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行山大峡谷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_转转大师

太行山大峡谷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_转转大师

太行山大峡谷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_转转大师
太行山大峡谷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_转转大师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内部资料,禁止流通

太行山大峡谷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建筑与测绘工程系

二零一三年五月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第一章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概述

第一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社

会对学生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注重学生实践认知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倡导因材

施教的教学方法,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以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

综合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现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自然地理现象和

成因复杂多变,课堂上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前任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普遍的原

理,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实际自然地理现象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非常错综复

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

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

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得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

是学习自然地理各组成部分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观察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的关键。所以,野外实习是当代大学生素质训练的内容之一,必须认真对待,高

度重视。

本次自然地理实习的专业为09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2班,09级地理信息系

统1班,10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10级地理信息系统1

班,共188人。

第二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工作方法与基本要求

野外实习一般分为出发前的准备;野外观察、观测、调查;室内资料整理;编写实习报

告等几个阶段。各个阶段要求各不相同,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

一、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野外地质工作的顺利进行,使野外实习取得预期效果,每次出发前,都要进行

大量的技术性、事务性的准备工作。

1、指导实习的教师要确定野外实习的地点,预查和制定实习计划(包括目的要求、实

习内容、方法、步骤、路线、日程安排、人员组织等)。

2、向学生介绍实习地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收集、查阅实习地区的

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和现状等有

关文献资料和图件,让学生对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在野外实习

和独立观察判断。

3、准备好必需的仪器用品和装备,如地质包、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照相机、样品

袋、野外记录本、文具(2H铅笔、红铅笔、量角器、三角板、小刀等)以及饭具、饮水用

具、遮阳用具、登山用鞋等生活用品。

二、实习路线和观测点的选择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要尽可能多地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典型地段、现象和剖面,自然地理

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野外实习最基本的方法是进行调查区的路线调查和代表点的观察。实

习路线布置可以为线状、网格状、环状、放射状等,确定原则是:

1、尽可能不走重复路;

2、能穿越实习地区所有的自然地理单元;

3、能尽量多地观察到自然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

4、能穿过典型的剖面、类型。地点或露头;

5、切过阐明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地点,如装着界线、山顶、谷底等;

6、注意地貌走向的路线选择,如横越河谷、冲沟、海岸,进行剖面或路线调查。

观测点的选择在野外实习中十分重要。一个好的观测点,特别是那些能观察到实习地区具有代表性自然地理要素和结构的观测点最有意义。因此,观测点的选择要典型和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观测点的观察,能印证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大部分,并能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新的问题。例如,能说明实习地区发育历史的关键地点,能观察大范围景观的制高点以及能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转折点等(如山顶、分水岭、河谷)。前人实习用过的剖面或地点。各地区自然地理结构复杂程度差异较大,相应的观察点的分布也应作适当调整,如在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湖泊河流频繁交替的地区等结构复杂的区域要加密观察点。

在进行野外实习之前,要将实习路线和观测点告诉学生,以便做好准备,随时注意观察沿途周围的情况,捕捉有意义的自然地理现象。

3、野外实习观察和记录

无论是正式的野外工作,还是野外实习,野外记录都是宝贵的原始资料,是以后进行研究分析的重要依据,也是实习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不能丢失或污损。

记录内容要真实、详尽,文字通顺、条理清楚,图文并茂。

记录格式如下:

记录前,先写下当日“日期”和“天气”;

记下“实习路线”,即当日实习计划走过的路线,例如:

路线一实习驻地—虹吸管

再记下当日计划的“实习内容”;

例如:

实习内容:1、观察虹吸管的地貌、地层;

2、练习罗盘的使用方法;

3、……

……

001(观察)点

位置:

描述:1.……

2.……

4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观察点多设在岩层出露好的地方,常常有许多地质内容,如岩石、古生物、地层和构造

等,记录时应分门别类、顺序地将观察的资料详尽反映在笔记中。

第二天的实习记录要从新的一页开始。

对于初次进行野外实习,刚开始时野外观察常常不知从何做起,它不同于课堂上听课记

笔记,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会有变化。因此在野外一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二要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野外观察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腿要勤,多观察一些

自然现象;而是眼要勤,多观察,多搜索,尤其对周围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

关系,善于发现问题;三是手要勤,多亲自动手摸、采、碾、压,感觉和判别差异,尤其对

土壤、岩石的性质、粒度、硬度、胶结度等,从中发现某些特殊性能以及时记录;四是脑要

勤,多联系课堂学习的知识思考和比较;五是口要勤,多请教指导老师,多互相切磋。自然

现象及其复杂而富于变化,对一个自然现象的观察不可能毫无遗漏,对它的认识也不可能绝

对正确,为了认识得更准确,要多开展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同时,在记录是要力求观测点位置记录具体、明确;描述现象力求准确、简要、少遗漏;

观测点编号要统一,且要与图上的编号一致;要用铅笔记录。以防雨水浸湿、失效。

第三节地质罗盘的使用

地质罗盘用途广泛,借助它可以确定方位、测量地形坡度、测量各种面状要素(如岩层

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线状要素(如褶皱枢纽、线理、断层擦痕等)的产状

等,以确定各种构造面和构造线的空间位置,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备工具。因此必须学会

使用地质罗盘仪。

一、认识地质罗盘

地质罗盘式样很多,但结构大同小异,主要功能也都相同。其结构

如图 1

所示。

磁针——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磁

针两端所受磁力不等,使磁针失去平

衡。为了使磁针保持平衡常在磁针南

端绕上几圈铜丝,用此也便于区分磁

针的南北两端。

刻度环---水平刻度盘的刻度是采

用这样的标示方式:从零度开始按逆

时针方向每 10°一记,连续刻至

360°,

0°和 180°分别为 N 和

S ,90°和 270°

分别为 E 和 W ,利用它可以直接测得 地面两点间直线的磁方位角。

角度刻度环----专用来读倾角和 坡角指数。 水准器---通常有两个,分别装在

圆形玻璃管中,圆形水准器固定在底

盘上,长形水准器固定在测斜仪上。

二、罗盘校正 图 1罗盘结构

一般情况下,地球上的某点的磁子午线并不与真子午线重合,磁北方向偏离真北方向的

角度叫做磁偏角,一般以 i 表示。如果磁北方向在真北方向以东,叫做东偏,规定为正角;

如果磁北方向在真北方向以西叫做西偏,规定为负角,见图 2。

在使用罗盘时,必须进行罗盘校正。罗盘校正的方法是东偏多少度,则将刻度环顺时针

旋转多少度;西偏多少度,则将刻度环逆时针旋转多少度。若东偏 5°,则将 5°刻划线调至

对准罗盘北端标记线即可,见图 3红线所示。校正前,0°位于照准点或长照准中心合页中心

线的位置;校正后, 0°已调离照准点或长照准中心合页中心线的位置。如北京地区西偏 5°50′,则将 355°10′刻划线调至对准北端标记线即可。经校正后磁偏角的罗盘可直接用于

