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A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SHSAS的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程序治疗;综合康复组在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针灸、理疗、生物反馈、手法康复等综合疗法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MBI)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分。结果综合康复组有效率、Fugl-Meyer积分和MBI积分的增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SHSAS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综合康复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SHSAS)是脑卒中后偏瘫常见的并发症,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2.5%~70.0%[1],如不及时处理和控制,可引起手部肌肉萎缩甚至畸形。我院2003年8月至2006年4月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 068例,并发SHSAS 162例(15.2%),对其中的96例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62例患者均为经CT或MRI确诊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偏瘫患者,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2]及SHSAS的诊断标准[3],排除心肌梗死,颅脑脊髓外伤所引起的肩手综合征及卒中前明显肩关节疾病所致疼痛或运动障碍者。其中男98例,女64例,年龄55~99岁,平均年龄(77±10.5)岁,脑梗死127例,脑出血35例。脑卒中后并发SHSAS的间隔时间:1~7 d 52例,8~30 d 79例,31~60 d 31例。

1.2 采用随机分组的办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66例,

男38例,女28例,年龄(76±9.5)岁;综合康复组96例,男60例,女36例,年龄(78±11.5)岁。2组的性别、年龄、职业、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等,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康复方法

1.3.1 常规康复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程序治疗,主要包括良肢位摆放和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2组患者由治疗师每日训练40~60 min,其余时间由护士帮助患者训练。

1.3.2 综合康复组治疗在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针灸、理疗、生物反馈、手法康复等综合疗法治疗。

1.3.

2.1 针灸取患侧肩髑、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髑会、关冲、曲泽、大陵及阿是穴直刺,以得气为度,留针30 min,1次/d。

1.3.

2.2 理疗选用波长为7.7 m,频率为38.96 MHz,超短波治疗仪。电极于患侧肩部对置,取微热量,治疗时间为18~20 min,1 d/次,共治疗10~14次。

1.3.

2.3 按摩疗法沿手指、手背、腕背、前臂及肩部做向心性按摩,在按摩的同时协助患者做肩关节的内收与外展,肘关节的屈曲与伸直,前臂的旋前旋后动作,腕关节的旋前旋后,手指的屈伸及手指精细功能的训练。

