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与优化——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价值目标的考量

论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与优化——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价值目标的考量

论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与优化——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价值目标的考量
论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与优化——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价值目标的考量

第30卷第1期

河北法学Vol .30,No.12012年1月Hebei Law Science Jan .,2012

论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与优化

———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价值目标的考量许英

收稿日期:2011-06-22该文已由“中国知网”(www.cnki.net )2011年5月日数字出版,全球发行

基金项目: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瓶颈”与制度创新》

(09AFX002)和肇庆学院2010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之理论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201010)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许英(1978-),女,湖南永兴人,广东省肇庆学院政法学院讲师,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

济法理论和土地法学。

(肇庆学院政法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摘要:全国各地土地征收实践中大量纠纷和冲突的不断发生,迫切要求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而且,

公平与效率作为衡量法律制度优劣的重要尺度,也切实要求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基于市场化

改革的理论共识,结合实践经验和政策指引以及国外制度建设的启示,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就

是突破现有的制度障碍,遵循公平与效率双重价值目标,区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用地,构建农村集

体土地征购和出让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体系。

关键词: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市场化;公平与效率;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用地;集体土地征购和出让制度

中图分类号:DF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3933(2012)01-0088-07Route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in China

———Based on the double value object of impartiality and efficiency

XU Yi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China )

Abstract :With lots of disputes and conflicts occurred in the land practice all over the whole country ,it is pressing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Moreover ,impartiality and efficiency are

important scale on measuring odds of legal system ,and it also is pressing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Under the common view of market oriented reform ,combining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policy instruction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system ,we should break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balk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And we should abide by the two

value goal of impartiality and efficiency ,differentiating public or non-

public interest use of land ,structuring the requisition by purchase and transfer system of collective-owned land ,in order to perfect —

88—

the existing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Key words :the reform of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marketization ;impartiality and efficiency ;public and non-

public interest use of land ;requisition by purchase and transfer system of collective-owned land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呼声与全国各地在农地征收过程中所发生的纠纷和冲突的推动密切相关,也正是各地征地实践中矛盾的凸显使得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成为必要并将其不断推向深入。无论是现有理论研究成果显示,还是各地征地实践经验总结,市场化是征地制度改革的必然方向。然而,立法过程是严肃而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所幸的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为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解决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重要的政策指引。总的

来说,

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可以考虑突破现有的制度障碍,遵循公平与效率双重价值目标,区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用地,构建农村集体土地征购和出让制度,实现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体系的优化。

一、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化解征地纠纷和矛盾的迫切需要

综观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历程,发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在确立后也不断发

展和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指导、以《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为核心、以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规规章为具体操作标准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体系。而且,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为确保国家获

得必需的建设用地、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土地征收过程中所产生的纠纷和矛盾的愈演愈烈,也使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所

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例如,实际上,在全国各地爆发的群体性事件中,“据了解,引起农村‘群体性事

件’的首要原因是土地纠纷,特别是征地中发生的土地纠纷。”[1]征地冲突已不是个别现象,近年来因征

地拆迁引发的暴力恶性事件仍是层出不穷,其矛头直接指向我国现有的土地征收制度。如果我国征

地制度得不到深化改革和有效完善,

土地征收纠纷或征地冲突的发生还将呈上升趋势。因此,为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日益严重的农村土地征收纠纷和矛盾,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为了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已刻不容缓。可以说,科学合理地构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事关民生,关乎和谐社会构建及社会

稳定,

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2]。(二)贯彻公平与效率两大价值目标的切实要求

在制度经济学视域,“科斯定理”通过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揭示了不同制度安排与不同资源

配置效率之间的明确关系。正如诺斯所说,在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下,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国家的各种制度因素中,法律制度无疑是最核心的。也就是说,经济学家有关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分析和结论,最终都需要法律制度的落实才能真正对现实生活发生作用。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经常发生政府用强制性的法令代替平等的契约谈判的现象,使得产权的界定与其最佳状态发生极大的偏离,资源并未得到最佳配置。这种偏离导致的结果就是,法律在界定产权方面的效率甚至低于平等的谈判。法律作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形式就受到怀疑。科斯自己也曾反复强调,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选

择哪种方式,

取决于该方式的交易成本是否为最低。总的来说,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法律的制度安排是重要的,而且一种制度安排可能优于或劣于另一种制度安排,因此,决策者就应当秉持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设计能够最小化交易成本和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制度安排,从而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

具体到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也就是说,征地制度的设计不仅要体现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即公平;同时,作为衡量法律制度优劣的重要尺度之一,征地制度的设计也要实现效率的经济价值目标。然而,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并未能有效解决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征地冲突,反而由于其制度设

—98—

计的不完善而成为冲突爆发的导火索。非正义和不效率的事件频繁发生。因此,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就成为贯彻公平与效率两大价值目标的切实要求。

二、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共识:市场化道路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理应是配置资源基础性的和主要

的手段。波斯纳也曾说过

,“资源配置只有在其他一切办法(即市场的各种办法)都证明确实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才有必要采取政府官僚干预这种永远是次佳的办法”[3]。因此,早些年就有学者提

出征地制度改革要以市场化为目标取向[3]。自2003年3月起,由中农办和国土资源部有关同志组成

的联合调研组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也提出了“土地使用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基本思路,还进一步提出要“给被征地农民以公平、合理的市价补偿”[4]。袁铖将学术界已有的关于农

地征收制度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公益性农地征收和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并通过进一步分析提出:两种农地征收制度模式应合二为一。即:公益性农地征收制度改革可以按照经

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市场价值的标准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

而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模式也应按照公益性农地征收制度的公正程序对非农化收益进行分配[5]。实际上,其也强调了农地征收制度改革

的市场化路径的需要。另外,

2010年2月3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和郑州大学中国土地法律研究中心召开了“《土地管理法》修法建议”研讨会,在土地征收制度如何变革的问题上,与会的经济学界和

法学界的知名学者都普遍认为征地制度改革应确立市场主导的原则[6]。

综上所述,现有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在征地制度改革路径上对市场化的取向基本形成共识。而这些理论成果又大都建立在实地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是对各地改革实践探索经验的概括总结和理论升华,因此可以成为完善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理论指导。

(二)实践经验:制度设计要充分体现对农民利益的关切

在大量收集以往各地在征地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经验后,笔者也于2010年年初对广东省佛山市的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获知,早在2001年12月国土资源部就正式批准佛山市作为全国征地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经过多年的改革试点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佛山市为深化征地制度改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性做法并适时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文件。如自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相继制定了《佛山市制定区域性统一征地补偿标准的实施方案》、《佛山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补偿标准

与实施方案》和《佛山市电力设施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督促各区对过去制定的

标准及时进行清理,

使全市逐步形成相对规范统一的征地补偿标准体系。针对征地问题,2004年佛山市政府又专门出台了

《佛山市试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施办法》、《佛山市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意见

》、《佛山市建立全征土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2005年10月开展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制订工作。2009年该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又取得了新进展。如南海、三水区结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正探索建立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在2010年的国土资源管理主要工作安排中,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对征地制度改革的探索和创新方面的要求,具体包括:积极开展对征地程序、征地综合补偿标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等改革的探索创新,探索采取地方财税、土地出让收入、征地补偿、农村集体收入、农民个人各承担一部分的办法,努力探索解决早期和当前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中资金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问题,提高农民支持征地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切实维护农村、稳定大局。

