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满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_林济森

吉林省满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_林济森

吉林省满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_林济森
吉林省满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_林济森

满族文化竞赛试题

满族文化竞赛试题 一、选择题 1、满族颁金节的时间是每年 A. 农历十月十三 B. 十二月八日 C. 农历十月一日 D. 十月一日 2、满族的神山圣地是 A. 五台山 B.大兴安岭 C.长白山 D. 泰山 3、满族称妈妈为 A. 讷讷 B.额娘 C.阿玛 D. 姑奶奶 4、下列哪本书与满族文化无关 A. 《红楼梦》 B. 《儿女英雄传》 C. 《卧虎藏龙》 D.《倚天屠龙记》 5、多数满族人以哪个方向为贵 A. 东 B. 南 C. 西 D. 北 6、满族人不吃______肉 A. 狗 B. 羊 C. 猪 D. 牛 7、满族驯鹰,最贵者称 A. 海东青 B. 霸王鹰 C. 天鹰 D. 神雕 8、下列哪一个不是满族的传统文艺 A. 莽式舞 B. 八角鼓 C.子弟书 D.快板 9、下列哪项体育活动来自于满族传统体育 A. 珍珠球 B. 马术三项 C. 旱溜冰 D. 相扑 10. “二百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一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沉浮在一汪死水里。”此段文字出自 A. 老舍《正红旗下》 B. 老舍《四世同堂》 C. 叶广芩《采桑子》 D.庞天舒《蓝旗兵巴图鲁》 11、在满族人家,你看不到 A. B. C. D.

12、图中舞蹈动作出自满族传统礼仪 A. 抚鬓礼 B. 摸头礼 C. 举手礼 D. 理发礼 13、下列哪种鸟是满族鸟崇拜中用索伦杆祭饲的 A. B. C. D. 14、下列属于满族食品的是 A. 奶酒 B. 萨其玛 C. 油香 D. 酥油 15、下列地点不是以满族特色旅游为主的是 A. 伊通 B. 阿城 C. 延吉 D. 乌拉街 16、下列哪位是满族书法大家 A. 启功 B. 启明 C. 启灏 D. 启澜 17、下列哪项不属于满族说部 A. 《尼山萨满》 B. 《天宫大战》 C. 《乌布西奔妈妈》 D. 《格萨尔王传》 18、下列方言中不是来源于满语的是 A. 勒勒 B. 拎不清 C. 邋遢 D. 抹擦 19、要想学习满族文化,下列哪本期刊在大陆地区很难订阅 A.《满语研究》 B.《满族研究》 C.《满族文学》 D.《满族文化》 20、下列不是出自满族神话的是 A. 阿布卡恩都里 B. 佛朵妈妈 C. 阿布卡赫赫 D. 霍尔穆斯塔 二、简答题 1.有关满族的名著有哪些? 2.满族的舞蹈有哪些? 3.满族最知名的戏曲是什么? 4.满族八大姓是什么? 5.避暑山庄的历史意义?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讲解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为例 内容摘要: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日益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同时,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各界研究讨论的焦点。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进行探讨。本文前部分介绍了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定位、满族屯满族乡的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等内容,后部分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以期在满族屯满族乡文化产业化中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一、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具体定位 满族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据2008年8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应兴安盟旅游局要求制作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可知,在兴安盟区域旅游市场中科尔沁右翼前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客源市场以分流阿尔山客流为主。并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在兴安盟旅游市场中的位置定位为“中途岛型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其具备中途岛型旅游目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并将整个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旅游资源功能定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过境通道、短途休息地→逗留地、短途度假地→旅游目的地。在充分考虑与阿尔山差异化、互动发展的基础上,设置有生命力的草原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最终把科尔沁右翼前旗打造成与阿尔山联动发展的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 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形象定位为:草原嘉年华,梦回科尔沁。主题特色分为红色草原、诗意草原、浪漫草原、生态草原、休闲草原、欢乐草原等六部分。空间发展布局为“一头两翼八节点”,一头:科尔沁右翼前旗旗政府所在地大坝沟;

满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范文

满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范文 下面是为大家提供与关于满族的由来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满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范文一 满族的由来: 以爱新觉罗家族为代表的满族之所以能统一东北,最后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并维持268年的统治,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明朝末年政权的腐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另一重要原因是满族的八旗制度,加上稍后组建的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大约十万铁骑,形成一支能征惯战、斩关夺将的威武雄狮。努尔哈赤初创时期并没有满族一词,从明朝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还称女真人。 满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据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于公元前一千余年即遣使向周天子进贡“楛矢石砮”。到了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代称为靺鞨。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建立渤海国,这是满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公元12世纪,黑水靺鞨的后人完颜部落兴起,