测量方位角。

3 罗盘校正后 三、测量面状要素产状

6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图5面状要素的产状三要素

面状要素产状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表示,如图5。

测量岩层走向时,可选择一代表性的面,将罗盘长边(即侧边)平行于走向线并紧贴于面上,并使罗盘水平,此时南针两端的指数都为走向方位角,如图6所示。

测量要点:将罗盘侧边紧贴于待测面上;保持罗盘底座水平;此时罗盘磁北针和磁南针指数均是待测面走向。

线

图6测量倾斜面走向示意图

测量倾向时,可将罗盘盖(带反光镜一侧)紧贴于待测面上,并使罗盘水平。如图

7

所示,长照准合页即指向岩层倾向的方向,这时罗盘的磁针北针所指的刻度即为待测面的倾向。个别情况下,罗盘在待测面底面测量时,反光镜一侧指向倾向方向,此时磁南针所示的刻度为待测面的倾向。

走向线

线

倾向线

图7测量倾斜面倾向示意图

测量要点:将罗盘反光镜边紧贴于待测面上;保持罗盘底座水平;此时罗盘磁北针指数是待测面倾向。

测量倾角时,将罗盘长边平行于真倾斜线(即倾角最大方向)并紧贴于待测面上,保持罗盘直立,转动长水准使水泡居中,此时倾斜刻度盘上的读数即为倾角,见图8。

走向线

线

图8测量倾斜面倾角示意图

测量要点:将罗盘侧面紧贴于待测面上,长水准朝下;使罗盘底座直立,即平行于真倾斜线;转动长水准使其水泡居中;此时角度刻度盘上的刻度即为倾角。

四、使用地质罗盘注意事项

1.使用和保管地质罗盘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免其与铁制品接触,以免磁针失去磁性;不能受潮,以防磁针或顶针生锈不能灵活转动;用完后要锁定磁针固定器,以防磁针自由转动磨损顶针。

2.在测量走向、倾向时,一定要保持罗盘水平(圆水准器水泡居中),这样磁针才能自由摆动。

3.在测量倾角时,务必要保持罗盘直立,长水准器水泡居中,这样测量的角度才比较准确。

第二章太行山大峡谷地区自然地理情况简介

第一节大峡谷基地简介

有“中国龙脊”之称的太行山,是中国地势第二

大阶梯和第三大阶梯的分界,中国气候季风区和非季风

区的分界,东部湿润区半湿润区与西部半干旱区、干旱

区的分界。

8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的山脉。古称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它北起河北

省拒马河谷,南至晋、豫边境的黄河岸边与呈东西向展布的秦岭山脉相连。总体走向自河南

省济源市、焦作市、林州市呈近东西—北东—北北东的弧形变化,因此林州市的林虑山与焦

作市的云台山同属于太行山系。

太行山大峡谷即孕育其中,也称为林州大峡谷,位于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豫、晋、冀

三省交界处,林州市西侧太行山区东缘,北至十孔渡槽,西至省界,南至石板岩乡界,东至

平板桥。包括石板岩乡的全部和周边乡镇的部分,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景区属林虑山国

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

峡谷内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典型的峡谷地貌发育和植被类型,太行特色的民居构造形

式;峡谷南北长100公里,东西最宽处2公里,东西最窄处60米,海拔

800-1736米,相对

高差达1000米以上;峡谷山体的基部由片麻岩所组成,山体为石英岩、页岩和石灰岩所组

成,山体陡峭,壁立的陡崖连绵不断。断崖高起,群峰峥嵘,阳刚劲露,台壁交错,苍溪水

湍,流瀑四挂、峰、恋、台、壁、峡、瀑、嶂、泉、姿态万千,是“北雄风光”的典型代表,

“太行大峡谷”由此而来。

它的形成,是在2500万年前,由于地壳的迅速抬升,收到喜马拉雅山运动带来的差异

升降运动的影响,强烈的物理风化侵蚀和间歇性山涧洪流下切侵蚀,直接形成了又深又陡的

峡谷地貌,升降运动的加强,山顶受季风性暴风雨的冲刷形成峰林,山涧洪水沿着各组方向

节理、缝隙迅速下切,地表、地下水沿缝隙对岩石进行溶蚀,同时加上其他风化作用的影响,

形成如今峰回路转、蜿蜒曲折的大峡谷景观。

第二节地质构造

1、地质时期的发展

远在25亿年前的太古代时期,本地区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接纳了陆源沉积、化学沉积

和火山喷发的沉积。发生在25亿年的嵩阳运动,使几千米厚早期沉积物结晶变质,伴随着

褶皱,并形成以北西-南东向为构造特征的片理化和片麻理化变质岩。

早元古代,本地区处于陆地环境下,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地下花岗质岩浆侵入,距今

19亿年的中条运动,再一次导致本区发生大面积的区域变质,结晶基底到此最终形成。岩

层中的片理、片麻理等变质形迹,真实记录了当时的面貌。

从19亿年到距今2.05亿年的近17亿年间,也就是中条运动之后到燕山运动之前,本

地区的地壳运动进入整体升降的震荡造陆阶段,整个地区时而深入海底,时而露出海面,从

而沉积了几套诸如滨海相、潮坪-浅海相、海陆交互相及陆相的沉积建造。

同时,海水的强烈动荡,形成了丰富的层内构造,其中最典型的当属鲕状灰岩和羽状

交错层理。这些鲕卵状的小颗粒是在海水的摇荡下,沉积物均匀包裹悬浮在海水中的小颗粒

形成的。羽状交错层理是双向水流环境中的沉积杰作。藻类、叠层石、三叶虫、角石、菊石

等古生化石记录了生物的生息繁衍。在大的构造方面,盖层与结晶基底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而发育在盖层间的平行不整合遗迹,真实地记录了海进海退,从海到陆的全过程。

发生在距今 2.05亿年—0.96亿年的燕山运动早期,是中国东部最宏伟的一次造山运动;

华南华北整体抬升,形成了华南高地和华北高地。早白垩纪晚期(0.96—0.65亿年)大兴安岭

—太行山—雪峰山等山系开始上升,而其东侧则开始下陷形成类似于裂谷的一系列走向北北

东向的断陷盆地,此为裂谷的初期阶段;古生代时期(0.65亿年后),华北、东北地区遭受剥

蚀形成华北期短暂夷平面,从老第三纪开始发育大型地堑裂谷盆地,同时伴随强烈玄武岩喷

发,发育有下辽河—华北—渤海盆地、苏北—南黄海盆地、江汉盆地,此又为裂谷发育的中

期阶段;新第三纪—第四纪典型的大陆裂谷作用阶段,向北西一直扩展到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和中国鄂尔多斯盆地,此为东亚大裂谷发展壮大阶段;而华北裂谷与太行山隆起带是整个东