经过调研,笔者发现,广东省佛山市在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一种有益探索,值得借鉴并在全国推广。比如,在征地程序方面,着重规范征地权的行使主体,确立了有利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征地程序,即:遵循用地预审程序,发布征地预公告、进行征地调查和确认,再制定征地补—

09—

偿安置方案并组织征地听证、协商征地补偿、安置并签订补偿协议,然后办理征地预存款手续,上报征

地审批,

批准征地后公告(征地公告和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合而为一),最后实施补偿安置后供地(即发出用地批文或批准书)。在征地补偿方面,以“协商补偿”取代现行法律规定的“补偿登记”环节。在征地补偿标准方面,统一部署,制订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征地区片价采用征地案例比较测算法和年产

值倍数测算法进行测算,

然后在两种方法测算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平衡。在征地安置方面,实行社保安置和留用地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安置被征地农民。最终,以上实际做法不仅规范了征地工作、提高了征地工作效率,还大量减少了与农民的矛盾。由此可见,佛山市关于征地制度改革的实践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其关键归根结底在于其制度改革趋向于对农民利益的关切。

(三)政策指引: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法律控制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但是,除了国家以合法的立法程序制定和

颁布的成文法律规则以外,

大量的规范性文件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也实际发挥了重要的规则作用。因此,深化我国征地制度改革也必须重视规范性文件的指引和导向作用。

我们知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

《决定》)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创新的思路,也为解决土地征收所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决定》明确指出:“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

征地补偿制度。”根据《决定》的精神,要改变我国目前征地制度与城市建设用地制度之间的冲突和矛

盾状况,

最佳的路径就是,在保持国家公益性征地范围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土地所有制结构,允许城市土地多元所有制的存在,

从而使非公益性用地需求由用地单位直接向土地所有者购买或租用加以解决。而且,《决定》还指出:“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

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根据这一原则,

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进行非公益性城市建设开发。另外,《决定》还要求“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

房、社会保障”,对依法取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这些重大的政策措施如果能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无疑将会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给予农民平等地享受经济发展成就和现代化成果的权利。

当然,《决定》的内容仅限于政策性规定,其实质内容要转化为立法还需时日。而且,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

,《决定》的内容也只是口号式的、原则性的,有关如何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如何确定征地补偿价格、经营性建设用地如何入市、在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农民的权利分别如何等问题,《决定》还是无法给予我们明晰的答案。但是,不管怎样,《决定》已充分吸收了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并对今后征地制度深化改革应该继续沿着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这两种模式进行予以了肯认。

(四)域外制度启示:征收制度实质在于限制征收权,保障被征收人权益

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国外各国的土地征收制度大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之上。因此,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方式的市场机制和土地私有制对各国在土地征收

方面的制度设计产生了巨大并且深远的影响。土地作为私人财产,

受到了各国宪法保障的核心———财产权的保障。而土地征收又意味着对私人财产权的剥夺,因此,各国宪法都对此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可以说,各国宪法中有关征收条款的规定实质上就是对政府行使征收权的限制性要求,对政府行

使征收权进行制约,其目的是为了保障私人财产权不受任意侵犯

。“只要在区划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政府很少干预。但有时政府也需要克服钉子户等市场失灵问题,主动征收、征用包括农地在内的

私人土地。”[7]

也就是说,各国的土地征收权实质上“表现为一种对私有土地的强制购买权,只有在正

常收买无法取得土地时再动用征收权。

”[8]而且,从权力的正当性来看,政府的征收权“来源于公民对—19—

政府的授权,是公民向政府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以使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有最基本的

管理社会的权力。

”[7]因此,政府在行使征收权时应当充当裁判员的角色,也应当处于中立的地位,它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越位、越权。

在补偿原则上,各国都确立了含义为完全补偿的公平补偿原则。在补偿标准上,公平补偿就是按市场价格补偿。实际上,公平补偿的要求是对国家征收权行使的经济制约,并以此保障被征收人的经

济利益。因此,

在必须征收私人土地的情况下,对此的补偿就应当符合财产的价值,相应地,法律上对私有财产的存续保障就转化为财产的价值补偿保障。因此,各国的通行做法是以被征收土地的市场价格为基准来决定土地征收补偿费用的具体标准。比如在美国,最高法院对公平补偿的确定,一般是

依据

“公平的市场价值”对财产所有者的损失进行评估。也就是说,政府征收某人的土地,而该农地通过公平的市场交易有一个价格,那么公平补偿通常是指这个价格所反映的公平市场价值[7]。因此,在

美国的司法判例中,有关农地征收的案例寥寥无几,这也恰好印证了被征收人因为获得了满意的补偿

而消解了与政府之间的摩擦。“说到底,土地征收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强制购买的过程,它要求在土

地征收过程中模拟市场交易的结果,给予被征收者以相当于市场价格的土地征收补偿对价,从而在公

共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达致均衡。”[9]笔者认为,以市场价格补偿被征收人的制度安排也恰恰说明,国

家行使征收权仅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合理补充。

综上所述,尽管像美国等国外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与我国大不相同,并且也都分别处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我国与这些国家在土地资源的拥有状况和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但通过以上考察,我们也进一步发现,土地征收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即对被征

收人利益的保护和对国家征收权力的制约,

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实质内容上还是解决方式上都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共性。因此,限制政府征收权、保障被征收人合法权益也是深化我国征地制度改革的实质要求。

三、构建集体土地征购和出让制度,优化征地法律制度体系

(一)形成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理念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而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深刻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土地管理制度方面,政府更是垄断了土地的一级市场。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要使用国有土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土地只有经过征收被国有化后才能为城市化建设所使用。而且,农村土地与国有土地在产权制度安排方面迥然各异,这与

法律制度的公平价值理念显然不相符。从我国

《宪法》的规定也可以看出,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只是财产在归属主体上不同,

并不表示土地权利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两种土地所有制的土地应当具有平等的权利,应当享有平等参与城市化进程的机会。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法律的公平价值要求,深化我国征地制度改革,要求放松政府管制,打破农地转用的国家垄断,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交易制度。在目前土地制度下,集体建设用地的隐性市场实

际上普遍存在,

为最小化制度建设的成本,笔者认为,开放集体建设用地的一级市场应是最佳选择,以提高征地制度推行的经济效率、减少冲突。在政府职能行使和角色担当上,政府主要充当土地行政管

理和监督的角色,

始终处于中立的地位,避免成为征地活动的利益主体。具体来说,其要么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协商强制购买被征地,要么履行土地行政管理职责,负责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审批和监督。

(二)构建集体土地征购和出让制度

正如有学者所说

,“中国现行征地制度基本架构的最大缺陷是它没有与城乡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建设的成果相衔接。

”[10]

因此,笔者认为,深化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在路径选择上,应吸收我国已有—29—

理论研究的成果以及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结合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的成就,根据考察国外土地

征收制度的几点启示,

在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方面,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构建集体土地征购和出让制度。