肩手综合征的早期康复体会

肩手综合征的早期康复体会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是中风后的一种并发症,常伴有肩手疼痛、肿胀以及运动障碍。一般发生在中风后1~3个月,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侧肘、肩、手指疼痛,手指僵硬、多汗、皮肤颜色以及温度受到影响而改变,患者的关节活动也受到阻碍。一般分为III期。I期的肩手综合征的患者会持续大概3~6个月,此时,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并且采取有效地治疗,会很快的转入到II期以及III期,一旦进入到III期,根本无法控制其病情,手可能会完全废掉,落下终身残疾。本科对I期的患者进行了早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具体的做法介绍如下。 标签:肩手综合征;早期康复训练;体会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是由Keen和Morehead在1864年首先报告出来的,它的发病通常与上肢创伤有关[1]。但是也有患者上肢并没有创伤史,这类患者通常伴有心脏病、脑损伤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精神性疾患等。它是中风后的一种并发症,常伴有肩手疼痛、肿胀以及运动障碍。一般发生在中风后1~3个月,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侧肘、肩、手指疼痛,手指僵硬、多汗、皮肤颜色以及温度受到影响而改变,患者的关节活动也受到阻碍。一般分为III 期[2]。I期的肩手综合征的患者会持续大概3~6个月,此时,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并且采取有效地治疗,会很快的转到II期以及III期,一旦进入到III期,根本无法控制其病情,手可能会完全废掉,落下终身残疾。本科对I期的患者进行了早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具体的做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2012年来我院就诊的60例(男35例,女25例)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年龄51~86岁,平均(63.4± 2.35)岁;其中脑出血34例,脑梗死26例;病程15~50d;所有的60例患者均符合肩手综合征I期的评定标准[3]。 1.2方法 1.2.1正确摆放良肢位正确摆放良肢位,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腕部屈曲,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以及消除患者手部的肿胀。及时指导患者正确的坐位方式,让患者24h保持腕关节背屈;仰卧位时,患者患侧肩胛骨下方要垫上枕头,患侧的下肢也要垫上枕头,掌心向上,呈伸展状;患者的患侧上肢也要伸直有支撑,保持掌心向前伸位;患侧卧位时,患者的患侧上肢要伸直、掌心向健侧、肩胛骨要前伸。 1.2.2提高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认知意识通过各种途径以及方式让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正确认识了解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如个别指导、讨论、讲解、提问等。在护理的过程中,要时刻帮助患者有意识的提高康复水平,让患者不要因为疼痛而拒绝锻炼,鼓励他们能够持之以恒的锻炼下去。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2-03-23T14:55:08.1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隋爽程广红[导读]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如果诊治不及时,将会造成很高的残疾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 隋爽程广红(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中图分类号】R4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285-02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指在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病侧上肢出现浮肿、疼痛及肩部疼痛,使肩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及血管运动性改变的疾病。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属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的范畴。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血管病及其所并发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如果诊治不及时,将会造成很高的残疾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 和生存质量。笔者所在科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给以康复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恢复期患者60例,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1]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排除心肌梗死或脑脊髓外伤所引起的肩-手综合征及卒中前明显疾病所致疼痛或运动障碍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1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等,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入院后即给予康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正确的体位摆放和康复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与护理是中风单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风患者出现愠怒心理及过度期望等一些心理改变,还可发生抑郁、焦虑等情感方面的问题。通过观察和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多鼓励、多安慰,使患者对康复有信心;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消除恐惧心理,配合康复活动;安排适当的娱乐,使其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培养积极乐观态度。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肢位摆放,为防止肢体挛缩,要及早做与挛缩相反方向的动作,以充分牵伸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正确的肢位摆放:(1)仰卧位时患侧上肢适当外展、外旋,适当抬高,避免上肢受压,肩下垫软枕,避免肩后缩。(2)患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掌心向上。(3)健侧卧位时胸前放软枕,患肢在上面。(4)坐位时防止患侧手下垂,注意托手,保持患肢的舒适位,腕关节轻度背伸,防止腕关节掌屈。 改善患肢静脉回流,手部做向心性按摩。