亚裂谷系中最壮观、最典型的一段。巍巍太行亘峙南北,西揽山西高原,东携广袤的华北大

平原,可以说裂谷铸就了太行。

林州太行山地区最具代表性就是桃花谷、王相岩、太极冰山、猪叫石、太行平湖(刘秀湖)、冰冰背、仙霞谷、小洞天、仙台山、鲁班门、桃花瀑等地貌景观。

2、岩层类型

林州地区的地质现象比较典型,出露良好,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的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

冲积层。其中,发育较完善的为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本

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太古界时期,以片麻岩、片岩为主的变质岩类居多,元古界

中石英岩广泛分布,其波痕、泥裂构造清晰可见,古生界中的灰岩较多,尤其是寒武系的鲕

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和早奥陶的白云质灰岩,在林州地区分布较广。

太古界

该类岩层多分布太行山的基部,片麻岩种类较多,在桃花谷有花岗片麻岩出露,其中散

见石英片岩、云母片岩。

元古界

元古界时期主要是一套覆盖于太古界片麻岩之上的棕黄色石英岩和石英砂岩,与下伏的

片麻岩呈角度不整合,在石英岩的底部可见到底砾岩,石英岩和石英砂岩之上,可见到有硅

质灰岩分布,这些硅质灰岩属于元古界顶部的震旦系地层。

石英岩的层面上节理发育十分强烈,经流水冲刷而发生崩离,使岩层形成悬崖峭壁。本

区域的多数峡谷就是因为石英岩节理发育过强烈,在雨水冲刷下形成,石板岩乡附近的太行

平湖,也是石英岩节理发育下形成的。

在桃花谷可以看出石英岩和石英砂岩出露较多。

古生界

古生界寒武系地层为石灰岩,覆盖在元古界石英岩、石英砂岩或硅质灰岩之上,寒武系

地层与元古界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关系,寒武系在本区可以分为下、中、上三统,下寒武统为

红色页岩间以薄层灰岩,厚约百余米,性软、易风化,在地貌上常构成缓坡,中寒武统为厚

层鲕状灰岩,但绝壁的顶部浑圆。上寒武统为薄层灰岩间以竹叶状灰岩,厚度较薄,在猪叫

石景区公路边观察到此类岩石。

第四系

第四系在本区主要是红色土及黄土中常见有浑圆状砾石夹层,黄土柱状节理发育,有石

灰性反应,属地表径流堆积,黄土被近代流水切割,常成黄土台地,黄土崖等黄土地貌形态。

在本区域主要在桃花谷和大峡谷两岸及太行平湖两岸出露。

3、构造及地貌

褶皱:

本区褶皱构造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构造期,分布在太行山地区,轴向北北东向,长

可达上百公里称之为太行大背斜。在新生代进一步隆起,山麓洪一冲积扇发育并呈层层切割

叠置排列。

出露比较明显的小范围的褶皱位于石板岩公社对面山体。

断层

据调查,林州长断层西侧(下盘即上升盘)出露太古界结晶片岩及震旦系变质石英岩、

砂质页岩,后因地壳抬升形成太行山的主体,断层东侧(上盘即上降盘)是由寒武系奥陶系

灰构成的基岩,反映在山地与盆地高差方面,反差极大,太行山海拔1000—1600米,盆地则在海拔300—450米。

断层在本区的出露地点主要有桃花谷以及大峡谷两岸山体。

判断断层的标志?

10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河流地貌(季节性河流,不太明显)

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

运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三角洲等堆积地貌,凡由河流作用形成地貌,统笱为河流

地貌,该区河流地貌主要有:河漫滩、河流阶地、河床地貌和洪积扇等。

黄土地貌

黄土颜色从上到下颜色由浅到深,第四纪早期的黄土地晚期的黄土颗粒含量高,而细砂

粒级含量较低,黄土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遇水浸湿,引起地面塌陷具有

湿陷性。

峡谷地貌

区域内峡谷主要有太行大峡谷、桃花谷等,峡谷多呈嶂谷状,两岸岩石石壁立,沟谷幽

深,地势险要,极具观赏性和科考价值。

太行大峡谷由追踪张节理发育而成。峡谷沿水平方向上的“X”节理发育,经地势抬升

河流下切而形成。峡谷受节理的影响直角急转,整个峡谷呈“之”型走向。峡谷两侧直立着

由石英岩形成的陡崖,峡谷下切强烈形成深潭、跌水,在石板岩附近形成太行平湖。

砂岩地貌

林虑山砂岩地貌林虑山位于太行山南段北端,属于河南省林州市,为一南北走向的山地,

海拔由南部的1700m向北部降低至1200m,构成了太行山南段的主脊。目前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

林虑山地貌类型中的砂岩地貌同样具有高达数百米的阶梯状长崖、方山、断墙、台柱、

塔峰、低丘等正地貌和裂隙谷、溢谷、嶂谷、“Ω”形谷、“V”形谷等负地貌,以及正负地

貌相互抵消了的盘状宽谷、山地夷平面等均衡地貌组合而成的地貌类型。

阶梯状长崖沿露水河谷两侧分布,长近50㎞,宽200~250m,由四崖、三崭(相当于嶂石岩的栈)组成。其中,上二崖与下二崖之间的崭较宽,多辟为道路。其它二崭较窄。三

个崭的平台上都有崩塌块石堆积。砂岩陡壁上有风蚀洞穴发育,如王相岩沟源洞等,洞内淀

积了由上部灰岩中渗透下来的钟乳石和石笋,以及石灰华沉积物。“Ω”形谷在露水河西岸

各支沟的源头均有分布,如桃花峪沟、王相岩沟、龙床沟等。王相岩沟源的“”形谷呈向东

开口的半圆形,圆的直径约160m,后壁高达250m,从后壁上方留下来的瀑布,呈细条状冲

击着谷底,形成了深十多米的水潭—仰天池,在石板岩乡露水河东岸谷坡中也有雏形的“Ω”

形谷发育。

砂岩之上的灰岩陡崖也是地貌的一大特色。该陡崖高达200~300m,最高500m,构成

了盘状宽谷之上的第二级陡崖,沿露水河西岸的太行山主脊南北向断续分布,长达十几公里。

尤其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沿灰岩垂直裂隙的溶蚀与冲蚀,使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峰林状地貌。

个个峰林向上伸展,恰是正在绽放的莲花。这个以垂直状的莲花状的地貌坐落在水平状的方

山之上,犹如基座之上由莲花围成的佛主,是壮丽的旅游资源。

林虑山的砂岩地貌中,盘状宽谷以上的地貌也发育到了壮年时期。“V”形峡谷中的地

貌正处于青年期,比嶂石岩的地貌稍老一些。

林虑山上层的灰岩地貌,虽然就其顶部的夷平面来说已发育到了壮年阶段,但就灰岩地

貌本身来说。三亩地以南(露水河中游以上段)仍保持着顶部比较平坦的老年阶段,以北则

遭到了岩溶裂隙水向下的垂直溶蚀,已初具峰林地貌的景观,所以又处于幼年期的阶段。这

是该处有厚层灰岩的缘故。正是有了这厚层灰岩及发育其中的裂隙的调蓄作用,才为河流提

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第二节水文

水文主要是指区域内的水文要素,主要包含水位、流速、水量、水温、水色、透明度等。

本区降水具有季节性特征,因此河流径流也具有季节性变化,夏季水纹暴涨,流量增大。

区内主要河流露水河属海河流域的浊漳河水系。景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汇水面积分

散,雨水汇于山谷,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潭、溪、涧。主要有大峡谷下游的太行平湖。认