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前提,实际上是将国家征收土地的权力有效地限制在具体的“公

共利益”

上。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避免政府对经济运行更不合理的干预,造成大量农村集体和农民丧失土地所有权,从而加剧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国家征地的范围应严格限制为“公

共利益”

需要。在公益性用地的范围问题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原则性规定并附加列举的方式清晰、明确地规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同时,还应当建立公共利益界定的民主参与机制,通过完善程序来保障

公共利益界定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例如2011年1月21日出台的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就采用了实体标准和程序保障相结合的立法模式。该条例不仅明确了国家只能

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能进行房屋征收,

而且以列举的方式将符合国防和外交需要以及政府组织实施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旧城区改建的需要等五大类具体情形界定为符合公共利益,并且以概括性条款予以兜底,较为清晰地划定了公共利益的范围。另外,该条例还将确需征收房屋的各项建设活动纳入各种规划和计划管理,以防止政府任意行使房屋征收权。尽管相对

于以往的制度设计,该条例在“公共利益”的界定问题上作出了一定的制度创新,然而,该条例所做的

如此界定能否有效制约政府征收权的行使、产生保障被征收人权益的实效,还有待于实践去检验。

构建集体土地征购和出让制度,又是针对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需要而言。即:针对公益性建设需要的征地行为,构建农村集体土地征购制度。而对经营性建设需要的用地,则应构建农村集体土

地出让制度。这是因为,

因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征收,是为了体现经济效率的价值目标,国家通过行使强制性的征收权而得以实现,这种强制性就牵涉到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人退出交易权利的剥夺。因此,基于公平价值目标兼顾的考量,即使因公共利益征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属于一种商品交换关系,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而且,在征地补偿上,不仅要考虑对被征地本身的资产价值的补偿,还应当适当考虑对权利人相关权利剥夺的补偿。也就是说,征地补偿安置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低于甚至可以高于土地的市场价格。笔者认为,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仅有利于

防止因公益性需要而让土地所有权人来负担本应由全社会共同承担的成本,

而且有利于避免对失地农民的不公。实质上,

公益性征地行为应是征购行为,其不仅具有强制性,同时也具有市场交易的特征。因此,土地征收制度应设计为农村集体土地征购制度。另外,就因非“公共利益”的经营性需要使

用农村集体土地的情形来说,

就是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购买、租赁或以土地参股等市场方式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交易价格由市场决定,即通过受影响的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一方与希望获得土地权利的另一方之间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谈判协商来解决,形成与国有土地出让制度类似的集体土地出让制

度,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说,通过构建集体土地出让制度,打破建设用地交易一级市场政府垄断的格局,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正如有学者所言,在同

地同价原则下,无论公益项目还是经营性项目,用地单位获得土地的方式都应该是以土地使用权市场价格为基本参考对失地农民给予补偿[11]。

综上所述,为了给公益性政府征地行为与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市场交易行为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

地的流转提供法律依据,

在修宪方面,笔者同样认为,可以将《宪法》第10条第1款改为“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12]。同时,也有必要修改现行法律

法规中关于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规定,

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自由流转。具体来说,就是要修改诸如《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

理条例》

中关于禁止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建设用地一级市场的规定,以保证立法体系中各项规定的统一—39—

和协调,并以此优化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体系。

(三)制定科学的土地配套管理制度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目前的集体建设用地隐性市场在政策不允许的状况下仍然普遍运

行,

并且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和谐局面。然而,土地资源又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显著特征。因此,为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运行,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

利用,

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的土地配套管理制度。在土地宏观管理方面,仍然要坚持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防止和避免耕地流失或大量土地闲置。在配套制度改革方面,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如集体土地用作城市建设必须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约等,杜绝农民集体或个人

为获取土地出让利益而过度出让土地[13]

。另外,

深化征地制度改革也要完善土地财税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土地收入的支用。具体来说,一方面,发挥土地财税收益支用的调节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围绕土地资源流转的各个环节均衡有效地进行土地财税调节,充分发挥

其调节资源利用和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实现公平与效率两大价值目标。参考文献:

[1]党国英.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几个现实问题探讨[J ].广东经济,2008,(6):18.

[2]吉朝珑.农民权益保障视野下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重构[J ].河北法学,2008,(9):125.

[3]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17.[4]刘守英.中国的二元土地权利制度与土地市场残缺———对现行政策、法律与地方创新的回顾与评论[J ]

.经济研究参考,

2008,(31).[5]袁铖.农地征收制度改革模式的解析及创新路径的选择[J ].财经政法资讯,2009,(5).

[6]罗梁波,杨俊锋.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就中国土地制度的对话与争鸣———天则经济研究所“《土地管理法》修法建议”研讨

会实录[

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2).[7]文贯中,许迎春.市场制度和法治框架下的美国农地征收、征用经验[

A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际比较研究[C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41,42,47.[8]陈少琼.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D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6.

[9]万政伟,王坤.西方土地征收法的总体特征及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启示[

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98.[10]靳相木.解析征地制度改革的主流思路[J ].中国农村经济,2008,(2).

[11]李集合,邹爱勇.土地征收补偿之同地同价的理性分析[

J ].河北法学,2009,(9):52.[12]蔡继明,惠江.从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谈中国相关土地法规修订[A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际比较研究[C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191.[13]贾莉.公共利益的确认与我国征地制度改革[J ].经济体制改革,2008,(4).(全文共11,174字)—49—