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这是满族先人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到公元16世纪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女真人为核心,吸收了其他族人,如鄂温克人、鄂伦春人、锡伯人、赫哲人、达斡尔人等,形成了一个以满族先人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 早期八旗满洲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女真人在氏族制时期“凡出兵围猎……各随族党屯寨而行。”这里说的族党就是血缘关系,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屯寨讲的就是地缘关系,说白了就是一个寨子、一个屯子、一个村子或更大一些范围的地方的族群。其基层组织叫牛录,管理人叫牛录章京,译成汉语就是佐领。女真人编入旗藉后,工作生活永远要归佐领管理,这个制度一直保持到辛亥革命清朝退位灭亡。 族党、屯寨是自然形成的,而旗藉佐领是依政府法令编制而成的,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清代满族人严格固定在佐领之下。住,则居于一处;行,则统一行动;打猎、出兵作战都由佐领管理,调到新地仍聚居一处。公家的事听佐领的,家庭的事婚丧嫁要听族长的,哪支、哪辈、老姓是什么都由族长管,生男育女都到族长处登记,不会近亲结婚,也不会乱伦。辛亥革命以后,废弃了八旗制度。佐领和族长(满语叫穆昆达)相继逝去,典籍记载大多丢失烧掉,所以现在许多满族人难以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吉林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吉林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吉林省旅游资源作为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自然带着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即: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又有绚丽的人文景观。秀丽的山川和名胜、古迹遍布各地。冰雪旅游独具特色,边境旅游具有异国风情,生态旅游、特种专项旅游具有别样的情趣,民族文化旅游异彩纷呈。 一、吉林省旅游资源现状 到1999年底吉林省有已建旅游资源景点300余处。初步形成中华名山长白山、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世界文化遗产集安高句丽古迹、中国最大的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四大”旅游精品和绿色生态、雾凇冰雪、边境风光、民俗风情、工业旅游、观光农业、电影文化、会展节庆等十大行色旅游产品。 按照国家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全国共有98种景观类型,吉林省就有59种,占全部类型的60%。全省旅游资源分类包括地方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八个主类景观,可以说是旅游资源大省。 自然景观资源主要有闻名中外的长白山天池;世界A级湿地、丹顶鹤的故乡向海;天然氧吧、亚洲最大的人工林海长春净月潭;"北国明珠"、青山绿水松花湖;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查干湖;火山口湖群、辉南龙湾国家森林公园;蛟河拉法山、红叶谷等。

冰雪旅游资源丰富,地处东北三省,此地区大部分区域处于中温带,山区冬季雪量大,雪期长,雪质好,适于滑雪旅游。长春净月潭滑雪场,吉林青山滑雪场、松花湖滑雪场以及北大湖滑雪场等国家训练基地,其中北大湖滑雪场是中国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型旅游滑雪场。冰灯和冰雪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吉林市、长春市等大中城市。此外还有中国四大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 生态旅游主要有森林观赏湿地观光、界江观光与风情游等。 历史遗迹资源主要有(世界)文化遗产集安高句丽古迹;长春伪满洲国皇宫博物院等殖民遗址;四平叶赫那拉古城;农安辽金古塔;敦化渤海时代文物;靖宇等地的抗联文物等。 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主要有歌舞之乡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永吉乌拉街、伊通等地的萨满文化和满族风情;前郭尔罗斯蒙古族风情;关东文化、东北民俗、吉菜美食等。 城市观光旅游资源主要吉林市以松花江雾淞、吉林陨石雨、冬季运动基地及松花湖等组成的山水树景观为主;长春市主要有亚洲第一长街斯大林大街(今人民大街)、南湖、电影城、汽车城、伪满皇宫等旅游景点。 独特的边境风光旅游资源。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珲春防川体验"一眼望三国、犬吠惊三疆"之意境;延边、白山、通化观赏鸭绿江、图们江边境风光带;珲春、图们、集安、长白等口岸出境,十几条境外

满族文化产业调研

长哨营满族乡发展满族文化 创意产业的构想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宣传部、区文委、民委等部门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乡按照“打响满族文化品牌,做足山货大集文章”,以“满族八旗”文化新村建设促人口积聚,以“集市经济”发展促产业集中和经济集约的发展思路,有力地推动了全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满族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我乡先后建成了七道梁正白旗满族文化新村和项栅子正蓝旗满族文化新村,完成了长哨营、老西沟、长哨营满族文化老街以及七道河“泰和人家”的一期主体或基础建设工程;以满族文化底蕴为依托,全乡共发展满族特色民俗旅游接待户40户;以“弘扬满族文化,服务八旗新村”为宗旨,我乡建立了北京首家“满族民俗文化研究会”,成立了“汤河川满族艺术团”,举办了满族歌曲、舞蹈、饮食、满语等满族文化系列知识培训。 总的来说,我乡满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乡的满族文化和八旗新村的“牌子”在全区乃至全市初具影响力,受到市区领导和媒体的关注。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三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全区“文化新都、宜居名城、和谐怀柔”的建设进程,把怀柔的满族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把我乡打造成为一个独具民族性、区域性和文化性的“魅力满乡”,成为展示怀柔特色文