知水库的特征水位和特征库容。

区域内有小型水利发电站。介绍水利发电原理。

第三节植被

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之间的配合状况是决定许多植被形成带状分

布的根本因素。

植被的空间结构主要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垂直结构调查是群落形态结构的最显著标

志之一。从山麓到山顶,由于海拔的升高,出现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并具有一定垂直幅度的植

被带,其有规律的组合和顺序更迭,即为垂直性。

群落的成层性包括地上成层和地下成层,地上成层现象在森林群落里最为常见。通常将

地上层划分为四个基本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由苔藓地衣构成的地被层。

区内地形地貌变化丰富,营造了良好的植物生存环境,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景区内

共有林木75科,450种,其中乔木410种。常见林木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种,少数为针叶常

绿树种。

本区域植被多为耐旱性的落叶林、灌木和草类,因干旱关系,森林发育不良,且兼以人

为砍伐及过度垦牧,更引起森林的衰,而逐渐向草原性植被过渡。

第四节气候

气候是指大峡谷内长时期天气状况一般状态,是长时期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反映

峡谷内极端和平均气候要素的情况;太阳辐射、自身所处的区域位置和地形起伏状况是形成

本地特有气候类型的根本原因。

景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春季短暂而多风,夏

季雨水集中,秋季凉爽宜人,冬季漫长而干冷。年均气温12.7℃,1月份均温-2.7℃,7月

份均温26℃,极端气温最高40.6℃,最低-23.6℃。年平均降水量697.7mm,年均相对湿度

65%,属湿润区。降水量随海拔的上升而增加,可达1200-1300mm,使得大峡谷在夏季具

有更加凉爽宜人的气候条件,适于开展避暑休养旅游活动,这对本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具有

得天独厚的作用。

第五节土壤

土壤的外部形态,特别是剖面特征是其内在性质的反映,通过土壤的剖面特征,初步确

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了解土壤内在性质,并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意见。

土壤剖面的类型:自然剖面和人工剖面

土壤剖面开挖大小长2米,宽1米,深2米,一般耕种土壤剖面长

1.5米,宽0.8米,

深1米。不同地区土壤有很大不同,应有不同的开挖规格,若山体土壤层较薄,则只需开挖

到母岩或母质层即可。注意观察面向阳。

剖面层次的划分,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

根系等形态划分。据土壤学会,剖面分为:O、A、E、B、C、R等六个基本层。

O层是枯枝落叶组成的,未分解或有不同程度分解的有机物质层。

A层是受生物气候或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有机质积累和物质淋溶表层,有机质含量高,

颜色较暗黑。

E层是硅酸盐粘粒、铁铝等物质明显淋失的漂白淋溶层。

12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B层是位于A层或E层之下,硅酸盐粘粒、氧化铁、氧化铝、碳酸盐、其他岩类和腐

殖质等物质积聚的沉淀层。

C层是位于B层或A层之下的母质层。

R层即母岩层,是土壤形成的基础和土壤剖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类型一般是根据土壤的颜色来划分的。

实习要求,根据开挖的剖面,标出以上六层。

本区在特有的植被类型情况下,土壤发育带有草原带的特色而呈棕色,森林土和栗钙土

之间褐土类。本区地形各处不一,西部成土母质主要为石灰岩,石英岩页岩,片麻岩等风化

残积物。

第三章实习路线及内容安排

3月

23日

上午8点从学校出发,路途顺利的话,中午12点左右到达,组织学生整理房间,进午

餐。下午两点出发,开始正式实习。

路线:住区—石板岩景区大门;

内容:介绍石板岩乡公路西侧山区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参观石板岩乡水利发电站,于

太行部落北侧山体表面讲解地质罗盘使用方法,尽量使每位学生掌握使用方法。

16点返回。

3月

24日

上午7点组织学生起床,吃早餐,8点出发。

路线:住区—石板岩景区—鲁班豁,大约15公里路程。

内容:植被空间分异空间分异规律、土壤类型及空间分异规律。

16点由鲁班豁原路返回。

3月

25日

上午7点组织学生起床,吃早餐,8点出发。

路线:住区—石板岩景区—猪叫石景区,大约20公里路程。

内容:大峡谷河流发育状况、河谷要素识别、流水侵蚀对河床的影响以及季节性缺水分

析。

16点原路返回。

3月

26日

上午7点组织学生起床,吃早餐,8点出发。

路线:住区—石板岩乡镇区—桃花谷景区,大约20公里路程。

内容:太行山大峡谷地质年代、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向斜、背斜、断层)识别。

16点通过环山路返回。

3月

27日

上午7点组织学生起床,吃早餐,8点出发。

路线:住区—石板岩乡镇区—太行平水库,大约20公里路程。

内容:水库发育过程识别。

12点原路返回,14点返回郑州。

第四章实习要求

实习要求

实习结束时,每个同学应独立完成一份有实际观察资料为依据的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题目:应体现实习的基本内容,前面要求冠以实习地区的名称。

2.前言:简述自然地理概况,研究简史,本次实习目的和过程。

3.正文:包括地层与地质构造,地貌外营力与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区域资源利用与环境整治。

4.结论(实习心得):全面概要地总结实习的主要成果,提出实习过程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归纳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4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封面示例

河南理工大学

万方科技学院(郑州校区)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院系:

专业及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年月

目录

1、前言

2、×××××××

3、×××××××

4、×××××××

5、×××××××

实习报告格式要求:

实习报告至少分为3级标题;

一级标题为三号黑体字

二级标题为小三号宋体字

三级标题为四号宋体字加粗

正文部分文字为五号宋体字,段落为 1.5倍行距参考文献的格式为小五号宋体字,悬挂式缩进

16

水、工、环类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水、工、环类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摘要:文章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工、环类本科专业周口店基础地质野外实践教学为例,从野外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考评指标体系等方面,对野外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进行了阐述,该模式对同类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野外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周口店 基础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专业的基石。野外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应用理论知识,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地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在水、工、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北京周口店地区建立了设施完备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同时也是全国地质类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基地的建设为野外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从水、工、环类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家目标与需求,对周口店野外基础地质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 一、野外实践教学主要内容与安排 野外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具有自身的科学性、