肿胀的患手用细线做向心性缠绕,缠绕的顺序为大拇指、其他逐个手指、手掌、手背、腕关节,并教会患者及家属。也可采用冰疗法:将患者手浸泡于冰与水之比为2:1的冰水中。时间以患者耐受程度为准,难以耐受者可改为温水-冷水交替浸泡法,冷-热-冷20分钟左右。 被动活动患侧上肢被动活动可防治肩痛,维持各个关节的活动度,活动时操作者应动作轻柔,以不产生疼痛为宜。主动运动法鼓励患者做患手主动运动,也可用健手协助患手及患侧上肢活动。患者仰卧上举患侧上肢,刺激伸肘肌活动,肌肉的收缩可产生肌泵效应,促进静脉回流。在有疼痛和水肿时不宜进行肘伸展位负重练习。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30例,30例,显效4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 5)。 3 讨论 关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至今尚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合理的治疗应该基于对疾病病因的彻底的认识,然而当前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虽然当前的一些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但有一个共识就是早期治疗。Chu Ds[3]指出:如果肩-手综合征出现后没有及时的治疗和特殊的护理,将导致严重的肢体功能的障碍。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诊断和全面的护理对于成功的治疗和预防严重的肩、手关节挛缩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一出现手部水肿、疼痛和运动受限时,就立即予以治疗,效果最佳。即使在数月之后,若仍有上述表现,治疗仍然有效。一旦发生实变,手的大小、颜色已恢复正常,将很难改变手的挛缩。肩手综合征由于长时间的腕关节强制性掌屈;腕关节过度伸展,可产生炎症样的浮肿及疼痛。这些并发症不仅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带来不良影响,而且给患者造成痛苦,影响其康复积极性,因此,应给予足够重视,早期预防,进行有效的预防,尽早实施康复训练,不但可以控制或阻止病程进展,防止手部出现不可逆转的功能障碍,而且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特殊的意义。参考文献 [1]黄运训,梁绣龄.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9-261. [2]缪鸿石,朱镛连主编.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第一版,北京:华厦出版社,1999.236. [3] Chu Ds,Petrillo C,Davis SW,Eichberg R. Shoulder-hand syndrome:importance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J].J Am Geriatr Soc, 1981,29 (2):58-60.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血管病偏瘫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于脑血管意外发病后1-3个月内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及手部肿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色改变。一般分为III期,I期肩手综合征患者持续约3-6个月,此时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会很快转入II期、III期,一旦进入III期,将无法控制病情,可能落下终身残疾。 临床表现 肩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患者患侧肘、肩、手指疼痛,手指僵硬、多汗、皮肤颜色以及温度受到影响而改变,患者的关节活动也受到阻碍。 I期:急性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常伴指、腕关节的疼痛;手指大多保持轻度屈曲位,且屈曲的可动范围受限;手部肿胀、皮肤潮红、皮肤温度增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腕关节活动尤其是屈曲时疼痛加重;X线片多可见肩手部骨骼局灶性脱钙。 II期:营养障碍期,肩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症状持续或减轻,手及上肢皮肤菲薄、皮肤温度降低;手部小肌肉明显萎缩,手掌筋膜肥厚。 III期:肩手部疼痛减轻或消失,手部血管运动性改变消失,而肌肉萎缩明显,形成挛缩畸形;X线片可见患肢广泛骨质疏松。但不典型的形式也可只表现为其中的某一期或受累的肢体远端或近端的某一部分。 只要一出现水肿、疼痛、运动受限,应立即给与治疗。一旦发生实变,将很难改变手的挛缩。因此,肩手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康复治疗是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关键。 诊断 (1)肩部静止或活动时出现疼痛; (2)手和腕部水肿; (3)手部血管舒缩功能改变; (4)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触痛。 上述肩和手的症状全部出现为临床确定的肩手综合征,若仅有手部症状而肩部不受累或仅出现手部肿胀伴掌指关节和/或腕部触痛为临床可能的肩手综合征。 康复治疗 加强对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手功能、手指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摘要】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200万人,每年直接医疗支出超过97亿元人民币。因中风死亡人数已超过全国总死亡人数的20℅,其中2∕3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和劳动能力的丧失,需要长期护理,无法重返社会。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中风后患者存有各种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情感障碍等。其中肩手综合征较为常见,发病率为12.5%-70%,仅有1/5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以前的正常活动功能。有研究表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不仅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疼痛,而且还影响上肢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本论文通过阐述中西医的各种康复手段,对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做一个综述。主要有其发病机制,如何对其功能评定和治疗。其中治疗包括中医针灸、推拿以及西医的物理治疗法和作业治疗法。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 一、理论链接 (一)现代医学的认识 肩手综合征是偏瘫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根据Davis 等的统计,其发生率约占偏瘫患者的12.5℅,常在中风后1-3个月内发生,而由Braus报告的发生率甚至高达27℅。严重的疼痛将影响患者进行全面康复,如果不予以治疗,将导致永久性手及手指的畸形,影响手的功能,甚至有更严重的后果,其发生,不但严重阻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是其残存的功能再次丧