输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及选择探究

输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及选择探究 发表时间:2018-01-19T21:59:12.377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28期作者:崔立强贾丽英 [导读] 摘要:输电线路路径关系着输电网络的整体运营效率及电能的利用率,在我国电力事业改革稳步推进的情况下,做好输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与选择,是电力单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1) 摘要:输电线路路径关系着输电网络的整体运营效率及电能的利用率,在我国电力事业改革稳步推进的情况下,做好输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与选择,是电力单位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输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选择 对输电线路路径进行优化设计并加以合理选择,有助于构建稳定、高效的输电网络,保证电能供给质量的同时,降低电路损耗,促进电力事业的长远、稳步发展,因此,电力单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将输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与选择工作落到实处。 1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原则 首先,保证线路路径最短。确定输电线路时应保证路径距离最短,且具有较少的转角次数,即便有转角,应确保转角角度达到最小。另外,还应保证经过区域的环境良好,方便施工。其次,注重避开特殊区域。为保证输电线路运行安全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定线路时应注意避开防护林带、湿地、森林、沼泽等特殊区域。当线路无法避开时应使线路从其边缘经过,降低给特殊区域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注重塔杆适用条件。不同的塔杆适用环境不同,要求综合分析不同塔杆类型的强度,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将档距放大。另外,考虑到输电线路金具往往给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使用金具时应重点考虑其质量是否可靠,尤其为降低后期维护工作难度,应注重新技术的应用,促进输电线路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进一步提高。 2当前输电线路路径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电能用户迅速增加、供电需求不断增加,而电力企业输电线路更新较慢,导致新的输电线路和老的输电线路混杂在一起,造成输电线路在路径设计方面稍显凌乱,并凸显出一些明显的输电线路路径设计问题。一方面,部分线路输电路径设计存在绕远的情况,未能以最短的距离供电,导致无谓的配网线路线损出现,造成了一定的电能浪费。另一方面,输电线路网络结构整体不够合理,一些地方通过简单的线路规划即可弯沉输电任务,但在输电线路新旧更替的过程中,线路规划被打乱,导致输电线路网络结构趋于复杂,管理起来难度也随之增加。此外,相关的输电线路设计工作者,在输电线路设计的过程中,对于相关条件的考查不够细致。导致输电线路的设计流程趋于简单化,仅仅考虑了部分影响因素,而未能全面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如在接受任务后,对沿途的地形进行了一定的考查,但是却未能综合分析当地气候情况、地质情况等对于线路布设的影响。以上输电线路路径设计存在的问题,对于当前输电网输电能力的提升不利,需要妥善应对。 3输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 输电线路路径优化涉及的内容较多,其中总体线路优化设计、线路机电部分优化设计、塔杆与基础优化设计是整个设计工作的重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在确定优化设计方案时,要求组织业内知名专家,做好充分的论证与分析,将可能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保证在满足输电线路供电要求的基础上,将各种投入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3.1总体线路优化设计 总体线路优化设计是输电线路优化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关系着优化设计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优化设计总体线路时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落实:首先,做好充分的实地勘察。为保证总体线路优化的合理性,电力单位应技术人员应做好线路沿线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地理地貌等内容的实地勘察,全面掌握输电线路的基础资料,为总体线路优化设计提供擦考。其次,确定最短的路径方案。在对线路基础资料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应确保线路能够到达每个负荷点,并且建设费用在预算的范围内,运用专门的方法进行计算分析,以获得输电线路的最佳路径(确定最佳路径的方法将在后续论述)。最后,做好路径方案的会审。为保证输电线路优化设计的合理性,还需组织相关部门邀请业内专家进行会审,结合输电线路沿线实际情况,确定最终的实施方案,编制输电线路实施相关资料,为后期的施工提供依据。 3.2线路机电部分优化设计 线路机电部分优化设计时输电线路优化设计的重要内容,包括导线防震、电气设备组装、导线架设等诸多细节。因此,为保证线路机电部分设计质量,尤其应认真落实以下内容: 首先,优化设计电气金具及导、地线的设计质量。优化线路机电部分的设计时保证导、地线及金具的质量和型号选择是根本,要求选择性能优良的导、地线及金具,保证其能够承受导、地线自重力和线路风阻力以及线路覆冰重力等,对不同类型的导、地线及金具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在保证满足输送电能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降低线路中的电能损耗。其次,注重环境的影响。众所周知,输电线路运行中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发生故障,因此,优化设计时应将环境因素影响当做重要内容加以考虑,确保输电线路能够在大风、暴雪、暴雨等恶劣气候状况下仍能正常工作,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对电能的需求。最后,做好防护措施。针对重要的输电线路及电气设备,优化设计时应做好防护,即,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密封、绝缘、接地处理,提高输电线路抗干扰能力,为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3.3铁塔和基础选型优化设计 输电线路优化设计中保证塔杆与基础数量合理、质量可靠,能在保证输电线路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减少建设投入,因此,输电线路优化设计中塔杆与基础的优化设计不容忽视。一方面,运用合理的塔杆类型。输电线路中终端塔杆、转角塔杆、直线塔杆等较为常见,不同的塔杆类型应用的场合并不相同,要求设计人员在明确不同塔杆类型的基础上,结合输电线路经过的区域环境加以合理选择。另一方面,保证基础型式合理。塔杆及电气设备基础是否稳定、可靠往往给输电线路的建设成本和运行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优化设计中应在综合考虑地形、地质以及铁塔型式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基础型式,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合理性,给整个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提供良好支撑。 4输电线路路径科学选择分析 输电线路路径的科学选择,一方面决定着输电线路的架设质量、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决定了输电线路在建成之后的维护、抢修工作是否快捷、易操作。输电线路路径在选择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其一,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应当结合全面、严谨的实地考察,由专

共享经济现代发展及优化路径探析.docx

共享经济现代发展及优化路径探析1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特征 1.1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 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是共享经济最为明显的特征。首先从共享经济的定义来看,共享经济主要是指将物品或者服务提供给他人使用,并由此而获得收益。也就是说,共享物品的使用者只拥有物品的使用权,类似于租赁,而共享物品的最终所有权仍然归相应的公司所有。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共享经济中物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也很难实现真正的完全分开,因为许多共享物品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损耗,这也就意味着,通常适合作为共享物品的,往往都是那些不易损耗且具有一定保值性的物品。例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等。 1.2使用状况易于监控 在共享经济中,共享物品或服务往往会在不同人之间传递使用,这让物品带有一定的公共性,而与此同时对于不同的使用者也需要进行单独的收费,这也就意味着共享物品带有一定的排他性。在这种特性之下,想要确保共享经济模式的顺利进行,就需要让共享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情况易于监控,从而更好的促进共享的实现。那么共享汽车又是怎样来实现易于监控从而建立起共享物品的排他性呢?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共享汽车除了利用现代卫星技术进行定位之外,还通过互联网搜寻附近共享汽车、网络无人监管实时计费、现代智能技术开锁上锁等途径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督控制机制,从而保障自身的

所有权,确保共享经济模式的顺利运营。 1.3共享物品需求具有普遍性 共享物品需求的普遍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从经营者的角度来看,提供共享物品的企业想要通过人们廉价的使用获得相应的利益,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共享物品要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也就意味着共享物品具有普遍的需求,随着每次用户使用的完成,计费结束后相应的企业经营成本也会随之减少,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纵观当前我国经济市场上已经出现的多种共享模式,如共享雨伞、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物品,都是人们日常需求比较高的物品,因此也成为了许多企业所投资、关注的重点所在。以共享汽车为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日常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很多人虽然已经有了驾照,但是经济实力不足以购买一辆车,而平时的出行也会有用车需求,这部分群体不在少数,基于这样一种社会需求,共享汽车就应运而生了。这种共享汽车能够让使用者以低廉的价格来满足自身随时随地用车的需求,在帮助人们降低出行成本的同时,也很好的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我国共享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短短一年多的发展过程中,共享经济模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所认可,同时市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共享物品出现,逐步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也会带来一些相应的问题,尤其是像共享经济这样具有一定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模式,在其成长发展初期,由于社会各方

快递员配送路线优化模型(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快递员配送路线优化模型 摘要 如今,随着网上购物的流行,快递物流行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需要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如何能够提高物流公司的配送效率并降低配送过程中的成本,已成为急需我们解决的一个问题。下面,本文将针对某公司的一名配送员在配送货物过程中遇到的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及解答。 对于问题一,由于快递员的平均速度及在各配送点停留的时间已知,故可将最短时间转换为最短路程。在此首先通过Floyd 求最短路的算法,利用Matlab程序将仓库点和所有配送点间两两的最短距离求解出来,将出发点与配送点结合起来构造完备加权图,由完备加权图确定初始H圈,列出该初始H圈加点序的距离矩阵,然后使用二边逐次修正法对矩阵进行翻转,可以求得近似最优解的距离矩阵,从而确定近似的最佳哈密尔顿圈,即最佳配送方案。 对于问题二,依旧可以将时间问题转化为距离问题。利用问题一中所建立的模型,加入一个新的时间限制条件,即可求解出满足条件的最佳路线。 对于问题三,送货员因为快件载重和体积的限制,至少需要三次才能将快件送达。所以需要对100件快件分区,即将50个配送点分成三组。利用距离矩阵寻找两两之间的最短距离是50个配送点中最大的三组最短距离的三个点,以此三点为基点按照准则划分配送点。