系统性和衔接性。周口店野外基础地质实习是我校水、工、环类本科专业基础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典型地质现象为基础,以地球系统演化为主线,把实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及科学辩证思维能力。 周口店及其邻近地区处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和华北平原接壤地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使其不仅保存有不同阶段较为完整的地质时间记录,而且形成了类型齐全、典型直观的各种地质现象,因此,成为野外基础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全国有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均选择周口店地区开展野外教学实习,教学成效显著。我校水、工、环类专业,在本科学习阶段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赴周口店地区开展为期4周的基础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具体教学实习内容总体包括路线地质教学、独立实践与专题研究及综合考评等三个环节(表1)。 表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工、环类专业野外基础地质教学实习教学内容[1] 二、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由表1可看出,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按路线进行,每一路线包括了特定的教学内容。对于每条教学路,线通过将其分解成若干地质观察点,采用多方法进行详细观察、描述与讲解,然后按点、线、面进行逐级归纳整理与总结,形成完

地理科学野外实践实习报告

地理科学野外实践实习报告 一.序言 自然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教学实习对本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程。其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以后我们的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深们对上学期所学习的关于土壤和植物的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5月3日至5月8日我们环旅学院09级地理与地信学生在辛晓十等老师的带领下在桐柏淮源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为期五的野外实习考察。 这次实习主要是通过老师讲解、实地考察与实际操作等方法,来识别不同的植物种类、观察土壤剖面及划分土壤剖面的层次(水帘洞东)、垂直带观察(太白岭)、采取与制作植物样本(桐柏山腹地)、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的变化及对植物群落的调查(桐柏县城郊乡刘湾村龙潭风景区)。 二.桐柏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概况 桐柏县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南阳盆地东缘、国道312公路和宁(南京)西(安)铁路纵贯县境东西,土地面积1941km2,辖9镇7乡,总人口42万。千里淮河于此处发源,南北气候在这里交替,桐柏山连起豫鄂两省,中原与南楚文化相互交融。桐柏丰富,区位优越。桐柏地处,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种类繁多,宜林山坡164万亩,连片草场40万亩,森林覆盖率50.1%,被专家誉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资源富集,尤以旅游、矿产、林果、畜牧、水产、土特产著称,被誉为“全国特大资源宝库县”。已探明矿藏56种,全县人均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人均值的14倍,每平方公里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平均值的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____(省、市、区、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 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____(省、市、区、县)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土壤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土壤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4) 土壤坚实度:表示土层坚实程度,根据剖面刀入土难易可分松、稍紧、紧、极紧、坚实等。 ( 5 )土壤干湿度:野外可用手测区分为以下几级:①干:把土放在手上,无凉润感觉。②润:把土放在手上有凉润的感觉,捏紧不会在手上留下湿的痕迹。③潮:用手轻轻挤压土块,土壤成团状,指缝无水流出,手上有湿印。④湿:用手挤压土块时,指缝有水流出,沾手。 ( 6) 孔隙状况:观察孔隙大小,孔隙密度,裂隙宽度以及根孔,虫孔的多少等状况;可用有无、多少来衡量。 ( 7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及发育过程中,某些矿物质盐类或其它物质的细颗粒,在剖面的某些部位特别增加或集中,常常生成新生体。如盐霜、盐结皮、石灰质斑点、假菌丝体和各种结核、胶膜等。记载各种新生体的颜色,形状,分布的特点和深度等。 ( 8 )石灰反应:用 1:3HCl 滴在土壤上,判断土壤石灰性强弱,视气泡发生情形可分为以下四级,无气泡 ( 一 ) ;徐徐地放出细小气泡 (+) ;明显地放出气泡 (++) ;急剧发生气泡,呈沸腾状,历时较久,并发出吱吱声 (+++) 。 (9) 、侵人体:土层中与土壤形成关系不大,大多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物体,如砖块、瓦片、煤渣等。 (10) 、土壤酸碱度:用广泛试纸测出剖面上每一土层的 pH 值。 ( 11) 、根系分布和动物穴:观察每一土层根系分布的多少、深度、粗细、动物穴的多少大小等。 识别土壤肥瘦 一、看土壤颜色。肥土土色较深,瘦土土色较淡。 二、看土层深浅。肥土土层一般都大于21厘米;瘦土较浅。 三、看土壤适耕性。肥土土质疏松,易于耕作;瘦土土质粘犁,耕作费力。 四、看土壤淀浆性。肥土不易淀浆;瘦土极易淀浆,板结。 五、看土壤裂纹。肥土土壤裂纹多而小;瘦土土壤裂纹少而大。 六、看土壤保水能力。水分下渗慢,灌一次水可保持6-7天的为肥土;不易下渗或沿裂纹很快下渗的为瘦土。 七、看田水水质。水滑腻、粘脚,日照或脚踩时冒大气泡的为肥土;水质清淡无色,水田不起气泡,或气泡小而易散的为瘦土。 八、看夜潮现象有夜潮、干了又湿,不易晒干晒硬的为肥土;无夜潮现象,土质板结硬化的为瘦土。 九、看保肥供肥能力供肥力强,供肥足而长久,或潜在的肥力大的土壤均属肥土,保肥供肥力弱的均为瘦土。 十、看指示植物。生长红头酱、鹅毛草、荠菜、黄梅菜、和蟋蟀草等的土壤为肥土;生长年毛草、鸭舌草、野荸荠、三棱草、青葫苔、茅草、野兰花、野胡葱和老鸦蒜等土壤为瘦土。十一、看指示动物。有田螺、泥鳅、蚯蚓、大蚂蝗等的为肥土;有小蚂蝗、大蚂蚁等的为瘦土。 3.5 土壤样品的采集 土样的采集分分析样和标本样两种。分析样的采集在土壤剖面挖好后,按土壤剖面所划分的层次从下向上依次采取每一层次的土样,分别放入土样袋并写好标签,标签上应注明采样地点,采集层次,采集时间,采集人等内容。土壤标本样的采集,是在野外无法确定所观察土壤的名称时,按所划土壤层次分别取一块原状土壤,一面使其露出自然断面其它几面削平后放入标本盒中,写好采样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等,并在标本盒侧面注明每一土层的厚度。然后带回室内研究确定土类名称。或作为典型土壤标本保存。

水文站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

水文站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绪言 实习时间:xx年12月20至24 实习地点:XX市陈家桥、缙云山、天府煤矿及XX区水文站 实习路线:沙坪坝—歌乐山镇—土主—歇马—磨滩—青木关—陈家桥为第一条路线;沙坪坝—缙云山为第二条路线;缙云山—天府煤矿—沙坪坝为第三条路线;沙坪坝—水文站—沙坪坝为第四条路线。 实习目的: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理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而且经过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可以提高野外观察和分析地理的现象的能力,为综合运用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实习要求:1、通过野外实习,认识土壤、植物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能辨别土壤、植物的类型和特征。 2、能够辨别各类岩石的分布规律、特性。 3、熟悉水文的基本特点和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它