化的窗口,为建设“文化新都”增添独特的文化内涵,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认真分析研究了我乡发展满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和基础,提出了建设“魅力满乡、绿色家园、和谐乡村”的发展目标。 紧密围绕区三次党代会精神,分析我乡发展现状,我们认为,打响“八旗新村、山货大集”品牌,推进满族乡新农村建设进程,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我乡地处百里汤河川的中心,是通向河北丰宁坝上草原、承德避暑山庄的交通要道,有11个满族村,积淀了深厚的满族民间传统文化内涵,七道梁、长哨营、老西沟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七道梁村成为市级民俗旅游村,项栅了满族文化新村满族特色饮食初具影响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优势。 我乡将以“满族八旗特色的民俗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以“一心、二景、四节、八村”为载体,认真做好研、购、游、赏、验、品、婚、住等八篇满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章,构筑“京北满族八旗文化保护区”长远发展框架。“一心”是指满族文化艺术中心,“二景”是指满族文化老街和民族文化公园,“四节”是满族美食文化节、满族体育文化节、满族婚俗文化节和满族“颁金节”,“八村”即满族八旗文化新村。八篇文章是: 一、研:计划建总建筑面积1.3万平米的“满族八旗文化传播中心”,重点完成整体规划设计和立项工作,力争实现年内开工建设。建筑风格以满清民族建筑风格为主,融合

满族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题目:满族风俗文化 满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古老的民族。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其祖先早在四千年前就聚居在长白山上,辽阔的东北大地,白山黑水之间,是满族的故乡。目前,满族的后裔散居于全国各地,以辽宁省为最多,北京、吉林、黑龙江等省市也有分布。随着时代的发展

变化满族的风俗习惯传承至今,发展为多姿多彩的满族风情。 一、家庭、婚姻和丧葬 过去满族家庭妇女地位较高,主持家中内外事务,甚至下田犁田打耙,结伴赶场做生意,调解族中纠纷,告状打官司皆由妇女所为,有“妇女当家则家发,否则家败”之说,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现在大多数家庭由男人当家或夫妇共同商量主持家政,也有的由妇女掌管处理家庭内外重大事宜的。赘婿有财产继承权,但必随妻姓。 解放前,满族婚姻系一夫一妻制,不同辈分不婚,严格实行本民族内部通婚,婚姻由父母包办。男女长到十六七岁时,一般要订婚。过去结婚的程序很复杂,提亲时,媒人带上礼物去女方家,如女方家同意便会收下礼物同意订婚,随后男方家又携礼去认亲,先后去五次。满族结婚兴选“良辰吉日”。接娶之日,母亲和家人等内亲属都要唱送亲歌,意为让女儿到婆家后,要孝敬父母长辈等。拜堂时不许未婚姑娘在场。次日新娘在新郎姐、妹、嫂陪同下,拜访族人亲友,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门,且在娘家短住后再回到夫家长居。新中国成立后,满族和外族通婚已很普遍,并且摒弃了旧俗,婚事都简办了。 满族过去盛行木棺土葬。其丧葬习俗有二种。第一个习俗是“做嘎”。做嘎程序有五道:一是骑马转房;二是献酒,称“踩葫芦”,过去由彝族布摩进行;三是起经;四是打黄牛蒙鼓;五是跳竹竿。在起经、打黄牛蒙鼓、跳竹竿时,要念经文。丧事另一习俗是“陪嘎”。“陪嘎”对象往往是那些相互隔膜而又做得起嘎的人家。被选定的“陪嘎”户,近的可在家里进行,远的要在孝家附近另设“嘎房”,内置灵房、厨房

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

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 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 《北盟会编》记载:金时女真人“以豆为酱”。至今,农村中满族甚至长期生活在本县的汉族或其他一些民族家庭仍习惯于用黄豆 制酱。其做法是,头年腊月,将黄豆上锅烀得熟烂。再放入缸中趁 热捣碎,取出打好大小适中的酱块,搁置到来年四月,将酱块洗刷 干净打碎,放入缸中,加盐、添入清水,待发酵后食用。可调味、 淹渍咸菜,几乎是一日三餐必备的食品。 根据生活的环境不同,食物也是会不同的,满族主要就是靠打猎生活,所以他们的食物也是要求方便一些就可以了。 火锅是满族名馔。满族人原称为“野意火锅”.早在金代,满周 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 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狍肉片随切随煮 随食。所说菜系属于清真。铜锅炭火,鸡汤沸腾,汤中杂以酸菜丝、粉丝,用来涮猪肉、羊肉、鸡肉、鱼肉,不时还有野鸡、狍子、鹿 肉及飞龙肉。有的也用各种山磨菇调汤,如榛菇、元蘑、草蘑、海 拉尔蘑等,其山珍海味龙其不凡。肉味特鲜。还有野鸡肉,沙半鸡 肉等野味。 起源历史 满族火锅的历史很悠久,关于满族火锅的起源,从时间上来划分基本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早在金代;第二种说法是成吉思汗 打入中原时;第三种说法明末清初时期。

