缓之,不以时进,世宗意释,竟以获免。显祖初嗣霸业,司马子如等挟旧怨,言暹罪重,谓宜罚之。显祖从之。及践祚,谮毁之者犹不息。帝乃令都督陈山提等搜暹家,甚贫匮,唯得高祖、世宗与暹书千余纸,多论军国大事。帝嗟赏之。寻迁太常卿。帝谓群臣曰:“崔太常清正,天下无双,卿等不及。” (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有删节) 【注】文中的“高祖”指东魏权臣高欢,他的次子(即文中的“显祖”,世宗之弟)篡位建立北齐后,追尊他为高祖神武皇帝。 【参考译文】 崔暹,字季伦,是博陵安平人。崔暹年少时为读书人,避地到渤海,赵郡公高琛镇守定州,征召他做开府谘议。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高欢)和他谈话,对此感到很高兴,任命他兼任丞相长史。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务,对他说:“大丈夫相知,难道在于新旧?军队的事情重大,留守的责任也紧迫,我弟弟年轻,不熟悉事宜,后方的所有工作,我就把它们一概都托付给你了。”和崔暹恳切地握手,直到握了三四次。 崔暹受到信任厚待一天比一天深厚,他喜欢推荐人才。他说邢邵适合担任府僚,还可以兼管机密之事。世宗因而征用了邢邵,很受亲信器重。可言谈之际,邢邵却说崔暹的不是。世宗不高兴,对崔暹说:“你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讲你的短处,这真是个平庸之人啊。”崔暹说:“子才说我崔暹的短处,我崔暹说子才的长处,(说的)都是事实,我也不会因此产生嫌怨。” 武定初年,升任御史中尉。崔暹先后上表弹劾尚书令司马子如以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劾太师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写得极为详尽,他们都被免去官职。此外被处死贬黜的还有很多。高祖给邺下诸位权贵写信说:“崔暹刚刚任职御史台,就能如此检举弹劾。咸阳王、司马令都是我做平民时门对门的老朋友,如果讲尊贵亲近,谁也不会超过这二人,可他们却同时获罪,我也不能相救,你们诸位还是小心谨慎为好。”高

姓高的名人

姓高的名人 历史上: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柴(前521—)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字子羔,又称子皋、子高、季高、季、季子,少孔子三十岁,齐国人。 高允(390~487)南北朝北魏大臣。字伯恭,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历仕郡功曹、中书博士、侍郎,修国记,以经授太子,以修史暴露国恶罪将受极刑,太子营救获免。后拜中书令、封咸阳公。 北齐神武帝高欢(496年-547),鲜卑名名贺六浑,河北景县人,北朝东魏权臣。 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529-559),字子进,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他是东魏权臣、北齐神武皇帝高欢次子、文襄皇帝高澄的同母弟,母亲为娄氏。出生时有异兆,相貌奇特。幼时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其实大智若愚,聪慧过人,深沉有大度。虽常被兄弟嘲笑或捉弄,但其才能甚得父亲欣赏。在位初期励精图治,但后期却变得暴虐无度,极尽奢侈。 高颖,中国隋代名相。字昭玄,又名敏。今河北景县人。其父高宾是杨坚妻父的僚佐,官至刺史。高颖袭爵武阳县伯,官下大夫。因平齐功,拜开府。 高鹗,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高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述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资料。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现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必须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必须的作用。为人正直。 高克恭(1248—1310),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官至刑部尚书。善书画,《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 高迎祥(?~1636年),明末民变首领,一名如岳,陕西安塞人。崇祯元年(1628年)率众起事,自称闯王。 姓高的男明星: 高周元 高周元,可爱的韩国男星。高周元凭借在《复活》、《奇男怪女》、《传闻中的七公主》中的出色演出,赢得韩国2005年度kBS演技大赏新人奖和优秀演技奖。出色的外表,极好的性格和阳光的笑容让他一下成为众多广告商眼中的宝儿,优秀的演技让他拥有了很大的人气。 高鑫 高鑫(1976年12月11日—),又名高泓贤,生于北京,大陆著名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0年在电视剧《情深深雨》中出演陆尔豪一角而广为人知。高泓贤本性沉默但工作时显得开朗,喜好书法、芭蕾舞、电子琴、绘画等等,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艺明星。其影视代表作品包括《情深深雨》、《喜气洋洋猪八戒》、《侬本多情》、《生命因你而美丽》等。