的作用。 4、掌握各种地貌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实习人员:xx级地理科学专业全体同学79人与本专业何太容老师、刘春红老师、李阳兵老师、张友明老师。 二、实习区概况 实习区为XX市沙坪坝、九龙坡、北碚三个主城区,他们分布于四川盆地东部,属盆东平行岭谷地貌区。其中XX 区地处重庆西部,地势南高北低,工业基础雄厚;北碚生态环境优美,青山常翠,碧水长流。缙云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亚热带阔叶林植物宝库,这道绿色生态屏障,减少了主城区的“热岛效应”; XX区地理条件优越,城市功能完备。水陆空交通便捷,是重庆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一)20日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陈家岭、歇马、青木关、中梁山凉风垭 实习记录: 1、陈家岭:缓丘带坝地貌,细分:深沟、浅沟以及长沟、短沟;背斜、向斜 2、歇马: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

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启示_

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马密霞,李啟隆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 100075 )摘 要:结合多年野外实践教学的经验,探讨在高等教育阶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以规范性、创新性、开放性等三原则、五模式,三结合的方法指导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于转变实践教学观念、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关键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野外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 4956(2013)03-0171-04Explor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construction of 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baseMa Mixia,Li Qilong (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75,China)Abstract:The practical-teaching-base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raining the innovative spirit,practical abilityand comprehensive diathesis to the student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bas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tage,puts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five modes,three combinations of standardi-zation,innovation and opening to guide the field-base construction.The aim to the base constructing is tochange the idea,innovate teaching mode,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higher abil-ity .Key  words:practising teaching;base construction;field practice收稿日期:2012-06-22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项目(2010YHE003 );北京联合大学“几种园林观赏植物抗环境污染能力的研究”(ZK200915X0 )作者简介:马密霞(1967—) ,女,河北柏乡,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及重金属含量研究. E-mail:mixia107@163.com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 办出高等院校教育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指校内实验室和校办企业等校内实验场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学校为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而与校外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的教学基 地[ 1 ]。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特殊类型, 是进行野外实践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北京松山一直是我校园林技术专业野外实践教学基地, 本文中结合我校松山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综合能力,探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的经验与启示。 1 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教育部连续颁发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等[2] ,实践教学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育 部2012年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 规定了不同类型高校实践学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其中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践教学比重最高,要求不少于50%。《若干意见》指出“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重点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高职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园林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专业大纲要求每学期有3周的实训课程,其中野外实践至少1周。野外实践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课堂知识的巩固,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野外实习基地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加强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野外实践是区别于 ISSN  1002-4956CN11-2034/T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第30卷 第3期 2013年3月Vol.30 No.3 Mar.2013

地理野外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地理野外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通过这次野外的实习与实践,加深了我对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巩固,以及加强了我的动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地理野外实习心得,仅供参考。 精选地理野外实习心得(一) 大约晚上九点钟我们抵达刘家场目的地——刘家场饭店,进入饭店,住宿环境让我们有点失望,但总体还算凑活,听学姐讲这里的伙食有点让人失望,见识之后觉得一般。 虽然不如在学校,但我觉得野外地质实习本来就是锻炼我们,不仅是知识上的,也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学会吃苦耐劳、学会合作等等。同时也让我们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不怕苦的精神。 8月17号上午我们就去野外了,实习路线从实习基地到水岩屋,老师教我们使用地质罗盘、识别地形图以及观察中寒武统覃家庙群。 地质罗盘是野外地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它可以定出方向和方位角度,确定观察点的位置。另外,它还可以测出各种岩层的产状。 它的基本结构为:磁针,分别指南和北,其中绕铜丝的一端指向南方;水平刻度盘(上圈),从0°开始反时针方向刻划1°计数至360°,在0°和180°分別记为北(N)和南(S),90°和270°为东(E)和西(W)。既南北线与东北线把360°分为四个象限;底盘水准器,水准器泡居中时,底盘是水平的;瞄准器,包括瞄准版、反光镜等,作瞄准之用;测斜仪,包括垂直水准器(长水准器泡),垂直刻度

盘、刻度指示器和活动扳手,用以测倾斜角,垂直刻度盘计数是从0°向两侧分别记至90°。在野外,我们测过树的方位及倾角,也测过断层的产状。 地形图是由地形工作者把地球表面错综复杂的形状测量出来,最后用特殊方法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成一张与实地相似的图。所以,地形图是表示自然界地面的形状、高低起伏、倾斜缓急和地物位置等情况的平面图。地形图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为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工作前对工作区域的地形、地物、自然地理有初步的认识,帮助我们初步选择工作路线。在工作中我们把矿体、各种岩层和其他地质现象描绘在地形图上制成地质图。因此,地形图的精确性是影响地质图质量的重要原因。地形图主要内容是比例尺和等高线。在野外如果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利用地形图用目测法或者是交会法可以确定自己所在的地点。目测法:在精确度不高时,利用目估在野外观测点与周围地形、地物的距离和方位,进而在地形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固定下来,标在图上;交会法,首先在观察点上利用罗盘使地形图定向。 将罗盘指南北的长边与图的纵坐标相重合,连同罗盘地形图一起转动是罗盘指北针指向正北,使指北针对准刻度的零度,此时地形图的南北向就与实际的南北向一致,图的上方即正北方向且与实际地北方相符,若目标在身后,则人可以转过身来,倒着看地形图;其次,在观察点附近找到三个可以看清楚并在地形图已标出的明显地物(最好是具有特征的三角点、山顶、建筑物等),分别用罗盘进行瞄准,读出指南针所指的度数,然后在图上找出相应点并画出该测线的方向,所作三条测线的方向线,理应交于一点,该点即为观察点的位置。但由于各方面的误差,三条侧线往往并不交于一点,而构成一个小三角形,称为误差三角形。测点位置取误差三角形中点即可。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目录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大学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实习报告例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由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一、实习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