关键字:Floyd算法距离矩阵哈密尔顿圈二边逐次修正法矩阵翻转 问题重述 某公司现有一配送员,,从配送仓库出发,要将100件快件送到其负责的50个配送点。现在各配送点及仓库坐标已知,货物信息、配送员所承载重物的最大体积和重量、配送员行驶的平均速度已知。 问题一:配送员将前30号快件送到并返回,设计最佳的配送方案,使得路程最短。 问题二:该派送员从上午8:00开始配送,要求前30号快件在指定时间前送到,设计最佳的配送方案。 问题三:不考虑所有快件送达的时间限制,现将100件快件全部送到并返回。设计最佳的配送方案。配送员受快件重量和体积的限制,需中途返回取快件,不考虑休息时间。 符号说明 D:n个矩阵 n V:各个顶点的集合 E:各边的集合 e:每一条边 ij w:边的权 ()e G:加权无向图 , v v:定点 i j

路径优化的算法

摘要 供货小车的路径优化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供货小车路径优化问题可以看成是一类车辆路径优化问题。 本文对供货小车路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解决带单行道约束的车辆路径优化问题的方法。首先,建立了供货小车路径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介绍了图论中最短路径的算法—Floyd算法,并考虑单行道的约束,利用该算法求得任意两点间最短距离以及到达路径,从而将问题转化为TSP问题,利用遗传算法得到带单行道约束下的优化送货路线,并且以柳州市某区域道路为实验,然后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得到较好的优化效果。最后对基本遗传算法采用优先策略进行改进,再对同一个供货小车路径网进行实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改进遗传算法比基本遗传算法能比较快地得到令人满意的优化效果。 关键字:路径优化遗传算法 Floyd算法

Abstract The Path Optimization of Goods Supply Car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business costs and enhance economic efficiency.The problem of the Path Optimization of Goods Supply Car can be seen as Vehicle routing proble. This paper presents a solution to Vehicle routing proble with Single direction road by Researching the Way of Path Optimization of Goods Supply Car. First, This paper Establish the mathematics model of Vehicle routing proble and introduced the shortest path algorithm-Floyd algorithm, then taking the Single direction road into account at the same time. Seeking the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any two points and landing path by this algorithm,then turn this problem in to TSP. Solving this problem can get the Optimize delivery routes which with Single direction road by GA,then take some district in the state City of LiuZhou road as an example start experiment.The Imitate the true result showed that this method can be better optimize results. Finally improving the basic GA with a priority strategy,then proceed to imitate the true experiment to the same Path diagram. The result expresses the improvement the heredity calculate way ratio the basic heredity calculate way can get quickly give satisfaction of excellent turn the result. Keyword: Path Optimization genetic algorithm Floyd algorithm

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流动优化路径探析

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流动优化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13-07-03T16:58:08.81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朱嘉宁[导读] 近几年来,企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深化,单位原有的人力资源结构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朱嘉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100044 摘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流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笔者将结合自己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分析人力资源流动的问题,并探讨人力资源流动优化的方法,以期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建议。关键词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流动优化路径近几年来,企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深化,单位原有的人力资源结构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下,企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趋势。因此,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要不断寻找人力资源流动优化的路径,以便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打下基础。 一、人力资源流动的内涵介绍 人员流动主要是说人员在受限制的条件下,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他们对职业的选择程度就体现了人员流动的问题。人员流动在广义上来说是指人员从一种工作状态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状态,工作状态主要是由工作的地点、岗位性质、服务对象等因素决定的。 人员的自由流动是比较理性的行为。一般说来,要合理引导人员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人力资源流动的特点 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重点也发生变化。传统的企业竞争主要依靠产品,现在的企业竞争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加强对人才的挖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人才极度需求,但是人才资源是短缺的。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的速度加大,人力资源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笔者主要以企业为例,分析市场经济下人力资源流动呈现的特点。 1、人才对企业的要求变得现实 在新的形势下,人才对企业的要求有所提高。一般来说,人才希望企业给他们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和成长的空间,并且要求企业给他们提供好的物质待遇。人才经常发生跳槽的现象,有些是因为企业本身没有发展前途,有些是因为企业提供的福利不好,总之,人才对企业的要求变得越来越现实。 2、企业之间进行高层化的人才竞争 近几年来,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转向高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争夺高级管理人才,部分企业为促进自身的发展,找寻高级管理人才;第二,争夺高级技术人才,这部分人因为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因此,成为各大企业争夺的对象;第三,争夺优秀毕业生,一些名校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在还没毕业前已经被一些外企抢走,这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 3、人才流动的频率变高 现阶段,人才流动的速度加快。以广告业为例,从事广告业的人员一般会在一年内跳槽,管理层的人员一般会在两年内跳槽,从事广告策划的人员一般会在一年半内跳槽。 根据人才流动的这些特点,企业更要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根据人力资源的流动特点,深入研究管理制度,以便有所突破。 三、人力资源流动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是事业单位,因此,笔者将从事业单位的角度分析人力资源流动存在的问题。 1、激励机制较差 事业单位所要承受的负担是比较大的,一般来说,事业单位要负担正常的事业费支出,还要负责离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以前事业单位为吸引人才会提供各种优惠福利,福利制度改革后,一些优惠福利已经消失。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受到多种限制,这是人力资源流动的一个因素。 2、人力资源配置落后 对事业单位来说,人才的流动比较落后,它同时也影响着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人力资源的配置比较粗放,没有健全相应的机制。此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流动中,价值规律只发挥了很小的作用,计划体制、行政手段所起的作用比较大,人才积压和人才短缺矛盾突出,得不到有效地化解。对事业单位而言,人力资源整体性开发受到影响,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也得不到持续性的增长。 3、人才流动受限制 人才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壁垒比较高,人才流动的成本比较大,人才得不到有效地配置。事业单位难以招进人才,同时又很难留住人才。政府部门和企业通常有比较优越的条件,对人才的吸引很大,事业单位想留住人才更加困难。 4、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 由于事业单位工作比较单一,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通常没有紧迫感。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明显不足,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结构很不合理,素质水平处在一般层次的人很多,素质水平相对较高的人才相对缺乏,整体的人力配置没有科学性。 四、探讨人力资源流动优化路径 1、建立平等、合理的晋升制度 企业在进行岗位设置时,要注意按照人员能力的不同,将其安置在不同的岗位上,给予员工不同的权利,要员工承担不同的责任,使员工自身的能力和他所处的职位相适应。对于不同层次的员工,要采用不同的晋升方法。如果是中低层的员工,要实行公开竞争制,把外部的选聘制度和内部的提升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职位处在企业的外围,外部选聘制度有利于丰富企业的文化。如果是高层管理者,要实行人才优先的原则。对企业而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机制,设置好员工的晋升途径。人才晋升时要注意他的能力和岗位职责相吻合,使人的价值得到很好的发挥。 晋升过程应该是公正、透明的,这样才能保证晋升结果获得大家的认同。这种晋升方法可以让员工学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员工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法。 2、树立人本的思想