早在金代,满周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狍肉片随切随煮随食。 成吉思汗打入中原时,用头盔盛马肉唰着吃,这被视为是满族火锅的起源。 明末清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领部下在行军打仗途中,为了节省时间,大家把猪、羊、牛肉等放在一口锅内烧煮。后来清 军入关,便把这用饮食习惯带到了中原。由于满族火锅的吃起来味 道很是鲜美,后经御膳房厨师加以山珍海味等煮制成御膳上品。到 清代中叶,乾隆退位时想要办个盛宴,于是和珅便建议办千叟宴, 乾隆说他爷爷退位时就办的千叟宴,但天气太冷老人们受不了。和 珅便说,那就吃比较暖和的火锅。就这样全国的老人们暖暖和和的 吃了顿饭,回去都夸皇上圣明,因此吃满族火锅就在全国盛行起来。 满族的副食中肉类以猪肉为主,菜肴主要有白肉血肠、酸菜和火锅,颇具特色。满族杀猪最讲究的是吃血肠。每逢杀猪请客时,都 说是吃血肠,不说吃猪肉。猪肉的做法讲究白片,即白片肉。所谓 白片肉并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将猪肉方块煮熟后趁热切成薄片,不 做任何加工,不加调料。白片肉中五花肉为上乘。猪肘子的吃法也 是白片,即所谓的片肘花。肉食除喜食猪肉外,还喜食牛、羊肉及狍、野鸡、鹿、河鱼、哈什蚂等。蔬菜除日常食用的家种白菜、辣椒、葱、蒜、土豆外,尚按不同的时节,采集蕨菜、刺嫩芽、大叶芹、枪头菜、柳蒿、四叶菜等山野菜及木耳、各种蘑菇等,或炸或 熬或炖,吃法不一,也是满族的传统食俗。 冬季菜肴主要是酸菜和小豆腐。东北冬季寒冷,时间较长,为备足越冬蔬菜,除贮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渍制方法是:将 理好的白菜,用热水浸烫后置入缸中发酵后而食。酸菜可做汤、填 火锅、做馅等食用。小豆腐是将大豆磨碎,加入适量干菜煮熟,然 后团成团放室外冷冻,用时拿一团放入锅内加热,拌酱而食。制作 小豆腐的由来,据传是满族先祖居住的地区,食盐和卤水很昂贵, 做小豆腐不用加卤水,久而久之,这种吃法便成为满人的习惯并延 用至今。另外满族酿制的大酱也是颇有历史传统的。

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化发展

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化发展 一、民俗文化旅游 民俗旅游是以地方性或民族性为标志的民情风俗旅游。民俗旅游 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平实无华的外表下,藏着生活的情趣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陶思炎(1997)谈到“民俗旅游是通过实物(景点)和 活动(项目)而动态展示的民俗旅游产品,它不是静态的博物陈列, 也不是以观光为主的旅游项目,而是以‘入乡随俗’为追求目标所营 造的指在使游人亲历和参与的文化与生活空间”。巴兆祥(1999)认 为民俗旅游属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 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进行民族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 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温绵英(1999)提到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 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 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要 内容,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黄亮,陆林(2007)等认为 民俗旅游具有利于民俗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文化功能。崔广 彬和郑岩(2007)提出,辽宁省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思路与对策。陆军,王林(2006)以桂林“印象-刘三姐”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创新

对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库恩,莫斯卡多和皮尔斯(1988,1986)认为,民族民俗旅游和文化旅游,吧民俗商品化,破坏了地方文化和人际关系的真实性。博纳和克什布兰特(1994)认为,旅游中的民俗表演不是要提供真实,而是为游客提供一种旅游现实感,一种可以让他们体验当地文化的舞台。徐籁力(2000)从民俗旅游的视点出发,分析了民俗旅游中存有的民族文化过分商业化的现象,提出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陶梨(2002)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做了初步研究,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把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划分为民族文化景观实体的开发,参与性民俗活动的开发,民族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 二、图们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状况 图们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脉东麓,图们江下游,与朝鲜咸境北道稳城郡隔江相望,东与珲春市相邻,西与州府延吉市相连,南与龙井市相接,北与汪清县相邻。图们市的群众性手鼓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一门综合性民间艺术。图们有朝鲜族风格的大型广场舞蹈和3个手鼓为主的群舞,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标准文化站称号。图们江漂流是为饱览中朝界河—图们江两岸秀丽风光和近距离接触朝鲜稳城郡而开发的旅游项目,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唯一的界河漂流,有竹排、汽艇等水上漂流项目,而且建有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每年的旅游旺季,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乘座竹排,汽艇在中朝两国界河—图们江上领略两国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使游人流连忘返。图们市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先后开通了图们至朝鲜稳城一日游,图们至罗津二日游,图们至俄罗斯海参崴三日游等多条边境旅游线路。图们市坚持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深度挖掘朝鲜族民俗文化内涵,将朝鲜族民俗文