失。[1] 1、分期标准 Ⅰ期(早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出现发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引起疼痛。Ⅱ期(后期),肩手的自发痛和手的肿胀消失,皮肤萎缩,手的小肌肉萎缩日趋明显。手指活动范围日益受限;Ⅲ期(末期或后遗症期)疼痛肿胀完全消失,手的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手指完全挛缩,畸形僵硬。[2] 2、诊断标准 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瘫手部疼痛、皮肤潮热、发凉、发紫,伴肩、肘、腕关节活动受限,掌指关节局部无外伤、感染等;X线及其它相关检查排除肩周炎、关节肌肉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疾病。 3、病因病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西医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一般认为: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血管运动中枢,可直接引起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的痉挛性反应,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出现肩胛周围和手腕部水肿、疼痛;而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起脊髓中间神经元的异常兴奋,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一种恶性循环的病变,其诱因为:(1)患肢长时间处于非良肢位;(2)过度掌屈位;(3)患肢未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4)患肢输液时渗漏至血管周围组织诱发水肿;(5)手的过度牵拉或意外损伤诱发水肿疼痛。[3] (二)中医学的认识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 发表时间:2015-08-28T11:25:46.7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作者:刘巧云 [导读] 南通市第3 人民医院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一般发生于1-3 个月内[1]。 刘巧云 (南通市第3 人民医院 226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于治疗4 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的消除水肿,对患者出现肌肉僵硬、挛缩、疼痛等并发症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557-02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一般发生于1-3 个月内[1]。目前,国内将肩手综合征分为Ⅰ-Ⅲ期。其主要表现为患侧肩部、手部、腕关节疼痛,且相应关节活动受限,血液流动障碍并导致皮肤发红、发绀、温度增高;更甚者可能会出现关节僵硬、皮肤及肌肉萎缩或痉挛,同时,活动时会导致疼痛加剧,从而影响患者瘫痪上肢的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我院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取得良好成绩,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 2 年5 月~2014 年5 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 例,均符合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及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其中,男4 3 例,女17 例;年龄38~75 岁,平均年龄(48.72±5.23)岁;均为肩手综合征Ⅰ期,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发红、温度升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疼痛加剧。 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脑卒中性质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1. 2.1 医护人员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如:给予脑梗死患者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等;给予脑出血患者脱水、止血和神经营养等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控制以及其他对症处理。 1.2.2 医护人员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具体如下:1.2.2.1 正确的摆放体位帮助患者摆放正确的体位能有效的预防患者出现肩关节损伤现象。患者取坐位时,应将上肢放在膝上或桌上,且可以再轮椅上放置一桌板,能很好的防止患者手悬垂,最大程度避免患者因手臂的机械性悬吊造成肩胛骨损伤及疼痛。 1.2.2.2 避免腕关节弯曲医护人员可以采用夹板、石膏以及弹力绷带等辅助器具将患者的腕关节固定在背伸位,能有效的改善静脉回流,避免腕关节的损伤。 1.2.2.3 关节注射对部分肩部疼痛较为剧烈的患者,可以给予其7mg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5mL 利多卡因和2mL 维生素B12 注射液进行肩关节腔内注射。 1.2.2.4 向心性缠绕手指、手腕选取直径为1~2mm 的线绳从远端向近端进行拇指缠绕,依次为其他手指。首先再患者指甲部位绕一小环,向近端缠绕至指根部,力度要适中;缠绕完后从指端小环处迅速拉开线绳,将手指完全暴露;在掌指关节处缠一线环,从掌指关节向近端缠绕,在拇指根部部位时,令患者拇指内收,以便将拇、掌指关节一并缠绕,直至腕关节后,从掌指关节处迅速拉开线绳。 1.2.2.5 冰疗医护人员将患者的手浸入盛有碎冰和水的桶中,时间为1~2min,碎冰和水的比例为2:1,浸入冰水中的时间为1~2min,并间隔30s~1min 后再次浸泡,浸泡3 次。 