配送路线优化

石河子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节约里程法在新疆国美电器物流配 送路线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院(系):商学院商务管理系 年级: 2008级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物流2008(1)班 学号: 姓名:张露露 指导教师:李霞 完成日期: 2012年03月10日 目录 引言 ................................................................................................................................... 1.物流配送概述 ................................................................................................................. 1.1物流配送的概念 ....................................................................................... 1.2物流配送的功能 (3) 1.3物流配送路线优化的意义 (3) 2.新疆国美电器物流配送中心基本概况 (3) 2.1新疆国美电器简介 (3) 2.2新疆国美电器配送中心运作现状及现有路线分析 (4) 2.2.1现有配送路线概况 (5)

2.2.2现有配送路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6) 3.节约里程法在新疆国美电器物流配送路线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7) 3.1建立VRP模型 (7) 3.1.1物流配送模型 (7) 3.1.2节约里程法的基本理论 (7) 3.1.3新疆国美电器物流配送中心VRP模型的建立 (9) 3.2模型求解 (9) 3.3配送路线优化 (10) 3.4配送路线优化前后比较分析及思考 (16) 3.4.1优化前后比较分析 (16) 3.4.2节约里程法的思考 (16) 4.新疆国美电器物流配送中心配送路线优化对策分析 (18) 4.1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加强物流运作标准化 (18) 4.2构建物流信息系统平台,降低配送成本 (18) 4.3合理安排配送排程,减少不必要的配送路线 (18) 4.4优化配送资源,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19) 结束语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摘要 配送作为物流活动中直接与消费者相连的环节,在企业的物流成本中,配送成本占了相当高的比例。配送线路安排的合理与否对配送速度、成本、效益影响很大,特别是多用户配送线路的确定更为复杂。 正确合理地安排车辆的配送线路,实现合理的线路运输,可以有效地节约运输时间,

运输优化模型参考

运输 问题 摘要 本文根据运输公司提供的提货点到各个客户点的路程数据,利用线性规划的优化方法与动态优化模型——最短路径问题进行求解,得到相关问题的模型。 针对问题一 ,我们采用Dijkstra 算法,将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模型求解得出当运送员在给第二个客户卸货完成的时,若要他先给客户10送货,此时尽可能短的行使路线为: 109832V V V V V →→→→,总行程85公里。 针对问题二,我们首先利用prim 算法求解得到一棵最小生成树: 再采用Dijkstra 算法求得客户2返回提货点的最短线路为12V V →故可得到一条理想的回路是:121098436751V V V V V V V V V V V →→→→→→→→→→ 后来考虑到模型的推广性,将问题看作是哈密顿回路的问题,建立相应的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最终找到一条满足条件的较理想的的货车送货的行车路线: 121098436751V V V V V V V V V V V →→→→→→→→→→。 针对问题三,我们首先直接利用问题二得一辆车的最优回路,以货车容量为限定条件,建立相应的规划模型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寻路算法,最终可为公司确定合理的一号运输方案:两辆车全程总和为295公里(见正文);然后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得出二号运输方案:两辆车全程总和为290公里(见正文);最后再进一步优化所建的线性规划模型,为运输公 针对问题四,我们首先用Dijkstra 算法确定提货点到每个客户点间的最短路线,然后结合一些限定条件建立一个目标模型,设计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进行求解可得到一种很理 该方案得到运输总费用是645元。 关键字:Dijkstra 算法, prim 算法, 哈密顿回路 问题重述 某运输公司为10个客户配送货物,假定提货点就在客户1所在的位置,从第i 个客户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不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因为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效率,不讲效率就不能有公平。谁拥有效率,谁就可能拥有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损害了公平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谁就必然伤害了公平。 其次,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不讲公平就不能有效率。谁拥有公平,谁就可能拥有效率;谁伤害了公平,谁就损害了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谁就必然损害了效率。 第三,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就整体而言,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物质财富,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样,保障人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政治平等,是我们追求的另一个目标。尽管效率和公平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目标,但二者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源泉,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保证条件。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见物不见人的财富的积累和增加,也不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式的平等的扩展和普及,而是人的全面发展。效率和公平两个价值应该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无论是效率的提高还是公平的增进,都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概括地说就是,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 是取舍关系,或权衡(trade-off)关系。 绝对公平的“大锅饭”我们已经见过——造成效率低下、民困国穷。 讲求效率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也见过——若没有兼顾公平,则可能造成贫富悬殊、仇富心理和社会动荡。 所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必须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它们之间究竟是正相关关系还是负相关关系,是对立还是相辅相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完全是矛盾的关系。他们认为,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公平和效率如同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就必然会牺牲效率。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兼容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公平分配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公平。分配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