满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暑期调查报告 ——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两景区为例 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姓名:关畅 摘要:作为在清朝政权的发源地之一,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担负起了传承文明的重要历史使命。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各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满 族文化在这个地方,不但面临机遇,也遇到了很多挑战。 关键词:永陵镇满族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现状保护措施 一.基本情况 1.满族概况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满族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目前满族人口超过一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伊通、岫岩、新宾、青龙、丰宁、宽城、清原等满族自治县及滦平、隆化等民族县,和若干个满族乡。 2.新宾县概况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东与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搭界,南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为邻,西与抚顺市相连,北与清原满族自治县毗壤。新宾是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介于北纬41°14′10″至41°58′50″,东经124°15′56″至125°27′46″之间,属于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全境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84公里,最狭处35公里,总面积443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共辖15个乡镇、14个国营林场、180个行政村,73个农、林、畜场,800多个人参场。县人民政府驻新宾镇,距抚顺110公里,距沈阳170公里。为全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目前满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

辽宁满族文化旅游发展SWOT分析_张新阳_李秀彦

网络出版时间:2012-08-28 18:45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0912584086.html,/kcms/detail/64.1002.D.20120828.1845.001.html 辽宁满族文化旅游发展SWOT分析 张新阳李秀彦 (辽宁,沈阳,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110034) 中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辽宁满族文化旅游发展进行SWOT 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辽宁满族文化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对深度挖掘、传播满族的民俗文化,发展辽宁省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从而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满族;文化旅游;SWOT分析 赵志忠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个满族中心是在中国;中国的满族中心则在辽宁,而辽宁的满族研究中心当之无愧的是在沈阳。”满族的崛起带来了辽宁的振兴,作为关外陪 都的沈阳为辽宁的满族特色文化的发展奠定重要的经济、文化的基础。 一、辽宁满族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th) (一)清前史文化景观丰富,“满韵清风”旅游形象突出 辽宁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在辽宁的发展历史中,满族文化成为白山黑水间最强悍的民族,也成为辽宁地域的品牌文化。后金的兴起,清前文化的发展,在辽宁留下了 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清前文化承载着辽宁的发展,满族风格的建筑,如沈阳故宫、 清福陵、清昭陵、赫图阿拉老城、抚顺清永陵、辽阳东京城等厚重的伫立在辽宁的黑土之上。 其中, “一宫三陵”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举世闻名的历史古迹。沈阳故宫成为区别 北京紫禁城和台北故宫最重要的文化古迹最大的特色是最完整的满族风格的皇家宫殿,清宁 宫至今仍然保留着满族得居住风格,祭祀文化。“满韵清风,多彩辽宁”成为辽宁旅游文化 的宣传口号,足以见得辽宁满族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满族民俗文化成为辽宁旅游文化的主体。 这种形象定位以满族文化为核心的,对满族后裔,尤其是移居美国日本的清朝皇脉后裔的寻 祖以及对清朝历史情有独钟的游客、寻找民族文化气息的文化旅游爱好者都具有极大的吸引 力。 (二)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与周边地区形成了特殊的地缘关系 辽宁是连通关内外的重要交通枢纽。从地理区位来看,由于位于新宾的清永陵已经成功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且与长白山完美结合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强大吸引力,使关 内游客往来络绎不绝。从经济区位来看,辽宁毗邻京津唐经济区,又吸引着东北三省的主要 客源。辽宁周边省市一方面支撑着辽宁旅游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辽宁旅游活动的主要客

吉林省民俗旅游开发

吉林省民俗旅游 ——以满族为例 满族民俗文化作为吉林最具特色的文化,是吉林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满族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此文采用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分析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 (一)旅游开发优势(S) 1.一个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节:在8月至10月举办中国·叶赫满族民俗旅游节,扩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载体,全力打造叶赫旅游品牌,提高叶赫知名度,大力发展满族民俗旅游。 2.两个满族民俗中心景区:四平市的叶赫风景名胜区,叶赫,是吉林省开放较早的民族旅游区,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其中,开发了两大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转山湖风景游艺”。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的牧情谷风景区,以展示萨满文化为特色,以开发生态旅游为依托的综合性风景区。其中,萨满风情园以实物的方式,展现古老文化神秘的“萨满文化展览馆”,“满族民俗村”等旅游景点。 3.一个神秘宗教——萨满教。吉林省是萨满文化的遗存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地方。吉林省的萨满文化是“萨满文化研究的活化石”。作为吉林的一张文化“名片”打出去,也许会形成西南有云南东巴,东北有吉林萨满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新格局。 4.满族民俗体验:白天可安排游客参观满族民俗风情展览,考察满族民俗事象,购买地方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 让女士游客穿旗袍,戴“旗头” , 穿“花盆鞋”等。晚上,可以为游客演唱满族歌舞、表演满族的游戏。在游客观赏歌舞游艺表演的同时,还可为游人提供各种满族风味食品满族的特色点心“驴打滚”、“萨其玛”、“豌豆黄”、“艾窝窝”和粘豆包等, 还可让游客自由走访满族农家,住满族的“口袋房”,睡满族的“万字炕”,吃满族的“农家饭”,还可让游客亲手包制粘豆包。这些满族的民俗文化对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刺激”性,能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好奇心,使游客多一种体会,多一份感受。 (二)旅游开发劣势(W) 1. 缺乏旅游精品。吉林的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中没有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加之,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因此没有突出的满族民俗资源鲜明的个性特色。