1.2.2.6 电针治疗医护人员采用0.30mmX40.00mm 规格的不锈钢针,采用平补平泻法,选取穴位为阿是穴、肩耦、天宗、手三里、曲池、内关、外关以及合谷[2]。针刺得气后,将其接通KWD-800H 型电针治疗仪,连续波刺激,频率通常为200HZ,可根据患者的实际耐受度进行调整,每日治疗1 次,每次20min。 1.3 疗效判定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没有明显的变化,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有效:患者的关节水肿明显消失,疼痛得到缓解。 显效:患者的关节水肿和疼痛感完全消失,且活动不受限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4 统计学处理在SPSS17.0 统计学软件上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体数据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n(%)] 3 讨论肩手综合征又名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通常在脑卒中患者3 周~3 个月之内出现,病发的几率为20%~30%[3]。专家认为,肩手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主要和脑卒中患者在早期采取的不正确体位、运动等,从而导致肩、腕关节出现损伤、上肢体液回流受阻及中枢神经损伤后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患者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式,会加重临床症状,对手或手指的压力不能忍受,且在后期会出现手畸形、关节活动功能丧失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60 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康复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同国内朱前超文献报道结果相似[4]。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的消除水肿,对患者出现肌肉僵硬、挛缩、疼痛等并发症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1] 张鸿萍.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03:380-381.[2] 冷晓辉,庄红仙,翟剑霜.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所致抑郁的护理干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1,06:528-530.[3] 朱慧,季淑凤.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出现患者肩关节及手部肿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 色改变其早期常表现为患手出现肿胀产生明显的运动受限手指变粗皮纹消失皮肤呈粉红色或紫红色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手被动旋后腕背伸受限手指间关节处于伸展位屈曲时受限被动活动时可引起疼痛 按照病情演变分为三期: I 期:急性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常伴指腕关节的疼痛;手指大多保持轻度屈曲位 且屈曲的可动范围受限;手部肿胀皮肤潮红皮肤温度增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腕关节活动尤其是屈曲时疼痛加重;X线片多可见肩手部骨骼局灶性脱钙 II 期:营养障碍期肩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症状持续或减轻手及上肢皮肤菲薄皮肤温度降低;手部小肌肉明显萎缩手掌筋膜肥厚 III 期:肩手部疼痛减轻或消失手部血管运动性改变消失而肌肉萎缩明显形成挛缩畸形;X线片可见患肢广泛骨质疏松但不典型的形式也可只表现为其中的某一期或受累的肢体远端或近端的某一部分 对于本病的治疗有三个环节分别是:控制病程进展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避免和减小畸形发生 对本病的患者应给抗炎药物如保太松衍生物(phenylburazone derivatives)和颈星状神经 节反复封闭手指动力性夹板有助于防止发生畸形和恢复手指手的肌力使用皮质类固醇尤其在疾病早期不仅可减轻疼痛而且可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疾病预后对情绪不稳精神忧郁的患者要引导身心健康适当用安定(valium)和利眠宁(librium)避免长期使用麻醉剂和镇静剂请精神科医师会诊协助治疗止痛功能锻炼和颈星状神经节封闭(0.5%~1% sylocain)均有助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恢复血管扩张药也可采用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较为公认的机制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到运动中枢前方的血管运动中枢血管运动神经麻痹引发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反应末梢血流增加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从而出现水肿疼痛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发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恶性循环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 SHS)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影响中风患者的上肢康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防治方法及治疗机制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治疗方法包括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如体位摆放、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向心性加压缠绕和支具的应用),药物和脊髓刺激疗法对疼痛的处理,交感神经阻滞,针推及中药疗法等多综合应用,并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提出参考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和临床特征,评价各种疗法的作用,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发挥中医药疗法的优势,提高诊疗水平。