魏晋南北朝帝王世袭表

西晋帝王世系 西晋(公元265年-316年),始于武帝司马炎,终于愍帝司马邺,共4帝。晋朝统一了全国,但由于皇帝昏庸,只4帝就土崩瓦解。国家又陷于分裂。 武帝司马炎(236-290) 265年称帝,在位26年 武帝司马炎,司马昭的长子,265年,司马炎即晋王。逼迫曹奂禅位,建立晋朝,280年,攻下建业,吴国灭亡,完成了统一事业。 晋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晋宫内宫女万人以上,并造成社会风气荒淫奢侈,有“王恺,石崇斗富”。司马炎死于290年,时年55岁。 惠帝司马衷(259-306) 290年即位,在位17年 惠帝,武帝第二子。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即位后,无力理政,发生诸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司马衷死于306年,时年48岁。 怀帝司马炽(284-264) .(306-312)年在位,在位6年 怀帝,晋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马炽继承了惠帝的烂摊子,并无雄才大略。312年,匈奴军进攻洛阳,晋怀帝被俘,次年被杀。时年30岁。 愍帝司马邺(300-317) .(313-316)在位,在位4年 司马邺,晋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司马邺即位时才13岁。,由琅邪王司马睿,南阳王司马保辅政。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受尽侮辱,317年被杀,时年18岁。 东晋帝王世系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帝。西晋灭亡后,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的北魏,东晋被刘裕创建的宋灭掉后,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元帝司马睿(276-322):317年称帝,在位6年 元帝司马睿,琅邪王司马觐的儿子。晋怀帝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南军事,西晋灭亡后,司马睿称帝,建都建康(南京),史称东晋。 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在位6年死,时年47岁。 明帝司马绍(298-325):322年即位,在位4年 司马绍,元帝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即位后,巩固了东晋的统治。死于325年,时年27岁。 成帝司马衍(321-342):325年即位,在位18年 成帝司马衍,明帝长子。即位时5岁。死时22岁。 康帝司马岳(322-344):342年即位,在位3年 康帝司马岳,明帝的儿子,成帝的弟弟,在位3年死,时年23岁。 穆帝司马聃(343-361):344年即位,在位17年 穆帝,康帝子,即位时才2岁,死于361年,时年19岁。 哀帝司马丕(341-365):361年即位,在位5年 司马丕,成帝长子,迷信黄老之术,常服长生不老之药,服食过量而死,时年25岁。

《北齐书·苏琼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北齐书·苏琼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北齐书·苏琼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 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泣,普明弟兄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令俭而中礼。又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货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郡六年,人庶怀之。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参考译文】 苏琼,字珍之,是武强人。苏琼幼年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与他开玩笑说:“你想要当官吗?”他回答说:“设置官职要寻求合适的人来充任,不是人来要求作官。”曹芝很赏识他的答复,即委任他为府长流参军。高澄以仪同三司的职位开建府署,以他为刑狱参军,经常对他加以勉励。并州曾发生抢掠案,州府长流参军审理此事,所怀疑的贼人在拷打下都已供认,只是没能起获贼赃。高澄交给苏琼命令他再加审理,于是另外查获到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得赃证。高澄大笑,对以前被误指为贼的人说:“你们如果不是遇上我的好参军,几乎被冤枉死。” 苏琼出任南清河太守,这个郡盗贼很多,但苏琼来到后,吏民恭敬,奸盗平息。零县百姓魏双成家丢失牛,怀疑是同村人魏子宾干的,将他送到那里,苏琼一经审问,知道魏子宾