路径优化原则

3 路径优化原则 在原线路径方案的基础上,本着统筹规划,相互协调的基本原则,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符合国情,在可沿取得地方政府协议的条件下,进行路径优化,以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 具体遵循的优化原则如下: (1)根据电力系统规划要求,综合考虑线路长度、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冰区、交通、林木、矿产、障碍设施、交叉跨越、施工、运行等因素,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多方案比较,使路径走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2)避开军事设施、城镇规划、大型工矿企业、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区及重要通信设施,减少线路工程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3)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地段,各种矿产采空区、开采区、规划开采区,尽量避让林木密集覆盖区。 (4)尽可能靠近现有国道、省道、县道及乡村公路,改善交通条件,方便施工和运行。 (5)充分考虑地质和水文条件对线路路径的影响,应尽量避开重冰区、微地形和微气象等影响安全运行的地区,确保线路安全可靠。 (6)在路径选择中,尽量避免大面积拆迁民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设计理念。 (7)减少与已建送电线路的交叉次数,以降低工程造价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损失,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经济性。 (8)综合协调本线路与沿线已建、在建、拟建和规划送电线路、公路、铁路及其它设施间的矛盾。 (9)充分征求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路径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10)合理选择重要交叉跨越跨越点。 (1) 线路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地理特点、环境保护、规划设施、施工运行等因素,合理选择路径方案,保证线路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尽量避让当地厂矿企业,确保线路安全运行。 (2) ±800kV直流特高压输电线路走廊宽、杆塔高、范围广,对沿线生态有一定的影响。应尽量为村镇留有发展空间,减少民房拆迁、包络村庄。 (3) 线路选择时应避开不良地质地带。特别是避让滑坡、漫滩河流地段以及严重影响安全运行的地区,充分全面考虑沿线地质、水文条件及地形对线路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4) 路径和塔位选择时,应统筹考虑建设成本与运行维护的要求,为方便线路运行维护的创造条件。路径选择尽量靠近现有公路,合理选择交叉跨越点,对主干铁路、高速公路等重要跨越采用独立耐张段,连续牵张长度不宜过大。 (5) 线路应尽量避免通过自然保护区、林区、经济作物区,若避让困难时,应当采取高跨方案,避免成片林区的砍伐。 (6) 集中跨越电力线路,跨越铁路、高速公路等重要设施时,应当合理选择跨越地点,安排塔位、塔型和高度,减少对被跨越设施的影响,利于工程实施和今后的运行维护。 在路径方案的优化过程中,设计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自然和谐的理念。针对工程的客观事实以及环境的变迁,对路径方案全面进行线路全生命周期评估和分析,从而形成“优化路径方案”。 1)指出线路路径的主要障碍物、问题。 2)阐述路径优化的原则 3)优化路径叙述 4)技术经济比较。 5)表5-1 本标段输电线路优化成果表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优化路径探析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优化路径探析 钱芝网 摘要: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的最高理想是在不增加成本或不降低响应的情况下,减少必要的供应链库存,实现库存管理和控制的最优化。本文从分析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的特点,探讨了实施供应链库存优化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优化 库存是指处于储存状态或运输过程中,为了应付不确定需求而储备的物品。合理的库存不但能够保证生产和销售的连续性,提高资金的周转率,降低市场风险和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然而,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变性、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博弈以及库存管理和控制手段的简单化等因素的影响,库存管理非常复杂,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能够将库存管理得好的企业为数甚少,许多企业的管理者都“谈库色变”,甚至有人将其称之为“一个魔”。因此,加强库存的优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当前需要慎重对待和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那么,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如何优化库存管理呢?对此问题,笔者探讨如下。 一、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和传统的库存管理有许多不同之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1.供应链非常强调对物流的一体化管理,它始终从全局上把握物流的各项活动,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最低。为此,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应是同步进行的。 2.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以供应链成员企业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递为基础的。因此,特别强调信息的集成化管理,通过信息的集成,使供应链成员不仅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得其客户的需求信息,以减少供应链成员企业所持有的缓冲库存,而且能对信息做出及时响应,缩短了从订货到交货的时间间隔,简化了作业过程,提高了效率和服务水平。 3.供应链是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组成的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这个系统还会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动态更新,加之,每个成员企业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目标和相应的策略,因此,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较之传统的库存管理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4.供应链环境下,库存是一种平衡机制,追求零库存是供应链库存优化的最终目标。各成员企业应站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改变基于传统职能管理、面向权力分割的运营模式,建立以流程为中心的、面向市场和客户的高效的供应链运作体系,通过业务流程的有效联接,共同分享需求和当前存货水平的信息,使得供应链的库存总量大幅降低,减少基金占用和库存维持成本,实现共同管理库存的目标。 二、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应链整体意识不强。 供应链库存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各成员企业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都有自己的库存管理目标和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有些目标和供应链的整体目标是不相干的,甚至是相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企业考虑到供应链整体的效能、服从供应链的大局的,绝大部分企业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甚至以牺牲

路径成本优化模型

第 3 章港口集卡路径成本优化模型 3.1 港口集卡作业模式分析 3.1.1面向“作业路”的传统集卡作业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港口采用龙门吊装卸工艺,其中岸桥、集卡、龙门吊是完成集装箱装卸的主要机械设备,岸桥负责对到港的船舶进行装卸作业,龙门吊对堆场的集装箱进行进出场作业,集卡衔接码头前沿岸桥和后方堆场龙门吊的之间工作,是港口集装箱进口、出口、转堆作业过程中的重要运输设备,其主要在岸桥与堆场之间及堆场各箱区之间作水平运输。这些集装箱装卸设备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够保证集装箱装卸作业的顺利进行,否则会出现装卸设备等待现象和拥堵现象,降低设备资源的利用率和港口的物流能力。 但大部分港口目前仍采用传统的集卡作业模式,即面向“作业路” 的集卡作业模式。该模式可描述为:港口工作人员根据装卸集装箱的业务量配置岸桥,且按照一定的比例为每台岸桥分配一定数量的集卡,从而形成由几辆集卡所组成的一组固定集卡为某一台特定的岸桥服务。在整个集装箱的装卸作业过程中,集卡在预先设定的固定路线上行驶,岸桥、集卡和龙门吊形成固定作业线路运载集装箱。在集装箱的进口作业中,首先由岸桥将船舶上需进口的集装箱放到等待卸船的空集卡上,然后装载进口集装箱的集卡沿固定路线行驶,并到指定的堆场箱区卸下集装箱,最后空车行驶到岸桥下等待下一个卸船作业。同样在装船作业中,首先龙门吊将堆场箱区内的出口集装箱放在空集卡上,然后由集卡运输出口集装箱行驶到岸桥下等待装船作业,装船结束后集卡再空载行驶到堆场箱区进行下一个装船作业[56, 70]。 一般面向“作业路”的集卡作业模式会根据岸桥的配置数量安排需要服务的集卡数量,通常一台岸桥需要配置5~6 辆集卡,则所需集卡的总数量为装船和卸船岸桥总数的5 倍或6 倍[82]。这种面向“作业路”的传统集卡作业模式下司机操作简单、便于管理、沿固定作业路线不易出错,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港口物流业的发展,这一模式逐渐暴露出缺点,阻碍港口物流效率的提高。其存在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如果某条作业路上集卡对岸桥的配置量是个已知的固定值,若集卡配置量少可能会导致岸桥等待集卡的现象,降低码头前沿的作业效率;相反,若集卡配置量过多又会产生资源的浪费、资源利用率低下;此作业路下可能会出现集卡排队等待的现象,而此时其它作业路可能集卡缺少,造成整个港口集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影响港口的整体运作效率。其次,在面向“作业路”的作业模式下,集卡为某一特定的岸桥服务,当集卡

社会救助的公平与效率分析(一)

社会救助的公平与效率分析(一) 摘要: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主要内容,其实施原则主要以公平优先,同时注重效率。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救助的公平和效率损失也经常是同时发生的,公平和效率的损失造成了社会救助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对受助者不利。关键词:社会救助;贫困;公平;效率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也被视为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线”,其目的主要是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需要,维护社会赋予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社会救助是一种纯粹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受助者无须缴纳任何费用。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实行的做法是:确定一个贫困线,凡是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都可申请享受社会救助,因此,社会救助主要是针对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贫困的界定及负面影响 什么是贫困?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中国学者对于贫困的观点侧重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困难。国家统计局课题组认为:“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种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本文中贫困的含义沿用中国学者的观点,侧重物质生活困难,社会救助的对象也指物质生活较困难的群体。贫困不仅仅是贫困者的不幸和苦难,而且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方面。贫困是市场经济失灵的产物,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市场经济高效率的实现。经济学家经研究发现,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由于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社会消费函数低于正常水平,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阻碍了经济总体发展。 第二,社会方面。贫困一直被视为危害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同时也很容易引发被迫犯罪等不健康现象。 第三,政治方面。贫困容易造成政治动乱,国际学者研究证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超过0.4,将很容易发生社会动乱和政局的不稳定。 贫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增加了社会成本,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外部不经济,影响社会运行的整体效率。通过社会救助可以缓解贫困带给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 二、公平与效率的抉择 效率与公平的抉择一直困扰着很多学者,美国学者奥肯认为“这是最大的社会经济抉择”。在这个两难的抉择中,弗里德曼主张优先权交给效率,任何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罗尔斯主张公平优先,为了公平可以牺牲效率;奥肯选择了折中的方案,要实现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进公平。他认为,效率与公平的妥协范围是存在的,有些时候,为了效率就要牺牲公平,另外一些时候,为了公平就要牺牲某些效率。 社会救助的地位、目标以及性质决定了:在社会救助体系中,必须把优先权交给公平,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同时要尽可能的避免效率损失,这是社会救助的最佳抉择。三、谁成为责任主体更有效率:政府?还是私人慈善组织 政府是社会救助体系的责任主体,这在今天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然而,这个事实仍然经常受到质疑:究竟谁成为责任主体更有效率:政府?还是私人慈善组织? 新自由主义者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最理想的途径是私人慈善事业”,私人慈善事业完全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高效率,“而政府福利活动扩张的代价之一便是私人慈善活动的相应下降”。最后弗里德曼接受“私人慈善机构是不够的”事实,从而承认了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行为。 政府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较私人慈善事业,政府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关于配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及选择的措施研究 刘殿云