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脑卒中防治进展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7-08-04T16:16:21.23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作者:罗国晖 [导读] 肩手综合征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型营养不良,多是在患者出现脑卒中后伴随有患侧的上肢的肩胛带和手部位的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结合西医和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自拟通络活血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对应VAS、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中西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优化相应的症候评分,对患者的治疗转归非常有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 肩手综合征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型营养不良,多是在患者出现脑卒中后伴随有患侧的上肢的肩胛带和手部位的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随着时间的延长还会出现血管运动型改变,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和晚期的皮肤症状,在患者发病后的一年半内较为多见,或者在脑卒中后一个月内及两年后出现[1]。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综合分析,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CT检查确诊有脑出血或者脑梗塞病症,排除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以及有风湿性关节病变等导致的上肢运动障碍的患者。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两组分别5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其年龄在42~70岁,平均年龄为60.3岁,其病程在5~45天,平均为17.5天;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其年龄在41~70岁,平均年龄为59.8岁,其病程在5~46天,平均为17.4天。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结合西医和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患者的原发疾病进行处理,并且结合循环、神经营养因子辅助改善等常规方法,同时进行康复治疗,首先做好肢体位置摆放,防止患肢上肢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下垂的状况,并且让腕关节保持背曲状态,同时进行促静脉回流处理[2];对患者进行向心性压缩缠扎,要结合小线绳从患侧肢体的末端向近端做相应的缠绕至指根,让后将其松开,反复进行;结合冷热交替法进行温水和热水的浸泡,每天三次;对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不要让患者感受到明显的疼痛,并且鼓励其进行主动运动,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对肩关节的牵拉[3]。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自拟通络活血汤进行治疗,方剂中包含益母草、薏苡仁、川木瓜分别30g、白芍、白芷和赤芍分别20g,红花、独活、羌活分别15g,胆南星10g,甘草、制半夏分别9g,细辛分别3g[4],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评分改善情况。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痊愈为患者的关节活动和疼痛情况均完全恢复正常,并且水肿完全消失,肌肉也无萎缩存在;显效为患者的水肿、疼痛均完全消失,但是关节的活动受到限制,手部小肌肉没有萎缩症状;有效为患者的水肿病症基本消失,同时疼痛有所缓解,其关节活动有轻度的首先,但是手部的肌肉萎缩不显著[5];无效则为患者的相关症状和活动受限均未见任何改善。治疗有效率为痊愈、显效和有效的比率和。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中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基础资料和观察指标结合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评估标准。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对应VAS、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3.讨论 中医上将其归于痹症,其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将肩手综合征归于中风范畴。中医认为中风后出现气血的运行不畅,并且经脉肌肉失去了相应的给养,气滞血瘀,同时风寒乘虚而入,导致静脉阻塞和气血梗阻,经脉失养导致。但是中风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的西医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明确,临床认为其发病发展是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涉及周围性神经、交感神经、神经源性炎症以及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