南北朝北朝皇帝列表,北朝历代皇帝介绍

南北朝北朝皇帝列表,北朝历代皇帝介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更新学习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 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北魏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86年2月20日—409年11月6日在位24年。 拓跋珪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376年,什

翼犍被自己的庶长子拓跋寔君杀死,代国大乱,前秦军乘机进入国都云中,代国灭亡,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明元帝拓跋嗣409年11月10日—423年12月24日在位14年。 他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其生母刘贵人在拓跋嗣被立为太子之前,即按北魏后宫旧例,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因而被道武帝怒斥出宫。409年10月,道武帝拓跋珪为其子拓跋绍所杀,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拓跋绍,于同年即位,改年号“永

兴”。太宗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进攻宋国得胜回来,此役称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战争,北魏获得胜利,攻占虎牢关,辟地三百里,并进逼刘宋领土。因攻战劳顿成疾而终,享年32岁。太宗拓跋嗣虽英年早逝,但上承开国君主拓跋珪武功建国,后有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和大破柔然,媲美前秦符坚统一北方和汉武帝大破匈奴的功勋。因此拓跋嗣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枢纽地位。 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423年—452年在位30年。 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北魏世祖,太武皇帝。423年、滑台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兵伐漠北高原,大破柔然,后者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指挥灵活。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

2018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10)及答案 含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10)及答案 1.(2017·全国卷Ⅲ·4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可概括特点之一是改变前代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据信息“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概括特点之一是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据信息“删繁就简……‘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概括特点之一是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第(2)问,结合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内容和特点,从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2018·大连模拟)(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32年的议会改革,为改革土地法扫清政治障碍,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1833年《废除和解诉讼和共谋拟诉法》之后,已婚妇女取得丈夫同意并经过专门的委员会认可后,可通过要式合同的形式处分其自由继承地产。根据1870年《已婚妇女财产法》的规定,已婚妇女有权继承被继承不动产上的租金和收益。1882年《已婚妇女财产法》赋予已婚妇女与男子同等的财产处分权资格,在不动产法上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因为危及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所以土地法改革没有触及土地法的核心问题,无法对现行土地法律制度进行系统的改革。土地法改革在改革封建土地法、实现土地法的现代化方面的效果十分有限,其任务远没有完成。 ——摘编自咸鸿昌《19世纪英国的土地法改革》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土地法改革的背景及其具体措施。(8分)

陕西帝王陵墓一览表

陕西帝王陵墓一览表 陕西帝王陵墓一览表 序号朝代帝号及姓名在位时间陵号地理位置 传说有熊氏(轩辕)黄帝前26世纪黄帝陵陕西黄陵 1 时代神农氏炎帝前26世纪炎帝陵陕西宝鸡 2 高辛氏帝喾前26世纪帝喾陵陕西合阳县 3 周王季历周王季陵陕西户县渼陂湖景区内(县城正西面1.5公里处) 4 周文王姬昌前1115年---前1066年周文王陵陕西咸阳 5 周武王姬发前1066年---前1063年周武王陵陕西咸阳 6 西周成王姬诵前1063年---前1027年周成王陵陕西咸阳渭城区周陵乡陵照村西北 7 周公姬旦前1063年---前1056年周公陵陕西咸阳 8 周康王姬钊前1027年---前1001年周康王陵陕西咸阳 9 周穆王姬满前997年---前922年周穆王陵陕西长安县场里村和恭张村之间(地图上郭杜镇附近) 10 周周共王姬繄扈前922年---前910年周共王陵陕西咸阳 11 周懿王姬囏前910年---前885年周懿王陵陕西咸阳 12 周幽王姬宫涅前781年---前771年周幽王陵陕西临潼县东15公里代王镇宋家村 13 郑桓公前806年---前771年桓公墓陕西华县城关镇西关街西头 14 东周周赧王姬延 15 秦公陵园及一号大墓 16