关于配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及选择的措施研究刘殿云 发表时间:2018-04-19T16:15:14.803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31期作者:刘殿云 [导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配电线路设计路线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配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及选择的措施:一是配电线路的设计与管理需要追求稳定、安全;二是对配电线路总体路线设计进行搜集和优化;三是配电杆塔的设计与优化。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辽源供电公司经济技术研究所(设计院) 136200) 摘要:本文分析了配电线路设计路线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配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及选择的措施:一是配电线路的设计与管理需要追求稳定、安全;二是对配电线路总体路线设计进行搜集和优化;三是配电杆塔的设计与优化。 关键词:配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选择措施 0 引言 电力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针对于配电线路的设计与优化,需要保障整个电力的稳定性,做到在追求高效性的路上,实现配电线路的质量提升,降低由此能产生的电量损耗,实现电力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供电部门要加强重视对配电线路的优化工作,确保一系列的配电线路的设计与优化工作能够发挥出更大价值。 1 配电线路设计路线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质量在提升,用电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而电力企业配电线路更新较慢,使得原有的配电线路与新的配电线路之间相互混杂,造成配电线路在路径设计方面稍显凌乱,并凸显出一些明显的配电线路路径设计问题。一方面,部分配电线路路径设计存在绕远的情况,未能以最合理的距离供电,导致无谓的配网线路线损出现,造成了一定的电能浪费。另一方面,配电线路网络结构整体不够合理,一些地方通过简单的线路规划即可完成的任务,但在配电线路新旧更替的过程中,线路规划被打乱,导致配电线路网络结构趋于复杂,管理起来难度也随之增加。此外,相关的配电线路设计工作者,在配电线路设计的过程中,对于相关条件的考查不够细致。导致配电线路的设计流程趋于简单化,仅仅考虑了部分影响因素,而未能全面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如在接受任务后,对沿途的地形进行了一定的考查,但是却未能综合分析当地气候情况、地质情况等对于线路布设的影响。以上配电线路路径设计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当前配电网供电能力的提升,需要妥善应对。 2 配电线路路径优化设计及选择的措施 配电线路的路径设计与优化需要技术支持,也需要根据供电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各项工作活动的开展进行科学优化。在这个过程中,电力单位应遵守一定的原则,尤其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考虑:首先,保证线路路径最合理。确定配电线路时应保证路径距离最短,且具有较少的转角次数,即便有转角,应确保转角角度达到最小。另外,还应保证经过区域的环境良好,方便施工。其次,注重避开特殊区域。为保证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定线路时应注意避开防护林带、湿地、森林、沼泽等特殊区域。当线路无法避开时应使线路从其边缘经过,降低给特殊区域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注重塔杆适用条件。不同的塔杆适用环境不同,要求综合分析不同塔杆类型的强度,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将档距放大。另外,考虑到配电线路金具往往给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使用金具时应重点考虑其质量是否可靠,尤其为降低后期维护工作难度,应注重新技术的应用,促进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进一步提高。 3 配电线路设计优化的深入认识 3.1 配电线路的设计与管理需要追求稳定、安全 配电线路路基设计过程中,线路路基设计包括了很多内容,如:气象分析、组装金具、导线防震、架设导线等等内容。在设计线路路基过程中,需要在设计完成后配电线路总体路线后开展。但需要明确的是,在设计配电线路路基过程中,需要对如下几点内容加以考虑:首先,应全面防护好重要线路路基,该密封的地方进行密封,需要绝缘的进行绝缘,需要高空安装的进行相应安装,全面保证全体的线路在实际运作中的稳固性和安全性。其次,在架设线路中使用的导线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材料结构最牢固、应力最大的导线类型,并在选择性能良好的导线后,在确保配电线路导线输电能力基础上,有效强化架设配电线路性能比,全面加强工程整体经济效益。最后,全体架设线路的决策,都需要考虑到最为恶劣的气象环境情况,应尽量在使用合理的设计方式下,确保所有架设的线路无论遇到什么恶劣的天气都能够正常运作,确保供电可以顺利进行。 3.2 对配电线路总体路线设计进行搜集和优化 优化设计总体路线通常而言,在优化设计配电线路路径中,总体线路设计包括总体线路设计依据、布设线路方式、总体线路工程概况三个方面。在设计总体线路依据过程中,需要有关工作者严格遵循配电线路路径设计标准,全面考察配电线路沿线的气候条件、水源山脉、地理地貌等方面,对配电线路总体路线设计进行搜集和优化。同时,还需要设计可行性较强、针对性较强的配电线路总体设计方案。在布设总体路线过程中,结合已经设计出的几种配电线路总体方案,有关部门应严格开展会审工作,在分析讨论之后明确最后的执行配电线路总体路线方案,为后期有效使用打下良好基础。在总体路线工程概况过程中,要结合已选择的配电线路总体路线来执行,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应选择信誉好、资质强的企业来承担建设配电线路这项工作,并与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各项工作内容与注意事项之后,就可以进行开工。 3.3 配电杆塔的设计与优化 设计配电线路的时候,杆塔的设置数量在减少,这在一定程度地上降低配电线路的建设成本。但是在尽可能减少塔杆数量状况下,严格按照具体架设线路具体需求,稳定的支撑起悬挂在地面上的配电线路。在设计配电线路中有很多种常见的塔体类型,如:终端塔杆、耐张塔杆、直线塔杆等等,直线塔杆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建设费用并不高,耐张塔杆能够承受一定距离之内的架设线路张力,转角塔杆适合在较大线路转角位置处进行架设,而终端塔杆最适宜在终端线路处进行架设。通常而言,塔杆与优化基础设计,以实现稳固线路、达到架设实际需求为主,以减少建设经济费用和提高社会效益为建设目的。有关的塔杆与基础优化设计工作,应在对塔杆布置位点合理设计后,并对杆塔种类与高度科学规划后,确保塔杆适宜的悬挂点高度,确保在线路中塔杆平衡受力,确保塔杆建设质量符合具体要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配电线路的路线优化需要注重于科学性与合理性,懂得对供电质量不断提升,对供电成本不断优化,继而追求更大的供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