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

地貌野外实习指导

地貌野外实习指导(概述) 在一个地区进行地貌调查时,必须收集大量有关资料,查明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和发育历史,填绘地貌图,以利于进一步研究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一、地貌调查的程序 地貌调查可分为: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和研究前人的资料,制定工作计划,做好组织上、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研究实习区的资料上。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前人有关该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和地理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方面的文献和图件、航片和卫片,尽可能利用地形图(应比成果图的比例尺大)及其它地貌信息勾划出该区的地貌草图,便于在划出各种地貌界线,以提高工作效率,在应先查阅最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注意前人的论点和结论以及所依据的事实和具体地点。在吸收前人成果时,要弄清资料中存在原不足和遗留问题,供野外工作时参考和进一步深入观测研究。 (一)野外调查 即在野外通过观测点和观测线的调查,进行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等自然现象的观测、记录、填绘各种图件及采集标本等工作。野外调查一般可分为初步踏勘和全面勘查两个阶段。初步踏勘是在较短时间内,从各个方向穿越工作区中地貌、沉积物等有代表性的地区,以便掌握该区的基本情况,找出调查中的关键地段和工作重点,布置下阶段全面野外观测的路线,提出工作方法。该阶段的工作在教师预习时就完成了,全面勘查是在初步踏勘的基础上,按适当布置的观测点和观测线,进行全面的地貌调查(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见二)。 观测点应定在地貌上有代表性、关键性的地点(如地貌形态完整或有显著变化的地点:第四纪沉积物露头较好,层次较全、厚度较大、构造形迹清楚的剖变面:人类经济活动对地貌发育有直接影响的地点),观测线是观测点之间的连续路线,便于把观察点之间的现象联系起来、布置观测线既要路尽可能短,又要使用沿途地貌内容尽可能丰富。在平原地区,由于地貌类型间单,观测线间距较宽,只是应尽可能穿越河谷、陡坎等地貌类型变换处;在山前地区,往往地貌类型较复杂,第四纪地层较发育,布置观测线既可沿沟谷而上垂直山地走向,也可以穿越沟谷平行山地方向,但要便于追索地貌类型和第四纪地层的变化和界线;在山地区,由于地形起伏大,在选择路线时,必须安排几条横切沟谷直到分水岭的路线,以搞清地貌类型与地质构造和岩性的关系,注意坡地地貌的发育。布置观测线和点的疏密程度取决于工作的要求和调查区地貌的发育及其复杂程度。 (二)室内整理 对野外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复核、系统整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编写地貌调查(实习)报告,报告一般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范围、地势、水系、气候、水文和土壤植被等主要特征。 2、区域地质概况:简述本区所在的大地构造单元;地层的分布、岩性和厚度变化等情况;地质构造特征等 3、地貌类型:按照地貌的成因类型、从大到小(或从高到低)分别叙述其形态、规律和分布规律,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形成时代、发育过程和地貌组合特征等。 4、结论。 二、野外地貌观测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一)观测记录的内容如下: 1、地貌形态的测量与描述 地貌形态要从定性和定量(即形态描述和测量)两方面进行观测和记录,包括几何形状(扇形、U形、三角形、锥形等等),体积或面积大小,空间分布,表面起伏变化(如坡形、坡度等),切割深度和密度等,有的数据可直接从地形图和航片中量得,记录的顺序是

自然地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

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 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 课程教学大纲 华东师范大学 2013年8月

课程代码: 课程负责人:郑祥民教授 主讲教师:郑祥民教授、顾志文副教授、范安康副教授、吕红华副教授等 课程名称: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地理科学学院一、二年级本科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与水资源等 一、教学目的 (1)强调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重视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以探索人-地相互关系为切入点,借助野外实践教学这一重要途径,便于直观认知自然地理学科的理念与内涵。 (2)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实习选取了具有典型性、综合性、代表性的不同自然特征区域,让学生来实地识别和观察自然地理各要素,运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各自然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形成与分布规律,以及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室内和野外调查、观测、采样、分析,总结、撰写报告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设计,着重对学生获取资料和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等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其达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并为将来独立开展有关专业工作打好基础。 (4)安排一些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有特点的地区,让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探讨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参与为主的管理方

式。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通过让学生观察研究、分析地质地理现象,采集样本,收集相关素材,思考讨论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动手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野外教学过程中,每天个人小结,小组讨论、总结实习内容,老师进行教学检查。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地貌学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考察时间:10月28日——31日考察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考察内容;(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 1 / 6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前言 自然地理是地理科学系地理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施自然地理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巩固、增加自然地理知识,印证课堂、书本理论,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技能和野外调查研究方法,而且为今后地理教学、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环境调研等积累深厚的知识储备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一般方法 一、目的要求 1.建立认识、掌握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一般思路 2.初步掌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类型判断的方法 3.初步掌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的观察调查方法 4.能够对观察到的地理事物进行成因分析 5.学会运用和绘制有关地理图表 6.写出有一定见地的实习报告 二、基本内容、方式与阶段 (一)基本内容 本实习对应的课程为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以各部门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的调查、自然地理综合现象的考察、各要素相互关系的认识为主要内容。 (二)主要方式 集中时段,长途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自然地理相关课程基本完成以后,约两周时间。主要方式有两种: 基地模式:即选择自然地理现象比较典型、研究比较深入、资料比较齐全的地区。经

过长期建设积累,年复一年安排学生在此实习。在基地中,选择成熟的线路和典型剖面进行比较细致的考察分析。 点线模式: 南京晓庄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经十多年的摸索、试验,在自然地理的野外实习中,已形成了一整套点、线、面相结合,沿途考察地理环境的实习模式。即:根据自然地理教学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安排设计野外实践教学。根据需要与可能,安排实习区域,进一步选择高效,经济、实用的路线,确定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实施具体考察。同时沿途考察地理环境,随时随地开展教学。野外实习的区域、实习路线、考察点不是长期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情况变化和课程需要加以选择设计。实施全过程野外教学:收集资料、课堂简介实习区与实习内容、沿途讲解介绍、途中地理现象(随时停车)的考察分析、实习区域专题自然地理要素的考察调研、定点自然地理要素考察分析、室内资料整理、撰写野外实习报告。 其实习点、线的选择原则: 1.以南京为中心,400千米左右为半径的实习区域范围。两周的实习日程。 2.以校车为交通工具,根据实习内容确定一线多点。一般不选回头路。 3.实习区域和考察点的选择一般应有:一条河流及两岸:流水地貌;一个溶洞:喀斯特地貌;一个水库或湖泊:水文;一座千米高山:反映垂直带;一片山地:土壤、植被调查,地质地貌考察 4.师生食宿行随遇而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三)主要阶段 地学的野外考察工作根据时间的顺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野外考察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野外实习必须经过必要的准备,具体包括: ⑴实习计划准备 根据教学计划,确定实习班级,实习科目,实习指导教师,和有关工作人员;确定实

乐山—峨眉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阿坝师专人文社科系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项目:乐山—峨眉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专业:地理教育 年级:2010级 学号: 20102385 姓名:吴丽 实习地点:乐山、峨眉山 实习时间:2012年5月 30日—6月1日

本次野外实习主要区域是在乐山、峨眉山进行,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实习,是一次全面综合的野外实习,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完成自然地理各课程全部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是获得各自然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深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以后进行教学工作、开展课外活动、适当进行职业教育准备,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教育。 本次实习着重进行区域地理综合研究学习,结合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通过对乐山、峨眉山的地理研究,整体观察、感知和分析该区域人文地理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探讨区域人文景观形成机制和人地关系,从而在掌握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理问题方法的同时,培养观察分析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各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习成果 1、乐山、峨眉山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乐山市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中下游,地处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过渡地带,总体趋势西南高,东北低,高差悬殊大。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主峰金顶的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峨眉山发脉于 2