康复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肩手综合征(卒中后)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TCD:BNG080)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痛。 2.西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或脑出血(ICD-10:I61),及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诊断要点。 ①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 ②手指屈曲受限; ③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 ④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2.疾病分期 (1)Ⅰ期:急性期 (2)Ⅱ期:营养障碍期 (3)Ⅲ期:萎缩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 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 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

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 1.诊断明确,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同时符合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的患者,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2.昏迷、合并心肌梗塞、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控制不良的糖尿病等,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四项、电解质、血糖; (5)心电图; (6)凝血功能; (7)影像学检查:肩关节正侧位、胸部正侧位片、头颅CT或MRI; (8)康复评定项目。 2.可选择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上肢静脉彩超、头颅MRA或CTA、C反应蛋白、TCD、心脏彩超、全身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_崔晓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崔晓,曾慧玲 【收稿日期】 2005209206【作者简介】 崔晓(19672),女,河北晋州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骨关节病康复治疗与研究。 (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康复科,上海200051) 【关键词】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物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9;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2001(2006)0520344202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严重阻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起到积极作用。现就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各种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1 发病机制 目前一般认为:脑卒中急性发作影响血管运动中枢,直接引起患肢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性反应,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出现肩胛周围和手2腕部水肿、疼痛;而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起脊髓中间神经元异常兴奋,出现血管运动性异常,造成恶性循环。 2 临床表现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病率约20%,多于发病3-16周内突然或缓慢、隐匿性发病,多见于>60岁患者,分为3期:①第1期(早期),肩部、手指及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血管运动性改变;手背皮肤肿胀、发红、发绀,皮肤温度升高,手指呈伸直位,屈曲受限,如被动屈曲可有剧痛;手及肩部X 线片可见局部骨质脱钙。②第2期(后期),手自发性疼痛和肿胀消失,手的小肌肉可明显萎缩或挛缩,手指活动不因肿胀消退而改善。③第3期(后遗征期),手呈挛缩状,肌肉萎缩明显,运动功能永久丧失。 3 诊断标准 肩手综合征诊断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1]:瘫手部疼痛,皮肤潮湿、发凉、发紫,伴肩、肘、腕关节活动受限,掌指关节局部无外伤、感染等;X 线及其它相关检查排除肩周炎、关节肌肉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疾病。 4 治疗方法 4.1 药物治疗 ①西药:急性期在无禁忌情况下,可口服类固 醇类药物,亦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剂等。张守效等[2]用双氯芬酸钠50mg 饭后服用,消炎痛25mg ,均每日3次,强的松10mg 每日早顿服,加用红外线或热疗20min ,同时每晚用温水清洁患侧上肢皮肤,均匀涂以扶他林乳胶剂,15d 1个疗程,结果与配合局部热疗或热敷的对照组比较,有更好的疗效。②中药: 内服,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脑卒中的病机为肾精亏虚不能生髓充骨而骨萎,肝血不足则不能濡筋养络,致气滞血瘀、经络受阻;肩关节疼痛肿胀,肌肉挛缩屈伸不利,治疗当于祛风除湿、补益肝肾、疏通活络,益气活血为主,李燕梅等[3]以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本病疗效明显,尤其对于1、2期患者疗效更佳。外洗,病程较久,气虚无力运血、络脉瘀滞,以致手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姜华[4]运用小活络丹方加减,采用中药煎剂局部熏蒸、浸泽,起到益气通络、化瘀消肿的目的。 4.2 物理治疗 ①电刺激疗法:Vuagnat 等[5]在脑卒中早期, 将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肩痛和半脱位患者,获得肯定作用;Yu 等[6]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慢性偏瘫肩痛及半脱位患者,结果疼痛减轻,肩部活动度恢复。②红外线照射(TDP ):TDP 有温热作用,可使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组织代谢和营养,增强血管通透性,消除肿胀[7]。③冰水浸泡法:患肢浸泡在1∶2的冰水槽内,每天3次,因患者常伴有感觉障碍,医生或其家属应将自己的正常手与患者同时浸泡,当正常手不能耐受时即离开水槽。④向心性缠指疗法:用1个直径1-2mm 的线绳先压迫好游离端,逐一由手指远端向近端快速而有力地缠绕,缠至指根部时,迅速从指端拉开线绳,每天1-2次,此方法能有效减轻周围性水肿,消除患肩及手部疼痛、僵硬[8]。⑤冷热水交替法:先把患肢浸泡在冷水中5-10min ,再浸泡在温水中5-10min ,每日3次,以促进血管的收缩和舒张[9]。 4.3 针灸疗法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用不同的针刺穴位和针刺 方法,以疏通经络,缓解疼痛,预防肌肉萎缩;阮传亮等[8]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王寅等[10,11]以不同穴位针刺和龙虎交战针刺手法为主治疗都取得明显效果。 4.4 推拿 推拿按摩治疗可以舒筋活络,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加速功能恢复[12]。 4.5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既有针刺作用,又有药物 作用,对于局部肌肉萎缩可以穴位注射活血药物和营养神经的药物。赵敬东[13]选用丹参注射液注射肩髃、肩贞、肩前、曲池、合谷及手五里等穴,使药物作用于交感神经及血管,从而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局部营养,起到疏筋止痛的目的。 4.6 封闭治疗 压痛点局部封闭治疗可明显缓解疼痛[14]。4.7 星状神经节阻滞 对中枢性和周围性有作用,前者通过 调理下丘脑维护内环境稳定,使植物神经失调性疾病得到纠正;后者直接抑制肩部及患侧上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痉挛和扩张血管,阻断血管运动障碍的恶性循环[15]。 4.8 功能训练 患肢主动或被动功能训练有利于改善和维持 ? 443?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October 2006,Vol.21No.5