满族文化 满族传统的冰上运动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满族文化满族传统的冰上运动简介 导语:滑冰、滑雪广泛流传于东北各地满族民间。由于东北地区结冰期较长,一年之中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结冰期,所以满族向有把冰雪视为一种 滑冰、滑雪广泛流传于东北各地满族民间。由于东北地区结冰期较长,一年之中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结冰期,所以满族向有把冰雪视为一种圣洁的象征。据文献记载,清代把浑河的浮冰,列为里室祭招祖先的供品之一。每年小寒这一天,官府要到浑河凿冰窖藏,以供礼部火祭之用。而浑河又是宫廷冰上运动的天然大冰场。从那时起浑河一带的满族,就经常自发的在冰雪上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乾隆皇帝的《冰嬉赋序》中的“固俗”,就是指当时百姓冬季的体育健身习俗。 “固俗”就是民间所称的“跑冰鞋”。据说“跑冰鞋”后来一直是当时八旗子弟必须操练的一项军事项目。在北京每年冬季,都要在北海冰面上检阅八旗子弟的滑冰技术,规模相当盛大。 后来又由跑冰鞋衍生出来的滑冰车、抽冰嘎(即冰上"打陀罗")、"冰戏"、"冰嬉"、"冰上足球"等多项冰上体育活动。满族入关后,又把这些冰上体育活动带到了北京。跑冰鞋是沈城(现在的沈阳)最早的一种滑冰运动,源于满族渔猎时期。清八旗兵的操练,并列为军事技术项目。最早使用的跑冰鞋,是用兽骨制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滑冰技巧的提高,沈城冰鞋演变成双刀与单刀两种。冰鞋木底上嵌有铁制冰刀,刀比木底短,停止、转弯可借助木跟。比赛者穿上冰鞋进行比赛,内容有比速度、“转龙射球”等。上个世纪50年代后,这种冰鞋在民间仍然可见到。 滑冰车:所谓滑冰车,是用一块二尺左右的长方形木板,在板下装上嵌铁条的横木做成。站在冰车上,双手紧握冰扦,向前支撑滑奔;另 生活常识分享

满族文化&满族建筑

满族文化 满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纯朴、勇敢的伟大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满族在历史上几度崛起,先后建立起渤海、大金、后金和大清王朝,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兴旺发达作出了巨大贡献。 满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积淀的,它蕴藏着满族共同的心理感情,表现着满族共同的风尚和志趣。 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的先世慎人就在这片沃土上用慧心巧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从春秋战国、秦汉、辽金、元明清各代,留下了绚丽的历史遗存和淳淳的满族民俗文化,如月映红,处处皆见。 满族源流。满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四千年前满族先人肃慎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辽阔地域,先后建立了渤海、金、清王朝,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近现代无数满族同胞为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而捐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各兄弟民族一道奉献才智。 生产习俗。满族及其先人,世居白山黑水,以渔猎、饲养、采集为业,兼事农耕。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驯养和农耕生产,选择培育各种谷物和蔬菜,驯养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畜禽。满族先民们在此间已能加工皮革,制造陶器,制作木器和粮食加工。到渤海时期冶铁、制造铁器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工具和兵器普遍应用。并能纺纱布、绸、缝制鞋帽,编织筐篓,造出精美的灵石、兽骨、金银珠宝工艺品。到公元800元前后,出现了酿酒、榨油、造纸、制糖、制粉等手工业作坊。伴随着农耕手工业的发展,商贸交流、交通运输业也不断发展进步,形成了独特的满族交通工具。 生活习俗。满族世居东北地区,气候严寒,其生活习俗呈现出北方民族的地域特点。其服饰多长袍紧裤,喜尚毛皮。名目繁多的各种饰品,独具特色的男女鞋帽。时至今日风靡国内外的旗袍,具有浓郁的满族服饰特点。 满族先人的发式。男子梳辫发,女子梳两把头、旗髻等,发式繁多,风采宜人。 满族先人的饮食风俗,简单而又古朴。除多食猪肉外,山果、野菜、鱼虾、野兽也是他们的经常食物。满族还喜粘食,饮米儿酒。火锅、白肉血肠等膳食,以独特的风韵已被其它民族所喜欢,至今饮誉大江南北。先人们对餐具、酒具、烟具亦十分钟爱,样式繁多,极为考究。 满族居住。多依山作屋,傍水而居,并以口袋房、万字炕、地烟囱、三合院或四合院、照壁墙,成为近代满族房屋的基本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房室陈设水平也不断提高。 文化习俗。满族及其先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灿烂文化。渤海时期就已开办学校,金代于1119年创制了女真大小字,清代于1559年创制满文。在习武方面也不分贵贱贫富,男女老少都习骑练射,成为“国俗”。 满族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先民们凭着智慧、情趣和想象能力创造了灿若群星的文学艺术作品。“八角鼓”、“子弟书”等曲艺戏剧,“蟒式舞”、“隆庆舞”、“腰铃舞”等歌舞以及书画、雕刻、剪纸、刺绣等极有民族风格和特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满汉民族的饮食文化