昆仑山的北岭,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雄秀西南。 (2)地质背景:乐山地质结构较为复杂,蕴藏着钙芒硝、磷矿等多种矿产资源。地域范围相对较小,但自然生态条件多种多样,浓缩了蜀山岷水秀丽景色。峨眉山保存了从前寒武纪以来比较完整的沉积地层,为研究地壳及生物演进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地质史料:岩浆侵入与喷溢所产生的侵入岩与火山岩,为研究上地幔的深部作用过程、岩石圈的拉张破裂、地壳的动定转化提供了典型的实例。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所产生的复杂的地壳构造变形,又为研究地壳的表层构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这里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珍稀濒危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森林覆盖率达87%。 (3)地貌特征:乐山市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48%左右;丘陵占38%左右;平原占14%左右。峨眉山由于山顶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喷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内部“瀑流切割强烈”,进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峡谷奇峰地形”。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层之分而多貌并存。 (4)气候环境:乐山因地域处在北纬29度附近,全市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受季风影响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气候湿润,雨量丰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农业气候条件优越。 3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理学是一门对野外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在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并采用基础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从而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并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程不同的实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方面进行学习以及野外实践。 第一节野外实习内容 1.1地质实习 本课程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见图1。具体实习内容如下: 图1 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图 (一)基本技能 1.学习使用罗盘确定地层、断层、节理等地质体的产状。

2.学习并熟练使用地形图、地质图,具体包括判读地形图、利用罗盘定向、用交会方法判定自己在图上的位置等,并在基础上认识地质图的基本含义。 3.了解地质观察点的内容,学习地质内容的记录格式。 4.学习野外地质素描的基本方法,以图件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 5.学习实测剖面的基本方法,在野外选择适当地点实际施测,并将所获数据资料在室内整理成图。 (二)专业知识 1.对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点建立系统性认识,并注意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2.学习对地层的观察和描述,包括其颜色、组分、结构、构造、特殊构造、胶结状态、风化程度等。 3.学习对矿物的观察和描述,包括矿物的颜色、形态、颗粒大小,晶体特点,硬度、比重、解理、断口、集合体形态,共生矿物组合以及产出状态等。 4.学习对化石的观察、描述和采集,包括化石的门类、形态特点、保存部位、数量多寡、共生化石种类以及保存化石的岩性特征等等,并进行采集和包装。 5.学习各种小型构造的观察和描述包括: (1)褶皱的形态,组成两翼的岩层和核部岩层的性质和时代,轴面产状,其他与褶皱伴生的构造现象等。 (2)断层面的观察(包括断层面清晰与否?平直或弯曲?是否发育断层泥和碎裂岩角砾岩等等),两盘相对位移情况,以及断层产生的构造部位等。 (3)节理的发育程度与岩性的关系,节理面产状,相关的节理组发育情况,在野外与断层的区别等。 6.观察各种地貌现象、植被现象、水文特征。并学习从地质学角度说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单面山常与某一坚硬岩层的存在有关;“逢沟必断”,石灰岩山头和砂页岩山头植被的差别;泉水或温泉产生的地质依据等等。 7.学习对矿区或矿点的地质观察,包括成矿条件、岩层发育、成矿部位、围岩蚀变特点、有用矿物产出的种类和特点。矿物共生组合等的观察和描述。 8.其他能够观察到的一切地质现象。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从5月3日开始进入了为期3周(5月3日—22日)的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周,本次实习分为校内准备阶段、野外实习阶段和校内考核总结阶段。实习区主要有潮汕实习区、厦门实习区、湄洲湾实习区和泉州专题调研实习区。 本次野外实习方法主要是在指导教师的现场讲解下对野外实习区进行考察,实习区域路线考察与定点专题调查研究相结合,区域专题实习与不同区域同类专题的比较研究相结合。在分配到的小组专题调研——“泉州中心城区交通”中,以教师指导调研线索为辅,小组自行调研为主,通过小组成员的配合、研究,对泉州中心城区的交通,即四纵八横进行交通道路系统、道路布局、节点、停车场、公交停靠站、交通问题等方面的调研。 1、潮汕实习区 5月5日在潮州参观了开元寺泰佛殿、韩文公祠、广济桥。开元寺泰佛殿属于南传佛教,其建筑是泰式建筑,金、白为主色,三角形、大坡度的屋顶,鱼鳞片状、墨绿和黄色的瓦片。孔雀头麒麟身的吉祥物别有特色。整个泰佛殿的结构为T字形。韩文公祠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韩愈被贬至此后整治了当地的水患和鳄鱼之灾,对于当地而言功不在禹下,因此当地人民特地建立了该祠庙来歌颂他。广济桥,又名湘子桥,横卧在韩江上,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启式大桥,是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并且其桥墩之上的亭阁,受中元文化影响,又融合潮州地方风格,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的闽南文化特色,如具有燕尾翼,却是灰砖灰瓦。韩江江阔水深,具有航运价值。 5月6日上午途径国家跳水训练基地,到达位于汕头湾南侧的千佛塔和白花尖大庙进行考察。千佛塔共有7层,呈四方形,每面铸有大小佛像250个,四面合计为一千佛,故名千佛塔。白花尖大庙,分三进,一天井,第二进是拜亭,第三进是主殿。该庙属于道教,但却有属于佛教的双龙戏珠,燕尾翼的部分也是具有闽南特色。 下午和晚上以公园和广场为线索参观了汕头人民广场、滨海公园、时代广场、中山公园和潮州人民广场。广场是城市的名片,是市民表达政策需求的地点。广场的类型有市政广场、商业广场、站场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广场和综合性广场。其选址也有不同的特色,如被称为城市心脏的市政广场通常选址在城市的几何中心或中轴线或重要区域。广场的设计主要是硬化面积必须大,有中心公园、绿地。广场前段是人民活动、集会的场所,后段则是休闲空间。例如汕头的人民广场,主要是以植物配置为主,楼亭阁较少,硬化空间不足,并且无地下空间。而时代广场却不时代,主要功能是乘凉乘风,广场以草地为主,硬化空间少。周边以居住区为主,浪费广场周围的高价值公共空间。汕头中山公园是汕头市现存建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它四面环水,北面濒临韩江,可以眺望韩江的自然景致,三面是人工河道,用三座桥与市区相连。中山公园地处闹市区又没有闹市的喧嚣。园内水面宽阔,绿树成荫,被称为是汕头的“市肺”,还是汕头新八景之一。潮州人民广场是集市政、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大众文化中心。人民广场的设计和建造在空间形式上划分了市政广场区(大型集会用)、下沉广场(包括露天舞台)、草坪区、休息区、牌坊街区、运动区、文化区、密林区(包含停车场)等八个区域。广场充分体现了地方风格和历史文化特点。气势磅礴的水幕电影、旱地喷泉、水池音乐喷泉、五彩缤纷的照明灯饰、悠扬悦耳的背景音乐,以及大屏幕电子显示屏,使中心广场增充满了现代感。最后去了北回归线纪念塔,塔身为火箭型,塔基部建筑是天坛式样。 5月7日上午走访了潮州开元寺和牌坊街。潮州开元寺位于老城区,是城区型宗教地,因此面积较小。大雄宝殿为5开间,结构为半封闭式回廊,两侧回廊封闭,建筑风格为闽南式的红砖红瓦。树木、塔较少。与泉州开元寺相比,泉州开元寺中轴长,结构为开放式宽回廊,两侧也是开放式回廊,且有百年榕树。牌坊街是旅游步行街,两侧是两层为主的西洋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