9机组合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FMA及BI的影响

万方数据

康复训练与针刺有机组合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FMA及BI的影响 作者:朱芬, 陈尚杰, 许琼瑜, 黄石钊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康复科,深圳,518101 刊名: 中国康复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年,卷(期):2009,24(3)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6条) 1.张静.陈新武.李静.欧阳静萍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分析[期刊论文]-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7)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1996(6) 3.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 1996 4.崔晓.曾慧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期刊论文]-中国康复 2006(5) 5.陈尚杰.李红.张家维三段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肩周炎的对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06(6) 6.何希俊.谭吉林.黄永禧.黄红缨.何宇峰.袁小敏针刺结合康复器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期刊论文]-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陈爱.郑真.陈逢俭.陈赤霞.陈晓君.胡伶丽.彭明霞.CHEN Ai.ZHENG Zhen.CHEN Feng-jian.CHEN Chi-xia.CHEN Xiao-jun.HU Ling-li.PENG Ming-xia脑卒中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34)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以及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2003年8月-200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68例作为观察组,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采用合理的肢体位置摆放、运动训练、手法按摩、心理干预等方法进行护理;将2003年8月以前收治的83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ADL进行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为15.6%,对照组发生率为2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能避免和减少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2.期刊论文许晓云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影响的研究-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6)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04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34例作为观察组,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采用合理的肢体位置摆放、运动训练、手法按摩、心理干预等方法进行护理;将2004年6月以前收治的41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L)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为15.6%,对照组发生率为2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能避免和减少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3.期刊论文宫云珍.史永进.GONG Yunzhen.SHI Yongjin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护理干预-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7)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减少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肩手综合征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40例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5%和75%,两者问差异有显著性 (P<0.0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肩手综合征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4.会议论文吴海科.顾卫.谭峰.王金良.黄涛.张明霞舒筋洗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2例 肩手综合征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947年Stejnbroker首先报道,其发生率在12.5﹪-74.1﹪之间,主要表现患肢肩手疼痛,皮肤潮红肿胀,皮温上升,手指屈曲受限,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因为疼痛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自2002年1月至2004年2月,我们观察了舒筋洗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指脑出血或脑梗死后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血管运动性改变,晚期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大多认为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及血管运动和腺体分泌功能紊乱等有关.目前临床治疗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应用舒筋洗药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舒筋洗药具有明显减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引起患肢疼痛、肿胀,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等作用,从而促进偏瘫肢体康复.本研究虽然样本量较少,但已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故下一步的研究有必要增加样本含量以进一步验证其结论的可靠性. 5.期刊论文兰晓燕早期康复护理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2) 目的 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方法 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2组,观察组60例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对照组60例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结果 2组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肩手综合征的用Fuglmeyer运动评估,发现观察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期刊论文孙寒静辛散通络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08,5(18) 目的:观察以辛散通络为法的麻桂通络汤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内服外洗麻桂通络汤,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胶囊口服,两组同时配合常规针刺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采用疼痛目测比评分法(VAS)、日常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综合干预治疗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综合干预治疗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8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另外采用良肢位摆放、压迫性向心缠绕、冷水热水交替浸泡等综合干预措施治疗4w后评定疗效。结果肩痛、关节活动度、水腫等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综合治疗能明显提高,康复治疗效果且有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标签:肩手综合征;脑卒中;综合治疗 我科自2010 年来,采用综合康复手段对98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98 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2]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且符合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肩手综合征于脑卒中发病后26~120d出现。其中男58 例,女40例,年龄42~83岁,平均62岁,脑梗死61 例,脑出血3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检测对象在年龄、性别、卒中性质、肩手综合征病情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行常规脑卒中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康复治疗的同时给予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治疗,除禁用患手输液,适当控制训练强度及持续时间外,还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疗措施,具体如下。 1.2.1早期良肢位摆放翻身时禁止牵拉患肢,正确体位的摆放,能有效防止肩关节损伤,减轻患肢水肿,抑制偏瘫的异常运动模式。 1.2.2主动,被动运动①鼓励患者进行Bobath握手上举训练,帮助患者进行上肢抓握动作训练如拧毛巾,抓握木棍等;②被动:由治疗师完成患侧肩胛骨的活动。 1.2.3冷热水交替浸泡法冷水温度10°左右,温水45°左右,2次/d连续7d。 1.2.4压迫性向心缠绕,通过压迫性向心缠绕法,可减轻周围组织水肿。 1.2.5运动意念法[4] 让患者注意力集中于患肢,尽力活动患肢。20min/次,2次/d,持续10~14d。 1.2.6其他如药物治疗、电针治疗、肩部痛点处局部封闭、理疗、按摩及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