清代满汉民族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制度与饮食礼仪 饮食制度,这里指宫廷中针对饮食所制定的典章制度。清入关前,没 有专门的饮食典章制度。史书记载,皇太极时期仍“席地而坐,自割 肉而食”,没有君臣之别。而汉族从“周公制礼作乐”起就非常讲究 礼制,讲究等级,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自上而下都有一整套的礼法,人人循礼而行不得僭越。如《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吃什么、吃多少 都要分等级,可见礼法的严密。清入关后,承袭了明代的饮食制度, 如宫廷御膳的管理机构,仍为内务府与光禄寺。同时,在饮食礼仪方面,满族也深受汉族的影响。如吃饭时的礼仪,《周礼》中明确规定“毋咤食”,即吃饭时不要发出难听的声音。这一点对于以前处于牧 耕式、落后、豪放的满族人来说很困难,但据从小生活在王府的金寄 水回忆,他“全家一块吃饭,要时刻注意不让碗筷相碰发出声响,咀 嚼食物、喝汤都不许发出声音”。可见汉族的饮食礼仪对满族的影响 之深。当然,随着满族饮食文化的传入,一些满族固有的饮食礼仪也 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汉人的生活。这种现象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满汉全席 的上菜礼仪。据谈迁《北游录》记述清初满族贵族“款客,撤一席又 进一席,贵其叠也”。而满汉全席讲求两天或三天用完,分组上菜, 上菜后要“三撤席”。从中可看出满汉全席上菜的礼仪与此完全相同, 是受满人的影响。 二、饮食结构 中国自从先秦时期饮食就有主副食之分。在主食上,汉族南方主要以 大米为主食,所谓“南人之饭,主要品为米,盖炊熟而颗粒完整者, 次要则为成糜之粥”,而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食,即“北人之饭,主要 品为麦,屑之为馍,次要则为成条之面”。满族也以面食为主食,其 面食制品总称为“饽饽”,习称“满州饽饽”,它是满族最主要的主食 之一,也是满族民间传统食品。其品种多样,用料广泛,风味独特,具有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摘要:文化变迁研究一直是中国民族学所研究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内容之一,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的保存、保护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对满族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满族;传统文化;文化变迁。 文化的变迁是一种常态。通过文化的更迭变迁,原有的旧的文化形态才能进步与更新。[1]文化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保存、保护方面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也有利于我们今后对满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也做出更新的判断和思考。 一、物质文化的变迁。 物质文化也称之为物态文化或显形文化。满族传统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居住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1.满族传统服饰被现代服饰取代。 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比较容易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变化的,文化的整体变迁往往都是最先有服饰的变化表现出来的。满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统称旗袍)、马褂、坎肩、套裤、

兜肚、靰鞡等,满族男子多带瓜皮帽,女性多为扇形冠,即俗称的“旗头”。这是由于满族先民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和林海雪原的广袤大地上,四季分明,冬季较长,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服饰的用料和款式。但在今天,这些传统服饰已经很难觅得踪影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只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一户老人家里见到了以前留下的灰色粗布长袍,但当时这件长袍已经被老人剪成两段,准备做坐垫,让我们觉得非常可惜。据我们了解,在新宾腰站村还有少量的满族传统服饰,但也多放于衣柜中,平时很少有人穿,只在节日等表演节目是会穿。据吉林乌拉街镇韩屯关秉正老人(男84岁)介绍,他小时候是穿满族长袍的,村里的满族人家里条件稍好些的都穿满族服装,妇女穿旗袍。但现在,人们基本都是以汉族服饰为主了。只是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满族的旗袍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审美价值的开发,已经成为适合现代人穿着的服饰样式,不仅让其他民族的同胞喜爱接受,更是具有国际知名度,成为中国服饰的标示之一。但这并不能改变满族传统服饰已经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的事实,传统服饰已经成为只能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成为历史的标志。 2.日常饮食结构与汉族基本趋于一致,民族特色食品地域化。 饮食习惯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体现民族特色和风情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满族世居东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是满族形成了自己的饮食特点和习惯。偏好粘软甜酸、口味偏咸,喜食野味,忌食狗肉等,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满族在日常基本的饮食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张源海 摘要:通过对民俗文化旅游概念和中外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了解,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以青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为例,从青岛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到应该遵循的开发原则三方面来阐述民俗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并对民俗文化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总结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中外民俗文化;发展模式;开发原则;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590 端午节“小长假”期间,济南很多景区,纷纷策划推出与民俗有关的活动。工作人员为游客精心扎制香囊,并制作端午粽子美食,还组织划船比赛,邀请演艺团体进行歌舞表演等,庆祝古老的端午节[1]。可见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大热点,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1.1民俗文化旅游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从概念中得出民俗文化旅游是引导旅游者对民俗文化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有特定的旅游目标市场。首先具备民族地域性的特点,可以是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特色,显示出深厚的民族地域性;其次具有审美观赏价值,这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初衷;最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这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出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理解民俗文化内涵,致力于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特定区域的民俗事项活动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 [2]。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出求审美的需求。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民俗的娱乐性 [3]。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宏伟,会让游客