秦穆公嬴任好前 , 年---前621年陕西凤翔县城内东南角(地图上为秦穆公墓,县城正下方) 17 秦惠文王嬴驷前337年---前311年公陵陕西咸阳市秦都区 18 秦悼武王嬴荡前329年---前306年永陵陕西咸阳秦都区周陵乡政府北边 19 秦秦庄襄王嬴子楚前 , 年---前246年陕西西安韩森寨大冢 20 秦始皇嬴政前221年---前210年秦始皇陵陕西临潼 21 秦二世胡亥前209年---前207年秦二世陵陕西西安 22 汉太上皇刘灿万年陵陕西西安临潼区谭家乡村与富平县吕村乡姚村交界处(县城正下方23 偏东一点) 汉高祖刘邦前202年---前195年长陵陕西咸阳秦都区窑店乡三义村附近 24 汉惠帝刘盈前195年---前188年安陵陕西咸阳秦都区韩家湾乡白庙村 25 西汉高后吕雉前187年---前179年吕后陵陕西咸阳 26 汉文帝刘恒前179年---前157年霸陵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隅,即灞桥区毛西乡杨家圪塔村 27 汉景帝刘启前156年---前140年阳陵陕西咸阳秦都区肖家村乡张家湾村 28 汉武帝刘彻前140年---前87年茂陵陕西兴平县南 29 汉汉昭帝刘弗陵前87年---前74年平陵陕西咸阳 30 汉宣帝刘询前74年---前49年杜陵陕西西安雁塔区曲江乡三姚村南 31 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渭陵陕西咸阳秦都区周陵乡新庄村 32 汉成帝刘骜前33年---前7年延陵陕西咸阳秦都区周陵乡颜家窑村 33

《中国帝王大全》

《中国帝王大全》 目录一、远古时代帝王 盘古氏有巢氏天皇氏地皇氏泰皇氏巨灵氏句强氏谯明氏涿光氏鉤阵氏黄神氏犁灵氏大騩氏鬼騩氏弇兹氏泰逢氏冉相氏盖盈氏大敦氏云阳氏 ... 更多 二、启明时代帝王 神农氏炎帝祝融氏炎帝柱共工氏句龙氏后土黄帝蚩尤氏夸父帝俊帝鸿少皞氏西王母仓帝帝顓顼帝喾帝挚盘瓠氏帝尧帝舜 ... 更多 三、夏朝 后鲧后禹夏王·启夏王·太康夏王·仲康夏王·相后羿寒浞夏王·少康夏王·杼夏王·槐夏王·芒夏王·泄夏王·不降夏王·扃夏王·廑夏王·孔甲夏王·皋夏王·发夏王·桀 附: 皋陶伯益防风氏 四、商朝 商王·汤商王·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商王·太甲伊尹商王·沃丁商王·太庚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商王·仲丁商王·外

壬商王·河亶甲商王·祖乙商王·祖辛商王·沃甲商王·祖丁商王·南庚商王·阳甲 ... 更多 五、西周 西周·文王姬昌西周·武王姬发西周·成王姬诵西周·康王 姬钊西周·昭王姬瑕西周·穆王姬满西周·共王姬伊扈西周·懿王姬囏西周·孝王姬辟方西周·夷王姬燮西周·厉王 姬胡西周·宣王姬静西周·幽王姬宫涅 六、东周 东周·携王姬余臣东周·平王姬宜臼东周·桓王姬林东周·庄王姬佗东周·厘王姬胡齐东周·惠王姬阆东周·襄王姬郑东周·顷王姬壬臣东周·匡王姬班东周·定王姬瑜东周·简王 姬夷东周·灵王姬泄心东周·景王姬贵东周·悼王姬猛东周·王姬子朝东周·敬王姬丐东周·元王姬仁东周·贞定王 姬介东周·哀王姬去疾东周·思王姬叔 ... 更多 吴国 燕·燕易王姬某燕·让王姬哙·子之燕·昭王姬职燕·惠王姬某燕·武成王姬某燕·孝王姬某燕·末王姬喜 魏 韩·宣惠王韩某韩·襄王韩仑韩·厘王韩咎韩·桓惠王韩某韩·末王韩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