满族传统文化变迁思考

满族传统文化变迁思考 摘要:文化变迁研究一直是中国民族学所研究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 中国民族问题的内容之一,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 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 阶段满族文化的保存、保护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对满族文化 的现状及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满族;传统文化;文化变迁。 文化的变迁是一种常态。通过文化的更迭变迁,原有的旧的文化形态 才能进步与更新。[1]文化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 巨大的意义。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 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 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保存、保护方面有了比较清楚 的掌握和认识,也有利于我们今后对满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也做 出更新的判断和思考。 一、物质文化的变迁。 物质文化也称之为物态文化或显形文化。满族传统物质文化如服饰、 饮食、居住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1.满族传统服饰被现代服饰取代。 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比较容易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而变化的,文化的整体变迁往往都是最先有服饰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满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统称旗袍)、马褂、坎肩、套裤、兜肚、靰鞡等,满族男子多带瓜皮帽,女性多为扇形冠,即俗称的“旗头”。这是因为满族先民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和林海雪原的广袤大地上,四 季分明,冬季较长,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 方式决定了他们服饰的用料和款式。但在今天,这些传统服饰已经很 难觅得踪影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只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一 户老人家里见到了以前留下的灰色粗布长袍,但当时这件长袍已经被

探寻家乡的满族文化

探寻家乡的满族文化 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中心小学付晓梅 【主题生成背景】 我校位于满族主要发祥地之一——乌拉古城,乌拉街镇历史悠久,古迹传闻众多,曾是明朝海西女真乌拉部及清朝三大贡品基地之一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清代十二任皇帝,有五任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被清王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乌拉街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域资源孕育了淳朴的乌拉人,同样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这里,曾上演过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在这里,说到萨府、侯府、娘娘庙、百花点将台人们如数家珍;在这里,谈起苏叶{****}、豆面{****}、乌拉火锅人们更是娓娓道来……在我们的家乡乌拉古城,有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开发 的地域文化课程资源。 2009年下半年,我校立足实际,以传承满族文化,打造民族校园为己任,走出民族兴校之路。为此,《探寻家乡的满族文化》既利于学校打造满族特色校 园,又益于服务家乡传承满族文化。 基于上述原因,我确立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并得到了学校、学生的一致赞同。 【设计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提倡“国家设置,地方、学校根据实际开发。”《探寻家乡的满族文化》是根据乌拉街独特的地域资源设定的,作为此次活动的开发者,我客观地把握实施的“现实性”、围绕“社区参与”、“地方资源”、“家长”、“学生”等因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统整一切有利的课程资源,突出体现综合实践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热爱家乡、建设 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我期望通过本次活动达到如下目标: 1、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了解灿烂的满族文化,感受本民族文化的魅力, 进而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浅析满族饮食文化变迁

浅析满族饮食文化变迁Analyses the manchu diet culture change I

摘要 以满族历史发展为主线,研究满族饮食文化变迁。以清以前为例,探究了原始的烹饪与饮食、辽金时期女真人的饮食文化。以清代为例,探究了清代的饮食文化特点、满族饮食汉化的原因及特征、清代满族的民族特色食物和满族饮食文化的巅峰。明晰满族饮食文化发展的条理。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式,表现满族饮食的文化完整性、丰硕性、立异性。探究满族饮食文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最后,分析满族饮食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满族;饮食;清代 II

Analyses the Manchu diet culture change Abstract Manchu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 research Manchu food culture changes. To clear the previous example, explores the original cooking and diet, Liao and Jin Dynasties Jurchen food cul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for example,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Manchu diet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Qing Manchu Manchu ethnic food and food culture pinnacle. Reasoned well Manchu food culture development. Using research methods of history, cultural integrity performance Manchu diet, rich nature, stand opposite sex.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Manchu food culture to Chinese food culture. Finally, analysis of futur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chu diet.Abstract Key words: Manchu;diet;Qing dynasty III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